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0:27: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警示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提高幼兒教師環境素質的必要性
1幼兒教師職業身份以及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教育要發展,關鍵在教師。學生具有向師性,幼兒更是如此。幼兒教師的素質如何,最終將影響到幼兒的素質。幼兒教師除了要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質、專業的基本技能、一定的心理指導能力及創新能力外,還要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而環境素質就是科學素質中的一種,它是將環境看作特定的作用客體,從小就養成并不斷發展乃至持續終生的科學素養。幼兒園教師作為教育事業的傳承者,他們的環境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學生環境素質的培養效果,幼兒環境素質的提高,將影響到他們的未來及周邊的人們,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環境素質。
2當前幼兒教師環境素質的現狀
堪憂環境素質是指人們在對應環境問題上的態度及能力。包括環境知識(對環境事件的認識和了解)、環境態度(對環境事件的看法和態度)、環境行為(對環境事件將采取的措施)三個要素,也即是人們對環境價值的認識、環境道德意識以及處理環境問題的基本能力。當前,我國幼兒教師的環境素質現狀令人擔憂。主要體現在為:環境知識方面。獲取的途徑一般是電視、網絡等社會媒體,很少是通過系統正規的學校教育;環境知識的結構零碎而不完整,多數幼兒教師對溫室效應、霧霾、酸雨、白色污染等概念有所了解,但對如低碳生活、水體富營養化、食品安全等概念認識模糊;環境科學的知識比較膚淺,多數幼兒教師不知道環境權、循環經濟、代際公平、綠色GDP等名詞,也不能準確描述PM2.5的含義。并沒有體現出與他人不同的教師職業特長或優勢。環境態度方面。許多幼兒教師對環境問題的現狀認識不足,思想上重視不夠,對環境教育的普及性認識模糊,也不清楚環境教育的廣泛性和跨學科的特點。環境行為方面。許多幼兒教師的環境知識、態度、行為三因素的素質是逐次降低的,存在知行脫節現象,他們雖然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在日常生活和幼兒教育中都有明顯的滯后性,不能將幼兒環境素質的培養貫穿始終。
3幼兒教師環境素質的培養培訓存在缺失
在幼兒教師的環境素質的專業培養上,目前我國幾乎是空白。現有幼兒教師學歷層次大多數為大專及以下,且以文科背景居多。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他們中小學階段接受環境素質的培養是零碎而非系統的。而在大學期間的學前教育專業培養方案中,專科院校基本上沒涉及環境知識的課程。目前的幼兒教師職后培訓中,內容也僅局限在幼兒教育政策法規、學前教育理論、幼兒教學專業技能的學習提高,并沒有專門的環境素質培訓的模塊。
三提高幼兒教師的環境素質的對策
1加大宣傳力度
營造良好的環境教育氛圍和導向通過多渠道、全方位宣傳國家的有關環保政策、法律法規,向全民宣傳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在中、高考中適度增加環保知識和能力的考查比重,引導中學加強對環境素質教育的重視;加大幼兒園環境教學的經費及設備投入,讓幼兒教師有職業認同感;濃厚幼兒教師環境教學的教研氛圍,使教師有條件、有興趣、有動力多開展環境知識的教學,以促進其自身的環境素質的提高。
2在幼兒教育教學目標中突出環境素質的培養
在幼兒教育中加大環境教育的力度。目前,我國幼兒教學中普遍包括有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大領域的內容,雖然科學領域里面穿插有關于環境知識的目標內容,但還遠不夠。建議教育部門可制訂出幼兒環境教育的教學目標,并編寫出幼兒環境教學專用教材。
3將環境科學課程納入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培養方案
高等師范院校針對幼兒教師的培養方案中,要將環境素質教育課程如《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或《環境科學導論》等課納入公共必修課程。在學前教育專業課如《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教學中突出環境知識方面的模塊。與其他課程考核方式不同,可將“學習環境素質教育課程后的行為改變及環境知識的實踐應用情況”要求納入評價依據中。此外,積極響應環保部、教育部關于高校創建綠色校園的倡議,高等師范院校上下聯動,全員參與,共同創建,必定會激發學生的環境保護激情和責任感,陶冶環境道德情操,提高準教師們的環境素質。
當前我國正處在新舊體制交替之際,學校德育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市場經濟對中學德育工作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它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主要表現在:其一,市場經濟的平等競爭法則,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平等觀念和競爭意識。其二,它有利于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培養積極進取的精神。因為市場經濟要求每一個競爭者只有頑強拼博,不斷進取才能達到勝利的“彼岸”。其三,它有利于學生形成強大的的學習動力。因為市場競爭,說到底是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誰掌握了知識和人才,誰就會在競爭中處于優勢。我們在肯定市場經濟所起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看到它所起的消極作用。這主要表現在:其一是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當代青少年學生個體競爭意識日趨增強,群體團結協作精神逐步削弱,發展個性的要求日益強烈,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義務感逐步淡化;對個人利益,個體價值比較關注,對國家、集體利益有所忽視;個體的自信心不斷提高,對集體的力量和作用認識不足等。二是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滋長。社會上出現的追求享樂,迷戀金錢,崇拜金錢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嚴重危害了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靈。有的學生一味講究吃好穿好,追求物質上的享受;有的學生花錢如流水,肆意揮霍,錢花光了就去偷,騙、詐等。三是“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當前,社會的分配不公和知識貶值,腦體倒掛現象,使不少學生認為不讀書,無知識也可以賺錢發財,從而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有些學生只求混個畢業證,早早沖出這所“牢籠”,去投身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賺錢發財。因此,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學校德育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
2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文明中形成了許多優良道德傳統,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大力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優良道德傳統教育,是新時期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意義也是深遠重大的。
首先,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培養青少年集體主義思想的需要。中華民族歷來把“廓然大公”、“天下為公”、“克己奉公”作為價值理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無不閃爍著集體主義精神的光輝。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青少年一代集體主義觀念淡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的滋長,學校應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天下為公”、“克己奉公”的傳統美德,發揚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價值,培養青少年的集體主義觀念和情感,這是學校對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學校德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培養青少年正確的義利觀,抵制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想侵蝕的需要。“義”,即道義;“利”即物質利益,中國古代思想家特別是儒家認為,如何處理好義和利的關系乃是道德教育、道德修養的頭等大事。在兩者的關系上,強調“先義后利”、“以義制利”,反對“見利忘義”,就人生價值而言,“有義”比“有利”更為可貴。在社會商品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有的人卻陷入“金錢至上”、“金錢萬能”的拜金主義泥坑,為了獲得金錢,不擇一切手段,置良心、道德于不顧,甚至以身試法。青少年學生也耳濡目染,深受其害。因此,在廣大青少年學生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確定正確的義利觀,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侵蝕,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三,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培養青少年胸懷大志,勤奮學習,自強不息的高尚情操的需要。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對立志、求學、自強等方面都有明確具體的規范。荀子說“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朱熹的“命當志存”,王勃的“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孔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字經》上講的“頭懸梁、錐刺骨”、“如囊螢、如映雪”的勤學苦讀,都強調了人要胸懷大志,勤奮學習,自強不息的價值追求和道德情操。針對學生思想上存在的“知識無用”、“讀書無用”的錯誤觀點,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樹立良好的學風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開展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教育,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價值標準和道德規范教育青少年,指導青少年健康成長,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
3
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奇特現象。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既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又保持了低通貨膨脹率和低失業率:既能在相對長時間內實現經濟的持續繁榮,又能夠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這是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難以解釋的。探究其原因,經濟學家研究并發現了經濟活動中的內生要素——知識和科技的作用。1990年,聯合國研究機構正式提出了“知識經濟”的說法。“知識經濟”所及的知識,既包括科學技術知識,又包括社會科學知識,其中科學技術、科學管理和行為科學的知識是最重要部分。知識經濟是建筑在知識和信息基礎之上的經濟,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直接依據的經濟,知識是提高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增長的驅動器。這是按照知識和信息在經濟活動中地位和作用的飛躍來界定的嶄新經濟形態。
同以往的經濟形態相比,知識經濟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知識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源泉。第二,世界經濟一體化,一體化是知識經濟依靠無形資產的投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第三,高速信息網絡成為最重要的基礎沒施。第四,由教育業、科研業、信息業構成的知識業成為主要產業。第五,以科技企業為主的知識企業成為重要企業。第六,生活和消費方式走向知識化和智能化。第七,企業、政府和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全面互動——以創新為特征的國家科學系統——國家創新體系是知識生產(發展和提供新知識)、傳授(教育和開發人才資源)和轉讓(傳播知識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主力軍。第八,以素質教育、通才教育、終身教育為特征的全面教育是知識經濟的中心,學習成為個人或組織發展的有效工具。走向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也必然走向知識經濟。同志指出:“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于我們二十一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科技的發展,知識的創新,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知識經濟最重要的升華是把關注的重心從物、資本、信息、知識產業等“身外物”轉到人本身,在知識經濟的微觀或宏觀經濟環境中,制勝的不是資源量、資本量,甚至也不是知識量,而是知識人量,具有創新能力者的密集度決定企業和國家的命運,人力資源成為國家的最根本的資源。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動力的經濟,教育和學習成了名副其實的發動機,教育的責任空前重大,教育必須改革。
1.加強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高度重視學生智能的培養。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特別是信息科學和信息傳播手段的快速發展,知識量的急驟增長,使人的大腦來不及包容如此巨量的信息。只有讓學生掌握好寬厚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以簡馭繁,觸類旁通,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瞬息萬變的局面。要認識加強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教學的重要性,避免過早地把學生引入專門訓練.然而,教育的職能,絕不可停留在單純傳播知識這個層面上,許多人把傳播知識作為“看得見的硬任務”,把培養智能看成是“摸不著的軟任務”。將素質教育誤認為非知識教育,非考試教育,非升學教育。非課堂教育。
可編篡的知識都可用編碼技術作成軟件,而難以表述的知識存在于稱之為濕件的個人大腦中。隨著未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將把大部分的可編篡的知識由計算機來完成,人類自身主要生產難以表述的知識以及實現后者向前者的轉換。即生產觀念、創意和心智。培養學生的智能,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面對知識經濟的教育的核心不再是知識,而是獲取、運用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僅是教“學問”,而且要教“學習”,將從學“知識”轉向學會“學習”,培養獲取、運用知識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每個個人和每個國家的國民整體素質的核心。發展以培養獲取、運用知識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為中心的素質教育是當前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心內容,也是新世紀的主導教育思想。
2.大學教育應更加注重通才教育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具有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的大學,尤其是那些教學科研型大學,利用人才資源和科學技術方面的顯著優勢,能夠很好地整合知識的創造、加工、傳播和應用,對培養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跨世紀人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科知識將向兩個方向縱深發展,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這給教育帶來新的課題,即如何處理好培養“通才”與培養“專才”的關系,如何在培養“專才”同時,注重抓好“通才教育”。努力培養通才,培養除具有較深的專業外,還要有知識面廣博并基礎扎實的“圖釘式”人才,這是跨世紀人才所必需的。依我國高等教育現狀和發展趨向,應注重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必須改革現有的高等院校系科結構,在深人調查研究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有計劃按步驟、積極穩妥地進行學科調整。建立一批具有文科和理、工、醫、農各科的真正綜合性大學,這無疑會大大提高目前一些高等學校的整體水平。第二,建立跨學科的專業。如環境科學、系統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專業,并在現有課程內容上向綜合化方向進行改革。第三,強調不同學科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交叉。在試行學分制的基礎上,增加選修科目,允許學生在系際、校際選修課程,必要時應同意中途轉系、轉校。第四,面對知識經濟培養厚基礎、寬專業、能力強、素質高的跨世紀人才.不僅要有很強的專業能力,還要培養其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綜合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在教學管理和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強化綜合素質的教育,實現知識傳播與知識創新的統一、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德智體全面發展與人的個性化的統一。
3.推行“終身教育”。提高國民整體的科學文化素質。當今時代被稱為“知識爆炸的時代”。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知識產業的迅速發展,知識總量快速膨脹,新知識大量涌現,知識老化周期加速。新的知識將產生新的產業和新的職業,同時老的職業將被逐步淘汰。這促使人們不斷學習新知識,學習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教育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學習和教育將貫穿人的一生,“終身教育”是面向知識經濟的教育發展趨勢。對此應注意做好以下幾點::第一,構建大職教體系。在政府統籌下,發揮部門、行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職能,促進各類企業承擔職業教育的責任,深化教學改革。第二,我國業已實施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自學考試,十分有益。在今后的高等教育體制結構改革中,進一步探索實施“終身教育”的適當形式,給予“終身教育”以更為重要的地位。第三,在各類專業人員的“終身教育”中,高等院校教師的“終身教育”至關重要。高等院校教師的進修提高有待解決。第四,支持和引導社會教育機構擔當起從幼兒智力開發到成年人的職業教育等一系列教育任務。第五,作為知識經濟教育的現代科學技術教育,不可能完全依靠學校的課堂,要充分發揮大眾媒介和公共文化設施的教育作用。
參考文獻:
當前,大部分人對于優秀教師的評判,是以教學方式和技能以及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標準的。但是,對于一個真正的高境界教師來說,這些都是次要的,更為主要的評判方式是看這個教師教了什么、如何教,以及對學生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古今之大師教書育人,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授業、解惑、傳道。
一、授業――知識型教師境界
“授業”這是教師的第一重境界。
所謂“授業”,即按照語文教學目標,將教科書里的教學內容兢兢業業地教給學生,使學生獲得語文知識。這類教師占了大多數,始終奮斗在教學一線,教學生聽、說、讀、寫、譯,乃至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眾所周知,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①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從語言的本質作用來看,語文是彼此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準確而熟練地掌握和運用語言,但此類教師一味地偏重于語文的工具性,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性。
誠然,這些教師是嚴格按照《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里的要求兢兢業業地教。他們一部分人經常采取灌輸、填鴨的方式,另一部分人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會嘗試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實質上說,這兩種教學方式只是達到了將知識從他人口中傳授到學生腦中的地步,唯一的差別就是方式不同罷了。
對于知識型教師而言,他們或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但給人的印象卻是扮演著技師的角色,只承擔教書的責任而避開了育人的重任,認為只教授給學生國家規定的教學任務就萬事大吉。此類教師我們也經常見到,在課堂上他們講得眉飛色舞,不時引經據典,但是對于學生人格的發展卻毫不關心,認為這些和自己的教學成績毫不掛鉤。尤其在上文言文閱讀課時,教師更是“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課堂只是簡單“授業”,絲毫沒有“解惑”,更遑論“傳道”了。
總之,這一境界的教師,他們的課堂特點是唯上、唯書、唯教參,缺乏主動和創新精神,課堂教學只墨守成規,不敢越雷池半步,②始終扮演著知識搬運工的角色。
二、解惑――專家型教師境界
“解惑”此謂教師的第二重境界。
這類教師以教學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們能夠發現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能夠解釋和解決。同時,他們還能夠根據自己的知識以及自己的經歷,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的困惑給予指導。
這類教師是教師群體中的精英,是一種高級的人才資源。他們把教學當成一門藝術來研究,懷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深入教學中,積極反思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不僅把教學當成職業,更當做了自己的事業。他們不囿于教材,不局限于課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難題及困惑;幫助學生豐富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認識;幫助學生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奮斗方向。這樣的教師,既不縱容學生,又不迷信教材,對教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把自己捕捉的信息進行提煉與整合,優化自己的教學內容。在學生疑惑時點撥,在學生認識“出軌”時扶正。③
此境界的教師不僅能為學生解惑,更能為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解惑。面對當今學校里出現的一些問題,在別人疑惑時,他們能夠憑借自己敏銳的感知來找到答案,給社會群體解答教育中出現的一些困惑。
三、傳道――大師型教師境界
“傳道”是教師的第三重境界。
“傳道”究竟傳什么“道”?古代教師以孔孟圣賢作為傳授的“道”。那么,對于當代的語文教師而言,究竟什么才是“道”呢?可以確定的是,這個“道”和教師的知識構成及文化底蘊有緊密聯系。它以教師的傳統文化為功底,結合教師的經歷,形成了包含中國優良傳統在內的正確的人生觀。
此類教師經歷了幾十年的教學之后,突然有所頓悟:自己應該傳授給學生自己的“道”,而不是純粹的知識。這個“道”可以理解為道德,也可以理解為教師經過自己多年積累所形成的文化底蘊和人生觀。《論語?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是孔子之教的四項教學內容,這四教中,除文教外,皆屬德教,且文教中亦包含有德教的內容。可見,孔子培養人才,始終把德行放在首位。以他評論馬為證,孔子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也就是說,一匹好馬并不是看它的力氣大,重要的是看它的德。如果一匹馬力氣再大,能日行千里,但無德,那么這匹馬就不能稱之為好馬,人亦如此。如果一個人只有文才,無德,同樣不能稱之為人才。
可見,對于大師型教師,我們要跳出原先知識傳遞者的角色定位,重新認識教師職業的性質,這樣才能使他們的精神生命在職業生活中得到激活。因為大師型教師職業的本質,是創造人的精神生命之揭示,只有在知識的價值不再那么炫目而是相對平實、知識的形態不再那么凝固而是加速膨脹、知識的獲取不再那么單一而是豐富多彩的今天,才顯得不僅有理論的依據,而且有實踐的需要。④
在當代,我們與其痛哭國無教育大師,教育現狀令人堪憂,不如勵志提升自己的境界,使自己從專家型教師跨入大師型教師的行列。
總而言之,知識型教師、專家型教師、大師型教師,只是憑借理論對教師素質分類的結果,這樣分類的目的在于幫助教師明確努力的方向,最終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注釋:
①周慶元.語文教育研究概論[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8.
②余文森. 論教師的三種境界:教書匠 能師 人師[J].中國教育學刊,1997(4):17-20.
③陳娜.試論語文教學的三種境界[J].新課程研究,2008(10):84-85.
二、《教育經濟學》本科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則
1.理論知識教學的基礎性原則。
本科學生提高《教育經濟學》課程知識應用能力,應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訓練為前提。首先,根據加涅對學習類型的研究,概念的教學是基礎,原理的教學是中心,問題解決則是前兩種教學的綜合和提升。其次,本科階段的大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是以概念的理解、判斷和推理能力為基礎的,并且他們對概念的理解,對判斷的掌握,對推理的運用呈現出層次性、階段性和等級性的特點。第三,教育經濟學的學習必須以培養學生對客觀事物的理性感知為起點,才能指導學生運用基礎理論知識來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完成理性抽象到理性具體的升華,逐步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良好思維結構。
2.教學內容的探究性和現實性原則。
探究性強調的是教學要圍繞參與式教學的多元目標,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發現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樹立探究的意識。教師要引導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根據學生的需求和興趣來設置探究性問題,創設與現實緊密相關的情境來刺激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另外,現實性強調要在本科階段教育經濟學的參與性教學活動中,將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訓練。具體而言,教師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根據社會現實需要來設計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只有符合社會需要,才有利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否則,脫離社會實際的教學內容會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厭惡學習,覺得學習的知識只是紙上談兵。
3.學生參與的主體性和開放性原則。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強化,他們越來越希望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來獲得新知識、新觀念。因此,本科《教育經濟學》課程實施參與式教學要重視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行開放式教學。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參與式教學中,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和學生的需求情況,適時地變換教學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動機。二是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情感。教師應當充分尊重、信任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三是創造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在理解、對話、寬容、平等、自由的環境里學習,能發揮學生主動性與創造性方面的才能。
三、《教育經濟學》本科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路徑探討
在《教育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實踐當中,教師要采用參與式教學模式,注重把教育經濟學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育經濟學》課程的學習、討論和研究中來。具體改革路徑可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進行:
1.課前預設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不同,改革后的課程教學模式第一階段應當更加注重課前探究性問題的設計。具體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明確問題設置的初衷和目標。任何一個好的問題都包含目標、已知信息和有限障礙這三個部分,當問題的設置初衷和目標之間距離越遠,那么問題探究的空間就越大,越能提高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的自主探究積極性。二是要將書本上的理論性問題與實際經濟問題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加工后有意義的問題指引下,學會發現問題,進而運用正確的探究方法進行探究,最終通過問題的解決掌握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樹立并強化自身的探究意識。參與式的課堂表面上看起來是給予學生寬松的環境,讓其自由探究,但就全體學生的學習方向而言,探究是在教師預設問題的引導下進行的。教師在課前對教學環境、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的整體情況進行了解,進而預設學生的思維路徑,提出與教學目標相適應的問題。教師通過創設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例如,可通過觀察、調查統計、文獻研究等方法,讓學生獨立鉆研、自主探究教育經濟學的相關概念和理論,從而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堂上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理論聯系生活實際。
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能夠使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大膽展示自己的觀點,提高運用創新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本科階段《教育經濟學》教學課堂中,引用趣味性案例分析、讓學生針對開放性問題小組討論、運用多媒體展示教育經濟現象等都是較好的方式。在營造課堂氛圍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當注意以下問題:首先,要與學生形成雙向互動模式。大學生的思維相當活躍,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與學生溝通,引導他們正確思考,防止出現大的偏差。其次,要重視結論分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結論都是不系統、不全面的,教師要引導小組之間信息的分享,使不同思維形成碰撞,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最后,要加強追蹤與評價。由于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不足,看待問題的角度和得出的結論往往有錯誤,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幫助學生能運用正確的理論和方法解決問題。
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農藥化肥污染等狀況,已經嚴重危害了人類健康,各種因污染而產生的疾病相應增加;亦嚴重影響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加強中學生的環境保護教育,培養環境保護意識,維護生態平衡,愛護大自然,使學生產生環境保護的緊迫感。
在校內班級開辟環境意識墻報、黑板報,使之圖文并茂,披露污染事件、不環保行為,表揚環保行動;開展環保詩歌、漫畫、美術的創作活動。大力宣傳,使人人由我做起,以班級為單位列舉生活中的環保措施,如:節約學習用品、節約水電、愛花護草、參與美化、綠化活動等,促使全民環保意識的覺醒并促使人們共同關心環境、保護環境。
組織學生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對附近的公園、河道、水塘、街道進行課外調查,了解其污染程度;組織學生參觀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環境監測站等有突出環保成就的單位,把各種活動的現狀作比較,使學生感到環保光榮,污染浪費可恥。讓學生寫成調查報告和小論文,增強環保意識,養成環保行為。
課堂教學滲透環保教育,生物教材中蘊含了豐富的環境教育素材,在課堂上進行環境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徑,貫穿于新課、復習、練習、成績考核等環節之中,如:蜘蛛結網捕蟲減少農藥污染,青蛙每天可吃農業害蟲達二百六十多只,促進生態平衡,減少采用農藥可避免破壞生態結構等。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生態平衡意義。課堂教學動用電教設備,展示我國珍稀野生生物資源和重點自然保護區,擴寬學生視野,讓學生也理解我國并非有取之不盡的資源,引起學生關注資源問題。
結合“環境日”、“地球日”、“愛鳥日”等節日舉辦知識競賽,結合“植樹節”開展植樹、愛花護草等活動。邀請自來水廠、環境監測站、環保所的技術人員就關于“污染與健康”、“環境污染及防治狀況”等方面,作知識講座;展示“污染與治理”、“人口素質與計劃生育”等各種內容的圖片,潛移默化地提高人們環境意識。
第一,生態環境意識并不會自然產生,需要經過廣泛的教育培養,與人的文化素質、道德水平有關。
在新的課程要求下,學生將在課堂上占據主體地位,老師的作用則是引導。所以,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調動學生積極性成了主要的教學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小學語文教育也面臨巨大變革,情境教學的作用逐漸凸現出來了。
一、引導學生觀察生活
語文教學的精髓在于寫作,而生活好似一切創作的源泉,善于觀察生活的人才能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有用的素材。古往今來,凡是有名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善于觀察生活的人。課堂上創造出與課文相關聯的情境并將其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充分融入,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又能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二、制作相關道具教學
對于小學生來說,想要理解虛擬的事物是比較困難的。有時候課文的情境和事物在我們看來顯而易見,但在學生看來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這時候,教師拿出相應的道具,讓學生可以直接觀察,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利用音樂渲染課堂氣氛
美好的音樂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通過音符展現出美麗的畫卷。科學研究表明,舒緩的音樂有助于記憶,在課堂上,適當播放一些符合課文情境的音樂,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其精力集中于課文上,更能加深其記憶,令其印象深刻。
四、自設情境,讓學生做課文的主角
對于小學生來說,能讓其參與的活動往往更能引發其興趣。在學習課文的時候,老師可以導演一部由學生主演的課文情景劇,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其中,在表演的同時,用心去體會人物的心情和狀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并且自主地去學習課文,自發地去探尋文中角色的內心世界,達到最佳的課堂效果。
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大批應用型高層次人才,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有效途徑。如何更好地發揮區域經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互動,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是人們比較關注的問題。
1.區域經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關系
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區域經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互動發展的。
1.1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區域經濟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促進了研究生教育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各級政府逐漸認識到專業學位研究生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在政策、財政上紛紛加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如淮海經濟區內的徐州、微山、宿遷等政府紛紛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加強產學研合作,組織推薦優秀在職人員攻讀專業學位,并在經濟上為在職攻讀專業學位人員提供支持,學員在取得碩士學位后可以從財政上報銷學費。應該說,如果沒有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地方政府很難有足夠的財力來支持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同時,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增加了人們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認識,促進了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既能掌握更新更先進的管理與技術,又使自己在事業上更有作為,有更好的社會和經濟回報。2006年12月的“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薪酬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碩士生的工資要比本科生高近1倍。因此,人們更傾向于選擇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比如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讓自己在從事的工作領域中更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提高自身競爭力。另外,隨著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區域內人們經濟水平的顯著提高,為接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保障。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優質生源的增加,促進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發展,保證了研究生培養質量。
1.2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新增長理論指出,人力資本溢出效應的存在是經濟實現持續增長不可缺少的條件,而研究生教育恰恰是人力資本溢出效應最顯著的教育層次。通過接受研究生教育,不僅使個人在未來有良好的收益,還能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急需大批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恰恰是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急需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孵化器,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目前,淮海經濟區內既有專門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又有培養政府和非政府部門公共管理人員的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既有為企業培養管理人員的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還有為各類學校培養師資的高校教師碩士和教育碩士專業學位。這些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輸送到社會上后,逐漸成為了區域內各行業的管理或技術骨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的主力軍,有效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增長。
2.采取有效措施,發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目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與現場實踐的結合不夠緊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專業領域的課程設置不合理,不能滿足區域經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在區域內的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力有待提高等。因此,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發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2.1加大專業學位教育的宣傳力度,增強社會的認同度。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針對特定職業或崗位的需要來培養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專業學位與學術性學位相比,雖處于同一層次,但規格不同,各有側重。由于設立時間較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不如學術性研究生教育影響大,在社會上還不完全被認知,甚至被認為是“不正規的研究生教育”,誤解為只要花錢就可以讀的研究生,是混碩士學位證的研究生教育。因此,應加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宣傳力度,通過媒體、開展招生宣傳等活動,走進政府管理部門和廠礦企事業單位,讓社會加深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認識。
2.2明確辦學方向,發揮專業學位教育的區域優勢。
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屬于非全日制教育,招收在職人員在職攻讀碩士學位,這就使得人們基本上就近選擇接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以免影響工作。因此,高校應明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辦學方向,把握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生源特點,為所在的區域經濟服務。同時,區域內支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騰飛需要創新型人才。高校依托教育資源優勢、立足地方,在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的輸送作用。就淮海經濟區來說,高校應立足于區域經濟實際,抓住區域經濟的增長點,建立聯合培養的生源基地。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優勢,才能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和諧發展,也有利于高校抓住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好機遇,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事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礦業大學根據區域經濟對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明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辦學方向,立足于“兩個面向、兩個服務”,即面向能源科技主戰場、面向區域經濟的主戰場,服務煤炭行業,服務淮海經濟區。相繼在淮海經濟區內的兗州、新汶、濟寧、徐州、大屯、淮北、永城等礦區都建立了生源基地,招收工程技術人員攻讀工程碩士學位;與商丘、連云港、徐州、宿州、宿遷、淮北等地方政府合作,招收政府和非政府部門的公共管理人員攻讀公共管理碩士(MPA)學位;與徐工集團、徐州電力、中聯水泥等企業合作,招收企業管理人員攻讀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
2.3發揮高校科技創新優勢,為區域經濟服務。
高校是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的主力軍,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區域經濟內關鍵產業群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動力。要發揮區域內關鍵產業群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力和輻射力,就必須通過科技創新來提升產業群的技術含量,帶動區域經濟的增長。一方面,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科技創新優勢,讓科研成果進入區域內企業進行孵化,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高校也應主動加強與區域的聯系,積極承擔區域科技攻關項目,發揮高校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的服務、促進和輻射作用。中國礦業大學近年來圍繞淮海經濟區的發展,突出辦學優勢和特色,構筑以礦業工程和能源科技為核心的“大采礦”學科體系,既提升了學科建設水平,拓展學科發展空間,同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為區域經濟發展輸入了創新血液。
2.4加強產學研合作,是促進專業學位教育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產學研合作是高校與區域社會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有效形式。通過高校與區域社會的產學研合作,不僅將高校的科技創新優勢盡快轉化為區域內產業發展的優勢,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有效地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產學研合作也是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專業學位研究生來自管理或生產實踐第一線,了解所在部門管理或生產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產學研合作,使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論文選題與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去研究解決管理或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出真正“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保證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另外,建立大學科技園或工程技術中心也是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形式,是科研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的平臺。2005年在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產業化基地)和中國礦業大學(研發基地)分別掛牌成立的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國建設在煤炭企業的第一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充分體現了產學研結合、優勢互補的原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轉化,促進了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又有利于直接服務于區域經濟,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采取教師評價與團隊小組成員評價和學員自評相結合的方式。在評價體系中,除了知識和技能的考核外,教師還注重對學生學習態度、吃苦耐勞精神和合作意識的評價。在實踐成績評定中,從實訓過程、實訓效果以及職業素質等方面進行多元過程考核評價,并對有創新的設計、承擔組長工作的學生有鼓勵加分。實踐成績中職業素質考核占20%。實驗報告占10%,實際操作占70%。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無論學生犯了什么錯誤,教師都應讓他講話,決不能堵學生的嘴。我認為師生所受的教育不同,認識能力也不一樣,對于某個錯誤的認識,教師已洞察昭然,學生尚朦朧昏然。犯了錯誤的學生如果一見教師就遭訓斥,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釀成抗教情緒,有時會出現“隨你批,聽你罵,大小錯誤不認帳”的現象。這樣,他們的錯誤思想或行為非但得不到及時糾正,反而會給教師帶來教育上的負效應。
為了避免這一點,我對犯了錯誤的學生,堅持不堵嘴,不塞言,盡量做到開啟言路,?引發講話。我一般使用這些問題誘導學生:(1)剛才是怎么回事?能談談嗎?(2)你認為這樣做對嗎?有什么想法?(3)為什么會犯這個錯誤?該怎么辦呢?就這些問題,無論學生談多談少,我都認真聽,并適當提點看法。由于師生雙方都能講,情感比較融洽,學生的解釋使教師情況更明,教師的意見使學生易于接受。實踐告訴我,多給些時間,讓犯錯誤的學生說明情況,作些解釋,教師施教的針對性、可行性強些,隨意性、盲目性少些,施教的情境會暢通寬松,效果也較好些。
二、多給學生一些申辯的時間
從常情說,學生跟教師回嘴頂牛常會引起教師的不滿。而教育實踐證明,給點時間讓學生回回嘴,頂頃牛,多少有點益處,至少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頂撞的“力點”,有利于教師了解事情的各個側面,體察學生“委屈”的真情,從而揣摩學生的錯誤思想,透視學生的個性特點,也有利于教師對教育方法的反思和改進等等。我在工作中,盡量給時間讓學生申辨,從中捕捉有關信息,然后先冷處理些日子,再找他變,一次不成兩次,兩次不成三次,直至學生能夠認識客觀事實,服從道理說明為止,有效地促進了這類學生的思想轉化。如:我班有位屬膽汁型的學生,常跟任課教師頂牛。我找了他,從他的申辨中,我了解到:一次上體育課時,?教師要求學生跑步、由于天氣熱,同學們都懶得跑,他說了句氣話“那你們就別跑好了。”(該同學體育很好)這句話被教師聽見,引起一場誤會。
我又從申辯中了解到這位學生與其他任課教師頂牛的原因是由于自己學習跟不上,心里著急。了解了學生頂憧的“力點”,問題就迎刃而解。最后這位學生向各位任課教師陪禮道歉,得到教師的好評。他解開了疙瘩,心情舒暢,成績自然上去了。
三、多給學生一些反思的時間
有些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由于自我意識較強,對教師的教育常常是貌恭而心不服,堅持自己的錯誤觀點。對于這樣的學生,應該多給一點時間,讓他們反思。在反思中,跟他們談心,溝通情感,增加共識。通過一段時間,他們是能夠認識問題,服從真理的。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的,一個正確的認識需要多次反復才能完成。思想工作過于急促,結果是“欲速則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