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06: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有關幼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1知識分析與管理規劃為了知識管理系統的應用,需要分析石油化工行業流程和知識源,為知識庫建設、知識共享與應用提供資源基礎。
1.1.1業務分析石油化工行業知識管理類型包括研究單位、設計單位、上游企業、下游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類型,按企業類型分別進行業務及業務活動分析,實現不同單位之間知識共享和知識推送業務。
1.1.2知識管理規劃石油化工行業規劃將遵循從需求分析到目標確定,從總體架構到具體功能和技術架構,從項目總體目標到具體實施的技術路線,從管理制度和機制,制訂有針對性的規劃方案,形成石油化工行業知識管理專題規劃。具體而言,將包括:明確知識管理的目標和內容、設計知識管理系統的架構、明確關鍵技術的攻關方向和技術路線、確定多維知識分類、建立配套的知識管理體系。
1.2知識聚集與知識庫建設
對各類知識進行處理和加工,實現知識的匯集。匯集的過程將通過對知識的分析、過濾和找出關聯,利用自動標引、自動分類、自動聚類等技術,抽取知識內容和元數據、創建知識索引,將知識存儲于對應知識庫中,為面向不同單位的個人知識應用提供來源。基于業務活動的知識處理與加工,如圖1所示。
1.2.1知識處理與加工
1.2.1.1個人知識的處理與加工按通用知識分類體系的相關模版制定:方法類模板(來自于項目總結、科研報告等)、成果案例類模板(來自于生產案例等)、各類模板的完整范例。針對專家進行隱性知識挖掘:論壇—通過跨部門的、跨企業的專家網絡,專家可以共享某一個項目的成果、經驗,使用協同辦工技術,通過論壇,即時溝通、虛擬會議等方式進行交流,分享經驗;實踐社區———通過面對面地或在虛擬環境中分享彼此的經驗和心得體會,主題專家負責對社區中的知識進行審核與評價。
1.2.1.2信息系統內知識的加工與處理研究、設計、上游企業、下游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類型單位信息系統內知識的加工與處理:通過集成方案和文檔解析實現。
1.2.1.3知識分類體系梳理與設計通過對企業核心知識的梳理,明確企業需要管理的各類知識,也包括難以用文檔方式存在的隱性知識,這類知識往往存在于業務專家的頭腦中,圍繞已經梳理出的知識開展知識管理設計,以便知識管理能夠高效率地展開。知識分類體系如圖2所示。
1.2.1.4知識本體建設業務的專業詞庫詞表、覆蓋業務的知識核心概念抽取、專家支撐下的專業、詞庫詞表的行業化、關系類別的確定和定義、基于詞庫詞表的本體編碼實現。
1.2.1.5業務活動知識的知識梳理與加工業務人員知識包梳理模板設計;業務人員按模板梳理各業務活動的知識需求、方法類知識需求、成果案例類知識需求、規范類知識需求、數據類知識需求、專家類知識需求;構建任務與知識對應關系。
1.2.2知識庫建設
1.2.2.1知識庫的分類設計根據知識庫模型的設計,分類庫設計分成6類庫進行設計,包括:流程知識庫、數據知識庫、方法知識庫、規范知識庫、成果案例庫、專家知識庫。
1.2.2.2知識庫的模型設計根據知識應用需求,構建流程知識庫、數據知識庫、成果案例庫、方法知識庫、規范知識庫、專家庫、其他知識庫等知識內容庫模型。此外,在上述知識內容庫的基礎上,也要滿足業務的實際需要。知識庫模型設計如圖3所示。知識庫模型由“索引、元數據”“知識條目文檔庫”“結構化知識庫”“集成知識文檔庫”組成。在“結構化知識庫”中存放的是知識條目的標題、關鍵字、摘要、屬性信息等結構化的知識內容;在“知識條目文檔庫”中存放的是知識條目的文檔;在“集成知識文檔庫”中存放的是從知識源系統采集來的文檔。
1.2.2.3知識的分類入庫根據軟件系統通過集成的知識和其他的知識進行分類,包括:研究、設計、上游企業、下游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類型單位的知識。
1.2.2.4細粒度知識提取與關聯知識庫的加工與處理主要分為5個步驟進行,分別為各類知識細粒度提取、知識標引、知識關聯、知識包建設和知識庫更新機制建設,具體包括:各類知識細粒度提取、知識標引、進行知識之間的關聯、知識包建設、知識庫更新機制。
1.2.2.5知識庫建設輸入、輸出輸入“:知識庫結構的本地化設計方案”“知識庫模型的本地化設計方案”“知識庫分類的本地化設計方案”;輸出:實現6大知識庫基礎知識導出、知識分類與關聯、基于本體的知識標引和關聯、知識與相關業務活動(工作包)掛接和關聯。
2知識管理體系與系統功能
為實現知識管理要在選定的知識管理產品功能的基礎上,結合石油化工行業的特點,分析應用單位的功能需求,擴展知識管理產品的功能,滿足中國石油化工行業企業知識的管理、共享、應用等多方面需求。
2.1知識管理體系為在石油化工行業實現知識管理,建立可持續的知識管理機制,需要進行相應的知識管理體系建設工作,主要包括:組織建設、制度建設、流程建設等幾個方面。
2.1.1組織建設遵循企業組織機構與職能劃分,建立適于知識管理的組織體系,包括建立知識管理組織架構,設置與知識活動相關的工作角色和職責范圍,從總體規劃到知識管理體系進行建設與維護,保證知識管理的長期和持續建設;建立并完善知識管理崗位,落實知識管理崗位職責,實現知識隨業務產生及時收集、整理和提交。
2.1.2制度建設制定適于石油化工行業的知識管理細則和規范,根據具體應用反饋情況,經過總結提煉后,為石油化工進行全面應用積累經驗。包括:制定知識梳理規范、制定知識管理模型規范、制定知識管理系統開發系統規范、知識識別與評價規范。
2.1.3流程建設明確石油化工行業的知識管理流程,通過知識識別、獲取、共享、復用等知識管理流程的設計和應用,探索適合于石油化工行業的知識管理流程。流程建設包括知識識別、獲取流程、共享流程、復用流程。
2.2知識管理系統功能知識管理系統由“知識源集成接口、系統管理、智能處理、管理與應用”等部分組成。知識管理技術架構如圖4所示。知識源集成接口用于知識源系統的集成,進行知識的采集,實現知識的聚集。“系統管理”提供了面向系統管理員的“身份認證、系統控制臺、組織管理”等功能,并實現“安全管理”相關的集成接口。“智能處理”實現了“新型結構化處理、知識管理處理、文檔處理、搜索引擎”等功能,對知識進行處理與加工。“管理與應用”提供了面向用戶的“通用知識創建、專業知識沉淀、知識維護、知識評審、知識關聯、知識績效、知識檢索、知識地圖、知識推送、知識問答、專家地圖、個人知識管理”等功能,實現知識共享與應用,系統提供Web瀏覽和客戶端應用兩種訪問方式,用戶可以通過多種電腦、手機等移動設備訪問系統。系統提供“UI集成接口、業務集成接口、數據采集接口”,可以從其他知識源系統進行知識數據的采集,為其他系統提供知識應用服務。
二、職業教學能力
1、職業教育能力
教師應該明確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掌握最新的職業教育理念,選擇更好的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注重教學方法創新,構建適合學生實踐綜合能力提升的課程體系,為學生的實習實訓以及各方面的綜合考核制定較好的評價機制。同時,認真研究學生的特點,高職院校的學生有一種失落感,學習目標不夠明確,旅游管理專業是社會服務型較強的行業,需要學生能夠從基礎做起,不斷豐富知識,不斷積累經驗,培養他們的職業意識,強化他們的職業道德。教師能夠因材施教,結合旅游行業的崗位能力要求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高職教師應該更加注重旅游專業的特點,不斷強化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增強學生的未來發展潛力。
2、職業教學能力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師還應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能夠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圍繞旅游管理專業實際,設計更多的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案,具備較強的課程設計與開發能力。旅游管理專業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學生不僅要掌握地理歷史知識,還應該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社會人文知識、心理學知識。因此,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具備全局觀念,理清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注重課程開發和設計能力的提升。還應該具備教學的設計組織、課堂的控制以及對學生綜合考核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習和實訓,提高自己課堂駕馭能力。能夠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生基礎,采取有針對性的考核策略,引導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讓學生能夠真正學到知識,提升能力,培養和造就更多的適合旅游業行業發展需求的高層次人才。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高級旅游管理專業教師還應該具備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能力,尤其是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精心制作各種適合學生發展的課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同時根據學生對專業的學習基礎和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運用較為新穎的教學方法來激勵學生,比如頭腦風暴法、任務驅動法、情景教學法等,靈活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和駕馭能力。
三、科研能力
教師不僅僅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還應該結合當前的教學實際,圍繞旅游行業發展現狀,開展學術研究,努力成就高素質研究型教師。將學校的理論教學與旅游行業的發展實際相結合,針對當前旅游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及教學中所出現的問題開展研究工作,爭取更多的科研項目既能夠提高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能力,又能夠針對當前旅游業所存在的問題,研究出更多的解決方案。和同類院校開展合作研究,開發出更多的適合學生發展的校本教材,開展有針對性教學。
四、溝通交流協調能力
高職旅游管理教育必須緊跟社會和時展步伐,圍繞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立足旅游行業特點,提升溝通協調能力。在教育過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應該結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及時掌握市場的最新發展動向,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溝通與協調能力。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具備這方面的綜合素質,以便在教學中更好地與學生進行溝通,還能夠逐步培養學生從事旅游管理行業所需要的溝通協調能力。因此,作為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多參加一些專家交流會,多參加一些學術性會議,尤其是多與企業進行溝通合作與交流,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和實習機會,另一方面也能夠為學生的實習提供更好的指導作用,同時也能夠促進教師的溝通協調能力培養。
二、目前石油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石油企業財務管理目前存在幾個弊端,最主要的還是快速核算問題。這涉及到企業財務人員的工作———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市場經濟的完善給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當然也使企業面臨諸多挑戰。現代石油企業的內部管理體系已經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但是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就目前來看,我國石油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尚未與現代化經濟建設所要求的經濟水平相匹配,未能與其他行業的財政經濟部門進行及時的聯絡和戰略上的分析與交流。盡管已經面向了市場經濟環境,但財務管理的觀念和模式還是無法達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與國際化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此外,部分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觀念落后,所配備的基層財務管理人員自身素質不高。基層財務管理者對當下企業財務管理的知識、技術、方法等的了解不足,專業素質和專業修養偏低,不能夠熟練操作常用辦公軟件,不能夠跟上現代化社會快速傳遞、分享、消化信息的節奏,因此在財務預算中缺乏及時、合理的分析、預測、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的發展。
三、石油企業財務管理改革的具體模式
我國的石油企業不斷開拓新的市場,企業內部財務管理也在不斷的進步,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由于石油自身的特點是不可再生,所處行業也極具特殊性,決定了其財務管理也有相當大的的特殊性。石油行業2013全年捷報連連,譬如我國成品油質量升級步伐加快,中國石油等聯合中標巴西深海石油區塊。在取得進步的同時,始終不能背離恰當運用資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宗旨。目前來看,中下游煉化、銷售領域,民資進入的情況是最好的,不僅數量多,并且有了一些活躍的龍頭企業。原油倉儲方面,民資也已經進入。地煉領域,民營地煉分布在廣東、山東等地。近年來,民營油企占有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如何合理規范民營油液,運用這些資本創造出更多的商機,歸根結底也就是在探討如何建立一個較為科學的財務管理模式。目前我國企業由于快速核算問題使企業財務面臨種種困難的現象經常發生,因此需要從解決當前存在的實際問題出發,從企業的現狀著入,對企業所面臨的財務困難進行分析。由此可以得出,石油企業應當按照國家的規定,貫徹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中的主要內容,將財務管理的整個過程嚴格化。其中包括對預算進行科學、準確的編制,完整、合理的制定;預算進行嚴格的執行;對企業財政的運行進行仔細、縝密的記錄;對企業各部門的財務狀況進行如實的反饋;并且建立健全財務審查和管理制度,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加強資產管理,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規范處置資產,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2安全措施及建議
2.1地下管線的設置應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規章、標準的規定
原料、成品油地下長輸管線的設置應嚴格執行國家《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危險化學品輸送管道安全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以及GB50253-2003《輸油管道工程設計規范》等的規定。石油化工廠區地下管線的設置應符合GB50187-2012《工業企業總平面設計規范》、GB50489-2009《化工企業總圖運輸設計規范》、GB50160-2012《石油化工企業設計防火規范》、SH3034-2012《石油化工給水排水管道設計規范》等標準的規定。
2.2地下管線的設置應符合發展規劃
廠外地下管線的布局、設置應符合地方政府的規劃,與土地利用整體規劃、城鄉規劃相協調。廠外地下油氣管線應避開居民生活區、水源保護區、飛機場、火車站、海(河)港碼頭、軍事設施、自然保護區、名勝古跡和地下文物遺址等敏感區域;遠離居民區、村莊、公共設施等人員密集區域。油氣管線規劃建設還必須符合油氣管道保護要求,應避開滑坡、崩塌、沉陷、泥石流等不良工程地質區、礦產資源區、嚴重危及管道安全的地區。對不符合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要求的現有地下油氣管線,要立即制定整治方案,盡快組織實施。
2.3建立、完善地下管線的各項安全生產制度
建立、完善有關地下管線的各項安全生產制度,明確地下管線的安全管理職責。完善地下管線定期檢測、維修、報廢、更新制度。建立健全地下管線隱患排查治理制度,落實隱患排查治理責任。加強地下管線日常巡護,保證設備設施完好,確保地下管線安全穩定運行。建立地下管線安全風險評價制度,地下管線應與裝置、設備、地上管線一樣,進行安全風險評價。
2.4設置完善的安全設施
油氣及工藝物料地下管線應設置壓力、溫度、流量監測、自動控制、調節系統,以及報警、聯鎖、超壓泄放、緊急切斷裝置等安全設施。供水管線應設置壓力、流量監測、調節設施,以及排氣、安全閥、切斷閥等安全設施。污水排水管道(含可燃液體)應設置管道水封、排氣管等安全設施。廠區排水系統應設置雨水收集、監測控制以及事故消防廢水收集、處理設施,防止發生污染,造成危害。雨水監控及事故污水收集系統的設計,應符合GB50483-2009《化工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范》的規定。在埋設地下管道的地面設立管道埋設標志。廠外輸油管道地面沿線應設置里程樁、轉角樁、陰極保護測試樁和安全警示標志。地下油氣管線、工藝可燃有毒物料管線的封閉空間(如地下管溝)應設置可燃、有毒氣體檢測報警裝置。鋼質長輸油氣管線應設管道電流陰極保護設施,以減輕輸油管道的腐蝕。
2.5設立地下油氣管線安全監控及信息管理系統
設立地下油氣管線自動監控及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生產操作自動化及工程管理信息化。地下油氣管線生產操作采集和處理主要工藝變量數據,實時進行顯示、報警、存儲、記錄、打印,通過控制系統進行遠程控制、調節、全線緊急停運、水擊控制、并進行管道的泄漏檢測與定位。通過地下管線信息管理系統,對生產操作數據進行分析,給地下管線的運行管理、決策提供指導依據。
2.6提高地下管線安全保障能力
地下管道應采用防腐蝕的新材料、新技術,減輕地下管線的腐蝕危害,提高使用壽命。修訂、完善地下管線安全法規標準,適當提高地下管線的安全等級和安全標準,提高地下管線所需的安全環境要求。解決地下管線,特別是地下油氣管道的規劃、設計、建設、運行面臨的安全技術和管理難題。開展地下管線長周期運行、泄漏檢測報警、泄漏處置和應急技術研究,提高地下管線安全保障能力。
2.7提高事故應急處置水平
企業應按照GB/T29639-2013《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的要求,根據地下管線輸送介質的危險特性及管道狀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并定期組織演練。通過演練檢驗預案的實用性、可操作性,不斷修訂、完善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加強事故應急處置隊伍的建設,不斷提高應急處置人員的專業素質。配套完善安全檢測及管道泄漏封堵、油品物料回收等事故應急處理裝備,保持處于備用狀態。事故處置中要對事故的危害和風險進行辨識和評估,做到準確判斷,杜絕盲目處置,防止事故擴大。并根據事故現場情況及救援需要及時劃定警戒區域,疏散周邊人員。建立地方政府與企業溝通協調機制,開展應急預案聯合演練,提高應急響應能力。
本次研究以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作為信息采集的主要方式。酒店實習滿意度主要是基于學生的主觀評價,為避免學生主觀評價的隨意性和從眾性,需要制定有針對性的分析指標,同時方便學生的判斷和選擇。為此,問卷設計為三個部分,其一為實習生基本情況,包括實習生的性別、性格、年齡等指標;其二是對實習經歷的評判,包括實習崗位安排、每天工作時間、實習中業余互動、實習過程中不滿情緒的來源、酒店服務操作規程的掌握和實習對就業的作用評判等;其三采用5分制里克特量表的方法,來評價實體滿意度(其中,5表示“非常滿意”、4表示“基本滿意”、3表示“不確定”、2表示“不滿意”、1表示“非常不滿意”)。
1.2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問卷調查于2014年3月5日-4月5日集中開展,由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團委,選取了向剛從酒店實習半年后回校的旅游管理本科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采取了一人一座,匿名填寫的方式,共發放調查問卷100分,回收79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79%。2.3人口統計因素分析本次被調查實習生的具體情況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一是在酒店實習的大學生中,女生遠多于男生,某種程度上也更適應酒店的要求;二是實習學生為大三階段,年齡在19到21歲之間,是最富有活力同時也是自身價值判斷能力初步形成的年齡;三是在自我性格認知上,50.6%的學生認為自己性格難以用外向或內向來判斷,但有21.5%的學生認為自己性格內向,這對于酒店實習來說需要一個轉化的過程。
2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學生酒店實習滿意度分析
學生對實習過程的評價,多是由于實習中的客觀條件和自己的感受而形成。為此,對實習滿意度的評價從客觀的實習崗位安排及調整、實習單位對學生的關照和培養等入手,進而得出學生實習滿意度的關鍵因素以及對實習價值的總體判斷,形成相對全面客觀的評價體系。
2.1學生的實習崗位安排及調整情況
從圖1可以看出,酒店對學生的實習崗位安排主要集中在餐飲和前廳,分別達到了43%和35%。兩個部門也是酒店對外接待的窗口部門。尤其是餐飲部門,多是工作時間長、消耗體力大的崗位。這類崗位實習生往往承擔著相對于正式工的替代作用。實習本身也是學習的過程,是教學計劃的一部分。因此,通過實習能夠多大程度地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這是實習生尤為看中的方面,實習中的輪崗是大多數學生的訴求。圖2可以看出,71%的實習生始終在一個崗位,而實習中能夠轉崗的僅為25%。這一現象是酒店基于自身業務和利益的考慮,因為調研對象的實習時間為6個月,對于酒店來說這一實習時段不大愿意讓學生換崗,因為酒店實習區別于其他行業,實習過程也是工作過程。
2.2作息時間安排及業余活動
作息時間是學生實習中意見最大的因素之一,超出規定的8小時工作時間在實習單位中尤為普遍,僅有38%符合規定要求,而46%的受訪者超過8小時的工作時間,另有9%為沒有固定時間,詳見圖3。飯店服務的特殊性使得員工作息時間多變且不確定。而與工作時間相對應的是員工業余活動,業余活動質量往往能夠彌補員工對工作時間較長的不滿。圖4顯示,31%的實習單位采取外出郊游的方式安排實習生的業余時間,事實證明,這一方式尤其受到學生的歡迎。16%的實習單位采取專業技能比賽的方式,反映飯店對員工技能的要求。而體育類活動項目如羽毛球等的安排很少,這一現象值得重視。
2.3實習不滿情緒的來源
實習是大學生初步接觸社會的過程,實習中不滿情緒的出現有許多原因。實習生認為工作中部門領導的工作水平是讓他們產生不滿的因素,達到了36%。其次是由于客人的原因,占24%。11%的不滿原因是與同事的關系以及8%的因素是自己難以勝任崗位要求。從圖5可以看出,實習單位提升管理者職業能力和實習生盡快提升自身實踐能力是消解不滿情緒的主要辦法。
2.4對實習成效的評價
實習過程到底讓學生學到了什么,是檢驗實習成效的重要標準。通過圖6和圖7可知,57%的實習生認為通過實習對酒店服務操作規程是一般了解,較好掌握的僅為37%。另從“實習對就業和未來發展的作用”看,72%的受訪者認為通過實習鍛煉了社會適應能力,對未來發展很有作用,另有19%認為實習和自己預期的不一樣,存在著很大的偏差。無論是對酒店職業能力的培養,還是實習對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都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2.5實習滿意度的綜合評價
根據里克特量表進行的指標統計,可以發現:在實習的客觀條件評價方面(見表2),均值最高的指標為“與他人相處”4.01,說明了同學們有著較強的人際關系能力。其次是對實習崗位的滿意度,達到了3.22,說明了總體上實習崗位是較為滿意的。而住宿條件和實習報酬的均值則都很低,分別為2.97和2.87,實習單位需要在這兩方面有所改善。體上評價較低,但“辛苦工作得到上級認可”的評價均值為3.32,“企業培訓情況”次之3.20,反映出學生對企業培訓基本認可。“企業文化感知”的評價均值為3.13,這方面的認知和評價尚處于中等水平。“管理模式感知”的均值為2.82,實習生接觸管理層面的幾率較低,因而也難以對這方面有深刻認識。
3基于學生滿意度的酒店實習管理
學生對酒店的滿意度,為提升實習工作的成效提供了很好的參照。針對實習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評價,院校對酒店實習管理應加強以下三方面工作。
3.1做好大學生的實習引導教育
院校應對學生的實習做好引導和教育工作,實習本身也是學習的過程,學生面臨著與學校截然不同的情景和環境。酒店業與其他行業不同,每逢節假日等休息時間往往也是酒店最為忙碌的時段,每天8小時的工作制,也很難在酒店中得到貫徹。作為主要面向一線崗位的酒店實習安排,這既讓學生得到豐富的實踐鍛煉機會,但同時也是消耗學生體力的過程,這對于年輕大學生來說,是體力上的考驗。因此,院校的實習引導教育應重點在挫折教育、逆境承受等方面給學生進行心理鋪墊和輔導。
3.2與實習單位保持緊密溝通
對于很多酒店企業來說,吸收實習生很大程度上是緩解用工成本壓力。在實習過程中,多數實習單位不愿意讓學生輪崗,主要是基于學生實習時間短而培訓,培養員工需要較長周期的考慮。因此,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學校應與實習單位保持緊密溝通,一方面是了解學生的實習狀態,另一方面是盡可能讓學生有輪崗的機會,可能的情況下,應爭取學生在管理助理的崗位鍛煉,練就除了技能之外的組織和管理能力。
1.概念內涵
“城市自由民”是指:無固定單位、無固定住所,或雖有單位、住所,但已失去職業,難于受到各級政府行政管理約束的小商小販、勞工和社會閑散人員。
2.主要特征
(1)流動性大。“城市自由民”由于職業的非固定性及其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很大一部分在改變生計和變更經營場所中謀求所得,流動性很大。他們一段時間在這個市場做買賣,一段時間又去那個市場經營某種商品;今天在這里打工,明天又會在另一個地方出現。更有一小部分人在無可奈何下到處游蕩,也有一些人步入歧途,小偷小摸,流竄于城市的小區、公交車和商場等處。
(2)無固定住所。“城市自由民”中大部分沒有固定住所,居住地一般隨臨時性工作場所而動,或以家庭租房,或與同伴租房;有些雖在近郊有住房,但在市內無住房,白天或夜晚在市內打工,休息時回到家中。也有極少數人有活干時住工地,無活干時流落街頭,睡在車站、碼頭或收費較低的洗浴中心。
(3)無具體管理單位。“城市自由民”一般處于三不管的狀態下。一是工作不固定而沒有管理單位;二是住所不固定而沒有管理社區;三是自由職業造成沒有固定勞動力市場管理。
二、“自由民”的產生
“城市自由民”雖然自從有城市以來就存在,但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各層次的城市中并不多見,沒有形成大氣候,因而對本來就不十分注意形象的城市來說影響并不大,況且那一時期諸如戶籍、暫住登記等管理較為嚴格,所以極少的“自由民”對城市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城市在各個方面的發展速度加快,“城市自由民”的隊伍不斷壯大,時至今日,在各個城市中都已形成了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城市文明進步的一股勢力。
“城市自由民”隊伍發展壯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可從它的主要構成成分中看出。
1.成分之一:失去土地的城郊農民
失去土地的城郊農民可分為兩種情況:
(1)城市擴建占用土地。城市發展擴建,必然占用大量的近郊土地,雖然這種計劃內占用土地是有償的,但造成的結果是農民失去了土地。這些失去了土地的農民,一部分人利用地價款做小生意,一部分人則在流動中打工。無論他們現在從事什么職業,基本上都脫離了當地鄉(鎮)、村的有效管理,融入了城市管理的薄弱部位,成為“城市自由民”。
(2)聯產承包失去土地。聯產承包經營土地是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城郊內未被占用的土地,隨著各種種植、養殖業基地的形成不斷集中在少數生產能手手中,這樣就出現了將自家土地租給他人耕種和使用,而自身處于無農活可干且日子過得并不寬裕的農民群體。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利用離市區較近的條件,為了更好地生活,以“游擊”形式進市區打工,所從事的職業多半是個體或小集體式的服務業。這一群體的人們,由于來去自由(只受雇傭者對勞動質量的管理),城市管理難以進行,因而也成為“城市自由民”。
2.成分之二:下崗、失業工人
經濟體制改革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其成果的顯著性國人有目共睹,且令人欣慰。但是,由于企業改制、破產、重組以及其他種種原因,下崗和失業工人增多,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下崗、失業工人成為“城市自由民”的情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1)下崗后無勞保待遇的工人。國家雖然制定了各種勞動保護條例,并盡財力允許范圍而為之,但部分企業因種種原因無法按規定交納下崗工人的勞保金,致使待崗工人生活無著落,他們不得不自謀職業。這一部分人與原單位的關系因單位無暇顧及而基本脫離,而能夠找到的新工作單位一般除付勞務報酬外,根本不去過問其他事宜,因而他們幾乎全部融入“城市自由民”的行列。
(2)下崗后另謀職業的工人。下崗工人中絕大多數都享有一定的勞保待遇或能拿到城市最低保障金,但生活一般都很拮據,他們大多又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關鍵時期,不能待在家中休閑,必須重新尋求工作。從理論上講,這些人雖有單位和社區管理,但一般除領取應得款項外,對單位和社區的依靠程度并不大,處于自主地位,成為城市自由民的組成分子。
(3)買斷工齡的工人。讓部分工人買斷工齡是企業改制中的一種做法,不論工齡年價值高低,其明顯結果是部分職工在拿到了一定數目款項后,失去了原有的工作,成為失業者。由于買斷工齡時沒有年齡限制,因而除少數年齡較大者外,大都要重新進入工作人員行列,而所到之處,從管理的角度講,幾乎全部處于干活拿錢,不愿干就走人的境地;少數人選擇經商,但不論生意大小,除納稅外,其他方面基本上無拘無束,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自由民”。
3.成分之三:外部流入人員
城市發展的開放性,使原有城市居民擁有市區的基本格局被打破,各種自認為在城市得以生存和發展的人紛紛擁入城市區域,他們中90%以上的人都處于城市自由民的行列。
(1)各種形式的生意人。商品流通加快,物品齊全是城市興旺發達的重要標志,而生意人的增多是這一標志的有力支撐。生意人中物資販運者流動性大,難于進行有效管理;即便是一些確定了生意方向、設有固定攤位的個體戶,在繳納了應繳的各種款項后,也基本上處于各自為陣、我行我素的狀態。更有一些小商販在流動中謀生,工商、城管部門對他們的管理除發現后罰款或沒收經營工具和商品外,別無他法。可見,絕大多數生意人在城市內處于自由狀態。
(2)進入城市的農民工。社會的發展,使農村變革加快,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資料促使農村產生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這些剩余勞動力中的主成分已超越了他們的先輩,思想開放并大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很少有人待在家中過不富裕的生活,惟一可選取的出路是進城打工。農民工中除參加當地政府組織的務工隊外,多數是自由打工族,而其工作一般無固定區域,哪里有活就到哪里“上班”,三天兩頭更換務工和居住的地方,因而,現有城市管理部門根本無法對他們進行必要的管理。隨著農民工隊伍的不斷壯大,“城市自由民”的陣營也日見擴充。
(3)無業游民。無論什么樣的城市,無業游民處處可見,成分雖五花八門,但絕大多數來自外地。這些人整天無所事事,到處游蕩,給城市形象以污點,也給城市管理造成混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人是地地道道的“城市自由民”。
三、管理辦法探討
“城市自由民”的大量存在和增加勢頭是社會變革發展的必然。事實證明,如果沒有這一部分人的參與,城市的建設、物流、家政服務等都要受到嚴重制約,進而影響城市的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對這一群體在有效管理上的缺陷,將從各個方面影響城市的形象。因此,必須探討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
1.近郊失地農民的管理
(1)原鄉鎮管理。近郊失去土地的農民中的一部分因欠缺某種重新尋找就業的能力,以土地賠償款在銀行的利息或親戚朋友有償使用部分款項所得維持生計;也有一部分人早出晚歸打工,但其居住條件不變,有事依靠的支柱仍然是原屬鄉、鎮和村。對于上述人群的生活狀況、問題解決以及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等,都應由原鄉、鎮、村各個相關部門進行義不容辭的實質性的服務管理,使他們成為文明的“市民”。
(2)社區管理。失去土地農民中的一部分人,利用得到的土地補償款或租住或購買市區內某一社區的住房,很少返回原居住地,因而無法得到原屬管理部門的有效管理。對于這一部分人,由于現從業單位的管理只是上班期間的勞動合同管理,對其他問題很少過問或根本不去過問,因而廣泛意義上的管理應由居住社區負責。而每一個社區都有責任把他們作為新“居民”納入到實質性的管理渠道中,絕不能認為他們不是社區原居民而不管不問。
2.農民工的統一管理
正如前述,隨著農村生產力的大量“解放”,進城務工的農民快速增加,要對這一部分人進行有效管理,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登記工作。登記工作是對農民工進行有效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只有做好了登記工作,才能心中有數地實施管理。因此要出臺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相關規定,對所有的農民工(有組織的、個體的和群體的)要求進城后必須到指定地點、部門免費登記,并發放從業許可證,待找到工作后電話通知登記部門,填充登記內容;工作、住址變動后要及時進行變更登記,以便及時通知相關管理事宜。農民工離開打工城市時應將手中持有的從業許可證退回登記管理部門,以便注銷相關信息。
(2)錄用單位憑證用人。農民工錄用單位是否憑登記證用人,是農民工有效管理的第二關鍵點。若不規定按證錄用,首先會使登記失去意義和價值;其次會使管理落空;三是使用工處于混亂狀態,如童工使用等。規定了按證錄用后,對非憑證用工的單位和個體要有相應的處罰條例,其力度應以用工者不敢再擅自用工為準繩。
(3)必要的檢查落實。制度建立后要進行經常的檢查落實,發現使用沒有辦理登記手續的農民工時,要在對使用單位和經營者按章處罰的同時,教育農民工遵守登記規定。對那些經教育不改的人要按情節進行諸如罰款(輕度)、不準在本市務工等處理,以便使管理落到實處。
(4)管理責任落實到從業單位。經過登記和憑證從業手續后,絕大多數農民工的從業情況都可以掌握在登記管理部門,因此對他們的管理可通過從業單位進行。這樣,一方面可減輕登記管理部門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使具體管理責任落實到企事業以及個體經營單位的負責人身上,農民工的生計、權利主張、社會公德教育以及國家有關方針政策的貫徹就會落到實處。
(5)無從業單位人員管理責任分解。無從業單位人員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進城后各自為陣的自由務工者,二是失去原工作后未重新找到工作單位者。對于前一部分人可規定每月(或更長一段時間)到登記處報到,說明有關情況,也可由登記管理部門推薦(登記管理部門可掌握一些勞務市場人員需求信息)從業單位供這一部分人就業務工。事實上,從發展的觀點看,農民工登記管理部門應逐步向綜合管理部門過渡,這樣會更有利于農民工的生計。對于第二部分人員可責成原用人單位管理過渡期(一般不超過30天),其后由新用人單位管理或交由登記管理部門按前述辦法管理。
3.下崗、失業工人的管理
(1)原單位管理下崗工人。一般下崗工人的原屬單位仍然存在,它們理應成為這一部分人的服務管理單位。各單位應該充分發揮內部從業培訓和再上崗指導部門的積極作用,妥善安置已下崗工人的生計,并加強相關管理工作。如果有意、無意地把單位內的下崗工人推向社會,使他們處于無人過問的境地,應視其行為為不作為、不道德的,上級管理部門應追究單位領導的責任。如果單位確無精力管理,應拿出一定的資金,委托相關單位和社區進行實質性管理服務,并專款專用,單位定期過問管理成效,并提出意見和建議;單位認為委托部門管理不善時,可另行選擇代管部門。下崗工人若自行解決了工作時,必須在原單位進行登記,或辦理必要的調動手續。
(2)政府管理失業工人。失業工人是社會管理的一大難題,應在享受社會低保的大前提下,各級政府全權負責他們的生計和管理,鼓勵他們重新樹立從業的信心,靠勞動改變生活現狀。應在統一管理下,采取如下主要方法:①政府“輸血救助”,疏通發展渠道,引導他們向利于自我生計的方向邁進;②成立免費再就業培訓中心,從勞動技術、技能上完善他們的從業能力;③成立自救委員會,在發揮部分個體特長的同時,帶動群體再創業;④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領取適度補貼,提高生活質量。各級政府在關心失業人員生計的大前提下,將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以及法律法規的學習教育貫穿其中,使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4.特殊社區創建
對于絕大多數“城市自由民”的管理,最有效的管理辦法是建立起特殊社區。這種社區的主要功能是服務前提下的針對性管理。
(1)劃地修建簡易住宅區。由于“城市自由民”存在的永久性,各個城市都應規劃建設一些簡易住宅區,供經濟收入低的“自由民”低價位租住,且這些簡易住宅區的每一處都應成為一個完整的社區。這樣不僅可解決一部分“自由民”的居住問題,而且可對他們進行針對性很強的教育管理,從而使他們盡快融入城市的有序生活范圍內,減輕管理部門的過重負擔。
(2)提供必要的服務。特殊社區除為城市文明建設管理好入住域內的群體外,還應針對群體的特征提供必要的服務。其中最主要的是:①必要的生活需求服務,這可由區內人員有組織地完成。②就近解決子女入學,這可責成附近學校完成,或創建社區新學校(政府要給予大力支持)。③進行簡單就業技能培訓,這可由社區組織并低價位收取培訓費來完成,也可發動區內具有特長人員利用休息時間義務培訓。④提供必要的身體鍛煉場地和簡易器材,這可在社區建設時列入計劃,部分器材可由企事業或個體經營者捐贈。其余如休閑娛樂設施等應視城市經濟發展和入住社區人員總體收入水平而定,逐步完善。
5.互助資金的設立與籌措
“城市自由民”在生活上的最大困難是,遇到重大疾病住院和子女上學費用的支付,若僅靠政府救濟和個人捐款是不現實的,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設立互動資金,創造以自救為主的綠色通道。這在特殊社區內尤為可行。互助資金籌措渠道主要有:
(1)自愿交納,離開時結算。這是互助金籌措的主渠道。管理部門應出臺相關規定,在低起點(例如10元/戶)的基礎上自愿交納,由社區(未入住或沒有特殊社區的人可由登記管理部分統管)管理并專項使用。若交納人長期離開時,按一定比例結算使用情況后退還剩余部分,超支部分由其他方面籌措資金補充。
(2)政府救濟撥款。解決這一部分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除政府的責任外,實際上也是解決城市特困戶和農民問題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政府應每年拿出一定數量的錢進行救助。撥款數量應按城市級別和市內人均生活水平確定,一般控制在每人5元~15元(按登記人數計)。
(3)企業捐贈。城市內效益較好的企業,應積極關注城市健康有序地發展,幫助有生活困難的農民工和其他“自由民”渡過難關。其實,有績效的企業只要把“有意”節約的款項拿出來捐贈于上述人群,就能起到大作用。
(4)個人捐獻。現今社會的變革發展,無論怎樣調控,個人收入差距懸殊狀況很難縮小,而收入高者中一些人本身就有捐獻心愿,而一些人可在宣傳動員后有捐贈行動。這樣,就會籌集到一定數額的資金為特殊社區和特殊人群使用。
6.有力的監管機制
要想把“城市自由民”的管理工作做到較為理想的程度,各級城市政府管理部門的有力監管是不可或缺的,同時要根據發展,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起自管委員會。
衡陽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本著理論服務于實踐的宗旨,通過優化整合教學資源,共同打造了認知實習模塊、專業基本素質培養實訓模塊、專項能力培養實訓模塊、綜合實習模塊等多層次的實習實踐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解決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匹配難的問題。
一、積極探索和實踐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培養模式
現代旅游管理者不僅需要掌握現代管理理論知識,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練應用管理技術解決旅游管理問題,即具備旅游管理實踐的能力或執行能力。而現有大多數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來自管理實踐積累的管理技能,僅僅通過管理理論知識的學習,不足以使其勝任將要承擔的旅游企業中層管理人員的重任,因而必須在課程系統學習的基礎上,增加旅游管理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此,該校通過“3大課程模塊”、“4大教學要素”(“師資”、“課程體系”、“編寫管理實務”、“管理實踐能力平臺”)的改革和“5大教學手段”的建立來提高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的管理實踐能力,從而構建了培養旅游管理專業實踐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課程模塊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專業實踐能力的3大課程模塊,改革傳統標準化的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采取“精中間,延兩邊”,即適當精簡傳統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增設經理人素質訓練課程模塊和管理技術與實踐課程系列模塊,將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分為3大課程模塊:經理人職業素質訓練模塊(包括經理人團隊精神、創新意識和職業操守等培養)、管理知識學習模塊和管理技術與實踐模塊。
(二)4大教學要素
課程體系。針對標準化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革課程體系,增設實戰技能強的課程,開發系列模塊,以培養學生的演講技巧、溝通技巧等管理職業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現代職業經理人的必備技能。
師資隊伍。一方面,推動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師提高學歷水平和學術研究能力,積極構建一支既從事“學術研究”,又從事“旅游企業管理”的“兩翼型”師資隊伍,要求教師通過承擔旅游企業橫向課題、從事旅游管理咨詢、行業發展和旅游企業管理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內兼職教師+短期校外專家+企業管理專家”的“3合1”外聘師資隊伍。通過聘任多位具有豐富旅游管理實踐經驗、高級職稱和較高學歷的“兼職教授”,他們通過參與課堂案例討論、開設專家論壇、指導論文、參與論文評閱和答辯、接納學生實習等,進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管理實踐能力。
編寫管理實務。培養教師編寫案例的技巧和能力;組織教師編寫有關本國旅游企業具體經營管理實務的案例100個。
管理實踐能力平臺。為了提高旅游管理專業的管理實踐能力,該校組建了“旅游論壇”,建立了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參加“3大賽”(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和衡陽市大學生創新大賽)制度;注冊組建了衡陽市地球村旅游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建立了高質量、高水準、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
(三)5大教學手段
旅游案例教學。強化課堂旅游案例教學,通過旅游案例討論、旅游案例書面分析報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擬、旅游案例課堂演講、旅游案例辯論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學效率,讓學生通過旅游案例教學的體驗式和互動式學習,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團隊工作精神”,感受、體會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諦和精髓,提升發現、分析和解決旅游管理中的實際問題能力。
旅游管理問題分析報告。為了加強學生旅游管理實踐能力的訓練,要求學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術并善于應用,增設10門應用性強的“旅游管理問題導向型”的課程模塊:教師講授1門實用性的旅游管理技術,解剖1個案例,學生討論、分析和報告1個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報告。
旅游企業家論壇。設立旅游企業家論壇,邀請具有豐富旅游企業管理經驗的旅游企業家,針對旅游管理實踐中的前沿問題、熱點問題進行講解和評述;通過課程講座,邀請實際部門的專家就課程的某一部分到課堂作專題講座、講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參加案例討論;組織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開設講座,介紹和探討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問題、經驗與教訓,以實現學生相互之間知識與經驗分享。旅游管理決策模擬和競賽。開設《旅游管理決策模擬》課程,建立學生參加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和創業計劃大賽兩大賽制度,將旅游企業實際經營管理系統或某些旅游管理業務簡化,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擬實際經營情景進行決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論知識,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參與意識。
旅游管理實習。與衡陽雁城賓館、林隱飯店、華天賓館等省內外旅游公司建立實習基地,每年暑假選派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到企業進行為期6個月的實習;設立旅游案例調研基金,由相關教師帶隊,組織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赴旅游企業進行深入的調研。
二、積極探索和實踐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培養途徑
(一)調整旅游管理教學計劃
旅游管理是一項對實踐能力有較高要求的特色性強的專業,其教學計劃的內容應進一步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而且在上課時間、地點、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慮到旅游行業的實際,提高資金和時間的使用效率。另外實踐教學還應根據不同的培養方向,每個模塊的實踐教學內容應該有所差別,設立實踐教學必修課和選修課,以滿足不同模塊學生的多樣化需要。
(二)調整實踐教學內容
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具體體現為由較淺層次的教學實驗、課程設計到較高層次的服務與管理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要兼顧到系統性和階段性。旅游管理從業者需要具備較強的組織、預測、交際、表達等能力,而且要有強健的體魄和淵博的知識,因此在校期間需要在實踐教學時,對學生進行系統性訓練。但在每個年級應根據其接受能力和教學計劃的階段,有針對性地、循序漸進地開展。
(三)加強教師隊伍的管理
實踐教學需要專門教師進行指導,實踐教師包括旅游實習指導教師、旅游實驗室工作人員、旅游課程實踐教師等。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旅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要搞好實踐教學必須有一支高水平的、穩定的教師隊伍。實訓教師應該是主講相關專業課程或參加過相應領域內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實踐能力的專業教師。如主講模擬導游課程的教師應該在導游崗位上工作過。針對當前師資不足的問題可通過兩種方式加以解決:一方面通過系統培訓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以承擔一定的實踐任務;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業骨干人士擔任實踐教師。
(四)改革實踐課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評、企業考評、教師考評、實習作業相結合的方式,主要以學生實踐表現為依據來確定其實踐課的成績,從而提高學生實踐課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根據課程的性質分階段、分步驟、按等級地制定量化考核標準體系,以便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核。學校應鼓勵教師旅游實踐教學內容和方式的創新,同時把其作為業績考核的指標,與獎罰掛鉤。
(五)建立校內實訓基地的管理體系
校內實訓室建設成功后,要設立專門的實訓管理員,同時還要有一定數量的、功能齊全的實訓教學師資隊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夠的資金保障,使實訓硬件設備和軟件設備都能跟上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實訓基地必須有完整的管理體系才能保證實訓基地發揮最大的教學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業資源,搭建校企聯合辦學平臺,廣泛建立實習基地
目前,該校已建立旅游管理專業實習基地30余處,覆蓋全國,包括旅游景區、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導游服務公司、旅游人才培訓中心等;同時,邀請湖南中國國際旅行社、長沙通程酒店等企業的老總到該校授課或者舉辦講座。
(七)積極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培訓,實行“雙證制”
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的是面向旅游企業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將職業資格考證納入實踐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畢業前完成崗前培訓,畢業可直接上崗;同時要求學生在畢業時既要取得畢業證書,又要取得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或技術等級證書,方能予以結業,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
(八)實踐教學教材建設
根據實踐教學計劃進度,除采用普通高校公開出版的教材外,對于無教材的實踐環節,應組織行內企業專家和校內“雙師型”教師,結合實踐基地的實際情況,針對崗位(群)的特點,編寫院內實踐教學教材和院外實踐教學講義,建設并完善實踐教學教材體系。
參考文獻
企業運行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經濟目標的最大化,對于石油企業來說也是如此。所以,為了取得較大的經濟收益,就要對企業項目的運行成本做到仔細考究,對于相關項目的成本投入嚴格把關。但是反觀我國的石油企業,對于成本的預測意識較為淡薄,沒能把握成本支出對于企業收益產生的重大影響力,使企業在成本使用方面產生不必要的損失。比如,由于企業對一些項目盲目進行投資,在項目進行到后期時由于多方面原因出現項目終止現象,不但沒能夠給企業帶來預期收益,還使企業損失了大量成本。這都是由于企業沒能看清不切實際的成本支出對于企業運轉產生的連帶影響,進而對企業在未來方向的持續發展上產生不利影響。
2.成本管理人才缺乏
成本管理需要強大的人才機制予以支撐,因為成本管理政策的制定是通過成本管理人員來制定的,因此成本管理人員的素質影響著相關政策的合理性、科學性和可實施性。由于人才引進疏忽,石油企業的成本管理人員的思想認識相對陳舊,導致其作出的諸多決定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的需要,這對石油企業的整體形象的建立具有不利影響。比如由于成本管理人才缺失,造成企業對先進技術引進成本的考究全面性不足,進而使成本支出不能與實際需要平等掛鉤,出現成本支出不足或超額支出現象。
3.缺少成本管理監測機制
石油企業成本監測機制的空位,使成本管理政策制定的隨意性較大,對石油企業的整體發展帶來隱患,損耗經濟收益,不利于石油企業的成長遠發展。成本管理監測機制會對成本管理部門產生一種震懾作用,而且監測機制中設定的相應懲罰措施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成本管理部門利用職務之便,為了個人利益而作出不利于企業發展的決策。因此,可以預見,成本管理監測機制的缺失對于企業的發展會帶來相應程度上的不利影響。
二、石油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措施
1.樹立先進成本管理理念
只有與時俱進的管理理念才能使公司的決策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并能實現長時間高效益的穩定發展,所以,企業要樹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首先,要明確效益第一的觀念,強化成本管理意識,對于不必要的投入要進行制止,嚴厲打擊對成本投入不負責的行為,實現企業效益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時刻確保成本管理觀念的革新性,運用與時俱進的管理觀念進行成本管理,才能使企業的相關決策與當前社會接軌,與世界領先水平接軌,以實現石油企業在其領域內的權威性和領先地位。
2.引進成本管理人才
高素質人才是一個企業整體運行的血液支撐,是企業的制勝法寶,也是企業實現長期發展的重要保證。石油企業的行業特殊性也決定了其對于成本管理人員素質的較高要求。因此,對于石油企業來說,更不能忽略對人才的引進。企業可以建立相應的人才引進機制,對于企業所缺人才實行高薪聘請,為其提供完善的工作保障,以保證人才引進的高質量和長久性。人才的引進也應注意掌握在一個合適的程度,不要盲目大量引進人才,這樣在日后的成本管理決策制定出現漏洞時會出現責任人模糊或者相互推諉責任的情況,而且對于人才的成本支出也會增加,不利于石油企業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目標。
3.成立成本預算小組
對于一個成熟的企業來說,高度科學性的成本預算管理是其穩定運行必不可少的因素。針對石油企業成本管理不到位的問題,石油企業對于預算的強化步驟也應提上日程。要成立一個預算管理小組,選取在預算方面有突出能力的人來任職,以便于作出相對合理性、科學性和可行性較強的預算系統,并能夠對突發狀況進行準確預測,提出相應處理措施,以保證有備無患。例如,石油企業的長久發展離不開高新技術的支持,在引進新技術之前,成本預算小組可依據企業本身的資金實力以及其他石頭企業在此技術方面所花費資金作為參考,科學性地制定出合理的成本預算,進而使企業減少各種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實現收益的最大化。
4.建立成本管理監測機制
成本管理檢測機制的建立,對于預算管理小組做出的預算措施進行可行性評估,確保預算措施的提出是依據石油企業的整體狀況和社會實際需要來制定的,且對于成本管理小組的行為進行監督,避免出現以公謀私等損害企業效益的行為。成本管理監測機制是企業成本支出的屏障,在科學考核和計算的基礎上對于實際應用成本作出預算,然后通過與成本管理小組的經費支出做出比對,以保證資源利用的最優化。這也是一個成熟企業所必需具備的企業構成,體現的是企業的前瞻意識和科學性發展的眼光。
5.根據崗位實際需要裁剪冗員
石油企業由于其國有化的運行機制,使企業中有大量員工在其位不謀其職,對企業的發展鮮有幫助,卻領有高額工資,這也占據了石油企業相應的成本支出,而且這部分的支出對于企業來說是無意義可言的。因此,成本管理不能忽視企業冗員現象,要根據企業需要和人員工作績效實行人員裁減,使企業的工作人員精英化,也對企業的成本支出作出了相應縮減,有利于實現石油企業的效益最優化。
增強項目涉及單位及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是做好石油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前提。管理人員首先應明確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從安全角度結合行業的特性加大對員工風險管理教育和培訓,提高員工整體風險防范意識和技能。在項目進行前的人員選擇和安排上,根據工程大小、技術要求、工藝難度選擇合適的項目管理人員,從而降低因管理人員自身知識、技術以及經驗等的不足所帶來的各種風險。同時,要對項目具體實施的可行性方案進行充分的論證,組織協調各職能部門科學合理地安排資源,對項目風險開展討論分析,確保項目順利進行。
2.全面識別石油工程項目風險點
要進行項目風險管理,首要步驟是對項目所面臨的風險點進行全面的識別,明確項目風險所在。其目的是為石油工程項目風險進行評估和制定科學合理的風險管理對策提供操作性依據。因此,在整個石油工程項目風險管理過程中,必須認真識別,分析風險的嚴重程度,以及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從而有效控制、轉移和管理風險。風險識別的越早越全面,防范措施越及時越合理,風險管理成本就會越低,相應的項目收益成效就越顯著。風險通常是比較隱蔽的,在進行風險點識別時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在石油工程項目具體操作中,可以將風險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進行識別。先說內部風險,顧名思義,“內部風險”主要是指發生在項目內部的風險,與參與項目的人員掛鉤,常見的風險類型包括技術風險、管理風險、人員風險以及經濟風險等。尤其是技術風險對項目的影響最大,因為石油工程項目的技術性非常強,對技術的要求較高,如果一旦因為技術不合格,而導致了風險事故發生,就可能造成人員方面的傷亡,后果非常嚴重。外部風險所包括的因素較多,例如來自行業的競爭、自然環境條件、石油市場變化,都可能對項目造成影響。相比于外部風險而言,內部風險對項目的影響更為快速、直接,但同時內部風險也是最好管理與控制的,外部風險一般都具有不可控性,往往只能盡可能的規避外部風險所帶來的影響。但不論是外部風險還是內部風險,都必須要在風險管理中對它們做好全面的識別工作,以提前做好應對措施。具體識別進行可以將項目配套、物資采辦、作業施工、工程安全、環境環保、后勤支持、對外協調以及法律事務等各個方面的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組織起來,形成專家組,共同分析討論項目開始實施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問題,進行合理識別,提出風險防范方案并對其進行評估。同時,制定出風險預案隨時對項目實施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和新風險進行分析和識別。但需要注意,在風險點識別過程當中,必須要體現出客觀性,不能主觀臆斷,要對項目相關的資料、檔案進行大量的收集,并根據項目建設各個工作崗位的特征、經驗,進行綜合研究分析,確保識別結果的客觀性與準確性。
3.制定實施科學合理的風險管理方案
一套科學合理的風險管理方案,是確保風險管理有效性的關鍵措施,如何制定這套方案,也是風險管理工作中的核心環節。前期的項目風險點識別,是制定風險管理方案的基礎條件,因為它能夠為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信息,確保方案的針對性與操作性。在方案制定中需要注意,應當通過借鑒國內外先進的風險評估經驗,加強項目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風險管理體系,來提高風險管理的技術水平。制定風險預警、風險防范以及風險應急等方案,保證在石油工程項目進行中準確及時把握和快速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當前,我國石油系統全面推行HSE(Health、Safety、Environment)體系與內部控制管理體系。HSE體系強調的是項目與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以及對環境的保護,在現代石油系統的管理工作中處于非常重要的指導地位。內部控制體系是企業為實現管理目標而建立的一套系統的規范、流程、政策和組織實施程序的內部管理監控體系。這兩大體系在石油工程項目風險管理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制定和實施石油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方案時,要將這兩大管理體系的作用發揮出來,為風險管理方案的實施提供有力的輔助與保障。
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本章通過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在世界的地位和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各方面發展著的貢獻,指出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穩定和影響作用。并且展望未來,預測中國未來10年至20年將會進入中高速發展階段,但占全球比重仍將不斷加大,對世界經濟影響力加強。
關鍵詞:中國發展 世界經濟 影響性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開展,中國經濟持續保持著長期穩定發展的經濟勢頭,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上升。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減緩,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明顯減弱,給發展中國家經濟崛起帶來了新的機遇。近年來,我國經濟實現了新的突破,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成為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益明顯。而隨著新時期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為世界經濟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必須要準確把握中國發展在世界經濟中的貢獻,面向國際化不斷調整戰略定位。
一、中國經濟發展在世界的地位
第一,我國已成為全球經濟大國之一。根據數據顯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2015年4月14日公布了2014年世界各國GDP排名,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GDP總量77.3萬億美元,較上年增加3.3萬億美元,美國2014年GDP為17.149萬億美元,位居第一;中國GDP為10.380萬億美元,位居第二;第二,MadeinChina影響世界。在我國向全球經濟大國前進的途中,制造業的崛起尤其突出。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3年,中國完成工業增加值21.07萬億元,占世界比重達20.8%,制造業凈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儼然已成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國第三,中國貿易總額占世界前列。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出口國和世界第二的進口國,2013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首度超越美國,躍居榜首;第四,我國是投資大國。2015年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鐘山16日在北京透露,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達1029億美元,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同比增長14.1%,繼續保持世界第三位。中國對外投資規模極大,為全球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中國作用第五,我國已躋身于金融大國行列。本國的錢幣在世界的影響是提升國家金融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2015的境外人民幣儲量將會不斷增加。
二、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
1.中國經濟成為推進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我國國內GDP總值從2005年至2014年不斷上升,呈穩定增長趨勢。2011年至2014年我國對世界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四分之一。而在過去的30多年間,我國的經濟增長占全球經濟增長量不斷增加,由1980年~1990年的3.8%,到2000年~2010年的20.9%,以及近四年的四分之一。我們從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三點:第一,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經濟的增長帶動了全球的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復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第二,雖然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有所回落,但是經濟總量仍在不斷上升;第三,中國三十年來的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逐漸超過其他發達國家,成為世界第一。此外,我國在制造業、進出口貿易、金融業等方面發展也呈穩定增長趨勢。作為制造大國,我國的制造業增長也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力量。
2.中國發展促進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
二戰以來,全球經濟呈現南北格局,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占世界經濟發展比重較重。到20世紀70年代左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比重基本持平。此時發達國家的GDP是發展中國家GDP的三倍到四倍。20世紀末期,發達國家所占全球經濟的比重上升至85%,發展中國家發展稍顯滯后。但21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促使了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發展中國家占全球比重急速上升,據估計,到2015年年底,發展中國家GDP將占全球的50%。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近年來的迅猛發展也加速全球經濟重心向東亞方向遷移。中國經濟增長一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世界資本和產業很明顯的向中國偏移,這也是形成中國制造業的不斷發展和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從整體上看,一方面,全球經濟資本和產業的轉移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增長反過來推動了全球經濟重心的轉移,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影響不斷加大。
3.中國發展促進了全球的技術革新。
科學技術對全球的經濟增長起著推進作用。中國的發展促進了全球的技術革新,提高了技術創新的效率。在過去的三十年間,中國一直依靠技術的模仿和追趕提高技術效率,但是其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前沿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一直是科學技術的創新領導者,其創新產品層出不窮,且廣泛應用于發展中國家。尤其中國對外貿易的擴大為發達國家擴散科技成果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增加其市場規模和收益。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化發展,中國吸引了大批的外來跨國公司。中國良好的基礎設施和豐富的人才資源、健全的產業體系等都為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加速創新技術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提高了其經濟收益和發展效率。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大。據報道,我國2014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3312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占國內生產總值2.09%。除了加大資金投入,中國現今已成為國際專利申請大國,2014年中國企業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PCT)框架下共提交2.5539萬件專利申請,較2013年增長18.7%,中國企業已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申請大戶。
4.中國發展對穩定全球經濟有重要作用。
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有利于穩定全球價格水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在世界經濟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雖然近年來人力成本略有提高,但是與過去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勞動力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加上其他的因素影響,使得中國的出口長期保持較低的價格。與其他國家出口價格漲幅較大對比,中國長期的低漲幅必然對控制全球通貨膨脹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增長還能夠減弱全球經濟的波動。上世紀出現的金融危機使得全球發達國家經濟遭受重創,但是中國經濟仍然維持著自己的增長,對促進全球經濟幅度、抑制全球經濟波動、穩定全球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全球經濟的比重不斷加大,這種穩定作用將會越來越明顯。有研究針對不同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波動程度做了調查分析,研究表明在全球經濟發展規模加大的十個國家中,中國的經濟增長波動最小,說明了中國經濟受全球經濟的影響較小,對穩定全球經濟有重要的作用。
三、中國未來的發展與世界經濟
1.中國發展占全球比重將不斷加大,對世界經濟影響力加強。
預計在中國未來的10年至20年,中國在基礎設施、能源原材料工業等領域的投資空間會減小;部分技術創新追趕的后發優勢將減弱;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剩余勞動力的供給不足將會導致人力成本的增加。未來的十年到二十年我國經濟增長率有可能出現回落,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步伐將減緩,中國經濟增長進入中高速發展時期。同時,發達國家由于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是制約發達國家經濟恢復的重要因素,這一問題發達國家至今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全球經濟也經進入發展相對緩慢時期。雖然中國增速將會減慢,但是仍然保持著相對全球更高的增速,中國未來的發展占全球經濟比重將會不斷極大,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將加強,未來有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2.中國未來的定位。
不斷發展是我國的核心利益,也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戰略定位的總體目標時全面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實力,打造互惠共贏的國際環境,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同時為全球經濟增長長期提供正能量。為此我國需要對未來定位做出適當調整:首先,中國未來的定位將從被動開放轉向主動開放,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其次,中國將從貿易大國變成貿易強國,成為世界核心消費市場以及商品、技術等主要供給基地;再次,中國要從資本輸入國轉變為資本輸出國,成為全球重要的資金提供國家。最后,中國要發揮大國優勢,發揮一體化進程的主導者作用。
四、結語
十三中全會做出了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總體部署。結合我國發展在世界經濟的影響和當前局勢來看,中國將來的發展戰略必須準確把握我國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的根本方向,在全球化市場中合理配置我國戰略資源,提高利用外資的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構建互利共贏的國家合作體系,大力發揮我國在全球中的大國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賀力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經濟史學科發展綜述[J].社會科學戰線,2014,10:59-72.
[2]《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課題組,趙晉平,胡江云,趙福軍.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J].管理世界,2014,10:1-16.
[3]郭曉東.新時期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外部挑戰及對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4]閻三虎,駱華松,劉云.中國和東盟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分析[J].綠色科技,2014,02:246-249.
[5]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課題組,趙晉平,胡江云,羅雨澤.中國利用外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J].發展研究,2014,09:8-11.
[6]權衡.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經濟邁向一體化互動發展[J].國際展望,2014,05:1-15+150.
[7]關慶凡,崔建偉.論重商主義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J].企業經濟,2012,05:67-69.
[8]陳永杰.世界影響中國發展方向,中國改變世界發展格局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改革開放[J].經濟研究參考,2011,49:45-50.
有關世界經濟的論文范文二: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引言
現如今,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越來越關鍵的角色,人民幣幣值趨勢保持穩定,促使人民幣國際地位逐步提升,人民幣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伴隨人民幣在國際范圍流通的擴大,人民幣國際化儼然得到了我國決策層、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由此可見,研究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理論意義。
1.人民幣國際化含義
人民幣國際化指的是人民幣不受國際限制在國際范圍流通,進一步轉變成在國際上獲取廣泛認可的計價、結算以及儲備貨幣的過程。現階段,人民幣國際上流通已經在諸多國家展開,但這還不能完全說明人民幣已經形成了國際化,伴隨人民幣國際流通逐步擴大,相信勢必會促使人民幣國際化,使人民幣真正意義上轉變成世界貨幣。人民幣國際化含義可概述為以下三方面內容:I.人民幣在國際上流通需要一定程度流通度享有基礎;II.以人民幣計價的主要金融產品轉變成眾多國際金融機構的投資工具,此點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內容,應當逐步對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市場規模進行開拓,以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便利。III.在國際貿易中,通過人民幣結算的交易額應當達到一定的份額。上述三方面標準主要作用于衡量人民幣國際化,且后兩方面相對更為重要。
2.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現狀
2.1分析綜合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總量年均增長幅度連續多年超過國際平均增長速度。2013年上半年年,全球經濟逐步回暖,新興經濟體下行風險提升,一些國家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預期等造成國際金融市場進一步出現不穩定局面,資本流出、貨幣貶值壓力不斷沖擊著新興經濟體。然而,總體上我國經濟發展相對穩定,各項重要經濟指標仍舊處在預期的正常區間范圍[1]。
2.2金融環境推動進程
經歷30多年來國家金融體系逐步轉變的沖擊,我國金融業在國家金融改革、貨幣外匯政策管理以及金融風險控制等相關管理獲取了極為豐富的經驗。我國金融環境獲得了系統充分的改善,改善的內容分別有提升金融監督力度、提升金融體制改革速度、促進國內金融市場良性發展及加快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等。盡管如此,相較于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我國金融經濟、金融市場依舊存在顯著的不足,而該類情形勢必會對我國金融業融資功能、股票市場等快速發展帶來不便,這也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切忌操之過急。
2.3匯改后腳步放緩
2005年7月21日,改革人民幣匯率產生機制體系,我國全面推行基于市場供求,結合一籃子貨幣展開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11年,摩根大通中國資金及證券服務副主席羅麗莎指出,人民幣匯率眼中不再只是美元,而是結合自身對外經濟發展實情,認準多種相關貨幣,附加針對的權重,構成一個貨幣籃子,在結合市場內外金融發展情況,對人民幣匯率展開調節、管理,實現了人民幣匯率在科學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2]。
3.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貨幣競爭屬于現階段各個國家相互經濟競爭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倘若相較于其他貨幣人民幣的替代性不斷提升,這有利于強化對應鑄幣稅利益、轉變各個國家儲備貨幣分配格局,并且會對世界經濟形成深遠的影響。
3.1有利于緩解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
國際貨幣體系屬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產物,它一方面存在相應的先天缺陷,另一方面顯然難以呈現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征,致使新興經濟體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不具備對應一定的話語權。由于美國經濟發展放緩、日本經濟發展長時間不前進、歐元區引發主權債務危機及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迫在眉睫。現階段國際貨幣體系亟需展開科學有效的革新,然而要使一些既得利益國家積極投身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中存在極大的難度,鑒于此,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下,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腳步得以向前邁進一大步。
3.2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多極化發展、國際貨幣多元化
在對現階段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改革過程中,想要實質性地對美元進行制約,回至金本位或者金匯兌本位等,這顯然無法實現,更為合理的手段是借助國際貨幣多元化和國際貨幣相互競爭的外部約束來對美元起到制衡作用。在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中,勢必會引出一系列國際化貨幣幣種的出現,如此可有效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尤其是作用于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期間,中國還能夠與亞洲周邊國家進行不同種類金融貨幣交流,探尋建立區域內匯率維穩體系及區域性貨幣,以為日后亞元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3]。就亞洲及世界經濟發展而言,不僅能夠為中國貿易、投資提供有效便利,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或者以外國家在更大范圍內開展經濟交流;還能夠在人民幣升值或者穩定的前提下,其他國家儲備人民幣是合算的,促進資產保值增值,在美元不斷貶值的背景下,為貨幣儲備提供了又一選擇。
3.3有利于國際結算
人民幣國際化將使得人民幣具備主權、信用、穩定性、可用性及便捷等特征。人民幣持有者可通過人民幣買入任何中國制造的具備市場競爭力的商品。現如今,已有諸多國家購買人民幣作為自身外匯儲備,如此說明了人民幣國家化發展成效顯著。簡而言之,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就好比一個消費者在百貨大樓中購物,倘若只有一種商品可供消費者選擇,那么其自然要花費更高昂的成本,倘若出現了多種選擇,市場力量便會為其營造縮減成本的機會。人民幣國際化將為美國、日本等先進經濟體在內的全球貨幣消費者提供又一種選擇。人民幣國際化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機遇。
4.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策略
4.1構建綜合風險管理體系
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應當提升對構建綜合風險管理體系重要性認識,并結合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實際情況采取一系列改善規避綜合風險策略,包括:有效利用起匯率避險手段,對現有的外匯予以第一時間結算;使用不同幣種開展各式各樣業務;提升與金融機構合作力度,借助金融機構提供的相關產品與服務,好比外匯期權產品、外匯期貨產品及信息咨詢財務顧問服務等,有效開展好綜合風險規避工作[4]。要對綜合風險管理體系功能屬性展開全方位認識,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及預期回報率,對對應的人民幣國際化規避手段展開選取,注重選取適宜的交易時機,經外匯投資對保值增值提供全力保障。
4.2建設離岸金融市場
倫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建設,有著不同的優勢及特色。鑒于此,在開展發展規劃期間,同樣應發揮各自優勢,相輔相成,確保有效實現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群。應當進一步依賴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域、體量優勢,使得人民幣產品類型更加豐富,擴展人民幣離岸金融業務規模,將倫敦作為中心,將人民幣離岸業務擴展至全面歐洲至全球;突出香港作為最龐大人民幣跨境結算市場的作用,自服務實體經濟角度出發,強化香港與內地及東南亞周邊經貿合作力度;全力推進人民幣在新加坡離岸金融市場定價權的成形,顯現新加坡離岸金融市場輻射優勢,提升人民幣在東盟區域的使用、交易力度;規范上海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機制,開拓市場規模,推出更多金融產品,基于國內經濟發展,提升對人民幣的定價權,從而轉變成人民幣產品定價中心[5]。
4.3資本項目有序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