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管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4 15:07: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村經濟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村經濟管理論文

篇(1)

2現代農村經濟管理狀況

2.1現代農村的經濟管理認識情況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各個農村的居民與管理者都對經濟管理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并不全面,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偏頗現象。具體來說,農村的經濟管理者大多將經濟管理工作看作一個完全獨立的管理區塊,忽視了其與其他管理工作的聯系,管理漏洞比較多。而且農村民眾雖然了解了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卻認為那與自身關系不大,沒有民主管理意識,管理工作很難推進。

2.2現代農村的經濟管理規章情況

我國的農村雖然有了一定的管理規章制度,但一方面缺乏規范性,各個農村訂立規章的法律依據各不相同,相當一部分規章制度存在錯漏,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發展較快,而規章制度的更新則滯后性較強,規章制度往往不能切合當前實際的經濟管理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管理規章對農機經濟管理實際起到的作用并不大,落實程度也并不高。

2.3現代農村的經濟管理投入情況

我國農村的經濟管理投入雖然逐年增長,但跟不上農村經濟本身的發展速度,而且由于缺乏經濟管理經驗,投入的相關經費使用率很低,所以我國的許多農村都存在著經濟管理經費不足的現象。這不只影響了經濟管理的日常運作,妨礙了農村經濟管理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而且對當地經濟管理部門的積極性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2.4現代農村的經濟管理人才情況

為了緩解經濟管理人才短缺的現象,我國的農村都有采取一定的人才引進措施,國家也訂立了一些相關政策以幫助農村地區吸引專業化的經濟管理人才。但目前看來,這些措施的能效比較有限,能吸引來專業管理人才的僅限一些經濟極度發達的東部農村,中部與西部的農村雖然對經濟管理人才的需求最為迫切,但實際獲得的人才量卻相當少。

3現代農村的經濟管理對策

3.1管理意識的全面化

目前來看,農村對經濟管理重要性的宣傳基本已經到位,未來的管理意識強化工作應集中在提高其全面性上。具體來說,要將最新的管理理念引入農村,讓當地經濟管理人員意識到農村經濟管理的多元化、全面化特征。同時要注意培養農村全體民眾的經濟管理意識,以為農村經濟管理的民主化進程打下必要的思想基礎。

3.2管理體制的完善化

為了完善農村經濟管理的管理體制,有必要進一步規范目前的相關法律法規。考慮到相關法律過于復雜,地方上理解不到位的問題,上級部門可設立專門的審查機構,對地方上根據法律訂立的的規章制度進行定期審查,保障經濟管理制度的規范性與有效性。同時應適當放寬權限,準許農村針對最新的經濟管理問題訂立適當的臨時規章。

3.3管理投入的高效化

在經濟管理很難迅速增長的情況下,務必要盡可能提高現有管理投入的應用效率。具體來說,一方面要針對經濟管理經費訂立嚴格的管理和記錄制度,保證每一筆錢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避免無意義支出;另一方面可以考慮提高資金運作率,提高資金的實際應用價值。

3.4管理人才的長期化

在國家政策的刺激下,我國的農村涌入了一批專業級的經濟管理人才,但這些人才大多沒有在農村長期停駐的興趣,只能起到短期的輔助作用,對經濟管理的實際作用有限。因此,農村應配合國家政策,為這些人才提供一些長期的優惠政策與福利待遇,以期留住人才,為長期化的農村經濟管理提供人力資源基礎。

篇(2)

農村經濟管理部門應該加強農村財務管理中的財務民主管理審計工作上,使審計職能得到強化,并促進農村委托制度的積極推行,對財務管理機制進行積極改革,保證農村資源要素的安全與合理流動。

1.2減輕農民負擔在農村經濟管理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減輕農民負擔是農村經濟管理中的重要部分,與減輕農民負擔的問題結合起來,將經濟管理與監督工作做好,同時將農民負擔的反彈防治工作做好。

1.3在農村建設社會化服務體系

可以從提高農民進入農村市場的進入程度著眼,與市場發展的實際需求相聯系,積極探索有效的社會化服務制度,積極引進現今的合作經驗,促進經濟資質專業合作的真正實現。

2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途徑

2.1提高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理解認識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速度不斷加快,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農村經濟發展所占的比重逐漸加大,特別是在農村經濟管理上,這方面的工作目前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得到實現的重要保證,對于農民生產積極性的調動以及對廣大農民群眾利益的維護具有重要作用。現階段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已經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因為一些干部對農村經濟管理的認識不足,使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落實受到了一定的阻礙。所以,應該加強村干部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認識,為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進一步落實奠定堅實的基礎。

2.2深入調查研究農村基層工作

目前,我國一些農村在經濟管理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果想使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的落后現象得到改變,就要對這些落后現象進行充分認識,對農村經濟管理情況展開深入調查。特別是要深入探討涉及農村穩定的重大問題。要想將經濟信息監測搞好,就需要進行調查體系的改革,對農民收入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為以后的經濟調查奠定基礎。這些工作的落實不僅為政府的農業調整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還為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落實與貫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3使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要想將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就要將政府和黨委的相關要求落實好,這就要求農村經濟管理隊伍的相關工作要得到逐步的加強,在農村經濟管理隊伍中展開培訓工作。要針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關管理機制,使經濟管理隊伍建設得到真正實現。特別是在我國的一些鄉鎮地區,經濟管理部門應該與當地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展開具體的工作,合理編制經濟管理人員,實行定崗定員制度,保證所有地區都設置專門的管理人員對其進行經濟管理工作。與此同時,大力推行農業技術推廣辦法。在經濟管理財政預算中涵蓋人員經費和業務經費。管理工作與行政監督工作應該由地方農村經濟管理機構負責承擔,促進農村經濟工作得到不斷改善與強化,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管理隊伍建設提供支持。

篇(3)

減輕農民負擔是農村經濟管理中首先需要落實的任務,涉農收費要進行嚴格規范管理,針對我國下發的惠農政策定期檢查落實執行情況,相關制度要進行建立完善,例如:檢查監督、辦理、案件查處及目標考核。向村級組織攤派與委托村級組織收費問題是重點需要治理的,一些應該由政府承擔卻分配到村級組織的問題是必須要切實解決的,向村級組織攤派發行報刊的問題也要得到治理。

1.2依法落實農民承包土地的各項權利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是應該做好的工作,農村土地承包管理政策應該積極落實,對于土地承包合同進行加強管理。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引導和管理上應該以依法、自愿、有償為基本原則,不斷總結工作中經驗教訓,以便更好的應用在土地流轉中產生問題的解決上,使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能夠在健康、穩定的道路上不斷發展,也是為了保障農民群眾的利益。

1.3推進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加張農村財務和資產管理

現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管理監督新機制亟待建立,實現農村財務民主化管理。改革財務管理模式,建立農村會計委托制,做好電算化試點,對于集體資產要加強管理,加強農村財會隊伍建設,所有上崗的會計必須具有上崗資格,持證上崗,廣大農民群眾和村集體的權益要得到根本保障。

1.4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

各地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形式多樣的農民專業合作,以產業基地為核心,依靠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服務業,大力推廣與菜業農民專業合作模式,做好試點和示范區,在此期間做好經驗總結,最大限度的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進程。

1.5積極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的技能是需要不斷提高的,其調研分析、依法行政、寫作、開拓創新、團結協調能力上的培養應該作為培訓工作的重點,相關的管理制度也要不斷完善和健全,還要深化其整體觀念。基礎設施不斷加強,穩定機構隊伍,轉變工作作風,農業社會化服務有效的組織模式、完善的服務體制、科學民主的管理制度都要在工作中不斷的研究和探索,以便達到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整體提升的目的。

2加強農村經濟管理的對策建議

2.1提高經濟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現階段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了大繁榮大發展階段,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行之有效的落實國家的各項農村政策,并將之能夠實現常態化、制度化,這是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保障農民群眾根本利益,最大限度的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緩解農村各種矛盾的有效途徑。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要實現農村經濟的優化管理,首先要從認識上給予充分重視,加強農村經濟管理的指導工作,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重點就是農村經濟,這一點有關部門應該認識到。各級政府也應該在經費、設備上給予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足夠的支持,保證充足供應,有效補給。

2.2加強經濟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

經濟管理機構應該以政府和黨委的要求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健全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體系,制定完善的管理體制,建設管理隊伍。特別是在各個鄉鎮基層,要科學合理的對農村經濟管理人員進行編制,要對崗位及時的進行確認,使得所有地區都有專門的管理人員負責經濟管理工作。我國現階段的農業技術推廣措施,是把業務經費以及人員經費歸入經濟管理的財政預算中。農村經濟管理強化和完善的主要方式是農經管理機構承擔相應的行政監督和管理工作。

2.3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提高農經執法水平

加強農村經濟管理措施之一是加強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的法規制度建設。一方面,建立執法責任制度。各地要制定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執法崗位和執法責任制,明確崗位執法責任。按照分工的不同規劃,切實履行自己的農經執法職責。另一方面,建立工作規章制度。農村土地承包、減輕農民負擔和農村財務管理這樣一套比較全面的執法管理制度和措施是需要建立的,進而使操作更加科學,工作方法更加有效,見國家政策堅決落實到位。

2.4加強調查研究

隨著改革發展的深入,農業和農村工作會有許多新問題出現,這就需要轉變工作方法,加強調查研究,對那些關系到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村穩定的問題更是要特別關注。同時,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對信息化的新要求,繼續加強農經統計信息工作,搞好統計監測體系改革,及時做好農民收入統計匯總分析工作,為黨委、政府制定農村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2.5加快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依據有關政策法規,圍繞優勢產業帶布局和加工企業發展要求,認真做好農產品加工業原料生產基地建設規劃,以便獲得國家的更大支持。抓好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試點。作為農戶、企業、市場的關節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載體,也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組織形式。

篇(4)

引言

人才培養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并根據社會需要確定的人才培養的總體樣式,是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其他教育內容、課程及內容的組織及實踐中的方式方法的總稱。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一級學科,重點解決農林領域的管理活動,目前已在我國54所本科院校開設。近二十年專業改革僅限于內部框架調整,并未依據市場需求從根本上改變原有模式。為適應市場需要,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目標和重要課題。本文從教學模式、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兩方面梳理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對專業建設的建議。

1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現狀

1.1 教學模式

1.1.1 理論教學

王雅鵬(2004)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依據社會需求培養新的學科增長點,利用現代技術提升專業層次和水平,開拓區域經濟學、農林產品比較優勢等研究領域。奚祥華等(2007)提出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創新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策略,建議增加基礎學科課程,刪減重復過時的課程,開設生態環境科學、現代農林技術等課程以及熱點問題的專業講座及發展動態課程??滤l等(2011)對北京林業大學240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進行課程設置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為農林類課程較少,建議壓縮基礎專業課程,增設農林經濟地理學、專業論文寫作等課程。

彭艷等(2008)以29名學生4年所學部分課程成績為原始數據,①基于因子分析得出農林經濟類相關課程對學生專業素質影響較大,建議加強寬專業教育,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顏華(2009)具體提出農林院??刹扇≈餍夼c輔修制度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向復合型人才方向發展。

羅攀柱等(2008)依據我國農林業生產特殊性及林業經濟轉型的需要,將林業經濟管理專業課程劃分為5個模塊,②建議林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生態和環境意識較強的人才。劉強等(2009)依據市場需求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平衡經濟學和管理學課程比例,增加實務類課程,避免出現重理論、輕實務的教學效果。李紅(2008)進一步提出各高校應結合實際準確定位,突出學科特色,力爭與其他同類院校有所區別。

徐輝等(2010)發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案例選取難,缺乏專業的案例編輯,導致理論教學與討論教學學時分配困難,學生自主性難以調動。建議教師通過業內交流、校際交流、發動學生調查編寫等方式增加案例討論環節,避免單一的理論教學。

綜上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理論教學存在以下不足:(1)課程設置專業性不強,核心課程較少,缺乏時代感;(2)重復性課程較多,學生知識面普遍較窄;(3)授課方式單一,討論教學欠缺。在未來課程設置上,應重點培養新學科,增設農林經濟學課程,以專業講座帶動課程教學,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實現課程體系設置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

1.1.2 實踐教學

趙錦域(2002)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學改革為例,提出全面調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涉及的實驗項目,完善實驗室建設,優化實踐教學體系,使專業課的實驗學時達到總學時的30%。

黎東升等(2002)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提高教學實踐現代化程度,建立以多媒體為中心的現代電子教學系統和以農林經濟可持續發展信息系統為中心的教學研究系統。其后研究發現傳統辦學模式使學生在實踐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建議開展專業知識準備性教學、隨堂性實踐教學、階段性實踐教學和綜合實踐教學,通過參觀和專業生產勞動等方式深化人才能力培養。顏華等(2011)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特色不突出,實踐比例過低,建議形成以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為重點,社會實踐為補充的實踐教學體系。

鄭炎成等(2007)結合教學經驗發現,實習經費難以落實阻礙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開展的首要因素,此外,實踐對象及接收單位選擇也是影響實踐效果的重要因素。據此并結合先生社會學理論提出就近選點,解剖麻雀的實踐方式,建議在院校周邊選擇行政村,開展具體連續性調查,節省經費和時間同時保證實踐效果顯著。

綜上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存在以下不足:(1)實驗室現代化建設不完善;(2)實踐教學比例較低,與理論教學及社會需求結合度不高;(3)實踐經費及對象落實困難。在未來實踐教學建設上,應重點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加強校外基地建設,選擇教學、科研、生產一體化的實習單位。

1.2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和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培養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有助于推動我國農林產業建設快速發展,扭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社會認同度較低的現狀。

楊根寶等(2005)結合21世紀我國農林 經濟背景及對高等 教育的要求,提出開發學生潛質、培養創新精神和 實踐能力,注重厚基 礎與寬 發展兼顧。郭翔宇等(2009)借鑒部分高校農林經濟 管理專業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方向的 經驗,提出學校應設計個性化發展模式,滿足學生個性化和 職業發展需求。

徐輝等(2010) 總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應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敢于創新的精神、付諸創新行動等素質,提出創立專業人才培養新目標、創新教學內容體系、創議探究式教學、創新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機制和專業認知實景模擬見習頂崗等五種實踐模式。王玉芳等(2011)通過對東北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原創能力的調查發現,學生知識陳舊、缺乏課題研究能力是制約原創能力培養的內在因素,提出重視學生原創能力培養、搭建創新實踐平臺、務實基礎知識、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議。

楊香合等(2010)基于河北省 農業發展,提出構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高地,從教育管理、辦學機制、教育結構、教學改革等方面開展創新,以學術帶頭人為引導,培養本科學術創新人才。胡云等(2010)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要立足于 應用型高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按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階梯狀培養模式,構建了一個中心、③三個層次、④三種形式⑤的實踐教學模型。

劉惠琴(2007)運用訪談研究、模型構建、量表設計、實證研究等方法對86個高校學科團隊進行調研,總結出目標明確、結構合理、創新氛圍濃厚是提高中國高校學科團隊創新績效的關鍵因素。結合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題研究較多的特點,應形成以學科帶頭人為先導,學生積極參與的創新型科研團隊,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潛能,為學生進入科研領域鋪設平臺。

綜上分析,創新型人才培養重在機制的構建,農林院校應打破傳統的理論教育,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尊重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開發原創思維能力并付諸實踐,上述激勵措施比教師單方向從事科研更具有效率。

2 結論與建議

學科建設狀況從根本上反映高校的辦學水平、學術地位和核心競爭力。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建設目標應是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支撐區域農林產業建設,滿足 社會發展需求。目前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轉變進度較慢,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未來關于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應集中于如何塑造創新型人才、如何突出學科特色、如何提升社會認同度等方面。農林院校應結合實際,將理論轉化為行動,突出專業的比較優勢。針對該專業未來發展方向,筆者建議如下:

(1)創建以本科生為主,教師隊伍為輔的初級科研平臺。以基礎項目為資源,給予資金支持,鼓勵學生思考、創新、實踐,提高學生科研熱情,為培養后續人才奠定基礎。

(2)鼓勵學生參與學科建設。學生視角能真實反映學科發展中的缺陷,建議每學期至少舉辦兩次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科研討會,依據學生的意見合理改革,使學科發展更符合學生要求。

(3)建立院校間學科交流平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緩慢反映了學科建設理念的局限,校際間交流平臺能夠為學科建設提供新思路。建議定期舉辦農林院校學科研討會,互通先進理念。例如,東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種類較多、細化程度高、相關 實習及科研項目豐富,這為其他農林院校提供借鑒。

(4)適當增加與農林類相關的專業課程,減少關聯度較低的課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通過課程設置突出學科特色,將經濟、管理與技術三者結合,注重實用性,并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避免出現寬而不精的學習效果。

(5)強化專業實踐。建議將大一學年起每年至少 組織一次較大規模的專業實習納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 計劃大綱。內容由淺入深,倡導形式多樣化,增強學生對專業應用的認知,有助于減少學生在就業方向選擇上出現偏差的可能。

(6)實行導師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可建立本科導師制培養模式,并進一步細化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研究方向,例如農林業政策、農林業資源管理、農林業金融 保險等。允許學生依據自身興趣選擇研究方向,使學生對某一領域有較深入地認知。

總之,農林經濟管 理學科優勢劣勢同樣明顯,揚長避短更要積極補短。未來專業應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核心,完善教學建設,實現人才向高素質、綜合型發展。

農村經濟管理畢業論文范文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特色建設

本科專業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人才培養和大學教學的基礎。專業特色是質量與創新的生命線,加強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專業建設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在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引領、示范與輻射作用。

特色專業的建設內涵

特色專業指充分體現學校辦學定位,在教育目標、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教學條件和培養質量等方面,具有較高辦學水平和鮮明辦學特色,獲得社會認同并具有較高社會聲譽。特色專業是經過長期建設形成的,是學校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等特征。特色專業是一所高校所有文化要素匯聚提升的體現,是一所高校辦學經驗趨于成熟的標志。建設特色專業,是高校在新形勢下獲得持續競爭力,增強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

質量工程建設文件指出,建設高等學校特色專業是優化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辦出專業特色的重要措施,要緊密結合國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實踐教學、優化課程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和課程教材建設,切實為同類高校相關專業和本校專業建設與改革起到示范帶動作用。主要建設原則是:強化優勢,突出特色。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以強化優勢為根本,以突出特色為關鍵,充分體現辦學特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色;改革創新,提高效益。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增強專業建設開放性、靈活性和適應性,提高辦學效益,與相關行業領域緊密結合,探索適應社會不同類型人才需求的培養模式,為社會提供高質量專門人才;示范帶動,整體推進。強化專業建設實踐成果積累和有效經驗總結,主動宣傳推廣建設成果,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

以改革精神推進特色專業建設

筆者所在的華中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歷史底蘊較深厚,可追溯至1904年湖北農務學堂開設的財政、理財等課程,迄今已有百余年發展歷史。1981年建立農業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點,1986年建立農業經濟與管理專業博士點,1998年設立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0年批準為農林經濟管理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07年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特色專業?,F有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位科學家5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0人。特色專業立項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

切實轉變教育思想觀念 特色專業建設必須與社會背景、產業背景及行業發展趨勢密切相關。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已難以適應WTO框架下用人單位的需求。當前我國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因此,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實現四個轉變:從側重理論研究型向側重實際應用型轉變,從窄深專家型向寬口徑通用型轉變,從單科型向復合型轉變,從側重于宏觀經濟政策研究型向涉農中小企業管理型轉變??傊?,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以服務三農為特色,與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新形勢相適應,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廣、能力強、素質高,具有農業大學特色的寬口徑、復合型、應用型,掌握農業科技發展的經營管理高級人才。

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特色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影響著特色專業建設方向、進程和績效。農林經濟管理特色專業構建了一體兩翼培養模式,注重農、經、管知識復合,突出社會責任與創新能力培養,開展課程體系研究與改革,進行課程重組、整合優化,建立了基礎課模塊、專業課模塊、實踐教學模塊、專業特色課模塊、通識教育課模塊、前沿與特色課模塊等六大教學模塊。

在基礎課中,增加數學、計算機等課程學時和難度;專業課中,對重復、脫節教學內容調減優化;實踐教學中,新增創新學分,對實驗教學內容整合優化,獨立設課,單獨考核;專業特色課模塊中,注重因材施教和個性培養,增加選修門類,拓寬選修課范圍;通識教育課模塊中,規定學生必須修滿12個學分農業科學和素質教育方面課程;前沿與特色課模塊中,結合當今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及教師科研成果,聘請校內外專家開展講座,進行專題討論,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發展動態與前沿,突出專業前沿與特色,開設了農業經濟管理專題、農業可持續發展專題、管理理論發展、職業生涯設計與管理等前沿與特色課程。體現三個強化:強化農、經、管知識復合,文理滲透,拓寬知識面;強化創新能力培養,突出實踐教學,增設創新學分;強化社會責任教育,培養學生愛農情感、興農責任、強農使命。

與此適應,推進以十多門國家、省和校精品課程三級精品課程為核心的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改變傳統注入式教學方法,推進問題導向的研究性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靈活運用情景教學、互動教學、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構建了師生知行苑交流平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針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特點,遵循實驗實踐教學特點和規律,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遵循系統優化、整合集成要求和階段遞進原則,注重實驗教學體系系統性,注重實驗教學層次性和模塊化,注重實驗內容新穎性,注重實驗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科學性,突出基礎性、提高性、綜合設計性三層次,建立了農戶經營與風險控制模塊、農業金融與貿易模塊、農林經濟管理與決策模擬模塊、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模塊四大實驗教學模塊,形成分層次、模塊化、

點面結合、全面開放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驗課程體系。高標準建設了經濟管理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共建了6個功能實驗室,為實驗課程開設提供條件支撐。

以感知見習認知實習實訓體驗為路徑,構建以見習為主的感知實踐、以社會經濟調查為主的課程實踐、以管理模擬及企業實訓為主的角色實踐三維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建有1個教育部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和35個校內外教學實習基地,為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有效保障。

依托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和教師科研課題,積極開展經常性學術講座,營造濃厚學術氛圍,著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等各類科技創新活動,提高學生創新能力;通過教師科研課題帶動、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SRF)立項資助、實驗教學中心條件支撐,培植學生創新成果。

積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是特色專業建設的根本保障,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圍繞特色專業建設需要,建設一支以學術帶頭人為骨干、教學科研綜合水平高、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專業建設才有堅實基礎和生命力。

學校還先后實施了青年教師八個一計劃中青年學術骨干培養計劃杰出青年人才培養計劃等育人工程,教師隊伍學緣、年齡、職稱結構得到明顯改善。通過科學研究項目建設具有穩定研究方向的學術梯隊,培養了科研經驗豐富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將學科建設成果轉化為優質教學內容。通過對重大問題研究和探索,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領悟和運用得到內化升華,拓展了學生專業視野,加深學生對知識體系理解的良好效果。科研項目作為本科生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論文選題的重要來源。學生畢業論文選題80%以上來自于科研課題,提高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學習興趣,整體水平與質量顯著提高,近幾年省級優秀學位論文獲獎率40%以上。高職教師100%為本科生開課,鼓勵開設學科或專業主干課程,創建精品課程,主編課程教材。

專業建設責任人在專業建設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促成學科專業良性循環發展重要協調者。通過其領導的專業團隊,把握專業建設指導思想,落實專業建設規劃,引領專業在國內同行中占據重要位置。專業責任人應在教學科研中有豐富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熟悉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對學科專業唇齒相依、相輔相成的關系有深切體會,有能力站在更高水平上駕馭學科專業協同發展,將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和優勢引導并轉化為專業建設重要資源。

積極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 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使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盡快融入社會是提高學生質量的重要標志。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提高學生適應能力,增強學生的國際視野。通過請校外知名人士做報告,組織學生到校外參觀、實習等,增強學生與社會聯系,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特色專業應根據自身特點,將國際化教育融入課程、專業實習實踐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國際化教育機制,通過聯合培養、互認學分、選送學生、聘請教授等方式使每一個學生在國際化教育中受益。與山東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澳大利亞等多所國內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聯合培養機制,設立了國際 教育 實習學分,鼓勵學生走出國門,完成學業。

特色專業建設 實踐的思考

建設方向明確 農林 經濟 管理特色專業建設應突出地域特色、突出農林特色和突出人才培養復合式、 應用型與國際化特色具體設想,圍繞 社會需求、區域需求,在學生綜合素質和技能培養等方面多做文章。

篇(5)

通過實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不僅進一步盤活了村集體資產、資源,也確保了村級財務的及時公開。同時,通過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村集體“三資”管理,強化了民主監督,為保證農民群眾當家作主提供了保障,也使基層干部的政策觀念、法制觀念和民主意識及為民服務意識明顯增強,基層干部的執政能力不斷提高。

1.2促進了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

通過實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進一步強化了對村集體“三資”的監管,確保村集體“三資”管理在“陽光下”操作,暢通了監督渠道,有效杜絕了基層干部在資產處置、資源發包上的隨意性及不廉潔行為,達到了讓群眾明白、還干部清白的效果,切實維護了農村集體和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推進了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促進了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3實現了村集體資產和資源的保值增值。

通過實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使地方政府進一步掌握了村集體資產、資源的分布、存量、結構及效益狀況,通過清產核資、加強資金代管、資產資源競價發包等措施,有效防止了村集體資產閑置、流失、被侵占等問題的發生,確保了資產資源的保值增值。

2“三資”管理工作存在問題

2.1資金不足。

由于地方政府特別是鄉鎮一級政府因經費短缺,存在電腦老化、缺少掃描議和照相機等硬件設備問題,也存在人員不足、素質不高問題,需要加強培訓。希望市里能給予專項經費支持。

2.2管理人員素養有待提高。

由于農戶家庭承包信息量大以及軟件、網絡連接、由于鄉鎮農經管理人員素質等方面原因,影響了數據錄入進度,各地工作進展不平衡。

2.3管理運行機制需要完善。

有的鄉鎮在“三資”管理具體環節上不夠嚴密,業務不夠規范,工作運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有的財務制度執行不力,有的村開支不經集體研究,大額支出不討論,支出憑證手續不完整;有的村報帳員對農戶往來、應收應付帳款不過明細帳,造成農戶查帳較難。

3加強“三資”管理對策和建議

3.1加大對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力度。

農業主管部門要加大指導督查力度,定期深入到鄉村,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開展專項督導檢查,嚴格落實落靠各項規章制度,切實加強日常監管,嚴肅查辦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中的違紀違法問題,切實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紀檢監察和農業主管部門要認真履行監管職責,定期對村級“三資”委托服務工作進行業務檢查和指導,建立健全村級“三資”管理工作的督導制度。一方面要定期對村級“三資”管理工作的及時性、規范性進行檢查和指導;另一方面要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民主理財、財務公開及管理等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狠抓各項財務管理制度的貫徹落實。

3.2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長效機制建設。

要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切實加強鄉村干部廉潔自律教育,增強勤政廉政意識,從源頭上夯實防治腐敗的體制機制。要切實加強“三資”管理網絡系統建設,做到隨時監控,全程監督,適時分析,定期總結,確保規范運作,確保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逐步實現管理規范化、手段現代化、監督經?;?。

3.3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配套措施,鄉鎮政府要有針對性地配強配齊工作人員,加強軟硬件等基礎設施建設。

爭取專項經費支持,加大培訓力度,為實施好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創造必要的工作條件,促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高效運行。

3.4繼續加大業務指導力度。

組織專家咨詢團、業務指導組深入到鄉村進行手把手、面對面的交流,幫助解決“三資”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技術性問題,確保“三資”委托工作扎實規范運行。繼續推行電算化管理。進一步建立健全電算化崗位責任制、操作管理以及會計檔案管理等內部管理制度,規范操作行為,確保“三資”管理工作安全運行。

篇(6)

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管理,在管理上,管理人員應重視農業的經濟發展,重視農業經濟的管理工作,明確自身管理職責與任務,采用規范的方式實施管理工作。在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到來,當地政府應清晰的認識到農業經濟的重要性,明確農業經濟管理的價值,對當地的農業管理工作人員進行嚴格的培訓才可上崗,并對管理人員進行相關教育,讓管理人員清晰的認識到農業經濟所帶來的影響與重要性,使管理人員能夠重視自己的管理工作,明白自身的職責。

(二)制定農業經濟管理制度

任何一項管理都需要有一套明確而嚴格的制度才能將其管理妥善,沒有了制度其管理就像一盤散沙,沒有任何管理順序與約束,其管理目的也較難達到。因此,當新農村建設逐漸開始建設后,合理的管理制度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與指標,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渠道。為了使加快新農村的發展,農業的經濟管理工作需要進行合理的規劃,這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首先,農業經濟的管理制度要隨著時代進行創新與改革,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跟隨新農村時代改變管理方針,制定一個符合時代和與當地發展相符合的管理制度。在制定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的過程中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改變,第一是改變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向,融入經濟結構轉變農業傳統結構,讓農業進入更快速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此促進農村的整體經濟發展。第二方面是通過加工改變傳統農產品外形,現代人們越來越注重飲食安全,合理的農產品包裝能夠有效的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從而拓展在市場上的影響力,提高銷售量,使產業鏈不斷的延伸,讓農產品有跟多的發展渠道。第三方面是提高農業的科技發展,在農業事業中融入科技產品后能夠有效的提高當地農業的產量,迅速的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也使農業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從而提高當地農業之間的競爭力,使得農業經濟提高實現高速發展。

(三)重視民眾利益,加強完善利益管理機制

經濟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指標,但民眾是提高經濟發展的重要人物。在現代許多農村中可以發現,許多農村當地政府在面對民眾的訴求以及矛盾時常常無法得到有效的處理,這與當地機制不完善有著很大關聯,因此,為了讓今后這些現象能夠得到妥善處理,政府應及時的完善管理機制,重視民眾利益,使民眾的權益受到維護,完善群眾利益維護機制能夠有效的改善民眾的矛盾現象,使民眾在出現這類事件時既能得到權益的維護,又能快速的瓦解矛盾。

(四)加強農業經濟管理隊伍的建設

農業經濟管理的主要形式是管理人員進行管理,也就是說,管理人員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是否規范直接影響著農業的經濟狀況,由此可見管理人員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為了使農業經濟得到更為合理與妥善的管理,這些管理人員在開展管理工作前,應進行管理能力與知識的培訓,針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內容,加強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提高管理人員的政治素質,打造一個具有高度責任心與具備豐富專業知識的管理團隊,為了讓團隊不斷的進步,應定期的針對團隊中的新管理員和老管理員進行培訓,不斷的創新管理人員的知識,使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能夠符合當前市場的經濟發展狀況。

篇(7)

1.2管理特點。行政管理手段是眾多經濟管理手段中最有效的一種管理方法。行政管理的管理力度比自由調控的管理方式管理力度更大,便于政府部門進行宏觀調控。政府部門通過引進大型企業或新型產業來調動本地區經濟的全面發展,這是自由調控模式所無法做到的。而且,政府通過行政手段進行經濟調控的管理手段的效率和靈活度也要高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可以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行建立,讓龍頭型經濟得到更好的推動使之發展壯大,農民組織化程度得到提高,要讓市場、農戶、企業之間的聯系得以強化,使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得以更好的提高,而不必通過執行嚴格的法律調控,最大程度避免了對市場經濟的負面干預。

2通過法律手段進行經濟管理

篇(8)

2對農村經濟管理發展的實況進行跟蹤和調查

目前,農村不斷的出現新的問題、新的狀況,要想革新農村經濟管理發展的現狀和工作,就要對農村、農民、農業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的了解實情,針對最新的問題及時的解決問題和頒布一些新的法規和政策,進而對農村經濟管理的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因而,相關工作人員要對農業經濟發展以及農村穩定等關系重大的問題進行最深入調查、系統的分析。同時還要大量的搜集有關農村經濟管理發展所需要的信息,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統計和監督,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時更新相關政府部門的信息庫還可以為黨、政府制定相關法規和政策提供重要的依據,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管理發展。

3改善農村經濟管理發展體系

政府部門只有在合理的農村經濟管理發展體系下,才能對農村經濟進行有效的管理。因為我國正處于社會市場經濟體制,要想適應這種體制,農村經濟管理發展體制就要不斷地得到完善。同時,政府要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和精簡政府機構及人員來實現我國農村經濟管理發展的規范化。對于那些自己經營的鄉鎮所,要逐漸讓他們實現自主發展、獨立營銷,進而脫離財政供養的模式。只有通過具體的措施來說改變農村經濟管理發展體系,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4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的必要性

科學文化知識在任何發展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想農村經濟管理得到有效發展,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如果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不夠高,農村經濟管理發展會受到嚴重的阻礙。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要不斷改善和農村的教育體制和加大教育工作,進而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

篇(9)

1前言

提灌站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人民環境、縮小城鄉差別,改變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穩定,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舉措。文章在接下來的內容,分析渠縣機電提灌站生存現狀,在此基礎上思考改制建議,提出了成立專門領導小組,負責經營管理體制改革;遵循農機機電提灌管理條例,有重點地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農村機電提灌站有效改制,堅持分類有重點地進行指導;政府做好統籌協調工作,改制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等解決措施,以供參考和借鑒。

2農村機電提灌站生存現狀

渠縣共有電力提灌站452座570臺/20068kW,其中70年代前建成的85座108臺/3912kW,70年代至80年代建成的182座249臺/9262.5kW,80年代后建成的185座213臺/61893.5kW,這些提灌站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河一帶,在江河取水的提灌站共346座483臺/18016kW,占總座數的76.5%,占總臺數的84.7%。其中100kW以上的提灌站21座61臺/3109.5kW,全是電力提灌站設計灌面為24762.33hm2,實際灌面19142.8hm2,擁有流動提灌機組5413臺/23426kW,實際灌面4326.67hm2,機電提灌實際灌面23469.47hm2,占水田面積50.6萬畝的69.5%,目前全縣提灌站由于設備老化,加之農村體制改革以來提灌站管理體制脫節,有20%左右的提灌站已報廢或處于報廢狀態,影響灌面近0.4萬hm2??偟膩碚f,我們認為對提灌站的經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并且有助于盤活現有資產,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激活農村機電提灌站資產重組和經營管理機制更新,在提供農業生產服務的同時為農村集體和業主增加收益,有助于農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3改革措施探討

3.1成立專門領導小組,負責經營管理體制改革

農村機電提灌站管理體制改革,落實到實踐,必須要有專門的領導小組負責。成立提灌站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并制訂改制方案、步驟、措施,統一對各提灌站進行核資,逐一對全縣提灌站進行改制。

3.2遵循農機機電提灌管理條例,有重點地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

農機機電提灌站經營管理,必須要做到有法可依,嚴格遵循《四川農機機電提灌管理條例》,切實運營好農機機電提灌站。在此基礎上,根據地方經營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細節性問題包括如下:鼓勵和吸引獨戶、聯戶、業主投資建設提灌站;鼓勵和引導村民、服務機構、業主承包經營提灌站;強化基層干部的服務意識,做好水費收取和用水矛盾協調工作。同時,建議將提灌站建設情況,納入到鄉鎮、村社的政績考核項目中去,提高地方領導的重視程度??傊?,本著保護村民權益的基礎上,積極運營機電提灌站,對一切影響提灌站正常經營的外在因素進行必要的查處。

3.3農村機電提灌站有效改制,堅持分類有重點地進行指導

調查轄區內所有在運營機電提灌站,除獨戶經營的提灌站外,所有提灌站都納入經營管理和產權體制改革范圍,不留后遺癥。堅持分類指導:鼓勵所有提灌站買斷經營,與集體產權脫鉤;率先在裝機30kW以下,灌面33.33hm2以下的集體經營提灌站實行買斷經營,30kW以上的實行租賃承包經營;對飲灌站不管什么經營形式必須簽訂農田灌溉合同,并進行公正;對已經報廢和接近報廢的提灌站統一由縣農機主管部門回收設備,造冊登記報國資部門,然后按灌面大,基礎條件好,群眾積極性高等條件,利用現有設備恢復部分報廢提灌站,移交當地政府進行經營管理體制改革。

3.4政府做好統籌協調工作,改制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政府做好統籌協調工作,改制后22kW以下的提灌站國家不再補助資金用于維修改造。對已癱瘓無法實施改制的提灌站政府做出重組規定,以減輕農機主管部門的拆遷壓力。對大型提灌站在集體經營期間所欠電費等由政府出面予以核消。對改制期間出現的提灌站原有設備盜損事故,對轄區村、鄉(鎮)領導的責任追究。政府拿出一定數量的資金,對修復難度較小的提灌站進行修復,以推進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實行公示對買斷經營的提灌站,在灌區進行現場競賣。對租賃經營的提灌站按照投標高,誠信最好的原則承包,并予以公示公正。此外,建立激勵機制,地方財政每年用于提灌站的修復資金確定一定名額、金額用于獎勵提灌站經營效益好,群眾滿意的經營業主和當地政府。

4結論

近幾年來,本地受國有企業改制的啟發,已醞釀對全縣提灌站經營管理體制改革,但無上級的配套政策支持,操作難度大。文章提出的改革建議,實在切合地方實際的情況,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操作建議,以供參考和借鑒。

作者:張萬旭 單位:渠縣農機管理站

篇(10)

2農村經濟管理的任務

2.1農村財務和資產管理

加強農村的財務和資產管理,必須建立和完善管理監督體制,并使其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當前的農村經濟管理中,審計職能較為薄弱,因此應強化審計職能,并且改革現有的財務管理模式,使財務管理模式適應新時期的需求。同時,還要強化農村財務民主管理,使農村的會計委托制度得以推廣。充分發揮試點的示范作用,在有能力的地區開展會計電算化的試點,在試點工作中總結經驗并針對出現的問題制定合理的解決措施。通過試點的示范作用,使會計電算化在農村地區實現全面推廣。農村集體資產是農村經濟的根本,應加強對其的管理,合理利用資金和資源,確保集體財產的安全。

2.2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農民負擔的切實減輕,一直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話題。目前,農民的減負問題已經基本落實,當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對農民的負擔進行監督和管理,防止出現反彈的現象。具體措施就是強化對于農民負擔的專項治理以及落實和健全相關的制度。在處理農民負擔問題時,要切實加強針對問題的落實進度進行監督和跟蹤調查。

2.3實現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以農村服務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推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遵循農村市場發展的規律,滿足其發展的需求,強化農民專業合作,使之形式多樣、豐富多彩。開展專業合作的試點和示范工作,總結經驗以便推廣。當地的培育和規范工作是實現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重點環節,開展宣傳和教育工作,普及相關知識,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應適應新的經濟形勢,推進工作機制的轉變,確保機構隊伍的穩定。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尋求和探索更加有效的社會化服務制度的組織形式。

3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

3.1提高經濟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加強對于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是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質量的有效途徑。切實落實我國的農村政策,使政策的制度化和長期穩定化得以實現。為了解決當前農村的重要矛盾,應最大程度的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使農村經濟獲得繁榮與發展,使農民的收入獲得穩步持續增加,以維護和實現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切實推動和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具體的講,作為各地各級農業部門,首先要做的就是從思想認識上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對于經濟管理工作中的問題進行相應的指導和及時的解決。新農村的建設是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農村經濟則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的經濟支持。

3.2加強經濟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

機構和隊伍的建設是農村經濟管理中不容忽視的一項內容,應根據政府和黨委的相關要求,建立和健全農村管理工作體系,并在實際的經濟工作中對其進行完善。與此同時,還需加強管理隊伍的建設,提高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和管理水平。在我國的鄉鎮地區,加強經濟管理機構的建設尤為重要,應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對機構的人員進行編制,實現定崗定員,既要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又要避免某些地區經濟管理人員不足的情況,確保所有的地區都有專門的管理人員負責經濟管理工作。此外,根據農業技術推廣辦法,在制訂經濟管理的財政預算時,應將業務經費和人員經費都納入其中。

3.3提高農村經濟執法水平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的相關法規和制度還不夠健全和完善,阻礙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必須依照依法治國的方針,推動法規制度建設的完善。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要順利進行,必須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和規范。首先要做的就是執法責任制度的建立,崗位執法責任的劃分與明確是提高農村經濟執法水平的有效途徑,避免了執法混亂現象的出現,也防止了出現問題后的互相推諉。其次,還應該建立工作規章制度,并加以嚴格執行。工作規章制度是開展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具體措施,在農村經濟工作中,應以此為指導,合理的處理農村土地承包等問題。對于人們普遍關注的減輕農民負擔的問題更應該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研究,將農民減負的工作落到實處。此外,還應注意對農村財務管理加以規范。

3.4加強調查研究

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著很多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同時也是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解決新的問題和情況,并在機遇和挑戰下求得發展是當前農村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經濟管理應重視調查研究、轉變工作方法,調查研究應講求方法,注意其系統性,深層地研究涉及農村穩定和農業經濟發展的重點問題。此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化建設成為時展的必然趨勢,農村經濟管理同樣離不開信息化建設,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滿足新時期農村發展的需求。切實提高農村經濟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使統計信息更加真實可靠。各級黨委和政府在進行農村政策的制定時,需要根據本地情況考慮多種因素,而農村經濟信息無疑是最能體現農村經濟現狀的重要參考和依據,因此加強農村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上一篇: 人事行政管理論文 下一篇: 計算機網絡發展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深夜在线精品视频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 亚洲欧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精精品中文字幕 | 一级a在免费线看久久 | 亚洲国产综合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