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06: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工商管理博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國現代經濟學不是從中國古代傳統經濟思想中“內生”出來的,而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在早期移植西方經濟學及中國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近代留學生群體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其學術思想成為中國近代經濟思想獨特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中國經濟思想史學術界缺乏對近代留學生群體經濟思想的系統深入研究,留學生經濟學學術成就迄今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該書以中同近代留學生博士論文為切入點研究留學生留學期間的經濟思想,重點研究留學生博士論文對經濟學的貢獻。作者論述了留學生博士論文在理論經濟學、財政理論、金融理論、農業經濟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工商管理理論、經濟思想史、經濟史和經濟學等方面的學術貢獻,是一部近代中國經濟思想史百科全書式的學術著作,開拓了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研究的新領域。
二、挖掘了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研究的新史料
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學科經過幾代學人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該學科一百多年來已有的學術研究成果主要是運用中文文獻資料,外文文獻資料少有運用,存在文獻收羅不足的問題,導致中同近代經濟思想特別是民國經濟思想沒有得到充分挖掘,許多經濟思想沒有系統加以研究。比如民國時期的劉大中、蔣碩杰、林霖、何廉和方顯廷等的經濟思想都沒有進入《中國大百科全書》,甚至沒有列入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教科書。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研究的新進展既要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創新,也要有史料的新發現。作者利用從歐美各國收集到的英文、法文及德文經濟學博士論文,中國近代留學生在歐美經濟學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兩方學者在歐美學術刊物上發表的有關中國近代留學生博士論文的評論文章等,研究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的變遷,其中大多數資料是第一手資料且第一次運用。
培養目標
美國專業博士學位設立的伊始就是為了適應愿意從事實踐性職業,而不愿從事研究和教學的那部分人的要求。它以培養實踐高層次應用人才為目標而區別于以培養學術為主要目標的學術性博士。所以對專業博士學位獲得者的培養目標就可以大體上總結為:通過高水平的專業訓練使其達到一定的水平,使之具有從事某種專門職業業務工作的能力并要求掌握相應的專業理論知識。由于培養目標與PHD有顯著差別,所以專業博士研究生在招生、課程設置、培養經費、實踐要求、導師、論文要求等許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招生
博士生招生是博士教育的首要環節。招生的狀況直接影響培養質量,所以美國大學十分重視博士的招生工作。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知識更新與分化的速度急劇增長,社會對不同層次與規格的人才的渴求,導致了博士教育多樣化格局的形成。美國專業博士研究生培養的特點首先就體現在招生方面。總的說來,“美國式”招生制度的特點在于:不單純以分數取人,注重全面考察,尤其重視學習能力;招生的指導思想是以滿足社會需要為出發點。基于以上兩點,其專業博士生培養模式的招生對象的實踐能力就成為考察重點。例如,工程博士的招生對象雖然有一些來自學士或碩士,但是更多的來自工業企業界和政府部門的中下層管理崗位。這些人從事過工程實踐工作,具有很強的全方位的工程能力。
另外美國專業博士學位的設置也主要取決于市場的需要。在相對“飽和”的專業領域,招生較平穩,發展較緩慢;而那些“興旺”的學科,如工商管理、工程、教育、醫療衛生領域專業博士的生源則較多,發展也較快。這與美國高校一向所奉行的“服務社會”的理念是一致的。
課程設置
博士生入學后首先進行課程學習,這是美國博士生教育的一個特點。對攻讀專業博士學位的博士生的培養,由于人才培養目標的變化,它注重專業知識及相應的實務教學。選修課要求側重職業或專業的需要,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專業博士的培養方式主要采用產學研相結合的形式:學校和企業、科研部門聯合培養,在實施課程培養計劃過程中,大學和企業各派一定數量的教師講授課程,強調在生產實際和社會實踐中進行科研。
在外國語的要求上也比哲學博士PHD要低。專業博士學位一般要求精通一門外語或者以其他學科如數學或統計學代替而PHD則通常要求精通兩門外語。對于這方面的差別,作者認為可能起源于二戰后的認識問題。那時美國還沒有成為世界學術中心,美國學術界那時也忙著“國際化”,外語學習對掌握國際學術新動向,發展新知識,至關重要。但是對于培養面向實踐的專業人員來說就顯得不那么重要,而且外語學習需要大量時間,因此對于培養實踐人才的專業博士降低外語學習要求,而把有限的學習時間用于專業學習,則被認為是最恰當的。所以二戰后許多專業博士學位并無外語要求或不十分苛求,只是隨著發展一些專業博士學位才提高了對外語學習的要求,但仍低于PHD的要求。這只是培養目標與課程要求一致性的結果。專業博士學位既然樹立了自己的培養目標――面向實踐,注重應用性,它就應該建立適應目標的課程體系和要求。
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要求
美國的專業博士生教育非常重視培養學生將理論付諸于實踐的能力,即要求學生具備更多的實踐經驗,所以他們往往要求專業博士生有若干時間(一般為1~2年)的相關專業的實際經驗。例如,醫學博士研究生有“住院見習期”。工程博士研究生則要求至少一年的“工業見習期”。在此期間,學生往往需要常常往返于大學和資助博士論文的公司企業,接受大學導師和專業工程師的雙重指導,從事研究和設計開發的創造性工作。
經費來源
近幾年來,研究生教育經費的多元化是一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美國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政府撥款在整個經費中占的比例下降,其他渠道籌措資金比例上升。這種情況一方面說明國家撥款經費的緊張,而學校與企業橫向合作的經費在增加;另一方面也說明許多企業確實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加入,所以許多企業愿意對專業博士選定的有實踐背景的論文和實際應用性的科研項目給予資助,這部分資金成為專業博士教育經費籌措的渠道之一。例如,學生進入見習和論文寫作階段后,可以作為公司、企業的“見習生”,由見習單位支持博士生的選題,并為他們提供薪水和設備儀器及研究經費等。對于專業博士學位教育來說,由于接近實踐容易為企業帶來現實效益,因此就更易于吸引企業投資,這種籌資方式所得資金占的比例較之于PHD大一些。
選題是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的第一個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基于培養應用型學生的目的,畢業論文的課題主要來源于生產應用。55個畢業論文選題中有50個選題和具體企業相聯系。“在進行畢業論文選題時,你主要考慮哪方面因素”的調查中,46%的學生選擇“與畢業實習內容有關”30%選擇“與自己的興趣與特長有關”12%選擇“與就業有關”10%選擇“與指導老師有關”2%選擇“其他”。
畢業論文選題的關鍵在于“小題大做”與聯系實際。論文題目偏大偏空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在前期的畢業論文中,出現了一些類似“芻議我國零售業增長方式轉變”“湖北省中小型家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探析”、“跨國公司組織結構變更對我國企業的啟示”等不適合應用型本科畢業生的論文選題。聯系實際(包括聯系畢業實習、就業、興趣等)是使題目“變小”、“變實”的有效手段。如筆者指導的2007級某學生畢業論文題目一開始擬定為“XX企業營銷人員績效考核方案的設計”,后來這個學生到某企業工作后撰寫畢業論文時是在車間實習,結合該學生的實際狀況,題目調整為、某企業預處理車間基層員工績效考核方案設計”該論文被評為2011年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學生的選題可以根據實習、就業情況進行調整,盡量與從事的工作聯系起來。
2.開題
開題報告需要闡述畢業論文的目的及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基本內容和技術方案、進度安排。要寫好開題報告,學生需要查閱很多相關文獻,同時也是為撰寫畢業論文收集資料。要在充分理解指導老師下達的畢業論文任務書的基礎上,按要求撰寫開題報告。
在“畢業論文資料最主要來源”的調查中,30%選擇“期刊雜志(含電子版)”26%選擇“網絡”24%選擇“教材、著作”22%選擇“在工作中收集的企業資料”。根據要求,畢業論文參考文獻數量不少于15篇(其中,近三年出版10篇以上,英文文獻2篇以上),參考文獻主要是期刊論文、教材著作、碩博士論文。從網絡上收集的資料一般學術性不強,教材、著作存在理論性過強的特點。沒有一定量相關學術論文(30篇以上)的收集、整理與研究,難以保證論文質量。不少學生在寫作畢業論文前,很少瀏覽學術期刊。開題報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對學生所收集、整理學術期刊論文檢閱的作用,讓學生了解學術論文寫作的章法,參悟學術論文到底該怎樣寫。
在前面統計的“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的主要原因”中,有38%選擇“缺乏必須的圖書文獻資料,難以查找”,更多的原因在于學生查找資料的意識和能力需要加強。
3.論文撰寫
論文撰寫是畢業論文花費時間最長的一個階段,也是最主要的階段。在“從開始準備到完成畢業論文實際花費的時間”的調查中,選擇“大約1周”為0,“大約2周”為6%,“大約1個月”為24%,“大約2個月”為54%,“3個月及以上”為16%。70%的學生在寫作畢業論文過程中花費了較多時間,花在畢業論文上的時間達到了學校的要求(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畢業論文的時間為9周,但布置論文是在答辯前大約7個月)。
“畢業論文是修改出來的”這句話廣受認可。學生與指導老師的溝通狀況是影響畢業論文撰寫進展、論文質量的重要方面。在“你和指導老師之間的溝通頻率大概多久”的調查中,“1周1次”為22%,“10天1次”為28%,“15天1次”為26%,“20天1次”為16%“30天1次”為4%“很少聯系老師”為4%。在“從初稿到答辯前定稿,指導老師對你的論文修改次數(不包括簡單的格式修改”的調查中,選擇3次、4次、5次、6次及以上分別為12%、38%、30%、20%。在“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指導老師對論文寫作的幫助”的調查中,選擇“很全面,對論文中問題的解決很有幫助”為58%,“較全面,對論文中問題的解決有參考價值”為34%“一般,只是從框架上大致要求了一下”為8%,沒有學生選擇“幫助較少,主要是完善了一下格式”。從這三個調查數據來看,指導老師比較負責任,與學生聯系較多,對學生要求較高。在實際指導過程中,大多是“兩頭緊、中間松”,即剛剛布置了論文和論文答辯前指導老師抓的比較緊,中間時間段相對比較寬松,從開題結束到完成初稿這個較長時間段一般溝通較少。
在美國,隨便打開哪所綜合大學圖書館的圖書目錄數據庫,在市場營銷主題下都能找到數千種書和幾十種與營銷有關的雜志,每年還有數百種新書或再版書問世。全美大學每年編的碩士、博士論文摘要,都有市場營銷選項。翻開社團組織名錄大全,與營銷有關的學會、協會不下幾十個,年預算達數十萬美元。最大的即我國學術界熟知的AMA(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ion)。
各種學術活動自然也多得不計其數。通常,大學的各專業院系,每周都有一次2—3小時左右的學術研討活動,本校教授、博士生或其他學校的教授、博士生都可以要求或應邀在研討會上作專題發言。以營銷專業名列全美前5名的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的哈斯(Hars)商學院為例,每學期都要組織10次左右的學術研討,并提前一學期就在計算機互聯網上通過布告形式公布時間、專題、報告人。任何感興趣的人都可前往參加學會、協會的學術研討。
二、據有關資料顯示,市場營銷在美國是工商管理及相關領域中就業機會
市場營銷在美國是工商管理及相關領域中就業機會最多的領域之一,猶如計算機專業也是就業機會最多之一。全美約四分之一的工作是直接從事營銷或與營銷密切相關的商品配銷活動。所以,幾乎所有的工商管理學院都設有營銷專業,與會計、金融、一般管理共為管理學院的四大基礎專業,主要是大量培養本科和MBA學位的學生,還有大量在職學生和語言、人文學科學生選作副修專業。不過,由于工作較容易獲得和大部分學這行的美國人更崇尚實際的創業,繼續深造營銷專業方向博士學位的學生數量銳減,因博士的唯一出路仍只有在大學任教。當然,反過來,要在大學當教授(包括最低的AssistantProfessor),必須有博士學位。
在工商管理學院里,營銷專業的課程設置要求學生懂得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傳播學、管理學和統計方法,專業課設置則基本按營銷活動的各環節安排,包括產品和訂價、促銷原理、廣告、零售、銷售管理、消費者行為、市場調研、營銷戰略學。不過,學校更強調的是要求學生具備運用各種知識去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所以,雖然本科生的課堂教學仍以教授為主,但非常鼓勵學生發言和提問的課堂表現,并記入成績。多數課堂還要求學生組成小組,做有關題目的調查和研究,集體完成報告,現場演講。MBA學生的課堂教學更以案例、討論和專題研究為主,教師講課很少。最后,無論本科還是MBA學生畢業前都要學一門案例課,一些反映學術界目前研究興趣或現實營銷活動中某些熱點問題的特點專題課,MBA和博士生畢業前還要修一門獨立研究課,即在教授指導下完成一選定題目的研究。而對教學模型分析的強調則主要在博士學習階段,因這些方法主要用于研究而非實踐。MBA課程中也有一些定量分析的課,如決策模型和數據庫營銷以及多變量營銷數據分析,但絕大多數專業課均為實證研究。一些課程在名稱上與本科課程區別不大,只是內容深度、所用教材和教學方法上的區別;另一些則根據教授們的研究方向,開出一些很具體的課目,如消費市場營銷、產業市場營銷、服務營銷、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營銷、戰略零售管理、社會營銷、歐共體市場營銷等。不過,我認為最能反映美國營銷學界和企業界動向的是學生畢業前學的、每年都在變換題目的特別專題課目。
由于美國大學的管理學教授大多在企業兼職(主要作咨詢顧問),學術交流亦很活躍,(如僅AMA每年組織的學術交流活動就近20次),所以他們更注重一些實際問題的分析和對策性研究,而非基本原理的闡述或補充。后者主要體現在不同版本的教科書里,區別在側重和所用案例不同;前者則體現在論文、專著、課堂討論和學術交流時的演講中。我認為正是這部分代表了美國市場營銷研究的方向、活力和水準,也是最值得我們借鑒的。
以我所在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ofWashington)商學院為例,營銷教授們就開出了這樣一些專為MBA畢業班學生設計的營銷前沿研討課:“城市中心區商業的衰退與營銷面臨的挑戰”。
這顯然是一極具美國特色的課題。城市曾是美國商業活動的中心,摩天大樓即美國城市繁榮與發達的象征。今天,新興的亞洲,包括中國在內,也正步其后塵。然而,近20年,美國城市日漸衰退。事實上,除了紐約等少數幾個大都會外,美國多數城市中心區已成了空城,部分城區成了死城,包括孟菲斯(Memphis)、圣路易斯(StLouis)、洛杉磯(LosAngeleas),這些著名的交通樞紐城市中心區也都失去了往日商業的輝煌。白天,人們到市中心的寫字樓上班;晚上,四通八達的高速路將人們帶回城郊的家。各種超市連鎖、百貨連鎖、藥店、書店、錄像帶出租店、洗衣店、甚至家庭餐館、電影院都集中到城郊的購物中心去了。市中心即使還存在一些商業,大多也店面較小,裝修較差,商品品種較少,價格卻較高,這進一步降低了對居民的吸引力。加上市中心區窮人、無家可歸者、犯罪率增加,商業環境繼續惡化,甚至摩天大樓們的身價也都在持續下跌。
我國近年不少城市中心區經過大興土木,也出現了寫字樓林立的景象,居民大批因拆遷搬往郊外新住宅區,加之市內交通、道路擁擠,城郊新區諸多的商業中心亦也形成,老城中心區商業同樣面臨客流下降和衰退的挑戰。北京和上海至少目前就已遇到這個問題。
“環境營銷”。近年,環境危機和消費者環境意識的加強對企業形成雙重壓力。一方面,需要研究現代社會面臨的最重要的、與環境相關的問題是什么;另一方面,要了解在現代環境條件下,消費者行為的變化,以及對具有環境意識的消費者進行細分的方法。這一研究題目最終關心的是環境問題和環境意識為企業營銷帶來了哪些機會和威脅,以及有哪些可供企業選作的營銷戰略。
“全球信息和通訊產業的戰略環境”。包括研究信息和通訊產業的市場定義、結構分析、發展和演進、戰略選擇、新產品開發、技術發展等。還包括研究信息通訊產業機構:報紙、電子公司、學校等的未來發展,以及產業發展在醫療、教育、金融、流通渠道、大眾傳播業中的應用。
“直銷”。隨著家庭計算機普及及計算機互聯網用戶增加,網上購物、在家購物的直銷方式也成為近年的熱點。直銷不僅用于傳統的零售,更可廣泛用于各種服務行業,如旅行社、銀行、保險公司、咨詢公司、廣告業、出版社和各種技術服務。直銷的市場組合和目標市場選擇戰略,如何建立與管理顧客關系,如何綜合運用傳播媒介,及直銷的經濟性分析和數據庫管理等都是待探討的問題。
“決策模型和數據庫營銷”。這門課主要學習可幫助營銷經理做決策的數量模型和方法,使學生熟悉最常用的營銷決策模型,并研究數據庫營銷和其他與營銷信息技術發展有關的問題。特別要結合實際應用了解營銷決策模型的特征,它們的假定、結構和局限,還要熟悉與計算機和信息技術應用在數據庫營銷、互聯網營銷有關的模型和方法。
三、歸納市場營銷在現代美國的發展,我認為有以下明顯趨向:
一是根據實踐的發展,不斷提出新問
題,形成新的熱點。例如環境營銷、數據庫營銷、網上營銷、城市中心區衰退與營銷挑戰,關系營銷等。
微觀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及研究方法是財經管理類諸多專業課的基礎。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可以啟發學生對經濟現象進行分析和判斷,并指導他們如何做出理性的經濟決策。微觀經濟學不僅是規范學生學習和運用現代經濟學理論的基礎課程,也是致力于培養學生具有現代經濟思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專業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微觀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專業主考課,關系到學生考研的成敗。
2二本院校微觀經濟學教學中面臨的困難
2.1學生素質整體下降,學習的主動性不強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普及化背景下二本院校學生的平均素質降低。中學教育中高密度、被動式接受教育的過程使學生們逐漸失去了獨立思考意識,課程學習完全依賴老師講解。過早地文理分科,使學生們沒有具備完整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理科生怕文字描述、懼怕記憶基本概念和理論,對經濟常識的了解較少;而多數文科生不具備簡單的數理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2高校對教學不夠重視,教師教學水平相對較弱
二本院校在人才引進方面也越來越看重學歷與科研,引進的幾乎都是來自研究型大學有較強科研能力的博士研究生。這些教師理論知識比較扎實,科研能力較強,但實踐教學經驗和教學能力明顯不足。雖然二本院校重視日常教學管理,但多數留于形式,教師只要完成教學的基本任務,嚴格考勤,保證不出教學事故即可,學校找不到合理的指標體系去衡量和監督教學效果。學校的教學獎勵與職稱評定等也與日常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不掛鉤。在這種體制下,教師既沒有努力鉆研教學的動力也沒有提高教學能力的壓力。
2.3微觀經濟本身的特點
微觀經濟學具有理論性強、教學內容繁多的特點。教師要在短短的課堂時間內講清楚微觀經濟學基本概念、模型、圖形等理論已經很不容易。微觀經濟學中假設條件太強太多,很多原理只有在嚴格的假定才能存在的,這些條件的假定與現實的經濟世界相差甚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很懷疑理論對實際生活的指導作用,在理解消化模型上有一定難度。
2.4現有教學方法和教學條件
二本院校經濟學課堂中主要采用講授式教學方法授課,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基本上就是教師唱獨角戲,教與學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和溝通,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校逐年擴招使得各高校師生匹配比例嚴重失調,生均教學資源數量在減少。教師通常一學期要上幾門理論課,每門課的人數又非常多(課堂人數一般在九十人以上),基本上只能采用大班上課,這種條件下不僅教師上課辛苦、課堂紀律很難控制,而且師生討論和互動時間少,教學效果差。
3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對策
3.1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有區別的選擇教學內容
為解決微觀經濟學教學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專業有針對性的選擇教學內容,而不是不顧學生的專業需要一股腦的灌輸全部理論。比如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主要講解一些基本的理論、注重理論對實際生活的指導,使學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對于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不僅要求掌握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模型,并運用模型分析經濟現象;而對于經濟類的學生要求系統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模型分析和內容更全面,而且要配套各種類型的考題進行學習。對于考研的同學,可以考慮建立一個群,除基本理論之外還要補充一些經濟思想史,讓他們對不同流派的理論體系有個初步認識。
3.2多種教學方法配套使用以提高上課效率
在教學中對概念性的內容教師可舉一些生活中每天會接觸的商品進行解釋,而對于基本原理比如彈性、消費者均衡、生產者均衡等理論需要引導學生運用基本知識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可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而提高課堂學生的興趣和效率。
3.3改變單一的職稱評審模式,有效激勵教師提高教學水平
新時代對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出新的要求,為了改變高校教師教學能力不足的狀況,二本院校在職稱評定和教學獎勵的過程中要更多的體現教師日常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教師應轉變思想觀念,把教書育人作為根本,考慮個人發展的同時也要對學生負責,對教育事業負責。
3.4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及其他網絡資源
微觀經濟學內容多,原理、圖形、理論模型復雜,加之大部分學生數學基礎不好,教師要想在有限的課堂完成教學任務,必須要借助多媒體設備。此外教師也應利用網絡資源為教學服務,比如在網上尋找最新案例讓學生分析,利用網絡給學生布置作業,并在網上批改作業等都能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對于難掌握的模型,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傳輸給學生推導過程,指導學生課外學習。
3.5注重對學生的理論運用能力考察
二本學校為提高課程的過關率,對教學的考核通常是期末考試成績與平時成績按一定比例折算期評成績。平時成績的評定主要是依據學生有沒有到課、有沒有按時完成作業及上課有沒有違紀,這種考核方式過于形式化,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經常出現學生為了撈到平時成績,人在心不在,作業自己不做抄襲別人的,甚至還有請人代課和作業交差的情況。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投入理論的學習,應該通過理論運用能力的考察來評定其平時成績。
【經濟學博士論文參考文獻】
在美國,隨便打開哪所綜合大學圖書館的圖書目錄數據庫,在市場營銷主題下都能找到數千種書和幾十種與營銷有關的雜志,每年還有數百種新書或再版書問世。全美大學每年編的碩士、博士論文摘要,都有市場營銷選項。翻開社團組織名錄大全,與營銷有關的學會、協會不下幾十個,年預算達數十萬美元。最大的即我國學術界熟知的AMA(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各種學術活動也多得不計其數。通常,大學的各專業院系,每周都有一次2—3小時左右的學術研討活動,本校教授、博士生或其他學校的教授、博士生都可以要求或應邀在研討會上作專題發言。以營銷專業名列全美前5名的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的哈斯(Hars)商學院為例,每學期都要組織10次左右的學術研討,并提前一學期就在機互聯網上通過布告形式公布時間、專題、報告人。任何感興趣的人都可前往參加學會、協會的學術研討。
二、據有關資料顯示,市場營銷在美國是工商管理及相關領域中就業機會
市場營銷在美國是工商管理及相關領域中就業機會最多的領域之一,猶如計算機專業也是就業機會最多之一。全美約四分之一的工作是直接從事營銷或與營銷密切相關的商品配銷活動。所以,幾乎所有的工商管院都設有營銷專業,與會計、金融、一般管理共為管理學院的四大基礎專業,主要是大量培養本科和MBA學位的學生,還有大量在職學生和語言、人文學生選作副修專業。不過,由于工作較容易獲得和大部分學這行的美國人更崇尚實際的創業,繼續深造營銷專業方向博士學位的學生數量銳減,因博士的唯一出路仍只有在大學任教。當然,反過來,要在大學當教授(包括最低的Assistant Professor),必須有博士學位。
在工商管理學院里,營銷專業的課程設置要求學生懂得經濟學、心理學、學、人類學、傳播學、管理學和統計,專業課設置則基本按營銷活動的各環節安排,包括產品和訂價、促銷原理、廣告、零售、銷售管理、消費者行為、市場調研、營銷戰略學。不過,學校更強調的是要求學生具備運用各種知識去解決復雜的能力。所以,雖然本科生的課堂教學仍以教授為主,但非常鼓勵學生發言和提問的課堂表現,并記入成績。多數課堂還要求學生組成小組,做有關題目的調查和,集體完成報告,現場演講。MBA學生的課堂教學更以案例、討論和專題研究為主,教師講課很少。最后,無論本科還是MBA學生畢業前都要學一門案例課,一些反映學術界研究興趣或現實營銷活動中某些熱點問題的特點專題課,MBA和博士生畢業前還要修一門獨立研究課,即在教授指導下完成一選定題目的研究。而對教學模型的強調則主要在博士階段,因這些方法主要用于研究而非實踐。MBA課程中也有一些定量分析的課,如決策模型和數據庫營銷以及多變量營銷數據分析,但絕大多數專業課均為實證研究。一些課程在名稱上與本科課程區別不大,只是深度、所用教材和教學方法上的區別;另一些則根據教授們的研究方向,開出一些很具體的課目,如消費市場營銷、產業市場營銷、服務營銷、家的市場營銷、戰略零售管理、社會營銷、歐共體市場營銷等。不過,我認為最能反映美國營銷學界和企業界動向的是學生畢業前學的、每年都在變換題目的特別專題課目。
由于美國大學的管理學教授大多在企業兼職(主要作咨詢顧問),學術交流亦很活躍,(如僅AMA每年組織的學術交流活動就近20次),所以他們更注重一些實際問題的分析和對策性研究,而非基本原理的闡述或補充。后者主要體現在不同版本的教科書里,區別在側重和所用案例不同;前者則體現在論文、專著、課堂討論和學術交流時的演講中。我認為正是這部分代表了美國市場營銷研究的方向、活力和水準,也是最值得我們借鑒的。
以我所在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商學院為例,營銷教授們就開出了這樣一些專為MBA畢業班學生設計的營銷前沿研討課:“城市中心區商業的衰退與營銷面臨的挑戰”。
這顯然是一極具美國特色的課題。城市曾是美國商業活動的中心,摩天大樓即美國城市繁榮與發達的象征。今天,新興的亞洲,包括在內,也正步其后塵。然而,近20年,美國城市日漸衰退。事實上,除了紐約等少數幾個大都會外,美國多數城市中心區已成了空城,部分城區成了死城,包括孟菲斯(Memphis)、圣路易斯(StLouis)、洛杉磯(LosAngeleas),這些著名的樞紐城市中心區也都失去了往日商業的輝煌。白天,人們到市中心的寫字樓上班;晚上,四通八達的高速路將人們帶回城郊的家。各種超市連鎖、百貨連鎖、藥店、書店、錄像帶出租店、洗衣店、甚至家庭餐館、電影院都集中到城郊的購物中心去了。市中心即使還存在一些商業,大多也店面較小,裝修較差,商品品種較少,價格卻較高,這進一步降低了對居民的吸引力。加上市中心區窮人、無家可歸者、犯罪率增加,商業環境繼續惡化,甚至摩天大樓們的身價也都在持續下跌。
我國近年不少城市中心區經過大興土木,也出現了寫字樓林立的景象,居民大批因拆遷搬往郊外新住宅區,加之市內交通、道路擁擠,城郊新區諸多的商業中心亦也形成,老城中心區商業同樣面臨客流下降和衰退的挑戰。北京和上海至少就已遇到這個。
“環境營銷”。近年,環境危機和消費者環境意識的加強對形成雙重壓力。一方面,需要面臨的最重要的、與環境相關的問題是什么;另一方面,要了解在現代環境條件下,消費者行為的變化,以及對具有環境意識的消費者進行細分的。這一研究題目最終關心的是環境問題和環境意識為企業營銷帶來了哪些機會和威脅,以及有哪些可供企業選作的營銷戰略。
“全球信息和通訊產業的戰略環境”。包括研究信息和通訊產業的市場定義、結構、和演進、戰略選擇、新產品開發、技術發展等。還包括研究信息通訊產業機構:報紙、公司、學校等的未來發展,以及產業發展在醫療、、、流通渠道、大眾傳播業中的。
“直銷”。隨著家庭機普及及計算機互聯網用戶增加,網上購物、在家購物的直銷方式也成為近年的熱點。直銷不僅用于傳統的零售,更可廣泛用于各種服務行業,如旅行社、銀行、保險公司、咨詢公司、廣告業、出版社和各種技術服務。直銷的市場組合和目標市場選擇戰略,如何建立與管理顧客關系,如何綜合運用傳播媒介,及直銷的性分析和數據庫管理等都是待探討的問題。
“決策模型和數據庫營銷”。這門課主要可幫助營銷經理做決策的數量模型和方法,使學生熟悉最常用的營銷決策模型,并研究數據庫營銷和其他與營銷信息技術發展有關的問題。特別要結合實際應用了解營銷決策模型的特征,它們的假定、結構和局限,還要熟悉與計算機和信息技術應用在數據庫營銷、互聯網營銷有關的模型和方法。
三、歸納市場營銷在現代美國的發展,我認為有以下明顯趨向:
一是根據實踐的發展,不斷提出新問題,形成新的熱點。例如環境營銷、數據庫營銷、網上營銷、城市中心區衰退與營銷挑戰,關系營銷等。
“體而優則學”,體壇明星上大學早已不是新鮮事。不過,他們的求學之路并非都是一帆風順。有人拿出自己在賽場上的拼勁,下功夫苦學并且學以致用,有人則純粹是走走過場,混個文憑,還有人甚至連文憑都混不到,鬧了個肄業。
最快捷
劉翔5年完成碩博連讀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田徑奧運冠軍劉翔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劉博士”。這位在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獲得體育管理學方向博士學位的“劉博士”學習效率相當高。
早在2001年,劉翔就成為華東師范大學的學生,雅典奧運會奪金后,劉翔免試畢業,并被華東師大授予“優秀學生”稱號。隨后,劉翔又被推薦免試參加華東師大的碩博連讀。在訓練和比賽之余,劉翔僅僅用了5年時間就獲得了體育管理學方向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據悉,劉翔在華東師大攻讀體育管理學方向的碩博連讀期間,學校專門為其制訂了周密的培養方案,有10名以上的導師為他提供“上門授課服務”。
最拖沓
王勵勤10年未畢業
對于冠軍級運動員而言,上大學并非難事,但要順利拿到文憑卻并非易事。比如乒乓球名將王勵勤,2001年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轉眼10年過去,畢業仍然遙遙無期。
校方表示,因為王勵勤對我國體育事業有著很大的貢獻,學校決定耐心等待“大力”修完學分:“這些年王勵勤一直都有比賽,不過現在他也開始為將來打算了。他已經是上海乒羽中心副主任,意識到自己必須提高文化和管理水平才能勝任未來的管理崗位。王勵勤有空就來學校上課,他有著強烈的繼續學業的愿望。”
普通學生完成本科只需4年,對運動員則放寬到6年,王勵勤目前處于“進一步放寬”的范圍。校方表示:“全世界就只有一個王勵勤,我們對他放寬畢業年限,應該不會遭到體育迷的反對,也不存在影響教育公平的問題。我們對王勵勤也秉承著‘嚴出’的標準,必須修滿該修的學分,才能獲準畢業。”
最刻苦
鄧亞萍每天學習14個小時
在眾多國內體壇明星中,乒乓球名將鄧亞萍無疑是最刻苦和最成功的“求學者”。從清華大學學士到英國漢諾丁大學碩士再到英國劍橋大學的經濟學博士,鄧亞萍在求學路上的表現不亞于乒乓球運動場。她也是迄今為止國內運動員中取得最有分量學位的第一人。
“我過去也經常問自己,如果退役不當教練的話,去做什么事情。我當時想著,跟大學生去競爭一個職位,是沒有辦法競爭過的,所以應該去讀書,去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自己的弱點在哪里?什么樣的學習才是自己所需要的?鄧亞萍在投身校園之前,早已對此有著清楚而理智的認識。
作為曾經叱咤乒壇的“女皇”,鄧亞萍并沒有選擇退役后去當教練,而是走上了長達十一年的漫長求學路,她分別拿到了英語、當代中國研究和土地經濟學的三個學位。這三個不同的方向,都緊緊地和她個人的發展、工作結合在一起。
“一開始因為發現需要掌握更多的語言才能跟別人溝通、交流,然后才能勝任自己委員的職責,所以學了英語。當發現學完英語以后,光會說話還不夠,還要知道怎么去說,說什么,能夠讓別人采納,讓別人認同,這就需要更多的知識。既要豐富自己的知識,同時還要更好地了解中國社會的變化,所以碩士研究生階段,就做了中國當代的研究,研究的是中國社會婦女的變化和地位的發展。”
在做博士論文時,鄧亞萍正在國際奧委會工作。她發現,有一只“無形的手”在后邊推動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為何這么多的國家城市熱衷于申辦奧運會?除了政治因素、國際地位的提升,無疑還包括其中的經濟效益。所以,鄧亞萍的博士學位論文題目選擇了《研究奧林匹克的商業價值》。雖然三個階段都是不同的專業,但是其中的主線,始終貫穿于鄧亞萍在國際奧委會服務的生涯里。
鄧亞萍堅信“勤能補拙”,每天14個小時刻苦學習,在劍橋學習期間,她每天早上5點就起床,憑著這股在賽場的拼勁去學習,最終拿到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2009年4月,36歲的鄧亞萍正式就任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去年9月,鄧亞萍被聘為人民日報社人民搜索網絡股份公司總經理。
最掛名
劉國正求學6年沒有學分
劉國正是2005年9月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耐人尋味的是,經過事后調查,劉國正當時已經是河北師范大學大三的學生。一年后,他從這所大學畢業。
回頭細看,這是一筆陳年糊涂賬:也許,劉國正不知道一名大學生只能有一個學籍;而上海交大急于引進世界冠軍,也無暇去關注他是不是在別處上學。于是劉國正沒有念過一頁國際貿易的書,便在交大的學籍上掛了4年,直到那屆學生畢業的時候,交大發現他沒有學分,只好將他和其他4名運動員一起除名。
上海交大體育系主任孫麒麟表示:“不管是世界冠軍還是其他體育明星,一旦進入了上海交大,我們都要按照一個大學生的標準來要求,必須完成學校規定的課程,修滿該修的學分才能順利拿到學位。”
最VIP
一群教授圍著丁俊暉轉
“平時上MBA課程的教授們,要圍著丁俊暉一個人轉。”這就是丁俊暉的讀書模式。在眾多已經進入上海交大的體育明星中,丁俊暉無疑是大牌之一。
2007年進入上海交大的丁俊暉主修工商管理專業,不過由于這位臺球神童賽事頻繁,他的功課也被一拖再拖。不過近期,“失學已久”的丁俊暉回到上海交大,繼續他的課程,根據上海交大有關負責人介紹說:“為丁俊暉開設的課程是和工商管理專業相關的諸如經濟學、管理學類的。”
對于為何選擇工商管理專業,丁俊暉的解釋讓很多人都看到了他對于未來生活的精確打算。據丁俊暉所在的眾輝經紀公司總經理陸浩透露,他們對于小暉完成學業的能力絲毫沒有擔心。“我們會協同老師一起,讓丁俊暉在交大的學業有個完滿的結果。”
而丁俊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表示,自己并沒有對繁重課程有什么擔憂,一直都腳踏實地的他對于學業的前景只用了十個字來概括――“現在會努力,前景不知道”。
最坦蕩
王軍霞看淡畢業證書
“上學就是為了學習知識,那張畢業證只是一個證明書,我一點都不在乎,我更看重能力! ”
1916年11月11日,貝德福德出生于美國密蘇里州(Missouri)的一個綢布商人家庭。1934年畢業于密蘇里州圣約瑟夫(St. Joseph, Missouri)的Benton高中。畢業之后,他即在當地的圣約瑟夫新聞報社(St. Joseph New Press Gazette)做了3年的全職員工。在報社工作的期間,有一次在網球場上碰到一位后來成為他妻子的女孩,正是這位女孩的激發,促使他考入了當地的一所專科學校。1938年,他離開了圣約瑟夫考入了新奧爾良(New Orleans)的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分別于1940年和1947年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接著又一鼓作氣,于1950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貝德福德還于1947年在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獲取美國注冊會計師資格證書。
獲得博士學位之后,貝德福德開始進入教育領域。1950~1953年,他在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任助理教授與副教授;1954年2月1日,他以副教授的身份加盟到伊利諾伊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教師隊伍;1969年,他被任命為韋爾斯?鮑威爾教授(Weldon Powell Professor);1974年,他又獲得一項榮譽,被任命為會計和工商管理亞瑟?揚教授(Arthur Young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Accountancy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并擁有這個頭銜直到1987年從伊利諾伊大學退休。
貝德福德在業余時間喜歡旅游、游泳、散步和打高爾夫球。1987年11月26日,貝德福德在加利福利亞家中去世,終年71歲。
二、理論與實務的主要貢獻
在伊利諾伊大學期間,他擔任了許多委員會的工作:1978~1979年,任哲學博士學位授予委員會(Ph.D. Grants Committee)和戰略目標委員會(Long-Range Objectives Committee)的委員;1980年,任校杰出貢獻獎評選委員會(Distinguished Awards Committee)委員;1983~1984年,任咨詢委員會主席、哲學博士考試委員會(Ph.D. Examination Committee)主席;1985~1986年,任副校長學術助理;1986~1987年,任會計部門職業程序協調員;1986~1987年,任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貝德福德在1974~1981年任會計系主任期間,他在推動由三個組織聯合創立的四個命名教授職位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貝德福德致力于會計理論研究與思想傳播工作。作為一個教育家,他在伊利諾伊大學擔任了50多個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的委員,并且擔任了國外多所大學論文答辯委員會的成員。1954年貝德福德加盟伊利諾伊大學以后,他先后被大約100所大學或學院邀請作客座教授,并曾發表了250多次專業講座。1986年8月11~13日,在加拿大安大略金斯敦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in Kingston, Ontario, Canada)舉行的第七屆會計學史學家的年會上,時年七十高齡的貝德福德作為會計名人堂成員代表,還曾與西德尼?戴維森(Sidney Davidson)和菲利普?路易?德弗利斯(Philip Leroy Defliese)一起受邀與會擔當主講人。
1957~1969年間,他任McGraw-Hill圖書出版公司的會計專業學術顧問;1979~1981年,任《審計、財務與會計雜志》(The Journal of Auditing, Finance, and Accounting)編輯部的顧問;1986年以來,任《香港企業管理雜志》(Hong Kong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的編輯委員會成員。
貝德福德在專業組織中也表現得非常活躍且擔任過眾多職務。1978年,任會計學院聯盟(Federation of Schools of Accountancy)的主席;1961美國會計學會(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簡稱AAA)副主席,1969~1970年間任主席,并兼職于其多個委員會,如會計框架結構和會計內容體系研究小組等;在美國全國會計師聯合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ccountants,簡稱NAA)中,1962年任理事,1979~1980年任副主席,1981~1984年任執行委員會(NAA's Executive Committee)委員;1980年任全國教育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Education)主席,其間完成著名的研究報告―《未來會計教育:準備擴展的會計職業》(Future Accounting Education:Preparing for the Expanding Profession,亦稱“貝德福德委員會報告”);在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簡稱AICPA)中,1971~1974年任理事,1974~1977年任財務會計準則咨詢委員會成員。
貝德福德亦任一系列組織委員會成員。1969~1970年,任美國國內稅收署貿易專家咨詢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dvisory Council)成員;1972~1974年任會計研究協會(Accoun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委員;1978~1980年任財務會計基礎委員會的理事;1984~1987年是伊利諾伊衛斯理大學(Illinois Wesleyan University)董事會董事。
貝德福德一生獲得眾多獎項。其中1976年,獲得企業信息專家獎;1980年,獲得美國會計學會(AAA)的杰出會計教育者獎;1981年,獲得俄亥俄州立大學卓越的校友獎;1986年,獲得伊利諾伊注冊會計師協會獎;1987年,獲得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優秀獎。
此外,他還獲得許多其他職業榮譽獎。1963年,獲得杜蘭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優秀男畢業生獎(School of Business Outstanding Alumnus);1970年,獲得俄亥俄州立大學杰出服務獎(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1972年,被評為富布萊特杰出學者(Fulbright Scholar);1973年,評成為伊利諾伊大學優秀學者;1976年,獲得全國性優秀大學生榮譽組織貝塔?阿爾法?普賽(Bete Alpha Psi)的成員資格;1981年,獲得俄亥俄州立優秀大學生榮譽組織貝塔?阿爾法?普賽(Bete Alpha Psi)的資格。此外,他還是貝塔?阿爾法?普賽基金獎(Bete Alpha Psi Foundation)和貝塔?格瑪?普賽獎(Beta Gamma Sigma)的成員。
1983年,伊利諾伊大學為了鼓勵和支持對會計及相關領域基本理論與應用問題的研究,并加強研究結果對改進會計教育和實踐工作,專門建立了伊利諾伊大學會計學研究中心(Office of Accounting Research),以紀念諾頓?莫爾?貝德福德(Norton Moore Bedford)和1978年入選美國會計名人堂(Accounting Hall of Fame)的另外一位著名會計學教授羅伯特•K •莫茨(Robert Kuhn Mautz),以表彰這兩位在20世紀主導了會計學的教育學家和學者。
三、主要論著簡析
貝德福德的一生,曾撰寫了許多會計著作,發表了多篇會計學論文,對會計學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先后獨撰或合伙創作了70多篇論文、11本書,參編了34本書,寫了20多份書評。
(一)主要著作簡析
貝德福德的主要著作包括《管理控制系統》(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1984)、《會計手冊》(Accountants Handbook,1970)、《高級會計:一種組織方式》(Advanced Accounting: An Organizational Approach,1961)等。貝德福德還有幾本書被翻譯成日語,包括《收益計量理論:會計的基本構架》(Incone Determination Theory:An Accounting Framework,1965)、《會計披露的延伸》(Extensions of Accounting Disclosure ,1973)、《社會變化中的會計展望》(The Future of Accounting in a Changing Society ,1970)等。
《管理控制系統》(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是貝德福德影響較大的一部著作。該書由四部分所組成。第一部分,講述管理控制的性質,管理控制與組織行為、策略、信息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介紹了管理系統的要素;第三部分,介紹管理控制的程序、計劃、衡量標準和激勵措施;第四部分,引用案例分析特殊情況的管理控制,如跨國公司和非盈利組織的管理控制情況。這本書適用于管理會計專業學生作為教材使用。
(二)主要報告簡析
1983年,在美國有關研究機構了題為《國家處在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研究報告后,美國會計學會(AAA)專門成立了一個由貝德福德(Norton Bedford)教授領導的名為“未來會計教育結構、內容、范圍委員會”的組織(這個委員會也曾稱為“貝德福德委員會”),以對未來會計教育的目標進行專門研究,委員會的成員多數為會計教育界的杰出者,并包括了產業界、政府部門及會計師事務所的代表。
1986年,貝德福德委員會公布了一份名為《未來會計教育:準備擴展的會計職業》(Future Accounting Education:Preparing for the Expanding Profession)的報告,在這份被稱為“貝德福德委員會報告”的著名文獻中,對當時的會計教育作了嚴厲批評,指出當時五十年不變的會計教育課程,已不再適用于未來會計專業發展的需要,會計實務和會計課程的差距越來越大。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5-0012-02
1 引 言
如何衡量新創企業的成功程度成為近來各派學者關注的焦點,傳統觀點的研究多基于一般組織的績效,然而新創企業與一般組織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創企業位于一般組織的初期或種子期,是一般組織形式的一個特例。對新創企業績效的研究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著深遠的意義。但由于不同的學者對創業績效的內涵以及目的的理解存在較大的分歧,目前在創業績效研究中,學術界一直沒有一個系統的創業績效理論,在創業研究中所使用的績效理論一般都是借用了組織理論和戰略管理中的績效理論(Murphy,Trailer&Hill,1996)。常用的四種績效測量理論:即目標理論;系統資源理論;過程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這些理論有一定的普適性,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績效理論的演化。創業績效與一般的組織績效的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新創企業猶如一個新生兒,前提是先存活下來,然后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應對激烈的競爭。如果用這些一般組織績效的理論體系來衡量新創企業的績效理論顯然是不合理的。由于難以獲得客觀、可信的創業數據,創業績效如何測量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學術界,但在創業領域已經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創業研究應借鑒其他學科的優勢,系統整合各領域的資源,逐漸演變成理論驅動的研究(Low & Macmillan,1988)。創業績效的研究也應該是理論驅動的,而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各種測量指標的堆砌。因此,有必要對創業績效背后的理論進行系統回顧并進行深入研究。
2 創業績效理論研究梳理
2.1 目標理論
目標理論認為每個組織都制定了自己認可的最終目標,績效應用完成目標的程度來測量(Etzioni,1964)。目標理論是衡量達成組織目標的程度,它強調的是完成目標的結果。在創業實踐中,目標理論是應用最廣泛的績效理論,因為目標可以可靠、客觀地測量。
在創業研究中,目標理論也受到學者的歡迎,因為在創業中所有權與經營權并未分離,這時創業者或創業團隊在創業績效中占主導地位,因而,目標理論作為創業績效的理論基礎有一定的合理性,值得我們在今后的創業研究中借鑒。但是,這一理論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目標的測度在實際操作中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客觀。一般情況下,組織的目標不只一個,每個組織部門都有自己的目標,有時候這些部門之間的目標是相互沖突的。不同組織的目標也是不同的。如何衡量,這些因素都使得各組織績效難以比較,也就無法區分之中的優劣。
2.2 系統資源理論
Yuchtman和Seashore在1967年提出系統資源理論,認為組織是完整的主體,具有獨特的功能,應重視組織與所處環境之間的不可分割的關系,同時考慮多方面的績效,用組織獲得和擁有有價值的稀缺性資源的能力來衡量組織績效的優劣。該理論是對組織維持系統資源能力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對組織能力的培養具有指導作用,并且它還重點關注了“獲得資源”這一維度。受傳統的產業組織學派的影響,在過去一直認為不同企業間的績效差異是由外部環境引起的,顯然這一論點沒有注意到企業自身層面的特質,因此傳統觀點無法解釋相同產業環境下企業間的績效卻不同這一現實。后來的系統資源理論開始關注企業自身的特質。
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績效理論的發展,但是后來的資源理論脫離了傳統的產業學派理論的觀點,過分強調企業內部資源和能力,而忽視了企業的外部環境;在研究對象上,資源理論未將資源與能力的廣義定義與狹義定義進行區分,問題的設計上沒有考慮資源依賴與能力的關系,這些都導致理論的研究不規范;在對資源和能力進行測量時難以客觀量化,也就難以在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企業間進行深入探討。
2.3 過程理論
過程理論認為應該從員工行為層面來定義績效(Steers,1977),特別是能代表組織成員的行為。這一理論的核心內容是組織承諾,常用員工承諾度來表示,它重點關注的是行為的頻率與程度,強調的是從獲取系統資源的行為來衡量組織績效的好壞。
員工承諾度是衡量創業績效的一個重要維度,它能代表員工對企業價值觀的認同程度,以及員工是否愿意為企業付出努力,并和企業一起承擔各種風險。由于創業本身就充滿不確定性,具有一定的實驗性,對于成熟企業來說,個人的離任對企業不會產生致命的打擊,但新創企業對創業團隊的依賴性非常大。在創業實踐中,行為的改進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由于不同階段,不同行業創業對行為的要求不同,也就導致了該理論很難具有普適性。
2.4 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應該將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滿意程度納入組織績效的考慮范圍(Connolly,Conlon & deutsch,1980)。由于個人和群體都會對組織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特別是投資者、供應商、員工、顧客、政府等,因此,組織不僅要保障資本所有者的利益,也要保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達成自己組織的目標。該理論提出了更加整合的組織績效理論,它特別青睞于指標的選擇,在同一組織里,不同的績效指標揭示了不同利益相關者目標的相對重要性。它是從供應商、客戶、競爭對手、內部利益相關者等多個方面來測量組織績效(Daft,1995)。
很多學者都認為利益相關者理論是較為全面的組織績效理論,在看似不同的四個角度的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整合了目標理論、系統理論以及過程理論。它是創業研究中構建創業績效理論值得借鑒的一個重要理論,但同時它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如何規范內部指標一致性;如何體現創業的本質;如何反映價值創造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以及將來在構建創業績效理論時應注意考慮的問題。
由于國內創業研究起步較晚,創業績效理論研究少有人涉及,但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郭成(2004)認為有三種方法組織績效的評價方法――目標評價法、系統評價法、多重加權法。這些方法為構建一個多維的創業績效評價體系提供理論支持。
沈超紅(2006)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了“創業績效合約論”,構建了一個由企業生存、企業成長、員工承諾和客戶信任二階四維模型。這一全新理論反映了新創企業的價值創造,同時也在績效的跨行業比較上作出了貢獻。
姚梅芳、葛寶山(2008)從創業的過程出發,圍繞機會、資源和團隊這三個方面對績效進行了綜合評價。
曹之然(2011)修正了沈超紅(2006)模型,構思了創業績效的生成、成長、聲譽三維模型,并在實證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3 簡要評述
對創業績效本質的理解因不同學者的偏好而異,在對現有的文獻梳理的基礎上,下表對四種主要的創業績效理論研究進行了歸納比較。
上述四種主要的國外創業績效理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國創業績效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諸多不足。首先,由于創業目的不同,類型不同,導致評價標準也不同,創業績效評價需系統綜合分析確定。國外的創業大多屬于機會拉動型,績效標準就高一些,而我國的創業類型大多屬于貧窮推動型,相應的績效標準低一些。如何確定創業績效的評價尺度,這是我們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然后再依據評價尺度來測定評價對象的價值。
其次,在創業績效研究中,樣本數據多以問卷調查獲得,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在創業績效研究中,被調查的企業為未上市的中小企業,獲得真實、客觀的數據存在一定的難度;第二,受問卷調查自身的局限性,接受調查的人可能存在過分夸大或保留對問題的看法等;第三,初創企業由于主觀或客觀原因往往在剛開始相當長的時間并不贏利,表面的財務數據不能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也就會導致數據的失真。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研究結論不真實,也就難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最后,由于外部環境的不同和中國特有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部分國外的理論在中國并不適用。創業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其中影響創業績效的因素也很多,如何在紛繁復雜、千絲萬縷的關系中系統整合具有中國特色的普適的績效理論,這些都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郭成.企業戰略管理[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
[2]沈超紅.創業績效結構與績效形成機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6.
[3]姚梅芳,葛寶山.生存型創業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2008.
[4]曹之然,曹娜娜.創業績效模型:基于創業績效測量理論的修正[J].商業研究,2011(2):122-127.
[5]Murphy,G.B.,Trailer,J.W.&Hill,R.C..Measuring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6(136):15-23.
[6]Low,W.B.&MacMillan,I.C..Entrepreneurship:Past Research and Further Challenges [J].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8(14):139-161.
[7] Etzioni,A..Modern Organizations[M].Englewood Cliffs,N J:Prentice-Hall,1964.
[8]Yuchtman,E.&Seashore,E.S..A System Resource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7,32(6):891-903.
[9]Steers,R.M..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7(22):46-56.
熱衷書法,喜歡古書。他說,這些是能讓自己平和的秘訣。而實際上,這位會計學博士的人生經歷同樣精彩。
勤奮,戴上真正的博士帽
能夠戴上真正的博士帽,是李國運的一個夢想。
“或許是喜歡看書,包括參考消息等。從小,我就被同學和老師叫做‘李博士’。”通往博士之路,他走得堅定從容。
作為一名會計學子,李國運一開始對會計學并沒有很深的認識。早先是懵懵懂懂進入這個學科,后來發現是一個很好的“謀生手段”,繼而才發現是經濟與管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987年,大學畢業后,李國運在湖北荊州某銀行平穩地度過7年時間。上個世紀90年代初,銀行的待遇很高,很多人的工資只有三五百元,而銀行員工的月收入已經達到了1500元左右。“但是我還是選擇了離開。因為看看周圍人,覺得自己的前程到頭了,最多是個科長,一輩子難道就這樣了?不愿意一直從事這種簡單機械的重復工作。” 而且,在銀行期間,他深刻地體會到會計學的重要,由于有會計學的專業背景,所寫出的調查報告分量就大不一樣。這更堅定了李國運繼續深造的決心――研究生的新目標,本想繼續留在銀行系統的他,因為上司的一句“銀行不需要研究生,只要高中生就夠了”,讓年輕的李國運離開得義無反顧。
不破不立。之后,他如愿以償地成為中南財經大學郭道揚教授的碩士研究生。“郭老師對我的要求很嚴格,這種嚴格對我的學業大有裨益。”李國運的畢業論文《公共會計師職業與會計公司的發展》尚未答辯,其主要章節就被中國經濟出版社以《以史為鏡:注冊會計師職業發展史》的書名出版,后來又成為錄入到《會計大典》中惟一入選的碩士論文。做學問得到了基本認可,老師認為我有一定潛力。”回想起來,李國運笑著說。
碩士畢業后,李國運正式踏上證券之旅。
2001年,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李國運打算報考郭道揚教授的博士。
那時候已經工作了一段時間,但是心中總是有夢未圓。那么,縈繞心頭的是什么呢?
“李博士”,不是為了虛名,只是覺得有事情沒有做完。但是,命運好像故意在和他開玩笑,通往博士的路并非一帆風順。“第一年,由于種種原因,我沒能如愿,第二年,我考得很好,總分會計學院第一,英語85分,全校第二名,第一名是英語專業的學生。”這也符合李國運“把事情做好”的一貫原則。郭老的要求只有一個,就是要求他必須回武漢上課。于是,為了心中的博士夢,李國運從北京回到了武漢。“我幾乎不逃課,是個很好的學生。”李國運笑著說。
作為國際知名的會計學家,郭道揚教授對博士生的培養方式與眾不同,在入學前,博士生論文提綱已經上交,入學后,就要收集資料,也就是說,博士論文是用三年甚至四年時間完成的。這種方式也讓論文質量得到保證。李國運的這篇題為《資本市場與會計演化關系史研究》的博士論文也為他的博士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之后,他陸續在《會計研究》、《審計研究》、《光明日報》理論版以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武大《經濟評論》等刊物上發表相關資料文章。
“在武漢讀博士時候,正是證券市場低迷的時候,所以我有大把時間用來學習。”厚積薄發,武漢大學博士后期間成為李國運學術成果最為豐碩的時期,兩年左右,他共在武漢大學認定的權威期刊3篇,核心期刊5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被評為武漢大學優秀博士后。
敬業,將事業做到最好
11年的證券行業經歷,我喜歡這份職業。
會計不僅對工作有幫助,還會讓人的思想發生變化。“我很多觀點和思維模式的形成都受益于會計。”在長城證券工作時候,時任營銷管理總部總經理的他,首創月度、季度經營分析會議制度,以視頻會議的形式分析當期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讓每一個人都能清楚知道自己所處的地位和努力的方向。
李國運認為,財務出身最大的優點就是風險意識和成本意識比較高,每開展一項業務,你都要進行風險評估,要明白風險點何在,是否可控,也要進行成本測算,進行投入產出分析。因為,證券市場是一個高風險行業,也是一個周期性行業,不適當的時侯過于擴張會折戟沉沙,所以每一個行動都要經過財務分析才可以。
對于證券行業,李國運情有獨鐘,他認為這是一個有前途的富有挑戰性的、前沿性的行業。同時,這也是一個很單純的行業,只要把事情干好,讓自己做得足夠優秀,就會有人來找你。在李國運身上,就是最好的驗證。2005年,長城證券遇到領導班子大變更,董事長、總裁、分管副總裁,他一個也不認識,但領導卻從他的工作業績認識了他,將他從武漢營業部總經理直接任命為公司經紀業務管理總部(營銷管理總部)總經理。原因是他將武漢營業部從湖北市場第43名帶到了前4名,從公司的后2名進入前2名之列。當然,也只有李國運知道,這其中付出的艱辛和遇到的困難,絕非只言片語能概括。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所有有夢想、有理想、有熱情的年輕人,都可以來這個行業闖蕩。
每個硬幣都有兩面。無疑,這也是一個誘惑很大的行業,一夜之間可以成為千萬富翁,但也有不少人成為階下囚。所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古訓是要時時放在心上的。
對于事業,李國運十分贊同日本三洋公司前總裁井植薰的觀點:“如果你只想8個小時為公司服務,那么你可以成為一名員工。如果你有12個小時為公司服務,那么你能夠成為中層經理。如果有16到24小時能想到公司,你可以成為高管。如果你沒有得到這些職位,那么會有人讓你實現。”
沒有明槍暗箭,可絕對刀光劍影。在11年的時光中,李國運打了很多“不可能勝利的勝仗”,但他笑言,那很多是不能變成鉛字的故事。
李國運把自己在證券業的成績歸功于兩個字:敬業。風險意識要強,“敢為天下后”也是李國運借鑒步步高老總段永平的名言。“做第二個,風險最低。”“這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們這個行業,很難了解一種全新產品在市場上會不會受歡迎,而推一個新產品需要資金以及風險很大。對于市場要充分觀察,不怕別人搶先做,而一旦做出判斷,我們能在最快時間上馬。日本在消費類電子產品中能夠超過歐美,采用的就是這種辦法。”不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做第二個,好吃沒毒,那就多吃一點了。
趨同,統一會計標準建設
新會計準則的出臺是會計界的盛事。此前,會計出身的李國運也曾就會計標準發表相關言論。
在李國運看來,會計標準的全球大一統的狀況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它至少應經過這樣幾個階段,即會計標準的國際協調階段、幾個著名的國際性會計標準共存階段,和會計標準全球大一統階段。每一個階段、每一個過程、每一條款的協調過程都是一個多重博弈的過程,
統一會計標準的建設不僅涉及到國際慣例、國內法律制度體系和現行做法之間的銜接問題,也涉及到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協調問題,還涉及到會計標準的理論研究、制定、執行和檢查之間的關系問題。
其一,正確處理國內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標準協調的關系。國際化不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單向接軌,而應是一種雙向的溝通、協調。我國在會計標準建設方面,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辦法和經驗。同時也要注意吸收國際先進理論與實務,借鑒包括國際會計準則(IAS)、美國的公認會計準則(GAAP)和其他國家的制度。
其二,正確處理原有體系和新的框架之間的關系。一個高質量的會計標準除了具有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外,還必須具有可檢索性和可執行性。然而無論是IAS,還是GAAP都存在分枝過細、各自為政、體系龐雜、缺乏協調、不易操作的缺憾。我國在進行會計標準建設時,除了保留原有體系的合理的部分外,會計標準建立在一個更高的起點,形成了一個架構科學、層次分明、協調統一、易于執行的會計標準體系。
其三,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會計標準必須建立在先進的會計理論基礎之上,否則不僅無法反映交易與事項的經濟實質,而且還會產生前后矛盾、寬嚴不一的弊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對此,西方國家曾經有過深刻的教訓。我國制定會計標準以先進的會計理論為指導,避免了理論研究與標準制定的脫節。
其四,正確處理會計標準的制定與執行效果之間的關系。要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不僅需要高質量的會計標準,更需要良好的執行效果。否則,再高質量的會計標準也很難產生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提高現有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加強其職業道德教育,同時嚴格外部審計監督,強化執行效果的檢查,切實保障會計標準的執行效果。
快樂,將“書呆子”進行到底
被朋友譽為“沒有任何不良嗜好”的李國運,自嘲是個“書呆子”,“但是我享受其中,也會將書呆子進行到底。”
和其他金融行業一樣,證券市場也是一個浮躁的行業。與金錢打交道,心情難免會起起伏伏,如何讓自己心平氣和是很重要的事情。
“閑時,我會看一些古書,比如《二十四史》等。更讓我醉心的是書法,從小學時開始,我就一直練習書法,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
李國運對自己有一個要求:就是每一年出一個東西留給自己。他是這樣計劃的,也是這樣實施的。1990年,《漢語成語鋼筆字帖》;1991年,楹聯書法;1993年,《青少年書法報》頭版專訪;1995,《精編學生鋼筆字帖》;1996年初,《簽名的藝術》;1996,《財會人員專用鋼筆字帖》,1998年,《簽名藝術舉要》。誰能想到,一直在會計學界和證券市場辛勤耕耘的李國運會是眼下流行的簽名藝術理論的主要貢獻者呢?他的兩本分別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和中山大學出版社的近50萬字的簽名藝術專著曾啟發了多少人的藝術靈感,但面對如今熱鬧的簽名市場,李國運則置身世外,泰然處之。
寫字讓人心態平和,讀史則讓人跨越古今。“做證券,更多的是需要冷靜。這時候,我習慣去打開另一扇世界的窗,吹吹冷風。”在這個市場上有很多無奈,所以自己要學會超脫一些。自號“二超堂主”的李國運給我們獨家解釋了二超的基本含義:超越、超然。對于理想和事業,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地去追求,但是無論做什么事,我們也不要太功利,要有一種超然的心態。
功到自然成。2008年的5月,一家獵頭公司的出現讓李國運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北京,走上了一家綜合類新銳證券公司的領導崗位。“北京的文化氛圍不一樣。無論是文化還是藝術,這都不是奢求而成為一種必須,生活品質得到了提升。”
我祝賀李國運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但他謙虛地說,“我不是一個成功的人,恰恰相反,是一個很不成功的人。只有不為了某種利益而去做事的人才是成功的,我只能說我沒有太虛度時光。”他說,他的夢想是擁有一定財富后,能悠閑的寫寫字、看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