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06: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師科技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師范生技術課程拓展訓練的現狀與問題
在借鑒國內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本文以《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為主要結構,針對《標準》中對于中小學教師要求,使用與通用技術能力標準相對應的問題,設計了調研訪問的題目。本研究選取某高校教科學院、數理學院、化學學院、計算機學院、環境學院、生科學院中三年級師范學生作為調研對象,進行了技術課程拓展訓練有關問題的抽樣調查。調研訪問155人次。在對調研數據綜合梳理的基礎上,我們分析與歸納出技術課程拓展訓練的三個特點:一是課時少。每周授課時間為3學時,總計18學時,課程是短時化、微型化的。二是學分低。在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技術能力拓展類課程都為1個學分的短時課,低學分要求課程的內容不能過于繁雜、精深、難懂,又不能沒有技術含量。三是無教材。絕大部分課程是沒有教材的情況下開設的,而適合師范生的通用技術的教材編寫、出版到現在也難覓蹤影。本研究的調研結果經過分析,調查數據經過統計整理,我們可以看到師范生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程度、掌握通用技術知識情況和掌握技術設計能力的現狀:一是技術課程訓練目標定位不明確。許多人認為技術課程的教師可以由計算機、物理教師擔任,人們還沒有真正認識到技術課程教師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二是師范生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現狀的程度較低。師范生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調研結果表明,只有19.01%的學生“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37.04%的學生“不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情況。三是傳統教學方法與內容不適應技術課程教師培養。目前,教師對師范生技術課程拓展訓練課時比例分配是:理論講授占35.28%,與實踐聯系占27.35%,案例教學占27.41%,交流互動討論占9.61%。另外,有34.02%的學生認為技術課程拓展訓練內容抽象枯燥、理論性太強;25.42%的學生認為信息滯后;21.27%的認為課程比較有趣;20.65%的學生認為有助于技術素質養成。四是師范生技術知識與技能掌握欠缺。四川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試行)要求,技術課程選修課包括電子控制技術、家政與生活技術、現代農業技術、簡易機器人制作、服裝及其設計、建筑及其設計、汽車駕駛與保養[4]。調研結果表明,有53.5%的被訪問者對于“技術基礎理論”的內容“不太了解”,有57.06%的被訪問者對于“技術設計方法”選擇的是“完全不了解”。五是學生技術設計能力整體偏低。學生掌握通用技術設計能力的調研情況是,有42.3%的學生對技術設計能力“不太掌握”,有22.9%的學生對技術設計能力“沒有掌握”,學生技術設計能力整體偏低。
三、基于通用技術學科要求的師范生技術課程教學的實踐與設計
面對師范生技術課程拓展訓練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技術課程教師教育需要采取哪些應對策略以滿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技術課程教師需求?
(一)研究和分析基礎教育需求,正確設計技術課程教學目標
設計教學目標,必須以基礎教育需要為目標,以技術能力培養為主線設計課程,從分析通用技術教學崗位所需能力入手反求相應的課程,從而符合基礎教育的需要。學校事先制訂技術課程教學目標,設定本科層次技術課程教學活動后師范生要達到的預期學習結果與標準。教學院系再制訂宏觀目標,各教研室根據宏觀目標又制訂微觀目標,把總的教學目標分解到每一個單元,每一個課時上去。一個周期的技術課程教學結束后,檢查學生學習產生的顯性效果,測評學生如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隱性收獲。
(二)構建多元化的育人模式
高師院校必須打破傳統的培訓、講授模式,拓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多元途徑。應該遵循《標準》,主動適應全面的技術素質教育要求,進一步理清學校的技術課程教育思路,明確課程改革目標,整合教師教育資源,辦出特色,并不斷探索適合基礎教育需求的校本化課程模式。
1.“必修+選修+特長”培養模式。面向全體理、工科學生開設必修課程“技術與設計”,提供豐富的選修課程模塊,同步開發與技術課程密切相關的校本教材,如《電子技師》、《學會發明》等等,為學生發展興趣和形成特長提供指導和服務。
2.“集體講授+團隊活動+個別輔導”培養模式。對于“技術與設計”和選修課程中的理論知識部分,可采取集體講授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牢固掌握課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識、技術思想、技術過程和設計方法,引導學生使用技術語言表達設計方案;對于只滿足完成必要的學習任務、獲得必需的學分的技術課程,可采取團隊活動的方式組織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提高學生的技術設計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如組織電子興趣小組、技術與設計興趣小組、機器人制作小組等,對學生提供制作指導和物力支持,開展定期培訓;對于接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差異明顯的學生,采取個別輔導的方式分層次教學。
3.“全面+個性”培養模式。立足校內,聯合校外,以學校課程建設為主,師生自主開發為輔,形成校內、校外和教師三位一體的技術課程資源庫,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成長空間。
(三)實施跨學科教師教育的課程改革
創新符合時代要求的互動教學觀、開放學習觀和特色課程模塊的育人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技術設計素養,為將來適應通用技術教學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學生技術能力培養要想獲得成功,需要理論、實踐與管理等諸多領域人士共同匯聚激情與智慧。對于課程管理者來說,課程改革應該成為推進師范生技術素質教育的歷史性選擇;對于教師來說,要針對技術課程教學出現的一些新問題、新情況進行不斷研究與探索,要充分突顯教師角色的三個特征: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對于學生來說,課程改革應該成為促進師范教育技術化成長的一個平臺。因此,課程改革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師范生技術素質的有效途徑,課程改革關系到師范生技術素質的提高,關系到基礎教育實力的增強,寄托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
(四)構建技術課程教學體系
一是重點高中參與課程設置、教材及教學計劃的制定。高中學校根據自身發展需要提出意見和建議,學生職前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小學基礎教育的現狀,他們畢業后由相關學校擇優錄用,真正實現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需求的密切結合。二是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在現實條件下,積極選送專任教師到行業掛職鍛煉,增加實踐經驗;也可招聘有豐富從業經驗的人,經過教育心理學和教學方法的學習后,充實到專任教師隊伍中來。三是構建技術課程教學實驗實訓基地,從實踐層面推進技術課程。營造通用技術實踐的教學環境,增強技術課程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信息量,帶動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四是技術設計教學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技術與設計”課是技術設計思想物化的過程,技術課程教學抓住這條主線,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教育技術能力。教師的教學形式多采用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等訓練方法,減少或刪除課本中過多抽象、理論性過強的“笨”知識,增添與技術氣息相關的“巧”知識,讓每個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設計、制作、試驗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操作”體驗,進而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技術能力的發展。
(五)優化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規定了組成課程體系的學科門類,以及各學科內容的比例關系、必修課與選修課、學科課程與技術課程的配合等,體現出聯系基礎教育實際的課程理念和職后教學通用技術課程的價值取向。因此,師范生技術課程結構的優化是技術拓展訓練中相當重要的部分,也是課程結構改革的核心。優化課程結構要堅持四點:一要在課程結構設計上突破狹窄的專才教育觀念,轉變為寬口徑通才教育。二要在知識結構搭配上體現能力與技術素質協調發展,形成一個完整嚴謹的通用技術知識邏輯序列。三要在課程目標設計上突出“通識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應用與創新課程”模塊呈現。四要在課程實踐安排上開設與中小學課程改革密切關聯的通用技術和研究性課程,增加實踐教學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的課程。在課時短、學分低、規范化、微型化等情況下,優化課程結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1-0082-02
一、引言
交通工程設施作為交通運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安全、管理、服務、收費、監控、停車、景觀以及照明等眾多方面,對提高運輸效率、保證運輸安全、改善服務質量等具有重要意義,是交通工程專業重要的專業必修課。
目前,國內各高校不斷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方法改進,以提高教學質量。目前“倍受青睞”的教學方法主要有案例式、啟發式、研究式、互動式(討論與指導相結合)、因材施教等。
然而,筆者發現,上述教學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收效甚微。如今學生學得知識很寬泛,但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經常處于上課疲勞、倦怠狀態,“左耳進右耳出”,課后作業抄襲現象嚴重,獨立思考能力差等。
針對上述現象,筆者將“科技論文寫作”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融入本科教學中,提出此教學方法應用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些細節和原則問題。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很好地緩解上述現象。
二、現有教學方式存在的不足
(一)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重視不夠
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與學關系的結合度,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如何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充分調動教師授課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課堂教學尤為重要。而現有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中“學”的主體作用。調查顯示,大部分高校均有相應的教學質量評估體制,其評估的重點主要是教師授課水平、課件質量、師生互動情況及學生聽課情況等,盡管體制中也包含了學生學習狀態、學習效果和綜合能力培養等方面,但是這些主要取決于學生上課是否“專心”聽講、考試成績是否“合格”層面,而學生對專業知識是否真正掌握、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否真的提高難以判定。
(二)實踐教學環節效果不盡如人意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專業素質、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途徑。縱觀各高校實踐教學形式,主要有課程設計、各類實習以及畢業設計等,盡管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因其通常會放在大三第二學期和大四進行,而這個階段通常是學生最繁忙、壓力最大的階段,考研、找工作、實習等事情接踵而至,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學生“無暇顧及”、“敷衍了事”、作業抄襲等現象,而某些代課教師因“充分理解學生難處”和“放學生一馬”的“寬容”態度或多或少加劇了上述現象,這不僅使我們的教學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不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的僥幸心里,抹殺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進一步造成了高等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下降。
三、“科技論文寫作”結合傳統教學手段
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學、教育模式,筆者提出了將“科技論文寫作”與傳統授課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主要實施過程如下:
第一,提出問題,引發思考:結合課程內容,拓展知識,提出相關工程或設計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第二,給出題目,明確要求:給出相應的科技論文寫作主題,要求學生查閱、研讀資料,嚴格按照標準論文格式和寫作規范完成作業;第三,不合要求,推倒重來:對作業中存在的大小問題要求學生一次次的修改完善,直到符合要求為止;第四,制作PPT,師生換位:要求學生將最終完成的科技論成PPT,以論文答辯的形式進行講解,老師和學生均可在每小組講解過程中進行提問或給出建議;第五,嚴慈相濟,因材施教:對各小組及組員的表現和收獲進行總結,鼓勵學生再接再厲。
四、教學實踐
筆者在本學院2010級交通工程專業的《交通工程設施設計》課程中進行了教學實踐。整個實踐環節和應該注意的細節如下:
(一)摸清基礎,循序漸進
在講述道路交通安全設施時,引出課本中未涉及到的低噪聲路面技術相關知識,并給出了本課程第一次科技論文寫作作業――低噪聲路面技術。這次作業要求較低,除了培養學生主動廣泛地閱讀專業文獻、拓寬知識層面外,更主要是想了解學生關于文獻檢索、論文寫作、Word應用和PPT制作等基本功。為了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信心、鍛煉團隊協作能力,作業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任務分配由各小組自行安排。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在講述完道路交通標線分類、功能、材料組成和施工工藝后,引出教材中未涉及到的標線清除技術的提問――為什么要清除舊標線?如何清除?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環節應該注意的問題有,提問要緊密結合課程內容和實際生活,問題要循序漸進,不能太難、太抽象,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但不能讓學生覺得問題太難而放棄。
(二)要求明確,自主完成
第二次論文寫作題目定為“標線的清除技術”。此次寫作對文獻檢索數量做出明確要求,參考文獻不少于10篇;寫作內容自由發揮,創新性不做強制要求,可以整理、分析、總結文獻,也可大膽設想,說明實現原理,但須結構完整、層次分明、語言凝練;論文排版要求按照標準論文格式完成,促使學生熟練應用文字處理軟件。對于論文寫作和排版中遇到的問題,組員之間共同探索學習,也可向老師咨詢。
第二環節要注意的問題是防止抄襲,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是警告學生抄襲的后果,強迫學生不敢抄襲;其二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主動、出色地完成任務,通過點名表揚和加分等方式鼓勵學生。
(三)不厭其煩,多次修改
對于論文寫作,筆者要求學生對其完成的作業做了三次大的修改。第一次提交上來的論文,主要存在的問題有:摘要內容不符合摘要寫作要求,寫成引言,且不完整;論文格式均不正確,有三組同學的論文沒有摘要,論文大標題、小標題以及正文文字字號、段落行間距不符合要求;圖、表不符合要求;參考文獻數量不夠且格式不對。對于上述問題筆者均在論文審閱時給予一一指出,并反饋給學生要求進行修改,并規定按照太原科技大學學報論文格式進行修改。
這一環節一定要堅持“認真批改論文”及“論文寫作不合要求,推到重來”的原則。
首先,為什么要認真批改“作業”?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2340名在校的和已經畢業的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對于部分大學生對待作業敷衍了事的原因,有51.7%的人認為“老師無暇認真批改作業,沒能及時對作業進行反饋,加劇了學生應付和抵制作業的情況”,26.8%的人認為很多大學生不認真做作業,是因為各類作業太多,有抵觸心理,還有部分人認為是“高教管理”等其他方面的原因。由此可見,老師對待作業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因此,筆者認為對于一些“重要的必須做的作業”,代課教師應該認真審批并予以反饋。
其次,之所以要堅持“論文寫作不合要求,推到重來”的原則原因有三:(1)使學生掌握科技論文寫作格式,熟練使用Word進行論文排版,為日后發表科技論文和完成畢業論文及工作打基礎;(2)使學生學會主動學習,能利用學校的資源(如網絡、圖書館、老師等)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3)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培養其精益求精的作風。細節決定成敗,萬事從小事做起,從細小處著手,做到精益求精,不折不扣。而這是一個長期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老師及時的引導與指正。
(四)注重表達,師生換位
筆者要求學生把自己寫的科技論文制作成10頁左右的PPT,每小組派代表在課堂上講解,老師和學生均可提問。在這次實踐當中,有兩組學生做的PPT比較簡單,其小組代表在講解時因有些心慌、緊張,導致語無倫次、邏輯不清,但是另外兩組做的PPT背景豐富,內容完整,而且還應用了一些簡單的動畫和視頻,最主要的是學生代表的講解出乎老師意料,邏輯清晰、繪聲繪色,板書與PPT并用。
這一環節主要目標有兩個:(1)鍛煉學生制作PPT的能力;(2)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在如今的實際工作中,PPT是現代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如何對自己制作的PPT進行講解說明,更能考驗學生的綜合能力。口才往往比文采運用更直接,因此,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說”的積極性,培養和提高學生“說”的能力,使之成為善于交際、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五)適時表揚,寬嚴相濟
各小組作品展示結束,要適時點評。這一環節,一定要堅持以鼓勵為主,對于表現比較好的同學一定要予以表揚,表現欠佳的同學,找出長處予以勉勵。
堅持鼓勵的原則是因為,在上一環節中,筆者對于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使某些學生產生自卑感,不敢或不愿站出來承擔責任,或者造成學生抵觸、逆反心理,就得不償失了。因此,在這一環節,要堅持以鼓勵為主,適當放松標準尺度,盡量做到嚴中有寬、寬中有愛、愛中有教。
五、結束語
在充分發揮老師引導、監督作用的前提下,重視學生“學”的主體作用,提出將“科技論文寫作”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具體的綜合教學方法,并指出在實踐過程中應該注意和堅持的細節和原則問題。實踐證明,該方法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生讀、寫、用、說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精益求精、認真嚴謹的專業素養,為今后的就業、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實踐性教學目標實踐性教學目標,從學的方面來看,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個體性和互動性。學生盡管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性教學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性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就主體性來講,實踐性教學是為強化理論教學內容而設置的,實踐性教學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獨立思考和自己動手的環境,一個讓學生親手設計的場所,在這里,可以使學生對第一課堂所學的內容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認識和掌握,可以加深對基本原理的理解與掌握,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拓展新思維,從而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就個體性來講,實踐性教學使學生成了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能力,能讓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在某一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早期參加教師的調研工作。就互動性來講,實踐性教學把教材與現實生活溝通起來,賦予教材以廣闊的現實背景,及時將社會信息和學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學內容,豐富、補充現有教材,特別是將現代科技信息和重大時事有機地融入知識系統之中,提高教材的“開放度”,溝通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充分利用其它學科的教學成果,互相滲透與補充,促進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創設師生之間多向互動為主的教學情境,克服了單向交換,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愉快體驗、互相合作與創造的過程。
從教的方面來看,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技能知識。主導作用具體體現在導趣、導向、導疑、導法、導饋五個方面。導趣,即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起興趣;導向,即揭示實驗目標、引導方向;導疑,即通過實驗激發疑問、引發思維;導法,即指導學習實驗操作方法、授以技能;導饋,即課間觀察檢查實驗結果、及時反饋、予以糾正。實踐性教學使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得以最優組合。由于實踐性教學環境隨時都在發生變化,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要求會計教育工作者隨時跟蹤會計市場就業結構的變化,不斷完善實踐性教學,使會計教育在未來的競爭環境中順勢而為,占據主動。
二、實踐性教學思維方式據有關調查及本人的觀察與體驗,傳統的會計教育與其它教育一樣,忽略實踐性教學環節,整個教育過程沿用的是簡單的、直線的、單因素的機械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這種教學思維方式只限于教材內容,往往只注重講授技能的正面操作處理與直接結果,完全忽略了其負面效應與間接影響的講授;第二,這種教學思維方式只注重結果,忽略方法、技能的形成背景與過程;第三,這種教學思維方式,只教給學生如何進行技能操作的方法,忽略方法的原理與運用背景。這樣的教學,往往使學生的思維缺乏創造性,走上工作崗位后,只能解決老師在課堂上講過的問題,遇到新問題就不知所措。而作為會計教育,其內容、方法的時效性都很強,復雜性與變化性表現也相當突出,客觀上要求培養的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使學生不僅知道如何做,更重要的是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即實踐性思維方式。
1.實踐性教學思維方式是一種系統性的思維方式實踐性教學,始終貫徹系統論的基本思維,將與特定技能操作問題有關的方方面面層層展開,進行深入的挖掘,避免“就技能論技能”、“就問題論問題”的單因素思維局限。給學生提供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一種同時從邏輯上、整體上、時間上綜合分析問題的思路,也就是展示某項技能、某個特定問題的關系圖,必要時,還應教會學生找出關系后面的關系。例如,會計實踐性教學中,對利潤事項的講授,從邏輯方面展開,它與收入、成本、稅金等計量因素有直接關聯;從整體角度觀察,宏觀與微觀的經濟政策、市場隨機因素與或有事項、計量的與非計量的事項、同行業的發展動態等因素對其有重大影響;從時間發展過程分析,任意時期的利潤與其前后期的利潤都有必然的聯系。這些關系是與利潤有關的最基本的關系,在基本關系的背后,還有許多出更深層次的關系,比如,影響利潤的收入因素與銷量、銷價等有關,而銷量又與產品質量、銷售策略等有關,等等。
2.實踐性教學思維方式是一種動態性的思維方式隨著社會生產不斷向前發展,對會計人員的素質、技能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就決定了在會計教育實踐性教學中,應始終貫徹不斷變革的動態思維,注重其社會生產背景的講授,緊跟市場環境的變化實施教學。要求學生不受現有職業技能的限制,學會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設想,并且嘗試著從這些問題和設想中引出理想的境界。例如,在會計實踐性教學中,關于權責發生制問題的講授,可以同時從問題正向變動、反向變動、關聯變動等若干角度運用動態思維。從正向變動角度考慮,盡管我國目前會計準則規定使用這種基礎,但是在不遠的將來,隨著市場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有可能改用收付實現制。從反向變動角度考慮,這種會計處理基礎與客觀實際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比如,這種會計處理基礎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按實際成本計價,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價變動相當頻繁,且與實際成本有很大差別,因此,采用這種基礎所提供的會計資料大多數是過時了的信息,滿足不了企業投資各方的需要。從關聯變動角度考慮,這種基礎與國家的經濟背景,如:經濟發展水平、經濟體制、經濟政策等密切相關。在計劃經濟時代,市場價格變動不大,按照這種基礎提供的會計資料能反映客觀實際,基本上能滿足企業相關各方的需要。而在市場經濟時代,這種處理基礎就顯得有些不適應。
3.實踐性思維方式是一種開放性的思維方式開放性思維是相對封閉性而言的,思考問題時,封閉性思維習慣于從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中尋求自以為是的方案,并且更樂于駕輕就熟,接受過去所謂成功的辦法。運用開放性思維思考問題,是把實踐對象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來考慮,注重研究系統與外部環境的關系,以便更好地認識實踐對象及其發展規律。職業技能與市場環境息息相關,在網絡時代,迫切需要運用開放性思維構建與網絡環境相適應的實踐性教學體系。在實踐性教學中,思維的開放,首先是指對客觀實際的開放,也就是思維要跟上客觀實際的發展和變化,當事物向前發展了,不固守原有的認識結論,而要進行新的認識,以市場對會計技能的需要為核心展開教學;其次,是指對各種理論、觀點的開放,了解各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吸收、借鑒其合理的因素和成分。這樣,思維的發散性才能得到充分和有效的發揮,實踐性教學才能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4.實踐性思維方式是一種液化性的思維方式液化性思維是指無固定形態,能以柔性來緊貼現實的硬性,隨形就勢,富于靈活變通的思維方式。傳統的思維方式主要表現為靈活度偏小的剛性思維,思維過分定型化和凝固化,液化思維倡導變通。由于網絡環境下,社會生產職業變動頻繁、不確定性強、科技含量比重大,為了及時捕捉這些信息,使實踐性教學更貼近實際,必須學會液化思維。
5.實踐性思維方式是一種前瞻性的思維方式知識創新周期的加快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就業結構,在以變應變的心態下,人們更多地從未來目標出發考慮當前的各種問題,面向未來已成為人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特點,這就是前瞻性思維,運用這種思維考慮問題,強調以人為中心的服務思想,圍繞人的需要設計職業,針對設計的職業展開實踐性教學,注重可能實現的未來,而不僅僅囿于現在已有的現實。從實踐性教學的發展趨勢來看,市場就業結構對于實踐性教學的影響越來越突出,為了充分發揮實踐性教學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實踐性教學應從未來會計職業對學生的要求著眼,側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以適應未來會計職業崗位的需要。
三、實踐性教學課程建設多年來,我國的會計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與市場的需求相差較遠,教育界與實務界嚴重脫離,實踐性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憑自己的感覺來進行課程建設,妨礙了實踐性教學質量的提高,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社會需要。為此,本人在實踐性教學課程建設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實踐性教學課程建設的現狀與問題目前,我國實踐性教學課程建設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總體課程建設缺乏科學性。一方面課程之間存在重復現象,另一方面,市場急需的會計技能課程欠缺,基礎技能課程過于單薄,運用范圍窄小,不利于學生會計技能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二是課程建設內容缺乏靈活性。注重操作技能與步驟,忽略基本原理,大體處于技能+說明狀態。技能知識內容陳舊滯后,與市場實際需要脫節,與當代科技發展的前沿脫節。三是課程設置缺乏適應性。教學中選用課程的隨意性很大,往往是老師想教什么課就開設什么課,而不是根據市場需要的培養目標來設置課程,導致學生畢業后難以面對復雜多變的實際情況。
(二)實踐性教育課程建設改革的目標與構想實踐性教學課程建設改革的目標是努力實現從純技能操作課程向素質教育課程轉變。素質教育課程注重的是學員技能知識結構的合理性及其綜合運用性,而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一些操作規程與要求。為了滿足未來社會的需要,體現實踐性教學重原理、重運用、重素質的要求,應注意理論與操作知識的兼容及各種相關技能間的合理交叉與滲透,加大基本原理與技能相關知識的課程量,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理解、分析、適應能力和信息溝通、技能操作技巧,提高綜合素質。具體構想包括課程改革原則以及程序與內容兩個方面。
1.實踐性教學課程改革的原則總的來講,實踐性課程改革要求課程建設廣博化、實務化、動態化。廣博化要求課程建設涵蓋面寬,系統性強,課程設計時應注意相關技能課程之間的結合,避免重復、脫節;課程建設要將某項技能需要掌握的知識、方法、途徑、組織實施的方式,以及測試評價納入一個系統進行全面地思考。實務化要求課程建設直觀性好、操作性強,一方面,應大量增加會計技能有效利用的案例、實驗、報告、經驗等,將課程內容與當代社會實踐溝通起來,賦予課程以廣闊的市場現實背景,提高課程的開放度。另一方面,應打破以傳統學科為中心的設計思想,建立以會計崗位群的職責任務、技術技能分析運用、預測市場需求等為依據的課程設計思想,把會計界的現實需求與基本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動態化要求課程建設靈活性好、及時性強,一方面應明確某個特定時期、某一門技能課程應達到的具體目標和考核標準,另一方面,應注意進行廣泛的市場調查,并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狀況,不斷修改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使課程建設基本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工程教育應當以培養工程師為己任。教育目標應該體現培養什么樣的工程人才,今后能夠從事的職業或崗位等內容。教育目標是對人才培養使命或教育目的的分類型、分層次的規定。6所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使命大多用“高素質”“拔尖創新”“高級專門”以及“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等詞匯來修飾;但C大學的學校人才培養使命相對具體。關于專業教育目標,6所大學主要關注知識基礎和畢業后能夠從事的職業和崗位類型,較少關注其他方面的內容。這實質上是將人才培養的重點放在知識和做事的層面。
(二)預期學習結果
教育目標和預期學習結果是課程改革的“指南針”。預期學習結果是對教育目標的細化,使之達到可操作、可實施的程度。預期學習結果反映了學生在畢業時期望的和所能達到的學習水準,它常常與學生掌握的知識、具備的技能和態度有關。6所大學工程教育的預期學習結果在知識、技能和態度這3個維度設置上大體一致。但不同學校設計的預期學習結果內涵也有差異。例如,A大學和E大學在知識要求中將經濟管理知識單列;C大學特別強調工具性知識和社會發展及相關領域知識。我國大學對工程專業中“知識”要求的趨同性,說明自然科學知識的基礎性得到了重視,但技術知識的分化、交叉與快速變化的特性沒有受重視,工程科學知識沒有很好地被重視。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國高校對工程的本質和工程實踐的時代特性沒有精準地把握。又如,關于學習結果的技能要求,C大學獨樹一幟,將終身學習能力、工程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以及交流、協調、合作與競爭能力納入其中。關于態度要求,6所大學的表述非常泛化,還停留在精神、思想、素養、意識層面。可見,我國大學對工程專業中“技能”和“態度”的要求,還需更關注21世紀工程師職業新形象和工程實踐新特征對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影響。
(三)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是課程設計的重要內容,它是連接教育目標和最終學習結果的橋梁。課程結構包含課程類別、內容、學分比例、選課性質等要素。由于我國大學課程模塊劃分沒有統一標準,為規范統計口徑,本研究將課程類別分為以下7類:(1)通識通選課程,包括政治、軍事理論課,外語、體育和計算機工具類課程以及學校單獨設置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塊;(2)自然科學課程,指數學、物理、化學類課程;(3)學科技術基礎課程,指大類學科基礎課、學科平臺課、技術基礎知識課或專業基礎課;(4)專業課程,是指直接針對本專業的專業主干課、專業核心課;(5)專業方向課,是指單獨劃專業分類的課程,包括分組方向選修、分模塊選修、分課程群選修等;(6)集中實踐環節,是指對立于課堂教學的一類課程,不包括具體課程涵蓋的實驗、研討和課外自學,但包括一門課程結束之后的課程設計;(7)單獨設置的跨學科選修課。數據分析表明,6所學校課程學分總數從160~208不等;通識通選課總學分數超過40的學校有5所;自然科學課程學分平均為26;學科技術基礎課學分從21.5~54,集中實踐環節學分從14~45不等,這兩類課程學分配置差異較大,說明課程學分設置被學校認識的重要程度有差異。各類課程占總學分的比例有所不同。如果按某類課程的學分數占本專業總學分的比例超過20%這一標準來衡量,6所學校的通識通選課比例全部超過該標準,學科技術基礎課比例有5所學校超過該標準,集中實踐環節有3所學校超過該標準。自然科學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分比例均低于總學分的20%。關于專業方向課和跨學科選修課,分別有3所和2所大學單獨設置了該類型。自然科學類課程所占總學分比例變化不大,全距R=6.2;學科技術課程占總學分比例有波動,全距R=16.8,上異常值為30.2%,下異常值為13.4%;集中實踐環節的下異常值為B大學的8.8%。上述數據表明,不同學校對不同類型課程的重要性程度認識不同。數據統計分析結果還說明了專業課程(學科技術基礎、專業課、專業方向和跨學科課程)中必修與選修的學分配置情況。從選修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來看,比例最高的是B大學,選修學分高達32;比例最小的是C大學,選修學分低至7;這說明這兩所大學對選修課程的功能和學生學習選擇的靈活性,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其余4所大學選修課程比例大體相同。如果單從選修門數的絕對值來圖2專業課程選修與必修門數看,A大學高居榜首,其值為51;C大學最少,其值為8;選修課提供門數有下異常值,為C大學的8。絕對值只表明量的多少,要說明學生選課的自由度,還要考察可選門數與應選學分的比值。該比值越高,表明單位學分可選門數越多。從表3可以看出,D大學和A大學提供的選修門數與學分之比較高,可以推論,其學生的選課自由度可能較高。B大學和E大學提供的選修門數與學分之比較低,其學生的選課自由度可能較低。
(四)實踐環節
工程專業的課程計劃中,實踐環節的設計對工程教育尤為重要。從6所大學課程計劃的集中實踐環節設置看,集中實踐環節的學分數占總學分的比例有一定的差距,最低8.7%,最高24.4%。集中實踐環節的類別按出現的頻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認知實踐、畢業設計論文、軍訓、課程設計、各類實習、綜合項目設計。值得指出的是,“綜合項目設計”本應是工程教育實踐環節的重要內容。但遺憾的是,無論從學分設置(4~5學分)還是采用學校(3所)來看,均沒有凸顯該類實踐環節應有的地位。富有個性化的是,A大學設置了大學生科研項目訓練(2學分),旨在為學生提供課外科學研究、接觸教授的機會。C大學設置了創新拓展項目(2學分),旨在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實驗室、教學基地、創新實踐的學習活動。C大學還要求參加“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工程專業必須建立學校與企業培養聯合體。這代表著工程教育課程改革在實踐環節方面的創新。
(五)學習經驗與評價
關于學習經驗,我國高校的課程計劃大多沒有專門規定。在課程計劃中反映的學習經驗,主要體現在不同類型課程與教學的要求中,個別大學還規定了課程內部各教學環節的學時要求。例如,A大學的課程計劃規定,每個專業必須有2門雙語教學的課程和2門研究型教學的課程(Seminar);每門課程的學時由5部分組成:授課、實驗、討論、上機和課外學時,各門課程可根據具體情況有側重地設計相應環節。又如,C大學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與人格標準的要求,采用小班化教學、分小組學習、項目作業以及討論式、案例式和做中學的學習方法。再如,F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專業開設了“Project課程”,即項目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項目設計經驗,培養工程設計能力;學生還可參加學校組織的“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獲取科學研究的學習經驗。上述教學要求為學生學習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學習評價在課程計劃中反映的程度總體不高。從6所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捕捉到的關于學習評價方式,大致可歸結為2類。第一類是“簡化”模式,以E大學為典型。在課程計劃中有一項“考核分配”的要求,規定了所列課程是“考試”或“考察”,僅此而已。第二類是“對應”模式,以C大學為典型。C大學除了在課程計劃中表明考核方式外,還對成績評價方法進行了限定,要求評價方法與專業培養目標中的“知識、能力與人格”要求相對應。例如,對“數學或邏輯學的基礎知識”,其評價方法是“數理知識通過課程期中、期末考試并考慮平時成績、實驗報告等綜合評價”;對“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評價方法為“若干專業課實行小班化、討論式、案例式、做中學、大作業以及通過面試和筆試等方式綜合評價學生成績”。C大學的學習評價模式緊扣學習預期結果,其改革的先進性和政策力度值得借鑒。
二、討論
上述研究結果呈現了案例大學工程教育課程現狀的教育目標、預期學習結果、課程結構、實踐環節、學習經驗與評價等關鍵要素。從靜態的課程設計角度進一步考察課程現狀與工程實踐的契合度,深入探討這些現狀背后隱藏的問題并揭示其潛在成因,是本研究關注的另一重要問題。
(一)課程現狀與工程實踐的契合度
從課程設計的角度分析課程現狀與工程實踐的契合度,可以看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與工程實踐的關聯度不高,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從教育目標來看,無論是學校人才培養使命還是專業教育目標,大多沒有體現面向實踐的工程教育愿景。案例大學均是具有良好工程教育聲譽的研究型大學,理應肩負培養國家新型工業化戰略所需工程師的使命。但其教育目標的表述,并沒有突出培養工程人才這一重點。其二,從學習結果來看,知識、技能和態度之間是分離關系,沒有體現工程實踐的整合能力觀。雖然知識要求面較廣,但沒有與工程實踐相聯系;技能要求還只是一般本科生所應達到的通用標準,沒有體現“工程師”的能力特質;態度要求更是泛泛而談,不易操作和評價。其三,從課程結構來看,總學分數和學分比例設置不合理。首先,總學分數偏高,這意味著課內學時太多,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可能會遏制學生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其次,各類課程學分比例設置不合理,理論課程過多,實踐課程偏少,實踐內涵不夠豐富。這些現狀與工程教育的實踐特性這一本質屬性的要求相差甚遠。其四,從學習經驗和評價來看,教學方法還是以講授為主,學習經驗的設計僅停留在研討課、雙語課等形式層面,遠沒有觸及工程實踐的本質。學習評價仍以“考試”或“考察”為主,從現行課程計劃中幾乎看不出改革與前進的步伐。唯一例外的是C大學提出采取不同的形式、與能力標準相對應進行學習評價,但這只是一個嘗試,實施效果要拭目以待。
(二)課程現狀隱含的問題及成因
我國工程教育課程偏離工程實踐、與工程實踐的契合度不高,這一現象背后隱含的問題頗多。若從靜態的課程設計視角審視問題,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的主要矛盾表現在課程目標和課程結構兩個方面。一方面,課程目標脫離工業需求。本研究所揭示的我國本科工程教育課程目標呈現趨同化特點,各校之間“相互借鑒”表述空泛,針對性和個性化不強。同時,課程目標還呈現智性化特點,過分重視學科知識的掌握,忽視解決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斷失了工業界需求這一“活水源頭”。工程教育課程目標的制定應當緊緊圍繞工程師在企業環境中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我國工程教育課程目標的內涵沒有很好地吸納工業界對工程師特質的訴求,課程目標的制定過程也沒有充分考慮工業界企業雇主的參與,似乎只在學校內部“閉門造車”,脫離工業企業和工程實踐的需求。另一方面,課程結構分離工程能力。研究表明,我國工程教育課程結構存在明顯的學科壁壘,仍以學科知識為導向劃分課程結構。按照嚴謹的知識體系劃分課程結構的弊端是,在獲得知識體系完備性的同時,犧牲了學科交叉的機會,而跨學科思維是工程師解決問題的重要思維。可見,課程結構的分離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學科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分離,兩者缺乏必要的聯結;二是學科課程之間的分離,各類知識缺乏滲透和有機聯系。上述工程教育課程問題應當引起人們的反思。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直在探索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新路,為何改革從未間斷但問題仍很嚴重?究其根源,筆者認為這與我國高校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缺乏工程觀、人才觀和課程觀的指導有關。工程教育若不皈依工程本質、面向當代工程實踐,如何談及培養未來的工程師?過度科學化的課程割裂了工程實踐的整體特性,而建立在“大工程觀”基礎上的“整體工程觀”是指導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哲學思想。
19世紀60年代,“終身教育”的主張被提出來后引起了當代教育觀念的轉變。終身教育的理論驅動著成人教育事業的發展。成人教育為眾多在職從業人員的學歷提升,專業進修及普通教育后的教育進階提供了第二次受教育的機會,為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為國家實施終身教育創造先機。成人函授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種授課方式,是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面授為輔的教育。[1]成人函授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授課方式的改進已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畢業論文設計是成人函授教育教學計劃中一個全面性、總結性、實踐性的教學環節,是培養成人函授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理論聯系實際,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成人函授教育者通過指導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對圓滿完成教學計劃,提高成人函授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分析了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兩種授課模式的特點,將兩種模式進行優化整合,應用于成人函授畢業論文設計課程教學,讓學生更直觀地明確該課程的具體要求,熟練掌握畢業論文設計應具備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掌握開展畢業論文設計的具體方法,以期提高該課程教學質量,達到理想教學效果。
一、畢業論文設計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
畢業論文設計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綜合檢驗,同時是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基本功的訓練,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特別是對某一課題認識的深化,促進其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傳統授課模式中,畢業論文設計課程任課教師常采用邊講解邊結合黑板板書,口頭舉例子,學生記筆記等方式開展教學。一般情況下,學生在課上了解畢業論文設計的各項要求,例如:選題的目的與意義、選題的要求、開展相關研究的文獻檢索方法等,而對于需要使用計算機進行展示的有關內容,例如畢業論文的格式要求,查閱資料的路徑、方法等內容學生卻無法很好的掌握。教師授課時對以上內容滔滔不絕,但學生卻不知所云,相當于“紙上談兵”。通過幾堂課的學習,學生僅大致了解畢業論文設計的一些要求,而對一些實質性的問題如論文格式要求、文獻檢索等信息卻無法準確的把握。
一根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的傳統教學模式,雖然可以使師生近距離地接觸、面對面地交流,但語言的交流有一定的局限性。現在學生普遍受信息化的影響,對“一言堂”、“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已有所厭倦,而且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理解能力有所不同,他們的接受能力和聽課效果良莠不齊,影響了教學效果。[2]
畢業論文設計傳統教學模式的授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不知該如何著手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多媒體教學模式的特點
多媒體教學,指的是運用計算機,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上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完成教學任務,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自發展以來已得到眾多教育人士的認可,它有其獨特的特點:
1.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直觀,生動
多媒體教學可容納內容多,信息量大,授課時直觀、形象、生動,可促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獲得更多信息,能將很多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單化,還可以將靜態的教學信息動態化,復雜的教學過程形象化,抽象難懂的概念具體化,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相比于傳統教學增加了記憶的信息量,深受學生喜愛。[3]
2.多媒體教學課件可方便學生課后自學
函授學生可以將多媒體教學課件復制帶走,課后進行理解與自習。學生不理解的知識點可以與任課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學生課后學習,可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主創新等方面的能力。
3.多媒體課件可及時更新,豐富教學內容
任課教師可根據學科的發展,將學科前沿和最新知識點及時在多媒體課件中進行修正和補充,使有關知識點得到吐故納新,豐富教學內容。
4.多媒體教學作為輔助手段與其他教學模式相結合,提高教學質量
多媒體教學其目的是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如果將多媒體教學與黑板板書、幻燈片以及錄影資料等其他媒體相結合,可使教學效果發揮到極致境界。其中,多媒體教學與黑板板書結合的授課模式是迄今為止最適合成人函授教育的一種教學方式。
三、傳統授課模式與多媒體教學優化結合使用的必要性
畢業論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相對比于其他課程在授課時有較高的要求。
在畢業論文課程授課時,如果一味的采用“一支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單一傳統的授課模式,既不能將畢業論文格式要求,文獻查閱路徑等相關內容形象生動的傳授給學生,又不能在有限課時內將豐富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有效傳達。但是教師優美的、富有個性的板書,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書寫和審美,這是多媒體教學所無法比擬的。課堂中教師生動的講解過程實際上是學生靈感、思想相互碰撞的過程,教師富有啟迪性的語音和體態語言的暗示,使學生心理產生極大的模仿力和親和力,這是運用多媒體音像所無法收效的。
如果完全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部分教師對多媒體教學使用不當,很容易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未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比如,有些教師將上課的內容全部以文字的形式體現在多媒體課件上,即多媒體課件變成了黑板板書的翻版,課堂教學內容沒有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給予學生進行講解,教師在上課的整個過程僅點點鼠標,動動嘴巴,甚至整堂課一直坐在電腦前面,學生一堂課都沒看到老師的臉,缺乏師生互動與交流,師生關系弱化,導致了學生情感態度和體驗的缺失,不利于學生健康個性的形成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
因此,根據多媒體與傳統授課模式各自的優缺點,將兩者進行優化組合,應用于成人函授畢業論文設計課程的教學可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優化整合多媒體與傳統授課模式應用于成人函授畢業論文設計課程教學
首先,授課教師讓學生先明確畢業論文寫作的目的和意義。針對目的和意義的授課,教師應采用傳統授課模式,站在講臺中間講課,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易于師生互動,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4]教師配合適當的肢體語言,強調課程學習的重要性。
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選題。選擇合適的題目,是學生寫好畢業論文的關鍵性環節。若選擇的論文題目范圍較大,則寫出來的論文內容較空洞,難以結合實際;而選擇的論文題目范圍過窄,又難以查找相關文獻資料,學生會感到無從下手。因此,授課教師指導學生選出一個大的研究方向,再圍繞該研究方向查找文獻資料,使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分析材料逐漸把畢業論文題目范圍縮小,并采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將有代表性的往屆論文題目通過投影儀展示給學生,省去黑板板書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學生通過參考往屆學生畢業論文題目,一定程度上對選題有初步的認識,較好的杜絕了學生選題范圍過大或過小的現象。
再次,由于畢業論文一般指的是有文獻資料佐證的學術論文,所以,授課教師要指導學生搜集和閱讀有關的參考資料,并指導學生進行文獻的檢索方法與技巧。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投影儀向學生介紹必要的參考資料,并用鼠標點擊、投影儀投影逐步給學生演示進入學校圖書館電子期刊數據庫的方法、查詢文獻的詳細步驟與路徑,為學生總結檢索文獻的基本方法,并讓學生了解查閱中文期刊和博碩士畢業論文、會議論文相應的數據庫路徑,強調學生應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的資源,圍繞論文題目做文獻檢索,確保資料翔實。由于成人函授學生初次接觸文獻檢索,聽了課后未必會記住,授課教師可將上課課件讓學生拷貝,方便學生課后進行復習,較好的掌握。
畢業論文有一定的格式要求,教師在授課時先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給學生進行粗略講解,接著以多媒體輔助配合,通過投影儀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畢業論文格式,邊講邊演示,通過兩種教學模式相結合,加深學生對論文格式的要求。
最后,授課教師應給學生傳授畢業論文答辯技巧與注意事項。教師應現場親自示范畢業論文答辯時的各項工作,包括答辯前的準備工作,答辯回答問題的應變及答辯完畢應如何收尾等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全面掌握畢業論文答辯的步驟及相關事宜。
總之,在畢業論文課程授課時,交叉使用多媒體與傳統教學兩種模式,授課教師不應只坐電腦前,應多與學生交流,運用恰當的手勢、抑揚頓挫的聲調,穿插幽默的語言來組織教學,對于學生不易理解的內容,及時進行黑板板書,引導學生思考,把握整堂課的脈絡,確保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通過融合多媒體教學及傳統授課模式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課程教學,使學生掌握畢業論文設計基本技能,學會調查研究、查閱資料、分析論證、設計和計算、撰寫論文等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認真刻苦和勇于創新的鉆研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了解本學科在國內外的新進展,開展畢業論文的撰寫工作。
畢業論文設計,作為成人函授學生的最后一門課程,是學生從理論基礎知識學習到從事科學研究與創新活動的最初嘗試,學校及任課教師應重視畢業論文設計課程的教學,通過優化教學手段提高該課程教學質量,對于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提高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有重要的意義,為學生以后的進一步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真.淺談高校圖書館如何為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服務[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9(25): 79-80.
[2] 周建民,王桂英.關于多媒體教學與函授教育教學模式的思考[J].內蒙古統計,2009,(5):51-52.
[3] 黃生學,樊雅平.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優化整合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0,(1):49-50.
論文摘要:網絡教學是建立在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和以廣播電視為媒體的遠程教育基礎之上,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種現代教學模式。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不論從學習的適用對象、教育內容的表現形式、課程的組織安排和學習者的學習方式來看,網絡教學都具有其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將網絡教學引進學校是提高其課程教學水平的有效手段。其中,網絡課程的設計是關鍵。本文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就學校網絡課程的設計提出了自己的認識。
隨著信息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教學逐漸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它不僅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學受時間、空間限制的不足,同時又為學生提供了完全個性化的學習環境,逐步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要真正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還應該注重網絡課程的設計,網絡課程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受學習內容設計、學習情境設計、學習資資源設計和課程評價體系設計的影響。做好網絡課程的設計工作,使網絡課程的學習內容與課程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符合,設置科學有效的學習評價機制,對學習進程進行有效地控制,這對于整個網絡課程的設計開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學習內容的設計
學習內容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學生系統學習知識、技能和行為經驗的總和。教學內容的范圍規定了學生必須達到的知識和能力的廣度,教學內容的深度規定了學生掌握知識的深淺程度和能力水平。所以教學內容的設計首先要對學習者進行分析,只有確定學習者原有的學習水平和通過學習要達到的學習水平,才能更好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其次,在學習內容的組織上要有一定的系統性。一門課程不是教學內容的簡單堆砌,而是教學內容的有機組合。在設計時應能夠把一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提煉出來,并形成一個具有邏輯性、系統性的知識體系,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再次,要注意學習內容的先進性。在網絡課程中,往往存在內容陳舊或過時的現象,這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在選擇課程內容時,一定要選擇較新版本(同時要注意知識的不斷更新),使學生掌握新知識、學習新方法。
2學習情境設計
學習情境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者產生學習的需求,驅動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從而達到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目的。建構主義強烈推薦學生要在真實的情境下進行學習,減少知識與解決問題之間的差距,強調知識的遷移能力的培養。因此,基于建構主義教學設計需要將設計的問題具體化,還原知識的背景,恢復其原來的生動性、豐富性。這就要求網絡課程利用多種手段創設這種虛擬情境,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意義構建。在對網絡課程的學習情境進行設計時應考慮以下方面:
(1)運用多媒體、超媒體功能和虛擬技術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這些技術具有多種信息通道的傳播功能,它們把圖、文、聲、像融為一體,增加教學內容的真實性、科學性、趣味性。提供相關知識和網站鏈接,為學生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以便其主動探索、發現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同時,有助于學習者用“真實”的方式應用知識,整合多種知識和技能。
(2)創設靈活的交互活動環境。“協作”、“會話”是學習者學習環境中的兩大因素,學習者常需與人協商、合作,以更進一步培養高級認知能力。同時,開放性、協同性、共享性是網絡的特性,建立交流反饋機制,如電子郵件、BBS、ICQ等。網絡的開放性為個別化的學習提供了協商交流的機會,學習者之間可進行問題的探討與協商,教師也可以將網絡作為與學生對話、了解學生、指導學生的工具,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所以,在設計網絡課程時要注重創設協同學習環境,充分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
(3)教學課程的控制要采用學習者控制與程序控制相結合原則。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建構的過程。所以,有些建構主義者特別強調學習者主動發現或探索式學習。但有關學習者控制策略的教學效果研究表明,學習者控制并非適合所有的學生,完全的學習者控制會給一些學生帶來學習任務管理上的困難以及學習效率低的問題。因此,在網上課程設計時,要適當給與學生主控權,堅持學習者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結合的原則。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前因內許多學校的校園網建設已基本完成,并且具備定的能力丌發網絡課程。所以我們在進行網絡課程的開發工具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跨平臺性;功能強大和易于學科教師操作。由于網絡課程是一個分布式的、交互的、跨平臺的教學系統,故Web教學系統具有強大的功能,須綜合采用多種先進技術,實現快速、高質量開發。
3學習資源的設計
學習資源是指與問題解決有關的各種信息資源。為了更好的理解問題和建構自己的智力模式,學習者需要知道有關問題的詳細信息。學生只有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礎之上,才能更好地自主學習,形成意義建構。豐富的學習資源足建構主義學習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網絡課程對學習資源進行設計時,必須詳細考慮學生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查閉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從而建立系統的信息資源庫,或者推薦給學生一些相關網站,便于學生獲得學習信息。同時,在沒計網絡課程時,要注意學習資源應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
(1)針對性
所建立的資源庫或推薦的網站要與學習者學習的內容緊密聯系,能收集或提供相關題庫、相關文章的資源庫或網站,可以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如果對學習資料不加選擇,全盤地搬到資源庫中,不僅浪費學生查閱資料的時間,而且使學生不容易把握學習重點,導致學生低效率學習。
(2)啟發性
一味枯燥的學習容易引起學習者疲勞厭煩情緒,所以網絡課程在設計時,可以提供一些具有趣味性同時兼備啟發性的學習資源,在娛樂中引導學習者主動思考問題,從而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評價設計
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評價,側重于學習者掌握知識的數量和程度,因此可以用定量的方法,通過搜集學習者練習、測驗、考試、作業及課堂口頭回答問題的成績,然后運用統計、分析等數學方法進行處理,提取出規律性的結論。對于學習者的非智力因素,則多用語言加以描述的,以定性評價為主,評價的結果缺少量化的描述性的資料。網絡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因評價的標準從知識轉向了學習能力,還包括了學習動機、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協作精沖等非鈣力閃索,因此,多用自然語言加以描述,具有模糊性。只要對評價標準的語言描述加以數量化,就能利用傳統的數學方法進行分析處理。模糊集合理論為把具有模糊性的語言描述進行量化提供了堅實的理淪基礎和操作性很強的科學辦法,模糊多級多因素綜合評判方法,能很好地適用于新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網絡課程同測試內容及測試系統能幫助學習者完成自我監控、自我測試、自我檢查等活動,可使網絡課程具備建構主義學習的診斷性和反思性的特征。在網絡課程評價的設計中,還應注意以下兩點:
(1)多采用形成性評價,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網絡教學發展背景
在這個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教育信息化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多年來,學校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推廣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教師教育觀念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傳統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教師主導傳授,學生被動或機械練習。而網絡環境教學,是基于多媒體技術的網絡技術下的新的學習理論,在這種理論中,學生是知識學習的主動者,外界信息經過教師的組織、引導,學生主動建構進而轉變成為自身的知識,這種理論的形成優化了課堂教學模式和結構,使老師和學生共同作用于教學過程,起到協調作用。這種開放性、創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和固疾。在新形勢下研究和探索網絡課程的教學,是適應新世紀教育的需要,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二、網絡課程的基本功能結構
眾所周知,網絡課程的設計應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思想,以"學習者"為中心;應當對教學活動和學習環境作重點設計,二者缺一不可。由于網絡課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所以網絡課程的基本功能結構也應按學生自主學習的要點來設計。
學生通過網絡可進行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如自學、討論、實踐活動、作業提交、考試及網上資源搜索、資料查詢等活動。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查詢自己的學習記錄,從而對學習起到一個督促和自我監督的作用。例如我本學期所帶的Flash課程,大部分都是在機房操作教學,本身就利用了局域網的功能。在機房中教師機可以控制學生機以便督促學生學習,而學生在做完例子后可以通過局域網提交作業,這樣教師在一臺機子就可以及時
檢查學生的作業并做好記錄。
三、網絡課程的基本特點
計算機網絡是當今科技發展的結晶,而網絡教學也不同于傳統的教育教學。網絡課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資源共享性
學生通過網絡可以共享資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軟件的共享。網上資源豐富多彩、圖文并茂,學習者在鏈接或教師指導下,可輕松自如地在知識的海洋中翱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資源,神奇的網絡環境,對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對實現教學過程緊要關系的轉變,對促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2、虛擬性
網上教育的時空不限性給教學活動帶來虛擬性,現在虛擬教育已經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虛擬教育可分為校內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內模式指在校園網上開發的各種教育應用,校外模式指網上遠程教育。可以把校內模式與校外模式有機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新型教育系統。
3、實時交互性
網絡教學最大特點是它的實時交互性,實時交互性是指在網絡上的各個終端可以即時實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通過課件還可以有效地獲得圖文并茂的教育信息,師生之間的交互可以得到教師的指導,學生之間的交互可以進行協作學習,這種雙向交互活動不僅使學生通過視、聽手段獲取教學信息,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對此的興趣。
4、協同創作性
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學習者可以利用適當的軟件工具支持協同創作。現在許多網絡教育平臺帶有群件系統的功能,能夠支持一個學習群體方便地進行通訊交流、工作空間共享、應用軟件共享和協同創作。
四、網絡課程的教學模式
利用網絡技術來進行教學。按照通訊角度來講,有同步教學和異步教學;按照學習者的組織形式來看,可以有個別化學習、小組學習;按照課程材料媒體種類來看,有多種媒體參與的混合形式或者僅利用web媒體的單一形式。應用Web來進行教學的網絡課程的教學模式,這里簡述4種:
1、信息傳遞式:信息傳遞式是指利用Web教學大綱、課程內容、講座筆記及作業細節和百科全書,加上在線信息資源的超鏈接,學生可以在沒有和教師或者其他同學交流下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模式是目前網絡課程比較普遍的方式。
2、合作學習模式:合作學習模式主要強調的是學生之間的交流活動。它體現的使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它通過創設支持式環境,使得班級學生成員之間可進行提問、解答和資源共享等合作活動。3、輔助學習式:這種課程模式的特點是教師輔助學習者的學習,采用Email、電子論壇或計算機視頻會議來提供指導等服務。輔助學習模式還可以確定參數來建立多用戶對話環境。
4、內容生成式:內容生成式指的是學生自主尋找、建立、組織具體知識領域的內容,實現信息資源的同化、交互和綜合。具體的活動是學生設計開發網頁,通過網絡資源和鏈接按照自己的方式將信息內容呈現。這種模式中,學生是信息資源內容的重要來源。
五、網絡課程的發展趨勢
網絡課程因其自身靈活的特點使得它在繼續教育、素質教育及職業教育方面都將有很大的優勢。雖然有人認為網絡課程不能有效地刺激學生去學習,但是不斷增長的學生需求和網絡所提供的更多的學習機會是網絡課程的優勢所在。我認為基于Web的網絡課程在將來的發展有以下幾個趨勢:
第一,資源漸趨豐富,課程種類更齊全
據統計,美國目前已有450多所大學建立了網上虛擬學校,開設了200多個專業,學生數量達10多萬人。將來的網上課程門類齊全,有自主學習課程、成人教育課程、學科教育課程等;提供的服務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學生可以網上快速地檢索出自己所需要的課程節目信息或學習資料。
第二,以課堂教學為基礎轉向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課程設計。
以課堂教學為基礎的課程強調課程的內容設計,而以Web為基礎的教學不應是傳統課程內容的照搬。今后網絡課程的設計應是結合Web的具體特點,以Email答疑、電子論壇、計算機視頻會議等學習活動為中心的設計。
第三,以Web的低級應用設計轉向Web高級應用的設計。
隨著Web技術和教學設計理論的發展,網絡課程的開發必將從Web的低級應用階段轉向Web高級應用。目前出現了一些網絡課程工具平臺,這種平臺的設計使基于Web的課程在制作、管理和應用上都邁進了一個新的臺階,Web必然將應用于課程教學。
我們即將面臨的是一個網絡無處不在的時代,開展網絡教學是大勢所趨。學校應充分發揮其特有的文化和情感氛圍,注重教學的優化設計,尋求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優質高效地培養能夠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基于Web的遠程教學和我國的發展對策》,《電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2]《中國電化教育》,張舒予,1999.9。
二、配合科任教師管理學生
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經常向科任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虛心接受科任教師提出的合理建議,爭取得到科任教師的配合與支持。同時,班主任要在學生面前樹立科任教師的威信,肯定他們的教學,讓學生配合科任教師的工作。當科任教師與學生發生矛盾時,班主任要及時做好協調工作,消除誤會,化解矛盾。李文(化名)是一個調皮的學生。在一次數學課上,他與同學打鬧被數學老師發現了,數學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他。對于數學老師的批評,李文不但不接受,而且還頂撞老師。氣急了的數學老師動手打了李文,委屈的李文在教室里又哭又鬧,導致課堂教學無法繼續。數學老師只好帶他到辦公室找筆者處理。看著情緒激動的雙方,筆者先請數學老師冷靜下來,回教室繼續上課,然后向李文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對他說老師動手打人確實不對。待李文的情緒穩定下來之后,筆者引導他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并請他換位思考,假如不是他在課堂上搗亂,老師會不會批評他;假如自己是老師,面對一個不認真聽課還頂撞自己的學生該如何處理?最后筆者告訴李文,老師批評他是為了他好,說明老師在關心他,沒有放棄他。在與筆者進行交談之后,李文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隨后筆者帶他來到教室,請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向數學老師認錯,讓全班學生明白犯了錯就要及時改正。此時,數學老師也意識到了自己動手打人的錯誤行為,并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向李文道歉。課后,筆者找到數學老師,請他不要將這件事情放在心上,還與其探討管理學生的辦法。這樣一來,既融洽了師生關系,又增進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之間的感情,提高了班級管理的效率。
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地位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是教學計劃中的關鍵性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主要途徑,是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學風和實踐創新意識的有效手段,是訓練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初步形成規范工作習慣的重要演練,是對學生本科階段學習、研究和實踐等多方面綜合能力的全面檢測和認定,是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認定的重要依據。畢業設計(論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畢業設計(論文)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本科畢業設計(論文)作為本科階段最重要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是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然而,從目前各高校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整體狀況來看,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明顯下滑,普遍存在著選題不當、內容重復、理論與實際脫節、形式不規范以及學術剽竊等問題。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是提高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根本,對提高本科教育質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下降的原因
1.學生的因素
高校擴招后入學門檻逐年降低,尤其是為數眾多的地方院校,生源質量明顯下滑,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相對較差,如果在大學期間學習不努力,則在畢業設計(論文)中難有好的發揮和表現。其次,由于近年來畢業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畢業設計(論文)一般又安排在畢業前夕,在面臨應聘、考研、公務員考試等各種因素干擾和影響下,學生很難將思想和精力投入到論文上。另外,近年來論文現象泛濫;來自網絡的資料和文獻獲取便捷,使拼湊論文變得容易。
2.指導老師的因素
對于地方教學型高校,專業教師相對較少,安排指導的學生較多,加之教師自身又有科研任務,很難在論文指導上投入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很難對指導的論文進行深入研究和仔細審閱,因此不能針對性提出指導意見。另外,近年來在畢業設計(論文)指導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普遍使用手機和郵件進行溝通,方便的同時卻也使教師指導學生的效果受到很大限制。
3.畢業設計(論文)組織和管理的因素
選題是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第一步,直接影響到畢業設計(論文)的最終完成質量,這一階段的工作通常是先由教師進行課題申報,課題在學院審核后,最后由學生選擇。教學型高校本科生數量一般較多,按照通行的一人一題的要求進行課題申報和選題,就容易出現題目重復(大同小異)或題目不適當,從而限制畢業設計(論文)的完成質量。
目前各學校畢業論文選題時普遍采用雙向盲選的方式,但是考慮到畢業論文環節工作量因素,很多學校還是按照教師的教研室(系)歸屬和職稱等情況,設置教師指導的學生數量,某些情況下還會指定學生進行選題,因此導致一部分教師所指導的論文和其專業并不匹配,導致教師在實際指導過程中,只能幫助學生把握論文的一般形式和邏輯結構,很難提出對論文研究真正有價值的指導意見。
通行的畢業論文組織管理和質量監控重形式輕內容,主要表現為畢業論文一般規定必須按照統一的時間安排來進行,并且各個階段都要求指導教師和學生填寫規范的制式表格,固定化、程式化的管理流程和規范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監控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和進度,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統一的進度安排使組織管理工作高度集中,各級教學部門通常只注重畢業設計(論文)流程和規范的形式審核,疏于內容審核,另外單一和固定的過程管理也限制了指導教師和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安排上的靈活性,而且填寫各種表格本身會耗費相當的時間,指導教師和學生皆有疲于應付之感,對論文寫作產生了消極影響。綜上所述,目前通行的畢業設計(論文)管理流程及規范,從課題申報、課題審核、資料收集、實驗或調研、論文撰寫、修改、定稿到論文的成績評定,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與考核機制。
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措施
1.畢業設計(論文)環節的時間適當前移
二、其次要教會學生如何分析問題并找出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操作步驟。
學生有時候完成不了作業的真正原因往往是因為沒能掌握正確的操作步驟,學生缺乏這方面的鍛煉,沒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一個比較有難度的作業覺得無從下手。記得剛從美院國培回學校就接手工藝美術班的班主任,一直在想要通過一種什么方式讓學生既喜歡上專業又能對我比較信服。我就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以古詩為主題的寫字活動。我先示范寫了一張給學生看,學生當時都覺得他們自己根本就完成不了這么大難度的作業,一點兒頭緒都沒有。通過我一步一步的耐心輔導,最后大部分的學生都完成了一張特別出色的作業,當我把學生的作業都貼在教室的墻上的時候可以感覺到他們對于自己的作品也很驚訝和高興。在給學生上圖案課的時候,我給學生統一購買了白卡紙和黑卡紙,要求學生嚴格按照步驟完成作業,學生一開始很不習慣這么嚴格的要求,但經過了幾張的訓練之后發現這樣按部就班畫出來的作業質量非常高。當學生們看見自己的一張一張干凈漂亮的作業的時候,學生們非常有成就感,就逐漸接受和習慣了這樣的方法。最后學生們把每一張自己的作品都裱在黑卡紙上,再用金屬環將黑卡紙裝訂成冊,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了一本屬于自己的作品集,雖然是小小的成績但對學生卻是大大的鼓勵。通過這樣的活動能讓學生明白有些看似很復雜的作業只要通過正確的方法和步驟再加上一點兒耐心和細心就能做得很好,既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養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幫助學生建立了自信。
三、采用靈活多變教學形式,充實擴展豐富教學內容。
美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本身就是操作性比較強的課程,大可不必只拘泥于課本上的東西,可以變換教學形式,抓住學生感興趣的東西進行教學,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作為一名中專教師兼班主任在教學上有許多優勢,給自己帶的班級上課時學生比較聽話,課堂秩序也比較好,教學任務都可以順利的完成。也是基于這樣的考慮,除了做好日常的教學工作外,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專業特點組織了許多的活動,比如我們開展的數字油畫比賽,元旦的賀卡設計制作活動,為裝飾學校教學樓進行的裝飾畫制作活動等等。這些活動看起來都很簡單,但是學生卻從這些活動中獲得很多,除了各種專業知識以外,更多的是學會了一種如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以及自信心。從班級管理的角度看,這些活動更有意義,通過競爭與合作培養了同學的團隊精神,使學生更加適應集體生活。在從教十年的工作經歷中常常會覺得對學生的耐心是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的,只有耐心的指導每個學生成長的的每一步,不管是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只要是學生需要就不厭其煩的幫助他們。當學生信任你了,并感覺到了你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的時候,他們也會信服于你的專業,在課堂上也會很好的配合你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這也正是“親其師信其道”所要說明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