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管理基礎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5 10:26: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管理基礎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經濟管理基礎論文

篇(1)

2城市環境工程中垃圾處理方法與利用相結合的路徑分析

城市環境工程中采取生態工程,實現對垃圾處理及利用整合,生態工程系統中包含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產業化及系統化五個子系統,具體表現如下所述。

2.1城市垃圾減量化

城市垃圾減量化屬于城市生態工程實現的關鍵,指的是從垃圾產生的源頭到垃圾最初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采取措施,如在垃圾產生環節、收集環節、清運環節、回收利用及完成處理環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垃圾實際數量與體積。城市垃圾減量化,其具體措施為:其一,城市生活用能結構向燃氣化、電氣化發展,降低生活煤炭量,提高燃氣普及率,則可以有效降低灰渣等無機垃圾產生量,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研究表明,煤氣普及率每增加10%,則可以降低3%垃圾量;其二,限制一次性物品應用。雖然一次性物品能夠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但其資源浪費嚴重,會增加垃圾量,引起環境污染問題,為此,可以通過經濟措施及立法措施,限制一次性物品應用;其三,組織凈菜入城,凈菜銷售可以降低5%左右的垃圾產生量,然而其當前銷售量及影響范圍較小,這與消費習慣及凈菜價格較高有關;其四,倡導適度消費,降低浪費;其五,制定并推行垃圾收費制度,依據區域實際,進行地方立法,征收垃圾處置費用,依據科學的計量方法進行落實。社會實踐證明,設置垃圾收費制度,能夠有效降低垃圾產量;其六,對商品外包裝進行限制。包裝過度是當下存在的較大問題,很多商品包裝成為垃圾,浪費了資源并增加了垃圾量,限制商品過度包裝,鼓勵商家進行包裝回收再利用。

2.2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

城市垃圾無害化屬于垃圾處理的基礎性目標之一。針對垃圾,采取技術措施降低垃圾危害性,讓其不對環境及人體產生危害。具體措施為:有序控制垃圾流向,從生活垃圾產生環節便采取分類措施,區分進行處理。如針對有害處理,電池、燈管等應盡量采取單獨處理方式,針對醫院等特殊垃圾,應專門安排處理;開發并推廣垃圾清運設備,如采取地下集裝箱收集運輸等。

2.3城市垃圾資源化及產業化建設

在城市垃圾資源處理中,采取資源化措施是生態工程的重要內涵,為積極主動的垃圾處理方式。城市垃圾可利用性屬于垃圾產業化的內在驅動力。然而實現城市垃圾產業化處理其難度較大,需要相關的可行性論證及風險評估。如針對廢紙垃圾,可以采取再生造紙技術,對有機物垃圾進行堆肥并生產無機復合肥料,廢舊玻璃可以通過清洗加工后重新加工等。

2.4城市垃圾處理與利用應體現系統化

在城市垃圾處理與利用中,整合相關機構,協調其職能,為系統化處理城市垃圾提供保障。結合城市區域狀況,科學分析城市垃圾生命周期,依據實際編制出切實可行的垃圾處理計劃、處理方案,成立專門的監督機構、管理結構,設置相關監管隊伍,切實落實城市垃圾處理與應用,做好宣傳教育,樹立群眾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將垃圾分類,為城市生態工程開展提供支持。

篇(2)

國際工程公司一般擁有較為廣泛的項目信息來源。包括業主公開招標信息,咨詢公司、中介等機構的宣傳,各重要紙質、電子媒體的傳播等。從事經營基礎工作的商務人員需要非常敏銳地獲知這些項目信息,歸納整理并初步辨別信息的真實度,并及時向上級匯報。

1.2明確重點發展地區、項目和業主,細分市場,了解所有有關背景資料

根據市場現狀,商務人員需要結合其公司的戰略發展和營銷方針,對項目信息進行科學的篩選,制訂針對不同性質不同地區的海外市場的計劃,充分了解背景資料,包括政治、經濟、歷史、語言、文化、行業發展狀況等,明確重點開拓和投標對象。這是與國內項目經營基礎工作區別最大所在,在整個經營工作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1.3與業主和其他中介公司的關系運營和維護

全面收集項目信息與業主及業主所在國的有關信息,培育信息來源和渠道,在日常的關系運營和維護中加深與業主之間的了解與情感交流。

1.4與本國政府機構相關部門的關系運營和維護

國際工程公司在海外市場的運作和競爭參與,需要取得政府的絕對支持,了解國家政策方向,借勢而為,趨利避害,為海外市場的擴張保駕護航。海外市場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也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政治關系、經濟利益、文化習俗之間的競爭。

1.5投標工作

這是經營基礎工作的一大重點。及時、快速地組織人員完成商務組織、技術組織、采購組織、施工組織,分別完成:①招標文件、招標合同要求、風險、責任,結合本公司的各方面條件的分析;②業主需求的全部技術內容;③針對不同供貨商進行詢價比價工作,并制訂購貨計劃,考慮運輸方式和發生的相關費用;④了解當地施工條件,對施工工藝、技術、進度、材料和勞動力等各方面進行構思,確定質量監督原則并制訂施工計劃。⑤分析、計算投標的各項成本。上報高層后,由公司確定利潤及最終投標價格。同時,隨時做好與業主和招標機構各項問題確認等溝通協調工作。這也是前期經營基礎工作的綜合成果。

1.6為配合經營工作進行的日常管理工作

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合同管理、翻譯、涉外商務管理等事務。這些工作繁雜,設定科學的模板是合格的經營人員的必備利器。

2經營基礎工作的知識管理

那么,我們通過對基礎知識的管理,在諸多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里找尋邏輯,發現方向,全面提升基礎工作的質量,抓住機會完成投標、談判工作,以實現最終合同簽訂,取得實質性成果。由此,我們將經營基礎工作知識作出以下初步分類:

(1)項目技術類知識。

作為國際工程公司,首先是依托專業領域的技術來滿足客戶需求,并通過不斷更新創新技術和開辟創新服務內容在相關行業內保持一定的競爭力,占據一定份額的市場。在不同行業,相近專業、不同的工藝流程都涉及對多種專業知識的綜合利用,國際上也有相對穩定的公認標準來衡量企業工藝、專利、設備的先進性,并確認企業在本行業領域所處的地位和影響。因此在與外界進行早期溝通時,公司相關展示件是極為重要的敲門磚,包括公司介紹、公司業績、技術特色、技術創新和發展等。以業績為例,經過知識管理的分類和解析,采用不同方式設計業績的展示模式逐漸成為極其重要又基本的工作之一。在分析業主、咨詢機構的需求之后,針對項目背景和特點,提交不同類型的業績,事半功倍。同行業宜根據自己行業特性和技術更替來進行整理分類,替代對任何業主任何國家任何條件下都只提供一份一模一樣的業績表的做法。以俄羅斯某燒結項目為例,該業主選用的燒結原料特征要求工藝流程利用小球燒結技術。在技術層面上進行溝通時,投標方通過策劃設計好的內容安排,調用投標公司知識庫中小球燒結的業績及原有業主產能產量相關數據,在帶領業主進行現場考察時,就此項相關內容與業主進行了充分的技術交流,將公司的業績重磅推出,在最短的時間里讓業主認識了解了他們關注的方面,迅速并突出重點的展示得到業主的肯定。國際工程公司的技術等全方位支撐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在專業信息平臺上實現共享與交流。

(2)商務管理類知識。

商務管理類知識是經營基礎工作中最基本的知識領域。包括戰略思想、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市場營銷、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項目管理、物流管理、風險管理、法律等。其中營銷思想無疑是經營工作的核心,項目融資也在當前形勢下,成為經營基礎工作中遇到的常見問題。越來越多的項目可能采取EPCF(總承包+融資)或者EP+F形式。某些融資可以充分利用屬于國家層面的政府專項貸款。這類融資項目合同一旦簽訂即可開展融資手續。融資取決于政府及國家銀行對于項目的審批,且有不同類型的組合,一旦外方政府完成項目審批流程,該項目即可通過相應審批流程完成融資手續。這類涵蓋政策和金融相交織的相關知識需要在項目經營進程中,隨其發展不斷挖掘、了解并確認、分析。

(3)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等知識的管理。

走向海外市場,是思維和行動橫向的擴展。而縱向路徑的思考,讓我們了解過去對現在的影響,并對現在和未來做出判斷。充分利用對特別的“人”的了解,來認識事件背后的意義,分析項目發展的趨勢,是經營基礎工作中的必修課。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對認識人的共性和個性的認識緊密相關。例如在俄羅斯的經營過程中,我們深感“老大哥”的心理優勢無處不在。最初我們懷著向其宣傳當代先進科技和工藝的心態前往,同時了解其真實的狀態和需求。經過對現場踏勘,看到樹立起來的“1937”“1967”等豐碑式的紀念標志,對其歷史沿革的查找和分析,以及與其專業技術人員的交流,我們設身處地感受到前蘇聯當年技術強國的氣勢和實力。換位思考后,調整心態,在技術文本內容上加強了工藝技術創新的介紹,就其現狀為業主綜合考慮了工藝的改進需求,并對解決設備使用問題做出了建議性意見。謙虛謹慎、與時俱進的中國風范,得到了業主的認可。在語言的功用上,絕不僅是簡單交流和信息獲取。語言使用的熟練程度決定我們對其國家文化的理解,以及專業的程度。提高專業術語表述能力,充分理解語言習慣代表的文化含義貫穿在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推進項目進程的過程中。

(4)項目組織運作類知識。

在經營基礎工作中,如物流、運輸包裝、交通咨詢、禮品服務、展位設計等,涉及相當專業的項目運作類管理知識。服務外包的情況日益增多,也是分工細化、運作專業化的體現。這些外包服務的組織、管理,對經營基礎工作的商務人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甄別和選擇外包服務,在合適的時候以合適的價格為經營主體工作提供優質的配套服務,并納入知識管理的信息平臺范疇,使資源利用最大化,是未來的趨勢。

3創建更好的知識管理環境

通過對國際工程項目經營基礎工作和涉及知識領域的了解,我們認識到,需要進一步發展知識管理體系的管理界面,培育知識管理的管理環境來促進經營工作。完整的知識管理體系的管理界面,應由戰略思想、組織管理、資源管理、文化管理、風險管理和評價管理等六個方面組成。如圖2所示,經營基礎工作知識管理與這六大管理的關系都是雙向影響的。其中,整個經營基礎工作內容的規劃、建設、維護無時不刻深受公司戰略思想和公司文化的指引,反之也為戰略規劃提出新的啟示和思路,給公司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公司組織結構和資源的配備給予知識管理官方或非官方的支持是巨大的,反過來,知識管理也對組織和資源結構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知識管理要求歸納總結、分享再創造的同時也必須受到安全、成本等風險管理的制約,必然要求責任與自由并舉,并接受來自組織的評價和修正。同時,知識管理本身又對風險和評價管理提出了不同時代不同形勢下的挑戰與更新的要求。

篇(3)

1.1.1對照組管理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管理方法,根據患者情況對患者實施分類管理,定期給予患者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1.1.2實驗組管理方法實驗組患者的管理方法在對照組的基礎之上實施個案管理方法。主要包括(:1)組建個案管理小組:個案管理小組主要由醫師和護士組成,也包括一些心理衛生人員和志愿者等,主要職責是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對患者實施個案管理;(2)對個案進行評估:主要從患者的身體和精神狀況、對疾病的反應、社會和生活功能、藥物管理等幾個方面對患者的現狀進行評估;(3)明確問題和目標:根據患者的評估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和家屬協商共同制定管理目標并根據相應的指標對康復效果進行評價;(4)制定管理措施:具體說來,就是對患者的既往病史、心理和身體狀況、用藥依從性進行考察以制定用藥措施;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家庭和社會關系、適應能力、職業狀況、康復依從性和主動性檢查進行考察以制定康復措施;(5)定期宣傳督導:定期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慢性病康復指導等活動。按計劃完成既定管理目標,對完成情況實施督導。每月安排精神科執業醫師對患者的精神和身體狀況進行檢查、調整或修改既定的管理措施和解決一些疑難問題,對個案管理的實施予以指導。

1.2評價標準分別采用SDSS和BPRS對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程度和精神病嚴重程度進行評價。SDSS包含10個項目,采用1~3分的評分方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越嚴重;BPRS包含18個項目,采用1~7分的評分方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嚴重。

1.3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管理6個月后,2組患者的SD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2個月后,實驗組SDS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管理6個月后,2組患者的BP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2個月后,實驗組BPR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4)

涉及對清算組的賬務處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為其他應收款或其他應付款科目進行核算。本文將其設為其他應收款科目。

(1)回收國有破產企業的應收款項會計處理。借記銀行存款等貸記其他應收款清算組。

篇(5)

[中圖分類號]F062.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9)04-0027-05

本文為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河北省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能力規劃研究》(200607008)的部分研究成果。

系統科學的產生,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及研究方法和思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系統運行效果的多勢效性為我們進行系統的優化和控制提供了基礎,系統場控理論的方法和思路為開展系統行為優化和控制提供了現實可能性。本文擬在對系統及系統場控基本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場控功能規劃和設計,構建確保地區社會經濟系統協調運行的管理機制總體框架。

一、系統及系統功能的勢態演化

1.對系統含義的理解

系統理論認為,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事物或過程組成的具有整體功能和綜合行為的統一體,它反映了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本質特征,不同的事物表現出不同的系統特征。昝廷全教授在其《系統經濟學進展》一書中將經濟系統定義為經濟元和它們之間的經濟關系共同構成的整體,把經濟元的集合稱為經濟系統的硬部,把經濟元之間的關系稱為其軟部。經濟系統的運行過程就是構成系統經濟元各主體之間,按照其之間的相互關系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筆者認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是由以下三部分構成的:第一部分是系統元,即系統要素。這部分是構成系統的基本單元,而且表現為明顯的層次性,它們可以是構成某一復雜大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也可以是各子系統中的具體要素。第二部分是構成系統元之間的關系,即系統元之間的藕合性質。系統構成包括有不同層次的眾多系統元,這些系統元之間存在著不同性質的藕合關系,正是這種不同性質藕合關系的總體作用,決定了系統的整體性質和功能;第三部分是系統元之間特定藕合關系條件下質和量上的協調性。

2.系統功能及系統功能的勢態演化

傳統系統理論認為系統的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的藕合性質(系統的結構)決定了系統的輸入和輸出功能,這種決定性是唯一的。然而,這種惟一性只決定了系統功能的性質,而系統內部各構成要素之間在特定藕合關系基礎上物流水平和質量方面的協調性和差異性,卻決定了系統輸入輸出功能實現程度上的區別。事實上,系統在保持其特定結構條件下可以容納多種運行態,每一種運行態都對應著不同量度的輸入和輸出功能,實際中系統功能發揮到什么程度,取決于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質和量上的協調程度,這就是系統功能的勢態演變。由此,我們引入了系統效率的概念,系統效率是指系統在其特定的特征尺度范圍內,系統功能與價值實現程度與其可能最大值的比率。社會經濟系統在保持其特征尺度條件下的勢效差異性,既可以體現在效能釋放速率上的區別,也可以體現為效能釋放總體水平上的多勢態性(圖1)。上述社會經濟系統功能實現過程的多勢效性,為我們開展區域社會經濟系統運行模式和狀態的優化和控制提供了現實可能性。

二、系統場及系統場控的作用機理

1.系統場與系統場控

“場”的概念最早產生于物理學中,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物質存在形式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物理學中,“場”是指某種物理量在空間的分布,具有標量特征的物理量在空間的分布是標量場,具有矢量特征的物理量在空間的分布是矢量場,如重力場、電場、磁場等。“場”的概念已應用于物理學領域,而且隨著人們生產實踐的需要,“場”的概念也在自然科學的其他領域滲透,結合數學方法,場論在自然科學的多個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產生于自然科學中的“場”是一種實物場,但其概念、思想和研究“場”的方法卻在社會科學領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場”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來源于人們對物質認識的深化,物質的概念不僅僅是人們已知或未知的任何有形的實物態物質,而且還包括無形的、區別于實物態物質的諸如社會價值觀等的場態社會物質,稱之為社會場。

系統場是基于物理學中場的概念和思想,以觀念意識、制度、政策法規等為場源要素構建起來的,目的在于控制和影響對象系統行為及效果的一種社會場。系統場作為一種社會場,它具有社會場的一般特征:在整個社會中彌漫了一種社會場態物質,即社會場,而不是存在絕對的社會虛空;任何社會場中都存在社會力,即社會場力或稱社會力;任何社會場都存在場力線,即社會空間是布滿場力線的社會場;社會場在其運動、演化過程中表現出一種類似于人的意志,且不以社會元素的人或集團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行為特征,它對真正進入社會的人們而言,具有同化他們與由社會場決定的心態或人格系統相協調的“目的性”。系統場除了具有一般社會場的基本特征之外,還具有其本身的特性,主要表現為:①系統特性。系統場的系統特性不僅表現為它以現實系統為作用對象,控制和影響系統對象的運行方式、運行效果及系統的發展與演變,同時要求作為場源的各個方面的構成要素,必須保持其系統性和全面性,以保證系統場的整體功能;②場性或稱場向特性。所謂系統場的場性是指對系統對象的導向屬性,是系統場功能性質的規定性。在構建現實的系統場時,由于其所要控制的系統對象的類型和層次不同,價值取向差異,決定了系統控制的目標不同,往往表現為所構建的系統場的場性有所區別。例如,基于經濟發展系統構建的系統場性多表現為經濟增長的場性特征,基于生態環境系統構建的系統場性則更多地趨向于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與提高,而基于區域生態經濟系統這一更高層次的大系統來構建的系統場性,則會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運行作為其系統場的場性表現;③構成場源要素的多層次性。構成系統場的場源要素很多,按照由低到高的層次劃分,可以分為一級場源(政策法規類);二級場源(制度類);三級場源(思想、觀念和意識類或稱文化類),這些不同層次的場源要素在場性和場向功能的確定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④場力的可疊加性。即不同的場源要素在特定系統空間內所產生的場力是可以疊加的,這種疊加作用將會導致總體場力的增強或削弱。

2.多元系統場的作用方式分析

由于構成系統場的場源要素眾多,而且這些場源要素又具有明顯的層次性特征,因而,這些場源要素對受控系統對象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

(1)串行模式或稱遞進模式。這種模式表現為不同層次場源要素之間的作用關系,如三級場源、二級場源、一級場源之間的作用構成了一定的邏輯順序關系。這種遞進關系中某一場源要素的變化,不一定影響到系統對象的行為和效果,因為場源要素之間的這種結構特點,使得某一場源要素產生的影響力需要通過后續影響場的傳遞才能作用于對象系統,如果后續影響場存在“瓶頸效應”或“木桶短板效應”,則該影響場的作用力得不到傳遞或完全傳遞,從而不能改變對象系統的運行行為。

(2)并行模式。這種模式主要表現為同一層次中的各個場源要素對場中對象系統的直接作用方式,如政策層次中的產業政策、技術政策、市場政策、資源政策等對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作用過程。并行模式中各要素影響場不構成邏輯順序關系,它們分別從不同的層面作用于系統對象,它們各自產生的影響效果之和就構成整體的影響效果。并行模式中是力量決定論,對系統對象影響力大的場,產生加強的影響效果,成為主要的影響場;對系統對象影響小的場,則產生較小的影響效果,成為一般性的影響場。

(3)交叉互動模式。這種模式既可以表現為同一層次內部各場源要素之間的作用,也可能表現為不同層次場源要素之間的作用方式。這些要素影響場相互促進或相互抑制,從而不斷提高或抑制對系統對象行為的影響作用。交叉互動模式中,當某一影響場發生變化,會使場中受控系統對象的行為受到激勵或抑制;同時,這一影響場的變化會促進另一個或另一些影響場發生變化,從而又導致對系統對象的影響發生變化。如此交互作用,不斷影響場中受控系統對象的機制和行為。不同場源要素影響場之間的這種交叉互動作用是存在的,如制度和技術都是場源要素,它們的影響場之間就存在著明顯的交叉互動關系,在一定的時間內,制度的創新能使技術創新呈線性軌跡成長,而技術創新的自源性成長卻呈非線性成長,這兩種方式的結合使技術創新以更快的速度成長。一般情況下,制度創新是階段性的,即制度總是在一段時間內完成基本內容的創新,以后制度的完善是逐步的,這種情況使技術創新總體上呈現波動向上的運動趨勢。

(4)協同模式。協同模式是指構成系統場各場源要素的影響場之間共同作用于受控系統對象,由于各影響場之間的配套和協作,產生大于各影響場獨立作用的效果之合,即I(x1+x2+…+xn)>I(x1)+I(x2)+…+I(xn)(式中I表示影響度)。如構成系統場的政策法規類要素、制度類要素和思想意識觀念類要素之間的配套協同性,能夠使得所形成的系統場場強增大和場力增強,對場中受控的社會經濟系統對象產生更大的影響效果,實現系統管理和控制的目的。

3.場中系統對象的受控行為分析

由以上的系統結構分析可知,一個完整的系統是由系統元、系統要素之間相互關系質的規定性和系統要素之間相互作用關系質和量的協調性三部分構成。系統要素之間數量和質量上的協調程度差異,形成了不同協調程度的等級序列,這些等級序列構成了系統的不同相態,具有相同功能性質的系統運行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功能效果發揮程度,則反映了系統功能的不同勢態序列。通過系統場的設計和優化,目的在于構建基于系統場控的系統管理機制,使受控系統對象通過系統要素的相態躍遷,實現系統運行滿意的勢態效果,即實現系統運行較高的系統效率。

系統場的構成要素包括思想、觀念、意識類第三層次場源要素、制度類第二層次場源要素、政策法規類第一層次場源要素和組織與監控類的運行操作要素,這些不同層次和不同性質的要素,對場中受控系統對象的作用方式和影響程度是不同的,政策法規類場源要素對系統對象產生直接的控制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政策的引導力或稱拉力和各項法律法規的約束力來實現的;制度類要素屬于上層建筑層次的場源要素,它是通過不同的制度體制,如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市場體制、管理體制等為系統對象的運行提供了宏觀的社會經濟制度背景環境,它對系統對象作用是通過間接的影響力來實現其調控功能的;思想、觀念、意識、價值觀等第三層次場源要素是屬于文化層面的要素,它對系統對象的作用是通過營造一定價值取向的文化背景,影響系統對象中人的文化觀念和價值理念來產生凝聚力實現對系統的影響。這三個層次的場源要素中,越是處于較高層次的要素,對具體受控對象的作用方式越間接,但其影響程度越深遠。組織監控類要素不是構成系統場的具體場源要素,而是系統場發揮管理機制作用過程中的具體操作要素,它的作用是通過建立與系統場要求相適應的管理組織,來實施對系統對象實際運行行為的監督和控制,保障系統場的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區域社會經濟系統場構建及組織監控的實施,構成了對這一系統的系統場控過程,具體系統的場控作用方式如下圖(圖2)。

系統場的建立及系統場控的實施,使系統場中的受控系統處于各種作用力的影響之中,系統對象的受控行為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系統對象在各種政策類場源要素影響場引導力的作用下,服從物理學中的合力規律,即平行四邊形準則,系統對象將沿著其合力方向運行;第二,系統對象在法律法規類場源要素影響場約束力及場控過程的監督控制下,會對其可能存在的負向力產生約束和抵消,消除系統負向力作用下的不良行為;第三,系統對象在制度類場源要素影響場影響力的作用下,會對偏離場向的力產生力矩作用,使其發生旋轉,最終與場性方向一致,增大系統目標方向上的合力;第四,系統對象在思想、觀念、意識類場源要素影響場凝聚力的作用下,會不斷調整系統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性質和協同量,使系統結構更加合理。

三、區域社會經濟系統場控功能的規劃與設計

1.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系統場控功能設計

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系統場控功能設計包括系統場性(或稱場向)設計和系統場源要素體系設計兩部分:

(1)系統場性設計。系統場性設計實際上就是設計系統場的作用方向和目標。系統場性對場中受控系統對象行為的影響和作用是很關鍵的,場性是否體現了科學的和正確的發展方向和要求,將直接決定系統對象的運行方向和效果。現實中,由于場性設計的不同,就會表現出逆向場和正向場的區別,當系統場性為積極、正確的方向,就會對場中系統對象運行過程中的逆向演生性產生抑制作用,使系統朝著高效率勢態發展;反之,當系統場性為消極、錯誤的方向,則會使系統對象的逆向演生性得到加強,而正向的發展要求會在場滯的作用下產生抑制作用,表現為管理機制對系統運行的阻礙作用,因此,一個逆向場的存在,比沒有系統場存在的情況更糟糕。系統場性設計的過程,實際上是在科學的、正確的思想、觀念、意識和價值觀的指導下,以制度條件為基礎,來合理規劃和設計系統場導向下的利益分配趨向。是系統場導向下的利益方向構筑,這種利益分配趨勢的導向,會使受控系統對象在其趨利性要求的作用下,向著引導的方向運行。

(2)系統場源要素設計。系統場源要素設計是在既定的場性目標要求下,構建系統完善的場源要素,在這些場源要素所形成的影響場的作用下,引導和規范系統對象的表現和行為的過程。系統場源要素的設計要依據受控系統對象發展階段和運行的狀態特征來確定,當系統對象處于發展演化的質變階段時,此時的系統場設計不僅表現為一套全新系統場源要素的構建,同時要求構建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預見性,才能準確把握未來系統發展變化的場性要求和場源要素匹配條件;當系統對象處于某一確定的系統特征尺度范圍內時,此時的場源要素設計任務主要表現為在既定場性目標要求下對場源要素的調整和完善。同時,系統場源要素的設計,依據場源要素的種類不同具有時間上的先后關系,對于政策類場源要素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這樣才能引導系統對象的未來走向;對于法律法規類場源要素,則往往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是隨著受控系統對象在實際運行過程出現的不同問題,來不斷地規范和完善。

2.區域社會經濟系統場控功能評價

系統場的規劃和設計完成后,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必須要開展系統場控功能的預測與評價。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系統場控功能評價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系統場控功能實現效果的預測與評價。一種戰略的提出,一項政策的出臺,需要分析和預測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和效果,即戰略、政策實施的可行性研究。這一研究和評價過程包含實施方案的設計與優化、實施時機的設計和選擇、實施效果的預測與測算、實施風險的分析與評估等等內容。對于方案實施效果的預測與評價是其中的關鍵內容,這一過程既要包括正向效果的分析,還要包括不利影響的預測,在此基礎上,一般采用費用――效益或費用――效率評價方法,對其實施的損益程度進行客觀的評價和論證。

(2)系統場場源要素的配套性和協調性評價。無論是新設計和構筑的系統場結構,還是在原有系統場結構基礎上的修訂與完善,都存在著場源要素之間的配套性和協調性評價。配套性評價是基于既定的場性目標要求下,不同層次的場源要素之間、同一層次的場源要素內部的匹配性和完善性要求,只有構筑起系統、配套的場源要素體系,才能形成同一目標導向上的影響場,對系統對象產生好的控制效果;協調性評價是指對新構場源要素之間,以及新構建要素與原有系統場要素之間的協調程度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并通過對場源要素的調整、改造等途徑,消除它們之間的抵觸、沖突和漏洞,實現場源要素的和諧性和目標一致性,完善系統場的整體功能。

3.區域社會經濟系統場控組織結構優化

系統場構建及相應的評價論證工作完成后,接下來就是實施問題,即系統場發揮功效和作用的過程,這一過程中主要包括組織結構變革和管理業務流程再造兩個關鍵環節。

(1)組織結構變革。系統場控體系建立以后,進行系統場控實施的組織結構設計已成為關鍵環節。一般情況下,場控實施組織結構的設計,往往是在現有組織結構基礎上,圍繞場控設計的功能和要求,對現有組織結構進行合理的重組與整合,使之適應新的戰略、政策、法規體現的管理程序和要求。我國的改革開放過程,實際上就是緊緊圍繞國民經濟系統發展方式和目標的重大轉移,對舊的經濟體制、管理體制、經營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和重建。伴隨著國家重大戰略調整,配套政策、法規的出臺和實施,國家先后多次進行了管理組織結構的重構和協調,使得各級管理組織職能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的管理任務要求,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區域社會經濟系統運行的場控實施和監督,涉及到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等不同領域,如何科學合理地設計系統場控實施的組織結構,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這一管理組織結構的規劃與設計,一是要明確場控職能實現的目標和要求;二是管理職能的科學劃分與界定,處理好管理職能相對完整和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問題;三是依據場控系統對象的運行目標和要求,規劃具體的管理點和監控環節;四是設置具體的管理職能部門和人員選配。

(2)管理業務流程再造。基于不同的系統運行目標要求,其管理監控的職能要求和管理監控過程中的業務流程是不同的。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目標要求不僅僅是地區的經濟發展,還有社會的和諧穩定、礦產資源的持續供應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不同目標其相應的管理和監控的業務流程自成體系。而立足于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更高層次,其管理和監控的目標要求是在保障地區經濟發展基礎上各個方面目標之間的協調和共贏,這就要求必須站在這一大系統的層次,打破原來各自相對封閉的業務流程體系,開展大系統層次上的管理監控業務流程再造。這一過程包括如下方面的內容:一是系統場結構的分解和場控任務劃分;二是明確各項管理目標;三是制定具體的管理規劃;四是設計管理監控業務流程;五是管理監控過程的信息流向及反饋途徑;六是規劃業務種類和明確職責范圍;七是設計管理組織形式和設定職能部門;八是測算各職能部門的業務類型和業務量;九是確定各部門人員類型和編制;十是編制各部門管理監控工作制度和文件。具體實施過程如下圖(圖3)。

四、區域社會經濟系統運行管理機制總體框架

基于以上系統場不同層次場源要素構建的目標和要求,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以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協調運行為總體目標,從思想、觀念、意識等場源要素層次上,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規劃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從科學發展觀的觀念制定和實施了科技創新戰略;從協調發展的意識確立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模式;從加入WTO的決策和實現,確立了融入全球經濟大市場的發展思路。從制度要素層次,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緊緊圍繞這一目標要求,開展了包括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管理體制等眾多體制方面的改革。可以說,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制度貢獻占有相當大的份額。在以上要素的作用和要求下,在政策、法律法規層次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和調整,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適應我國不同發展階段要求的政策體系和法律規范。從系統場實施過程的管理和監控要求上,國家伴隨著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的改革,對各級組織結構進行了大規模的機構調整和重組,使之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的管理職能和功能要求。上述內容,構成了區域社會經濟系統運行的宏觀系統場控條件(圖4)。

區域社會經濟系統是基于可持續發展基礎上,區域更高層次系統層面上的發展規劃,客觀上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宏觀層次的管理調控機制,以往基于子系統要素層次構建的任何管理機制,都不能夠提供這一宏觀層次系統運行的調控機能。區域社會經濟系統運行的宏觀管理機制是以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協調運行為目標,以社會經濟的總體戰略規劃為指導,以國家和地區持續的體制改革為背景,以宏觀政策法律法規調控為手段,以具體的組織管理和監控為保障。其中,政策法規機制是構成系統場控過程的直接場源要素,是構建系統運行管理機制的主體,它又可進一步以產業、市場、科技、消費四個方面為基礎,形成產業政策法規機制、市場政策法規機制、科技政策法規機制和消費政策法規機制。

[參考文獻]

[1]昝廷全.系統經濟學進展[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

[2]顧培亮.系統分析與協調[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

[3]武義青,賈雨文.經濟系統運行效能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4]閆軍印,趙國杰.基于系統特征尺度的區域礦產資源規劃與決策研究[J].生態經濟,2006,(11):78-81.

[5]花建鋒.市場能量釋放理論研究[D].天津大學,2003.

[6]劉家順.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戰略管理機制研究[D].天津大學,2003.

[7]閆軍印,孫班軍,孫衛東,等.企業技術創新的系統分析與評價[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2.

[8]楊先衛,閻 理.基于場理論的經濟空間分析探討[J].經濟地理,2006, 26(1):20-22.

[9]閆軍印,李彩華. 區域礦產資源開發生態經濟系統及其運行機制構建[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7, 30(3):412-414.

Research on the Managing Problems of Regional Social & Economic System Based on Systemic Fields Controlling

YanJunyin1,Ma Lusui2

篇(6)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城市人口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或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務過程中所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目前我國垃圾的設施建設、收集處理、運行監督和宏觀管理由市環衛部門主管,垃圾收集處理的環境管理由環衛部門和所屬垃圾收集處理單位實施,收集處理費用由政府包辦。環保部門除對垃圾處理場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和監測監督外,沒有對垃圾收集處理進行環境管理。垃圾環境管理行政部門、企業和公眾都要參與管理。垃圾處理不僅關系到城市的榮譽,而且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的健康安全。在分類收集和集中處理中,如何實施有效的環境管理,成為城市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環境管理的思路

首先強化職能。應強化現有垃圾處理場的基礎上,強化垃圾處理場的職能,賦予應有的權力,在人力、財力、物力方面達到國家級衛生城市的要求,以適應城市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需要。

其次分類管理。試點城市實行垃圾分類收集是提高垃圾環境管理水平的重大舉措。垃圾環境管理實行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垃圾分類收集既提高廢品回收率又便于危險廢物單獨處置。垃圾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資源化、無害化的難度。它具有一次性投入和運行成本低,以及對人員素質和技術數量程度的要求低的特點。垃圾分類收集有利于垃圾資源化、無害化,但垃圾分類收集增加了垃圾收集設施和垃圾運輸車輛的數量,要求更多的單位和個人參與垃圾收集,增大了環境管理的難度。

垃圾基本上分為有機垃圾、危險物質和可回收垃圾三類。上海將垃圾分三類:一是有機垃圾,即在自然條件下易分解的垃圾,主要是廚房垃圾;二是干電池等危險廢物;三是廢紙、塑料、金屬等可回收的垃圾。垃圾分類收集要堅持“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應鼓勵廢物回收和綜合利用。生活垃圾環境管理應從源頭抓起,逐步過渡到垃圾收集企業負責社區、小區、居民住宅等源頭的生產垃圾收集工作,避免多頭管理,多頭收費。垃圾收集和運輸應密閉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鼓勵采用壓縮式收集和運輸方式。盡快淘汰敞開式收集和運輸方式。結合資源回收和利用,加強對大件垃圾的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應當以各地經濟能力、社會條件、分類收集現狀和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為基礎,合理安排垃圾分類收集環境行政管理、企業環境管理和公眾參與管理措施。

再次政策指導。環境行政管理是按國家的垃圾分類收集的環境管理政策,組織開展城市垃圾分類收集法規、政策調研。要制定適宜的經濟、技術和社會政策,加強對城市環境管理的引導。推行垃圾分類收集,研究開發適合我國的垃圾處理技術,推進垃圾處理的產業化。第四全民參與。城市居民、單位必須按照所在地環境衛生主管部門規定的時間、地點和方式排放生活垃圾,積極配合有關單位進行分類收集。只有社會形成了封閉的“分類收集——再利用——消費——再分類收集”的資源循環利用環,建立起完整的系統,分類收集才可能持久。

二、環境管理的途徑

一是填埋。填埋是現階段我國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大多數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簡易填埋,忽視了處理中的環境管理。填埋導致的大氣污染、水污染等二次污染嚴重。衛生填埋是垃圾處理必不可少的最終處理手段。興建填埋場應當實施三同時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境監測制度。二是堆肥。食物垃圾約占生活總量的1/3。食物垃圾和其他一些有機垃圾具有分散、量大、處理困難、容易污染環境的特點,對其集中處理,如堆肥,不僅減少了垃圾污染,而且與其他垃圾成分分離,加快了垃圾分類,有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全面處理。但堆肥易造成地下水污染,發酵不成熟堆肥效果不理想;堆肥產生大量甲烷,處理不好可能引發爆炸。堆肥場所應遠離地下水源地,易通風。三是焚燒。焚燒的成本很大,在我國應用不普遍。焚燒易產生局部大氣污染。四是再生。加工處理二次利用。

三、環境管理的措施

篇(7)

本屆論壇主要內容包括:

11論壇主報告:行業主管部門、教育主管部門領導講話,海內外知名經濟學專家、管理學專家介紹經濟管理學科教學的最新進展。

21論壇分報告:優秀論文作者、優秀課程資源主持人專題報告。

31高校優秀課程教學資源成果展示。本屆大會將開辟專門場地,展示各高校優秀的課程教學資源成果。優秀的課程教學資源成果包括精品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教學仿真模擬系統等。

本屆論壇專題主要內容:

(一)經濟類基礎課程教學

11經濟學課程教學

21金融、貿易、財稅、保險學課程教學

(二)管理類(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基礎課程教學

11管理學課程教學

21財務、會計學課程教學

31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

篇(8)

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農林經濟管理是較早設置的專業,為國家的農林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專門人才。浙江農林大學是浙江省唯一的農林本科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浙江農林大學具有辦學實力和辦學特色的老專業。該專業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業經濟管理專科專業,1996年林業經濟管理專業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003年被評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專業,2007年批準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點建設專業。近年來,對照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的指標體系,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并在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設工作,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基本情況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隸屬于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自林業經濟管理專科專業招生至今,已為社會培養了25屆1600余名本專科畢業生。畢業生就業選擇余地較大,就業呈現多元化趨向,從單一的以農林業單位為主向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自主創業等多種類型轉變。據不完全統計,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級以上領導崗位,體現了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注重知識、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近年來,每年招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60名左右,現有在校生247人。現有專任教師37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2人,占教師總數的32.4%,副高級職稱20人,占總數的54.1%;54.1%的專業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有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學科組專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來專業建設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1)多方參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為了保證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的順利進行,成立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小組,開展多層次的調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國農林院校及綜合性大學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改革情況,對畢業生及用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召開了農林經濟管理省級重點專業建設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研討會、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專家研討會等,最后邀請專家對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

(2)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層面人才培養目標,適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離農傾向明顯,就業去向與其他經管類專業并無差異,特色與優勢不明顯。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肩負著為現代農林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輸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新的人才的歷史使命。同時,2009年,浙江林學院升格為浙江農林大學,隨即制定了《浙江農林大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綱要》明確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為:培養品德優良、基礎扎實、能力強,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此,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適時調整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具體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林業發展需要的,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技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級政府涉農部門、農林企事業單位、農村基層經管單位等從事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頂天立地的師資隊伍

為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主要采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措施。引進包括專任教師及兼職教師的引進。建設期內,共引進博士7名,其中國外高校1名,國內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請4名具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地方工作人員和農林企事業單位人員、3名國外著名高校的教師為兼職教授。積極鼓勵年青教師到國內外名牌大學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讀博士學位、及到基層掛職鍛煉。建設期內,5名教師獲得了博士學位,其中中國科學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師到國外著名大學訪學,5位教師到農村基層或農林業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通過這些措施,使師資隊伍真正做到頂天立地(既掌握學科前沿又了解農村實際),職稱、學歷、學緣結構顯著優化。高級職稱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為54.1%,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從事教學第一線的主力軍。博士學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為2011年的54.1%。教師由原來主要畢業于林業院校,改變為既來自國家重點農林院校,也有來自于國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2)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著力提升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

努力營造良好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氛圍,鼓勵老師從事科研與教學研究。建設期內,共立項科研課題8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項目38項,科研經費達440余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檢索系統(SCI或SSCI、Ei、ISTP)收錄18篇;出版學術專著16部。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獎,浙江省科技興林獎等各類科研獎勵共20項。主持浙江省新世紀教學改革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共3項,校級教學改革項目4項,獲得浙江省教學研究成果獎、校級教學研究成果獎共5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5篇。從近年的發展來看,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為科研促進教學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為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撐。

3.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1)構建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為了實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時修訂了教學計劃,著重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了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的課程體系。具體表現在:

第一,重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理論基礎課程由兩個平臺構成,公共基礎平臺及學科專業基礎平臺,學分合計為40.5,占總學分的24.5%。為培養學生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提供保證。

第二,強實踐。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課程設置強調實踐環節。一是加強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如林業概論、現代農業概論等課程設有實習環節,會計學基礎、統計學原理等課程均設有模擬實習。二是安排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專業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等,專業綜合實習主要設置了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期1周的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三是設置社會經濟調查與應用文寫作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社會經濟調查及應用文寫作的能力。

第三,顯特色。為了顯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與其他經管類專業的差異,充分發揮學校和地域優勢,在專業選修課中,按方向設計了兩個模塊,一是農村經濟發展模塊(選修模塊Ⅰ),二是農林企業管理(選修模塊Ⅱ)。

(2)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建設期內,有計劃地開展了以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為重點的課程與教材建設工作。具體包括:

①重視精品課程建設。專業教師高度重視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工作,新列入校級精品課程8門,現有校級精品課程14門,通過學校驗收的8門。林業經濟學和林業財務與會計2門省級精品課程,均于2010年順利通過浙江省教育廳驗收。②加強教材及教輔資料的建設。以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為契機,鼓勵教師編寫教材。在已有主編《現代林業企業管理學》、《管理學案例》、《會計學基礎》、《林業財務與會計》等教材的基礎上,主編教材5部、副主編2部、參編2部。同時,加強教輔資料的建設,如林業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等有實習環節的課程均有相應的實習輔助資料。③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首先,倡導國際參與式課堂討論方法。如在林業經濟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介紹鄉村快速評估技術(RRA)和參與性評估方法(PRA)時,設計一些主題,以行政班為單位分為5~6個小組進行討論,每組只分析其中的一個主要問題,規定每組的討論時間和匯報時間,由小組成員自主確定每組的協調人、觀察員、記錄員等展開。其次,采用案例教學法。如經濟法、市場營銷學、管理學原理等課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開展網絡課堂網上互動。各課程組在建設網絡課堂的過程中,開通網上討論,使師生互動不斷加強。

4.改革實踐教學體系,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1)構建一、二、五分類實踐教學體系

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除課程實習外,構建了一、二、五分類實施的實踐教學體系。一指一個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中心,二指兩個平臺,面向全體學生的平臺和面向優秀學生的平臺。五是指五個支撐點,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專業綜合實習兩個支撐點,面向優秀學生的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科研創新基金項目、大型專題調研三個支撐點。

一是通過專業綜合實習、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的實施,構建基于應用性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為使學生掌握學術論文寫作的一般要求和規范,在第四學期至第五學期,安排專業老師指導學生撰寫中期論文。中期論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學的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對農村經濟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必須有實際的調查資料和數據支撐。畢業論文是高校實踐教學的必修環節。在畢業論文環節,強調選題需理論聯系實際,盡量與導師的課題相結合。通過實施中期論文,強化對畢業論文的指導,使學生完成的畢業論文質量較高。2007-2011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入選校級優秀論文12篇,畢業論文的優良率達41.24%。專業綜合實習主要包括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社會經濟的調查方法,提高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以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例,第1周為外業調查,第2周為內業整理和綜合分析報告撰寫。調查以小組為單位獨立開展工作,教師輪回指導和檢查。這一以專題調研為特色的綜合實習,使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從提出問題和目標-設計問卷-實地調查-數據資料整理、分析-撰寫報告得到全過程的訓練。經過多年的實施,綜合實習制度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二是通過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大型專題調研等第二、第三課堂,構建基于創新型目標的研究型實踐教學體系。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由高職稱、高學歷的專業老師擔任指導老師,有針對性地指導社團開展學術活動,并組織學生參加兩年一屆的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由于師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上共獲得了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0項、優秀獎11項的好成績,在校期間學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篇。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積極鼓勵學生申報學校和浙江省的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由專業教師負責指導申報和實施的全過程。2008-2010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成功申報項目共24項,其中省級6項。大型專題調研主要是指部分學生參與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專題調研。2009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挑選了共28名學生參加了農業經濟相關課題的調研。通過參加大型專題調研活動,使學生的社會實踐與社會調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2)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建設期內,主要抓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圖書資料的建設。

一是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建設。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主要依托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總面積600m2,下設6個實驗分室:財務會計模擬實驗分室、工商管理模擬實驗分室、國際貿易模擬實驗分室、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分室、市場營銷模擬實驗分室、金融模擬實驗分室。建設期內,新增教學設備(包括軟件)近158萬元。現有教學設備總值近432萬元。在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新建實習基地11個,現有校外實習基地達21個。

二是圖書資料建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所需的圖書資料除由學校圖書館提供外,由學院圖書資料室和專業特色資料室提供。經濟管理學院圖書資料室,每年及時采購能反映專業發展動態與趨勢的圖書資料。現有藏書1.5萬冊、學術期刊310種、報紙40余種。同時,建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特色資料室1個,現有各類資料和藏書800余冊。為學生研究性學習和教師從事科研活動提供了保障。

三、幾點思考

首先,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從近幾年學生就業情況看,就業趨向是以非農企業、政府管理部門(公務員等)為主。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為了體現特色與優勢,適應現代農林業發展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學生畢業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務三農的就業崗位,也就是說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除通過對培養環節、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的調整與優化外,更需要加強就業指導,努力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同時打通高校畢業生通向農村的路子。

其次,實踐教學是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同時實踐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緊緊圍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密切結合,全方位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奠定穩固的基礎。同時,應該注意到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實習基地的作用,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最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涵蓋經濟、管理兩大學科的寬口徑專業,當前迫切需要加強管理類課程的建設與改革。長期以來,高等農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都加強經濟學課程,輕視管理學課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農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為了適應這一變化,本專業在專業選修課中,設置了農林企業管理模塊,安排1周時間的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但總體來看,課程設置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綜合實習的執行存在較大的難度,效果不理想。為此,需要增加涉農企業管理類課程,并較好地落實綜合實習,努力提高實習效果。

農林經濟管理碩士論文范文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

摘 要:通過對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06、07級115名學生的調查,筆者從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課程設置、導師制度建設及學生主觀就業認知等四個方面分析了影響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因素。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 畢業生 就業 影響因素

隨著國家林業經濟的興起,以林業經濟活動作為學科落腳點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理應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據統計2009年14名獲得林業經濟管理學碩士學位的畢業生中, 除去1名轉為攻讀博士學位,2名出國外, 另11名碩士畢業生無一人在林業領域就業。畢業生就業問題是學科發展的一個縮影,專業就業實況與培養目標有脫節,值得對專業的就業作進一步研究。通過查閱文獻,諸多對林業人才就業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林業人才就業現狀及問題分析;(2)調整專業設置以促進林業人才就業;(3)林業人才就業途徑。但眾多研究缺少對林業類人才就業狀況的實地調查,而且對影響就業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社會綜合因素的影響上,去不能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校學生高考報考本專業的動機、本科期間學習興趣、學習狀況、學科發展狀況等影響林業類人才就業的校園因素進行調查分析。

因此,筆者以此為切入點,利用訪談法、抽樣調查、二手資料搜集等調研方法,在詢問學校就業服務中心和經濟管理學院老師的基礎上設計問卷,以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專業06、07級115名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來分析影響林經類人才就業問題的因素。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15份,有效

1.專業興趣及課程體系對就業的影響分析

了解一個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是否感興趣對于了解學生在本科期間學習本專業的認真程度、學習成績的好壞以及對于本專業的忠實度具有重要作用。

通過對115名被調查者的調查發現71%的學生是受外部因素的影響而并不是憑個人興趣選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成為考生高考報考志愿時所謂冷門專業。

進一步的調查可知,76%的被調查對象明確表示本科畢業后的選擇不會與農林有關。而這些被調查者欲進入的行業大多涉及到企業管理、新聞媒體、財務、金融、營銷等當今社會上所謂的熱門行業。當問及他們為什么放棄農林行業時,50%的被調查者選擇對此行業無興趣42%的是因為此專業不是熱門專業,與時代不符僅有9%的被調查者轉移到其他行業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所限。

同時,由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農林+經濟+管理三管齊下的學科,學習課程多樣化。但通過調查發現,115名被調查者中43%的反映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階段所學課程覆蓋面太廣,所學知識不扎實、不系統,33%的選擇不能很好地與自己以后的選擇相結合, 18%的被調查者認為專業特色課程太少,不能滿足自己本科階段對本專業的學習,僅7%的學生認為富有特色,為自己以后的選擇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本科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廣泛,雖利于拓寬該專業學生的知識面、利于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但是課程的多、雜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生對本專業進行深入的學習,從而對知識不能有效的把握和綜合利用。

專業學習興趣低和課程學習不扎實、不系統等降低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每屆的考研率。據統計,近幾年本專業每屆的考研率僅為3%。由于農林作為一個傳統經濟部門,較冷門, 對學生的吸引力逐漸降低,有的學生想通過轉專業考研的途徑達到跳出林門的目的,據調查,考研的同學中30%的表示考研時要重選專業。轉專業考研無疑又加大了考研的難度,使此專業學生不能繼續深造,加大了就業形勢的嚴峻。

2.導師制度對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

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學生三年級時開始設置導師,通過調查本專業導師制度的建設情況,得出如下結論:

2.1學生普遍期望設置導師提前

在所有被調查者中,49%的認為大二開始設置導師的優勢較明顯。

2.2 學生對導師的滿意度較高

通過被調查者對導師滿意度打分(最高分為10分,最低分為1分)知:導師平均得分為8.427,同時90%的被調查者在710分之間,學生對導師的滿意度較高。同時為了分析導師滿意度是否有性別差異,進行了t檢驗雙樣本等方差假設,得t=0.9563以上兩個方面說明導師制度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在學生教育、提高學生學習專業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可是,經過深入調查發現,82%的被調查者表示導師主要在思想、學術上給予指導,只有5%的說導師在生活、就業方面給予的幫助最大,更有部分被調查者抱怨:課余時間與導師見面機會少,平時除了課程學習、課題研究之外,導師很少給予就業方面的指導。

筆者經過分析認為存在上述現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導師精力有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注重學術研究,導師自身科研和教學任務較多。平時專注于教學和科研的導師時間和精力不足,對學生就業信息關注較少。再加上帶的學生越來越多,導師對每個學生指導的時間和力度也勢必相對減少和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導師與本科生交流的時間和質量,導師也就不能給學生包括就業在內的全面指導。

第二、本科生缺乏主動性,師生關系生疏。本科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決定了他們與導師接觸的程度。由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專業學習興趣不強,影響其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和與導師溝通的主動性。

3.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對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

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是各個高校工作的重點。近年來學校主要是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二年級時8個課時的公共課),收集、就業信息、舉辦就業講座、開展校園招聘會、提供政策咨詢和為畢業生辦理離校手續等措施來提高學生的求職能力和幫助、促進學生就業。經調查可知,學校網站及招聘會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途徑。

傳統意義上,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本應該直接面向的就業單位是各類農(林)業企業、教育科研單位和各級林業系統的政府部門。可是,學校進行的就業指導工作通常是面向全校學生,并沒有突出專業特色,不能給各個學生進行專業性的指導和建議。通過對通過校內招聘信息您對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調查發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不能從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中全面的了解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信息。

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學校針對本專業學生提供專業的就業信息較少,不利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了解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人才數量、能力要求,從而限制了林業管理人才向此方向流動的可能性。

4.學生就業認知對就業的影響分析

在調查中,75%的被調查者認為與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相比,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比其他專業就業難。經過調查,就主觀因素來說,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知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4.1就業地區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

從畢業生流向的地域來看, 北京、上海及東部沿海開放城市吸引了三分之二的畢業生, 中部及省會城市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東中部學生去西部工作的意愿卻極低。為了探究學生的生源地與工作地點的選擇是否具有關聯性,本論文采用了交叉列聯表分析方法,即通過?狀2(卡方檢驗)= 其中Eij=nijnij=ninj/n i=1,2,3 j=1,2,3,4 臨界值為?狀2[(i-1)(j-1)]。

按上述原理計算得?狀2=2.641 10-11選擇就業地區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全面的就業,從而出現有業不就,地區擁擠的不良現象。

4.2 注重非林業系統的精英崗位,期望工資偏高

篇(9)

21 世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財務技能培養是滿足市場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在應用型和創新型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師在學生財務技能培養中要以學生的實際應用為基本出發點,適時面向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和基層管理高技能的需要,認清財務技能培養與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相關性;處理好財務技能培養與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協調性。

一、教師的滲透作用

(一)教師滲透財務技能到教學內容中

根據市場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財務技能的要求,即熟悉會計主體業務的財務技能;掌握機構會計系統和會計政策的財務技能;掌握各種財務分析和報表生成軟件的使用方法財務技能。根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設計的專業課程,教師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培養學生財務技能的相關專業課進行分類為業務課程類、法規政策課程類和信息課程類,教師將財務技能分別滲透到這些類別的專業課程類型中的。

(二)教師滲透財務技能到教學模式中

教師根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財務分析能力培養方案,明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培養學生財務技能的“財務分析情境—財務分析崗位和財務分析任務—財務分析方法”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財務分析情境—財務分析崗位和財務分析任務—財務分析方法”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教師就應該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抓住;給學生一個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

二、教師的引導作用

(一)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的引導

業務課程教學內容是財務技能培養的根本,教師對學生財務技能培養起到直接的作用。基礎會計課程側重在企業基本經濟業務核算、制造業企業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和賬務處理程序方面加以引導。企業會計課程側重在資金的籌集、使用、耗費、回收和分配進行連續、系統、全面、綜合的核算與監督方面加以引導。成本會計課程側重在費用要素的歸集與分配、成本會計核算法方面加以引導。管理會計課程側重在規劃、組織、控制和評價方面加以引導。財務管理課程側重在組織財務活動和處理財務關系方面加以引導。項目投資評估課程側重在以國家計委頒布的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為依據的,對投資項目進行合理的評估方面加以引導。技術經濟學課程側重在技術領域內資源最佳配置方面加以引導。

經濟法、稅法和證券投資屬于法規政策課程,是業務課程內容的基礎,教師對學生財務技能培養起到間接的作用。經濟法、稅法和證券投資側重在基本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內容方面加以引導,為更好地對學生財務技能培養奠定基礎。

會計電算化屬于信息課程,是業務課程的延續,教師對學生財務技能培養起到手段更新與擴展的作用。利用會計軟件,培養學生在各種計算機設備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難完成的會計工作過程的財務技能。

(二)教師在教學模式上的引導

實施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培養學生財務技能的“財務分析情境—財務分析崗位和財務分析任務—財務分析方法”的教學模式,教師為學生主動提供財務業務情境、財務崗位和財務任務和財務分析方法,學生在此基礎上,不斷接受財務技能的培養。

1.課程實驗教學活動的財務技能培養

教師為學生主動提供財務業務情境、財務崗位和財務任務和財務分析方法,培養學生記賬、報賬和算賬的技能和管理技能。

2.綜合性實驗教學活動的財務技能培養

信息對現代經濟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誰掌握信息多、快、準, 誰就能取得經濟的發展。教師引導學生如何獲取信息和加工整理信息的財務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及時獲取信息,并及時加工整理,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第一手資料,不斷開發信息資源,以滿足經濟管理的需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利用訓練中積累的大量信息資源,總結過去,把握現在,探索未來,積極發揮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財務工作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重要。管理知識和技能日新月異,發展迅速,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引導學生獲取新知識并增強創新的財務技能。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工作越來越具有綜合性、復雜性的特點,培養學生具備根據國家財經法規、會計工作法規等要求,具有區分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實際分析財務技能。

3.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活動的財務技能培養

教師在學院教學活動引導下,除論文以外,設立可行性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等多種文體的畢業論文設計,讓學生在多種文體畢業論文設計之間進行選擇,尤其在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商業計劃書畢業論文設計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的財務分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學生通過教師有效的引導,練就過硬的語言表達能力,發揮其應有的財務分析職能作用,參與經濟管理,設計出相應的文本。練就人際交往能力,發揮其處理各方面經濟關系作用。

三、教師的溝通作用

教師在滲透和引導過程中,有效發揮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作用是強化學生財務技能培養的條件。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就業導向,采用不同方式激發學生財務技能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財務分析的觀念。教師采用不同方式示范引領財務基本技能操作,指導學生財務問題解決分析方法。教師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多樣的財務技能培養活動,訓練學生財務分析的能力。教師與學生溝通的主要途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見表1所示。

基金項目:

2009年山西省教育廳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提高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財務分析能力的研究”(晉教高[2009]44號);山西農業大學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高等農林院校大學生創業財務素質培養的研究”(YB-201309)。

參考文獻:

[1]顏華.論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J] .北方經貿,2007, (8).

篇(10)

在構建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時,務必要從高等教育的特點與規律,經濟管理專業發展規律以及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出發,促進學生理論知識、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在這個過程中,要有效地運用系統科學的辦法,讓學生在專業實踐教學中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具體來說,一方面要將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和知識理論體系相互連接,形成良性互補的系統,避免實踐與理論的分離;另一方面則要科學分析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各個環節的重要地位以及之間的內在作用,保證各個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能夠協調統一。

2、目標性原則

為了使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所培養的人才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社會市場的需求,就要將過去傳統的學術教育模式轉變為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統一的教學模式。因此,在構建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過程中,一定要緊緊抓住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及相應的規模,促進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培養和提高高校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合理地配置教學資源,對教學組織方式進行創新。

3、規范性原則

為了避免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在實施的過程中過于隨意和無序,務必要對專業實踐教學活動進行規范和指導,保證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計劃性和嚴肅性。具體來說,要將實踐教學體系和理論體系結合起來運用到人才培養機制中,根據高校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運行和控制。另外要對高校內部的各種實踐教學文件和資料進行規范整合,例如實踐教學大綱、實踐教學指導書以及考核評價標準等等,保證實踐教學管理能夠有序、合理的開展。

二、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系統的構架簡述

要知道,高校的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務必要和本校的招生機制、經濟管理專業的特點、相應的人才培養機制以及大學生的具體情況緊緊地聯系,在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形成了“兩個時期,三大板塊,四個平臺,六種形式”的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1、兩個時期

兩個時期既是指大類時期和專業時期,在大類時期,高校教育主要由通識教學內容和專業教學內容組成;而在專業時期,則主要進行的是專業內容的教學,這樣一來,在大類招生的環境下,這兩種時期所構建的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充分體現了專業實踐教學的層次性,同時將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有機地融合到大學本科四年的教學中。

2、三大板塊

這里所講的“三大板塊”包括了校級實踐教學板塊、大類專業實踐教學板塊以及被分流之后的專業實踐教學板塊。第一種主要針對的是基礎知識的教學,例如外語應用能力教學、計算機運用能力教學、社會調查研究教學等,是為了強化學生的基礎技能,提高學生的一般素養,這個板塊是面向經濟管理所有專業開設的。大類專業實踐教學板塊主要是由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基礎課程構成的,這種大類專業的口徑比較大,涵蓋了大類專業下各個專業的共性特點。而最后一種實踐教學板塊是針對具體的專業所開設的專業實踐課程,如動手實驗課程、專業核心課程、跨專業實踐課程等。

3、四個平臺

“四個平臺”指的是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校外和校內這四個教學平臺,其中第一課堂是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關鍵平臺,同時也結合了相關的實訓和校內模擬實驗課程;而第二課堂主要是一些課外競賽和活動,如各種社團活動、科技比賽等,它是對第一課堂的補充和提升,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體質能力等等;校內的實踐教學平臺是學校組織和開展各種實驗、活動策劃的重要場所,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各項能力;而校外實踐教學平臺是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有機結合運用的關鍵平臺,學生通過校外實踐教學平臺,能夠極大地開拓視野,增加自己得生活閱歷和實踐經驗,使得學生的職業教育能夠得到貫徹和實踐。

4、六種形式

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有實訓、教學實驗、實習、創新創業、社會調研與畢業論文設計這六種主要的形式。實訓是根據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某項具體的能力或者是綜合的技能進行訓練的方式,它能夠使學生在模擬的教學案例中提升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教學實驗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流程,樹立正確的學科思維,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動手實驗能力。實習是學生將知識理論轉化為技能運用的重要途徑,它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綜合性和覆蓋性;創新創業教學實踐方式是學生自主地研究、獨立思考的重要方式,學生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得自己能夠更快地適應實際的工作狀態;社會調研是大學生認知社會、了解社會的一種科學的手段,通過對大學生社會調研的教學,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收集、處理數據的能力;最后畢業論文設計形式則是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將大學期間所學的全部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進行整合、綜合應用的環節,學生在設計畢業論文的過程中,提高了自主科研的能力、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以及相應的寫作能力。

三、對建設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幾點建議

1、教學理念的更新,樹立以能力為本的人才培養觀

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活動的實施和開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高校要充分借鑒各種實踐教學經驗,改變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在建設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時要突出本校的特色,樹立以能力為本的人才培養觀。

2、巧用社會資源,推行產學結合

為了使高校大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要求,高校應當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實踐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意識,將學校教育和企業管理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在系統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培養自己的科研能離開和業務能力,實現產學結合。

3、完善實踐基地的建設

高校實踐基地的建設是促進實訓、實習、社會調研、畢業論文設計等各種實踐教學形式結合的有效途徑,高校要從自身學校的情況出發,制定合理的經費預算,多方面地籌集資金,改善實踐教學的各項設備設施,完善學校實驗室和實踐基地的建設。

上一篇: 大學生論文 下一篇: 行政法學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尤物精品国产第一福利网站 | 亚洲色国内在线精品视频 | 最新中文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在线 | 亚洲香蕉aⅴ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97免费视频 | 真实强奷在线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