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06: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學地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新時期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方法及改革創新分析
(一)改革創新科學教育方法,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我國教育主要分為文科類和理科類。地理教育按其教學內容被劃分為文科。在傳統的教學中,文科類教學大多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地理內容僵硬化、教條化。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對地理教學產生厭惡,缺乏學習興趣。降低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因此,老師應積極改善地理教學方法。如舉行一些地理學習實踐活動,使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隨時了解學生學習所需,有針對的進行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二)充分挖掘地理學科優勢,結合現代先進教學方式,開發課程資源。地理學科是一門充滿時空廣遠性的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自身所處環境不斷進行研究。充分發揮地理學科作用。高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在地理教學中多穿插一些奇異事物或者奇異現象,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從而激發學生進行學習。
(三)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所需,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內容。情境教學法是當今教學的主流。在地理教學中,老師應隨時了解學生學習所需。針對學生學習需求制定相應的學習情境,在地理情境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在根據學生問題進行解答分析。從而提高地理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真正目的。
(四)充分結合當前先進信息技術,擴大教學內容,改革創新教學模式。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發達。在各行各業中信息技術都得到了良好的應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老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教學媒體進行教學,使教學內容更為生動。從而引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注意。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開發策略
課堂上所選取和利用的案例應該是和教材中的關鍵知識點具備直接聯系,并具備實際的代表性,具備說服力以及可靠地支撐點,這種包含著事物本質的元素能夠讓地理知識變得唾手可及。地理教學案例通過對實際案例包括,個例,群例的描述,結合以地理科學為基本研究理論的方法,顯像管內容變得實體化,讓相應的問題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上得到滲透。其次以學生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也就是說要以學生為本,配合學生的個性,思維方式,以相對輕松的方式,讓學生從案例中發現知識。所以,在學生根據教學案例得出相應的地理知識基礎上,作出歸納和總結。例如海嘯,可以向學生展示印尼海嘯的相關情報,和訊息以及新聞報道,讓學生從相關的已有訊息中總結出已知的知識,教師再結合學生的表述和訊息,講述海嘯的破壞,破壞范圍,再讓學生發現新的問題(海嘯以什么樣的發生速度,為什么沿海地區的居住人群沒有及時的做出相應措施,海嘯的持續時間,還小的征兆,當地政府對于海嘯的相應預防工作是什么樣的,海嘯帶來的附帶性的自然災害是怎么樣的,每年地球上會發生多少次海嘯,海嘯是怎樣形成的),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相應的回答,或者根據其他學生的回答給予相應的質疑或者肯定,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再調動課堂,讓學生一起總結出,與海嘯相關的地理自然科學知識(海嘯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海底發生了地震、海底的火山爆發或者地面上火山爆發、海底發生滑坡現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通常會在地震高發帶形成海嘯,并對沿海的設施及居民帶來危害。海嘯的速度高達700~800千米/小時,幾個小時內就能波及整個大洋,海嘯的波浪長度長達數百公里,并可在以很小的能量損失幾千公里持續幾小時,本身在海內的高度并不足一米,但是一旦涉及到了沿岸地區,就會由于岸邊的阻力作用,導致海嘯的波浪大幅度增加,形成高達10多米的海浪,并且每隔數分鐘就會有下一波新的海浪更新力量,波浪的內部作用力也是十分劇烈的,能夠將沿海地區的堤壩摧毀,沿海地區的房屋或其他建筑,都可以被海嘯鋪平。海浪的形成,大體主要是因為海底的地殼發生了變形或堆積交錯。據可靠統計,全球發生海嘯的高發地區多是因為深處地震帶的原因,也就是說,地震因為海底的地殼形變可以較高幾率的帶來海嘯,比較具有規模,并且給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巨大打擊的海嘯,大約有270次左右,每年都會有6次左右大規模的海嘯災難,海嘯多發生在環太平洋海域,日本作為一個地震高發島群,日本相關海域發生海嘯的總數占環太平洋區域發生的海嘯總數的半數以上)。教師要從全部的信息網絡中搜尋到具備一定代表性的并且和書本內容直接相關的訊息,未必非要局限與地理自然科學里,也可以從財經,政治,生物,歷史或者生活等等其他方面開發新的訊息,以作為案例教學的案例素材。
3.教學案例開發的研究核心
自然科學類文化知識這種最接近于人類追求真理的動機意識類知識,其實是最有研究和探討價值的知識,應該是作為常識了解熟知的東西。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探索和研究也正式標示著人類思想進步與否的參考依據,實際上錯過了這些知識文化的普及,或者說是以錯誤的方式普及,使得地理以及其他文化知識變得讓人抵觸實在是當代人類文明的一大憾事。所以高中地理教學案例是類似于改變現有狀況的革新動作,也希望在現有的教學體系當中,能夠體現出相應的價值,帶動當代教育的發展與更新。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本質實際上是借助對一件具體的地理實際情景,讓學生能夠對該情景作出觀察,研究,探索,分析,好奇,求知,并能夠對自己目前所知道的東西所質疑,或者與他人進行探討,這是一種開放思維式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真正接收到教師所傳達的訊息。所以結合以上表述的教學理念將知識傳授,并讓學生學會探索,并在探索中獲得知識,分享自己的探索發現,與他人交流,獲得新的內容,通過質疑,得到相應的參考依據,變為新的知識。
二、高中地理概念比較法教學
目前,高中地理教材的地理教學概念相對較少,學生在學習相關地理知識時,往往容易混淆地理概念.如筆者在講解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相關內容時,學生極易混淆“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二者的概念,筆者對實際教學中采用概念比較法后,學生很快理解了“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的本質差別是不同類型的災害.又如筆者在講解天氣和氣候相關地理知識點時,學生都知道天氣和氣候存在著一定差異,然而讓學生準確二者進行區別時,仍然存在一定難度.因此,筆者采用了概念比較教學法,使學生快速準確地理解“天氣”和“氣候”概念間的本質區別,天氣是某一地區短時間內的氣象變化,而氣候則是某一地區長時間內的天氣變化情況,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高中地理圖表比較法教學
為了更好地高中地理教學,高中地理教材均配備了許多相關地理知識的地圖和圖表.在高中地理教學課堂中采用圖表比較法教學,通過對相關插圖和圖表的比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地理知識,提高學生的地理讀圖和用圖能力.如筆者在講解潛水與承壓水相關地理知識時,便采用了圖像和圖表的方式來轉化抽象內容,通過圖像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潛水和承壓水的區別.潛水和承壓水都是地下水,二者所處位置不同,潛水位于隔水層上面,而承壓水著位于兩個隔水層之間,同時,通過相關圖像對比,潛水和承壓水的深度也各不相同.通過這種圖像比較法,學生便能輕松掌握潛水和承壓水的區別.又如地理教材在介紹農業的區位選擇相關地理知識時,配備了三江種植區和青藏高原放牧區的相關圖片,筆者在進行農業的區位選擇相關地理知識講解時,采用了圖表比較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農業的區位選擇相關地理知識.通過兩張圖片的比較可以看出,三江平原地勢平坦,利于農作物的耕種,且三江平原氣候對農作物的生長非常良好,青藏高原則處于高海拔地區,氣候寒冷,只適合放牧業.通過這種圖表比較的教學方式,學生更容易掌握這兩種地貌的差異,也能更好地了解影響農作物生產的相關地理因素,這樣便于學生對比記憶,一目了然,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推動了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為下一堂課進行奠定了基礎.
四、高中地理綜合比較法教學
目前,我國高中地理課程所涵蓋的地理知識和內容相對較多,教師在開展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加系統的掌握相關地理知識,通常采用綜合比較法來進行相關地理知識的講解.高中地理綜合比較法教學大多情況下用于地理復習課程中,幫助學生進行地理知識的系統復習和掌握.如筆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中國三個大的自然區的相關地理知識,將它們的各種情況進行了分析和比較,列出其異同點并進行綜合比較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中國三個大的自然區的相關地理知識,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就學生而言,地理課堂教學是其獲取知識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最基本的途徑.有效的地理課堂教學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認知需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能力提高和發展.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或高效,直接關系到地理教育教學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實際價值,它是評價地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大小的重要依據.
作為地理教師我們都知道現在的考試制度和地理教學安排是這樣的:中考不考地理,地理在初中階段只學習兩年(初一、初二),這樣的課程安排就容易讓學生丟失中學時期學習的地理知識;等學生升入高中之后,高一的教學課程中所有學生都會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可是到了高中二年級的第一個學期,文理分科,作為理科生的學生,一周僅有一節地理課,與理科生相反,文科生則要系統的學習三年地理知識,可是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高考結束后,報考專業時,文科生不能填報地理這門學科,因為地理屬于理科,可是理科生高中地理課程少之又少。這些安排和考試制度嚴重地影響了地理的正常教學,當然這也可以反映出我國現有的考試制度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2、社會各界對地理的支持力度不夠
眾所周知,在初中還有高中的教學課程中,地理并沒有被擺在一個很關鍵的位置上,得不到學生、老師的足夠重視,在大學教育中受重視程度更低。老師教授少、家長不重視、學生們不愿學等現象都對地理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從而導致地理這門學科很冷清。現實社會中人們對地理這門學科的不在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理教學的長遠發展。
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新課伊始、力求新穎
為了上好每一節地理課,在講新課的開始,教師就應該以活潑的話語,富有深意的問題,有趣的實驗,耐人尋味的案例,或者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示一些圖片、實物、模型等,由此進入到課程的講解,可以有效的將學生帶入到課程之中并且對于知識的學習更加渴望。例如,在講到“洋流”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引用歷史上一個戰爭的例子進行課堂開頭的鋪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關閉了發動機的德國的潛水艇,順利地通過了由英軍把守的直布羅陀海峽,并且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暢通無阻,成功的避開了英軍的炮彈,不但如此還在背后給英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請同學們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呢?”當學生思考完之后,教師再揭曉答案,告訴學生其實是洋流幫了德國潛艇的這一大忙。這樣一段有趣且真實存在的開場白必定能引起學生上地理課的興趣,能將許多思維還處在游離狀態的學生迅速地拉回到課堂中來。從而,為繼續講解其他地理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有效的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教師在講課時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當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被激發出來,學生才會自發的、主動的投入到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從教多年,我發現興趣就像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是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它能充分的激發學生自身的潛力,從而使其變得更加優秀的表面狀態。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該根據教材能容并且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和學生的生活經歷,創設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豐富的、有趣的、生動的學習情境;更重要的是學習情境中的問題要有知識性和挑戰性。比如,在講“熱力環流”這一節中,教師可以采用小實驗方式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情境如下,在玻璃杯里面放上一些沙土還有水,緊接著使用熒光燈直射它們,再用溫度計測量水和沙子的溫度,并且讓學生們觀察實驗現象,注意水和沙子的溫度,再放上一根香,試驗完成后,讓同學們談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通過實驗,讓學生們就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來小組討論熱力環流的形成原因。
3、正面展示、增加課程趣味
高中地理學習中,老師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正面的展示,這種直觀的教學方法,在地理教學中應用非常廣泛,效果也十分明顯。因此作為高中地理教師要更加善于使用直觀的手段進行地理教學。在進行實例展示、圖片、影像、模型、實驗、實地觀察等傳統直觀教學的手段的同時,還要聯合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將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轉變成生動、有趣、形象的教學。使學生們達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教學的新鮮及趣味性,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氣氛。比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制作一次“火山爆發,地震”的動畫過程,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有效的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與此同時還可以感受火山爆發和地震的全過程。
二、優化導語設計,引發學生好奇
初中學生的心理尚處于半成熟狀態,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欲。精心設計課堂引言,用生動形象的描述等手段,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導入新課的具體方法有很多種,根據教材內容,我最常用以下幾種:1.以故事導入新課如在講授“時區和日界線”一課時,可以用一個小故事引入:4月10日9點多,一位老太太憑著一張中獎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花旗銀行要求兌現,遭到銀行拒絕。因為按票面規定,中獎領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這時一位中年人對老太太說:“這張廢票3000美元賣給我吧。”老太太心里想,這張廢票反正無用處,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著廢票馬上乘飛機從馬紹爾機場飛往檀香山,1小時后飛機降落在檀香山機場,這時當地時間是4月9日11時。中年人以3000美元買到的中獎彩票一下飛機就向檀香山花旗銀行領到了8000美元。死票復活,這是怎么回事?上飛機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下飛機變成了4月9日,難道時光可以逆轉?今天這節課,我們就是要揭開這個奧秘。通過這樣的導入,一下子就誘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2.以音樂導入新課列夫托爾斯泰說:“音樂的魔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用適宜的音樂導入新課,對營造氛圍、激感等大有裨益。在講我國的季風氣候時,就可以讓全體學生先齊唱《黃土高坡》,緊接著提問:“黃土高原的西北風和東南風是怎么回事?西北風和東南風不是相反方向的風嗎?”從而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3.以著名景觀導入新課運用圖片、錄像、多媒體向學生介紹地理風貌,領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風土人情,然后在此基礎上講授新課。例如,在觀察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的錄像片后開始埃及國家的學習;可先介紹文學名著《巴黎圣母院》,然后開始學習法國的地理;可先展示紅場和克里姆林宮的圖片,再學習俄羅斯地理。4.以猜謎的形式導入新課例如,在教學埃及地理時,可以問“灰塵吹來”的謎底是什么(埃及)來導入新課。導之有法,導無定法。以上僅僅是我個人教學中的心得體會,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學風格,因而精心設計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是豐富多彩的,只要運用恰當,就能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總之,上課伊始,就要讓學生感到新奇,有懸念、有學頭、愿意學、喜歡聽。
三、精選時事新聞,增強時代信息
一個地理老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地理專業知識和其他學科的廣博知識,還要關心國家大事、世界大事,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覺悟。我們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日新月異,改造自然的豐碩成果不斷涌現。這些新出現的地理事實材料,地理課本是很難及時編入的。為使地理課常教常新,及時反映現實,地理老師就要不斷地對新材料進行搜集、學習、積累和整理。隨時將四化建設和改造自然的新成果、國內外重要的時事新聞等,補充到應講的內容中去,這樣就可以給舊地理知識注進新鮮血液,增強學生的新奇感。時事新聞中的每一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環境相聯系。結合時事新聞,講授地理知識,不但能使學生逐漸養成關心國家大事、世界大事的習慣,而且能使學生從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主義教育。
四、借助趣味聯想,增加知識趣味
在講述我國的地理位置時,按方位記憶與我國接壤的國家讓學生一籌莫展。我利用趣味聯想法做出了總結:當東方朝陽升起來的時候(朝鮮),我還躺在被(北)窩里做著惡夢(俄羅斯、蒙古),我夢見彈吉他(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阿爸(阿富汗、巴基斯坦),對南面的月老(越南、老撾)說“:你不是人”(尼泊爾、不丹、印度)。經過趣味聯想法的加工,原來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變得形象,變得有趣味,學生不但肯學,而且更愛學了。
五、利用教育技術,增強感知能力
在今天的信息時代,計算機的特殊功能是其他教具所無法代替的。像地理成因,地理運動過程,復雜的地理位置等知識,如果采用傳統的方法進行講授,不但學生感到很難理解,而且時間長了,會產生一種厭煩的情緒,從而討厭學習地理。如用課件來展示“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等內容,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在學習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為此,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轉變舊有的教學觀念,變課堂主宰者為指導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對于某些對照地圖指認地形、交通線等內容,教師可放手讓學生獨自完成,或者結合某些地理知識讓學生自己動手繪制地圖、制作地理模型等,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此外,為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圍繞某一地理問題展開討論,通過相互交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授“冷鋒和暖鋒”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就冷鋒與暖鋒對天氣的影響展開討論,如此一來,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提升了課堂效果,可謂一舉兩得。
三、注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提問
作為一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對教學效率的提升起著關鍵的促進作用。高中地理教學同樣缺少不了有效的課堂提問。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誘發學生思考,提升學習效率。例如,在教授有關“海水運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如果學生無法解答,教師可提醒學生結合南亞季風來考慮,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升課堂效率。此外,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學生就會無從入手,因此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在講解有關“地球”方面的知識時,教師如果直接提問地球的普通性,學生往往答不出來或回答不完整。這時,教師完全可以適當降低問題難度,把問題分解,通過提問行星公轉方向、軌道形狀、軌道傾角等來引導學生得出地球的普通性。實踐表明,這種“分解式”的課堂提問,打開了學生思想的閘門,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助力。
四、課堂中融入生活實際
眾多教學實踐表明,如果教師能夠將地理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既可以增強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充分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實現有效教學。比如,在教學“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時,我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如果有,又該如何做。如此一來,就將枯燥的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參與熱情高漲,紛紛列舉出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情況,甚至有學生在課下把相關問題寫成文章提交給了相關部門。可見,將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既可以拓寬地理內容,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效率。
五、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營造民主和諧的地理課堂教學氛圍的基礎條件。眾多實踐表明,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實現心靈的碰撞,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放下身段,與學生做朋友,通過親切的交談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給予及時的鼓勵與肯定,幫助學生樹立學好地理的自信心,這對于提升地理課堂教學效率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此外,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鼓勵每個學生勇敢地發表自己的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即使學生的觀點存在一些錯誤之處,教師也不能對學生進行直接否定,而要采取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錯誤、改正錯誤,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入。比如,在講授“全球氣候變暖給地球帶來的負面影響”這部分內容時,有的學生認為冰川融化并不一定會造成海平面上升,也有的學生認為對于全球氣候變暖應該辯證地去看……對于學生的各種想法,教師都要給予客觀評價和正確引導,使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更加信任和喜愛教師,并由喜歡這位教師升華為喜歡其所教的學科。久而久之,教學效率必將得到有效提升。
二、活動過程
1.第一階段———準備工作
在高一伊始的前兩周,利用零次考契機,測試初中學習內容,對學生情況進行調查,并于第2周周五確定研究主題———如何應對初中地理知識在學業考中的體現,并且研讀課程標準與考試要求,明確初中地理知識在學業考試中的呈現形式、內容與要求,提出在新授課、復習課以及作業中滲透、鞏固初中地理知識的理念,并要求每一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其實施。
2.第二階段———研討交流
研討交流分階段進行,旨在及時分析實施效果,發現問題并及時改進,原則上每月一次。組內每位教師將一個月來自己的策略與效果交流探討,主講人員由各位教師輪流擔任,研討內容也由主講教師匯總。以下分別是組內一次復習課交流與作業補充材料實例。教學思考與設計:農業部分的復習過程中存在兩種困擾,困擾之一在于對所涉及的區域缺少背景知識,遇到題目無從入手;困擾之二在于對所給材料不能高效利用,提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較差,在教學中本著“診斷式”原則,提出相應的學習方法與解題技巧。
3.第三階段———文本整理
根據研討達成的共識,整理出新授課與復習課滲透、鞏固初中地理知識的一般教學模式;總結出在課后作業中滲透、鞏固初中地理知識的常用習題模式。
二、表率激勵,增強學習動力
教師是學生模仿的重要對象,所以作為教師,要以身作則,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學習模仿的榜樣,教師在各個方面給學生起到表率的作用,以自己作為楷模,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講授《水資源》這一章節的“節約用水”的時候,教師就需要給學生樹立一個節約用水的榜樣,讓學生能夠去模仿、去學習。但是課堂并不是生活,怎樣才能體現教師的節約用水呢?這時候教師就設計了一個課外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節約用水的日常生活。教師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開展此次課外活動,學生與教師分別扮演家中不同的角色。體現“一水多用”和“用多少放多少”的原則節約用水。教師在家庭中扮演母親的角色,首先教師在非節水型抽水馬桶水箱內放置一塊磚頭、一個裝滿水的可樂瓶或鹽水瓶。接著在表演洗澡的時候,教師扮演的母親角色,間斷放水淋浴,搓洗時及時關水;給小孩子洗完澡后,將水用于洗衣、沖洗廁所和拖地等。表演在廚房的時候,炊具、食具上的油污,用紙擦除再洗滌;洗滌蔬菜水果時,應控制水龍頭流量,改不間斷沖洗為間斷沖洗。在這個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師日常生活中的節水小常識,教師這種親身示范的方式,讓學生有了模仿對象,自然學習積極。
三、競爭激勵,尋找學習方法
競爭意識存在每個人的心里,每個人都有相比別人做得好的想法,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讓自己比別人優秀。教師要善于利用競爭激勵的方式,激發學生自我探索的動力,發覺自身潛力,找到最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如在學習課文《歐洲西部》的時候,教師利用課程特點,給學生設計了一個競爭游戲。歐洲西部是一個國家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而這些也是教材的一個重點,教師由此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比賽學習。教師讓學生聯系前面已有的知識,通過提問、學生回顧、動手計算、讀圖查找等學習方式,進一步突出歐洲西部各國的經濟特征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學生可以分析自己要介紹的國家在歐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或者分析其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或者人文小故事,不局限于課本,給學生更大的發揮空間。最后教師評選出分析的最好的同學,給予表揚,讓學生們能在這種競爭機制中收獲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
四、批評激勵,端正學習態度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一些客觀原因犯錯誤,這無可厚非,但是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些主觀原因犯錯誤,如粗心大意、驕傲自滿等,這時候,教師除了要幫助其改正錯誤以外,還應該給予正確的評價,這叫做批評激勵。學生在接受到了來自教師的批評之后,對其錯誤就會印象深刻,不再犯類似的錯誤,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學習態度。如在學習《地形與地勢》的時候,教師會引入分層設色地形圖這一概念,而且圍繞這一概念進行全面的學習,讓學生明確三級階梯的分界線是由哪些山脈構成的,三級階梯的海拔高度分別是多少,每級階梯分別以什么地形類型為主。教師引導學生去觀察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的顏色的分布,并再次提出了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學生按照課堂上已學完的知識去分辨,有的學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但有的學生因為粗心大意,在活躍的氣氛中得意自滿,所以出現了錯誤。這時候教師就應該給學生做出正確的評價,表揚踏實、誠懇的學生,批評自滿、得意的學生,讓他們認識到學習上的錯誤。
二、“理論+實踐”方式在鄉土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鄉土地理教學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如校本課程、選修課程、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無論哪種教學形式,都要在結合理論授課的同時,重視實踐教學。地理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給學生傳授鄉土地理知識,使學生獲取鄉土地理信息,并了解、認識和研究“家鄉”[2]。鄉土地理的突出特色之一就是走出課堂、走進實踐,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實現通過鄉土地理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理論+實踐”教學方式符合鄉土地理教學的總體要求。鄉土地理教學的總體要求:一是利用課堂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鄉土地理理論知識;二是設計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如問卷調查、訪談調查、實地考察等,使學生學會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3];三是指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基本技能,如收集統計數據、分析圖表、繪制地圖、合作探究等方面技能;四是在鄉土地理教學的全過程,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注重愛鄉情感和地理觀點的培養。“理論+實踐”教學方式符合學生的學習要求。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多傾向于實踐式的學習方式,如專題探究、小組活動、實地考察、野外調查和參觀訪問等多種實踐活動。有效的實踐活動能使學生獲得積極的體驗[4],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三、“理論+實踐”教學方式的實施策略
1.理論教學與基本技能的訓練
《地理教育國際》以法律形式制定了國際地理教育的標準與指導路線,它為學生地理技能的培養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見。《地理教育國際》在其所列出的地理技能方面的目標中提到:要學會利用以文字、數據和符號等形式表達的資料,包括圖表和地圖等[5];要練習實地考察、繪制地圖、運用統計數據等,以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繪圖技能是地理基本技能之一,通過繪圖,學生熟悉地圖、認識地圖、運用地圖。在鄉土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選取鄉土素材逐步培養學生的繪圖技能。以地圖教學為例,面對地圖時,常常有學生無法辨別自己家鄉的地理位置。為此首先進行理論教學。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邊播放PPT,邊講解地圖三要素。教師可以利用多幅地圖對比分析比例尺、方向和圖例等,加深對地圖三要素的理解。在理論教學之后還要增加基本技能的訓練,即進行實踐教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游覽校園,在草紙上標記校園各處的相對位置,再指導學生繪制校園平面圖,加深學生對比例尺大小和地理空間位置等的理解;可指導學生繪制省市地圖乃至中國地圖,增強學生對家鄉和祖國的認識。
2.理論教學與地理科學方法的掌握
地理科學方法教育有利于學生掌握“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地理科學方法包括地理觀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地理比較、地理分析與綜合、地理歸納與演繹等方法[6]。鄉土地理正是一門能夠運用地理科學方法去驗證理論教學內容的課程。以區位因素教學為例,學生在分析區位條件時,常常找不到切入點。對此首先進行理論教學。教師通過案例教學,引導學生分析不同類型的區位因素,如工業、農業、城市、航空港、港口等,歸納出分析區位因素的一般方法。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著手,分別就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交通、勞動力、科技、政策、文化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為了有目的地開展實踐活動,教師還要講解商品房的區位分析要領及當地小區空間分布范圍的簡單地圖。在理論教學基礎上開展實踐活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市區考察某些小區的區位優勢條件。學生從購房者角度分析各個小區的優劣條件,闡述選房理由,并進行分析與綜合,歸納出房地產的區位因素,最終掌握分析“區位因素”這一大類問題的一般方法。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情境創設的具體方法和途徑
(1)采用多種課堂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地理課堂教學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根據授課內容和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課堂教學方式,如知識競答、小組競賽、游戲等。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方式有利于輕松、和諧、激烈而又緊張的課堂氛圍的營造。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被無限的激發出來,其參與課堂實踐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和吸收速度在原有程度上實現提升。與此同時,課堂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的培養。如在講授“世界盆地和沙漠分布區域”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制作出紅黃兩組卡片,紅色代表盆地,黃色表示沙漠。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采取小組急速搶答的方式在世界地圖的簡圖中標注出盆地和沙漠的具置。采用計分制,最終評出優秀小組,并予以獎勵。
(2)將地理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創設活動情境通過生活實踐深化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頭腦中新的地理圖式知識的創建,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等。教師在設置教學任務和組織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需重點強調其針對性。教師可以開展戶外教學活動,在保障學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親近大自然,觀察自然現象。比如觀測一周內天氣的變化情況,總結其變化規律;記錄每天氣溫變化的數值,制作出氣溫變化趨勢的折線圖;觀測地方河流的分布情況和水文特征等。戶外教學活動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探索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整體性提升。另一方面,拉近了學生與社會、生活、自然之間的距離,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地理這一科學學科的熱愛,學生的科技素養將實現大幅提高。除此之外,教師教師也可組織并帶領學生參觀、走訪當地的人口調查機構、水文觀察檢測局、環保局等政府部門。鼓勵學生踴躍參與社會調查實踐,為學生設置專業課題,如“我市人口基數變化”、“城市綠化建設概況”等。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在擴大學生知識面,增長其專業地理知識的同時,有助于學生社交能力、社會實踐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3)應用多媒體進行地理教學,創設多媒體教學情境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教學中得以廣泛的普及和應用。因地理課程所囊括的知識范圍較為廣泛,許多知識點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領悟能力和吸收能力都較為薄弱。而多媒體技術恰好能彌補這一課堂教學缺陷。多媒體可以將抽象宏觀的知識體系具體化、形象化,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的完美結合為學生展現了遙不可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學生置身于多媒體所營造出的濃烈的場景氛圍中,情感效應隨之產生。例如在講授長江水文特征一課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一段贊頌長江的歌謠。這種視聽結合的方式會激發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熱情,長江雄偉壯闊的特征伴隨著音符進駐學生的腦海中。在陶冶其情操,升華其情感的同時,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動機的建立和探索欲的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