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07: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畢業生就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校畢業生是社會人力資源中極為寶貴的一部分,也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最珍貴的人力資本,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實現充分就業,才能把蘊藏在畢業生中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先進生產力,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不斷向前推進。黨和國家也十分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總理在200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曾兩次專門提到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問題,他要求“要認真做好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如此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這在歷次《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是第一次。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已經明確了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通過“雙向選擇”的方式落實就業。勞動力市場是配置勞動力并且協調就業決策的市場,在勞動力市場中,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是一個獨立而有很大特殊性的市場,其特點在于人員素質較高,市場范圍更大。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全國各類普通高校招生人數增長迅速,招生人數的增加必然造成畢業生人數增多。
199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共101萬人,2003年達到212萬人,短短4年時間里面增加了110%,就業壓力也隨之增大。由于各級高校畢業生就業部門加強了對高校擴招后首批畢業生就業的指導與服務,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也有了明顯增長,2003年的就業率為83%,比2002年增加60萬人。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發展,畢業生人數仍將繼續增加,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為280萬人,2005年達338萬人。按照目前的初次就業率計算當年不能就業的畢業生數,2004年為76萬人,2005年將超過90萬人。無論從資源合理配置的角度還是從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高校畢業生就業部門都必須對畢業生就業市場進行認真研究,通過完善和提高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加強就業市場管理能力,努力構建高效、有序、和諧的畢業生就業市場,促進就業率不斷提高。
一、加強和改進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提高就業市場效率
經濟學認為,由于資源的稀缺性(scarcity),就社會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最好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因此,我們首先要考慮效率(efficiency)這個關鍵的概念,考慮如何最有效地使用資源以滿足社會需要。
1.1就業市場中的效率。在我國目前高等教育剛剛實現大眾化、全社會大專以上文化水平人口比例僅3.6%的狀況下,高校畢業生作為一種高質量的人力資源來說還是極為稀缺的。正是由于畢業生資源的這種稀缺性,我們必須考慮就業市場中的效率。假設一個用人單位需要滿足特定要求的畢業生,滿足需要的畢業生的就業期望與該用人單位條件一致,并且雙方達成了就業協議,這種交易是雙方互惠的,如果就業市場能夠促進這樣的交易形成,我們就認為產生了經濟意義上的帕累托(pareto)效率,即有效率的狀態。
但是,正如我們所觀察到的,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中,目前并不是充分有效率的。一方面有許多用人單位找不到合適的畢業生,另一方面畢業生就業壓力巨大,不少畢業生畢業后就不了業。即所謂的“有的地方沒人去”、“有的人沒地方去”的現象并存。出現這種現象,說明畢業生就業市場未實現效率。
1.2影響就業市場效率的原因。市場無效率,經濟學中概括為市場失靈(marketfail-ure),也稱市場失效。出現市場失靈,既有就業市場外部的原因,也有就業市場自身的原因。
1.2.1就業市場外部原因造成的就業市場失靈。
首先,我們進行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的時間還短,就業市場還有許多發育不完善的地方。雖然就業制度改革早在上世紀9O年代就開始進行“雙向選擇”的市場改革,但是至今在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的某些方面仍殘留有計劃經濟的痕跡,就業市場的發育還不發達。如有些高校對畢業生到某些地區就業仍有計劃指標限制,某些地區接收畢業生也需要進人指標等。再如目前人事管理、戶籍制度等仍有較強的計劃體制色彩,使部分非國有經濟成分用人單位接收畢業生受到限制。
其次,某些就業市場外部的原因可能會造成市場失靈,如高校培養方向、專業設置等滯后于社會的發展,導致畢業生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因而造成就業市場失靈。
高等學校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力資源的主要陣地,社會和市場發展的需要,應該成為高校教育工作的導向。目前不少高校的專業設置調整滯后,致使畢業生的專業結構與市場需求出現矛盾。一些高校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沒有能夠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調整和規劃,辦學盲目性大,專業趨同現象嚴重,有些高校沿襲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差,或者知識面過窄等等,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無視社會需要,盲目培養,就會導致高校的“產品”——畢業生不適應用人單位需要,在就業市場上缺乏需求,造成資源浪費。高等學校應切實改變原來獨立于社會和市場的狀況,樹立新的質量觀,以市場為導向,以人才質量為標準,培養服務社會各級各類需要的多種人才。在培養中應充分重視市場需求,建立科學的評價、分析和預測體系,收集就業市場信息,把握社會實時經濟走勢和就業市場的變化情況,按照社會發展方向和用人單位的需要設置專業,進行培養。
總的來說,由畢業生就業市場外部原因造成的市場失靈,需要高校和社會共同配合,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建設和發展,轉變人才的培養觀念和培養方法,進行配套制度改革等等,這方面的討論和文獻也比較多。從畢業生就業管理部門來說,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需要更多地關注由就業市場自身某些特性所造成的就業市場失靈。
1.2.2就業市場自身特性所造成的就業市場失靈。
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然而,市場有效率是有一定條件的,有效市場的假定包含了充分信息、足夠競爭、及時的調整和適度的交易成本等必要條件,一旦這些條件不能滿足,市場就可能會出現失靈的現象。
維持市場效率的前提之一是交易雙方都擁有完全的信息,市場信號可以無代價地傳遞。具體到就業市場中來說就是要求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雙方的供需信息都比較充分,在這個平臺上,才能通過二者之間的“雙向選擇”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現實的市場往往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條件下運作的,畢業生就業市場還具有范圍大、時間跨度長等等復雜性,實現充分信息更加困難。一方面是用人單位找不到合適的畢業生,另一方面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就業機會,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的不充分。
市場之所以成為配置資源的有效途徑,主要是由于市場競爭的存在,只有通過競爭才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并通過競爭使供求變量及時有效地得到調整。許多畢業生的競爭意識不強、擇業期望值不能及時調整等,影響了就業市場的效率,也影響了自身順利就業。
市場中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搜索成本、討價還價成本和執行成本。在畢業生就業市場中,搜索成本即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為搜索適合自己就業的崗位和人員所付出的成本,如制作和發送《就業推薦表》、就業需求信息、參加招聘會以及為此放棄的機會成本等等的時間和經濟上的付出都屬于搜索成本;討價還價成本即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就工作待遇、發展機會等等進行談判所付出的成本,如面試等;執行成本則包括雙方簽約以及違約后的處理等等時間和經濟上的投入。為了找一個稱心的工作,畢業生在交易成本上投入的代價非常可觀。如每年都有不少畢業生制作數十份精美的推薦表四處散發,有的還拍攝寫真照片提供給用人單位;不少高校畢業班的學生在校時間很少,到處參加招聘會,甚至全國各地奔走等等。時間和經濟上的投入都非常高,不僅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畢業生就業。
1.3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努力消除市場自身特點造成的無效率。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部門來說,在培育就業市場的同時,要下功夫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這些自身特點進行研究,加強和改進就業指導和服務,努力克服市場失靈。
1.3.1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進一步提高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
畢業生是國家和社會的寶貴的人力資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畢業生不能充分就業,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也會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因此,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部門應當充分認識到做好就業工作的重要性,增強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考慮一切工作都要從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從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發,認真研究就業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挖掘自身潛力,切實提高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
1.3.2重視和加強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就業市場信息化。
充分信息可以降低市場成本,提高效率,實現節省資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標,當前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信息的缺失和不充分是影響用人單位選材和畢業生就業的突出問題,信息的不對稱還是造成就業市場中欺騙、違約等失德行為出現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要圍繞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立體化的畢業生就業市場信息服務體系,互相聯系,互相補充,促進就業市場中的充分信息。要更新觀念,大力推進畢業生就業無形市場建設。在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建設上,以信息化為手段,以資源共享為目的,建立畢業生就業大市場,改變原來進入不同就業市場之間成本高,信息搜尋層級多、交易環節繁雜的局面。如利用計算機網絡等先進技術,采取分步實施的辦法,分別將目前同地、同類的畢業生就業市場逐漸合并,形成區域性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在適當的時候建成全國性的統一的畢業生就業大市場。有效地改變以前多級、多類就業市場共存的局面,降低信息搜尋成本,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1.3.3重視和加強畢業生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期望值,掌握一定的擇業技巧。
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部門作為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環節,應當充分重視和加強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開展畢業生教育,引導畢業生正確分析就業形勢,恰當評價自身,樹立合理的擇業期望值。畢業生就業部門還要通過畢業生教育工作,幫助畢業生掌握一定的擇業技巧,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要突破舊的就業觀念的束縛,培養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思想觀念,在社會環境上建立促進畢業生創業的制度,為畢業生創業創造條件,提供制度保證、政策優惠和信息咨詢服務,力求盡快完善人才創業制度,使創業機制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二、完善就業市場管理,創造有序的市場環境.
畢業生就業管理部門除了要做好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加強和完善就業市場的管理,營造一個公正、有序的就業市場環境。
2.1加強就業市場的管理是維持公平就業秩序的需要。
雖然就業市場具有多種優勢,但是市場并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在不發達的市場中。目前畢業生就業市場中還存在著一些秩序混亂、缺乏監督的情況,不利于就業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就業市場中的失德(moralhazard)現象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表現。本文就以失德現象為例,來分析和研究維持公平就業秩序的措施方法。
失德(moralhazard),也稱敗德,或道德風險。本文所討論的失德現象,是指市場主體——畢業生或者用人單位在就業市場中為了實現自身利益,采取種種方式,不誠實地表現自己的真實情況,或者不講信用等。比如畢業生在向用人單位自薦時提供虛假成績、偽造證書,簽約后不履行協議;又比如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不真實地向學生介紹本單位的基本情況以及待遇、發展前景等,夸大其詞,或者隱瞞不提,也有的單位不履行協議。不以誠信原則進入就業市場的現象不是個別現象,據了解,在就業市場中,只講成績的情況比較普遍,弄虛作假的情況也經常發生,有時甚至形成一種“造假”的風氣。這些情況的出現,擾亂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正常秩序,嚴重時會導致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互相不信任,使市場職能扭曲,不利于畢業生順利擇業和用人單位順利選材,直接影響畢業生就業。為了使就業市場維持正常、公平的就業秩序,各級畢業生就業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調控和管理力度,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和規定,為畢業生就業市場提供統一規范的市場秩序。
2.2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就業市場管理。
為了有效地解決就業市場中失德問題,我們采用博弈論的方法,對失德現象進行分析。
2.2.1失德現象出現的原因。我們首先從一個簡單的模型人手,來考慮畢業生的情況。假定在畢業生就業市場中,用人單位只錄取素質高的畢業生。有畢業生A和B,基本情況相同,屬于中等情況,即在擇業中不占很大優勢。面對用人單位,他們都有兩個選擇:欺騙或者誠實(在這里,誠實是指實事求是地反映個人情況;欺騙是指弄虛作假,偽裝成高素質學生)。A如果選擇欺騙,B選擇誠實,A會被單位錄取B不會,因為從表面來看A的素質優于B;反之若B選擇欺騙,A選擇誠實,B會被單位錄取A不會;如果兩人都選擇誠實,都不會被錄取;都選擇欺騙,都被錄取。假定錄取給畢業生帶來的效用是3,不錄取是0。這種情況下A和B的博弈矩陣如圖一,括號中第一個數字表示A的效用,第二個數字表示B的效用。這是一個完全信息靜態博弈,(3,3)是一個納什均衡。因為不論A選擇欺騙還是誠實,B最好的辦法是選擇欺騙,因為效用3大于效用0,即錄取比不錄取好,同樣,不論B如何選擇,A最好的辦法也是選擇欺騙。所以,結果是A、B都選擇欺騙,沒有人選擇誠實。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畢業生選擇欺騙不是個別現象,因為欺騙是這種情況下的理性選擇。類似的,將畢業生A和B換成用人單位A和B可以得到用人單位的最佳選擇:假定市場是完全靜態信,畢業生完全相信用人單位,那么用人單位選擇欺騙可以吸引到素質更高的畢業生。
2.2.2失德現象的危害。為了說明失德現象的危害,我們再構造一個博弈矩陣(見圖二),A和B進行博弈。A選擇是否相信B,B選擇是否守信。假設A信任的價值是l,若A相信B,則B再選擇是否守信,若守信,可以創造出l的價值,雙方平分,各得到0.5,若B不守信,A的信任損失,A得到一l,B得到l。若A不相信B,雙方都得到收益0。用博弈論的語言來說,就是A的策略空間是(相信,不相信),B的策略空間是(守信,不守信),若A相信,B守信,雙方的支付為(0.5,0.5);若A相信,B不守信,雙方的支付是(一l,1);若A不相信,雙方的支付均為(0,0)。我們可以分析得知雙方的最好選擇:當A信任B時,由于l大于0.5,B的最優選擇是不守信,但是A預見到B會不守信,于是A的最優選擇是不相信,所以這個矩陣的納什均衡是(不相信,不守信)。我們假設圖中A是用人單位,B是畢業生(A、B位置互換的情況類似),于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畢業生出于自身的考慮理性選擇了不守信,用人單位預見到這種情況,會不再相信畢業生,可能導致的后果是不錄用畢業生,或者在錄用以前對畢業生進行相對嚴格的考察,如對畢業生進行考試、查看畢業生檔案材料等等,都是由這樣的原因所導致的。
2.2.3失德現象的消除。加強對畢業生就業的管理,通過一定的制度設計可以解決失德現象,我們再用博弈矩陣來說明。如果B承諾守信,并且這種承諾是可以強制執行的,情況就會有變化,如圖三,A相信,B守信時的情況不變;如果A選擇了相信,B違約,那么A得到損失補償費,假設補償費為A相信,B守信時的水平即0.5,這樣無論B怎樣行動,A若相信B都可以得到回報,若不相信B則不會得到回報,因此A會選擇相信。再來看B的情況,在A相信B時,B若守信,可得到0.的回報,若違約,必須支付賠償金,B得到一0.5單位,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守信是B最佳的選擇。
在就業市場中,用人單位或者畢業生為了使對方相信自己,往往會做出一些承諾,如對自己陳述誠實性、履約可靠性的保證等等,就是博弈開始以前的承諾。為了使承諾更可置信,畢業生就業管理部門還可以設計一些制度措施,如給畢業生只發放一份就業協議書,簽訂以后無法再跟其他單位簽約簽訂協議后一旦發現違約,違約方應當支付違約金等,這樣的規定就是根據以上原理,為了保證就業市場的公平、正常的秩序而制定的。
2.3有序就業市場環境的重要作用。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如果畢業生就業管理部門放棄了對就業市場的管理,沒有擔負起維持就業市場公平秩序的職責,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就會缺乏信任,其必然結果就是交易活動減少和交易數量的下降,宏觀來看就是就業率的降低,這無疑會導致就業市場失靈的情況出現,不利于畢業生就業和人才資源的配置與利用。
另一方面,如果畢業生就業管理部門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相關的就業政策和制度,使就業市場秩序正常而公平,市場主體雙方會增加信任,從而促進交易活動的繁榮和交易數量的增加,合作數量的增加必然會增加總的產出,宏觀上看就是畢業生就業率的提高,人才資源實現合理配置與利用。
三、加強就業指導、服務與管理工作,構建和諧高效的就業市場
3.1有序的市場環境是提高市場效率的重要保證。我們在加強和改進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時,應當首先以提高就業市場效率為導向,但是要防止一個傾向,即在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較大,就業市場呈現買方市場特征的情況下,片面追求就業率的提高,放松對就業市場的管理,只要學生能夠找到單位,無論他是通過弄虛作假,還是一再違約都放任不理的傾向,這樣做的必然結果,是學校和畢業生聲譽的敗壞甚至徹底損失,就業市場陷入無序狀態,畢業生會發現在就業市場上擇業越來越困難。因此,加強和改進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要兼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一方面加強指導和服務,一方面加強管理,努力提高就業市場效率,同時著力營造公平、有序的就業秩序,使畢業生的擇業空間越來越開闊。
3.2加強管理要遵循效率原則。管理需要嚴格的制度,但是在加強就業管理時不能一味追求嚴格,過分苛刻反而會破壞就業市場的正常秩序。工作中,制定和執行相關政策時應該貫徹效率優先的原則。如當簽約后違約的情況出現時,需要有相應的政策加以規范和約束。從合同法的原則來看,一般的賠償方式有預期損失賠償和強制履約,處理思路有兩種,一種通過經濟賠償來處理,一種是強制協議執行。由于人力資源的價值是很難衡量的,畢業生到了用人單位到底可能創造多少價值,很難計算,用人單位對于畢業生個人發展的價值也是難以衡量,所以預期損失賠償在這里總有不完全的地方,最公正的處理應當是強制履約,即不同意雙方違約。但是實際上在就業市場中違約現象并沒有這樣處理,原因就在于要考慮效率優先的原則。一般來說,畢業生或者用人單位違約的原因是找到了更好的選擇,畢業生違約可能是找到了更好的用人單位,以后的發展更大,創造的價值可能更多;用人單位違約可能是因為找到了更適合的畢業生,創造的價值更大。與強制履約的結果相比較,會增加社會總的產出。同樣的例子,對于違約之后的賠償問題,如果簽約雙方沒有特殊的約定,一般會以一個特定的數額進行處理,即違約方向其他方交納一定數額的違約金,而不去詳細計算違約受害人的預期損失、機會成本和信任損失,原因也在于這樣無法衡量,計算成本較高,考慮效率原則,采取定額賠償的方式進行。
二、碩士畢業生就業對策分析
鑒于碩士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的“弱偏好”地位,碩士研究生需要不斷完善自己,使其從“弱偏好”地位變為“嚴格偏好”地位。此外,高等院校作為碩士畢業生培養單位對其就業市場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高校應該做好“質”的培養和就業指導兩個方面的工作,具體對策如下。
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逐步發展完善的前提下,就業市場中校園市場的步伐也隨之擴大,各類高校畢業生就業實習基地的建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就業實習基地數量逐步增加,而各高校為本校畢業生就業而建立的各種就業實習基地更為廣泛。這些相關畢業生就業實習基地的建立,不僅提高了相應畢業生的職業技能和經驗,也是為畢業生更好的就業提供了保障。
(二)公益市場
公益市場一般指的是面向高校畢業生的公益性就業市場,政府部門通過主辦這種就業市場為高校畢業生和就業單位提供更多的就業、擇業的機會,同時也能更好的落實國家和政府頒布的關于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相關政策。公益市場能夠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完善的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公益市場一般分為省級畢業生就業管理部門主辦的相關就業市場和其他省市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主辦的就業市場。另外,教育部、人事部門等相關部委也會參與公益市場的主辦工作。
(三)社會市場
社會市場是指通過包含省市縣的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等在內的社會人才服務、中介機構,它們建立了面向全社會的各種類型人才就業需求的非公益性就業市場。不僅如此,社會市場還包含其他形式的就業,通過其他途徑,例如公務員和教師等的考核,進入軍隊,畢業生自發尋找就業,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的就業招聘信息實現就業都屬于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社會市場。社會市場的就業途徑形式多樣化,也有其相應優勢,在如今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校園、公益和社會市場都屬于有形市場,而現在網絡市場是一種新的逐步發展開來的畢業生就業無形市場,這也是無形市場的主要模式。當前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網絡信息技術更是迅速增長,高校畢業生就業網絡市場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不僅如此,網絡市場對于畢業生就業而言是其他就業市場的依托,而且其他就業市場形式也離不開網絡市場的相關內容。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模式主要特點
(一)校園市場具有主體性、針對性和高效性,同時也要注意到校園就業市場的局限性
對于畢業生而言,校園市場是其就業的主要平臺,通過校園市場,無論是畢業生的就業還是用人單位的人才選拔,校園市場都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最為集中直接的途徑。同時,校園市場是高校自身主辦的,它的就業招聘和雙選活動能夠針對本校畢業生的相關就業方向,在畢業生的就業市場中更有效率,在畢業生的就業中有著重要地位。此外,對于用人單位而言,通過校園市場招聘人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崗位需要等來決定招聘內容,對于招聘更為方便高效,節省了招聘所需。而畢業生的就業應聘也會方便直接,也能節省其就業成本,校園市場對于雙方而言都是高效的。當然,畢業生就業的校園市場也有它的局限性,校園市場的就業局限于本校的市場范圍,對于專業性太強的高校來說,因為它的就業招聘和信息等都是在本校的的主要專業之間開展活動,不利于畢業生多方向就業和開闊畢業生就業范圍。而且因為高校和企業單位之間會有合作,很多時候畢業生的就業集中在這些固定在該校開展就業招聘和雙選活動的企業,對于畢業生的就業范圍而言,也是一種限制。
(二)公益市場
1.政府支持。
國務院越來越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每年都會專門召開會議和發出文件幫助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地方政府也制定了鼓勵大學生創業和促進大學生就業的一系列政策。由于國家就業政策的支持,各省、市(縣)級畢業生就業市場提供一個有效的平臺,省、市(縣)級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共同合作提供了大范圍、高層次的就業服務幫助畢業生尋找工作。
2.示范指導。
政府行政職能部門要充分發揮的公益性、示范性作用,除了提供就業服務給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外,還應在宏觀上示范、指導校園市場、網絡市場及社會市場的人才招聘工作。
(三)社會市場
1.范圍廣泛,持續性強。
社會市場是高校畢業生參與眾多的重要市場模式,這種市場的特點是廣泛的就業范圍、就業形式多樣,持續時間長。
2.面向社會,競爭激烈。
各省、市級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社會人才服務等機構在畢業生就業高峰期及之后提供了非常廣闊的選擇空間給高校畢業生,不過這些市場都是面向全社會開放,使高校畢業生面對激烈的社會人才競爭環境,而且大部分用人單位招人時要求應聘人具有相關工作經驗,也不利于高校畢業生尋找工作。3.適應市場,長期輔助。由于社會市場有較強的適應性和靈活多變的形式,所以能夠滿足社會多變的需求,并將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情況及時反映出來,從旁協助其余就業市場,引導畢業生認識自己的就業方向,采取正確的態度面對社會競爭環境。
(四)網絡市場
1.及時便捷、覆蓋面廣。
現在越來越多的組織、單位、機構和個人認可和通過網上招聘、網上求職等網絡服務尋求人才和工作,目前網絡招聘會、網上考核、遠程面試等方面的發展情況良好,網絡市場的特點是效率和質量都較高。
2.存在安全隱患。
雖然網絡市場的效率較高,但也存在信息安全和真實性等隱患,要加強安全保密及資質認定工作,將審核標準規范化和統一化。通過這些方式才能既保護供求雙方利益不被侵犯的同時創造出信息共享、互惠互利、安全可靠的網絡就業環境。
三、努力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運行機制的構建與發展
(一)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建立供求平衡機制
政府應結合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充分利用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功能,營造自組有序的高校畢業生供求關系。雖然畢業生的供需也受到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某種調控作用影響,但存在自發性和盲目性,甚至發生一些不好的情況。決不能任由高校畢業生市場的供求關系自行調節和發展,政府必須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宏觀調控。首先是信息調控。這種方式主要通過市場信息服務實現對人才資源的宏觀調控。由于國內各行業間人才資源分布情況嚴重失衡,為了充分利用畢業生資源,必須將目前行業間的相互封閉情況加以改變,分享人才信息,所以我國一定要盡早建立全國性的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絡,向社會各界定期公布人才供求信息,使畢業生就業市場效率提高。然后是行政調控。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以一定的行政手段進行調控,避免了市場存在的盲目性以及局限性,適當控制畢業生的流量流向和流速,使其供求達到動態平衡,構建合理的結構,并進行中長期人才規劃,以人才預測的結果為基礎對學校、專業門類、層次結構、招生規模進行安排,將社會總供求比例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
(二)尊重知識與人,建立合理的價格機制
由于畢業生就業市場價格體系沒有統一的模型,因而問題就被復雜化了,所以教育成本,直接經濟效益,當地工資水平,間接經濟效益等等因素都要納入考慮的范圍內,然后對基本價格進行估算,以此為基礎,再因實際情況調整。
(三)建立公平的競爭機制之下的規范市場
社會主義將社會主義競爭的特點規定為自覺地運用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開展文明合理的競爭,促使社會生產力和諧發展。有關部門要做的就是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市場運行規則。擬定實施《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條例》,并以此來規范就業市場,將畢業生就業市場管理辦法進行全國統一規定。加強監管畢業生就業市場,避免不正當競爭以及欺詐行為的出現,維護市場秩序,維持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健康。
(四)鼓勵先進
建立以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并行的激勵機制,保護個人利益。首先參與激勵,就是如同浪花與大海一樣將個人并入到組織當中,與組織融為一體,以組織的利益為目標,作為一個主人翁為組織的事業奉獻自己。此機制能夠激發個人的責任感與危機感,使工作效率和個體意志得到提升,自我價值隨之得到升華。其次是工作激勵,促使人們以增加工作量的形式把生命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當中去。最后是環境激勵,即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之中逐漸改變生存環境進而優化環境。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制造、傳播與接受方式與傳統媒體方式相比發生了較大變化,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被打破而呈現廣泛的、自由的即時交流與互動的狀態。對于高校畢業生而言,大多數已經不再是被動的、單向的信息接受者,他們與高校就業相關部門處于平等的信息獲取、信息分享、信息交流的地位,對相關就業信息的傳播速度、信息質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2.高度的自主性和參與性。
新媒體時代信息邊界的消解,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權威機構對于信息的壟斷,信息消費者同時也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個體通過參與信息的傳播,同時也能對信息進行二次加工甚至多次加工,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信息源。高校畢業生享受到新媒體帶來的自主參與和自由討論的樂趣,他們對直接參與就業信息的生產、傳播和就業相關服務活動有了更為迫切的期待。
3.信息內容的海量繁雜。
由于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快,信息密集度高,信息內容也就變得海量繁雜。信息內容的海量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選擇性,但其繁雜與良莠不齊又導致高校畢業生在信息接收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而無法甄選出高質量的有效信息,甚至會因一些不良不實信息的誤導而在求職擇業過程中遭受損失。
4.多媒體與超文本的使用。
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多種傳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信息傳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聲音、視頻、動畫、超鏈接、長微博等多種傳播手段滲透到信息傳播過程中,使得新媒體信息的傳播變得更為立體和豐富。多媒體和超文本的使用,滿足了高校畢業生對于信息多樣化的要求。高校就業信息、就業指導相關活動要具有吸引力和關注度,必須以高校畢業生的關注點為出發點,采用多種傳播方式,最大程度豐富傳播內容。
二、農業院校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大學生就業困難已經成為全社會普遍關心和關注的問題,農業院校大學生與綜合型大學、工科院校等其他類型院校相比較,在就業方面除了普遍面臨的國際國內就業形勢嚴峻外,也存在一些自身的突出問題和困難。
1.畢業生就業市場信息不對稱。
畢業生就業市場信息不對稱是造成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一。畢業生就業市場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為學校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用人單位與學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學校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主要是由于學生在報考學校與專業時,未結合自身情況對學校與專業的特點及發展進行客觀評估,以至于學生進校后存在不能適應專業學習的風險,學校就業相關部門又不可能掌握眾多學生的詳細信息而有的放矢地開展就業相關指導,導致學生畢業時就業能力相對較低而無法適應就業市場要求。農業院校大多數都是涉農專業,許多學生由于報考前缺乏對相關專業的了解,進校后缺乏學習興趣并且沒有及時做出適合自己的明確的職業規劃,畢業時對涉農工作崗位又不感興趣,最終處于“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境地。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指由于缺乏比較暢通的信息渠道,畢業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或因無法及時獲得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和對用人單位缺乏了解而錯過一些好的求職機會,或因求職經驗相對較少而上當受騙,而用人單位則在招聘過程中無法全面掌握畢業生各方面的信息,從而造成雙方在進行雙向選擇時發生錯位。農業院校畢業生在基層就業方面享有優勢,但由于普遍對基層缺乏全面了解,在擇業過程中對基層的涉農崗位抱有成見,以致于最終與一些適合自我發展的崗位擦肩而過。用人單位與學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指用人單位與學校之間由于缺乏充分溝通的渠道,導致用人單位對高校具體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特色等缺乏了解,而學校又不能及時地依照用人單位的需求和就業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設置,以至于學校培養出的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不斷變化的要求無法對接,造成的結果是,一方面畢業生無法找到合適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卻無人才可用。
2.畢業生就業結構矛盾突出。
國家對“三農”的重視以及我國農業產業規劃的調整,雖然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現代農業企業的發展以及現代農業新型人才的需求增長,但近幾年來,農業院校畢業生的市場需求已開始呈現飽和并收縮的趨勢。由于農業院校大部分專業都是涉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基本上都局限于與“農”相關的企事業單位,且這些單位大多都位于經濟相對欠發達、條件相對艱苦偏遠的農村和基層,而許多畢業生就業期望相對較高,普遍認為經濟發達地區工資水平高、個人發展機會多、生活環境和制度環境好,即便不能找到與專業相關的工作也不愿意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工作,導致一方面畢業生不能適得其所、學有所用,另一方面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和基層的許多就業崗位長期存在空缺,畢業生就業結構矛盾突出。
3.非農專業就業難。
農業院校中非農專業的畢業生與其他院校同專業的畢業生相比,在就業上具有明顯的劣勢。這些劣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就業信息的獲取和校園招聘機會明顯減少。由于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缺乏長期有效的溝通,一些用人單位主觀認為農業院校都是農科專業,在校園招聘及相關招聘信息時直接過濾掉農業院校;二是用人單位對農業院校非農專業存在偏見。許多用人單位在進行人才選拔時,會不自覺地出現“人才高消費現象”,也即招聘時不客觀地對學生能力進行評價,而片面要求學校學歷,以致于農業院校非農專業學生就業受到阻礙;三是農業院校非農專業學生的就業主動性相對較低。由于就業信息和就業機會相對較少,農業院校非農專業學生容易在求職過程中因受挫而喪失信心,自怨自艾,就業主動性、積極性不強。
4.農科專業女大學生就業難。
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由于一些用人單位在選擇畢業生時存在“性別歧視”,有的甚至明確提出不要女大學生,女大學生就業相比男生而言,面臨著更大的困難。對于農業院校農科專業的女大學生而言,就業方面面臨的不利因素更為明顯。一是涉農崗位大多位于基層或比較偏遠的地區,許多用人單位擔心女大學生不能吃苦,無法長期安心工作,并且在就業后面臨結婚、生育等實際問題,會對工作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在招聘時就刻意設置門檻,限制或拒絕女大學生的求職機會;二是一部分女大學生主觀上依賴心理嚴重,缺乏求職擇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心理適應能力差,情感較脆弱,在就業壓力面前不能客觀評價自我,及時調整自我心態,不僅影響其順利就業,也影響到其身心健康發展。
三、利用新媒體促進農業院校就業工作
新媒體技術強大的傳播效力和及時的互動溝通便利,使高校畢業生接受信息和傳遞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也使得農業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工作必須由“平面化”向“立體化”轉變,“傳輸式”向“引導式”轉變,針對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充分利用網絡、QQ、飛信、微博、微信等方式開展就業相關服務工作。
1.加強高校就業信息平臺建設,暢通就業渠道。
高校就業信息平臺是高校連接企業與畢業生的基本通道。加強高校就業信息平臺建設,要從企業和畢業生的實際需要出發,一是要豐富和完善高校就業信息平臺的功能和內容。可以依據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不同需求,細化招聘信息的崗位劃分,以方便不同專業的畢業生有針對性地尋找適合自己的崗位,同時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同步相關招聘信息,確保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查看招聘信息;二是建立公司與畢業生的雙向交流平臺,并且建立平臺的手機客戶端,畢業生可以通過平臺直接向用人單位在線投遞簡歷,用人單位也可以在線瀏覽畢業生簡歷;三是對信息平臺實行高效的后臺監控統計,定期對網站訪問量、微博微信關注度進行統計分析,有針對性地對網站模塊及信息內容進行調整優化;四是建立網絡視頻面試室,實現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遠程網絡視頻交流和網上初選,為畢業生跨省、跨地區甚至跨國求職節約成本、提供便利。
2.開展多樣化就業服務指導,滿足畢業生個性化需求。
不同專業的不同學生對就業有不同的需求。開展多樣化就業服務指導,就是從農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實際出發,利用新媒體,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幫助畢業生解決求職擇業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問題。一是豐富完善學生控制平臺的內容,除傳統的掌握學生基本信息外,還可以增加簡歷評審、職業咨詢預約等服務內容,學生通過郵件預約方式獲得在線的專業指導;二是利用QQ群、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與畢業生保持常規化互動,指導畢業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求職擇業準備,及時解決畢業生在實習實訓及求職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三是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相關網絡課程,畢業生可以通過在線學習對自身的職業發展有更清晰的認識,同時可以實現與其他同學、教師、職業指導師的及時交流。
3.加強畢業生就業觀的引導,拓寬就業渠道。
大多涉農工作崗位都在農村和基層。農業院校的畢業生大多來自農村,對農村的工作及生活環境較為熟悉,具有相對較強的適應性,到農村和基層工作,既可以專業對口,也可以充分實現自我價值。但一部分畢業生畢業后期望能夠在大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即使不能在城市順利就業也不愿意到農村和基層工作,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農業院校可以利用新媒體加強對基層工作生活環境、基層就業情況、基層就業典型的宣傳,使畢業生對基層就業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轉變就業觀念,拓寬就業渠道。
4.多種方式推進創業工作,以創業帶動就業。
農業院校的許多專業都具備自主創業的優勢。農業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采取多種方式推進創業工作。利用新媒體推進創業教育,開展普及性的創業服務宣傳,為有意向創業的同學答疑解惑,提供政策咨詢、培訓指導等服務;利用新媒體整合多方資源,實現企業與學校、畢業生的對接,開展企業實踐,建立投資者和創業者雙向交流的平臺,對可行的優秀創業方案進行推介,幫助實施推廣;利用新媒體建立創業學生俱樂部,通過定期的線上線下活動分享創業信息和經驗,發展創業項目小組。
(二)學生方面的原因1.部分學生文化素質較低,專業素養較差高職院校的招生屬于高招的最后一個批次,由于法律專業報考人數太少,錄取分數只好一降再降。以河南省為例,部分高職法律專業招生分數甚至降到了200分以下。另外,還有很多學生是調劑到法律專業的,文化素養很差,對法律專業學習又缺乏興趣。高職高專法律專業學生素質良莠不齊,部分學生很難被用人單位所接納認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體就業質量。2.學生就業觀念存在偏差高校畢業生寧要“北(京)上(海)廣(州)”一張床不要“新(疆)西(藏)蘭(州)”一套房的狀況已經持續多年。隨著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和人才的過分集中,大中城市吸收高職高專類法律人才的空間已經極為有限,基層、農村、邊遠地區和中小企業有人才需求而學生又不愿意去,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進一步加大了他們的就業難度,也加劇了法律人才地區和行業分布的不均衡。
二、就業風險的防范策略
針對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就業風險存在的諸多原因,結合我國法律人才供求的實際狀況,筆者認為防范就業風險的有效措施就是對癥下藥,多項措施并舉:高職院校一方面在法律專業的教學內容設置上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改革,另一方面還要積極引導畢業生樹立“大法學”的就業觀,同時政府要在著力創建良好的法治環境,為法律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間和平臺。
(一)社會層面的防范策略1.積極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增加社會對法律人才的有效需求一個國家法律人才的出路,取決于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因此,國家要采取各種措施,弘揚法治,祛除人治,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如果我國的法治建設能夠取得長足的發展,完全可以相信,我國涉法部門和其他行業對法律人才的需求一定會越來越旺盛。2.嚴控高職院校法律專業的辦學規模,壓縮招生人數我國法律專業人才相對過剩,教育行政部門要嚴格控制高職高專法律專業的辦學規模,停止設立專科法律專業的審批,對一些已經開設法律專業但不具備相應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的應予取消。同時,根據就業情況和社會需求,適當壓縮專科法律專業的招生人數,使社會需求與招生人數基本上保持平衡。3.改革完善有關法規和政策,明確高職高專法律專業就業崗位首先,在司法考試報名資格方面,可以明確規定,只有法律專業本科以上學歷者才可以報名,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可以放寬為法律專業大專學歷,避免非法律專業與法律專業考生爭奪法律職業崗位。其次,明確規定,法官助理、檢察官助理、書記員、司法助理、司法鑒定助理等崗位法律專業大專學歷即可報考,這樣,既可保障高職高專法律專業學生的就業利益,也符合崗位需求,避免了人才高消費。再次,放寬基層公務員考試的學歷要求,使高職高專法律專業學生的就業空間得到拓展。
(二)高職院校層面的防范策略1.以市場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高專的專業設置要根據市場需求而定,筆者認為高職高專法律專業人才的特色主要應當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學生的知識結構應該具有一定復合性。法律專科生到企業尋找就業崗位的占了相當比例,僅有法律知識往往難以勝任企業工作。因此,在課程安排中可以開設一定數量的經濟、財會、寫作、禮儀等方面的課程,也可以通過主輔修制,讓學生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優化其知識結構,使其在人才市場上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其二,學生的實踐能力要強。要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外可以嘗試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對內要進一步深化法律專業教學改革,增大實踐性教學的力度,正確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2.加強師資力量,增加資金投入,完善硬件設施建設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力量,教師在實踐性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須下決心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從事實踐教學的教師隊伍。具體做法:一是“走出去”。鼓勵教師到法律實務部門兼職或掛職鍛煉。高職高專院校有部分教師具有律師從業資格,學校可選派或推薦具備條件的教師擔任人民法院陪審員、助理法官、助理檢察官、仲裁員、企業法律顧問、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等職務;二是“請進來”。直接從法律實務部門引進人才到學校授課。這些人才多為科班出身,往往具有豐富的職業經驗和較高的理論素養,正好勝任法律事務實踐性教學;三是政策支持。將教師指導實踐性教學工作成績納入年度考評和職稱晉升評價指標體系,真正改變教師重科研輕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狀況;四是經費保障。如果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持,法律的實踐性教學只能淪為空談。盡管很多學校都面臨著經費緊張問題,但筆者認為,關鍵是在觀念層面上是否真正認識到實踐性教學對于法律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3.加大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力度,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法學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識的灌輸,還應把重心放在綜合能力的提升上。以財經類高職院校為例,法律專業畢業生大多到經貿領域如公司、企業的法務部門就業,從事金融、專利、合同、文書等非訴業務。此類高職院校的法律專業應該充分挖掘利用院校特色和專業優勢,緊密結合社會市場需求,自修或選修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等課程,擴充專業基礎,提升就業競爭力。高職院校在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引導上,還需要注重構建法律專業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我國人社部將職業核心能力界定為“與人交流、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提高、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模塊。河南省部分高職院校已經將職業核心能力提升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作為選修課單列,從河南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效果來看,法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領域和就業質量都有大的改觀。4.加強針對性就業服務,引導學生樹立“大法學”就業觀,開發就業崗位群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大法學”的就業觀,從法律的功能方面分析,法律具有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法學學生除了入職做公務員外,還有很多途徑,如可以做法律的“邊緣人”,在眾多涉法領域從事非訴業務。其次,要在開設法律專業的院系建立就業指導分支機構,該機構由熟悉法律專業就業情況的人員組成,以便向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服務。再次,要與當地人事部門取得聯系,收集當地法律就業職位信息,并及時向學生提供。還有,要加強與公、檢、法、司部門特別是與校友單位以及學生實習實訓單位的聯系,了解法律人才需求情況。最后,要根據就業市場變化,立足法律專業的就業需求,在鞏固利用既有的就業崗位群基礎上,開發新的就業崗位群。根據調研結果可將高職高專法律專業崗位群分為如下幾個大類:第一類是公、檢、法、司以及律師事務所從業人員,第二類是公證處、商標專利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工作人員,第三類是公務員、村官、“三支一扶”人員,第四類是中小企業法務人員,第五類是勞動關系協調員及相關單位從業人員,第六類是企業辦公室文秘職員、營銷員等商業領域從業人員。
2009年全國各地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早已展開,與此同時,全球金融海嘯波及中國。在就業大軍中,長期以來引人關注的大學畢業生在這個冬天也感到了些許寒意。已經有不少應屆畢業生發現,在各類大大小小的畢業招聘會上,來招聘的職位沒有往年多,適合自己的職位也十分有限。這種粥多僧少的局面使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大大提高了。
在教育體制改革之初的幾年,雖然大學畢業生已經不再能享受到國家分配這一優惠政策。但因當時大學生的基數并不龐大,且當時經濟發展速度迅猛,空位所需的就業職位眾多,所以就業形勢還是十分樂觀的,當時的畢業生并沒有感到太大的就業壓力。然而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化、大眾化,高校招生的數量逐年遞增。大學生的數量已經比前幾年翻了幾番,大學生早已不是前些年的那個特殊群體了。與此同時,與大學畢業生所對應的新型勞力需求卻沒有能夠達到這種增長率。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便逐年嚴峻起來。而此次金融危機更是將這種現象推到到頂峰。指導學生就業,疏導學生的消極情緒,讓學生正確積極地就業,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筆者經過數年的摸索與積累,對如何指導學生就業這一課題有了淺顯的認識。
1.指導學生對就業環境有正確認糾正其錯誤想法
“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聞。”這是一句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語。也是家長和非高校教師們激勵學子們奮發努力最常用到的一句話。因此考上大學、考上好大學便可以有體面的工作,便可以出人頭地。這一想法從孩子們小學一年級開始一直貫穿到高考結束。流傳千百年的古語自然有它的道理,但是現在卻給學生們帶來了一種錯誤的認識。許多曾經十分刻苦的學生在邁人大學之后便逐漸失去了之前的學習動力,整日游手好閑,貪圖享樂,在學業上不但無所成,反而會倒退,白白浪費了幾年的大好青春,畢業時寫不能寫、說不能說、做不能做、算不能算,使其在畢業后的就業環節上上失去最基本的競爭力。而這種情況的出現正是因為學生對就業環境的認識出現了偏差。即考人大學便工作無憂、衣食無愁了,之前10多年的刻苦努力就是為了考上大學,現在夢想成真了,可以安安心心開始享受了。
這種錯誤想法最致命的地方便是使學生對自己今后的發展過于盲目樂觀,使其失去奮斗的目標而最終喪失努力學習的動力。孟子曾說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因此,必須使學生具備憂患意識,并遠離安樂這一想法。因此,給這些新邁人大學校門正處在興奮期、幻想期的學生們潑一潑冷水是十分有必要的。要使他們冷靜下來,認清當前嚴峻的形勢,讓他們了解要想將來有所發展,就不能有絲毫的松懈,必須如之前那般努力刻苦。大學的文憑是可以混到,但是大學生所應具備的能力是混不到的。這洋,在學生們冷靜下來之后對自己的未來方能進行正確規劃,并給自己樹立一個新的奮斗目標。有了新的奮斗目標才會有新的動力去努力用功,這樣在將來面對就業對就有了競爭的資本。有了競爭的資本,即吏就業環境再嚴峻也不會輕易被淘汰掉。電許這種做法會使學生們產生失落感甚至悲觀的情緒,因此,有了危機感和急迫感才能使學生有繼續努力的動力。
2疏導學生的悲觀情緒,幫助其建立積極向上的精神
由于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許多畢業生或者即將畢業的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四處碰壁,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因而產生了不小的悲觀情緒,而這種悲觀情緒是很容易影響到其他人的。許多學生受到了這種悲觀情緒的影響,便對未來過于悲觀,總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立足,最終喪失自信心,甚至有可能自暴自棄。對于這種情況,學校應該多與學生交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是解決這種悲觀情緒的有效手段。
許多學生在上大學之前是不曾離家一步的,從未有過自己生活的經驗,進人大學之后突然離開父母,身邊沒有了依靠,在面對挫折和迷茫時不知道向誰傾訴,也不知道該向誰請教。于是面對困難時慌亂無措,無法正確處理事情,漸漸地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直至自信心崩潰。而良好的自信心恰恰是在當今社會立足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如果自信心成為一個短板的話,即使再有能力也無法完全展現出來的。就像水桶理論一樣,能盛多少水不在于水桶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在于最短的那塊。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而教書育人這個詞是不可分割的。鑒于現在國內大學的教育模式,許多老師都是上課來,下課走,不在學生身邊多停留一秒鐘,這是十分錯誤的。雖然大學現在逐漸往自主式學習的方向靠攏,但并不意味著老師就只負責教授知識就算完成任務。大學老師是學生在進人社會前的最后一個榜樣,應多與學生交流溝通,教育學生如何為人處事。多觀察學生的情緒狀態,對學生進行疏導教育有時往往比上一節課對他的幫助更大。面對學生對自身的質疑和自信心的缺失,一定要多予以鼓勵,告訴他們不要妄自菲薄。
3教會學生調整心態,先就業再擇業
其實當下大學生就業職位少,并不是說勞動力市場完全飽和,而是說大學生所向往的新型勞動力職位飽和,其實還是有許多其他的職位在大量招人,只是這些職位大多對應的是原始勞動力,大多報酬偏低,勞動量較大,許多大學生礙于身份不想去參加這種工作,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看不上這種工作。教師就應該教育學生調整心態去參與到這些工作中來。要讓他們清楚地看到,隨著大學生的數量呈幾何形式增長,現在的大學生已經不是過去那種天之驕子的身份了。先找一份工作,再朝著自己的夢想努力才是正確的做法。有的學生也許會想,這種不是我專業對口的工作對我今后的發展和專業特長沒有任何幫助。這時一定要告訴他,在社會上打拼并不僅僅靠的是專業技能,有些時候豐富的社會閱歷是更為重要的,而且長時間去尋找工作而不先參加工作的話是會落后的。現在的社會是在飛速發展的,脫離社會時間太長是肯定會被社會所淘汰。先就業再擇業無疑是應對現在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嚴峻就業形勢的最好辦法。
4學校多與用人單位合作,幫助學生尋找就業機會
就業指導應以人為本,把以人為本作為思考和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核心,把服務對象的現實問題作為根本,以創造學生的滿足為宗旨,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師只有以完全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對待學生,盡最大努力去幫助學生實現職業生活和發展,才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就業發展,取得更好的就業成效。
金融危機給學生就業造成了不利的影響,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就業指導工作的需要,在研究過程中,應力求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研究工作:
(1)把國內外職業指導的創新理論和新知識加以高度概括。并與當前就業形勢和就業服務工作緊密結合。
(2)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和成果加以總結和提煉,使之更加貼近職業指導實際,更具有針對性。
中職生普遍認為自己沒有考上普高,是無能的、是失敗的,認為上中職學校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大部分同學都認為自己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不如高職生、大學生。因此,他們往往自責、貶低或懲罰自己,潛意識中就有自卑和壓抑心理。再加上近幾年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也不斷地提高,而有些單位對中職生的認識又不夠明確,這使得中職生在求職過程中處處碰壁,加劇了他們的自卑情緒,從此他們對前途擔憂,對未來喪失信心,缺乏自尊心,不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不敢主動參與就業競爭,陷入不戰自敗的困境之中。
(二)自負心理
部分中職畢業生由于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認為自己是做“白領”的,是國家干部。這種心理表現在擇業上,則是他們往往好高騖遠,期望值居高不下,沒有將自己位置擺正,沒有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只是一名中職生,從事的職業及崗位應是生產第一線,所做的工作必須從最基層做起,于是這部分畢業生對用人單位橫挑鼻子豎挑眼,就出現了“高不成低不就”、“腳踩幾只船”的惡性循環,從而造成就業受挫,難以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產生心理失衡。
(三)盲目從眾心理
部分中職畢業生在擇業時,“人云亦云”、“大多數人選擇哪里自己就選擇哪里;大多數人往哪里擠,自己就往哪里擠。”他們認為,大多數人鐘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數人選擇的一定沒錯。這些人毫無主見,缺乏開拓精神,沒有客觀分析自身專業基礎、經濟狀況等各方面因素,忽視自身的個體特異性與自我創造性,盲目跟風,隨波逐流,采取不切合實際的從眾行為。最終一事無成,空留一聲嘆息。
(四)矛盾心理
這部分中職畢業生在擇業時,遇到各種各樣的選擇,會左右為難。例如,他們總是認為到機關、事業單位待遇穩定,風險較小,但又嫌收入不高;而自己創業收入較高,但又覺得太辛苦。于是他們總是舉棋不定,總是進行痛苦而矛盾的選擇。這種既要顧及工作性質、發展前景,又要考慮地理位置、經濟收入、福利條件的矛盾心理,最終往往會使這些中職生失去了太多的時間與機遇。
(五)攀比心理
中職畢業生中有一些人在求職擇業中存在攀比心理,認為“我不能比別人差”,“我不能不如人”,“過去我一切順利,現在我依然會順利”的想法。即使有些單位非常適合自身發展,但因某個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學的就業單位或覺得平時其他同學什么都不如自己,卻找到一個比自己更好的單位,于是心理就不平衡,就彷徨放棄。這種攀比的求職觀,不能從自身實際出發,常常會耽誤先機,到頭來卻不利于自身價值的實現和長遠發展。
(六)依賴心理
有些中職畢業生由于家庭、社會條件較好,在擇業過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學校、父母或朋友之上,寄托在拉拉關系、走后門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長出面與用人單位洽談,孰不知這樣做的結果恰恰讓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產生缺乏開拓能力、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當今社會,挑戰與機遇并存,只有在擇業之初,就樹立自信心,少點依賴,敢于競爭,才能在眾多的求職者中脫穎而出。
(七)冷漠心理
當一些中職生在擇業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無能為力,會出現得過且過,不思進取,情緒低落等反應。他們自認為看破紅塵、心灰意冷,決定聽天由命任憑發落。冷漠心理的一種特殊表現是逃避,他們不再想主動爭取擇業機會,不再去努力,認為去什么單位都無所謂,這種心理與就業的競爭機制和社會環境是不相適應的。
(八)實惠心理
持有這種心理的中職生往往在招聘會上,說不上三句話就問“能給多少錢,工資多少,獎金多少,能不能分配住房”。他們的眼睛只盯在外資、金融、保險、電信類企業,錯過許多很好的機會。他們往往“寧要大城市一張床,不要邊遠地區一套房。”孰不知沿海城市的待遇雖高,大城市的發展機會雖多,但并不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專業都適合在沿海和大城市發展,西部地區、邊遠地區也是同學們建功立業的地方。鑒于上述種種現象,不良就業心理狀態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了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對中職畢業生就業率的提高造成了實質性阻礙,因此及時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已是迫在眉睫。
二、解決中職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更新就業觀念,抓住機會,順利就業
通過人才市場“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已成為我國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方式。但是,我們仍有許多畢業生在就業觀念上卻往往跟不上就業制度改革的步伐。他們留戀過去“統包統分”和“包當干部”的就業制度,害怕人才的競爭;他們片面理解就業,認為就業就是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工作,而對三資企業、私營企業等非有國單位,則認為不穩定、不可靠、不保險。顯然,持這種過時的就業觀念,是不可能在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人才市場上被擇優錄用的。因此我們要幫助畢業生調整目標,進一步轉變觀念,摒棄干部身份的概念,破除人為把工作崗位分成高低貴賤的觀念,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不求對口先就業,先求生存后發展”的思想,用新觀念去指導就業實踐。這就要求中職學校首先要強調畢業生要樹立大就業觀念。所謂大就業觀念,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對固定的收入,不管在國有單位、還是非國有單位、甚至從事個體工作,都是就業。同時中職學校還應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要對學生進行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引導畢業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在全面、客觀地評價自己專業、特長、能力的基礎上,調整好就業期望值,找準坐標,使自己的職業意向與社會的需求相吻合,使畢業生抓住機會,順利就業。二)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心理教育
學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戰場。因此,中職學校首先應從職教的特點出發,應從中職生特點出發,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構建“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教育指導為輔”的心理健康教育運行機制,形成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其次,中職學校應積極開展中職生健康擇業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幫助中職生客觀認識自己,做到正視現實、敢于競爭、放眼未來。做好擇業心理準備,特別是受挫折的心理準備,以及求職自薦、面試、考試、洽談等擇業環節中的心理準備。促進中職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條件的學校可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對中職生進行與擇業活動有關的心理測量、社會適應性測量,幫助中職生更客觀的認識自己、分析自己的優勢及不足,指導學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質和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樹立終身接受教育的觀念,以便更合理地進行人職匹配及科學地進行擇業決策,并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指導和咨詢,以調適其心理狀態。
(三)要幫助畢業生樹立良好的自信心
自信是對自己一種積極評價,中職畢業生要相信自己具備某項職業所要求的條件,鼓足勇氣,參與競爭。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業準備為基礎的,即正確地認識自我及就業形勢,確立恰當的就業目標。這就要求中職畢業生一定正確認識自我,認真客觀地分析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氣質、能力水平等,檢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競爭力如何,不要刻意追求現實中不可能達到的事情。同時還要正確認識就業形勢,即考慮自己的專業和理想職業在社會上的需求量如何,競爭強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職業與自己所學的專業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該如何彌補;將要去求職的單位對求職者有何具體要求等等,綜合加以考慮,確立就業目標。當然中職畢業生還要培養積極主動的就業意向,經常了解專業的發展趨勢、信息、前景、培養目標及使用方向,不斷汲取新的專業知識,不斷修正就業意向,不斷尋找就業信息以及求職材料準備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時間內所能樹立。樹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徑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中職畢業生只有搞好學業,發展特長,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面對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四)要指導中職生正確對待挫折,迎接挑戰
有的畢業生擇業失敗后,就無顏面對他人,不敢與用人單位接觸,情緒低落,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潰、行為失常。其實人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挫折的。關鍵是遇到挫折后要分析失敗的原因,戰勝或適應挫折。找出問題的根源,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想辦法去戰勝它。雖然失敗和挫折是伴隨人生的事情,但它也是磨練人的最好機會,一帆風順并不利于鍛煉人的意志能力。擇業是人生的第一步,勇于面對挫折,克服困難,百折不撓,有利于積累社會經驗,走向成熟,為今后的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然除了以上幾點之外,作為家庭要關心和引導自己的子女求職擇業,注意減輕他們的求職壓力,與孩子們做到心理溝通,并與學校相互配合。同時,他們的社會也要營造良好的求職擇業環境與氛圍。這就要求國家要制訂和頒布相應的就業法規,規范和完善就業市場,深化用人制度改革,使畢業生依法求職,守法擇業。總之,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與協作,解決好中職畢業生在求職擇業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必將促進中職教育快速、健康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二)用人單位因素大學生買方就業市場的形成大幅度地提高了用人單位的地位。因此,在招聘過程中,用人單位總是過分地提高指標,要求應聘者學習成績優異,有學生干部經歷、各類榮譽證書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用人單位允諾虛假的工資福利待遇,或者虛構注冊資金、盈利狀況等相關信息,以此吸引高校畢業生來應聘。招聘、應聘雙方都存在嚴重的誠信問題,使整個人才市場處于信用危機中,導致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的誠信問題越來越嚴重。
(三)高校畢業生自身因素1.對就業形勢把握不全面,缺乏宏觀思想。現在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高校畢業生的壓力與日俱增,大家都希望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所以,一旦有一個比較好的單位拋出橄欖枝,就一擁而上,匆忙簽約,不去仔細考慮這個單位是否適合自己。當更好的單位出現的時候,畢業生又會立即違約。高校畢業生通常都是依照經驗和感性進行判斷,很少考慮目前的就業現狀。2.對自身期望過高,法律意識淡薄。高校畢業生往往對自己、對就業期望值過高,碰到自認為好的單位就立即簽約或者解約。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就業合同其實是具有法律效益的,是為了確定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勞動關系。但是,大多數的高校畢業生并不將其當回事,對違約應承擔的責任一無所知,這就導致了肆意違約現象的出現。
二、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信用危機的對策
(一)構建誠信社會,營造良好、誠信的就業環境要從根本上解決高校畢業生信用危機的問題,首先要從大的社會背景入手,創造一個良好的誠信氛圍,充分發揮社會誠信的魅力。要采取法律手段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加強誠信思想道德教育,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對不誠信行為要進行嚴厲的輿論譴責,樹立“誠信光榮,背信可恥”的思想,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二、汽車專業大學生就業準備
(一)扎實專業知識,提高實踐工作能力作為汽車專業學生,在大學期間應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首先,汽車產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學生應積極關注國際國內相關政策的發展變化,了解國內外汽車產業的發展現狀,主動學習專業知識技能,把自己打造為自己滿意,企業能用的汽車人。其次,應通過多方面的鍛煉,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培養自己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如吃苦耐勞,虛心求教等、積極樂觀、有責任感吃苦耐勞),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判斷能力、有清晰解決問題的思路。
(二)做好就業準備,避免誤區應屆畢業生找工作前需要鍛煉吃苦耐勞能力并且提前(至少一年)做好就業的準備,對自己的職業定位要有明確了解。應屆畢業生須知道的就業的心理誤區:1.初出社會,許多人對于就業情況不了解,切忌盲目從眾;2.不要沉溺在大學的休閑時光,要懂得厚積薄發(可以學習日語、德語等語言,方便日后工作交流);3.很多師兄都有提到的,是關于虛榮心。初始時候的工資問題,不要過于介意短期的收入,要了解職位是否合適自己,報酬是重于你能夠為他們創造的價值多少來衡量的;4.認清自己的能力,理解職業平等性,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我們需要經驗。不要持著“我一定要找好工作”的想法,找到自己適合的職位;5.遇到挫折要堅持,不要隨意跳槽,尋找發展空間。
(三)做好自身職業規劃做好的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可以發掘自我潛能,增強個人實力。一份行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將會:1.引導你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現有與潛在的資源優勢,幫助你重新對自己的價值進行定位并使其持續增值;2.引導你對自己的綜合優勢與劣勢進行對比分析;3.使你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4.引導你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5.引導你前瞻與實際相結合的職業定位,搜索或發現新的或有潛力的職業機會;6.使你學會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驟與措施,不斷增強你的職業競爭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與理想。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增強發展的目的性與計劃性,提升成功的機會。生涯發展要有計劃、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運”,很多時候我們的職業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規劃沒有做好。好的計劃是成功的開始,古語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就是這個道理。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提升應對競爭的能力。當今社會處在變革的時代,到處充滿著激烈的競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職業活動的競爭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要想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并保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不打無準備之仗。這部分大學畢業生沒有充分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與重要性,認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學識、業績、耐心、關系、口才等條件,認為職業生涯規劃純屬紙上談兵,簡直是耽誤時間,有那時間還不如多跑兩家招聘單位。這是一種錯誤的理念,實際上未雨綢繆,先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磨刀不誤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認識與明確的目標之后再把求職活動付諸實踐,這樣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經濟、更科學。
(四)培養良好的個人習慣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如吃苦耐勞,虛心求教等、積極樂觀、有責任感吃苦耐勞),懂得保持良好心態去與人交往和學習,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判斷能力、有清晰解決問題的思路,能讓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一個好的習慣,決定著你的工作效率,這對于你的工作有很大幫助以及影響。工作表現的優秀突出,更是能得到他人的肯定以及提拔。在學校期間應該積累一些可以拿得出手的知識(主要是自己想學的,符合自己人生方向,不必從眾.),給自己的大學一份滿意的答卷。多了解自己,了解社會。發掘自身一個閃光點,明確職業定位,便能突破自己,展現自己。
三、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對策
(一)正確引導畢業生就業學校應該根據市場需求,從校企合作入手,著重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提高學校本身對社會的影響力等方面去引導學生就業。校方應該收集大多數的大學生的意愿來,衡量我們畢業生存在的哪些不足,然后據此來提高畢業生能力,為他們選擇適合的企業。要引導學生優先考慮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職位,而不是考慮薪酬。
1.2護生對護理專業的認識選擇護理專業主要原因是個人興趣者占45.31%,選擇好就業者占28.13%,選擇父母意愿者占17.97%;對護理專業的滿意度中現在比較滿意的占52.34%,不滿意的占25.50%;認為護理工作中比較難實現自己的價值者占39.06%;認為護士的工作壓力是擔心出現錯誤者占60.15%;若允許重新選擇專業,選擇護理專業者占35.16%,堅決不選者占20.31%;認為不愿意從事護理工作的原因是辛苦者占45.31%,是醫護地位不等者占27.34%,是不受人尊重者占18.75%;對就業態度教育的看法中認為有必要者占46.88%,很有必要者39.84%,沒必要者占7.81%,見表2。
1.3護生今后對待工作的態度在醫院你對病人有無一種溫柔友善的感覺中完全可以者占51.56%;護生與醫生及其他工作人員合作是否愉快中一般者占52.34%,很愉快者占37.50%;有79.69%的護士在出現工作差錯時可完善自己,迎難而上。
2討論
2.1護生對就業方面的態度本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畢業生都能理性地面對就業,選擇畢業后直接就業的占大多數(68.75%),反映她們對當前的形勢有較清醒的認識,就業心態逐漸成熟。但仍有21.09%的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滿意而導致選擇了改行,一方面反映了學生追求的多元化、符合自己興趣愛好的就業模式,另一方面因與自己的預期選擇專業不符,護生難以產生專業認同有關。因此護理教育者應該清楚護生選擇護理學專業意愿的差別,在后續的專業學習中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思想教育,不斷引導和干預,培養專業興趣。同時護理教育者應注意職業信息的傳遞,尤其是專業發展的傳遞信息,從而提高專業興趣[1]。本調查結果顯示,37.50%的學生對自己的就業前景保持樂觀的態度,但仍有13.28%的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前景不甚了解,導致對前景的擔心和焦慮。護理教育者應進一步了解護生學習當中遇到的問題,給予她們必要的指導和心理支持。本調查還顯示,大部分護生認為就業的重要性在于培養自己的個人能力,選擇個人能力的遠遠超過選擇單純學習成績和選擇社會關系的護生,這說明大多數護生認為綜合能力是必備的,她們認識到強化自己個人能力的重要性,這有利于她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地努力提高綜合能力而完善自己。在護生今后工作的醫院等級選擇上,絕大多數選擇了三級醫院(67.19%),經濟收入與就業單位的地理位置也成為影響擇業的重要因素。護生就業時首先考慮的是個人發展的空間和單位發展前景,一方面反映出護生較為注重自身發展,同時也表現出就業選擇非理性的一面。提示學校和護理教育者在護生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中應將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就業的優惠政策及鼓勵大學生去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及時傳達給學生。
2.2護生對護理專業的認識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生選擇護理專業時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遵從父母意愿而選擇護理專業者,多是考慮到護理專業就業機會多,工資相對較高,這對護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與自愿者相比,她們的職業態度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搖動,部分護生還存在對護理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問題。本調查顯示,學校對護生就業態度教育方面認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護生分別占39.84%、46.88%,對護理專業非常滿意的護生占25.78%,比較滿意的護生占52.34%,不滿意的護生占25.50%,說明護生的專業思想不牢固,對專業不夠了解,需要持續地進行專業指導和教育,學校和護理教育者應充分認識到護生對護理專業重視的程度對培養護生積極的專業態度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顯示45.31%的護生是因為辛苦而不愿意從事護理工作,而且20.31%的護生堅決不會再重新選擇護理專業,原因是認為護理工作中比較難實現自己的價值的護生占39.06%。65.63%的護生認為就業的主要途徑還是繼續進行學習,增加知識提高綜合素質,這比其他因素都高得多,因此應重點加強護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包括心理因素、專業知識技能、溝通能力和自信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