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06: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管理心理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分析了解學生個性心理,做到中隊管理因人施教個性,是指一個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也就是表現在一個人身上那些經常的、穩定的、本質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主要由個性心理特征、個性傾向性等部分構成
(一)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心理學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行為風格叫做個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性格、氣質和能力。高校學生的生源很廣,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有的來自農村,有的來自城市,由于地域、風俗及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相差很大。
1.氣質差別
所謂氣質是一個人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心理活動發生的強度、速度、穩定性以及指向性等特點,主要有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郁質四種類型。[1](P73-74)當然并不是每個學生只具有某種特定的氣質,有可能是多種氣質的混合體。如:有的學生具有膽汁質和粘液質兩種氣質類型。
因此,在進行管理教育中,要注意根據學生不同的氣質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對學生進行批評幫助時,要考慮到不同氣質的人對挫折的容忍力的差異。膽汁質,多血質的人承受挫折的容忍力較大,而抑郁質的學生承受挫折的容忍力較小,不善于坦露自己的思想,所以,對他們進行教育批評時,要時刻注意方式方法。又如,新學生剛入學時,多血質的學生很容易適應警察院校的環境和新的制度,而對粘液質、抑郁質的學生,則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顧,才能使他們盡快適應新的環境。
2.性格差別
性格是指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1](P76)影響人的性格的因素有很多,但就其形成和發展來看,不外乎兩個方面:生理性因素和環境因素。我校學生大部分來自我省不同的地區和家庭,在生理和環境上都存在差別,因此學生的性格差別也很大。
(1)生理性因素
首先,由于相貌、身高、體重等不同而產生性格的差別。學生會因社會文化評價與自我管理的作用,影響到自信心、自尊等性格形成。晉北學生體格較為健壯,性格外向,較活躍,脾氣暴躁;晉中、晉南學生相對性格內向、沉靜、膽小。其次,由于性別不同產生性格的差別。男生比較具有好強心、進取心、創造力,對政治、國內外時局及學校和中隊組織的活動較感興趣;女同學沉靜、靦腆,對藝術及美的欣賞能力較強。
(2)環境因素
首先,由家庭環境而產生的差別,農村學生性格內向,沉靜,進取心強,吃苦耐勞;城市學生性格外向、好強,但毅力不夠。其次,是社會環境因素。它對學生的影響是廣泛和復雜的,從個體到群體,有來自于媒體的,有來自于時尚的等方方面面不同渠道的文化信息,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學生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影響著學生性格的形成。性格又可以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先天性不可以改變,后天性可以改變。因此,中隊管理者要注重對學生性格的后天性培養。由于我校培養的是預備警官,警察職業及其活動的特殊性,要求更注重培養和鍛造警察特殊的性格。警察的特殊性格主要指:勇敢、機智靈活、果斷、頑強堅韌、自制力強等。
3.能力差別
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殊性特征。每個學生的遺傳素質、后天環境以及實踐活動的不同,必然導致學生在能力上的差別。
首先是能力的水平差異。能力水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這種能力高低大小的差異,就表現為能力發展水平上的差別。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把人分成“上智”、“中人”、“下愚”三個等級,這與現代心理學中的“超常”、“中常”、“低常”的劃分是一致的。
其次是能力的類型差異。學生在完成活動時,不同的人可能以極不相同的結合為基礎。有的學生感知能力突出,有的學生記憶驚人,還有的學生思維敏捷,邏輯推理能力強,有的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強等等。再次是能力的性別差異。女學生在語言表達、短時間記憶方面優于男同學,而男同學在空間知覺方面、綜合分析能力以及實驗觀察的掌握上都優于女同學;在記憶力方面,男同學的理解記憶、抽象記憶、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偏重喜歡自然科學,而女學生的機械記憶,形象記憶優于男同學,敘述事件情緒色彩明顯,感受性強,思維方式呈泛化性,缺乏分析,容易受到暗示。
因此,中隊領導在管理上要因人而異,根據個人能力不同,努力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在區隊干部選拔、工作安排時要做到人盡其才。有什么樣的能力,做什么樣的工作,這樣才能得到最大發揮,使工作取得最佳績效。一個學生所具有的能力低于實際工作所要求的水平,這個學生會表現出“無法勝任”,其后果是給工作帶來極大損失。如:讓一個對音樂不感興趣,沒有感知的學生去參加校園文化藝術節的歌詠比賽,他會感到枯燥無味,采取消極態度;反之,一個學生所具有的能力高于實際工作所要求的水平,這個學生也會表現出不滿足現狀,客觀上“大材小用”,浪費人才。
二是在學生處中隊對學生的訓練和管理中,既要提高學生的特殊能力,又要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全面培養。如良好的團隊精神的培養:隊列訓練,小型拉練等;組建興趣小組培養學生的興趣:文藝沙龍,書法小組等;組織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演講比賽、球類比賽,中秋、元旦晚會,班務會等。
(二)學生的個性傾向性
個性傾向性是個性的重要組織部分,是一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系統。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等。
1.學生的需要
需要是人對客觀事物的需求在頭腦中的反映。警察院校的學生是社會的一員,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會成員,這就使警察這個職業的需要具有明顯的職業特點。與一般社會成員相比其共性的有:生理健康的需要、友情與親情的需要、成就的需要、文化娛樂的需要、自尊和民主的需要。
學生的各種需要會隨著時間的變化,不斷地由低層次的需要向高級需要的方向發展。如學生剛入學時,友誼與親情的需要占主導,那時的學生從一個熟悉的環境走進一個陌生的環境,對友誼和親情的需要就表現得很強烈;當適應環境后,則傾向于對文化娛樂的需要及自尊和民主的需要,學生需要通過各種文體活動來消除訓練和學習的疲勞;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面臨畢業,成就的需要就占了主導,大家都會回想過去幾年來的成就,以及打算怎樣將這些成就延續到未來的工作中。
為此,我們中隊領導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調查、詢問,弄清他們在各個階段的需要,把個人需要與集體需要、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結合起來,盡量地滿足他們的需要。
2.學生的動機
所謂動機是引起和維持一個人的行為活動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心理傾向。[2]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可以說需要是動機產生的根源和基礎。因此,在管理中必須認真研究學生的行為動機,對各種各樣的動機加以分析,認準哪一個動機是真實的、主導的,以便對癥下藥。動機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所以,中隊干部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高尚的社會性動機,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保駕護航。動機的形成受環境影響,為此中隊干部要千方百計地創造一種士氣高昂、人人爭上游、比學趕幫超的團隊氣氛,這樣就會激發中隊每個學生都追求高尚的目標。
二、認真研究和探討中隊的集體心理特點和規律,增強中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一)集體心理特點
每個學生既是單個體,又是集體中的成員,因此,研究學生集體心理是必要的。所謂學生集體心理是個體在共同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有別于其他群體的價值觀傾向性態度體系和行為方式的總和。學生集體同其他集體相比其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以集體活動為中心的凝結性、行為上互相影響的互補性、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服從性、以地緣情感或相同愛好為交往紐帶的非正式性。
(二)中隊領導根據學生集體心理特點應做好以下幾點:
1.實行民主的管理方式
提高學生的民主管理意識,使學生有充分參與管理的權利,讓學生真正感到主人翁地位,這樣群體的結合力就會增強,效率就高;反之,謀求表面一致,搞形式主義,害怕人言,我行我素,則會削弱群體的結合力,效率就低。
2.實行合理的行為規范
這些行為規范包括我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都要合情合理,使之有利于提高群體的士氣與凝聚力。當學生發生矛盾和沖突時,要用這些規章制度等衡量是非決定褒貶,對于違背規定的學生要積極勸導幫助,對堅持不改的學生,大家公開給予批評,使之收斂或放棄原有態度。
3.做好對非正式群體的引導非正式群體,包括同鄉型、同愛好型等。對同鄉、同愛好型非正式群體引導好,使同鄉、同愛好同學之間在思想、工作、學習和生活上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互相競賽,則會促進學生中隊的鞏固和建設,有些思想工作讓同鄉、同愛好的學生去做,可能比中隊領導去做效果更好。但是,如果對同鄉、同愛好型非正式群體不加引導或引導不得法,同鄉、同愛好之間極易產生狹隘的老鄉觀念,拉幫結伙,感情用事,形成一個利益小圈子,破壞組織原則,破壞學生中隊的團結和穩定。
4.增強群體意識
學生中隊,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因為,社會的人總是生活在一個集體之中,是需要友愛和溫暖的。如果一個人天天處在冷淡、被排擠和打擊的環境里,就會失去對這個集體的熱愛,而一個團結友愛的集體,則能使學生感到集體的溫暖,這種溫暖有時會轉化為巨大的力量,激勵學生去努力地學習、工作。
三、用心理方法加強學生思想教育使之更好地為中隊管理服務
(一)思想教育的心理方法
管理工作與思想工作就像電腦的硬件與軟件一樣,再好的硬件沒有軟件的支持,也不能發揮硬件的最大功效,所以做好思想工作是相當必要的。而心理方法是完成思想教育任務,實施思想教育內容,提高思想教育成效的關鍵,用心理方法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則更為重要。思想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說服、暗示、榜樣示范、自我教育四種心理方法最為常見。說服,是指教育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受教育者心悅誠服地接受某種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健康的情感。它是思想教育中最常見、最基本的心理方法。說服的方法主要有:一面說理與二面說理、理性引導與情緒感染、認同策略等。
暗示,是指在非對抗條件下,以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暗示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暗示、間接暗示、行為暗示、反暗示。榜樣示范,是指通過樹立榜樣和典型,激起學生學習、效仿的動機。主要方法有:先進典型示范、反面示范。自我教育,簡單地說就是自己教育自己,青年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應該激發其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自我鍛煉的能力。主要教育方法有:自我評價,自我批評,自我調節,自我磨練。
以上所說的幾種心理法,可以綜合使用在同一件事中。
如:在一次法律課考試中,學生甲給學生乙看試題答案,被教務處教師查出,結果,學生乙被嚴重警告處分,學生甲被警告處分,學生甲因此感到受冤,整天悶悶不樂,其他學生各懷己見議論紛紛,搞得區隊極不團結。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利用多種心理方法做好學生甲和其他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1.首先,用認同策略對學生甲表示同情,縮小學生甲的心理
距離,使對方感到是“自己人”,然后再用理性引導的方法,給學生甲擺事實、講道理,說明這件事的負面影響,指出他的錯誤所在是原則性不強,哥們義氣太重,使他轉變認識和態度,最后,用暗示的心理方法,暗示他只要好好干,肯定會得到同學們的肯定。2.通過這件事,給其他同學一個反面示范。告誡大家誰違反紀律,誰就會受到嚴厲的處罰。然后再用區隊會的形式,讓大家查找在考風考紀上存在的問題,進行自我教育,起到懲前毖后的作用。中隊正是通過這種方法,不但狠剎了考風考紀上存在的問題,而且使中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二)根據當前的形式和實際存在的問題,中隊領導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心理思想教育
1.培養與調節學生的道德心理
面對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廣大學生經受住了各種考驗,然而,在極少數同學身上也表現出某些道德缺陷或障礙。
學生主要存在的不良道德心理有:價值觀偏移,理想信念動搖;正義感、責任感、集體感缺乏;抗誘惑力降低。這些不良道德心理是在主客觀條件的負面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從客觀上講,主要有社會環境的污染,學生教育管理的缺陷等;從主觀上講,錯誤的道德認識、不良的性格特征直接制約著道德意志的發展。矯正學生不良道德心理的方法主要有:第一,曉理誘導法。
通過教育引導、耐心開導,使具有不良道德心理的學生掌握正確的道德規范,澄清模糊認識,分清是非,在說理時,要注意“抗藥性”的影響,“良藥苦口利于病”是一種常理,但是,良藥用糖衣、膠囊包起來,可使人服藥時不覺其苦又能藥到病除。因此,說理應注意方法,如用中隊那些后進變先進的事例,歷史上一些典故寓言及名人軼事等進行教育,以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
第二,以情動心法。以溫情感化或強烈刺激引起對方情感的震動,從而達到教育轉化的目的。道德心理欠缺的人在生活中,常受到別人的批評甚至被人嫌棄,因而在內心深處,存在著對他人的戒心及對立情緒,要取得教育效果,就要從情感著手。一是要堅持用愛去感化,本著互相愛護、互幫互助的原則,給他們鼓勵、信任、關心,讓他們從集體中獲得溫暖;二是引起情感上的震蕩,詳細地掌握道德不良學生犯錯誤的事實,在關鍵時刻,把事實擺得準確、充分、有力,使其無法辯解;道理講得懇切、明白,引起強烈的內心沖突,使其感到內疚。
第三,激發自尊。通過尋找道德心理不良學生的優點,激發其自尊心,從而使不良道德心理轉變。在教育中不但不能揭短,更要善于發現淹沒在缺點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表揚、肯定,激發并保護其自尊心。超級秘書網
2.激勵學生的積極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在不被激勵的條件下,一般只發揮20-30%的能量,如果受到充分激勵,則可以發揮80-90%的能量。[1](P129)因此,激勵心理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的方法主要有:物質激勵、精神激勵、民主激勵、競賽與評比激勵。
物質激勵,是以獎金或實物等為誘因對學生進行激勵,要求領導要正確認識和運用物質利益原則,把正確思想的引導同關心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立足我校中隊的現有條件,發揮組織優勢,依據政策制度,千方百計為學生辦實事,排憂解難。
精神激勵,是以表揚、獎狀、嘉獎等為誘因形式對學生進行激勵,是中隊激勵的主要方式。精神激勵可以滿足學生的尊嚴、成就、自我實現等高級需要,對學生的進取心、責任感、榮譽感、獻身精神的激發作用更大、更持久。
民主激勵,是充分尊重學生的民利,讓學生參與學生的管理及重大事情的決策,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民主激勵不僅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參與、自主、被尊重等精神需要,而且能激發出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并轉化為較高的積極性。如何實行民主激勵?一是要增加透明度,二是要加強信息反饋。
競賽與評比激勵,是指通過開展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的爭先創優意識,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青年學生血氣方剛、爭強好勝,開展競賽與評比能夠激發起表現欲、成就欲,增強集體榮譽感和進取心,提高智力活動水平,充分發揮創造力,從而提高活動效率,團體競賽還能緩和團體內部各區隊之間的矛盾,促進集體合作,增強集體內聚力。
二、運用目標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目標管理,是一種有名的管理技術,實質上是一種管理上的激勵技術,也是職工參與管理的形式之一。目標管理是1954年美國著名管理學者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首先提出的。他論述“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張時認為,一個總目標的實現,必須有計劃周密、方向一致的分目標來指導每個人的工作。他提出,讓每個職工根據總目標的要求,自己制定個人目標,并努力達到個人目標,就能使總目標的實現更有把握,每個職工因此就為組織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為達到這個目的,他還主張,在目標管理的實施階段和成果評價階段,應做到充分信任職工,實行權力下放和民主協商,使職工進行自我管理,獨立自主地完成各自的任務;此外,成果的考核、評價和獎勵也必須嚴格按照每個職工目標任務完成的情況和實際成果大小來進行,以進一步激勵每個職工的工作熱情,發揮每個職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目標管理如果能很好地運用在高校管理中,就能提高行政效率。其具體措施包括:第一,實行目標管理。讓每個職工既了解組織的總目標,又掌握團體和個人的分目標,形成目標的一致性。第二,實行參與制。使每個職工都感到自己是組織的一員。有與職位相應的權利,明確責任。實行民主式的管理,在組織和制度上保證職工有參與管理的機會。使每個人都明確在實現總目標中自己應負的責任,讓他們在工作中實行自我管理,獨立自主地實現個人目標。第三,加強領導和管理,主要是指加強與下級的意見交流以及進行必要的指導,領導者布置工作時,只對下級交代任務,明確要求;具體的實施計劃和方法,由下級考慮擬定,這樣就能極大地發揮各級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證目標的全面實現。第四,目標的實施者必須嚴格按照“目標實施計劃表”上的要求來進行工作。目的是為了在整個目標實施階段,使得每一個工作崗位都能有條不紊地、忙而不亂地開展工作,從而保證完成預期的各項目標值。實踐證明,“目標實施計劃表”編制得越細,保證措施越具體、明確,工作的主動性就越強,實施的過程就越順利,取得的目標效果也就越好。第五,在實現組織目標的同時,使個人獲得“合理程度”的滿足,包括物質的、精神的、使職工具有組織優越感和個人成就感。第六,信息及時反饋。讓每個職工及時了解組織目標實現的程度,個人的工作成果。建立良好的意見溝通渠道。
箱崎總一更為關注的是個體如何通過改善人際關系來走出孤獨,而在當代社會,人同組織的關系日益密切,現代人大多數時間是在各種組織中度過的,孤獨作為影響組織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必須引起組織的管理者的重視。
一、孤獨心理學理論
所謂的孤獨,是由人與人的往來體會中產生出來的,也是我們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人際關系中,所感受到的東西。當人認為自己是孤獨時,那就是她處于想和他人接觸、交往的狀態中。孤獨是一種不良的情緒體驗,是一種自感社會交往或人際關系不滿狀態下的頹喪情緒,從本質上講,人有拒絕孤獨的渴望。
1.與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減低恐懼感
心理學家沙赫特(S.Schachter,1959)曾經做過一項實驗,探討處于孤獨狀態下的個體的合群需要。
研究者先將被試者分為高恐懼組和低恐懼組,在高恐懼組條件下,研究者告訴被試者,他們將參加一項電擊實驗,電擊會很厲害,很痛,但不會留下永久性傷害,而且這項研究是為了獲取有關人類發展的某些有用的資料;在低恐懼組條件下,被試者被告知,電擊時只是有點痛,感覺有些輕微的震動,不會有任何傷害性后果。然后,在被試者等待接受電擊的時間里,研究者逐個詢問他們,是愿意獨自等待,還是想與其他人一起等待。
結果顯示:高恐懼組選擇愿意與別人待在一起的比例為62.5%,無所謂的占28.1%。低恐懼組選擇愿意與別人待在一起的比例為33%,無所謂的占60%。試驗告訴我們,在恐懼或緊張的狀態下人們更傾向于與別人人呆在一起以降低緊張感。
當個體對周圍環境缺乏了解和把握時會導致個體心情緊張、有高恐懼感時,他們傾向于尋求與他人在一起,傾向于尋求他人伴同。而處于低恐懼的情況下,這種合群的需要并不那么強烈。可見,與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減低恐懼感。
2.親和力傾向源于人的本能,是人類生來俱有的一種本能。
沙赫特還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將5名自愿做實驗者分別隔離在不同的5間屋子里,在提供住宿相同的情況下,使其與外界隔絕。結果堅持時間最短的僅有20分鐘,而堅持時間最長的是8天8夜。被隔離者都感到孤獨,難受,心理緊張。這種緊張緣于對親和力的需要。
親和力傾向來自人類的與生俱來的本能,人類比較喜好合群,組織家庭,建立各種社會組織,便是一個極好的證明。孤獨,會使他們恐懼;離群,會使他們產生緊張心理,長久的隔離,更會使他們的心理狀態變異,成為不正常的人或在精神上出現毛病。出于這種本能,人類之間相互親近,其目的也是為了共同生存下去。
1958年F.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論提出,認為人們傾向于通過平衡彼此的態度與對某事件的態度來維持其相符一致,根本原因在于通過態度改變降低因與他人不一致而導致的緊張。例如,當你得知你的某個觀點被他人所反對時,你一定會覺得很沮喪,同時會有一種恐懼感,可是,如果這時你知道與你持同樣觀點的不止你一人,你就又會感到減輕了恐懼感,得到了安全感。
二、孤獨的產生
1.個體因素
由于遺傳、家庭環境、個體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經歷不同,個體對環境所產生的緊張感明顯不同。
2.物理環境因素
沙赫特試驗告訴我們,封閉的環境更容易產生孤獨感。沙赫特總結了有關報告,指出:孤獨所產生的痛苦程度與孤獨的時間不是線性關系。在一段時間內,由孤獨所產生的痛苦增加了,但不久就開始下降,長時間的孤獨,個體就進入類似精神分裂癥的冷漠狀態,這時個體沒有情感,對環境不作任何反映。
3.社會環境因素
日趨激烈的競爭壓力下,許多員工由于自身能力和人際溝通存在問題,自然會產生產生孤獨的頹喪情緒。也有不少員工由于自身的價值觀與組織文化格格不入,也會導致孤獨感。
三、孤獨心理學對管理行為的啟示
孤獨感不僅是個體的一種情緒體驗,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會復制、蔓延,特別是組織面臨重大的危機時,所以管理者必須重視對孤獨的管理,避免使員工產生孤獨感。
1.通過建設、發展組織文化,建立共同愿景,塑造共同的心理認同愿景可以降低人的孤獨感,蘇武牧羊,氣節不改,最重要的就是信念可以克服孤獨帶來的恐懼。組織可以通過設立共同愿景,減少由于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因素特別是價值觀沖突導致的孤獨,讓組織產生產生凝聚力,企業的凝聚力越大,這個企業的生產效率就越高,企業也就越有活力。
2.重視社會技術系統,盡量滿足員工社會交往的心理需要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具有合群需要,個體不可能沒有人際交往,適當的人際交往是人類個體滿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
“社會人”假設理論指出:驅使人們工作的最大動力是社會、心理需要,而不是經濟需要,人們追求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社會技術系統理論指出:如果工作設計必須兼顧技術性與社會性,技術性任務的實施總要受到組織文化、員工價值觀及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
因此,如果只是針對技術性因素設計工作,難于達到提高績效的預期,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英國塔維斯托克學院煤礦研究所發現,煤礦原來采用短避法采煤,即手工采煤。采煤工6各人組成一個班,一般都是資源結合,班組內非常團結。塔維斯托克學院煤礦研究所的技術改革主要是該短避法維長避法,即采用傳送帶采煤。
結果就不得不改變原來小組集體工作的辦法而進行明確的個人分工。單個礦工再不同的作業面上獨立工作。這樣分工細了,技術比較簡單,效率按理說應該提高,但是,技術的改革反而造成了出勤率下降,士氣低落,生產率下降。其原因主要是技術改革取消了工作小組,工單獨呆在封閉的礦道內采煤,導致了礦工孤獨感的產生。企業是在競爭社會中結成的一個團體,員工們有共同的生存需求,8小時都在一起,可是,工序和機器隔斷了人們的情感聯長久的重復勞動會使人覺得厭倦和孤獨。
管理者一旦發現這種厭倦和孤獨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時,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比如進行工作的重新設計,加強員工的交流。
3.根據員工性格合理搭配員工組成,組織高效工作團隊叔本華提出,社會讓他最難忍受的,就是必須和不值得成為朋友的人成為朋友。
這種苦痛在人們日益組織化的今天更為突出,許多的員工的自我意識被深深壓抑或隱藏的同時會不斷加強,甚至會切斷與他人的聯系、比較。這時孤獨是唯一允許完整自我的時間和環境,因為不論時間還是空間都是小的,所以雨果在《笑面人》中說過一句話:孤獨是文明所允許的野蠻人的縮影。
組織中的員工各自有自己個性,性格過度張揚的員工性格容易使性格過度內斂的員工產生孤獨感——“快樂都是別人的,我什么也沒有”。長期以往必然導致員工的消極,影響效率。管理者在合理配置團隊組成時除了要考慮個性、能力的配比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對孤獨感的引導因素。
4.借助員工幫助計劃,加強心理輔導,防止員工的心理孤獨癥的產生心理孤獨癥常見于嬰幼兒,但如果成年員工的自我意識長期得不到伸張,得不到他人的肯定,會害怕表露出自己的意識而引來更多的批評,漸漸地會以他人的意識來模糊自我意識,從而導致孤獨癥。超級秘書網
員工情緒管理已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重視,高效員工的活力會感染整個企業,改善公司整體的表現。在國外一些大企業中,管理的心理學化已普遍實施。。截至1994年,世界財富500強中有80%以上的企業建立了員工幫助計劃又稱員工心理援助項目、全員心理管理技術(EPA)。
它是由企業為員工設置的一套系統的、長期的福利與支持項目。通過專業人員對組織的診斷、建議和對員工及其直系親屬提供專業指導、培訓和咨詢,旨在幫助解決員工及其家庭成員的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提高員工在企業中的工作績效。
目前國內大多數企業還沒有在激發員工正面工作情緒,克服員工孤獨感方向多做更多努力,許多企業還沒有意識到心理輔導和咨詢將給企業帶來的巨大的潛在效益。許多企業的EPA還流于形式,在心理輔導與咨詢方面還缺少經過專業訓練的人才,我國的員工心理輔導與咨詢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
[1][日]箱崎總一著李耀輝譯:孤獨心理學[M].北京:作家出社,1988:8
[2]郭永玉:交往、成就:兩種主要的社會性動機的心理學研究[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3)
一般來說,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客體包括自然客體與社會客體。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特殊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普通心理學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所獲得的規律可以應用于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關系所獲的規律也可以豐富普通心理學。普通心理學傳統上著重于研究個體、個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社會心理學則著重于研究群體中的個體、群體、人與人、人與群體的關系。
社會心理學與個性心理學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復雜。美國心理學會迄今仍把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放在一個分支里。一般說來個性心理學是研究個性特質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關系、涉及較穩定的心理特質,而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直接社會情境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這個情境的解釋的作用。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現表明,直接社會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于19世紀下半期。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后,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專著。這標志著社會心理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雖然用實驗方法研究社會心理學問題,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關于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但真正開創、推廣這個方向的是奧爾波特和默德。在他們之后,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后,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并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系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中國社會心理學在50年代以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存在過。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紹過作為心理學重要分支學科的社會心理學。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眾心理學》、麥獨孤的《社會心理學導論》以及奧爾波特的《社會心理學》等重要著作的譯本,中國學者自己也編寫了一些社會心理學著作。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于研究大型群體和群眾的心理現象,如拉察魯斯、斯坦塔爾、馮特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塔爾德、西格爾和勒邦關于群眾心理的研究。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還有影響,如塔爾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體極端化和個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紀初態度的研究成為中心。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出現以后,社會促進的研究成為中心。以后,群體過程、說服、順從、認知失調、歸因等分別成為某一時期的研究中心。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赫威格斯特認為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發育和體態產生一種自我認可。自我欣賞的心理,并稱這一過程為“悅納”期。其實,就是在學習方面,也同樣存在這種心理。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每逢新學年開始,初二和高一兩個起始年級紀律好、學風好。這是因為新的目標,新的環境,使他們產生好奇心。同學的勉勵,父母的囑咐,老師的教誨以及成人感、使命感促使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教育心理學認為成人感是中學生自我意識的主體,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自尊心,希望自己成功,喜歡表現自己的才能。原先基礎較差的學生不甘示弱,決心通過努力趕超先進,原先基礎好的學生更加滿懷信心保持優勢。
我們把這種躍躍欲試的心理稱為“試納”。這時期,學生的內動力特別強,積極向上的心理占上風,思想活躍,容易興奮,注意力比較集中。這種心理狀態一般可維持一學期甚至更長一段時間。
與學生心理相應的作文教學要在大綱規定的任務下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加強口述作文訓練。教師臨堂命題,學生堂上即興演講,互評優劣,教師再從中選擇典型重點評述。電化教學條件好的學校可以錄音,錄相,并在輔導課上播放。
由于錄音、錄相中插有教師的評述,學生既學范文,又明白優劣之理,收效自然會好。之所以要在這一階段加強口述作文,是因為處在興奮期的學生語言更富于激情,也最能直抒胸臆,從而更具感染力、說服力,而這些恰恰是寫好文章所必不可少的條件;第二步是以片斷為主的小作文訓練。基本原則是多體、多點、多角度,快速寫小文章。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全面摸底,全面了解學生,又利于有的放矢,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指導。要做到一練一講,多練多講,這就是所謂“硬任務”教學。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當外物刺激興奮期人的大腦時記憶效果最佳。
這一階段的作文批改也要適應學生的心理。有些教師喜歡在接一新班課時把作文分壓得低低的,在作文批改中大刀闊斧地刪削,以求按自己的風格定式。其實大可不必。這些學生從各自母校來到新班級,帶有各自的長處,應讓他們自由發展。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曾這樣說過:“在初春的時候,植物還很幼小嬌嫩,那時太陽并不灼烤它們,它只給它們溫暖,逐漸地使它們變茂盛,不到它們完全長大結果,不把它的全輻熱力放射出來。園丁也用同樣的原則,不把修枝的剪子用到沒有成熟的植物上去。”我們認為“修枝”是必要的,“愛”應是出發點,“給予溫暖”是最基本原則。
二、“高原”階段的突破及“軟任務”強化
在通常情況下,初一和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期中考試后,學生就會出現兩極分化,進入初二、高二后分化的速度加快。心理學研究發現,每一個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時,都有一種害怕失敗的心理,兩種相反的心理構成矛盾,形成一種“趨避沖突”。學生在第一階段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追求成功。但當初那種美好的憧憬經過一段學習實踐,種種困難和挫折使他們理想的圓月出現了缺口,逐步認識到世上的事物并不都是人們可以心想事成的。加上青少年各人的品質結構不同,有的能斬關奪隘,有的則畏縮不前。在學習上的表現是,意志堅定者,短暫的停頓后便又舉步向前,意志薄弱者起初進步的速度越來越慢,心情開始焦慮,漸漸出現停滯狀態,這種情形有時相當持久,相當頑固,這就是所謂“高原”階段。在我們所教的學生中有些人在起始階段文章寫得還可以,寫了一段時間便出現了八股調,既很少離題,也不見有長進。還有些學生本來文學屬上乘,越學越覺平平。
這不是他們退步了,只是別人進步了,相形之下顯得“逆水行舟”罷了。
“高原”現象雖是學習過程中常有的現象,但課任教師決不能掉以輕心,不能指望它自然消失,正確的態度是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克服。
這一階段的作文教學重在個別指導,而面批是最好的辦法。它不僅有利于多方面指導,更利于抓住癥結點批。老師在與學生的問答中把握學生的思維方法,可以結合進行心理指導。面批的一般要求是琢文析理,精細誘導,既一針見血指出問題,又讓學生心悅誠服。特別是對那些作文痼疾,更要深入分析,曉以利害。
有的學生會被批得面紅耳赤,頭上冒汗,這正是收效的時侯。這一階段的作文布置,不宜全班一題,而應分類進行。如對議論文差的就多作議論文,記敘文弱的就多練記敘文,還可根據情況分得細一點。也就是說,作文的重點要放在矯正篇上。這種暫時的不統一是為了下一步的統一。作文指導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分量,教育他們在困難面前端正寫作態度,鼓起勇氣。要重新培養他們對作文的興趣。
有了這個前提再進行技巧指導。我們常會把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指導看成軟任務,其實,它是“硬任務”教學得以深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在這個特定階段就更需要強化了。
當然,并不是所有學生都會在同一階段出現“高原”現象,也不是每個學生都要經歷“高原”階段,這里只是就常有現象和多數學生說的。有的學生即使經歷了“高原”階段,由于時間短暫而不自覺。事實告訴我們:只要教師重視并及時突破僵持局面,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有明顯提高。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
三、定勢的調節及作文整、散訓練
突破“高原”階段后,學生如同走過了艱難的羊腸小道步入坦途。很多學生,特別是畢業班學生會更多地考慮志愿定向、職業選擇。他們的行為特點是情緒穩定、學習刻苦。對生活、人際、社會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由于知識的不斷豐富,經驗的不斷積累,在學習上逐步走出自己的路子,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形成心理和行為的定勢。
定勢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因此出現定勢后,必須及時分析和調節,以保證向著有利于教學方向發展。
那么,怎樣才算把課教在學生的心上呢?
首先,誘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教學時,教師就是要以這種態度為基礎,對學生加以誘發引導,使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內在意識,從而充分發揮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功能。誘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也就是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情感的激勵作用,注重智力因素與情感因素的協調功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把認知活動由最初發生的興趣和,引向熱情而緊張的閱讀思索中去,使他們獲得種種有益的情感體驗,從而高效率、高質量地掌握教學內容。在閱讀課上,誘發學生的積極情感一般有以下四種方式:
1、用情境烘托
就是利用幻燈、圖畫、故事、游戲、語言等各種教學媒體和手段,精心設計出趣味橫生的情境,烘托出教學氣氛,引起學生的注意,誘發學習興趣,牽動學習情感,使學生心理處在興奮狀態,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例如一位教師教《月光曲》。他首先用幻燈放出圖景:一輪皓月,夜空如洗,一片銀色世界。萊茵河畔一個小鎮,一條小路通向遠方的茅屋。
在茅屋頂上畫著發出聲音的記號,說明這是盲姑娘的住處,她正在里面彈鋼琴。然后教師問:同學們,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境呀?學生這時自然而然也進入到課文描寫的“幽靜”的環境中。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帶著對盲姑娘的同情,深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
2、用形象誘發
就是用生動形象的事例、圖畫誘發學生的情感。例如一位教師教《溫暖》最后一句“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卻送來了春天般的溫暖”,是這樣處理的:先采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再讓學生仔細地觀察圖畫,總理面帶笑容,和藹可親,雙手緊握清潔工人的手,向他們表示慰問;在喚起學生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再講述總理關心清潔工人的一些具體事例,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總理對清潔工人感情之深。通過看圖、描述,再啟發學生抒發自己的感受。這樣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因此,教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3、用語言渲染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的語言,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語言藝術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因此,教師的語言要注意教育性、科學性、直觀性、針對性。語匯豐富且準確、生動、形象,普通話流利、標準,能逼真地再現課文的思想和情感,充分實現課堂教學目的;科學性強、邏輯嚴密,明白曉暢,深入淺出而又簡練含蓄。在語調上有謙遜溫和的情感美,抑揚頓挫的韻律美、節奏美;在速度上緩急有致、張弛有度;在風格上剛柔相濟,或莊或諧,或侃侃而談,如嘮家常,或一唱三嘆,余音裊裊等。如果這些語言的內容和形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就能創造出愉快輕松的教學藝術情境,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使學生如坐春風,流連詩境,或浮想聯翩,神思遐想。這樣的氣氛,不僅給學生以強烈的熏陶,而且知識也很容易滲進學生的心田。
4、用表情強化
表情是情感的外露,分面部表情、語言表情、身段表情等,有人稱之謂“體態語言”。如高興時,眉開眼笑,手舞足蹈;悲哀時淚眼汪汪,頓足捶胸。教師的體態語言能強化講話的內容和情感,但要運用恰當,動作不能過大。課堂出現舞臺演員那樣的表情,效果不一定理想。言為心聲,言語中表露的情感更為深切。
第二,根據學生的思維過程導讀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從眾多的教學實踐得知,學生在閱讀時的思維為“想像———聯想———推想———體會———評價”這樣一個過程。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引導過程就要與學生閱讀的思維過程同步。從而使教師的思路,學生的思路一致,把課教在學生心上。
1、想像
學生在讀課文時,想像文中所描寫的事物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在頭腦中構成一幅鮮明的圖畫。請看一位教師在教《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兩句詩句的片斷:師:請大家讀讀這兩句,說說意思。(指名講述后兩句詩意)師:詩人“舉頭望明月”,這兒為什么用“望”,而不用“看”?生:“望”是向遠處看的意思,月亮離我們很遠,這兒用“望”更準確。師:(指圖)詩人站在窗前,想到這輪明月此時不僅照著自己,也正照著家鄉,照著故鄉的山山水水,不由地想起了許多,詩人想起了什么呢?生:詩人想起了林旁的那條小河,小時侯詩人總在小河里游泳。生:詩人想起了童年的伙伴,小時候他們在一起玩耍、嬉戲。生:詩人想起了爸爸、媽媽,他在心中默默地問候:爸爸、媽媽,你們好嗎?師:大家想象得真好,請用這個句式連起來說說(出示)詩人想起了,想起了,詩人還想起了。……(生答略)這里,既訓練了學生的想像能力,排比句式的訓練,又強化了思鄉情,擴展了詩意,落實了“雙基”。
2、聯想
閱讀教學中的聯想是指利用語言本身的展現力、情趣給人美感,通過對照,轉換和擴展等聯想手段,使學生得以領會、理解和欣賞。例如一位教師在教《晏子使楚》時,讓學生找出與課文結束句“從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相呼應的三句話,每人認真地讀兩遍。之后,教師板書“陪”、“賠”兩字,要求大家合起書本,通過“陪著笑”、“賠不是”聯想到了什么。
學生通過兩字的對照、比較和擴展,有的學生聯想到楚王想趁機侮辱晏子,結果是敗得越發慘了。有的學生從“陪”到“賠”聯想到了晏子的機智和膽略。有的學生從楚王“陪著笑”到“賠不是”,聯想到晏子這一次出使楚國,出色地完成了齊王交給他的任務。
3、推想
閱讀中,就文中沒有具體交待的部分,提出一些問題思考,并推想出結果,這是學生大腦具有增進殖的具體體現。例如讀《金色的魚鉤》中老班長和“我”的一段對話,指導學生抓裝支吾著說”,推想老班長開始想瞞我的情景;抓裝一把把我樓到身邊,輕聲說”,推想老班長想哄我的情景;抓裝嚴厲地說”,推想老班長命令我的情景。透過老班長的話語知道老班長無論是“瞞我”、“哄我”,還是“命令”我,都體現了他舍己為人,忠于職守的高尚品德。通過推想,老班長的話聲聲入耳,感人肺腑,老班長的高大形象突現在學生眼前,受人景仰。
4、體會
二、學生學籍與成績管理
信息化管理除了應用在學校的人事信息管理外,在學生的信息管理上也得到廣泛的應用。檔案管理逐步的走向制度化,對學生的信息管理也需要更加制度化、規范化。在新的學期開始,我們都要為新入學的學生建立檔案庫,比如學生的簡歷、出生年月、出生地、家庭成員、家庭住址、每個學期的學習情況、以及父母姓名和工作單位等內容都會一一錄入電腦存檔,這樣便能更方便的查詢和調整學生信息。通過對學生成績的管理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對學生初中階段的每次統考成績進行統計分析、讓教師和家長隨時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動態,學生成績管理也作為了學校信息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教師通常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學生的成績管理上,班級多,學生人數也多,因此要手工進行這項工作,就使得工作量非常大,也非常艱苦。先將學生每次考試的成績輸入電腦,然后使用學生成績管理軟件中的數據庫管理,計算機就會自動使用設計好的各種程序將輸入的成績分門別類,進行匯總、統計,每位學生的總分、平均分就能精確及時地計算出,總分、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等同時也會被計算出來。教師要想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都可以查詢各個學生的各科成績,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縱向、橫向比較,這也成為了教師管理學生和學校考核教職工的有效工具。
三、試卷分析
試卷分析系統能精準快速地對考試的成績進行全面分析,在每次考試以后,教師通過它的幫助會分析出自己所教學的學科的考試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考試制度的要求越來越規范化,為了使與中考和高考閱卷方式接軌,每次考試中選擇題部分將嚴格要求學生用2B鉛筆涂卡,如果靠人工批閱的話速度很慢,也會有一定的錯誤率,既浪費時間又浪費力氣,但使用機AB型讀卡機,卻能準確快速地讀出答案,同時通過試卷分析系統,每個學生的總分數很快就能得出,連帶這次考試的優秀率、及格率、最高分、最低分、失分率、每一道題的準確率、以及班級平均等都能準確分析出來,學生的答題能力和教師的閱卷速度也大大提高了。
四、檔案管理
學校管理的重要部分就是檔案管理,它的精細性能反映出一個學校管理的層次深度。在以前的檔案室里,會有出現很多重復或者多余的資料,這些紙質資料日積月累,使得櫥柜林立,就連找一份資料也常常要用很長的時間,而且檔案室通風差,一到陰天下雨時,那些紙質資料就容易發霉甚至損毀。隨著時展,信息技術也不斷的改革,檔案管理軟件的不斷開發,比如公文管理、收發文記載、組卷的歸檔、公文的組卷、檔案管理、自由庫管理等,都能做到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使檔案管理也成熟的進入信息化。每年到了年底,可以將各類信息匯總刻成光盤,這樣不但節省空間還便于存放,資料的查詢也變得簡單而快捷。學校在管理教師及學生的個人檔案資料時,使用檔案管理軟件也顯得既省時省力又方便。教學做為一個學校的核心工作,而要衡量和評價一個教學質量、教學文書、技術水平及學校管理,教學檔案成為教學工作過程中的原始資料和重要依據。一直以來,教師依據教學檔案信息為參考制定教學方案,除此之外,教學檔案信息的其他資源優勢并沒有發揮。所以,學校最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教學檔案信息,首先我們要認識教學檔案信息的特點,研究其功能,然后探討教學檔案信息可以帶來的作用。要重點突出下面幾個方面的工作來強化教學檔案信息在教學工作中的作用和加強對教案的管理。第一,要轉變在教案管理上傳統的思想觀念,為了適應學校現代化管理的發展,提高辦學效率和質量,要牢牢把據教案管理的根本前提和基本目標,開發利用好教案的有效信息作用,逐步的由傳統松散型轉向科學規范化、網絡化的集中管理。第二,在教案集中管理推動以后,為了更好更多地滿足利用者需要檔案信息來開展的工作,我們要由被動服務變為主動服務,強化和樹立用戶意識。第三,直接影響教案信息質量和信息利用效果的兩個重要因素是教案信息環節質量管理和教案書寫優劣,因此要加強和提高教案文書的寫作質量,保證教案書寫的規范性,同時確保教案的利用。第四,提高管理者的計算機能力與綜合素質,擴大教學服務的范圍和信息來源,實現教案信息計算機、網絡化管理,組成眾學科的教案信息網,做到信息資源共享,這樣教學工作變能更好的開展。
五、圖書管理
圖書管理也是一項比較繁瑣的工作,當老師和學生借閱圖書時,首先必須辦理借書卡,然后再進行登記借閱的圖書,常此下來一年要更換好多次借書卡,非常的麻煩。往往要在圖書館呆上半天的時間,因為光是查找一張借書卡就得花費很長時間,更不要說要找一本圖書,面對櫥柜林立和擺滿書柜的圖書,常常也是頭暈眼花。在新書上架之前,要先在借書卡抄寫上內容簡介,這樣既浪費時間又浪費力氣。圖書信息化管理軟件的使用讓工作變得簡單快速起來,省去了一連串繁瑣的事情。先將編貼好條形碼的圖書通過條形碼識別器掃描進電腦,就能通過軟件進行對圖書的操作與管理,這樣既提高了圖書的流通率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計算機信息化管理還可以用在很多方面,比如學校的校產管理、財務管理以及學生的其它信息管理等。在學校管理中,信息管理的應用幫助解決了很多具體問題,有效的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率。計算機信息管理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和發展,推動了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它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走向更現代化的方向,與此同時,也標志著人類文明進入到更高階段。計算機網絡的連接打破了以前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阻隔,信息也將可以跨地區調閱,信息傳遞的范圍空間都變大了,從而提升了信息傳遞的速度。省時、省力、省能源的同時不必要的開支也為學校節省去了很多。信息管理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的擴大和發展,加之整個社會的信息資源也在不斷的呈幾何級數增長,它所面臨的信息資源范疇已不在是只有傳統的文獻型的信息資源了,還涉及到了很多種新型的信息類型,各個領域、各個的部門都得接受信息管理的這一挑戰;信息管理技術采用了大量網絡、數據庫、聯機分析技術等先進的技術方法與手段,已經從傳統處理文獻的信息管理技術范圍突破出來,充分利用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使得信息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同時也更簡單快捷。信息管理員的工作任務也早已不是傳統的文獻信息處理,他們的工作要求也需要更加專業化、專門化、技術化,所以他們也必須是以專業技術為基礎的技術人才,在組織內部被稱之為CKO或CIO,在社會組織中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階層。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學校管理中信息管理的應用還會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廣泛。
二戰后美國社會的高速發展,跟美國大學的創新也有密切的關系。美國大學在開創初期原本是承襲英國殖民地大學的傳統,組織結構簡單,規模不大。但是,在美國大學發展史上,最具有歷史意義的是1862年的《莫里爾贈地法案》,使得美國公立大學體系正式形成,并且極大地促進美國大學的發展,尤其在課程創新、社會服務創新等方面獲得大力發展。“這些贈地學院將美國人的“求實精神”注入高校的辦學思想與實踐之中,形成了美國高校獨特的風格,……康乃爾大學提出“適于所有目的”的課程思想,開出眾多的學科課程。威斯康星大學則建立了推廣教學中心、實驗室社會服務,成了“州的智囊”,大學成為政治、社會和工業立法以及科學與高等教育民主化的試驗站”。
美國大學規模、學生人數、課程等不斷增加,美國大學的復雜性和創新性也在不斷增強。20世紀60年代美國“巨型大學”的產生,更加促使大學復雜性和創新性的發展。這種大學是通過聯合、合并的形成產生的,規模非常巨大。這種巨型大學的產生使得美國大學的復雜性日益增強,甚至有些大學校長都明顯感覺到管理的難度。1963年哈佛大學校長克拉克•科爾就談到了這一困境“大學已經成為了一種巨型大學,校長的特性隨之發生變化。……在任何巨型的大學中,創新和權力的途徑多種多樣,學校存在一種‘無法狀態’,而且校長的任務就是將這種‘無法狀態’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另外美國大學復雜性和創新性還體現在組織結構的創新方面,具體表現為在大學里出現了大量的研究機構、研究中心等,而且大學的類型也非常多,包括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還有遠程教育、留學生教育等等。巨型大學的產生也使得大學的創新范疇和創新力度得到進一步拓展。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大學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充滿創新的組織,對這種組織的管理我們應該要用創新的管理理念來指導。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國家對大學的管理是過分保守的,過度行政化導致大學管理體制僵化,使得大學缺乏應有的活力和發展動力。
二、基于復雜性理論的大學管理創新
創新的概念是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的,他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指開發一種新的產品、實施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一種新的原材料供應來源以及實現一種新的組織。后來,沿著熊彼特的創新理論,逐漸形成了兩大研究分支和研究取向,一種傾向于技術變革領域的技術創新研究;一種傾向于制度形成和制度變革的制度創新研究,也有學者稱之為管理創新研究。大學管理如何創新?從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對策。從復雜性理論的角度來看,創新一般發生在系統的混沌邊緣,創新需要遠離平衡條件,創新需要一個創新的奇異吸引子的激發等。基于復雜性理論視角的思考,我們認為大學管理的創新主要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大學管理創新與系統的混沌邊緣
復雜系統理論認為創新常常發生在系統的混沌邊緣,這種邊緣往往具有非常大的創新可能性和創新能力,這種邊緣狀態容易產生創新的空間。那么,混沌邊緣到底是怎樣一個空間領域,具有什么樣的特征,混沌邊緣又如何形成?復雜性理論引入了影子系統和合法系統兩個概念,認為在組織中影子系統就是受隱性符號系統驅動,這些隱性符號系統由組織中一些個體所擁有的模式獲得,并不是全體人員共同遵守的顯性規則或者共享范式。隱性系統所表現的是潛在的行動,未外露的想法和創意等。而合法系統是組織中的一種很明顯的控制系統,通常效率非常高,處理問題也比較有效,通常起到維持組織的秩序和平衡狀態的作用,并消除組織的不穩定性和沖突機制。影子系統和合法系統常常發生互動作用,有些時候出現相互沖突,甚至起到破壞的作用。影子系統常常渴望創新,渴望表現出個性,而合法系統卻用共同形成的外在規則進行壓制。這種相互牽制往往就產生創造性空間,這種空間就是在混沌的邊緣。
大學管理系統中同樣存在著影子系統和合法系統,合法系統就是大學明文規定的一些制度和規定,以及明文成立的機構等,這些制度和規定就是為了大學的穩定發展而制定的,維持穩定是它們的基本目的。而影子系統則是存在教師中間和學生中間充滿個性的潛在的思想觀念和文化,這些影子系統渴望突破體制但又受到阻礙。從復雜性理論的角度來看,要促使大學管理的創新,我們不能過分打壓影子系統,不要一發現與眾不同的看法和建議,就強摁下去,聽不進不同的聲音和建議。恰恰相反,這些影子系統是大學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創造性的源泉。在影子系統與合法系統發生碰撞的時候,創新的空間才會慢慢顯露出來。如果單純的只有合法系統,整個大學管理系統將過分穩定,沒有創新的空間,最后可能合法系統也難以繼續存在下去。以課程管理創新為例,首先應該既要加強顯性課程的建設,也要加強隱性課程的建設,使大學里面這兩種課程相互影響和相互碰撞。其次就是要促使課程與學科的交叉性,使得他們在交叉處出現混沌的邊緣,這種邊緣就是充滿創造性的領域。現代新興的學科和新興的創新發明就是多種學科交叉的融合,美國圣菲研究所所研究的復雜性問題,就是生命科學、計算機、數學等多種學科的交叉。最后,從課程制度層面來看,要保持寬容的心態,對于新興的不太成熟的課程應采取鼓勵和積極推動的態度。
(二)大學管理創新與系統的漲落
漲落是復雜性理論里面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復雜性理論看來,漲落是使系統遠離平衡態,達到新的平衡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說,通過漲落達到有序。在這種有序與無序之間,就是創新的重要領域和空間。有序是傾向于維持穩定,穩定有它的價值,系統通常趨向于穩定,如果沒有外在的干擾或內在的刺激,系統基本上是在穩定的狀態下運行的。但是,過分穩定卻是創新的阻礙,因為過分穩定意味著保守,系統甚至會走向崩潰。無序雖然是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要走向更高級別的有序,必須要經過無序的階段。當然,無序也是有一個臨界值的,有一個度的范圍,如果漲落小于臨界值,系統將繼續保持穩定性,如果超過臨界值,系統可能整體就要取代原有狀態,形成新的有序狀態。所以我們說,遠離平衡條件的建立是創新的前提。對于組織來說,要學會利用發展過程中的漲落信息,來促使組織系統的創新。
那么,怎么才能促使系統出現漲落情況?或者說如果我們想讓組織通過漲落保持創造性,一般應經歷怎樣的路徑?一般情況下,漲落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外部環境的擾動,這些擾動使得組織內部結構發生變化,進而帶動組織的變革和創新;二是內部系統或者構成要素的隨機運動,使得組織產生內部變革。如何能夠保持環境對組織產生漲落的影響?首先要保持組織對環境的開放性,保持信息的交換;其次組織本身也應該有較強的敏銳性,保持對環境發生變化的識別能力。對于組織內部隨機運動導致組織創新性的問題,關鍵是要有寬松的環境,自由的生存狀態,組織內部的要素或者構成部分能夠自主的活動,這些自主性活動是促使系統內在漲落的重要動力。從大學面臨的環境和發展路徑來看,大學管理和戰略發展要保持創造性,大學必須要對社會保持開放性,不斷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系統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通過與社會系統的相互作用來促使大學保持適當的漲落范圍,通過漲落達到大學發展更高的有序狀態。大學內部管理也是促使管理創新的重要來源,關鍵是要提倡自主管理和自主發展策略,通過各個院系等系統組成部分或者教師學生等的創造性來推動整個大學的創造性發展。
(三)大學管理創新與系統開放
復雜性理論認為,開放是系統演化的重要前提條件。如果一個系統過于封閉,不與外界進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換,那么這個封閉的系統就會自動走向熵增,最后可能就會趨于混亂甚至崩潰。一個系統只有保持開放的狀態,并且與外界環境不斷的進行信息、能量和物質的交換,這個系統才可以從無序走向有序,才可以不斷地朝著更高級的有序層面發展。大學也是這樣,大學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大學的是更大范圍的開放的社會系統,大學的內部看上去和外部沒有發生多少關系,實際上它也時時都在與社會的政治系統、經濟系統和自然系統等保持開放的姿態。也只有這種開放,保持信息流、物質流和能量流的暢通交換,大學才能保持活力。
大學是社會復雜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與社會大系統發生各種各樣的關系。可以說,社會的變化對大學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經濟的影響是比較明顯的,現在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其需要的規格和素質對大學培養目標產生重要的影響。還有科技發展對大學的影響,計算機技術不僅改變了大學教育手段和方式,而且根本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出現了現代網絡教育等新型的教育方式與學習方式。更不要說政權的更替、社會變遷對大學的影響,那幾乎是脫胎換骨的改變。大學從一誕生開始就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在當前,大學的地位日益凸顯,已經從社會的邊緣逐漸走向社會的中心。為什么大學能夠走向社會的中心?主要由三個因素決定的:一是以知識經濟為特征的現代社會、經濟及科技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這是現代高等教育走向“社會的中心”的主要原因;二是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相聯系,是促使現代高等教育走向“社會的中心”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的因素;三是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為主導的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對現代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促使現代高等教育走向“社會的中心”的一個因素。高等教育地位的提升對社會發展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大學為社會提供大量的高等人才,大學所創造的新知識和新技術也為社會技術進步和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大學組織文化也反作用于社會文化,高校不僅是社會經濟再生產的工具,也是文化再生產的手段。
首先,創設誘因。在高二上學期,我擠出5課時,讓學生閱讀郭沫若、卞之琳、舒婷、顧城等人的6首新詩(包括朦朧詩),旨在為下學期講授新詩奠定基矗新詩反映的雖然是新生活、新思想、新感情,但理解難度并不亞于古詩。所以有些新詩學生讀后常常茫然不知所云。這時,我于疑難處給學生一一點撥,竭力培養他們的悟性,幫助他們找到理解的門徑。
學生由迷惘朦朧到清晰明白,這是一大進步。他們學到以前沒有學到的知識,自然就產生了求知欲望和濃厚興趣。我趁熱打鐵,介紹一些詩刊、詩報和新詩集讓他們在課余閱讀。這么一來,學生讀詩抄詩,便蔚然成風。
2夜間護患情況分析
2.1病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點心血管病人夜間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加強,易引起心肌細胞抑制,導致心率減慢、心肌收縮力減弱等,甚至會引起病人在夜間出現竇性停搏、房室傳導阻滯等嚴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所以夜間對心血管病人來說是發病的高發期。
2.2護理人員方面的因素護士均為女性,體力較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生理期,夜間生物鐘紊亂,身體極度困乏,且夜間值班人員少,無人監督,如果沒有較強的責任心、良好的道德修養及自制力,就很容易放松對病人的觀察而導致不良后果。
2.3陪護方面的原因夜間陪住人員,往往適應不了生物鐘的紊亂而困乏入睡,加上住院時間長,陪床人員身心疲憊難以提供變化的信息。
3夜間臨床觀察與護理
夜間護士應詳細做好床頭交接班,了解病人日間病情變化,主要治療、心理、睡眠及飲食情況,熟練掌握急救器材及藥品的使用情況,并知道急救儀器的放置位置,以助于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和順利采取急救措施。同時根據心血管患者病情變化特點,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3.1制定夜間工作流程護士接班時要詳細交接,并將交班內容整理在交接本上,以便夜間有條不紊地進行工作。防止遺漏治療和護理。
3.2按護理等級要求定時巡視病區,包括病區安全設施、專科設施及急救儀器設備情況、儀器使用情況、巡視住院患者的病情變化、了解值班醫護人員的動態。保證夜間全病區的護理安全。
3.3夜間病情觀察、治療及護理。對夜間治療的患者,我們更應該保持高度慎獨精神。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保障治療及時、準確無誤地進行。
(1)對病區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數,要隨時觀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狀態變化,及時了解患者主訴,如胸悶、胸痛、心悸、氣急,并進一步觀察其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及時通知醫師并采取相應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定時測量脈率、脈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壓,要定時巡查液體滴速。
(3)檢查患者用藥情況,密切觀察患者的用藥過程及不良反應。對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時反饋給值班醫生,排除外周環境的干擾,或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協助患者安靜入睡,保證患者睡眠。
(4)對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要定時翻身、扣背,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做好皮膚護理。
(5)密切觀察心電變化,并做好詳細記錄。如有異常及時向醫生匯報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