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欣賞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3 15:05: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民間藝術欣賞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民間藝術欣賞論文

篇(1)

沂蒙民間布藝的分布區域廣泛,創作形式自由,創作隊伍龐大,因而呈現出題材豐富、形式多樣、種類繁多的典型特色。常見的布藝形式主要有印染、刺繡、服飾、玩具和各類布藝裝飾品等。

(一)印染:沂蒙印染工藝源遠流長。久負盛名的沂蒙彩印花布、藍印花布歷經唐宋、明清、民國在臨沂長盛不衰。沂蒙彩印花布采用油紙刻版,五色套印,其制作工藝精湛,色彩富麗堂皇。藍印花布則采用一版漏印,以植物靛藍為染料,呈現出素雅的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圖案。沂蒙印花布的題材多以牡丹、鳳凰、石榴、五毒等吉祥圖案為主,寓意深遠,造型樸拙,具有濃郁的沂蒙鄉土氣息。

(二) 刺繡:刺繡作為沂蒙民間布藝的重要藝術形式,在當地具有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勞作之余,心靈手巧的沂蒙婦女用五彩絲線繡制出了大量精美的刺繡工藝品,如嫁衣、荷包、鞋墊、枕巾、門簾等。作為魯繡的一種,沂蒙刺繡秉承沂蒙民間的傳統審美習慣,形成風格質樸、形象稚拙、色彩艷麗的藝術特色。其主要工藝有絲繡、挑花、割絨、貼布繡、珠繡等。

(三)服飾:沂蒙民間服飾品類眾多,其中以新娘嫁衣和兒童服飾最具區域特色。新娘嫁衣包括云肩、蓋頭、裙襖、繡鞋等,裝飾繁復精美,色彩艷麗喜慶。兒童服飾有百家衣、童鞋、童帽、花圍嘴、花肚兜等,常為孩子滿月或周歲慶典時長輩所贈。兒童服飾多以各色花布用彩線縫制而成,間以精致刺繡和寓意吉祥的圖案,寄寓著長輩對孩子健康幸福、永保平安的美好祝福。

(四)玩具:沂蒙布藝玩具多以絲、棉、麻等紡織品與填充物縫制而成,其造型美觀,質地柔軟,形象稚拙可愛,既是孩子們娛樂玩耍的親密伙伴,也是極具藝術欣賞價值的工藝品。常見的布藝玩具有布老虎、燈籠、繡球等。

(五)裝飾掛件:布藝掛件主要包括隨身配飾和各類具有吉祥平安意義的壁掛、車掛等。多為立體或半立體造型,常在主體形象下綴絲穗或小掛件,其設計精巧,寓意吉祥,極富圖案與色彩的裝飾美。

二、沂蒙民間布藝的審美特質

受當地歷史、經濟、民俗與審美文化的深刻影響,沂蒙民間布藝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逐步融合了沂蒙民間的風俗文化、人文精神與藝術思想,凝結了沂蒙人民對美的追求與創造智慧,從而呈現出鮮明的區域藝術特色與審美特質。

(一)稚拙生動的造型美

沂蒙民間布藝的創作者為普通的沂蒙勞動婦女,受藝術表現能力和布藝手法的限制,在造型上多采用簡化、夸張、擬人、象征等手法,形象約略形似而不拘小節,呈現出稚拙生動的造型美。在樸素的民間藝人眼里,美的形象并不以真實再現為目的,而是更注重表神寫意,突出形象的神似和豐富內涵。沂蒙民間布藝的這一造型特征高度契合了民間傳統的審美觀念,于稚拙中透精巧,樸素中顯靈秀,夸張里見真實,呈現出極為濃郁的沂蒙民間藝術特色。

(二)精湛細致的工藝美

沂蒙民間布藝種類繁多,制作工藝異彩紛呈,呈現出繁復與簡約并存、精致與質樸同在的特征。沂蒙印花布的制作為防染印花工藝,需先在桐油紙上刻制精美花紋,再用石灰糊漿漏印到白布上,最后放入染缸染制而成。其制版刀法齊整,圖案細密花樣繁多,色彩艷麗清新,深得當地人們的喜愛。

(三)樸素自然的材質美

沂蒙民間布藝的材質以樸素為美,多采用各色棉布、布條和天然填充物制作。在過去,沂蒙山區環境封閉,人們生活十分困難,少有閑余的紡織品從事布藝創作。心靈手巧的沂蒙婦女在勞作之余,充分利用身邊的布條、棉花、草糠等材料,為孩子們做衣服、鞋帽、玩具,不僅經濟實惠柔軟舒適,而且具有濃郁的香氣和保健作用,充分體現了沂蒙勞動婦女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能。

(四)絢麗繽紛的色彩美

沂蒙民間布藝的色彩鮮艷醒目,對比強烈,極富中國民間傳統的審美意味。這與當地的審美習俗和生活環境密不可分。沂蒙山區自然環境相對封閉,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較為單調,需要色彩帶來的新鮮視覺刺激與審美激情。而色彩純度較高的大紅、粉紅、明黃、綠、紫色等,則以其強烈的視覺沖擊性和獨特象征意義贏得了當地人們的鐘愛,成為民間布藝最常用的色彩。極富沂蒙鄉土特色的大紅大綠、明黃亮紫等就成了布藝色彩的絕佳搭配,它們以純凈的顏色、大膽的對比和稚拙的意趣,成為沂蒙人民表達審美理想,寄寓藝術精神的重要形式。

(五)淳樸厚重的人文美

沂蒙民間布藝作為沂蒙區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承載著沂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趨利避害、永保平安的愿望,寄托著沂蒙勞動婦女樸素而厚重的情感,在長期的發展中被賦予了極其豐富的情感與人文內涵。

1、 寓意吉祥:在過去漫長的歷史時期里,沂蒙山區落后的生產力和醫療條件,使當地人民對自然災害、疾病、死亡和生活的不安定充滿了強烈的畏懼感,他們期待借助某些神秘的力量來戰勝自然,驅鬼逐妖,保佑平安。在這一精神需求的指引下,吉祥文化被大量應用到當地的民間布藝創作之中,成為沂蒙人民祈求幸福平安的心靈寄托。在沂蒙民間布藝作品中,常見的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喜慶三多”、“五毒”、“鯉魚跳龍門”等。其中兒童布藝用品多采用龍虎、“五毒”、獅子等圖案,以取避邪鎮惡,佑護孩子健壯成長的寓意;婚嫁布藝則多用鴛鴦戲水、蓮生貴子、鯉魚鬧蓮等圖案,寄寓夫妻和樂,生活幸福;此外,民間布藝還多以百合、柿子和靈芝組成的“百事如意”象征稱心如意;以蝙蝠、壽桃和雙錢構成“福壽雙全”圖案,意在祝福幸福與長壽等。從某種意義上講,民間布藝已成為沂蒙人民寄寓理想,祈求幸福平安的重要精神載體。

2、 寄托情感:沂蒙民間布藝不僅承載著人們祈盼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更寄寓了廣大沂蒙勞動婦女真摯樸素的情感,成為傳遞愛心、表情達意的重要形式。在過去物質和精神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一件精工細作的百家衣,一頂稚拙可愛的虎頭帽,往往需要家中的長輩女性多方搜集原料,用數十個夜晚的辛勤勞作才能完成。在夜晚的油燈下,她們把對孩子深沉的愛和殷殷祝福融入細密的針腳,制作出了一件件精美而寓意深刻的兒童服飾作品,成為孩子百日、周歲儀式的禮物和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衣飾。當地的年輕女子更是把對愛情和美好生活的渴望融入了定情的荷包、手帕,繡進了自己的嫁衣,把對人民子弟兵的魚水情深寄寓在了擁軍的鞋墊上,使一件件飽含真情的布藝作品煥發出藝術與情感的交互之美,極大地提升了沂蒙民間布藝的情感與思想內涵。

沂蒙民間布藝所體現的形式、材質、工藝、色彩與人文之美,是沂蒙人民審美情感和藝術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沂蒙民間布藝真正的藝術魅力與價值所在。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對沂蒙民間布藝審美特質的研究,為我們更好地挖掘、整理和保護當前的沂蒙民間布藝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楊麗《論沂蒙山區民間布藝》[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5

2.宮楚涵《試論民間繡荷包的審美情感》[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1

3.梁美玲《從文化傳承角度看民間布老虎》[J].作家 2010.4

篇(2)

藝術設計在當代人們的生活中占有著非常重要位置,民間美術與現代設計教育的緊密結合是當今中國藝術設計傳承與發展的必要條件,[1]是歷史發展的時代產物。民間美術貫穿于人民生活精神世界的各個領域,直接反映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趣味,是當代藝術設計教育快速的發展根基。民間美術幾千年文化的傳承使每個作品都顯示出人類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能,它只有與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緊密的結合起來,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一、民間美術的概述

民間美術是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其早期可追溯到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一般意義上的民間美術范疇指民間繪畫和民間工藝;廣義上的主要表現為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物質生產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群體性文化特征,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對純真生活的摯著追求。民間美術是由人民群眾創作的,它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主要的目的是美化環境、豐富民間民俗活動,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觀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斷創新,它具有民間傳統的鄉土特色,是組成各民族傳統藝術的重要因素,也是很多現代設計創作的源泉。

二、民間美術在現代設計教育中被忽視

民間美術作為民間藝術欣賞的對象,其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具有使用性、審美性、地域性等特征。[2]首先,它有生活的實用性,和人們的生活聯系緊密,它存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它是美的化身,是不同時期人們對美的情感的表現,是實用與美麗結合的產物。第三,民間美術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民俗文化,不同地域的作品也必然會千差萬別,但又會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它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物化形式。

國內外很多知名的設計師的講授藝術設計課的時候,很多都會用到太極、陰陽、八卦之類的中國幾千年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文化,這種民間的不被大多數人看好的文化卻被國內外知名的設計教育家視為“珍寶”。但目前我國很多大學的設計專業沒有開設民間美術相關的課程,很多民間藝術沒有被我們很好的挖掘、收集和整理,一些極有價值的民間技藝也面臨失傳的局面。同時,我們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崇拜當前流行藝術的人數居多,這樣同學們的民族意識就會變得淡薄,這就必然會導致民間藝術不被重視。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不能讓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出現斷層或缺失,我們要肩負起弘揚民族文化精神,振興民族民間藝術的重任。

三、民間美術與現代設計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1、突出教學特色,促進藝術設計教育更好更快的發展

本土的、歷史的、傳統的民間藝術的存在,是一個國家文化傳承和象征的標志,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內容,[3]也正是因為民間美術有著這樣的特征,所以它不應該被充滿現代化的現代設計所替代,而是應該被保留下來。因此,作為培養現代化藝術設計教育人才的教育機構,理應建立一套完善的現代設計教育機制,使學生掌握設計的方式、技巧的同時明確民間美術與現代設計之間的關系。如地方傳統民間藝術導入到教學內容中,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加了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結,同時又宣傳了地方民間藝術文化資源。如在地方傳統藝術中,開封的木板年畫、剪紙藝術、安陽的泥泥狗等相關民間藝術已被政府列為文化保護遺產,因種種原因,有些民間美術沒有很好的被宣傳和應用,甚至有些技藝已經失傳,如民間刺繡、虎文化,虎頭鞋、虎頭帽等還沒有被足夠的重視,沒有專門的機構對其保護及補救,現今,能夠從事此項工作的民間藝人已經很少了。很多民間藝術只靠學生在學校書本上面的知識而不容易接受,需多考察、研究、實踐才能更好的挖掘傳統藝術魅力。我們作為教育者更應該將民間藝術系統的、全面的傳遞給學生,用更好的方式使同學們接受。如民間虎頭帽、虎頭鞋的制作,可以讓同學們觀看這種傳統工藝剪短的制作視頻過程,并對這種虎頭裝飾的色彩、造型、及其精神內涵做詳細的解釋說明,同時,還可以講解其帶有民間民俗文化色彩的相關故事,講解它與現代藝術設計審美的區別等授課形式,我們在傳播民俗民間文化藝術的同事也感受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民間工藝的魅力所在,因此,藝術設計教育中的民間美術應立足本土,強化地方特色,為現代教育的發展提供取之不盡的能量,它們的結合更加有利于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

2、有利于對民間美術的保護和傳承

我國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育不僅僅是以學生就業為目的的一種簡單的教育,還是影響學生們一生的教育,它不僅可以提高審美能力,還教會了學生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民間美術與現代設計教育有太多的聯系,在藝術設計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豐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增強學生對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從民族和民間出發使現有教材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充實。當前,民間美術和現代藝術設計教育面臨著共生存的局面。首先我們要清楚民間美術現在的發展狀態,許多的民間藝術已經處于邊緣化的失傳的狀態。其次,現代設計教育中又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民間美術在其不斷的生存變化中適應著人們現代的生活,為現代設計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而只有將傳統藝術資源融入到當代教育教學中才能更好的為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更好的宣傳平臺。[4]將當代設計教育教學與民間美術結合,既宣傳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又能為現代設計作品提供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民間美術來源于生活,但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它不僅是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根基,是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不斷更替中保留下來的精粹,更是現代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文化靈魂,所以學生們接受新事物新設計的同時,更要懂得怎樣將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為現代設計所用,使現代設計更好的凸顯地域的民族的特色。

四、結語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民間美術對我國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在如今加速全球工業化的大的背景下,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教育相結合,是今后現代設計教育的一個發展趨勢,是現代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設計教學體系,也是發展藝術設計院校的一個特色基礎。

民間美術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國民間藝術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稚真的審美格調,是現代設計創作靈感取之不竭的源泉,它對現代藝術設計有著相當重要的可借鑒性。教育是人類最優秀的傳遞單位,最有利的文化傳承的紐帶,它不斷的傳遞著我們每個時代的精華部分,藝術教育標志著一個民族的審美程度,我們希望人人都有接受藝術教育的機會。我們要繼承傳統民間藝術精華,使民間藝術的精神內涵及精髓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并不斷地融入到現代設計當中,更好的將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展現在世界面前。

【參考文獻】

[1] 劉玉.基于民間美術元素的當代文化招貼設計[J].青年文學家,2012.09.

[2] 鄭芳.民間美術在藝術教育中的價值[J].藝術探索,2006.09.

[3] 王利達.淺談民間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教育的結合[J].金田(勵志),2012.07.

[4] 俞潔萍.地方傳統藝術融入高中美術教學模式初探[J].杭州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5] 丁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初探[J].大眾文藝,2012.10.

篇(3)

 

 剪紙藝術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它交融于群眾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群眾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近年來,嵊州市石璜鎮中心小學把剪紙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載體,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間工藝積淀為基石,開拓創新,普及提高,走出了一條獨樹一幟的剪紙藝術教育之路。 

 一、開展剪紙藝術教育的背景 

 剪紙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個實用性強、工藝手段簡單、流傳廣的民間藝術品種。她與生活、民俗緊密相連,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一雙巧手,一把剪刀,幾張彩紙,便可隨心所欲地剪出各種寄寓向往和美好追求的花樣圖案來,流傳到千家萬戶。一方面,嵊州剪紙在民間流傳較廣,深受農村婦女的喜愛。每到節日,經常會看到一些“春幡”、“元宵花燈”、“端午五毒”等花樣的剪紙露臉,從影壁墻上的“福”字燈,到天棚頂上的頂棚花,窗戶棱上的窗花、角花,饅頭上的饅頭花,鞋墊上的鞋花,門頂上的“過門箋”等,無處不有。另一方面,學生生活在這種濃郁的剪紙藝術氛圍之中,從小耳濡目染,很多學生對剪紙藝術感興趣。在學校社團活動中,報名參加學校“剪紙”興趣小組的學生比較多,“剪紙”興趣小組的規模比較大。同時,學校有不少教師對剪紙藝術有濃厚的興趣,小有成就者不乏其人,為數不少的女教師擅長剪紙,并有了深厚的剪紙功底,在各級比賽中屢次獲獎。再加上小學美術教材也已將剪紙內容列入其中,學生已從美術課上對剪紙有了初步的接觸。由于它制作材料、工具極其普通,方法簡便,集審美與實用于一身,很多學生都喜愛有加。但現實的局限性無法滿足他們對剪紙藝術的了解和更進一步的探究。 

 近年來,石璜中心學校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依托民間文化資源優勢,充分挖掘現有的師資力量,以創建省示范學校、市文明學校為契機,將剪紙列入學校的特色文化,大力建設校園文化,加大基地開發力度。并堅持教育創新,將文化建設與學校的德育工作、學生的終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實效,營建富有特色的剪紙藝術教育。 

 二、開展剪紙藝術教育的基本途徑 

 自2001年起,石璜鎮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間工藝積淀為基石,結合校情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因陋就簡的特色之路,通過十年努力,使民族剪紙藝術成為學校特色教育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具體通過以下四條途徑來實現: 

 (一)通過全方位教育普及剪紙藝術。學校剪紙教育要持續發展就必須長抓不懈,努力做到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園布置三結合,給學生的學習以更充足的時間和更廣闊的空間。學校各班每周開設了剪紙課,要求人人多懂一點剪紙知識,多會一項基本技能。在課堂教學中,把剪紙課程排入課程表,并不斷增加剪紙課的新內容。充分利用好學校的信息網絡和現代技術裝備,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使學生初步學會剪最簡單的事物,如花、草、樹、木、蟲、魚等。課外主要通過課后社區培訓學校、興趣小組等陣地,讓學生自由選擇,個性發揮。在校園布置中,開辟了“藝術長廊”、“特長生專欄”對學生的優秀成果和榮譽進行全方位的展示,還有在走廊、教室內外也都能見到學生的習作,把“苦練”變成“樂練”,為后繼學習提供動力。并通過班級布置,班班學習園地有剪紙等校園氛圍的創設,營造一種學習剪紙的良好氣氛。 

 (二)通過立體式宣傳營造剪紙氛圍。要使教師、學生和家長達成共識,宣傳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為此,學校形成了以校閉路電視、學校網站和市文聯主辦的《青少年文藝》報為主陣地,以電視臺、報社為窗口的多樣化、立體式的宣傳模式。同時,編寫了一本校本特色教材,本書主要介紹單色剪紙,分色剪紙,套色剪紙,染色剪紙,以及團花剪紙的制作材料、工具、步驟與方法,并附有圖解和例圖。而且利用現創作的一批作品,編集一張配套光盤,既可作輔助教材,又可作作品欣賞。 

 (三)通過大活動展示增強剪紙效果。只有通過舉辦大型活動,才能真正展示學校剪紙教育的豐碩成果;只有通過舉辦大型活動,才能引起各界人士對學校校剪紙教育的廣泛關注;只有通過舉辦大型活動,才能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今后剪紙教育的努力方向。因此,該校連續多年舉辦了石璜鎮小學剪紙展,出席展覽的領導、專家無論從人數,還是從檔次上講都是前所未有的;參加市越劇節民間工藝大展;每年5月份進行一次師生現場剪紙比賽。對于剪紙,學校不僅把應用于教學上,而且又把它應用于日常生活中。為配合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非典,表示全鎮師生的一份信心,特創作了一幅2米長,0.8米寬的剪紙圖,這幅《萬眾一心,共抗非典》的圖受到了市級領導的一致贊賞。更為了向抗戰一線的醫護人員,表達石璜鎮全體師生一份真誠的敬意,并把這幅圖送到了市人民醫院,嵊州電視臺特為此事進行了專題報道,這等殊榮正是對學校剪紙教育成果的最好展示。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全校師生的剪紙技能已基本趨向成熟。在2008年5月份初,全校開展了一次剪紙現場比賽,這次活動有25名教師,135名學生同臺展技,選手們用巧妙的構思,嫻熟的技藝,現場創作了一幅幅栩栩如生,充滿童趣的作品。 

 (四)通過多渠道培訓夯實科研基礎。“科研”直接影響剪紙藝術教育的質量。為此,學校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藝術教育的方針和有關文獻資料,舉辦實驗講座,組織課題研討,不斷增強教師的鉆研精神和改革實驗意識,引導教師走教育與科研相結合之路,自覺地把學校課題實驗的總目標與個人課題實驗目標結合起來。一是“拜師學藝”尋找機會讓骨干教師外出學習,拓寬視野。同時與市文聯、美協聯姻,使骨干教師拜師學藝成為可能。二是“苦練內功”在吸收外來先進理念的同時要求藝術教師“回家內化”,把理論不斷地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去;在不斷提高剪紙藝術素養的同時要求美術教師不斷提高文化素養。 

 三、開展剪紙藝術教育的成效 

 (一)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位。通過多年的積淀和校本教材的試行,以及與紹興電視臺“名市文化”和嵊州電視臺“現代教育”欄目合作,拍攝的剪紙教育專題節目播放后,使學校在剪紙教育中取得的成果響譽市內外。迄今為止,師生作品在國家級獲獎有4次,省級獲獎或發表31次,縣市級獲獎100余次。其中創作的作品中有反映嵊州民情風貌的,如《越劇十姐妹》、《嵊州名人》,也有反映民間藝術的,如《天女散花 》、《幽幽沈園》等。就在去年嵊州市民間工藝精品展中,該校的《越劇十姐妹》在本次展覽中榮獲金獎,還有許多作品于本次展覽中獲銀獎,銅獎。 

 (二)打造了一支合格的傳承人隊伍。在校本教材的開發過程中,教師們通過“拜師學藝”和“苦練內功”現在學校的傳承人隊伍,都具大專以上學歷,其中有2人本科畢業,一支高學歷、高素質的傳承人隊伍已基本形成。藝術教育課題的階段性成果有3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有8篇在嵊州市級課改成果評比中獲獎;《小學生學剪紙》校本教材按計劃實施后,經過總結、論證,現已修訂為《越鄉剪紙》并已正式出版發行,相應的資源包也制作完畢。由此,學校已形成一種濃厚的科研氛圍,先進的教育理念已為教學實踐正確導航。 

 (三)弘揚了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學校利用剪紙其特有的民俗性,以剪紙教學為載體,使民俗教育的有關內容讓學生在剪紙創作中得以領悟,使民間藝術和本土文化得到了保護,使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揚。通過《民族剪紙》教材的課堂實施、特色彌新、師生創作的民族剪紙作品融合時代、相伴生活、栩栩如生,從而讓我們的孩子從小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勵,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綜上所述,剪紙藝術進課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弘揚的需要,為剪紙藝術傳承弘揚、研究提高、活態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發展的一種創新。 

 

參考文獻: 

篇(4)

1. 前言

在我東北有一個悠久歷史的赫哲族少數民族部落,是目前唯一的一個漁獵民族。魚皮畫這一獨特的文化在多年來漁獵過程中逐步形成,使赫哲族的勤勞智慧得到充分展現,并世代延傳而沒有消亡。

2. 魚皮畫藝術形態

在赫哲族中魚皮畫是其特有的藝術品,各種花紋圖案最初主要采用剪刻形式制成,通過染色等藝術加工后向衣服、器物上粘貼或緝縫,是赫哲族的一種傳統特色文化。盡管大部分花紋圖案的藝術價值極高,使赫哲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藝術的追求得到充分體現,但在藝術品中這些物品并非獨立存在,只作為實用衣物的附屬裝飾。

隨著時代的變遷,魚皮衣物中的魚皮紋飾從歷史舞臺退出,使其賴以存在的載體逐漸失去。但赫哲民間藝人,不斷將魚皮畫發展為工藝美術品,在制作方法、創作題材等方面不斷突破。

3. 赫哲族魚皮畫的傳承

3.1 傳承現狀

不斷改變的自然環境及赫哲族人不斷變化的生產生活方式,現代生活方式被年輕人逐步接納,對魚皮畫的傳統制作工藝日益陌生,隨著赫哲族民間高齡藝人的離世,其民族藝術瀕臨滅絕,很多熱愛民族藝術的人們投入非物遺文化傳承中。藝術院校具有獨特優勢,可充分利用學校教育,將赫哲族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重點是研究開發實施具有民族特色的課程,使高校課堂增添了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一些藝術院校還申辦了民族工藝品制作專業,開設魚皮技藝課程,使魚皮制作專業人才得到培養,有力保障了魚皮技藝的傳承,為促進魚皮技藝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2 魚皮畫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3.2.1 魚皮畫具有較強的地域性,難以得到大眾深度了解

赫哲族作為唯一一個位于我國北方的漁獵民族,人口也較少,主要在我省同江、饒河等地分布,聚居地主要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佳木斯敖琪鎮赫哲村。因赫哲族居住相對集中,與外界不具有較多聯系,影響人們對魚皮畫的了解深度。對于魚皮畫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而已,但真正見過的人不多,對魚皮畫等工藝品也沒有購買過。

3.2.2 漁類資源不足,增大了制作魚皮畫的成本

近年來隨著自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影響了漁業文化而產生很多問題。魚類資源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日益減少,已難以承載捕撈及生活需要日益增長的客觀要求。而且,制作魚皮畫需要多道工序及大量時間,這也是魚皮畫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的一個主要原因。很多大眾即使欣賞魚皮畫,也難以接受這項高昂價格的傳統工藝品。

3.2.3 赫哲人口和魚皮畫制作技能人才日益減少

不斷改變的生態環境及赫哲族生產生活方式,對漁皮畫的傳承都產生重要影響。現代生活方式被年輕人逐步接納,對魚皮畫的傳統制作工藝日益陌生,隨著赫哲族民間高齡藝人的離世,其民族藝術瀕臨滅絕。

4. 赫哲族魚皮畫在藝術院校中傳承的優勢

隨著我國開展非物遺保護工程,赫哲人不斷增強保護民族文化的意識,使民族傳統文化弘揚、魚皮制作技藝傳承成為共識。魚皮畫制作技藝由赫哲人傳承至今已成為人類記憶的“活化石”,對于魚皮畫的保護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4.1 在宣傳方面加大力度,使保護意識不斷增強

在宣傳方面不斷加大力度,在藝術院校相關學者、專家及傳承人的支持與幫助下,提高保護赫哲魚皮畫重要性的認識程度。專家學者應基于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尊重、對多樣性文化捍衛的角度,傳承悠久的文化遺產,使各種文明的姿態呈現多樣化特點。

4.2 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使魚皮畫制作技藝從根本上杜絕流失

新的生產關系的建立應有機結合魚皮文化與經濟發展,經濟能夠支撐文化的發展,應致力于赫哲族傳統魚皮畫等民間藝術品的開發種類,將文化與經濟發展有力結合,進而實現對魚皮畫的保護傳承。

4.3 對傳承人和傳承教育工作者加大支持保護

我國學術界的共識就是利用保護民間藝人而實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級政府部門對魚皮畫技藝傳承人及教育傳承者創造有利條件,諸如補貼傳承過程中的各種費用等措施。

4.4 充分利用藝術院校的魚皮技藝專業教育資源,使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得以傳承

為使魚皮文化資源得到充分挖掘,藝術院校設立民族文化傳承專業,聘請赫哲族魚皮技藝傳承人進行授課,深入研究魚皮熟制、染色、制作魚皮紋飾、魚皮線、魚皮圖案及手工緝縫等傳統制作赫哲族魚皮畫技藝。將魚皮技藝列入其中的重要教學內容,從傳承到研究,使魚皮畫制作技能人才得到分層次培養,一批非物遺文化技藝傳承人得到重點培養。

4.5 伴隨產業發展傳承魚皮畫制作技藝

魚皮畫等民族藝術品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隨著不斷發展的經濟及文化產業,利潤空間十分巨大。魚皮畫相關產品的藝術欣賞價值較高,對于魚皮畫國內具有較高的認同度,這對于魚皮畫傳承提供了一個有效解決方法,將魚皮文化向產業發展,使傳統文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用市場需求使魚皮畫傳承得到有力地促進。

5. 結語

綜上所述,赫哲族穿用魚皮時間十分久遠,是目前唯一一個將魚皮制作技藝傳承的民族。因此應將魚皮畫的保護傳承意識不斷提高,充分利用藝術院校的優勢,使赫哲族非物遺面臨的困境得到妥善解決,對于促進赫哲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建,張中一.山海經圖校與破譯[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2] 張敏杰.漁家天錦:赫哲族魚皮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3] 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篇(5)

 

當前很多高校都開設了藝術選修課,與此同時,學校為了提高藝術選修課的質量開設了藝術公選課教研室。很明顯,現在的藝術教育正在逐步成熟,并趨于完善。對當代大學生的藝術素質的提高將起到很深遠作用,將有很重大的意義。 

一、高校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現狀分析 

作為高校學生的藝術教育,其學科的個性、創造性、主體性在教學中體現得較為突出。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上,考試和考核以及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等方面,各高校都有自己不同的要求和做法。 

高校實施藝術素質的現狀呈現以下特點:(1)沒有統一規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較強,教學內容較多地受到專業教育的影響,存在將專業藝術院校的教材壓縮使用的現象;(2)教學機構方面,多數高校院校設有藝術教研室或藝術活動中心等機構;(3)師資隊伍方面,學校擁有一定數量的教師隊伍,但學歷、職稱層次無法與專業教師隊伍相比;(4)資金投入方面,大多數學校經費緊張,教學設備短缺;(5)學生對藝術素質教育的認識方面,大多數學生對學習藝術類課程抱有較大興趣,但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藝術素質教育與就業無關,學習興趣不大。 

二、藝術素質培養在教育中的作用 

1.對品德的培養。首先藝術素質教育與“德”有緊密聯系。藝術素質教育作為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的一部分,其內容是廣泛而富有聯系的,如果僅僅將藝術素質教育歸結為吹拉彈唱、舞文弄墨等技巧性的訓練,顯然達不到正確理解藝術的目的;應該從文化現象或者說人文素質的高度來整體認識藝術,才是對藝術素質教育的全面認識。藝術教育從形式上不能僅限于一些技巧性的訓練,而且從內容上看也不只單包括繪畫、音樂、舞蹈等狹窄的門類。作為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由于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眾,其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感、藝術觀念,乃至整個社會的風尚、習俗、氣質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而產生的藝術也必將表現出各自的特質。但作為藝術的整體,文化的組成部分將其納入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的一部分,不僅使藝術教育更為寬泛.同時對真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傳播民族文化,樹立民族形象以及培養愛家鄉、愛本土的愛國主義思想具有潛移默化、實實在在的價值,從藝術教育的實施、傳授及提高方面也有便利的條件。 

2.對審美觀念的培養。藝術教育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雕塑、建筑、陶藝等藝術學科,各藝術學科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是藝術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不管是哪一種藝術,它都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是人類對世界、對現實、對生活的一種情感反映。對現實生活感受越深,藝術情感的表現就越深刻、越真實,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經過對生活深刻實踐才完成,這樣的藝術作品,對人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作用就越大。在藝術類型中,最主要的、人類感覺最敏銳的是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藝術作品影響人、感染人的過程,也就是教育人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受教育者認識美的過程,是在不斷的審美過程中完成的教育。正是因為藝術本身是美的鑄造,它感染人,作用于人類的審美,靠的就是它自身美的魅力。藝術教育就是提高人的審美意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對思維的培養。藝術素質的教育除了審美功能作用外,對形象性思維的培養是另一主要功能。愛因斯坦講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現代醫學已經證明,人的左右腦有著不同的分工,左腦以語言、計算、邏輯等功能為主,右腦以記憶、形象、情感等功能為主,左右腦既分工不同,又互相調節,互相輔助,偏重任何一方,智力的發展會受到限制,只有全面平衡的發展,才能達到增進智商的目的。藝術創作是情感的心理活動,是藝術家通過非具象的手段表現他的內心世界。由于是非具象性的藝術,因此,他的創作必須以想象力為心理基礎,通過想象和聯想的充分發揮,塑造出豐富的藝術形象,而作為藝術的受教育者,通過不斷地對感知力的培養,對藝術欣賞的二度創作,也變得更加豐富,這個由感官刺激到受理智支配的過程,是受藝術情感激發的過程,是藝術不斷給大腦思維提供豐富給養的過程。 

總之,藝術素質教育能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性情,純潔心靈塑造,是美的集中體現。事實上,素質的提高,不單是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標準個人意識、道德修養等的提高;素質的提高,也能使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大學生更應該盡可能地接受人文教育,找回丟掉的另一半,走出或超越自己狹窄的專業范圍。它將成為藝術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而倍受重視,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這有益的探索當中,尋找自我,表達自我。 

參考文獻: 

[1](英)赫伯·里德著呂延和譯 通過藝術的教育[m] 長沙:湖南人學出版 1993 

篇(6)

白鷺村,位于江西省贛縣的最北端,毗鄰興國和萬安,有一腳踏三縣之稱。在這個古村落里保留著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到目前為止,白鷺是江南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客家古村落,雖歷經860多年的風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的祠堂、廟宇共69座。在2006年9月18日于湖南閉幕的中國郴州生態(民俗民居)旅游節上,特色獨具的中國十大古村隆重亮相,贛縣白鷺村成為中國十大古村之一。悠久的歷史讓白鷺擁有了為數不少的“第一”和“唯一”:中國第一座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堂,中國第一所希望小學,江南第一個村級民俗博物館,故宮唯一一塊遺留在外的金磚等,繼2003年公布第一批29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后,2007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又公布了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其中,贛州唯一入選的是贛縣白鷺鄉白鷺村。正因為白鷺村有濃郁的古村特色,所以,近幾年來白鷺村成為各個專業的學者研究的熱點,本文擬從以前學者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為研究對象,對贛縣白鷺村的研究成果做一簡要的學術史回顧。

一、民俗事項的研究

關于白鷺村民俗事項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搶打轎”這一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譚東輝《客家“搶打轎”的傳統體育文化特征與價值研究》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關于“打轎”體育民俗的由來以及“搶打轎”的儀式,重點分析了白鷺“搶打轎”活動長盛不衰的原因,作者認為,“打轎”這一民俗體育活動維系著人們對生活的信心與希望,填補了他們精神世界的一絲空白。“搶打轎”作為贛縣白鷺村獨有的古老習俗,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又充滿活力的民俗體育。白鷺人尚武好斗,剛猛有余而文氣不足,“搶打轎”意在以一年一度的賽事滿足勇士們的斗勇之欲,同時贏得平日族人的尚文重德、團結和睦。“搶打轎”表現出了儒學性、歷史性、農耕性、傳承性和娛樂性的體育文化特征,并有濃郁的文化價值、生態價值和商業價值。打轎活動產生于贛南白鷺的生產生活中,寄托于民族的神靈崇拜、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關于“搶打轎”的民俗活動,張玉菊,吳玉華,曾曉莉《探析客家白鷺“搶打轎”民俗體育及其傳承價值》一文運用文獻資料和實地調查等方法,也對“搶打轎”這一民俗活動的歷史淵源,活動組織程序,傳承價值及現狀進行了分析和探討。該文作者認為“搶打轎”作為贛南客家民俗文化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內容的豐富,其蘊含的精神思想與思維方式,對人和社會的發展、整合都有深刻的啟發與借鑒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民間休閑娛樂功能以及可以促進旅游的發展價值。

二、建筑風格的研究

關于白鷺村建筑風格以及其表現出的文化特色和價值意義,很多學者都進行了細致入微的研究,張嗣介《贛縣白鷺村聚落調查》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白鷺村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作者從白鷺村的地理與歷史談起,詳細敘述了村內街道與建筑布局,并以典型的村內代表古建筑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說明了白鷺村建筑的與眾不同,作者認為,白鷺村的街道布局建筑設計有著濃厚的地方色彩。村莊的發展和布局以及建筑追求風水意識,同時也周到的考慮生活的功能。建筑中的裝修一般比較樸實簡單,“祠”和“堂”在白鷺村沒有本質的區別,關鍵是看何祠何堂。白鷺村以鐘氏占全村人口的95%以上,村內人口繁衍至數千人,但實際上是一個家族村,是宋代客家鐘氏沒有間斷的延續族體,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較多的宋代客家人的文化原型。白鷺村的整個村莊布局、街道、建筑基本上還是明清時期的格局和建筑,有著自己獨有的建筑文化氣息和生活氣息,是我省現存罕見的一處客家古村落。針對白鷺村的古建筑的研究,學者郭粼、曾國光《白鷺村古建筑吉祥裝飾藝術研究》一文主要從白鷺村的古建筑吉祥裝飾藝術的分類及表現手法出發,探討其文化意義和審美價值。作者認為,白鷺村古建筑吉祥裝飾的藝術表現一是順應當地群眾傳統欣賞習慣,在建筑物的雕刻裝飾上,呈現出局部與整體、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二是著力寫意,有情有趣。三是寓教于樂的表現手法。在建筑裝飾中雕刻技法的不同體現出造型之美,工藝之精和匠心之巧的藝術特點。通過不同部位和不同內容的雕刻之間的配置、組合、呼應,構成統一面完美的藝術形象。白鷺村古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主要表現在其真實的反映了白鷺古村落居民的家族形態、生活形態、文化形態、藝術形態、觀念形態及自然環境的適應關系。審美意義主要體現在建筑裝飾與形式的完美結合。白鷺村古建筑吉祥裝飾是贛南傳統民間吉祥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滿足了白鷺人民的精神的需要,而且表現了設計者、建造者和使用者的思想情感、生活狀態和審美情趣。而另一學者許鵬在《客家民居建筑文化風格――白鷺村》一文中,作者認為白鷺的客家民居,借“祠堂”而獨秀天下,白鷺祠堂從使用功能上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專門奉祀祖宗神位并舉行“辭祖”儀式的祠堂,一種是既聚居人家,又奉祀祖宗神位的祠堂。從構成上角度看,基本是由建筑實體圍繞中空的天井構成,即“四水歸堂”建筑。白鷺民居為磚木混合結構,其重要特點是注重雕刻裝飾。學者高健婕《贛南客家女性祠堂研究――論“王太夫人祠”的文化內涵與裝飾藝術特點》一文從祠堂的建筑理念以及與客家民俗的關系上,詳細探討了“王太夫人祠”的文化內涵和裝飾特點。作者認為,“王太夫人祠”的建筑特點不僅體現出了贛南客家人“吃苦耐勞、勤儉創業、團結互助、勇于開拓”的人文精神和獨特的客家民俗觀,同時,其建筑風格與裝飾特點又與祠堂主的思想交相輝映,呈現出質樸典雅、莊重秀麗的藝術風格。“王太夫人祠”作為客家民俗文化與客家人文精神的物化形式,也體現出了獨特的贛南客家區域人文環境和民俗觀,并蘊涵了獨特的客家建筑審美文化,它融客家民俗文化之精華,已然成為了一種特殊的文化象征符號,折射出了客家人在物質與精神生活中對自然、人生、世界的觀點與看法,體現了客家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當下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三、作為旅游開發項目的研究

白鷺村自2006年被選為中國十大古村落之一,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前去參觀,作為旅游開發項目的白鷺村也成了很多學者研究的對象,熊桂蘭、戚蕙蘭在《白鷺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一文中,主要針對白鷺古村作為旅游品牌出現的各種問題,包括村民對古建筑等文物保護意識尚需加強、村民對發展旅游業積極性不高、旅游管理還有待進一步改善以及白鷺村生態環境亟待改善等問題,提出白鷺村今后旅游開發過程中自己的一些思考:充分調動村民旅游開發的積極性,走保護與建設之路,注重清潔與整齊并舉以及挖掘文化內涵,豐富旅游內容。作者認為,白鷺村不僅有著成群的古建筑,而且還有獨具地方特色的東河戲、木偶戲等民俗文化。其中發源于贛縣白鷺的東河戲,在2008年6月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白鷺村客家文化在國內外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白鷺村要成為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村,要使旅游觀光的人們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還需要加強各方面的努力。另一位學者鐘福民《論贛南客家古村落文化的保護――以贛縣白鷺村為例》這篇文章主要認為古村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其文化資源因為與人的有機結合而顯出相當的復合性。在新農村建設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對古村落加以合理的保護,涉及到繼承與發展、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經濟等多方面的關系,并且體現出多方面的現實意義。作者認為,作為農業文明孕育下的村落,白鷺村不但布局合理,而且其村落文化的構成要素也很完備。白鷺村正是靠其古老建筑、民間藝術、民俗風情等多方面的文化資源,體現出古村落的獨特價值。但是,白鷺古村在文化保護的問題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新舊景觀的不協調,景觀的生活性和觀賞性不協調以及直觀的物質文化與潛隱的非物質文化的不協調三個方面。針對這方面的問題,作者提出相關的對策,根據白鷺村當前的情況,對其保護宜采用“分區式”和“景觀式”相結合的思路,并且做好村民的環境衛生教育,讓他們不要將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隨便擺放,對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進行科學處理,再者,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門,要幫助村民對村里的道路進行統一規劃。而學者涂秋風《處在深閨無人知,客家古村重放彩――白鷺古村旅游資源特征分析》的這篇文章主要是在對旅游資源特征分析評價的基礎上、從資源開發利用的角度提出了古村旅游產業發展的初步構想和基本思路,重點闡明了客家文化在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價值和地位。作者認為,白鷺古村及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特征明顯,它包含了建筑、民俗、民間藝術、飲食及客家遷徙歷史的相關旅游資源,尤其重要的是客家文化旅游資源具有廣大的市場潛力和前景。旅游產業發展的思路主要有:樹立良好的保護意識,正確協調保護和旅游開發的關系;依托贛州城作為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中心集散地的強大優勢,加大旅游促銷力度,積極開拓旅游新市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游體系配套;實施贛南客家民俗文化旅游項目間的區域協作,打造優勢集成,以觀念創新、產品創新、體制創新、營銷創新為向導,提高白鷺古村對贛南乃至全省旅游發展的貢獻度;積極招商引資,拓寬融資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籌措資金。作者把古村旅游的功能定位位以客家文化為主脈,民居古建為依托;以觀光旅游為主、休閑度假為輔的自然-田園-風水-尋根游。策劃的旅游項目包括:客家溯源尋根游、民居古建觀光游、客家民俗活動游以及綠色家園休閑度假游。

四、結語

白鷺村作為一個具有濃厚客家文化底蘊的古村落,近幾年來,不管從其民俗活動、建筑風格以及旅游開發項目等方面都成了眾多學者研究的主要對象,白鷺古村的研究對現代古村落的開發與今后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不僅有利于加深人們對于古村落原有生態保護的重視,而且對于其他古村落的發展有很好的借鑒和指導意義,多年來學界對于白鷺古村的研究盡管成果豐碩,但也存在不足,比如白鷺古村作為旅游開發的具體實踐有哪些可行性,人們意識上的不重視導致傳統文物大量的流失現象以及古村落的建筑修復的經濟來源,今后的發展狀況等等這些問題的探討,有待于對白鷺古村做進一步的研究。(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參考文獻:

[1]譚東輝:《客家“搶打轎”的傳統體育文化特征與價值研究》,中華文化論壇,2010年第2期

[2]張玉菊,吳玉華,曾曉莉:《探析客家白鷺“搶打轎”民俗體育及其傳承價值》,貴州體育科技,2013年9月

[3]張嗣介:《贛縣白鷺村聚落調查》,南方文物,1998年第1期

[4]郭粼、曾國光:《白鷺村古建筑吉祥裝飾藝術研究》,藝術與設計

[5]許鵬:《客家民居建筑文化風格》,中華建設,2006年第1期

[6]高健婕:《贛南客家女性祠堂研究》,美術大觀,2011年第3期

篇(7)

1.應用型人才培養現狀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和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趨勢,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因此,采取應用型本科教育,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展現中國特色,成為當前教育的重中之重。20世紀80年代后,國際高等教育逐漸加強實踐環境的建設,開始重視實踐教學。在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中,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促進教育轉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其過程體系是由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選修課和第二課堂輔助四個部分組成。根據專業特點,明確不同階段的培養目標和任務,建立完整、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讓學生在本科四年的學習中,實踐、實習不斷線。實踐教學體系既相對獨立,又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整個的培養過程應該是理論與實踐逐步融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滲透的過程。無論何種專業,都應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或實踐應用能力為中心,以突出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為目標。構建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培養全面綜合素質較高、適用面較廣、技術實踐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形成有力的核心競爭優勢。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可以單獨設置實踐課或實踐教學環節,可以建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可以建設創新團隊、學生社團、第二課堂、和頂崗實習等多種形式。藝術類公共選修課程納入學生培養方案和教學整體規劃中,以加強通識教育,完善學生知識結構,更好地融入現代教育。目前,國內外相關的課堂教學研究和方法探索并不常見,特別是從實踐上進行探索和改革的研究為數不多。本文談論到的教學改革重在“應用”二字,在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以體現時代精神風貌和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育觀為先導,構建滿足和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需求的新學科方向、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設置全面的教學內容、多樣的教學方法、合理的教學環節和針對性的教學手段,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應用型人才培養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體現

高校藝術教育作為審美體驗的載體,扎根于審美主體的自身文化、學識、教養的高級“直覺”,在教學體系的建設上應重點體現其應用功能。從視覺上去觀賞藝術的美,從感官中去感受藝術的美,是盡快融入藝術和學習藝術的最好方法。在高等院校開設藝術類公選課程,可以讓全院學生更直接地接觸到各類形形的藝術作品,如音樂、繪畫、設計等,突出藝術類學科的教學特色,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完善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全方位的應用型人才。結合高校教育的現狀,將課程設置、教學要求與地方特色緊密聯系,提高學生的社會職業素養,加強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社會適應力和擇業就業能力。

3.新課程改革

3.1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學校里一切的教育理念、教學方針的制訂、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使用,始終圍繞學生進行開展,堅持以人為本,促進身心健康成長。行之有效的教學理念及實施方案,不僅能使學生接收到學校書本里的理論知識,還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之外的實踐理念,既推動了學生的終身發展,還能使學生獲得今后走向社會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能力,如能夠獨立生存的能力,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與人合作的能力,信息廣泛收集與處理的能力,合理合法辦事的能力等,以保證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在未來社會中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只是單純注重傳統知識的傳授,更應起到正確引導、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學生學會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建立社會責任感,促進思想道德的形成及人生道路的抉擇,為實現社會主義遠大理想而奮斗。

3.2新課程改革的主旨

新課程改革旨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思維模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將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教學傾向,轉變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用端正的學習態度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促進價值觀的正確形成。這是一個從傳統的“被動性、依賴性、統一性、虛擬性、認同性”的學習方式,向現代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的學習方式轉變的重大過程。

3.3新課程設置

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進行教育內容的組織,改變以往課程內容中“繁、難、偏、舊”的現狀,將書本知識轉換為與現實生活及社會發展聯系更為緊密的實踐內容。加強學科間的關聯性、邏輯性和連貫性,保證課程間的均衡性和選擇性。再增加綜合實踐活動課為必修課,改變以往的封閉辦學、與社會脫離的不良傾向,加強學校教育、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社會發展的聯系,為每個學生具有個性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3.4新課程管理

應根據高校各級職能的不同分工、專業建設、學科特色等需要,做出科學合理的劃分,主動開發、有序規劃、科學管理,發展地方和學校課程。鼓勵專任教師積極參加國內外的一些學術和教研會議,利用網絡平臺和自身資源,發展地方和學校課程。

4.藝術類公選課程創新

課程改革工作是一項牽動整個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要改變門類過多、缺乏整合和過于強調學科本位課程結構的現狀,就要堅持和始終貫徹“先立后破,先實驗后推廣”的工作方針。藝術類公選課程應呈現出具有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和創新性的課程結構。具體體現在變更培養目標、構建課程結構、制定國家課程標準、開發課程資源、進行課程實施、改革教學與教材、建立評價體系、進行師資培訓等方面。

4.1課程培養方案

藝術類公選課作為本科院校的公共選修課程之一,是提高當代大學生藝術素養的一門重要學科。其基本任務是要求學生通過講解、聽辯、欣賞和分析,熟練掌握音樂藝術、繪畫藝術、設計藝術等表現手段和特點,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根據我校學生的文化基礎和課時設置之實際而設置,也本著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藝術學基礎理論以及從藝術欣賞的審美特性、欣賞水平的提高而設置。重點培養學生賞析作品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以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為主體,達到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陶冶情操的目的。以藝術類公選課程《音樂欣賞》為例:本課程共四章內容:第一章,音樂欣賞基礎知識;第二章,民歌;第三章,聲樂欣賞;第四章,器樂欣賞。在整個課程體系的安排方面,綜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情況。第一章,“音樂欣賞基礎知識”視為音樂欣賞入門級別的知識點,了解什么是音樂,如何欣賞音樂,為后面的教學內容做鋪墊。第二章,選擇學生較為熟知的民歌,旨在體會民間藝術形式,區別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和藝術風格。第三章和第四章并駕齊驅,聲樂器樂不分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不過相對器樂作品來說,聲樂作品學生聽得更多更廣泛,所以在教學學時的設置中,聲樂欣賞較為偏重。總體來說,第一章是基礎,第二章是發展和衍生,突出第三章,引出第四章,四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4.2課堂教學手段

課程實施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教學應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一起互動的過程,進而呈現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藝術類公選課程以藝術欣賞和品鑒為主線條,同時穿插各種音樂與藝術類型為支線條,對藝術類別、音樂作品等進行全面分析。借助多媒體教學,講授與欣賞相結合,實行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能力。

4.3課堂教學實施

課程教學實施不能像傳統教育方式那樣,老師臺上講、學生課后背,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以學生為主體,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當中,使學生勤于動腦、動嘴、動手,樂于一起探究學習的樂趣。而翻轉課堂、討論法、演示法等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對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大有幫助。

4.4實踐教學環節

緊密結合本校的教學現狀,根據現有的辦學條件、辦學特點和師資隊伍建設情況,利用教師的專業技術能力和學生學習的興趣基礎,借助多媒體設備。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增強實踐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師生的互動性,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5課程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除了考查學生對藝術類各知識點和對藝術作品的掌握與理解程度,更著重于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撰寫論文是課程考核的重要方式,要得出最終的論文成果,離不開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經驗,更離不開平時大批量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而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正是學生發展思維、勤于動手、善于推理的能力培養過程。

4.6課程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主要是為教學實踐服務,應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改進為目標,充分發揮評價體系的教育功能,不可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把評價作為篩選與甄別的工具。

篇(8)

——題記

我國高等藝術教育事業從建國至今,已走過近60年的歷程,基本形成了學科門類齊全、學科體系完備、學科水平較高的藝術高等教育體系。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策略的調整,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的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高需求,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股藝術專業辦學熱。據1998年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后的不完全統計,在全國有近298個本科院校有藝術類專業設置,而到2001年達到597個本科院校,到2002年一年時間又陡增到700多個,至2006年藝術類專業設置在藝術院校和一般院校中也呈上升趨勢。這其中,有些藝術院校缺乏相關辦學經驗和基本條件,于是問題接踵而至,首當其沖的就是專業設置問題。專業設置關系著學科體系建設乃至學校的長遠發展,關系著教師隊伍的組建和教學單位的設立,更關系著學生的學習與就業。因此,各藝術院校應該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專業設置是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本文從“共性與個性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理論與技能型相結合”等視角進行討論。

一、堅持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原則

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我國藝術院校的發展體現出一種綜合化進程,主要表現為藝術學科內部各門類之間、藝術學科與人文學科之間、藝術學科與自然科學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滲透。這種綜合化進程,加之市場利益、市場需求的作用,造成了藝術院校專業設置上追求“大”而“全”的共性。無論是對于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表演、繪畫、雕塑、舞蹈學、表演、錄音藝術、播音與主持藝術等傳統專業,還是對于藝術設計、藝術管理、工業設計等新興專業,一些藝術院校還沒來得及仔細衡量自身的辦學實力,都紛紛涉足其中并恐為人后。于是,相同專業重復設置的局面形成了。專業的雷同設置不僅會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加大高校人才輸出和社會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將使各藝術院校趨同化發展,失去自身的特色和比較優勢。因此,在專業設置上,各藝術院校不能一味地求全、慕新、尚名、逐利,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既與綜合化趨勢保持和諧一致,又不盲從、不輕易放棄已有的辦學傳統和風格,在共性中保持自己的個性。

專業設置如何才能做到在共性中保持個性呢?首先,各藝術院校要對自身辦學條件和辦學實力有清醒認識,根據自己的所長開辦相應類型、層次的專業,突出傳統優勢專業,并以此為龍頭,帶動相關專業的建設,實現專業科學化合理化配置。如四川音樂學院近十年來以傳統優勢的音樂專業為龍頭,帶動其他專業建設,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轉變,其發展軌跡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四川音樂學院與其他音樂學院一樣,自成立的幾十年以來,一直專注于音樂學科的發展,無論是在音樂學、音樂表演還是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等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鑒于音樂學科與舞蹈學科、影視、戲劇表演學科的密切聯系,學院首先利用自身的優勢增設了舞蹈、影視、戲劇學科的本科專業。實踐證明,由于有音樂學科的強力支撐,學院的舞蹈、影視、戲劇學科發展得很快很好。1998年由于重慶的直轄,四川美術學院脫離四川,省委和省政府大力支持四川音樂學院恢復美術學科,以原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為學術帶頭人的一批優秀的美術類專家迅速聚集成都,開始了高起點、高標準的美術高等教育,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同時進行。由于有音樂學科、舞蹈學科和美術學科的強力支撐,學院已形成了橫跨文學、工學、管理三大學科門類的17個本科專業,100多個專業方向的綜合性高等藝術院校。目前,學院已形成成都、新都兩個校區。并擁有獨立設置的綿陽藝術學院的整體布局。

其一,在成都校區,以省級重點學科建設為龍頭,堅持發展傳統音樂各學科方向,以培養音樂表演高級人才和音樂創作精英人才為中心任務;在新都校區,以美術學科和舞蹈學科為重點,發展藝術各個門類并實現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充分凸顯綜合性,實現藝術科技化,著力培養高級的應用型人才;在綿陽獨立學院,按照獨立藝術學院的建制,充分利用新機制和新模式的優勢,發展現代實用藝術學科及專業,注重服務地方普及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從整個專業設置上來看,四川音樂學院的專業設置既具有齊、全、新的綜合化特點,同時三個校區分層設置,各有側重,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能在市場競爭中形成自身優勢。

其二,要考慮地域特色,充分發揮地域優勢。上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了“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指出:“注重發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注重教育的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是針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可能帶來的文化教育模式單一化格局而提出的,是對保護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和保持教育個性的應對措施。高等藝術教育作為高等教育旗下的一個分支,要保持自身的個性特色,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要設置和發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學科專業。尤其是對于地方性藝術院校來說,結合地域特色設置專業,是突出辦學特色乃至鑄就學校品牌的行之有效的途徑。

如我國西部地區,是少數民族及其文化藝術的集萃地,各地的歌曲、戲曲、舞蹈、剪紙、刺繡、扎染、巖畫、宗教藝術等民間藝術, 構成了一座豐富多彩的藝術寶庫,為西部藝術院校辦出西部特色提供了源源不竭的藝術資源。云南藝術學院的辦學就很好地利用了地處西南地區的地域特色,以“繼承傳統、兼容中外、學習民間、服務社會”為辦學理念,立足于云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以傳承民族藝術文化和培養藝術教育人才為使命,專業設置上突出民族性的特點。如藝術設計分院開設了民族民間藝術與設計專業方向,舞蹈分院下設三個專業方向,分別是民族舞蹈編導、民族舞蹈表演和民族舞蹈教育,都定位在民族舞蹈的范圍內,充分利用了地域優勢資源辦學。此外,該院還設有民族民間藝術研究所專職科研機構,下設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研究室及民族民間藝術陳列館,為專業建設提供了智力和物質保障。正因為如此,云南藝術學院在版畫、油畫、民族戲劇、音樂、舞蹈等專業領域,無論是創作還是研究上,都有著廣泛而獨特的影響。

其三,要尋求專業的“同而不同”。在高校發展同市場接軌的今天,受市場因素作用和經濟效益驅使,各藝術院校紛紛向“火爆專業”“新興專業”看齊已成普遍之勢。同時,出于藝術院校自身學科體系建設的需求,傳統專業和支撐型專業的設置雖然互相雷同,卻是必備的。在無法避免雷同的前提下,各藝術院校應努力結合自身特點,辦出不同特色的專業。比如目前熱門的藝術管理專業,據統計,全國大約有300多所院校開辦了此類專業(包括藝術院校和非藝術院校),如何在眾多院校中使自己的專業獨具特色呢?各藝術院校都以自身學科體系為基礎進行藝術管理專業建設,如中央戲劇學院側重于戲劇管理、劇目管理和演出管理,中央美術學院側重于視覺藝術管理,中國音樂學院側重于音樂事業管理,天津音樂學院側重于音樂商務和音樂傳媒管理,上海音樂學院側重于音樂產業和音樂電子信息管理、音樂產品的設計以及制作與傳播等,四川音樂學院側重于音樂表演、影視表演、藝術評論、藝術經紀人、節目主持人、音樂評論人、媒體記者、音樂藝術雜志編輯等各類人才的培養。這樣的專業建設,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做到了“同而不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避免因專業的重復設置而造成的人才重復培養有借鑒意義。

轉貼于 二、堅持傳統性與現代性相結合的原則

藝術是一門傳統而新興的學科。我國傳統的藝術學科一般包括音樂、美術、戲劇、戲曲、舞蹈、電影等門類,其下設置的專業也相對固定,如音樂學科一般包括音樂學(理論)、音樂表演(聲樂、鋼琴、管弦、民樂、指揮)、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等專業。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現代科技、市場經濟發展需求以及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對藝術學科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此帶來新興藝術門類的出現和專業設置的重大變化。藝術院校的專業設置如何才能做到傳統性與現代性相結合呢?首先,要保持傳統專業的基礎地位,不能因為發展新興專業而忽視傳統專業的發展。傳統專業是該門學科體系的基本構成單位,歷經時代和社會變遷而沿傳保留至今,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傳統專業體現著學科的本質特點,其存在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同時,藝術院校又不能固步自封一味保持傳統專業設置模式,要抓住特色與熱門專業的優勢,與相關學科專業相互融合,以尋找與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相結合的切入點,使藝術教育與社會需要緊密聯系,體現專業設置的現代性元素。

其一,充分考慮市場經濟發展需求。在藝術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的今天,社會對于藝術人才的需求結構發生了變化,對專門性藝術人才(如從事藝術創作和藝術表演的人才)的需求相對有限,而對復合型藝術人才(如從事藝術策劃、藝術管理、藝術傳播、藝術批評的人才)的需求相對較大。這類人才既需要具備較高的藝術素質,同時也需要具備相關學科如經濟學、管理學、傳播學等方面精深的知識結構、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對此,許多藝術院校已經做出了及時回應,將藝術與管理聯姻,開設了藝術管理專業,主要包括畫廊管理、展覽會策劃與管理、音樂策劃、劇場管理、戲劇管理、電影營銷、電視節目營銷、演出管理、設計藝術管理、圖書市場管理、博物館圖書館管理等專業方向,立足于培養具有良好的文化藝術素質和高品位的文化藝術鑒賞能力,掌握文化產業的經營特點和運作規律,了解國內外文化藝術發展趨勢,同時具備現代管理、經濟和法律的基礎知識,能在文化產業、媒體以及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相關部門從事文化藝術管理、文化經營、文化產業業務設計、項目策劃、文化經濟、貿易、咨詢和國際文化傳播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其二,在學科內部以及多學科之間尋找生長點。在學科內部尋找生長點,不僅利于新的專業成長,而且還可能對萎縮的專業賦予新的生命和活力。如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和北京電影學院,它們原來的美術學、音樂學、電影學專業都側重于史論方面的研究,近幾年來,在保持這些專業原有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和延伸,增設了美術展覽與策劃、音樂演出與市場、電影制片與策劃等側重藝術市場的方向。這些方向的設置,給原有專業注入了現代活力,對進一步完善美術學、音樂學、電影學學科體系有積極意義。同時,各門類藝術專業之間的交融,如音樂、美術、設計等專業與文學、影視等方面的結合,生成音樂文學、攝影文學、公共藝術等獨具特色的專業方向;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融,如管理學、科技學、市場學、人類學、心理學、民俗學等人文學科的結合,生成藝術管理學、藝術心理學、藝術社會學等具有濃郁時代特色的專業方向。這些是目前藝術院校已經開設或者正在醞釀準備開設的專業,我們相信,伴隨市場需求的變化和多學科的進一步交叉融合,還將會有嶄新的藝術專業出現。

其三,注重轉化和運用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現代科技對藝術活動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革命性的。以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的日新月異,不僅使藝術創制、藝術傳播等方面的形式與手段不斷獲得更新,同時也推動藝術觀念、創造思維和創作理念等方面的重大變化。由此帶來了新興藝術門類和新興專業的出現,如目前許多藝術院校都開設了多媒體設計藝術、電腦動畫、數碼攝影、計算機音樂等傳統專業目錄以外的專業。能否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及時將最新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到藝術專業建設中,這是目前藝術院校能否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搶占專業發展先機的重要一環。在這方面,四川音樂學院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典范。“2005年年底,四川音樂學院成立了數字藝術系,全力打造中國西部第一個高規格的數字創業基地。”“在全國首創了‘數字空間規劃與場景設計’專業方向”,其“所涉及的數字音頻、數字視頻的廣泛應用,將觸及到世界一流的科學技術,并進一步激活四川音樂學院的有關專業并形成市場優勢,對音樂、美術、戲劇、影視、傳媒及其他學科專業形成極強的整合”①,同時還將催生新興學科的誕生。我們可以看到,將現代高科技手段廣泛應用于藝術學科建設中,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藝術教育發展的新趨勢。

三、堅持理論型專業和技能型專業相結合的原則

我國專業藝術教育,歷來都存在重技能訓練輕理論教育的現象。藝術院校把培養人才的重心放在技能方面,因此專業建設上重視技能型專業的建設而忽視理論型專業的建設。如美術專業建設,不論是專業美術院校還是綜合性大學中的美術學院,一般都設有中國畫、油畫、雕塑、建筑、攝影乃至動畫、藝術設計等較為新興專業在內的技能型專業,并且還在隨著社會的需求新專業的出現不斷擴展;而對于美術學這樣的理論型專業,基本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專業院校在開設,還往往處于門庭冷落的尷尬境地。對于藝術院校設置理論型專業是否可有可無?理論型專業是否和技能型專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們不能僅憑據家長學生的青睞、市場的需求去判斷,而應該站在是否有利于整個學科體系建設和是否有利于整個學校長遠發展的高度來判斷。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缺乏理論體系的學科,根基是不牢的,其發展后勁也就如先天貧血,表面興盛的時期已然供血不足了。以理論型專業為基礎為指導,以技能型專業為支撐為特色,協調二者互相作用共同發展,是藝術院校專業建設應堅持的基本原則之一。

其一,理論型專業和技能型專業能相互促進,形成培養人才的合力。理論型專業注重專業所在藝術門類的基礎理論和文化現象的研究,內容主要涉及該門藝術的歷史發展及演變,社會功能及文化意義,審美機制和美學規律,(轉第11頁)(接第5頁)藝術語言的構成及運作,作品的解析、批評、傳播與接受等方面。理論研究是為實踐服務的,理論型專業的設置和建設能促進技能型專業的發展。通過對基礎理論的研究,能明晰該門藝術的形成和演變軌跡,把握其本質和發展規律,為藝術實踐和創作做必須的基礎鋪墊;通過對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欣賞等現象的研究,能提高藝術創作和實踐的認識高度,增強藝術創作和實踐的前瞻性,更好地指導藝術創作和實踐。反之,技能型專業的發展亦能推動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協調好兩種類型專業的發展,形成合力之勢,能促進藝術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如北京舞蹈學院,其下設置了中國古典舞、中國民族民間舞、芭蕾舞、舞蹈編導、社會舞等專業,還設置了舞蹈學專業。舞蹈學專業依托學院的舞蹈專業技術與應用理論教學的優勢,自身學科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同時還撰寫了《中國舞蹈意象論》《西方現代舞蹈》《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現代舞蹈的身體語言》等專著和教材,對其他舞蹈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也培養出了大批能夠緊密聯系舞蹈實際、具備良好的文化理論素養與基礎研究能力的高級舞蹈人才。

其二,理論型專業的設置和建設能促進藝術院校科研的發展,從而加快藝術院校整體發展的步伐。走“產、學、研”一體化道路是我國高校目前乃至今后發展的方向。就藝術院校而言,“產”和“學”發展較為平衡,而“研”這一環節相對滯后。科研是推動大學發展的動力,也是體現辦學層次和水平的重要特征。藝術院校在重新審視自我并確定高水平發展目標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務必加強科研。理論型專業相比技能型專業,更具有科研氛圍,也更能出成果。四川美術學院張強教授在談到美術學專業建設時說:“在不遠的將來、甚至現在的某些學院,已經將整個學院‘美術學’的基本水準,聯系到其整體的學術水準與學術底線的設置狀況,進行一個最基本的評價。”②美術學是這樣,音樂學也同樣如此。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歷來注重科研,也獲取了豐碩的成果,從建系至今已出版和發表的專著、教材和論文近萬部(篇),許多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外音樂學學科建設的空白,并被全國其他藝術院校所采用。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轉型,理論型專業還將關乎藝術院校生存和發展大計的課題,如藝術院校如何擔當培養高水平藝術專門人才的任務,如何適應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如何適應地方區域社會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需要等,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對加快藝術院校的發展獻計獻策。

當然,藝術院校的專業設置應考慮的因素還很多,尤其是具體針對某一院校而言,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辦學類型定位、辦學層次定位、培養目標定位、服務面向定位將直接關涉到專業的設置問題。筆者是站在藝術院校總體角度提出自己對專業設置的幾點思考,期望能為相關的規劃設計和管理人員在具體操作層面提供一個參考。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藝術院校的學科體系構建與對策》重點科研項目 編號:SA06075)

注釋:

篇(9)

一、全人教育的內涵

全人教育是20世紀70年代從北美興起的一種以促進人的整體發展為主要目的教育思潮,后來傳播到亞洲、大洋洲等地區,對各級各類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形成了一場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運動。

關于“全人教育”,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釋。羅杰斯主張,教育要培養“完整的人”,即“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靈力量融會一體”的人。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認為,“人的教育應該由六個方面組成:即學問、道德、藝術、宗教、身體和生活。學問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善,藝術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體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這六個方面就像秋天庭院里開放的大波斯菊一樣,每個花瓣代表一個方面和諧發展缺一不可。”隆·米勒認為,全人應該包括六個方面的基本要素,一是智能,包括學習和識記相關信息的能力、創作批判思維的能力、比較分析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情感,指的是人對事物的關懷,包括對那些感動他、吸引他的事件的關懷;三是身體,身體上的發展不僅指健康、營養、體格健壯,也指能夠意識到身體不可能完全承受感情的壓力和創傷,而且身體可表達用語言無法表達的緘默知識;四是社會,主要指人們道德層面的發展;五是審美,即培養人們對美的熱愛;六是靈性,指人在身體、社會和其他個性特質之外的內在特征。在上述六種基本要素中,精神性要素處于統領地位。隆米勒指出,精神性要素比知識技能更重要,教育僅是知識的傳遞和技能的培養,而應更著重人的情感、創造力、想象力、同情心以及對終極存在的體悟等內在精神體驗和人格全面培養。

從以上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盡管不同的人、不同的學校所提倡的全人教育理念有較大差異,但其共同點是都強調人,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教育要培養具備整全知識、完備人格以及擁有正確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的“全人”,而不是“機器”或者“半個人”。全人教育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潛在的力量,是一個活生生的、充滿無限發展潛能的有機體,所有的孩子都有發展成為“全人”的潛質。教育的目的在于刺激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

二、藝術教育對全人發展的影響

藝術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的最為輝煌燦爛的精神財富,也是人的生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古往今來難以計數的優秀藝術作品蘊涵著人類最有代表性的深刻哲學道理、最美好的理想和最豐富的思想感情。作為傳承人類文明和文化載體的藝術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人的整體發展中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能和諧地將人的身體、精神、情感及社會關系等不同方面融合在一起,促進著人的整體發展。

(一)藝術教育促進人的智能發展

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藝術作品蘊涵了民族歷史、、生產方式、倫理哲學、審美情趣等方面的豐富內涵。藝術教育作為一種知識技能的傳授過程,其本身就是一種智育過程,它通過藝術知識的學習和審美實踐,來提高人的認知水平和人文素養;通過欣賞、表演、訓練等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情感表達能力和審美創造力,而且借助藝術這一媒介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因其自身生動具體的特點,而使受教者長久不忘。再者,藝術的思維方式是直覺加靈感,“相信直覺和靈感”也是科學思維的特征。因此,這種思維方式也可以遷移到人們的科學探索和創造活動中,為科學活動帶來活力。

(二)藝術教育促進人的道德完善

藝術的本質是審美,藝術教育本質是審美教育。柏拉圖認為,“受過這種良好的音樂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確地加以厭惡;但是一看到美的東西,他就會贊賞它們,很快地把它們吸收到心靈里,作為滋養,因此自己性格也變成高尚優美。”以美求善是中國儒家的美學傳統,以美輔德,講的是藝術教育的道德功用。康德說過,“美是道德的象征”,人們在審美活動中通過形象促感來理解和體察對象世界,美作為一種理想中的目的與道德境界緊密相連,當人們把美作為目的和理想來追求的時候,就可以在真與善、認識與道德、現實世界與理想境界之間架起橋梁。

(三)藝術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品格

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是這樣的一項人類活動,一個人用某種外在的標志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別人為這些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優秀藝術作品對人心靈的涵養潤澤作用是難以估量的,欣賞藝術作品可以帶來震顫、神馳、愉悅和慰藉,這是理性說教所根本不能望其項背的。經過一定藝術熏陶的人,與自然萬物有著更多靈性的溝通,更具有靈通的心境與悲懷之情,因而也更熱愛自然與生命,更具有豁達平和的胸襟,更能體驗、享受、珍惜生活美好的一面。從這個角度說,藝術的生活方式是使社會走向和諧安樂的最理想、最有效的途徑。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藝術教育以藝術的方式提高受教者的人文修養,改善其精神品質,完善其人格,啟迪其心靈,促進其健康成長與成熟。可以說,藝術教育在促進人的完整全面發展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通過藝術的情感陶冶和心靈凈化的功能來實現人的完整、自由、和諧發展。全人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想,其使命在于成全人的全面發展,以全人教育的視界投向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意義便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

三、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藝術教育實踐

(一)藝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著眼于人的整體發展

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教育培養目標的轉變。全人教育倡導教育要培養完整的人,使其在身體、知識、技能、道德、智力、精神、靈魂、創造性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具有尊嚴和價值的人,而不是要把人培養成為工具的人、片面發展的人。關于藝術教育的培養目標,目前我國并沒有權威表述。《國家藝術課程標準》提出了“通過各學段的學習,不斷獲得基本的藝術知識技能以及藝術的感知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反思與評價、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藝術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關懷、友善、分享等品質,塑造健全人格,使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得到整合發展”的藝術課程目標。從中我們不難看到,本次課程標準強調了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淡化了以往的藝術理論和技能培養目標。但在具體的藝術教育實踐中,認識并不十分明確,我們常常自覺不自覺地用專業藝術教育的眼光和要求來看待普通學校的藝術教育,重視部分學生,忽視面向全體;重視結果和成績,而忽視活動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忽視審美能力和藝術素質的培養。全人教育對傳統教育只重視知識傳授和技能習得的培養目標提出批評,以全人教育為導向,藝術教育首先要確立以學生整體人格的培育、素質的全面發展為教育目標,強調以學生為本,不以課程為本,更不能以技能為本;關注學生的發展,不能為藝術而藝術;面向所有學生,不是面向少數有特殊才能的學生。

(二)藝術教育的內容要具有開放性、多元性

教育目標無論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都必須通過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內容才能實現。藝術教育的整體目標的實現,同樣依賴于教育內容這一載體。全人教育強調多元化的通識教育理念,重視學科間的內部聯系,強調通過多樣化、層次化的通識學習,以實現個體與環境的協調動態發展。藝術教育的內容很廣泛,包含音樂、舞蹈、美術、雕塑、書法、戲曲、話劇、影視欣賞、文學等不同形式,各種藝術形式因為具有共同的藝術要素和形式規則而具有關聯溝通之處。具體的藝術教育實踐中,我們的教育內容卻相對狹窄、貧乏,往往只局限于美術、音樂、舞蹈,美術和音樂教育又往往局限于畫畫和唱歌。從全人教育的目的出發,依據通識教育理念,就需要對傳統單一的藝術教育內容進行連接和整合,使其更具開放性和多元性,更具深度和廣度。這里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各藝術門類間橫向融合,二是某一藝術門類知識的縱向拓展。各藝術門類的橫向交叉融合,指藝術教育的內容不再是唱歌、繪畫、舞蹈等單一形式,更多的是不同藝術門類間的質的融合,甚至是藝術與非藝術學科間的融合。不同門類藝術要素恰當的融合與對話,可以激活學生的靈感與想象,促進學生的綜合藝術能力以及藝術感覺的形成。某一藝術門類知識的縱向拓展,指單一門類的藝術活動不但要注重藝術創作和藝術技法學習,還要注重藝術與相關文化的關系以及學生的多層面的感受。比如,某一類型的藝術活動中,可以自然、適當地滲透初步的美學、藝術批評、藝術史、藝術創造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了解藝術創作背后的故事,了解藝術的起源、作品的文化背景、創作動機、藝術家個人風格等。這樣可以將藝術技能與藝術知識、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藝術與情感、生活、文化巧妙結合起來。廣泛、多層面、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信息,可以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開闊他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文化底蘊。

篇(10)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近年來,全國各高等院校紛紛開辦藝術專業,招生人數不斷增加,社會上各類藝術輔導班層出不窮,一些初高中也辦起了“特色班”、“高考輔導班”等等,這無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藝術教育繁榮發展的態勢。然而,在目前藝術教育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尚存在著嚴重的“功利性”和“重技藝,輕人文”的現象。社會上的各類“輔導班”和一些高中辦的“特色班”自不待言,大都以升學為目的,教學過程也都是圍繞著應試技能的訓練。而許多高校開辦藝術專業也多是處于“經濟效益”的目的,教學模式也多是偏重于應用性的專業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訓練。當然,我們不能否認藝術教育特有的專業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訓練的意義,也不能無視社會的需求,不能不考慮“效益”問題,但絕不能忽視或削弱藝術教育所應有的人文素質教育層面的價值和意義,更不能忽視教育“以人為本”、以人的“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標的長遠利益。藝術教育作為一種人文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從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養和提高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上述這些現象不僅有失藝術教育的人文本質,而且無形之中將學生的審美認知與審美情感引向功利主義的需要,致使學生的藝術興趣、價值觀念受到扭曲。因此,要使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就必須在藝術教育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和強化藝術教育的人文特性。

“人文”一詞在漢語中泛指“人事”,與“天文”對應,是指人世間文明之道及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在英語中“人文”(humanity)一詞包含有四層含義:(1)表示人道或仁慈的性質或狀態,慈愛和慷慨的行為或性情;(2)表示人性之意;(3)表示人文學科或人文科學;(4)指人類之意。(注:參見洪成文著《現代教育知識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頁。)概括起來說“人文”一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即指人本身和一切人類的文明和文化現象。人文學科則是基于此義,不斷建構起來的關乎人性和人類發展的學科體系,它研究的對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

藝術教育的學科性質應屬于人文學科,這是由藝術的人文本質所決定的。藝術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審美把握和正確認識生活的形象反映,是人類審美追求的最高形式,是人類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藝術創造活動是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形象化的語言方式傳遞情感和思想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不僅要考慮個人生活中和心靈中的事件及意義,而且還要考慮帶有民族性的、人類性的普遍的事件和意義。因此,在藝術家創造的作品中總是包含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內容和他對生活評價的態度,同時也蘊涵著不同民族的人文思想、民族情感和時代精神。藝術正是憑著藝術家進步的審美理想、人格特征和文化精神的作用和力量,憑著他內在的熱情、豐富的生活積累以及卓越的藝術技能,通過有限的現實材料,表現出無限的社會內容來,并且使其產生更強烈、更普遍與更深刻的意義。也正因為如此,藝術才獲得了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藝術也就被賦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內涵和人文教育的功能和意義。

作為人文學科,藝術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對人自身的完善和對人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人自身的完善,就是從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養和提高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核心是對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有學者認為:“當代教育教學中的人文主義傾向最重要的表現是把人格完善作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終極目的。”(注:參見錢源偉著《社會素質教育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頁。)這就表明了人格培養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從心里學角度看,人格是人的主體結構的核心,是人性或人的本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人格還包括人的思想、價值觀念、生存態度及行為方式,它是由人文科學知識、社會心理、文化修養、人文精神等方面綜合而成的內在穩定的特質,是一個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因此,藝術教育的功能指向首先應當是對人格的完善,即促使人格的發展趨于完整、全面與和諧。

宗白華先生曾說:“藝術家之創造,乃表示全人格的意義及其最高的生命,決非附帶的無關重要的表現。”(注:參見宗白華著《宗白華全集》(1),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97頁。)也就是說,藝術家的創作活動與人格有著密切聯系,他的創造并不是一種空洞的表現,而是藝術家健全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外化,是一種創造性的生命活動。這里所說的“全人格”,就是全面、完整、和諧的健全人格,它的養成是認知、情感、意志三方面高度平衡發展的結果。而藝術教育在協調人格結構內部知、情、意三者的關系,培養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獨特作用。

認知能力,是對事物的認知判斷能力,即一個人的智慧。完滿的智慧人格,應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互補,是人的感性和理性這兩大精神因素的協調、平衡和充分發展。藝術教育中的認知能力的培養,主要集中體現在對事物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方面。我們知道,藝術活動是最富于幻象性的思維活動,它偏重于感性思維,它在培養人的知覺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藝術教育作用于人的發展的最有利因素在于促進人的感知能力發展,它是獲得知識、發展情感、提高創造能力的基礎。審美感知能力包括知覺、想象、領悟等能力,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通過長期的審美實踐訓練。藝術教育是通過藝術鑒賞和創作實踐活動,來調動人的知覺、激發人的想象、培養領悟力,從而提高審美感知能力,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另外,審美感知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有豐富的感性審美實踐經驗,而且還需要有全面廣泛的知識和修養作支撐,因為認知能力與學識修養有著緊密聯系,兩者不可分割,認知能力的大小取決于學識修養的高低,而認知能力的提高又能幫助判斷事物、獲取新知。

情感,是人身上普遍存在的心里現象,是人的本質屬性之一。情感與人的生命活動相聯系,它既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特定狀態的反映,又是生命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個人的情感往往受功利觀的困饒,而要克服這種現象必須通過審美活動促使情感從日常功利狀態,從經驗的現實水平升華到超驗的規律水平。藝術活動是一種審美創造活動,也是一種情感體驗過程,藝術離不開情感的作用,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總是把自己內心體驗的情感進行提煉、加工、整理,升華為一種審美情感,并通過適當的形式移入到作品中。欣賞者在欣賞作品時會受到其中的情感熏陶,同時還會激發欣賞者自身的情感體驗,從而在情感互動中達到審美共鳴。作為藝術中的情感活動是一個復雜的“移情”過程,它始終與豐富的想象力結合在一起,如果沒有想象力的作用,藝術中的情感活動是不可能進行的,正是在情感與想象的互動結構中,在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交叉作用下,使得藝術中的情感超脫于普通情感成為一種超功力性的審美情感。符號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藝術家表現的情感,不是一般日常生活情感,但也“決不是他個人的真實情感,而是他認識到的人類情感。”(注:參見蘇珊·朗格著《藝術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頁。)也就是說,它包括了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雖然在形式上是個體的、自然的、感性的,但從實質上考察,它滲透著人類的理性因素,具有超越性,是恒久、普遍而必然的東西。藝術家在藝術創造中也已將人類的普遍情感進行了綜合、選擇,是帶有價值定向的審美情感。由此可見,藝術教育中“情感”的培養,是以審美活動為中介,通過對人類情感的再體驗,使人的情感不斷趨于豐富和完善,從而達到對個體心靈結構和人格形態的有目的塑造。通過藝術教育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個體的人創造、表達自己的情志,促成人與人的溝通、理解和理性與情感的貫通。而且能使人的心靈得到有效的滋潤,使人的思想情感得以充實和豐富,并更具鮮活性。”(注:參見梁玖著《新編藝術概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頁。)

意志,是人格構成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一種心理支撐力量。意志一般表現為持久力和忍耐力兩方面。持久力就是為實現明確的預定目標所需要的長時間堅持力量,忍耐力是指承受打擊、挫折,忍辱負重的能力。也就是能根據一定的價值目標和行為規范來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表現出較強的自制力和適應能力。健全人格要求有頑強的意志,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意志是一個人沖破層層阻力,尋求不斷發展,成就一番事業的保證之一。通過藝術教育可以磨練學生的意志,培養忍受挫折的能力和堅忍不拔地追求藝術真諦的信念。藝術史上凡是有成就的藝術家無不具備堅強的意志,他們都懷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并為之努力奮斗,為人類創造了不朽的杰作,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欣賞和對藝術家的奮斗經歷的了解,可以使學生領悟到他們在偉大的藝術創造中所包含的堅強意志和獨創精神,從而受到鼓舞。藝術創作活動本身就是一種艱辛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而創造性的獲得,需要長期的藝術創作實踐訓練,需要大膽的開拓進取精神和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努力。藝術追求獨創性,就意味不與他人相同走自己的路,一般富有獨創性的作品往往暫時不被人們所接受,因此,藝術家在追求藝術真諦,探索創新之路的過程中,必須要有較強的忍耐力和堅定的信念,要能耐得住寂寞,不能見風駛舵、隨波逐流。當然,堅持自己的藝術主見維護藝術的獨創性,必須要以正確的認知判斷為前提,以對人類情感的把握為基礎。

藝術教育對人自身的完善和發展是同更廣泛的人類文化發展聯系在一起的。就人的本質來看,人的存在和發展是以人的文化創造為前提的。按照著名文化哲學家卡西爾的觀點,人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也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人才獲得真正的自由。因此可以說,“人、人的生命活動是一種深刻而具體的文化性存在。……人的文化創造性越豐富,文化主體意識越強烈,其生命活動就越有意義和價值”(注:參見李西建著《審美文化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頁。)藝術作為人類文化創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的生命本質的體現,它不僅是藝術家個人的精神創造,也是人類進步與價值取向的表現。它不僅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精神傳統、心理建構和思維機制,也反映著一個時代的社會風尚、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的歷史發展水平。因此,藝術教育也就成為一種文化教育。通過藝術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人文精神,使他們用宏觀的歷史尺度對待人的發展和人類文化發展,使他們把自身的發展同更廣闊的歷史文化聯系起來,進一步發掘人類文化創造與人類生命活動中的美學意義。由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文化形態,也留下了大量的優秀藝術精品,它們都記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軌跡。因此,通過藝術教育可以讓學生認識不同的藝術語言及其特征,從藝術上區別文化的差異,使他們了解多元文化的內涵,認識人類社會及其文化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增強他們對人類文化價值和意義的領悟和理解。發展尊重他人與關懷社會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責任感。使他們更多地介入文化交流,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并對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綜上所述,藝術教育作為人文教育,其人文教育功能是多層次的、綜合性的。在現代“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影響下,藝術教育的人文特性日益彰顯出來,藝術教育越來越成為培養人文素質、傳承審美文化、發展人類文明、創造和優化人類文化生存環境的教育。那么,如何在藝術教育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人文教育的職能,切實做到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我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落實。

首先,教師要轉變藝術教育觀念,充分認識藝術教育的人文本質。教師是藝術教育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他們的藝術思想和教育觀念直接影響、引導著學生對藝術學習的目標定位和審美價值取向。如果教師只將藝術教育視為一種專業技能教育,或是把藝術看成是謀生的手段的話,那么,這將會導致學生對待藝術學習的“功利主義”傾向。當然,藝術教師要成為真正的人文藝術教育的“傳道者”,還必須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專業能力。否則,藝術教育也只能是一種“玄想”的人文教育。

上一篇: 社會基本矛盾論文 下一篇: 規模經濟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永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中文字幕一本精品在线 | 日本阿v片在线播放免费 | 日韩AV在线亚洲 | 日本天堂免费观看 |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