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07: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審計理論實務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舞弊審計最初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以美國和加拿大為首的西方國家異軍突起,并完成從傳統審計查錯糾弊的職能到一個獨立的審計類別的轉變。我國“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8號——錯誤與舞弊”指出,舞弊“是指導致會計報表產生不實反映的故意行為”。主要包括:(一)偽造、編造記錄或憑證;(二)侵占資產;(三)隱瞞或刪除交易或事項;(四)記錄虛假的交易或事項;(五)蓄意使用不當的會計政策。可以看到,我國獨立審計準則對舞弊的定義與美國會計界對職業舞弊的定義是基本相同的。挪用財產和都是侵占資產的具體方式,“虛假會計報表”的編制過程實際上就是采用我國“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8號——錯誤與舞弊”中所指出的(一)、(三)、(四)以及(五)這四種方式。
我們知道,舞弊審計是為防止、識別和用文件證明貪污、盜竊、欺詐、腐敗這類舞弊行為而進行的審計活動,與財務審計關注各種財務報表和會計數據不同,舞弊審計需要更多的思維形式而不是常規的技術方法,它重點放在研究和分析例外、古怪的事,以及會計違規事項和行為結構上,而不是放在對會計報表的錯誤和遺漏上。舞弊審計人員的知識主要是從經驗中,而不是從審計教科書或上年的工作底稿中學到的。因此,對于舞弊進行審計就要采取與傳統的財務審計不同的方法,很多在財務審計中適用的方法在舞弊審計中卻不適用。
舞弊審計就是要創造一種環境,激勵審計人員有意識地去查詢和預防經濟活動中的舞弊行為,要想成為一名合格地舞弊審計人員,就要了解舞弊人員的思維方式,舞弊審計人員頭腦里最重要的問題不是檢查會計系統和內部控制是否遵循會計標準和審計準則,而是要思考“在企業會計控制制度的各個環節中,哪個是最薄弱環節,哪些人會利用這些環節,哪個環節最容易誘發舞弊行為等。
在具體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要充分關注那些容易引發舞弊的會計“信號”,比如一些非常交易事項,像非主營業務占公司業績主導地位的事項、非貨幣易、關聯交易、復雜股權控制關系等事項。另外某些會計變更、資產重組涉及訴訟糾紛等重要會計事項以及經營出現危急的事項也是舞弊行為經常發生的地方,應引起審計人員的關注。
在舞弊審計中,審計人員必須始終保持正確的心態:懷疑、謹慎。在關注每一個審計環節時都要假定它是有問題的,存在著舞弊行為。然后要搜集容易產生舞弊風險的信息。比如,詢問公司管理當局、內部審計部門,以及關鍵管理人員;有效運用分析性程序識別、評估造成舞弊風險的因素等。
1、加強注冊會計師的職業懷疑精神,并將其貫穿于審計過程的始終。“職業懷疑主義”觀點是由美國SAS第99號提出的,它為注冊會計師如何履行職業謹慎這一概念提供了具體的指導。第99號首先假設不同層次上管理層舞弊的可能性,包括共謀、違反內部控制的規定等,并要求在整個審計過程中保持這種精神狀態。它要求審計舞弊必須先了解舞弊環境及特征,強調計劃階段審計小組就應集中討論和思考舞弊可能會怎樣發生及會在哪發生,促使其對潛在的舞弊保持更高的警覺,以共享審計經驗,共同提高發現舞弊的意識和能力。還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的全過程保持職業謹慎,獲取必要信息,識別和評估舞弊風險,并據此作出適當反應。因此,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每個項目時都要保持高度的職業懷疑精神,應首先思考是否有舞弊的嫌疑,不能推測管理層是誠實可信的。
我國目前上市公司造假成風。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業績都不可信,都存在粉飾報表嫌疑。因此,對我國上市公司的審計必須要有足夠的專業懷疑精神,如果注冊會計師不能搜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證明被審計單位的報表是公允的,就應認為其不能公允反映企業情況,存在舞弊嫌疑。
審計人員不僅應了解會計審計問題,對于客戶的營業性質與風險及交易的經濟實質,也必須徹底了解。作為一個優秀的審計人員,必須要有好奇心及敏銳的觀察力,對于看似無關的問題或線索,能鍥而不舍。
2、充分關注審計風險點,并借助新的舞弊風險評價模式進行評價。審計風險點對注冊會計師起著提示和導向作用,因此,精心設計并有效制定審計風險點,對審計人員發現舞弊起著重要的作用。審計風險點包括控制環境、控制活動、風險評估、信息與溝通和監控等方面的因素,還包括宏觀政策、法律限制等方面的因素。在審計過程中,注冊會計師通過了解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和分析性程序的運用,應能識別企業存在的重大風險信號。新的舞弊風險評價模式,將重點放在舞弊產生的根源上,而非舞弊產生的表面結果。該準則建議注冊會計師將足夠的注意力放在舞弊產生的主要條件上,這些條件可以歸納為:壓力、機會和借口。當三個條件同時成立時,就意味著出現舞弊的可能性很大,注冊會計師必須給予足夠的關注,采取有效的審計程序以控制風險。
3、加強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審查和評價。內部控制是企業的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控制制度和內部財務控制制度對企業既有防錯防弊,又有促進經營管理效果的作用;能起到事前預防、事中、事后及時發現工作漏洞。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從對內部控制的審查和評價來發現舞弊的存在。
關鍵詞會計師事務所文化建設文化意識
會計事務所文化建設是事務所發展的靈魂,是由一定的價值觀所決定而形成的事務所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系統,決定著事務所的凝聚力和競爭力。文化治理是各種治理模式的最高境界,文化是看不見的軟件,是決定事務所核心競爭力的基本前提,未來會計市場的競爭將是文化的競爭。確立核心價值觀,樹立注冊會計師誠信意識,關注人文環境對事務所文化的影響,都是事務所文化建設的重要因素。
會計師事務所的建設與發展應重視人的因素,強調精神文化的力量,通過無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種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以此凝聚員工的歸屬感、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事務所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會計師事務所文化是事務所在一切行為的過程和結果中,所努力貫徹和體現出來的以文明取勝的群體競爭意識。因此,培育事務所文化的核心意識,推進事務所文化建設是推動會計師事務所發展的核心。
1培育人合意識
(1)要培養領導班子或合伙人的團隊精神。事務所文化就是合伙文化,無論是有限責任制事務所還是合伙制事務所,都必須創建合伙人文化,合得來才能充分體現事務所“人和”的特性,一方面是要能夠讓合伙人實現性格互補,分享快樂;另一方面是要合伙人共同承擔責任。所以合伙人之間應建立相互信任、同舟共濟的共同理念,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形成有較強凝聚力的團隊精神。
(2)員工的團結協作精神,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創造一種團結協作精神。要培養團隊精神和團結協作精神,必須增強五種意識:一是服務意識,注冊會計師行業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的中介服務行業,其宗旨就是為客戶服務,為社會服務,只有牢固的服務意識,才能夠鞏固老客戶,拓展新客戶,拓展服務市場;二是“人和”意識,會計師事務所是以“人和”為主要特征的機構,靠智力創造價值;三是風險意識,會計師事務所是一個高風險行業,只有樹立風險意識,才能夠合理規避風險,提高服務質量;四是學習意識,不會學習就要落伍,不會學習就要被淘汰;五是吃虧意識,中國有句古訓“吃得虧才能得一堆”,不要為眼前的蠅頭小利放棄長遠利益。
2培育學習意識
注冊會計師行業是一個知識密集型、智力資本型行業。事務所要獲得成功,必須成為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就是一個具有持續創新能力,能不斷創造嶄新未來的“文化組織”。它就像有生命的有機體一樣,能在內部建立起完善的學習機制,將成員與工作持續地結合起來,使組織在個人、團體及整個系統三個層次上得到共同發展,形成“學習—持續—建立競爭優勢”的良性循環的企業文化。想把事務所建立成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型組織,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注重事務所員工個人的學習。注冊會計師及從業人員需要具備的職業知識范圍很廣,一般均可分為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應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充分發揮個人的自由選擇權,事務所一般不應多加干預。對于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事務所可采取主動或被動方式結合國家的一些執業資格考試來鼓勵或激勵員工參加學習。如主動方式是事務所與員工簽訂任務目標,約定員工在幾年內或一定期限內要通過哪種或哪些國家考試。被動方式就是事務所一般不主動要求員工參加執業資格考試,但可對通過考試的員工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另一方面是注重事務所團體的學習。統一組織學習,不僅會使團體整體產生出色的成果,個別成員成長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學習方式更快。要構建學習型事務所文化,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改善薄弱環節,搞好后續教育,促進事務所員工綜合素質的提高,進而提高事務所的競爭力,增強事務所的生命力。
3培育誠信品牌
誠信品牌的建設有利于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風險的降低和行業聲譽的維護.誠信品牌是會計師事務所的主流文化,需要企業全體工作人員的認可和配合,不僅要求每個員工在思想上有清晰的認知,得到足夠的重視,而且要求每個員工在行動上要予以具體落實,從一點一滴做起。會計師事務所在進行誠信品牌建設時,將誠信作為對外服務的宗旨,品牌建設作為追求的目標。
4培育質量意識
要按照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合理制定和運用事務所審計工作的全面質量控制政策與程序和各審計項目質量控制政策與程序。在事務所全面質量控制方面,把好人員招聘關,嚴格人事管理,并不斷創造條件,開展各種形式的業務培訓,增加執業人員執行各種審計業務的經驗,提高其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應當要求并督促全體專業人員,遵守職業道德規范,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在審計項目的質量控制方面,不斷完善業務承接、工作委派、指導監督、三級復核等環節的控制程序并嚴格執行。
5培育創新意識
創新是事務所發展永恒的主題。創新包括對現有的束縛事務所發展的機制進行改革,包括改變事務所的用人方式,包括拓寬服務領域,包括在事務所經營管理中不斷總結提高等。創新無止境,成功的創新會為事務所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我們處在一個變化的時代,因此,必須主動地去適應這個歷史的變革,必須看到變的快速、變的跳躍、變的復雜。事務所應該培養學習速度和應變能力,內部變革速度假如小于外部變革速度,就有被淘汰的危險,只有事務所文化建設的創新意識才是永遠屬于自己的財富,不會被別人偷走。
6培育危機意識
市場競爭如大浪淘沙。今天,事務所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國內事務所各顯神通,都在盡力擴大市場份額,而國外的事務所巨頭亦在虎視眈眈,逐步打入中國市場。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規律,事務所及其員工切勿小進即安、小富即滿,要始終有一種生存的危機感、發展的緊迫感,在憂患意識下,不斷鞭策、激勵自己,頑強地生存,積極地發展。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6)06-0044―07
一、研究背景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隆重舉行了新會計審計準則體系會。2007年1月1日實施。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在會上表示,這是我國會計審計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標志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和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筆者認為,它更標志著我國終于走上了一條符合“市場經濟越發展,公允價值會計越重要”這一會計歷史發展規律的“基于價值和現值的公允價值會計”不歸路。
我國的新準則研制工作也得到了國際認可。2005年11月初舉行的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一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會計準則趨同會議”上達成的共識之一認為:“IASB希望中國對完善國際會計準則提供幫助。IASB認為,中國會計準則體系建設中的基本原則和一些特別規定具有代表性,值得國際會計準則借鑒和吸收,并希望在關聯方交易的披露、公允價值計量問題以及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等_一個方面得到中國的幫助。”
“2006年的春天注定要成為中國會計界的一個重要記憶”、“梳妝一新、薄施粉黛的‘準則姑娘’來了,明媚的春光便是她的金邊衣裳”、“這是我國的第二次會計革命”、“以公允價值(含其難點現值)為最大亮點”、“公允價值的春天來到了”一時間,好評如潮。2006年下半年,隨著準則應用指南征求意見稿及其正式稿的,全國會計審計理論和實務界都迎來了學習培訓。
然而,一切真如許多人所盛贊的那樣完美無瑕了嗎,以致“世界各國將向中國學習”(劉玉廷,2006)?筆者認為,我國新頒布的會計審計準則體系(包括準則本身及其應用指南)總的方向是非常正確的,但該體系中隱含的一些重大缺陷和錯誤觀念卻不容忽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問題日益突出,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限于篇幅,本文主在提出這其中的若干而非全部問題,而對這些問題的更深入展開的研究筆者將另行撰文。
二、公允價值概念:一個最基礎、最復雜、最重大和最迫切的會計理論與實踐問題
會計的核心是計量,計量的關鍵是計量屬性,而公允價值可以說是最復雜、最先進、應用面最廣而研究最不深入的復合計量屬性。在公允價值(含其難點現值)被我國萬眾矚目、炙手可熱的同時,我們卻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如下一個近乎殘酷卻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我國目前會計審計準則體系中大量采用現值和公允價值、與國際準則趨同,主要是迫于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多重高壓,而并非政界、學界、實務界真正從會計發展規律上理解和掌握了紛繁復雜的現值技術和公允價值會計理論方法精髓。這大概正是在2006年7月舉行的中國會計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上,公允價值會計問題已被宣布為未來兩年中國會計學會重大科研課題、并將由中國會計學會召開全國性專題研討會的大背景和根本原因。在這些紛繁復雜的技術、理論與方法中,“公允價值”概念本身無疑是一個最基本和突出的問題,是認識和解決一切公允價值會計審計問題的根本,更是一個國內外至今都沒有完全解決、常變常新的重大會計基本理論和實務難題。
從邏輯學角度講,概念明確的程度取決于概念內涵和外延明確的程度。內涵指概念所反映事物的特有屬性,它通過下定義來闡述;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事物,它通過做劃分來列明。然而,目前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公允價值概念(包括其內涵和外延)都是相當令人困惑甚至是混亂的。財政部(2006)《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四十二條將公允價值與其他四種會計計量屬性(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和現值)簡單并列,而對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無任何解釋的做法就嚴重誤導了公允價值的外延,已引起國內不少人質疑。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多少人真正認識到我國目前的公允價值定義的重大局限性。以下通過國內外公允價值定義的演變簡史來認識這個問題。
1995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交易的雙方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結算的金額”。
1998~2006年,我國有關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基本上均為:“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可見,我國有關公允價值的定義相當于國際上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
2000年,IASC金融工具聯合工作組認為,公允價值是“在計量日,由正常的商業考慮推動的,按照公平交易出售一項資產應收到的或解除一項負債時企業應付出的價格的估計”。
在考察近十年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有關公允價值定義的演變時,我們必須注意自2004年6月以來,其四易其定義、且變化速度之快、內容變化之大令人吃驚的事實。
我們還會注意到,在以下FASB新近的四個定義中,包含了不少我們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但在我們的深入研究和實際運用中卻一定會面對、遲早要接受的種種新概念和新問題,它們理論涵義深刻、實踐意義巨大。正如筆者(2004)在拙著《公允價值:國際會計前沿問題研究》第三章“公允價值概念”開頭就曾指出的,“公允價值概念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且重要的問題。”“多年來,國內外會計組織在有關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概念都給出了一些大同小異的定義,但往往沒有做更多的分析和說明,沒有闡明涵義相當豐富的公允價值概念,這大大地影響了公允價值會計理論、準則和實務的發展。因此,有必要認真研究一下。”換言之,我國目前的公允價值定義是非常簡單和落后的,應予拋棄。
FASB認為,公允價值是指――
“自愿的雙方在當前交易(而不是被迫或清算銷售)中據以購買(或承擔)或銷售(或清償)資產(或負債)的金額。”(FASB,1996)
“自愿的市場參與者在當前交易而非強制或清算交易中據以購買(或承擔)或銷售(或清償)資產(或負債)的金額。”(FASB,1998)
“資產或負債在熟悉情況、沒有關聯的自愿參與者之間的當前交易中進行交換的價格。”(FASB,FVM,2004年6月)
“在資產或負債的參考市場上,市場參與者于當前交易中從資產中收到或因負債的轉讓而支付的價
格。”(FASB,FVM,2005年10月)。其中,參考市場(reference market)是個體進行資產或負債交易的最有利市場。最有利市場(the most advantageousmarket)是指這樣的市場:報告個體銷售或處置資產或轉讓負債的價格能最大化從資產中收到的金額或最小化因轉讓負債而支付的金額。FASB特別強調,作為一個總的原則,參考市場原則可以被廣泛運用。由于不同個體在不同市場中從事不同的商業活動,因此其參考市場(從而市場參與者)也會因該個體商業活動及其所交易市場中的資產或負債的計價單元的不同而不同。考慮到這些差異,參考市場應當從個體角度來考慮。所以說,參考市場是個體進行資產或負債交易的最有利市場。
“在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交易中,從資產中收到或因負債的轉讓而付出的價格。”(FASB,FVM,2006年3月)這里的公允價值計量假定,資產或負債的主市場中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交易是有序的(下面將解釋有序交易)。主市場(principal mar-ket)是指報告個體將銷售或處置資產或轉讓負債的市場,在該市場中,資產或負債的活動數量最大,同時活動水平最高。例如,在股票市場中,某只股票的交易量最大且交易價格最高,則這樣的股票市場就是該股票的主市場。由于主市場是資產或負債具有交易優勢的市場,因此,可以合理假定主市場將代表資產或負債的最有利市場。
“在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有序交易中,銷售資產所收到的或轉讓負債所付出的價格。”(FASB,FVM,2006年9月)何謂有序交易(orderly trails-action)?通俗地說,若從計量日之前一段時間起到計量日后的一段期間內,某些資產或負債的交易總會發生、且所發生的市場的環境沒有什么變化,則這樣的交易就是有序交易。
從公允價值定義的演變中,筆者可以總結出如下六個發展規律或趨勢(見表1)。
表1 公允價值內涵的發展規律或趨勢
三、《企業會計準則2006》的重大系統性缺陷:缺乏單獨的《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公允價值計量》
隨著2006年的即將結束和2007年1月1日準則正式施行日的臨近,我國會計審計理論與實務界已日益意識到,我們正處于一個十分窘迫的境地:在對公允價值既不知其所以然(為什么說“市場經濟越發展,公允價值會計越重要”是會計歷史發展規律、是國際潮流、我國幾經波折非搞不可?它的理論淵源和理論基礎究竟是什么?……)、又不知其然(如何確定公允價值?會計師和注冊會計師如何保證其計量和披露的可靠性?……)的情況下,我們就必須付諸實施了。
根據我們的認真分析和初步統計,我國現行由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組成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有35項、約占90%的會計準則直接或間接地運用了公允價值和/或現值計量,許多準則都對公允價值和現值的計量及披露做了規范。表2簡要列示了我國會計準則中有關公允價值和現值計量和披露規定的情況、以及各種情況的分布或比例情況。表2表明,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運用公允價值和現值的比例非常高,公允價值和現值的確為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的最大亮點。
筆者認為,總的來說,除了上述公允價值概念內涵和外延方面的缺陷外,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目前最引人注目的焦點問題是:許多具體會計準則都運用了公允價值,但有關公允價值計量與披露的規定和闡述分散于各項具體會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中,很不詳盡和統一,無法有效地指導實踐。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近年來我國對公允價值的研究和運用不多,人們對它的認識有限;二是由于我國《企業會計準則2006》的體系主要是參照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2005年以前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s)體系構建的,由于IFRSs體系缺乏單獨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因此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中也缺乏單獨的《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公允價值計量》及其應用指南。多的深入研究,現已解決了這一問題。在其剛剛于2006年9月15日正式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7號(SFAS No.157)《公允價值計量》(Fair ValueMeasurements)中,FASB對該準則的原因做了如下對我國目前也完全適用的說明:“在本準則之前,公認會計原則中已有公允價值的不同定義以及應用這些定義的有限指南。而且,這些指南分散于需要公允價值計量的諸多會計公告中。指南之間的差異導致了不一致,這些不一致性又增加了公認會計原則的復雜性。FASB決定在本準則中考慮這些問題。”該準則主要解決三個大問題:公允價值的定義、用于計量公允價值的方法以及有關公允價值計量的擴展披露。
IASB也正即將解決這一問題。David Tweedie在2005年的《IASB主席報告》中早已指出:“IFRSs在很多情況下都要求使用公允價值。但是,關于公允價值計量的指南卻分散于各個準則之中。這種統一和一致的指南的缺乏,已經導致了公允價值計量上的不一致。2005年9月,IASB在其日程表上增加了公允價值計量項目,目的是開發一個單獨的準則,為個體以公允價值計量其資產和負債提供指南。……鑒于實務中遇到的如何獲得公允價值的諸多問題,IASB認為亟需出臺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為了加速IASB該項目的進程,IASB已決定,它準備在2006年將FASB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作為其單獨的IFRS《公允價值計量》的征求意見稿(后改為“討論稿”和“初步觀點”),以盡快解決這一十分重要的問題。同時IASB和FASB還正在有關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聯合項目中,繼續深入地研究公允價值計量及其對概念框架的影響問題。
所以不難看出,我國也應像FASB和IASB-樣,盡快補充單獨的《企業會計準則第XX號――公允價值計量》及其應用指南,以更好實現制定我國新會計審計準則體系的總體目標。
四、公允價值會計的理論意義和歷史地位
公允價值之所以風靡21世紀的全球會計和其他經濟管理領域,源于其理論上相對于歷史成本的顯著的優越性;公允價值會計是基于價值和現值,面向現在、未來、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具有“真實和公允”本質特征的會計模式;公允價值會計是財務會計領域的模式性和范式性革命,是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價值、現值和公允價值之間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價值是經濟學的精髓,價值增值是管理學的永恒追求,盡管提供與經濟決策既相關又可靠的價值計量始終是一個難題,但以計量為核心和天職、既從屬于應用經濟學又從屬于管理學的會計學對此義不容辭,否則會計沒有存在的必要。但長期以來,因會計計量理論方法的落后,世界會計模式長期為面向過去、基于成本計量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基于價值和現值理念、具有“真實和公
允”本質特征的公允價值會計風靡世紀之交,因其能提供更多面向現在、未來、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的信息,被譽為“面向21世紀的計量模式”和“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根據著名經濟學家和會計學家坎寧(1929)的名著《會計中的經濟學》中對于價值計量方法的獨創性論述和筆者的分析論證,可以說,公允價值是價值的直接計量(即現值)和間接計量(歷史或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和短期可變現凈值)的總稱;公允價值會計代表財務會計未來發展方向,標志著會計正從成本計量走向價值計量;現值的可靠計量往往是價值和公允價值可靠計量的關鍵和難點。
具體來說,一方面,由于在任何國家,活躍市場并不時時處處存在,因此現值計量在總體上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現值相對更難計量,所以純粹的現值會計模式難以存在,而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和短期的可變現凈值(這時折現的影響不重要)可以是現值的良好替代,因此首選它們,僅當不存在同樣或類似資產或負債的活躍市場上的市價時才用現值。筆者認為,這些可替代現值的計量屬性及現值本身就統稱為“公允價值”。這也就論證解決了公允價值概念的外延問題,同時也證明了我國現行基本準則中有關闡述的錯誤。
總之,公允價值是經濟學中價值概念的會計表達、是對能反映會計要素本質特征的現值概念的體現;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就是基于價值和現值的會計計量。筆者(2004)的這個觀點深刻揭示了公允價值與價值和現值的關系,對于我們理解公允價值會計中的許多問題都非常關鍵。
在理解這一關系中,我們始終不要忘記:現值是最能反映各會計要素的本質特征,它是會計計量的最高目標,其他各計量屬性不過是現值在一定條件下的替代;即使公允價值概念本身,其產生也并不是全新的概念,它只是一個為運用現值計量屬性而需“功用”的眾多替代性計量屬性的總稱而已!它是現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最初演繹邏輯的體現,是促使會計學資產(按其取得時所費的歷史成本計價)、會計學收益(按實現原則和配比原則計算的收入減費用之差向經濟學資產(按未來經濟利益即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計價)和經濟學收益(某期間凈資產現值的變動)回歸的基礎。所以,現值在當今會計環境.中越來越重要;不能離開現值的重要性來談公允價值的產生,運用公允價值的目的是為了體現現值而非相反;而如上所述,現值是價值的直接計量,所以運用公允價值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計量價值。公允價值在全球的普及標志著會計理論已經走上了實現財務會計“價值計量”夢想的不歸路。我們曾用時間和實踐證明了一條真理:“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現在,時間和實踐將繼續證明:市場經濟越發展,基于價值和現值、面向現在、未來、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公允價值會計越重要。
五、公允價值審計:任重道遠、風險近期高遠期低
(一)《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22號――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及其應用指南的局限性:其內容受制于存在重大缺陷的《企業會計準則2006》及其應用指南
由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擬訂、財政部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2006》主要是參照國際審計與鑒證理事會(IAASB)的《國際審計準則》體系制定的。由于IAASB已于2002年7月了《國際審計準則第545號――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所以我國在缺乏單獨的《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公允價值計量》的情況下,居然“超前性地”擁有了“先進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22號――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以下簡稱“第1322號審計準則”)。但由于第1322號審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與《企業會計準則2006》及其應用指南幾乎同步研制、同步、特別是要求其內容不得違背有關會計準則及其指南的規定,因此,《企業會計準則2006》及其應用指南中存在的許多缺陷也直接導致第1322號審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的內容存在局限性。
作為財政部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特邀的第1322號審計準則應用指南的撰寫者,筆者曾于2006年7月初在北京國家會計學院由中注協舉辦的審計準則研討班上做了演講,用語言、圖片和文字闡釋了國際上最新的公允價值會計和審計的理論方法,但非常遺憾的是,對審計準則指南本身的限制(要求與會計準則在內容和時間上都要亦步亦趨)使這些最重要和精彩的內容(往往超越了我國會計準則的現有規定)很多都不能被完全體現于第1322號審計準則的應用指南中,這大大削弱了該準則及其指南的作用。
于是,下述擔憂不無道理:在《企業會計準則2006》連公允價值概念都沒有闡述明確、其計量和披露規范非常簡單分散、相關的公允價值審計準則又不許越雷池半步的情況下,中國注冊會計師如何能有效地進行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在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兩道關(會計關和審計關)都沒有被把好的情況下,誰能保證中國新會計審計準則體系的最大亮點不會倏忽即逝?!誰能保證在中國會計的“第”大打折扣后、不會又一次把一一切問題歸咎于所謂的“公允價值”
(二)公允價值審計與審計風險的關系
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帶給我國注冊會計師的究竟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與以前相比,注冊會計師面臨的審計風險總的來說是會增大還是減小?這是許多注冊會計師十分關注的問題。要回答這一問題,需要從公允價值會計的復雜性、公允價值會計理論上的優越性和公允價值會計審計方法研究上的不斷突破以及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能力等方面來綜合分析。
如上所述,公允價值會計理論、方法和應用中涉及許多復雜問題,這些復雜問題直接導致公允價值在國內外的普及之路都并非坦途。這些復雜問題如:公允價值概念本身疑云重重、以致其定義在國際上至今仍常變常新;公允價值計量方法有時非常簡單,但有時又相當復雜,尤其是當市價不存在、需用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等計量技術或估值模型估計公允價值時。這時,因涉及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容易引起和誘發被審計單位或第三方的錯誤和舞弊,導致財務報表的錯報.因此,公允價值計量的難度和可靠性一直深受關注并引起爭議;應用過程中人的觀念、行為、準則本身的質量等都會影響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等等。這些復雜性陡然加大了注冊會計師的執業成本和審計風險(包括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初次應用新頒布的會計準則或相關會計制度時更是如此,這些必須引起注冊會計師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應對。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所存在的上述系統性缺陷在影響被審計單位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信息質量的同時,也會給注冊會計師的公允價值審計帶來困惑。當注冊會計師按照第1322號審計準則第十條的規定,評價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中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時,評價標準本身若不明確和統一,就會影響注冊會
計師評價的正確性;當注冊會計師按照該準則第四十二條和第四十三條的規定,對公允價值進行獨立估值時,更需要明晰統一的參考指導。顯然,我國相關會計審計準則的完善之路任重而道遠。
然而,對于公允價值審計與審計風險的關系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公允價值會計自身理論上的先進性和公允價值會計審計方法研究上的不斷突破,是其迅速普及和不可逆轉的根本原因,它們將從根本上減小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
這是因為,基于價值和現值,面向現在、未來、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具有“真實與公允”本質特征的公允價值會計信息較之歷史成本會計下的信息更具相關性和反映真實性,從而更有利于維護公眾利益,而這也正是注冊會計師行業所應該追求的立身之本。公允價值會計信息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實現現代審計目標之一(對財務報表的公允性發表意見),符合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念,也有利于消除長期以來審計界和司法界之間在“公允表達”理解上存在的重大分歧。實證會計理論中的計量觀也認為,審計失敗風險部分來自由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所認可的會計計量和披露的制度性失真(而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分別受制于會計理論和審計理論);變革落后的會計理論和會計準則,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審計人員免于“挨打”,從而減小審計風險。
換言之,公允價值會計模式下的會計理論、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相對比較先進,只要被審計單位按照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就有可能從根本上大大降低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和法律敗訴的風險。而在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下,這一點卻越來越難以實現,因為歷史成本會計不符合會計環境的巨大變化,所提供的信息越來越失去相關性和經濟真實性(不只是以原始憑證表示的會計真實性)。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5-0-02
通過對企業已完成的資金運作系統全面的監督與核算,以便為外部與企業有經濟利害關系的投資人、債權人和政府有關部門提供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等經濟信息為主要目標而進行的經濟管理活動,即為會計。會計工作是現代企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工作之一,通過一系列的會計程序為決策提供更詳細的信息,并參與到企業經營管理決策當中,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自新會計準則實施之后,標志著我國的會計審計發展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為了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水平,就需要建立新的會計審計體系與準則[1]。
一、公允價值是會計審計工作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意義
眾所周知,計量是會計工作的核心任務,而在計量工作中,計量屬性就是關鍵性的因素。因此,公允價值即為會計審計工作中最為復雜,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計量屬性。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了由一項基本準則和三十八項具體準則組成的新會計準則體系,并于2007年1月1日開始在上市公司正式執行。新會計準則體系起點高、范圍大、創新多,標志著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實現了實質性的趨同。由于新準則對會計計量、會計政策等各方面都做了重新定義,這就使得我國的會計審計工作步入了一個新的里程。我國目前的會計審計體系雖然運用的是公允價值準則,但是主要原因是迫于國家的壓力,而對于公允價值的真正含義并沒有完全掌握。
我國現行的最新會計準則體系有以下三方面內容:基本準則、具體準則以及應用指南。基本準則是原則,是其他準則的準則,對其他準則的制定有綱領性作用;具體準則是按照基本的準則的基礎上具體的會計辦法;在這兩者的基礎上,頒布了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對于會計實踐中的重點、難點以及要點都做了具體的規范,是操作層面的規范。以上三方面內容構成我國會計準則體系。
首先,新會計準則的頒布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障社會利益、落實對外開放政策以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可靠保障。新會計準則偏重于會計信息的透明度規范,在充分披露原則的基礎之上,為保護投資者以及社會公眾的利益都有重要達到作用。另外新準則進一步對財務報告披露問題做了嚴格的梳理和改進,提高了企業會計信息的透明度,促進了社會經濟秩序的公開、公平和公正[2]。
其次,新準則有利于促進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實施,對上市公司質量的控制,在增強資本市場的吸引力以及活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進資本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為促進社會主義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有重要的意義。下表為公允價值內涵的發展趨勢。
(二)會計政策選擇空間的變化
在新會計準則的改革前提下,對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包括:
第一,部分會計政策的選擇基礎變化,比如引入了公允值概念,使得在該準則體系之下,大量的金融工具、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以及債務重組等方面都開始采用公允值計量辦法。
第二,一些會計政策選擇的空間變小,比如存貨計較方法,在新的準則體系之下,取締了原來的在存貨流轉時后進先出的方法,而是使用先進先出法計算,這樣計算方法的限制,使得企業通過變更存貨計算的辦法來調節利潤空間的辦法不能實行。采用先進先出法計價,將會防止毛利率以及利潤的不規則波動。在資產減值時的準備規定,之前的準則,在企業盈利時,會存在多計提跌價的資本;如果企業盈利降低時,再拿之前的疊加沖回,用這樣的資產減值準備方法中的計提以及沖回來控制公司的利潤空間。在新準則的體系之下,存貨跌價資本、固定資產跌價準備、在建工程跌價準備以及五行資產跌價準備在計提以后,不可以沖回,只適合資產處置時再結轉,這樣一來,極大地縮小了企業的稅收籌劃空間。另外還有費用資本化方面的改變,在新的準則體系之下,區別了無形資產研究以及開發費用,采用開發費用資本化的辦法。這樣一來,將科研經費資本化,提升了企業的科技、創新業績,有效地降低了企業在開發階段的利潤壓力。
第三,一些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更加具體化,比如在企業合并規定中,新會計準則嚴格區分了同一控制以及非同一控制之下的企業合并,解決了之前在同一控制之下的企業合并價格不公正的問題。
第四,擴大了一些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比如在債務重組方面的處理,改變了以往一刀切的債務重組規定;另外,增加了一些新的業務,比如企業年金、資產等,為企業稅收籌劃擴大了空間。
(三)計量基礎運用的多樣化
新準則相比之前的準則,引入了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以及公允值等五種計量屬性,使得會計計量基礎更加的多元化,多元化計量模式的引入,對于各期的損益結構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廣泛應用于金融工具、投資性地產等方面的公允價值,極大地豐富了計量基礎[3]。
二、公允價值體系下,會計審計理論與實務中的問題
公允價值的意義,就是在于體現價值與現值的計量意義,同時它也是反映會計要素本質特征的詮釋。
(一)理論角度
盡管有很多的會計準則中,都運用了公允價值,但是公允價值計量在各個準則中的應用無法有效地統一,進而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這其中的原因如下:
第一,在我國,對于會計領域中的公允價值的研究,相對來說還比較少,人們對于公允價值的理解還是非常局限的。
第二,我國2006年出臺的相關會計準則,主要是參照了國際上的相關會計準則來制定的。由于我國所依據的IFRSS體系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缺乏獨立的公允價值計量相關方面的準則實施依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國的會計準則也有著不足之處。基于IFRSS體系,使得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指南顯得非常分散,導致會計工作在計量上難以實現有效的統一。
(二)會計審計工作實務中存在的問題
1.職責分配混亂。財務這敏感的問題在職責分配上很容易出現問題。財務的職能分配問題和在實際應用當中的預算計劃達不到和諧統一,會導致財務股哪里的各項工作不能有效順利地執行操作下去。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在新的核算制當中對財務人員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財務管理人員要培養好對財務的管理思想,要由之前的事情發生之后的反映改變成在事情開始之前的獻策獻力以及事情發生時的有效調控和事情發生后的檢測評估和調研考核,讓企業能夠更加順利地進行經營管理活動。但是舊的制度之下的情況是基層財務的員工的分工無法進行良好地分配,工作職責的混亂就會導致辦事效率的低下,使得事前規劃好的工作不能夠順利有效地開展下去。這些情況的出現都是由于基層的財務人員在職責分配上的不合理。傳統的分工模式是:一個主管人員加一個會計人員再加一個出納人員,而事實證明沿用傳統的分工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當下的社會發展分工需求了。
2.整體管理操作不當。企業職務能力的操作管理是財務管理工作的重心,如果管理人員的水平不夠的話,那么核算就會失去它存在的意義了。根據以往的經營核算模式是重視核算而輕視管理,這樣的模式雖然和現在的經濟體制還沒有太大的沖突,但是確實不能夠去滿足新的發展的經濟體制的。但是有些企業仍然還是把工作的重點放在了核算上面,沒有把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給體現出來。而現在的經營形勢之下是,大多的企業都是私立的單獨機構,都沒有在企業的財務核算上做出更好地管理,就導致了很多的問題的出現在現如今的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上,使得整體的財務管理工作都無法進行協調的工作。
3.內部審計結構缺乏完整性。一般內部審計得出結論后,只是用于發現和檢查到問題,但并沒有去督促和解決問題,只提出了整改建議,沒有進行強制整改。因此,使內部審計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實施,不能為領導和審計對象改進工作的做出保障,無法體現內審的權威性。
4.對于內部審計方法和審計技術不夠重視。目前,大部分公司審計工作年年變更,沒有設計一套規范的管理模式,僅僅依賴審計工作者多年的經驗,采取隨意抽樣的審計方法進行審計,而沒有采用國際上先進的風險審計方法。這樣一來,使得審計結果嚴重缺乏科學性,并且還增加了審計時間、審計成本,致使審計效率大大降低。所以,在審計方法和技術上要更加注重其科學性,緊跟時代標準。
5.內部審計力量不夠規范。根據調查研究,一般的公司內部審計工作力量相對比較薄弱,容易導致監督工作時間長,給企業經營活動帶來很大的風險隱患,大大地降低了審計監督的效力。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素質低,業務能力有限,無法勝任新形式下審計的工作;二是一般企業沒有明確的用人標準,對于審計人員的要求和考核制度比較隨意,大大降低了審計部門的素質。
6.忽視了內部審計機構設置的獨立性和職能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數企業在機構設置上只設置了集團總部審計部和區域省公司監察部,建立了垂直的領導內審機構。下面的分公司沒有成立專門的獨立審計部門和內審人員。這種管理體系雖然能夠對各個部門進行全面的監督。但是,這種選擇性報告的制度,使得反映出來問題的大事化小、避重就輕現象非常的普遍,導致內審工作問題報告與實際不符,使得內審工作反映的問題不夠真實可靠。內部審計職能定位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大部分審計部門的設立都是在法律強制約束下實施的,并非出于自愿,且公司領導對于審計工作也不重視;二是擔任審計工作的審計人員對內部審計工作帶有抵觸情緒,錯誤地以為內部審計就是對審計工作人員的監督,不能做到有效、積極的配合。
三、公允價值與會計審計之間的關系
公允價值計量具有其獨特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公允價值會計理論中所涉及到的復雜情況,都會影響到會計審計工作的有效性。在一般情況下,公允價值計量方法還是比較簡捷方便的,但是,當市場價格無需未來現金流量等現值來進行計量的時候,公允價值計量就顯得較為復雜,因為所涉及到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因素非常多,就很容易導致第三方舞弊,或者是財務報表的錯報。
四、針對相關問題,提出對應的建議
(一)完善各項制度
1.憑證審核制度。企業內所有的憑證都要在經過審核完全正確之后才能夠驚醒款項的收支處理和進行賬務的處理工作。審核的內容和主要是憑證是否虛假、是否合法。另外,就是要審查所有相關證件的審批程序是否完全。
2.完善崗位的責任制。在科學的設立工作職位的基礎之上,要對各個員工建立嚴格的責任制度,并且建立相應的崗位懲獎制度,加強工作責任感和壓力性,也能夠增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自己的崗位自己處理,能夠提高員工的工作主動性。把員工的工作模式從之前的被動監督轉變成成主動地做好自己的內部工作。
3.在工作中全方位的推行部門預算。把每一項工作都提前做好預算并且上交審核,中心管理部門會根據所做預算表下發預算資金。尤其是一些比如次級機構的公務用車、印刷品和辦公用品以及一些大額的基建項目的劃撥使用等等,都要全部收進會計集中核算機構來進行管理和核算。
(二)改善財務的管理責任制度
在會計核算中心建立好以后,應該進行新的財務管理核算工作,對舊的財務管理和內容進行全面的整頓和改良,確保今后的每項工作都能夠順利地開展運作。對財務的工作重點也應該要從之前的重核算改為重管理了,這樣可以使得基層的財務轉型工作得到順利地進行。
(三)加強內部審計人員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規范
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內部審計工作隊伍,是開展內審的重要保證。只有熟練掌握審計方面的知識,才能進行全方位的學習,這是對內部員工的要求。而對于招收新的審計人員,則需要把好質量關,招收一些政治覺悟高、職業素養高、責任感高、事業心重的高水平人員,以此為壽險公司審計部門注入新的活力。再次,對于審計人員一定要做好定期培訓,使其不斷接觸新的審計知識和掌握新的審計技能,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并時常對其公司綜合業務素質進行加強和考核,確保達到指定目標。
五、結語
公允價值的相關準則是我國在近年財政改革當中的重點,它對財政管理具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斷深入了解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知識,才能完善我國相關的準則,以確保會計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會計審計工作中的風險。
參考文獻:
[1]謝詩芬.論公允價值會計審計理論與實務中的若干重大問題[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9(14).
一、引言
工業革命之后,不少發達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我國的相關研究出現相對較晚,主要是改革開放以后,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學術界和政府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進行研究。1995年,在開羅會議上,中國審計署在提交的會議論文中對環境審計的作用和責任、環境審計的技術和方法,進行了具體闡述。但目前為止,我國環境審計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國內環境審計落后于國際環境審計已是不爭的事實。
二、中國環境審計理論研究回顧
隨著中國環境污染的不斷加劇以及“科學發展觀”觀念的不斷深入,我國有必要進一步推進環境審計工作,以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環境審計應以其獨立的監督功能,在保護生態環境、防治環境污染的活動中,發揮其監督作用。為此,必須分析、研究環境審計的理論基礎,以創造合理的理論基礎和實務規范。
(一)關于環境審計的職能
環境審計作為環境保護的一種有力工具,在經濟活動中會越來越發揮其重要作用,在此就環境審計職能作出闡述,以其推動環境審計在我國的發展。王煒、王陽和雷東風(2000)認為,監督、鑒證、評價和防護是環境審計的主要職能;王學龍(1997)認為,監督、鑒證和評價是環境審計的三大職能。
(二)關于環境審計的主體
我國早期學者通常認為環境審計的主體主要是政府監管部門。隨著居民環保意識增強,對環境問題以及企業社會責任更加關注,我國學者對環境審計主體的認識已經更加全面,陳思維、李菊香(2010)認為環境審計的實施主體由政府審計機關、內部審計機構和注冊會計師共同組成。
(三)關于環境審計的客體
李菊香、胡文平、彭桃英(2011)等認為環境審計的客體包括三部分內容:即針對環境保護資金籌集和使用情況進行鑒證的財務審計、針對組織業務活動對有關法律法規遵循情況進行鑒證的合規性審計,以及對有關組織的環境管理責任及工作成果進行評價的績效審計。
三、中國環境審計研究的基本軌跡
(一)論文的研究內容概況
從理論研究和實務研究兩方面考察我國環境審計研究內容軌跡,可以將環境審計理論研究的內容進一步分為綜論型、概念-意義型、現狀-對策型、具體理論及文獻綜述5類,實務研究主要按審計主體不同分為環境審計方法、政府環境審計、企業環境審計、民間環境審計、國外環境審計及其他等6類。
(二)論文的研究方法分析
我國環境審計研究方法相對滯后,在所查文獻中,屬規范分析的文章占主導地位,屬實證分析的文章不多,理論與實際銜接不足。實證研究方法主要表現為案例研究、實地研究和調查研究,幾乎沒有檔案研究和實驗研究。
(三)中國環境審計的主要推動力量
論文研究的推動力量對論文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對樣本文獻的作者單位進行分類,可以將其分為高等院校、政府機構、企業及其他。中國企業若想進入國際市場的舞臺,必須遵從相應的環境準則。無論是否出于自愿,企業都會回應這種壓力,來承擔環境方面的義務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這正是社會回應理論所主張的觀點。
四、中國環境審計研究的特點和問題
(一)論文的研究方向分析
經過近年發展,我國環境審計研究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理論研究上注重中國特色的環境審計理論體系的構建或國際環境審計理論的中國化,實務研究上與國際接軌,密切關注環境績效審計和企業層面的環境審計。
但我國的環境審計研究方向比較窄,偏頗性和羊群效應明顯。從主體來看,企業環境審計的論文最多,通過分析其研究內容,我們發現對企業環境審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潔生產審計、環境管理體系審計、環境責任審計,而對企業環境會計核算背景下的環境財務審計的研究涉及很少。
(二)論文的研究視角分析
我國環境審計研究的視角偏向審計和會計,一是從研究者的學科背景看,會計類核心期刊文獻占總核心期刊文獻的主導;二是從研究者單位分布看,來自高校的研究單位基本為會計院系,環保部門和企業的文獻不多;三是環境審計學位論文專業背景的大部分是會計學專業。
與國外環境審計研究側重生態環境評價和審核不同[3],我國環境審計研究首先由會計和審計界發起,研究者對會計審計問題熟悉,而對生態問題了解不夠,這限制了我國環境審計研究視角的開放程度。
(三)研究層面分析
我國環境審計研究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都有了迅猛發展,讓我們從星星之火看到了燎原之勢。從論文的研究方法可以看出研究層面的提高,在規范研究方法的運用上,更加注重比較研究、歷史研究等方法,實證研究論文明顯增多。
然而,我國的環境審計研究尚處初級階段。一是概念、意義、現狀、對策等深入研究較少。二是重復性研究問題嚴重,主要表現為簡單重復和盲目重復。三是研究方法顯單調,許多研究直接搬用審計學常規研究方法,對環境審計研究中“環境”二字缺乏考慮。
五、總結
一、課內實驗教學
課內實驗教學是指通過實驗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務,教師將實踐技能傳授給學生的教與學過程,它融合在日常專業課的教學之中,其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和了解技能,并培養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業素質。課內實驗教學是實踐和理論聯系最緊的交匯點,這一環節是實踐教學的開始,也是實踐教學的關鍵一環。
在課內實驗階段應大力提倡案例式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圍繞某教學案例,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方法對其進行分析、推理,提出解決方案。案例教學法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并通過課堂討論等學生主動參與的方式,使學生獲得實際動手能力,能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同時案例教學又能包含盡可能多的信息,激發學生發散式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案例教學應融入各專業課的學習中,一般在會計實務操作的有關理論、程序內容結束,都應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際財務案例。例如在成本會計學課程的教學中,可結合成本核算方法的介紹,穿插企業的案例,使學生理解方法的實際運用,并了解企業的成本管理狀況。
二、模擬綜合實訓
會計模擬綜合實訓是讓學生在模擬的會計工作環境下,運用會計實務的操作方法對虛擬企業的經濟業務進行處理的實踐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將教與學、學與用緊密結合起來,學生不但能獲得對會計學的感性認識,還能從中掌握會計人員進行實際操作的技巧。模擬綜合實訓是建立在掌握基本理論方法之上的技能訓練,是通過較集中的訓練使學生達到熟練掌握專業技能的目的,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模擬綜合實訓包括會計綜合業務實訓、會計軟件應用實訓、成本會計業務訓練、公司理財技能訓練、管理會計業務訓練、審計業務訓練等會計專業技能訓練。教師在此階段,主要起提示作用,向學生介紹模擬實習的目的、要求和任務,解說實習的操作過程。
為了較好的開展會計模擬綜合實訓,應該在校內建立會計的模擬實驗室。會計模擬實驗室的硬件構建要盡量做到仿真,包括實驗室的布局、實驗數據貼近實際。應建立以企業生產經營基本業務為基礎的核算體系,通過一整套真實的會計憑證、賬簿、報表,模擬企業會計實務處理以及相關的財務管理、審計等實務流程。同時軟件建設要盡量做到突出會計流程中各崗位操作要領與技巧,而不是企業財務軟件的流程演示。使學生在模擬實驗過程中,如同置身企業的真實業務環境中,達到鞏固理論知識,鍛煉實戰應用能力的目的。
三、校外專業實習
校外專業實習是一種直接讓學生到企業單位參加會計實務工作的實踐性教學形式。校外專業實習屬于綜合性實習,其實習內容涉及廣,包括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審計、稅收等諸方面的業務,實習目的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鍛煉和培養。具體做法是由學校統一制訂實綱和要求,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持學校介紹信聯系實習單位,完成大綱要求的實習任務,回校后提交有關實習材料及實習報告,由學校組織統一考核確定成績。為了保證校外專業實習的質量,高校應挖掘潛力,廣泛建立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聘請企業相關人員擔任實習導師,全程督導學生的實習過程,保障實習效果。
我校會計系安排了三次校外專業實習,分別在第一、二、三學年后的小學期進行,由于不同階段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程度不同,對各階段的實習要求也不一樣。例如第一階段學生剛初步接觸了基礎會計學知識,因此這一階段的實習目的是使學生在了解實習單位組織形式、經營特點、生產規模等內容的基礎上,側重了解會計主體各個職能部門與會計核算、財務管理之間的關系。第二階段的實習是學生在學習了相關會計理論及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目的在于通過實習了解會計理論與方法在實際工作單位的應用,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提高實際操作動手能力。第三階段的實習是在學生已經基本學完會計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進行,因此要求學生通過實習對所學的專業課程有一個完整的實踐認識,在實踐中鍛煉會計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業務素質,為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以及畢業論文寫作奠定實踐基礎。
審計學是集會計、財政財務、金融證券、稅法、經濟法、經濟管理等多門學科知識于一體并對各門專業基礎課程進行回顧、總結和運用的實用型課程,與其他財經學科相比,它的綜合分析性、判斷推理性和社會實踐性都比較強。在審計課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獨立思考、創新思維,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高職院校審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職院校審計教學目標沒有合理定位,無法滿足現行環境對高素質應用性人才要求。目前大多高職院校審計教學目標和本科院校區別不大,高職高專審計教學的定位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審計基本知識和技能,熟悉審計環境,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因為高職院校審計專業學生大多面向中小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的會計與審計基礎工作崗位,除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誠信、敬業、嚴謹、準確”的良好職業素養,還應具有扎實的經濟管理基礎知識和會計、審計基本知識,熟悉國家財經法律法規,培養學生整體的審計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應變能力,具備較強的會計、審計職業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缺乏適合高職高專審計教學的教材,審計課程綜合實訓案例也不適合高職學生。目前高職高專使用的審計教材基本是以注冊會計師審計為主的內容,傾向于注冊會計師的應試教育,教材中選用的教學案例缺乏一條主線,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難以形成系統的審計基本理論與技術方法。大多審計課程的教材的知識是局部的和零散的知識,過于具體和細微,難以培養學生的審計判斷和處理的能力。大多的教材未能考慮到學生沒有任何實踐經驗,審計的理論和實務沒有循序漸進,逐漸認知的過程,給出的往往是一些經典的、綜合的、大型的案例,學生剛開始根本無法理出這些案例的頭緒,更無法參與分析討論。
(3)高職院校不注重審計課程,專業課少,師資不足,教師少實踐,不能適應審計教學要求。對于高職學生,審計實務課程缺乏合適教材和實際的案例,課堂枯燥無味,加上大多數審計教師也缺乏審計實際經驗,缺乏必要的調研和實習,更缺乏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經驗,教學收效欠佳,學生對審計課程的學習興趣減少。審計課教師與一般的財會課教師相比應具有更高的專業素質要求,要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獨立科研的能力,必須采用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研究性教學方法。
(4)現行的高職高專教學大多采用課堂講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目前高職高專審計學教學基本教師講、學生聽,教學內容局限于書本,教學方法局限于灌輸,對從未走出校門的學生來講,從他們已有的感性知識中很難過渡到教師講授的內容之中,生動的學習過程變成單純的記憶與背誦,學習過程變得枯燥無味,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審計人才。
(5)高職院校審計教課程考核方式簡單。大多學校的審計考核仍然采取閉卷方式,無法衡量學生學習程度的好壞。這種單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 高職院校審計課教學改革的途徑和方法
(1)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審計教學活動。盡量運用多種方法教學,如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角色定位法,啟發式提問,研討式教學和論文寫作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鞏固所學的知識。在教學手段上,要編制審計課程的多媒體課件,有條件應該購置計算機輔助審計教學軟件,可以大大縮短了學生對審計認知過程和審計方法的掌握。
(2)審計授課內容可以采用模塊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法。模塊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將審計實務課程劃分為不同的教學模塊,根據教學模塊將審計任務劃分成便于學生學習的單項操作、綜合訓練等審計任務,每類任務的完成又通過提出任務、分析任務、完成任務、評價結果、教師總結等行動過程進行。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教師在提出任務的同時,對每一項任務再進一步設計成模仿操作、獨立操作、綜合實踐等環節,真正讓學生通過任務的完成等實訓過程對審計實訓的內容達到學會、學懂、熟練掌握,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3)建立和完善審計實訓,建立審計模擬實驗室。由于審計模擬實驗所需資料涉及的知識面廣、時間跨度大、技術性強,要求研發人員不僅要具有相當豐富的會計、審計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還要熟悉電算化會計與計算機審計操作技能。高職院校可以從學校自身條件出發,把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兼作審計訓練基地,也可以單獨設立審計試驗室以作為審計實務演習之地。
(4)鼓勵教師主動參與審計實踐,提高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學校應采取積極措施,盡量讓教師參加全國或地方的會計、審計社團活動,增加同實際工作多年的專家進行交流的機會。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利用假期到相關企業(如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掛職鍛煉,積累實踐工作經驗;還可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注冊會計師來校擔任兼職教師或開設專題講座,以提高審計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
(5)改革單一的考核辦法,實行多樣化考核評價方式。審計教學考核可以采用理論測試、課堂討論和撰寫審計報告等方式,增加考查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能力的試題。對所學的理論知識部分進行多種形式的考試。對于考試成績的評定,課堂討論成績由事前的準備、事中的發言踴躍與否和事后所寫的報告三者綜合確定。
3 結束語
新的政治經濟環境下,高新技術不斷向生產和生活方面滲透,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競爭不斷加劇,不確定性因素不斷增多,審計人員綜合素質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應有利于培養“大會計”(財會審計)人才的綜合素質,形成既注重理論水平,又注重計算機與審計相結合,強化實務操作能力的課程教學特色。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張家杰.基于新準則體系的高校審計教學問題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9(8).
大學成人高等教育畢業設計(論文)要求",但在寫作目的,選題等方面,應符合以下要求
:
〖BT1〗一,畢業設計(論文)的目的
1.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的能力,探討會計,財務管理前沿理論問題;
2.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并
解決財務,會計實務中存在的問題;
4.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和業務素質.
〖BT1〗二,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
1.論文選題應盡量理論結合實際,達到能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會計實踐中的問題;
2.應注意選題的創新性,題目應盡量避免與往屆重復;
3.選題的難易程度,工作量應適當,避免過于簡單,達不到本科畢業論文要求的工作量;
也盡量避免難度過大,影響完成質量;更應避免選題面過寬,過大,無法縱深探討.
以下論文寫作方向和題目,可供大家在選題時參考:
1.標準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研究
2.目標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研究
3.責任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研究
4.作業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
5.企業成本控制體系的建立
6.企業責任成本管理問題研究
7.企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問題研究
9.上市公司關聯方交易問題的實證研究
10.激勵股票期權理論及應用研究
11.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行為與動機
12.資產減值對上市公司的影響
13.企業重組的會計問題研究
14.上市公司會計報表信息質量管理
15.企業兼并中的財務分析與財務決策
16.企業財務控制機制研究
17.企業激勵機制的建立
18.企業并購的會計處理方法研究
19.企業存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0.資本結構理論與應用研究
21.優化企業資本結構的實證研究
22.激勵和約束機制在企業成本控制中的應用
23.集權式財務管理體制在企業中的應用
24.分權式財務管理體制在企業中的應用
25.會計準則的國際比較
26.企業財務網絡化管理研究
27.企業成本核算系統設計
28.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設計
29.會計會計報表系統設計
30.計算機會計學中總賬的設計分析
31.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32.獨立審計質量控制
33.會計師事務所的質量管理
34.企業內部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5.獨立審計風險的實證分析
36.審計風險及防范的實證研究
37.網絡經濟條件下的審計模式研究
38.電子商務下的審計風險及控制
39.人力資源會計研究
40.環境會計理論研究
41.債轉股問題及對策研究
42.風險投資問題研究
43.商業銀行貸款資產管理
44.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項目質量控制研究
45.企業質量成本管理研究
46.集團公司內部審計問題探討
47.企業對外投資財務控制研究
引言
環境會計的研究對于我國而言還處于初級階段,為了防止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重蹈覆轍,實施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加強環境保護,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博士論文,會計體系。我國必須加緊推行企業環境會計的實施。通過上文對環境會計的探討,結合我國國情,針對目前我國在環境會計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對我國開展環境會計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1 制定和完善環境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
企業為追求自身的經濟利潤,往往不愿意實施環境會計,或者不能真實、準確地實施環境會計。博士論文,會計體系。為了保障環境會計在我國真實有效地推行實施,這就需要有相關法律法規的強有力的支撐。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環境會計相關法律體系,以強制的法律手段保障環境會計的法律地位,以法律形式約束、規范人們的經濟行為,使之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使環境會計有法可依,保證環境會計的順利實施。在制定和完善相關環境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時,可以在考慮我國特有國情的前提下,適當地借鑒、吸收國際上的理論成果和成功的實踐經驗。
目前,環境會計在目標上還很不明確,對其目標的正確認識是完善和發展環境會計的前提;環境使用者的群體還不夠普及,到現今為止,只有政府相關部門對其比較重視,并且依據企業在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的行為上制定出了一定得獎懲措施。博士論文,會計體系。除此以外,大多數企業部門和個人對環境會計信息的意識還不夠強烈。我國要發展環境會計必須增強和國外學者以及相關部門的交流,我們需要借鑒國外成功的案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深我國環境會計理論方面和實務方面的研究探討,使我國的環境會計的理論和實務研究都跟上國際的步伐。
2遵循環境會計發展的循序漸進原則
按照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和我國經濟發展的自身特點,想讓環境會計的實施在我國一下子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是不現實的。我國的環境會計必然要經歷一個由萌芽、發展到逐漸完善的過程。對于不同階段,環境會計的應用要求也有所不同,從形式到內容,從核算方法到應用范圍,都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1、形式上,將復式記賬和單式記賬兩種方法的核算相結合,然后由單式記賬慢慢轉變成復式記賬;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先采用在財務報表中補充資料或附注的形式,再逐漸向正規的報表披露模式轉變。2、內容上,對比較容易操作的內容先確認、計量和披露,當發展成熟時對其全部內容進行核算。3、核算方式上,暫時對環境會計要素的核算不作非常嚴格的要求,之需要從現有的會計資料中獲得環境信息就可以,不過當環境會計要素的核算逐步發展成熟時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核算體系。4、推行范圍上,先在一小部分進行試點,然后推廣到全國各地。可以先在污染狀況比較嚴重或者國家重點建設的企業和行業進行試點,通過對其反映效果的觀察從中進一步改善,總結其中經驗,然后逐步推廣到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企業,最后推廣到全國各地。博士論文,會計體系。
3加強政府管理部門對環境會計的監督
企業為追求自身的經濟利潤,往往不愿意實施環境會計,或者不能真實、準確地實施環境會計。政府管理部門和社會各界對環境會計的監督顯得尤為重要。博士論文,會計體系。社會公眾監督和社會中介監督都屬于社會監督的一部分。博士論文,會計體系。其中,社會公眾監督不具有法律效應,但是它的輿論影響不能忽視,它往往決定著媒體對企業的輿論導向,所以社會公眾的監督對企業在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是很重要的,這是促進環境會計完善的一個重要部份。然而,國家有關機構對環境會計的監督主要體現在強制性和專業性上,當前,我國國家審計機構還沒有環境審計這個組織,在相關的審計法律法規中也沒有對環境審計方面的內容作具體的規定。審計是一個重要的監督組織,在環境會計體系中建立環境審計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建立環境審計首先要了解環境審計法規建設;其次為建立環境審計做好物力人力和財力準備如配備環境審計人員;最后出具環境審計報告,這是我們進行環境審計得出的書面證明,是促進企業環境會計穩步前進的有效推進力。環境審計部門可以從核查原則、核查內容和核查材料上這三個方面對環境審計進行定義確認和披露。
4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素質
作為會計處理的實際操作者,會計人員的會計專業技能極大程度地直接影響到國家會計準則和制度的實際貫徹執行是否合法真實有效。作為一門新興的會計學科,環境會計的實務操作還沒有被我國廣大會計工作者所熟悉,要想在我國大力推行實施環境會計,非常有必要培養一批高專業技能素質的會計人才,同時也要提高現有會計工作者在環境會計相關方面的專業技能。隨著人們對環境意識的增強,高新技術的出現,環保措施的進步以及綠色產品的產生,企業對環境管理的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我們雖然經常強調生產商對其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廢氣和廢物的排放,但是沒有改變其根源,污染源還是不斷擴散開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要想回到過去清新的環境,必須從產品的研發,生產到消耗再到回收利用等每個階段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只有從管理思想上徹底變革了才能保證每個環節的改變。對于會計的主要核算人員——財務人員就必須樹立起積極的環保思想,另外,環境會計是由會計學、經濟學、管理學和環境學多門學科相結合的應用學科,傳統會計中沒有這方面的內容,財務人員就需要對其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所以,財務人員在加強對環保認識的基礎上更要在專業水平方面下功夫。
參考文獻
[1]辛鑫.環境會計要素的確認及計量[J].雞西大學學報,2010,(03):76-77
[2]劉潔亮,忻琦,査林蓉.環境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探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1):16-18
[3]張曉會.芻議煤炭企業環境成本控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02):186
重要性是會計、審計理論與實務中的一個基礎概念和基本原則, 在會計和審計中有著十分廣泛的運用,以及重要性原則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
二、重要性原則的內涵
(一) 重要性的判定
(二) 對重要性原則的進一步分析
1. 運用重要性原則是成本效益原則 的要求。
2. 運用重要性原則, 有利于把握住問題的實質, 抓住關鍵點。
3. 運用重要性原則需合理運用會計職業判斷。
三、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構成及效益構成
(一)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構成
1、處理和提供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
2、傳遞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
3、訴訟成本。
4、競爭和談判劣勢。
5、管理和業績評價的機會成本。
6、其他成本。
(二)、成本會計信息的效益構成
(1)降低成本。
(2)增加企業的利潤。
(3)為企業戰略提供支持。
以上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與效益分析的啟示如下:
第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無論是企業的外部信息需求者還是企業的管理當局對成本會計信息的需求加強。
第二、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與效益大部分是難以計量的。
第三、成本會計信息是一個動態的、相對的概念
第三、重要性原則在成本會計中的運用分析
重要性原則在成本會計中的運用較為普遍,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賬戶設置
(二) 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
1. 直接分配法符合重要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