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造林技術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7-18 05:06: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林業造林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林業造林技術論文

篇(1)

隨著我國各方面的高速發展,林業產品的需求量也會越來越高,尤其是近幾年來,我國建筑行業及其一些類似行業的發展,對木材的需求可以說達到了供不應求的地步我國雖然說是幅員遼闊,但是經過這么多年的采挖,逐漸變為一個森林資源匱乏的國家,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森林面積在不斷地減小,而且分布極其不均勻;木材的質量也變得差了許多,群落結構不符合自然發展的規律,出現大面積的病蟲害;樹木的生長狀況不好,不能被很好的利用,產量極低在這種情況下,很難保證林場出的木材滿足國家發展的需要,這就不能最大程度的履行森林對于人們所應該履行的義務而這種現象的后果就是,許多與林業相關的產業發展滯后,也降低了林業市場的競爭能力。

1.2一些地方綠地利用率低

綠化可以代表一個城市的形象,這幾年各個地方綠化程度不斷增加[1],但是仍有許多地方的綠地利用率相對較低,首先是現如今許多城市修建雕塑廣場,只是單純的為了某些官員的政績上添上一筆而已,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還有就是城鎮綠地的結構極其不合理,沒有做到喬灌草相結合,更有甚者盲目崇拜外國,引種外國的可觀賞性花草,造成物種入侵,許多地方呈現出草坪多但是喬灌木少的情況,生態效益就會變得很低。還有就是一些路邊樹選種不適合的現象,根本沒有調查清楚,栽種較為盲目,不僅造成了勞動力的浪費,而且還大大的降低了生態效益。

1.3林業資源缺乏保護力度

現我國破壞林業資源的現象仍然是隨處可見,林業資源設置好就不管了,這樣如果沒有后期的檢查跟保養,這樣很容易造成一些樹木因為各種原因死亡,損失掉了林業資源,還有就是隨著現在木材價格的上漲,所以一些人為破壞林業資源的現象也在增多,一些不法分子砍伐樹木進行交易,取得不法利益,還有就是一些天災的出現,一些地方因為二氧化硫污染下起了酸雨,這樣會嚴重損害樹木的結構,會給一些樹木造成傷害,加大林業資源的匱乏,但還有就是現在我們對一些林業資源的保養力度嚴重不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樹木的衰老,剪短了它的壽命。

2針對造林更新技術與林業發展中問題的解決措施

2.1加大造林更新的投入

加大造林更新的投入目的是為了生產出更多的林業資源來滿足市場的需求[2],并且帶動林業的發展,要生產出更多的林業資源首先要選種,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樹種,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然后就是要對林業進行一個統一的管理,要進行合理的密植,要讓每個樹苗都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陽光來進行生長,還有就是注意后來的病蟲害危害,要進行防護和定時的檢查,讓樹木健康的生長,還有對一些生長力比較弱的幼苗進行更大力度的保護,對一些年幼的小苗也要定時的提供營養,給他們輸送營養成分,保持他們的生命力,只有讓每個樹木都健康的生長,才能生產出更多的林業資源。

2.2加大綠色利用率

綠化是我國現階段面臨的一大問題,我們在做城市綠化的時候不能只是鋪上草坪那些盲目跟隨,我們還要在草坪上種一些樹木,要讓各方面協調起來,有草有樹,對于樹木的選擇上,我們盡可能的選擇一些發育比較茂盛的樹木,這樣的樹成長起來才會產生大范圍的遮陰面積,可以在夏天給人們創造出更多的休息環境,讓人們舒服的度過夏天,還有就是樹木在路邊種植是一定要選育好品種,比如什么書適合做行道樹,什么樹適合做園路樹,這些選擇一定要認真,只有這樣做,我們才會在城市里面看到更多的樹木,才會提高綠色利用率。

2.3加大對林業資源的保護

力度對于現在一些林業資源的損壞現象[3],我們必須要加大檢查力度來幫助林業資源盡量的維持好原有的狀態,對一些破壞明顯的地方要安裝攝像頭,并且如果抓到破壞林業資源的行為,一定要處于相應的罰款和一些處分,要做到嚴厲打擊這種行為,還有就是要加大對林業資源的保養力度,一定要定時的對林業資源進行保養,這樣可以延長一些樹木壽命,也一定程度上保證它的活力,如果可以的話要大力宣傳林業資源的宣語,讓保護林業資源的理念深深的留在人們的心中,只有人們做到保護好林業資源,林業資源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幫人們創造出一個更好的環境。

篇(2)

落葉松的種子粒比較小,生長初期的幼苗弱嫩,苗圃地應選在交替便利、地勢平坦、土質深厚、土壤疏松、排水良好、澆灌方便,比較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的沙壤土進行育苗。

2整地

由于落葉松幼苗的根系非常纖弱細嫩,根須的下扎力與擴展力較差,因而一定要深耕細耙,盡量使土壤變得疏松透氣。通常是結合秋季起苗進行翻耕。如有條件可采取深翻,其深度在30公分左右,翻后不耙,可有助于春季耙地后的土壤保墑。落葉松的幼苗對土壤肥力有較高的要求,因其扎根比較淺,只能吸收土壤表層的養分,如果幼苗的密度大,就要提供足夠的養分。這一階段通常每畝應施優質農家肥8000公斤以上,最少不應低于6000公斤。過磷酸鈣每畝40~50公斤。施肥最好采用分層法,即翻地與坐床時各施入一半,這樣會使苗木在不同的生育期都會得到充足的養分供給。

二、種子處理

播種前先將種子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3~4小時,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種子表面的溶液,再放到45℃左右的溫水中浸泡24~36小時,后撈出晾干加入三倍于種子體積的細河沙均勻混合,最后放入發芽坑內進行催芽。發芽坑最好安排在向陽背風處,坑的深度與寬度約50公分即可,其長度可根據具體需要而定。種子放好后在坑頂部加蓋塑料薄膜,如夜晚氣溫較低再加蓋一層草簾等物,以防因溫度低影響出芽。每天將種子均勻翻動1~2次,直到有35%以上的種子裂嘴便可進行播種。

三、播種

1適時早播

當土壤已經化凍,平均氣溫在12℃以上,苗床表層土溫度達到8℃以上即可播種。

2適量播種

根據以往經驗,發芽率在30%~40%之間的,種子播量為每畝7~8公斤,發芽率在40%~50%之間的,種子播量為每畝6~6.5公斤,發芽率在50%以上的,種子播量為每畝5~5.5公斤。

3覆蓋保溫

種子播種完成后,上面應覆蓋一層細沙。由于落葉松的種粒小,覆沙厚度在0.5公分即可。然后再在上面用干枯稻草薄薄覆蓋一層,并用草繩類壓住,以防大風。待小苗出床后,視情況及時撤去草簾。

四、苗期管理

1及時澆水

這一時期首先是保持苗床表土濕潤,提高地表溫度,以保證種子及時萌發以及幼苗出土時所需的溫度與水分。出苗期一般在3周左右,這一階段要少澆、勤澆,不使土層干裂。當苗木長出第二輪真葉時,開始進入快速生長期,由于此時的氣溫在逐步升高,蒸發量也隨之加大,所以澆水量也要相應增加,并且每次都要澆透。

2合理追肥

要保證苗木質量,就要及時進行追肥。當幼苗進入速生期后,生長速度加快,主根伸長,側根增多,因而需要大量的養分供應。如此時發現葉片窄而薄、新葉短、葉發黃,屬于缺氮;如果是葉色老率,生長緩慢,則視為缺磷。可追施腐熟的人、畜尿糞肥,在6月下~7月中旬進行追施,到7月底前應停止追肥。

3及時間苗

由于在播種時種子播撒不均勻或由于種子自身的問題,造成出苗不均。所以,為使苗木密度分布均勻,應適度間苗。通常分為兩次間苗,第一次每平方米可留苗700株左右;第二次作為定苗,每平方米可留550~600株左右。間苗要認真,剔除其病、弱、殘苗。

4防霜凍

待幼苗出土后,要注意天氣的變化,因春季經常會出現晚霜,尤其是晚間。因此,一旦氣溫下降,及時做好幼苗的防寒保暖工作。

5除草松土

及時清除雜草,不然會影響到苗木的生長。播種后可采用化學除草,即出苗前噴灑40%除草醚,2~3次。苗木拔節后,本著除早和除小的原則,及時進行人工除草,以保證苗木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并充分利用水、肥、光資源。每隔兩周左右進行一次松土,其深度以不傷到幼苗根部為準。

6病蟲害防治

落葉松幼苗初期易患松苗立枯病,應采用播前種子消毒和土壤消毒處理的方法進行防治。當幼苗基本出齊后,可選用等量式波爾多液0.5%~1.0進行噴灑,每隔1周進行一次,連續3~4次。蟲害防治主要針對地老虎和蠐螬。播種前可用甲拌磷5公斤/畝施于土中,也可用敵百蟲拌毒餌引誘殺蟲。在速生期內如發現有蠐螬活動,可進行人工捕捉,效果也不錯。

五、造林技術

1起苗

由于落葉松苗木春季萌動早,所以最好在秋季起苗,第二年春季栽植。起苗應在苗木落葉后實施,并事先進行一次灌水,以防起苗時傷根。

2密度

選擇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其密度為每畝300株左右為宜,株行距約1.5×1.5米。如立地條件較差,其密度為每畝250株或400株左右,株行距為2×1.5米。

篇(3)

1我國當前林業資源情況

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5860億元;松香年產44萬噸,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出口家具13億件,出口數量居世界首位。經濟林產品年產量也已達7000多萬噸。林業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據統計,中國目前林業產業的發展每年可解決4500多萬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大約占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37.5%。在南方集體林區158個林業重點縣,農民收入的40%以上來自于林業產業。但是和國外林業相比,我國林業既有一定的優勢,也有多方面的劣勢,優勢與劣勢并存。所以我們還要重視營林建設,同時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樹種選擇,造林季節的選擇的方法與全國聯系更加緊密,合作更加廣泛。

1.1林木資源發展空間大

我國森林資源總的變化趨勢是:森林面積逐年增加,每年以200萬公頃速度遞增,林木生長量開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資源的發展在數量上開始走出“低谷”,扭轉長期以來森林資源下降的局面,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的“雙增長”。森林資源是決定林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加WTO后沖擊的重點雖然是林產工業,但競爭的焦點卻在于林業產品,而林產品的關鍵原料在于森林資源。

1.2竹資源豐富

我國是世界竹類資源最豐富、竹類栽培和加工利用最為悠久的國家。其竹林面積達700萬公頃,約占世界竹林面積的1/3、用材竹林總蓄積量約9700萬噸。竹材和竹制品,無論在品種還是在產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國均為首位。竹林中的竹筍和竹蓀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創匯的重要資源。

1.3森林資源存量小、質量低

我國是一個森林資源貧乏的國家,其特點是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質量下降、結構不合理,經營管理水平低,林木生長量不高。在這樣的條件下,很難履行森林向人們提供生態環保和供應木材的重任。由于森林資源的數量、質量等方面的不足,必將導致木材供不應求、優質木材短缺,價格上揚等一系列問題,影響對林產工業的發展程度,直接影響到林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1.4人造板工業落后

我國木材加工業,特別是人造板制造業普遍存在規模小、設備落后、技術力量不足、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差的問題。加上生產管理水平跟不上、木材價格偏高和原料生產浪費嚴重等原因,造成我國人造板事業與世界水平的明顯差距。在缺乏必要的競爭條件,整體水平屬于低效型結構情況下,很難在加入WTO后,保持我國人造板工業的穩定。

2當前我區域培育資源的一些技術措施

2.1為能及時供應林業產品市場,發展林業經濟,我區資源培育方法主要是:

2.1.1植苗培育更新法。

2.1.2人工促天然培育更新法。

2.1.3封山育林培育更新法,就當前形勢,加快資源的培育,多采用植苗更新培育法(即采用實生苗造林)培育資源,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

2.2整地、造林樹種選擇,造林季節的選擇的一些程序、方法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環境條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過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條件、清除灌木、雜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時間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還可以改變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減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層的溫度要比有植被覆蓋時上升得快,整地后改變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溫度狀況發生變化同時增加土壤肥力。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長情況顯著改善。整地還能保持水土、減免土壤侵蝕,同時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質量。

2.2.1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墾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雜草、竹類以及采伐跡地上的枝丫、梢頭、站稈、倒木、伐根等清除掉。清理方法:分為全面清理、帶狀清理和塊狀清理3種方式。清理的方法也可分為割除清理、火燒清理和用化學藥劑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機具,如推土機、割灌機、切碎機等機具。清理后歸堆和平鋪,并用火燒方法清除(也叫煉山)。也可以采用噴灑化學除草劑,殺死灌木叢和草類等植物。

2.2.2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為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墾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區。局部整地是翻墾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帶狀整地是呈長條狀翻墾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帶狀整地方法有:水平帶狀、水平階、水平溝、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溝、帶狀、高壟等。塊狀整地是呈塊狀的翻墾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應用的塊狀整地方法有:穴狀、塊狀、魚鱗坑;平原應用的方法有:坑狀、塊狀、高臺等。

3造林方法

3.1播種造林法:又稱直播造林,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法。這種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積造林地上進行造林。但是這種方法造林對造林立地條件要求較嚴格,造林后的幼林撫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較高。播種造林的適用條件:適合于種粒大、發芽容易、種源充足的樹種,如橡櫟類、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種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種災害性因素較輕,對于邊遠且人煙稀少地區的造林更為適宜。播種造林的方法有:塊狀播種、穴播、縫插、條插和撒播等。

3.2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樹木的營養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莖作為造林材料直接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能夠節省育苗時間和費用,造林技術簡單,操作容易,成活率較高,幼樹初期生長較快,而且在遺傳性能上保持母本的優良性狀。但要求有立地條件較高的造林地,同時分殖造林材料來源,受母樹的數量與分布狀況的限制,這種方法主要用于適用營養繁殖的樹種,如松樹、楊樹、柳樹、泡桐和竹類等。

3.3植苗造林法:除了上述采用一些播種造林法和分蘗造林法外,則主要采用植苗造林法(大多數采用一年生實生苗造林)。

3.4因地制宜選擇造林樹種。根據現代生態學原理,營造林技術方法應講究適地適樹的實效要求,提倡因地制宜、因地而異、合理安排選擇種植各種樹種或塊狀套種混交的原則。適當提高種植闊葉林面積的比例,一方面,能加快改善土壤環境結構和提高林分質量。闊葉樹落葉層能保持土壤濕潤,落葉腐殖質又能增加土壤肥力,使林木容易吸收土層養分,達到速生豐產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能改變林相林貌,增加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旅游的觀賞性,豐富森林資源景觀,還可提高抗病蟲害能力,對于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3.5選擇造林最佳時間:造林時間,以往以春季為主,近年由于各地造林樹種多樣性,引種工作和技術推廣工作做得比較好,造林季節普遍提早,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及湖南等地多在12月至翌年2月造林,最遲不超過3月(桉樹可推遲至6月),效果很好,成活率普遍提高。冬末春初氣溫較低,蒸發量小,苗木地上部分處于休眠狀態,起苗栽苗不致過多失水,栽后容易成活。同時樹苗根系活動較早(冬末即已開始),造林之后,先扎根,后長葉,抗旱能力強,當年生長量比春季造林大20%以上。冬季造林時間充裕,有利于勞力安排,保證造林質,值得提倡。但在冬季干旱和嚴寒的地區,仍以春天造林為宜。栽樹天氣要選陰雨天和雨后晴天,土壤過旱,連續大雨或結冰、霜凍期間以及刮大風天,均不宜種樹。

3.6造林栽植方法:一般采用穴植,不論全墾帶整地,都要挖不小于40cm~60cm見方,深30cm-50cm的植穴底要平,杉株行距規格為1.7m×2m,密度達到180~200株/畝;松、闊株行距為2m×2m,密度達到160~170株/畝左右。栽時苗木要保持端正,根系順向水平舒展,苗梢向山下(不反山)。要適當洚淺,抑制根勁萌蘗,擴大生根部位,增強抗旱能力栽植一年生長苗木(一般苗高在30cm~45cm左右)。苗莖入土三分之一左右,苗高大于40cm的以苗莖入土15cm~20cm左右為宜。

3.7營造混交林:隨著杉、松造林面擴大,商品林追求經濟效益,純林的弱點是不利改善土壤地力,對不良環境適應性差,易發生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各地都有出現,因此,從生態和植物的多樣性及穩定林型結構出發,更提倡發展以杉、松、闊為主的多樹種的發展模式,多林種的混交林,將會在今后工作中多數運用于經營方面。

3.7.1立地條件較差山地紅壤的造林地,宜采用一些適應性強的樹種,如馬尾松同杉木混交套種以及枳、荷等到本地樹種套種。各地實踐證明,杉松混交效果是好的,不論是兩種同時造林或因杉木長不起來再混種馬尾松,或在馬尾松林下套種杉木,都能促使杉木成林成材,這是由于松樹耐干旱瘠薄,主根發達,穿透力強可洚入下層,不僅改變地面環境,為杉木造成庇蔭條件,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空隙度,特別是馬尾松間伐后,根系容易腐爛,形成空隙,有利杉木根系發育。

3.7.2為保持和改善土壤地力,防止病蟲害和有效防止山火,可在山腳種植15m~20m寬的防火隔離帶,樹種可選擇種植木荷、楊梅等含水率較高有效防火抗火樹種。改善土壤地力,還可選擇固氮功能改造土壤的樹種,如榿木、樟樹、木荷木考類等混交。

3.7.3在立地條件變化較大的造林地,可根據土壤變化情況,采用不規則塊狀混交,如山窩、山洼、山腳造闊葉樹純林,其他部位選松樹或杉樹,即做到適地適樹,又達到混交效果。此外,為了克服低山丘陵栽杉、松早退、早衰的現象,造林時應注意種源選擇,試驗和生產實踐都證明,從附近的中心產區或鄰近的山區采種效果較好,具有遠緣雜交的優勢。

4.總結

在林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各位林業工作者不僅要掌握造林整地,樹種選擇,造林時間的選擇,還要掌握撫育,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等重要的“管、護、防”等問題,才能有效地培育資源,加快林業發展,更好地為林業生產服務,便森林資源做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篇(4)

《綠色大世界》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湖北省林業局主管、花木盆景雜志社主辦的省級綜合刊物,1963年創刊,大16開本,月刊,國內統一刊號:CN42-1365/S,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5-569X,定價:10元,全國公開發行。是中國期刊網、龍源國際期刊網、萬方數據系統、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等全文收錄期刊。雜志內容豐富,印刷精美,雅俗共賞,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主要刊登:1.林業產業:育苗造林、林業科技、林業經濟、林產品開發研究、森林經營、林業調查、森工企業2.農牧副漁產業:科技推廣、資源開發、建設3.城市建設:城市園林、花卉園藝、園林綠化、園林設計、綠色建筑、城市公共管理4.綠色人文旅游產業5.食品健康:綠色食品、特色食品、研究開發、推廣6.生態社會:環保和資源、水土保持、水利、防沙與治理7.和諧新農村8.新能源、新產品、新動向9.環保科學:廢物回收利用、能源再造、開發利用10.和諧生態:生態保護、綠色人文、家居與環境

等方面的科研論文、試驗報告、專題綜述、經驗總結以及新成果新技術,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專業性、知識性和實用性,是從事農業、林業、環保及旅游等科研、教學的全國廣大讀者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和作品發表陣地,適合各層級人士閱讀和學習。

《綠色大世界》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湖北省林業局主管、花木盆景雜志社主辦的省級綜合刊物,1963年創刊,大16開本,月刊,國內統一刊號:CN42-1365/S,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5-569X,定價:10元,全國公開發行。是中國期刊網、龍源國際期刊網、萬方數據系統、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等全文收錄期刊。雜志內容豐富,印刷精美,雅俗共賞,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主要刊登:1.林業產業:育苗造林、林業科技、林業經濟、林產品開發研究、森林經營、林業調查、森工企業2.農牧副漁產業:科技推廣、資源開發、建設3.城市建設:城市園林、花卉園藝、園林綠化、園林設計、綠色建筑、城市公共管理4.綠色人文旅游產業5.食品健康:綠色食品、特色食品、研究開發、推廣6.生態社會:環保和資源、水土保持、水利、防沙與治理7.和諧新農村8.新能源、新產品、新動向9.環保科學:廢物回收利用、能源再造、開發利用10.和諧生態:生態保護、綠色人文、家居與環境

等方面的科研論文、試驗報告、專題綜述、經驗總結以及新成果新技術,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專業性、知識性和實用性,是從事農業、林業、環保及旅游等科研、教學的全國廣大讀者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和作品發表陣地,適合各層級人士閱讀和學習。

篇(5)

光皮樺(Betulaluminifera),又稱亮葉樺,為優良速生鄉土闊葉樹種,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材質優良、用途廣、栽培容易、病蟲害少等一系列優良性狀,可單獨造林,也可與杉木、馬尾松等樹種營造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安徽黃山、浙江天目山、河南西峽、蒿縣及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甘肅、四川等地。喜溫暖濕潤氣候及酸性、微酸性土壤,耐干旱瘠薄,深根性,根系發達,具固氮作用,在其自然分布區主要生長在低山丘陵的向陽山坡上。滁州市地處江淮之間,宜林地多為緩坡丘陵及崗地,但造林樹種比較單一,丘陵低山多為松類、平原圩區多為楊樹。單一樹種的造林不利于營造良性的森林生態系統,容易導致病蟲害的發生,不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給我市的林業工作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和損失。因此,開展光皮樺引種栽培試驗工作,對于改變我市“一棵松”、“一棵楊”的單一造林模式、調整我市林分結構、開展多樹種造林有著重要意義。

1引種栽培地情況

2004年4月,從安徽黃山地區引種進行育苗試驗,育苗地選在滁州市林科所試驗苗圃,并分別在滁州市林科所試驗苗圃、鳳陽縣白云山林場、沙河集林業總場白米山林場等地選擇不同立地條件的地塊作為造林地。幾處造林地的共同特點是冬季多風,降水偏少,夏季降水較多,氣候、植被、物種有明顯的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色。選擇地塊類型有崗地、山坡地、平地;土壤為黃棕壤,包括普通黃棕壤、黏盤黃棕壤、黃棕壤性土3種,厚度一般為20~100cm,合計栽植試驗林面積4hm2。

2栽培技術

2.1采種及種子處理

選二十年生以上的健壯母樹,于4月底及時觀察種子的成熟度,光皮樺種子成熟期早,且不一致,當果序由綠轉為黃褐色時,為最佳采種時間。種子不耐貯藏,采后隨即用1%福爾馬林溶液浸種30min,取出后密閉2h,然后陰干,處理后應及時播種。因光皮樺播種季節較遲,當年苗木生長期較短,幼苗期大多處在晴熱高溫天氣中,所以應選擇土壤肥沃、疏松、排水條件好的陰濕圃地作為育苗地。育苗地于前一年冬季或當年早春提前整地,并根據土壤情況施足基肥和進行土壤消毒,育苗地施磷肥500kg/hm2、尿素500kg/hm2、復合肥1000kg/hm2,撒硫酸亞鐵250kg/hm2,呋喃丹50kg/hm2。

2.2播種及管理

采用條播法,播種后覆上細沙土,覆土厚度以剛好蓋住種子為宜,然后覆蓋稻草,蓋上遮蔭網并澆透水。播后6~7d出苗,13~15d基本出齊,出苗后,分2~3次揭除稻草。幼苗期間根據需要,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以后每月1次。在陰天、晴天夜晚揭開遮蔭網,讓苗木滋潤露水,早上8~9時蓋上遮蔭網。6月下旬揭去遮蔭網煉苗,雨季應及時清溝排水。幼苗長出3~5片真葉時進行追肥,每15d追肥1次,以氮肥為主,磷肥為輔,8月底施復合肥。當幼苗長出7~8片真葉時,進行間苗、移苗。8月中下旬定苗,定苗密度為30萬株/hm2。

2.3整地栽植

采用全墾整地,大穴栽植的方法。穴的規格為0.6m×0.6m×0.4m,株行距為2m×3m,栽植密度1650株/hm2。栽植前施有機肥和復合肥作為基肥,并用呋喃丹進行土壤消毒。選擇二年生壯苗于立春至雨水期間進行栽植,做到“深栽,根舒,栽直,壓實”,栽后澆透水。

2.4撫育

第1年要加強對幼林的撫育管理。苗木成活后,追肥3次,分別為5月、6月底各追尿素1次,8月上旬追復合肥1次;塊狀松土并培土1次,每月鋤草1次,干旱時需灌溉,雨季要及時排水,冬季要進行1次修枝;第2年和第3年各鋤草3~5次,松土1次;第4年以后造林地基本郁蔽,采用劈草撫育,并進行1次間伐,保留密度為500~600株/hm2。

2.5病蟲害防治

光皮樺病害發生較少,蟲害主要為癤蝙蝠蛾,以卵在土表落葉層或以幼蟲在樹干髓部越冬,4月中旬至8月下旬為幼蟲期,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為成蟲期。幼蟲鉆蛀枝干,在韌皮部和髓部形成坑道,致使樹勢衰弱、斷干、甚至枯死。人工防治主要是清理造林地,消滅幼蟲于棲息場地;化學防治可用氧化樂果3000倍液注入蟲孔內,或于幼蟲剛蛀入樹干基部出現糞屑時,立即于土中施3%呋喃丹顆粒劑。

參考文獻

[1]馮建民,何貴平,駱文堅,等.光皮樺采種育苗技術[J].浙江林業科技,2006,26(1):59-61.

篇(6)

關鍵詞:林業資源 造林技術 造林方法

1我國當前林業資源情況

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5860億元;松香年產44萬噸,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出口家具13億件,出口數量居世界首位。經濟林產品年產量也已達7000多萬噸。林業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據統計,中國目前林業產業的發展每年可解決4500多萬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大約占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37.5%。在南方集體林區158個林業重點縣,農民收入的40%以上來自于林業產業。但是和國外林業相比,我國林業既有一定的優勢,也有多方面的劣勢,優勢與劣勢并存。所以我們還要重視營林建設,同時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樹種選擇,造林季節的選擇的方法與全國聯系更加緊密,合作更加廣泛。

1.1林木資源發展空間大

我國森林資源總的變化趨勢是:森林面積逐年增加,每年以200萬公頃速度遞增,林木生長量開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資源的發展在數量上開始走出“低谷”,扭轉長期以來森林資源下降的局面,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的“雙增長”。森林資源是決定林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加wto后沖擊的重點雖然是林產工業,但競爭的焦點卻在于林業產品,而林產品的關鍵原料在于森林資源。

1.2竹資源豐富

我國是世界竹類資源最豐富、竹類栽培和加工利用最為悠久的國家。其竹林面積達700萬公頃,約占世界竹林面積的1/3、用材竹林總蓄積量約9700萬噸。竹材和竹制品,無論在品種還是在產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國均為首位。竹林中的竹筍和竹蓀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創匯的重要資源。

1.3森林資源存量小、質量低

我國是一個森林資源貧乏的國家,其特點是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質量下降、結構不合理,經營管理水平低,林木生長量不高。在這樣的條件下,很難履行森林向人們提供生態環保和供應木材的重任。由于森林資源的數量、質量等方面的不足,必將導致木材供不應求、優質木材短缺,價格上揚等一系列問題,影響對林產工業的發展程度,直接影響到林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1.4人造板工業落后

我國木材加工業,特別是人造板制造業普遍存在規模小、設備落后、技術力量不足、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差的問題。加上生產管理水平跟不上、木材價格偏高和原料生產浪費嚴重等原因,造成我國人造板事業與世界水平的明顯差距。在缺乏必要的競爭條件,整體水平屬于低效型結構情況下,很難在加入wto后,保持我國人造板工業的穩定。

2當前我區域培育資源的一些技術措施

2.1為能及時供應林業產品市場,發展林業經濟,我區資源培育方法主要是:

2.1.1植苗培育更新法。

2.1.2人工促天然培育更新法。

2.1.3封山育林培育更新法,就當前形勢,加快資源的培育,多采用植苗更新培育法(即采用實生苗造林)培育資源,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

2.2整地、造林樹種選擇,造林季節的選擇的一些程序、方法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環境條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過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條件、清除灌木、雜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時間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還可以改變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減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層的溫度要比有植被覆蓋時上升得快,整地后改變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溫度狀況發生變化同時增加土壤肥力。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長情況顯著改善。整地還能保持水土、減免土壤侵蝕,同時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質量。

2.2.1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墾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雜草、竹類以及采伐跡地上的枝丫、梢頭、站稈、倒木、伐根等清除掉。清理方法:分為全面清理、帶狀清理和塊狀清理3種方式。清理的方法也可分為割除清理、火燒清理和用化學藥劑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機具,如推土機、割灌機、切碎機等機具。清理后歸堆和平鋪,并用火燒方法清除(也叫煉山)。也可以采用噴灑化學除草劑,殺死灌木叢和草類等植物。

2.2.2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為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墾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區。局部整地是翻墾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帶狀整地是呈長條狀翻墾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帶狀整地方法有:水平帶狀、水平階、水平溝、

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溝、帶狀、高壟等。塊狀整地是呈塊狀的翻墾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應用的塊狀整地方法有:穴狀、塊狀、魚鱗坑;平原應用的方法有:坑狀、塊狀、高臺等。

3造林方法

3.1播種造林法:又稱直播造林,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法。這種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積造林地上進行造林。但是這種方法造林對造林立地條件要求較嚴格,造林后的幼林撫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較高。播種造林的適用條件:適合于種粒大、發芽容易、種源充足的樹種,如橡櫟類、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種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種災害性因素較輕,對于邊遠且人煙稀少地區的造林更為適宜。播種造林的方法有:塊狀播種、穴播、縫插、條插和撒播等。

3.2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樹木的營養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莖作為造林材料直接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能夠節省育苗時間和費用,造林技術簡單,操作容易,成活率較高,幼樹初期生長較快,而且在遺傳性能上保持母本的優良性狀。但要求有立地條件較高的造林地,同時分殖造林材料來源,受母樹的數量與分布狀況的限制,這種方法主要用于適用營養繁殖的樹種,如松樹、楊樹、柳樹、泡桐和竹類等。

3.3植苗造林法:除了上述采用一些播種造林法和分蘗造林法外,則主要采用植苗造林法(大多數采用一年生實生苗造林)。

3.4因地制宜選擇造林樹種。根據現代生態學原理,營造林技術方法應講究適地適樹的實效要求,提倡因地制宜、因地而異、合理安排選擇種植各種樹種或塊狀套種混交的原則。適當提高種植闊葉林面積的比例,一方面,能加快改善土壤環境結構和提高林分質量。闊葉樹落葉層能保持土壤濕潤,落葉腐殖質又能增加土壤肥力,使林木容易吸收土層養分,達到速生豐產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能改變林相林貌,增加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旅游的觀賞性,豐富森林資源景觀,還可提高抗病蟲害能力,對于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3.5選擇造林最佳時間:造林時間,以往以春季為主,近年由于各地造林樹種多樣性,引種工作和技術推廣工作做得比較好,造林季節普遍提早,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及湖南等地多在12月至翌年2月造林,最遲不超過3月(桉樹可推遲至6月),效果很好,成活率普遍提高。冬末春初氣溫較低,蒸發量小,苗木地上部分處于休眠狀態,起苗栽苗不致過多失水,栽后容易成活。同時樹苗根系活動較早(冬末即已開始),造林之后,先扎根,后長葉,抗旱能力強,當年生長量比春季造林大20%以上。冬季造林時間充裕,有利于勞力安排,保證造林質,值得提倡。但在冬季干旱和嚴寒的地區,仍以春天造林為宜。栽樹天氣要選陰雨天和雨后晴天,土壤過旱,連續大雨或結冰、霜凍期間以及刮大風天,均不宜種樹。

3.6造林栽植方法:一般采用穴植,不論全墾帶整地,都要挖不小于40cm~60cm見方,深30cm-50cm的植穴底要平,杉株行距規格為1.7m×2m,密度達到180~200株/畝;松、闊株行距為2m×2m,密度達到160~170株/畝左右。栽時苗木要保持端正,根系順向水平舒展,苗梢向山下(不反山)。要適當洚淺,抑制根勁萌蘗,擴大生根部位,增強抗旱能力栽植一年生長苗木(一般苗高在30cm~45cm左右)。苗莖入土三分之一左右,苗高大于40cm的以苗莖入土15cm~20cm左右為宜。

3.7營造混交林:隨著杉、松造林面擴大,商品林追求經濟效益,純林的弱點是不利改善土壤地力,對不良環境適應性差,易發生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各地都有出現,因此,從生態和植物的多樣性及穩定林型結構出發,更提倡發展以杉、松、闊為主的多樹種的發展模式,多林種的混交林,將會在今后工作中多數運用于經營方面。

3.7.1立地條件較差山地紅壤的造林地,宜采用一些適應性強的樹種,如馬尾松同杉木混交套種以及枳、荷等到本地樹種套種。各地實踐證明,杉松混交效果是好的,不論是兩種同時造林或因杉木長不起來再混種馬尾松,或在馬尾松林下套種杉木,都能促使杉木成林成材,這是由于松樹耐干旱瘠薄,主根發達,穿透力強可洚入下層,不僅改變地面環境,為杉木造成庇蔭條件,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空隙度,特別是馬尾松間伐后,根系容易腐爛,形成空隙,有利杉木根系發育。

3.7.2為保持和改善土壤地力,防止病蟲害和有效防止山火,可在山腳種植15m~20m寬的防火隔離帶,樹種可選擇種植木荷、楊梅等含水率較高有效防火抗火樹種。改善土壤地力,還可選擇固氮功能改造土壤的樹種,如榿木、樟樹、木荷木考類等混交。

3.7.3在立地條件變化較大的造林地,可根據土壤變化情況,采用不規則塊狀混交,如山窩、山洼、山腳造闊葉樹純林,其他部位選松樹或杉樹,即做到

適地適樹,又達到混交效果。此外,為了克服低山丘陵栽杉、松早退、早衰的現象,造林時應注意種源選擇,試驗和生產實踐都證明,從附近的中心產區或鄰近的山區采種效果較好,具有遠緣雜交的優勢。

4.總結

在林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各位林業工作者不僅要掌握造林整地,樹種選擇,造林時間的選擇,還要掌握撫育,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等重要的“管、護、防”等問題,才能有效地培育資源,加快林業發展,更好地為林業生產服務,便森林資源做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參考文獻

篇(7)

引言

低碳經濟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經濟質量、環境保護水平都有質的提升和轉變,是對傳統能源利用、產業結構的挑戰。森林在低碳經濟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林產加工等可通過新技術、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開發生物質能源來達到低排放,減少因非法采伐等引起的森林破壞、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通過科學規劃增加森林面積,利用科學經營提升森林質量,增強碳匯功能;建立造林與更新長效機制,處理好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使經營主體保持積極性,使森林經營與林農致富緊密結合,實現持續碳匯。本文就森林低碳經濟的發展談幾點粗淺認識。

1. 發展森林低碳經濟的作用

1.1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碳庫

森林在生長過程中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森林植物體內和森林土壤中。同時,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穩定。同樣,木材及木制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庫,固碳的時間可達幾十年、上百年。統計分析表明,通過植樹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遠低于核能、風能和生物質燃料等各種工業活動減排的成本。

1.2森林是地球表面利用太陽能的最大載體

森林每年固定的太陽能總量占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固定太陽能總量的多一半,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寶庫。樹苗長成大樹,不僅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時吸收和儲藏了太陽能。因此,選用那些易繁殖、萌發力強、能固氮、生長快、熱值高、用途多和抗性強的樹種,以大密度造林的方法,使薪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和陽光,就可以達到固碳儲能的目的。

1.3消除各種污染源排放

很多森林植物由于結構復雜,樹葉表面不平,多絨毛,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能夠吸收有害氣體和吸附大量飄塵。杜鵑、木槿、紫薇等植物能夠吸收二氧化硫、氯氣、氯化氫、氧化鋅等有害氣體。松屬、圓柏屬、云杉屬、樺木等許多森林植物能放出大量殺菌素,可殺死各種疾病的病原菌。采用人工措施或者噴灑各種殺蟲劑或殺菌藥來消除環境污染,不僅要付出能耗,而且需要較高的成本。

1.4減少了人工措施的土石方工程

人們投資、投勞耗用水泥、鋼材以及其他材料和化石能耗修建各種攔水、蓄水工程,不僅耗費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且產生了污染。當使用壽命結束時,清理報廢工程仍然需要消耗能源。森林攔蓄降水,調節徑流,減少洪澇災害的成本遠低于修建水庫的成本。森林蓄水的同時,減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養分損失,從而大大降低了農林業發展對化工產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減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溫室氣體排放。

1.5降低生態系統調控的物質與能源消耗

近年來,氣象災害發生的頻率有增加的趨勢。采用人工措施增雨、調水、防洪、減災,不僅需要投入較多的勞動力,更需要大量的物質與能量投入。森林能夠調節氣候,降低或減緩洪澇、干旱災害,保持和維護有利的生產環境,減少了化石養分或能耗投入,使農作物和畜牧業在比較自然的狀態下發展并獲得高收益,從而降低了災害控制和恢復成本,減少了生態系統調控的物質和能源消耗。

1.6改善人類生活環境

森林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對人類生存有著良好的影響,森林生態環境直接作用于人的視覺、聽覺、嗅覺,使人精神放松,增進人體健康。同時,森林也是人們旅游、爬山、遠足,甚至探險的場所。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條件下,意味著用于調溫、調濕、滯塵的各種人工設備使用數量和時間的減少及其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數量的降低。

1.7林產品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戰略性能源資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點,而且還有占地少、一次種植持續利用的優勢,是大有希望的新興的綠色能源。森林提供的木材作為生物類的材料,以及各種非木質林產品,不論作為能源,還是作為生產、生活資料,都是一種低碳經濟材料。在石油、煤日益枯竭的情況下,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能源替代戰略的重要選擇。

2. 促進森林低碳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2.1加快造林綠化步伐

圍繞《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和《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加大生態建設投入。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及長江和沿海防護林體系、防沙治沙、濕地及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商品林基地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制定和實施造林綠化規劃綱要,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油茶等木本糧油等林業重點工程。健全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實行木材加工產品“下鄉”補貼試點,推動低碳經濟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在增加森林面積的同時,增加森林碳匯。

2.2實施森林經營工程

目前,我國大多數森林屬于生物量密度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積很低,這是增加森林碳匯的最大潛力之所在。在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將森林經營作為我國林業建設的重中之重,這既符合國際林業發展的趨勢和要求,也是未來氣候談判增匯減排的重要籌碼。因此,應盡快啟動《全國森林經營工程》,同時應積極發展農林復合經營,提高森林蓄積量,增加森林碳匯。

2.3開展碳匯造林試點

在現有造林規劃的基礎上,開展碳匯造林試點。碳匯造林即在設定了基線的土地上,對造林和森林經營以及林木生長的全過程都進行碳匯計量和監測的營造林活動,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并與國際規則接軌的營造林模式。建立與“三可”(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匯計量監測技術體系,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增匯固碳和中國溫室氣體減排開展“三可”奠定基礎。

2.4提供科技支撐

深入開展森林對氣候變化響應的基礎研究。加強林業減排增匯的技術潛力與成本效益分析;繼續加強森林災害發生機理和防控對策研究;加強氣候變化情景下森林、濕地、荒漠、城市綠地等生態系統的適應性問題研究并提出適應技術對策;加強森林作為重要可再生能源庫的研究和開發利用。通過科研,推進科技興林、科技富林、科技強林的進程,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積極貢獻。

2.5引導全社會參與低碳發展

篇(8)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田林縣在工程造林,在新技術、新品種、新品種、新成果推廣及生態公益林管護中,都注重抓好領導示范點,示范鄉(鎮)、村和示范林建設,以示范樣板帶動,分別在鄉(鎮)、村和現場舉辦培訓班270余期,培訓近1萬人次,印送下鄉各種宣傳技術資料1.7萬份,各類苗木100萬余株,累計建立科技示范鄉(鎮)10個,示范村20個,示范林3.3萬hm2,輻射推廣面積10.0萬hm2。八渡鄉八車屯123戶503人,過去僅1戶種植岑溪軟枝油茶0.086hm2,現已戶戶引種,共有13.33hm2,并不斷推廣至周邊村屯。六隆開發區示范推廣臺灣省發酵筍加工技術,引進臺灣省企業公司包購經營產品,發酵筍全部出口日本市場,成為縣內出口名特優品牌之一。1.4長短結合,協調發展田林縣森林資源豐富,生態公益林和經濟林面積可達1.73萬hm2,管護任務繁重。既不砍樹,林農又要增產增收,林下經濟產業應迎合形勢和群眾需要,以林下養雞、養畜,養野生動物,種靈芝、種藥材為主,縣撥出專項資金,出臺獎勵政策,建立養殖、種植園區,扶持龍頭企業,短短1~2年即可成效,達到以林護牧養農、生物除蟲滅草、糞渣肥地還林、農林牧相互依賴、協調發展的目的。不完全統計,僅林下經濟示范點,2010年林下經濟總產值達5000萬元,比2009年增長4倍以上。僅養雞這1項,年養殖出欄106萬羽,產值3710萬元。

面對林業面積大縣、資源富縣、人口小縣、經濟窮縣及人才弱縣的現實,實現跨越發展,跟上全市、全區小康建設步伐,林業科技推廣應用在總結取得經驗的基礎上,更應看到存在的不足和矛盾,必須思考和善于處理以下問題。

1適應林權制度改革,提高林業組織化程度

田林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經完成,實現林權林地均權山到戶,調動了廣大林農生產積極性。分山分林到戶,與林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要求相適應。努力提高林業組織化程度,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繼續完善“公司+農戶+基地”、“專業合作+農戶”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大力宣傳和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協會)組織,在農民自原和保證林地應得權益的前提下,逐步擴大山地林地流轉經營規模,實現林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縣、鄉(鎮)林業部門正在舊州鎮實現連片266.7hm2油茶無性系造林基地項目,將起到探討和示范作用。

2加強人才培訓,構建三級科技推廣網絡

田林縣鄉(鎮)林業工作站現有156人,其中具有技術員以上職稱僅31人,占1/5弱,超編及經費缺口很大,村級農民技術員和取得綠色證書者比例更少。科技人才難求是目前林業科技發展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1]。必須改變基層技術員隊伍這種近似“人散網破”現象。在提高林業科技推廣者整體素質的同時,通過聘用、招聘、競爭上崗等手段建立一支穩定、技術含量高的基層林業科技推廣隊伍[2-3]。各級政府應努力創造各種條件[1],按照鞏固、提高縣一級,調整、穩定鄉(鎮)一級,全面加強村一級的要求,實施科教興林戰略的主要載體———林業科技推廣體系,是新階段推動林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依靠力量[4]。縣級需要增加營林、林產經營的高、中級人才,村級以村(組)干部、合作社骨干、黨團員、青年婦女、示范戶、重點戶為對象,以示范林為基地,以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為內容,以科技扶貧、項目啟動、農村黨員、婦女、青年創業大培訓為平臺,重點專業培訓與廣泛開展林業科普宣傳教育結合,村(屯)、合作社、重點戶、示范戶農民技術員還要通過專業培訓和考核發證。

3建立科技支撐,促進科技與生產結合

抓好重點工程科技支撐方案的制定和實施,使科技工作貫穿于工程規劃、施工、管理和驗收的全過程,涵蓋工程建設的所有區域。要推行生產、計劃、財務、科技“四位一體”的機制,促進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要對現有科技成果進行篩選,把經過林業生產實踐檢驗、先進適用、效益明顯的科技成果集成起來,科學組裝配套,確定適宜的應用區域,有計劃、有組織、有措施地加以推廣應用[5]。

4營造良好環境,提高組織政策保障

縣、鄉(鎮)、村各級都要提高科技興林重要意義的認識,把林業科技推廣應用列入議事日程,作為業績考核一項內容,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要有明確的堅持一貫的林業特色產業發展思路和規劃,從下到上,從上到下,層層制訂、分解、落實產業項目和實現計劃任務,建立項目實施責任制,加強督查,嚴明獎罰。建議設立補助林業種植戶專項資金和獎勵制度;適當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采取“政府扶持、商業運作”等模式,建立林業保險制度,提高防災抗災能力,減輕營林風險和壓力。

5加強資金投入,強化企業接受能力

篇(9)

高等教育如何面向21世紀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具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是目前各級教育部門所關心的重點當前正值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之際,生態環境建設工程是西部大開發的主戰場。對此,高等農林院校肩負著重大的歷史責任。科教興國、科教興農,新時期對高等農林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級專門人才,各高等院校紛紛進行了教學改革。“森林培育學”課程教學改革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的。

(一)“森林培育學”課程簡介

“森林培育學”課程是高等農林院校林學、森林資源與環境等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主要講述造林樹種的良種生產、壯苗培育、人工林營建、森林撫育的理論與技術。其內容涉及從林木種子和苗木培育、植樹造林到幼林撫育、森林經營的森林培育全過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常用造林樹種的良種、壯苗生產及人工林營建和撫育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技能,并能獨立進行苗圃規劃、苗木繁殖、種子生產、種子檢驗、苗木質量檢驗、苗圃管理、造林規劃、植樹造林、幼林撫育、森林采伐等林業生產環節。

隨著林業科學研究的發展和深入,計算機技術、生物技術、農業工程技術等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林業生產中,各地涌現出許多新的育苗和造林技術,新技術在規模化生產中作用突出。為了更好地服務教學,豐富教學手段,反映學科新發展、新技術,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使學生了解國內外學科發展的動態,培養實用創新型林業科技人才,“森林培育學”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森林培育學”教學的目標和指導思想

森林是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類寶貴的再生資源,擔負著改善生態環境、提供木材和林副產品、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多重責任。森林培育學(Silvicult-ure)是研究森林培育理論與技術的學科,內容涵蓋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人工林培育技術、森林撫育管理技術等,不僅包含人工林營建的理論與技術,而且也涉及到天然林培育。“森林培育學”課程與植物學、土壤學、植物生理學、樹木學、林木育種學、森林生態學等學科密切相關,實踐性強。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在介紹森林培育學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重點講授森林培育的理論與技術,使學生明確我國造林工作的方針,系統掌握森林培育的原理與技術,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該課程的教學在強調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實驗教學相結合的同時,尤其要充分考慮該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并利用計算機技術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森林培育學”教學的實施

目前,全國通用的森林培育學教材是由北京林業大學組織編寫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森林培育學》(沈國舫,2001年,中國林業出版社)。該教材與原來的教材《造林學》(孫時軒,1992年第二版,中國林業出版社)相比,在體系上變動較大,在內容上也有較大的修改和補充。雖然課程的總體內容還是以林木種苗生產、人工林營建、森林撫育與更新為主,但是在理論部分增加了能反映最新研究進展與成就的內容,刪減了具體操作技術的細節。例如,增加了“國家林業重點工程與森林培育”的內容,補充了農林復合經營、森林立地、封山育林等內容,使該課程的教學內容能夠適應現代林業發展的需要。隨著本科教學改革的深入,各林業院校在“森林培育學”課程的教學計劃與實施等方面略有不同,但課時數普遍壓縮較多。為了確保“森林培育學”課程教學的順利實施和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對“森林培育學”課程的教學環節進行了總結,如圖1所示。筆者認為在教學計劃與教學實施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在課程教學計劃中,應保證先學習樹木學、森林生態學課程,再學習“森林培育學”課程;(2)由于該課程中的“森林撫育采伐與更新”部分與森林經營學、森林經理學課程中的內容存在雷同,所以在開設森林經理學、森林經營學課程的院校,可將該課程中的“森林撫育采伐與更新”內容刪減:(3)教學場所強調教室、實驗室、實習基地、生產和科研現場相結合:(4)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興趣與愛好,成立課程興趣小組,布置課程小論文,鼓勵學生參加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調查、科研試驗,以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提高實踐技能。

(四)“森林培育學”課程改革的內容

1.修訂教學計劃

根據我校原有的教學計劃,“森林培育學”課程的教學時數為70學時,課程教學實習為1周。鑒于該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筆者建議教學時數增加到80~90學時(包括實驗學時),其中理論教學60~70學時,實驗14~20學時。教學實習由原來的集中實習改為分散實習,總計2~周,由任課教師根據育苗生產環節和當地實際情況靈活安排實習時間和地點,采取參觀、實地調查、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盡量使學生多接觸、多了解各個生產環節,掌握主要的技術環節。通過邊上課邊實習,使學生在實習中及時“消化、吸收”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學到更多知識。根據該課程的教學目標,筆者認為不可忽略的幾個重點實習環節是:苗圃規劃、母樹調查與產量調查、采種、播種育苗過程、扦插育苗過程、苗木施肥、間苗、移植、苗木截根、起苗、分級、產量統計;造林規劃與設計、造林整地、立地調查、密度效應調查、農林復合經營調查與設計、混交林調查與設計、直播造林、植苗造林等。

2.豐富教學內容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林業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常規技術已經在生產中普及。因此,在該課程的教學中,應增加種子休眠解除理論與技術、設施育苗理論與技術、容器育苗理論與技術、組培育苗、苗木施肥技術、植物激素在森林培育中的應用、現代林業技術動態、徑流林業、生態林業、抗旱造林技術等,以豐富教學內容,適應現代林業發展的需要。另外,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在課程教學中,可以對章節安排順序進行調整,按照林木種子和苗木培育、人工林營建、幼林撫育的序列進行講授。

3.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我們迎來了新的歷史時期——信息時代。目前計算機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的生產、科研中,也為高等教育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機遇。特別是近年來國內外已經編制發行了許多幼兒、中小學課程的教學多媒體光盤,計算機輔助教學取得了矚目成績。但是,由于大中專學校的許多課程專業性強,所以有關專業課的教學多媒體軟件還不多。

篇(10)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命脈,林木種苗是林業建設的基礎和前提,是林業發展的關鍵[1]。為進一步做好互助縣林木種苗工作,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對全縣林木種苗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理清了今后發展方向。

1種苗基地建設現狀

1.1育苗基地

全縣現有苗圃214處,總面積334.2 hm2,其

4發展對策

種苗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現代林業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分類管理、分區突破戰略,堅持科技興種、依法治種,搞好良種繁育,逐步實現生產區域化、苗木供應基地化、質量標準化、品種多樣化,形成種植、營銷一體化的市場網絡。

4.1積極調整育苗結構,培育適生樹種

應遵循適地適樹原則[2],按科學規律辦事,根據川、淺、腦不同自然地理、氣候條件,適當減少沙棘等當地樹種的育苗面積,增大抗旱、速生、經濟價值較高樹種的育苗面積,如青海云杉、祁連圓柏和油松等。現調整的基本格局是:川水地區主要培育青楊、新疆楊、山杏、油松和花灌木等速生、抗旱、經濟價值較高樹種;淺山地區主要培育青楊、榆樹、沙棘等造林樹種;腦山地區和林區周邊主要以發展常綠針葉樹小苗和種源苗木及野生適用品種苗木為主。同時,完善種苗引種、馴化程序,結合縣情實際,引進耐干旱、耐寒冷、耐瘠薄、無病蟲種苗,經過苗圃苗期培育,上山造林后逐步成活成材、開花、結果,繁衍后代,最終取代退化樹種。

4.2加強國有苗圃科技培訓,提高育苗技術水平

目前,互助縣林業重點工程及城鎮綠化建設相繼啟動實施,種苗供不應求,迫切需要采用新技術,建立穩定的育苗基地體系。因此,必須抓好國有苗圃建設,發揮其骨干、示范和輻射作用。一是重點在苗圃領導班子建設、技術人員素質、技術水平和苗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下功夫。二是在苗木生產的樹種、品種、數量和質量上下功夫,強化以質量求信譽、以質量求市場、以質量求生存的市場競爭意識,不斷調整苗木生產結構,培育出名、特、稀、優、新的市場急需的高質量苗木,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在苗木生產中,要與造林單位密切配合,制訂種苗生產計劃,搞好種苗生產與造林計劃的銜接,尤其是與工程造林相結合。四是堅持以科技為先導,實行科學育苗,采用先進的育苗技術,重點抓好容器育苗、大棚育苗、全光噴霧扦插等技術,廣泛推廣應用ggr生根粉,實行育苗全過程質量管理,層層把關,嚴格管理,以提高育苗質量。五是積極做好國有貧困苗圃的解困工作,要盡快制訂貧困苗圃脫貧方案,加強管理,積極引導,增強改革開放意識,提高適應和駕馭種苗市場的能力[3]。

4.3加強采種基地建設,提高種子利用率

良種繁育基地是林業工程的基礎和出發點,要在保護和利用現有資源的前提下,建設新的良種繁育基地,主要抓好優良資源的收集、繁殖和推廣,提高采種技術,建立健全種子采收、分級、貯藏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一整套林木結實預測預報體系,引進林木種子采集和調制的機械化研究成果,加大采種基礎設施、種子貯藏冷庫的建設力度。

4.4引導多方參與,實現多種方式的苗木產業化生產

要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鼓勵各種社會主體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投資種苗是主要的發展模式。積極鼓勵有能力的農戶、城鎮居民、科技人員、私營企業主、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的干部職工,單獨或合伙參與林木種苗的開發和建設。同時,要進一步明確非公有制經濟參與林木種苗建設的法律地位,統一稅費、資金利用和投資等政策,為各種林業經營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從目前互助縣種苗結構狀況看,國有、鄉村和個體經營成分各占1/3,但從市場經營和投資渠道看,個體育苗更具活力,只要技術服務到位、引導有方,個體育苗可作為農村種苗產業的主體和骨干力量[4]。

4.5拓寬思路,多角度發展苗圃

小城鎮是青海省城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鎮園林綠化和新農村綠化是城鎮建設總體規劃的一部分。因此,抓住時機培育連翹、榆葉梅、丁香、旱柳等主要綠化樹種,使苗圃從多角度發展,調整苗圃的經濟運行機制。綠化樹種以多樣、層次分明,空氣凈化,環境優美方面,還要從常綠闊葉樹種、秋花樹種、彩葉樹種等,實現縣城周邊綠化、美化、凈化、香花、彩化等多方面的角度考慮。

4.6加大建設投資力度,實行林木良種補貼制度

種苗工作是林業建設的基礎,是影響林業建設速度、質量和效益的根本因素。因此,各級領導應高度重視和支持林木種苗工作,在政策上給予扶持,資金投入上給予傾斜。盡快實行林木良種補貼制度,鑒于林木良種和農業良種相比,有其自身特點:一是林木良種基礎投入大,生產成本高;二是林木良種推廣面積不固定,單位面積內重復使用林木良種周期長,不像農業年年重植,年年收獲,林業造林一定管“終生”;三是林業良種生產、使用、推廣,需要經歷“種子、苗子、林子”的“三子過程”,與農業相比,多了一個育苗環節,林木良種推廣更多表現為良種苗木的銷售與使用(相對苗木造林而言,種子直播造林比例小)。

建議實行林木良種補貼:一是對林木良種生產、選育基地進行補貼;二是對良種造林推廣實行補貼。前者對良種生產者進行補貼,有利于林木良種基地的穩步發展和良種的穩定生產,后者對良種推廣者進行補貼(即造林直補)可以促進良種使用率的提高,間接拉動良種銷售與良種育苗。

4.7加強依法治種,強化種苗質量管理

要加強《種子法》的貫徹執行,盡快出臺《互助縣林木種苗管理辦法》,保護和利用種子、苗木,維護種苗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實行種苗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規范種苗生產經營活動。加大種苗執法力度,依法整頓種苗市場,嚴厲懲治經營偽劣種苗的行為,使互助縣種苗工作逐步走上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同時,強化種苗質量監督,建立種苗質量抽查制度。目前,互助縣林木種苗還存在著一定的質量問題,尤其是直播造林種子質量較差,嚴重影響了造林成效。因此,要進一步強化質量監督,充分發揮縣林木種苗管理站和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檢驗檢疫職能,加大種苗質量抽查力度,對生產、流通和使用中的林木種苗進行有效的質量控制

5參考文獻

上一篇: 護理大學畢業總結 下一篇: 實習護生自我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欧美人体一区二区视频 | 婷婷91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精品在线 | 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 | 热99精品只有这里精视频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A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