時間:2023-03-25 10:27: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空氣環境保護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中學的各主要學科中,化學與環境保護的話題聯系得最為密切。從初中空氣知識中“空氣污染”的簡介,水中“三廢”的介紹,一氧化碳中“一氧化碳對空氣的污染”的敘述到高中化學硫酸、硝酸知識中尾氣的回收和利用,煉鐵煉鋼知識中高爐煤氣的處理,電解電鍍知識中重金屬鹽的處理、石油中石化工業產生的三廢、煤和煤的綜合利用中廢氣和廢液的處理,無不緊密地滲透著環境保護的內容。所以說化學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環境保護教科書,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在介紹化學知識的同時,更要深入挖掘各章節中可進行環境教育的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實行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進行化學實驗,強化環境教育
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素質教育的形式,學生通過實驗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學基本知識也可以更直觀地對各種物質的性質有所體驗,教師應通過化學實驗強化對學生的環境教育。在中學化學實驗中到處都涉及了環境問題,如演示實驗中通過氯氣、二氧化氮等氣體的嗅聞,學生實驗中濃硫酸還原產物二氧化硫的刺激性、制氨氣實驗中氨氣的刺激性、苯酚和乙醛的刺激性氣味讓學生從身邊的或是自己的實驗中體會到什么叫毒氣的危害,更加強化了環境教育。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尾氣進行處理,養成良好的實驗態度和方法,從而盡量減少實驗產物對環境的污染,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更是對學生加強環境教育的極好機會。在一些有毒氣體的制備和性質實驗里,增加尾氣處理裝置,或者及時燒掉,把有毒氣體轉化成無毒或毒性降解物。如在濃硫酸與銅的反應、實驗室制取氯氣的反應中,只要將尾氣用堿液吸收,就可有效防止實驗過程中有毒氣體的泄漏,減少對空氣的污染和對師生的傷害。許多學生在制取氣體時不考慮藥品的用量,總認為越多越好,搞得實驗室毒氣彌漫,這就需要教師加以指導,使學生逐漸在化學實驗中樹立節約意識。學生實驗結束后,對實驗廢液、廢物不能亂倒、亂扔,應倒入廢液缸中或放到指定地點。這樣做既保護了環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一點一滴做起,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三、設計化學實驗,深化環境教育
化學實驗總是伴隨氣體、液體或固體物質生成,這些產物中許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質,散發到空氣中、水中都會造成環境污染,尤其是產生的有毒氣體直接影響師生的健康。在教學時,以減少實驗產物對環境的污染為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景或是對某些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的實驗進行提出改進。誘導學生思考,如何改進內容及儀器裝置或變換實驗形式,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這樣不僅有利于對化學知識的學習,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環保問題的能力。例如,對某些有毒氣體(如SO2、NO2、CO等)的制備實驗,應采取一定措施,如增加尾氣處理裝置,或是改變實驗裝置和形式,以減少有害氣體排放。這樣做,一方面是減少了有毒、有害氣體對實驗室空氣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如在做NO2與N2O4相互轉化的實驗時,首先讓學生思考尾氣如何處理,有的同學提出用堿液吸收;有的同學提出放入密閉體系中不放出來等,然后再讓學生討論上述這些處理方法各自的優缺點,經過師生的進一步分析、討論,得出最佳方案:生成的NO2位于相通的兩小球,這樣實驗現象明顯又簡化了實驗程序而且可以反復使用。進而將運用最佳方案操作,這樣可以大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這一實例,讓學生對很多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進行思考探索最佳的實驗方案,這不僅深化了環境教育,還大大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達到了素質教育。
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升華環境教育
【摘要】環境權是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引發環境危機的出現而提出的。環境問題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隨著人類的進化和工業文明的發展而產生的。雖然在自然界,它自身也在這一過程中發生變化,導致環境狀況的惡化,但是學者們一般都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導致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
【關鍵詞】環境權是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 引發環境危機的出現而提出的
【本頁關鍵詞】歡迎論文投稿 省級期刊征稿 國家級期刊征稿
【正文】
環境權是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引發環境危機的出現而提出的。環境問題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隨著人類的進化和工業文明的發展而產生的。雖然在自然界,它自身也在這一過程中發生變化,導致環境狀況的惡化,但是學者們一般都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導致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在優勝劣汰的自然進化過程中,人類改造大自然的能力,適應環境能力,生存能力都在不斷提高,人口逐漸增加,要維持更多的人的生活,就需要更多的資源。而且在生產力并不發達的歷史時期,我們的祖先是不會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存在的,他們也不會有任何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他們只是想到怎么樣維持自己的生活需求,還處在盲目利用環境的時期。在我們今天看來,他們那些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無疑是不科學的,不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可以說早期的環境問題是由于人類不當利用資源引起的。18 世紀工業革命后,工業污染加劇了環境的惡化:工業化生產使得生產力得到提高,同時也消耗更多的資源;人類發明的交通工具、武器以及其它對科學技術的濫用行為都對環境造成了破壞。我們已經熟悉的臭氧層空洞、海洋污染、沙漠化、核污染、酸雨等環境問題都與工業的發達有著密切聯系。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出現了有名的“公害事件”,①可以說環境危機正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由聯合國資源研究所、環境署和世界銀行共同編寫的一份報告稱,環境因素是導致人類生病和死亡的主因。每年有大約400 萬兒童死于空氣污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與環境有關的傳染病,如瘧疾,每年有造成1700 萬人死亡,每年約有500 萬人由于接觸殺蟲劑和除草劑而中毒,在整個工業化世界,哮喘病的發病率20 年來上升了50%。專家們稱,艾滋病、埃博拉病毒和瘧疾等新老疾病是人類破壞環境——毀壞森林、滅絕動物物種以及污染水流的直接結果”。②面對共同的環境危機,人類已經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的愿望愈來愈迫切。各個學科都針對環境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就法學研究而言,則主要從“公民權利的保護的立場把握環境問題的實態,將重點放在環境損害責任的所在及因果關系的認定等方面的實際處理上。”③“以法律的手段來規范人類的行為,保障環境保護的經濟、行政措施得以有效實施。”④由于環境問題的跨國性,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環境保護領域展開合作,不僅在致力于運用技術手段治理污染,同時還在法律領域對解決環境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
自“20 世紀60 年代,在聯合國的組織下,西方國家展開了關于公民要求在良好的環境中生活的法律依據大討論,引起世界矚目。1966 年,聯合國大會第一次辯論人類環境問題,在各成員國充分發表意見的基礎上,大會取得共識,認為有必要召開一次專門會議共商環境保護大計,這便是1972 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的由來。70 年代初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國際法學者雷諾·卡辛向海牙研究院提交了一份報告,提出要將現有的人權原則加以擴展,以包括健康和幽雅的環境在內,人類有免受污染和在清潔的空氣和水中生存的相應權利。卡辛認為,環境權具體應包括保證有足夠的軟水、純凈的空氣等,最終保證人類得以在這個星球上繼續生存。1970 年3 月,國際社會科學評議會在東京召開了“公害問題國際座談會”,會后發表的《東京宣言》指出:“我們請求,把每個人享有其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環境的權利和當代傳給后代的遺產應是一種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資源的權利,作為一種基本人權,在法律體系中確定下來”,從而更加明確地提出了環境權的要求。而后,歐洲人權會議吸收了這些觀點,并將環境權作為新的人權原則。
【文章來源】/article/44/214.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0-228-01
環境保護問題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點問題,全社會都在關心、關注這個話題。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做到有的放矢教學,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讓他們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環境的情感態度。本人認為在教學中應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充分利用現在教材中有關環保的知識內容進行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一、 對教材中涉及的環保內容的處理
1、對“大氣污染”及“酸雨”的教學處理
隨著工業的發展,排放到空氣中的廢氣,特別是有毒的氣體對空氣造成嚴重污染,威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教材中首先提到一氧化碳的污染,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介紹一氧化碳是大氣污染物之一。生活中經常發生的煤氣中毒指的也是一氧化碳中毒,它的中毒原理是與人體內的血紅蛋白結合,嚴重導致死亡。可結合生活的實際介紹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等。要消除一氧化碳造成的污染。必須保證燃料的完全燃燒及工業廢氣須經過處理再排放。其次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污染。汽車的尾氣、礦物質燃燒、含硫煤碳燃燒、硫酸廠、硝酸廠等化工廠產生廢氣等都是重要污染源。其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造成酸雨的重要原因。“酸雨”可使土壤酸化,造成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可使建筑材料或古文物被腐蝕;工業機械腐蝕,壽命大大縮短等。要消除這些影響,應該從源頭上杜絕,采用(1)低硫、脫硫煤(2)汽車廢氣的無害處理(3)工業廢氣綜合處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為益(4)開辟新能源等舉措等。
2、對“水體污染”的教學處理
水體污染是學生所熟悉的內容。在教學中要適時引導學生去發現目前造成水污染的來源有: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重金屬(如廢舊干電池隨意丟棄)對水體污染。通過水的載體造成人體的中毒效應等。教學中可結合水體污染的成因,教師要因地制宜地聯系實際,可結合當地水體污染的案例進行剖析及污水處理廠一系列程序及過程;也可結合相關的視頻材料進行教學。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環境意識,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溫室效應”的教學處理
首先,讓學生意識到導致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空氣中二氧化碳主要來源有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燃燒、工業廢氣的任意排放等。另外,人類的活動也加劇溫室效應的產生。如森林、植被的大面積毀壞;綠色植物的減少。破壞自然界固有的循環體系,導致二氧化碳不斷增加,從而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由于地表溫度升高,極地及高山冰川開始融化,可能導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地區等地淹沒,家園被毀。要消除這些危害,最有效的措施是從源頭上加以控制,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尋找新的無污染的替代能源燃料,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氫能等。
二、對教材中實驗涉及環保的處理
教材有意識體現環保在實驗教學內容。如裝置的氣密性(不管是有毒還是無毒的)。另外,教材也體現課改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思考實驗裝置是否需要改進,盡量避免氣體外逸或液體泄漏造成環境破壞。對有害尾氣要增加吸收或轉化裝置,不能任意排放到大氣中。如第五章第二節鐵的冶煉中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鐵來進行鐵的冶煉實驗。該實驗所體現環保較典型,其中涉及一氧化碳的毒性(必須要保證裝置的氣密性)及一氧化碳尾氣的處理。可設計實驗改進對一氧化碳尾氣的處理,如燃燒掉、用氣球收集或加長導管把尾氣引到一氧化碳和氧化鐵高溫加熱的地方加熱等。在學到堿的性質后,也要適當進行二氧化硫、硫化氫這些有毒氣體的處理。告訴學生這些有毒的氣體可以與堿發生化學反應,避免造成空氣污染。在具體的實驗操作中,要教育學生一定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特別是涉及有毒性氣體時,要把污染減少到最低程度甚至零污染。教材中實驗操作中還要求學生每次實驗完畢后的廢液、廢渣要按指定容器傾倒和回收,統一處理,嚴禁隨意亂倒。在實驗過程中,注重環保問題的滲透,不僅可以大大減少環境污染,而且能使學生經常地受直觀環境保護教育。
三、對教材中課后涉及環保小論文的處理
教材課后也相應涉及一些調研環保小論文。如:
1、在學完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空氣后,教材課后設置調查欄目,了解你所在地區空氣污染狀況及其危害,討論可采取哪些措施來防冶空氣污染;
2、針對淡水資源非常缺乏,提出節約用水和凈化生活污水的設想;
燃料燃燒要放出熱量,相同質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是不一樣的。熱值這個物理量的引入就是為反映燃料燃燒的放熱本領。我們把1千克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燃料的熱值。熱值的單位是焦/千克,讀做焦每千克。
知道了某種燃料的質量和熱值,計算它燃燒時放出熱量的公式是:放出熱量=燃料熱值×質量。若用Q表示放出熱量,q表示熱值,m表示質量,則公式寫成Q=qm。
二、兩種熱機
關于內能的利用,有兩個重要方面。內能的一個重要應用就是用它來加熱物體。內能的另一個重要應用就是用它來做功。各種熱機就是利用內能做功的機器。
內燃機是使燃料直接在氣缸里燃燒,也就是全部能量轉換過程在發動機內完成的熱機。應用最廣泛的內燃機有汽油機和柴油機兩種。
汽油機和柴油機在構造上大致相同,它們在構造上的區別是汽油機氣缸頂部裝有火花塞,用它產生的火花來點燃從汽化器送進氣缸里的霧狀燃料混合物。而柴油機氣缸頂部沒有火花塞,但有一個噴油嘴,沒有汽化器,但有高壓油泵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論文開題報告范文。柴油機的點火是在壓縮沖程末由高壓油泵經噴油嘴向汽缸內噴射霧狀柴油,霧狀柴油遇到遠遠超過它的燃點的熱空氣,便立即燃燒。
汽油機和柴油機的工作過程,都是由吸氣沖程、壓縮沖程、做功沖程、排氣沖程這四個沖程組成。完成每個工作過程初中物理論文初中物理論文,曲軸要轉兩周。在柴油機里,推動活塞做功的燃氣的溫度和壓強都比汽油機里高,燃氣做的功較多,所以效率比汽油機高,功率較大。
汽油機和柴油機的區別我們可以用下面的表格表示:
三、熱機的效率
在熱機里,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跟燃料完全燃燒所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熱機的效率。
如果用Q表示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Q1表示與有用功相當的熱量,表示熱機的效率。那么有:
オ
蒸汽機的效率很低,只有6%~15%,內燃機效率比蒸汽機的高,汽油機的效率為20%~30%,柴油機的效率為30%~45%。熱機效率是熱機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
四、內能的利用與環境保護
關于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問題。要知道工業企業,交通運輸工具,家庭爐灶和取暖設備,它們都要用煤、石油等燃料,以取得和應用內能。它們排放的煙塵廢氣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自然辨證法》 課程結業論文 治理霧霾----轉嫁污染 ?可持續治理? 學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級學號_____**____________ 任課教師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 11月 23 日
當國家變得更富裕時,它對環境的污染是更多了,還是更少了? 短期來看很明顯,污染與財富相伴而來:工業化國家排放的一切都更多。不過后來,發達國家開始限制污染排放。倫敦不再遭受大霧困擾,歐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了80%以上。同一時期,美國大氣鉛含量下降了98%。隨著一個國家變得越來越富裕,其排放量會先升后降,因為變富裕的公民會要求他們選出的政府以及他們購買產品的公司采取行動,讓空氣變得更清潔。有些證據表明這種情況屬實,但很難對這些證據加以詮釋。一種樂觀的看法是,無論經濟增長與否,國家都會減少污染,因為它們可以使用其他地區開發的清潔技術。如果這是真的話,中國或許能夠比我們預期的更快實現空氣清潔。
但就目前而看,較富裕國家并未真正減少污染,它們只是將污染轉移到了國外禁止在國內建設污染工廠,同時從國外的污染工廠采購商品。即是轉嫁污染。
我們治理霧霾的難度要比當年英國大得多,由于這幾年的極不均衡發展,北京、上海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而在北京周邊的河北,則還很窮。所以北京人民希望獲得清潔的空氣,河北人民就得餓肚子。鋼鐵廠全部關閉的話,河北的經濟肯定會衰退,另外,農村也是以小農經濟為主,你可以禁止他燒秸稈,但卻無法完全避免,沒有幾個農民用的起環保設備。面對吃飯和呼吸的選擇時候,他們會率先考慮短期的利益,而不去考慮遠景,這是自然人的理性選擇。在這個階段,除了刮風,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那有人說了!強制關停耗能工廠,
污染工廠行不行呢?行!但你得給他找個其他的活,他不煉鋼可以,你得讓他有事干,有飯吃。但在如今經濟下行的背景下,產能嚴重過剩,各個行業都不景氣。如果在這樣的背景下,強行堵住產業工人的飯碗,第一會造成強烈的社會動蕩,第二這些產業從地上轉向地下,造成的污染不會比現在小。屆時付出的代價會更大。
中國霧霾成因有季節性變化,在春季,遠程沙塵輸送、局地揚塵、城市酸性氣體和空氣中較多的水分也會方便霾的形成。在夏季,高溫、高輻射氣候加上高濕天氣會促進污染物的光化學反映和吸濕性增長。在秋季,白天強烈輻射和高溫會加速光化學氣粒轉化,而早晚低溫和高濕在穩定的天氣系統中容易導致霾污染事件。在冬季,北方的采暖加上穩定的大氣邊界層結構和較低的混合層高度很容易導致霧霾現象。
根治霧霾污染需政治智慧。正像聯產承包、分產到戶解決了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業發展問題,經濟特區解決了改革開放初期的工業商業發展問題,一國兩制解決了香港和澳門問題一樣,根治大氣需要在國家管理體制上要有所創新,有所突破。
必須實施區域聯防聯控。京津冀地區同處一個氣候帶,形成一個大的污染團,根治大氣污染需要區域聯防聯控。這需要突破現有以行政單位各自為政的管理制度。歐共體協同治理酸雨和大氣污染,美國南加州聯防聯控遏制光化學大氣污染都是成功的范例。可以考慮成立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委員會,將該區域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的試點特區。
防治霧霾要加強法治。僅靠政府部門、工廠企業和居民團體自覺自律維護大氣環境顯然不夠,要逐步制定落實相應的法律規章,依法治污才有可能長治久安。具體來說,要強化電廠脫硫脫銷的監控,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不徹底現象。同時應建立第三方數據檢測,加強管理油品質量。
區域源控制應以產業結構布局和調整為重。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加大第三產業比例,降低高能耗第二產業比例。產業結構布局方面,盡量將高污染企業遷至區域的下風場地區或高海拔地區,這有利于一次污染物的擴散和沉降。同時加強環保監管措施,控制新排放源的加入。
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這二者是否沖突,我們能能否兼顧呢?可以說,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至少在短期存在著矛盾。人類必須對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分配資源的問題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資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會減少另一方面資源的投入。對資金短缺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這一矛盾尤其尖銳。但是從長期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環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則能為環境保護提供資金和技術。
客觀地講,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動的。一方面21世紀所提倡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環境作為經濟成本的一個部分,因而環境保護成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經濟發展速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依賴于自然資源的
豐富程度和持續生產能力[3],因而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我們今天所說的環境保護,不只是單單的保護,或者是消極的防治,而是在保護的前提下,對環境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要求人類倒退文明來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謬可笑的。今天的環保不但不能要求經濟停滯不前,還恰恰需要經濟持續的力量為環保提供物質上、技術上的條件。由此看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唇齒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發展經濟的本質要求。發展經濟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國發展經濟是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保護環境包括保護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在城市存在發展經濟尤其是發展工業對居民生活產生不良影響的情況,在農村更是存在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問題。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發展過程中因破壞環境影響人民生活,違背了發展經濟的本意。
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要在這里生活。我們發展經濟破壞了環境,有些破壞是無法彌補的,是對子孫后代的犯罪。現在世界各國都已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無公害產業。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大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環境保護,為子孫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間。
研究者均為經濟學家
7月8日,這篇名為《空氣污染對預期壽命的長期影響:基于中國淮河取暖分界線的證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兩位研究者均為經濟學家,分別來自北大和清華。
該論文用統計學的方式得出結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北方地區的5億居民因嚴重的空氣污染平均每人失去5.5年壽命。
論文作者之一,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陳玉宇表示,這是通過北方地區總懸浮顆粒物水平推斷出的結論。
該研究的中心結論是,嚴重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危害是驚人的,長期生活環境中的總懸浮顆粒物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上升14%,預期壽命減少3年。
供暖致淮河以北污染跳躍性增高
該論文的研究基于中國特有的冬季取暖政策:以取暖分界的淮河為準,研究選取了淮河以北和淮河以南90座城市,收集了1981年到2000年間這些城市每日的總懸浮顆粒物濃度數據,以及疾控系統得到的1991年到2000年這些城市的各年齡段死亡率、預期壽命和死于心肺疾病的數據。
論文另一作者李宏彬解釋,因為南北供暖政策,研究者發現在淮河附近污染曲線出現大幅“跳躍”,“原來是平滑的一條線,到了淮河附近突然有個跳躍,曲線不連續了。”
研究發現,淮河北岸的總懸浮顆粒物比相鄰的南岸跳躍性地高出了200微克/立方米,相應地,人均壽命也發生了突變,北方比南方少五年之多。
沒有大量樣本結論不可信
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的美好環境是我們每個人所追求的,但近幾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與騰飛,這種好天氣離我們越來越遠了,隨之而來的是不見天日的霧霾天氣,給我們的生活、健康帶來了非常多的不便。尤其是在冬天,藍天白云的好天氣成了我們的一種奢望。好多兒童呼吁:“請還我們新鮮的空氣!”以此來喚醒人們行動起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中學階段是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作為一名化學教師應結合本學科的特點,普及環境保護知識,使學生認識環境是如何被污染的,如何防止環境被污染,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通過化學教學,提高環保意識
化學科學的發展在解決現代人類社會面臨的資源、能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上起著重要作用,化學科學的發展為人類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化工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在化學教學大綱中也要求學生學習有關保護環境的知識,如酸雨的形成,臭氧空洞的形成,汽車尾氣、化石燃料燃燒的污染,溫室效應等一系列內容,使學生通過學習化學知識,認識到環境是如何被破壞的,環境破壞對我們的不利影響,如何才能保護好我們的環境。作為一名中學化學教師,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1)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陣地,教師要利用好課堂主陣地的優勢。在教材中多處涉及有關環境的知識,如空氣質量日報、大氣污染物的成分、污水的處理和利用、營養化污染與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使學生初步形成正確、合理的使用化學品的意識,認識化學在環境監測與環境保護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要講全面,如在講酸雨的形成時,要講酸雨是怎樣形成的、有哪些危害、酸雨的防治等問題,讓學生形成一個知識網絡,對知識有一個全面的掌握。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課件展示,形象地說明環境污染給我們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讓學生近距離的感受到環境惡化后使我們的地球傷痕累累,并通過每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來教育學生,使學生在內心深處受到震撼,認識到環境被污染的后果。通過課堂教學,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加強環保意識。
伴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擴大,人民生活的提升,環境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工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斷帶來環境的污染,霧霾天氣開始席卷各大城市,引起了社會公眾、政府部門和科技學術等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霧霾天氣,對霧霾天氣的成因進行詳盡的分析,從而能夠在根源上降低環境污染,提升空氣質量。
1 霧霾天氣概述
霧和霾是大氣中漂浮的粒子,在霧的形成條件中,大氣結構相對穩定,風力條件有利于顆粒物的聚集,進而形成了霾,在多數情況下會出現霧、霾共存的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還會形成霧和霾的相互轉換交替,形成了所謂的霧霾天。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各地的霧霾天數都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北京、武漢、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都受到霧霾天的嚴重影響,并且霧霾天也正在向各大城市蔓延。以一月份為例, 2013年1月份北京的霧霾天氣長達26天,正值采暖時期的長春霧霾天持續多日,霧霾天影響了交通的便利,損害了城市居民的健康,對于霧霾天氣的治理成為我國當前最為嚴峻,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為了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以下,我們將對霧霾天氣的成因進行詳細的分析。
2 霧霾天氣成因
在霧霾天氣的形成過程中,大致可以分兩個方向,大氣污染源的排放是內因,氣象條件的干擾是外因。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霧霾成因:
2.1 城市交通尾氣排放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物質水平不斷提高,乘用車的銷售量和私家車的保有量也在逐年增加,這不僅加大了城市交通的壓力,汽車尾氣的排放更是加重了空氣的污染,尾氣污染幾乎成為了大型城市首要的污染源。以長春為例,近年來,長春居民汽車保有量在逐年增加,2011年9月份,百戶居民的家庭汽車擁有量高達16輛,輔以刺激性的消費政策,長春市私家車的擁有量大幅上升,汽車密度升高,尾氣排放增加,空氣污染加重,由尾氣含量構成的煙塵微粒、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氫化合物等成為霧霾天的構成主體。
2.2 工業能源消耗和燃燒廢氣排放 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在近年來逐步加快,各類工業、企業和事業單位都產生了大量的能源消耗,能源的消耗必然會加重城市大氣污染。例如石油和煤燃燒后會形成二氧化碳和水汽,影響了城市上空的空氣擴散,降低了空氣質量,燃燒不充分的石油和煤更可怕,會產生粉塵、煙塵和二氧化硫等,成為了霧霾形成的主體。霧霾的氣象條件一旦形成,就會存留重度污染的腐蝕性氣體和重金屬的污染物,影響空氣擴散,形成惡性循環,加重霧霾污染。
2.3 城市生活廢氣排放
上圖是我們通過總結2003到2011年度,安徽以及周邊城市和部分省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繪制出的。結合本圖我們分析出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大城市人口密集,生活污染嚴重,廢物丟棄,食物殘渣等腐爛后造成的空氣污染本就十分嚴重。尤其是長江中下游的城市因工業比較發達,導致二氧化硫、粉塵、煙塵等污染物大量排放,加大環境保護的負擔。主要生活污染源的排放雖然因科技的進步逐年減少,但是歷年的生活污染仍然會接近20%的工業污染,從整體上看,生活污染也同樣是構成霧霾天氣的重要因素。
2.4 懸浮物沉積污染 伴隨著城市發展的加速,城市化進程加快,建筑行業如日中天。伴隨著建筑揚塵和灰塵等等顆粒狀污染物的產生,懸浮物沉積也成為了構成霧霾天氣的主要因素。新城區的開發和舊城區的改造,大批建筑物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崛起,灰塵、粉塵、揚塵等顆粒污染對城市空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嚴重抑制了空氣的擴散,加重了霧霾天氣。各類建筑器械在工作過程中,排放處大量的煙塵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對周圍的空氣質量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各類城市在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農地占用、開發區競爭和企事業進駐還有商業住宅等的迅速崛起,更是增加了城市空氣中的建筑揚塵和灰塵等大顆粒懸浮物的沉積,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空氣質量。當懸浮物沉積到一定的量,氣象條件也相對適宜的時候,就會出現惱人的霧霾天氣。
以上分析的都是霧霾天氣產生的內因,對霧霾天氣產生比較直接的影響,下面要分析的是霧霾天氣產生的外因。
2.5 氣象條件影響 在一段時間內,如果出現了清新晴朗的氣候或者是嚴重的霧霾天氣,都是由氣象條件直接控制的。大尺度的環流形勢、高、低空環流配置都會對霧霾天氣產生影響。溫度、濕度、逆溫層都是影響因素。當低濕度、強日照并且伴隨靜小風的時候,霧霾天氣就會容易出現,嚴重的霧霾天無一例外都是在邊界層產生強逆溫的情況下產生的,我們如果將逆溫層比作一個鍋蓋,那么物質就被限制其中,無法擴散。另一方面,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改變了城市的下墊面,使得城市大氣的邊界層發生了物理結構的變化,構成了霧霾天氣的形成條件。
由此看出,霧霾天氣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是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產生的結果,無法將原因歸咎于某一個主要的方向,只能夠盡量地全面尋找出霧霾天氣的各類成因,進而分析出霧霾天氣的整治方案,有針對性地解決霧霾天氣出現的問題。
3 結束語
綜合上訴研究表明,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的全面改善,工業企業的大興大建,交通工具的只增不減,都導致可吸入顆粒物污染的日趨明顯。無論是霧霾天氣的污染指數還是霧霾天氣的出現次數都隨著時間呈現出了增強增多的趨勢,而且,這種惡劣的空氣環境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我國目前對于霧霾天氣和細小顆粒物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本篇論文分析了霧霾天氣的主要成因和顆粒物主要的污染成分和來源,使人們更加科學地了解霧霾天氣,對大氣環境保護和污染環境整治具有現實意義。這更是要求我們從自身做起,關注霧霾,提高認識,加深理解,進而科學有效地進行霧霾天的預測、整治和動態調控,有效減輕環境污染,全力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呵護人們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一文中指出:“要徹底改變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不能以眼前發展損害長遠利益,不能用局部發展損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會營造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建設環境的良好風氣,增強全民族的環境保護意識。”環境是旅游業發展的自然資源,旅游業離開了優美的環境便無法發展,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利用應該相輔相成。所以,我們在發展旅游業時,要立足長遠,克服短期行為,在環境承載力的范圍內健康發展。要樹立對旅游資源的憂患意識,要清醒地看到人類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已十分嚴重,大氣污染,森林植被面積減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趨擴大;淡水資源危機,江河湖海污染日趨嚴重;有毒化學品污染有增無減;生物多樣化日益減少等等。大自然允許我們失誤的區間已所剩無幾,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態,積極、謹慎地做好旅游環境資源的保護工作,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利用的方針。
二、加強法制、法規和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保護人文和風景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質量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近年國家有關政策和快速發展的經濟為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使旅游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并由此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人們總把旅游業的發展視為一種經濟活動,偏重追求其經濟效益,而相對忽略了旅游對環境的影響。造成我國旅游資源受的破壞、旅游區環境質量下降的問題日益突出。旅游對環境尤其是自然環境造成的嚴重破壞不僅會阻礙旅游業本身的持續發展,而且也會帶來相關的負效益。
一、旅游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我國旅游業目前面臨很多環境問題,如相當一部分熱點旅游區水體污染,空氣質量下降,局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旅游資源受到損害;大批游客涌入,致使基礎設施緊張,旅游旺季高度集中的旅游流破壞或影響了旅游地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和生存環境;旅游區環境衛生狀況糟糕,景區內垃圾隨意拋灑堆積,污水、污物隨處可見;旅游開發建設項目涌入與旅游區整體環境不協調等等。造成這些旅游環境破壞、環境質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經濟發展中的短期行為破壞旅游環境
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經濟指標為第一目的,環境保護被相對忽視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犧牲環境來求得經濟發展。上海的黃浦江,廣州的珠江,南京的秦淮河這些“游船云集,鼓瑟相聞”的著名游覽區今天都已經變成了令人厭惡的“黑河”、“臭河”,全然沒有了昔日的風采;在中國的第一大瀑布——黃果樹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帶,近年來興辦了十幾家采礦冶煉企業,它們排放的廢水使奔騰在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潔白晶瑩,而是泛著黃色泡沫的濁流!再如“奇秀甲東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獨特的九曲溪及兩岸蒼翠、挺拔的植被,而成為著名的風景旅游區。但在前幾年人們卻對武夷山上的森林,進行掠奪式的砍伐,使其精華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劇下降,而嚴重威脅武夷山的旅游景觀價值。
(二)旅游者不文明行為導致自然環境質量下降
旅游者不文明行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所產生的垃圾對景區環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動本身對景區生態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響。由于旅游區本身設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質不高,在旅游的過程當中,旅游者隨意進入保護性的景區景點,亂丟垃圾、隨地吐痰、攀摘花木、踐踏才坪。。。。。免費論文。。這這些行為造成景區遺篇臟亂,甚至是資源破壞。 某年的“十·一”黃金周期間,“泉城”濟南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但是部分游客竟然在泉水邊洗腳,既不文明又污染了清澈的泉水。同樣是“十·一”黃金周期間, 江西南昌市動物園推出了與動物親密接觸活動,3只剛滿100天的虎寶寶被當作與游客拍照的道具。在活動過程中,游客們對虎寶寶做出了一些不文明的舉動。動物研究專家在反對利用動物牟利的同時,呼吁廣大游客文明出行,愛護動物。
。
(三)旅游區客容量超負荷破壞了旅游區自然生態系統平衡
旅游人數、旅游區客容量與環境質量之間有著一種直接的密切關系,旅游人數大于或等于景區飽和承載量時,旅游對環境的破壞則大些,反之,則小些。如貴州織金洞景區,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在同一時段密集的游人會對洞內景觀造成嚴重破壞,游客人數增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會增加,空氣濕度和溫度都會增高,二氧化碳和空氣中的水發生作用,會破壞洞內景觀,使其變色,甚至是融化。當洞內干燥時,石灰巖表面又會結晶,這樣使洞內景觀嚴重污染和破壞。目前,織金洞的景區,盡管采取了一些保護的措施,但是,隨著游客的增加,景區的精華部分-----銀雨樹,其顏色也在逐漸變暗。在我國的許多旅游景區,這種超容量運轉現象極為嚴重,致使景點內植被受到嚴重破壞,環境也受到嚴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點的吸引力,縮短了其壽命。
轉貼于
(四)旅游資源開發和建設破壞旅游區環境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旅游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有些景區的設施建設與旅游區整體不協調,造成旅游區生態環境和旅游氣氛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為古跡復原處理不當,新設項目與旅游區景觀不協調,改變或破壞了旅游區所有的應當保留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格和氣氛。還有一些新旅游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游資源的損害和浪費。
二、旅游環境保護的對策
(一)健全旅游環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鑒于旅游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破壞,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嚴格執行和遵守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游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有關立法部門應盡快制訂和頒布《旅游法》、《旅游環境保護暫行規定或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依法守法來保護和治理旅游環境,建立強有力的旅游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和完整的管理體系,來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并監督和管理旅游開發和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做到有法必依。
(二)加強對旅游環境保護的宏觀管理
旅游環境保護工作應樹立“防勝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環境保護工作宏觀地貫穿旅游規劃、開發,發展和鞏固等各個階段,規劃時,應通過科學合理的環境預測和估計,對環保的點、面可能造成破壞的程度和范圍以及景區超載情況的有效調控等問題進行宏觀管理,應切實避免旅游開發與發展中重產值、輕環境的短期行為,避免“亡羊補牢”式的管理手段。
(三)提高環保意識、實現主客體參與管理
旅游環境保護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部門,管理部門,當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體參與;因此,通過法制觀念教育、全面觀念教育以及長遠觀念教育,來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環境保護意識,對于持續發展旅游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免費論文。為了創造舒適優美的旅游環境,一方面要加強宣傳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覺地愛護景區旅游資源、保護景區旅游環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景區旅游環境的保護措施。為了保護景區的重點文物和著名景物,可增設鋼網護罩加以妥善保護,既使游客能夠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確保重點文物和景物不受損壞。
(四)研究環境容量,保證旅游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為了順利地發展我國的旅游業,必須加強對旅游環境容量的研究,根據每個景區的具體情況,提出可容納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標,采取提高熱點旅游區的門票價格、劃定特殊旅游景點并控制其旅游人數等手段;調整旅游區的旅游規模,在保證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使旅游區的環境得到保護。
(五)抓住時機、大力發展生態旅游
隨著生態意識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將成為旅游環境保護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參與環境保護的鄉村旅游,綠色旅游等等生態旅游形式是當今公認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旅游與環保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發展的新趨勢。我國有許多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豐富,適時適地地開展各具特色的生態旅游,有利于旅游環境保護意識的整體提高。免費論文。
總之,旅游發展不應把自己同旅游環保敵對起來,環境有效保護是為了更好,更持續地發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環保意識日漸提高的今天,通過有關部門對旅游環境的宏觀保護和綜合治理,我們的旅游資源一定能夠得以持續利用,旅游業一定會真正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一項“朝陽產業”。
參考文獻:
[1] 龔雪輝.生態旅游豈能破壞生態[N],光明日報,1998年5月23日.
[2] 彭希喜.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國際市場,1998 .
[3] 李丹.風景名勝區警惕建設性破壞[N],光明日報,1999年1月19日.
[4] 劉漢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對策[J],旅游學刊,1991,6(5):35—38.
[5] 劉振禮.旅游環境的概念及其他[J],旅游學刊,1989,4(4):37—39.
[6] 劉繼韓.對承德避暑山莊旅游環境保護的意見[J],旅游學刊,199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