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0:26: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通信科技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J054 天津理工大學學報
G508 天津醫科大學學報
G076 天津醫藥
G626 天津中醫藥
* G914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T611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L518 天然氣地球科學
L029 天然氣工業
T074 天然氣化工
E023 天文學報
E114 天文學進展
X517 鐵道標準設計
X521 鐵道工程學報
X545 鐵道建筑
X007 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
X005 鐵道學報
G238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 R042 通信技術
R065 通信學報
G965 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
J032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Q003 同位素
N061 圖學學報
T103 涂料工業
V029 土木工程學報
V035 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
V019 土木建筑與環境工程
H043 土壤
H057 土壤通報
H012 土壤學報
Y025 推進技術
G601 外科理論與實踐
G996 皖南醫學院學報
R070 微波學報
S005 微處理機
R057 微電機
R064 微電子學
R004 微電子學與計算機
R098 微納電子技術
F004 微生物學報
F011 微生物學通報
F225 微生物學雜志
G651 微生物與感染
R085 微特電機
E052 微體古生物學報
S033 微型電腦應用
G210 微循環學雜志
G079 衛生研究
G800 胃腸病學
G326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G702 溫州醫學院學報
D003 無機材料學報
D023 無機化學學報
T072 無機鹽工業
N044 無損檢測
W014 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
A024 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
中國鐵路客運專線由很多控制系統構成。通信系統是客運專線重要組成系統之一,武廣客運專線正線全長968.52km雙線,共設18個車站,通信系統建設通過采用先進、成熟、經濟、適用、可靠的系統設備,構建高可靠、數字化的綜合通信網絡平臺,為客運專線行車指揮和運營管理提供語音、數據、圖像等多種通信手段。
一、武廣客運專線通信系統構成
通信系統是客運專線重要系統組成之一,系統由通信承載系統、通信業務系統以及通信支撐系統組成,共14個通信子系統。
通信承載系統由傳輸系統、數據網、通信線路以及車站、段所綜合布線系統組成,為通信系統以及其他各類應用系統提供語音、數據、圖像業務的傳送服務。
通信業務系統由電話交換及接人系統、調度通信系統、專業移動通信系統、會議電視系統、應急救援指揮通信系統、綜合視頻監控系統組成,提供有線、無線相結合的公務通信、調度通信等基本通信業務。
通信支撐系統由通信綜合網管系統、同步和時鐘系統、電源系統、電源及通信信號機房環境監控系統組成,作為上述通信承載網、通信業務網相關子系統的運營支撐,提供電源、時鐘同步、網絡管理等功能。
二、通信各子系統功能
2.1傳輸網
提供對車站間物理層業務、數據鏈路層業務的支持,實現TDM、以太網等業務的接入、處理和傳送。
滿足信號系統、牽引供電系統、客運服務等涉及安全生產、資金往來的應用系統的通信傳送需求,并為通信業務網提供傳送通道。
采用STM-6410Gb/s系統組建多業務傳輸平臺(MSTP)骨干匯聚層;采用STM-4622Mb/s接入網系統組建多業務傳輸平臺(MSTP)接人層;采用STM-6410Gb/s設備組成鏈型網絡,MSP鏈型復用段保護方式;采用STM-4622Mb/s設備,根據業務節點的類型組成多個通道保護環。
2.2數據網
為不涉及安全生產、資金往來的各種應用系統提供網絡層的廣域網互聯服務,包括綜合視頻監控、會議電視、各類信息系統等。采用MPLSVPN技術提供各個業務系統業務數據的隔離和QoS保證,利用本線MSTP傳輸系統作為承載平臺。采用核心、匯聚、接入3層結構。
核心層在客專調度所設置骨干路由器,對全線的數據業務進行轉發;匯聚層在沿線大站設置匯聚路由器,負責區域內數據業務的轉發;接入層在沿線客運站、段所、客專公司設置接人路由交換設備,負責站內數據業務的接人。節點之間通過MSTP系統提供的155Mb/s通道互連,構成環形、星型雙歸。
利用MSTP多業務光接入網提供未設置數據網沒備節點的數據業務的匯聚和接人。
2.3通信線路
在鐵路兩側電纜槽道內各敷設1條主干32芯光纜,形成不同物理路徑的光纜線路,纖芯容量及分配滿足各專業的需求;沿線另敷設8芯短段光纜解決GSM-R光纖直放站的纖芯需求。
2.4車站、段所綜合布線
在客運公司、動車段、綜合維修段及各車站設置綜合布線系統,由工作區子系統、水平子系統、干線子系統、設備間子系統、管理子系統組成。
2.5電話交換及接入系統
利用鐵通既有程控交換設備,按照綜合維修段管界分段納人既有鐵路電話交換網統一編號組網。
新沒接入網系統,沿線車站新設ONU設備,分段接入新設OLT設備,OLT設備通過V5.2接人鐵通程控交換設備。
2.6調度通信系統
提供各種具有調度通信特征的語音通信業務,實現固定用戶與移動用戶的統一呼叫。提供鐵路專用通信、站場通信、站間通信。采用固定用戶接人交換系統WAS組織調度通信系統。通過與CSM-R系統互連,實現有線無線調度一體化。在客專調度所、通信站新設調度所FAS設備,互為備用,實現調度所FAS設備的同城異地備用。沿線各車站、動車段、動車運用所新設站段FAS,通過傳輸系統提供的E1接入調度所FAS設備。新設FAS設備通過30B+D接口、DSS1信令與既有部干調、路局數調系統互聯,解決調度臺間聯絡業務。
2.7專用移動通信系統
采用GSM-R系統提供無線列調、ETCS-2列控、車次號跟蹤、調度命令傳輸、區間公務移動通信等業務應用。系統采用GSM-R技術實現,由交換子系統、基站子系統、運行與維護子系統、移動智能網子系統、通用分組無線業務子系統以及GSM-R終端組成。
交換子系統、移動智能網子系統、通用分組無線業務子系統由GSM-R核心網工程建設。
為避免基站子系統部分設備的單點故障提高GSM-R系統的可靠性,基站子系統可采用單網冗余覆蓋建設方案,當某一個基站出現故障時,相鄰兩個小區的覆蓋電平仍然能夠達到系統規定的性能要求。根據行車密度、車站股道數和定員數,結合話務模型進行測算,基站容量按樞紐站四載頻、一般車站三載頻、區間基站兩載頻設計。
2.8會議電視系統
會議電視系統為全線的運營管理提供高質量的視頻會議功能。系統采用H.323架構,H.264壓縮編碼格式,利用數據網進行承載。
2.9應急救援指揮通信系統
應急救援指揮通信系統由應急中心設備以及沿線現場設備組成,緊急情況下為應急中心提供事故現場的實時動態圖像,并建立雙向的語音、數據傳輸。
長大水底隧道(武廣瀏陽河隧道)另設緊急電話系統、隧道視頻監控系統和廣播系統,為隧道的緊急救援提供更多的通信保障。
2.10綜合視頻監控系統
由監控中心、監控分中心、監控終端以及前端設備構成。監控中心設于客專調度所,負責全線視頻監控設備及網絡的統一管理和調度,可以對全線的視頻監控圖像進行調用。監控分中心設于沿線客運站,負責本站及相鄰區間的圖像存儲、后期分析處理以及圖像的分發管理。監控終端設于調度所、綜合維修段、路局相關部門。可以對管內的視頻監控圖像進行調用。前端由攝像機設備、光端機、視頻服務器(編碼器)設備組成,設置于沿線車站、區間現場,實現對監控對象圖像的采集和前期分析處理。
2.11通信綜合網管系統
在客專調度所設置綜合網管系統中心設備,包括數據庫服務器、應用、采集服務器、磁盤陣列、交換機、第三方軟件、應用軟件、管理終端等,實現對客專調度所管轄范圍內通信網絡的管理。前端通過與各通信子系統網元級管理系統互連,實現對通信子系統網管信息的采用。在綜合維修段、路局沒置遠程管理工作終端,滿足相關運營維護人員對其管內通信系統的管理。
2.12同步及時鐘分配系統
為通信系統以及其他信息系統提供時鐘同步、時間同步功能。時鐘同步采用主、從同步方式,沿線設置多個二級節點時鐘BFF$,時鐘同步源取自鐵通既有LPR時鐘信號。在客專調度所設置中央主時鐘(包括GPS)以及NTP分配單元,通過數據網、傳輸系統提供標準時間信號。
2.13電源系統
系統采用直流通信設備提供高可靠性的48v直流電源、交流通信設備提供高可靠性的220V交流電源。
采用組合開關電源設備和閥控式密封鉛酸蓄電池組,電源整流模塊采用N+I方式備份,配置2組蓄電池組,后備時間1h。采用UPS系統和后備電池組,配置1組蓄電池組,后備時間1h。
2.14通信電源及通信信號機房環境監控系統對通信、信號機房的機房運行環境和安全等進行實時監控,可監測的環境量包括溫濕度、煙霧、水浸、門禁、非法入侵、空調的控制;對通信系統所采用的交、直流電源設備進行監測。
由一級監控中心、二級監控中心、前端監測單元SU設備構成。一級監控中心設于客專調度所,負責對全線動力設備和環境的集中監控和管理;二級監控中心沒于沿線通信站、綜合維修段,負責對其管內的動力設備和環境進行監控和管理。
2計算機通信網可靠性設計方案
計算機通信網可靠性的優化設計,作為計算機通信網絡系統建設的重要內容,能夠有效地確保計算機通信網絡系統的安全運行,當然最為重要的是能夠促進計算機通信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國計算機通信網在建設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安全性問題普遍存在,這也就促使計算機網絡可靠性設計勢在必行,但是在對其進行優化設計時必須要設計出能夠滿足系統建設的需求,并且要全方面的考慮到與計算機通信網有關的所有設備的可靠性設計。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計算機通信網絡進行優化設計。
(1)多級容錯系統設計方法。這種方法能夠在網絡出現故障的時候,繼續有效地保證計算機通信網正常的運行,由于計算機通信網在人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如果網絡出現故障那么就會給人們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嚴重的會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建立保證網絡在出現故障之后還能夠正常運行的系統,也就是容錯系統。目前建立容錯系統是最為有效的對付網絡故障的方法,這種方法對于大中型的網絡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不然頻繁的網絡故障將會嚴重影響到網絡的正常運行,這也就給網絡維護費用增加了負擔。多級容錯系統能夠讓網絡具有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和自愈能力,即使在計算機通信網出現故障之后,容錯技術還能夠有效地保證網絡正常工作,并不需要對故障單元進行立即修復。
(2)分層處理方法。采用分層處理方法主要是由于計算機通信網本就屬于多層次系統,并且計算機通信網對于整體的可靠性要求與層次性要求有著一定的區別,將分層處理方法應用于解決計算機通信網所面臨的相關問題中,能夠有效地解決計算機通信網出現的相關問題。通過對計算機通信網進行分層方式,將計算機通信網分為系統層、服務層以及邏輯層等其他不同的層次,然后再在每一層次上的差異化、可靠性進行度量,以此來制定針對性的優化方案,提高計算機通信網可靠性,最終保證計算機通信網技術設計最優化目標的實現。
(3)最優選擇方法。最優選擇方法是通過研究各種滿足網絡可靠性要求的方案進行比較的,簡單來說也就是針對于網絡可靠性優化方案,從中選擇出最優方案并且對設計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優化,以此來保證計算機通信網的可靠性。如果在費用較為充足的情況下,還可以設計一定冗余的方式來增加計算機通信網可靠性,以保證計算機通信網系統的升級能夠順利進行,從而促進計算機通信網可靠性設計最優化的實現。
2協同創新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關聯性探究
在當前的高校教育教學中,灌輸型教育依然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應試之風,這些瓶頸制約著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開展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是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對于高校良好學風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隨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深入開展,如何提高實效性的問題日益凸顯。有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課外科技活動,由于部分教師的研究領域和實踐經驗的局限,加上高校場地和設備的限制,制約了科技創新項目的研究向更高層次發展。就經濟內涵而言,大學生科技創新產生的科技成果理論上可以直接用于生產中并產生經濟利益,但實際的成果轉化率卻很低,因為很多科技創新項目大多以理論為主,進行簡單的實驗,有的只經歷了小試,卻沒有經歷中試及以上階段,使得其實用性較低從而導致轉化率不高,還有不少科技創新項目只停留在理論階段。隨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推進,這些問題就顯得愈加突出,直接制約了當今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向縱深發展,這些問題亟待解決。協同創新高度契合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治理需求。協同創新的核心是協同,必然涉及多個方面、多個領域,通過跨學科、跨部門、跨單位的合作,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創新資源整合起來,為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搭建了學習和實踐的完整平臺。正是因為多種創新主體能夠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整合,協同創新在科技與企業之間搭建了一條橋梁,既減少了高校與企業交往過于直接而產生的文化、機制等的不適和矛盾,又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有效的知識、場地、設備等資源,促進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發展。與此同時,協同創新并不局限于高校與企業、研究院之間的聯系,也體現在高校內各職能部門之間的聯系,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同樣依賴高校的內部環境,協同創新讓高校各職能部門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結合體,從線性模式逐漸發展為網絡模式,為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提供了廣闊舞臺。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條塊分割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科技創新的要求,必然要求在協同創新背景下建立全新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在頂層設計、組織領導、運作機制、條件保障等方面進行全面規劃設計,以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深入健康發展。
3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和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興趣不高、意識不夠、氛圍不濃
受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學術氛圍還不夠濃郁,部分學生缺乏對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深刻理解和認識,加上有些高校沒有組織專業人員對大學生科技創新作系統的講解,部分學生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科技創新活動中去。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有足夠的興趣并且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嶄露頭角的學生所占的比例較小,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帶動課外科技活動良好氛圍的形成。有些高校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重競賽、輕普及”的短視現象,科技創新覆蓋面較窄,沒有為大學科技創新活動搭建足夠的平臺。
3.2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激勵機制
部分高校還沒有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建立專門的管理制度,有的僅僅是在其他的規章制度上提及大學生科技創新。有的高校為某個科技創新活動如“挑戰杯”活動成立了臨時管理機構,但卻缺乏嚴謹規范的管理制度,直接導致很多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都沒有制度保障,使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受到限制。除此之外,資金和場地的支持也是重要保障,但有的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在人財物方面投入不足,大學生科技立項經費來源主要是臨時性行政撥款,沒有設立專項研究基金。有的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陣地人均可使用面積較小,專門用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的設施和設備的數量也較為有限,無法保障科技創新活動順利進行,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科技活動層次與質量的提升。激勵機制的缺失導致大學生缺乏參與科技活動的動力,不利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深入開展。
3.3隊伍建設機制不夠完善
大學生科技創新隊伍建設主要包括管理隊伍、指導老師隊伍和學生隊伍三個層面。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有些高校隊伍建設力度不夠,沒能整合學校內部資源,相關部門沒有真正參與其中,甚至有的高校僅僅依賴團委在負責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單個部門的力量比較有限,不利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機制的完善與發展。在指導老師方面,有些指導老師與指導的科技創新項目并不完全對口,指導效果大打折扣,難以將大學生科技創新提升層次,從而使導致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出現停滯現象。部分優秀學生可以提出較好的研究思路,但由于缺乏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指導,不能將項目研究推向深入。
3.4科技創新項目缺乏實踐性,缺乏市場實用價值
有些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僅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或者停留在參加比賽層面,并沒有實現成果轉化。由于缺少科技創新轉化意識,一旦項目完成,便束之高閣,不少項目能做到小試階段就很不錯了。有的項目由于缺乏條件、缺少場地和設備導致無法做到中式階段及以上。所以,不少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不過是“點到為止”。有些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課題是指導教師的研究項目,與市場需求聯系不大,缺乏市場實用性,做完用不上就直接丟掉了,非常不利于大學生科技創新的轉化和推廣。
4協同創新背景下大學生科
技創新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對策根據系統論、協同論和協同創新有關理論,分析協同創新及其背景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的主客觀要素,分析其相互作用的整體性和動態性,通過其結構與功能、運行機制與環境的優化,構建和實施協同創新背景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
4.1提高思想認識,樹立全員科技育人意識
科技創新能力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是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科技創新并非某一個部門的職責,高校所有職能部門都有支持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義務,因此,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的過程中要樹立全員育人意識。無論是科學技術發展院、研究生院、教務處、學生工作處、財務處,還是校團委、工程訓練中心、圖書館,都需要聯合起來,實現高校內部的協同。高校應定期開展關于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學術講座,幫助學生培養科技創新興趣,幫助教職工提高科技育人意識。此外,高校還可以邀請企業的技術員工或者科技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來校開展科技項目和科研方法的介紹,提高大學生對科技創新的意識和興趣,推動高校、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外部協同。高校還可以定期組織師生去企業和科研院所參觀實習,例如分批次組織學生去武鋼進行現場參觀,現場觀看武鋼科技創新項目,提升師生員工科技創新意識,加強科技素質的培養。
4.2健全組織體系,加強對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組織領導
組織體系的建設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發展,在協同創新的背景下,要建立健全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組織體系。成立大學生協同創新中心,由校領導擔任協同創新中心管理委員主任,選任教學科研突出的教授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研究生院、科學技術發展院、教務處、財務處、學生工作處、校團委、工程訓練中心、圖書館等部門的負責人以及校外企業、科研院所負責人擔任中心管理委員會成員,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研究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重大問題,解決大學生科技活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將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吸納到高校中來,聘請他們擔任科研導師,邀請他們定期舉辦學術講座,指導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項目研究。
4.3理順運作機制,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4.3.1企業與高校聯合舉辦科技文化藝術節科技文化藝術節以其生動性、互動性、科普性,吸引了廣大師生的積極參與,成為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載體。從目前情況開看,科技文化藝術節主要是以學術講座與沙龍、科技發明制作、校園學術競賽等為基本形式開展,大都局限于校園內部。由企業和高校聯合舉辦的科技文化藝術節正是協同創新在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中的體現,可以拓展科技文化藝術節的內涵。例如汽車學院與東風汽車公司、化工學院與武鋼、城建學院與中建公司、醫學院與天佑醫院等聯合舉辦活動,將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拓寬大學生的視野,為大學生提供了解企業的機會,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創造良好條件。同時,學生也有機會到企業中進行實際操作,可以提升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
4.3.2將科技創新基金基地建設與企業生產經營緊密結合依托企業建立科技創新基金和基地,使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與企業科技創新結合起來,更加強化了實踐環節。從立項選題到中期檢查再到結題驗收,鍛煉了大學生的實驗和科研能力,這一過程離不開科技創新基金和基地的支持。而將科技創新基金基地建立到企業中去后,學生可以從企業的角度思考問題,可以直接參與企業科技創新項目,突出了項目研究的實踐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除此之外,企業的設備相對齊全,具備了中試試驗及以上的條件,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完成項目試驗,可以使科技項目的成果轉化率大幅度提高。
4.3.3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參加國內外科技創新競賽各級各類科技創新競賽為大學生培養創新實踐能力提供了廣闊舞臺,以其競技性、科技性、大眾性特點,吸引了青年學生廣泛參與,成為大學生創新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由于場地、設備和知識的不足,制約了學生參賽作品水平的提升,即便是有很好的作品,也往往只停留在參賽層面上,難以實現成果轉化。瞄準競賽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可以提高參賽學生的競爭力,也可以為參賽學生提供必要的設備和場地。在賽事結束后可以將比賽項目成果直接用于企業生產經營,大大提高了成果轉化率,可以助力企業發展,實現共贏。
4.4完善保障機制,為大學生科技創新開展創造條件
要想把大學生科技創新辦成廣泛持久的活動,必須以完善的體制機制為保障,必須建立規范的制度體系。主要包括政策法規保障、經費保障、設備場地保障三個方面。
4.4.1政策法規保障政策是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關鍵,國家、地方、高校出臺相應的政策、法律法規,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國家可以出臺促進這一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設立官、產、學、研合作機構為協同創新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制度支持。
區域創新系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研究對象.其構建獲得了系統論、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區域經濟學、創新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都市圈理論、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理論等學科和理論從系統到區域到創新的全面的思想支持和邏輯支撐。
區域創新系統并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東西.也不是主觀臆斷的產物。區域創新系統既經歷形成、成長、發展、建設、成熟、完善、優化、升級過程,表現出區域創新系統的時間特性.又經歷合作、轉移、集聚、輻射、整合、聯動、協調、一體化過程.表現出區域創新系統的空間特性而且.區域創新系統的客觀存在及動態演進.獲得了上述各學科和理論的思想支持和邏輯支撐下面既是對上述各學科和理論的理解.又是對它們的支持支撐作用的認識
1系統論與區域創新系統構建
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從個人到組織,系統普遍存在系統論對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的最主要貢獻就是系統思想可以說.與其它學科和理論相比.系統論對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的貢獻最重要、最重大系統論不僅提供了一個從系統到要素、從結構到功能觀察、分析、研究區域創新的最佳視角.而且還提供了一個從系統建設與完善到要素整合與集聚、從結構優化升級到功能圓滿實現開展區域創新實踐的最有力切人點系統論使以系統為載體、取得了有機整體形式的客觀存在的區域創新活動擁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區域創新真正成為系統、屬于系統.具有了系統的所有本質屬性區域創新實踐或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真正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區域創新有其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和創新環境.各創新主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了復雜的結構.在具體變化的創新環境中.整合集聚創新資源.開展高效的創新活動.以提升區域的整體競爭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大力促進區域科技經濟社會自然的協調發展.并實現國家創新的使命這些功能的充分實現使區域創新最終成為成熟完善的系統.
2國家創新系統理論與區域創新系統構建
國家創新系統理論以同家創新系統的客觀存在為前提.區域創新系統又是國家創新系統的要素或子系統.所以.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在思想理念上和內在邏輯上便必然地對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發揮重要的支持支撐作用國家創新系統與區域創新系統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區別。從系統的規模和層次看.區域創新系統是國家創新系統的子系統.是國家創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創新系統是一國之內所有區域創新系統的整合與集成區域創新系統屬于中觀層次的創新系統.國家創新系統屬于宏觀層次的創新系統區域創新系統上有國家創新系統.下有城市創新系統和產業創新集群.處在承上啟下的中觀層次上.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從研究領域的側重看.區域創新系統著重于應用研究.同時也重點支持一些具有區域特色和優勢的基礎研究項目區域創新系統有助于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淘汰不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國家創新系統則不僅重視應用研究,而且重視基礎研究,換言之,不僅重視技術創新,而且重視知識創新(即科學創新)國家創新系統不僅要求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而且要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大力扶持和保護面臨國際競爭、戰略上十分重要而本國尚處于發展初期的幼稚產業和弱勢產業.從而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區域創新系統比國家創新系統更富有地域色彩區域創新系統是區內所有城市創新系統的整合與集成.城市創新系統又是官產學研等創新主體的整合與集成從某種意義上說.區域創新系統是產業創新集群的放大和延伸.但國家創新系統并非基于幾個產業創新集群各具特色的行政區域創新系統使創新要素在行政區域內流動比較容易.但在跨行政區域范圍內、在一國范圍內流動則往往受到地方保護主義、轉移成本、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
(2)聯系。區域創新系統與國家創新系統都強調創新主體、創新資源以及創新環境的重要作用.并認為互動的學習機制是創新系統的發展動力區域創新系統的運行狀態正常與否.功能發揮有效與否.子系統之間協調與否.都直接影響著國家創新系統運行的水平和效率.影響著國家創新系統功能的發揮。因此.發展國家創新系統.必須首先建設區域創新系統.要把國家創新系統的要素滲透和配置到各具優勢和特色的各個區域中國家創新系統對區域創新系統具有約束作用.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與完善.必須符合國家創新系統的要求各區域創新系統要根據國家創新系統的總體目標.從各區域實際出發.統籌安排.全面落實國家創新系統是區域創新系統發展的保障,它通過宏觀環境、政府政策、國家科技規劃等手段來保障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和完善必須得到國家創新系統的支持國家對創新系統建設和完善所沒計的政策和規劃.經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作用于區域創新系統國家的產業政策對域創新系統的建設和完善所起的作用非常顯著.各區域的特色產業基地、高新技術園區等系統.便是區域創新系統的表現形式國家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創新環境的完善以及國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為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和完善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國家宏觀教育政策扶持下建立和發展的大學等教育組織所構成的特定知識源和知識載體.為區域創新系統提供了智力支撐這些高等院校和培訓機構將在區域層次上發揮重要作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科研院所也對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在國家創新系統中.政府根據國家發展目標.實施重大創新計劃和項目.為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制度、政策、法律和基礎設施.促進產學研合作.推廣創新成果而區域創新系統則要把這些創新成果內化為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優勢.
3區域經濟學與區域創新系統構建
創新在本質上是一種經濟行為。區域創新在本質上就是區域經濟行為。于是.區域經濟學便構成了區域創新系統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區域經濟學強化了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的區域意識和空間意識.區域創新系統構建則在區域經濟學那里發現并確立了自身的終極目標.即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優勢.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高速穩定持續發展。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幫助區域創新從各個方面建立了一種域架構區域經濟活動的自組織暗示區域創新的系統特征: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誘導區域創新的空間布局:區域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工加強區域創新的優勢互補:區域經濟政策引導區域創新的發展方向。總之.區域經濟學對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發揮著基礎理論的導向作用。
4創新經濟學與區域創新系統構建
創新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技術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的運行過程、演化機制、動力模式,相關的組織創新、市場創新、金融創新和制度創新.創新戰略的選擇.創新能力的評價等而區域創新系統構建包括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且偏重技術創新。這樣,創新經濟學就為區域創新系統構建提供了核心理念和基本知識.直接指導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與發展準確把握技術創新的本質特征.認識并尊重技術創新的規律,有助于技術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正確理解技術創新與組織創新、市場創新、金融創新、制度創新的關系.有利于區域創新實踐的統籌安排和整體布局,圍繞技術創新.相關創新聯合發力,全面推進:從實際出發,選擇切實可行的創新戰略.有利于區域創新系統優勢和特色的發揮:建立科學的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有益于量化區域創新系統建設的水平。
5新制度經濟學與區域創新系統構建
新制度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方法研究制度.研究人以及由人建立的經濟組織在特定的制度約束下進行的經濟活動該學科主張制度進步是提高經濟效率的重要途徑而制度創新在本質上正是制度進步在建設區域創新系統的過程中.制度創新既包括企業內部與技術創新直接相關的制度創新.也包括地方政府實施的制度創新在某種意義上.政府的制度創新對整個區域的經濟。
社會發展更具有整體長遠的戰略導向作用從制度安排和制度演進到制度進步和制度創新.新制度經濟學從制度的角度為區域創新系統的構建貢獻了創新思想理念.奠定了制度創新的理論基礎。
企業是一種技術創新主體和經濟活動組織.追求技術發明的成功的商業化應用.追求商業利潤最大化為使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提升人們的生存質量.增強區域的整體競爭優勢和自主創新能力.制度創新便顯得特別重要制度的改造、建設與完善是一個地方政府的長期任務讓好的制度規范企業經濟行為.使絕大多數人的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和改善.這是一個地方政府所應追求的終極目標因此.在建設區域創新系統的過程中.地方政府首先要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打造最適合的制度安排。
6都市圈理論與區域創新系統構建
如果說區域經濟學為區域創新系統構建貢獻的是區域思想理念.那么.都市圈理論則把這種區域思想理念指向了特別的區域.即都市圈都市圈理論并不會對任何類型區域的創新系統構建發揮理論指導作用.它主要是對已經發展成為都市圈的特化區域的創新系統建設產生重要影響例如.作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就是極其特化的經濟區域都市圈內各城市聯系緊密,相互依存,優勢互補,共同繁榮.不僅是經濟活動的中心.而且是科技創新的中心.每個城市創新系統都是所在區域創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城市功能的科學定位、合理分工與協作,各類產業的整體優化布局。知識、技術、信息、資本、人才等各種創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動.交通基礎設施的網絡化一體化.制度政策體制的貫通銜接等.都大大促進了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與完善.為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打造了良好的環境.
7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理論與區域創新系統構建
科技合作在本質上屬于合作創新或聯合自主創新例如.把江浙滬作為三個行政區來看.其間的科技合作屬于合作創新:把江浙滬作為一體化的長三角來看.其間的科技合作則屬于聯合自主創新技術轉移在本質上屬于轉移創新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又是區域科技創新的主要方式所以.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理論從科技創新的角度為區域創新系統構建提供了思想支持和邏輯支撐科技合作模式與技術移機制的探究和選擇.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動.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科技政策的統一對接.科技信息共享平臺的打造.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的完善等.將推動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實現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區域科技創新.進而大力提升整個區域的創新能力。
2.形式單一。一門課程的考核應該全面考核該課程涉及的各種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不同的知識或能力應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目前一般都是通過期末一張試卷考核,無論是采取開卷還是閉卷形式,都無法全面考核學生的真實知識和能力。閉卷考試比較死板,注重知識,弱化運用;開卷考試雖靈活,但輕基礎。由于受限于試卷篇幅和答題時間,單次考試無法兼顧知識和能力,只能側重于知識點的考核,導致學生緊抓書本,視野狹窄,缺乏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考試期末“一錘定音”,只重結果、不重過程。通過一次考試決定學生一門課程的最終成績,存在極大的偶然性。必然導致學生平時不學,考前突擊復習,造成很多學生只注重考試期的臨陣磨槍,而忽視了平時的過程學習。必然出現學生纏著教師劃范圍、指重點,學生也只是簡單地復習重點內容,無法把握知識體系,更談不上知識的應用了。另外,僅考期末考試,大大削弱考試的反饋作用,不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也不利于發揮考試對學生平時的激勵和引導作用。
二、考試改革的主要方法
L034 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
L021 石油化工設備技術
L019 石油機械
L031 石油勘探與開發
L030 石油煉制與化工
E126 石油實驗地質
L005 石油物探
L028 石油學報
L012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
L006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L008 石油鉆采工藝
L025 石油鉆探技術
G387 實驗動物與比較醫學
A113 實驗技術與管理
C009 實驗力學
Y018 實驗流體力學
A115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G512 實用癌癥雜志
G875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G534 實用放射學雜志
G586 實用婦產科雜志
G746 實用肝臟病雜志
G457 實用骨科雜志
G224 實用口腔醫學雜志
G700 實用老年醫學
Q919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G652 實用皮膚病學雜志
G834 實用藥物與臨床
G324 實用醫學雜志
G760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G768 實用預防醫學
G856 實用腫瘤學雜志
G890 實用腫瘤雜志
* U049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U005 食品工業科技
U006 食品科學
U035 食品與發酵工業
U641 食品與發酵科技
U547 食品與機械
U029 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
* H838 食用菌學報
E363 世界地震工程
E548 世界地質
A201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G906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G485 世界臨床藥物
G484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G483 世界中醫藥
A023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73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F033 獸類學報
R005 數據采集與處理
W009 數理統計與管理
B015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
B007 數學進展
B004 數學年刊A
C036 數學物理學報
B006 數學學報
B012 數學雜志
S032 數值計算與計算機應用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W022 數字圖書館論壇
H008 水產學報
H232 水產學雜志
Z016 水處理技術
X533 水道港口
P007 水電能源科學
W004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A
W013 水科學進展
R050 水力發電
R049 水力發電學報
R587 水利經濟
W011 水利水電技術
W502 水利水電科技進展
W006 水利水運工程學報
W003 水利學報
F010 水生生物學報
H850 水生態學雜志
H015 水土保持通報
H287 水土保持學報
H056 水土保持研究
E540 水文
E154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X528 水運工程
R566 水資源保護
W570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U056 絲綢
T094 四川兵工學報
J051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G045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
A006 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F027 四川動物
Z007 四川環境
V007 四川建筑科學研究
A033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575 四川醫學
G745 四川中醫
H862 飼料工業
H864 飼料研究
G074 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T106 塑料
T014 塑料工業
T536 塑料科技
T079 塑料助劑
T580 塑性工程學報
X634 隧道建設
E123 臺灣海峽
L009 太陽能學報
J011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
M544 鈦工業進展
T527 炭素
T015 炭素技術
N043 探測與控制學報
V531 陶瓷學報
H041 特產研究
V027 特種結構
T999 特種橡膠制品
L505 特種油氣藏
N065 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
F034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C096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B030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I051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C105 ACTA MECHANICA SINICA
M100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G00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I062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I282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I072 CELL RESEARCH
I139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710 CHINA COMMUNICATIONS
E158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B023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
D031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 I154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I207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122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G011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I037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T10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07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E012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D017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I200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I201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G126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I071 CHINESE OPTICS LETTERS
C106 CHINESE PHYSICS B
C058 CHINESE PHYSICS C
C059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B022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B010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RESEARCH
C095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E626 CT理論與應用研究
F017 CURRENT ZOOLOGY
F005 ENTOMOTAXONOMIA
I012 INSECT SCIENCE
N764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I227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I168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 CHINA
S051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126 JOURNAL OF ELECTRONICS
I105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Z027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018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F013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I063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W015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ERIES B
G442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F029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 I142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I229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M015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B005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WITH APPLICATIONS
F021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I120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M035 JOURNAL OF RARE EARTHS
R062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I090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
*:2014年新入選期刊 1/34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2014年9月26日
CODE 期刊名稱
I041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I159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I184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019 MOLECULAR PLANT
I232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G278 NEUROSCIENCE BULLETIN
I202 PARTICUOLOGY
H046 PEDOSPHERE
* I050 RARE METALS
C072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065 RICE SCIENCE
G616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M104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G095 VIROLOGICA SINICA
G549 癌變·畸變·突變
G481 癌癥進展
A003 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276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G271 臨床放射學雜志
Q908 臨床肺科雜志
G501 臨床肝膽病雜志
G291 臨床骨科雜志
G664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G658 臨床薈萃
G345 臨床急診雜志
G204 臨床檢驗雜志
G310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G881 臨床軍醫雜志
G287 臨床口腔醫學雜志
G222 臨床麻醉學雜志
G317 臨床泌尿外科雜志
G257 臨床內科雜志
G230 臨床皮膚科雜志
G309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G802 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 G423 臨床腎臟病雜志
G797 臨床輸血與檢驗
G256 臨床外科雜志
G942 臨床誤診誤治
G855 臨床消化病雜志
Q909 臨床小兒外科雜志
G261 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G293 臨床血液學雜志
Q913 臨床眼科雜志
G673 臨床藥物治療雜志
G274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
Q910 臨床腫瘤學雜志
T231 磷肥與復肥
G491 嶺南心血管病雜志
N023 流體機械
H748 麥類作物學報
T060 煤化工
K504 煤礦開采
K038 煤炭工程
K005 煤炭科學技術
K017 煤炭學報
D027 煤炭轉化
K009 煤田地質與勘探
H037 棉花學報
G056 免疫學雜志
B017 模糊系統與數學
N087 模具工業
N107 模具技術
S015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
T077 膜科學與技術
N084 摩擦學學報
U533 木材工業
M655 納米技術與精密工程
J050 南昌大學學報工科版
A013 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
G047 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
R117 南方電網技術
V089 南方建筑
H069 南方農業學報
H068 南方水產科學
F034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C096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B030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I051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C105 ACTA MECHANICA SINICA
M100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G00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I062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I282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I072 CELL RESEARCH
I139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 I710 CHINA COMMUNICATIONS
E158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B023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
D031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 I207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122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G011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I037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T10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07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E012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D017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I200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I201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G126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I071 CHINESE OPTICS LETTERS
C106 CHINESE PHYSICS B
C058 CHINESE PHYSICS C
C059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B022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B010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RESEARCH
C095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E626 CT理論與應用研究
F017 CURRENT ZOOLOGY
T082 ENGINEERING SCIENCES
F005 ENTOMOTAXONOMIA
I220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012 INSECT SCIENCE
* I225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 N764 JOURNAL OF BIONICS ENGINEERING
I227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 I168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 CHINA
S051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126 JOURNAL OF ELECTRONICS
Z027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018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F013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I063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W015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ERIES B
F029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I229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M015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B005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WITH APPLICATIONS
F021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I105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I120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M035 JOURNAL OF RARE EARTHS
R062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I090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I041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 I159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I184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019 MOLECULAR PLANT
* I232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G278 NEUROSCIENCE BULLETIN
I233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I202 PARTICUOLOGY
H046 PEDOSPHERE
C072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 I065 RICE SCIENCE
G616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M104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G095 VIROLOGICA SINICA
G549 癌變•畸變•突變
G481 癌癥進展
A003 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M031 安徽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K027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02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A009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12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G786 安徽醫學
Q906 安徽醫藥
G013 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Z549 安全與環境學報
H340 桉樹科技
F044 氨基酸和生物資源
G550 白血病•淋巴瘤
R024 半導體光電
R063 半導體技術
G741 蚌埠醫學院學報
U521 包裝與食品機械
U645 保鮮與加工
E045 暴雨災害
N017 爆破
N012 爆破器材
N006 爆炸與沖擊
A652 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02 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
A005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U019 北京服裝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J030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Y0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T020 北京化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X014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M030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G500 北京口腔醫學
N001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H025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H263 北京農學院學報
G004 北京生物醫學工程
A010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L530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學報
G016 北京醫學
R018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
G620 北京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