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0:26: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互聯網金融發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互聯網金融人才需求數量增加,為高職金融學生就業開拓了渠道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給高職金融專業學生拓寬了求職的渠道,打開了一個新的大門,傳統金融機構如銀行對于學歷的要求較高,高職院校的學生已經很難進入這個領域,而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對于各種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這就會使得未來有更多的高職金融人才能夠進入到這個行業。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會在客戶服務,網絡營銷,后臺服務等方面帶來大量人才需求。通過對互聯網金融人才招聘信息的調研,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的學生在未來金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機會主要是客戶服務,網絡營銷,后臺服務方面。例如眾安在線保險公司的招聘要求中專科學歷要求主要在客服主管和客服專員,余額寶的招聘要求中專科學歷主要針對的也是客服專員崗位,因為在互聯網金融中更多是通過在網絡和電話進行溝通和交流。互聯網金融還有一個重要方向就是互聯網金融下的信貸業務,這種服務更是需要大量的客戶服務,流程管理和風險管理人員。同時要注意到互聯網金融最終是為實體經濟服務,除了需要大量的線上人員之外,還必須配套有足夠的線下服務人員,這些都是未來高職金融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
2.互聯網金融發展是發展金融職業教育的重要契機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在全球都是比較迅速的,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目前互聯網的發展已經出現了線上線下融合的趨勢,例如京東、阿里,順豐等公司都在嘗試線下實體店的體驗,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需要不斷增加社區銀行,24小時自助銀行的網店,這些不斷增加的線下服務機構,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為之配套服務,金融產品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需要將產品的收益、風險等關鍵因素給客戶進行說明,金融專業人才的素質就是為了金融企業競爭的關鍵,而社區銀行等業務屬于相對普通的業務,高職金融畢業生是完全能夠勝任的,并且高職學生更加靈活,對于這種業務的開展也是有很多的幫助。
二、互聯網金融對高職金融人才培養的挑戰分析
國務院關于發展職業教育的文件也指出,互聯網金融金融的發展是一次巨大的歷史革新,對于高職金融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也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1.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挑戰互聯網金融發展首要的挑戰就是針對教師的能力挑戰,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要求互聯網金融人才應當是復合型人才,既懂技術又懂金融的多面手,同時還應當具備“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互聯網精神。同時互聯網金融人才還需要具備在互聯網條件下,開展各種客戶營銷活動,具備發現客戶,培育客戶,留住客戶能力的人才。同時互聯網金融發展也使得學生更加了解金融,對于各種金融產品的熟悉程度也大大增強,可以很快的獲得金融信息,如果教師不能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將很難完成相關的教學內容。同時互聯網時代對教師的信息化能力要求不斷提高,用互聯網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將是未來的一種發展趨勢,也能夠實現工學結合,產教融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不斷在更新著金融的各種元素,這就需要不斷根據時代的發展來更新金融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互聯網金融的知識,例如在金融基礎中增加微信銀行,手機銀行的知識,保險課程中增加互聯網保險知識,讓學生下載APP程序,進行了解各種保險知識。
2.互聯網金融對教育理念的挑戰互聯網金融對于傳統金融的最大挑戰在于理念的影響,使得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始重視互聯網的力量,不在高高在上,而是彎下腰來踏實的來完成金融業務。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于高職金融教育的挑戰也體現在教育的理念上,過去的金融職業教育主要的面向還是傳統的金融機構,但是傳統金融機構是不太歡迎高職畢業生的,學生的就業存在很多問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要大量的金融從業人員,同時金融主體的多元化,也為我們培養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不能只是針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知識進行學習,要開闊眼界,增加互聯網金融職業技能,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
2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2.1市場信息虛擬化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資金和貨幣的信息化和虛擬化,在市場經濟活動的早期,人類的交易行為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模式,資金和貨幣都是現實的。但是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活動中因為現代信息網絡的應用,交易的金額和交易雙方的空間距離往往較大,以現實的貨幣進行交易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互聯網交易的本質是資金或者貨幣所有權的交易,互聯網金融活動使用的實體資金都在銀行等金融機構存儲,但是其所有權卻隨著交易活動發生了變化,這是貨幣實體和其使用功能的一種剝離,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2.2交易信息對稱性
當前較為嚴重的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機構本身獲取企業主體信息的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主要體現在金融機構對資金需求主體信息的獲取上。同樣是獲取資金需求企業的信息,大型企業的信息相對完整,金融機構獲取的成本相對較低。而小微企業因為剛起步,金融機構獲取其信息的成本就會較高,所以一般情況下金融主體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熱情不高。同時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往往較小金融機構獲利較低,更是加劇了這一現象。但是在互聯網金融活動中,借助廣域的互聯網技術,企業和個人均可以通過網絡來獲取其他主體的信息,實現了交易信息的對稱性,也解決了金融機構獲取信息時“入不敷出”的問題。
2.3經濟運行高效化
在傳統的金融模式下,因為技術、信息和安全等因素的限制,實現單筆交易所需的時間較長,市場經濟活動的運行速度受到較大的限制[2]。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借助互聯網技術來進行金融活動,金融活動的形式更加便捷,自動化水平更高,客觀上提高了經濟運行的效率。互聯網金融模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金融領域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加快了經濟運行的節奏,為社會經濟活動增添了活力。
3我國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問題
3.1互聯網金融應用技術不完善
在進入到21世紀以后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有較為迅速的發展,當前社會經濟活動中主流金融機構的金融業務都與互聯網產生了密切的關系,尤其是網上金融服務和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業務。其功能性的實現主要依靠互聯網技術的支持,在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給社會經濟帶來利好的同時,也埋下了隱患。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互聯網技術對互聯網金融的不適應,很多金融服務都缺乏有效的互聯網技術支持,導致互聯網金融的部分功能無法有效實現。另一方面是互聯網技術本身的安全問題,互聯網金融因為牽扯到大量的資金往來對安全性要求很高,但是互聯網技術對互聯網金融安全性需求的滿足度一直較低。
3.2互聯網金融行業人才缺乏
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支持。尤其是互聯網金融這樣一種結合了金融和互聯網技術兩種復雜學科的綜合性產業,其對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但是在當前的互聯網金融領域普遍存在著精英人才缺乏的問題。這一問題產生的客觀原因是: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新興的綜合性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較長的時間。主觀原因是:當前我國金融類高等院校的培養模式過于寬泛,沒有切實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實際需求進行人才培養[3]。
3.3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機制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管理機制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我國貨幣監管政策存在問題。我國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遵循統一和標準化的貨幣監管原則,對現實交易的貨幣和網絡虛擬交易的貨幣一視同仁,這種管理政策有利于經濟活動的標準化和效率的提高。但是隨著我國國際化進程的逐漸加快,單一的貨幣監管原則開始出現對互聯網金融的限制問題,因此,提高監管的靈活性對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十分重要。其次,當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主要實現形式,是金融機構與軟件公司合作。但是由于我國并未針對虛擬信息安全問題出臺隱私保護法律,所以很多客戶擔心個人隱私泄露而排斥互聯網金融服務,這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是極為不利的[4]。
4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4.1完善互聯網金融應用技術,維護網絡系統安全
當前我國對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重視程度還是很高的,為了解決互聯網金融業的網絡支付安全問題,中國人民銀行根據我國網上支付清算的需求,運用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建立一種能夠高效、安全處理商業銀行異地支付等業務的應用系統——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主要包括:大額實時支付系統、小額批量支付系統、網上支付跨行清算、境內外幣清算系統、電子商業匯票系統等。使用該系統可以很好地解決各大中型城市間的金融領域信息傳輸的問題。這一系統的構建可以解決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重要的技術難題,保證互聯網金融業能夠快速健康地發展。
4.2重視互聯網金融人才的培養
在21世紀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尤其是互聯網金融行業這樣一個對從業人員綜合素質要求極高的行業來說,所以互聯網金融企業主體應該重視企業員工綜合素質的提升,其中主要的途徑為對現有員工的再培訓。因為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本身是一種更新換代很快的技術,其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員工技術要求有極強的實效性。所以互聯網金融企業要針對互聯網金融領域出現的新技術、新問題、新形勢,積極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學習和研究,保證工作人員始終走在互聯網金融變化發展的前列,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互聯網金融的健康、高效發展[5]。
4.3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業的監管
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業的監管,并不是為了遏制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而是為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構建一個適宜的環境。加強監管的主要內容有放寬對電子貨幣發行主體的監管、加快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伴隨著我國經濟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適時放寬對電子貨幣發行主體的監管變得十分必要。首先,政府允許非銀行機構開發電子貨幣,推動信息技術企業與銀行合作開發電子貨幣產品,在監督方面,對非銀行機構采取同銀行一樣的監管標準,以保證放寬發行主體政策的有效性。其次,國家應該針對互聯網金融活動的現狀,出臺相應的法律政策,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金融活動進行規范,為互聯網金融建立一個公平、公正、高效的互聯網金融環境[6]。
與傳統金融一樣,互聯網金融也面臨系統性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等傳統金融風險形式。其中,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是互聯網金融目前面臨的主要考驗。此外,互聯網金融還面臨特有的信息科技風險以及長尾風險。
(一)信用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脫媒特性在提高融資、理財效率的同時,也增加了投資方甄別虛假信用信息的難度。這種信用信息的不對稱情況以及信用體制不完善問題更容易加劇由互聯網金融受信人無法履約而造成的信用風險。盡管拍拍貸、紅嶺創投等我國知名P2P借貸平臺已自主開發了相應的風險控制系統,并與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進行了對接,但這些平臺仍面臨日趨嚴重的用戶違約情況redlw.com。因此,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領域中的融資方償債能力評級體系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道德風險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中,P2P網貸平臺的道德風險問題更為突出。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初期的“野蠻生長”造成現階段我國各類P2P平臺資質良芳不齊,構建資金池、進行虛假增信、捏造虛假債權甚至是設計龐氏騙局等違規違法現象時有發生。 "e租寶”、“融宜寶”、“中晉系”等百億級P2P平臺欺詐案件的頻繁發生也說明,對P2P網絡借貸道德風險的控制與防范已成為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亞需解決的重點問題。
(三)信息科技風險
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信息科技風險主要包括由于計算機病毒、金融釣魚網站、硬件癱瘓、軟件故障、網絡病毒、數據傳輸和處理偏差等造成互聯網金融損失的風險。這些信息科技隱患一旦被惡意用戶利用,投資者的資金安全就可能受到較大威脅。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領域中的信息科技風險主要由信息系統軟件缺陷、硬件缺陷、信息管理機制漏洞等多方面原因造成。
(四)長尾風險
互聯網金融為“長尾群體”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使該群體面臨長尾風險。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所服務的客戶通常投資額小并且分散,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市場紀律容易失效。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服務人群的金融知識、風險識別以及承擔能力相對欠缺,個體非理性和集體非理性的情況更容易出現,形成羊群效應。此外,由于互聯網金融覆蓋范圍廣、涉及金額巨大,且負面消息傳播速度快,極易造成社會動蕩redlw.com。因此,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長尾風險需要強有力的監管手段進行管控。
金融學課程是理論性、時效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的國際背景下,我國經濟和金融快速發展,社會上迫切需要培養大量的具有扎實理論基礎、了解金融發展現狀、掌握金融技能的人才,解決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和經濟穩定的問題。在高等院校中開設公共選修課,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是體現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必然要求,對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提高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養成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提高,培養各種技能,發揮個性優勢,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能力,拓寬就業渠道起到積極作用。
現階段金融教學迫切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借鑒先進國家的課程設置,結合我國具體國情,通過開設前沿創新科學的金融學課程,重視學科交叉,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在高等院校開設《互聯網金融》選修課程,系統地、有側重地介紹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分析案例模式,比較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理論和實踐異同,介紹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讓學生在互聯網金融的學習過程中學習如何整合金融市場信息,與金融市場發展步伐保持一致,養成不斷更新知識系統的習慣。
一、開設《互聯網金融》選修課的目的和意義
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云計算、大數據、移動支付、網絡社交等新一代信息通訊技術風起云涌,余額寶、p2p、網絡金融社區等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新型機構正在迅速崛起,互聯網和金融業強強聯合對傳統運營模式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對傳統金融的挑戰,必然推動現代金融學的發展。開設《互聯網金融》公開課課程具有如下目的與意義:一是為了了解互聯網金融的學生普及知識,探討互聯網金融的內涵和外延,討論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機構的應對策略,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二是讓學生了解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背景、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走勢。三是鼓勵學生培養創新思維,理解互聯網金融貸款模式、第三方支付、眾籌等模式的創新與挑戰。四是全面認識技術變革帶來的影響,介紹金融大數據分析與互聯網金融,發揮學科交叉教學的作用。五是培養學生用思辨的思考方式分析新時期下金融市場風險,完善市場監管,建立互聯網金融監管平臺。
二、《互聯網金融》選修課的課程內容體系設置
(一)教材的篩選
互聯網金融是一門新興的研究領域,目前尚未有系統的教材可以直接采用,本課程的教學材料由相關的專著和市場信息整理而得。本課程使用三本相關專著:一是羅明雄、唐穎、劉勇合著的《互聯網金融》,二是盛佳編寫的《互聯網金融第三浪:眾籌崛起》,三是芮曉武和劉烈宏合著的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3版)。這三本專著較為系統全面地詮釋了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所取得的成就與出現的問題,并進行了較深入的分析。
(二)教材內容的安排
本課程主要涉及以下教學內容:第一章互聯網金融的概況、內涵和外延,第二章互聯網金融浪潮回顧,第三章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第四章p2p網貸,第五章眾籌興起與發展,第六章大數據金融,第七章互聯網金融機構模式分析,第八章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與監管。課程內容介紹上以中國互聯網金融業的興起與發展為主線,重視與美國互聯網金融業模式做比較。
(三)教學手段的利用
在教育思想上,本課程強調創新性、實用性、研究性,培養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興趣,以期對傳統金融教學系統做有益的補充和拓展。我主要采用的教學手段如下:一是課堂講授,以生動精辟的語言講述互聯網金融知識,啟發學生多做前瞻性思考和研究性探討。二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影像資料、紀錄片等,通過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聲、光、色,更強烈地刺激學生,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研究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三是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根據教學內容提出觀點,并通過項目討論互動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四)考核方式的設計
本課程考核最
成績由平時考核成績和期末考核成績等組成。各部分成績均以百分制單獨記分,加權平均記為最后成績總分,各部分權重分別為總成績的35%、65%。平時考核成績由三個部分組成,在學習本課程期間要求學生寫課程學習心得、課堂作業、課堂考勤。期末采取開卷考試的方式,以論文的形式考核。為確保論文質量,提前四周布置論題范圍,確定課程論文的寫作方法及規范要求。
三、《互聯網金融》課程開設所面臨的難點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與金融兩個原本不相干行業之間的合作、融合,互取其長。互聯網金融通過網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提供了一種新興金融服務模式。互聯網金融的特點:金融服務高效化、便捷化、低成本化、長尾化和大數據化。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呈現出多元化、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出現了第三方支付、人人貸、電商+信貸、眾籌、傳統金融信息化、直銷銀行、互聯網金融門戶和虛擬信用等多種模式。相關方面的知識和案例可謂目不暇接,日新月異,如何精挑細選,如何精辟生動地講解,緊密聯系實際,需要授課者做大量細致的學習和準備工作,以達到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對于這樣一個新興邊緣課程,必要時請實務部門的專業人士客座講授,有利于學生了解該課程的最新動態,增強對實際操作的感性認識,使任課教師獲益匪淺。互聯網金融課程本身主要體現了相關學科交叉融合的特色。金融學與金融創新、財務管理、統計學、計算機科學和互聯網技術的交叉互補應通有機結合。多學科的內容要求改進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考慮現代金融實證和實用性,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加強實踐環節,推廣案例教學、專題討論等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方式,培養學生將抽象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工作的能力。正確處理好知識的持續性與變革性的關系,教學內容既保持課程內容的相對穩定性,使學生掌握本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又不斷吸納新知識、新信息,對該領域發展的前沿信息不斷更新升級。
互聯網金融課程的學科交叉的特點對選課學生的專業基礎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課程對多個學科的交叉和滲透的特點,在選修本課程前,對金融學、金融市場學、金融監管等課程要有必要的了解和學習。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開設課程時可以考慮此公選課程主要面向大三和大四具有一定金融學和經濟學基礎的學生授課,保證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達到教學質量要求。
高等院校應該加大對公選課的支持力度和資金投入,尤其是對于課程涉及的教學資料和工具的購置應予以支持,對于優秀的公選課要給予適當的褒獎和獎勵,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打造精品課程。高校應重視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積極邀請知名學者和專家做兼職教授或講座講授,加強學校師資力量,開闊學生的專業視野,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
四、結語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興的現代金融形式,其并不僅局限于為傳統金融所忽視的市場,而且不斷拓展金融服務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和核心服務領域。其作為一門與金融相關的公共選修課,學生按照興趣選擇一個跨學科課程,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培養綜合素質,加強對金融市場信息的反映。本課程的開設有必要順應現代經濟金融發展的趨勢,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甚至是超前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不斷研究學習新知,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盡力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龔映清.互聯網金融對證券行業的影響與對策[j].證券市場導報,2013,11.
[2]劉麗萍.關于公司金融課程教學的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作者簡介
胡世良,男,安徽當涂人,畢業于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現就職于中國電信上海研究院,總工助理。長期從事電信市場經營分析、商業模式研究、戰略規劃等工作,對移動互聯網有著較深的研究,被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產業網聘為特約專家,思路敏捷,洞察力強,對行業發展、企業運營管理有著獨到的見解。現從事電信產品開發相關工作,具有20年的電信行業從業經驗。迄今在《通信企業管理》、《中國電信業》、《郵電經濟》、《人民郵電》報等報刊雜志發表數百篇論文,著有《贏在創新:產品創新新思路》、《移動互聯網:贏在下一個十年的起點》、《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與變革》等書。
內容簡介
打造平臺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根本,《互聯網金融模式與創新》從平臺經濟的角度,對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第三方支付、P2P網貸、電商金融、眾籌模式、直銷銀行模式和余額寶模式進行深度分析,并系統介紹了阿里巴巴、騰訊、中國平安、蘇寧、電信運營商等企業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生動展示互聯網金融發展新動態,在此基礎上,對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趨勢、面臨的經營風險進行了系統闡述,其中互聯網金融向移動互聯網金融轉變大勢所趨,并提出加快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策略和建議,對互聯網金融企業、傳統金融機構以及政府監管更好地推進互聯網金融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互聯網金融模式與創新》適合互聯網公司、金融機構、電信運營商、政府監管等行業的從業人員閱讀學習,也適用于對互聯網金融有著濃厚興趣的投資者、研究人員以及高校的廣大師生等相關人士。
目錄
第一部分互聯網金融本質及特征
第1章互聯網金融本質內涵
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
互聯網金融的主要優勢和風險
互聯網金融是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實意義
第2章為什么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
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
我國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的原因分析
正確看待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發展為大勢所趨
互聯網金融發展利遠大于弊
第3章對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理解和認識
模式決定互聯網金融的命運
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本質是平臺經濟
互聯網金融平臺模式的主要特征
互聯網金融平臺模式成功的判斷標準
第二部分互聯網金融六大平臺模式
第4章第三方支付平臺模式
第三方支付平臺模式概述
第三方支付平臺模式主要特征
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發展現狀和問題
第三方支付:支付寶盈利模式分析
支付寶發展迅猛
支付寶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石
第5章P2P網貸平臺模式
P2P網貸平臺模式的內涵
我國P2P平臺模式發展現狀
P2P網貸平臺模式經濟分析
P2P網貸企業案例
拍拍貸
宜信網
好貸網
有利網
Lending Club
平臺間競爭的三個關鍵點
第6章電商金融模式
電商金融服務模式發展背景分析
電商金融服務平臺模式概述
電商金融模式本質是大數據金融
電商金融模式分類
以阿里小貸為代表的平臺模式
以京東為代表的供應鏈金融模式
電商金融面臨的主要挑戰
第7章眾籌模式
眾籌模式概述
什么是眾籌模式?
眾籌模式的參與主體
眾籌融資的運營模式
眾籌模式的分類
我國眾籌模式發展現狀
眾籌模式案例——天使匯
對眾籌模式的認識
眾籌模式關鍵成功因素
第8章直銷銀行模式
直銷銀行模式的內涵及主要特點
直銷銀行模式的內涵
直銷銀行模式主要特點
對我國發展直銷銀行的認識
直銷銀行模式在我國的發展狀況
微信銀行商業模式分析
對國內銀行開展直銷銀行的建議
第9章余額寶模式
余額寶引發群雄之戰
余額寶模式案例分析
百度百發——創新互聯網金融模式
微信理財通——注重打造理財平臺
余額寶模式盈利模式分析
正視余額寶模式發展中的幾個問題
第三部分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案例
第10章阿里金融
阿里金融戰略——打造金融平臺
布局互聯網金融,打造阿里金融帝國
阿里金融成功的關鍵要素
第11章平安玩轉互聯網金融
明確的戰略定位
以金融切入生活,進行互聯網金融布局
壹錢包——移動金融服務平臺
壹錢包定位為社交金融
壹錢包與余額寶形成差異化競爭
陸金所——打造網貸平臺
陸金所的互聯網基因
架構全新商業模式
構筑擔保風控機制
第12章騰訊金融布局
騰訊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獨特優勢
騰訊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
騰訊互聯網金融發展策略
第13章蘇寧進軍互聯網金融
蘇寧“全金融”的互聯網金融戰略
蘇寧互聯網金融模式主要特征
蘇寧互聯網金融發展問題及策略
蘇寧互聯網金融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蘇寧互聯網金融發展應對策略
第14章電信運營商互聯網金融發展之路
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是電信運營商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
電信運營商進入互聯網金融
積極拓展移動支付市場
推出互聯網理財產品,角力互聯網金融
關注供應鏈金融
電信運營商互聯網金融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電信運營商互聯網金融發展對策建議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電信運營商互聯網金融發展關鍵舉措
第四部分互聯網金融發展和未來
第15章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趨勢
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是大勢所趨
互聯網對傳統金融業影響將更大
互聯網金融向移動互聯網金融轉變不可逆轉
我們正闊步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
移動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
移動互聯網金融活力限
移動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
移動互聯網金融發展展望
第16章互聯網金融的挑戰與出路
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創新不足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主要風險
加快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策略建議
打造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
實現商業模式差異化創新
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有效監管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10-0008-03
2013年以來,互聯網金融快速崛起并深刻影響著金融學子的學習生活、社會實踐和思維觀念。一系列互聯網金融的新概念進入高等金融教育的視線:“大數據”、“云計算”、“社會征信”、“共享經濟”、“數字貨幣”、“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讓金融專業的師生既興奮又備感壓力。互聯網金融相對于傳統金融的思維觀念已經改變,經濟和金融明顯可分的界限被打破。當前,互聯網“經濟”、互聯網“金融”和互聯網下的“大數據”高度融合,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一切資金支付活動均通過移動終端進行,幾乎不需要現實貨幣參與,點對點的資金流動使得“金融脫媒”趨勢來得異常凜冽,基于大數據的分析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難題。受此影響,復合型人才和跨界發展不再是空洞的口號,傳統金融教育的專才培養模式不再可行。互聯網金融是新生事物,其實踐遠遠走在了當前高等金融教育的前面,對傳統高等金融教育產生強烈沖擊,但也帶來了變革和發展的機遇。因此,強化對互聯網金融教育的研究,通過互聯網金融思維重塑和再造高等金融教育勢在必行。
一、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和特點
(一)大數據優勢
互聯網金融首先是從“草根金融”興起的,在民間金融“野蠻生長”和“亂象叢生”的時代中逐漸走向成熟,對傳統正規金融形成強大壓力。實際上,歷史上非正規金融發展緩慢的根源在于一系列困境的桎梏:信息不對稱導致嚴重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社會征信缺失、無足值抵押等。互聯網金融的出現,較好克服了這些頑疾,信息不對稱可以依靠大數據技術有效緩解,移動終端的廣泛使用結合人工智能使社會征信和債務催收都不再成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催生了眾籌、共享經濟等變革創業方式、生活方式的全新業態。
(二)人工智能優勢
與傳統金融相比,人工智能效率高,錯誤率低,模型不斷進行自主訓練和優化,大大提高了適應性,在量化投資、決策咨詢和風險控制等方面逐步取得優勢。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機器學習,互聯網金融下每日新增的海量用戶數據,以及公司之間的數據共享使得感知機、決策樹、隨機森林、支持向量機、Logistic回歸、BP神經網絡等一系列機器學習的核心算法和模型不斷“學習成長”,在實踐中取代了傳統基于人工授信、核查和對客戶分類的工作模式。在不遠的將來,這種開放、大維度、多渠道的人工智能下的“智能”金融,必然取得對銀行依賴中央銀行建立的封閉客戶數據系統的優勢。
(三)“互聯網+”的后發優勢
“互聯網+”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智能化、去中心化、脫媒化、信息化以及便捷快速的推廣模式催生了各類體量巨大的新興業態,作為這些業態的基礎和共同體,互聯網金融擁有顯著的后發優勢,領先于傳統產業成為近年創新創業的最大落腳點。
(四)規模優勢
2008年以來,互聯網金融的交易規模迅速擴大,經營上的規模優勢日益明顯,各項交易成本明顯下降。與傳統金融業態不同,互聯網金融由一系列的產業鏈構成:征信、借貸、催收和服務等環節可分散于不同的公司,在業務模式上可以靈活分散也可有效整合,每一環節聚焦其優勢業務,可將規模優勢帶來的低成本優勢發揮到極致。
(五)雙創優勢
2013年以來,互聯網金融的交易成本低,可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交易效率高等的優勢愈發明顯,不斷與其他行業形成跨界融合發展,催生創新,推動創業,極具雙創優勢。一是依托互聯網的移動支付業務的快速發展,不僅遠程支付場景不斷完善,近場支付也在爆發;二是支付產業鏈的受理端及其延伸的綜合金融增值服務——海量支付數據以及數據驅動的增值服務,為互聯網金融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三是區塊鏈技術的融合運用引爆了“跨境支付”的探索熱潮;四是在P2P等典型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模式上,從以往只提供信息中介服務平臺的模式創新發展出了引導P2P平臺與擔保機構合作、整合線上與線下服務以及增加債權轉讓等服務的新型模式;五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幫助互聯網金融公司開展客戶的理財或量化投資業務;六是基于互聯網的共享經濟大大便利了人們的生活體驗和觀念。
二、當前高校金融教育應對互聯網金融沖擊的SWOT分析
表1是高校金融教育應對互聯網金融沖擊的SWOT分析矩陣,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為當前高校金融教育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的影響提供了分析思路和依據。
(一)優勢
首先,傳統金融教育具有雄厚的人才基礎和優勢。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建立高等金融教育事業以來,到目前為止高等金融教育已取得質的突破,金融專業的品牌認可、高考招分、學生素質、國際化程度、畢業后的薪資水平、社會評價等各項指標均處于各行業的前列。同時,國內金融領域在國際一流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也在整個社會科學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其次,當前高校金融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一般采取模塊化搭建的思路,從公共基礎、學科基礎、專業培養、素質教育和實踐實習等方面進行模塊化管理,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互聯網金融的相關課程可根據不同專業需要,進行優化組合,體現功能性。第三,互聯網經濟和互聯網金融給高校師生帶來了良好體驗和觀感,高校師生有充分的積極性迎接新專業的建設和發展。
(二)劣勢
傳統金融教育是單一化的金融專才培養模式,一般分為貨幣經濟、金融市場、投資、金融工程、銀行經營與管理、公司金融、家庭金融等方向,注重對貨幣、投資、資產定價、股票、債券和財務等“純金融”知識的講授,對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涉及計算機與統計學習等跨領域的知識鮮有涉及。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到來之后,我們發現業界需要復合型的跨界人才,單一聚焦金融領域的教學思維和模式開始變得落后和陳舊,金融教育需要“混業發展”。另一方面,教材建設相對滯后。目前,比較缺乏互聯網金融的專業教材:一是自編教材的質量令人擔憂;二是優秀的互聯網金融的國外教材引用較少;三是互聯網金融跟風開設課程的現象比較突出,沒有因地適宜,教學內容和難度都過猶不及,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機遇
互聯網金融是朝陽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當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人才極度缺乏,不得不采取“挖墻腳”的無奈之舉,導致銀行業人才流失嚴重。限于人才奇缺,互聯網金融目前的進入門檻較低,人員素質和水平良莠不齊,原因在于高校對互聯網金融人才的培養處于摸索階段,傳統金融教育畢業的學生青睞于在正規金融行業就業,對以民營企業為主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心存疑慮甚至偏見,人才供給嚴重不足。顯然,傳統金融教育向互聯網金融教育轉型發展的機遇巨大。不僅如此,互聯網金融還在科研立項、論文選題、學生的實習實踐、就業創業、高校金融教育的學科點申報、專業建設和師資培養等方面開拓了廣闊空間,前景可期。另一方面,相對于傳統的金融業而言,互聯網金融是典型的跨界金融,從一開始就在進行業務模式的細分和產品之間進行內部整合。互聯網金融也正在逐步通過用戶、大數據和場景的互動來實現對銀行、證券、保險、基金和資產管理等傳統金融機構進行強有力的整合運作。互聯網金融的跨界整合實現了不同行業功能的有機結合,推動了我國區域經濟在空間和深度上的拓展。互聯網金融需要既懂得信息技術又懂得金融業務、營銷和管理知識的跨界復合型人才,這就對高等金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從高等金融教育實踐來看,金融、計算機及營銷和管理類專業的教育還是各自為政,獨立培養,忽略了跨界知識的構建,導致學生難以適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挑戰
首先,傳統金融教育“分業培養”的理念和當前互聯網金融“混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嚴重沖突,需要解決“并軌”發展問題。其次,傳統高等金融教育的課程設置和培養體系相對成熟,然而,互聯網金融的實踐遠遠走到了學校教育的前面。再次,互聯網金融教育強調“長尾性”。與傳統金融的“二八定律”正好相反,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在于服務80%的小微客戶,推廣的是普惠金融的理念。但在傳統金融教育中關于普惠金融、微型金融的相關課程幾乎從不開設。消除“教育偏見”達到在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之間的教育平衡,更加注重“長尾性”仍然任重道遠。
三、結語
高等金融教育承擔著為金融行業輸送急需人才的重任,也是社會和家長的關切所在。互聯網金融是未來金融行業的制高點,需要高校金融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要求他們具備金融學知識,理解金融業務的原理,掌握信息化技術并能對大數據進行分析,還要具有一定的營銷和管理能力。因此,主要的啟示有如下幾點:(1)注重學科交叉,優化課程設置,培養復合型人才。(2)加強師資建設,促進傳統金融教育向互聯網金融轉型發展。(3)加強互聯網金融的“產學研”的合作,樹立“干中學”的務實求真精神。對此,高校金融教育是有優勢的,要秉持開放理念加強彼此合作,使研究向應用轉化。(4)加強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關注,引入相關課程。此外,在互聯網金融風險高發的背景下,高等金融教育也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適時向社會進行互聯網金融知識的推廣和普及,提高民眾規避風險的能力,達到普及金融教育的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 劉小銘.淺析互聯網金融現狀及風險[J].經營管理者,2016(23):313.
[2] 楊竹清,張超林.互聯網金融對我國高等教育金融的啟示[J].金融教育研究,2016(5):82-88.
[3] 劉源.論技術經濟學課程的分階段培養模式[J].中國市場,2016(48):167-169.
[4] 謝水園.企業的業務骨干參與大學課堂教學常態化研究——以《國際貿易實務》為例[J].亞太教育,2016(30):89.
[5] 謝水園.論外貿通關實務課程中多種教學方式的運用[J]. 中國市場,2014(22):149-150.
[6] 胡燁丹,潘錫泉.互聯網金融語境下的金融職業教育模式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4):93-95.
自互聯網技術被開發以來,在不長的時間內就得了迅猛的發展。這就為互聯網從科研、軍事領域“飛入尋常百姓家”提供了條件。而互聯網所具有的跨區域、全天候等特點,使應用互聯網技術的服務相較于傳統服務而言具備了低成本、高效率以及跨區域的優勢。互聯網金融也同樣如此,相較于傳統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的種種優勢使其發展的勢頭迅猛,為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一、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
(一)傳統金融服務在互聯網方面的延伸
從廣義上來講,互聯網金融的模式也包括傳統金融服務在互聯網方面的延伸。所謂傳統金融服務在互聯網方面的延伸,指的是傳統的金融機構借助互聯網先進技術以及便利功能,在互聯網上繼續實現他們的服務。此類互聯網金融服務包括電子銀行、網上銀行以及手機銀行等。傳統金融服務借助互聯網,實現了線下服務向線上服務的轉變,從空間和時間上擴大了傳統金融服務的功能。
(二)金融的互聯網居間服務
金融的互聯網居間服務典型應用包括P2P信貸、第三方支付平臺、眾酬網絡等。其中P2P信貸是互聯網金融中最具特色的應用之一。在傳統金融領域下,對于微型或者小型企業以及低收入群體的應變較慢,并且收益與成本比例不匹配,而P2P信貸就彌補了傳統金融在這方面的缺陷。
(三)互聯網金融服務
互聯網金融服務就是金融平臺的網絡形式,其代表性應用包括保險銷售平臺、互聯網基金以及網絡小額貸款公司等。如2012年的12月蘇寧成立了重慶蘇寧小額貸款有限公司、2012年11月京東也建立了自己的京東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基本而言,這些互聯網金融服務主要是電商在金融行業的滲透行為。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問題分析
(一)法律法規以及監管機制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行業自律
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發展還在初步階段,所以并沒有專門出臺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機制。此外,相關的法律法規等規章制度也不是很完善。這就使得互聯網金融缺乏相應的規范和監管,一旦出現問題將會產生很大的危害。此外,除了缺少必要的法律框架外,互聯網金融也缺乏必要的行業自律。我國的小額貸款聯盟雖然與2013年1月份了有關行業自律的公約,但是僅有極少數相關機構加入其中。
(二)信用信息共享程度低,違約成本低
相較于其他互聯網金融發展較早的國家,如美國和英國等,我國的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較低,違約的成本微乎其微。我國不僅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低,也沒有良好的信用環境,這將會制約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三)技術方面存在缺陷,金融平臺面臨潛在風險
雖然金融服務可以借助互聯網便捷的東風,使其不論在服務范圍與服務效率上都擴大了規模。但是畢竟互聯網技術還存在一些缺陷,無法絕對安全的保障金融信息和資金。除了互聯網本身的缺陷外,眾多互聯網金融公司也沒有較為先進的安全問題解決能力。種種因素導致一旦風險發生損失將會非常巨大。
三、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完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政策
首先是政府要及時出臺相應的法律規章制度,對P2P信貸等互聯網金融行為的性質做出規定,并將互聯網金融業務經營的范圍、監管措施以及處罰機制納入到法律框架內。其次,我國政府還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通過政策的導向作用,在我國的互聯網金融中加入風險補償機制,并通過稅收優惠等措施,激勵評價高、表現好、信譽佳的互聯網金融機構。
(二)防止互聯網金融風險向其他領域傳遞
首先我國相關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力度,通過定期檢查和審計,以便發現存在的潛在風險。其次是我國的銀監會等金融行業的監管部門要通過制定方案與策略,從信貸政策、金融安全以及信息技術等方面進行研究,以防止風險蔓延。最后,公安機關要對于借助互聯網從事詐騙行為的不法分子嚴厲打擊。
(三)引導互聯網金融行業制定自律機制
行業自律有助于互聯網金融的長遠發展,因此我國各級主管部門需要加強與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溝通,引導他們的行業自律,制定相應的行業規章制度,規范互聯網金融行為。此外,行業協會需要建立信息披露平臺,及時向外界公布行業信息。最后,互聯網金融機構內部也需要建立互相監督與投訴機制,并及時對投訴進行處理,規范行為。對于被處理的機構,要在信息平臺上公布。
(四)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大力普及金融知識
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強宣傳與教育的力度,向廣大群眾普及金融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群眾的辨別風險的能力提高。
四、總結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因傳統金融不可比擬的優越性,發展勢頭越來越猛。目前來說主要有三種模式,即傳統金融服務在互聯網方面的延伸、互聯網金融服務以及金融的互聯網居間服務三種。但是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充分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才能更好的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其憑借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便捷充分為經濟發展服務,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一、 引言
互聯網融合了虛擬社區和現實世界,借助互聯網這一虛擬平臺,現實金融領域的供給和需求直接進行匹配,余額寶、支付寶、財付通、P2P貸款、比特幣、移動支付、信用支付、網絡理財等多種形式的的金融創新服務應運而生,互聯網金融實現了金融供給需求的無縫鏈接和全時空開放交互的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打破了傳統金融發展的藩籬,覆了傳統的金融模式,并打造了一條全新的金融產業鏈,引發了金融機構脫媒現象(技術脫媒、渠道脫媒、信息脫媒、客戶關系脫媒等),正逐步邊緣化銀行的中介功能,替代中間業務,分流銀行客戶和業務,改變了傳統傳統上商業銀行的生態環境、競爭模式,對商業銀行承載的難以撼動的中間業務、支付結算、金融理財等金融功能帶來沖擊和挑戰。
二、 互聯網金融及其對商業銀行的沖擊
互聯網金融,可以看作是一種全新的商業和盈利模式,因互聯網技術、互聯網精神的影響,從傳統銀行、證券、保險、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到無中介瓦爾拉斯一般均衡之間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組織形式(謝平,2012)。互聯網金融的成功運行,支付清算(移動支付、第三方支付)、金融產品與支付自身掛鉤、大數據下的信息處理、風險評估及風險定價、金融市場完全互聯網化以資金供求的期限和數量匹配的無中介化,實體經濟和金融產品結合,拓展交易可能性邊界、產品簡單化等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打了長期以來融資市場長期壟斷的格局:商業銀行提供的間接融資和債券和股票(資本市場)提供的直接融資。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交易成本巨大,同時也構成了金融機構的主要收入和利潤來源。互聯網金融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選擇。一批傳統上的互聯網企業、如阿里巴巴、360、京東、蘇寧、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無不發力互聯網金融,創新商業模式,開發出諸如阿里小貸、百度小貸等產品,希望在此輪互聯網金融大潮中分得“一杯羹”。
面對洶涌的互聯網大潮,工行、建行、民生、光大、中信等商業銀行則大踏步進軍互聯網金融。交行董事長牛錫明則提出了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三部曲:支付中介平臺——信用中介平臺——信貸中介平臺;國泰君安為全面進軍互聯網金融,設置網絡金融部替代零售客戶部,并進入央行支付系統;政府相關部門也高度重視互聯網的發展:工信部近期成立了中國互聯網金融工作委員會,推進中國金融創新與改革,研究互聯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央行2013年第二季度貨幣執行報告也高度評價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認為互聯網金融具有透明度高、參與廣泛、中間成本低、支付便捷、信息處理及時高效、信用數據豐富等優勢;地方政府對互聯網金融高度重視,如北京中關村、石景山區、廣州、上海、天津、寧波等相繼出臺了支持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人才、服務、政策保障,“互聯網金融中心”、“互聯網金融產業園”、“互聯網金融基地”應運而生,引進以百度小貸、天使匯、阿里金融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并培育本土的互聯網金融企業。
三、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
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拉低了金融業人準入門檻,打破了金融業優待大客戶、富裕階層等精英群體,冷漠對待平民百姓階層的傳統;反過來,平民百姓又成為互聯網金融的擁躉,促進了互聯網金融的繁榮,并將引發銀行業服務方式、產品開發、價值鏈條和競爭格局的深刻變革。
互聯網金融憑借其支付便捷、低交易成本、資源配置高效、高透明度等優勢,將對商業銀行產生全面性、持續性、系統性的沖擊,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是多方面的,不僅包括信貸、支付結算等核心業務,而且產品研發、產品定價、風險控制等都將遭受全面、持續性的沖擊。本文主要從中間業務、信貸業務和金融理財業務三個方面分析研究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
中間業務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中間業務作商業銀行除經營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外最重要的利潤和收入來源,尤其是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的推進和互聯網金融的興起,銀行存貸利差收入逐漸收窄,中間業務對商業銀行的生存和發展更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銀行的中間業務主要包括支付支付結算、交易、擔保承諾、咨詢顧問、投行業務、基金托管等,其中,支付結算是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支付寶、財付通、快捷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通過創新其發展模式,不斷延伸其業務領域,大肆滲透、搶占銀行的支付結算份額,蠶食商業銀行傳統領域的中間業務市場。2013年6月13日,阿里金融依托支付寶巨大的沉淀資金優勢,推出其余額增值服務——余額寶,類似于傳統的貨幣基金,用戶可以通過支付寶門戶網站進入余額寶,直接購買各類理財產品,獲得遠高于銀行活期存款的收益;余額寶的據支付寶提供的數據,短短不到6天的時間里,余額寶注冊用戶即突破100萬元,與余額寶蓬勃的發展勢頭相比,國內個人有效基金賬戶發展速度則顯得相形見絀,截至2012年底,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提供數據顯示,國內所有個人有效基金賬戶數僅為7 630.14萬戶。艾瑞咨詢的《2012年~2013年中國互聯網支付用戶調研報告》中的調研數據顯示,2012年61.3%的中國網民使用第三方支付完成在線支付,僅次于網銀直接支付;截止2012年底,共有250余家機構獲得第三方支付許可證,2013年第二季度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高達1.34萬億元人民幣,依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到2014年互聯網支付交易將達4.1萬億元。支付寶、財付通、快捷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臺提供的服務,跟商業銀行提供的服務并無大的差異,但其憑借便利性、低價格,不斷擠壓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生存空間,以支付寶為例,截止2012年底,支付寶注冊用戶數量達8億戶,日交易最高額超200億元,2013年雙11購物節期間,僅“11·11”一天交易額達創紀錄的350億元,即使以超便利購物的美國“黑色星期五”也未能達到如此的高度。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模式,借助互聯網、電信運營商、廣電網絡等平臺,提供信用卡還款、生活繳費、機票訂購、等便民服務,大大便利了民眾,無形中對銀行傳統的中間業務產生了替代效應。借助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的發展,第三方支付平臺發展前景將更為廣闊。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信貸業務形成沖擊,甚至有可能取而代之。信貸業務作為商業銀行最重要的資產業務,也是商業銀行最重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在信貸領域,作為借款方的商業銀行和作為接客人的客戶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因此,銀行對借款方的審核非常嚴格,歷經審查、評估、確認借款方資信良好,符合嚴格貸款制度,且確保能償還貸款的,或者有三方擔保的,方可進行放貸。傳統上,商業銀行喜歡的多是資本實力雄厚的優質客戶,大量亟需融資支持的中小型企業和小微企業由于商業銀行嚴格的審核要求及風險規避,很難獲得商業銀行的貸款支持。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和數據挖掘的發展,將大幅度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市場失靈問題,弱化資金中介的同時,開始凸顯出資金信息中介的重要性,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則為為中小企業紓困開啟了方便之門。
互聯網金融企業通過互聯網衍生出的大數據挖掘創新征信手段,破解了信息不對稱,大大降低了企業融資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網絡借貸為資金供需雙方提供信息匹配方面發揮著傳統金融中介無法企及的作用,甚至有朝一日取代傳統金融中介。互聯網金融憑借其貸款審批程序高效、放款速度快、產品形式多樣等獨特優勢,將成為商業銀行在小微企業、個人借貸領域的強勁競爭對手,諸如P2P之類的互聯網融資目前已侵占了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個人信貸的相當程度的市場份額;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全面放開,以大企業為主要客戶群體的信貸領域一旦為互聯網金融滲透并形成規模效應,將觸及商業銀行的神經,動搖商業銀行的根基。阿里金融憑借其所掌握的客戶數據和技術支持,相繼開發出淘寶(天貓)信貸、阿里信貸等多種小微貸創新產品,一方面為淘寶(天貓)的商戶提供信貸業務,同時也為阿里客戶提供信貸業務。從2010年“阿里小貸”成立以來,累計投放貸款超過1 100億元;僅2013年第三季度,累計發放貸款達208億元,為近15萬戶小微企業、個人創業者提供融資服務。此外,人人貸等網絡融資平臺也為廣大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紓困提供了一種選擇。
網絡理財的興起不斷分流銀行存款。商業銀行開發各種理財產品也構成其自身收入和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網絡理財憑借其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這一獨特的優勢,且收益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銀行存款。目前,網絡理財基本上涵蓋了支付、擔保、保險、基金等銀行的傳統領域。宜信的金融布局及其發展速度,基本體現了網絡理財強勁的發展勢頭和侵略性:起步于網絡信貸中介,歷經第三方理財、財務管理,目前已具備代銷保險和基金的資格,服務內容涉及股權投資、保險、基金、信托等領域;阿里依托支付寶的資金沉淀,開發出的余額寶,其收益遠高于銀行活期存款,嚴重沖擊了銀行活期存款。基金銷售支付,目前已有支付寶、易付寶、匯付天下、財付通、易寶支付、快錢、快付通等11家公司獲得基金銷售支付牌照;宜信、人人貸、余額寶、天天盈、等網絡理財產品的興起,不斷蠶食銀行存款業務。網絡財產保險,2013年2月28日,中國保監會正式批復同意阿里巴巴、騰訊、平安保險、加德信、日訊、攜程等9家公司共同發起籌建的眾安在線保險有限公司進行專業網絡財產保險進行試點;目前,平安、太保、陽光、人壽等保險公司(集團)悉數開設了保險超市,線上商城等銷售平臺。
四、 應對互聯網金融沖擊的策略選擇
面對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的強烈沖擊,逐漸蠶食其核心領域,分流銀行存款和搶奪商業銀行的客戶資源,但商業銀行不能坐以待斃,而應不斷創新發展模式,發揮自身優勢,規避劣勢,通過戰略轉型和業務轉型,積極培育新的比較優勢和利潤增長點。
1. 商業銀行優勢和劣勢分析。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資本實力雄厚,這點非互聯網金融企業能企及的;商業銀行網點布局廣泛,遍布城鄉,基礎設施完善。商業銀行擁有的的支付結算、清算、信貸等IT系統及其遍布城鄉的營業網點,一定程度上能夠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互聯網金融雖然發展速度迅猛,但其影響范圍多局限于大城市、沿海發達地區,目前上不足以對商業銀行造成致命的沖擊;從風險控制方面來看,互聯網金融因其存在的潛在風險,如信用卡套現、欺詐、資金沉淀等,監管的壓力很大。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自身也存在不足之處:部分商業銀行高管對互聯網金融的未來發展趨勢認識不足,對自身定位也存在些許偏差;商業銀行多是風險規避者,對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服務重視不足;商業銀行歲經過改革,但其內部員工參差不齊,觀念陳舊、業務流程僵化;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和大型股份制銀行,機構龐雜,官僚氣息濃厚,條塊分割嚴重,各自為政,信息孤立,難以實現資金供需雙方信息真實性的實時匹配,難以在系統內共享客戶信息,一定程度上商業銀行及時高效的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
2. 商業銀行的策略分析。
首先,高度重視互聯網金融的重要性。互聯網金融早已是一片藍海,但部分商業銀行對其重視不足。商業銀行要高度重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居安思危,改變目前消極、被動的應對狀況,從戰略高度上推進互聯網金融納入商業銀行的發展規劃,以理性和開放的姿態,在思想上、行動上真正擁抱互聯網變革浪潮。某種程度上而言,互聯網金融正在成為推動商業銀行創新的驅動力,積極推動創新金融發展模式。互聯網驅動的金融創新給金融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體驗;而競爭機制的引入也提升了金融效率,降低了服務成本,能有效提升客戶金融服務滿意度。部分市場敏感的的商業銀行已先行一步,提早布局互聯網金融。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廣發銀行、中信銀行等紛紛開通微信、微博公賬戶,即時與客戶進行溝通交流;交通銀行與阿里金融合作,推出了“交通銀行淘寶旗艦店”;光大銀行通過淘寶售賣期理財產品“定存寶”。建設銀行則推出了“善融商務”這一獨具特色的電商平,同時上線“善融商務個人平臺”和“善融商務企業平臺”,業務涵蓋托管、擔保、融資及B2C支付結算線上業務;銀行借助于成熟電商平臺和網絡支付平臺,聚攏資金、數據、平臺三要素,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
處理好與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競爭與合作關系。第三方支付的異軍突起,已然對商業倚重的支付結算業務產生了擠占效應,導致銀行現有客戶和潛在客戶的流失。對此,商業銀行必須有清醒的認識,理性的面對。在支付結算領域,第三方支付與商業銀行的博弈并非是零和博弈,在相互競爭的同時,還有合作共贏。第三方支付所有的賬戶和清算交易最終還是要通過銀行,其侵蝕的只是支付清算市場的前端市場。商業銀行只有走出行業藩籬,積極主動加強與互聯網金融的合作,憑借其豐富的客戶資源和第三方支付的信息技術優勢,深度挖掘大數據,才能穩定老客戶,拓展新客戶,保證業務發展的可持續性。部分商業銀行也開始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和騰訊、新浪、阿里等合作,推出一系列的產品。中信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商業銀行相繼開通了網上銀行、手機銀行以及微博、微信客戶端,可在移動終端上進行移動支付、隨時隨地的享受互聯網金融帶來的便利。
加大自身產品創新力度。互聯網金融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無論是商業銀行還是互聯網金融無法為整個互聯網產業鏈提供全部的金融服務。商業銀行要增強客戶的忠誠度,就要不斷推誠出新,創新業務發展模式。一是構建戰略聯盟,加強與電商平臺、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第三方支付、經銷商、零售商等第三方機構的深度合作,打造集信息服務提供商、支付服務提供商、電子商務企業于一體的一站式金融服務平臺,強化利益共享機制,以期產生協同效應和規模效應;二是深度挖掘、拓展網絡融資。以供應鏈融資、貿易融資、消費貸款、循環貸款、質押貸款等適合線上運作的信貸產品為重點,積極推動融資產品創新、流程創效、機制創新,面向中小企業、小微網商和個人客戶推出在線、自助式的融資服務。三是精耕網絡理財。強化與專業資產管理機構的合作,在電子渠道全面上線債券、保險、基金、外匯、PE股權投資、貴金屬和私人銀行等產品線,打造線上綜合理財平臺,并不斷完善產品信息檢索、理財規劃咨詢、理財方案定制、產品售后轉讓等產品線,做強做精網絡理財。
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資本實力、市場地位、交易額方面的短板,表明其短期內尚不足以對商業銀行造成致命性的沖擊,但其行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卻給商業銀行未來的長期發展帶來的“鯰魚效應”,能夠激發商業銀行的戰略轉型和業務轉型,創新活力,借助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完善數據體系,探索適合商業銀行自身的互聯網金融新形態,以便在互聯網金融這片藍海利分享一杯羹。面對洶涌的互聯網大潮,商業銀行應積極主動的擁抱互聯網,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和組織模式,創新金融服務并強化風險控制,培育新的產業鏈,打造互聯網時代的金融生態系統,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效率,以便在未來同互聯網金融企業激烈市場競爭中處于更加有利的為位置。
參考文獻:
1.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12).
2. 謝平,尹龍.網絡經濟下的金融理論與金融治理.經濟研究,2001,(4).
3. 狄衛平,梁洪澤.網絡金融研究.金融研究,2000,(11).
4. 艾瑞咨詢.2012年~2013年中國互聯網支付用戶調研報告.
5. Goldman Sachs. Mobie Monetization:Does The Shift In Traffic Pay?,2012.
6. Petersen,Mitchell A.Information:Hard and Soft,Working paper,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2004.
7. 鐘杰,魏海麗.信托制度、信托金融與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探索.現代經濟探討,2012,(6).
8. 王雷.網絡金融的國際比較與借鑒.東北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03.
9. 王倩.網絡經濟時代的宏觀金融政策分析.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04.
本文將分析目前形勢下的互聯網新形式的挑戰方式,分析其運作方式、弱點、預測其發展方向等內容,并將淺析現代金融行業將采取何種方式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分析,傳統金融行業,現代金融行業,應對挑戰的措施
中圖分類號:F8文獻標識碼: A
一、互聯網金融概念
互聯網金融,顧名思義:互聯網的概念是超越計算機技術本身的,代表著交互、關聯、網絡。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的參與形式,而不是傳統金融技術的升級。其中每個人作為其中某一個體,都有充分的權利和手段參與到金融活動之中,在信息相對對稱中平等自由地獲取金融服務。逐步接近金融上的充分有效性和民主化。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這樣的藍圖成為了可能。尤其是數據產生、數據挖掘、數據安全和搜索引擎技術,是互聯網金融的有力支撐。社交網絡、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搜索引擎等形成了龐大的數據量。云計算和行為分析理論使大數據挖掘成為可能。數據安全技術使隱私保護和交易支付順利進行。而搜索引擎使個體更加容易獲取信息。這些技術的發展極大減小了金融交易的成本和風險,擴大了金融服務的邊界。其中技術實現所需的數據,幾乎成為了互聯網金融的代名詞。“以技術為驅動的數據金融業務”成為了京東商城的發展目標之一。阿里巴巴也將“數據、平臺、金融”作為未來的三大業務發展方向。建行甚至也自建了電商平臺。很多機構在爭搶第三方支付牌照。互聯網的便捷性和金融產品數據成為了戰略資產。
簡而言之,互聯網金融就是利用互聯網絡進行金融服務的金融交換形式。
二、互聯網金融產品
互聯網金融產品具有代表性的有,支付寶(余額寶)、財付通、微博錢包、盛付通、國付寶、掌柜錢包、至尊寶、理財通、零錢寶、百賺、現金寶、如意寶、點融網、拍拍貸、安心貸、翼龍貸、有利網、人人貸……多達上百種金融產品,經過了幾年的發展,有些已經發展壯大,有些已經逐漸萎縮,甚至銷聲匿跡。
這其中有的是金融產品的輸入方,即借方,如:拍拍貸、安心貸、翼龍貸……,還有金融產品的輸出方:支付寶、財付通、盛付通……,在這其中做得比較成功的就是結合了借方和貸方的理財通、余額寶……
三、對互聯網金融產品挑戰的對策分析
以以下幾種金融產品為例,淺析現有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對傳統金融業的挑戰。
下圖一為2014年4月1日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統計表。位居收益率榜首的依然是興業銀行發行的掌柜錢包,其收益率為6.1840%,緊隨其后的是廣州農商銀行的至尊寶。愚人節里,銀行的“寶寶”仍包攬前二。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其實第一位和最后一位的收益率并不是相差太多,雖然兩大銀行產品暫居排行榜前兩位,但是這也是暫時的現象,其中依托互聯網服務的理財通、百賺、現金寶和依托互聯網銷售的蘇寧和支付寶也具有相當的競爭優勢,其實競爭仍然處在膠著狀態。
圖一、8款“寶”類產品最近7日年化收益率
下圖二為這幾種收益率的曲線比較表,由此表中明確地發現近7日以來各個理財展品的收益率變化曲線,除了兩大銀行的領先,其他產品其實是處在激烈競爭的階段
圖二、收益率播報表
三、互聯網金融的現狀及風險管理
客觀上,數據給金融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也是降低成本和風險的主要手段。但互聯網金融不僅僅是數據金融,而是現階段出現的一種新的金融形式。互聯網金融引發的在交易主體、交易結構上的變化以及潛在的金融民主化,才是具有革命意義的一個論述。而其也是未嘗不可期待的。
未來的互聯網金融可能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都不起作用,貸款、股票、債券等的發行和交易以及全款支付直接在網上進行,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可以達到與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一樣的資源配置效率。市場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無金融中介狀態。互聯網金融的形式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這樣判斷的假定條件過于完美,也不可能完全出現。金融媒介仍然會承擔一定的職能,但是其職能的大幅減小是極有可能出現的。個體間的直接金融交易值得期待,就像微博讓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易直接化。雖然金融交易需要一定的風險識別能力和交易安全保證,但是這個趨勢確實慢慢顯現出來。
若是金融的交易完全互聯網化,互聯網成為一個巨大的公開的交易所,會給監管造成很多挑戰。交易的發生小微密集,交錯復雜。但是金融的發展是為了好的社會,不是為了方便監管。好的金融是讓更多的人享受金融服務,讓金融服務更加透明,最大限度減小信息不對稱和中間成本。只要金融行為是朝著這個方向去的,監管跟上就行了。
中國人民銀行牽頭組建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已正式獲得國務院批復。該協會由央行條法司牽頭籌建,旨在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自律管理。
此前成立的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為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一級協會)下設的專委會,而此次成立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為一級協會,級別更高。值得注意的是,該協會還邀請了基金公司等更多傳統金融業機構加入,覆蓋面很廣。
據了解,央行對于互聯網金融監管早已明確五大原則,其中第一個原則便是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并舉。成立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正是為了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管理作用,推動形成統一的行業服務標準和規則,引導互聯網金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其他四大原則包括:互聯網金融創新必須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合理把握創新的界限和力度;互聯網金融創新應服從宏觀調控和金融穩定的總體要求;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除了成立全國性的一級協會,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也在加緊制定中。
由央行牽頭,包括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工信部等多個部委正在加緊制定一份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辦法。央行條法司也已召集了騰訊、阿里、宜信等涉足互聯網金融的企業進行座談,聽取意見。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與此前成立的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可能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盡管同屬自律組織,但相較于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互聯網金融協會的級別更高。
2014年3月26日,籌備多時的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該專委會由央行下屬的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組織并發起,其會員單位涉及銀行、券商、綜合性金融集團、互聯網公司、支付清算、P2P借貸平臺等多個領域的75家機構。
該專委會的陣容相當“豪華”,不僅涉及多個領域和行業,其主任單位為中國平安保險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平安集團”),主任委員為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此外,還有騰訊、阿里等互聯網金融巨頭的加入
此外,在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分工方面,隨著互聯網金融監管辦法的出臺,監管職責分工將進一步明確,初步確定為:銀監會負責監管P2P行業,眾籌由證監會監管,央行則負責第三方支付的監管。
四、結論
互聯網金融有其領先于傳統金融業的優勢,但是也有其不可回避的劣勢。優勢在于其有方便快捷,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金融交易方式,但是也有其安全性低,運營機構的合法性普通人士無法查證等等劣勢,造成了互聯網金融交易的風險。
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傳統金融業正迎面趕上,完善現有的交易流程,增加互聯網交易方式,例如開通網上銀行,與新技術新服務聯盟推出同樣的服務,例如微信綁定經過安全認證的銀行卡進行網上交易,傳統金融業必將用其現有的穩定可靠、且被大多數人信賴的銀行金融交易系統及其不斷發展得外延互聯網金融服務迎接互聯網金融的挑戰,厚積而薄發,且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參考文獻
【1】王雷.網絡金融的國際比較與借鑒[D].東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3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A
1相關概念界定
1.1網絡金融
當前,業界和學術界對網絡金融尚無明確的、獲得廣泛認可的定義,但對互聯網支付、P2P網貸、眾籌融資等典型業態分類有比較統一的認識。一般來說,網絡金融是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是借助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興金融模式。廣義的網絡金融既包括作為非金融機構的互聯網企業從事的金融業務,也包括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開展的業務。狹義的網絡金融僅指互聯網企業開展的、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金融業務。本文中主要討論廣義的網絡金融。
1.2網絡金融消費者
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對網絡金融消費者的概念作出明確的規定和解釋。《消費者保護法》第二條認為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以“生活消費”為界定。可見,其對于消費行為的定義具有局限性。
筆者認為,網絡金融消費者可以認為是傳統消費者在原有概念上的延伸,其既包括使用網絡金融平臺進行消費的消費人群,又包括投資網絡金融產品的理財人群。
2現階段我國網絡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所面臨的問題
S著網絡金融產業爆炸式發展,我國相關監管表現出了明顯的滯后性,總結起來,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2.1法律缺位
從我國網絡金融的大環境來看,個人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互聯網個人金融安全等相關的一系列提供基礎的法律法規尚未出臺。
而現有的法律法規尚不具體,缺乏具體的互聯網金融監控規則。已有的條款多以指導發展方向的宣示條款為主,不具備可操作性,執行起來容易形成模棱兩可、模糊不清的局面。
2.2網絡金融活動監管缺失
例如網絡眾籌、P2P融資的網絡金融行為極易演變成非法行為,或被非法行為當成幌子和偽裝;另一方面,網絡虛擬貨幣多種多樣,極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這些活動時效性強,覆蓋范圍廣,不及時發現很容易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所以網絡金融活動的實時監控就顯得十分重要。
2.3互聯網信用體系建設的缺失
我國對金融信用信息的管理一般是由人民銀行來負責,人民銀行作為我國貨幣發行管理機構,互聯網金融行業規則制定機構,其在金融市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其征信系統是人民銀行建立的評估金融企業或者組織信用信息以及個人信用信息,為金融機構對金融企業如或個人的金融信用提供評估依據。
然而,目前我國網絡金融業的金融信息尚未納入此征信系統之中。因此,絕大部分網絡金融商游離于現有的信用體系之內,而基于金融信用的某些網絡金融就難以得到保障,網絡金融消費者難以獲得對網絡金融商的客觀評價標準,進而增加了金融風險。
雖然,在互聯網內部已有一些網絡金融機構和企業自發形成的網絡金融信用系統。但其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難以推動網絡金融產業的快速有序發展。
3完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初步構想
3.1法律的完善
首先,加強基礎法律建設,針對新興網絡金融產品和服務修訂相關法律,如虛擬貨幣、網絡眾籌等,系統規定準入資格、交易方式、經營范圍等相關細則。
其次針對特定網絡金融行業和產品落實和出臺監管辦法。明確監管主體、劃分監管范圍。
最后,對現有的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金融法規進行進一步的修改與完善,一方面根據對空白法律進行修改補充;另一方面,根據實際情況,將原有的規章、條例提升為更高位階的法律法規。
3.2制度的完善
3.2.1網絡金融監管制度的完善
建立以“一行三會”為核心的監管體系。即充分發揮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職能,明確監管責任的劃分,并配合其他政府職能部門,形成權責清晰、監管有力的網絡金融監管體系。
建立網絡金融實時監控制度,對金融風險行為早發現早處理,盡可能保護消費者權益,降低消費者的權損風險。
3.2.2網絡金融產業制度的完善
一方面,建立網絡金融信息公示機制,將網絡金融商家的基本活動向消費者開放,實現管理的透明化、權利保護的可見化。
同時,網絡金融商家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等涉及消費者權益的因素,實時專門的管理和審查,形成企業內部的限制機制。并進一步形成行業內部的限制和監督機制。
另一方面,將互聯網信用體系納入現有的征信系統之中,并針對其特殊性做出相關特殊調整,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保障金融信用體系在互聯網金融中充分發揮作用。
3.2.3救濟制度的完善
針對網絡金融消費者的不同權損,建立不同救濟機制,完善非訴制度,降低消費者的維權成本。
具有針對性的重新合理劃分舉證責任和取證責任,提高網絡技術部門的能力,對侵權行為的調查提供技術支持,降低消費者取證難度。
參考文獻
[1] 陰越.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法律保護[D].云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