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5 10:26: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生論文

篇(1)

摘要:在當前高校建設中,大學生藝術團作為獨特的組織形式,不但起到了活躍大學藝術氣氛、提高大學生藝術素質的作用,還對普及藝術文化、提升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設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從目前的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來看,藝術團的活動對高校促進作用很大,使大學生更好的理解了文化內涵。隨著大學生藝術團的逐漸成熟,所開展的藝術實踐教育業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藝術團;實踐教育

一、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現狀

對于當前高校大學生藝術團而言,多數高校都已經成立了自己的藝術團,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將藝術實踐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通過大學生藝術團來帶動校園內高雅藝術的氛圍,對全校師生進行高雅藝術的普及和推廣,從而達到全面提升大學生素質的目的。當前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根據實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大學生藝術團活動

在目前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需求下,考慮到大學生藝術團能夠帶來的積極作用,當前高校紛紛組建了具有特色的大學生藝術團,并根據院校特色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大學生藝術團活動。對于北京物資學院來講,其大學生藝術團下設管樂團、合唱團、戲劇團、舞團,他們取得良好的成績,均在國家和北京市獲獎,對藝術團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2、高校將藝術實踐教育放在了大學生藝術團活動的首位,將高雅藝術的普及和推廣作為主要目標

在高校目前的大學生藝術團活動中,高校不僅重視藝術團活動的開展,同時將藝術實踐教育融入到了活動當中,并將藝術實踐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以藝術團活動帶動藝術實踐教育的開展,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并積極做好高雅藝術的普及和推廣,使高校具有高雅藝術的氛圍,使高校師生都能夠受到高雅藝術的熏陶。

3、高校在大學生藝術團注重活動開展的形式

為了保證大學生藝術團的活動取得實效,高校在大學生藝術團開展活動的時候,選擇了多種藝術形式,主要有管樂、合唱、舞蹈、戲劇等等。由于目前高校將大學生藝術團賦予了更多的職能,希望通過大學生藝術團活動達到提升藝術實踐教育效果的目的。因此高校在大學生藝術團活動上注重形式的多樣化。

二、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存在的問題

雖然目前高校將大學生藝術團放在了首要地位,并希望通過大學生藝術團的活動來提高藝術實踐教育效果,但是在大學生藝術團的活動開展過程中,藝術實踐教育還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尤其是沒有藝術特長生招生資格的學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缺乏導向性,沒有樹立高雅藝術的核心思想

從目前高校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來看,多數高校還沒有真正認識到藝術實踐教育的重要性,在開展過程中目的不明確,缺乏鮮明的導向性,導致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特點不突出,沒有體現出藝術實踐教育的意義所在。因此,要想取得藝術實踐教育的積極效果,就要對大學生藝術團進行明確指導,并樹立高雅一樹的核心思想。

2、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開展方式單一

雖然目前高校大學生藝術團的活動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管樂、合唱、舞蹈、戲劇等,但是對于藝術實踐教育來說,開展方式還比較單一,僅僅依靠現有的方式很難取得積極的教育效果。因此我們必須要積極拓展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開展方式,豐富藝術實踐教育內容,保證藝術實踐教育取得預期效果。

3、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取得效果不明顯

目前高校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在開展的過程中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整體教育水平和教育手段還比較欠缺,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強化。因此,對于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我們要有全新的認識,不但要認識到藝術實踐教育的重要性,還要保證藝術實踐教育有效開展,并取得預期效果。

三、解決大學生藝術團藝術實踐教育問題的對策

針對目前大學生藝術團藝術實踐教育存在的問題,我們要認真分析成因,努力豐富藝術實踐教育內容,采取具體的對策有效解決現存問題,保證大學生藝術團藝術實踐教育取得積極效果。具體措施如下:

1、明確大學生藝術團藝術實踐教育的指導方向

考慮到目前高校大學生藝術團藝術實踐教育缺乏導向性的特點,我們要在大學生藝術團藝術實踐教育中明確指導方向,明確藝術實踐教育的任務,并制定具體的活動開展方案,使大學生藝術團藝術實踐教育能夠取得積極的效果,保證大學生藝術團藝術實踐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同時,我們應樹立高雅藝術為核心思想的指導方針,積極推動高校高雅藝術的發展。

2、拓展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開展方式和領域

目前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存在開展方式單一和開展手段不足的問題,為此我們要積極拓展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開展方式和領域,使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能夠在開展方式上更加多元化,使藝術實踐教育的領域能夠得到有效延伸,起到藝術實踐教育的預期效果。

3、制定具體的藝術實踐教育目標,保證有效實施

考慮到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制定具體的藝術實踐教育目標,并在這一目標的指導下,大力開展藝術實踐教育活動,使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活動能夠在活動方式和活動內容上得到豐富,進而達到于小目標,保證藝術實踐教育的有效實施。

四、結論

從目前高校大學生藝術團的組建和開展情況來說,不但豐富了校園文化,也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文明教育,同時在藝術實踐教育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效果。由此可見,大學生藝術團的開展直接促進了高校文化建設,同時藝術實踐教育也獲得了整體提升。因此,我們應該對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在今后的藝術團活動開展中,采取積極措施,解決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存在的問題,保證藝術實踐教育取得預期效果,提高高校的高雅藝術氛圍和廣大師生的高雅藝術素質,推動高校高雅藝術建設。

參考文獻:

篇(2)

教育部日前印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見》明確了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依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分析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不斷地加強心理品質修養和鍛煉,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那么,如何消除他們的心理差距,使其順利成才呢?其具體的途徑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采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第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第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于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后,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3、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于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4、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和作用的環境包括生存環境、成長環境、學習環境、校園環境等。

第四,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于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心理咨詢是指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從心理咨詢具有治療功能的角度來說,心理咨詢屬于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和治療手段,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輕度心理障礙的人。通過咨詢者與求詢者的交談、指導,針對求詢音的各種心理適應和提出的問題,幫助求詢者正確地認識到自身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導求詢者更為有效地而對現實,為求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機會;增加求詢者的心理自由度,幫助求詢者改變過去的心理異常,最終恢復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詢兼有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功能,通過心理咨詢,為咨詢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條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實現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篇(3)

許多學校對畢業實習的重視度不夠,沒有足夠的經費、人力和物力的保障,相應的也沒有建立畢業實習制度,致使實習監管缺位,畢業實習的效果不佳。一是在畢業實習之前,學校對學生的動員工作不充分,學生對畢業實習的意義沒有足夠的認識;二是學校沒有建立相對固定的實習基地,學生實習以分散為主,造成了畢業實習難以監管;三是學校沒有進行相應的實習崗前培訓,如職業操守、禮貌禮儀、辦公自動化、人際交往等,所以很多學生到了實習單位難以適應環境;四是在實習過程中沒有配備足夠的實習指導老師進行指導、跟進、反饋,在實習結束后對實習的學生和實習指導老師也沒有嚴格有效的考評辦法,因此,實習基本上以“放養”為主,實習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2.企事業單位接收實習生的積極性不高,對實習生沒有建立完善的實習管理考評制度。

由于缺乏政府立法的約束、政策的優惠和經濟方面的補貼,多數企事業單位不愿接收大學生實習,擔心影響單位正常運轉,增加單位成本負擔,增大機密泄露的風險,以及由學生人身安全帶來的額外責任。此外,大部分企事業單位對實習的學生沒有建立實習管理考評制度。既沒有設立專業的部門或專人來管理實習的學生,也沒有對實習的學生進行實習上崗前相關工作制度、工作技能等的培訓,實習過程中沒有指定專業人員進行指導,實習結束后也沒有相應的考評。這些導致學生的實習出現種種怪異現象,要么學生成為實習單位的廉價勞動力,要么實習單位給學生指派的工作僅限于雜事,如打掃衛生、復印文件、跑跑腿等,學生根本學不到東西,要么實習單位干脆直接給學生實習鑒定表上蓋章,將學生打發走。

3.政府部門對大學生畢業實習沒有獨立的立法保障

沒有明確政府、企事業單位、學校在組織大學生實習方面的責任和義務,也沒有切實有效的政策的推動,更沒有專門的機構對企事業單位、高校在實習方面各自職責的監督管理。由于我國的政府部門對大學生實習重視度不高,因此,當前的大學生實習工作主體承擔者是學校。作為最基層的教學單位,既沒有立法的權力,也沒有制定政策的權力,因此實習工作難以推展開來。只能是依靠學校上門聯系,求爺爺告奶奶,才能安排學生去實習。而學校因為資金有限,對實習的學生在指導、管理、考核上無法面面俱到,導致學生實習效果大打折扣。

二、有效控制和提升大學生實習效果的對策

1.政府以立法和制定政策法規等形式為大學生實習提供制度支撐。

首先,為了推動大學生實習,政府要有立法保障。要明確政府、企事業單位、高校在組織大學生實習方面的責任和義務,規定大學生實習的原則和辦法,保障大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合法權益。其次,出臺政策保障大學生實習的順利實施。如成立專門的管理大學生實習的機構,統一負責對政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和高校在大學生實習方面的分工合作并對各自的職責進行監督指導。再次,采取有力的經濟補償措施或加大稅收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企事業單位主動接收大學生實習,從而改變當前學校追著實習單位轉的窘迫現狀。例如,政府可以將人事部用于技能培訓的專項資金切出一部分專門用于對愿意接收大學生實習的企事業單位的經濟補償,而對不接收大學生實習的企事業單位進行經濟處罰,并通過媒體曝光,促使企事業單位主動接收大學生實習。

2.實習的企事業單位建立健全大學生實習管理考核制度。

為有效控制和提升畢業生實習效果,應該轉變當前模式,學校不再是大學生實習的主體承擔者,而是改由企事業單位來完全主導大學生的實習,形成以企事業單位培訓為主體,高校教學為輔助的大學生實習模式。這種模式有助于企業完整的完成對實學生的培訓、指導、考核等實習管理工作,從而確保學生的實習取得實效。企事業單位根據業務和規模提供層次不等的實習崗位,每年定期通過本單位的網站、合作院校網站、人力資源網站或媒體招收實習生的消息。學校也可據此靈活安排大學生的實習時間。在實習期間,學生以實習單位員工的身份接受單位的培訓,實習單位為學生支付一定的工資,并具體負責學生的日常指導和管理以及實習結束后的考核與評定工作,組織學生的實訓工作鑒定以及畢業論文的撰寫與答辯等事宜。學校在此過程中主要是定期跟蹤,檢驗學生實習的效果,與學生進行交流,發現問題,及時與實習單位溝通,向學校反饋以便調整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設置。

篇(4)

劃經濟體制下,普通高校都是公辦的,因此此文中狹義的“大學生”定義只滿足了當時特定環境下的大學生醫保需要。當時常州市僅有公辦高校四所,資金來源是“根據一定的年人均標準和學生人數,國家給予相應數量的撥款”,公費醫療實行屬地管理,經費由當地財政部門統籌撥付,省地級公辦高校公辦生生均撥款40元/人.年。對于不受國家保障的職業院校,沒有國家撥款,全靠學生自己買保險。沉重的醫療負擔使學校和學生都不堪重負,一旦有學生不幸染上重病,就會將學校當年的公費醫療撥款用盡。

(二)公費醫療加商業保險模式

隨著大學教育由精英制向大眾型的擴展,高校招生規模不斷的擴大,物價的不斷上漲,高校的公費醫療已經遠遠不能保障大學生正常住院開銷,部分地區的財政因不堪重負,停止了公費醫療制度。面臨這種情況,常州市的四所高校普遍使用了公費醫療加辦理商業保險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困境。公費醫療僅用于學生在校內醫務室門診看病,如學生發生較大的意外須住院治療,則選擇由商業保險來承擔醫療費用。為保障學生的利益,部分高校(河海大學常州分校)就采用了新生入校即買入四年的商業醫療保險的方式,在連保上有一定的保障,常州工學院則通過與多家保險公司簽定合同的方式,通過多家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來保障學生的利益。但商業保險畢竟是以贏利為目的的機構,在大病報銷的手續上和審核程度上都有較為繁雜的要求,同時報銷的周期較長而且有大病報銷的最高限額(6萬元)。這對目前不斷高發的白血病等重癥猶如杯水車薪,常工院教職工和全體學生曾兩次為身患白血病的學生捐款救助。

(三)大學生納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社會保險的模式

國內有些專家對大學生醫療制度不斷的探索,在推進新的醫療制度過程中提出自己的個人見解的一些論文,李潔《高校醫療保險現狀及改革》醫藥世界2006(6),《高校大學生公費醫療改革的探討》連利,李林2008.6(4),2008年10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將大學生納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范圍的指導意見》,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被正式納入全民醫保的范圍。大學生醫保在2009年江蘇省內全面開展,常州市內的高校(包括高職高專)全部納入常州市大學生醫保的范圍。

二、大學生醫保的存在優勢

目前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具有一定的實施優勢,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能夠保障資金的有效供給

基金的籌集采取多供給、合理分擔的方式,即國家、學校、個人和社會多方共同籌資,有利于保證資金的有效供給,同時制度本身的強制性又具有保障基金穩定的作用。依據目前常州市大學生人數測算,納入大學生城鎮居民醫保的人數大約10萬余人,目前年個人繳納標準60元/人.年(不包括財政補助金額)。并且低保的學生由財政買單,省去了這部分學生的后顧之憂。每年足額的資金能保障大學生醫療報銷比例。

(二)擴大了大學生參保醫保的范圍

大學生公費醫療的保障范圍僅為公辦高校公辦生,商業保險因保險其性質,不能強制參保導致大學生參保率不高。大學生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范圍為全市內全日制高等學校(含民辦高校、獨立學院、成人高校)、科研院所中接受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的全日制本專科生、全日制研究生。有效的保障了所有在校大學生的醫療衛生需要。體現了教育公正,人人平等原則。

(三)新制度在統籌支付方式,生病住院的醫療機構的選擇上靈活性較強

公費醫療指定門診必須在校醫務室看,住院也指定了相應的醫院,導致門診、住院機構的選擇比較單一。新制度籌資方式多元化,完善醫療費用支付方式,統一明確報銷范圍,一、二級醫療機構起付標準為300元/次;三級醫療機構起付標準為600元/次;起付標準以下由個人承擔。起付標準以上至最高限額的醫療費用,三級醫療機構就診的,由居民醫保基金支付85%;在一、二級醫療機構就診的,由居民醫保基金支付95%。使學生可以根據病情需要選擇任意一家公立醫院就診,且個人承擔的治療費用較為合理。通過對常州市四所本科高校部份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大學生對目前的大學生醫保滿意度比較高。

三、大學生醫保目前發現的一些問題

目前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雖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在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和不足,具體如下:

(一)校醫院醫療服務的質量有待提高

根據調查,學生普遍認為學校在保障學生健康方面首先是提供便捷的基本醫療,其次是經辦報銷手續,政策實施四年來,在轉診、住院等就醫行為上,某些院校及醫療機構存在利用政策鉆空子的現象。有30%的學生抱怨校內醫療機構服務質量差的情況,需加強就醫行為的監督。

(二)實習期、寒暑假發生的醫療費用報銷不便

目前的大學生醫保規定大學生在實習期及寒暑假發生的醫療費用如需在學校所在地外就診的由個人先行墊付,回到學校后再進行報銷,目前在校的部分大學生因家境貧困,而現在醫療費用比較高,造成了較大的經濟負擔。

(三)對大學生因各種原因造成的人身死亡事件賠付存在盲點

隨著人類文明程度不斷的發展,社會開放程度在不斷擴大,大學生再也不是關在“象牙塔”里的學子,他們在不斷走入社會,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雖然學校會在各種方面對學生進行自身保護的教育,但難免會有死亡的意外發生。大學生醫保理賠主要在門診和住院費用,在意外傷害導致死亡理賠上是個盲點,容易導致學校與學生家庭的糾紛。

四、對目前大學生醫保政策的建議

(一)建立大學生居民醫保基金管理的監督機制以保障基金的正常運轉

目前大學生醫療保險基金全部為住院和門診統籌基金,納入常州市財政專款專用。任何機構和部門不得挪用此基金。保障大學生城鎮居民醫保基金使用原則為當年收支平衡,不應當有過多結余,按發達國家醫保基金結余比例不超過10%比例控制大學生醫保結余,真正做到醫保基金使用效率最大化,確保資金用于解決大學生看病的問題。

(二)不斷推進基本醫療保障法制建設

我國由于社會保障起步較晚,社會保障也是近幾年才才逐步完善,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大學生醫療保障在試點推進的基礎上,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大學生醫療保障的條例,在強制實行大學生參保,各地醫保收費標準及支付等方面定義各部門之間的權利義務。在財政財力允許的情況下,不斷提高財政補助的水平,進一步改善醫療保障水平提高醫療報銷比例,擴大醫療保障范圍,減輕參保人員的個人負擔。

(三)提高門診的報銷比例

目前常州市大學生醫保門診報銷200-1500之間屬醫保費用的報銷45%,遠低于住院報銷平均75%以上的報銷比例,導致部分門診費用在2000元以上的不需住院的同學經衡量后門診改為住院,其最終結果是導致醫療費用的浪費,不利于節約衛生資源。

(四)要求大學生強制參保并鼓勵商業醫療保險發揮補充作用

大學生強制參保在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比較完善的發達國家已經用制度的形式制定下來,在美國和德國大學生入學要憑借保險來注冊。在常州的四所本科高校中,河海大學和常工院除了參保大學生城鎮居民醫保外,在基本保險的盲點學生意外險和死亡喪葬賠償上用商業保險作為補充,較全面的保障了學生利益。政府應給予商業保險政策支持,規范商業保險市場,建議商業保險公司積極開發適合大學生的新險種,同時高校也應鼓勵商業保險的推行,提高大學生參保率。

(五)提高大學生的保險理財意識

提高大學生的保險意識迫在眉睫,有調查發現當下的大學生對商業保險不了解的高達52.9%,比較了解的只占4.62%,這一結果與目前的醫保制度背道而弛,這就要求學校在宣傳上下工夫,通過海報宣傳,知識講座,校園論壇,網絡宣傳等各種形式的宣傳手段使保險觀念深入人心,培養學生的理財觀念,讓學生充分理解社會保險具有共同分擔風險、社會互助的功能,使廣大學生學會合法使用醫療保險。

篇(5)

摒棄簡單的將目標與成績掛鉤的思維,引導學生將目標分解到聽說讀寫的每個環節,讓學生在自己擅長的版塊通過目標的實現從情感和認知上肯定自我,用版塊目標或階段性目標的完成適度地消減消極的自我焦慮,變消極的自我焦慮為積極的自我焦慮,促進自主學習。同時為學生設定環境目標,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通過規避母語環境,創建單人、雙人、多人的外語自主學習環境,語言環境達標的基礎上用環境驅動意識,用目標引導意識,發揮目標的定向指引作用,提升大學生外語自主學習能力。

二、用賞識激勵對策維持學習動機

HenryHolec認為自主學習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能力”。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和策略、學習進度安排等可以有效判斷出學生是否具備對自己負責的能力。其中難點無疑是學習動機的有效維持。動機源發于內,易受學生自我焦躁的抵消,可通過教師的外在推動力維持自主學習動機。從學生管理角度而言,教師應轉變角色定位,從學習任務的下達者轉變為自主學習的喚醒者,從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育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用正面、積極的肯定和砥礪取代直接干預,重視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以賞識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在大學生的自主學習中,為其建立自信,打消焦躁,幫助其維持持久的自主學習動機,進而促進自主學習方法和內容的探索與提升。

篇(6)

現如今,每一喂大學生畢業以后找工作都比較難,大學生就業形勢都比較嚴峻,就業壓力普遍增大,成為大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我們先從這篇大學生畢業論文致謝開始吧?下面是學術參考網小編為朋友們搜集整理的大學生畢業論文致謝,歡迎閱讀!

在論文完成之際,我要特別感謝我的指導老師XXX老師的熱情關懷和悉心指導。在我撰寫論文的過程中,陳老師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無論是在論文的選題、構思和資料的收集方面,還是在論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陳老師悉心細致的教誨和無私的幫助,特別是他廣博的學識、深厚的學術素養、嚴謹的治學精神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使我終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誠地感謝和深深的謝意。另外我還要感謝XX大學XX學院對我的培養與幫助,在這里我學到了知識,開闊了思維,感受了快樂。最后真誠的謝謝所有給予我關心與幫助!感謝所有關心、支持、幫助過我的良師益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對本文進行評審并提出寶貴意見的各位專家表示衷心地感謝!

篇(7)

1引文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當代大學生的擇業觀發生了顯著變化,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特點。本次調查通過“關于北京地區大學生畢業選擇情況調查問卷”的研究(數據來源于管理學院周亞老師提供的2004年人事局對北京高校2895個學生的調查結果),運用社會統計學原理進行系統分析,以得到影響大學生畢業選擇的各方面因素,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提供科學依據。

2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隨機選取北京地區的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五所院校共2895名大學生作為被試,對其進行問卷調查。此論文采用其中30%的數據,共849個樣本,運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首先,我們對畢業生選擇的基本情況進行了研究。目前,大學生畢業主要有三種選擇——國內升學、就業、出國留學。我們可以得出,本次調查777個有效樣本中,超過半數畢業生選擇國內升學,占有效百分比的54.2%,37.6%的畢業生選擇就業,5.0%的畢業生選擇出國留學。此外,還有3.2%的學生對畢業選擇不確定。影響大學生畢業選擇的因素有哪些呢?我們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研究從以下家庭社會因素、個人因素兩個方面加以研究,其中家庭社會因素又可分為是否獨生子(女)、家庭經濟情況、所在學校等,個人因素可分為以性別、性格為代表的先天因素和以學歷、成績、綜合能力為代表的后天因素。通過問卷調查和軟件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畢業生選擇收到家庭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從家庭、社會因素來看,是否獨生子(女)對畢業選擇造成一定影響,獨生子女的出國概率顯然要高于非獨生子女。家庭經濟情況的影響最為直接,這點與我們預期相符。學生在畢業后選擇問題上,經濟問題顯然是最為直接的。所在學校的不同,也使學生在價值觀上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再加之各學校培養方向的不同,使畢業選擇產生很大差異。此外,有可能影響到畢業選擇的家庭、社會因素還有很多,我們考慮了集中有代表性的因素,諸如,父母和親友期望、周圍同學等生活環境、社會輿論與評價、國家政策、學校老師的就業指導、學校的教育培養。其中學校的教育培養和周圍同學的生活環境對畢業選擇的影響比較大,而其他因素則不明顯。從個人因素來看,根據調查結果,先天因素中的性別和性格對畢業選擇并未造成影響。這與我們的假設并不相符。可見,一個人先天并不影響發展方向。而與之相對,后天因素對畢業選擇有很大影響。首先,學歷不同,思維角度不同,做出的選擇不同,研究生有更大的傾向進一步學習研究。個人成績和綜合能力均對選擇造成很大影響,這點是顯而易見的。

3結論及建議

既然大學生畢業選擇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那么要從多方面努力,加強協作,才能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首先,堅持大學生擇業教育的正確導向。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尚未跨入社會,缺乏實際生活的切身體驗,社會閱歷淺。其擇業觀念主要受自身主觀思想傾向的制約,往往來源于理想化的意識和追求,不是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之上,往往隨著外界環境和輿論導向的變化而變化。校園中先后出現的出國熱、公務員熱、考研熱等,就是例證。實踐證明,社會輿論明確,教育導向正確,大學生的擇業取向就會明朗正確,形成風氣。因此,高校應著力強化大學生擇業觀教育的正確導向。其次,積極開展合作辦學,增強高等教育的社會適應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要突破傳統的自我封閉的辦學模式,面向人才市場,實行開放式辦學。要加強對人才市場的調研,了解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情況,及時對人才市場的發展狀況和大學生就業的趨勢做出分析和預測。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專業設置、招生規模和人才培養方式進行調整。高校通過與企業的合作辦學,獲得實際工作經驗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為畢業后就業奠定基礎。最后,大學生要確立大眾化就業觀,提高創新能力,積極迎接挑戰。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科學技術的普及,基層工作崗位也對工作人員的科學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大學畢業生要正確認識自我,找準自己就業的社會定位,確立大眾化的就業觀。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已成為事業發展的驅動力和事業成功的關鍵。大學畢業生要有意識地選擇前沿知識來豐富自己,培養自己吸收知識、應用知識、創造知識的能力,要走出課堂的局限,加強實踐鍛煉,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大學生在畢業選擇時,要對一生的整個職業生涯做出科學的規劃。要把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緊密結合在一起,做出分析和判斷,確定擇業取向。大學畢業生還要清楚地認識到,良好的個性品格,專業化的職業素質,具有進取精神、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是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因此大學生要加強自我修養,要學會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寬容他人,以誠待人,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培養良好的職業性格特征,實現職業生涯的一個又一個跨越。4參考文獻

1朱洪波.新時期大學生擇業教育的正確導向及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09)

篇(8)

一、藝術類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現狀分析

許多高校沒有把大學生社會實踐納入學校的教育管理體系中,缺乏相關的制度保障,只是簡單停留在單純組織開展的層次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只是被動接受;而由于缺乏統一部署,脫離了與專業教育的結合,學生在實踐中無法獲得專業學習,也起不到服務地方的作用,無法與實踐單位有效融合,普遍存在應付敷衍的現象。同時,由于缺乏統一規劃,高校普遍未對社會實踐進行經費投入,而藝術類大學生的實踐活動由于需要相關原料、器材(美術類需要顏料等,而音樂類需要樂器等)的投入,經費往往較高,許多學生也不得不放棄某些社會實踐活動。

二、藝術類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實效性建議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發揮專業優勢,結合地方事業需要,幫助學生長才干、長見識的重要手段。藝術來源于生活,最終也要回歸生活,服務于社會,因此,對于藝術類大學生來說,有效的社會實踐尤顯重要。藝術類高校對待社會實踐應當提高思想認識,進行統一部署,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規劃,不斷完善組織形式、豐富實踐內容、打造專業指導教師隊伍、建立穩定專業實踐基地,并及時交流總結評價,引導社會實踐向更深層次、更高質量邁進,扎實提高社會實踐的實效性。

(一)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規劃,完成相關制度保障

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使之成為必修環節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完善社會實踐課程和大綱,突出藝術專業特點,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出發,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學分制度,從制度上確定社會實踐地位,使之成為人才培養的一項常態工作。完善教師評價、考核體系,充分調動專業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輔導員)的有效配合,比如,將參與、指導社會實踐作為評優的參考依據,有效核定工作量并采取相應獎勵措施,切實提高專業教師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成立學校層面的領導機構,充分整合各方資源

學校應當成立社會實踐領導小組,提高認識,改變以往社會實踐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統籌學校整體資源,統一制訂社會實踐方案,如,進行實踐基地建設、專業師資隊伍打造、基金投入使用及配套措施等,從而做到從藝術學科的專業特點出發,構建起適應學生需求與發展的社會實踐體系,從而實現社會實踐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提高社會實踐的實效。

(三)增強藝術類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專業有效結合的關鍵環節

1.結合專業、需求策劃社會實踐主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增強藝社會實踐的實效性,首先在于課題的選擇、計劃。藝術類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必須突出藝術的專業特點,尋找符合地方實際需求,進行策劃選題,提前做好活動計劃。因此,在進行實踐活動選題時就要從實際出發,做具體分析,尋找社會實踐活動、藝術與社會需求三者的結合點。可以由專業指導教師直接根據社會實踐具體要求和地方需求,結合學生所學藝術專業特點,設計社會實踐的多個課題以供學生參考和選擇,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有的放矢地設計選題。

篇(9)

(一)自我責任感迷惘

個體對自我的責任意識,是個體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具有責任感的前提。然而,在當代大學生中存在著“三無”現象——“無興趣、無所謂、無意義”。有些大學生對什么都不感興趣,情緒冷漠空虛,對一切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虛無主義態度,對周圍的一切感到毫無意義。這部分“三無”學生,在行為上無所適從,在心理上失落無助,無法積極承擔所必需承擔的責任。表現出人生沒有奮斗的方向,沒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沒有可信任的朋友,沒有生命的終極解釋,自我責任感迷惘。這一切使得部分大學生對生命質量的感受下降,產生一種強烈的失落感、空虛感、孤獨感,嚴重的就會出現行為失范,甚至是人格分裂和精神的絕望。

(二)對他人責任感淡漠

由于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增強,往往容易出現夸大人際沖突的傾向,忽視或排斥他人的存在,甚至有的出現“極端功利化”的趨勢,只知道關心自己的命運,重視個人的前途,而缺乏對他人的責任感。大學生這種過度關注自我甚至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必然遭到社會的否定和排斥,從而使個人陷入孤立、孤獨的境地。

(三)對家庭責任感減弱

“愛幼”是中國長期以來的“優良傳統”,但這卻造就了部分學生對父母、親人的付出習以為常甚至漠然視之,對家庭的責任感減弱,只知道一味索取而沒有考慮回報。

二、大學生責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這是部分大學生責任感淡化乃至缺乏的內在原因。當代大學生基本上是出生在改革開放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其直接目標就是考大學,至于考上大學后要干什么并不十分明確。所以上了大學后,對這些沒有很好地適應心理轉變、沒有明確進入社會角色的大學生來說,責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東西。因此,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淡化與自身進入角色緩慢有很大關系。

(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師,當代大學生是在改革開放后出生的居多,

學生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家嬌生慣養導致自私自利,個性強。獨生子女的優越性使得他們對自己過分關注,經常考慮的是別人應該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慮我應該為父母、為家庭、為社會做些什么,權利意識強,而義務感、責任感差,經不起些許挫折。

(三)學校原因

目前的教育體系中,缺乏明確而具體的責任感教育體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學工作及學生管理工作有很多方面不利于大學生責任感的培養。在灌輸式教育占主導地位的今天,學生被動接受的多,主動接受的少,使得社會主體意識無法在教育中得到加強。在教學上,受“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以及高校課程設置與社會聯系相對模糊,使得學生把學習和考試當成了目的,無法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社會位置,從而培養主人翁精神,增強責任感。

(四)社會原因

這是部分大學生責任感淡化甚至缺乏的重要外在原因。當前社會正

處于激烈動蕩的轉型期,諸如世風日下、權錢交易、分配不公、假冒偽劣、人際關系扭曲等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正在商品經濟大潮中不斷暴露。對此,由于對社會現實缺乏深入的感性經驗和認識能力,大學生的認識往往較片面,容易走極端。有的人因為惰性太強而跟不上形勢,有的人因為缺乏競爭而被淘汰,等等。于是轉型社會中的“不適應者”在急劇的社會變遷面前,就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勁,因而表現出一種對什么都“無興趣、無所謂、無意義”的消極傾向;有的人卻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論依據,出現了關心自我,追求實惠,只要權利,不盡義務的“極端功利化”傾向。因此,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淡化甚至缺失與轉型社會的劇烈沖擊有很大關系。

三、培養構建大學生責任感的措施

(一)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堅持正確價值的導向

責任感說到底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首先,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決定著人生目的、人生價值和人生意義。只有加強對大學生的人生觀教育,才能形成產生責任感的精神支柱和履行責任感的強大動力;其次,我們應該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的作用,對大學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堅持正確價值的導向。

(二)加強民族意識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流的民族必須有一流的文化素質底蘊,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源遠流長,是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豐富源泉。高校應當營造一種文明、高層次的文化氛圍,加強民族意識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撐起新時代大學生精神支柱。

(三)加強道德情感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

道德情感對道德認識能起到調節作用,激發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大學生責任感。首先,要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深刻了解祖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古老優秀的民則傳統和美德。其次,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教育他們任何時候都應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懂得感恩,才能主動關心身邊的人,關心社會,關心國家。

(四)充分利用高校資源的教育潛力,改進教育方法,增強教育效果,充分發揮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首先,要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如果教師在承擔各種責任方面率先垂范,就會對大學生責任感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教育應采取啟發分析式,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重視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責任感,使他們能真正主動地承擔起各種責任。

(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不斷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

社會實踐為大學生提供了了解社會、了解民生,了解國情、鍛煉毅力、培養社會責任感的廣闊舞臺,大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可以產生和深化對應承擔責任的認識。要引導大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關鍵性轉變,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社會現象、社會職責的了解,正確把握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本質,牢固樹立起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在實踐中受教育,增強責任感。

(六)完善評價機制,提高教育質量,實行素質教育

“大學的本質要求它自身不能只是作為職業訓練場所而存在,還應該在培養具有較高道德水平的人方面發揮自己的責無旁貸的責任。”如果高校的教育只是教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而忽視了教給學生“做人”的本領和藝術,尤其是做一個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和對國家有責任感的人,那么這種教育可以說是失敗的。

參考文獻:

[1]劉景玲,王云,衛剛.淺論大學生責任感培養.教育探索.

[2]石艷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大學生責任感的培養.煤炭高等教育.

篇(10)

2數學文化素養的研究現狀

2.1國內外對于數學文化的研究現狀數學是一種文化現象,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但數學文化這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卻一直沒有被人們所重視。一直到20世紀的下半葉,美國著名的數學史學家M.克萊因在他的三本著作《古今數學思想》《西方文化中的數學》《數學———確定性的喪失》中對數學文化進行了系統地,見解獨到的闡述。1981年美國著名學者懷爾德在其代表作《數學是一個文化體系》中指出:數學文化的發展己經到達一定的高度,被認為可以構成一個獨立的文化系統。數學文化,是數學作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工具和能力,是數學與人文的結合。隨后引發了對數學文化內涵界定的廣泛關注。國內最早使用“數學文化”一詞的學者是北京大學的鄧東皋、孫小禮等人,他們在1999年合作編寫了《數學與文化》一書,書中匯集了一些數學名家的關于數學文化的論述,該書是從自然辯證法的角度對數學文化進行了研究和思考。在這十幾年中許多著名的學者李大潛、張奠宙、張順燕等都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對數學文化的界定與理解。張奠宙認為數學是一種文化現象,并從文學、語言學和美學方面解釋了數學是一種文化。李大潛從數學的知識性、工具性、基礎性、科學性、技術性以及數學的語言等方面論述了數學是一種先進的文化,進而討論了通過數學的訓練,可以獲得的數學素養并對數學文化教學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議。張順燕在文化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提出了實現四結合:歷史與邏輯想結合、數與形相結合、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科學理論與方法論相結合,培養四種本領:以簡馭繁、審同辯異、判美析理、鑒賞力的數學教學建議;并從數學與教育、數學與文明、數學與藝術三個方面論述了數學文化進行了論述。還有藺云、胡良華、陳曉坤、黃秦安等人也對數學文化進行了相關的討論。

2.2國內外學者對數學素養的研究現狀數學素養的提出最早源于1982年英國的“學校數學教學調查委員會”編寫的《考克羅夫特報告》(原名((Mathematicalcounts))。《報告》指出數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今后的成人生活、就業以及學習的需要。《報告》闡述了為滿足這三種需要,學校數學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論述了進行良好的數學教學所需的多種條件和支持。《考克羅夫特報告》報告以后,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以便滿足學生成人生活的需要成為各國數學教育改革的趨勢,進而引起各國關于數學素養的評價研究。隨后對數學素養的研究多是從數學素養的內涵、數學素養的生成策略、數學素養的評價這幾個方面展開。由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組織(簡稱OECD)進行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旨在評估OECD成員國15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及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能力和技巧,以及跨學科的基礎技能,希望了解即將完成義務教育的各國初中學生,是否具備了未來生活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并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基礎。通過國際間的比較找出造成學生能力差異的經濟、社會和教育因素,從而進一步為各國改善自身的教育體制提供必要的參考指標和數據。PISA每三年將進行一次評價。2000年PISA評價中,閱讀素養是主要領域,2003年數學素養是主要領域,2006年科學素養是主要領域。PISA把數學素養定義為:個人能認識和理解數學在現實世界中的作用,作為一個富于推理與思考的公民,在當前與未來的個人生活中,能夠作出有根據的數學判斷和從事數學活動的能力。數學素養包括:數學思考與推理、數學論證、數學交流、建模、問題提出與解決、表征、符號化、工具與技術八個方面。國際成人素養調查(IALS)中,把數學素養的概念建立在工作需要、不斷擴展的生活需要、教育的需要、研究的需要和一些評價項目(如成人評價和學生評價)等五個方面。另外各國都在自己的課程標準中對數學素養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國學者對于數學素養具體內涵的認識具有以下幾種代表性的觀點:(1)數學素養是一個廣泛的具有時代內涵的概念,它包括邏輯思維、常規方法(符號系統)和數學應用三方面的基本內涵(孔啟平)。(2)數學素養是數學科學所固有的內蘊特性,是通過教育培養賦予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品質和數學知識、數學能力與數學素養的關系這兩個前提出發,認為數學素養涵蓋創新意識、數學思維、數學意識、用數學的意識、理解和欣賞數學的美學價值五個要素(王子興)。(3)文化的角度認識數學,理解數學,認為數學素養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基本的數學知識;基本的數學技能;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應用意識和數學美學價值的欣賞。這幾個方面彼此聯系,互相滲透(張亞靜)。(4)數學素養是在數學價值、數學方法、數學思想、數學精神的交替作用下生成的。數學素養的生成是通過不斷反省而改善的,是一個長期反復、螺旋上升的過程。數學素養具有內隱性、超越性、長效性和反省性四個特征。數學素養的構成要素是數學“思維塊”、數學方法、數學思想以及數學人文精神(全)。在數學素養的培養策略問題上,主要是一些一線數學教師通過了其具體的教學歸納總結。全對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策略從聯系生活實際、關注學習過程、重視實踐應用三個方面闡述了具體的培養策略。王榮和羅鐵山在教學中認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關鍵要提高教師素質,樹立正確的數學觀、教育觀;在數學教學中要突出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重視數學語言的運用,從而達到用好數學的目的。潘小明分別從數學活動的視角和全球教育的視角對數學素養的培養進行了分析。目前我國還沒有對數學素養進行專門的評價,不過已經有很多學者關注并提出建議。如黃華對比了上海數學中考對學生數學的測試和PISA對數學的測試,認為中考不僅可以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成績認定,而且可以診斷數學教學的問題,改善數學課程的教學。上海的數學中考應該參照PISA的測試,對其穩定性、一致性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而反饋、診斷和改進,從而較為準確的判斷中學數學學業水平的發展趨勢,并從中找尋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改進實際教學。馬云鵬認為數學素養評價最終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改善其學習方式。從課程目標、學生學習的角度,提出數學素養的評價要有利于促進數學教學全面落實課程標準所給出的課程目標,通過評價的反饋和診斷可以使學生改善自己的數學學習方式,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效果,通過有效地評價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素養的整體水平。

上一篇: 美國文化英文論文 下一篇: 經濟管理基礎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欧美自拍中文字幕 | 久久久久久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丝袜综合久久 | 亚洲中文字幕网站你懂得 | 亚洲天堂在线观看网址 | 色影音先锋国产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