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06: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畜牧養殖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1有利條件
1.1.1地域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
進賢縣位于浙、閩、粵沿海發達省份金三角腹地,水陸交通發達,浙贛鐵路、梨溫高速、溫厚高速、京福高速、昌廈高速以及320國道、316國道過境,屬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核心地帶。境內氣候溫和,地域遼闊,山地、丘陵地帶豐富,湖河港交錯,素有“三山三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稱,農業資源豐富,發展畜牧業條件優越。境內農業人口多,農村勞動人力資源豐富。由于省城南昌和相鄰省份是人口聚集地、工業密集地,需要從外地調進大量的畜產品,進賢作為南昌市的近郊縣,發展畜牧業生產既可有效緩解市區周邊開發的壓力,又可及時安全的保障畜產品供應,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較大。
1.1.2養殖歷史悠久,有良好的發展基礎。
進賢縣素有畜禽養殖的傳統,而在20世紀80年代后,進賢縣的畜牧業更是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如溫圳蛋雞、張公肉鴿、前坊茅崗養豬等在省內外均有較高的知名度;通過優勢聚集,現已形成的進陽、進里、進長公路三線養豬、320國道沿線生態養雞、三里、梅莊、文港等沿湖水禽產業、下埠、衙前、鐘陵丘陵地帶的草食畜等優勢產業帶成為了一張張靚麗的名片,為進賢縣畜牧業的厚積薄發、打造品牌積淀了經驗和名氣。
1.1.3發展勢頭迅猛,現代畜牧業發展已現雛形。
經過近年來的開放招商和強化技術服務、示范帶動,全縣畜禽規模養殖發展迅猛,年出欄生豬500頭以上達405戶,年出(存)欄1000羽以上規模養禽場2000余戶,年出欄50頭以上規模養牛場22戶,規模養殖比重分別達80%、20%、75%以上。現有畜牧龍頭企業30余個、省部級以上標準示范場18個、省部級無公害認證單位27個、種畜禽場16個、畜禽專業合作社60余個、畜禽行業協會3個、飼料獸藥生產廠家17個、獲GPS認證飼料獸藥及生物制品營銷單位62個,有200余個活躍在省內外的畜牧商品經紀人,畜禽良種率、高科技飼料進場率、設施化建設水平在連年攀升,飼料(獸藥)-種畜禽-商品畜禽-加工營銷等產業鏈和設施功能較全的畜牧業生產營銷網絡已初步形成,為現代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1.4服務網絡健全,具有一支全方位的服務隊伍。
從2007年畜牧獸醫體制改革后,全縣組建了一支由63名鄉鎮畜牧獸醫人員和266名村級防疫員組成的隊伍,做到每村都有一名村級防疫員和疫情觀察員,基層服務網絡已基本建成。為提升畜牧行業整體素質,先后從大中專院校招聘了10余名畢業生,并以“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鼓勵人員進修畜牧獸醫專業本科、碩士,已建立了一支相對較全的專業技術服務隊伍。
1.1.5各級政府重視,畜牧業扶持政策不斷增多。
中央1號文件連續十一年關注“三農”的發展,并重點提到要加大畜牧業良種繁育、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化生產、生態養殖的扶持力度,無論是在資金總量還是在扶持覆蓋面上都在不斷遞增;省市縣也相應出臺了一些現代水禽產業發展、養殖小區扶持及“五免四優”等優惠扶持政策,為加速發展現代都市城郊型畜牧業創造了條件和機遇。
1.2面對的挑戰
1.2.1與日益緊張的土地供應之間的矛盾。
進賢縣雖然地域遼闊,但由于近年來的工農及第三產業發展速度普遍較快,城市規劃、園林建設及旅游經濟等各功能區的規劃、林地、耕地、水源的保護等因素,致使畜牧業可用地塊大幅減少。
1.2.2與日益重視的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近年來,國內外都非常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進賢縣作為省城南昌近郊縣,始終把綠色發展、生態發展放在首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不斷強化對軍山湖、青嵐湖等湖河庫及新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專門成立了鎮村指揮部等機構,并把推進水環境保護項目工作放在首位,先后聯合多部門對沿湖河庫豬場進行摸底、拆遷、封存和整改,傳統的養殖方式與日益重視的環境保護工作已不相適應。
1.2.3與日益復雜的疫病防控之間的矛盾。
隨著開放型經濟的快速發展,氣候的變化,畜禽的頻繁調運,細菌病毒的變異和擴散,H7N9、布病、口蹄疫、鏈球菌等各種人畜共患病防控壓力持續加大。
1.2.4與日益攀升的生產成本之間的矛盾。
受國際國內影響,農產品價格不斷攀升,玉米價格從5年前的1800元/t上漲到2650元/t,豆粕價格從3000元/t上漲到3720元/t,麥麩從1700元/t上漲到2200元/t,畜禽全價日糧均價從2.6元/kg的上漲到3.4元/kg,建筑、勞務、環保、種豬等各種生產要素成本持續增長,豬糧比價在5.5∶1以上方可達到盈虧平衡點。
1.2.5與日益變幻的市場行情之間的矛盾。
近幾年,畜禽產品價格已經打破傳統的五年一波動的規律,2011年生豬出欄價高峰時達20.4元/kg,2012年春節期間,豬價就開始“跌跌不休”,低谷時跌破10元/kg,直到2014年清明后才開始回升,當前出欄價為14.6元/kg,處于盈虧平衡點的邊緣。家禽由于2014年上半年受國內H7N9的影響,虧損較重,優質肉雞出欄價從17元/kg跌至4元/kg,現恢復到19元/kg;肉鴿2014年平均售價為25元/羽,在H7N9期間無人問津,售價僅6元/羽;雞蛋近幾年相對處于平衡狀態,2014年已從上半年均價180元/箱漲到當前的260元/箱,被稱為“火箭蛋”,市場價格較之從前更加難以預測。
1.2.6與日益嚴峻的安全監管之間的矛盾。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畜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日益嚴格,而進賢由于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民投資渠道有限,投入能力弱,以“滾雪球”方式發展畜禽養殖戶較多,缺乏科學規劃,基礎設施條件差,技術力量不強,并且以傳統小規模為主,分布散、點多面廣、技術含量偏低,為畜產品的安全監管帶來了較大難度。
2思考與建議
2.1改革發展模式,切實做到退戶入區
進賢縣畜牧部門通過積極引導,有較多規模養殖場主動退戶入區,但傳統滾雪球式和在房前屋后搭建的豬場依然存在,畜牧業的發展正處于傳統到現代轉型發展時期,要加快發展和徹底革新隨意搭建、規劃不一的現象,還需以大投入、高標準的建設來推動模式創新。要在嚴格規劃“三區”的基礎上,專門預留畜牧業發展用地,通過以獎代補鼓勵農民退戶入區,根據土地承載和糞污消納能力,實行選址、設計、建設、畜種、管理、排污等“六統一”,提高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水平。同時,對個別散養戶、資金投入能力弱的農戶,以村為單位,集中建設一批廉租標準欄舍,讓農民在不影響環境、不浪費土地的情況下,可以在家門口創業。
2.2優化養殖結構,切實做到比例平衡
當前,進賢畜禽養殖總量雖然較大,但畜禽養殖種類相對較少,豬牛禽較多,羊、蜜蜂等特色養殖沒有壯大起來。規劃畜禽養殖結構、布局結構,促進大、中、小型規模養殖梯度發展,切實做到發展均衡,發揮優勢,促進畜牧業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
2.3抓住三個關鍵,切實做到環環相扣
一是抓住生產準入關。由當地政府作為責任主體,對新進入養殖行業,嚴格土地、環保、動物防疫條件審批,對未在養殖規劃區域內,未做到環保“三同時”、不符合動物防疫條件的一律不予審批通過。二是抓住疫病防控關。認真落實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責任制,按照國務院“24字”方針,積極做好春秋集中免疫注射、計劃、監測、凈化、消毒、無害化處理及檢疫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疫病損失。三是抓住產品質量關。實行獎懲并舉,對“三品一標”認證及標準化示范場給予獎勵,對未建立養殖檔案、不佩戴耳標、管理混亂、不積極配合抽樣監測、逃檢漏檢的養殖場建立黑名單,3年內不予申報國家扶持項目。
2.4建設三支隊伍,切實提升服務水平
要大力建設管理、防疫、營銷三支隊伍。人才是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先決因素,沒有相應的人才隊伍,現代都市城郊型畜牧業就無從談起,建議加大人才引進、培育、啟用力度,著力鍛造一支肯吃苦、愿奉獻、有水平的畜牧獸醫隊伍,在畜牧業發展、疫病防控、培訓及營銷等方面發揮人才優勢,提升科學飼養水平及養殖效率,能及時指導農民進退有序、防疫有方。
2.5改變三種面貌,切實提升發展品味
雖然進賢縣是畜牧業養殖大縣,卻沒有屬于自己的畜產品品牌,種畜禽生產不太規范,設施不全,管理比較隨意,因此,要積極引進一批優良畜禽品種,認真做好已有南昌白豬、青嵐麻雞、櫻桃谷鴨等培育工作,強化養殖場的技能培訓和監管,通過改變品種不優、設施不全、管理不嚴的面貌來提升產業發展品味,積極打造進賢自己的品牌畜牧業。
在中國的市場經濟結構中,農業經濟發展是值得關注的內容。特別是市場經濟多元化,經濟結構也會多樣化,農業領域中的畜牧養殖業更為復雜,無論是生產環節,還是經營環節,都會因此而存在風險。為了降低畜牧養殖的風險,使專業戶獲得更高的利益,就要對畜牧養殖中風險種類充分認識,并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以確保畜牧養殖業在現行的市場環境中更好地發展。
1畜牧養殖中的風險種類
在農業領域中,畜牧養殖業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這些風險源于在畜牧養殖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畜牧養殖戶在經濟上受到一定的損失。由于影響因素不同,使得畜牧養殖所面臨的風險也會有所不同,主要包括畜牧養殖的自然風險、畜牧養殖的市場風險和畜牧養殖的技術風險。
1.1畜牧養殖的自然風險
畜牧養殖的自然風險,導致風險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環境,這種因素是不可抗拒的,且對畜牧養殖業會產生直接影響,直接關乎到養殖專業戶所能夠獲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比如,如果氣候環境不適合禽畜生長,就會導致禽畜的健康狀況不佳,必然會致使禽畜大量死亡[1]。所以,氣候環境是畜牧養殖的重要風險因素。不同的季節,自然環境都會產生相應的變化,主要是氣候環境影響的結果。養殖專業戶在畜禽養殖的過程中,就要運用科學的手段分析氣候環境特點,從養殖經驗出發制定出應對措置,以避免氣候環境對畜牧養殖造成的不良影響,確保經濟利益不會受損。
1.2畜牧養殖的市場風險
畜牧養殖的產業化發展,就需要畜牧養殖專業戶能夠直面市場環境,對于市場多元化的運行狀態充分掌握。由于畜牧養殖市場是變化無常的,就必然會給養殖專業戶造成一定的風險。中國的畜牧業市場規模化發展,畜牧業要在產業化發展的進程中避免風險帶來的損失,就需要在產業化經營的同時,還要對市場風險具有較高的敏感度。
1.3畜牧養殖的技術風險
中國的畜牧養殖業正科學化發展。部分畜牧養殖專業戶對科學技術產生了依賴性,放棄了養殖的自主性,就必然會面臨技術風險,也會因此造成經濟損失。1.3.1畜禽抗病疫苗使用中所存在的風險畜牧養殖在產業化經營的過程中,由于產品在生產、市場和消費等環節中頻繁流通,對于禽畜的各種疾病往往就會采用疫苗的方法加以預防。但是,這并不能降低禽畜疾病的發病率,同樣會給養殖專業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1.3.2畜禽品種選擇中所存在的風險
選擇畜禽品種的時候,如果選擇不當,同樣會給養殖專業戶造成經濟損失。如果所引進的畜禽品種優良,畜禽就會健康成長,生產能力也會有所提升,為畜牧養殖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3.3畜禽飼料所存在的安全性風險
畜牧養殖業中,飼養管理是保證畜禽產量的關鍵,飼料管理是其中重要的環節。近年來,中國的飼料管理更加嚴格,保證了飼料的質量。但是,在飼料市場中依然會存在假冒產品以及質量不過關的產品[2]。這些飼料如果用于喂養畜禽,就必然會對畜禽造成不良影響。可見,飼料質量是否安全可靠是保證畜牧養殖是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中國是農業大國,畜牧養殖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歷史發展。多數的養殖專業戶實施了產業化經營,但是在養殖管理上依然持有傳統的關鍵,導致畜牧養殖缺乏科學合理性,導致科技成分很高的養殖技術沒有得到發揮,使得畜牧養殖業面臨諸多的風險。
2畜牧養殖中實施風險管理的策略
2.1畜牧養殖專業戶要樹立風險管理意識
畜牧養殖是存在一定的風險性的。畜牧養殖專業戶要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就要采取規避各種風險的措施,特別是在生產經營中,每一個環節都要制定出風險預防措施,并落實到具體工作中。風險和利用往往是并存的。養殖專業戶在考慮到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重視風險對生產經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具有針對性地采取風險管理措施[3]。所以,將風險管理意識樹立起來是非常必要的,畜牧養殖專業戶只有對風險予以正確認識,才能夠從畜牧業的生產經營特點出發將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制定出來。
2.2畜牧養殖專業戶要有能力對風險準確評估
畜牧養殖風險管理中,做好風險預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養殖專業戶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在風險管理中,要對風險的類型以及風險對畜牧業的影響程度進行科學評估,客觀地認識潛在的風險。在分析風險的過程中,要求思路清晰,頭腦清醒,對生產經營中所存在的問題能夠及時發現[4]。對畜牧市場的信息要多方了解,才能夠提高風險預防工作的有效性。
2.3政府要從政策角度對畜牧養殖專業戶提供保障
政府對畜牧業發展給予高度重視的同時,還要針對畜牧業的發展情況進行科學調整,以使得相關政策更為完善。在畜牧養殖中,個體農戶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從政策角度對畜牧養殖專業戶提供保障,不僅維護了畜牧養殖專業戶的利用,而且還有助于促進畜牧養殖業更好地發展。此外,政府還要針對畜牧養殖業的相關政策加大宣傳力度,讓畜牧養殖專業戶及時地了解政策,以制定出有效的風險應對措施。
綜上所述,目前中國的畜牧養殖業實施產業化經營,使得養殖規模擴大,同時也需要面臨一些風險。這些風險因素包括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技術風險,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可以降低風險因素的負面影響力,最大程度地保證養殖專業戶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
作者:沈牡鴻 單位: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農業局
參考文獻
[1]宋瑞梅.臨潭縣扁都鄉草地管理對畜牧業持續發展的影響[J].北京農業,2014,5(15):42—43.
肉雞飼養是一種投資小、見效快、便于訂單生產的產業,在養殖業內部也是受市場制約因素較大的產業。近1年多來,受市場行情的拉動,包括肉雞業在內的畜牧養殖業效益較高,畜牧業發展進入了難得的市場機遇期。現將肉雞養殖效益的提高措施闡述如下,以供參考。
1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包括肉雞圈舍、飼料飼槽、飲水通風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后期養殖過程和肉雞的生長發育。因此,基礎設施建設是必不可少的投入,但這部分投入屬于固定資產投資,是不可增值性的投入,應本著科學、實用的原則,在滿足肉雞生長的同時,盡量節省固定投入,建議以大棚養殖、投資少、較適用為原則。
2飼養方法
2.1地面平養
該方法的優點是投資少,設備簡單,成本比較低。用鋸末、稻殼或粉碎秸稈墊在地面上,厚度10cm左右。等1個飼養周期結束后,所有墊料一次性的清理。此方法的不足之處是打掃衛生不方便,增加了對球蟲等寄生蟲病控制的難度,肉雞患腹瀉疾病的可能性增大,影響生長速度,對雞的健康也不利。
2.2網上平養
此方法是當前肉雞飼養業應該推廣的方法。該法主要用養雞專用塑料網,通過支撐物將肉雞放在架上飼養。該網有孔、有彈性,糞便可直接漏下,便于清掃,衛生條件較好,便于疾病防控,雞不容易生病,生長比較迅速,飼料報酬高,是目前網雞飼養的一種較好方法。
3品種選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觀念也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不但營養價值要高,還要兼顧口感。就拿肉雞消費來說,純肉用雞,因其生長速度快(35d即可上市)、口感稍差,消費者越來越不喜歡,僅適合快餐業和肉雞分割加工;而經過選育的的土雜雞,因其生長速度相對慢些(一般60d以上上市),肉香味素產生得相對多些,因而口感較好,深受消費者歡迎,價格也較純肉用雞高得多,一般是其1.5~2.0倍。因此,盡量選擇土雜雞進行飼養,比較著名的品種有六安雞、固始雞、青腳麻雞、三黃雞等。
4科學的飼養管理
4.1雛雞購買前準備工作
(1)場地、用具等全部沖洗、消毒,保持清潔衛生。雞舍可用甲醛溶液熏蒸,每平方米用固體甲醛3.5g,把甲醛溶液放在鐵制溶器內,用火加溫,讓甲醛蒸發,關閉門窗,經過12h后,再打開門窗進行通風24h后再用。雞場生活區與生產區分開,在進入生產區的大門口要建消毒池,里面放入5%的燒堿溶液,每次進雞舍都要更換衣服,換上膠鞋。
(2)用具、飼料等準備齊全、充足。用具在使用前要清洗干凈,并嚴格消毒。飼料要新鮮,千萬注意不能用霉變飼料。
(3)雞舍進行溫度測試。在進雛前要查看升溫設備是否正常,并進行升溫試驗,看看是否達到所需要的溫度,頭天就將雞舍內的溫度調試好,達到適宜的溫度,以便為雛雞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4.2日常飼養管理工作
(1)雛雞進來后,要先飲用清潔衛生的水,2~4h后,才開始喂料。
(2)注意保溫。1~3日齡33~34℃,4~7日齡31~32℃,以后每周遞減2~3℃,4周時降到21~23℃,并保持恒定。要注意溫度計懸掛的高度。
(3)適宜的濕度。雞舍內的相對濕度根據不同日齡有不同要求,一般是1~4日齡65%~70%,以后60~65%。最好使用干濕溫度計,在1個儀器上同時監測2個指標。
(4)科學飲水。1~7日齡飲清潔溫開水。雞進舍后,即可供給飲水,在開食前的飲水中加入5%~10%葡萄糖或蔗糖,最好使用高效電解多維,有利于雛雞體力恢復和生長。7日齡后可飲與室溫相同的水。
(5)適時喂料。一般飲水1h后再開食。根據肉雞的不同生長階段,飼喂不同的全價配合飼料;每天定時加料,育雛剛開始階段要少給勤添,1~3日齡2h喂1次,以后自由采食。
(6)飼養密度。夏季8~10只/m2,冬季和春季13只/m2。
(7)充足光照。育雛前2d,全天光照,以后每天23h光照,每天給1h的黑暗時間,能夠使雞適應黑暗環境,遇到停電不至于發生擁擠。光照原則從強到弱,1~2周2~3W/m2,以后1W/m2,燈高2m。
(8)常用藥物。在肉雞的飼養過程中,根據不同生長階段合理使用某些藥物,可效預防某些疾病的發生和傳播,同時也要防止藥物殘留,危害人類健康,因此,要做好科學合理用藥。第1周用復方禽菌靈散劑、維生素AD3粉、維生素
B1、維生素B2等預防白痢的藥物,第2周可加喂抗生素和抗球蟲藥物,第3周注意防霍亂藥物。
2.改變傳統觀念,由全面授課改為專題授課。在大學普遍“課時減少,教學質量絕不能降低”的前提下,佳木斯大學動物教研室經討論決定采用“專題授課”的方式教學。在獸醫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的基礎上,篩選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并且危害性較大的疾病作重點講授,采用專題形式全面講解。這樣教師就有充裕的時間根據專題多角度全面備課,把課講得更精,重點難點講得更透。另外教師在介紹某一專題疾病的基本情況后,根據每一專題疾病的特點,提出比較全面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討論,最后教師補充、歸納、總結,上升為理論性的知識重點。專題授課可讓學生進行充分地參與和獨立思考,使得課程的講解既全面而又重難點突出,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采用此種方式可以改變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要求教師把教材的各章節都要向學生講到的灌輸式的教育方式,扭轉忽視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開拓能力的培養,學生被動接受,教學效果不很理想的教學局面。
3.運用多媒體教學。佳木斯大學動物醫學專業的專業課程中的家畜內科學、家畜外科學、家畜傳染病、獸醫寄生蟲學、中獸醫、畜牧學概論、家畜繁殖都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都采用多媒體方式授課。授課教師均制作出了精美、完整、實用的課件,轉變了原有的在黑板上畫圖、或作掛圖等方法教學模式,從根本上,使得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顯著提高。如教師在上《家畜傳染病學》課程時,通過多媒體手段,形象、生動、直觀地反映家畜傳染病的病原、疾病的臨床診斷及病理學變化等特征。多媒體教學存在學生上課記筆記跟不上教師速度的問題,我校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編寫一份內容包括講授的主要內容和一些知識難點、思考題及學生參考書目的教學提綱,使學生人手一份。學生有了提綱后,再也不必忙于在課堂上記筆記,這樣有時間進行課堂思考;教師的講授速度也可大大提高,提高教學效率。
4.安排學生自學。因學時有限而無法講授的內容,但這些內容是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應了解或掌握的課程內容,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自學。為保證學生自學的質量,教師在適當的時間可以通過布置作業的形式進行督促、檢查和測試。
5.考試形式靈活多樣。以前各門課程均采用單一的閉卷形式考試,以百分制來進行成績的評定,影響了學生全面能力的提高。佳木斯大學動物教研室改革獸醫專業考試的形式,按課程性質和特點,靈活運用筆試(開卷和閉卷)、口試、實際操作、寫小論文或小綜述等多種考核方式,鼓勵采取多種考核方式聯合運用的考試形式。對專業主干課程和必修課程可實行嚴格的閉卷考試,選修課程和考查課程可采用開卷考試、口試、小論文或小綜述形式進行考核,按優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檔記入成績,控制優秀比例,獎學金及優秀生的評定在選修和考查課程合格的基礎上按主干課程的成績計算。促使學生把主要時間與精力放在主干課程上,同時切實減輕學生的負擔,給學生以更大的學習自由度,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條件。對實行筆試的課程,要加強試題庫、試卷庫的建設,確保試題質量;加強筆試考試各種題型(填空、選擇、判斷、簡答、問答、論述、名詞解釋、計算)的把握,盡量在試卷中兼顧各種題型,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實踐教學改革
動物醫學專業具有實踐性和技能性非常強的特點,實踐教學在整個人才培養中占有極大的比重。認真做好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工作,是提高實踐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們在工作中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根據動物醫學專業的特點進行動物醫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培養他們的臨床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
1.開設獨立的實驗技術課。實驗不僅使學生得到基本技能的訓練,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培養獸醫專業學生能獨立進行疾病診斷、治療與預防工作,具備做臨床醫生的能力基礎,佳木斯大學動物教研室將實驗與理論分開,作為一門獨立的實驗技術課進行教學,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創造條件。目前動物醫學專業開設家畜解剖實驗、動物生理實驗、獸醫藥理學實驗、獸醫病理實驗、獸醫臨床診斷實驗、家畜傳染病實驗、家畜內科實驗、獸醫寄生蟲實驗、家畜外科實驗和家畜繁殖技術實驗等。
2.開設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佳木斯大學動物教研室在保證獸醫專業學生掌握基本實驗技能的前提下,適當加入一些綜合性或設計性實驗。專業教師提前把綜合性實驗的要求告知學生,讓學生根據實驗要求設計自己的實驗方案并對綜合性或設計性實驗的結果進行記錄。教師在實驗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加以指導,可明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操作技能。如家畜繁殖技術實驗中的品質檢驗方面的技能就可以開展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讓學生圍繞品質檢驗理論方面的各項檢測指標(外觀、密度、畸形率、頂體異常率、生存指數等)設計自己的實驗方案。這樣大大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并更好地掌握品質檢驗的實踐技能。
3.加強社會實踐活動。佳木斯大學動物教研室在實踐教學改革過程中把獸醫臨床實際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鞏固動物醫學專業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有目的地進行獸醫方面的專題調查,把生產實踐中急需解決的畜牧生產中的疾病問題列為實驗教學的內容,依此來組織大的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使實驗教學與社會生產實踐結合起來。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得以調動。專業教師還利用課余、雙休日、假期帶領和指導學生到佳木斯附近郊區農村、養殖場開展畜禽疾病的普查工作,了解常見畜禽疾病的流行與畜禽舍環境衛生狀況、畜禽生產工藝等因素的關系。加強獸醫專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重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自理、自立、自學等獨立開展獸醫工作能力和獨自分析、解決實際飼養過程中畜禽疾病問題的能力,是學生接觸畜牧生產,認識社會,培養勞動觀念的重要形式。
4.加強實驗室建設。我校動物醫學專業實驗條件有了較大改善,在實驗室建設過程中,我們特別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設實驗室。動物醫學專業組建了獸醫實驗室、動物生理解剖實驗室、獸醫診斷實驗室、獸醫診斷實驗準備室、動物標本制作實驗室等5間實驗室,實驗室總面積達到240m2。實驗室現有的實驗儀器、設備、實驗藥品和實驗易消耗材料能夠充分滿足實驗教學要求,很好的滿足了教學需要;實驗室現有六道生理記錄儀、大動物手術臺、小動物手術臺、冰箱、離心機、752分光光度計、蒸汽滅菌器等先進儀器,且設備完好,能很好的為教學和科研服務。二是加強實驗室管理。除認真執行佳木斯大學和學院實驗室的各種管理規章制度外,我們還根據獸醫專業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些相應的管理規章制度,使實驗室管理更加科學和合理。實驗室主任負責整個實驗室的規劃,儀器購置、實驗動物計劃制定等工作。每學期進行一次實驗室工作考核、登記實驗員考勤情況和獸醫專業教師參加實驗室工作情況,保證所有教師均參加實驗室建設。每門獸醫專業課程設立骨干教師,骨干教師負責各分實驗室的發展規劃。各分實驗室實驗員分工細致,管理好各分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和環境衛生;三是加強實驗室規劃工作。我們制定了獸醫專業各分實驗室詳細發展規劃,指導實驗室建設。以優化教學資源配置為原則,本著保證重點、兼顧一般的方針,有計劃分階段加強實驗室規劃工作。
5.加強實習環節的組織與管理。一是制定畢業生實習計劃。實習計劃包括實習單位、學生如何分組、每組學生人數及名單、每組聯系人及聯系方式、每組指導教師、實習檢查方式和實習考核方式等。從召開畢業實習動員大會、實習過程中教師檢查指導方式、實習結束時實習報告的提交,到教師實習成績考核等各個方面都有嚴密計劃。二是選擇合適的實習單位。隨著我校獸醫專業畢業生在社會上越來越受歡迎,越來越多畜牧獸醫單位或公司要求我校派實習生。我們選擇實習條件好的、交通方便的單位或公司作為我校獸醫專業學生畢業實習基地。三是嚴格實習考核。考核內容具體包括:實習的紀律、態度、出勤和獸醫專業技能。考核方式包括學生自我考核、實習小組考核、實習單位考核和指導教師考核等四種形式。
三、專業師資水平的改革
教學師資水平方面的改革目的是提高專業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確保佳木斯大學動物醫學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質量的基礎。佳木斯大學動物教研室根據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目標與措施積極采取外校引進、送出去培養、在職培養、相互幫扶等途徑,加快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業務技能的提高。目前動物教研室形成了完善的高學歷、高水平、專業知識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動物教研室目前共有專任教師9人,平均年齡38歲。45歲以下博士、碩士4人占人員總數44%;高級職稱以上人員5人,占人員總數55%。學術梯隊結構基本合理(教授3名,副教授2名,講師3名助教1名)。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為了更好的促進城鎮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等為特點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思路,轉變傳統的城鎮農村發展思路,將良性互動、相互協調、內涵發展作為當前城鎮農村發展的主要方向。針對這一方針政策,我國各地針對自身情況提出了城鎮轉型發展的思路,為促進當地中小城鎮的快速轉型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陜西省按照“做美城市、做強縣城、做大集鎮、做好社區”的城鎮化思路,以重點示范鎮、文化旅游名鎮(街區)和市級重點鎮為抓手,走出了一條具有陜西特色的小城鎮建設之路。
荊姚鎮作為渭南市的省級跟蹤市級重點示范鎮,是構建蒲城縣乃至渭南市城鎮發展格局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須從城鎮功能、發展策略、建設模式、空間布局等各方面進行升級,發揮荊姚鎮中心城鎮的作用,從而全面實現荊姚鎮鎮新型城鎮化的快速建設與發展。
1、荊姚鎮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
1.1荊姚鎮基本情況
荊姚鎮鎮域總面積163.2平方公里,現有耕地15.5萬畝,是蒲城縣乃至渭南市農業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鄉鎮。全鎮所轄48個行政村,283個村民小組。2013年12月全鎮總人口:85914人。
荊姚鎮是一個歷史古鎮,曾在上世紀90年代因鄉鎮企業、城鎮建設、產業發展,被授予“中國鄉鎮之星”、“三秦鄉鎮之星”、“奔小康先進鄉鎮”、“中西部鄉鎮企業合作示范區”、“國家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省級鄉鎮工業小區”、“中華名果堯山牌酥梨出口外貿基地”。
鎮域現狀七大產業為糧食、酥梨、畜牧、土布、花炮、勞務輸出、設施農業。現代農業發展態勢良好。
荊姚鎮區域位置優越,位于蒲城縣西南邊陲20公里處,距離西安城區約70公里、距離渭南市約40公里。現有西禹高速穿越鎮域,并在鎮區以北1.5公里處設有出入口,西候(西安―山西候馬),西延(西安―延安)鐵路在鎮域中部交會,鐘家村、集北兩個火車站近在咫尺,市、縣級渭(南)罕(井)公路、賈(曲)荊公路穿越鎮域南北,交通十分便利、與國家交通大動脈相連接。同時鎮域南部約50平方公里納入陜西省重點開發的鹵陽湖現代產業綜合開發區。
1.2城鎮化推進的過程
2009年,荊姚鎮編制了鎮總體規劃,到2013年底,基本完成了規劃的前期主要內容,發展基本依據總規提出的“整合用地、向北發展”的思路,形成了“北擴南控,南居北商”的城鎮格局,為后期荊姚鎮實現新型城鎮化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這近5年的時間內,通過集中商業功能區的建設,推動了鎮區商業的有效聚集,保證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有效的實現了人口向城鎮集中。同時,原有的城鎮化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服務水平,使得原有基層村逐步向社區管理過渡,并且逐步形成了老城鎮化向新型城鎮化轉型升級的框架。
1.3新型城鎮化面臨的主要問題
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陜西省省級跟蹤市級重點示范鎮試點工作的開展,荊姚鎮傳統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發展的基本要求。當前荊姚鎮在城鎮升級轉型過程中主要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1.1
1.2
1.3
1.3.1鎮域產業單一,發展粗放
目前,荊姚鎮經濟發展主要依托第一、第二產業,尤其是以農產品生產加工、畜牧養殖、果品種植以及傳統手工業為主,粗放式發展,產業鏈短,產品單一,抗風險能力低下,整體效益一般。今后,如何優化一產、促進二產、加快三產,如何在產業轉型上找到突破口將成為荊姚鎮產業實現新突破的關鍵。
1.3.2鎮區用地布局仍未合理,空間結構缺乏集聚
荊姚鎮現狀用地以老鎮區十字大街為依托向南北伸展,總體土地利用率及產業集聚度均未達到應有的高度,現狀城鎮建設用地中公共設施用地及綠地相對較低。土地利用形式粗放,工業用地規模小、分布零散、與居住用地混雜,產業集聚度不高,產業布局有待優化。公共設施用地未與居住、工業等用地同步增長,規模等級與城鎮發展不匹配,大型集中公共設施利用率不高(如集中的文化娛樂中心),小型公共設施利用率高但配置不足,且未形成體系,導致用地結構失衡,服務功能薄弱。
1.3.3城鎮文化發掘不足,城鎮風貌亟需重塑。
作為典型的關中傳統農業鄉鎮,荊姚鎮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輝煌的近現代建設歷史。但是,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文化氣息的濃厚和輝煌的歷史并未得到良好的傳承與沿襲。一方面,傳統街區內界線不夠明確,傳統建筑風貌未得到良好的繼承,院落殘破廢棄較多,新建建筑簡單粗放,且形式和風貌均與傳統建筑格格不入,難以形成良好的可達性與可觀性。
另一方面,荊姚鎮的總體風貌塑造仍有欠缺,城市形象的提取以及其在城鎮建設、統一經營中的運用并未展現。
1.3.4對外交通聯系便捷,但穿越鎮區,與內部交通混雜,且鎮區內路網循環不暢
現狀荊姚鎮對外交通主要通過南北向罕固公路和東西向道路形成的十字街疏散,且北側出入西禹高速的南側交通均穿越鎮區,與城鎮內部交通混雜,鎮區村莊建成區內部街巷空間狹窄,局部交通可達性較差,支路網系統有待完善。
1.3.5綠化系統有待整合,開放空間亟需營造
荊姚鎮建設基本是以外延式發展為主,內部廢棄空地較多,多雜草叢生,綠化種植較為單一,沒有統一規劃管理,綠化設施環境有待進一步提高;空地閑置地雖然眾多,但缺乏與城鎮公共空間的有效整合,導致景觀資源的利用不高,同時也缺少供居民集聚休閑的開放空間。
2、轉型升級的任務和路徑
2
2.1轉型升級的任務
在新型化城鎮建設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城鎮的發展轉型,是荊姚鎮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比類似的城鎮,很多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也遇到一系列的問題,例如臨潼區新豐鎮在新型化城鎮建設過程中城鎮空間土地規劃利用方面存在著一系列問題,戶縣祖庵鎮在新型化城鎮建設過程中也曾遇到經濟產業發展散亂等問題。但是,通過有效地規劃,緊靠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本內容,像新豐鎮、祖庵鎮等在土地規劃利用、產業經濟發展等層面都實現了統籌規劃建設發展,較好的實現了城鎮轉型升級的目標。因此,對當前荊姚鎮基本情況分析,從“傳統”城鎮到“重點”城鎮的角色轉換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突破當前的發展瓶頸。
1
2
2.1
2.1.1明確發展策略和分階段發展目標
在原有的規劃中對目標的制定、布局的合理性等方面較為注重,但是對如何通過相關對策措施來實現該項目標的研究則不夠具體和深入。使得規劃實施過程中控制機制缺失,造成實際建設與規劃目標的不協調,在實施成果上則反映為發展規模、用地布局等內容未能達到規劃預期。另外,發展策略與分階段目標之間的關系較為模糊。當前荊姚鎮在城鎮規劃建設過程中,出現了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使實施成果與目標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削弱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成果有效性。
2.1.2完善城鎮綜合功能
從城市綜合功能建設層面分析,荊姚鎮當前存在著嚴重的用地失衡問題。將用地現狀與 2009 年情況和原總規 2013年近期規劃目標分別進行比較,可以看到,道路廣場、商業文體和居住這幾類用地獲得了較好的實施,有一定的增長,有效推進了城鎮建設和發展;但是,市政設施、綠地、公共設施等用地類別卻增長緩慢,尤其是公共設施建設緩慢,特別是小型文體、休閑等公益性公共設施發展速度遠落后于規劃預期。另外在建成區改造、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同樣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這種發展情況將成為城鎮綜合服務功能的短板,阻礙城市服務能力的有效發揮,無法滿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并將削弱城市競爭力和吸引力。
2.1.3需進一步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
城鄉一體化發展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本內容,但是在荊姚鎮發展建設過程中,未能滿足新時期城鄉統籌要求,具體而言,在城鄉統籌發展思路的落實、居民點體系的構成、控制與引導的策略等方面未能達到新城鄉規劃法中的要求。同樣的,在社會保障、惠民服務、教育網絡建設、醫療服務條件建設等方面,城鄉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對于提高城鎮統一化建設,無法保證城鄉建設成為統一的整體,嚴重阻礙了城鎮的集約化發展道路。
2.1.4凸顯城市特色
荊姚鎮歷史悠久,農業資源與生態資源在關中平原地區較為特色鮮明,尤其是鎮域南部的鹵陽湖濕地是關中平原難得的一處“水鄉澤國”,而歷史上較為輝煌的城鎮發展歷程,凸顯了荊姚鎮內在的潛力,但從實施情況來看,城市特色的展現未盡如人意。從“現代”的方面來看,能體現城鎮發展的特色區域尚未形成,也缺少一些能展現城鎮獨特風采的景觀要素,城鎮標志性元素缺失,城鎮價值未得以體現與展示。
2.2轉型升級路徑選擇
1.1
2.2.1組織高標準規劃,明確城市發展結構:“善盤活老區、引導發展新區、整合創新產區”
明確發展策略,并且保證發展策略與分階段目標之間的關系,必須完善環境保護、交通道路、公共服務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強化各規劃之間的銜接協調,逐步形成層次分明、相互融合的規劃體系。
按照渭南市市級重點鎮建設要求在城鎮發展轉型過程中,遵循“全域荊姚”的發展理念,統籌規劃中心鎮區與農村社區、產業集聚區、生態濕地休閑區建設,明確各區域功能定位,在鎮域內形成“一帶兩區六基地”產業布局結構。
一帶:南部依托鹽堿灘地形成的鹵陽湖生態旅游產業帶;
兩區:北部現代農業發展區、南部現代綜合產業發展區。其中:
(1)北部現代農業發展區
現代農業發展區主要包括:農產品加工、果蔬種植、傳統農業種植、畜牧養殖四大產業。其中:
農產品加工:主要依托大面積的傳統種植、酥梨種植以及畜牧養殖的優勢,結合鎮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業產業的前后向聯系;農產品加工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利于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果蔬種植業:主要依托鎮域北部土地資源優勢,結合現有種植業基礎,加強農業設施建設,依托中華名果堯山酥梨發展果蔬種植業,高端定位、品牌引領,發展低農殘、無污染、綠色有機全程可追蹤的果品種植。
傳統農業種植業:主要依托鎮域中部大面積耕地,進一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結合省級小麥生產示范基地,建設規模化、機械化的傳統農作物生產區,以達到規模經濟效應。
畜牧養殖業:采取因地制宜原則,集合已有的奶牛、奶羊養殖基礎,在鎮域中部及南部鹽堿灘地推行規模養殖業,延伸養殖業上下游產業鏈,大理推廣“畜-沼-菜-肥”形成整個農業產業鏈的循環。
(2)南部現代綜合產業發展區
南部現代綜合產業發展區主要包括:鹵陽湖綜合產業開發區中部以航空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先進制造業發展區、以現代物流業為主導的綜合發展區、西部的生物科技園區,以及依托鹵陽湖濕地保護區發展的濕地生態旅游和現代農業觀光體驗旅游區。
六基地:荊姚農產品加工基地、孟郊村有機果蔬生產與技術研發基地、吳家寨奶牛循環養殖基地、郭村小麥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鐘家物流基地、許家莊特色鄉村旅游示范基地。
2.2.2城鄉統籌建設,完善保障服務
加快推進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積極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和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更加注重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在城鄉統籌建設發展的基礎上,要加快推進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社會組織,建立與社會轉型相適應的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優化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
2.2.3突出產業特色,協調多種經濟
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并舉,以打造集群化產業、推進戰略性項目、培育龍頭型企業為重點,整合提升產業集聚平臺,構建荊姚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依托原有產業基礎,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和特色旅游等優勢行業,將荊姚打造成為蒲城特色產業基地。立足渭南市渭富組團的重點城鎮,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大力發展商業商貿、農副產品加工物流、濕地休閑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將其打造為蒲城縣西南部重要的生產和生活中心。抓住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發展機遇,調結構、抓升級、促發展,提升傳統加工業,依托鹵陽湖努力發展成為先進航空制造業基地。最終形成“支柱產業清晰、產業結構優化、產業集群化發展、區域融合度和服務能力高”的產業框架。
2.2.4提升城鎮品位,打造宜居環境
荊姚鎮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因此,在城鎮化升級過程中必須良好的運用這類資源,通過有效的建設,提升城鎮品位,打造適合群眾生活的宜居環境。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充分利用荊姚特有的鹽鹵濕地資源,展現濃郁的濕地風情,是創造城市風貌特色之關鍵。而通過對歷史環境和格局的保護,則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徑。具體而言,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要素,繼承人文傳統,使城市建設和生態網絡相結合,現代化城市建設和深厚的歷史沉淀相融合,形成憶往昔“接天碧水笠翁笑,百里禾苗魚米香”的空間形態和總體風貌,將荊姚鎮建設成生態環境良好,古樸與現代氣息有機銜接,富于地方特色的現代平原城鎮。并且規劃整合鎮域自然、人文要素,構建多層次區域景觀體系。
3、結語
在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通過切實有效地措施來推進城鎮發展轉型,對于像荊姚這樣的小城鎮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對自身存在問題的切實分析,促進城鎮產業、結構轉型,進行自身城鎮的升級,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礎。必須從城鎮職能、發展策略、建設模式、空間布局等方面全面升級,發揮荊姚鎮中心城鎮的作用,從而全面實現荊姚鎮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轉型與快速建設。
參考文獻:
1,胡霞; 日本農業擴大經營規模的經驗與啟示[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3) : 61-65.
2,高成全; 基于推進中部地區農村城鎮化進程的中心鎮建設研究――以平頂山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9年15期.
3,周祥勝;趙嘉新;秦晴;;城鄉統籌視角下“鎮域總體規劃”編制探索――以四會市江谷鎮為例[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2014-2020),2014.
5,《蒲城縣荊姚鎮總體規劃(2013-2030)》,2014.
作者簡介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林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做出了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秀美山川的戰略部署。國務院、省政府相繼印發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河南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和《河南省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規劃》。縣委、縣政府從優化城鄉人民生存質量、優化經濟環境,提高范縣知名度出發,做出了把范縣建成現代化生態縣的決策,要求盡快解決影響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根據這一總體要求,結合我縣實際,談談范縣林業發展對策。
1縣域林業生產現狀
范縣地處黃河故道,土壤沙化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生物多樣性貧乏。發展林果業,提高植被覆蓋率,保護和增加生物多樣性,是改善縣域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保障和措施。范縣屬平原農業區,林業生產主要有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等組成,隨著“退耕還林”等工程項目的實施,林業整體水平大幅度提高,林業生產已初具規模。
2發展方向和規劃目標
根據范縣植被發展的條件、存在的問題以及它在生態示范區中的地位作用,植被的發展應以防風固沙、保護農田、改善生態環境為主,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全面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充分發揮本地優勢。林業生產要按照社會和市場需求,調整經營結構和經營措施,優化品種組合,提高林木覆蓋率,實現農田林網化、溝河林帶化、道路林蔭化、林業產業基地化、多種經營規模化發展目標。不但要創造出優美、舒適、清新、安寧的生態環境,達到人類、資源及環境相互適應協調發展,而且使范縣建成林茂糧豐、牲畜興旺、富足文明、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縣城。
3重點項目建設
3.1黃河灘區速生林建設
黃河灘區土地瘠薄,風沙土地多,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產量低而不穩,林業基礎差,防護效能低。該區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方向應為:①綠色長廊。由南向北沿監黃大堤長42km、寬500m范圍內,建造水源涵養林、護岸林和防風固沙林等功能的綠色長廊。②退耕還林。利用“退耕還林”優惠政策,建設灘區速生豐產林基地。③水土保護林。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水土流失嚴重區域涉及我縣5個鄉,計劃5年時間把水保林工程全部完成。④防沙治沙。重點抓好黃河灘區的沙化土地,堅持以防風固沙為重點,選擇速生、經濟價值高、固沙能力強、群眾易接受的樹種,實行封沙造林,對農田林網實施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建成喬灌結合的高標準農田林網和生態林,適當發展小雜果基地。⑤實施林—草、林—藥等間作,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中藥材等多種產業。
3.2貫通縣域的綠色通道建設
以我縣境內的公路、鐵路、河流為主線,省道、縣道、鄉村道路統一規劃,路基綠化和兩側綠化統一布局,實現通道沿線林木連成網,使每一條綠色通道都建成綠化線、風景線、致富線。
3.3平原綠化
按照市“以完善林網抓死角,整體推進提高,突出重點抓精品,實現城鄉綠化一體化”的平原綠化總體發展思路和省級平原綠化高級達標目標的要求,發展喬灌結合或多層主體結構農田林網,農田林網控制率達99%,由此形成完整防護林體系。
3.4林業生態村建設
林業生態村建設是以增加綠量為主,營造高標準圍村林。村莊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綠化。街道綠化以高大喬木、常青樹、花冠木、綠籬等為主;庭院前后以小雜果為主,形成村旁有林,林中有村、房前屋后披綠戴花,綠滿園、果飄香的鄉村田園景色。
3.5新區小型公益林
以改善新區生態環境為宗旨,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建設高標準新區綠色隔離帶,實現生態、綠化、美化、休閑的統一。運用人文景觀和合理配置的植物景觀為居民提供休憩、舒適、優美的游樂場所。
4生物的保護
4.1范縣生物現狀
4.1.1植被。范縣的自然植被類型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由于耕作歷史悠久,歷史上連年戰爭的破壞,以及黃河泥沙沉積的掩埋,自然植被已不存在,現存的主要植被是人工栽培植物和田間雜草。主要有5類:①農作物植被。農作物是我縣的植被主體,由小麥、玉米、棉花、瓜果、蔬菜等栽培農作物組成,基本熟制是1年2熟或2年3熟,植被隨季節變化而更替,其他伴生植物為田間雜草。②闊葉林。楊、柳為我縣鄉土樹種,是林業建設的主體。刺槐多分布在故道沙荒地,沙蘭楊、大官楊、歐美楊多在渠道兩旁,柳、楊多分布在黃河灘區和背河洼地,“四旁”樹種有楊、柳、槐、椿、桑、蘋果、梨等,棗、葡萄、香椿等多在庭院宅旁。③灌叢。主要是紫穗槐、白臘、杞柳,多為人工栽培;白臘常見于灘區,紫穗槐多分布在黃河沙區。其次還有少量怪柳灌叢和紫荊灌叢等。④草甸。分布面積少,多在河灘和沙堿荒地上。鹽生草甸,主要分布在低洼潮濕的鹽漬地帶,常見于背河洼地區的鹽堿荒地上;濕生草甸主要在土壤比較潮濕的黃河嫩灘、坑塘、溝渠或粘土地帶。⑤沼澤植被和水生植被。蘆葦主要分布在積水、半積水坑塘內,荊三棱、河草沾澤分布在背河洼地的積水地區,蓮群落水生植被在坑塘中較常見。
4.1.2野生動物。由于人類長期對自然環境的干擾,我縣野生脊椎動物賴以生存的原始植被已不復存在,由于人為捕殺,除哺乳類中家鼠,田鼠;鳥類中麻雀、啄木鳥;爬行類中的壁虎、晰蜴;兩棲類中的蛙、蟾和一些魚類數量較多,分布較廣泛外,其他野生脊椎動物如野兔、黃鼠狼數量已很少,昆蟲類在全縣野生動物中占絕對優勢。
4.2生物保護措施
4.2.1充分利用林地,豐富喬灌木樹種。從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物種多樣性出發,繼續抓好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小型公益林、四旁樹,積極發展經濟林和用材林;改變目前樹種單一的局面,提倡多種樹種混交,喬灌草立體種植。適應本縣發展的喬木樹種除有歐美楊及楊屬其他幾個品種外,還有旱柳、白榆、刺槐、國槐、臭椿、桑、棗、梨、梧桐等,灌木種類有怪柳、紫穗槐等。
4.2.2填補生態位。有3種做法:①不斷改良品種,引進適合范縣立地條件的品種資源。②增加生物多樣性。為開拓生態位資源,充實生態位,大力引進多種生物,如引進平度的優質葡萄,遼寧的水葫蘆以及引進花草及觀賞木,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系統的穩定性。③增加水域和濕地面積,保持生境的多樣性。水域、濕地和森林的功能一樣,能為多種物種的生存提供環境條件。
農村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生產力,讓億萬農民富裕起來,但到目前贛南還有80%以上的農業人口,大量的農業人口守著極其有限的耕地,這要使贛南農民富裕起來是不可能的。西方發達國家從事農業人口一般只占總人口的5%左右,而贛南遠高于這個數字,如果眾多的農民不能從有限的土地中轉移出來,農民奔小康就只能是一句空話。論文大全。對如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應放在戰略的高度與抓農業產業化同等位置來對待,以加速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戰略性轉移,
減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提高農業產出效益,唯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一)因勢利導,把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作為一項產業來抓
1.政府支持。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要“政府搭臺,農民唱戲”,各級政府不僅要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作為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更要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產業來抓,做到上下統一,轉變思路,順應農民的意愿,穿針引線,鋪路架橋。通過新的體制引導、政策設計,幫助農民在轉移中實現更少的盲目,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小的風險,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由自發無序向政府組織、規范引導轉變。
2.轉變觀念。要把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戰略措施來抓。并在思想上消除對農民就業存在的三種認識誤區:一是認為農民不存在就業問題,說到就業,就是指安排城里人就業。二是一些城里人存在對外來農民工的歧視,認為農民工只會與之搶飯碗的思想。三是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存在視作農業就業不充分是暫時現象的觀念。因此,我們要走出認識的誤區,開展廣泛宣傳教育,引導人們破除上述不正確的認識或觀念,充分認識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性,從根本上實現由限制農民進城向主動吸引農民進城轉變。各級政府必須就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強組織和宏觀指導,制定規劃,完善各項配套的政策措施。論文大全。
3.合理有序的組織輸出。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勞務輸出是現階段農民致富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可以說輸出一個勞力等于脫貧一戶農戶。要做好勞務輸出工作,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大量收集各地真實的勞務信息,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和定點張貼廣告等渠道提供信息,供廣大勞務人員選擇,主動為農民外出打工架橋鋪路。
4.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計劃目標和考核機制。要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納入政府宏觀決策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依據實際制定《贛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實施方案》以指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各級政府要從宏觀經濟的高度,從本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來考慮和部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就業,相應的計劃和勞動部門要做好農村勞動力實行戰略轉移的計劃和實施方案,財政、公安和城建等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落實和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一系列問題,并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工作實績作為考核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工作業績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狠抓內因,提高勞動力素質
通過教育與培訓,大力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和技能,增強農民外出勞務者的競爭能力,加快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變過程。首先要繼續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保證適齡少年兒童入學,解決農村學生失學、輟學問題,真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盡快使新一代農民文化程度上升到一個新水平,以切實提高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其次是加強職業培訓,采取靈活多樣的辦法,擴大和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術培訓,使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提高到一個新層次,職業培訓不僅僅局限農業生產技術的培訓,符合農業發展的需要,而更要符合市場對勞動力的需要。再次是加強農民勞動技能的培訓,使農民身懷一技之長。為此,各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牽頭組織,有條件的縣、鄉(鎮)應建立統一規范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心,做好農民工的培訓、引導和中介工作,促進農民轉崗就業。
(三)強化外因,深化農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大力發展非農產業
第一,積極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做大做強農業,增加農業自身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吸納作用,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一條重要途徑。首先,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在調整結構中要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經濟、市場和技術等方面的比較優勢,著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開發名特優新稀農產品,培植區域性的主導產業和拳頭產品。對此,(1)各縣(市、區)郊區應圍繞服務于城市這一目標,重點發展優質糧油、無公害蔬菜、花卉生產等高效農業。(2)贛南各縣(市、區)應利用各自的區位優勢,緊緊圍繞把贛南建成東南沿海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的目標,重點建設一批綠色大米、無公害商品蔬菜、中藥材和花卉等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基地,形成一批獨具競爭力的優勢農產品主產區。(3)針對贛南的區位優勢應大力發展臍橙產業,在把贛南建成世界著名臍橙主產區的進程中,使這一新興產業能夠最大幅度的覆蓋和幅射到廣大的農村和農民,把廣大農戶組織和引導到臍橙產業中來;其次,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畜牲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一直是我市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在畜牲業生產中,應進一步改良生豬品種,加速發展市場前景好,效益比較高的草食畜禽。論文大全。在穩定生豬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各具區域特色的節糧型畜牧業,如于都縣確定奶牛生產為“興縣富民”工程,作為縣域經濟主導產業來抓,崇義的養羊工程和興國的灰鵝工程,都大念草經,走“種草養畜,以畜補農,靠畜增收”的路子,成為贛南畜牧業發展的新模式和新的經營形式,已帶動大量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更使畜牧業生產成為轉移農村勞動力和增加農民收人的重要方面。再次,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剩余勞動力內部轉移的保證,目前贛南小生產與大市場、小生產與大流通的矛盾依然突出,各地應圍繞主導產業,大力推廣“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引導農民和企業不斷提高生產和經營的組織化程度,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通過合作經濟組織聯合起來,對應和承接龍頭企業的輻射和帶動,使企業和農戶之間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實現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一體化經營,從而帶動關聯產業群的發展,將產業優勢和產品優勢轉化為農民的就業機會,拓展農民的就業渠道,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創造無限的空間。第二,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一是繼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提高鄉鎮企業的效益,依靠科技改造鄉鎮企業。在發展鄉鎮企業過程中,贛南尤其要因地制宜地發展農產品食品加工工業,靠大力發展農產品食品工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以加大農民增收的步伐。二是進一歩促進農村個體經濟和農村服務業的發展,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對此,要放手發展農村個體私營經濟,各級政府應制定寬松、公正的政策,在法律、法規、融資渠道等方面真正為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創造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引導其健康發展,從而大幅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個體私營企業中的就業比重。同時,鼓勵農民發展庭院經濟、家庭作坊,引導有條件的農民從第一產業進入商貿、餐飲、旅游、娛樂等服務行業。要積極啟動民間資本,開辟新的就業領域,逐步發展農村市場的中介、經紀人、運輸、財務管理、城鎮和農村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行業,多方拓展農民就業面。
(四)做大城市,加快城鎮化建設
要加速實行多元城鎮化戰略,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贛南應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積極發展中小城市的原則,完善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城鎮密集區有序發展,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并根據國家多元城鎮化戰略規劃,編制好贛南的城鎮體系規劃和發展規劃,各地在制定城鎮發展建設規劃中,應把吸納農村人口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贛南的城鎮發展和建設中,要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贛州市建成粵閩湘贛四省邊緣的中心區域性中心城市為契機,大力提升城市發展水平,做大做強贛州市,使其成為一個吸吶農村人口的范例。為此要進行廣泛的招商引資,通過大力發展工業園區經濟,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工業企業向中心城市聚集,提高城市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中小城鎮是連接城市與農村的紐帶,是工農、城鄉的交匯點,要積極實施小城鎮發展戰略,重點建設一批象南康市唐江鎮這樣有一定工業基礎的中心小城鎮,從而加速贛南中小城鎮的建設,發展和繁榮城鄉生活,增加農村勞動力的就業。
(五)積極引導 穩妥推進土地流轉
由于土地仍是分散的一家一戶經營,每個家庭所擁有的土地總量有限,加上農業效益低,許多家庭青壯勞力外出打不能顧及家中土地等因素的影響,農民轉讓土地的愿望強烈。土地流轉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耕地拋荒問題,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業生產效益;土地向種田大戶和農業企業集中,也能滿足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需要。各級政府應順應農民的意愿,盡快建立土地流轉機制和市、縣、鄉和村四級土地使用權流轉服務體系。在堅持土地承包權30年不變的前提下,按著“自愿、有償、合法、規范”的原則,加快土地流轉,使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實行土地承包權與耕作經營權的分離,為農民的土地流轉提供服務和幫助,允許農民承包的土地以反租倒包、轉包、入股、租賃和聯營等多種方式流轉,支持因土地流轉釋放的農村勞動力進城打工或就業,解除其后顧之憂,真正使農民轉得出,穩的住,留的下。
參考文獻:
1.王德文 蔡昉高文書:《全球化與中國國內勞動力流動:新趨勢與政策含義》
2.鄭杭生:《農民市民化:當代中國社會學的重要主題》,[蘭州]《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3.陸益龍:《當前農村社會發展狀況的總體評估》,[南京]《江海學刊》2005年第3期
“風險社會”是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在1986年提出,是相對于早期工業化階段的一個現代化過程新階段,是反思性的現代性。“我說風險,首先是指完全逃脫人類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氣、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隨的短期和長期的對植物、動物和人的影響。[3]”風險界定依賴于辨別風險的知識和技術,它是“客觀存在與主觀認知的結合體”[4]“知識在社會和經濟上的重要性類似地增長著,隨之而來的是控制媒體塑造知識(科學研究)和傳播知識(大眾媒體)的權力。在這種意義上,風險社會同時也是科學社會、媒體社會和信息社會。[3]”知識結構、社會背景不同,對風險的定義也不相同,“風險的界定可能是一個爭論的過程”[5]。
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快速發展,“我國的食品藥品安全處于各類問題并存、矛盾交織和風險聚集的階段”[6]食品安全體現了典型風險特征:現代科技知識帶來的副作用,危害不確定性,以及高度依賴知識等。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政府監管部門、生產方、各類專家、媒體、普通公眾等在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背景下進行博弈。筆者試以“速生雞”事件為例,探析媒體、專家的議程和知識爭議。
二“速生雞”事件的媒體議程焦點
(一)“速生雞”事件回顧。
2012年11月23日,中國經濟網一則《肯德基麥當勞原料雞45天速成飼料能毒死蒼蠅》報道曝光了山西粟海集團的45天速生雞,飼料中參加藥劑,而粟海集團是肯德基和麥當勞的供貨商。隨后,肯德基、麥當勞通過微博發表聲明,各大媒體持續跟進,各類專家發表意見,監管部門采取行動。12月18日,央視新聞頻道“揭秘‘速生雞’”曝光山東多個養雞場對白羽雞喂養抗生素藥物。“速生雞”問題再一次發酵。21日,《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報道,稱肯德基在2010和2011年的自檢中隱瞞結果。在持續了近一個月的升溫中,媒體、各類專家、涉事企業、監管部門、公眾等都參與到“速生雞”事件的議程中。
(二)“速生雞”事件的媒體議程焦點。[ LunWenData.Com]
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媒介在一定階段內對某個事件和社會問題的突出報道會引起公眾的特別重視,進而成為社會輿論討論的中心議題。議程設置第一層次影響是媒介議程與公眾議程間的數量關系。網絡已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筆者選取“百度指數”和“論文格式”,以“速生雞”為關鍵詞,以11月24日至12月23日時間段。“速生雞”事件媒體報道數據起伏大體一致,同時窺探出公眾關注度和媒體關注度的相關性,盡管不能解釋因果關系,但“速生雞”事件已然是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隨著時間推進和事件發酵,媒體議程大致如下:
從上述統計中可看到:媒體議程趨向于“速生雞”。媒體大致對應披露者、跟進者、安撫者和沉默者四種角色:1.媒體獨家披露“速生雞”,其報道中“45天速成”、“肯德基供應商”、“飼料用藥”、“蒼蠅被毒死”等話語也成為跟進報道的議程,中國經濟網的這篇匿名報道在轉載中多被稱為“有媒體報道”,但作為第一披露者,即使新聞來源和報道者存在爭議,也能引發輿論跟進;2.跟進者多以轉載和評論的方式設定議程,議程容量迅速擴大,如記者再度調查、“速生”是否安全、專家意見、涉事企業回應、相關部門行動、檢測結果、養殖業藥物使用、股市所受影響等;3.“安撫者”指媒體重點突出相關部門處理事件的良好表現,這類新聞在后期較多出現,反映出監管部門議程的滯后;4.沉默者,截至12月23日,《人民日報》對此事還無相關報道。在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對稱現狀下,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仍是媒體,“45天速生雞”是媒體的議程焦點。媒體通過議程設置對“速生雞”事件進行再現和定義。
三、媒體、專家間的議程和定義爭議
“速生雞”事件具有一定專業性,公眾不能完全理解“速生雞”的風險,需要通過信任專家獲取風險認知。各類專家,包括食品安全領域專家、畜牧養殖業專家、監督管理部門專家、科普專家、公共知識分子等或通過媒體采訪、或通過發表博客和微博表達看法、從各自知識角度構建定義,媒體與專家、專家與專家、專家與公眾之間產生了知識和話語之爭。
12月4日,《武漢晚報》時評《“速生雞”又一個妖魔化的受害者?》認為“速生雞”與激素、營養問題等議程是傳播不當。雖然在此前后不斷有專家澄清的報道,但媒體關注仍聚焦在“速生雞”與激素等藥物的關系以及企業是否違規、相關部門采取的行動等。12月19日@新華視點V微博稱“若‘速生雞’真的無毒無害,為何急吼吼地展開調查?”。媒體大量關注本身就是建構。
科普專家云無心以“新華社大了,什么樣的記者都有”的評論表明了不認可態度。當媒體曝光并關注“45天速生雞”時,他認為這本身就是謠言,是媒體“賣萌曝”。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專家的知識和觀點需要媒體傳播,媒體也傾向于選擇專家聲音。但媒體中的“專家群體處于弱勢,其公共性也是微弱的。[7]”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毅在12月20日微博中稱“‘朱毅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在國內,同樣45天的速生雞會被喂養很多抗生素,這在國外很少見的。’誤讀了我的意思”。對專家觀點斷章取義、誤解等已然是新聞備受詬病之處。食品安全本身的風險特征更加劇了這一問題。
專家與媒體間的知識之爭在網絡媒體環境下更顯性化。各類專家通過博客、網站、微博等平臺資訊、表達意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事件的顯著度,加強了意見交流。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在博文《“速生雞”為何應少吃?》和《常吃速生肉是否會讓人變肉坨?》中分析“速生雞”的危害。科學松鼠會《說說肉雞的家長里短》(2012-12-18朱毅),果殼網《雞兒長得快,全靠激素帶?》(2012-11-26暗號)都試圖從科普角度對媒體的“‘速生雞'+激素”議程進行“糾正”。媒體人洪廣玉在博文《在細節上講良知》中就媒體在“速生雞”事件中的報道提出一些反思,獲得了一些專家的認同。專家間的爭議也體現出食品安全的風險特征。
論文摘要介紹了范縣縣城林業生產現狀,就生態環境建設提出范縣林業的發展方向和規劃目標,并對重點項目建設和生物保護提出對策措施。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林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做出了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秀美山川的戰略部署。國務院、省政府相繼印發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河南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和《河南省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規劃》。縣委、縣政府從優化城鄉人民生存質量、優化經濟環境,提高范縣知名度出發,做出了把范縣建成現代化生態縣的決策,要求盡快解決影響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根據這一總體要求,結合我縣實際,談談范縣林業發展對策。
1縣域林業生產現狀
范縣地處黃河故道,土壤沙化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生物多樣性貧乏。發展林果業,提高植被覆蓋率,保護和增加生物多樣性,是改善縣域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保障和措施。范縣屬平原農業區,林業生產主要有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等組成,隨著“退耕還林”等工程項目的實施,林業整體水平大幅度提高,林業生產已初具規模。
2發展方向和規劃目標
根據范縣植被發展的條件、存在的問題以及它在生態示范區中的地位作用,植被的發展應以防風固沙、保護農田、改善生態環境為主,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全面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充分發揮本地優勢。林業生產要按照社會和市場需求,調整經營結構和經營措施,優化品種組合,提高林木覆蓋率,實現農田林網化、溝河林帶化、道路林蔭化、林業產業基地化、多種經營規模化發展目標。不但要創造出優美、舒適、清新、安寧的生態環境,達到人類、資源及環境相互適應協調發展,而且使范縣建成林茂糧豐、牲畜興旺、富足文明、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縣城。
3重點項目建設
3.1黃河灘區速生林建設
黃河灘區土地瘠薄,風沙土地多,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產量低而不穩,林業基礎差,防護效能低。該區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方向應為:①綠色長廊。由南向北沿監黃大堤長42km、寬500m范圍內,建造水源涵養林、護岸林和防風固沙林等功能的綠色長廊。②退耕還林。利用“退耕還林”優惠政策,建設灘區速生豐產林基地。③水土保護林。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水土流失嚴重區域涉及我縣5個鄉,計劃5年時間把水保林工程全部完成。④防沙治沙。重點抓好黃河灘區的沙化土地,堅持以防風固沙為重點,選擇速生、經濟價值高、固沙能力強、群眾易接受的樹種,實行封沙造林,對農田林網實施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建成喬灌結合的高標準農田林網和生態林,適當發展小雜果基地。⑤實施林—草、林—藥等間作,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中藥材等多種產業。
3.2貫通縣域的綠色通道建設
以我縣境內的公路、鐵路、河流為主線,省道、縣道、鄉村道路統一規劃,路基綠化和兩側綠化統一布局,實現通道沿線林木連成網,使每一條綠色通道都建成綠化線、風景線、致富線。
3.3平原綠化
按照市“以完善林網抓死角,整體推進提高,突出重點抓精品,實現城鄉綠化一體化”的平原綠化總體發展思路和省級平原綠化高級達標目標的要求,發展喬灌結合或多層主體結構農田林網,農田林網控制率達99%,由此形成完整防護林體系。
3.4林業生態村建設
林業生態村建設是以增加綠量為主,營造高標準圍村林。村莊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綠化。街道綠化以高大喬木、常青樹、花冠木、綠籬等為主;庭院前后以小雜果為主,形成村旁有林,林中有村、房前屋后披綠戴花,綠滿園、果飄香的鄉村田園景色。3.5新區小型公益林
以改善新區生態環境為宗旨,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建設高標準新區綠色隔離帶,實現生態、綠化、美化、休閑的統一。運用人文景觀和合理配置的植物景觀為居民提供休憩、舒適、優美的游樂場所。
4生物的保護
4.1范縣生物現狀
4.1.1植被。范縣的自然植被類型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由于耕作歷史悠久,歷史上連年戰爭的破壞,以及黃河泥沙沉積的掩埋,自然植被已不存在,現存的主要植被是人工栽培植物和田間雜草。主要有5類:①農作物植被。農作物是我縣的植被主體,由小麥、玉米、棉花、瓜果、蔬菜等栽培農作物組成,基本熟制是1年2熟或2年3熟,植被隨季節變化而更替,其他伴生植物為田間雜草。②闊葉林。楊、柳為我縣鄉土樹種,是林業建設的主體。刺槐多分布在故道沙荒地,沙蘭楊、大官楊、歐美楊多在渠道兩旁,柳、楊多分布在黃河灘區和背河洼地,“四旁”樹種有楊、柳、槐、椿、桑、蘋果、梨等,棗、葡萄、香椿等多在庭院宅旁。③灌叢。主要是紫穗槐、白臘、杞柳,多為人工栽培;白臘常見于灘區,紫穗槐多分布在黃河沙區。其次還有少量怪柳灌叢和紫荊灌叢等。④草甸。分布面積少,多在河灘和沙堿荒地上。鹽生草甸,主要分布在低洼潮濕的鹽漬地帶,常見于背河洼地區的鹽堿荒地上;濕生草甸主要在土壤比較潮濕的黃河嫩灘、坑塘、溝渠或粘土地帶。⑤沼澤植被和水生植被。蘆葦主要分布在積水、半積水坑塘內,荊三棱、河草沾澤分布在背河洼地的積水地區,蓮群落水生植被在坑塘中較常見。
4.1.2野生動物。由于人類長期對自然環境的干擾,我縣野生脊椎動物賴以生存的原始植被已不復存在,由于人為捕殺,除哺乳類中家鼠,田鼠;鳥類中麻雀、啄木鳥;爬行類中的壁虎、晰蜴;兩棲類中的蛙、蟾和一些魚類數量較多,分布較廣泛外,其他野生脊椎動物如野兔、黃鼠狼數量已很少,昆蟲類在全縣野生動物中占絕對優勢。
4.2生物保護措施
4.2.1充分利用林地,豐富喬灌木樹種。從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物種多樣性出發,繼續抓好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小型公益林、四旁樹,積極發展經濟林和用材林;改變目前樹種單一的局面,提倡多種樹種混交,喬灌草立體種植。適應本縣發展的喬木樹種除有歐美楊及楊屬其他幾個品種外,還有旱柳、白榆、刺槐、國槐、臭椿、桑、棗、梨、梧桐等,灌木種類有怪柳、紫穗槐等。
4.2.2填補生態位。有3種做法:①不斷改良品種,引進適合范縣立地條件的品種資源。②增加生物多樣性。為開拓生態位資源,充實生態位,大力引進多種生物,如引進平度的優質葡萄,遼寧的水葫蘆以及引進花草及觀賞木,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系統的穩定性。③增加水域和濕地面積,保持生境的多樣性。水域、濕地和森林的功能一樣,能為多種物種的生存提供環境條件。
二、中國農業的現實決定了必須走發展生態農業之路
長期以來,由于不注重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犧牲農業生態環境,片面追求農業經濟增長,造成了農業資源日益萎縮和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直接威脅了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目前農業資源嚴重萎縮及保證糧食安全的迫切性,決定了必須走發展生態農業的現代化道路。
1.土地的數量與質量江河日下。截至2012年,全國耕地保有量為18.2476億畝,人均不足1.43畝,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盡管國家采取最嚴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占優補劣”、“硬占柔補”已經嚴重危害了耕地的質量,目前全國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僅為1.8%,比歐洲同類土壤低1.5~3個百分點。同時,每年沙化面積為2460平方公里,沙漠及沙化土地總面積達174.31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3。
2.森林與草原銳減。據第六次全國森林詳查,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只有20.3%,人均占有林地量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7,已基本無成熟林可采,造成森林覆蓋率低,植被減少。我國現有可利用的草地面積約33.7億畝,人均不足2.6畝,目前,草原退化面積達13億畝,而且每年仍以2000多萬畝的速度在退化。
3.水資源不足。中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接近400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缺水300億立方米。同時,水資源缺少地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過大,超過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力。
4.農業環境污染嚴重。一是大氣與水體污染。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酸雨區,酸雨區接近國土面積的30%。農村畜禽飼養業的廢水、廢氣和廢渣等污染排放已占到全國總排放的50%,2010年,農業源排放的化學需氧量約占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43.7%、總氮和總磷排放量分別約占排放總量的57%和67%。2010年,縣域污水處理率約為31%,水體污染嚴重。二是農地污染。全國1/10以上的耕地遭受污染,土壤呈現新老污染物并存、無機有機污染混合的局面。平均每公頃耕地使用農藥15公斤,高出發達國家1倍,在土壤中的殘留量高達50%~60%;每年化肥施用占世界總量的30%,化肥用量60年增加近百倍,用量是發達國家上限的2倍。三是白色污染。每年有約50萬噸的地膜和塑料殘留在土壤中,百余年不能降解。四是食源性污染。在農牧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過程中使用大量的生長激素、催熟劑和添加劑,中國每年生產抗生素21萬噸的9.7萬噸用于畜牧養殖業,造成了農牧產品生長過程的污染,“有抗食品”已成為人體內的“隱形炸彈”,對人體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危害。五是外來物種侵害嚴重。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越來越多,有飛機草、互花米草、水葫蘆等400多種,20世紀90年代,每10年左右才會發現1種生物入侵,可2005年以來,每年都會出現1~2個“新面孔”。
5.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
盡管我國糧食已經連續十年豐收,但從長遠看,糧食缺口仍然會擴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面臨新的挑戰。2013年糧食產量達1.2萬億斤,人均占有糧食860多斤,自給率約為88.4%,缺口約11.6%,缺口接近糧食生產大省黑龍江全年1300億斤的產量。我國人口每年凈增700多萬,比青海省還多200萬,預計到2020年,人口將達到14.5億,對糧食的剛性需求不斷增長,需求總量將超過6億噸。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精深加工的食品需求越來越大,轉化為肉、蛋、奶、酒的糧食越來越多,目前我國每年僅生產白酒和啤酒消耗的糧食就有4000萬噸。13.4億人口這一國情決定了中國人的飯碗不能端在外國人手中。目前,全世界糧食貿易量僅為5000多億斤,假如都被中國購買,也只能滿足中國糧食需求的40%,解決不了中國的糧食需求。2012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農產品的第三大進口國和第四大出口國,其中美國出口糧食總量的15%銷往中國,貿易逆差133億美元,已經連續十多年逆差。糧食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我國除了18.36億畝耕地外,還有60億畝草原、43億畝林地、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和內陸河湖。必須充分循環利用農業資源要素,生產出更多的畜產品、水產品、水果和蔬菜,減少國民對口糧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國的現代農業建設,要從中國的現實國情農情實際出發,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的現代生態農業,尤其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以實現較高的資源轉化率和維護良好的資源生態環境,這是實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2014年糧食生產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的最主要途徑。
三、積極推進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生態農業建設涉及觀念、制度、政策、技術等方面,必須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加強整體設計,積極推進我國生態農業發展。
1.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生態文明觀念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的思想基礎。一是中央要明確做出加快生態農業建設的戰略決定,明確指出生態農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步驟和戰略措施,明確把生態農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攻方向。二是加強全黨的生態農業文明教育,正確的路線確定之后,干部最重要,所以要在全黨開展廣泛的生態農業文明教育,要編寫材,在各級各類黨干校和農業院校開設生態農業課,普及生態農業知識,用科學的生態農業知識武裝廣大干部,重點武裝農業和農村干部,以提高全黨和廣大干部發展生態農業的思想自覺。教育全黨和廣大干部通過發展生態農業給子孫后代留下更多農業資源,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生態。三是利用各種新聞媒體開展廣泛的生態農業文明宣傳,使全社會,尤其是廣大農民熱愛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進而形成全社會的生態農業文明意識。
2.制定生態農業發展戰略與規劃。認真研究西方國家的生態農業發展戰略,發展完善已有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并最大限度地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具體而言,一是在沿海地區和太湖、洞庭湖、三峽庫區、滇池等高集約化地區,借助3S技術,科學施肥施藥,減少用量,積極防治工業和農業面源污染,實施農業環境和農產品環境污染預警,保證農地和農產品免遭污染。二是在長江和黃河中上游地區,黃土高原區,西北、華北和東北風沙綜合防治區等生態脆弱區,加大生態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開發適合這些地區生長的優質速生林木品種,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積極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充分利用這些地區獨特的農業資源,生產各具地方特色的優質農林牧漁產品,重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三是在東北、華北和長江中下游、成都平原農業區,防止農產品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盡可能多地生產綠色食品,積極推進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建設。把黑龍江省和豫東平原建成亞洲最大的生態農業區。四是重點推進各地區主導生態產品建設,筆者認為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是糧食主產區生態農業發展的重點。發展生態農業,重在堅持“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加速建立不同產業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利用體系,合理配置農業資源,農林牧漁結合,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制定完善發展生態農業的政策和法律規范。一是制定和完善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持生態農業的發展,擴大并提高對生態農業產品生產的補貼額度,擴大對生態農業產品生產的信貸支持,使農民在發展生態農業中受益。各級政府都要加強生態農業基礎建設,主要包括農田水利、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水土保持、防護林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的投入,改善生態農業的發展條件,減少生態農業的自然和市場風險,增強生態農業發展的后勁,尤其要加大對生態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的投入。二是將必要的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相結合,政府必須明確在發展生態農業中,支持做什么,不許做什么,獎勵遵循者,處罰違規者。三是運用法律手段支持和保護生態農業建設。目前,我國初步形成了以《環境保護法》為核心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要以此為基礎,加快制定《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生態農業補貼條例》等保護生態農業發展的配套法律,尤其要加快制定規范農產品市場建設方面的法律,依法保護和調動廣大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
4.調整農業內部結構。擴大生態農業在農業中的比重。一是調綠,大力發展非生態農業和生態農業中綠色食品生產,它是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加速有機肥、有機農藥和有機生物調節劑的研發與生產。二是調紅,非生態農業區和生態農業區都必須大力發展畜牧業,內蒙古、寧夏、新疆、青海、五大牧區必須率先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以發展生態型畜牧業為主,嚴格按草原合理的承載力放牧,對嚴重沙化與退化的草原禁牧,對一般退化了的草原周期性休牧,加快恢復草原生態功能,各級政府要增加休牧補貼數額。三是調白,即大力發展微生物農業,微生物農業是典型的高科技生態農業,要積極開發新的菌種,做好白色產業的精深加工,搞好產業化經營。四是調藍,大力發展海洋和陸地江河湖澤水產業,變非生態養殖為生態養殖,做大做強海洋生態農業,大力發展海洋菜園、海洋糧食和海洋牧業。五是調特,大力發展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態農業產品。總之,在農業結構調整中要充分考慮農林牧漁業各業間相互依存關系,充分發揮各農作物在生態鏈條中的作用,建立各種各樣高效優質生態農業模式。
5.加強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建設。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生態農業基地建設的指導,在堅持標準的前提下,擴大生態農業示范基地面積,提高生態農產品質量。一是繼續堅持已經開展的生態農業試點縣建設。選取各方面條件相對較好的縣市,采取整縣推進的方法,邊推進邊總結成功經驗,做到以點帶面,直至推廣到全國。二是依托“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鼓勵支持龍頭企業自建生態農業基地,鼓勵支持企業加速實現已有非生態型農業基地向生態型農業基地轉變,借助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實現生態化種植養殖,龍頭企業與農戶均享加工利潤和銷售利潤,使自己有穩固的基地和農戶群。三是加強生態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更多依靠龍頭企業拓展海外市場,不斷擴大生態農產品出口數量,使其成為農產品出口的生力軍,進而成為平衡國際貿易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依托其進一步拉動國內生態農業發展。
6.加強生態農業科技研究與推廣。科技創新是生態農業發展之本,農業科技創新是突破資源與環境約束的客觀要求。一是加快生態農業動植物新品種培育。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是種子,種子的科技含量占農業總科技含量的40%,尤其是要加快培育適宜糧食主產區生長的新品種,積極開展分子生物育種和天空育種,搶占世界種業科技創新的制高點。二是集中力量開展先進適用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主要包括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農田控磷減氮、畜禽清潔養殖和廢棄物綜合處理與利用等面源污染防治技術,循環農業和農業清潔生產技術,生物肥料和生物農藥及生物調節劑等生物技術,節水節肥節藥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精準農業技術,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的再生利用技術。三是加強生態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建議采取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優秀學子報考農業院校,提高農業院校生源質量;國家免費培訓基層生態農業科技人員、生態農業實用人才和新型農民,獎勵優秀受訓者。四是加快新型生態農業科技成果在基層推廣。農業科技推廣的重中之重是基層,加強基層站點設備等硬件和隊伍建設,實現農業科技入戶進田,暢通“最后一公里”。加速建立完善生態農業科技推廣的利益驅動機制,實行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制,基本工資保底,績效工資與推廣的數量與質量掛鉤;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建立農科教產學研推相互銜接的機制,強化“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9]的科研與推廣評價導向機制;發展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組織,農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必須承擔生態農業農技推廣任務,國家要做出農業高等學校的教師將1/3的時間、科研院所將1/2的時間用在農業科技推廣上的規定,在職稱和利益分配上予以更多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