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保護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5 10:27: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林業保護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林業保護論文

篇(1)

1.2森林資源管護與培育加強森林管護的責任制度,訂立《森林資源管護責任書》與《森林資源管護合同》。按照高級指示完成林業任務。面對森林覆蓋率降低,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問題,提出要建造非自然園林和強化自然保護區建設。貫徹落實關于林業的“六定、兩落實”,并組織人員對每一季度的林業的防護作業并進行監督。進行對林業資源的修復建設,將林區發展成為木材的生產基地,防風護林進一步實現東北地區林業的快速發展。在針對林業資源上要始終堅持保護與發展并存的政策。在發揮東北地區的特色優勢,加強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并且不斷增強林地的經濟價值,強化林地的作用。相關部門要加強管理,嚴格看守禁止違法采伐樹木,想要進入林區就要出示證件,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加大民用材管理。開展林業轉型,將原有的木材生產向營林轉移。充分利用東北地區林業特點加強林區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進行綜合改革。

2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建設

強化自然林業地區建設,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推動林區其他行業的發展。東北的林區是原生與次生相結合的生態環境。在這種環境下野生動植物的夠得到充分的發展。大興安嶺北部是寒溫帶針葉林動物群,平原地區為草原動物群,還有溫帶針闊混生林和闊葉林動物群。這些豐富的生態環境為東北地區帶來了豐富的動植物。據統計黑龍江省擁有鳥類有320種以上,哺乳類87種、魚類105種。并擁有超過2000種高等植物、并擁有大量珍貴的中草藥約20億千克。許多植物已經被開發利用,像是可以直接食用的為野菜、野果、食用真菌等。這么多種類的植物也為東北人民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一步。采集栽培植物也是東北林區的一大副業。

3合理利用森林資源

在現代社會中,大家已經普遍認可了合理適用原則,并且由于林業資源屬于非可再生資源,因此我們需要更加珍惜。面對隨時可能枯竭的林業資源我們要將森林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并入法律程序。我們要積極提倡在節約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的方法對木材進行有效利用,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與此同時,加強社會的號召力,鼓勵全民保護林業資源,例如減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頻率。同時,我們還要同時保護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針對違規野外用火引發山林火災、違規放牧導、采石挖沙取土、毀林開墾、擅自改變林地用途等毀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要給予嚴格懲罰,全民都要進行對林業資源的合理應用。我們可以明確管理模式、發揮最大化效益、合理利用資源確以此來保護林業資源,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強化集約化經營建設提高相關產品的生產質量。并邀請農林專家進行技術指導。

篇(2)

一、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義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的領導之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想聯合國提交一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在報告里提出了我們應致力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并且對可持續發展作了明確的定義:既滿足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指社會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自然條件,而自然條件的優劣往往又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

二、林業的定義及目前我國林業的發展狀況

所謂林業,是為進行森林經營組織起來的,以進行木材、林產品生產和保護性資源經營并以后者為基礎的基礎產業和公益事業。森林經營包括森林的采伐與更新、森林保護(含病蟲害防治與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撫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動。

我國的林業發展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第一個階段是林業的初期發展階段,(1949-1978),即傳統林業發展階段。這是為國家工業化提供積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過程。第二階段是林業發展的探索階段(1978-1992),這一時期的核心活動是在集體林區和其它非國有林區進行“林業三定”: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但由于對改革的目標認識不足,林業改革的進展,遠遠落后于其它部門,迄今未走出一條可行之路。第三階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環發大會和國際林業轉軌的發展態勢以及我國環境惡化的現狀的影響,我國的林業邁向新的發展之路,但這一過程很漫長。特別是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一般說林區多在山區,而這些地區也是經濟上最貧困的地區。因此,基于經濟的誘惑,各地破壞性掠奪式采伐利用仍時常發生。這一時期的林業的發展必須落實到林業的科學經營上。否則,再像過去幾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經營,最終將葬送林業的發展。這也就提出了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經營模式。

三、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及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環境發展大會上提出的,這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各個方面,我國也已把此定為國策之一。當前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和判定林業可持續經營的標準和指標體系,我國的林業工作者也參與了這一活動,有關方面也提出了標準和66項指標,對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涵義,實質表現在三個方面:⑴經濟能力,即能源、資源、資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長率,人均收入、資源儲量、資本可替代性等;⑵社會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質、公共意識、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會公平性、社會穩定性、體制合理性等;⑶生態支持力,即生態自我調節力、生態還原力、資源承載力、環境資源等。

(二)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我覺得主要應作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發展林業。我認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發展,因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經濟的發展和對資源與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那么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資源與環境的發展力,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林業發展上,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建立林業科技創新體制,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核心、以效益為目的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以促進林業生產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數字林業”的概念,即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動林業經營和管理的精確化、科學化,加快實現林業的現代化。

(2)深化林業科技體制改革,堅持科研成果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指導林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科研與生產建設脫節的問題。要鼓勵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承包、技術轉讓、技術服務、聯合開發、創辦經濟實體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

(3)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一要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的監測;二要抓好良種壯苗和樹種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提高良種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術,盡快提升木材工業總體技術水平,增加木材和林產品的經濟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

2、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調整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物質保證。在第一產業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豐產林、竹林和名特優新經濟林建設;在第二產業方面,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促進以低層次原料加工向高層次綜合精深加工轉變的步伐;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業、花卉業的發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帶三”的策略,調整生產力布局,淘汰落后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重組,解決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調整林產工業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發展優勢產品,努力開拓木材林產品的新用途,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解決林產品結構不合理和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問題。調整企業布局和資產結構,實施大集團、大公司發展戰略,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市場,提高企業專業化程度和產品技術含量,提高市場的競爭力。

3、注重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綜合評價

(1)林業的生態效益

就我理解,林業的生態效益是指林業的發展所帶來的生態方面的正面影響。“人們普遍認識到,森林兼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等三種效益,其生態效益價值遠遠大于其經濟價值。”林業的發展可以帶來三種效益,在這三種效益中,經濟效益往往最先受到關注,但我們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況下,生態價值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著密切的聯系,林業的生態效益可以創造經濟效益。以下的這個表格可以看出這一結論:

1999年3月,廣東省林業廳依環境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對重植林生態經濟效益進行評估如下:

經濟價值萬元

重植林內部林產品價值417.72

外部吸收CO2放出O2價值8162.00

涵養水資源價值3.27

水土保持價值10.89

保肥價值10.79

旅游價值13320.00

生物多樣性價值4.36

空氣負離子效應無法評估

濾菌功能無法評估

吸塵功能無法評估

合計21929.01

由以上可見,生態效益實質上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林業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時一致的。

(2)林業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二者之間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關系。在忽視生態環境而過度追求經濟增長時期,盡管當期的經濟增長速度相當快,但后期的經濟發展卻受到了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而增長環境惡化的巨大報復,使得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或萎縮。在既重視經濟效益又注重生態效益的時期,不僅當期的經濟快速發展,而且后期的經濟增長也能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當然,我們應注意,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極的注重,而是積極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極的注重,即單純注重生態環境而放棄必要的經濟增長,那么,終究會因沒有必要的經濟增長而導致經濟效益滑坡,缺乏強有力的經濟實力支撐會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失去現實意義或物質基礎。有學者提出“生態效益經濟”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

生態效益經濟是在以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約束條件下的追求經濟效益總量較大化的社會再生產活動。它包括以下五層意義:

其一,生態效益經濟是一種講求社會生產力發展速度和總量的社會再生產活動。其二,生態效益經濟是一種追求經濟效益總量較大化的社會再生產活動。其三,生態效益經濟是一種以保持環境系統良性循環為約束條件的社會再生產活動。其四,生態效益經濟是一種以綠色產業為重要支柱的社會再生產活動。其五,生態效益經濟是一種經濟增長、經濟效益、生態環境三者之間相互協調和有機統一的社會再生產活動。

從以上的生態效益經濟的定義和涵義我們可以看出,首先,生態效益經濟的落腳點在“經濟”上,它追求的是一種經濟效益,它“講求社會生產力發展速度和總量”,它“追求經濟效益總量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種“再生產活動”,它“以保持環境系統良性循環為約束條件”、“以綠色產業為重要支柱”(3)注重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實踐中的對策

這些年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各地在實踐中采取了各種對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①林農結合式。應用和推廣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成果,采用科學的生產、管理方法,以林為主,林農結合,多種經營,逐步建成具有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林業發展模式。大力推廣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兼備的生態經濟兼作。如實行林草間作、林藥間作、喬灌混交等種植模式,最終使退耕還林成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收入的良機,同時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的綜合效果。

②造林規模化。從提高生態效應、景觀效果、經濟效益出發,成片造林力度明顯加大,。片林建設以發展苗木基地、經濟果林、速生豐產林等經濟型林地為主。

③造林多樣化。采用多樣化的以林養林方式,有的以發展苗木養林,有的以發展林木加工養林,有的以發展經濟果林養林。農民還采取林苗結合、林禽結合、林菜結合、林果結合等方式,提高林地產出和經濟收益。

四、建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機制

以上關于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集中從政策制度層面進行了理解和闡釋。我們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證和監督執行機制。以下將簡單地從現存法律中關于林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體現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進行評述。

(一)我國法律中關于林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體現

我們目前關于林業的單行法主要有兩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以下簡稱《森林法》)及其實施條例。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種就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了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加快國土綠化,發揮森林儲水保土、調節氣候、改善環境和提供林產品的作用,是應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目的。在總則中,第5條規定“林業建設實行以營林為基礎,普偏護林,大力造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方針。”第11條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全民義務植樹,開展植樹造林活動。”這些規定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國法律對林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和關注。

在第二章“森林的經營管理”中的第14條建立森林資源檔案制度、16條政府制定林業的發展計劃、18條占用林地時的處理;第三章“森林保護”和第四章“植樹造林”都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實施條例中的相關規定同樣也體現了這一思想。

(二)對我國現存林業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國已經設立的林業法律制度的完整性、嚴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則、履行程序、實現方式、法律責任等方面的制度內容上有遺漏、空白、不明確之處。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補充和和完善:

(1)首先,重新確立林業立法思路。我國的林業立法,沒有全面反映生態規律的要求,沒有真正貫徹生態優先、保護資源的立法思想,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立法的先進經驗,實行環境保護優先原則。在生態利益與經濟利益及其他利益發生沖突時,優先考慮生態利益。

(2)立法原則的創新。

a、尊重和體現生態規律的原則。林業立法充分地考慮森林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運行規律,重視生態平衡理論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發展規律,尊重自然和生態規律。

b、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原則。林業立法應當充分地考慮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生態環境與森林資源條件,考慮地球環境與森林資源的保護。

c、突出生態利益與經濟利益協調平衡的原則,在進行林業行政立法時,注重林業的生態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我們應當將森林生態環境損益分析立法和對法律規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別運用到對森林開發行為的預測、評價、管理以及擬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設計與分析之中,作為指導法律以及確定法律規范的理論基礎。以真正通過立法實現社會、經濟、環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綜合發揮。

(3)在執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改進:一是必須實行森林采伐限額管理,控制森林資源過量消耗,健全管理機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須加強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轉,實行林地用途管制和總量控制制度,嚴懲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違法犯罪行為。三是必須認真執行憑證運輸木材制度,嚴格對木材經營加工單位的監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運輸證的領取、保管、發行和統計報告制度。四是必須堅持依法治林,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抓好林業法律、法規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將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置于法律、法規的約束之中,加強基層執法隊伍的建設,實現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

(4)在監測方面,要進一步加強綜合監測體系建設,實現對森林資源與林業狀況的綜合監測。要以森林資源監測為主體,整合現有監測資源,擴展監測內容,建立健全全國森林資源與林業狀況綜合監測體系,實現對森林資源和林業狀況的綜合監測和評價。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采取有力的措施,實現對森林資源的監測和林業經營的管理。要依靠科技進步,建立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為林業信息化建設和管理提供平臺,全面提高森林資源監測的科技含量和監測成果的時效性。

篇(3)

1群眾的法律、環保意識淡薄

沒能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的重要性,只顧眼前利益。受到利益驅使,以身試法。

2立法和執法存在漏洞

一些違法行為在法律上無處罰依據。《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九條規定:違法行為在兩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現在的毀林開荒林地大多數是兩年以前開墾的,處罰時找不到依據。(1)護林隊伍薄弱。護林人員工資難保證,執法難度大。林區面積大,執法人員少。護林員工資未納入財政預算,由本單位解決,無法保證足額按時發放。(2)執法工作取證難。林政人員查處林業案件時,有時很難得到村組干部的支持。主要原因還是部分干部群眾小農經濟思想嚴重。(3)交通方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機。全縣交通方便,林木多在公路兩側,易于砍伐和運輸。現在治理公路“三亂”抓得緊,該縣又無木材檢查站,全縣無人查處非法運輸木材和亂砍盜伐木材,而外地一些木材市場收購又不要什么手續,使得團伙作案屢屢得手(4),濫伐賣樹。一是個別護林員賣樹。二是個別村干部賣樹。所賣樹木名為從山上撿來的倒木,實為有計劃的濫伐,但這類案件很難破獲,誘發的原因是護林員為解決開支,村委會為了得到收入,村民為了用材。

3資源有限,供需矛盾突出

林牧矛盾突出。近些年來,畜牧業發展迅速,牲畜提倡舍飼圈養工作剛剛開始,青儲飼料數量不足,給封山育林護林工作帶來嚴重壓力,林牧矛盾十分突出。

4現行林木管理體制和政策不完善

農民個人在荒山、荒溝、四旁和墳地所營造的樹木,由于受木材采伐指標限制,很難經營利用。不僅影響了群眾植樹造林的積極性,而且抑制了愛林護林的自覺性。

對策及措施

1優化護林執法隊伍,落實工作責任

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效果如何,護林執法隊伍整體素質至關重要。因此,要有組織、有計劃地對現有護林執法隊伍進行法律知識的系統培訓,使護林執法人員做到知法、懂法,正確應用法律。要幫助解決執法隊伍的工資、福利、辦公經費及生活等實際困難和問題,以此穩定隊伍,調動工作積極性。要落實執法人員的工作責任,量化工作目標,制定和完善考核機制,使目標完成情況與收入、與職位緊密聯系起來,增強護林執法人員的責任意識。

2加大宣傳力度,搞好普法工作

提高群眾的認識是林業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基礎,群眾對林業作用認識了,環保意識提高了,法律意識增強了,群眾就會自覺地保護森林、保護環境,自覺地遵守法律。因此要積極采取措施,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廣泛深入地向廣大群眾宣傳林業的重要性,普及林業法律法規,使廣大群眾自覺地投入到保護森林和發展林業上來,從而使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嚴防嚴治,震懾違法犯罪

林業嚴打在該縣已開展多年,對保護森林資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針對森林資源保護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確定新的打擊重點,通過嚴防嚴治,使全縣森林資源管理和保護長期保持高壓態勢,震懾毀林違法犯罪,確保森林資源安全。

4充分發揮各級政府作用

保護林業生態環境,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只有這樣才能把這個直接關系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蔭及子孫的公益事業做好。特別是鄉鎮政府和村委會要在保護林業生態環境中不斷研究新問題,采取新方法,不斷充實和完善鄉規民約、村規民約內容,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切不可只抓經濟建設,忽視了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

5解決牲畜科學飼養問題

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青黃儲飼料的研制和開發,確保黃牛圈舍飼養有足夠的飼料。同時,要研究牲畜的放養問題,既要使牲畜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又要對生態環境不造成破壞。各鄉鎮要積極幫助農民解決建畜舍、購飼料、衛生防疫等資金和技術,盡快實現牲畜圈舍飼養,緩解林牧矛盾,使該縣畜牧業得到健康發展。

6加快集體林權改革步伐

篇(4)

(一)清水江文書的搶救

1.清水江文書的現狀及成效。目前,清水江文書的搶救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門在開展。(1)領導機構。2006年,貴州省和黔東南自治州分別成立“錦屏文書”搶救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分別由副省長、副州長擔任組長,由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縣、鄉政府的主要負責人擔任成員。(2)搶救保護實施機構及成效。目前,清水江文書的搶救,主要由各縣檔案館承擔。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錦屏、天柱、三穗、黎平、劍河、岑鞏、臺江7縣檔案館收藏進館保護的清水江文書達8萬件。其中,錦屏縣檔案館收藏有35萬件,已經搶救修復2萬余件。2011年2月22日,錦屏文書成功入選第三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工程名錄》。(3)搶救手段。目前,清水江文書的搶救僅限于部分縣檔案館的征集、進館、修整、裱糊、編目、裝盒等基礎性工作。(4)保護設施建設。2008年中央財政專項資助項目、總投資1800多萬元、建筑面5400平方米的“錦屏文書特藏館”正在建設之中。

2.搶救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清水江文書的家底不清;(2)民間家戶散藏的文書,折疊破損、蟲蛀、霉變程度嚴重,存在火災隱患,亟需探索民間搶救保護的新機制和新手段;(3)縣檔案館征集文書模式的搶救力度趕不上“自然流失”的速度;(4)縣檔案館的搶救資金投入得不到保障,影響搶救保護成效;(5)縣檔案館的保護技術落后,存在再破壞。

(二)清水江文書的整理

1.現有整理成果。目前,清水江文書的主要整理出版物,先后有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國立亞非言語文化研究所2003年出版的《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共3卷,整理文書853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009、2011年先后出版的《清水江文書》共3輯33本,整理公布文書約14萬件;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貴州文斗寨苗族契約法律文書匯編――姜元澤家藏契約文書》,整理文書800余件。其他整理的文書有謝暉、陳金釗主持《民間法》第3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收入契約130余件。

(1)編輯體例。三家出版物的編輯體例各不相同。《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將契約原件的照片和全文排版并列,用銅版紙印制,每件之首撰有簡約著錄文字。按照:A.山林賣契;B.含租佃關系的山林賣契;C.山林租佃契約或合同;D.田契;E.分山、分林、分銀合同;F.雜契(包括荒山、菜園、池塘、屋坪、墓地之賣契及鄉規民約、調解合同等);G.民國賣契的順序編輯文書,構成前兩卷“史料卷”。第三卷是“研究卷”,是契約文書的研究專題論文的匯編。《清水江文書》采用文書原件影印出版,一般不對每件文書全文判讀,但是每件文書都有標題(含事主、事由、文書種類及時間四大要素)。對于圖黑的文書,則整理出文字,附在文書圖片旁。它的編輯以村寨為單位,每個村寨給一個順序號,村寨之下根據不同的家族或家庭分卷,來自同一家族或家庭所收藏的文書為一卷。同一卷之下按照收藏者的原有分類,再分別列為若干帙。每一帙內的文件則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貴州文斗寨苗族契約法律文書匯編――姜元澤家藏契約文書》將契約原件的照片和辨讀全文放在一起,按契約和其他文書依次分為兩大類,契約部分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其他文書包括官府文告、分銀單、記賬單等,也是按時間先后排列。

(2)分類標準。《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將契約按性質,分為前文所述的7大類。其分類標準不是統一的,屬于不完全的、概略的分類。《清水江文書》將文書按性質分為10個大類:契約文書、族譜、訴訟詞稿、山場清冊(坐簿)、賬簿、官府文告、書信、宗教科儀書、唱本、謄抄碑文等。但是,每一大類內并沒有給出統一的、清晰的分類標準。其所擬定每件文書標題中的要素之一是“文書種類”,其含義是指約、字、合同、清單等不同的類別,是完全基于文書內容所包含的表述的分類。比如“約”的種類,來自文書內的表達就包含“立斷山場杉木約”。《貴州文斗寨苗族契約法律文書匯編―姜元澤家藏契約文書》將契約不完全分類為:賣木契、賣山契、賣木并山契、賣田契、賣菜園、賣屋基契、賣地契、佃契、分銀合同、分山合同、借契、借當契等。

2.現有整理成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整理的成果,反映了整理者對清水江文書的整體把握和認識深刻程度。《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的整理者,顯然認為林業契約是清水江文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但是,單純依靠林業契約,不足以全面、深刻地認識清水江流域的社會歷史變遷。《清水江文書》的整理者,則試圖全面整理所有的文書,不局限某一類或某一領域的文書,似乎認為文書都有同等的價值,要留待研究者去挖掘和評價。但是,它需要足夠的經費和隊伍的持續支撐,研究者需要自己判讀,難以利用。《貴州文斗寨苗族契約法律文書匯編――姜元澤家藏契約文書》的整理者,認為契約是清水江文書的精華部分,選取一家保存最好的作為典型,但是難免“管中窺豹”。所以存在的問題是:(1)不同機構的整理者標準不同,沒有共同的學術規范;(2)不同機構整理的成果有重疊,三家出版物整理文斗寨的文書,兩家整理平鰲寨的文書,浪費學術資源和經費;(3)不同機構的整理者都是通過各種途徑到文書保存地收集,存在惡性競爭,“割肉式”整理,破壞文書的信息內在聯系和完整性;(4)沒有對清水江文書中苗族、侗族等文化符號(單位、名物)進行訓詁和考釋,影響文書的正確判讀和深化研究;(5)沒有建立起清水江文書全文數據庫。

二、清水江文書的研究

自楊有賡1988年發表研究論文以來,清水江文書的研究,國內著作有6部,論文200多篇;研究人員主要有楊有賡、張應強、王宗勛、單洪銀、徐曉光、羅洪洋、梁聰等專家學者。目前,在研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有凱里學院龍澤江的“貴州錦屏文書研究―以清代黔東南苗侗土地契約文書為中心”(2009),貴州大學吳述松的“清水江文書制度與苗侗經濟研究”(2011年)。

國外研究清水江文書的學者主要有唐立、武內房司、相原佳之、寺田浩明、岸本美緒等。代表論文有唐立《清代清水江流域苗族植樹造林的開始――林業經營興起的各種因素》、武內房司《從鳴神到鳴官――清代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見苗族的習俗和紛爭處理》、相原佳之《清代?中國清水江林業經營的一側面――平鰲寨文書事例》、岸本美緒《貴州的山林契約文書與徽州的山林契約文書》等。以上論文均被收集在《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第3卷中。另,相原佳之《從錦屏縣平鰲寨文書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林業經營》發表在《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0年第1期上。

三、代表性成果述評

(一) 楊有賡執筆的《侗族社會歷史調查》(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及系列論文。楊有賡的相關論著均是清水江文書研究領域的開創性、奠基性、資料性的開山之作。一是首次對林業契約中的佃契、賣契作了解讀,是以后深入研究的基礎;二是依據官府文告、訴訟狀稿等,對 “清江四案”(皇木案、當江案、白銀案、夫役案)進行分析;三是對山客、水客、木行、排夫等木材交易主體及其行規進行了介紹;四是對木材交易和運輸環節中的“技術性規則”(木材獨特計量方法、單位等)作了介紹;五是民國時期的木材稅收資料豐富。當然,該書階級矛盾分析方法貫穿始終,有其局限性。楊有賡其他5篇論文也是在以上問題中展開的。

(二)張應強的研究。2002年,中山大學張應強發表了論文《從卦治〈奕世永遵〉石刻看清代中后期的清水江木材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03),以碑刻和民間文書為據,考察了清水江下游木材市場的交易制度。隨后,又相繼發表了論文《清代中后期清水江流域的村落與族群――以錦屏文斗寨的考察為中心》(《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05)、《清代契約文書中的家族及村落社會生活――貴州省錦屏縣文斗寨個案初探》以及專著《錦屏》(三聯書店,2004年)和《木材與流動: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市場、權力與社會》(三聯書店,2006年)比較全面的展示了清水江流域苗族村落的經濟社會生活以及木材市場流通歷史概況。

(三)單洪根和王宗勛的研究。二人均是黔東南本土學者,前者長期擔任錦屏縣和黔東南州的行政領導,注意對本地契約文書的收集和研究,20062007先后出版《木材時代-黔東南林業史話》(林業出版社,2008年)、《清水江木商文化》(世界社會文獻出版社,2009年)等著作及《錦屏林業契約文書――清代林業生產關系的活化石》(《凱里學院學報》,2007/05)、《林業契約與林權改革》(《林業經濟》2010/08)等論文,比較系統的對錦屏林業契約進行了分類,初步揭示了清水江木商文化的特點,并對林業契約在當前林權改革重大作用進行了研究。后者一直在錦屏縣檔案館和史志辦工作,長期接觸一手資料,在收集和整理文書的基礎上先后發表整理和研究的論文有20余篇和專著《鄉土錦屏》(貴州大學出版社2008年)一書,該書對錦屏各鄉村的自然、文化、歷史進行了較為詳盡的介紹。

(四) 羅洪洋的系列論文。20032007年在《民族研究》發表4篇論文,以《清代黔東南文斗侗、苗林業契約研究》(《民族研究》,2003/03)為代表,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賣契、佃契、分合同和處理山地林木糾紛契約四種主要的林業契約。同時它指出“以林業契約為主的習慣法”起到了調整和保護林業產權、形成經濟預期的作用。林業商品生產實踐產生了法律意識,催生了林業契約樣式。他還援引羅馬法,來論證市場經濟實踐出法律意識的普適命題。至于其引申得出的“中國人的法律意識和契約意識淡薄”,則缺乏嚴密論證,且與林業契約的“契約設計的精妙”的結論似有沖突之處。羅洪洋還認為清水江林業經濟只能是家庭私有制經濟。

篇(5)

【關鍵詞】

SCI 林業經濟 核心期刊 影響因子

林業經濟學是研究林業部門生產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發展運動規律及其應用的學科[1],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林業生產單位的組織形式及林業經濟管理體制;林業中的勞動力、土地資源及其他森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林業生產部門的結構、林業生產布局與林業區劃等。目前,國內學者對林業經濟相關領域國外期刊,特別是SCI源期刊不甚重視,在相關期刊上不多,由于科學研究成果主要以論文形式展示,從而導致國內學術界研究成果不能較好地呈現給全世界。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Web是一個綜合性、多學科的期刊分析與評價報告,能夠較為全面、客觀地評價和分析國際性學術期刊[2]。同樣,《中國期刊引證報告》也對國內期刊進行了評價[3]。因此,本文選擇與林業經濟相關的國內重要期刊以及國外SCI源期刊進行著重介紹,并根據中國期刊引證報告以及JCR公布的歷年數據,對影響因子進行深入分析,以期為國內學者投稿提供參考,從而有助于我國林業經濟領域的研究成果及時、準確地傳遞到國外,更好地促進我國林業經濟領域的發展。

1.1《林業經濟》

《林業經濟》創刊于1979年,由中國林業經濟學會主辦,2004年曾更名為《綠色中國》(理論版),2006年起恢復使用《林業經濟》。作為林業經濟專業核心期刊,主要刊載反映我國林業經濟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林業重大問題的理論研究和探討等,其定位是各級林業及相關領域決策者、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科研教學人員、信息與圖書資料管理人員。1991年進入“中文核心期刊”行

1.2 《林業經濟問題》

《林業經濟問題》創刊于1981年,由中國林業經濟學會和福建農林大學共同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作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文引文數據庫和中國科學和文獻計量評價數據的來源期刊,在國內林業經濟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期刊主要刊載國內外林業經濟學領域重大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其讀者定位于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行政領導和行政管理工作者、農林大中專院校廣大師生。

1.3 《中國林業經濟》

《中國林業經濟》創刊于1993年,由中國林業經濟學會、東北林業大學主辦。同時,由中國林業經濟學會林業經濟管理研究會以及中國龍江森工(集團)總公司、中國吉林森工(集團)總公司、中國內蒙古森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等承辦。主要刊載理論研究、調查研究以及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學術文章,其讀者定位于林業工作者、林業學者及管理者等。1996年、2000年該刊連續兩次被評為黑龍江省優秀科技期刊,2002年評為黑龍江省級優秀期刊。該刊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CNKI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收錄。

1.4 林業經濟評論

《林業經濟評論》創刊于2011年,由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主辦,以文集(論著)的發刊方式面向國內外發行,每年定期出版。主要刊載林業經濟理論、資源管理與政策、林產品市場與貿易、保護經濟與管理、林業產業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讀者定位于廣大國內外林業經濟工作者,致力于打造發表高水平林業經濟研究成果的學術平臺,并以此作為進一步擴大我國林業經濟管理研究在國內外影響的一個窗口。該刊采用匿名審稿制度,兼收中英文稿件,發表以翔實資料為基礎的具有新思想、新理論、新觀點的學術論文,倡導規范、嚴謹的研究方法,鼓勵理論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學術取向,不收取版面費。

2.1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歐洲林業研究》由Springer Berlin/Heidelberg出版,作為國外林業經濟相關領域的頂尖雜志,主要刊載與木材和林業相關的生物、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研究論文和綜述。其內容主要包括林業領域研究進展、土壤化學、地區林業等。期刊讀者定位于林業經濟研究人員、管理者和決策者。其主編為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森林科學與資源管理學院的Hans Pretzsch教授。

2.2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加拿大林業研究》創刊于1971年,系同行評審期刊。主要刊載林業科學方面的有關內容,主要包括保護生物學、林業經濟學、造林學木材科學等論文。期刊也會針對當前的熱點問題出版專刊。該刊被遴選為過去100年中生物和醫學領域100種最有影響力的期刊之一[4]。其主編為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蒙特利爾分校的Daniel Kneeshaw博士以及加拿大自然資源部林務局的Pierre Bernier博士。

2.3 Forestry

《林業》系同行評審期刊,主要刊載有關林業可持續發展、樹木研究以及政策等論文。該期刊更多偏向于發表溫帶和寒帶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論文。其編輯工作分工較細,各編輯所負責的事務各不相同。

2.4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

《林業科學年報》系涉及多學科的國際期刊,每年一般出版8期。主要刊載林業可持續經營、生態學、樹木生理學等研究論文。林業可持續經營以及生態學是該期刊的重要主題之一。其主編為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南希中心的Erwin Dreyer。

2.5 Forest Science

《林業科學》作為林業相關論文的索引數據庫,為學者提供論文的摘要信息和全部的參考文獻,主要刊載林業可持續發展、熱帶森林碳匯和森林遺傳資源等論文。覆蓋范圍較廣,收錄文獻從1939年至今,數據庫更新較快,平均每周更新一次。其主編為Victoria Bonham和Bridget Biggs。

3.1 國內期刊影響因子的變化

由于缺乏《林業經濟》、《林業經濟評論》的數據,本文僅選擇了《林業經濟問題》和《中國林業經濟》兩種期刊進行分析。《林業經濟問題》作為核心期刊,其影響因子近年來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增長態勢, 2006年影響因子為0.477,而到2010年,其影響因子上升為0.950,增長幅度高達99.16%。《中國林業經濟》不是核心期刊,其影響因子在2006年為0.166,2007年為0.333,隨后變化平穩,影響因子始終處于0.3-0.35之間(見圖1)。了解期刊影響因子變化情況,為林業經濟相關學科科研工作者更好地評價自身研究成果提供依據,也可為其今后論文投稿指明方向。

3.2國外期刊影響因子的變化情況

根據《JCR2011年引證報告》,林業經濟相關SCI源期刊的影響因子均低于2.0,以0.5分作為分檔標準,對期刊進行分類劃定,結果顯示,影響因子多集中在0.5-1.0分之間,所占比例為63.64%,整體而言,林業經濟類相關期刊影響因子水平不高,1.5分以上的期刊僅有2個,所占比重為9.09%,而1.0-1.5分之間的期刊有5個,占比重為22.73%(見圖2和圖3)。

篇(6)

開 題 報 告

學 號: xxxx

姓 名: xxxxx

類 別: 在 職

導 師: xxxxx

選題類型:

選題方向: 政府治理與領導

擬定題目:

入學時間: 20xx年7月

開題時間: 20xxx年11月

專業學位教育學院制表

年 月 日

填 表 說 明

一、本表封面“類別”一欄,填寫“在職”。

二、本表封面“選題類型”一欄,分別填寫“專題研究論文”、“調研報告”或者“案例研究”。

三、本表封面“選題方向”一欄,分別填寫“政府治理與領導”、“公共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交通行政管理”、“海事管理”。

四、開題報告中由學生填寫的內容部分必須用計算機輸入和打印。輸入一律用宋體小四號字1.5倍行距。

五、開題報告格式可在大連海事大學專業學位教育學院網站下載,網址:zyxw.dlmu.edu.cn。

六、開題報告一律用a4紙打印,于左側裝訂成冊。各欄空格不夠時,請自行加頁。

七、開題報告一式兩份,通過后由學生、專業學位教育學院各存檔一份。

學位論文選題 伊春市林權制度改革研究(以此論文為例)

開題報告內容(以下八項分別在題目下填寫,總字數不少于3000字)

一、選題形式和選題的目的與意義

(一)選題形式

專題研究論文/調研報告/案例研究(三者選其一)

(二)選題目的

本文將在大量閱讀文獻的基礎之上,選取伊春地區國有林權改革為研究對象,運用產權經濟學的相關理論,通過對大量的數據分析,對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對職工在改革前后收入結構,生活水平,固定資產等方面的變化,以量化的方法對改革的有效性進行客觀的評價。

2.認真的分析林權改革對林業生產的影響,包括林木砍伐,造林情況,及土地狀況的變化是否合理,并為以后的深入改革提供方向。

3.對政府的政策實施進行分析,并對改革的目標,內容,范圍,方式,任務等進行重新回顧,對政策的制定提出演進行科學性的要求。

4.在森林資源領域真正建立起“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實現生態的和諧,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國家、企業、職工的互贏互利。

(三)選題的意義

1.理論意義

本文研究的理論意義如下:

(1)在我國國有林業這個特定的領域,研究現代產權理論體系的新發展以及林業產權改革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從而豐富現代產權理論。

(2)嘗試性地探索在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框架下實現林業的生態安全、經濟發展和林區職工致富有效結合的新模式,從而豐富和發展林業產權理論、生態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

(3)積極探索國有林業資源如何實現保值與增值、改革與發展,從而豐富國有資產改革理論。

(4)嘗試從林權制度改革的層面推動國有林區作為資源型地區實現經濟的轉型和轉軌,從而豐富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理論。

篇(7)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英語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492X

國內刊號:11-4770/S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2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篇(8)

中圖分類號: S78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一般而言,珍貴樹種多指一些樹種比較珍稀,樹種資源短缺,且具有比較優良的材質,具有十分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的樹種或者是一些用作藥物的樹種,這些珍貴樹種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一種戰略性的資源。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逐漸惡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力度也越來越大,為了促進生態和諧,很多地區和國家已經加大了對各種珍貴樹種的保護力度,先后出臺了各種各樣的法律規范和政策限制或者是禁止對一些珍貴樹種的采伐,如此,很大程度的加劇了世界對各種珍貴樹種的供需矛盾,在新的時期下,林業行業的競爭將很大程度的集中在對各種珍貴木材的培育和使用上,展開對珍貴樹種培育,探究珍貴樹種的培育技術措施,對于在激烈的木材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人工培育珍貴樹種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對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研究力度不夠

一般而言,珍貴的樹種生長的周期很長,生長的速度較慢,因此,獲得經濟效益和投資收益的周期很長,一些珍貴樹種的經營人員和研究機構對人工培育重視力度也不夠,甚至是缺乏重視,而更多的重視一些生長速度快,投資回收期較短的樹種培育。但是,在事實上,如果加強對一些珍貴樹種的研究,探究基因遺傳改良技術,或者是進行定向的集約型經營管理,如此,可以讓一些珍貴樹種的生長周期縮短,比如,對南樺,或者是柚木等,可以通過基因遺傳改良技術,進行集約型的經營管理,便可以更短時間的進行投資的利益回收。

2.缺乏對人工培育珍貴樹種的政策支持

對于一些珍貴樹種,都具有很長的培育周期,同時,對育苗基地等都會長時間的占用,投資之后,短時間內無法將資金進行回收,并且,很多地區都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規范,對一些保護類型的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采伐等都有著十分繁瑣的程序,其審批也有著比較長的周期,因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珍貴樹種的培育。珍貴樹種在我國而言是一種戰略性資源,雖然有著漫長的生長周期,但是,卻也因此帶來了很好的生態效益,比如很多珍貴樹種培育過程中,可以作為景觀欣賞,既可以美化環境,也能夠帶動周邊旅游業的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但是,在目前的形勢下,我國的對人工培育珍貴樹種的政策支持力度遠遠不夠。

3.沒有具有一定規模的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基地

在我國,雖然對各種珍貴樹木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是,對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依然只是一些科研機構或者是一些與林業相關的高等院校做出了一些了人工培育的實驗,不僅僅規模很小,也難以產生規模效益。從全國范圍而言,還沒有形成一個初具規模的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基地,不僅僅讓很多珍貴的樹種培育規模受到限制,也影響了各種珍貴樹種的生產和全國范圍之內的推廣。

4. 珍貴樹種人工林培育技術落后

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在我國起步較晚,到目前為止也依然還是停留在實驗階段,因而,關于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缺乏核心技術,而且其技術理論不夠系統完善,核心技術的落后,培育理論的不夠成熟,都讓人工培育珍貴樹種的研究比較落后,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推廣的力度,在現階段,關于我國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在良種預選,遺傳改良等各種核心技術上,不僅僅不夠成熟,而且基本上可以說是處于一個空白階段。

三.加強人工培育珍貴樹種的途徑策略

1.據樹種特點選擇珍貴樹種的生長立地

不同樹種對生產立地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因此,要依據造林樹種的林學特性對造林區域進行細致規劃,從操作層面上貫徹適地、適樹原則,對珍貴樹種培育尤為重要。立地決定著森林樹種組成、結構和森林生產力的高低,例如在同樣經營管理水平之下,樹種培育生長優劣、生產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生長的立地質量.研究結果表明,楠木對立地的要求較為嚴格,適宜在I,Ⅱ級立地條件,并且下坡比中坡、上坡生長好.因而楠木的推廣造林要選擇較好的立地,尤以下坡較為合適。

2.加強遺傳改良技術的研究

我國對珍貴樹種的培育工作依然還處在起步階段.培育人工林所用的樹種,也像農作物一樣,要通過遺傳改良來提高其遺傳品質,包括速生性、豐產性、優質性、抗逆性等,以便于在培育中推廣應用.目前,在速生桉方面通過遺傳改良已獲得顯著成果.因此,要加強對珍貴樹種的良種選育和遺傳改進方面的深入研究,加快珍貴樹種生長速度,縮短生長周期。

3..建立合理的林分結構

建立合理科學的林分結構包括樹種組成和林分密度的調控兩方面。從樹種組成來說,應提倡采用多樹種混交,樹種不能太單調,要把速生樹種和珍貴樹種、針葉樹種和闊葉樹種、對立地條件要求嚴格的樹種和廣域性樹種適當地搭配起來,確定各樹種適宜的發展比例,使樹種選擇方案既能發揮多種立地條件的綜合生產潛力,又可以滿足國民經濟多方蒸的要求.營造珍貴藥用樹種與其他樹種的混交林,在早期就可以產生經濟收益,實現以林養林。降低營造混交林的成本,從而提高林農造林的積極性,混交林成功與否受很多因素影響,諸如混交比例、混交方式、混交樹種各自的生物學特性等,因而不能因一種造林模式失敗就籠統地說混交樹好與不好或純林好與不好,是需要經過長期不懈的進行各種造稀試驗,通過比較才會有所定論.

4.多措并舉,強力推進

一是充分利用農村四旁植樹、綠色通道、城鄉綠化等大力種植珍貴樹種;二是依托現有的林業項目建設,加大對發展珍貴樹種的資金傾斜力度;三是利用好利益驅動機制,積極引導和鼓勵非公有制經營主體參與珍貴樹種培育;四是依靠科技進步,加大珍貴樹種的選育研究,建設一批適合當地發展的優良珍貴鄉土樹種基地。

四.結束語

珍貴樹種是我國的一種戰略資源,對我國林業經濟開發出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林業產品的附加值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現階段,國家和政府要出臺相關的政策,鼓勵各大科研機構和林業育種機構加大對珍貴樹種的人工培育力度,同時,加強對基因改良等人工培育樹種的核心技術研究,不斷加強對核心技術的突破,建立健全珍貴樹種人工培育制度,擴大對珍貴樹種人工培育基地的規模,采取多種措施共同進行,全面推進人工珍貴樹種培育技術的進步,更好的促進我國的林業使用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忠君 劉傳祥 鄭秀梅 簡述人工培育珍貴樹種的技術措施[期刊論文] 《林業勘查設計》 -2005年4期

[2]馬萬里 羅菊春 荊濤 珍貴樹種核桃楸的生態學問題及培育前景[期刊論文]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 ISTIC -2005年4期

[3]黃紅蘭 梁躍龍 張露 毛紅椿資源保護和培育的研究現狀與對策[期刊論文] 《林業科技開發》 ISTIC -2010年1期

[4]蔡道雄 賈宏炎 盧立華 郭文福 張萬幸 我國南亞熱帶珍優鄉土闊葉樹種大徑材人工林的培育 [期刊論文] 《林業科學研究》 ISTIC PKU -2007年2期

篇(9)

2、科學性,科學性是一切學術論文的靈魂和生命。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客觀真理,因此首先必須發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反對弄虛作假的不誠實態度;其次任何學術研究,都必須符合科學的規律。

3、創造性,或稱創新性、創見性、獨創性,這是衡量學術論文價值的根本標準。科學研究是處理已有信息、獲取新的信息的一種創造性精神勞動,需要不斷開拓新的領域,探索新的方法,闡發新的理論,提出新的見解。表述科研成果的學術論文,貴在創新。如果沒有一點創新性,就根本沒有必要寫學術論文。

4、專業性,學術論文的專業性不僅表現在研究內容和手段上具有明顯的專業特色,而且表現在文章的結構、專業術語、圖表、公式等方面。

5、規范性,不同的期刊論文雖然在語種、版面上有區別,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格式。世界發達國家對學術論文的撰寫和編輯制定了各種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國際標準,不同學科和專業的學術機構還制定了本學科和專業的國際標準。

科技論文范文欣賞:

[摘要]科技扶貧在我國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偉大實踐中,使廣大貧困地區農民依靠科技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在中國經濟整體日益市場化的今天,為了進一步提高科技在扶貧攻堅戰中的作用,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本文介紹了林下經濟作物種植這一條既能產生經濟效益又能很好地保護林地生態的科技扶貧新模式,從而證實了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切實是一條切實可行的科技扶貧新途徑。

[關鍵詞]新途徑林業科技興農林下經濟作物種植

[中圖分類號]F32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650(2014)07-0110-02

引言:科技扶貧政策的提出,它是應對貧困農村地區技術生產落后和技術人才極度缺乏的這一經濟現狀的,近些年來,科技扶貧為實現我國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因為在我國,科技扶貧政策的提出較晚,地區之間發展的還很不均衡,還沒有形成一致認識的扶貧模式的具體界定。因此,研究科技扶貧發展的具體操作模式,探索形成比較規范和科學先進的科技扶貧模式理論,對完善和發展科技扶貧理論和進一步推進科技扶貧實踐都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這種背景下,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就應運而生,它是在實行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后,將集體林地承包到了農戶手中,廣大林農為充分的利用林地空間,深挖林業生產力,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綠色循環經濟,而在農業生產領域涌現出的新生事物。近年來,我國把把林下經濟作物種植產業作為促進生態保護、農民增收、社會發展的重要農業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經濟作物種植,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科技扶貧的意義及其特征

1.科技扶貧的意義

科技扶貧政策的實施與應用,促進了貧困地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使農民盡快的實現了脫貧致富。高素質的科技扶貧人才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農民群眾進行科技扶貧政策與技術的普及教育,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科技文化素質,增強了貧困地區農民自我發展和積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貧困地區勞動生產率水平,以得到最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2.科技扶貧的特征

2.1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在科技扶貧中始終扮演著第一位的角色,起到的作用永遠是最重要的也是決定性的。由于貧困地區自然、經濟、社會和人文等方面與發達地區相比較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科技扶貧開發中,需要大力發展本土科技以及引入必要的先進技術,同時由于農林牧漁等行業技術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適應性,在貧困地區引入技術時,必須要求技術本身是先進的、成熟的,并結合當地實際綜合體現技術的先進性、成熟性、實用性和經濟性。

2.2加大力度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科學文化素質。科技扶貧不僅要求有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同時要求科技實施人員素質較高,因此提高個體素質是貧困地區脫貧的必備條件。通過多種形式,提高農民群眾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不僅要引入科技和管理人才,組織實施各類型的扶貧項目和扶貧講座等類型的活動,集中解決貧困問題以及增大群眾的認知面,而且要在扶貧項目和扶貧講座等類型的活動的帶動下,大力開展科技扶貧政策與技術的培訓與教育,以達到普及科學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目的,這樣就從根本上轉變了農民思想觀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個體素質,造就了當代的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新時代農民。

二、應用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的開展方法

筆者生活在平原地區,隨著退耕還林工程以及防護林工程等項目的實施,農民栽樹的積極性高漲,林地面積在近幾年迅速增加,改變了林木稀少的的狀況,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1.近幾年來,養殖業收益較好,林農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林地資源,實現養殖以及林業的雙重發展。在林地里散養家常雞、鴨,鵝等,在各地都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在果園散養雞鴨鵝等家禽,能夠明顯的減少害蟲的蟲口密度,而且不用給果園單獨除草,省工省力。在合適的林地規劃一片空地圈養生豬和羊,有的還在林地建立托牛所,利用林地的坑塘養魚,收益相當高。而家禽家畜的糞便又是林木生長良好的肥料,二者相得益彰,極大地提高了林地資源的利用率,促進林木的生長。

2.林下種植已經非常普遍,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林下套種喜陰的園藝用卉苗木前景廣闊,喜陰的有苔類。在林木種植的初期,可以采取林木與矮桿作物間作,例如大豆、花生、辣椒、等。耐陰的藥材品種非常多,而且隨著中醫藥的發展,藥材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栽植人參、西洋參、等很多品種。林地栽植食用菌歷史悠久,可以種植蘑菇等菌類植物。

3.充分發揮林木豐茂、空氣清新、生態良好的優勢,合理利用森林景觀、自然環境和林下產品資源,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產業,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建立“林家樂”,突出個性特色,以采摘、垂釣等休閑模式吸引各方游客來享受林地的中的農家樂趣。

三、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1.促進農民致富增收

林木的生產周期是比較漫長的,這嚴重制約著林改后農民的發家致富。而發展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增加了林業附加值,開辟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2.因地制宜成本低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利用森林系統良好的生態條件,在林下種植南藥、棕櫚藤和切葉花卉等適宜的經濟作物(植物),這種種植模式是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藥用經濟作物和資源,投入少、效益高,也可有效地幫助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從而實現“靠山吃山、吃山養山”的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3.保護環境效果好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可構建不同類型森林復合經營系統,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從而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結語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作為一條農村科技扶貧新途徑,具有農民可操作性強、投入少、見效快、種植面積廣、大大增加農民收益、保護生態環境等優勢,在農民林業生產實踐的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能提高森林覆蓋率,同時由于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益,產品符合綠色環保的要求,這樣,林下經濟作物種植作為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其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必將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因而也成為了我國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褚琳,勁草.科技扶貧是擺脫貧困的根本途徑[J].科學經濟社會,1999

[2]畢文博.深化科技扶貧,做好科技共建工作[J].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2003

篇(10)

選題依據:森林旅游是伴隨20世紀70年代世界環境認識運動而迅速發展起來的,它是在不采伐、不破壞森林的條件下,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功能,是越來越受各國游客歡迎和重視的一種生活方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傳統的觀光旅游一統天下的局面已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游客轉向休閑、自由、經濟的森林旅游。開展森林旅游,不僅有利于提高人們走進自然,欣賞自然的興致,也有利于提高自然旅游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和賺取外匯的份額。在看到森林旅游發展前景較樂觀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森林旅游業對環境造成的近期和遠期的危害,森林旅游面臨著森林旅游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森林旅游區生態環境系統失調、森林旅游區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因此,我們應對森林旅游的真正內涵加以研究,結合我國的實際制訂出森林旅游的法制法規和管理措施,充分認識到森林旅游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游。我們也應處理好保護對象與森林旅游的關系,處理好保護區內群眾關系,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保意識,使森林旅游成為對旅游者進行生態教育的一所大學校,以此來保護我們的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使森林旅游業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可行性論述: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解決好森林旅游所面臨問題的對策,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業,是林業體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程度,調整產業結構增強經濟活力的重要措施,是盡快綠起來、活起來和富起來的重要手段。因此,森林旅游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國內外經濟熱點問題。

相關手段和方法: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對比論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演繹分析等方法。主要通過圖書查詢;實地訪談;網上瀏覽等方法來收集資料。運用林業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管理學、區域經濟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本論文擬分以下幾個部分撰寫:第一部分:森林旅游的概述通過對森林旅游的現狀,作用和地位及國內外森林旅游發展的現狀的簡單闡述來對森林旅游的概況作一個簡要的敘述。第二部分:森林旅游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擬對森林旅游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原因進行剖析,通過對問題的剖析來達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作用。同時介紹國內外相關研究動態。第三部分:解決好森林旅游面臨的問題的對策通過對森林旅游現存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剖析來尋找并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相應地采取解決問題的措施來對現存問題加以解決。

20**年10月20日—20**年11月10日,收集資料,擬訂論文題目,撰寫論文提綱并與指導老師進行交流。20**年11月11日—20**年11月30日實地調研,相關訪談,擬草稿。20**年12月01日—20**年12月20日撰寫論文初稿。20**年12月21日—20**年12月30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二稿。一周內根據指導教師的點評,完善論文,并做好答辯前準備。20**年06月19日—20**年06月20日左右進行答辯。

上一篇: 所得稅會計論文 下一篇: 測繪工程專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 午夜色福利视频 | 综合久久本道中文字幕 |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欧美高清乱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