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程開放教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3 15:05: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微課程開放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微課程開放教育論文

篇(1)

近幾年來,我國涌現出了很多“微”事物,比如微博、微信、微小說、微視頻等信息傳播的媒介。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等系統內涵蓋了大量地微型學習資源,微學習已經成為信息時代學習的主要方式。為了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應運而生。微課程的出現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進行學習,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激情和效率,還大大地提高了教師團隊的建設,同時還為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進行交流開辟了多種途徑,從而可以及時地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因此,要加快推進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改革的進程,在為學生進行減負的同時還能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一、微課程的簡介

“微課程”最早是在2008年由美國高級教學設計師戴維@彭羅斯提出的,他認為微課程是將幾十分鐘甚至幾小時的內容壓縮成在60秒內的知識,并對此進行研究。而最近幾年,微課程在我國也有了蓬勃發展的趨勢,廣東佛山教育局的胡鐵生最先提出了微課程的概念,他認為微課程是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將45分鐘的課堂內容的重點、難點、基礎點分類進行視頻播放,不僅能滿足學生對學習的個性化要求,還是對傳統課程內容的補充和拓展,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效率。此外,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李玉平老師也是較早對微課程進行相關研究的,推動了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在中國開展的進程。

(一)微課程的定義

目前,在我國不同的研究學者對微課程有不同的解釋,但是,總體而言,從廣義的教學資源上來講,微課程也就是微型視頻網絡課程。在微型學習的相關理論的引導中,微課程以微型教學視頻作為載體,對課堂內容上的重點、難點、疑點以及實驗、活動等為基礎,開發的一種多種學習方式的網絡視頻課程資源。另外,在微課堂中還涉及微教案、微習題、微課件、微反思、微反饋等輔助教學的相關材料,輔助學生對所講的知識點進行了解和掌握,為以后學習和考試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微課程的特點

微課程基于微型教學視頻為載體進行學習,不僅能將文字和圖片隱含的知識點挖掘出來,還能將隱性知識點顯性化,避免對重要知識點的遺漏?;谖⒄n程的定義,微課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與傳統課堂相比,教學時間非常短。微課程的一節內容一般持續時間不超過10分鐘,短小精悍,可以使學生一直保持注意聽講的狀態,提高聽講的效率;在對知識點進行聽講后,還可以有精力去做對應的習題,提高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第二,與傳統課堂相比,微課程內容更加簡潔,主題鮮明,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通過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媒體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精力投入到對課堂內容的學習中來,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第三,與傳統課堂相比,微課堂移動開放靈活,學生可以提前將微視頻下載到移動客戶端上,以便隨時進行觀看,大大地提高了業余時間的利用效率。第四,教學資源環境微型化。微課程將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所有資料微型化,例如課件、筆記、習題、反思、反饋等等,將傳統課堂微型化,為學生進行學習創造了一個方便、靈活的學習途徑,方便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補充和反思,彌補傳統課堂內容的不足,營造了一個主題鮮明、教學方式多樣的開放式教育教學模式。第五,適用范圍廣,微課程雖然是針對學生設計的,但是同樣適用于非學習領域,例如教師進行深造、備課,工作者進行深造等同樣適用。第六,草根創作,微課程短小精悍,涉及的知識點僅僅只有一個,這促使了很多普通人成為課題的研發者。第七,及時進行反饋,與傳統的課堂相比,在微課程上教師可以及時地聽到對自己的評價,以便及時對自己的不足進行彌補;學生可以根據系統反饋,鞏固所學知識,完善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等。

二、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作用

(一)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對學生的促進作用

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改革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微課程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進行自主學習的環境,滿足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個性化需求。微課程這一開放的教育教學模式使得教師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變成了學生的朋友,可以使學生隨時與老師進行互動和交流。微課程具有完整的教師設計和教學服務支持體系,可以對學生的練習內容進行記錄,進而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和反饋,使得學生可以據此進行知識的查漏補缺,對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另外,微課程對學生所學過的內容是進行永久保存的,方便學生隨時進行復習和查看。

(二)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對教師的促進作用

微課程作為一種開放的教育教學模式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水平。第一,課題的選擇,微課程的課題僅僅是針對課堂內容的某一點作為知識點進行展開教學的,例如課前導入、重點、難點、課后延伸等角度。通過對微課程進行教學設計,可以加深教師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第二,內容設計,教師在對微課程的內容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準確地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還可以提高教師對計算機技術的運用熟練度。第三,可以提高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與概括能力,開闊教師的視野。第四,通過微課程的評級系統,教師可以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能力水平的提升。

三、開放式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現狀

在2013年7月3日,國家開放大學正式啟用了“五分鐘課程網”,這是我國微課程在開放教育領域的一個里程碑,推動了我國教育領域改革的進程。近幾年來,我國在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領域內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教師參與微課程的積極性高漲,微課程涵蓋的教師、課程內容也越來越多。雖然從全國的整體角度來看,微課程的發展狀況良好,教師整體水平較高,教學質量能夠得到保障;但是由于沒有先例可以追尋,在微課程的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學形式單一。目前,在微課程中絕大部分視頻仍然沿用傳統的單一教學形式,沒有對教學形式進行創新,豐富課堂內容,例如,在第四屆全國中小學優秀教學案例評選活動暨“中國微課大賽”中,參賽的教學案例的教學形式幾乎雷同,沒有新意。又比如在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中,參賽對象雖然改變了教學模式,開放了學習途徑,但是他們僅僅是把傳統課堂上的內容全盤接受放在微課程中,從真人講解變成了視頻播放,縮短了教學時間,卻沒有改變最根本教學方法,達不到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改革的目的。因此,要完善微課程的教學形式,豐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效率。第二,微課程選題偏大。微課程最關鍵的就是選題的“微”,只有“微”選題,才能精準地把握主題,用最精短的語言概括選題所包含的內容,引起學生對選題內容的興趣,進而對此選題進行學習。但是如果微課程選題過大的話,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就需要用非常復雜、繁瑣的語言對選題進行講解、舉例,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對福建電大首屆微課程大賽進行觀看和研究后,可以發現大多數教師在選題的過程中過大,嚴重影響了后面的發揮,導致教師不能發揮正常的教學水平的能力,影響比賽結果。因此,為了微課程的成功,必須對微課程的選題進行深思熟慮,不要求選題含義深刻,只求“微”。只有“微”選題,才能用最短的時間通過短小精悍的語言講解清楚,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三,對微課程沒有清晰的認識。微課程作為開放教育教學模式的一種新生模式,并沒有在很多領域進行大面積的實施,很多人,其中也包括教師都對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沒有非常清楚的認識和了解,就會在微課程的開發和實踐過程中進入很多誤區,嚴重地影響到微課程的推廣和實踐,不利于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在微課程方向的改革。例如,在福建電大首屆微課程教學大賽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很多參賽的對象對微課程的認識出現了偏差,導致參賽者未能發揮出平常水平的一半。因此,教師和其他人都要提高對微課程的認識,了解微課程的范圍、內容和特點,從而可以使投入到微課程的精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改革的路徑

目前,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利用網絡形式進行授課。微課程主要以智能手機、電腦、平板等移動設備為載體對具有特定主題的微視頻進行播放,還包含有與視頻內容有關的微型課件、筆記、習題、反思、反饋等輔助學生進行學習的模塊,此外,在微課堂上還可以與教師、學生進行在線互動,及時解決在視頻、習題等遇到的問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進行學習的效率。為了提高學習資料的真實、完整,微課程不但是一段微型視頻,更要具備一套對教學進行分析、設計、開發、評價等過程的完整系統,使教師可以不斷地對自己研發的微視頻進行完善,提高視頻內容的趣味性、真實性、豐富性。因此,為了提高微課程開發與實踐的步伐的速度,必須對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改革路徑進行創新。

(一)將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與現實課堂進行結合

為了推進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改革進程,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微課程與現實課程二者之間的聯系,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保證微課程的實際性和有效性。微課程必須來源于現實課堂,將教學的要求和目的、學生對知識的需求考慮進來,不斷地對課堂所包含的內容和教學形式進行調整,不斷地進行完善,從而可以更好地為現實課堂進行補充和拓展,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微課程的學習者,有效地提高微學習者的積極性和效率。微課程作為最新的教學形式,在現實課堂中不僅可以對課程進行引入,還可以講述核心的概念,演示探究過程,演算課后習題等等,不僅可以吸引學生進行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對實驗結果的認識。但是,在與現實課堂進行結合的過程中,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要求,在對學生的需求進行充分考慮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精準設計,力求使用最短的時間對學習內容進行精煉的講解。另外微課程根據學習對象、學習目的、學習內容的不同,進行不同的設計,例如,經濟學科的學習內容的課程設計就要更偏重于趣味性,理科學習內容的課程設計就要考慮到學生的壓力,適當地增加一些提高學生積極性的元素,使微課程可以真正地做到輔助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

(二)完善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教學設計體系

作為開放教育教學的一種模式,微課程不僅僅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將課程內容用視頻呈現出來,而是作為一門完整的課程進行呈現的。因此,微課程要具備一套完整的課程內容教學設計體系。為了滿足不同的微學習者對微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形式的需求,微課程一定要根據不同的需求和目的,結合教學目的和要求對課程內容進行教學設計,以做到因材施教,大大地提高微學習者學習的效率。例如焦建利教授曾經提過的“ADDIE”教學設計模式,這一教學設計模式涵蓋從分析到設計,最后到評估的各個環節,能更好地滿足微課程對教學設計的個性化要求。此外,在做好教學設計后,還要注意微課程中的教學支持體系的構建。教學支持體系的構建不僅能輔助學生進行學習,加強學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還能對學生做過的微習題進行反饋,提醒學生加強對相關知識點的重視度,避免以后再次出現類似錯誤,從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做題的正確率和速度。與此同時,教學支持服務體系還能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增加現實課堂與微課程之間的聯系,使現實課堂與微課程實現統一,便于學生進行連續的學習。

(三)加強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推廣與應用

對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進行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微課程的應用。為了實現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應用的目的,就必須對微課程進行推廣。目前,大多數人都對微課程的認識微乎其微,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微課程時出現了很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微課程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因此,要加強對微課程的推廣,提高人們對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程的認識度,擴大微課程在我國的各個領域的應用范圍,使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可以利用微課程隨時隨地地進行學習。比如,可以對微課程進行集中的宣傳,提高宣傳的力度和效率;可以通過共享交流進行推廣,提高師生和其他學習者對微課程的認識;可以通過專家點評進行推廣,提高微課程在人們中的知名度;對優秀的獲獎微課程向人們進行展示和推薦,加深人們對微課程的認識;另外,還可以不定期地組織教師對“微課程”進行觀摩、學習、評價,以提高教師設計微課程的能力,從而可以對微課程進行推廣和應用。綜上所述,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時代已經到來,與當前應用廣泛的社交軟件一樣,微課程在教育領域,尤其是在建設開放大學的過程中,將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發展前景。從教師角度來看,微課程改變了教師備課的形式,將紙質備課變成電子備課,易于保存,使用方便;而且對傳統的教學和教研方式進行了創新,打破了教師進行聽評課的傳統模式,使得教師可以隨時根據微課程上面的評價系統對自己進行不斷地完善,從而提高專業水平。從學生角度來看,微課程為學生進行學習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可以對傳統課堂上學習的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加深學生對課堂所講內容的理解。隨著開放教育改革步伐地不斷深入,以及電子設備和無線網絡的廣泛普及,極大地加強了對微課程的推廣與應用,使得通過移動電子設備在微課程上進行學習的人變得越來越多,最終使得微課程成為開放教育教學的一種新的模式和學習途徑,拓寬了人們進行學習的渠道,提高了人們進行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余亮,黃榮懷,楊俊鋒.開放課程發展路徑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6).

[2]索姆奈杜,肖俊洪.開放教育實踐再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14(2).

[3]王鵬,邊琦,肖鳳艷.MOOC背景下教學資源建設的發展方向———基于對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工作的回顧[J].現代教育技術,2014(4).

篇(2)

教師教育效率,即在單位時間內,學習者自身潛力發揮的程度與獲取的學習收益?!靶省辈粌H影響著教師的發展水平,而且決定師范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本文結合洛陽師院的辦學實踐,就提升教師教育效率的理念和制度問題作些思考。

一、樹立效率與質量的理念

教師教育效率與質量是一對具有共生關系的概念。雖然,國際上對高等教育發展的關注目光似乎已經從效率優先轉向了質量優先,但在此處把提升效率作為重要問題進行討論并非和國際趨勢相沖突。尤其在高等教育仍面臨著規模擴張的現實沖擊情況下,不僅需要構建教師教育質量的制度保障機制,而且也需要構建完善的效益監控體系,特別需要構建對辦學經費使用效率的監督和控制體系,并通過效益監控體系確保“質量是生命線”的落實。

為了持續提升教師教育效率,升本以來,洛陽師院一方面端正辦學理念,明確辦學定位和辦學思路;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實踐探索,努力創新制度環境,不斷完善效率提升的制度保障系統。學校認為:教師教育效率的提升,依賴于富有特色的開放環境,依賴于扎實的教師教育實踐,依賴于目標、內容等的和諧融合,更需要依賴于制度建設。教師教育如果不與基礎教育實踐相結合,不能按照基礎教育的需求與發展及時有效進行系統改革,或者雖然作了一些改革而缺乏自身辦學特色、模式、標識、計劃、獨特舉措和獨特思路,教師教育效率的提升就難以發生。教師教育如果缺失系統的制度保障,其效率的提升也同樣難以發生。所以,提升教師教育效率,必須首先具有成熟并富有特色的、開放的、實踐的、融合的和制度性理念系統,遵循教師教育的發展規律形成明確的發展思路。升本以來,洛陽師范學院發展教師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走開放性、實踐性、合和性和教師教育制度系統化的發展之路。

二、倡導教師教育的開放性

所謂開放性,指教師教育的視野必須面對國際改革的現實,必須與國內前沿的改革趨勢相接軌,必須與基礎教育的需要相吻合。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革教師教育的體制,構建開放多元的教師教育模式,并努力創造條件,提升教師教育的學歷層次,以此提高教師的專業學術水平和教育專業素養。例如,洛陽師院的一批教師經過多年研究和實踐,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相似教育模式”就是學校堅持開放性辦學的結果。

所謂“相似教育模式”就是指按照相似教育論的基本思想,形成由教育對象和目標、教育內容和方法、培養途徑和質量標準等要素構成的相對穩定的教育教學結構和組織過程。基于這樣的認識和長期的實踐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師范生相似發展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內涵是,“基礎性、專業性、通識性、多元性和民主式、自由式、互動式、開放式”。即在師范生發展過程中,強調師范教育必須與基礎教育領域相溝通;強調師范生應選擇適宜而義必要的專業領域;強調教師教育過程人文精神和教育信仰的融會貫通;強調合格教師培養過程中知識與技能結構的多元化。同時,強調營造教與學的民主氣氛;強調師范生個人潛在資質的自由挖掘和師范生個性的張揚;強調通過師生互動引發對現實問題的拷問、反思和探究;強調教育教學思想的輸出、引進和實踐驗證。相似教育模式指向的目標是,要把師范生培養成為高層次、高素質、創新型、通用性的基礎教育教學的骨干人才。其明顯標志,不僅在于使師范生獲得了可以直接運用教育活動的知識,掌握了成熟的教學技藝,而且在于通過學習,使師范生都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促人向上向善、教人創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心靈,有堅定的教育信仰和高度的責任感。

三、加強教師教育的實踐性

篇(3)

當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的主要進展以下:一是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注重課程的綜合性,打破了以往基礎教育課程過早開始分科教學、造成知識系統性、完整性欠缺的局面,使學生能夠對知識和世界形成整體認識;二是新基礎教育課程強調課程的實踐性,在小學高年級開設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給小學生提供貼近社會生活的機會,發展綜合實踐能力;三是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視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勇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特征的新的學習方式;四是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注重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這就需要對當前的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進行調整,特別是實踐課程設置應具有面向基礎教育、服務基礎教育的意識,體現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協調的現代教育理念,從而更好地實現為基礎教育服務的功能。

(二)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建設的需要

在我國高等師范教育體系中,小學教育專業的發展時間不長,還是一個全新的專業,其專業建設存在諸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別是其課程體系的建構尚處于探索階段。當前,小教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沒能有效融合,學生的理論學習與真實的小學教育相脫節;另外,在實踐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并沒有作為一種課程去建設,實習內容單一,實習任務只限于課堂教學和班主任工作,而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教育調查等其他教師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極大地忽視,因而學生的教育實踐能力難以適應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為此,在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建設中,要不斷加強和改革實踐教學,建立實踐課程體系,促進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進一步提升。(三)滿足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需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知識在未來社會發展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了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如果像過去一樣,將學習期和工作期截然分開為兩個階段,人們僅僅擁有學校學到的知識,那將難以適應知識的更新速度和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需求。由此,要求學校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科學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具備持續學習能力,滿足他們終身發展的需要。早在1991年,美國勞工部就對終身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做出明確的規定,包括:收集、分析和組織信息;交流思想和信息;計劃和組織資源;理解和設計系統;解決問題;使用技術;運用數學概念和技術;與他人共事。目前的高等教育課程常常只限于特定領域的知識技能,從終身學習的需要出發,坎迪等呼吁大學課程改革要以終身學習知識技能作為核心,其次一級是通用性知識技能,最后表面層為各學科內容和情景性知識。終身學習的社會現實使傳統高等教育課程面臨巨大挑戰。作為培養教師為己任的師范院校,應該在教學目的、內容和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培養學生成為兼具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性精神的人才。

二、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踐課程設置構想

人才培養是一個完整、動態和漸進的過程,高師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構筑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構建要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以人才培養方案為指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主線,以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和各個實踐教學環節的合理配置,建立起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的結構和功能最優化的實踐教學體系。根據這一構筑思路,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的課程體系框架如下:在時間維度上,實踐教學貫穿大學四學年八學期,體現全程性;在目標內容維度上,實踐教學包括專業情意、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體現綜合性;在實踐課程的實施上,課內課外結合,校內校外結合,體現開放性;在實踐課程評價維度上,通過課程考核、職業技能展示。

三、小學教育專業全程教育實踐的實踐探索

(一)在教育實踐的時間上安排體現全程性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新生入學第一學年舉辦專業認知教育活動,同時開始學科教學和教學基本功訓練;第二學年是組織各種教學實踐競賽活動、社團活動等,同時組織教育見習,主要是組織師范生到小學進行觀察,深入地了解小學教師日常的教學行為、了解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小學班隊會的組織與實施等;第三學年安排微格訓練、小組模擬訓練以及教育實習,幫助學生學會設計教案、并且能夠站上講臺講課,讓學生體驗課堂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同時,通過組織班隊活動,培養班級管理能力;并初步學會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評價;第四學年就業(頂崗)實習和進行理論提升,圍繞教育見實習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能夠撰寫出符合要求的論文。

(二)在教育實踐的目標與內容上體現綜合性

1.專業情意培養。專業情意培養主要是通過第一學年舉辦專業認知教育活動,以及學科教學,還有各個學期的教育見習與教育實習來進行培養。首先是新生入學階段就組織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專業認知教育;其次,結合教育科學類課程,引領學生形成熱愛教師職業、熱愛學生等良好職業意識;第三,通過課程和課外相結合,組織教育見(實)習以及志愿支教活動,幫助學生直接的感知和體驗小學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在這種感受體驗中培養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并轉化為學習的動力,為將來走上教師工作崗位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2.專業技能訓練。教師專業技能是從事教師職業的必備技能。按照《教師專業技能訓練大綱》的要求,教師專業技能訓練的主要內容有普通話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工作技能(教學設計技能、課堂教學技能、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技能、組織和指導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技能、教學研究技能);書寫規范漢字,教育工作文本寫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結合我校實際,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師專業技能主要通過教學基本功、教學基本技能和教育實踐三個方面來訓練。

(1)教學基本功。內容包括漢字書寫(三筆字)、普通話、兒童歌舞、琴法、簡筆畫等。主要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學期,分別開設普通話、書法和音樂、美術、舞蹈等課程,同時安排學生通過早讀、晚自習進行教學基本功訓練,每學期安排基本功驗收以及各項基本功比賽,促進學生進行訓練。

(2)教學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第一,教學的設計技能,主要表現在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對教材進行分析,了解學生現有水平對學習方式進行選擇,根據教師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編寫教案、制作課件或設計板書等方面;第二,課堂教學的組織技能,主要表現在課的導入、講解、提問、課堂組織、交往互動、作業的設計與批改技能等,主要通過微格訓練、小組模擬訓練以及教育實習進行訓練。

(3)教育實踐。主要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和頂崗(就業)實習以及綜合社會實踐部分。第一階段是教育見習。目的在于通過專業見習活動,讓師范生對小學教育教學常規活動的構成,小學生的學習內容、心理特點和活動形式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從而幫助其對未來職業有比較清晰的認知。一般安排在一年級、二年級,每學期集中安排一周時間。第二階段是教育實習,要求學生在對教育理論進行學習之后,結合學科教學法課程和班主任工作課程到中小學校進行有針對性的實習。一般安排在三年級,大約安排五周左右。平時每周安排一個下午到小學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學習輔導與課外活動。第三階段是就業(頂崗)實習和畢業論文階段,主要包括教學實習、班主任工作實習、教育調查等內容,要求學生完成課堂教學,學會處理班級日常事務和學習做好個別學生的引導工作,在充分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上完成教育調查報告。畢業實習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學年,大約13周時間。

3.班級管理能力培養。班級管理能力是合格小學教師的必備條件。這主要包括:第一,組建班集體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制訂班級工作計劃、確立班級奮斗目標、培養和使用學生干部、班風建設等方面;第二,進行個別教育能力,主要表現在善于對學生的觀察、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輔導、實施發展性評價等方面;第三,班隊活動設計與組織能力,主要表現在根據班級特點和學校要求設計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主題活動方案,組

織班隊主題活動;第四,與學生、學生家長、任課教師溝通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善于和學生交往、指導家長實施家庭教育、協調任課教師之間的關系等。4.教育研究能力培養。教育研究能力是現代教師專業技能的必要組成部分。這主要包括: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的選擇、研究計劃的制訂、研究方法的運用、研究資料的統計和分析、研究論文的撰寫等。結合學生實際,應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訓練:

(1)案例研究分析。圍繞案例搜集資料、寫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夠分析案例,能夠寫出符合規范的案例研究報告。

(2)教育問題調研。能夠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按照要求制訂調查問卷,列出調研提綱,在調研中能做好相關記錄并進行相關分析,寫出調研報告。

(3)教育論文寫作。能夠在指導教師指導下,做好教育論文的選題、研究、寫作。主要安排在畢業學年。

(三)在教育實踐的實施上安排體現開放性

1.結合教師技能課程,規范校內的常規訓練。技能必須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訓練才能形成。根據小學教育專業特點和學生的發展需求,我們依托校內的師范生專業技能培訓中心,統一規范和安排了對學生專業技能訓練。主要包括專門的教師專業技能課程的訓練和學生自主練習。一是修訂和完善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增設教師專業技能課程。如開設了《口語訓練》《書法》《美術》《兒童舞蹈》《琴法》《多媒體課件制作》等技能類課程,通過課程促進學生對教師專業技能的掌握。二是統一安排低年級學生的課余訓練。課內學習時間和效果畢竟受到限制,因此,我們統一安排學生的早晚練習,要求全體學生在練習時間到相應的多媒體教室、琴房、舞蹈室、書畫技能室等去練習技能。主要安排有:早讀、每日一畫(簡筆畫)、每日一寫、每周一歌(舞)等,每學期末按年級組織教師專業技能訓練成果驗收。三是抓好學生的自主練習。其余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自主選擇特長項目加以練習。確保每個學生的基礎技能和特長都得到鍛煉和提高。

2.結合教育實踐課程,組織學生深入小學接受培養和檢驗。首先,組織學生到小學開展專業認知,請優秀小學教師給學生講授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的信息,讓學生了解基礎教育的發展的動態,同時,初步接觸小學生以及小學教師的工作;其次,讓學生走進小學開展教育見習活動,全方位地了解小學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容以及安排,協助小學教師評改作業、組織班隊活動等,從而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與合格教師的差距,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再次,組織學生進行教育實習(頂崗實習),讓學生在小學具體的教育教學情景中接受培養。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提升,圍繞教育見實習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

(四)在教育實踐的評價上體現形成性

1.建立訓練規范,完善課程評價機制。規范的評價機制對教師專業技能訓練既有監督又有指導作用。首先,我們主要從以下方面建立規范:小學教學技能考核標準、小學教學技能訓練方案、小學教學技能訓練檢測辦法等;其次,按照標準,自我檢測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發現問題及時加以更正,促使教師專業技能訓練科學化、系列化、規范化,確保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落到實處。

篇(4)

按課程內容的知識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可分為結構性知識課程和非結構性知識課程。結構性知識課程是根據結構性知識而設計的課程,其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具有嚴謹的邏輯結構。其包括必修課中的公共學位課(如外語課、政治課)、學位基礎課(如教育管理學、教育哲學)和專業學位課(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史)。授課的教師一般選擇某一本或某幾本指定的教材作為教學內容,按照教材的單元、章節進行教學,知識的邏輯結構十分緊密,其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本學科領域的專門知識,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并在實踐中運用自如。非結構性知識課程是根據非結構性知識而設計的課程,其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沒有結構性知識那么緊密,邏輯結構也沒有結構性知識那么嚴謹。其主要指選修課,如專題類課程和學術前沿類課程。教師一般根據某一個主題而選擇教學內容,大多沒有指定的教材,知識之間沒有十分明顯的聯系,其目的是使學生拓寬知識視野、掌握學科的前沿動態等。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關于劃分結構性課程與非結構性課程所包括的課程并不是一定的標準,其劃分的標準是授課的內容。例如,我校開設的必修課中的政治課程是按照專題形式開展的,其屬于非結構性知識課程,而有些院校是用特定的教材作為授課內容,其屬于結構性知識課程。 

二 文科類碩士研究生MOOC應用應注意的問題 

在針對于文科類碩士研究生課程設計及運用時,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學習內容分析環節。教師在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和學習者需要分析的基礎上,選擇與組織教學內容。一般情況下,專業課的內容屬于結構性知識,其有特定的教材,可以作為教學講義。如高等教育學的專業學位課——高等教育學,有幾種不同版本的《高等教育學》教材,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可以以某一本教材作為教學講義,也可以綜合幾種教材形成新的教學講義。專題類與學術前沿類課程的內容一般屬于非結構性知識,它們沒有特定的教材,教師可以從學者的學術論文、書籍或教材等截取某一部分或章節進行整合作為教學講義。如高等教育學專業的選修課——國際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專題研究,現在沒有專門的書籍或教材對其進行詳細的介紹與闡述,教師可以把其分為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在收集關于英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資料時,可以查閱《高等教育史》或《走進世界名校:英國》等書籍、在知網搜索相關文獻資料或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最后進行篩選、加工從而形成講義。學術前沿類課程的內容主要是對本學科某一熱點問題的探討、教師對學生分享某一學術會議的內容、某一模塊知識點的講解或學術沙龍等,例如“高等教育學的研究方向”“分享中國高等教育論壇的內容”“高等教育信息化”。其分析學習內容的方法與專題類課程的方法大體相同。 

第二,制作學習資源環節。在現有的MOOC課程中,大部分課程都以視頻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這種方式是否適合碩士研究生的學習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碩士研究生在思維方面有了更高的抽象性和理論性,并由抽象邏輯思維向辯證邏輯思維發展。同時觀察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統性進一步增強,已能按程序掌握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細節特征,思維的組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獨立性更為加強。碩士研究生大多是成年人,年齡在22~35之間,他們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注重學習效率。并在思想認識、心理素質和知識積累等方面已經具備專攻某個學科研究領域的基本條件。學習資源呈現方式選擇講義與視頻講解相結合的方式。講義是全部教學內容的文字資料,教師上傳到MOOC平臺,學生可以隨時下載使用。視頻資源是主要講解教師認為重點或難點的知識,一個視頻只針對于某一個知識點進行的講解,時間控制在10分鐘之內。短小而精悍的視頻可以保持學生的注意力,降低產生厭學情緒的幾率。簡單的知識以碩士研究生的學習能力完全可以掌握,教師只需錄制講解重點、難點知識的視頻,把節省的時間用在組織討論交流、發展學生思維和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上。學生對于教師沒有講解的知識存有疑問,可以通過MOOC平臺中的討論模塊話題,同學之間相互幫助,解決問題;如果問題還沒有解決,在“線上自學+課堂討論”型的模式中,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進行詳細地講解,在完全自主學習型的模式中,教師可以在實時交流的環節在線進行詳細地解答,也可以通過“回貼子”的方式同學生交流而進行解答。 

第三,設計測試題目及答案環節。在現有的MOOC課程中,大多是理工類的課程,其測試題目是客觀題,答案是唯一的;而文科類的課程,大多數的測試題目是開放性試題,答案不是唯一的。而MOOC平臺并沒有針對開放性試題做技術上的支持,所以需要教師在設置答案的時候做特殊的技術處理。筆者認為,一種方法是將主觀題目客觀化,變成多項選擇題或者其他形式;另一種方法是設置答案的呈現方式,只有在學生回答完測試題目后,才可以看到參考答案,這里就需要助教做大量的工作來保證學生答案的有效性,是其通過思考寫出來的,而不是胡編濫造或者抄襲而來的。對于有些較難的題目,教師可以采取錄制視頻的方式來呈現答案,詳細地講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與運用新知識。 

第四,討論交流環節。討論交流活動是存在于課程開始到結束之后的各個環節。通過此類課程的學習,主要培養文科碩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學術能力、批判性思維、表達能力、交流與協作能力等。需要教師與助教充分利用社交工具,關注學生的動態,了解學生的想法,無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交流。例如,可以利用微信建立討論組或朋友圈,教師與助教分享關于課程的一些資料、信息及前沿動態等,使學生無意識地進行思考、參與交流。 

第五,評價環節。關于學生是否充分學習、是否掌握了新知識方面,不僅從學生討論交流的內容、測試題目的答案可以了解,MOOC平臺還提供了統計學生學習時間等統計功能。教師與助教可以從后臺查看每一個學生在平臺的的學習時間,也可以查看每一個同學觀看某一個視頻的次數。這樣,不僅可以從了解學生學習時間的多少、是否有學習,還可以了解講解知識方面的問題。例如,如果教師查看到幾乎每一位學生都對同一個視頻觀看了很多次,那么關于此視頻知識內容的講解就存在問題,在課堂上或實時交流的時候就要重點講解這部分知識,并且反思自己的教授方式。關于學生自評和互評環節,教師一定要制定出客觀、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細則,讓學生有依據地客觀地進行自評或互評。例如,評價某一位同學的小論文,可以從論文的邏輯結構、敘述語言和觀點的新穎程度等方面進行評價設計;另一個維度是等級分配方面,可分為完全符合、比較符合和不符合3個等級,相對應2分、1分和0分。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具體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教師進行認真、深入地分析與設計。 

 

 

參考文獻 

[1]姜藺,韓錫斌,程建鋼. MOOCs學習者特征及學習效果分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11):54-59. 

[2]程璐楠,韓錫斌,程建鋼. MOOC平臺的多元化創新發展及其影響[J].遠程教育雜志,2014(2):58-64. 

篇(5)

教學資源的定義決定了其具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形成教學能力的、具有價值的、可以在教學中應用的要素。目前我們討論的教學資源主要是指數字化和電子化的教學資源和信息。即,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活動過程中需要的多媒體資料、教案、課件、試題、作業練習、教育論文、電子圖書、網絡課程等都可以稱為教學資源。

目前我們所提到的教學資源主要由數字和電子的信息構成。該類信息包括數字和電子的教案和課件;數字化和電子化的試題和作業;數字化的和電子化的論文、圖書和網絡課程等。以上都可以歸到我們所定義的教學資源。以上對于教學資源概念的總括讓我們看到教學資源有在教學過程中具備三個重要特點:1.形成教學能力;2.具有價值;3.在教學中應用。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學生獲得教學資源的方式有限。傳統教學模式下只有課本、參考書、教師授課等較單一的方式。近年來,Internet在我國快速發展, 截止到了2015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保持低速增長。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94億。網民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網民繼續向低學歷人群擴散。電腦、手機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

但是,網絡的開放性導致網絡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大大降低。以醫學知識為例,網上大量的醫學信息是保健品、藥品等推廣的,為利潤計這些信息往往以醫學基礎知識為基礎,過分夸大某些概念,甚至進行歪曲。學生本不具備足夠的辨識能力,以網絡作為獲得知識的主要手段將會導致錯誤概念的建立,對學生學習造成極大的危害。

此外,資源太多學生無法取舍,甚至選擇資源比使用資源更加耗費精力。以《中醫藥學概論》為例,不僅教材版本多不勝數,網上資源更是極為豐富。僅在搜索引擎輸入“中醫藥學概論課件”即可得到34300個結果。如此多的信息如何篩選,成為擺在學生面前的首要問題。

因此,課件教學資源整合勢在必行。

二、教學資源設計

中醫藥學概論課的教學內容可分為中醫學部分、中藥學部分和方劑學基礎部分。在具體的教學中,每一堂課都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及其載體教學媒體等要素組成。

1、教學目標分析及媒體的選擇

中醫藥學概論是研究人體功能活動規律的科學。結合課程的特色,《中醫藥學概論》教學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機體各系統、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這些功能是如何實現的以及它們受到哪些因素的調節和控制。所以建立各大系統的形象,理解機體的運轉機制,為本專業后續課程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是學生學習的重點。

結合課程的教學目的和課程特色,解剖圖片、生理機制動畫、實驗視頻對教學目的的表現效果最佳,文字、聲音效果欠佳。

2、教學流程的設計及流程圖

課堂教學設計討論的是如何有效建立教師和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之間的關系使之產生最佳的效能。教學設計的主要方法和原理是是按系統科學原理進行的。

中醫藥學概論是一門實驗科學,相較于文學、歷史等課程,其擁有大量的圖片、標本、實驗視頻作為信息載體,可以極大的增強知識的直觀性。所以教學的流程設計如下:

中藥的產地

中醫藥學概論―影響中藥作用的主要因素單元流程圖

當然傳統文字教案也是重要的輔助手段的。該課堂教學流程圖,更形象、更直觀地展示教學資源之間的關系-教師講授和學生參與情況一目了然。

3、教學資源整合的設計

教學資源的整合需要一個載體,教學內容通過這個載體傳輸給受眾。網絡載體便是當今教學資源整合的首選載體。以網絡為載體的教學資源整合也就是數字化教學資源整合。這是教學資源整合的重點。

“數字化教學資源整合”就是在遵循一定的規則下,把教學媒體素材、試題、課件、文獻資料等資源進行融合重組,形成一個更好的數字資源體系。使用戶能夠完成教學資源的檢索和利用。

目前,網絡教學課件已成為大多數教學資源建設者的首選。網絡課件具備多個功能,如備授課,練習輔導,考試,教研統計等。網絡課件又有多種展現課程內容的形式如圖文、音頻視頻等;網絡課件還同時擁有課件教案、試題作業、教育論文及電子圖書等豐富內容,強大的功能拓展能力,成為大多數教學資源建設者的首選。所以,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在浩如煙海的網上資源面前建立或選擇一個功能全面的網絡課件無疑是最便捷的選擇。

三、教學資源整合的思路與策略

1、教學資源的搜集整理

數字化教學資源包括教材、教學文件、多媒體素材(PPT、音頻、視頻、圖片、動畫等)、交流平臺和工具等等要素。搜集整理教學資源是第一步。

(1)采集資源。免費資源,如網絡精品課程、網絡開放課件、試題以及多媒體素材等資料;付費資源,如購買針對性強、權威的優質教學資源;自主開發資源,根據各學科的教學特點學校自己組織將自有教學資源數字化;最后,鼓勵教師勇于嘗試各種新的技術和手段,不斷制作新形式的資源。

(2)資源優勢互補。文本資源與多媒體資源形式共存,完整課件與章節課件共存,全課通講、專題講座與微課等共存。

2、教學資源質量的評價

教學資源質量評價是資源質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是資源整合質量的重要保證。

(1)數字化教學資源質量評價的依據:內容的適應性、準確性、權威性、實用性、時效性等。

(2)數字化教學資源質量評價的一般步驟為:界定評價內容、選擇評價方法、確定評價指標、采集評價數據、評價并得出結論。

(3)數字化教學資源質量評價內容重點在于資源質量、服務水平和使用效益等方面。就中醫藥學概論這門課來說,收集到的資源首先要判斷適用性,包括專科、本科教材的區分。??平滩妮^簡單,對學生只要求記住“是什么?”不要求知道“為什么?”;本科相對內容豐富得多,對學生不僅要求記住“是什么?”還要求知道“為什么?”。所以根據學生的情況要對資源進行區分。此外,名牌院校、學科權威的網絡課件自然更應該被重視;功能完整、媒體豐富、整合流暢的資源更加實用;時間越接近的資源應該首先選擇等等。

3、教學資源的整合與使用

在網絡信息的大環境下,結合課程教學的目標和本校信息資源實際情況,筆者采用的做法是:

(1)“預”:學生或老師預習及備課。以網絡課件為主,這種資源多媒體配合較好,直觀、形象、有趣味性能提起學生的興趣,同時便于查找節省時間;

(2)“教與學”:以教材及多媒體課件為主,圖書館實體書為輔;

篇(6)

在經濟全球化、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傳統“灌輸式”就業指導教育模式的效果持續走低,就業指導內容老化、缺乏創新,與企業人才需求標準聯系不緊密等問題尤為突出。為了增強高職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效性,需利用隱性課程的自身優勢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提高學生職業競爭力。因此,開展高職院校就業指導隱性課程研究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隱性課程在就業指導課程中的作用

1.隱性課程的范圍

“隱性課程”一詞是由美國學者杰克遜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引入這一概念。目前,眾多學者將隱形課程應用到各個學科領域,但與就業課程相關的隱性課程研究相對較少,沒有全面分析就業指導課程中的隱性課程體系。其中陳德明、祁金利在《大課程觀視野下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建構》里曾按照課程體系的板塊劃分,把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實踐課程與環境課程,其中活動課程與環境課程就是屬于隱性課程的范疇。

2.隱性課程對就業指導課程的作用

(1)補充作用。根據教育部的文件規定,本科院校顯性就業指導課程課時為36節,??圃盒>蜆I指導課程課時為32節,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教學。課堂教學形式多是封閉的,教育內容注重于理論知識的培養,涵蓋范圍較廣,授課受時間、地點、教學目標的局限。而隱性課程的特點是開放式的,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隨時隨地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應用于實踐中,同時受到身邊人和事的影響形成主觀的感情和意識。顯性課程和隱形課程的相輔相成,增加了就業指導課程的時間,提高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效性,讓就業指導貫穿大學生生涯發展的全過程,有利于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培養良好的就業心態,

(2)延伸作用。隱性課程是就業指導課程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顯性就業指導課程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以老師講授為主體,涵蓋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創業等多方面內容,盡管教學內容也涉及求職技巧、人際交往等技巧性知識培訓,但大多都是紙上談兵,學生沒有融入真實環境中去檢驗所學知識。而隱性課程是以情境教學為主導,是一種典型的實踐課程教學,它將就業指導課程延伸到實踐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主動參與到所設置的情境里,在實踐課程中邊檢驗真理,邊調整錯誤的知識結構,習得正確的經驗。

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最大的區別就是隱蔽性、無計劃性的特點。這種無計劃性并不是缺乏組織管理,放任其自生自滅。事實上,隱性課程對學生的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行為、職業道德的形成既可能產生積極的影響,也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所以利用隱性課程優勢,發揮其長處,服務于就業指導課程,是我們構建就業指導課程的最大的挑戰。

二、隱性課程對學生職業成長的影響

高職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技術合格型的人才,重于技能的培養,往往忽視了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使學生在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群時無法適應,有些畢業生經過幾年的打拼事業平平,有些在工作最輝煌時期由于各種問題功虧一簣,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解決這一問題最好辦法就是構建隱性課程體系,使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學會自主學習,增強隱性學力,養成吃苦耐勞的心態,將職業道德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1.培養學生隱性學力

現代學力由“顯性學力”和“隱性學力”組成。前者以“知識、技能、理解”為代表,借助分數評定的方式做出客觀計量的能力;后者以“興趣、動機、態度”為代表,以體能、智商、情商為支撐點。學生在學校所學習的職業技能和理論知識,即顯性學力并非受用終身,學生要想在事業上有所起色,有所發展,需依靠自身隱性學力發揮作用。隱性學力在工作中的表現主要包括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和敏銳的判斷力、自我表現的能力等,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是在學校的各種競賽中、與同學的接觸中、別人的影響下逐漸建立的。

2.完善學生健全人格

人格在人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顯性課程注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如面試技巧、自我推薦的要領,最終以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標準。而隱性課程是一個開放、廣泛的學習平臺,評判學生優劣的標準是多方面的,學生在參與隱性課程中不僅要學會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技巧,學會自我控制、自我平衡和自我排除干擾的能力,而且要承受可能的成功與失敗,通過這種學習就能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處世態度,不斷的鍛煉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健全的人格,為將來走入工作崗位,邁向社會奠定基礎。

3.養成道德行為習慣

職業道德的培養是一個自我內化的過程,只有學生做到入耳、入腦、入心,才能把道德規范內化為自己的品德。隱性課程為學生道德內化提供了體驗式教學平臺。學校嚴格的校紀校規、嚴謹的班風學風營造了良好的道德氛圍;教師為人師表、嚴謹的工作態度發揮了職業道德的榜樣作用;頂崗實習實踐活動將學生置身于職業生活的道德關系中,使學生產生道德行為善惡體驗,激起職業道德情感的漣漪,將認同后的道德行為轉化為學生心理的“自覺需求”,進而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隱性課程中的體驗式道德教育正以一種非強制性的約束或規范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位學生,學生一旦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向,即使畢業后走向工作單位,也會養成履行職業道德義務的行為習慣,這也是隱性課程精神影響的持久性表現。

三、構建高職就業指導隱性課程體系

1.以學科專業為導向,打造專業化就業指導課程體系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顯性課程是按年級設置就業指導課程內容,即大一職業生涯規劃,大二就業指導,大三創業教育,較少按學生所學專業設置課程內容。而對剛入大學的學生講生涯規劃,很多大學生是無法理解的,他們在對所學專業不了解,對職業特點不熟悉的情況下,就會出現迷茫的狀態,因此結合各專業特點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手冊是相當必要的。職業生涯規劃手冊內容主要包括學生所學專業分析(專業簡介、就業方向、主干課程),專業發展方向及發展前景,不同就業崗位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應獲取的職業資格證書),分學期應完成的本專業學習任務、崗位能力、素質要求和檢驗標準,以及延伸至專業外需掌握的知識介紹。學生可以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手冊來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找到努力的方向。

另外,就業指導課程授課也可以采用按專業特點分組的授課模式,面對同一專業的學生更加系統地講授內容。

2.以社團活動為依托,改革就業課程學分制構成模式

就業指導課程應該從傳統意義上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擴展至以整個校園為背景的學習型的大課堂,學校應根據學生的需求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團活動,將社團活動參與率與就業指導課程學分掛鉤,參與各種專業社團活動效果分等級進行考評,對在技能競賽中有突出表現的學生給予加分,調動學生參與社團的積極性,在實踐中提高自身能力。

同時,頂崗實習期間,學校不僅應關注學生是否找到了工作、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等問題,更應該將這期間學生的言行列入就業指導課程考核范圍。一方面,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意識;另一方面,約束他們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注重知、情、意、信、行諸多要素在學生成長中的發展。

3.以文化滲透為輔助,營造和諧、企業化的成長氛圍

文化滲透是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的統一。從環境方面看,我們要將校風、班風、學風和規章制度的隱性文化變為顯性文化,讓學生生活在有愛的環境中,有歸屬感、責任感,并理解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校園內鑄造專業成功人士的塑像,舉辦優秀校友事跡櫥窗展,既激勵學生的職業動機,喚起學生內心對心中偶像的崇拜感,又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欲,催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動力,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堅定向著目標不斷進取的決心。

從人際關系方面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和人格完善的重要環境。一方面,建立和諧的同學關系,滿足學生歸屬感和愛的需要;其次,教師言行對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陶冶,有利于高職大學生形成愛崗敬業、認真負責的職業態度。

4.以多媒體技術為手段,搭建就業指導課程實效性平臺

微信、易信、QQ等新媒體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運用微招聘、微等微平臺及時信息,完善就業信息平臺,依托新媒體傳遞心靈正能量,是我們今后就業課程要研究的重點。

從新媒體的內容上看,不僅要滿足企業招聘需求,而且又能吸引學生的眼球,達到專業化、人性化。路遙在《就業微博在大學生就業中的作用及途徑淺析》一文中,結合微博便捷、互動、傳播廣等特點,提出微博論;龍堅毅、陳泗林在《手機媒體背景下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建議建立短信平臺、網絡信息瀏覽平臺、手機交流平臺三大平臺,建立學生、學校、家長三位一體的溝通模式。尋找與就業工作相關的可利用新媒體資源,有利于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活動,拓寬就業工作渠道,提高就業指導與服務的實效性,對高校就業工作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

綜上所述,就業指導課程改革迫在眉睫,在注重顯性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對隱性課程的開發。

參考文獻:

[1] 王傳中,等.試論高校優質隱性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

教學,2007,(5).

[2] 蘭杏芳.高等職業教育隱性課程建設初探[J].中國高教

研究,2006,(6).

[3] 葉通賢,周鴻.高校隱性德育課程建設的策略研究[J].

當代教育論壇,2008,(10).

[4] 勇.論成人高校隱性課程的開發[J].成人教育,2010,

篇(7)

[中圖分類號] F59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8-0001-03

“十三五”時期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又一黃金時期。隨著“互聯網+”與“雙創時代”的來臨,旅游人才的市場需求發生了新的變化,高校旅游人才培養需要進行全新思考、全新規劃、全新設計。旅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作為旅游教育中的核心環節,對高校旅游專業的發展以及人才的培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明確當前高校旅游雙創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的定位,構建一個基于素質與能力雙輪驅動的旅游雙創人才課程體系,并為其體系優化提供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旅游雙創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的三維定位

旅游雙創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進行專業定位、目標定位與模式定位,這三個維度的定位是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的基礎,也是實現雙創型人才培養的根本保證。

(一)以行業需求為出發點,樹立旅游雙創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專業定位

明確旅游雙創人才培養的專業定位,要以市場需求與行業發展為導向,以提升學生能力為根本,以實現學生就業目標為方向,以產學研結合為路徑,為旅游行業以及與之相關聯的酒店行業、旅行社、景區、現代服務業等其他行業和相關管理部門提供素質與能力全面發展的創新創業型旅游人才。

(二)以素能培養為立足點,明確旅游雙創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雙重目標定位

高校對旅游雙創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以素能培養為立足點,具體可以細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是素質水平的定位,要具有扎實的旅游管理相關專業的理論基礎知識以及創新創業的相關素質。其次是能力水平的目標定位,要掌握專業實踐操作技能、網絡技術應用能力、溝通能力、商務服務禮儀能力、語言能力以及創新創業的能力等。最終目標定位是培養出洞悉行業最新動態,勝任旅游管理相關工作,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復合型高級旅游雙創人才。

(三)以創新思維為突破點,打造旅游雙創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三維模式定位

旅游雙創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模式定位要以創新思維為突破點,突出強調培養人才雙創能力,基于專業定位與目標定位形成一個集時間、空間與方式三維一體的模式定位。時間維模式定位,將統一時間培養(課堂教學模式)與零散時間培養(實踐教學模式)相結合;空間維模式定位,將校內教學模式與校外教學模式相結合;方式維模式定位,將觀摩體驗式培養與實際操作式培養相結合。

二、高校旅游雙創人才培養模塊化課程體系重構

高校旅游雙創人才培養課程設置要適應社會對雙創人才的需求,通過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創業意識的素能結合的應用型高等人才?;陔p創型旅游人才對課程的需求變化,從課程目標體系、課程內容體系和課程考核評估體系這三個方面對體系進行重構。

(一)旅游雙創人才培養“雙輪驅動”專業課程目標模塊體系

旅游雙創人才培養專業課程設置以素質與能力雙重培養目標為驅動力。其中,素質要求主要包括基礎素質與專業素質。基礎素質培養是課程設置的首要目標,旅游專業素質培養是課程設置的核心目標,創新思維素質培養是課程設置的拓展目標。旅游雙創人才的能力目標涵蓋了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四個板塊。基本能力與專業能力是具體到與旅游專業相關的課程培養基本目標,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則是旅游雙創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的關鍵內容。

(二)旅游雙創人才培養“三四三”階層式課程內容模塊體系

依托素能雙輪驅動,以系統性原則與科學性原則為指引,打造一個集聚理論性、經驗性與參與性的專業交融的人才培養課程“自選超市”,將理論課程、實踐課程與專題研究課程按照3∶4∶3的比例進行設計,形成寬基礎、精發展與準提升的“三四三”階層式課程體系,為市場提供應用性、國際性與創新性的人才。

第一,寬基礎,注重理論課程。以豐富的理論基礎課程為根基,將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法律、計算機、外語和藝術教育等課程納入基礎層課程體系中,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增強學生的基本技能。同時,引入基于互聯網的創業創新意識啟蒙課程,強化理論基礎課程設計。

第二,精發展,融合理論實踐。以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為核心內容,遵循課程設計精細化與精品化的原則,對與學科基礎理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相關的專業基礎類課程進行深耕設計。著重開發旅游學概論、旅游經濟學、旅游市場營銷、旅游規劃與開發、酒店管理導論、會展管理原理、旅游政策與法規等專業素養課程,深入發展專業實操課、禮儀實踐課等課內實踐課程。同時,引入“互動式開放課堂”課程,定期邀請校外企業家與創業家進行創業知識講座與經驗交流座談。

第三,準提升,做好專題實踐。提升層課程設計以專題研究與專業實踐為主,旨在總結基礎層與發展層課程的實踐效果,增強學生的課程參與性,對學生綜合創新能力進行提升。這一課程模塊涵蓋專業實訓、實習教學與論文研究。專業類實訓包含專業考察(如景區調查)、社會調查(如旅游社區調查)、大學生自主科研活動等實踐教學環節。重點將實習教學的課程集中在酒店管理、餐飲管理、導游業務等細分專業方向上。在此基礎上與校外企業合作,搭建“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平臺,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提供有效途徑。課程體系另外一個重要的環節是論文研究,通過論文研究課程的設計,針對學生的專業導向,為學生設計專題學術研究的課程。

(三)旅游雙創人才培養專業課程評估模塊體系

旅游雙創人才培養專業課程評估體系是課程設計的重要保證,一套完善行而有效的評估體系是實現課程價值的前提。本文將課程評估體系分為課程計劃、課程資源、課程質量和課程效果四部分。課程計劃統籌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清晰定位教學目的與培養目標,為整個課程體系的建設提供前期指導。課程計劃中要囊括培養目標、指導思想、課程設置、課程管理以及考核辦法五部分。課程資源主要是對旅游課程開發依托的資源條件進行評估,具體包含有課程的教材、課程的師資力量等,是課程體系建設的基礎支撐。課程質量是評價課程效果的重要因素,通過對聽課人數、學生反饋、學生成績等多維考核指標的衡量,判斷課程體系的實踐效果,檢驗課程存在的根本價值。

三、高校旅游雙創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優化的對策措施

為有效推動高校旅游雙創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真正培養出高素質高能力的雙創旅游人才,需要高校加強線上線下課程聯合、課內課外的課程關聯,整合精品名品課程資源,最終實現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優化。

(一)線上線下課程聯合互動,創新雙創人才培養課程形式

打造線上線下課程生態鏈,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形式。首先,增加線上課程設置,開發慕課、視頻公開課與資源共享課,開通課程微信公眾號,建設線上課程超市,針對專業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按需進行線上選課與學習。其次,完善線下課程設置,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外,還要增加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的互動,通過設置翻轉課堂,將線上與線下課程聯系起來。學生可以自主線上學習課程,然后再到線下課堂參與互動提問。

(二)課內課外課程多維關聯,搭建雙創人才培養課程平臺

創建課內課外多維關聯的課程體系,兼顧雙創型學生素質能力需求。創建融合理論性、經驗性與參與性的課程教育平臺,開拓由校內導師、校外就業指導專家導師、校外創業企業家導師在內的多導師交流平臺,搭建創新創業俱樂部、創新創業聯盟等學生交流平臺、校內外創業實訓平臺,將課程資源由課堂延伸到課外,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實踐性強的創新創業咨詢指導。

(三)精品名品課程渠道支撐,提升雙創人才培養課程資源

整合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網絡課程資源以及創新創業新型課程資源,打造雙創人才培養精品名品課程。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搭建多渠道的信息互動平臺,依托現有精品課程與名品課程,深入挖掘課程資源、整理并完善課程內容,改造提升為創新創業相關的精品課程,提升雙創型人才培養的課程資源。

三、結語

隨著旅游業產業地位的不斷提升,其對素能結合的雙創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將日益增加。因此,高校需要在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上做出適當的調整,將專業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需求相匹配,通過“三四三”階層式課程體系建設,實現對高素質高能力的雙創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養,為我國“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雙創型人才支撐。

[ 參 考 文 獻 ]

[1] 李力,張敏敏.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設計比較研究――以廣州五所高校為例[J].當代教育論壇,2011(9):63-65.

篇(8)

1.政府層面的“強大的外力”推進

近十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幼兒教育的發展,頒發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來10年幼兒教育發展的宏偉目標和幼兒教育標準化建設的諸多措施。例如,《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等。但是,從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僅僅停留在入園難、入學率等方面,還是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邏輯來平衡幼兒教育的發展。政府總是強調教育要為社會服務,卻忽略了社會如何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務。政府是執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論、信仰、觀念進行實體化建構———貫徹落實。把所謂“頂層設計”向下落實到實踐;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據說、信仰、經驗等等綜合實體擴展至幼兒園微觀環境、幼兒個體、教師個體的自由教育情境時,原有的生態和結果必將遭到破壞。

2.家庭層面的功利需求

現在家長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極其重視幼兒教育,普遍把幼兒教育拔高,把幼兒教育理解為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比如唱歌、演講、跳舞、繪畫、下棋、講故事、認識漢字、認識英語單詞、認識數字并會計算、會彈鋼琴、讀古書經典、習武等等五花八門的內容。林林總總的內容也在各種培訓班、民辦幼兒園中大行其道,成了他們招生的資本和競爭優勢。幼兒所掌握的知識、技能成了家長相互攀比的資本和衡量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潛在標準。此種功利邏輯本質上是忽視幼兒生命成長的存在,忽略幼兒生命和生活體驗的存在,是違背自由生長邏輯的。

3.幼兒園研究與教學的“泛技術性”崇拜

不可否認,幼兒教育科學化大大推進了教育理性化進程,目前幼兒教育科學化已經成為發展共識。但是科學化的前提是把幼兒對象化,即把幼兒作為研究對象,不是主體,所以幼兒研究和整個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遠幼兒的方式。“它在本質上是不關心人的,特別是對處于整體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關心的。”長期以來,我們總認為教育是一種進步運動,歷時性向未來推展,今天的教育現實是教育史長河中的最高階段,并且還會向未來發展,它始終處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變過程中。我們所堅持與固守的教育觀是極端的信奉唯理主義建構論的觀念,認為教育、人的發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長”“專家”設計的結果。有學者指出“一些科學化的教育論文只看見各種推演的公式和符號,貌似深奧復雜,但說的是淺顯道理甚至是常識,論文干癟癟的,沒有液汁;教育論文本就應該是有血有肉的,充滿思想和情感的。”

4.幼兒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設計、成人化的生活構想、競爭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樣態使學生背離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狀態。幼兒道德教育不是從兒童內部品質出發,不是內涵化了的個人品質和人文素養,而是外在的社會交往規約。把道德理解為倫理,是一種外在的一條條約束的規則,毫無生機和活潑性。遵守道德是一個物理過程———按規矩辦,而不是一個心理過程。當遠離了人群和懲罰,道德問題就集中爆發出來了。從兒童的天性中我們可以看到從未見過的善良、純潔、無邪與樸實,就“像一顆散落的種子,遠離人類的塵世。”而理性指的僅僅是使外部原則在人內心內化,并以之來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則”。理性的這種規制功效保證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發揮著理性的這種宰制功效。

二、反詩意化之緣由

教育經歷了混沌的自然發展———理性的現代化建構———后現代的逆襲三個階段?;煦缱匀话l展階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現代化建構階段則頂層設計、強勢推進、目標明確;后現代逆襲階段否定宏大,解構整體,回歸自然進程。中國作為后發國家教育一般跟隨國家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步伐,教育現代化正處于方興未艾的瘋狂階段,幼兒教育,具有顯著的數字刷新、宏遠規劃、頂層設計、技術崇拜、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管理、強力控制等特征。詩意化教育的提出,明顯是不合時宜的,也不可能成為主流觀點。顯然,幼兒教育的反詩意化問題究其本質而言一定是現代性文明方式的結果。幼兒教育詩意缺乏在于幼兒教師的詩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專業的社會壓制

教師的權威性即職業的專業性是否得到社會的承認主要是專業知識、專業自、專業倫理三個因素能否得到有效發揮。然而當下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教師專業知識嚴重被學科知識所貶抑,許多人都認為教師知識足夠豐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緘默知識為主體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技能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國學?;緦嵭锌茖庸芾?,行政決定一切,教師普遍無專業自,無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學,領導要求怎么教學就怎么教學,教學規范是外推式的,這嚴重影響教師的專業執教。三是教師倫理不是教師實踐智慧和個人品質的外展,而是社會外在的、輿論式強迫的一道道規則和命令組合系統,從而使教師陷入了倫理困境。教師的專業得不到順利發展就會產生職業不自信,從而對自我生命意義的認識也逐漸脫離健康成長的軌道,甚至對自我生命輕視,致使教師自我潛在的職業憂患意識呈現出現實生命沉淪、疲倦、煩惱狀態。這些問題在幼兒教師中更為突出,幼兒教師地位低、職稱晉升難、待遇低、學歷低、男性少、隊伍不穩定等特點不僅意味著幼兒教師專業資質得不到保證和缺乏專業性權利,專業實踐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會家長等方面的干預。比如行政部門經常要求幼兒教師要承擔大量煩瑣的記載、摘抄、報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對外的招生宣傳和收費任務,有的幼兒教師時常被抽調去參加政府組織的舞蹈、唱歌比賽,甚至被抽調去行政部門搞接待等活動;也有家長建議在幼兒園安裝監控設備以監視教師行動;很多幼兒教師身心俱疲,幼兒教師似乎是誰都可以去做的職業,專業性得不到認可。

2.行業的標準規制

(1)幼兒教師培養目標標準化。

一是著眼國家長遠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兒自身條件為基準的身體發展;三是解決幼兒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引領品德發展;四是引導幼兒思考問題,促進其認知發展。

(2)幼兒教師能力評價標準化。

一是懂得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二是把握幼兒發展的影響因素;三是能夠觀察幼兒行為并作出正確的診斷和評估;四是具有和幼兒互動溝通的知識與能力;五是具有設計幼兒教育環境刺激的社會能力;六是具有與社會尤其是家長、教育主管領導的溝通能力;七是組織和開發教育資源尤其是園本課程、潛在課程的能力。

(3)幼兒教師教學行為標準化。

教學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必須規范實施,如現代性典型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這樣告誡師范教育一樣:“高等師范學校應當用其他方法來培養我們的教師。如怎樣站、怎樣坐、怎樣從桌子旁邊的椅子上站起來、怎樣提高聲調、怎樣笑和怎樣看等等,如果沒有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為一名好教師。”

3.思維的形式化限制

有關幼兒教育的研究,必須深刻認識幼兒,深入研究幼兒,才可能做出專業的判斷,才可能教育好兒童。兒童發展所受的相關刺激的制約因素、必須進行微觀的因子分析、相關分析,做出量和質的結論。這是目前國際幼兒教師教育最為重視也是學術研究最為迫切的需要。認知方法(是什么,內涵與外延)———理解方法(歷史、背景和意義)———應用方法(定義域與技巧)———研究方法(根據與改進),從而形成一條準科學的思維路徑。從研究成果表達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學性與科學性兩種基本的表達方式。當下,由于科學性表達過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實證說明,忽視了人的個體生活體驗,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懷疑,也直接導致教育研究出現了一種以敘事研究為代表的文學性表達,它試圖掙脫教育學的概念框架與理論譜系的束縛,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動的現場與個體的切身體驗。有關幼兒教學方面,幼兒教師需要更加規范工作。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學以致用。建立標準化反思系統,軟件化運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評估、可參閱、可借鑒、可促進。

三、回歸詩意化特質

新世紀以來,受后現代主義哲學影響,整個教育界都意識到了尋求境域性、真實體驗感的重大意義,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人類學、品德教育等學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統計概率論為基礎的追求宏大規律性的教育科學化情結得到了一定的釋放?;A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課程設計、課堂教學等多個層面也興起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改革運動。一些幼兒教育者嘗試使用敘事、日記、隨筆、版畫、漫畫、微片等情感豐潤的方式來詩意化幼兒教育。以某些幼兒、幼兒教師、幼兒園為個案的情景式問題呈現,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顯了微弱的個體的現實教育境況。從在臺上的宏大理論的宣講到進入幼兒園、進入課堂、進入社區、進入家庭去考察幼兒的生活路徑和聆聽他們的生命述說,分享他們的快樂和分擔他們的痛苦的學術和教育理路不斷清晰。但是這種后現代哲學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學術界的主流,還缺乏自覺性,常被那些宣揚宏大理論的專家斥責為“小兒科”“非主流”。筆者認為要走出現代性教育科學化藩籬,使詩意化幼兒教育成為一種教師自覺。研究專家和一線教師都必須從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認識兒童以及反思與解構當下幼兒教育研究、教學、管理范式。

1.再認識兒童———詩意存在的繼續

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幼兒教育的理論基礎和前提,并且這也是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長期所關注的焦點。我們這里提出的對兒童再認識,顯然不是科學規律、心理發展層面的認識,而是哲學意蘊上的“幼兒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義的再認識。幼兒不是一個抽象的、現成的、給定的實在,而是一個變動的、開放的、發展的、可能性、延展性個體。在各種活動中,體現自己的性格、情緒、認知和意志,表現出獨特的氣質特征。各種心理指數的發展,既面向活動本身,又最終體現一種終極的生命意義。幼兒教師、家長、各種幼兒教育組織和管理部門,對兒童的認識是一種“外在式”的推定、估計。對兒童的認識離開了兒童自身,離開了他們神秘的心靈家園,此種認識不是本真的,是一種“評價”。正如劉鐵芳教授所言:“兒童總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構世界與自我之間的生動聯系,不斷地喚起兒童對周圍事物的想象,以豐盈年少個體生命內涵的基本路徑。兒童與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戲與勞作以及對自然事物的想象,構成一個人與自然之親緣性的原型,開啟個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兒童之間、兒童與成人之間的游戲與交往構成個人與他人交往之原型,兒童時期與人交往的豐富性奠定一個人向他人敞開的生命之維;兒童時期的童謠、故事、閱讀、民俗、儀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體驗,構成一個人向歷史與文化世界開啟的生命原型。”

2.“后常規”———幼兒教育“前范式”解

庫恩與波普對“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對科學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啟蒙與反思??茖W、理性、形式邏輯、數學演繹確實是現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裝了人們的頭腦,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認識和社會物質財富的豐盈??茖W、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現和推進,依靠的是科學研究者即“學術共同體”緘默的“范式”承認,一旦范式穩定存在便成了“常規”。當然,范式、常規不僅僅表現在科學研究領域,在組織管理、課程教學設計等方面都存在著。就幼兒教育而言,幼兒教育的課程教學體系、教育方法、管理組織、研究設計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著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規”。范式是“學術共同體”“管理共同體”等潛在承認的,即同行默認。但是,常規遭遇了“詩意”的困境,一切常規化,詩意便蕩然無存。庫恩的范式理論使人們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維清晰化,評價標準化,找出了專業與非專業的邊界,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學術大生產、組織大發展、圈內的溝通交流從而有了可能。但是,對非專業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藝術人士、浪漫主義者、創作者、靈魂存在者、原本主義者卻是巨大的桎梏。“后常規”的概念是英國科學與社會聯合會主席拉維茲博士在上個世紀末提出的。他說:“科學共同體不像庫恩描寫的那樣平靜、單調,‘常規’對跨界成員來說缺乏規范性的力量。”“后常規”在于破解前范式的習慣勢力、固定結構和關系。用無序、混沌、模糊、靈感、頓悟、感覺、直覺、創生來獲得科學研究和管理的新思維和新力量。

篇(9)

[關鍵詞]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其主要任務是識別、評價、預測和控制不良勞動條件對職業人群健康的影響及如何改善勞動條件并提高勞動者的生活質量[1]。據統計,我國大約有1500萬家企業存在有毒有害的作業場所,接觸職業有害的人群超過2億[2]。因此,培養職業衛生綜合性應用型的人才以應對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問題成為預防醫學專業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融匯了公共衛生預防醫學中毒理學、環境衛生學等學科具有的實驗和現場調查的性質,也具有臨床醫學的臨床實踐性質,因而實驗教學非常重要。如何提高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實驗教學效果,讓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夠緊密地結合,培養出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的綜合性人才應是醫學教學改革不斷探討的問題。本文就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改革模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1系統規劃實驗教學內容

孤立的實驗教學內容難以讓學生系統性地提高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實踐能力。我們設置某工廠職業有害因素現場調查為主線的綜合實驗教學內容。第一次課講授現場調查基礎知識并設計調查表;第二次課去工廠現場調查,采集標本,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職業有害因素及其防護;第三次課完成現場采集標本的實驗室分析,比如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粉塵總濃度和分散度;第四次課圍繞現場調查發現的職業有害因素所致疾病參觀職業病防治院,讓學生了解職業有害因素導致的職業病的臨床表現及診斷,比如塵肺病的臨床表現、X射線檢查等,體現出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臨床實踐的重要性;第五次課匯總資料完成調查實踐報告。這樣的實驗教學內容具有系統性和連貫性,給學生更深刻的印象,讓學生切實實踐了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工作內容,提高學生實驗室分析、作業現場調查、臨床實踐和調查報告及論文寫作的綜合實踐能力。

2引入新的實驗教學方法

至今,很多醫學院校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實驗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式教學為主,學生在實驗室中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的思維定式,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基于問題的學習、翻轉課堂、微課等新型教學手段在醫學理論教學中已有采用[3~6],但在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中還尚未開展。以開放式實驗理念和以基于問題學習的主動學習理念為基礎,采用翻轉課堂、微課等新型教學手段在課外發放實驗教學的材料,分組讓學生課外查資料完成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知識的主動探究,讓學生帶著問題上課,課堂上通過分組討論完成最終實驗方案并開展實驗。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授課時間利用效率,并通過討論和實踐在課堂上實現實驗能力的內化和升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另外,依托于教學軟硬件的進步,一些新的多媒體教學方法也可以引入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例如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采用互動性的環境,一方面提高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模擬一些難以接觸的作業環境,比如地下煤礦開采。

3提高實驗教學教師素質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一門兼備臨床實踐、現場實踐、實驗室實踐的綜合性的學科,因而對從事實驗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當具備預防醫學各學科的知識,也應具備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知識。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應該具備博學的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這樣才能把知識傳授得更加精彩、精確、深入透徹。目前很多醫學院校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新教師是應屆相關專業畢業的研究生,這些新教師具有較好的理論知識和實驗室實踐能力,但對于職業衛生和職業醫學的真實工作往往尚缺乏實踐。因而對于新教師應加強實踐培訓,讓新教師參與職業衛生評價等工作,進一步提高實踐能力。

4加強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教學交流學習

與國內其它醫學院校以及一些國際醫學院校進行教學方面的交流學習,以啟迪思維,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完善不足。通過交流學習,可以開闊教師的眼界和思想,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職業衛生實際工作能力等,有益于在實驗教學中提出深入改革的建設性的意見。

5課程外提高學生的職業衛生和科研素質

除了注重對課程自身教學質量的提高,還應注重課程外對授課對象職業衛生和科研素質的培養。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由于其專業性,課程的學習往往設置在較高年級。讓學生課程外早接觸并參與一些職業衛生和科研工作可以提高學生對職業衛生工作的理解和重視度,并培養學生理論、實踐和創新能力。我們學院對大一新生開展全員導師制,讓每個本科生在專業老師指導下積極地參與到與公共衛生相關的課題設計、文獻查閱、論文寫作等科研活動中,拓展本科生的視野和思維方式,全面培養本科生的科研素養;在低年級的學生中通過支持建立由專業老師指導的以職業衛生為主題的學生社團,開展職業衛生的宣傳和調查,讓學生在低年級就接觸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相關的內容。這些課程外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有利于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綜上所述,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一門兼備臨床實踐、現場實踐、實驗室實踐的綜合性的學科。系統化實驗教學內容、引入新實驗教學方法、提高實驗教學教師素質、加強課程外對學生職業衛生素質的培養、積極開展教學交流學習是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教學改革應當注意的要點。在改革中不斷創新,尋找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將為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田宏邇.職業衛生與職業病學課程的教學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7(6):689~691.

[2]趙鵬.職業病頑疾呼喚制度革新———我國職業病現狀及監管體制機制觀察[J].勞動保護,2011(10):13~15.

[3]李京東,陶銀華,肖素榮.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課程翻轉課堂的設計與思考[J].吉林教育,2015(6):147~148.

[4]李江,傅華.基于團隊合作學習的翻轉課堂模式在預防醫學教學中的操作實踐性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5(13):107~112.

篇(10)

我國高等學校教育法中提出,高等學校的最根本目的是培養具備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高級專業人才。因此,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綜合素質優異的高級設計人才。

一、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任務

1. 藝術設計理論概述

藝術設計理論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它涵蓋了藝術發展史,并對藝術設計理論進行評價和定位,強調了創新能力對學生未來藝術發展的重要性。藝術設計理論是一門交叉邊緣學科,他涵蓋了自然科學、心理學、美學等多項領域。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自身綜合素質。

2. 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任務

①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

藝術設計的包含了兩個最重要的要素,分別為“審美”和“創造”。藝術的本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而產生的,因此,藝術的誕生迎合了人類的人文精神,并極大的豐富了炫彩斑斕的世界。而“設計”就是“創造”,設計出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東西,這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并是一個實現科學精神的過程。

②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基礎

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藝術設計的創造形式和途徑越來越多,同時,人們的需求也更加復雜和苛刻,面對需求差異巨大的人們,更好的促進了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流派。那么,藝術設計領域人才輩出,如何才能在這個行業占據一席之地呢?首先自己的藝術設計能夠達到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彰顯出自己獨特個性,同時設計的東西又能夠符合大多數人們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這樣才能被廣大群眾接納和認可。要設計出與大眾潮流相悖的作品,首先需要做到思維的散發性,能夠打破常規,不受世俗的拘束,勇于挑戰自我,這就是藝術設計中最重要創新精神。

和一般的技術不同,藝術創造的過程涵蓋了個人的價值觀,對社會的認知和對社會的評價,他要求設計師有著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事物分析能力。這就需要藝術理論發揮作用,日常的知識沉淀和累積,在關鍵的時候往往能夠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是藝術設計理論的“內涵”。俗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藝術設計的真正內涵不是熟練的繪畫筆法,而是藝術的脈動。但凡藝術設計,都有其客觀規律可循,只要能夠把握藝術的脈動,就一定能夠設計出被人們喜愛的作品。

二、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現狀

1. 對待藝術設計理論不夠重視

現代社會的人們生活在一個心浮氣躁的環境里,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的審視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狀態,在這樣的環境下,藝術的純潔性不可避免的受到污染。如今,在一些高等學校中,存在這樣的教學狀況,教師對學生的培養忽略了藝術的獨特性。眾所周知,每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意境,這表明了每個人對人生和事物的理解不同,從而通過作品將自己對事物的理解表現出來。可是現在很多高校教師過于強調藝術技能的培養和練習,無法讓學生接收到個性化的教學服務。的確,藝術技能的強化培訓在短期內確實能夠收到明顯的效果,大大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畢竟藝術設計不是“生產線”,可以批量生產,如果這樣藝術設計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藝術設計更加看重的是作品的“靈魂”,是作品的精、氣、神??墒乾F在很多高校教師忽略了這一點,一味的追求短期效益,粗暴的扼殺了學生長期發展的機會。這和教師行業整體心理浮躁的環境是分不開的,缺乏藝術理論的支撐,不斷的要求學生反復的進行技能強化培訓,長期以往,學生就會感到藝術課程的枯燥無味,從而產生抵觸和排斥的學習態度,這樣的教學結果剛好事與愿違。

2. 藝術理論課程設置不合理

根據筆者調查,發現現在很多高校的藝術理論課程在設置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沒有形成統一的要求和規范。藝術課程開設的類目也是多種多樣,有的甚至只是開設了幾門基礎課程,對藝術設計發展史、設計心理學等重要課程都沒有開設。導致了高校藝術理論課程設置出現參差不齊的局面。

3. 授課方法單調

我國“黑板式”教學的傳統由來已久,是我國典型的傳統教學手段。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計算機等多媒體設備被廣泛的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借助聲音和影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由于教學傳統的教學思想沒有得到轉變,多媒體教學設備成了擺設,多媒體課堂成了傳統教學的第二“黑板”。面對單一的教學手段,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從根本上轉變教師的傳統思想,加強現代教學理念的學習,借助強大的多媒體設備,使授課方法更趨多元化。

三、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改革措施

1.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要從根源上改變目前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各種問題,首先應該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由于藝術設計課程涉及的知識面過于廣泛,且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相輔相成,均衡發展,這對教師的綜合素養要求非常之高,很多老師的精力或能力水平無法達到。因此教師應該繼續加強自身專業素養的學習,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好的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去,當學生向教師討教問題時,避免出現紙上談兵的尷尬?;蛘邔W校可以提供專職教師,分別專門負責學生的理論知識培養和實踐能力培養??傊處熓菍W校教育資源的核心組成,教師整體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學生未來發展的好壞。因此,只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才是對學生負責的態度。

2. 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改革

為了加強學生對藝術理論課程的學習興趣,應該為課堂教學提供一個更加自主和開放的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愿意自覺參與課堂活動。另外,課堂教學環境應該進行拓展,安排一些室外活動,比如定期安排學生到博物館參觀學習,回來后對觀察的藝術品進行解析和評價。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歷年來,高校畢業考核都是以筆試或論文的形式進行評價,這樣對檢測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效果微乎其微。筆者認為應該改革考核方式,比如讓學生獨立設計作品,并根據自己設計的作品寫論文,對作品的主題思想、意圖進行分析。

四、結語

總之,藝術設計理論教育作為藝術設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應該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不可否認,現在很多高校藝術設計理論在教學中的問題層出不窮,但是只要我們端正教學態度,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指導和培養,找到藝術設計中理論與實踐的平衡點,一定能夠大大改善我國藝術設計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曾小紅.高等學校藝術設計理論教育初探[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上一篇: 污染管理論文 下一篇: 農業科研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午夜 | 久久9热re这里只有精品6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 在线播放极品女神被高潮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