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核心素養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5 10:26: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體育核心素養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體育核心素養論文

篇(1)

不同層次課程的變革

1.國家課程的跨學科改革

學校將加強學生所學知識與周圍世界的聯系作為改革國家課程的課程觀,并開展課程改革的探索。以人文綜合課程為例,學校將政治和歷史課程的部分內容按照主題進行綜合,最終,人文綜合課程確定了民主制度、中國政治制度、中國經濟制度、世界軌跡、家族企業等5個主題。整合相應的內容、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假設、求證、陳述、評論、討論等方法運用于學習過程,將檢索參考材料、整理陳述和論文寫作等作為不同階段不同形式的作業和評價。

2.校本課程的系統構建

校本課程是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另一個重要陣地。到目前為止,學校已開設七大類共70多門的校本課程,形成了科學素養類、文化素養類、學科拓展類、綜合實踐類、身心健康類、國際視野類、藝術素養類課程菜單,并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特色課程。以生涯課程為例,其目標在于激起學生對自己的人生做出較為科學的規劃。課程內容包括生涯適應、生涯探索、生涯管理、生涯規劃在內的4個主題,通過“屬于我的成語、職業條件拍賣會”等20余項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能,樹立個人愿景。

不同課程形式的變革

1.整合活動課程

學校從“發現”的視角出發,整合各種學生活動,設計了“發現之旅”四大主題。

科技主題――用技術和工具表達周圍世界。以科技節、體育節為依托,由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教師,以及體育科的教師提供任務、設計活動,體現用符號表示、用工具實現和用技術表達的自然科學思想,以及用科技改革體育、研究體育。

社會主題――用研究聚焦對社會的思考。以心理健康節、讀書節為依托,由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地理、心理等學科教師設置合適的社會研究問題,以學生論壇的形式開展活動,幫助學生用社會學科的研究方法認識周圍的社會、認識自己、學會表達。

藝術主題――用知識深化對情感的理解。以藝術節、戲劇節、體育節為依托,由語文、英語、藝術、體育等學科的教師,提供藝術表達的內容和題目,幫助學生體驗藝術蘊涵的情感意義和價值思考。

哲學主題――我與這個時代的精神世界。以心理健康節、讀書節、戲劇節為依托,由政治、歷史、語文、心理等學科的教師提供題目,幫助學生用哲學的方式思考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及當今的時代精神,嘗試回答“我是誰”“我要什么”等問題。

2.開發研究型課程

篇(2)

關于體育教師職業素養現狀的相關研究

陳海波的研究認為,體育課程改革與體育教師觀念的轉變緊密聯系。體育教師觀念的轉變是體育課程改革的先決條件,沒有體育師對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刻認識,沒有先進的體育課程改革思想觀念的配合,體育課程改革將是不徹底的,也不可能是長久的[10]。李聰莉研究發現美國對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素質要求有:知識內容,成長和發展,學習和學習者,計劃編制和指導,管理和動機,交流思想,對學習者評價,反思,協作[11]。孫琨懿的研究表明我國教師資格制度的不完善影響了整個教師職業素養的提高[12]。賀恒德關于中英體育院系師資情況比較研究分析了兩國在教師培養上的差異[13]。劉波分析了中德體育師資培養的異同點,認為差異的原因包括兩國社會經濟條件、文化教育傳統、體育發展程度和對體育教師職業認識等方面[14]。張燕杰的研究分析了高校體育教師“特色”缺失的主客觀因素。客觀上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師“特色”缺失的根源在于政策的引導,主要是以學位、科研論文作為唯一的提職標準,教師的教學工作實際上變成了一種“軟指標”。主觀上相關政策向著高學歷、高科研能力的方向指引,造成教師為“進步”攻外語、考學歷、寫論文、拓展關系,教師的工作重點偏離教學活動[15].。格日勒從“作用理論”的角度調查了學生對體育教師的選擇性取向,結果顯示:學生最喜歡“知識全面、教學認真”的體育教師,最反感“不負責任、放任自流”的教師[16]。蔣菠等人通過對重慶市8所高校體育教師職業素養現狀的調查分析,發現教師職業素養存在部分失范的現象[7]。魏曉燕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對重慶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工作狀態進行了調查,歸納出體育教師的5種工作狀態,即動機強一有能力一有作為、動機強一能力差一無作為、動機弱一能力差一無作為、動機弱一有能力一無作為、動機強一有能力一無作為[17]。

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篇(3)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6-0020-02

首先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明確指出:只有全民身心的健康發展,才能稱得上全面的小康社會;因此,發展學校體育將成為今后教育發展的首要任務。其次,社會發展需要復合型人才,而當下的大學畢業生卻滿足不了或者達不到用人單位的用人要求。我們的教育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要怎么培養,這些都是我們教育者要面對的問題。據統計,2015年全國中小學在校生農村留守兒童達2019萬,面對這么龐大的群體,我們深處農村的教師,特別是體育教師,更應該對這個問題進行認真思考。

一、背景分析

我們國家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要從人才大國向人才強國邁進。為了滿足社會各種人才的發展需要,國家提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的主體是學生,離開學生談核心素養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學生的成長也離不開教師的發展。

從哲學的角度看:對于同一層面上的兩個事物而言,它們之間的距離越近,代表它們之間的聯系也越緊密,彼此之間的作用與影響也就越大。因此,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務必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心理學“一致論”指出:學生成長與教師發展內在關聯性緊密,教師發展是學生成長的基礎,確保教師的專業素養發展也是教育行政部門應該考慮的問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得到重視和加強,農村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升越來越成為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中之重。

二、概念分析

1.學生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校教育中,個人逐漸掌握應對復雜社會的能力,以及作為一名學生應該具備的道德素養與健全人格。在核心素養大背景下,各校研究的重點不一樣:學生核心素養評價、教師專業素養發展、學校學科素養建設等,這幾個維度都可以闡述。要使核心素養順利落地,除了關注學生自身素養發展之外,抓好教師專業素養發展,顯得尤其重要。

2.教師專業素養:為了更好地實現學校教育,教師幫助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自身所應具備的綜合能力;以及作為一名教師應具備的良好的職業素養及課堂創新能力。

3.體育學科素養:體育學科素養指集廣大教師的熱情與智慧,積極組建團隊,以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全面發展;同時積極關注教師自身成長,并制定教師發展規劃;積極開展學校體育,提升學校體育文化的一種能力。通過“體育學科素養”建設把農村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與團隊建設抓起來,實現農村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農村體育隊伍的建設發展。

三、發展策略分析

為了更好地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目標,學校應依托體育學科素養來實現教師的專業素養發展及團隊建設。我們開展學校體育教學研究,力圖通過教師培訓,使體育教師在“教學管理,科研探索、團隊意識”等方面促使教師專業發展。廈門市農村學校的學生主要來自農民工的孩子,受條件制約,導致很大一部分體育教師不知道該怎么發展自己。農村學校辦學條件不及城鄉學校,因此我們要善于挖掘學校自身的特點與農村體育教師自身的閃光點,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發展。

1.基本思路

(1)教師專業發展:核心素養提出要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綜合性人才,這就要求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農村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旨在通過參與體育學科素養建設,讓教師的“教、研、組”三方面都有所提升,能更好地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各方面能力。

基本思路: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通過校本教研來實現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搭建校本教研平臺,讓教師展示自我,提升自己;通過專家引領、名師指導,創建校本科研模式,組織大家進行課題研究、校本課程建設,尋找學校體育特色來促進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

(2)教研組團隊建設:個人的發展離不開集體這個大環境。教研組顧名思義要注重“教學、研究、組織”三個領域建設。農村體育教研組建設通過“提升教師課堂教學理念,搭建教研平臺及科研模式,構建隊伍文化及體育特色”三個方式來完成教研組建設。

基本思路:由學校組織競聘選拔一名有責任心的組長,再由組長確定團隊口號及發展目標,以一定的目標和理念來組建體育教師共同體,形成團隊文化;再設若個備課組,協助教研組完成各項工作。

(3)體育W科素養建設:體育學科素養發展需要團隊建設,而團隊發展要求有“人、口、才”幾個基本要素,應充分挖掘各教師的長處,形成團隊合力,以實現體育學科素養利益最大化。體育學科素養建設的具體內容:從課堂教學與運動訓練提升、教師科研模式的研究、體育教研組文化的構建三個方面進行。

基本思路:由教研組統一制定學科發展目標、口號,形成團隊文化。每位教師提供一張生活照,每張照片下配上教師的畢業學校、專項、特長以及取得哪些教育教學成果;寫上每位教師的工作信條與發展愿景,形成學科素養文化。

2.發展策略

基于核心素養大背景下,我們要先構建農村學校體育學科素養發展的研究思路,成立農村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發展小組,挖掘本校體育特色;根據本校體育特色及教師個人特點,探索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思路。教師專業素養發展策略重在目標的確定,由目標引領行動,會使措施的制定與選擇更加明確。制定體育學科素養建設發展分三步走,根據學科特點,立足課堂,密切結合教師專業發展,開展具體的行動研究。

(1)個人發展策略。制定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目標與詳細的三年或五年規劃;每個月進行一次小結,每個學期進行一次跟蹤評價與考核,對照教師個人發展目標與隊伍建設規劃,看整個發展目標進展的如何。教師專業化發展可以依托“教學競賽、論文撰寫、課題研究、團隊建設、備課組活動”幾個渠道來進行。

主要措施: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立足校本科研,校本科研主要是以學校自身為科研平臺,全組教師就課堂教學、運動訓練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研討的一種活動。挖掘學校體育特色,明確每位教師優缺點,進行合理分工,形成以各項目為研究對象的課題研究小組;把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具體問題羅列出來,共同研究,以具體的項目研究帶動教師個人科研能力的發展。

(2)團隊發展策略。制定教研組團隊建設發展規劃,統領教師個人專業素養發展規劃;教研組長應該由一個負責任、有大局意識的體育人來擔任;一個好的組織,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能成為學校體育發展的中堅力量。學校層面要做好教研組長的選撥聘任工作。

主要措施:教研組團隊建設規范校本培訓。開展教師教研培訓,形成條例,每兩周一次,每次要有活動主題,明確主持人;積極開展備課組活動,進行教師專業方面的研討,例如,教育教學理論的探討,教學設計的提升,學科問題的溝通,說課評課的研討;積極組建青年教師培訓班,在專家地引領下開展青年教師的職業素養培養,個人專業發展規劃等。

3.學科建設策略

成立w育學科素養研究小組,統籌三年或五年的學科素養規劃建設,并明確各項目具體負責人;創設教師教學平臺、教師科研模式、團隊制度文化;制定發展評價機制,促進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與隊伍建設發展。包含了三個維度:課堂構建意識及專業能力提升;教育科研意識及校本研討能力;核心素養意識及團隊文化認同。

主要措施:體育學科素養培養應立足于團隊文化建設。農村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發展要立足于教研組內進行,強調教師個人在團隊中的位置感與責任感;每次活動中教師的個人感悟要及時共享,并形成反饋機制;關注全員參與,注重老教師與新教師的帶教對接,并形成定期的反饋機制。

四、總結與建議

教研組應集全組教師智慧,打造體育學科素養建設平臺,進行多種形式的學科教研,使教師獲得先進的理念,并獲取將理念變為行動的方法。挖掘本校或本區域體育教學的亮點與特色,分析體育教師隊伍資源,把握學校體育教學問題,選好研究的突破口,將問題轉化成課題。

1.總結

(1)農村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要依托學校或當地的體育特色來進行。

(2)教研組是每個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家”;各位組員要齊心協力,形成合力。

(3)有經驗的優秀教師帶領年輕教師成長,構建名師隊伍,促進教師共同發展。

2.建議

篇(4)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各學科都在大力進行教學改革。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體育學科的認識逐漸產生變化,體育教學與過去有了較大的不同,體育教學得到了應有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成為教學工作中的主要目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對體育教師在職業素質與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體育教師應從自身出發,盡快地適應這種需求,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思想,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素質教育的訴求為己任,將“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思想在學校課程中得以落實,有利于每位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高等學校體育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素質

(一)身體素質

體育相對于其他學科有其特殊性,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運動能力,運動能力包括了體能與技能。對技術動作的示范能力是體育教師的基本素質,同時在力量、速度、柔韌、靈敏等各方面也應有良好的素質表現。因此,體育教師要堅持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練習,還要堅持在課外的輔助練習,這也是保持穩定運動技術、技能的需要。

(二)知識素質

在素質教育不斷推薦的今天,德智體美各方面教育交叉融匯,不同學科門類互相滲透影響,對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理論素養也產生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體育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為密切的接觸學生,各方面交流也更豐富,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師不僅要具備本學科的專業知識,還必須有順應時展的新知識的儲備、新教學理念的執行、新思想觀念的更新。這樣,才能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施以積極的影響,獲得學生的尊重。

(三)心理素質

相對智育、德育,我國對體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加之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社會對體育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見。學校對體育教育資金投入少、教育訓練條件差、工作十分辛苦。面對這種情況,體育教師不能撂擔子、滿腹牢騷、一蹶不振,而應該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意志。高校體育教育是一項崇高的使命,需要體育教師在教學條件差、社會認同感不強的條件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而體育教師的心理素質最核心的體現是意志力。教師的意志自覺性體現在對教育事業的社會意義認識上,工作態度的明確上;意志的果斷性體現在對教學活動中突況的處理;意志自制性體現在體育教師能夠在復雜環境中控制情緒,調整心態,應對困難。

二、高等學校體育教師應具備的能力

(一)應變能力

體育教學與其他門類學科的最大區別在于:是以學生的實踐練習為主,而且學生以群體的方式接受長時間的室外教學。也正是由于體育教學有這樣的特點,突況、外界干擾較易發生,這就要求體育教師有較高的應變能力。教師不能單純得按照教案機械得進行授課,導致遇到問題毫無對策,而應時刻保持警醒,能夠采用正確的方式處理突然問題。這種應變能力的培養,主要來自于經驗的積累和自身開闊視野多學習、多了解。

(二)教學研究能力

體育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體育教育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思想覺悟、心理素質的能力;2、基本教學計劃的制定、掌握教材教法、全面的運動技能、正確的示范、組織競賽、裁判等;3、參與比賽、指導訓練能力,參加各級各類比賽能夠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分析比賽情況、運用技戰術、臨場指導的能力。體育教學研究能力是體育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能力。體育教師教研能力最直接的體現是上好一節體育課,讓學生通過課堂身心得到真正的鍛煉。教師要通過每一次的體育教學活動,總結經驗,發現規律,提升到更高的理論高度,用這樣的理論再去提高教學水平,推動整個體育教育的發展。目前,受到整個社會經濟高速增長的影響,很多高校教師更注重的是評級、評職稱。因而,教學研究反而成為教師投入較少精力的方面,以致教學研究室的基本職能缺失,學校體育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養。在這樣的背景下,體育教師要以身作則更注重自身積累,使高校體育教學保持活力,持續發展,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事實上,在當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過程中,我們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質量的監控等課題大有學問可做。加強教學研究,無論是對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還是學術素養都是大有益處的。

(三)創新實踐能力

高校體育教師的創新實踐能力,主要包括:預測能力、調查能力、實驗能力、寫作能力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體制的改革,現在高校體育教師的學歷大多在學士以上,但學歷只能說明專業素質的水平,體育教育教學工作者的知識結構并不一定完整,大多缺乏教育學、心理學、人文社會科學等知識。因此,需要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更廣泛的學習的知識,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不僅要提升專業素質更要更新教育理念。

四、總語

每一位體育教師都是新課標的執行者,需要不斷的實驗、完善和豐富新課標。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高校體育教師還需要加強學習,擁有厚實的文化內涵和廣博的業務素養,始終走在體育教學知識的前沿。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新型體育教師。

參考文獻

篇(5)

2016年學會工作以貫徹落實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強化“提高教育質量”、“立德樹人”為重點,在上級學會領導下,秉承“學術立會,服務為本”的辦會宗旨,堅持“務實、高效、規范、服務”的作風,為教育大局服務,為廣大會員服務。2016工作計劃如下:

一、專題學術研究

1.啟動中國教育學會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體育專項課題研究,加強專項課題申報、立項、結題及成果推廣等過程管理;

2.召開第八屆中國學校體育科學大會;

3.與首都體育學院聯合召開第12屆亞洲幼兒體育科學大會;

4.舉辦第四屆休閑體育北京論壇。

二、承辦委托項目

5.組織修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學校衛生工作條例》調研;

6.制訂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施指導意見;

7.組織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論文申報、評審,召開論文報告會;

8.組織中小學健康教育課教案評選活動。

三、研討培訓活動

9.召開體育教研員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與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工作研討會;

10.舉辦教育部命名“第一批全國學校體育工作示范學校”校長論壇;

11.召開中小學特級體育教師教育思想與教學實踐研討會;

12.舉辦中小學學校衛生保健所所長培訓班;

13.召開十城市“大數據下學生體質健康現狀與發展研討會”;

14.舉辦十四城市中小學室內體育課教學評比展示活動;

18.召開提高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中小學體育教師研討會;

19.舉辦高等院校碩士生導師培訓班;

20.召開《學校體育學》《體育教學論》學科建設研討會;

21.召開體育院校休閑體育專業教材建設研討會;

22.召開休閑體育教學資源與教學規范研討會;

23.召開霍英東體育思想研討會;

24.舉辦高校體育教師教育科研研修班;

25.舉辦普通高校體育部主任業務管理規范培訓班;

26.舉辦民族民間優質體育課教學評選觀摩展示活動;

27.召開游泳特色課程開展及器材設施設備配置標準研討會;

28.召開學校體育衛生器材裝備展示研討會;

29.舉辦學校體育場館設計、開發及運營培訓班。

四、推進合作項目

30.與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合作,組織武術課教學標準研討;

31.與中國學生營養健康促進會等聯合辦中小學健康教育知識網絡競賽;

32.組織編寫“肯德基校園班級三人籃球賽”教師讀本;

33.開展“肯德基校園班級三人籃球賽”地區聯賽和全國總決賽;

35.與北京百年樹人遠程教育有限公司合作,開展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育大課堂;

36.組織中國大學生陽光體育校園健身跑步活動。

五、加強內部建設

37.發展會員,服務會員,提高對會員的管理服務水平;

篇(6)

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的主要是中小學教師和具有社會體育指導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今后的社會工作主要是傳授和傳播相關體育知識和技術、技能,更多的是以身教重于言教和標準化示范去教育、影響學生和他人,促使他們在身體、心理、精神上受益。體育教育專業無論是從體育的角度,還是從教師教育的層面,注定是一個實踐性和應用性極強的專業。體育教師除應具備專業知識外,還應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與專業實踐智慧。而這些專業技能和實踐智慧的培養需要在由高校與中小學構成的共同體這個大實踐環境中,經過各種訓練,才能完成。傳統的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職前體育教師教育的要求,構建“全程實踐教學模式”成為必然。

1.體育教育專業“全程實踐教學”的核心概念

無論是中國先哲孔子,還是西方先知蘇格拉底、柏拉圖等,都對教育“實踐”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實用主義代表人物英國的培根、美國的杜威等更是強調實踐在“經驗知識”形成中的作用。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教學思想,這些都為我們開展全程實踐教學提供了理論參考。

“全程式實踐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是“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實踐育人”。全程實踐教學,“實踐”顯然是其核心概念,從廣義上說,“理”即學校,“實”即社會。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即學校和社會相結合;“實踐育人”則踐行“學習知識和技能”與“修煉品德和能力”互相促進,緊密融合[1]。“全程實踐教學”模式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階段性實踐教學環節,而是一個系統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學能力培養與實踐過程。它是將教育教學實踐貫穿于專業教育的全過程[2]。貫徹“全程實踐”的理念,即是要將實踐教學工作貫穿于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部學習過程,同時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整個流程,使其呈現出全程化、多場所、多樣化的培養體系特點,這將使全程實踐教學中的“實踐”達到實質性的實踐層面,而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模仿性活動或重復性行動層面,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教學場所里不再是一個“觀察者”或“聽做者”,而是真正從事大量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實踐者”,從而切實鍛煉和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

2.體育教育專業“全程實踐教學”模式的特征

2.1雙專業性目標

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與一般綜合大學不同,它要求培養的人才必須同時具備雙重規格:一是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二是教育理論知識、教師素養好教師職業技能。新時代的專業教師,必須有本體性的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和有條件的知識(教育專業知識)[3]。然而,這兩種專業知識的簡單疊加并不能形成教師的主要化素質,也不能帶來教師職業化素質的提高和發展。這兩種專業知識還必須由實踐性知識進行整合,使其內化為教師的專業素質。因此,運動技能不能成為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所在,還應以如何教的知識和能力的發展作為基點,做到“會講,會做,會教,會糾錯”。

2.2多場所體驗

全程教育實踐活動通過教育實踐過程中循序漸進的情境體驗與反思,感悟新時期教育的魅力與責任;通過參與全面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實現階段感悟與全程體驗結合、教育理論學習與中小學實際結合的活動目標[4]。另外,該模式將學生放置于實踐中,直接與中小學教學實踐相接觸,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教師的工作,了解中小學教學的實際及基礎教育對高師院校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師德教育,使學生熱愛教師職業,堅定從教的決心和信心。

2.3全程化過程

教師教育應重視“養成”。養成教育的第一個特點是“長期性”,這意味著養成教育一定要“經歷過程”,不一定得立竿見影、一蹴而就。養成教育有一個“外化—內化—外化”的邏輯過程,[5]教育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的訓練都首先是認知,其次是內化,再次才能在行為上表現出來。這個過程決定了實踐的長期性。因此,從體育教師“雙專業性”的養成時間及過程來看,體育教師培養不像工業產品那樣一次成型,其培養和修煉是一個長期的、反復學習與提高的過程。“全程實踐教學”模式下的實踐教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階段性實踐教學環節,而是一個系統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學能力培養與實踐過程,是一個四年一貫、連續不斷的養成教育過程。

3.體育教育專業“全程實踐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及其構架

體育教育專業對學生實踐技能、創新性和創造能力進行系統培養。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分六大模塊(入學教育模塊、課程內的教學技能模塊、專業技能培養模塊、實習模塊、論文設計模塊、課外活動技能模塊)(下圖所示)。將實踐內容落實到一至八個學期的每門課程,在不同學期的不同課程教學中側重安排相應的實踐內容,并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形成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全程實踐”教學體系。

圖 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體系框架

3.1課程內實踐

3.1.1通過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體質測量與評價等專業實用基礎理論課程中的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應用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1.2通過各專項理論與術科課程的教學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從師技能和專項技能,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加強教學能力、裁判能力、體育活動組織能力、專業創新能力和健身方法指導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課堂教學實習、編寫體育教學教案、制定比賽的組織策劃方案等。

3.1.3通過學校體育學和中小學體育教材教法等課程,緊密結合中小學教學實際和新課程標準改革下的學校體育的需求,從不同角度增加說課、講課的內容。同時把教育見習、觀摩、調研等納入計劃,使學生在掌握教育教學理論的同時對基礎教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初步的了解。

3.1.4裁判實習,通過實習,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豐富各項運動的競賽知識,更深刻地了解運動項目,培養學生各運動項目的組織、編排、裁判方法等實際運用能力,積累實踐經驗。

3.1.5教育實習,安排在第四學年第一學期進行,集中八周,采用以實習基地為主的集中實習、相對集中實習和與就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主要是深入中學,進行實戰學習,體驗教師工作,把所學知識在學校體育工作中加以運用,培養實際工作能力,同時對社會和就業有更深刻的了解。

3.1.6畢業設計(論文),安排在第四學年的兩個學期進行。畢業設計(論文)是對體育教育畢業生專業實踐能力檢查的重要環節,是檢查畢業生對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并能否運用專業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實踐過程。在畢業設計(論文)的學生選題、教師指導、教師評閱、學生答辯等各環節中結合實踐能力的運用和培養,確定具體的管理程序與要求,促使指導教師和學生按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完成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以確保畢業設計更好地體現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

3.2課程外實踐

從培養和強化學生運用本專業所學基本理論與技能出發,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以期學生在實踐中磨煉與提高基本技能。與學校團委、工會建立聯系,在校內、院內的各項運動的比賽中,結合專項教學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參與活動、比賽的組織、裁判等體育工作。在第二課堂與學院學辦、學生支部工作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會、團總支組織學生建立武術、排球、足球、散打、跆拳道、健美操等各種運動項目協會、社團、俱樂部、體育輔導站等,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指導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一些社會大賽的志愿者和裁判員,從大賽中吸取經驗,并參加假期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服務地方的同時繼續豐富實戰經驗,進一步提升各種能力。

體育教育專業的全程實踐教學模式表明體育教育的實踐教學已從單一走向綜合、從直覺走向理性、從零散走向系統。全程實踐教學模式使體育教育的場所從高校拓展到了中小學,其“多場所”(既有高校又有中小學)的培養體系,幫助學生在大實踐環境中順利完成從“預備職業人”向“職業人”的轉變[6],同時還能夠促進中小學在職教師與高校教師的共同專業成長,從而有效地推進教師教育一體化進程。全程實踐教學必然是今后體育教育專業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徐金壽.“全程式”實踐模式下開放式實訓體系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1.2:57-59.

[2]方愛蓮,陳亮,陳洪,秦增保.體育教育專業“全程實踐教學”培養模式的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1:80-84.

[3]孟憲樂.師生雙向專業化發展:全程教育實習模式研究.課程·教材·教法,2003,(4).

[4]周曉靜.教師教育實踐課程改革與思考——以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課程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11.07:56-59.

篇(7)

 

1 體育教學泛人文化淺析 

 

“所謂體育的人文精神,其核心就是要主動表現體育對人類生存意義及價值的終極關切。”[1]而體育教學中的人文精神體現我們可以通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下稱《綱要》)品鑒其中意味,《綱要》明確指出體育課程性質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于身體活動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2]在《綱要》看來體育教學已經超越了簡單的身體教育層面,所謂的“身心和諧、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揭示的是體育教學應作為關懷人類生存狀態的一種教學,其人文特征可謂彰顯無遺。體育教學的泛人文化實際上是要求體育教學必須將技術傳習與人文體育觀有機結合,將體育教學的全部內容、形式導向對人類自身生命的終極關懷,人文精神應充分滲透進包括:“指導思想、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反饋在內的眾多方面。 

 

2 人文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缺失 

 

2.1 從基層教育工作的知行矛盾看《綱要》的困境 

《綱要》是當前高校體育課程開展、實施的主要指導性政策,《綱要》在對高校體育課程的方方面面做出基本要求的同時也指明了高校體育課程的發展方向。通讀《綱要》的人會發現其不僅是一個約束性政策法規,更表達出制定者們對體育課程人文化發展的期望。然而長期以來在基層體育教育工作中我們并沒有對體育課程中的人文關懷給予足夠的重視,有的只是簡單的技術傳習。這種現象只能讓體育教學變得機械,讓參與其中的人變得麻木,因此也就不難想象學習者對于體育及體育課程會產生怎樣的誤解。從根本上說這將導致他們缺失長久進行體育實踐的內驅力。造成這種情況的表層原因是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理解的偏差,深層原因則在于體育教師自身缺乏文化素養提升的意愿。因此,縱有《綱要》的苦口婆心,許多體育教師也未必愿意深刻領會其中用意,更不要說什么體育課程創新和新一代創新人材的培養。最終《綱要》仍將擺脫不了束之高閣的命運。 

2.2 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泛人文短板 

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教、學雙方共同付出努力。然而,當前實際教學工作中仍存在諸多急需改進、糾正之處。首先,一線體育教師對體育教育的基本問題缺乏思考、理解不深。何為體育,何為體育教育,現實中少有體育老師去認真探尋并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形不成獨立見解,上課就只能機械地傳授運動技能,把學生當成訓練機器。學生在沒有理解體育究竟所為何事的情況下被動地參與其中,更多地只是感受到體育教學所帶來的身體上的痛苦體驗,而無法獲得愉悅,如此教學必然令學生缺乏學習內驅力,打壓教學效果。 

其次,體育教師缺乏科學的體育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習體育理論知識雖不能完全等同于人文體育,但須知學生人文體育素養的提升需要以諸多體育理論知識為基礎進行構建。當前基層體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一方面缺乏講述,一線體育教師在體育課教學中為了完成技術傳習的任務往往容易忽視體育知識、理論的闡述。直到兩年大學體育結束依然不懂如何制定鍛煉計劃的同學大有人在;另一方面講了但沒講透,體育理論知識傳授的途徑過于單一。許多體育老師僅僅依靠每學期4個學時的體育理論課草草傳授體育理論知識并且傳授過程機械,缺乏多種媒介物的有效利用。 

2.3 學生對體育認知的物質化誤區 

多數大學生在經過幾個學期的體育教學后普遍有如下感受:①、人參與體育運動是為了鍛煉身體、促進健康;②、體育能鍛煉身體、促進健康,但不知道具體的科學機理;③、上體育課的主要目的是鍛煉身體;④、體育課就是一門“玩”的課,一門讓自己放松身心的課程;⑤、上體育課最害怕耐力跑,最喜歡自由活動。 

從文化的層面而言,這些認識更多地表現了體育文化在物質層面的特征,而未表現出人文體育所追求的對人自身價值的關切。其實,對于體育的認識早有許多學者做過深刻的研究。宋衛在其《論健康教育與運動技能教學的關系》的文章中認為:體育起源于原始人對生存、安全、娛樂三方面的需要,并以滿足人類較低層次的心理需求:即生存、安全、愛為目的;[3]徐飛鵬認為:“中國傳統體育的精神實質就在于追求‘陰陽平衡,內外調適’,它與西方競技體育的根本區別不在于表現形式而正在于此。”[4]由此可見體育絕非簡單起到促進健康的作用,更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體育對愛、超越、和諧均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是取之不盡的精神寶庫。 

 

3 分析及建議 

 

3.1 領會《綱要》精神,提升人文素養 

體育教學的泛人文實踐在操作層面上是具體的。首先體育教師應認真學習《綱要》,明確《綱要》的指導地位,領會《綱要》的精神,在體育教學中充分貫徹體育教育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的理念。其次,作為體育教師自身提升人文素養的需要,體育教師應認真學習相關領域的科研成果并及時總結反思自身的教學經歷提煉出具有積極意義的精神內涵。身為體育教師應該保持一份清醒,保留一份堅持,讓人們相信我們的體育教育能夠擔當起培養國家棟梁的重任。概括地說,正人先正己,體育教師要想讓體育教育健康發展,提高自身素養是第一步。 

3.2 融入人文體育,強化體育教學獨立性 

融入人文體育不是新概念,卻長期倍受冷落。一直以來學校體育教學過分偏重于技術教學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轉變。這產生了許多被人們廣為詬病的問題。例如:一個大學生在其求學路上至少經歷了十四年的學校體育教育,然而學生們喜歡體育卻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卻始終難以改變;耐力跑是一個對心肺機能極有幫助的運動,但學生們無論如何也難言喜歡。盡管我們說體育課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體育課的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最終隨著問題的不斷積累人們不禁會懷疑體育課作為課程獨立存在的理由。筆者認為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在于體育課重技術而輕人文的教育方式,因此人文精神在體育教學中的融合以及合理、系統地講述體育理論是彰顯體育教學獨立性的重要途徑,是解決體育課過度技術化缺陷的重要突破口。以學習打籃球為例,學生們可以通過看nba比賽學習之,亦可通過體育課堂學習之。體育課的特點在于它是即時互動的形式,師生分分秒秒都在互動,反饋及時、生動并融入了教師的體育理念。電視轉播是單向的,半強制性的,是寫實的,電視轉播缺乏提煉,不能即時問答,與課堂教學相較而言其在概括性和理念的提升方面要明顯遜色。可見在人文精神的融合上,課堂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實現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缺少課堂教學是斷不可行的,體育教學的獨立性只有通過技術傳習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的形式方能凸現。 

筆者有長期實踐之經歷,認為:在學習技術前,體育教師應先與新生進行一次關于體育意義的廣泛探討。體育教師需闡明學習體育的意義,體育課教學的意義,因為只有當學生真正理解體育所為何事時才能產生持久學習體育的內驅力。也許有人覺得“何為體育”連學術界都未必能給出清晰的結論,一個普通的體育教師又如何敢“科學闡釋”。筆者認為,教學在保持大方向正確的前提下是可以有多樣性的,每一位體育教師甚至學生其實都可以對體育有不同的看法,不妨大膽地與學生討論之,不必糾結于所謂的“真義體育”。體育教師闡明觀點時只需把握大方向正確,同時將討論引入有利學習的方向上即可,至于以后學生自己能產生何種體會那就看他們各自的領悟了。對體育教師而言關鍵是“體育教師的獨立見解,這是實現體育課獨立性的核心,是需要體育教師認真思考的!” 

3.3 反饋——彰顯人文關懷的重要途徑 

在教學中積極的反饋不但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體育知識、技術,更是體現體育教學人文關懷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最直接的反饋包括觀察學生的學習反映和師生之間的日常交流。現實中相當一部分體育教師在講述完動作原理、訓練方法之后只是簡單地要求學生練、練、練,把學生當成機器,不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和解決他們在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學生在學習中一旦遇到困難且屢屢不能突破、改進,就會在“挫折”中消磨了對學習的興趣。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反應,及時巡視學生訓練過程,發現、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 

此外教師與學生在訓練間隙的交流也較為匱乏,也許不少教師認為自己在課堂中經常和學生互動,比如:一起打球、休息時一起聊天等。殊不知交流絕不僅是和學生打球、閑聊如此簡單的事,以筆者的教學經歷而言這種表淺的交流或許能夠讓學生放松其緊繃的精神、了解教師的秉性,但是對學生正確體育觀的形成并無太大幫助,更何況這種方法所能照顧到的也僅僅是部分技術掌握較好的同學,而技術水平低下者絕無法融入這個圈子,這對于這些體育課上的“弱勢群體”有失公平,因而不能充分體現體育教學的人文關懷。 

師生之間的交流應是有意識的行為,既體育教師要將有利于培養正確體育觀的內容融入反饋互動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例如:“對于體質弱的學生,你可以從關心他的身體開始為其解釋如何通過鍛煉促進身體健康,告訴他循序漸進的鍛煉方法,最后告訴他體育課不是要把你培養成運動員,如果體育課能讓你健康一點那也是功德無量之事……”等等。讓其逐步建立信心,找到新的定位,進而產生正確的體育觀。 

除了課堂上的直接交流外,也別忽視理論作業的交流、反饋作用。和直接交流相比,理論作業具有覆蓋面廣,內容深刻等優勢。需要指出的是在布置理論作業的時候要特別強調學生必須寫出自身感受而非網絡中隨處可見的“范稿”,更不要太多政策、定義之類的闡述。所以體育教師在布置理論作業時要注意出題的方向,盡量將作業引向利于培養正確體育觀和表露學生真實心聲的方向,讓理論作業展現人文關懷的魅力。 

 

4 小結 

 

完善、提升體育教學的突破口在于體育教學的泛人文化運用。同時,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體育教師自身人文素養不高、體育教學缺乏獨立性的問題筆者通過長期教學實踐提煉出完善、提高教學質量的一些方法。 

4.1 認真學習《綱要》,深刻領會《綱要》的精神實質,努力學習科研成果,不斷自我總結,提升體育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 

4.2 體育課雖以技術傳習為主,但應更多融入人文精神以及合理、系統地講述體育理論,展現體育教學的獨立性。 

4.3 反饋是促進體育教學、提高學生體育認識的重要方式,體育教學應注意反饋的多樣性及差異性,熟練運用各種反饋方式彰顯體育教學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胡小明.體育的人文精神. http://mlty.net. 

[2]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2002. 

[3]宋衛.論健康教育與運動技能教學的關系[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增刊,2002. 

篇(8)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部分普通高校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登錄中國知網,查閱與本論文相關的博士、碩士論文及核心期刊二十余篇,并查閱了有體育禮儀方面的書籍,希望能為本論文提供理論依據。

2.問卷調查法:按照本研究要求,設計了《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禮儀調查問卷》,在高校中,依據地域劃分,選擇了部分高校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包括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包頭師范學院、赤峰學院四所院校。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5份,有效問卷183份,回收率97.5%,有效率93.8%。

3.訪談法:針對高校體育禮儀的具體要求、課程安排以及高校體育禮儀教育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對高校的體育教師進行了訪談。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體育禮儀教育現狀

1.大學生對體育禮儀的概念及體育禮儀包含內容的了解程度。體育禮儀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內在的體育禮儀文化;另一方面是外在的體育禮儀行為方式。體育禮儀的內在文化蘊藏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知識體系中,是隱性的,是通過外在的體育禮儀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外在的體育行為是顯性的、直觀的,包括體育賽事的規則、服飾、典禮儀式及觀看禮儀等,這些綜合起來表現出一個人的體育禮儀素養。

2.教師與學生重視程度不夠。根據本研究需要,對內蒙古高校10名體育教師進行了訪談,其中3名體育教師對體育禮儀具體包括的內容了解的不太全面。而大學生對體育禮儀的教育不夠重視,他們認為:相對體育活動而言,體育禮儀相對沒有那么重要,而相對專業選修與必修課程,體育禮儀的學習更是不能占用太多時間與精力。

3.高校開設專門體育禮儀課程較少。通過對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包頭師范學院及赤峰學院四所院校的本科生培養方案研究發現:只有內蒙古師范大學開設了體育禮儀的選修課,其他三所院校都沒有專門開始體育禮儀課程。通過訪談這幾所院校的教師發現,學校會不定期地開設體育禮儀的短期培訓班,一般是在舉行大型體育賽事之前開設。

(二)大學生體育禮儀教育的影響因素

1.學校因素。學校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學校在培養學生體育禮儀方面有自身的優勢與特點。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還沒有開設體育禮儀課程,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從公共體育課來說,學校更多的重視大學生的感興趣的體育活動及體育課程開設的多樣性,從而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從體育專業來說,學校重視的是讓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從而成為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后備人才,所以體育禮儀的傳授就被學校忽視了。另外,學校也沒有專門針對體育禮儀教育的授課教師,專業的師資力量相對匱乏。短期培訓班的教師多數是參加過相同體育賽事的志愿服務人員,教師專門進修學習體育禮儀的機會較少,多數是教師自己平時相關知識的積累。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偏失也是導致學生體育禮儀規范了解較少的原因。我國當前家庭教育現狀是關注高考,在應試教育機制下,大多家庭注重對孩子知識的培養而忽視對其進行人格的教育與培養,特別是體育知識方面的培養。我國的家庭教育基本是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溫室,大學生從小養成一種自我為中心的習慣,缺乏合作精神,這與體育教育集體學習集體思考的規律相沖突,體育禮儀的相關美德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中很難形成。

三、構建高校體育禮儀教育的措施

(一)結合體育教學過程,滲透體育禮儀教育

體育教學過程是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的過程,而學生掌握體育禮儀知識和傳承體育文化也是體育教學目標之一,所以體育教學過程要滲透體育禮儀教育。體育教師要不斷增強自己的專業素養,更新體育禮儀知識,嚴格要求自己的體育行為規范,把體育禮儀知識作為體育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去傳授,教師要做學生良好的表率,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在課上的教學比賽,嚴格要求學生注重有關的體育禮儀形式,養成良好的體育禮儀習慣。

篇(9)

實踐教學概念不盡相同,實踐教學主要與理論教學相對而言,狹義的理解為實驗教學,廣義實踐教學是指高校根據自己的專業培養目標,組織學生通過基本技能訓練、實踐能力培養,加強專業訓練、實際動手能力設置的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活動為輔的教學活動和形式。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相對于理論教學獨立存在,但又與之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大學完整的教學體系。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教學內容主要有軍事訓練、社會調查、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科研訓練、學術活動、創業活動、畢業論文、生產勞動、科技發明與創新、普通話水平測試、演講比賽、普通話朗讀,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教育見習與觀摩、資格證書的考取、微格教學、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職業技能培訓與職業資格證書等等。內容雖然很多,根據實踐地域不同將其分為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根據實踐教學空間分布可分為課堂實踐、集中實踐、課外實踐三部分。在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中,若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理念,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對課程目標加以整合,以此為依據對課程內容、實施和評價做出整體的設計,并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方案,對這種總體實施方案稱之為課程模式。實踐教學模式是按照人才培養的目標,根據各高校的實際,設置一定的實踐內容體系,輔之相關的管理制度、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實踐能力為目的的課程模式。

二、我國部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

1.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類型特點濟寧學院從基礎層次、提高層次、綜合層次以及教學模塊、裁判模塊、實習模塊、第二課堂模塊構建了三層次及四模塊的實踐教學模式。貴陽學院形成了理論課程課內實踐、專業技術課內實踐、集中實踐環節以及創新性實踐學習四個模塊;寧波大學采用教育行政管理機構、中小學共同合作,協助共同組織大學生進行實踐教學活動,形成“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山西大學形成了課內、校內與校外三個領域與四個層級相結合的課內外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臺州學院實施了全程實踐教學模式;沈陽大學建立了課堂實踐、集中實踐、課外實踐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石河子大學建立多方位的實踐教學模式。上述高校7模式方面具有系統性、全面性、一體化的共性。在實踐教學時空方面具有自始至終,從一年級至四年級實踐教學內容不間斷的特征;在空間方面,拓展了實踐教學的空間范圍,實踐教學既包括課內、課外還包括校內與校外不同領域。另外,實踐教學模式它具有特色性、地域性特點。由于各高校人才培養的理念、師資力量、地域環境的不同,實踐教學模式各具特色,各有優點,與高校人才培養的特色相輔相成,在共性中保持自己的個性。

2.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內容體系分析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是教學模式的具體化,是實現實踐教學模式的載體。7所院校實踐教學內容豐富,各學校實踐教學體系都包括教學技能、實習、畢業論文、裁判實踐等部分,濟寧學院重視學生課外競賽實踐,臺州重視學生行為規范、人文素養培訓及各類資格證書的考取。寧波大學重視學生思考能力與動手能力,開設了專題討論、教學反思等環節。沈陽大學課程體系較為全面,包括理論課、實驗課、技術課教學實踐,還包括畢業論文、教育見習與實習、專項技能訓練、教師基本功訓練、參加體育競賽以及各類資格證書考取、課外體育工作。上述實踐教學體系具有共性特點:注重課程整體性與系統性。內容既包括課堂教學內容還包括校外實踐、課外實踐等內容,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具有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訓練,避免了學生實踐能力單一、片面的不足。

三、構建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與體系思路與途徑

1.構建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實踐教學目標是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子目標,實踐教學體系的培養目標必須與專業課程總體目標一致。200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明確規定,因此,實踐教學目標要以體育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組織創造能力、保健能力、健康管理能力、指導鍛煉的能力及體育教師的人文素養與行為規范為主體進行構建,并結合聯系中學體育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理論轉化為實踐的綜合能力。

2.設置一體化的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目前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建設又可以采用兩種模式,一種是以教學目標定位為中心,通過設定教學目標,進而設置相應的課程體系;另一種是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課程開設模式,通過培養社會需要的某種能力為核心,進而確定實踐教學內容、途徑與方法。因此,實踐教學體系在培育中小學體育師資為目標,圍繞著體育教學能力、運動競賽能力、指導健康能力、科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進行設計,具體可括實驗課與技術課教學實踐,畢業論文及科研創新、各類教育見習與實習、專項技能訓練、教師基本功訓練、體育競賽組織以及各類資格證書考取、課外體育工作、與中小學的接軌活動、行為禮儀與規范、社會調查等等進行構建。

3.注重實踐教學活動系統性、完整性實踐教學模式構建需要考慮實踐教學整體系、系統性、完整性。整體性需要考慮實踐教學的時間貫穿于大學四年培養過程。需要考慮知識與能力培養的系統性,從理論與實踐,從聽說到讀寫,到教學科研、生產實習到社會實踐都要兼顧。注重實踐知識掌握的層次性,遵循實踐知識學習領域與能力提升的層次性并對課程設置進行分層設計。遵循實踐教學活動的完整性既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條件等一系列元素構成又要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能力的培養。

篇(10)

2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以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更加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師范專業為根本、以社會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為支撐的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鮮明,所培養的人才更加符合社會需求。具體措施如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培養方案。密切關注和科學預測社會、行業的變化趨勢,以現代教育理念為先導,始終將學生必須做到“把握一個規律(學校體育工作規律)”、“具備兩個能力”(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掌握三個基本(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夠“全面適應”(適應學校體育工作中的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體育科研、管理與社會體育指導多項內容)為基本準則,不斷優化和調整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為培養中小學合格的體育教師做好頂層設計。以全方位信息反饋為依據,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策略。建立包括教育主管部門、同類院校、用人單位、實習單位、畢業生、在校生及家長組成的立體型的信息反饋平臺,依據各種途徑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策略,保證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的實現。以教師培訓基地為平臺,開展學生畢業后的跟蹤培訓,延長培養過程。體育教師培訓是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后持續提高業務水平的重要途徑。體育教育學院是沈陽市教育局指定的體育教師培訓基地,十二五期間要對沈陽市近2000名中小學體育教師進行全員培訓(目前已完成7期),通過培訓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立了專門的培訓網站。網站包括豐富的課程教學資源,將對在校學生和本專業的畢業學生免費開放,同時能夠互動。通過這種遠程教育,真正實現了對畢業生的跟蹤培訓,延長了培養過程,拓展了培養的空間,為廣大畢業生的快速成長搭建了堅實平臺。以體育教育專業委員會為依托,整合省內同類院校的優質教學資源,實施聯合培養。2011年9個體育教育專業院系組成的遼寧省體育科學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和遼寧省學校體育學會體育教育專業委員會先后在沈陽體育學院成立。體育教育學院作為體育教育專業委員會的牽頭單位,正在積極倡導和籌劃學會成員單位聯合培養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相關事宜,得到了成員單位的高度認可和行動支持。這種聯合培養模式可以促進院系之間優勢教學資源的共享。共享可以通過互派優秀教師到校講課、互派學生代表到校學習、組織體育教育專業技能大賽、組織體育教育專業論文報告會等多種途徑實現。

3課程改革與教材建設

課程建設突出“以需求為導向、以師范專業技能為基礎、以體育專業技能為根本”,通過課程內容的更新與改造,突破傳統課程內容競技化、理論化給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帶來的不利影響,不斷提高課程社會適應性和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效性。同時以課程內容更新與改造為突破口,建設一批符合當前形勢和發展需要的、具有鮮明特色的系列教材。具體措施如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在全面深入地了解社會需求和準確把握就業市場的前提下,適時地對課程的結構進行調整,增加社會適應性高、發展前景廣闊、對人才培養規格實現和學生就業貢獻率較大的新興課程,刪除社會適應性低、發展空間狹小、對人才培養規格實現和學生就業貢獻率較低的陳舊課程,從而實現課程體系的科學化和系統化。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強傳統課程的更新與改造。以中小學學校體育的實際需要為導向,以強化師范專業的基本技能和體育技能培養為目標,加強對傳統課程(尤其是專項理論與實踐課程)內容的更新與改造,構建符合師范專業特征、體育專業特色突出的課程內容體系和培養策略。以課程內容更新和改造為突破口,加強特色教材建設。以課程內容的更新與改造為突破口,重點做好傳統課程(尤其是傳統術科課程)內容的更新與改造,刪除部分競技化、理論化過強、社會適應性較低的教學內容,增加趣味性強、社會適應性強、易操作的教學內容。并以此為基礎形成新的課程內容體系,為特色教材建設打好基礎。以打造精品課程為目標,嘗試開發研究性課程和綜合性課程。以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為目標導向,依據“應用型人才”的內涵,從就業崗位和社會服務的實際需要出發,設計若干綜合課程和研究性課程,實施有計劃的建設工作,督促廣大教師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4實踐教學改革

建立“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一般性社會實踐與專業性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多層次實踐體系,搭建實踐平臺,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具體措施如下:加強基礎性專業訓練平臺建設,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基礎性專業訓練平臺主要包括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專業性社會實踐活動,三者相互銜接、互相補充。學生通過第一課堂的課內實習、教育見習、教法觀摩、教學體驗,掌握體育專業必備的專業實踐能力;學生通過第二課堂掌握師范類專業必備的基本技能;學生通過裁判等專業性社會服務活動掌握專業必備的技巧與方法。加強綜合性專業實踐平臺建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綜合性專業實踐平臺主要是指教育實習。實習作為人才培養過程的一個綜合性末端環節,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學生教育實習的關鍵在于實習基地的數量和實習指導過程的質量。因此,要通過雙優評選活動(優秀實習基地和優秀實習指導教師)等激勵措施來擴大實習基地的規模和提高實習過程指導的質量。2012年,聯合共建基地建平縣實驗中學被遼寧省教育廳評為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典型案例。加強綜合性社會實踐平臺建設,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進一步挖掘社會資源,建立崗前教育與培訓基地,通過假期社會實踐進行職前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訓練學生的職業能力。2012年4月,我院與深圳菲普萊體育發展有限公司達成聯合培養協議,并于當年9月共同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加強學術實踐平臺建設,培養學生學術素養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完成畢業論文,參加學術論壇、聽學術報告、參加論文報告會等都是培養學生學術素養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完成畢業論文。因此加強畢業論文的質量管理,并從論文開題、中期檢查、論文答辯各個環節進行監控,確保學生在完成畢業論文的過程中真正得到鍛煉。加強社會服務平臺建設,實現專業服務于社會發展的宗旨。目前已經完成了8期沈陽市中小學體育教師全員培訓和1期的遼寧省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2012年,與沈陽市教育局達成協議,體育教育專業輔修教師專業方向的學生將分批次在沈陽市所屬區縣進行頂崗實習。

5教學方式改革

改革“教材+教師、課件+教師”等傳統教學方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知識技能傳授和學生能力培養并重,符合體育類課程本質規律,有利于課程目標實現的新型教學方式和授課模式。具體措施如下: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符合條件的學科類課程教學中嘗試“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發現式學習”等現代教學方法。在強化運動技能掌握和教學能力培養本位目標的指引下,在術科課程的教學中探索“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發現式學習”等現代教學方法的最佳實現形式,為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方法保障。以實踐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為核心,積極探索課堂教學與現場觀摩相結合的授課形式,提高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知識技能運用的針對性。

6教學管理改革

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隊伍的結構,提高管理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質、懂專業、熟悉高等教育教學規律和體育規律的教學管理隊伍;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形成教學質量控制的長效機制。具體措施如下:吸收本學科和其他學科的高層次人才進入教學管理隊伍,選派中青年教學管理干部到綜合性院校參觀學習、到同類院校交流考察等措施,進一步優化教學管理隊伍的結構,提高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修訂和完善現行的教學管理制度,堅持和落實學校教研活動制度、教師集體備課制度、教師聽課評課制度、教育教學工作過程性督查制度、教學工作的辦公會例會制度、教職工教學例會制度、青年教師培養制度、專家治學制度、考核激勵制度、競賽制度、科研制度。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各環節的質量標準,建立由學校、二級學院、教研室等管理部門組成的行政監控體系,以及由教師、學生、社會組成的社會性監控體系。兩套監控體系相互支撐、共同作用。

上一篇: 金融服務營銷論文 下一篇: 項目預算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韩欧美黑人专区 | 亚洲欧美清纯另类日韩中文字 | 宅女的午夜福利视频 | 亚洲欧洲日本无在线码播放 | 一级国产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在线a免费线上看 一级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