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0:26: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民生問題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Abstrac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livelihood issues continue to be improved, from food and clothing to the overall well-off "and then" well-off "" harmonious society ", to draw the Government was concerned about people's livelihood,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for the benefit of the history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track,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livelihood issues are also under development, while the current price rise is a prominent issue.
Key words: people's livelihood; prices; rise; stable
中圖分類號:F71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物價上漲成為眼下最關注的民生問題之一,油價、房價、食品價格等紛紛上漲,物價上漲就像“兔子跳”,不停地往上“竄”。
物價上漲的表現
2011年物價上漲如同“過上車”一般,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從年初的4.9%的月度同比漲幅一路上漲,進入5月之后,CPI漲幅迭創新高,直到7月份同比漲幅達到了6.5%,創下37個月的新高。
糧價的上漲:去年11月份食品價格突然上漲3.7%,造成當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較上月突增0.5個百分點,又創下新高。在百姓眼中,買任何東西最大的體會就是貴,以前幾毛錢一斤的青菜,現在漲到二、三元。我們的蔬菜價格已經進入了“元時代”。
能源價格的上漲:據調查,2010年的煤炭600元每噸而到2011年漲到1000元每噸,漲幅約40%。而在這方面,山西省對出省的煤炭征收附加費的決定已經得到了國家的同意,這就意味著我國多數省份用煤價格仍將上漲。
沒完沒了的漲價衍生出蒜你狠、豆你玩、油你漲等等這些百般無奈的稱呼,這些流行語的接力不斷,印證了過去的一年又是物價飛漲的一年。我們不能任由其無止盡的漲下去,要挖掘深層的原因,遏制住這種勢頭。
物價上漲的原因
雖然此番物價上漲是由食品價格上漲帶動起來的,但是通過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此次物價上漲有其巨大的宏觀環境及內部成因所造成。因此,我們對物價上漲這個問題不能輕視,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食品價格成為推動物價上漲的首要因素。
據調查,2010年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9.1%,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約2.79個百分點,部分食品價格漲幅超過兩位數,如糧食、鮮菜、食糖價格分別上漲14.3%、11.5%和28.3%。
是什么導致了食品價格上漲呢?比如,大米價格出現反彈,主要是因為主產區稻谷價格上漲以及運輸費用的增加。就拿北京市場來說,其大米主要遼寧和黑龍江,今年以來遼寧地區大米價格大幅上漲,導致北京大米市場出現波動。隨著天氣的變化,大米市場的銷售量也將逐步放大,大米價格還會在高位徘徊。而蔬菜價格的上漲主要是汽、柴油價格上漲,增加了蔬菜的運輸成本,同時,近期產地遭遇降溫天氣,導致蔬菜生產緩慢,供應不上,也是其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
其實,食品價格上漲的幕后推手從來都是非常清晰的,降低稅費、穩定油價、減少路費,始終是繞不開的痼疾。
物價上漲更深一層次的原因是房價的上漲。
為了防止物價上漲,今年以來政府頻頻出手,先是祭出了“史上最嚴厲”的樓市調控政策,遏制房價,最近更是強化了對房價上漲的調控政策。但是現實正如大家所看到的,目前的狀況是越調越漲,調一次漲一次。
我們知道,房價在統計上是不計入消費物價指數的,那么,房價上漲是如何影響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呢?
房價上漲首先影響的是工資。住房消費是當前勞動力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價上漲必然會導致工資上漲,這也是這幾年工資上漲的原因之一。在工資上漲的帶動下,農產品漲價就是應該水到渠成的了。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必將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如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必將引起新一輪的貨幣貶值。從房價與收入來看,如果房價維持不降,未來一段時間工資上漲幅度將驚人,即使在非中心城市也是如此。
因此,房價偏離房子的價值,并不影響市場經濟按照商品中所包含的等量的人類一般勞動進行交換的原則。市場就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將物價互相拉升,達到某種平衡。正像馬克思《資本論》里所說:“價格偏離價值量的可能性,已經包含在價格形式本身中。但這并不是這種形式的缺點,相反地,卻使這種形式成為這樣一種生產方式的適當形式,在這種生產方式下,規則只能作為沒有規則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數規律來為自己開辟道路。”
外部大環境也影響著我國物價的水平,比如美元貶值誘發全球性通貨膨脹,加大我國輸入型通脹壓力。
隨著次級債危機的不斷擴散和惡化,美國進入新一輪降息周期,導致美元持續貶值。美元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貨幣,美國通過貿易逆差向全球輸出大量美元成為全球貨幣的“供鈔機”,造成世界范圍內的貨幣供應過多,流動性過剩,資本流動性大幅提高。另外,國際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標價,不斷貶值的美元使得大宗商品的身價相對上升。預計美元仍將保持弱勢格局,全球能源、農產品、原材料,貴金屬價格亦將居高不下,會在很大程度上沖擊我國價格體系。
此外,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直接造成人民幣購買力的下降。打個比方:人民幣對美元升值06年的時候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是1:8061。而07年是1:7.11。假如一個企業出口了1美元的貨物,在06年1美元可能換成8塊錢,那么這8塊錢,可以很好地保證這個企業的利潤,而到了07年,同樣的1美元只能換成7塊錢,這7塊錢,可能連他的成本都不夠。由此所帶來的連鎖反應是,原材料上漲—商品上漲—出口價格上漲—更多的美元消化到國內—下一輪漲價,這樣的一個惡性循環。
怎樣穩定物價?
通過之前分析,我們知道高物價對于我國各行各業的危害,高物價不僅使民不堪負,還會使國家發展緩慢下來,更嚴重的來說,會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最終將不利于我國的和諧社會建設。所以,穩定物價刻不容緩,好在我們的政府已經重視到這一點了,積極出臺政策措施穩定物價。
1、政府于2010年11月20日出臺的16條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的具體措施。
國務院頒布的這十六條措施簡稱“國十六條”,具體來說有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穩定農副產品供應;降低農副產品流通成本;保障化肥供應;做好煤電油氣協調工作;發放價格臨時補貼;建立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繼續落實規范收費的各項規定;積極穩妥推進價格改革;規范農產品經營和深加工秩序;加強農產品期貨和電子交易市場監管;健全價格監管法規;加強價格監督檢查和反價格壟斷執法;完善價格信息制度;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建立市場價格調控部級聯席會議制度。這十六條非常全面細致的給出了穩定物價的措施,條條都有可行之處,如果真能落實到實處,我們的高物價降下來就指日可待了。
穩定物價還應從我做起。
從我做起,我們的干部要起到一個帶頭作用,應把穩定物價納入到領導干部考核評價。各級政府應參考這一意見,把保障市場供應,穩定市場物價納入對各市、各有關部門及領導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凡不落實,不執行中央及省市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及有關工作要求的,或組織不力、政策落實不到位造成嚴重后果的,要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的領導責任。
作為企業,要不斷的做大、做強民族企業,不能過多的依賴進口,否則將永遠被美元所牽制。要不斷地更新觀念,轉變思想,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只有科技進步了才能提高生產力,降低成本,進而穩定物價。
中圖分類號: D42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農民市民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是城市化的實質和必然結果。特別是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二元結構十分明顯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勢在必行的。加大城市化建設的力度,加快實現農民市民化,也是當下各個城市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從狹義的角度來看,農民市民化主要是指農民、城市農民工等獲得作為城市居民的身份和權利(市民權)的過程,如居留權、選舉權、受教育權、社會福利保障等。在中國,最明顯的標志就是獲得所在地的城市戶口及其相應的社會權利。而從廣義的角度來看,農民市民化是指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借助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使現有的傳統農民在身份、地位、價值觀、權利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城市市民轉化,以實現城市文明的社會變遷過程,這是在社會文化和角色內涵層面上的農民市民化。
在我國很多地區在各方面因素的推動下,已經實現了狹義層次上的農民市民化,即在城市有居住權、選舉權、受教育權、社會福利保障等。但是由于農民內在因素的影響,廣義上的農民市民化的實現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阻礙。
一、現狀分析
鹽城市城南新區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據調查顯示,自2001年鹽城市開始鄉鎮規劃調整,土地被征用,建設城南新區,許多農民房屋被拆遷,并由政府統一安置,同時安置房也辦理了土地證、房產證。在這些地區初步實現了狹義的農民市民化。此外,找“十五”期間人口制度改革的腳步也明顯加快,該市取消了非農業戶口和農業戶口登記制度,統一使用居民登記制度,使得進城務工人員住房、就業、子女的教育等條件均得到了改善,社會保障也得到逐步解決,此外,在2010年9月,該市還出臺了鹽城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并逐步實施,不斷完善教育體制,平衡教育資源。
由于傳統觀念上對于農村戶口的歧視,很多農民對于擺脫農村戶口,脫離土地變為城市人口起初也是十分欣喜,但是入住之后,很多問題就顯現出來。與小區原有住戶以及社區物業的矛盾日益激化,同時對于新的環境無法很好的融入給他們本身也帶來了很多的困擾。
在XX小區調查的過程中就發現,脫離了原有的勞動資料,一時間又難以融入城市生活,無法在短期內適應城市的工作。很多居民對自家房屋進行改造,民用房改做商業用途,將車庫改裝出租,在樓頂搭建陽光房。將一樓的院子改為門面房,開小飯店、水果店甚至是熏燒店。這些行為造成了排污、大氣污染等問題,影響了整個社區的居住環境以及社會管理秩序,也給其他居民的生活環境帶來了影響。
二、問題分析
從農民自身來看,由于中國長期積累的小農意識的影響,使他們很難適應城市有組織的生活。大家只是脫離了原有的土地,從身份和權力上轉變為市民,然而在社會角色上依然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轉變,很多原有的習慣以及生活方式嚴重制約了。 觀念上還存在只顧自身利益,市民意識和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不能以市民的標準來要求自身,生活習慣上仍固守一些陳規陋習。由于農村的教育體制相對落后,也導致他們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對于新事物的接受適應能力相對較差,無形中也影響到就業、人際等多方面。此外,對于剛剛進入城市的他們還無法擺脫階層意識的束縛,有一定程度的自卑,難以主動積極地適應到城市生活之中。作為影響市民化進程的內因,在外因阻礙日益減小的今天,自身素質的相對較低已經成了影響農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礙。
另一方面障礙來自城市居民。相對于進城農民,城市居民有一種先天性的優越感。對于進城農民這一個龐大的外來群體,有著一種排斥心理,缺乏包容心,喜歡給他們貼標簽,故意排斥或遠離他們。使矛盾激化發展,導致一些不必要的沖突,更鮮有人主動去關心幫助他們。
由于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思想上的城鄉對立。城市市民對于農民也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對進城的農民缺少一種包容心或者認為他們好欺負。很多人把失業、犯罪率、城市環境質量、交通問題這些本身就存在的問題也全部歸咎于進城農民。當然,不可置否大規模的農民市民化對城市的環境、治安、交通等各個方面都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但是走農民市民化的道路是我國發展的必經之路,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
三、解決方法:
農民要市民化就必然要先融入市民之中,這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市民,要經過一個文化重建的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緩慢的進城之中,既需要農民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市民等多方面的幫助。
加強法制意識傳播,要提高市民化過程中的農民素質,必須要加強法制意識的傳播。加強進城農民的法制意識,不但有利于執法人員的執法,也有利于農民維護自身權益。定期開展法制宣傳活動,相關部門需要出臺一套有效的政策體系,為未來鋪路。此外還要加強立法,讓農民市民化應通過立法賦予農民更多的權利。
端正態度,發揚主人翁精神。身為城市居民要有主人翁精神,幫住市民化過程中的農民,要理解他們,而不是嘲笑或者厭惡,要端正自身態度。對于一些可避免的沖突要盡量避免,有錯誤的地方可以指出。
1.吉林省農民勞動生活方式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的實施,吉林省農民的勞動方式發生了變化。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改革的不斷深化,吉林省農民以農為主兼營他業的現象越來越多。2011年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277.44億元,比上年增長5.1%。其中,實現種植業增加值676.16億元,增長6.8%;林業增加值51.24億元,增長5.4%;牧業增加值493.01億元,增長2.2%;漁業增加值19.08億元,增長4.6%;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37.95億元,增長9.2%。全年豬、牛、羊、禽肉類總產量236.2萬噸,比上年增長1.5%。
2.吉林省農民政治生活方式的現狀
在政治參與方面,除了不在居住地的進城務工人員和創業人員,93%的農民均愿意參加村干部的民主選舉,農民在挑選村干部時,意見相差不是太大,基本都愿意選舉本村或本家的人做村干部,因為選舉這樣的人能為自己帶來好處。因此民主選舉推行還有很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3.吉林省農民消費生活方式的現狀
隨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民消費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有的生存型消費方式正逐步向漸發展型消費方式轉變,吃的方面已由溫飽型轉向營養型;穿的方面已由保暖型轉向美觀型;住的方面已由能安身轉為寬敞舒適;用的方面則更進一步,許多現代化消費品如摩托車、彩電、影碟機、冰箱等,已經不再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
二、吉林省農民生活方式存在問題
現階段,農民生活方式仍然存在問題,其主要表現有:
1.勞動生活水平落后
吉林水資源相對貧乏,并且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特別是西部地區的一些縣市缺少水源和灌溉工程,農業長期“靠天吃飯”,干旱災害頻繁,成為農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的瓶頸。吉林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80.75萬公頃,僅占耕地總面積的32.6%。以德惠市為例,德惠市大型農業機械保有量僅為550臺。全省農機總動力只有2355.03萬千瓦,主要糧食作物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僅為45%。此外,受基礎設施和市場的影響,現代物流業也處于較低水平。
2.政治生活參與較少
現階段農民在村民自治過程中的種種心理和表現,反映出大部分農民還停留在傳統的官管民的思維中,沒有意識到每一個人作為公民,享有的不可剝奪的自由平等的權利。農民的政治參與也大多數是手段性參與,即將政治參與僅僅視為實現某一利益要求和愿望的工具。
3.消費觀念陳舊
吉林省農民收入中的大部分均用于生活消費方面,除了吃穿之外,主要用于住房,而用于教育支出和其他文化開支的則較少。同時,許多農民以炫耀式的消費為理想模式,互相攀比、講排場,這樣的消費模式使大量的生活資料白白浪費,實現不了應有的價值。
三、影響吉林省農民生活方式的因素
1.傳統文化根深蒂固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有部分農民已跨入現代化的門檻,農民的生活方式也逐步向現代化邁進,但就中國廣大農民而言,農民的人文、道德、倫理化觀念、社會責任感、法制意識等方面顯得比較淺薄。
2.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限制
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工農、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使中國農民遠離現代化城市文明,農民由于長期被隔離在現代文明大門之外,過著傳統的農村生活,盡管養成了許多諸如勤勞節儉、善良純樸的優良品質,但也因此形成了一些與現代文明不相適宜的行為習慣、思想觀念,如閉關自守、小富則安、目光短淺、時效觀念差、衛生習慣不重視等等。
3.民主法制建設不完善
雖然農民在獨立的經濟活動中,已經學會了用法律保護自己,但“農村是熟人社會而不是陌生人社會”的現實很難改變,人與人的關系主要靠“禮”和“情”來調節,禮大于法的觀念還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還有許多農民不懂法,導致自己的合法權益經常受到侵害。
總之,農民問題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問題。農民是中國社會的最大群體。沒有農民的現代化,就根本談不上國家的現代化。從社會科學研究的視域出發,應當十分重視對農民生活方式現代化轉型的研究。惟其如此,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最終實現。
參考文獻:
ResearchontheInflationandRMBAppreciationCoexistence
ZhihuiYu
Abstract:Accordingtothe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thehighrateofinflationleadstocurrencydepreciationintheopeneconomicconditions,howeverthetrendofRMBappreciationisstrongerwhiletherateofinflationishigher,.whichbiasthebasiceconomictheoryanddamagesthehealthydevelopmentofoureconomy.ThereasonsoftheinflationandRMBappreciationcoexistenceareanalyzedandtherelevantpolicyadvicesareadvancedinthepaper.
Keywords:inflation,RMBappreciation,excessliquidity
一、引言
本輪通貨膨脹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但最初漲幅不大,CPI大幅上升始自2007年初,各月CPI數據顯示物價上漲趨勢日益加劇(見圖1),2007全年CPI平均增長4.8%,達到近10年來的最高點,人民幣對內貶值嚴重。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改開始至2008年1月,人民幣匯率一直上升(見圖2),升值了12.09%。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在開放經濟環境中,商品價格是一致的,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一國的高通貨膨脹率引起通貨對外貶值(GregoryMankiw,2002)。而我國高通貨膨脹率并沒有引起通貨貶值,人民幣匯率對外升值態勢強勁。這一經濟現象違背了傳統的經濟學原理,給國民經濟健康發展造成極大危害:阻礙國內外市場的有機銜接,削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誘發國際游資的沖擊,使人民幣成為外國經濟調控的犧牲品。
圖1.2007年1-12月份我國CPI同比漲幅圖2.2005年7月以來RMB/USD匯率中間價走勢
數據來源: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整理數據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
二、通貨膨脹與人民幣升值并存的原因
目前和這一問題相關的研究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經濟政策使然。如:我國長期以來涉外經濟政策的嚴重不對稱性造成同一種貨幣內外不同價(裴平,2006);央行為化解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在外匯市場上大量買入美元,導致基礎貨幣大量投放,造成流動性泛濫,導致國內資產價格的上漲和泡沫經濟的產生(方先明等,2006;王海龍,2007)。第二種觀點是市場預期使然。如:投資者“繁華預期”的作用已對市場流動性變化產生重要影響,是當前資產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劉春航等,2007)。
兩種主要觀點分別從不同角度分析了人民幣內外價值背離的原因,而要全面認識這一問題,就必須把兩種觀點結合起來考慮。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對問題的分析如下:
(一)國際環境影響
1.全球經濟發展失衡。IMF前總裁拉托在2005年初的一次演講中提出了全球經濟失衡(GlobalImbalance),指出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龐大、債務增長迅速,而日本、中國和亞洲其他主要新興國家對美國持有大量貿易盈余,是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表現。社科院李揚在給《瞭望新聞周刊》的報告中分析了失衡的原因:從1998年開始,發達國家出現了儲蓄不足,因而他們從別國輸入產品,同時也輸入資本,發展中國家通過順差的形式,既從實物、資金上補貼了發達國家——由窮國補貼富國。由于美元在全球經濟中處于主導貨幣地位,不斷增長的全球貿易和國際儲備資產的需求,需要美元供應不斷增加,這只能依賴美國不斷出現貿易赤字才能實現。美國持續不斷的貿易逆差,成為全球經濟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由此全球出現了國際收支失衡,一方面是美國的經常項目和財政雙赤字,另一方面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
2.全球流動性過剩。原因有:(1)貨幣增長與經濟增長不協調。據IMF統計數據,1997年以來,全球貨幣基礎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全球的生產增長速度。2002年以后,全球貨幣增長率持續上漲,每年高于10%,甚至達到近25%,但世界GDP的年增長率一直在2%—5%之間,兩者差距越來越大。(2)世界貨幣基礎增長迅猛。美國作為擁有國際儲備貨幣發行權的國家,為解決國內經濟矛盾的需求出發,發行大量美元,尤其為緩解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截至2008年1月16日,美聯儲向銀行共注資1800億美元,受次貸危機影響,歐洲央行、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共注資3974億美元。(3)美元疲軟。為應對美元疲軟,亞洲各國和地區如新加坡、印度、韓國、香港等都在外匯市場采取干預措施,大量購買美元,減緩本幣升值壓力,造成大量本幣投放,加劇國際流動性過剩。
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影響:(1)巨額國際游資出現。由于中國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大,以高盛為代表的對沖基金對采掘業的商品期貨市場壟斷性鎖倉,現貨價格大幅攀升,這也是我國輸入型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的源頭。另外,人民幣升值預期、房地產價格膨脹、分享國有資產價值重估收益及最近中美之間的利差倒掛的推動下,為了“套利”、“套匯”、“套價”,國際游資流入我國的規模迅速擴大,對國民經濟穩健運行構成威脅。(2)全球物價上漲。2007年11月份,世界主要國家的消費物價指數均達到近十年來的最高漲幅。2007年10月份美國、歐元區CPI漲幅達到3.5%、2.6%。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俄羅斯、越南CPI漲幅超過8%。這必然影響參與到國際經濟中國。
3.國際政治壓力。由于美元持續貶值,而人民幣匯率實際上是盯住美元的,按理說人民幣對歐元、英鎊等也應該貶值,這相當于人民幣搭了美元貶值的“便車”,但是鑒于中國外貿順差的不斷增長以及國內通貨膨脹的抬頭,美日歐等國采取政治手段,聯手敦促人民幣升值:2007年12月5日,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指出,中國在提高匯率靈活性方面進展還不夠迅速。七大工業國(G7)要求人民幣必須對包括歐元在內的所有貨幣升值。日本財政大臣額賀福志郎也向中方提出采取措施加快人民幣的升值速度。
(二)國內因素
1.內部經濟失衡。當前內部經濟失衡表現是“五過(儲蓄率過高、投資增長過快、外貿順差過大、貨幣投放過多、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結果就是嚴重的流動性過剩。
儲蓄率過高:近年來儲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不斷攀升,從1996年占GDP的37%的上升到2006年的46%。一國的儲蓄分成三大塊:居民、企業與政府儲蓄。我國居民個人總儲蓄僅占了國民總儲蓄的30%~40%,而政府和企業總儲蓄才是儲蓄的主要構成部分,幾乎占到了70%。居民儲蓄率自1996年達到20%后一直往下降,政府和企業儲蓄占比在提高。
投資增長過快:我國投資率保持持續多年的增長勢頭。2003年以來,每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都在25%左右,資本形成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了40%,而消費比例在2006年則降為50%。與我國總儲蓄結構相對應,我國投資主要是政府及國有企業。首先,在我國政府的財政收入每年保持20%的增速的背景下,除了國家行政開支外,剩下的大部分用于投資搞建設。其次是國有企業,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中國企業儲蓄基本上用于再投資,2006年全國國有企業利潤總額達到1.1萬億元,占GDP的5%。
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近十幾年來,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擴大,表現為城鄉收入差距和各地區、各行業發展不平衡致使城鎮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根據王小魯的測算,目前城鎮居民中10%最高收入和10%最低收入居民之間的實際收入差距估計高達31倍,全國城鄉居民高低各10%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估計在55倍左右。從2000年至2005年我國最終消費率由61.1%降為52.1%,而同期世界平均消費率為78%左右。收入分配不均降低了我國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大量的低收入勞動者有消費意愿沒有消費能力,有能力消費的富人缺少消費動力。由于即期消費需求受到抑制,我國國內儲蓄的高位運行現狀無法改變,也使得國民經濟增長的動力很大部分來自投資,由此陷入一個“高儲蓄、高投資”惡性循環,也是我國持續多年的國際收支順差的根源。
外貿順差過大:由于內需不足,我國產品對出口依賴嚴重。我國國際收支連續多年出現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2007年上半年,資本項目順差902億美元,2007全年累計貿易順差為2622億美元,2007年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5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43.32%。貿易順差仍是2007年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推動力,占到全年外匯儲備新增量的56.8%。人民銀行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在買入外匯的同時投放了大量人民幣資金,從而造成了銀行本幣存款增加和流動性過剩。
貨幣投放過多:推動了信貸快速增長。2000~2006年M0、M1、M2年均增長分別為10.5%、15.3%、16.5%。2007年底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40.34萬億元,與年初相比增加了5.1902萬億元;外匯儲備為1.53萬億美元,與年初相比增加了4637億美元。說明40.34萬億元人民幣貨幣供應中的11萬億元是因應1.53萬億美元的強制性結售匯制和外匯占款制度發行的。隨著貨幣供應量的增加,2007年前三個季度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3.36萬億,同比多增6422億元;各項存款余額比年初增加4.75萬億,同比多增5893億元。可見,貿易順差擴大、投機性資金流入,推動了國內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和貨幣供應量的較快增長,加劇通貨膨脹壓力。
2.對外經濟政策長期的嚴重傾向性。
外貿外資上“限入獎出”、“寬進嚴出”的涉外經濟政策指導下,我國國際收支出現經常項目下長期貿易順差和巨大資金凈流入。我國長期對進口實行限制。目前,我國各級政府還在不同程度上保留著對進口的上級主管部門審批規則。為吸引外資,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給予外資許多優惠政策和有利條件,國內企業向外投資卻受到限制。同時,資本和金融項目下的人民幣自由兌換程度不高,另外,有關部門對國際游資進入的控制比較寬松,而對國內資本外流的控制比較嚴格。外貿外資管理政策不對稱,不真實地提高了出口能力,打壓了進口需求,客觀上形成雙順差與外匯儲備的急劇增加,扭曲了我國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
外匯交易制度的不對稱。強制性結售匯制使得個人和企業不能按意愿購買外匯;外匯銀行不能根據自己的意愿買賣和持有外匯,這種不對稱性外匯交易制度從市場交易層面放大了外匯供給,縮小了外匯需求,并且降低了國內外資產的替代性,成為人民幣內外價值轉換與趨同的障礙。
三、政策建議
在全球經濟發展失衡與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我國通貨膨脹與人民幣升值并存問題變得復雜而嚴重,如何通過自我完善來應對國際不利因素且化解內部問題,提出政策建議如下:
(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儲蓄率過高,高儲蓄主要來源于政府與企業,因為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得居民儲蓄率下降,因此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于政府投資與出口的增加,出口依賴原因在于居民消費率低,居民消費率低源于國內收入分配差距大,這也是導致我國經常賬目持續大規模順差、流動性過剩及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可見收入分配不均是問題的根源。政策的不確定性是我國收入分配不均的主要影響因素,減少政府行為的不確定性,建立一個法治的市場經濟,減少極高的壟斷性利潤,從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二)落實從緊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主要有兩個工具:一個是存款準備金,一個是利率。提高存款準備金,會減少銀行的可貸資金,中小企業更難得到貸款,而大企業的貸款不會受到多大影響。中小企業是我國就業的主渠道,如果減少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就業的增長就會減少,失業率會增加,收入分配兩極分化的情形會更趨惡化。提高貸款利率可以減少投資需求,抑制資產價格的上漲;提高儲蓄利率,會減少消費。投資和消費受到抑制,通貨膨脹會緩解。提高利率是較好的政策選擇。
(三)完善對外經濟政策
匯率調整堅持“主動、可控、漸進的”方式,提高交易費用,在較高的交易費用下,熱錢也難于從匯率的升值中獲利。取消強制結售匯制度,放寬企業和居民海外直接投資的管制,給予本國廠商和居民“國民待遇”,提倡國內外廠商和居民之間的公平競爭。進一步擴大QDII的范圍,開展相關的股票類業務,對分散投資資金也有一定的作用。這可以減少國際收支的順差,恢復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真實性,提高國內外資產的替代性,促進人民幣內外價值的相互轉換與趨同。
參考文獻:
[1].N.GregoryMankiw.Macroeconomics(FourthEdition)[M].WorthPublishers,2002,186-202
[2].裴平.論人民幣內外價值偏離[J].經濟學家,2006,(1):93-99
在我國,新生代農民工既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群體,又是一個明顯的弱勢群體。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這一群體存在的代際傳承和階層固化問題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對于我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和可持續發展道路形成不利影響。本文試從經濟法視角對依法破解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關鍵談點認識。
一、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實質
改革開放前,我國各階層群體之間的社會落差不大,經濟資本差距很小,不同家庭文化資本的作用幾乎為平等的國民教育所消解,家庭資本對下一代社會地位的影響并不顯著。改革開放后,各階層群體之間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距離開始拉大,從而導致家庭資本影響力增強,這在代際流動和代內流動中均有體現,尤其是權力地位對家庭資本的綜合作用表現得更加突出。但到目前為止,在單純經濟地位的實現過程中家庭背景的影響依然式微,這就使得那些缺乏優勢家庭背景而又具有強烈上升愿望的人,更多地去選擇改善自身經濟地位以實現家庭資本的擢升。新生代農民工正是這樣的一個族群。
本文語境中的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專指新生代農民工代際傳承和階層固化問題。代際傳承,即祖輩世代相傳,系指家庭中每一代人和上一代人之間社會地位的相似性。階層固化,即社會流動喪失,系指若干代人持續停留在某種社會階層中的穩定性。應當說,新生代農民工代際傳承和階層固化問題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三農”問題,而是更加接近于城市問題但又不是城市問題。雖然農民外出務工既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渠道,又是提高農民增加收入幅度的一種有效方式①,但是農民一旦進城務工就變成了“半個城市人”,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中的絕大多數人已有破釜沉舟的“融城”意識和行動,與之相關的就業、培訓、社保、維權等又無一例外地屬于城市問題,因此這一問題事實上已經超越了“三農”問題的時間范圍和空間范圍。農民工問題超越“三農”問題的時間范圍,是指兩個問題并非完全同生同滅,“三農”問題的解決并不等同于農民工問題的解決。農民工問題超越“三農”問題的空間范圍,是指兩者并非同處一個地域,解決農民工問題的重心越來越轉向城市,已經進入“城市解決”的框架中。這是因為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將持續不斷地向城鎮轉移,即便將來“三農”問題解決了,這一進程還會繼續。必須指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實質在于城鄉一體化,是一個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新課題,需要運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多種學科知識加以分析提煉。
二、依法破解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關鍵
隨著第一代農民工年齡增大、逐步返回農村,上世紀80年代后出生的第二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陸續進入城市,并成為億萬農民工的主力。由于這一代農民工所成長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其父輩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在文化程度、打工目的、城市認同感等方面也和父輩迥然不同。所以,依法破解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關鍵已經不再是“農村包圍城市”式的遷徙(經濟)問題,而是平權(法律)問題,即讓新生代農民工和市民一樣享受國民待遇問題。
具體講,依法破解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關鍵主要有以下幾點:(1)實行城鄉統一的居住證制度。作為戶籍制度改革的內容和“綠卡”制度嘗試的形式,居住證制度目前已在上海、深圳等城市實行。凡持有居住證的人,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可享受當地城市居民的待遇。2010年5月27日國務院轉發國家發改委《關于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首次以法規形式提出將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居住證制度,它將尋求解決農民工融入城市和外國人技術移民等問題。當然,這離城鄉統一的居住證制度還有很大差距,但已是歷史性進步。(2)采取農民工子女中小學就近入學制度。教育權是一種基本人權,應當奉行“有教無類”②,追求教育平等。將中小學就近入學變成制度,充分考慮了農民工進城后城市建設的需要與可能,事實證明是可行的。目前教育不公現象比較嚴重,教育資源城鄉分布不均,這也是新生代農民工往往攜子女同入城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民工子女中小學就近入學能夠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由于我國新生代農民工貧困代際傳承相當牢固而普遍,因此2011年兒童早期發展國際研討會的與會專家呼吁,必須注重農民工子女早期發展教育,打破貧窮的代際傳承。③(3)落實城鄉相同的計劃生育政策。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這項政策落實得最好的是城市公職人員,廣大農民特別是身居城郊或“城中村”的農民工家庭計劃生育意識比較淡漠,需要加強管理,實行必要的獎懲措施。公職人員的處罰措施之一是開除公職,與此相應,對于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的農民和農民工建議收回其承包土地、解除其勞動合同,并載入誠信不良記錄。(4)切實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城市住房問題。將新生代農民工城市住房問題納入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可以首先在中小城市試行。(5)實現新生代農民工醫療保險城鄉遷移中的無縫銜接。例如,實行“醫療保險一卡通”或“農民工醫療保險定點醫院”制度,就是很好的方法。(6)著手解決農民社會養老問題。目前“雙軌制”退休養老金制度帶有明顯的歧視性,應予廢除。城鄉社會養老制度的最終目標是城鄉一體化,但鑒于我國諸多現實困難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宜先進行多層次社會養老制度改革,然后逐步推進城鄉社會養老一體化。我們認為,要從制度入手,把政策創新和法律跟進結合起來,依法建立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合法權益的長效機制。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有必要深入查找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形成的原因,關注和鼓勵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不懈奮斗,保護新生代農民工維權的積極努力,促進和完善事關新生代農民工切身利益的包括法治在內的制度建設。惟其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
三、經濟法能為新生代農民工做些什么
經濟法是溝通公法與私法的橋梁,是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達摩克里斯”之劍。筆者認為,它能為新生代農民工做三件事:
第一,創造公平的社會競爭環境。為新生代農民工創造更多的公平競爭機會,讓他們盡快融入城市,是我國政府面臨的一項新任務。我國現有1.5億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占到其中的60%還多。作為農民工的主體,他們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城市居民生活不可須臾離開的“街坊鄰居”。我們應當看到,新生代農民工表現出的改變自身命運獲得人生發展的沖動和渴望已勝過父輩。與父輩相比,他們受教育時間較長,接受新事物更快;他們勞動合同簽訂率有所增長,維權意識增強;他們頻繁跳槽,希望盡快融入城市。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處境和生存狀況至今依然處于劣勢,需要引起高度重視。與父輩一樣,他們至今仍舊游走在城市與農村的邊緣,面對整體收入不高、工作穩定性差、勞動合同不規范、社會保障水平偏低等窘迫問題。大多數人的職業命運,仍是在不情愿的低端產業崗位上賣苦力,而且職業安全性差。過去30年中,農民工經歷了從“離土不離鄉”到“離土又離鄉”、從“第一代”到“新生代”,從“暫住”到“常住”的實質性轉變,相關政策也在不斷調整和完善。然而,新生代農民工生存環境的根本改善是一個艱巨、長期的工程,不僅需要制度關懷,還需要從政府、社會、市民層面——包括新生代農民工自身——進行全方位的人文調適。社會要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公平競爭機會,讓他們通過努力盡快融入城市,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空缺崗位及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民辦大學生就業難題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焦點且函待解決。作為民辦大學畢業生,不應該僅僅是求職者,而應努力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和開發者,能夠在自主解決就業問題的同時也為他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
一、大學生創業的必要性
(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高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隨著改革紅利的,發展動能的減弱,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正在不斷增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舉措能激發勞動力資源所蘊藏著的無窮創造力,促使千千萬萬個市場細胞活躍起來,匯聚成發展的巨大動能。同時,也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還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面對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挑戰與機遇并存,創業為大學生實現人生理想指明了方向。
(二)民辦高等教育發展需要
隨著民辦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大眾化效應已初步顯現,高等教育質量不斷下滑,已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民辦高等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教育部著重發展職業教育已經提上日程,推動地方民辦高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大學的想法似乎很難執行,對龐大數量的地方民辦高校的發展方向和定位依然不明朗。但是,創業教育已經被列為民辦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許會成為我國民辦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突破點。在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是開展創業教育的有效載體,是開展創業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學生全面發展需要
人的全面發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即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充分、統一的發展。同時,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質的多方面發展。大學生通過創業實踐所受到的創業教育,能培養學生具創業精神。創業精神是指在創業者的主觀世界中,那些具有開創性的思想、觀念、個性、意志、作風和品質等。具體來說,創業精神的五大要素,也即五種性格特征:激情、積極性、適應性、領導力、雄心壯志,都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當前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和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民辦大學生創業已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關注,盡管國家和民辦學校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諸多支持和優惠政策,但是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現狀仍令人堪憂。
(一)大學生創業實踐者較少,創業能力不足
目前我國民辦大學生創業自主創業的實際人數不多,占大學生總數的比例不大。創業的資金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都有待提高。在大學生創業能力中,經營管理能力是大學生相對較為薄弱的,如何能夠以身作則,管理自己的同時管理他人,是很多創業者面臨的困惑。
(二)創業項目同質化競爭大
目前大學生選擇的創業項目,大多是風險相對較小且容易操作的傳統行業,如飲食、甜品奶茶店、美容美甲、主題公寓等小而適合在學校內外經營的項目。對細分市場和目標消費者的分析定位不夠精準,導致同質化現象嚴重,競爭激烈。
(三)缺乏堅持的創業品質和成功的創業經驗
當前主要是90后大學生,一直生活在經濟較為寬松的環境下,沒有太多的實踐經歷,對商業運作不熟悉,缺乏把握商機的判斷能力。對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的不熟悉了解,導致很多大學生創業者沒有充分運用“大學生“身份,為自己的創業提供方便
三、我國大學生創業困難的原因
(一)主觀條件
在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背景下,傳統的教育體制在基礎上限制了學生應該從小培養的自主創新意識的發展,在這一點上和西方各國有著很大的差距。同時,學生受家庭因素的影響也很大,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下,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一家人完全把孩子當“寶”一樣去培養,這樣就容易導致孩子從小就對別人產生了依賴心理,缺乏自主性、獨立性。在性格上也形成了一種安于現狀的心態,沒有創新精神,對挑戰新的事物缺乏主動性和信心。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使我國大學生產生了一種安于現狀的心態,不愿意去主動創新和變革。
(二)客觀條件
從我國高校的角度分析,現在我國高校的層次過于雜亂,有211、985、普通高校、民辦高校及大專院校等,不僅過于雜亂,而且教育水平差距過大,完全缺少一個孤立大學生個人創業的社會氛圍,在對學生創業思維的培養上沒有一個具體的方案可以實施,只是喊口號自然不行,要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來。這些可以體現出當今我國還有許多高校對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業思維的工作不夠重視。學生受高校教育的影響,對創業的理解不深,沒有一個具體的概率,完全不具備創業的思維和能力。其次,社會、政府在創業這方面的服務職能相對滯后。相關的各種手續審批繁瑣,對大學生創業產生的各種限制太多。這也是在我國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的一個重要問題,大學生剛步入社會沒有相應的資金,人際關系也不夠好,連抵押給銀行貸款的固定資產也沒有,只能依靠父母、親戚的資金幫助,這極大地限制了大學生創業的具體實施。
四、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業模式創新的策略
(一)要加強全民創業教育
統一社會對創業的看法,為民辦大學生創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學生創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僅僅依靠大學生群體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鼓勵創業、向往創業、對創業失敗者寬容的良好氛圍,才能為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種創業熱潮做好準備。我國國民對于大學生創業的冷淡和抵觸是由于幾千年傳統保守思想在作怪。所以應利用公共媒體宣傳創業知識,使得大家加深對創業的認識以消除對創業風險的盲目畏懼。宣傳創業的成功案例,以激起社會的創業熱情。創造條件,鼓勵我國國民的創業活動,在全國范圍內掀起開展創業的熱潮,逐步用事實改變人們的保守思想。
(二)完善和健全創業法規
我們應抓住我國正在進行法律社會建設的有利時機,充實我國的創業法規尤其是針對大學生創業的法律和規章制度。建立針對大學生創業的法律、法規,出臺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措施,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創業。由于我國大學生數量眾多,在大學生創業的起始階段的投資如果都依靠政府或學校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也應該通過相關政策的制定,吸引社會閑散資金的投入和對大學生創業的其他援助。加快教育體制的改革,對我國高民辦高校的學籍管理規定及各項規章制度進行改革,掃除學生創業的障礙,為學生創業提供幫助。
(三)制訂創業培養知識體系
對創業的培養對象、培養內容及培養形式進行規范化,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創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業教育活動。理論方面,根據創業流程,梳理創業必備知識,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業教育活動,尤其是引導學生自學、學生之間相互學的方式,使學生具備學習的能動性。
(四)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大學生創業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但真正經歷過創業的教師少之又少,而一些成功創業者的經驗又未必具有普適性,這就使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從而制約了對創業大學生的培養。解決師資瓶頸問題的方法有以下幾種:第一,注重對創業教育教師的選拔任用,最好讓既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基礎的雙師型教師擔任創業課程的任課教師;第二,加強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鼓勵教師到創業企業中進行參觀、交流、培訓和兼職,豐富實踐經驗;第三,加強教學者和創業者之間的溝通,共同探索適合大學生創業的教學體系的完善之路,形成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的良性循環;第四,可以聘請企業家到課堂中開設講座和進行創業指導,以充實和完善創業教學隊伍。
(五)創建和完善大學生創業服務平臺
促進大學生創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合政府、高校、企業和社會機構等各種社會資源,搭建綜合的創業服務平臺,將大學生創業的意義和價值真正體現出來。在大學生創業扶持和優惠政策的出臺落實上體現系統性、及時性和針對性;完善大學生投、融資機制,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加強大學生創業園區的建設,促進創業成果孵化;建設大學生創業服務社區,以專業化和個性化的服務幫助大學生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引導社會輿論導向,打造創業文化,給予大學生創業以更多的寬容、理解和支持。同時政府要抓好各項創業支持工作的統籌和協調,保障大學生創業服務平臺的整體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孫建萍.大學生創業實踐模式分析[J].對外經貿,2012
[2]羅劍宏,譚子君.云端互動:國內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模式[J].高校教育管理,2013
學生評教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體現,作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方式,“學生評教”能夠建立起“教”與“學”信息溝通的橋梁[1],是整個教學體系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一環。
在民辦高校開展學生評教活動更是十分必要的,其一,教學活動是一個教與學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教得好不好,學生說了算,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教師教學效果最有權力的評價者。學生評教作為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彰顯了民辦高校“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評教的結果,認識到自己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加以改進,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及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其二,教學質量作為民辦高校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學生評教既是其教學質量得以保障的必要環節,又是高等教育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高等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可以根據學生評教的結果準確及時地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加強教學管理,針對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作相應的調整,全方位監控教師教學過程,確保學校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民辦高校學生評教存在的問題
1.評教指標體系設計不盡完善。
高校學生評教指標體系是開展學生評教工作的重要載體,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是保證學生評教有效性的基礎。[2]目前許多民辦高校評教指標設計不合理,有些學校則干脆直接照搬其他學校的評教指標,有些則僅有抽象籠統的一級指標,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度和教學效果等,每個一級指標下面又有若干二級指標內容,學生在評教時往往難以把握好其中的度。且各項具體的評價指標在語言上比較概括、缺乏新意,使得學生閱讀困難甚至不能把握指標的確切內涵,致使部分學生評價時連項目的標題也不看就直接得出結論,影響評價的科學性。[3]此外,評教指標體系的設計要注意考慮民辦學校的辦學特色及實際情況,照顧學科特點、不同學科、不同課目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目標有很大差別,如文科課目側重語言表達,理科課目側重邏輯思維,不能用同一個指標體系衡量。再者,評教指標設計者多為學校管理人員,不能站在教師和學生的角度綜合考慮,教師和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狀態,對評教活動易產生抵觸情緒。
2.師生對學生評教認識不足。
學生作為評教的主體,其對評教的認識程度直接關系著評教結果的有效性。如果學生對教學評價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沒有足夠的重視,就勢必影響評教結果的公正性。[4]民辦高校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多數學生會認為評教與自己無關,純屬浪費時間,本能地產生抵觸情緒,且擔心遭到被評教師的“報復”,違心地給予其優良評價或為完成任務敷衍了事。而且,學生對評教的目的和意義認識不足往往會導致在評教時加入個人情感因素,以自己對這個教師是否滿意,要求是否嚴格,甚至課堂是否經常點名為評價標準進行打分,這樣平時教學能力強、教學效果好的老師,反而成了滿意率最低或較低的;個別不怎么認真負責但同學生關系處得好的卻得了高分,學生評教結果失真。
教師作為評價客體,對學生評教的積極心態和主動配合是確保學生評教有效性的重要條件。[5]民辦高校青年教師較多資深教師較少,一些教齡較長的教師自恃自己教學水平較高,認為學生不能評判教師教學,對學生評教結果表示不屑或不重視,在以后教學中依舊“我行我素”,該怎么教還怎么教。部分青年教師為了在學生評教時能取得較高的分數,放寬對學生的要求,甚至變相地討好學生,這些均不利于學生評教的有效開展。
目前大部分民辦高校的學生評教一般安排在學期末進行,這樣雖然可以使學生經過近一個學期的學習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水平等各個方面更加了解,但整個學期中缺乏有意義的過程性評價,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問題和意義無法及時傳達給教師。各高校的學生評教一般采取定量評價的方式,即學生評教量表,雖能在短時間內收集大量數據以供比對,但量化的數據不能使教師了解學生的真實意見和心中所想,定量評價應同定性評價相結合。
此外,學生評教作為一把雙刃劍,學校對評教的結果處理得好,學生評教的功能才能有效發揮,反之則影響學生評教的有效性。部分學校以學生評教結果作為衡量教師評獎評優、職稱評定、獎金發放的標準。河南某民辦高校就明確規定,學生評教分數排在前五名的教師給予相應獎勵,分數最低的教師取消年終獎金,這樣已大大偏離了以學生評教促進教師教學質量提高的初衷,也容易影響青年教師教學的熱情和積極性及師生關系的和諧。
關鍵詞:飯店;個性化服務:標準化服務;策略
回顧世界飯店業發展的百年歷史,伴隨著每一次飯店經營思想的創新,在飯店服務方面,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從飯店業初級階段的情緒化服務到現代占主導地位的標準化服務,直到如今跨越新世紀的個性化服務的提出,給飯店業的蓬勃發展帶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百分之百的規范服務并不能換來百分之百客人的百分之百的滿意,而旅游者的需求是形形、各種各樣的,因此,個性化服務將是新時期旅游飯店服務的發展方向和競爭重點。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大量文獻研究,從個性化服務的定義、內涵、特點、必要性、和標準化服務的關系,以及個性化服務的策略等方面把握到今后需要進一步重視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希望能對我國的飯店個性化服務提供借鑒,在國際競爭中穩步發展,提高競爭力。
一、個性化服務定義
個性化服務,作為一種服務思想和經營理念,不同的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史丹(2006)指出所謂個性化服務(PersonalService),是指以顧客需求為中心,在滿足顧客共性需求的基礎上,針對顧客的個性特點和特殊需求,主動積極的為顧客提供差異性的服務,讓顧客有一種自豪感、滿足感,留下深刻的印象,贏得他們的忠誠而成為回頭客。[14]蘇洪文(2002)認為個性化服務,是服務人員根據每位賓客的特別要求,提供相應的優質服務,使其在接受服務的同時滿足生理、心理要求。[3]邱萍(2004)認為個性化服務又稱特殊服務,是服務人員在標準化的服務基礎上,針對客人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個別要求所提供的服務,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張延、金惠君(2005)認為:個性化服務(PersonalizedService或IndividualizedService)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以標準化服務為基礎,但不囿于標準,而是以客人需要為中心去提供各有針對性的差異化服務及超常規的特殊服務,以便讓接受服務的客人有一種自豪感和滿足感,并贏得他們的忠誠;二是指服務企業提供有自己個性和特色的服務項目。[23]
以上所列的四種定義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業界對個性化服務沒有統一的定義,很多研究者都認為個性化服務是針對客人的個別的、特殊的需求提供的。邱萍和張延等人認為個性化服務是以標準化服務為基礎,蘇洪文認為個性化服務是滿足客人生理、心理要求的優質服務,把心理要求的滿足突出來。史丹則是從顧客需求的角度,指出個性化服務能夠使顧客獲得自豪感和滿足感而成為回頭客,這是個性化服務的結果和目標。相比蘇洪文,史丹把客人心理精神方面的滿足更加具體化。張延的定義還擴展到飯店本身的個性和特色項目,比起其它三個定義內涵進一步擴展,這個定義也更加符合個性化服務的發展方向。
二、個性化服務內涵
蘇洪文(2002)認為個性化服務內涵包括兩個方面: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和體現員工的個性。并把它分為:靈活服務、癖好服務、意外服務、自選服務、心理服務和全能大師服務。蘇洪文從員工與顧客的服務關系的角度來說明個性化服務的內涵,并且最先把個性化服務的內容分為六種形式,基本把個性化服務的內容包括進去。
和蘇洪文的觀點不同,李晴(2006)認為個性化服務的內涵有3層:一是服務人員根據服務對象的特別需要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并對客人的各種個別的需要進行歸類、整理與分析,推出符合不同客人個性要求的服務;二是針對客人個性需要提供“特別關照”和“區別對待”的服務;三是既滿足客人的個性化,又發揮企業和服務人員的個性特色。以上三方面的內容比起蘇洪文內涵擴大了,指出要對客人的各種需求進行個歸類、整理分析,找出規律以便為更多客人提供個性化服務。內容有獨到之處,不過表述上有點過于繁雜。
李晴(2006)把個性化服務分為四種類型:靈活服務與超常服務,主動服務與超前服務,細節服務與超值服務,情感服務與特色服務。錢學軍(1999)把個性化服務分為:靈活服務與超常服務;超前服務與主動服務;溫暖服務與情感服務;心理服務與超值服務。錢學軍沒有對這些內容做出解釋。李晴和錢學軍的兩種分法較相似,他們都認為個性化服務包含:靈活服務與超常服務;主動服務與超前服務;超值服務和情感服務,但李晴強調細節服務和特色服務,而錢學軍則指出心理服務和溫暖服務的方式,筆者認為可以把他們綜合起來。顯然,錢、李二人和蘇洪文對個性化服務內涵分析的角度和層次是不同的,蘇主要基于顧客的角度和服務的內容出發,而錢、李則從飯店的角度和服務的方式出發。
有關個性化服務內涵這方面研究比較少,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進行分析。業界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研究,明確個性化服務的內涵,才能更好地發展個性化服務。
三、個性化服務特點
個性化服務的特點研究也不多,沒有統一的定論,主要選取三個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分析。
李晴(2006)指出個性化服務特點包括:多樣性、意外性、開拓性、風險性。李晴從服務員的角度出發指出在我國個性化服務處于初期發展階段,有些個性化服務是違反常規操作的,個性化服務風險性和開拓性并存。
和李晴的觀點不同,王斌(2002)認為個性化服務特點包括:主動性,多樣性,超滿足性。在多樣性上,李晴明確指出要在服務方式、服務手段、服務項目、產品設計等方面提供多樣性,比起王斌的觀點更具體明確。王斌的超滿足性和李晴的意外性在內涵上是一致的。
史丹(2006)提出的個性化服務的特點包括:靈活性、特殊性、多樣性、全能性、情感性和超滿足性。史丹的六個特點與蘇洪文的個性化服務內涵的“六個服務”是基本對應的,在超滿足性上和王斌是一致的。上述學者都同意個性化服務具有超滿足性。
上述三種觀點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以這些觀點為基礎,可以把個性化服務的特點歸納為:靈活性、主動性、多樣性、特殊性、情感性、開拓性和風險性、全能性和超滿足性。這樣就較完整地概括了個性化服務的特點,這些特點和個性化服務的內涵是相對應的。
四、飯店個性化服務的必要性
傳統的標準化服務手段受到廣泛挑戰,已不能適應飯店業日益激烈的競爭(蘇洪文2002)。個性化服務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滿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變的要求,凸現飯店經營的特色,展現出飯店的核心競爭力(程興2001)。個性化服務成為新時代飯店業競爭優勢的核心武器,成為飯店業縱深發展的航標。
陳穎(2005)從產業結構和產品同質化外部環境的角度分析了個性化服務的必要性,認為中國飯店業結構不合理,飯店產品同質化情況嚴重,市場細分不充分,飯店業處于低利潤甚至虧本狀態,因此,中國飯店業求突破和發展的一個有利途徑就是開發個性化、人性化服務產品,提高客人忠誠度。陳穎的研究角度較為宏觀。
李炳武(2005),從管理學和營銷學兩方面提出推行個性化服務的理論依據。在管理學上,采用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將激發顧客消費的動機因素分為兩類,一類是“避免不滿意”的因素,稱為保健因素;另一類是“贏得滿意”的因素,稱為魅力因素。標準化的服務是必要因素,個性化服務是魅力因素,使客人享受到“專門為我提供的服務”,產生被“優待、重視”的良好感覺,達到滿意。利用雙因素理論分析個性化服務的必要性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很多研究者在文章中都采納引用這個觀點。在營銷學上,李炳武將顧客需求滿足分為3個發展階段:即量的滿足時代、質的滿足時代和個性化滿足的時代,指出個性化服務是滿足顧客需求的高級階段,能把飯店服務水平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面。
張浩清(2006)從個性化服務的作用出發,指出個性化服務有利于增強飯店競爭力,培養顧客忠誠,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服務人員的服務技巧。李炳武(2005)認為實施個性化服務有以下優勢:凸顯現代營銷理念;增強競爭力,區別于競爭對手;提高經濟效益。張浩清和李炳武分別從個性化服務的作用和優勢來說明個性化服務的必要性,在提高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觀點上是一致的。張浩清提出的個性化服務能提高服務人員的服務技巧方面,是別的研究者沒有說明的,視角獨到。
上述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分析了飯店發展個性化服務的必要性,及個性化服務在增強飯店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上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個性化服務的發展趨勢。在這些觀點和理論中,以雙因素理論的應用最廣,使用最多。
五、飯店標準化服務與個性化服務的辯證關系
鄭向敏、沈岳陽(1998),從差異關系和辯證關系兩方面來分析飯店的標準化服務和個性化服務。在差異分析上,指出標準化服務是一項系統工程,注重規范和程序,強調整體的形象和效率,是保證優質服務的前提,需要服務人員強烈的責任心和嚴謹的工作態度。而個性化服務強調服務的靈活性和有的放矢,提倡主觀能動性和效益,能帶來顧客忠誠,需要服務人員更強的情感投入,分析得當。在辯證關系上,認為標準化服務是基礎,個性化服務是必要準備,能促進服務的后標準化,為新的個性化服務開拓道路,二者互相補充,互相促進。這種分析方法觀點明確,邏輯清晰,表述完整。
王伯啟、潘瀾(2006)從雙因素理論來解釋飯店服務的標準化和個性化的關系。標準化服務是“避免顧客不滿意”的保健因素,個性化服務是“贏得顧客滿意”的魅力因素。同時還借鑒國外的發展歷程指出標準服務永遠是最重要的,是個性化服務基礎的,飯店不能忽視標準化服務。
程興(2001)從核心競爭力的角度探索標準化與個性化的關系。程興先分析了標準化服務所具有的優點,如管理方便、成本節省、溝通容易,有章可循等,再把兩者進行對比,指出個性化服務的優勢。程興認為個性化服務與標準化服務是一對矛盾統一體。做好基礎服務的標準化和印象競爭的個性化,將個性化注入到標準化之中,核心競爭力就產生出來了。程興是第一個具體分析了標準化服務的優點的研究者,核心競爭力的探索角度也和其他學者不同。
李樂京(2006)從旅游心理均衡機制出發,和程興一樣他也認為標準化服務和個性化服務是一對矛盾統一體。標準化服務是個性化服務的基石,個性化源于標準化,是標準化的提升。李晴(2006)認為標準化服務是保障服務質量的基礎,個性化服務源于規范化服務,高于規范化服務,規范化服務是以個性化服務為發展趨勢及歸宿。李晴的觀點和程興等人本質是一致的,只是表述不同而已,把標準化服務稱為規范化服務。
對上述觀點的綜合理解,學者們對標準化服務和個性化服務的辯證關系的看法是一致的,都認為標準化與個性化是一對矛盾統一體,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依賴、相互轉化。只是各自的切入點不同,引用不同的理論加以論述。通過對二者的對比分析,把二者完美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供個性化服務。
六、飯店個性化服務的策略和方法
飯店個性化服務的策略是研究者探討最多的方面。個性化服務最終還是要落實在操作層面上。下面把研究者的觀點進行歸納,從十個方面分析個性化服務的策略和方法。
(一)建立顧客資料庫和客史檔案
占有充足的顧客資料是了解顧客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基礎。史丹,張浩清(2006)提出全程跟蹤,建立常客檔案,并應用計算機進行數據技術開發,建立顧客需求檔案,最終建立顧客信息庫。李原(2005)提出客史檔案要包括三方面內容:客戶的常規檔案,客戶消費個性化檔案和客戶信息分析檔案。這方面其他的研究者沒有涉及,屬李原首創。顏文華(2006)提出采用PSM系統建立客史檔案,包括常規檔案,個性檔案,習俗檔案,反饋意見檔案及其他檔案。這兩種客史檔案的內容略有差別,李原的更強調信息分析,比只收集不分析的檔案建立更進一步,更能挖據銷售機會。
(二)保證員工素質和數量
個性化服務的目標是維護一對一的個人服務,具有高接觸性,高員工顧客比是個性化服務的基礎(蘇洪文2002)。為了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就必須充分激勵員工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信任他們,進行必要的授權,使員工有更大的自我控制感、自我決定感與個人成就感(史丹2006)。
(三)結合內部營銷和全員營銷
內部營銷是基于“員工是飯店的第一顧客,贏得員工,才能最終贏得顧客”的營銷理念,針對飯店內部員工所進行的營銷。飯店應盡可能滿足員工的需求,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員工的真誠服務去感染顧客(張浩清2006)。全員營銷是指所有員工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各司其職,積極地利用優質服務創造聲譽,留住客人(史丹2006)。內部營銷和全員營銷雖然對象都是員工,但是要先做好內部營銷才能實現全員營銷。
(四)培育細節文化
細節就是商機,是飯店個性化服務質量和水平的體現。細節最富有表現力,最容易形成口碑宣傳和新聞效應。因此,飯店要十分注重利用細節文化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史丹,張浩清2006)。
(五)運用情感戰略
消費者已不僅僅滿足于自己被當作上帝,更希望出門在外時能體驗到親情般的關懷,而不是冷漠而周全的照顧。溝通顧客情感尤其是親情的情感戰略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史丹,張浩清2006)。
(六)建立保障機制
不論是以天數還是以客人入住的次數來記錄,只要是同一個客人對他所提供的個性化服務都應該是持續性的。凡是通過主動拜訪、客人告知、員工反映等途徑獲得的客人喜好、習慣、忌諱等資料信息,都要整理成文字保存起來。然后按照該客人的客史記錄,安排相關事宜,這是很多學者都贊同和引用的。
李秀菊(2001)認為,飯店提供個性化服務要從柔性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組織結構建設開始,建設以服務文化為核心的企業文化,樹立新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重視知識管理。李秀菊主要從組織內部管理的角度進行闡述,比起史丹等人,更深入到組織的內部,具有更長遠保障性。
(七)提高服務人員的素質和加強員工培訓
在服務意識和職業素養上,邱萍(2004)指出服務人員要熟悉和掌握飯店的標準化程序和各崗位的運作規程,熟悉和了解相關知識,具有超前意識,用最短的時間減少與客人的陌生感,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曹小萍(2005)則從交流藝術的角度提出飯店員工的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廣博的知識,隨機應變的能力,良好的服務意識。從交流藝術角度分析是一個全新的視角。李炳武(2005)提出要提高飯店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收集個性化服務的典型案例,不斷積累總結上升為經驗,組織員工進行培訓考核。李炳武還列舉了具體的措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八)設立專門的服務項目
楊雁(1999)提出“私人管家”是飯店提供個性化服務重要手段和方式。王木樹(2001)提出金鑰匙服務(全能大師服務)在滿足個人個性化需求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顏文華(2006)提出私人管家和金鑰匙是實現個性化服務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要開拓視野,開發其他的服務項目。
(九)開展網絡營銷
蘇洪文(2002)指出網絡營銷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是個性化服務的理想手段和重要趨勢。顧揚(2001)認為網絡的出現是規模化個性化服務的基礎,電子商務平臺是企業獲得顧客信息的有效渠道,網絡營銷在提高服務的準確性和經營效率上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十)正確運用個性化服務策略
王斌(2002)提出個性化服務有不同的實現形式和選擇,需要每個飯店結合本飯店實際,統籌把握。并分析了4種組合方式:非個性化即全部標準化;零點個性化即顧客有多種選擇;資源約束個性化即個性化和標準化的結合;完全個性化。王斌的策略對于不同類型的飯店選擇合適的服務方式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并非所有飯店對所有客人都實行個性化服務,要考慮成本和效益的統一。這是很多學者都沒有做出分析的,具有創新性。
此外,程興(2000)指出在個性化服務中要融入綠色和環保意識,要把科技發展應用在服務項目上,為客人而設計飯店。與程興不謀而合的是,邱萍(2004)認為提供個性化服務要強化民族特色,提倡旅游創新意識。
如何提供個性化服務,研究得最多,也最深入。在一些共識的基礎上,也有一些獨特的見解。史丹提出的策略比較全面,程興的觀點體現了與時俱進,王斌分析了不同飯店應合理選擇服務方式。個性化服務方興未艾,如何使個性化服務步入正軌,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討論重點。
七、總結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經歷了從基本消費時代到理性消費時代,直到目前的感性消費時代三個重要的階段。感性消費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人們在購買商品時常常訴諸于情感,逐漸摒棄了“從眾心理”而轉向“求異心理”,個性化服務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綜合眾多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在飯店個性化服務的策略研究上內容比較豐富,但在個性化服務的定義,內涵上研究得不是很透徹。隨著個性化服務的不斷深入開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將不斷地擴大。個性化服務在國外發展的時間比國內來得長,也來得成熟,因此,在飯店個性化服務研究應該多關注國外的發展和研究進程,同時要發展自己的民族特色,提升中國飯店的國際競爭力。如何實施個性化服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談論的熱點。個性化服務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我國飯店的個性化服務剛剛起步,與真正的個性化服務有一定的差距,要不斷地探索前行,尋找一條富有民族特色、充滿活力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楊雁.飯店業的個[J].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
[2]邱萍.飯店“個性化服務”[J].飯店現代化,2004(9).
[3]蘇洪文.飯店中的個性化服務[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2(10).
[4]王斌.飯店個性化服務淺析[J].湖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9).
[5]李晴.旅游飯店個性化服務探討[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25).
[6]張浩清.飯店經營中的個性化服務淺析[J].商場現代化,2006(6).
[7]錢學軍.論飯店個性化服務的理論依據[J].旅游科學,1999(2).
2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對思想教育的影響
易經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武德的傳承中,這種觀點也被推崇到極致的地步。從祖逖為了國家投筆從戎,聞雞起舞,到民族英雄戚繼光、俞大猷,自強不息,率領戚家軍抵抗倭寇侵略。無數史實都昭示我們中華民族最偉大最優秀的品質都是在武德教育產生的。武俠小說,武俠電影都為我們勾勒了那個習練武術的人群有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偉大抱負。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已經從熒幕和書籍中走了出來,并逐漸對大學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努力弘揚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發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指導思想,使所有的有志青年成為“武德高尚,武風正派,武禮謙和,武技精湛”的新時代人才和棟梁。
3建功立業、精忠報國對思想教育的影響
無數金庸迷對小說迷戀的原因也許就是在于,在金庸的小說中,它可以為自己勾勒一幅精忠報國、建功立業的偉大場面,其實在武德的教育體育中,老師的言傳身教對于這方面也是多有涉及的。傳統的武德思想中,要求習練者必須要熱愛自己的祖國,并且在成長成才以后必須要為自己的國家奉獻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病。從古代到近代,無數仁人志士,霍元甲、黃麒英、大刀王五等深受武德思想的影響,在祖國、民族危難的時候,毅然而決然地選擇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行為,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書寫了大義凜然、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操。在當今大學生中,就應該樹立精忠報國、為國為民的思想,通過武德感召他們,摒棄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好地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成為更合格的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4武德對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消極影響
或許是對于武德認知有偏差,部分從事武術的人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喜歡爭勇斗狠,傳統武德的門戶之見,武人相輕的思想對武術的發展都產生了不良的影響,重視兄弟江湖義氣,誤入歧途的事跡也屢見不鮮,為此武德的發展似乎蒙上了一層陰影。這不僅是錯誤的理解武術的文化內涵,也是對武德思想最大的褻瀆。傳統武德規范的基本內容說到,生活處世之德,擇徒拜師之德,授藝習武之德,用武施武之德。傳統武德的當代社會價值體現為,重視群體精神,強調為民族、為社會奮斗的愛國主義思想,提倡見義勇為、舍己助人,主張以匡扶正義為己任,推崇仁愛原則,強調“以武會友”和諧的人際關系及重視人倫價值。
一、民生新聞現象
1、民生新聞回顧
上世紀90年代初,晚報、都市報上的都市社會新聞、市井新聞作為民生新聞的雛形,已經小有影響了。2002年,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推出的《南京零距離》,被認為是開創了電視屏幕上民生電視新聞節目的先河。之后,南京地區陸續開播了《直播南京》、《1860新聞眼》,湖南經視開播《都市一時間》,安徽電視臺經濟頻道開播《第一時間》等民生新聞欄目。由此引發了以大時段直播或“準直播”為外在特征、以關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態為主體內容的城市新聞“大戰”。現如今,民生新聞已在全國各電視臺尤其是地方電視臺呈現出遍地開花百花齊放的態勢。
2、民生新聞興起緣由
由圖1央視索福瑞的2010年31省會城市及直轄市地面頻道新聞節目收視份額數據圖可看出:在31個直轄市和省會城市中,超過半數城市的地面頻道新聞節目收視比重超過了50%;其中尤以杭州、南京、廣州和濟南地區表現突出,地面頻道新聞節目收視比重均超過75%。顯然,這些地區的民生新聞節目的高收視率起到了支撐作用。
民生新聞欄目已是地方臺參與新聞競爭的主要陣地。近十年來,民生新聞遍地開花,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民生新聞以良好的收視表現和豐厚的廣告回報,成為各地方臺的強勢新聞欄目,并深得地方受眾的喜歡。民生新聞之所以廣受歡迎,是因為它既符合新聞的基本定義和標準,把新聞價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又在形式上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從編播方式看,民生新聞節目大多從地緣出發,讓反應百姓生活的內容做主角。再者,民生新聞注重受眾參與機制,設置了熱線電話、手機短信、網上留言等多種信息渠道,受眾的參與使民生新聞突破了“我播你看”的基本模式。此外,主持人的形象、語言和風格趨于平民化設計等一系列相關因素也是民生新聞節目蓬勃發展,贏得社會公眾普遍認同的原因。
3、民生新聞現存問題
(1)“市井新聞”充斥的內容誤區
民生新聞切入點就是大眾民生的市井生活,但現如今民生電視新聞往往停滯在事件的表層,缺乏對新聞事件的深度挖掘。一些民生新聞的報道題材過多聚焦于百姓生活的感情糾葛、稀奇怪事等瑣事,報道的新聞內容價值含量低,大量的版面和時間段都浪費在雞毛蒜皮的婆媳矛盾、鄰里糾紛,甚至家長里短、奇聞怪事上,新聞報道的趣味性、娛樂性大于教育性。
(2)發展同質化的欄目誤區
隨著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在南京等地的成功播出,中國電視屏幕上演了民生新聞熱潮。全國各省市電視臺一哄而上,爭相模仿,大批復制,奉行拿來主義,致使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區域化特色和優勢被掩埋。
(3)輿論監督的角色誤區
民生新聞充分發揮了輿論監督的媒體功能,但有的記者自以為是民眾的“代言人”,對相關部門指手畫腳。相當一部分民生新聞節目為走平民化的路子一味迎合受眾,甚至把媒體自身的客觀立場拋之腦后。這樣的新聞雖然聽著解氣,卻背離了民生新聞貼近百姓的初衷和客觀報道的原則①。
二、民生新聞的轉型
1、打造民生新聞節目鏈
民生新聞能帶來較高的電視收視率,在尤其注重收視率指標的地方臺往往通過加長節目播出時間的方式,來達到提高收視率的目標。但隨之而來的是節目品質的下降和觀眾的審美疲勞。而南方電視臺并沒有做節目的簡單加長版,而是在節目理念創新基礎上進行外延拓展。南方經視頻道定位于民生頻道,其品牌民生新聞節目《今日一線》獲得中國電視協會2010“全國電視欄目民生影響力60強”稱號。9年來,《今日一線》不斷創新,在廣東新聞類節目的收視率持續穩居前列。同全國民生新聞的情況一樣,《今日一線》也面臨著民生新聞下一步向何處走的困境。南方臺破解民生新聞瓶頸的方法是:在《今日一線》的帶動下,繼續打造兩檔民生欄目《真實故事》和《馬后炮》,研究公共新聞的深度解讀方式,強調民生新聞應該講故事。由此南方臺形成了“民生新聞報道+民生新聞評論+民生故事演繹”的民生節目集群。2011年初,《全民議事聽》正式亮相南方經視頻道周末熒屏。從民生新聞欄目《今日一線》到民生時評欄目《馬后炮》,到民生欄目劇《民生故事》,再到推崇思想互動和觀點交鋒的民生對話欄目《全民議事聽》,TVS-1南方經視形成了從周間到周末黃金時段民生新聞節目鏈條,繼續強化“本土第一民生普語頻道”的品牌形象。
2、解讀南方臺經濟頻道創新模式
如今各電視臺都在按照“頻道專業化、欄目個性化”要求,整合頻道資源,強化欄目定位。南方經視頻道的創新模式在于其打造的民生新聞集群。集群方式一方面使節目在播出內容上形成了緊密的邏輯關系,豐富了節目內涵。另一方面,節目集群使頻道在統一定位的調配下,做到節目資源的共享和多次開發利用。南方經視頻道的民生新聞節目集群強化了頻道的民生特色,凸顯了頻道專業化及品牌化。現將其民生新聞創新模式做如下解讀:
(1)創新民生新聞節目擴容方式
民生新聞在地面頻道之間的競爭呈現白熱化,增加節目版塊、延長節目時間的擴容方式出現在各個電視頻道里。跳出節目本身,借助原有民生新聞欄目,制作與其內容呼應、形態各異的民生欄目是另一種擴容方式。如改變山東人收視習慣的《拉呱》欄目推出方式:齊魯電視臺將“嬉皮笑臉”的《拉呱》與“一本正經”的《每日新聞》捆綁播出,《拉呱》放在《每日新聞》之前半小時播出。盡管《拉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其曲藝嫁接新聞的形式,但其開播之初則是借助《每日新聞》拉動和提升。等到《拉呱》培養起來自己的一批忠實觀眾后,《拉呱》與《每日新聞》形成了良性互動。這種通過增多幾檔民生新聞節目的形式,也還只是量的增加,由于新聞資源的有限會導致同一頻道內各欄目因相互爭奪資源而出現內耗的矛盾。南方經視頻道對于民生新聞的擴容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民生新聞擴容模式。其在品牌民生新聞欄目《今日一線》的帶動下,繼續打造了民生欄目《真實故事》和《馬后炮》以及周末版的《全民議事聽》,形成民生新聞欄目劇、故事劇、評論劇的不同節目形態的搭配。這種多體裁形式的搭配不僅突破了單一節目形態的發展瓶頸,而且強化了頻道的民生定位,進一步提升了頻道的品牌影響力②。
(2)創新頻道運營模式
集群是經濟學的一個術語,集群經濟是指企業在一定的資源約束條件下,基于技術關聯關系的集群式創新比企業從事單項創新更經濟。即集群創新的總體績效大于單個創新活動績效之和。頻道在電視行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民生節目集群可以說是南方臺在頻道運作過程中摸索出來的一條民生新聞的新出路。主要表現為頻道從產業化的角度出發,通過對民生新聞節目外延擴容,打造多種形態節目,從而構成一個民生節目的集合體。而這一經營管理思想可以說是節目集群理念與頻道運營概念的巧妙融合。
三、發展民生新聞的建議
1、重視研發,探尋擴容模式
媒體市場化的今天,媒體研發部在媒體運營過程中擔當重要的職位。電視頻道研發人員要在保證節目品質內涵和保持原有品牌節目影響力的基礎上,挖掘品牌節目資源更多的傳播價值,打造多種節目形態并對其進行有效編排組合,找到新的外延擴容形式,為頻道發展帶來發展契機。因此,頻道應不斷加大節目研發力量,不斷創新節目形態,保證節目資源充分共享,品牌效應互相疊加。南方臺的節目集群要良性發展,研發隊伍要強化整合營銷思維,從集群以至頻道層面對品牌節目集群進行整體的策劃、包裝與推廣,從而有效避免頻道既有資源的浪費,有助于更好發揮頻道資源的傳播效應和價值。
2、多媒體融合,增值經營平臺
在新媒體時代注重受眾參與的今天,電視臺要引入媒體互動元素,與平面媒體、網絡媒體形成跨媒體合作。以“互動”帶動民眾深度參與節目,打造多媒體互動全新平臺。現今熱線、短信形式的民生新聞參與方式已被各電視臺使用,在新媒體時代影響下,大多數電視臺還應緊跟新媒體步伐將微博,社區等新媒體寵兒用于欄目運行過程。跟進電視、互聯網、手機等多媒體運營平臺,并探索經營平臺的增值業務模式。如北京大興電視臺開設了國內第一檔以手機拍攝內容為素材的新聞欄目《手機新聞眼》,在全國首先推出了手機記者和手機新聞的概念。
3、內容聯動,樹立頻道運營新理念
頻道是電視市場競爭的基本單元,其在電視行業的整個產業鏈中占據關鍵地位,已成為帶動產業發展,凝聚社會資本的核心力量。頻道化機制已成為全國絕大多數地方電視臺的運作方式,頻道化運作機制一定會產生頻道化的內容產品,頻道內容高度聯動必會形成節目集群。因此,節目集群也為頻道運營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電視臺在做民生新聞集群研發時,要樹立頻道意識,改變過去那種以節目為單元的管理理念,把整個頻道當作一個有機系統去運作經營,從而做到通過一檔品牌節目研發更多品牌節目,整體提升頻道傳播價值,最終實現投入產出最大化③。
【項目名稱——基于價值網絡的移動服務業企業創新機理研究;項目編號——71172040】
參考文獻
①何士華,《當前電視民生新聞存在的幾個誤區》[J].《聲屏世界》,2010(8)
②于凡奇、談天,《電視民生新聞的擴容與延伸》[J].《現代視聽》,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