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07: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實訓課程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專業基礎實驗修訂原有專業實驗包含基礎實驗(物理光學、激光原理和激光技術實驗)、應用實驗(光電器件和光纖通信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半導體光源驅動電路設計與測試實驗、光學高反射金屬膜的獲取實驗),共計20小項,66學時。該實驗內容已執行10余年,面臨內容陳舊、儀器設備老化、可操行性低等問題,且占用了大量課程資源,已無法滿足新時期本科實驗教學的要求。基于此,我們對原有的實驗內容進行精簡與合并(見圖1),具體操作方法如下:(1)合并激光原理與激光器件實驗,將設備老舊、無法保證開設的“氦氖激光器模式的測量分析”“激光器諧振腔調整實驗”刪除,實驗數目降為4,學時數減少為8;(2)由于原有光通信實驗系統已損壞,無法維修,遂將“光纖通信實驗”內容調整為“光纖測試實驗”,側重于普通單模/多模光纖的切割、熔接、損耗和斷點測試等,實驗數目為4,學時數為8;(3)保留“物理光學”和“光電器件實驗”,增設“應用光學實驗”,為后續實訓課程奠定基礎,實驗數目為8,學時調整為16學時;(4)刪除“綜合設計實驗”,將原有內容轉至實訓實踐類課程設計中。綜上,修訂后的“專業基礎實驗”共含16小項,總計32學時,節省課程資源共計34學時。
2.實訓與實踐類課程設計在原有實驗教學計劃中,實訓與實踐是弱項(僅有“光學系統設計”和“光網絡認證工程師”),遠不能體現專業特色。為滿足實驗教學及學生技能水平強化的需求。在新的教學計劃中,增設了“實訓與實踐”課程模塊,共計40學時。如圖2所示,該模塊共包含“光學設計模塊”、“光纖應用模塊”和“光電設計模塊”三部分。具體地,在“光學設計模塊”中,保留了原有的“光學系統設計”,將原有實驗中的“鍍膜工藝”擴充為“光學設計與鍍膜”,增設了“高等光學仿真”課程,與“光學系統設計”課程互為補充,強化學生的仿真設計能力。將原有“半導體光源驅動設計與測試實驗”擴充為“光電系統電路設計”模塊,系統地開設從光源、光放大器、到光接收器的電路設計課程。強化專業特色,增設“光纖應用模塊”。首先,利用專業先進的磨拋光纖設備、光纖拉錐設備開設“光纖制備與加工”課程設計,增強學生的設備使用能力。進而,升級原有“光纖傳感實驗”為“光纖傳感實訓”,結合專業現有光纖工程應用中心,強化實訓與實踐的結合。最后,考慮光通信領域的快速更新與高成本,將原有光通信實驗改為以仿真為基礎的“光通信專業仿真設計”課程,令學生可在短期內快速地掌握光通信系統的基本組成,熟悉關鍵光通信設備的性能,了解分析及優化系統性能的基本方法。上述三個模塊分別覆蓋了仿真設計、光學加工、工程實訓三大方面,學生通過“進階式”學習,可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知識積累與轉變。“實訓與實踐”課程在實施方法上,實行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方式。為取得相關課程學分,學生需至少完成1門必修課程(“光通信仿真設計”或“光電系統電路設計”,均20學時),并完成1-2門選修課程(10-20學時)。可見,“實訓與實踐”類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課程設計與工程實訓的機會,其專業技能水平必可得到一定程度地增強。同時,所增加的40學時與專業基礎實驗所節省的34學時基本相當,學生的課業負擔沒有增加。
二、實驗實訓課程對畢業設計的支撐
畢業設計是檢驗理工類本科生學業綜合水平的有效體現方式。本專業依據自身專業特點與實驗室建制情況,多年來已形成四個較穩定的畢業設計研究方向,即光纖感與通信,超快激光,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傳感器和光電檢測。因此,“專業基礎實驗”和“實訓與實踐課程”在建設上亦需服務于上述研究方向。具體如圖3所示,針對“光纖傳感與通信”方向,以“光纖測試實驗”為基礎,以“光纖制備加工”“光纖傳感實訓”“光纖通信仿真”為進階,為開展較為深入的“光纖傳感”和“光纖通信”的畢業設計研究奠定深厚理論和實踐基礎。類似地,在其他三個研究方向中,基礎實驗、仿真設計實驗、“實訓與實踐”課程設計均稱為相關畢業設計內容的前期基礎。通過“專業基礎實驗”“實訓與實踐課程”和“畢業設計”三者前后有序的配合,使得光電子專業本科生可以從二年級至四年級不間斷地得到實驗及實訓課程的訓練,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能力得到提升,專業的技能水平得到強化,畢業設計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得到不斷拓展,真正成為滿足光電行業需求,有理論、有技能的合格本科畢業生。
校園展會實訓是學生在學習完會展營銷類、策劃類以及設計類課程之后,將所有專業知識進行整合,運用到實踐工作中的一門綜合性實訓課程。通過本實訓課程,學生可以策劃、組織、實施一個完整的展會項目,提升其展會策劃、管理能力。學生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可以提升其團隊合作以及溝通能力,增加其對會展行業的認同感。
二、課程設計思路
根據實訓課程目標,會展專業教師運用頭腦風暴的方法,確定此次實訓的任務是校園展銷會項目。專業教師在與科隆展覽等知名企業進行交流后,獲取來源于企業的真實工作任務。結合會展專業學生實際,對這一任務進行嚴謹的教學分析,制作了相應的課程設計方案。
三、課程實施步驟
(一)實訓準備。根據課程設計方案,專業教師首先為學生制作實訓任務書、指導書、組織分工表、招展計劃表、工作進度表等學習、工作指導材料。在學生組織方面,采用會展企業中的項目制,由總經理、各職能經理及項目組員組成三級管理階梯。整個實訓及管理過程采用層層匯報、層層負責的方式。詳見下圖圖1學生組織結構圖
(二)學生動員。學生第一次操作展會,很多學生不太相信這件事情可以成功。因此,需要調整學生的價值觀、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首先,給總經理及各項目經理進行了培訓動員,讓骨干人員對此次活動的價值具備清晰地認識;然后給全班的學生進行了動員。采用優先推薦實習以及銷售提成等方式來激勵學生。
(三)招展工作。招展工作是本次展會成功與否的關鍵。招展前期,一方面給學生進行了銷售談判技巧培訓,另一方面邀請學校社團中有贊助經驗的學生做經驗介紹。與此同時,讓學生現場模擬,請一位有社會經驗的學生扮演真實展商,考察學生銷售講解以及現場反應能力,考察合格后方可開始招展工作。招展中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與展商洽談。每天上午指導教師考勤,電話檢查招展情況,下午學生招展結束后要匯報工作情況,交流經驗、解決遇到的問題。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學習了銷售技巧、激發了銷售熱情也避免了偷懶現象的發生。
(四)宣傳工作。招展工作結束后,開始啟動宣傳工作。宣傳方式和內容由學生自己策劃、執行。學生一般會采用校內電子屏、橫幅、各班宣講、跳蚤市場招商、微博、人人等成本低廉方式進行校內宣傳。
(五)現場布置及管理。展會現場布置工作和招展工作同時進行。現場布置工作瑣碎,很多事需要細節的把握。為此,教師需帶領學生一起制作展會籌備工作進程表,將每一個環節細化,明確完成任務時間、責任到人,指導教師每天檢查進度,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按照工作進程表,校園展會按照計劃時間如期舉行。
(六)展后評估與反饋。展會結束后,教師指導學生分別對學院師生以及參展商進行了調查反饋、分組分析調查問卷,撰寫評估反饋報告。
三、課程效果
展會實訓結束后,參照實訓目的,會展專業教師通過學生分享學習成果和訪談等方式對實訓課程效果進行評估。從教學效果來看,會展專業師生對展會操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除此之外,學生反饋最多的關鍵詞包括成本意識、全局意識、細節意識、危機意識、團隊合作。可見,校園展會實訓不僅可以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還在職業情商培養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從宣傳效果來看,企業對學校的氛圍,會展專業學生比較認可。部分企業愿意接受學生就業,校園展會實訓可以對學校、專業起到宣傳的作用。四、收獲與反思校園展會實訓是我院會展專業綜合性實訓課程的一次嘗試。這次實訓給我們很多啟示:
(一)相信學生。校園展銷會看似簡單,但操作工作繁瑣。而且在整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考驗教師也考驗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教師看到了學生能干的一面,他們對工作的投入、對展商及學校聲譽的負責、遇事的行動能力、他們精彩的創意、任勞任怨的品質都令人感動,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施展的空間。
(二)學生職場經驗較少。校園展會實訓是模擬會展企業項目運作方式進行。實訓過程中,暴露出學生的主動意識差,領導不問,不會主動匯報工作。工作比較被動,老師告訴的會做,沒告訴到的不會主動思考。在與領導溝通時,只會反饋問題,沒有解決方案。在工作中出現變化時堅守承諾,不好意思與展商溝通等問題。這些職場經驗、技巧是在課本上學不到的,也不是一次活動就可以培養起來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多讓學生接觸工作任務,逐漸培養學生職場技巧、意識。
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是一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一門實訓課程,通過國際貿易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國際進出口貿易流程的基礎上,熟悉國際貿易單證的繕制與流轉,實現對國際貿易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目標.而說課是基于授課教師在事先準備好說課內容、說課設計和說課方法的基礎上,向評委或專家解說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方面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說課既是授課教師對所教課程的梳理總結,也是對課程教學改革的一種思考[1],有助于教師利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科研水平,也是教師職業綜合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
1教學目標
1.1知識目標
1.1.1課程性質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屬于集中實踐教學環節.為了適應“實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該課程重點在于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完成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核心課等課程的基礎上,一般于第六學期集中開設該課程,為學生的畢業實習和正式工作提供一定的實踐經驗.1.1.2課程地位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是在學生學習了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原理、國際貿易單證、外貿英語函電、報關實務、報檢實務、貨幣銀行學、國際貨運等課程的基礎上展開實訓,作為一門后續課程,需要實現對以往課程的總結與梳理,使得學生對國際貿易相關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理解與體會.1.1.3課程聯系該課程的特色是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前期的基礎理論課程為實訓課程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理論指導,扎實的理論基礎使得學生能抓住國際貿易流程的內在聯系,發現國際貿易的發展規律,使得學生能夠縱觀國際貿易流程的全局、高瞻遠矚,預見國際貿易流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及時提出解決措施,促使每一筆進出易的順利完成.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決定了實訓過程能否順利開展,而實訓課程過程中獲得的與國際貿易中備貨、保險、運輸、報關報檢、結匯和退稅等相關知識的認知和經驗,加深了學生對理論課程的理解.總之,國際貿易的系列理論課程為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提供了科學指導,而實訓的過程檢驗了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相統一.
1.2能力目標
據海關統計,2015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比2014年下降7%.面對全球更加嚴峻復雜的貿易形勢,對外貿易在全球市場中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企業對國際貿易就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除了需要具備扎實的國際貿易專業基礎知識,熟悉國際貿易政策與法令、慣例,熟知國際貿易流程、掌握國際貿易單證的繕制,還要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溝通協作經驗等.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不僅要求學生具備綜合業務程序的應用能力,還要具備單證繕制的能力.
1.3素質目標
首先,單證制作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能否順利及時結匯,因此實訓過程中應培養學生謹慎、嚴謹的工作態度.其次,單證制作要依據最新的國際貿易慣例和法令政策以及合同的具體要求,同時交易方對單證提出的各種特殊要求也要滿足,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探索的素質,體會到國際貿易的工作既有國際標準化的一面,又有地區特殊性的一面.最后,國際貿易中涉及的單證種類繁多,而實訓課程時間有限,只能教給大家常用的、典型的單證,在實際工作中遇到新的單證需要學生具備靈活應對的素質.
2教學內容
為了實現國際貿易綜合實訓的教學目標,對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如下:
2.1實訓內容對課程目標的支撐
為了完成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實訓室條件即仿真物理沙盤、教學軟件和實訓室全真模擬的企業經營環境[3],實現學生、教師和國際貿易崗位專業人員的相結合,在實訓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的指導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思考總結,實現教學、科研的相結合;在校期間的認知實訓和專業實訓要與畢業實習層層遞進,為畢業實習提供實踐基礎.實訓的內容應體現對課程目標的支撐,體現“三結合、三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要求.
2.2課程內容
2.2.1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序國際貿易的綜合業務程序一般分為三大階段:交易前的準備階段、交易磋商合同訂立階段、合同履行階段[4].熟悉合同履行階段的備貨、保險、運輸、報檢、報關、結匯、退稅等專業知識.具體綜合業務程序如下圖1:2.2.2國際貿易單證繕制在掌握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序的基礎上,正確、及時的繕制相應程序的單證.培養學生的單證繕制的能力和溝通協作的能力.具體內容如上圖1.
2.3實訓重點難點
綜合以上教學內容,第一個教學重點即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序,涉及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原理、國際貿易單證、國際金融等多課程內容,要求學生對國際貿易的全程有綜合的理解;第二個教學重點即國際貿易單證的繕制,單證制作過程中既要符合信用證、合同的要求,也要滿足最新的國際貿易慣例和法令要求.第一個教學難點即國際貿易單證繕制的技巧以及如何實現單證在國際貿易不同當事人之間的流轉;第二個教學難點即及時掌握國際貿易慣例、法令及各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更新.比如我國海關總署2008年第52號公告對報關單的填制規定了最新的要求,對“合同協議號”、“申報單位”、“運輸方式”等相關欄目的填制要求做了調整,在實訓過程中應按照最新規定繕制.
3教學設計
為了落實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的教學重點,突破實訓過程的教學難點,進行了以下教學設計:
3.1教學目標設計
首先,通過與應屆畢業生的交流,了解其在工作中對國際貿易專業知識的訴求,根據學生的實際與需求設置了課程的知識目標,使得課程所授知識能真正的運用到工作實際中;其次,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設置了課程的能力目標,旨在提升學生的國際貿易相關實踐操作技能和綜合職業素質[2].通過理論與實踐相融、兼顧知識與能力,實現共性與個性相長、求實與創新并重.
3.2課堂內容設計
3.2.1課時安排.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一共18課時,教學中采用案例引導、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3.2.2課前準備.準備一套空白的單證模板和教學案例,并對班級學生按照國際貿易流程中的當事人進行角色分配,使學生分別承擔出口商、進口商、通知行、運輸公司、保險公司、檢驗機構、海關、進口商、開證行等角色.3.2.3課中理論講授.對國際貿易的綜合業務流程簡單介紹,對相應流程總涉及到單證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對最新的國際貿易慣例和各國的國際貿易政策進行簡單解讀.3.2.4課中實踐操作.根據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序進行單證的繕制并實現單證在不同當事人之間的流轉.3.2.5課后考核.對實踐操作的過程和形成的單證成果進行考核.
3.3課堂組織及管理設計
對實踐操作環節的具體組織管理設計如下:3.3.1案例導入.充分利用教材案例、教學軟件中的案例,采用情景法使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序中的各方當事人充分了解所引入的案例.3.3.2分配任務.按照課前對角色的分配,要求學生充分領悟自己在該案例中所扮演的當事人.3.3.3角色體驗.學生在了解自己扮演的當事人的基礎上,采用鼓勵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實現與各方當事人的溝通與交流.比如,出口商開始通過郵件、廣告等各種方式積極推廣產品.3.3.4制作單證與流轉.根據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序的進展情況,及時繕制相應的單證并實現單據根據流程實現在當事人之間的流轉.比如,在出口商與進口商完成了發盤、詢盤、還盤、接受的基礎上,進出口雙方開始積極準備簽訂銷售合同,并且在雙方充分溝通基礎上互相簽字蓋章.3.3.4總結提煉.對學生的國際貿易業務完成進展實時監督并考核,對學生制作的單證進行技巧指導與考核.
3.4課程考核設計
課程的考核首先要實現學生互評與自評的相結合.比如在交易磋商階段,進口商可以根據出口商發盤函電寫作的水準來決定是否與其達成合作意向;比如在出口商結匯議付階段,議付行對單據進行嚴格審核,如果發現出口商單據與單據之間、單據與信用證之間、單據與實際出口貨物之間存在不符點,可以拒絕議付.其次,課程考核應體現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的相結合.教師在實訓過程中應積極鼓勵學生相互溝通、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對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產生的紙質單證成果應進行及時的批改與反饋,指出錯誤所在并監督其進行修改.
4教學反思
4.1學生學習反思
4.1.1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第一,學生英語基礎和理論基礎差,在實訓過程中學生對全英文的單據難以完全理解,對一些專業術語記憶模糊.第二,學生在制作單證過程中缺乏自信,喜歡用鉛筆填寫單據并且填寫過程中交頭接耳.4.1.2解決措施.第一,從大一開始教師應強調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課的重要性,以及英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的重要性,為以后的實訓課程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第二,充分鼓勵學生,增強其自信心,使其相信能利用以往的理論知識在掌握國際貿易流程的基礎上繕制一整套正確、完整的國際貿易單證.
4.2教師教學反思
4.2.1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第一,模式化教學.國際貿易業務程序中涉及的國際貿易單證的種類繁多,但是在實訓過程中只涉及常用的紙質單證,比如海關發票、領事發票、海運單、預約保單等單據涉及較少.第二,缺乏實踐經驗.教師缺少在企業實際工作崗位中的實踐經驗,只能教給學生理論知識,沒有實際操作過程中真實的心得體會.第三,信息化水平低.隨著跨境電商和互聯網的發展,單據的信息化和電子數據交換的實現,改變了傳統貿易的方式,而教學中依舊以紙質制單為主.4.2.2解決措施第一,校企合作.通過學校、學院與教師的共同努力,教師應增加與企業合作交流的機會,增加對企業實際工作崗位的調研,將企業崗位實際需求反饋到國際貿易綜合實訓的課程內容中.第二,雙師建設.加強與專業技術人員的溝通交流,積極參加各種專業培訓與學習,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加深自身對理論知識和綜合業務程序的理解和把握,把握在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序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最佳的解決方案,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使自己滿足雙師要求.第三,以賽促學.從完成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的實訓任務的學生中,選拔學生參加《安徽省大學生國際貿易綜合技能大賽》,在參賽過程中通過與其他院校的競爭,發現知識的匱乏處,比如:市場調研方法、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對外報價核算、制定商品或服務的國際市場營銷策略、商品展銷會、新產品會等知識.通過比賽的形式,不僅檢驗了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檢驗了學生對實訓課程的掌握程度.將教學中的不足以及學生實際應用需求不斷地反饋到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中來,從而實現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教學水平的提升.5總結文章以說課的形式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四個方面對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展開論述.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的對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反思和改革,同時,應始終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落實和教師引導作用的發揮.
作者:劉凡 劉 單位:宿州學院
參考文獻:
〔1〕林榕.以說課形式探討高職外貿單證實務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14-16.
(一)從培養模式來看
日語人才培養沒有突破傳統的知識型、研究型的固有模式,與行業需求嚴重脫節。簡單地說,目前社會最需要的是既能用日語進行交流,又具備一定商務技能的人才。而現在大部分高等院校日語專業所培養的學生絕大多數在日語語法、讀解等技能上具有較強優勢,屬于研究型人才。這部分學生在口語及商務相關技能操作方面并無太大優勢,因此并不能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
(二)從人才的層次結構來看
也不夠合理,主要是日語能力兩級分化嚴重,高、低端人才嚴重匱乏,中端人才太多,特別是這些中端人才既達不到大型公司企業的人才實用條件,又不愿低就,從而導致在日語人才緊缺的同時,半數畢業生不能從事與日語相關的工作。據有關數據統計,國內每年日語專業的畢業生有90萬,其中40萬人從事與日語無關的職業,出現日語人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企業也找不到合適的人才的矛盾現象。
(三)從人才的綜合素質來看
目前多數日語人才的行業知識、社會實踐能力、服務意識,綜合文化素質,職業道德等普遍偏低,難于適應行業的工作崗位,尤其是人員在職業態度、服務意識、文化素養和團隊合作精神方面十分薄弱,急需加強。
主要表現為: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目前傳統的日語人才培養模式已基本上完全不能適應行業的人才需求,日語人才培養的數量,規格,質量已遠遠滿足不了行業的要求,鑒于此,為了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更合適的日語人才,我們認為以就業方向和技能為核心,構建并實施具有我院特點的應用日語人才培養實訓課程體系既是十分必要,也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情。
二、高職商務日語教育實訓課程設計原理
經過多年的探索,高等院校也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到企業更青睞具有較好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具備健全的身心、良好實踐能力、較好的文化素養的應用型人才。而應用型人才培養依靠傳統的知識型人才培養模式、僅限于理論性的教學體系、與之對應的傳統教材、師資隊伍是很難實現的。為解決此難題,教育部專門就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出臺2006年第16號文件,對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詮釋了高職在未來將走什么路,以及怎么走的問題;更加明確地提出高職以培養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為目標,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大力推行工學結合,走校企合作之路,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的光明之途。我院正是在領會教育部文件核心精神,并結合對日貿易行業的特點、行業的需求精確仔細的分析,逐漸認識到只有面向企業需求,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校內構建完整的實訓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校外走校企合作之路,建立實訓基地,才能使我們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的人才需求相匹配,才能與工作崗位相接軌,才能開拓學生就業的光明之路。
為此,我院商務日語教育實訓課程明確了一種嶄新的應用型日語人才培養模式,即以“基于應用能力為本位,走工學結合與校企合作之路”,希望通過生動鮮活的實訓課程,讓學生由“讓我學習”變成“我要學習”,讓教師與學生共同認識到知識的運用比知識的擁有更為重要,如今在這一嶄新的商務日語教育實訓課程中,合格的應用日語人才必備以下四方面的能力:1.嫻熟的日語口語溝通能力;2.具有良好的日本文化、企業文化修養;3.較好的商務背景與行業知識;4.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這一應用型日語人才必將能夠適應與滿足對日貿易行業的蓬勃發展與行業需求。
三、高職商務日語教育實訓課程實施策略
完善的商務日語教育實訓課程只有設計原理是不行的,如果缺乏實施策略,再好的設計原理也會變成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商務日語教育實訓課程實施策略的考慮,也只有知行合一,成功的商務日語人才會指日可待。
(一)考慮實行“一主兩翼”的教學目標體系
所謂“一體兩翼”,就是考慮建立以技術應用能力為主體、職業素質培養和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為兩翼的教學目標體系(如下圖)。“一主”就是要求以技術應用能力為中心,并在課時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圍繞此目標進行大力度的改革,實踐教學學時占總學時的50%,集中社會實踐不少于兩次,時間不少于4周,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實踐能力培養。“兩翼”一是培養商務日語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按職業崗位所需要的能力來設置課程。現代職業崗位所需要的敬業愛崗、一絲不茍、講究效率和效益、追求卓越、遵紀守法、團結協作等素質都將在這里得到培養,職業態度、服務意識、文化素養和團隊合作精神方面將在這里得到訓導;另一翼則是職業資格證書獲取,即要求畢業生在獲得大學專科學歷證書的同時,還必須取得相關實用的口語等級、日語等級職業資格證書。為此,學校正在考慮將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學生畢業資格的必備條件之一。
(二)完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1.頂崗實習
為了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我院正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企業接收商務日語學生實習的制度,這個階段是讓學生開始走入社會進行頂崗工作實習的階段。一方面學生要接受企業的管理和工作要求,另一方面學校也要派實習老師進行管理和教導,幫助學生快速融入與適應社會,明白社會對日語人才的知識需求,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改變與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與知識運用能力,為縮短從學校到社會的適應期打下良好基礎,達到“零距離上崗”的要求。
2.校內外實訓
通過實訓室的流程模擬,學生可以達到熟練操作業務的程度。但是當前商貿企業的“理想員工”不光是業務熟練的員工,因為業務的熟練操作是可以在企業慢慢培養的,而且學生所學習的軟件平臺有時候并非企業所使用的軟件平臺,所以很多商貿企業的“理想員工”是能夠開發海內外客戶,能夠拿到訂單的員工,而不是只能在辦公室處理流程的員工。
1.2扮演各角色,模擬業務流程
這種實訓方法操作比較簡單,就是讓學生自由組隊,每個學生扮演一個角色,用“演戲”的方法表演某個業務場景。如學習國際貿易術語FOB時,可設置進口方、出口方、保險公司、船運公司、出口地海關、進口地海關等六個角色,由六個學生分別扮演這些角色。于是,作為進口方的同學必須熟練掌握所學的術語知識,并根據術語的要求向保險公司投保,向船運公司訂艙,向進口地海關報關等。而出口方同學必須做好出口地海關的清關工作。當然,表演過程中可能出現插曲,比如到了進口地貨物出現損害,于是涉及到了索賠問題。這種實訓“表演”的成分比較大,因而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由于時間的關系,能有機會“表演”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學生只能在座位上看人家“表演”。于是,坐在位子上的同學的實訓收效甚微。
1.3分析小案例,總結經驗教訓
這是商貿類課程考察學生基本技能的實訓方法,往往和理論知識的學習相結合。教師首先查找課程資源庫,選擇針對某一知識點的典型案例。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一般來講,學生的結論會多種多樣,持不同結論的學生往往會展開激烈的辯論。最后,由教師總結分析,學生提交案例分析報告。這種實訓方法操作簡單,無需投入額外的實訓設施,因而相對靈活,被廣泛采納。但是,案例分析往往只能起到“紙上談兵”的效果。如果實訓方法僅有案例分析,學生的理論功底可能是比較扎實的,但是因為沒“操作過”,一旦從事相關工作往往感覺無從下手。不僅基本的業務流程不通,更談不上開發客戶和管理客戶。
2商貿類課程實訓環節引入電子商務思想的必要性
2.1適應新型貿易方式發展的需要
近十多年來,電子商務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促使貿易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通過統一的網絡平臺運作,可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三位一體,并將傳統貿易方式下繁瑣的交易談判、合同簽訂、通關工作、物流跟蹤高度整合。虛擬企業、手機銀行、微博營銷、微信商圈等新型模式極大地滲入商貿行業中,并為企業帶來豐厚的收益。商貿類企業之間的競爭在電商背景下變得日益白熱化。誰掌握了前沿網絡營銷手段,誰才能繼續生存下去。所以,作為把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人才為己任的高職院校,有必要在商貿類課程中加大改革步伐,特別是在實訓類課程中,加大電子商務背景下的交易談判模式、電子合同簽訂、網銀結算等切實符合行業實際的學習內容。
2.2適應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需要
作為有志于成為外銷人才的學生,不僅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功底,熟練的操作技能,更需要把前沿的貿易信息技術應用于開發客戶、管理客戶的職業能力。操作流程的技能是最基礎的,如果只具備操作流程能力的學生,在職業生涯當中可能將長時間處于底層,甚至由于網絡技術、智能平臺的發展面臨被淘汰出局的尷尬境地。相反,如果能在專業學習中跳出傳統的實訓平臺,增加電子商務技術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在商貿類課程的實訓中開發客戶、管理客戶、挖掘數據、分析數據,相比于第一類學生,顯然能增厚專業功底,發展職業能力。既懂開發客戶,又懂操作業務的學生不僅更受企業青睞,而且在其職業生涯中更容易脫穎而出。
2.3適應高職學校課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商貿類課程的實訓方式以軟件平臺為主。但是,往往那些能在學校軟件實訓平臺上得到高分的學生在頂崗實習時卻感覺無從下手。究其原因是實訓室里操作的軟件跟企業應用的軟件大相徑庭。所以,實訓課程不能光把重點落在模擬軟件的操作上,而應該把學生的軟件應用能力納入進來。也就是說,不同的企業可能使用不同的軟件,但是軟件的功能模塊是相似的。因此,在課程改革中,需要用電商技術加強學生對商貿軟件功能模塊的認識和流程的應用能力以達到“一通百通”。此外,必須要看到大部分的實訓軟件以仿真業務流程為主,側重于“幕后工作”,至于貿易中的重頭戲———尋找客戶和攬取訂單卻是缺乏的,在課程改革中,也需要從行業實際出發,采用電子商務思想進行擴充。
3商貿課程實訓應用電子商務的實踐———以國際貿易課程為例
3.1突破實訓室軟件平臺,引入電商平臺實戰
國際貿易實踐中,通過專業的電商平臺尋找客戶或貨源已成了外貿業務員的一大習慣。所以,在課程學習中,有必要使學生了解并熟悉這一技巧。例如,阿里巴巴系列網站包括最近發展迅猛的速賣通是專門為進出口企業服務的,也是最為真實和成熟的互聯網平臺。速賣通是面向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專為中小企業出口貨物服務,集訂單處理、貨款支付、物流配送為一體的外貿在線交易平臺。其官方網站還開設了速賣通大學,免費指導初學者從賬號注冊開始直到客戶下單物流配送。在國際貿易課程的實訓中,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在速賣通上免費開設外銷店鋪,認識常見的營銷工具,與外貿實踐相接軌。此外,一些典型的面向全球的采購網站(如阿里巴巴全球)也可以納入到課程學習中來。因為在這些平臺上,往往集聚了全世界的貨源,是從事進口業務尋找合適貨源的主要工具。
3.2增加網絡構建知識模塊,熟悉網絡營銷手段
企業打開產品的國際銷售渠道的模式一般分為兩類。一是中小型外貿企業借助成熟的電商平臺產品目錄,如上述提到的速賣通;二是大型進出口企業構建自己的網站,在自己的網站上產品目錄。對于第二類電商模式,商貿類畢業生應該能分析網站的功能模塊以及如何利用這些功能模塊完成商品的、訂單的生成、付款的實現。不同的企業可能具備不同的網站形式,但是網站的功能和流程大同小異,所以在實訓過程中應該增加電子商務網站功能模塊及流程分析這些最本質的內容。此外,外銷企業的電商網站建構完畢后首要的目的是要能被海外客戶搜索到,所以還需要借助一系列網絡營銷手段擴大知名度,如網絡廣告、友情鏈接、搜索引擎關鍵字登記等。這些典型的網絡營銷手段同樣也應該被運用于實訓課程教學中。
3.3采用多種互聯網教學手段,培養網絡應用意識
跨境電子商務的崛起意味著國際貿易會越來越走向網絡化,不僅僅是交易的網絡化,也包括企業內部管理的網絡化。所以,為了使學生畢業后能學有所用,更好地適應就業崗位,教師有必要采用多種互聯網教學手段,培養其網絡應用意識。如,隨著智能手機在高校的興起,微信、微商成為了一個熱門詞語。教師要讓學生看到微信不僅僅可以跟朋友玩互動,也可以作為一種學習的手段,甚至可以作為一種商業模式。于是,教師可以先通過朋友圈功能,建立實時交流和分享平臺,接著整合網絡上的教學資源與微信平臺相連接。學生通過手持智能設備,隨時隨地可以移動學習。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慢慢地引導學生學習一些諸如微信營銷、微支付等新型商貿手段,不僅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能培養網絡應用的意識。
需要籌集足夠的資金來進行實訓基地的建設,實訓設備的配備,實訓器材的添置,否則會影響實訓教學效果。此外,在實訓過程中也存在著某一些學生違規或不當操作,輕則造成浪費,重則造成器材損壞。
(二)實訓課課堂教學方法呆板
有的教學把實訓室當成課堂教學,或者類似參觀實習,有的教學方法仍然是一言堂,或者是盲目追求操作統一,便于管理,教師說一步,學生做一步,學生自主性不夠,不便于區分學生的優劣,也不便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學生手高眼低的學情
沒有達到學習效果高職高專學生普遍動手能力強于本科生,但是理論知識薄弱,造成手高眼低。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往往做了一大堆,錯了一大堆,卻不知道錯在哪。
(四)教師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低,經驗不足
高職高專學生對老師依賴程度大,每個小環節都需要答疑解惑,才能放心走下一環節,擔心走錯一步,全盤皆輸。因而,對老師的依賴性很大。指導老師必須對每個環節可能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都了然于心,否則難于駕馭課堂。然而大部分教師在大學里學習的都是理論知識,實際操作不夠,再加上年輕老師經驗不足,不僅影響教學效果,而且教師普遍感到實訓課教學比理論課教學更辛苦,挑戰性更大。
(五)管理實訓教學課堂難度大
課堂組織上,很多高職院校學生分組進行實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常常出現各組進度差距很大。因而,不能由學生自行分組,影響整體教學進程。如果實踐教學所有學生集中上,沒有分組操練,則變成了參觀實踐,容易流于一種形式,也是不可取的。不少高職院校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課堂沒有遵守相關規則,有的學生是沒有領會和理解,而誤操作;有的學生好問,但不少思路都想歪了;有的學生是做錯了一步后,沒有及時糾正,后面就破罐破摔了;有的學生干脆是來敷衍了事,蒙混過關,一有機會就做點小動作。因而,不少實訓教師反映,實訓教學非常辛苦,而且又是一次性連續上四節課甚至更多。這種集中實訓,持續時間長,學生個體差異又大,需要兩個及以上教師相互配合。
(六)實訓教學的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
不少院校實訓教學起步較遲,沒有建立規范全面的實訓教學考核評價辦法,對實訓教學的要求沒有規范,導致在教學過程中使實訓教學考核流于某種形式。實訓教學有別于理論教學,不是簡單的成果考核。而是結合過程考核和成果考核,它既需要體現實訓的特色,又能反應學生團隊合作能力,還能區分個體差異。高職院校要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必須把實訓課程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改變教學觀念,激發教與學的活力。市場營銷實訓課程教學改革應充分體現工學結合,適應市場需求,以職業為導向,以能力為目標,以實訓項目為載體,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以教師為教學導引,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真正切合實際多方研究,探索適合高職市場營銷實訓課程教學之路。
二、實訓課程教學改革建議
(一)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增強實訓教學硬件建設
依托校企合作的平臺,建立長效雙贏的互利合作模式,校企共建實驗室、實訓室,為企業培養并輸送其所需的人才,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共同受益,共同發展”。企業培訓與學院實訓相結合,既緩解企業人力資源的空缺,又為學院就業開辟渠道,又節約雙方資金投入。需投人專項資金,滿足設備維護、耗材所需。利用真實的職業環境實現實踐教學的同時產生效益,變消耗性的實驗室和實訓基地為生產性的實訓基地,形成可持續自我發展的實訓基地。還可通過校友捐贈方式,籌集專項資金。
(二)完善實訓教學軟件建設
完善校內外實訓室及實訓基地管理規章制度。組織編寫適合實訓課程和實訓室設備設施操作手冊,完善工作日記、學員手冊、教師手冊等學材,為順利開展實訓教學奠定必要基礎。依托校企合作的模式,與企業(如用友,浪潮等)聯合開發市場營銷教學軟件、操作手冊。建立培訓平臺,實訓教師與企業培訓師互動學習。教學軟件及教學模型以企業的實際市場經營為學材。使教學軟件符合企業工作實際,符合高職學生教學需要。
(三)創新實訓課程教學方式
根據市場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合理選擇營銷實戰合作的企業單位,按照企業的市場營銷模式,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實現校內培養和企業需求零距離對接,并簽署雙方合作協議。以項目為載體,實行任務分解,分階段,分目標,定要求。實訓基地采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和無線攝像頭全程監控,既可為學生展示清晰的教學觀摩,又便于教師的自我修正,提高教學技能。
(四)分析學情,以學定教
幾年來高等教育招生人數逐步擴大,高職院校的學生高考分數普遍不高,意味著學生學習基礎薄弱,不少高職學生由于高考失敗,對學習缺乏奮斗的目標和動力,對學習、生活、就業悲觀失望。課堂的學習狀態不佳,課堂開始前十分鐘還有注意力,后面興致就大大降低,大部分學生實踐學習的興趣大于理論學習。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信心、學習情緒、學習動機,為銜接教學,“以學定教”作準備。因此,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對于高職高專的學生尤為重要,同時也可以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五)實訓指導教師隊伍建設
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和“助手”。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深入企業一線掛職,也可以到實訓基地學習,以便提高教師自身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專業教師引進上要從年齡結構、知識結構、職稱結構上進行詳細規劃:年齡結構上注意老、中、青相結合,知識結構及職稱結構上呈高、中、低梯度搭配。培養專業帶頭人,培養中青年專任骨干教師。為了貫徹工學結合的辦學精神,還要通過“走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進行“雙師型”隊伍的建設,“走進來”是指聘請校外的專業人員對部分實踐課程進行指導,“走出去”是指通過采取各種措施鼓勵專業教師進修或走進企業頂崗,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逐步建立起一支以專業帶頭人為核心,以專職教師為骨干,以校外兼職教師和企業專業人員為補充,富有創新精神的優秀實訓指導教師隊伍。鼓勵和支持專業教師通過培訓獲得高級市場營銷師,會展策劃師,國家公關師等相關職業資格。校企深度互動合作,“雙向互聘”是指校企雙方對各自設立的經營實體或教學科研實體在人員上交叉引進、相互聘任,在企業的生產經營和學校的實踐教學上互為補充,共同受益;“雙向培訓”是指學校通過聘請企業專家和技術骨干參與校本培訓,或派教師下廠鍛煉,學校開展各類專題培訓班提供企業員工培訓或有針對性的為企業培訓輸送急需的職業人才;聘請既有高超的理論水平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擔任兼職顧問,參與本專業實訓課程改革和課程體系開發,重點承擔相關科研任務。
(六)科學組織管理實踐教學
采用實訓室開放的方式,課上教師演示性操作,課堂學生分組練習,限制時間,掌控進度。采用多項目同時進行的方式,提高了實訓室利用率的同時,避免實踐教學組織上的浪費學時或者師資緊張等問題,也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可采用模塊式實訓教學方式,分模塊進行任務教學;可利用伙伴教育的方式,建立相關興趣小組,讓先學會的同學,學得比較好的同學,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同時也帶動后學的同學,最終所有人都學會;也可采用超市性實訓教學方式,情境式教學,既增強仿真性,又提高“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效果;還可以采用到企業頂崗實習的方式,為企業輸送后備技能型人才,也能鍛煉學生應變能力和動手能力。
(七)建立多元化實訓教學的考核體系
加強過程考核,建立多元的實踐教學考核體系,從學生課堂紀律,認真嚴謹態度,團隊協調能力,知識領悟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職業素養等多方面考核學生綜合素質。注重評價結果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還應關注學生今后的發展潛力,使考核評價結果具有就業指導意義。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納入到考核體系中,實現證書考核替代期末考評。實訓課成績評定根據學生在實訓課和教學實踐活動中的綜合表現及提交的報告或總結等實施。以全過程評價為主,最終提交的報告或總結為輔。過程考核角度包括考勤,操作的準確性,時間的掌控性,理論運用,課堂表現,記錄的及時性及準確性等。
(八)將教學內容與考證相結合
為了適應市場對就業需求,要求高職學生雙證畢業,即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對應的職業資格證-“營銷師”,“仿真實訓、課證結合”是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課證結合”是指把職業證書考試所需要的課程融入本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將營銷師職業證書的考試大綱結合到課程學習中,實現職業與課程學習的對接。在有限的時間,既提高技能,又增強就業保障。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可以取得營銷師、會展策劃師、國家公關師等職業資格證書。為了提高職業資格證書的合格率,保證更多學生取得雙證畢業,建議將職業資格考試的科目納入到專業課程體系中,同時,將職業資格證書納入到考核體系中,與以往相比,學生職業證書合格率和畢業生的就業率也明顯提高。
三、教學效果的評估
通過市場營銷實訓課程教學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既鞏固了理論知識,又在實訓平臺上指引實踐,也在實踐中升華了理論。在模擬企業經營中,充分體現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提升高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能反應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我院在實施市場營銷實訓課程教學改革以來,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一)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就業
市場營銷實訓改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參與實踐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學生可以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與人溝通合作,學會系統思考問題,鍛煉和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組與組之間的對抗與競爭,激發了課堂氛圍,也提高了教學效果。課證結合的方式為畢業生順利走上工作崗位提供了保障。
(二)教師改進了教學方法,增強教學興趣
我院實訓指導教師都是在一線實踐有一定教學經驗的老師,深知實訓課教學比傳統講授式教學難度大,而且也更辛苦。但實訓課上得好,方法得當,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學生不能理解老師的思路,老師也不懂學生的想法,相互磨合困難,實訓課也只能流于某種形式。實訓課程改革以來,促進了教師有針對性的改進教學方法,既激發課堂氣氛,也增強教師的教學興趣。
一、高職院校的實訓教學
實訓作為職業技術教育科學的教學方法,已被教育界所公認。實訓教學的目的是用科學的方法培養社會、企業所需要的熟悉職業生產實踐的應用人才,以“工學結合、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進行校內外實訓,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訓操作,學校學習與企業實踐的“零距離”教學。
在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基礎上,數字圖像壓縮技術,光纖通信技術,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多媒體技術等迅速發展起來,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必然要求開創新的應用市場,尋求新的增長點。也就是說信息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社會需要的人才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縱觀學院設置的實訓課,大部分內容是驗證性實訓,也就是說驗證理論的真實性實訓所占的比例過大,學生學習興趣不大,造成的現實問題是學生根本不把實訓課當回事,實訓時思想上不重視,早來晚走現象有之。這就需要我們想改革課程教學一樣,也需要進行實訓課的“重塑”。
二、實訓課程需要教學過程的改革
實訓課程“重塑”,關鍵是教師思想觀念的“重塑”。“重塑”的難度有:
2.1也許有的老師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學院經費有限,配備新技術設備的步伐往往跟不上時展的進程,教師也是“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師空有遠大的抱負難以在校園內實現,更談不到培養學生緊跟時代步伐,掌握新知識與新技術了。
2.2絕大多數教師,特別是一些中青年教師,從未在企業工作過,更談不上對新技術的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如果學生出難題,教師做不出來產品,或解決不了動手操作過程中的實際難題,豈不是讓學生瞧不起,被領導要求待崗嗎?
2.3如果到企業去,勢必影響到企業的生產和盈利,責任太大,風險冒不得。還是有幾斗米就蒸幾鍋飯吧,教師省心,領導放心,學生省事。
殊不知由此帶來的現象是:學生在實訓中提不起興趣,依賴性太強,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夠,學生動不動就叫教師幫忙做實訓中的每一個步驟,教師比學生還忙,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根本沒有發揮出來,學生心煩,教師“頭大”。
三、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訓教學改革思路
建立有效的實訓教學質量保證和實訓監控體系,對提高實訓教學質量,保證實訓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規范實訓教學管理有著重要意義。
3.1實訓改革的思路實訓教學改革具體體現是實訓教學內容的改革。實訓教學要體現應用性和適度性,也就是說,在講授理論內容時就要為實訓打下良好的基礎,教是為了用,而不是為了研究,深奧的理論對于我們職業院校的學生而言,只要點到為止,有興趣的同學課下查資料,個別輔導,針對絕大多數同學而言,著眼點在技能的掌握上,因此需要教師先改革自己的教學思路,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3.2加強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方法的改變,不是說不講理論,教師動手演示,學生一味的的模仿。而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覺地去把握所學知識。爭取達到,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對應的課程實訓時,脫離開教師的具體指導,讓學生自己完成,最大限度地打消學生的依賴思想,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3.3工作過程的檢驗當然,由于多年的教學傳統的傳承,要想實現上述目標,還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實踐的檢驗。有的教師進行了三年多的實踐,有了小小的體會,愿與大家分享。首先,從學院現有的實訓條件的課程,最基礎的課程實訓入手進行嘗試。比如《計算機應用基礎》,眾所周知,這是一門大一新生的必修課,同時又是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作為考核學生的標準的一門課,也是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必須通過全國計算機一級Msoffice考試的課程。剛開始,實訓中很大一部分學生在進行教師教學內容的驗證,根本沒有發揮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像一群幼兒園的小朋友,爭著做教師的好學生,比的是誰聽課認真,誰的模仿能力就強。任課教師總覺的授課效果不理想。雖然學生等級考試通過率很高,但作為教師,感覺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四、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訓教學改革
實踐2008年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的增加,給實訓機房的壓力很大,要求教師要:
4.1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在教授理論課的時候,有意識的給學生出一些題,課堂上不直接給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在實訓中尋找答案。一段時間后,帶實訓的教師發現,學生學習主動性高,經常有學生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但又是實際在操作中會出現的問題。改革有了收效。此時的學生已經不滿足為了畢業考一級全國計算機一級Msoffice了,而是為了就業,積極主動地要求考二級C,二級VB,這些是有相當一部分內容需要自學的,說明學生已有了學校興趣,同時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2工作過程要循序漸進近一年來,教師在白天上理論課的同時,更加注重實訓課的質量監控作用,既有實訓課的題目要求,又會在隔周的實訓課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檢查;而在實訓課上又牢牢把握實訓時間,分階段給學生布置實訓內容的要求,同時在規定的時間里進行有針對性的實訓內容檢查,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高度集中和興奮狀態,當他的實訓成績高于其他同學時,他會沾沾自喜;低于其他同學時,他會奮起直追;實訓課上同學們比學趕幫,熱情高漲,學生實訓氣氛濃厚,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高,實訓效果良好,基本上杜絕了學生上網打游戲的現象發生。:
五、結語
首先實訓專業的實訓課程應以主題為中軸,圍繞實訓教學主題而展開,在學習理論與教學論引導下,以實訓教學主題為樞紐,在系統內諸要素之間彼此聯系、相互作用與協調運行中,驅動師生圍繞主題互動。其次在實訓科目上應有兩個原則:一是實訓科目內容必須涵蓋專業關鍵技能點的應知、應會訓練;二是實訓科目隨實際實訓項目課題靈活調整設定。再者教師在實訓中永遠起到的是引導作用,只要教師精心設計,認真備課,通過課程改革擬實現學生的認知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和提高師生之間的溝通能力。實現學生的職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知識拓展能力。通過實訓課程的改革,變要學生學習為學生要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變學生為什么要學為要學是為什么,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參考文獻:
培訓課程的設置是確保教師培訓有效性的關鍵環節,與培訓機制體制、培訓的組織管理及考核評價方面一樣,是構成教師培訓系統工程的重要內容。但目前論述提高教師有效性的相關著作中,多集中于培訓的機制體制、組織管理及考核評價,對培訓課程設置之于教師培訓有效性的重要意義較少論及。筆者結合在拉薩市教師培訓中心從事師訓工作的經歷,簡要談談教師培訓有效性的問題,以就教于方家。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新課程改革全面鋪開和國家關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出臺,教師專業發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各個層次,各種類型教師培訓項目大量開展,教師參加培訓的機會顯著增多。從項目形式看,有國家級的國培計劃,省(自治區)級的骨干教師項目,市縣級的學科教師提高培訓。在這些培訓項目中,不乏從內地延請的國內一流課程專家的著名教師,培訓模式不可謂不先進,不新穎。但我們發現,在培訓之后的效能評估中,有相當部分參訓教師在接受上述培訓之后,感覺自身專業提高并不明顯,特別是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和難題沒有得到相應的解決,存在“滿懷希望聽報告,一頭霧水出教室”的現象。
為什么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精心組織實施的培訓項目并沒有完全實現預期的培訓目標,導致培訓效果不理想?筆者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課程設置不夠合理。通過對參訓教師關于培訓課程的問卷調查也顯示:當前的諸多培訓課程存在學術性太強,理論探索多于實踐經驗,與本土的教育實際脫節的問題。專家講得好,但參訓教師不容易接受消化,對指導實際教學和破解教學疑難的效用也不明顯。
二、培訓課程設置有效性的重要意義
培訓課程設置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恰切的培訓課程是直接決定培訓有效性的首要保證,培訓課程設置一旦失效,整個培訓項目的預期目標都難以實現。
其次,培訓課程的設置是影響參訓教師參與程度的核心要素。培訓課程的設置如不能全面考量參訓教師的實際需要和接受心理,勢必難以得到參訓教師的充分認可,難以激發參訓教師的內在熱情和主動精神,培訓效果自然難以保證。
再次,培訓課程設置對建立科學高效的培訓體系,確立培訓單位良好的專業形象都有重要影響。
三、確保培訓課程設置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一)全面做好課程設置的前期調查研究工作
培訓課程設置的針對性越強,培訓的有效性就越有保證。要提高課程設置的針對性,全面做好調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第一、了解參訓教師所在地區的整體教育狀況,以確保課程符合區域教育發展現實;第二、了解區域學科教學教學狀況,以確保課程切合實際教學需要;第三、了解參訓教師的專業水平及專業發展意愿、教學疑難和對培訓的期待心理,確保課程內容能充分激發參訓教師的內在學習動力。
做好課程設置的調查研究工作,可以通過實際走訪,調查問卷,查閱相關研究報告等方式進行。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對參訓教師進行網絡訪談,也是一種易于操作,簡單實用的調查方式。
(二)準確定位培訓課程目標
培訓項目不能達成預期目標,往往與課程定位不科學不準確有很大關系。從教師專業發展的普遍需要看,教師培訓課程具有如下四個課程目標:
一是師德目標,即幫助參訓教師系統理解新時期師德修養和職業倫理基本要求,重新認識教師個人教育生活,在更高的起點上體悟教育價值和職業尊嚴,幫助教師樹立良好的職業信心,全面提高教師的敬業精神和團隊協作品質。
二是知識目標,一方面要更新參訓教師的教育觀念,拓展教育視野,幫助他們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新課程改革的原理、途徑和方法,提高教師使用和開發新課程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拓展參訓教師的人文科學素養和專業知識,以豐富他們在實際教學中的課程資源。
三是教學技能目標,主要是進一步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幫助教師熟練掌握常規教學方法, 提高教師對教學的設計、實施和評價能力;提高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和教學管理水平。同時,還要高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具體表現為教師能熟練使用多媒體進行日常教學,能夠通過互聯網熟練查找、收集和使用教學資料,課堂容量極大豐富,課堂效率顯著提高。
四是教研能力目標,即培養參訓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科研意識和教學反思能力,掌握基本的教研方法,能準確判斷教學問題的成因并掌握相應的解決策略,增強教師自主解決教學難題的能力,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幫助參訓教師了解學科教研活動的內容、形式和組織原則,能夠有效開展教研活動,自主解決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不斷深化課堂教學。
在一個用時較長,課程較多的綜合性培訓項目中,應當綜合考慮如何實現上述課程目標,或者重點實現某一項具體的課程目標。而在單一的課程中,則應當結合課程的性質,時間及對象,具體確立相應的課程目標。
(三)培訓課程內容的選擇
由于教師參加培訓的課程容量有限,因此培訓課程內容的選擇就顯得更為重要。如何在豐富的培訓資源中選擇課程內容?筆者認為關鍵是把握好兩個原則:一是最優化原則,二是可達成原則。
1998年1月,美國醫學院協會(AAMC)首先發表了“醫學生教育的培育目標(LearningObjectivesforMedicalStudentEducation)”,而由此確立21世紀醫學院畢業生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以及價值觀。而后,美國畢業后醫學教育評鑒委員會(ACGME)于1999年提出各專科住院醫師在其訓練規劃中,納入六大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ies)的培養,以確保及提高住院醫師教育的質量,藉此改善病人健康照護的質量。ACGME所訂定的六大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在醫學知識(medicalknowledge,MK)、病人照顧(patientcare,PC)、人際關系及溝通技巧(interpersonalandcommunicationskills,ICS)、職業精神(professionalism,P)、基于實踐的學習和提高(practical-baselearningandimproving,PBLI)以及醫療系統中的執業能力(systems-basepractice,SBP)[1]。核心職業能力是每一個合格的醫務人員、教育者及研究人員必須具備的技能。盡管在上海市規范化培訓內容與要求中提及了對住院醫師職業道德和政治思想的要求,并且在公共科目中有相關課程[2],但具體考核方法仍以技能測試為主,不能全面體現醫師的綜合素質,故有必要在培訓及考核過程中添加核心職業能力相關內容。由此,醫師培育以院校醫學教育為起點,以畢業后醫學教育為重點,并透過次專科醫師的發展,將醫學教育培養訓練整合并形成完整的現代醫學教育體系。
2“六大核心能力”融入臨床教學———規范化培訓課程的實施
2010年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管理部門部署下,上海市中醫類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也納入“規培”培訓體系中。經過評估認定,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成為中醫類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之一。曙光臨床醫學院的傳統中醫科成功地將中醫理論、PBL教學、醫患溝通和團隊協作整合起來,成為“六大核心能力”融入培訓課程的載體和支撐。2.1夯實中醫理論基礎,強化中醫臨床能力。通過中醫特色查房、病例討論、系列講座等形式,鞏固“規培學員”中醫基礎知識,掌握中醫臨床基本技能、完善臨床辨證思維方法、提高臨床診療能力[3]。2.1.1強化中醫思維科室定期舉行名老中醫查房或疑難病例討論,由“規培學員”介紹患者病史,類證鑒別,辨證實施等情況,專家則從中醫理論出發,結合各家學說觀點,對患者進行分析,就學員匯報給予點評。2.1.2提升操作技能中醫臨床應用方式多樣,內外合治,針藥并施,學生不應限于一隅,應當廣泛學習并親身實踐。對此,科室要求“規培學員”針藥并施,實踐多種中醫傳統治療手段如針刺、艾灸、拔罐、刺絡放血、耳針、藥物熏洗等治療方法。反復實踐,體會傳統中醫綜合診療技術的療效。2.1.3拓展經典學習“規培學員”在有一定臨床經驗后,科室定期組織中醫專題講座,內容涵蓋中醫藥經典理論現代運用、中醫藥專病研究進展、名醫經驗總結傳承等,拓寬知識面。通過循序漸進地理論學習,使基礎知識得到了強化和擴充。2.2強調自主學習,以病例為中心、問題為導向。美國畢業后醫學教育認證委員會(ACGME)提出的“基于實踐的學習和提高”和“在醫療系統中的執業能力”兩項能力,是中國規培學員較為缺乏的,在前階段的學校學習中也少有涉及。然而作為未來的醫生,學員將來面對的是臨床種種復雜的情況,包括如今嚴峻的醫患關系和醫療環境。因此,我科開展了PBL學習,以病例為中心,問題為導向,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學員互動的模式,主動學習如何進行臨床決策,切實提高溝通的能力。PBL客觀地呈現臨床實景,彌補了課堂教學、案例教學的不足。臨床病例本身具備結構不良的特點,繁雜的信息需通過思考逐步詢問、整理,抽絲剝繭以達到最終結論,為PBL提供大量學習素材。教師在旁適當引導,學員進行頭腦風暴,整合既往所學知識,并從衛生經濟學方面、醫患者溝通方面、患者心理學方面展開思考。2.3注重醫患溝通,培養良好醫風醫德。美國畢業后醫學教育認證委員會(ACGME)提出的“病人照顧”“人際關系與溝通技巧”與“職業精神”占了六大核心職業能力中的一半。在臨床醫療中,懂得與人溝通,具有正義和道德感,對于堅定“規培學員”的醫學信念,更好地為患者服務都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學員在進行規培前,先接受醫院文化、規章制度培訓;定期開展醫患溝通技能講座;參加院級倫理查房;要求學員深入臨床醫患溝通各個環節,參與治療方案的制定及病情告知。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將醫患溝通培訓與醫德養成緊密結合,通過結合品德與能力的培訓,激發學生在情感、態度層面的主動思考,促使他們在臨床實踐中的溝通行為自內而外展現,到達內外的統一[4]。2.4教學相長,團隊協作。教學相長和團隊協作都是“職業精神”的一部分,既能強化學習效果,又為將來漫長的職業生涯做好鋪墊。在傳統中醫科學習過程中,“規培學員”身負學習與教學雙重任務,除了完成自身學習目標,還需承擔一定針對實習學生的教學任務。包括指導實習學生完成日常病程錄的書寫,示教各項中醫外治操作等。高年資(2或3年級)的“規培學員”還需發揮專業專長結合病例向實習學生開展小講座。學員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牢固專業知識,發現自身不足,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見表1)
3考核與評價———規范化培訓課程的保障
考核是評價學習效果、促進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注重形成性評價與出科考結合,引入mini-CEX臨床評價量表、SP考核結合書面測試,強調綜合能力考核,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及時、良性的反饋。Mini-CEX強調較高頻度的有效反饋,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均可開展,其特點是耗時短、操作性強、直觀,已被證實具備相當可靠的可行性和信效度[5-6]。我們調整制定了符合中醫類別“規培學員”教學要求的mini-CEX量表,就臨床技能、中醫思維、醫患溝通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用于學員形成性評價。出科考試則為SP結合書面測試,SP設置為傳統中醫科常見疾病,從采集病史到做出處理,從專業知識到溝通能力多層面評估,以求客觀、公正、標準化和量化地評價中醫類別“規培學員”的問診、體檢、初步診斷等能力、技巧,并反饋“規培學員”在規范化培訓輪轉中所存在的薄弱環節,及時修正,提高教學水平。
4小結
國內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起步較晚,教學仍處于探索階段,從臨床教學層面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4.1培訓標準“一刀切”。根據上海市規范化培訓文件要求,對住院醫師的培訓年限主要根據高等教育學歷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但是其學科之間的差異卻未能很好地體現。現行統一年限、統一標準的培養要形成培訓“一刀切”的狀況,不能因材施教,影響培訓質量。4.2教學資源不足、師資短缺。在受限于各類考核指標,高度重視周轉率與床位使用率的形式下,各臨床科室普遍存在教學資源、師資捉襟見肘。我們建議各教學基地健全網絡建設,教學資源數字化,做到資源網絡共享,及時互通有無。4.3中醫跟師學習時間保障不夠。中醫教學有其特殊性,中醫與西醫在思維方式等方面有著顯著差異,中醫學習自古以跟師抄方臨證為主,抄方將大幅提升學員的臨床能力,也與中醫流派的生存和發展有巨大關系。建議從制度上確立跟師體系,保障跟師學習的實踐,加入一定的考核保準。將大師班、傳承班的開展方式向年輕醫師開放,早抄方,早建立學員個人的中醫思維,將有利中醫未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AccreditationCouncilforGraduateMedicalEducation.ACGMEOutcomesProject[EB/OL].http:∥www.acgMe.org/outcoMe/.AccessedMarch30.2005.
[2]趙青川.中美醫師培養若干特點[J].醫學與哲學,2003,24(4):63-64.
[3]劉源香,考希良,楊繼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對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的機制探討[J].中醫藥導報,2015,21(5):100-101.
[4]王笑瑩,陳新宇,蔡虎志,等.關于中醫碩士培養應注重的幾個問題[J].中醫藥導報,2014,20(14):107-109.
中小學教師培訓的內容理論與參訓教師的實際相脫離。具體表現為:內容陳舊,不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和要求;脫離實際,對教師具體的教學實踐無指導示范作用;重普遍性而輕特殊性,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重理論而輕實踐,參訓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程度不大。目前,國家重視和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對中小學教師的培訓也極為重視,國培、省培、校培等各種培訓交叉在一起。但由于缺乏科學規劃,導致內容重復和效率低下。同時,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的設計未能體現參訓教師的差異性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對基礎教育教師的不同需要。無論是城市教師還是鄉村教師,無論是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還是沒有教學經驗的新教師,無論是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師還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教師,都采用同樣的培訓內容,缺乏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劃分和設計,培訓內容學科劃分不清晰、專業特色不明顯,不能激發參訓者的學習興趣,不能滿足參訓者自身發展的需要,不能解決參訓者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2.任課教師構成單一,對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規律缺乏足夠了解
目前,擔任中小學教師培訓任務的培訓機構大多是各地、州、市的師范院校、普通高校、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校,其師資力量主要是以前擔任教師學歷達標培訓任務時的原班人馬,也會聘請一些高校教師和學術專家來擔任授課教師。這些教師在培訓中大多按綱講解,脫離中小學教育的實際現狀;理論不能聯系實際,一味灌輸;教學內容陳舊過時,解決不了現實問題;注重知識的講授,忽視參訓者人格的塑造。因此,參訓者不感興趣、培訓效果不好成為了培訓的常態。實踐出真知,只有親身參與新課改實踐的專家和學者才能了解中小學教師的問題和需要,才能尋找出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正確方法和可行之路,其本身的教育教學才具有示范效果和榜樣作用。
3.教學方式單調,教學方法陳舊,培訓效果不理想
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作為職后成人教育的一種形式,其教學活動必然與普通教育有所區別。而目前的中小學教師培訓仍然慣性地沿襲普通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主要采用集中授課的“課堂教學”方式,或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學形式單一,與新課改提倡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的精神相背離,參訓者對學習不感興趣。而教學方法主要采用注入式的講授法,枯燥、呆板、空洞,與新課改提出的讓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要求相距甚遠,不能激發學員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不好也就成為意料之中的事情。教育不是一次性消費,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不提高自身就意味著落后和被淘汰。廣大中小學教師都有學習進修的需要和愿望,關鍵是在培訓中要把新課改的精神、要求和方法落實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讓參訓教師掌握正確的理論、方法和手段。
4.考評方式及安排不夠科學合理,難以體現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目前,教師培訓的考評方式主要有考試、考評和論文,其中考試仍然是最主要的形式。其主要考核學員對知識的掌握,不重實際效果,對學員學習方法、技能的考核往往無能為力。一些以技能技巧為內容的科目課程結束后馬上就安排考試,很不合理。更有甚者,考試內容在上課時圈定,考試成了走過場,教育的嚴肅性蕩然無存。其實,教師培訓應根據教育對象、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和考評方法,進行合理的設計和安排,以求達到最好的效果。而且,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集中體現在其教學過程中,教學能力的高低也通過教學實踐得以充分展現。因此,只有通過對具體教學過程的動態的、綜合的考核,才能展現參訓教師的培訓效果,而這正是當前中小學教師培訓考評體系中最欠缺之處。
5.集中培訓與訓后的個別跟蹤指導相脫節,培訓難以形成長效機制
當前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是集中于一定時間、地點的班級課堂教學形式,因受制于教學設施硬件的落后和簡陋,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在教學中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其教學著力于當時的培訓效果,雖因師生的面對面的直接交流而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教師教學實踐中的發展跟蹤和問題指導則無法實現。而借助于網絡平臺的遠程教育,雖能利用網絡對學員進行跟蹤指導,但授課卻因教師與學員的分隔而難以取得較好效果。二者各有優劣,比較而言前者鮮活生動、比較有效,但無法完成后期的跟蹤指導;后者缺少聽課的情境,效果不佳,但可以隨時對學員跟蹤輔導。二者無法優勢互補,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二、解決問題的途徑及對策
1.貫徹素質教育和終身學習的理念,完善培訓的硬件設施和軟件配置,不斷提高培訓質量
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是新課改的根本任務。在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只教會參訓者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和掌握學科教學改革的最新成果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教會參訓者正確看待和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態度、品質和價值觀。即培訓的目標不僅僅是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技能和提升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質,使他們更有效地開展教育工作。“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育的真正內涵乃是養成學生健全的個性或人格,而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是通過教師人格的深刻影響產生的,因此,在全面提高參訓者業務水平的基礎上,重點提高參訓者的人文素質,是今后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內容。
2.根據受訓教師的實際和新課程標準設計教學內容,逐步提高培訓效能
中小學教師培訓要以基礎教育的新課程標準為依據、以解決教師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為目的、以滿足教師專業發展和個性需要為目標,引領教師專業成長。培訓要進行科學分類,新任教師的崗前培訓、在職教師的提高培訓、骨干教師的研修培訓屬于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應根據對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訓計劃和培訓課程,力求教學內容貼近一線教師教育教學的實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參訓教師自主選擇需要的、喜歡的課程接受培訓,調動他們學習的熱情、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提高培訓效果。接受培訓的中小學教師都有一定的學歷和學力,他們的專業基礎不同,教學經驗的程度不同,從教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只有合理設計課程內容,使其具有層次性和遞進度,才能消除人們認識的不平衡,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的學習潛能,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教學內容的設計要貼近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實際,開展主題鮮明的教學技能培訓,提高實踐性課程在培訓課程中的比例。要遵循立德樹人的要求,提高學員的人文知識、人文能力,培養學員尊重他人、關愛社會、樂于奉獻的人文精神,增強學員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確立國培、省培、校培的不同目標和具體要求,避免培訓的重復低效,實現不同層級培訓的無縫對接。國培主要負責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學科課程標準與教材的研討,使中小學教師進一步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目標、內容和教改理念,了解教材的特點及教學策略;省培主要負責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經驗交流與問題研討,使中小學教師進一步梳理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與困惑,交流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掌握教學研討的策略和方法;校培主要側重課堂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案例分析,使第一線的教師掌握教會學生探究式學習的策略和方法,學會用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方法設計課堂教學。這樣可以避免多種培訓方式的重復,節約教育資源,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另外,針對頂崗培訓、輪崗培訓、脫產研修和業余學習等不同培訓形式,也要區別對待,根據其特點和需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
3.豐富和完善任課教師構成
選聘一批有學術造詣的專家型中小學教師擔任主講教師,科學提高教學質量。打造一支高素質、高質量的教師培訓者隊伍,是提高中小學教師培訓質量的關鍵。各培訓機構要建立自己的培訓專家庫,并根據需要進行動態調整,建立一支專、兼職結合的教師培訓者隊伍:精選一批長期從事中小學教育的一線優秀教師作為兼職培訓教師,發揮他們看問題準、解決措施有針對性的優勢;對來自高等院校的兼職培訓教師,要求他們掌握基礎教育的改革內容,了解中小學一線教師的實際問題和培訓需要;對培訓機構自有的專職培訓教師,要創造條件讓他們學習和提高業務水平,深入教學第一線研究中小學教育的規律和實用方法,實現培訓教師隊伍構成的多元化。在用人上實施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能者上、庸者下、不適應者淘汰,合作學習,增強內部競爭力和凝聚力。通過提高培訓質量,促使中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有明顯的提高,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體現新課改的理念。
4.改革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培訓效果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思想和理念認為,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對學生而言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儲知識,而是學會探究,以便為終身繼續學習奠定基礎。這是中小學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根本性變革,決定了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教學方法也要進行實質性的改變。要貼近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實際,通過典型教學案例分析、設計真實課堂教學環境,現場指導,實際操作,切實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要針對教師學習的特點,探索走進教學現場、走進真實課堂的培訓環節,通過案例分析和現場診斷幫助參訓教師解決實際問題。要尊重參訓學員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增加課堂教學趣味性和新穎性,讓他們自主探究學習,通過“反思—學習—創新”來提高教學水平。要改革傳統的講授方法,吸引學員參與互動,積極研討,發展跟崗培訓和情境體驗,改善教學行為,確保培訓質量的不斷提高。改革和創新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教學方法,是提高培訓質量的關鍵。參加培訓的學員大多是在職的中小學教師,他們有的是城鎮教師,有的是偏僻鄉村教師;有的是高級教師,有的是新上崗的大學畢業生;有的是掌握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師,有的是對新課改知之不多的教師。他們層次不同,水平也有高低的差異,這就要求在培訓中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職級、不同水平的學員特點分層次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既要保持教育的先進性、引領性,又要緊貼中小學教師的需要,回答和解決他們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堅持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5.淡化理論知識的考核比重,增加教學實踐在考評中的比重,推動受訓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
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中小學教師培訓應樹立以學員為中心、以技能提高為依托、以教育觀念的轉變為突破口的培訓理念。改革培訓考評體系,降低理論知識在考核中的比重,增加教學技能在考核中的比重。改變單一的考試形式,補充考查報告、教學案例分析、教學論文作為考核的備選方式。將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師德教育和信息技術作為常規課程,引進培訓內容。通過教學現場的案例分析和問題診斷,考查學員質疑和反思的能力,并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重要指標計入學員的培訓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