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際翻譯理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4 15:06: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交際翻譯理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交際翻譯理論論文

篇(1)

一、引言

當今時代背景下,經濟的飛速發展促使科技進步迅猛,各種科研成果層出不窮。同時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不斷增加對科技領域內的交流要求迫切。因此科技文體的翻譯工作有著迫切的現實意義。

二、科技文體的特點

科技文體是隨著科學技術發展而形成的一種獨立的文體形式[1]。方夢之曾指出:“科技文體粗分為:科技論文、科普文章、科技文本。”[2]其具有以下不同的特點。

1.專業性

科技文體涵蓋范圍較廣,常常涉及到不同的特點和專業知識,也就促使大量的專業術語和詞匯使用頻繁。因此這不僅要求譯員有較高的翻譯功底,也要有專業知識背景。

2.嚴謹性

科學研究工作周密而嚴謹,往往不允許有任何的紕漏,這也就決定了科技文體有著較高的嚴謹性。因此科技文體中往往使用大量的復雜長句,內容緊湊,層次分明,文字嚴密又具有較強邏輯性。

3.客觀性

科技文體內容往往敘述科技成果和科學發現,不需要調主觀思想,所以常常使用無人稱句式和被動語態來突出客觀對象本身,也多采用一般現在時,用于強調客觀真理和科學事實。

三、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

英國著名翻譯學家彼得?紐馬克提出了語言的四個功能:表達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他提出了翻譯的兩種方法: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語義翻譯是指“在目的語語言結構和語義許可的范圍內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達的意思準確地再現出來”[3]。可以看出,語義翻譯更多地以原作為基準,盡可能還原原作中蘊含的文化內涵,遵循作者的邏輯思維,力求原作和譯作的內容及形式達到一致。交際翻譯是“努力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相同”[3]。

四、交際翻譯理論下科技文本的翻譯策略

1.順譯法

順譯法即不改變原文結構順序就能得出準確無誤的譯文。當英文句子的句法結構和邏輯順序與漢語接近時,可采用順譯法。

例1:A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 originally developed for electronics and now being deployed to detect biological activity in cells is a compelling proof of principle for transdisciplinary endeavors.

譯文:半導體量子點是電子學領域的發明創造,但現在卻用來探測細胞內部的生理活動,這是跨學科研究方法的一個有力例證。

分析:句子的主干是…quantum dot is a compelling proof…,中間的developed for …cells做主語的后置定語。該句句法結構按照邏輯順序羅列,且與中文的邏輯順序相同,采用順譯法能在原作的結構下遵循作者的思維邏輯,實現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2.逆譯法

英語和漢語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英語通常先說結論后說研究過程,而漢語先描述過程后引出結論。因此譯者要根據原文內容,采取逆譯法去貼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

例3:A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an take place independently whether the system is constructed of electronic hardware or human nervous tissue-or, no matter whatever or whoever is processing the information.

譯文:不論控制系統是由電子硬件構成的還是由人的神經組織構成的--或者說,不論是有什么或由誰來處理信息--對信息處理過程進行分析都是可以的。

分析:whether前為句子的主干,后緊跟兩個并列的讓步狀語從句。漢語的表達習慣是最后引出結論,因此譯文采用逆譯法,將目光放于目的語的語言特色上,將讓步狀語從句所揭示的條件提前,將主干置后,以使譯文更好的被讀者所接受和理解。

五、結語

科技文本翻譯工作的難度不容小覷。譯者必須在翻譯過程中時刻把握科技文本的特點,認真分析句子結構,靈活的采取合適的翻譯策略,反復推敲以得出邏輯嚴密,準確通順的譯文。

參考文獻:

篇(2)

翻譯是指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其也是將一種相對而言較為陌生的表達方式轉換成相對熟悉表達方式的過程,包括語言翻譯、文字翻譯、圖形翻譯、符號翻譯等。隨著人類對文化交流的需求越來越高,小說閱讀也成為當前人類互相進行習俗、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等相關內容交流的重要方式。英文小說翻譯也成為滿足中國當前諸多讀者了解英國文學的重要途徑。

一、交際翻譯理論概述

交際翻譯理論來源于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翻譯問題探討》一書。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文學著作翻譯盛行,由此也產生了諸多優秀翻譯學家。彼得?紐馬克正是當時重要的翻譯家之一。當時翻譯界中對于意譯和直譯的爭論較多,在實際翻譯中也存在兩派。彼得?紐馬克在此基礎上對前人的相關翻譯理論進行總結和概括,并結合自身翻譯經驗,于1981年著成《翻譯問題探討》一書,并在其中提出語義翻譯理論和交際翻譯理論。其中語義翻譯理論是指在原文作者的寫作中心出發,嚴格根據作者的寫作思想及風格,對原文進行翻譯,遵循“忠實性”原則。語義翻譯理論也更加注重原文的詞語排序及語言表述,需盡可能貼合原著。

而交際翻譯理論與語義翻譯理論相比,更加注重讀者的主觀感受,其以讀者為中心,更加注重讀者的理解狀況及心理感受,以求在原著的基礎上,為讀者呈現原著帶給讀者的同等閱讀效果。在交際翻譯理論中,彼得?紐馬克認為翻譯就是兩種語言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其認為翻譯中原著精神傳達比語義傳達更重要。

在上述兩種翻譯理論提出后,彼得?紐馬克又提出了文本類型理論,其主要將文本分為信息型、表達型及呼喚型三類。彼得?紐馬克提出不同文本類型需采取不同翻譯方法,對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喚型文本,其翻譯的主要目的是向讀者傳達文本信息,使讀者從信息中獲得感染,文本的實際表達內容比表達形式更加重要,因此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需更加注重文章內容的表達,可不比過于拘泥形式,引起翻譯內容晦澀難懂,影響讀者閱讀感受。因此,這兩類文本在翻譯時,可采取交際翻譯理論。而對于表達型文本,其大多具有較強的學術性,語言的內容和表達形式、風格等更能體現原著作者的中心思想表達,因此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需更加注重原著的思想表達,嚴格按照原著語序、表達形式等進行翻譯,這種文本更適合采取語義翻譯理論進行翻譯。

二、英文小說的翻譯流程

1.譯前準備。翻譯者在實際英文小說翻譯前,需做好英文翻譯的譯前準備,其主要內容包括了解英語小說原著的特點、了解英語小說翻譯的相關要求。

英語小說與中文小說一樣均具有一定的文體特點。在英文小說中,其特點主要突出在以下幾點:語言形象化、語言個性化、修辭格的運用較為廣泛、敘事角度較為多樣、句式表達形式較為多變等,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需先對原著相關文體特點進行了解,根據原著實際表達方式靈活應變,提高翻譯質量。英文小說多注重于對客觀生活的描述,通過對日常生活環境、人物生活等相關故事等進行描述,為讀者創設生動活潑的畫面。英文小說題材較多,形式多變,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除了需加強對小說文體特點的了解,還需了解小說翻譯的相關要求,以促進翻譯文本展現出原著的風采。其四大要求為:形象化、個性化、通俗化、風格化。

此外,在實際翻譯過程中,相關翻譯人員還需加強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的了解,以保證翻譯文本的準確性,以通過不同語言再現原著。如當代美國作家Madison Smartt Bell的著作《Soldier's Joy》,其寫作背景是為了分析當代人類心理問題與生活問題之間的關系,采取第三人稱敘事,以娜娜、娜娜的丈夫及娜娜的前男友作為小說主線展開故事。在翻譯前了解著作背景及目的能更好地表達作者思想。

2.翻譯。翻譯過程是影響整篇著作翻譯效果的關鍵。在小說翻譯過程中,相關翻譯人員需結合英文小說翻譯的要求、文本特點、寫作背景等,并結合實際翻譯經驗進行翻譯。翻譯的主要步驟包括以下三點:第一,將全文細讀,準確了解原著所表達的思想、內涵,作者的寫作風格等。此過程需進行反復閱讀,以保證理解效果。第二,進行首輪翻譯時,需保證在最大程度上將原文信息保存,避免信息流失。在第二輪翻譯中,采取交際翻譯理論,在原文表意的基礎上,對首輪翻譯譯文進行潤色、修改,保證譯文邏輯性和流暢性,保證譯文符合讀者閱讀習慣。

3.譯后校對。對譯文進行校對時首先需對譯文進行通讀。第一輪校對時,需保證譯文與原文之間意思無出入,信息表達、感情表達、寫作風格等需與原著相符。第二輪校對時,在第一輪校對的基礎上,對譯文內容進行校對,保證譯文與原文的統一性。翻譯結束后,相關翻譯人員需加強對翻譯中相關問題的總結,并做好記錄。

三、英文小說的翻譯中交際翻譯理論的實際應用方法

彼得?紐馬克提出英文小說可分為信息型和呼喚型兩種文本,信息型文主要目的是向讀者傳遞信息,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需將信息傳遞放于首位,以表達簡潔作為翻譯基礎。而呼喚型小說主要目的是向讀者傳達情感,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需將原著的情感表達作為翻譯首位,以表達清晰、語言流暢作為翻譯基礎。以下對翻譯中的詞匯、句子、對話中交際翻譯理論的實際應用方法進行詳細敘述。

1.詞匯翻譯中交際翻譯理論的應用。詞匯是組成句子的基礎,也是表達著者思想的最基礎元素。在實際翻譯過程中,不同詞匯的運用飽含著著者的思想,一個詞匯也表達著多種含義;且詞匯背后也蘊含著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情感、文化背景等,因此在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之間也存在較大的理解差異。在實際英文小說翻譯中,采取直接翻譯的方式將會導致不同讀者因文化差異導致難以理解的狀況,進而影響原著情感及思想的表達。例如英文中“bear”表示脾氣暴躁或饑餓的人,其還有一種含義是熊,而熊在漢語中引申為愚笨的人。英文小說翻譯中,對詞匯的翻譯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選詞和詞類轉譯。

在英文和漢語中,一個詞存在多種意義的情況較為常見,且在文學作品中,某些詞的含義常具有多義性和不固定性,其語義需根據不同語境進行判定。在英文小說翻譯中,每次詞匯的翻譯其含義、情感、意象等均需以語境作為翻譯基礎,將語境凌駕于一切因素之上,保證詞匯翻譯的準確性。如在Madison Smartt Bell 《Soldier’s Joy》一書中,有如下對話:

“Just in time!”her mother said, hovering above the food, filling three plates,then settling in her customary seat.

“Thanks, Mom,” Nana's father said.

在這段對話中,用到“in time”,該詞匯意思為及時、終于,此處根據下文中提到的娜娜的母親端著三個盛著食物的盤子,可以推斷出此時娜娜正好回來,翻譯成“來得正好”符合語境。在后文中提到“Mom”,本意是媽媽,但結合后文說話對象為娜娜的父親,因此,此處翻譯時,不能直接翻譯為“媽媽”,以免與中國人的表達方式相背離。因此,在實際翻譯時,可根據中國人稱謂習慣,以交際翻譯理論翻譯為“孩子他媽”。

由于漢語和英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其在語法、詞匯、表達上也存在較大差異。在英語中名詞使用情況較多,漢語中動詞較為常見。如在Jesse Lee Kercheval的《Alice in Dairyland》一書寫到:“I say to my friend,because I'm afraid if the sniper knows I've been hit, he'll want to finish me off.”這句話中“I'm afraid”中“afraid”為形容詞,本意為害怕的。在翻譯中若以直譯方式,則為:因為我是害怕的,如果……,這種翻譯不符合漢語的用詞習慣,因此可將其轉化為動詞:因為我害怕,如果……。通過這種此類轉譯,更符合漢語閱讀習慣。因此,在實際英文小說翻譯過程中,需學會變通,學會詞類轉譯,使譯文更加通暢、易懂。

2.句子翻譯中交際翻譯理論的應用。句子是表達著者完整思想感情的基本語言單元,是構成段落的基本單位,也是翻譯的基礎單位。漢語和英語的語法體系不同,使得兩種語言中句子表達形式存在較大差異,漢語中,一個句子中各詞匯的邏輯排列組成完整的句子,而在英語中,以連接詞來串聯各詞匯,形成邏輯關系。在句子翻譯時,需根據交際翻譯理論,以讀者的理解能力及心理狀態為基礎進行翻譯,保證語言通順易懂。其常用的方法包括增譯、切分、換序三種。

如:But although Nana's parents were nothing but gracious to him, they were never going to fall under his spell.這句話直譯為盡管娜娜的父母對他和善,他們從沒有中他的咒語。直譯時,對與文章意義的表達欠缺。而根據上下文,娜娜的父母對其丈夫不喜歡的狀況,可在翻譯中增譯為“他們從沒有中他的咒語從而對他產生好感”。通過增譯能促進句子表達的完整性,也能促進讀者理解,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心理狀態。

3.對話翻譯中交際翻譯理論的應用。小說中,人物對話是表現人物性格、形成文章沖突的重要要素,人物對話直接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且人物對話也直接體現著人物性格、思想、身份等,因此。在小說對話翻譯時,需把握翻譯的個性化、鮮明化,注重語意、語氣及感彩的處理。

如“Can you talk? Is Anders there?” my mother asked.此句中Can you talk直譯為“你能說話嗎,安德斯在嗎”,直譯效果較為生硬,且具有歧義。根據上下文,此對話來由是“我母親”偷偷給“我”打電話,未防止安德斯聽見而出現的詢問,采取直譯時,其意義不準確,因此可采取語意處理,翻譯為“你方便講話嗎,安德斯不在你身邊吧”,這樣翻譯之后,能便于讀者理解文章,且更能突出“我母親”的人物形象及對安德斯的不信任。

四、結束語

漢語和英語語系不同,導致在英語小說翻譯過程中,直譯效果不佳,易導致讀者難以理解的狀況發生。在實際英語小說翻譯過程中,相關翻譯人員在實際翻譯中需根據語境狀況,綜合多種翻譯方法和理論,以保證著者思想情感、觀點等的準確傳達,并能符合漢語的閱讀習慣及表達方式,保證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孫英朋.交際翻譯法在現代英文小說翻譯中的運用[J].劍南文學,2011,(5):54.

[2]劉彤,陳學斌.交際翻譯課堂模式的建構[J].教育與職業,2013, (29):145-146.

[3]王愛玲.跨文化交際翻譯中語言文化信息的增減與重構[J].河南社會科學,2013,21(10):11-12.

[4]代h.從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角度看新聞翻譯[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18(4):66-67.

[5]徐霞.交際翻譯理論在辛克萊?劉易斯小說翻譯中的運用――以Go East,Young Man的翻譯為例[D].揚州大學,2013.

篇(3)

中圖分類號:D822 文獻標識碼:A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表層意思的轉換,更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相互溝通和移植。但由于擁有這兩種語言的民族所擁有不同的生活傳統和文化特點,導致一定文化層面的沖突,這給翻譯帶來了障礙。通常翻譯教學往往強調語言和翻譯技巧的講解而忽略文化因素的導入,導致很多學生在翻譯時出現不尊重原文的文化習俗的現象。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已經變得日益重要。社會對翻譯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對我們的英語翻譯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傳統翻譯教學的基礎上將文化交流因素融入教學當中。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與翻譯教學

“跨文化交際”這一概念是從英文的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是泛指一切在語言文化背景有差異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際。 美國語言學家拉多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認為外語教學應該包括文化教學,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也提出了“交際能力”的概念,他認為,交際能力不僅包括語言能力,而且包括對語言使用密切相關的社會文化因素的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應該包括聽、說、讀、寫加上社會文化能力即能夠與另一文化進行和諧的交往。

語言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獨特的民族文化。人們已普遍認識到,翻譯不僅是語際轉換,更是一種跨文化轉換。字典里所包含的對應的翻譯只是翻譯的表層,而豐富的文化信息則是潛藏在獨特的文化底蘊之中。例如,“pick up sb.”一詞在英漢字典里表示“接某人”的意思。筆者發現,很多學生都在該用另一個漢語意思相同表示“接某人”(meet)的情況下而誤用了“pick up”(一般指用車接)。這是因為大多數字典里不可能把每個單詞所聯想的深厚的文化內涵所體現出來,而外語學習者最開始接觸的翻譯也僅僅停留在意思表面即對應的字面意思。還有一個筆者經常發現誤用的字是“house”,中國的英語學習者習慣用這個詞來表示任何概念的“房子”,殊不知美國文化中有好幾個表達不同類別的“房子”。經過跨文化交際的親身體驗,筆者了解到通常我們所指的城市居民單元式住宅樓房在美國也有相似的對應,可以叫“condominium”,而不是絕大多數美國人也很向往的“house”,因為該詞通常指的是那種類似于中國別墅式的房子。因此,為了消除不同文化背景人們之間的誤解,了解與掌握字典里背后的深層文化底蘊是極其必要的。而翻譯教學作為以雙語的轉換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對文化傳播更負有直接的責任。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對于翻譯教學具有比對一般外語教學更為重要的意義。

目前翻譯課堂中存在普遍的錯覺,認為翻譯課就是教會學生翻譯,培養譯者。另一方面,學生也對老師講授的翻譯過程、標準、原作的背景知識、詞匯的文化內涵時等興趣不高,有些學生甚至認為老師在浪費時間。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影響因素

眾多因素影響著跨文化交際能力, 具體可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內在因素主要表現為中西方思維方式、 價值觀念的不同, 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正常進行。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與語言的橋梁, 中方是發散性思維, 西方則是直線性思維; 中方注重整體, 綜合概括, 西方重視個體, 強調邏輯分析, 表現在語言上漢語概述性, 抽象性強,英語具體性強。 例如在時間的表述上, 漢語是以年月日的順序, 而英語卻是把年放在了最后。在價值觀上, 中方重儒家文化, 集體主義,西方強調個人主義。如中國人在面對表揚時, 語言上常表現的是謙虛, 否定自己, 西方卻坦然接受表揚, 表現個人的成績。

外在因素主要表現在目前的考試制度, 教材, 教師等因素。 目前翻譯資格證的考試還是重翻譯技巧及語法知識,文化與交際的知識考核得較少。教學管理者也一般認為取得了翻譯資格證就意味著就能勝任翻譯教學,而沒有提供條件讓教師接受真實文化語境下的培訓或進修。在翻譯教材方面, 呈現出單一, 過時等特點, 缺乏實用性, 而且教材把重點過多地放在語言知識和具體的翻譯技巧運用上, 設計的課堂互動教學活動很少, 對跨文化的引導和運用更是被忽略了。

三、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

(一)選取恰當的教材。

翻譯教材具有導向作用,是高校教師開展教學活動 實現翻譯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是英語專業學生獲得翻譯知識、提高翻譯能力的最直接來源,是評估高校教學水平的主要標準。國內翻譯教材層出不窮,種類繁多,數量可觀,但目前來看,翻譯教材的現狀還很難令人滿意。主要體現在:一是教材內容陳舊,主要以詞句為例介紹一些翻譯技巧,服務于傳統教學,與現在的翻譯教學嚴重脫節,如張培基的《英漢翻譯教程》首版于1980年,但今天仍有很多高校選用這本在當時相當權威的教材。翻開此類教材,具有跨文化意識的教師很容易辨別出這種純粹從詞句層面上講解翻譯技巧的教材僅僅局限于語言表層的轉換,脫離了文化語境,忽視了文化知識的傳輸,沒有以文化交流為指導思想,不符合翻譯教學大綱規定。二是國內外翻譯理論的發展對翻譯教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翻譯教師開始不滿足于傳統的翻譯教材,人們也開始編著新教材。這類教材已有明確的理論介入,但缺乏文化交流為主線。跨文化意識較強的教師還是不太能滿足于此類教材面對這種情況,具有跨文化意識的教師往往會選擇適應新翻譯課程要求的教材,盡量選擇融翻譯技巧、翻譯理論、翻譯史、文化交流等為一體的教材。

(二)完善考核評價制度。

目前翻譯課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閉卷,考試多是對語言知識點和翻譯技巧的考核,內容絕大部分是字詞到段落的英漢互譯,主觀論述題基本不會出現,也不允許帶字典等工具書。這樣就自然給學生灌輸了一種信息就是以為有了語法加上字典,就可以輕松應付翻譯考試了。而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有翻遍所有字典也可能查不到的東西。因此,在考核中,可以加大平時成績的力度。鼓勵學生多搜集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或多找機會親身體驗跨文化交際,并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口頭匯報,或者用角色扮演把一些典型的跨文化交際失誤再現出來,這些都要納入期末成績評價標準。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又豐富了學習形式,使學生更興致盎然地、更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三)提升翻譯教師資質,加強自身文化素養。

翻譯作為雙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因此翻譯教學有別于其他純語言的英語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自然也要更有針對性。試想一個從未跨出國門的或者甚至是剛跨出校門的年輕教師,自身可能都對目標文化感受不深,更談不上言傳身教。為了幫助教師能獲得真實的目標文化體驗,大學及院校管理者應該提供出國的機會,沒有條件者也要幫助教師參與目標語國家人士的聯誼會等之類的社交活動。可以方便利用的資源是各個大學的外籍教師,翻譯教師應該主動與之接觸,可以把自己親身體會到的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或所感受到的獨特的文化轉述給學生。另外,當前世界已然成為“地球村”,網絡等各種資源媒介的使用,使得我們可以不出家門就可以領略各國文化,因此教師最起碼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總之,一個連教師都缺乏目標語國家文化的課堂根本就談不上跨文化交際的培養。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 互聯網進行跨文化知識教學。

教師應該多收集, 整理有關西方文化方面的音、 像等資料, 充分利用多媒體、互聯網, 為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一個聲、 像、 文俱全的真實交流環境。這點與建構主義理論不謀而合, 構建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 它強調學習情境的重要性, 認為學生的學習是與真實的或類似真實的情景相聯系的, 是對真實情境的一種體驗。學習者只有在真實的社會文化背景下, 借助社會互作用, 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 才能有效地構建知識。 同時又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 教師要為學習者提供各種資源(包括各種類型的教學媒體和教學資料), 鼓勵學習者主動探索并完成知識構建。因此在翻譯教學中, 教師應充分利用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真實多媒體課件。

四、結語

綜上所述,翻譯承擔著跨文化交際的重任。翻譯教學也不應該局限于翻譯方法的講授。在翻譯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明確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有計劃、有系統地導入跨文化交流因素,逐漸改變傳授一般翻譯技巧或機械練習的傳統教法,要教會學生從文化內涵來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正如著名翻譯學家Nida的文化知識框架中所包含的各個要素,我們在翻譯教學中要將不同國家的生態文化、社會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文化因素導入翻譯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和實際交流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受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課題名稱:跨文化交際與翻譯教學一體化模式(課題編號:2011jyte147)。

(作者:武昌工學院語言文學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2]劉學惠.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一種建構主義的觀點.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

篇(4)

[中圖分類號] F272-05 [文獻標識碼] A

一、企業文化的新解讀

(一)貫徹以人為本的根本宗旨

人具有高級動物性與社會性或自然人與社會人兩種屬性。人作為高級動物性,是其根本屬性,它作為一個有思想、會說話、能勞動的高級動物,為了自我生存與繁衍而成為生產勞動者與經濟活動者,并形成自我家族組合體的家庭,并因而具有個性與自求生存的自利性,它不僅要追求物質享受,而且要追求精神享受與文化享受。人具有社會性,是其在為自我生存發展而進行必然的廣泛交往、聯合、協作、會聚等活動中,而成為社會活動中的一個組成成員,進而形成了人們的群體公共性、公利性,每個人都要遵從社會經濟活動的規范與社會公共道德,并推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形成社會文明,構成一個和諧社會。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社會文化是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要素。因此,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與繁榮的動因和結果都是為了人的個性與自利性的存在與優化提供廣闊空間的客觀規律中,企業文化的發展與繁榮,也必須歸結到“以人為本”的軌道上來,發展企業文化是為了發展社會文化,但最終是為了提升每個人的文化水平,并為每個人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享受服務。

(二)貫徹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

中國堅持走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是指人口、經濟、社會、自然資源四個要素的全面、協調發展,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物質與精神生活需要,而且要持續保持滿足后代人需要的發展能力。因此,在保持人口適當規模與生存質量的同時,要正確處理人口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不僅要保持社會和諧,而且要保持人同自然的和諧。要保持人同自然的和諧,除了大力節省自然資源,建立節約型社會外,還要大力防止各種污染,盡力保護與優化生態環境,確保人口安全與生態安全。因此,企業文化的發展,必須使企業全體成員樹立起以安全、無污染、高質量為基本內涵的綠色文化理念,在推進社會和諧的同時,去推進人同自然的和諧,從而推進人類的社會文明與生態文明,共同保護人類的美好家園―地球,實現國內與全球各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實現和諧世界。

(三)使傳承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與創新發展的現代文化相結合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光輝發展歷史,創建與積累了燦爛的人類歷史文化,特別是高揚的傳統美德與宏大優秀的文學藝術成果,我們必須傳承與發展。同時,我們也必須隨著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實踐要求去創新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注入新的文化要素,并注意吸收世界先進的、處于主流趨勢的現代人類文化,通過傳承、創新、吸收去推進中國引領世界文化發展的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制的建設。

二、從企業文化層面構建飯店會計倫理的原則

(一)全局性原則

從國情、省情、企情的全局出發,既要考慮全國的文化發展環境與不同省份的文化發展環境,又要考慮飯店成員單位文化發展的環境,即將宏觀、中觀與微觀環境條件進行綜合考慮。既從歷史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出發,又要創新發展現代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將傳承與創新發展有機結合,更加突出發展創新的文化要素,并在共性中保持各個成員企業、機構的特性。既從傳承與創新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出發,又要合理吸收國際各民族的現代優秀文化要素,形成國內外優秀文化的融合體,從而使中國的特色文化去引領世界文化發展的大潮流,最終構建全面和諧的飯店會計倫理環境。

(二)客觀性原則

從現有飯店文化發展的實際水平出發,特別是從其領導成員對發展文化重要性的認識水平與各種資源支撐力的實際水平出發,既要積極組織與推動,不過低、過緩,也不能過高、過急,要使發展要求適應飯店的現實可能性。同時,還要從飯店的實際情況與發展實力出發,既要積極創建與加速發展,又要考慮飯店各機構的認同性與積極性,更要考慮飯店發展的資金實力。既要積極推進,又不要過分理想化,使進展速度超越客觀現實條件。要使飯店會計倫理在現實可行的環境中得以生根發芽,并茁壯成長。

(三)競爭性原則

競爭的優存、劣汰規律,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普遍發展規律,也是在市場經濟發展條件下,各個飯店普遍遵循的規律,只有不斷創造優勢條件,才能使飯店生存與持續發展。因此,飯店企業文化的發展也必須遵循競爭規律。在飯店的發展規劃中,也要保護與激勵飯店在文化建設中的有規則與合理的競爭活動,在相互競爭中,促進飯店會計倫理建設的全面發展。

(四)效益性原則

積極推動飯店發展企業文化,去獲取社會文化發展效益。但歸根到底企業文化的發展是在經濟效益支撐下的發展,而企業文化的發展最終要推進飯店形象與聲譽的發展,從而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因而,要注意正確處理好飯店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要通過向飯店組織成員提供多種良好的會計信息服務活動,去取得無償支持與適當有償的付費,從而取得適當的經濟效益,充分體現飯店會計倫理的正能量。

三、從企業文化層面構建飯店會計倫理的對策

(一)倡導和貫徹社會主義“榮辱”道德觀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榮”與“辱”是一對道德范疇的內容,從人類社會產生物質生產與精神文化活動之始,就伴隨著人們的社會活動而產生與發展。作為人們的一種社會道德要樹“榮”、消“恥”,獲贊、避貶,盡力提升自我文明程度。在中國的歷史上,孔子首倡“行己有恥”。即己行于世,要知道有恥,只有知恥之人,才能承擔起社會責任;孟子進而提出“人不可以”、“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在社會演進中,提出了關于榮辱觀的諸多古訓和格言:“由義為榮,背義為辱”、“恥存則心存,恥忘則心忘”、“寧可窮而有志,不可富而失節”、“寧可站著死,不可跪著生”等等。在傳統的道德理念中,把“知恥”與“”作為評斷人們行為好壞的道德標準,把“知恥”視為道德人格的基礎,是維護人的自尊的重要條件,最后歸結為“寧可毀人,不可毀譽”、“不知榮辱乃不能成人”,而成為約束自身行為的道德座右銘,把“有恥”作為人的道德底線。在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之后,仍然傳承者中國高尚的“榮辱”道德觀,特別在“改革開放”后,面對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力倡導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將其提升到更高的道德層面。飯店的會計人員,要提倡企業文化,就要全力倡揚和落實體現時展主旋律、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社會主義“榮辱”道德觀,防止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缺德”現象的發生。

(二)倡導與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七大首先提出、黨的十又進一步強調要全面貫徹執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為興國之魂,認為它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黨的十報告》從國家、社會、公民個人三個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明確的闡述,特別強調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上這“三個”倡導,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念的科學界定,完整的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為每個飯店會計從業人員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標準。

(三)組織與推動飯店領導與會計人員所需企業文化知識的培訓

首先,是對飯店領導成員進行系統的企業文化知識培訓,提高其對企業文化發展重要性的認識、掌握企業文化的組成要素與推進企業文化發展的能力,并推進其科學制定與實施企業文化發展規劃的行動。其次,推動飯店會計人員相關企業文化知識的系統培訓,將文化知識要素滲透于各項活動中,增強飯店現代文化氛圍,提高企業文化素質與服務質量,把飯店提升為“學習型飯店”與“文化型飯店”,增強飯店文明程度。

(四)大力推進企業文化體制建設

飯店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與條件,創建起自身的文化建設體制。首先,設立企業文化管理機構,并設立飯店自上而下的文化活動組織機構體系,組織開展相應的企業文化活動;其次,制定具體的企業文化發展規劃及開展企業文化活動的規章制度;再次,是優化完善企業文化建設發展的機制,在強化約束機制的同時,更多的完善激勵機制,通過各種獎勵措施去充分調動下屬機構與個人去發展與落實企業文化要素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濃化企業文化的活動氛圍,產生更多的實際效應。

(五)通過評優評獎宣傳飯店會計倫理建設的先進業績

飯店除了優選一些骨干發揮其帶頭引領作用外,還要采取評優、獎優措施,定期對做出貢獻的會計人員進行評選,樹立為弘揚正氣做出貢獻的會計從業人員的模范形象,在社會領域進行傳播,彰揚其先進業績與奉獻精神。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傳媒機構與媒體進行廣泛的社會傳播,創立信息傳播機構,通過自身設建的報刊、網上信息系統去及時、系統、有效的進行宣傳,還可以撰寫有關企業文化建設的理論專著、成果與經驗資料匯編,不僅進行業績傳播,而且要強化理論指導。此外,定期舉行企業文化建設的學術研究成果與先進經驗的研討、交流活動,集思廣議,可以使企業文化建設不斷創新發展。

(六)積極爭取政府有關機構與相關社團機構對會計倫理建設的大力支持

為了迅速推進飯店會計倫理快速、有序、有效的發展,在立足自我的基礎上力爭外援與支持。首先,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有關機構的大力支持,包括在會計倫理建設方向與途徑上的指導、監督;在政策環境與資金來源上提供寬松的條件,并在有些活動項目上適當注入市場化的因素,如飯店組織所辦的刊物與所著書籍的發行上適當收取費用等;其次,要積極爭取有關社團機構、社會福利事業單位給予開展飯店會計倫理宣傳活動所需資金、設施、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援助與支持,以增強其運行的活力,使其更有效的發揮所具有的功能作用,從而推動與指導飯店企業文化建設的全面發展。

篇(5)

自2013年12月考次起,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對四、六級考試的試卷結構和測試題型作局部調整,四級考試中翻譯題型從原來的句子補充翻譯演變為段落翻譯。最新頒布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大綱》明確規定:翻譯題為段落漢譯英,翻譯內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等。從這兩年的翻譯真題看,漢語內容均屬介紹型。介紹型文本的翻譯該如何進行呢,根據文本類型理論,在特定文本中所強調的重點不同,那其語言功能、特點、焦點、翻譯目的與方法都會不盡相同。

一、文本類型理論

文本類型理論起源于語言功能論,包括布勒的語言工具模式與雅可布遜的語言功能模式。[3] 歷經萊思(Reiss)與紐馬克(Newmark)兩位翻譯家的發展。萊思根據布勒的語言功能論,把文本類型分為三種: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根據萊思的文本類型論,翻譯的功能應該優先于對等論的標準。(張美芳,2005:70)。信息型文本語言邏輯性強,翻譯時側重內容,做到簡介明了;而表情型文本言語中充滿美感,其形式上的需求較高,翻譯時要忠實于原作者;操作型文本重感染讀者,翻譯仿佛是譯者與讀者的對話,凸顯等效功能。萊思在文本類型理論中提到翻譯文本類型對翻譯方法的限制,但并未對翻譯方法進行具體闡釋。后來紐馬克(Peter Newmark)對經由雅可布遜修改的布勒的功能語言理論,語言的三大功能: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感染功能(vocative function),提出了具體的翻譯方法:忠于作者、充分表達作者原意稱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忠于讀者,便于讀者接受的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語義翻譯的目的是“在目標語言結構和語義許可的范圍內,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達的意思準確再現出來”[1],而交際翻譯目的是“努力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和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相同”[1]。

文本類型與文本功能對翻譯方法提出了要求。在紐馬克的翻譯方法中,對重源語的文本采用語義翻譯,強調逐字翻譯,直譯文本,追求忠實效果,包括原句的長度,語義與結構等。結合目前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翻譯題型要求,介紹中國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等情況,均屬于信息型文本,故而在翻譯過程中采用語義翻譯,側重信息傳遞。

二、大學英語四級翻譯策略

(一)詞句形式對等

自2013年12月來近三次考試的翻譯真題試卷一分別是關于信息技術、核能開發、旅游等話題展開的文本。如2013年12月翻譯題:“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正在飛速發展,中國公民也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有些學校甚至將信息技術作為必修課程,對這一現象大家持不同觀點。”可直接翻譯成 “With full spee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inese citizen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it. Some schools even tak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required course. For this phenomenon,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 ” 從用詞、語序和句子之間的關系看,譯文就是原文的完全再現。專有名詞 “信息技術”對應 “Information Technology”,“必修課程”對應 “required course”,語序上也與原文一致,未做調整,但直譯不代表就是死譯,譯文在處理句子關系時充分考慮到英語句子的邏輯性,將形式分散的中文表達用一定的英文技巧組合,如首句“信息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中國公民也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形式上是兩套主謂賓,但實際上有著因果關系,所以在譯文中用介詞短語“with.....”充當原因狀語。

(二)轉換

2014年12月翻譯考題:“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正對旅游產生興趣,這是近年來的新趨勢。”英文“More and more Chinese young people are getting interested in traveling,which is a new trend recently.”語序未變,但英文重邏輯思維,轉換成定語從句完成完全避免了翻譯的漢語干擾。

2014年6月翻譯:“2011年3月日本核電站事故后,中國的核能開發停了下來,終止審批新的核電站,并開展全國性的核安全檢查。”其對應英文翻譯 “In March 2011,after the accident of Japanese nuclear power station,China stopped its nuclear energy development,with approvals for new nuclear power plants suspended,and national nuclear safety inspection carried out.” 用主動態stop替代原文中核能被開發的被動之意,原文“審批”是動詞,轉換成名詞“approvals”更加服務于整句的需要,后面動詞“開展”在英語中則轉換了定語身份。

顯然這些轉換都是在忠實基礎上不斷將原文信息傳遞,英語表達著重信息的完整再現,句式整齊,內容詳實,是語義翻譯的真實寫照。

結語

翻譯本身是件費力不太好的事,尤其對于翻譯工作者而言,翻譯方法也絕不是單一的。但是目前大學英語四級翻譯考試對學生的要求側重詞匯和基本英語表達習慣。語義翻譯對于四級考試的翻譯策略有一定提示作用,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力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但最終成效的好壞需要老師重視,學生積極參與實踐。。

參考文獻:

篇(6)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29

Analysis of Public Signs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Publicity Methods Related Papers Keyword Statistics based on Corpus

YUAN Changwan, JIN Shuangjun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has strong practicability and wide application,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spot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keywords of 2196 CNKI articles on public signs using corpora. The analysis and statistic suggests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error analyses, theory and methods of public sign translation; and that field investig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countries 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should receive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corpus; frequency

0 引言

公示語是指公開和面對公眾,告示、指示、提示、顯示、警示、標示與其生活、生產、生命、生態、生業休戚相關的文字及圖形信息(方夢之,1996)。公示語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強制性四種突出的應用功能(呂和發,2004;戴宗顯等,2005),它通常被喻為“城市的名片”,規范、得體的公示語翻譯是經濟、文化、旅游等領域對外交流的需要,是一個城市國際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提升城市形象、人文素養、審美情趣等的有效途徑。

上海市公共場所中文名稱英譯專家委員會先后審議通過了《上海市公共場所中文名稱英譯基本規則》(2004年8月),《上海市道路名稱英譯基本規則》(2007年6月);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于2006年先后了《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法》通則及其組成部分;深圳市經過一年多的調研、編制,于2013年9月頒布了全國第一個公示語譯用管理法規《深圳市公示語英文譯寫和使用管理辦法》。各大中小城市的公示語翻譯專家委員會相繼成立,公示語譯用辦法不斷出臺。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和數據采集

研究對象為公示語相關學術論文的篇名、摘要和關鍵詞。因為學術論文的篇名、摘要和關鍵詞部分具有語言簡明、規范,結構嚴謹的特征外,還從內容上客觀地反映了調查研究的目的任務、主題范圍、理論方法、結果結論以及研究者突出強調的觀點等重要信息。

數據采集基本情況:登陸(2014年9月30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http://),以“主題=公示語(模糊匹配)”為檢索式進行簡單檢索,返回自2002年以來檢索結果2278條。選中全部檢索結果,CNKI E-Learning文獻輸出,以excel形式導出。以輸出字段“題名”、“摘要”、“關鍵詞”為主要依據,人工辨別論文是否與“公示語”密切相關,對導出文件進行篩選(刪除不相關的82條),以實現對目標文獻的查準查全,共計余下相關論文2196條。

1.2 研究方法和工具

建設“公示語”論文摘要微型專用語料庫。對采集到的公示語相關學術論文的篇名、摘要和關鍵詞進行語料庫建庫清潔、整理、標注。

采用語料庫NLPIR漢語分詞系統(ICTCLAS2013)對公示語相關論文摘要語料進行分詞處理。利用語料庫工具wordsmith對關鍵詞等進行量化統計;采用wordsmith的詞表工具生成“公示語”相關論文的關鍵詞(非語料庫Keywords)詞頻表及關鍵詞詞云圖。

2 統計分析

2.1 論文關鍵詞統計

以上述“公示語”相關文獻微型語料庫中的論文“關鍵詞”為語料(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2196篇文獻的8736個(形符)關鍵詞),采用wordsmith的詞表工具生成關鍵詞(非語料庫Keywords)詞頻表。將關鍵詞形符分類匯總,將形符轉換為類符,類符共計2750個,以及每一類符的出現頻次及百分數。

2.2 論文關鍵詞分析與分類匯總

將cnki“公示語”相關論文的關鍵詞詞頻表進行語義上分析和歸并匯總。將關鍵詞詞頻表中出現頻次大于等于10的關鍵詞歸并匯總,這些關鍵詞共計101個(類符),其在關鍵詞中出現的頻次占總頻次的54.10%。

出現頻次最高的是“公示語”相關概念關鍵詞(括號內數值為該關鍵詞在詞頻表中的頻次,下同),如:公示語(1152)、公示語翻譯(208)、公示語英譯(47)、標識語(44)、旅游公示語(26)等。其次是“翻譯”相關概念關鍵詞,如:翻譯(405)、漢英翻譯(267)、公示語翻譯(208)、英譯(137)等。

公示語翻譯相關論文主要涉及常用翻譯理論,原則、方法和策略等。

常用的翻譯理論包括:目的論(138)、功能翻譯理論(87)、關聯理論(28)、順應論(22)、模因論(21)、翻譯目的論(18)、功能理論(13)、功能目的論(13)、翻譯理論(13)等。

翻譯原則、方法和策略等相關的關鍵詞包括:翻譯策略(154)、對策(90)、翻譯原則(67)、交際翻譯(60)、生態翻譯學(57)、策略(55)、功能對等(47)、翻譯方法(37)、原則(32)、跨文化交際(32)等。

與公示語翻譯錯誤、問題相關的關鍵詞如:問題(80)、錯誤(56)、語用失誤(54)、規范(48)、規范化(40)、翻譯錯誤(32)、錯誤分析(30)、誤譯(25)、翻譯問題(20)、翻譯失誤(19)等。

此外,與文本類型相關的關鍵詞如:文本類型(42)、語言特點(18)等;與文化相關的關鍵詞如:文化差異(39)、跨文化交際等;與旅游相關的關鍵詞如:旅游景區(39)、旅游景點(34)等;其它常見高頻出現的還有:外宣翻譯(33)、對外宣傳(13)、國際化(12)、語境(12)、翻譯生態環境(10)等。

3 討論

以上統計分析表明,十年來公示語相關研究集中于公示語的英譯理論與實踐,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公示語翻譯的常用翻譯理論、原則、方法和策略;公示語翻譯錯誤、問題相關分析;公示語翻譯的文本、語言風格特征相關分析;公示語翻譯的文化內涵及跨文化交際;公示語在旅游、外宣等領域的翻譯應用現狀等。

結合相關論文及其摘要分析發現:翻譯理論、原則與公示語翻譯實踐聯系不緊密。通用公示語(各國家、地區共有的公共場所標識,如:出口(EXIT)、停車場(Parking)、禁止吸煙(No Smoking))的重復研究較多,各自為政,資源浪費。非通用公示語(具有明顯區域經濟、政治、歷史、文化、旅游等特色的公共場所標識,如:頤和園(Summer Palace)、天壇(Temple of Heaven)、孔廟(Temple of Confucius))研究有待深入。公示語翻譯錯誤、問題相關分析較多,以實證研究為主,公示語糾錯、調查、統計占有較大比例,分析、建議有待深入、拓展。

基于上述統計分析,建立公示語語料來開展通用公示語的縱深方向研究,適當減少公示語翻譯相關的實證調查統計。對各國家、地區共有的通用公示語翻譯研究應在翻譯理論指導下,通過大量實地采集目標語的公共場所標識,搜集、整理建立公示語語料庫。通過語料庫工具統計分析,以目標語的使用頻率為重要參考,以功能對等為主要依據,分析研究,甄別選用恰當、得體、規范的公示語譯文。基于目標語國家公示語的語料庫大數據統計分析,忽略語言的歷時發展、區域變體,重視當代英語的高頻使用公示語,有利于公示語的規范、得體,從而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同時,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非通用公示語研究有待深入和拓展。這部分公示語翻譯應符合國際通用慣例,重視源語言的文化內涵,尊崇目標語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習俗,推動源語言的文化傳承和對外傳播。翻譯公示語時,譯者應該熟知公示語的語言特點和功能意義,了解漢英公示語的文化差異,并將譯文讀者的文化習慣放在首位,才能得出正確的譯文(賀學耘,2006)。

基金項目:2014年四川省社科規劃專項課題(批準號:SC14WY23)、2013年度南充市社科聯南充市“十二五”社科規劃課題(批準號:NC2013B043)和川北醫學院2014年科研發展計劃項目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戴宗顯等.公示語漢英翻譯研究――以2012年奧運會主辦城市倫敦為例[J].中國翻譯,2005(6):38-42.

篇(7)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2)02-0146-02

作者簡介:郝栓虎(1978-)男,陜西人,石河子大學商學院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英漢翻譯和英語教學。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的研究者開始對廣告翻譯進行研究。從研究內容來看,主要是針對廣告用語翻譯方法論和漢語廣告英譯中所存在的問題及難點,尚處于廣告翻譯研究的“起步階段”。后來,隨著廣告語言翻譯研究的內容不斷深入,開始涉及廣告翻譯過程中的原則和標準。然而從90年代后期開始,越來越多的研究集中到廣告翻譯疑難問題中,比如意境的可譯性、廣告語言的藝術性等。本文就中國期刊網上挑選出該領域的86篇研究論文,并對它們進行歸納分析,希望為今后廣告翻譯研究領域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鑒。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范圍

為了能比較客觀地反映我國廣告翻譯研究領域近10年的真實情況,筆者對2000—2009年期間發表在中國期刊網上的有關廣告翻譯研究的論文進行了整理。具體的方法是在期刊網上用“廣告翻譯”作為關鍵詞進行論文檢索,然后對這些論文進行了閱讀、篩選與分類,最后選取了其中的86篇論文作為研究材料,并對這些文章按照外語類核心期刊、非外語類核心期刊(包括學報)、其他期刊三個分類標準對文章進行分類統計。

(二)分析與討論

1.總體上來看,在近10年期間,我國關于廣告翻譯的研究所發表的論文數量呈遞增趨勢,特別是2005年以來的5年中所的成果是2000—2005年間的1.6倍,這充分說明,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和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廣告翻譯研究的興趣濃厚,并且使廣告翻譯研究進一步深化。

2.就近10年來關于廣告翻譯研究所刊發的期刊來源來看,《上海翻譯》《中國科技翻譯》《中國翻譯》所占的比例是31%。從中可以看出,這些刊物為翻譯研究者提供了有利的學術交流平臺,并且這些權威的雜志在刊登廣告翻譯的研究成果方面始終走在前列,為廣告翻譯相關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共享搭建了平臺。

3.其他外語類核心和非外語類核心期刊,如《外語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外國語》《外語》《外語學刊》《山東外語教學》《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外國語學院學報》和《商場現代化》等體現出對廣告翻譯研究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對廣告翻譯研究成果的介紹從無到有,從少到多。越來越多的外語學習者和外語教學者踴躍參加到廣告翻譯研究的行列,為我國今后廣告事業國際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二、目前我國廣告翻譯研究的基本情況

(一)廣告翻譯理論

1.關聯理論。關聯理論是基于關聯準則而提出的認知語用學理論,該理論普遍認為語言的交際其實就是從明示到推理的過程,并不是像傳統交際理論所認為的語言的交際就是一個從編碼到解碼的過程。關聯理論的核心就是尋求最佳關聯,也就是說所有的交際行為都會產生一個最佳相關性的期待,如果接受者明白交際者的交際意圖,那么就必須在交際雙方共知的認知環境里找到交際者雙方之間的最佳關聯。同時還必須通過推理,推斷出語境所隱含的意義,實現交際的最終目的。廣告其實就是一個“AIDA”的過程,即受眾者的注意(Attention)—興趣(Interest)—購買欲望(Desire)—采取行動(Action)。這個過程清楚地揭示了廣告接受者接受一則廣告的心理過程。但是由于英漢在語言文化上存在著差異以及廣告文體自身特有功能,廣告翻譯很難實現最佳關聯,這時翻譯者就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做出相應的變通,采用改寫或重寫的翻譯策略(劉芳,2008)。

2.功能派翻譯理論。20世紀70年代有些翻譯學家曾提出翻譯批評應該根據“特定的翻譯目的”來重新展開。在這一思想的啟發下,賴斯的學生弗米爾(Vermeer)提出了著名的目的論——“Skopos Theory”。它是功能派翻譯論的核心思想,指出在翻譯過程中,如果目的法則要求譯文與原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實法則就不再適用;如果目的法則要求譯文不夠通順,“忠實法則”從屬于“連貫法則”,但二者都必須服從目的法則。從中可以發現功能派翻譯理論的三個法則是怎樣相互聯系,互相制約的(賈文波,2005)。

3.文化學派翻譯理論。廣告翻譯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研究廣告翻譯時,必須考慮民族文化差異因素,也就是文化學派翻譯理論在廣告翻譯中的應用。比如,胡作友先生就從視界融合視角來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廣告翻譯,他提出廣告翻譯的實質是傳遞廣告的生命,使之在新的文化中得以生根、發芽、成長,得到譯語讀者的喜愛、呵護,并使他們付出實際行動(胡作友,2007)。因此,廣告翻譯者必須融合作者、譯者與讀者的視界,以讀者為主體,充分考慮其接受心理與審美要求。譯者在進行中文廣告英譯時,必須體察英漢民族文化中人們不同的心理期待,認知了解廣告創作者和目標受眾的文化語境,選擇合適的語言進行有效的信息傳遞。

以上情況表明,我國廣告翻譯研究正在朝著理論化深度發展,但從研究的方法上看,基本上都是質化和非材料性研究,研究方法過于單一。

(二)廣告翻譯的原則

由于廣告文體的特殊性,所以廣告的翻譯原則也有別于文學和科技翻譯的原則。通過對收集到的文章進行研讀,對廣告翻譯的原則進行了歸納總結,得出廣告翻譯遵循的原則有變通論、簡潔論、對等論等。

1.變通翻譯理論。

由于不同國家人們的語言、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存在差異,翻譯時必須適當變通,使譯文符合當地的文化習俗,激起人們購買產品或服務的欲望。英漢廣告翻譯過程中需要變通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廣告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誘導消費者購買產品或者服務,文字只是一個手段。因此,翻譯廣告時就不應該拘泥于文字層面上的對等;第二,廣告語大多數都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是語言的精華,如果不變通的話,就不會有出神入化的譯文(李克興,2004)。另外,有的研究者認為就某些特定的廣告,變通可能是翻譯的惟一出路,特別是以下幾種:(1)利用有些知名品牌的文字構成而展開的廣告;(2)利用諧音創作的廣告;(3)含有濃重民族文化色彩的廣告;(4)使用雙關語的廣告(楊全紅,2000)。

2.簡潔翻譯理論。

廣告要做到語言簡練意思清晰,吸引廣大受眾者的注意,有利于他們識別和記憶,因此廣告語言的寫作應遵循KISS原則,也就是“Keep it short and sweet”(曹順發,2002)。大量有關廣告翻譯研究的文章幾乎都涉及到簡潔問題,比如,李國慶提出英語廣告則用詞簡單,以口語型為主,而漢語廣告往往用修飾語來加強語氣,說明產品特征。許多漢語中的主謂詞組可以直接翻譯為英語的形容詞。像“效率高、速度快、行動靈活”可譯為“efficient,fast and handy”(李國慶,2008)。另外,著名的學者張基佩先生也曾指出:英漢廣告在語言上有很大的差別,漢語廣告中經常使用大量的四字結構,利用排比、重疊等修辭手法來加強語勢,但是英語語言卻沒有漢語這些特點。因此在翻譯漢語廣告過程中,應抓住中心意思,圍繞中心詞引出其他方面(張基佩,2003)。

三、我國廣告翻譯研究存在的問題

(一)廣告翻譯的理論研究缺乏系統性

從目前所收集的研究資料來看,我國廣告翻譯研究在理論層次上需要加強。目前大多數論文對廣告翻譯的研究僅僅局限于就某些翻譯實例做出總結性描述、闡述研究者個人的心得體會,與此同時,對廣告詞匯、句式、修辭手法的翻譯問題的研究占到42%。值得一提的是,廣告翻譯的研究成果值得肯定,但是在這些研究中有許多重復性闡述,研究者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有待進一步拓寬。

(二)廣告翻譯研究缺乏創新意識

有些論文選取的翻譯例句,有濃厚的模仿痕跡。通過對這些研究成果的分析,發現有些漢譯英譯文實質上就是對廣告做了回譯,甚至有些譯例只是替換了原來的品牌名稱而已,根本談不上什么創新。這種人云亦云的研究方法不但有悖法理,而且還不利產品或者服務的促銷。

四、結語

通過對我國近10年來廣告翻譯研究論文的歸類和分析,發現這些研究成果值得肯定,但是在這一領域還存在上述的問題以及有待改善和提高的方面。今后的研究者應從更新的視野和更高的視角來研究廣告翻譯,促進廣告翻譯這一領域的發展。筆者認為,研究者應該在增強學科獨立意識的同時,更需要把廣告翻譯理論、批評和實踐結合起來,加強三位一體的學科建設,使這一學科建立在語言學、營銷學、社會學、美學、文化學等多學科的跨學科理論之上。

[參考文獻]

[1]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2]劉芳.從關聯理論看廣告翻譯[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1):34-38.

[3]劉杰輝.從功能角度論廣告的翻譯[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1):153-155.

[4]胡作友.從視界融合看跨文化交流中的廣告翻譯[J].學術界,2007(5):216-222.

[5]李國慶.從文化語境層面談押頭韻廣告語篇的翻譯策略[J].外語學刊,2008(11):128-130.

篇(8)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6-0108-02

在人類文化的交流活動中,翻譯由來已久。在翻譯實踐中,相關人士對翻譯活動進行了不斷地思考、探索與研究。國內外翻譯家以及翻譯理論家對翻譯理論的研究也是百家爭鳴,各放異彩。其中,尤金·奈達和彼得·紐馬克是西方著名的翻譯理論家,他們可謂是西方翻譯理論界的兩位集大成者。尤金·奈達是美國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家;彼得·紐馬克是英國當代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和翻譯教育家,常年從事英德、英法互譯的教學,對翻譯理論頗有研究。他們在研究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自身理論,其精神也值得中國翻譯理論界學習。本文將從不同維度對他們的翻譯思想進行對比研究,通過兩位翻譯大師理論的概覽和異同之處的分析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這兩位翻譯理論家及其翻譯思想。

一、尤金·奈達翻譯理論概述

眾所周知的三個不同發展階段構成了奈達的主要翻譯思想,亦即描寫語言學階段、交際理論階段以及社會符號學階段。第二個階段即交際理論階段(從1959年到1969年)的研究成就,幫助確立奈達在整個西方翻譯理論界的權威地位。1964年他出版了一本里程碑式的重要專著,即《翻譯科學探索》(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來分析他的翻譯思想:一是奈達指出,翻譯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種技巧,還是一門科學。二是他認為翻譯就是交際,因而在翻譯研究中,還運用了通訊論和信息論。并指出翻譯質量評判的標準,首先要看它的可讀性,能否有助于讀者和作者進行信息、情感等的交流。這是奈達翻譯思想體系中最大的一個特點,也是其思想第二階段的主要標志。三是奈達提出了動態對等的翻譯觀,這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一種觀點。動態翻譯指的是翻譯要在指導下翻譯交際理論,即“從語義到語體,在接受語中用貼近原文的自然對等語再現源語信息”。之后的第三階段,奈達以“功能對等”取代“動態對等”,從而使其含義更清楚。四是奈達指出翻譯應該為讀者服務。這是從社會語言學和語言的交際功能的角度來闡述翻譯的功能。讀者的反應是判斷一本譯作質量的衡量標準。五是說到翻譯過程,奈達提出了分析、轉語(即傳譯)、重組和檢驗的四步式理論。

二、彼得·紐馬克翻譯理論概覽

紐馬克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語義翻譯強調與原文貼近,而交際翻譯則強調對讀者的效果。奈達對此評述說:“語義翻譯重在傳達原文的語義內容,而交際翻譯則注重讀者的理解和反應。紐馬克照顧到文本的廣泛性差異,這使以上兩種不同的翻譯方法顯得特別重要。”在這兩種概念之間,紐馬克提倡考慮文本的類型。他以內容與文體為依據將文本分為表達功能、信息功能和召喚功能三個類型。為了進一步對上述兩種翻譯概念進行闡述,他還提出“關聯翻譯法”的翻譯新概念:原作或譯語文本的語言越重要,翻譯便越要緊貼原文。翻譯的準確程度要從詞匯、語法和文本三個角度來考慮。

三、尤金·奈達與彼得·紐馬克翻譯理論的比較研究

(一)尤金·奈達與彼得·紐馬克翻譯理論的共通之處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奈達與紐馬克的翻譯理論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他們吸收前人理論精華,進行創新,并不斷地發展完善各自的理論體系;其次,二者在理論基礎、可譯性以及讀者反映等問題上都持有相似的態度。

1.創新精神

直譯與意譯是傳統翻譯理論研究關注的焦點,而奈達和紐馬克的翻譯理論卻給人們提出了新的翻譯方法,對翻譯理論和方法作出了重大貢獻。

2.理論基礎

他二人的翻譯理論都是建立在現代語言學基礎之上的,主張用現代語言學來分析和解決翻譯問題。奈達指出:“語言學的方法是最可靠的方法,因為它可以描述分析不同語言的各種信息間的關系。”紐馬克則認為翻譯理論“源于比較語言學,在語言學的范疇內,主要涉及語義學;所有語義學的問題都與翻譯理論有關”(蔣天平,唐美蓮,2003:53)。

3.翻譯的可譯性問題

二人都強調了翻譯的可能性。奈達認為各種語言的表達功效是一致的,都能用來表達思想,傳遞感情等。紐馬克則認為,盡管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化習慣,思維和表達方式有所不同,但這并不妨礙翻譯的可行性,盡管翻譯有時需要加入解釋,但這部分解釋性的翻譯仍然是翻譯。同時兩人都承認翻譯的“可能性”,但又否認其“絕對性”。奈達認為,不管是語內交際也好,還是語際交際也好,兩篇不同的話語都不可能無絕對的對等,鑒于此,譯者只能追求“切近的自然對等”。紐馬克也認為鑒于譯出語和譯入語有著各種差異,在很多方面都不能完全對等。所以翻譯時只能根據文本的類型,盡量使譯文與原文取得一致。

(二)尤金·奈達與彼得·紐馬克翻譯理論的不同之處

篇(9)

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在《翻譯問題探討》一書中將文本分為三種類型,即將“嚴肅文學作品、官方文告、自傳文學、私人書信”等歸為“表達型文本”;將“自然科學、科技、工商經濟”文書歸為“信息型文本”;將“通告、說明書、公共宣傳、通俗作品”等歸為“呼喚型文本”,并提出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兩種翻譯方法。語義翻譯是一種側重源語的翻譯方法,而交際翻譯注重目標語,強調準確傳達原文信息的同時,更注重其內容和形式為目標語讀者所接受。紐馬克認為,語義翻譯適用于表達型文本,而交際翻譯適用于信息型和呼喚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的翻譯應注重信息翻譯、內容準確以及表達自然,根據交際翻譯原則,可以采用增添、省略、詞性轉換、語義融合及拆分、調整句序、被動句和主動句互換等翻譯策略達到以上要求。本文以《中國旅游業的發展》譯文的翻譯為例,分別闡述著幾種翻譯方法的應用。

短語方面:

(1)增添

The period began with the juxtaposition of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role of tourism.

試譯:這一時期開始于對旅游業作用的兩種不同看法。

改譯:這一時期,人們對旅游業的作用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

評論:添加主語“人們”, 句子更符合漢語習慣。

(2)改變詞性

Challenges have also come from open expressions of civil opinion through the internet, relating, for example, to social inequalities, nepotism and corruption.

試譯:此外,挑戰還來自互聯網上有關于社會不公平,裙帶關系及腐敗等民意公開的表達。

改譯: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就社會不公平,裙帶關系及腐敗等問題公開發表意見,這也是挑戰的一種來源。

評論:將動詞“come”翻譯成名詞“來源”;并將名詞“expression”翻譯成動詞“表達”,讀起來更加通順。

(3)語義融合

Indeed by rearranging the surrounding weekends, people were actually able to take three one-week holidays, known as ‘Golden Weeks.

實際上,通過調休,人們可以享受三個七天的假期,又被稱為“黃金周”。

評論:將“by rearranging the surrounding weekends”翻譯成“調休”, 而非直譯為“重新安排相鄰的周末”,更簡潔。

(4)語義拆分

Domestically this was a period in which China underwent remarkable changes…

試譯:這是一個國內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

改譯:在這一時期,中國國內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評論:將 “period” 單獨譯出,句子的語義更加清晰。

句子方面:

(1)調整結構

This significantly underestimates the true rate because it excludes workers laid off after Enterprise Reform, since they still receive a basic portion of their salary.

試譯:這些數字明顯低于真實的失業率,因為沒有把企業改革后的下崗人數算進去,他們還拿著基本工資。

改譯:由于企業改革后的下崗工人還拿著基本工資,他們沒有被算進去,所以這些數字明顯低于真實的失業率。

評論:原文包含三個意群:“這些數字明顯低于真實的失業率”,“沒有把企業改革后的下崗人數算進去”,“下崗工人還拿著基本工資”,將這三個意群的順序重新排列,新的句子結構更加通順。

(2)語態轉換

This is reflected in CNTA's policy document ‘Tourism as New Growth Pol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which suggested…

試譯:這反映在中國國家旅游局政策文件《旅游作為國家經濟的新增長點》中,文章指出:……

改譯:中國國家旅游局政策文件《旅游作為國家經濟的新增長點》反映了這一觀點,指出……

評論:將原來的被動句改為主動句,句子主語變得鮮明。

本篇論文通過分析文本功能翻譯理論,論證了交際翻譯是翻譯信息型文本的有效方法。在翻譯信息型文本時,有效的信息傳遞、準確的內容及通順的表達是關鍵,因此可以采用增添、省略、詞性轉換、語義融合及拆分、調整句序、語態轉換等翻譯策略達到以上要求。

參考文獻:

[1]陳剛.應用文體翻譯:理論與實踐.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2]馮慶華.翻譯引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10)

Abstract:BothNidaandNewmarkareoutstandingwesterntheoristinthefieldoftranslation.Theyhavemanydifferencesaswellassimilaritiesintermsofthenatureoftranslation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formandcontent.Theirconstantefforttodeveloptheirtheoriesdeserveourrespect.

Keywords:translation;dynamicequivalence;semantictranslation;communicativetranslation;acorrelativeapproachtotranslation

尤金·奈達(EugeneA1Nida)和彼得·紐馬克是西方譯界頗具影響的兩位翻譯理論家,他們在翻譯理論方面有諸多共通之處,同時又各具特色。

一、對翻譯的認識

對翻譯性質的認識,理論界的討論由來已久。奈達和紐馬克都對翻譯是科學還是藝術的問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

奈達對翻譯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傾向于把翻譯看作科學到把翻譯看作藝術的轉化過程。在奈達翻譯理論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即交際理論階段,他認為,翻譯是科學,是對翻譯過程的科學的描寫。同時他也承認,對翻譯的描寫可在三個功能層次上進行:科學、技巧和藝術。在奈達逐漸向第三個階段,即社會符號學和社會語言學階段過渡的過程中,他越來越傾向于把翻譯看作是藝術。他認為翻譯歸根到底是藝術,翻譯家是天生的。同時,他把原來提出的“翻譯是科學”改為“翻譯研究是科學”。到了上世紀90年代,奈達又提出,翻譯基本上是一種技藝。他認為:翻譯既是藝術,也是科學,也是技藝。

紐馬克對翻譯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定的變化。最初,他認為,翻譯既是科學又是藝術,也是技巧。后來他又認為翻譯部分是科學,部分是技巧,部分是藝術,部分是個人品位。他對翻譯性質的闡釋是基于對語言的二元劃分。他把語言分為標準語言和非標準語言。說翻譯是科學,因為標準語言通常只有一種正確譯法,有規律可循,體現了翻譯是科學的一面。如科技術語。非標準語言往往有許多正確譯法,怎么挑選合適的譯法要靠譯者自身的眼光和能力,體現了翻譯是藝術和品位的性質。但譯文也必須得到科學的檢驗,以避免明顯的內容和用詞錯誤,同時要行文自然,符合語言環境要求。紐馬克雖然認為翻譯是科學,但他不承認翻譯作為一門科學的存在。因為他認為目前的翻譯理論缺乏統一全面的體系,根本不存在翻譯的科學,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

二、理論核心

奈達和紐馬克都是在各自翻譯實踐的基礎上,為了解決自己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翻譯理論。實踐中要解決的問題不同,翻譯理論也就各成一派。但畢竟每種實踐都要有一定的規律存在,因此兩位的理論又有著不可忽視的相似。

奈達提出了著名的“動態對等”。他對翻譯所下的定義:所謂翻譯,是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源語的信息,首先是意義,其次是文體。這一定義明確指出翻譯的本質和任務是用譯語再現源語信息,翻譯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同時這一定義也提出了翻譯的四個標準:

<!--[if!supportLists]-->1<!--[endif]-->(1)傳達信息;

<!--[if!supportLists]-->2<!--[endif]-->(2)傳達原作的精神風貌;

<!--[if!supportLists]-->3<!--[endif]-->(3)語言順暢自然,完全符合譯語規范和慣例;

<!--[if!supportLists]-->4<!--[endif]-->(4)讀者反應類似。

要達到這四個標準,內容和形式之間就會發生矛盾。奈達認為信息對等優于形式對應。他主張從譯文接受者角度,而不是從譯文形式角度來看待翻譯,要實現動態對等。動態對等就是譯文的接受者對譯文的反應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對原文的反應。所以判斷譯文質量的標準最終基于三個方面:能使接受者正確理解原文信息;易于理解;形式適當,吸引接受者。

為了達到相似的反應,動態對等要求對譯文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滿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盡可能準確地再現原文的上下文意義。因此語義翻譯較為客觀,使譯文與原文的形式更為接近,重在重現原作者的思想過程而不是意圖,講究準確性,傾向于超額翻譯,重內容而輕效果。交際翻譯指譯作對譯文讀者產生的效果應盡量等同于原作對原文讀者產生的效果。從定義可以看出這與奈達的動態對等如出一轍。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相比,較主觀,講究通順簡樸,合乎習慣,傾向于欠額翻譯,重視效果。紐馬克強調應把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看成一個整體,翻譯中不可孤立地使用某種方法,二者在翻譯中常常交替使用,以求達到最好的效果。

為了達到相似的反應,動態對等要求對譯文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滿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對于對源語信息一無所知的讀者,面對晦澀難懂的翻譯腔,就如同看天書一般。所以要完成翻譯的任務,即再現并傳遞信息,奈達的翻譯理論是其在翻譯《圣經》過程中總結而來,,那么要有效地檢驗譯文質量,就必須看原文與譯文接受者的反應是否一致。因此奈達的翻譯理論對其翻譯實踐來說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紐馬克的翻譯理論核心是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這一理論是在翻譯界長期圍繞著直譯和意譯爭論不休的

奈達和紐馬克相比較,奈達的翻譯理論過于集中在解決譯文的可懂性和交際性問題上,從而限制了自己的適用范圍。在翻譯《圣經》以及類似的以信息或呼喚功能為主的原作時,強調譯文的可懂性是很有道理的。但如果用于文學翻譯,則勢必導致語言的簡單化,形式上的非文學化,失去文學應有的魅力。而紐馬克在闡述具體使用哪種翻譯方法時指出,要視不同的文本類型來定。他把文本分為表達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以表達功能為主的文本中,如文學作品、私人信件等,其核心是表情達意,語言形式和內容同等重要,應主要采用語義翻譯;以信息功能為主的文本,如教科書、學術論文等,其核心是語言之外的現實世界,應采用交際法;以呼喚功能為主的文本,如通知、廣告等,其核心是號召讀者去行動,去思考,應采用交際法。因此不難看出,紐馬克的翻譯理論適用范圍更廣。

三、不斷發展的理論

奈達和紐馬克是名副其實的理論大家。在自身的翻譯實踐和理論界的評論中,他們不斷地改進和完善著自己的理論。

奈達在最初闡釋動態對等時,突出了“內容為主,形式為次”的思想。這引起了人們的誤解,認為翻譯只是翻譯內容,不必顧及語言表達形式。因此各種各樣的自由譯都被冠以動態對等。為此,他在《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論圣經翻譯中的功能對等》一書中,把“動態對等”改為“功能對等”。在功能對等中,奈達對“信息”作了進一步的界定,聲明信息不僅包括思想內容,還包括語言形式。形式也表達意義;改變形式也就改變了意義。功能對等的翻譯不僅是信息內容的對等,而且盡可能地要求形式對等。

在《語際交際的社會語言學》一書中,奈達對“功能對等”做了進一步的闡述。提出了“最高層次的對等”和“最低層次的對等”。簡單地說,最高層次對等指譯文達到高度的對等,使譯語讀者和源語讀者在欣賞和理解時所作出的反應基本上一致。這幾乎是達不到的。最低層次的對等指譯文達到充分的對等,使譯語

讀者能理解和欣賞源語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欣賞。在這兩個對等層次之間可以有各種不同層次的對等。允許對等有一定范圍,就能比較現實地處理不同類型文本之間的差異,擴大了功能對等的適用范圍。

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基本思想囿于傳統的二分法,兩種稱呼不太理想,容易招致人們的誤解和批評。因此紐馬克在此基礎上提出“關聯翻譯法”。他認為過去翻譯研究的主題一直是文本類型學、語言學習、篇章語言學等。翻譯并不永遠只考慮到文本、話語以及作者和讀者、源語和譯語等二元論范疇,不能完全根據文本來確定翻譯法。翻譯活動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詞、句的處理上。“關聯翻譯法”的定義是原作或譯語文本的語言越重要,就越要緊貼原文翻譯。他對“重要”的界定是語言表示出特別有價值,特別有意義,特別必須或永恒的事物。無論是對意義的取舍還是采用適當的翻譯方法,都要以“重要”為標準。緊貼翻譯就是最貼近字字對譯的翻譯。它要保持詞的外延和內涵。不但要保留原詞、詞語的意義,還要保留其用法。貼切是和準確、對等聯系在一起的,緊帖的程度因上下文而異。

為做到緊貼翻譯,紐馬克提出了七種方法:成分分析法、調整譯法、描寫對等、功能對等、文化對等、同義和釋義。貼切程度最高的是成分分析法,貼切程度最低的是釋義法。緊貼是相對的,緊貼與不緊貼沒有明確的分界線。紐馬克的“關聯翻譯法”縮小了意譯派同直譯派的分歧。同時消除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之使自己的譯文更接近對方,間界限分明的區分,這樣形成的譯文就是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所產生的譯文。

四、結語

奈達和紐馬克的翻譯理論都來自實踐和他們的潛心研究。作為西方翻譯理論的代表,他們的理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他們對理論研究執著并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值得中國的翻譯理論界學習。我們應該把時間用在不斷發現新的問題上,而不是圍繞一個老問題進行無休止的爭論。在學習西方翻譯理論的同時,我們應不斷開拓創新,創立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

[參考文獻]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2]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蔣天平,唐美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奈達和紐馬克翻譯理論的相通性[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2003,(4)

上一篇: 商法學論文 下一篇: 裝備技術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偷国产日韩 | 宅男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 中文字幕精品乱码亚洲一区 | 亚洲精品自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