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管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3 15:05: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農村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農村管理論文

篇(1)

1.決策機制不合理。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公共管理實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考慮更多的是供給主體的利益,較少顧及農民的實際需求,其供給總量、結構和程序是由上級部門以政策形式向下傳達的“單邊行動”,帶有濃厚的指令性,導致服務結果被過度聚集、服務過程被過度簡化,使得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與農民需求嚴重脫節。這種脫節體現在農民急需的和農村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供給量嚴重不足,如農村消防服務、基礎教育服務和醫療衛生服務等。公共管理決策應適應環境及時變化,并且鼓勵農民在公共管理過程中進行充分的利益訴求,從而真正改善農村公共管理的決策機制。

2.缺乏利益驅動,服務效率低下。受到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政府包攬了絕大多數的公共事務,以“壟斷者”的角色向農村提供公共服務,壟斷必然意味著排他,這種高成本低效率的政府供給機制難以適應農民的公共需求變化。因為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是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目標,因此具有顯著的非市場化特征,即政府不能通過明確的供給價格從農民那里直接收取相應的費用,公共服務的資金投入主要來源于稅收,較難計算成本及其收益,因此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直接利益驅動;其次,由于政府的“壟斷性”供給,在缺乏競爭者的前提下,較易使政府喪失對效率的追求,并且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是由眾多機構或部門共同參與的,眾多的參與者使得職權劃分交叉、部門利益紛爭、協調配合缺乏等問題普遍存在,直接影響著農村公共管理體系的運轉效率。

3.財政投入嚴重短缺。雖然國家提出了“城市反哺農村”的發展思路,但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城鄉二元體制的影響,財政資金在解決社會保障、義務教育等農村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較少,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拖欠農村教師工資,更遑論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據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我國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三項公共服務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比重合計僅為29.5%,與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和3000-6000美元國家相比,分別低14和25個百分點。政府服務的供應不足,說明在國民收入第二次分配時,居民所得較少,迫使居民用自身收入來支付本應由政府支出的開支,并從心理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費預期。

4.農村公共管理人才匱乏。農村公共管理人才是指那些活躍在農村基層組織的公共管理型人才,他們主要分布在鄉、村兩級中的經濟組織、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中,在眾多類型的農村人才中,農村公共管理型人才的作用尤其突出。而農村人才資源問題現已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農村人才資源處于貧乏狀態。農村的貧窮落后面貌在社會成員中的印象根深蒂固,因此在選擇工作和就業地點時,絕大多數人才選擇留在大中城市。據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黃敬寶的統計結果顯示,北京地區的2011屆大學畢業生首選在北京就業的占71.6%,首選廣東和上海的分別占5.6%、5%,由此可見,絕大多數畢業生希望在工資高、工作和生活環境好、發展前景廣闊的發達地區就業,而愿意去農村工作的只占26.4%,71%的大學生明確表示不愿意去農村工作。

二、加強農村公共管理的具體措施

構建農村公共管理新秩序,必須從公共管理理論的系統性角度出發,找出阻礙農村公共管理效率提升的障礙性因素,通過改革的手段來破除農村公共管理的舊秩序,形成高效的公共管理新秩序。

1.完善農村公共管理機制。科學的管理機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應努力完善符合農村現狀的社會公共事業管理制度,構建以政府占主導地位、社會和市場多主體參與的管理機制,從而共同推進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在堅持城市優勢資源向農村輸送的同時,城市基礎設施也應不斷地向農村地區延伸,充分發揮城市發展帶動農村進步的聯動效應,逐步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機制,在實踐中探索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發展與管理的規律。山西省政府在第九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出臺了十余項相關的政策法規文件,建立和完善了該省農村地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長效機制。這些文件涵蓋范圍十分廣泛,包括了農村勞動力、社會治安、暫住人口管理、食品安全、公共衛生、社會救助、基層政權組織建設和重大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等方方面面,體現了政府完善農村公共管理機制的堅定決心和信心,被稱為農村社會管理的“強肋工程”。

2.加大投入力度,強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主要應該集中在農村道路、水電和通信等方面,從而在硬件方面切切實實地改變農村基礎設施的落后面貌。在具體建設過程中,應該根據農村地區地理位置公布的不同,并結合不同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特點,有步驟、分層次地進行重點改造,鄉鎮一級要重點建設道路、通訊、醫院、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等設施,而村一級除了要搞好公路交通和通訊建設之外,要提高對人畜飲水工程、衛生所、學校、電視接受設施、文化站等公共設施的建設力度。建設資金除了財政投入之外,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效力,大力推動大中型企業以及外商投資企業以參股等方式參與到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當中來,逐漸打造出多元化投資格局。當然,對村集體和農民個人也可以積極引導,通過市場經濟手段使農民的投入有一個合理的、穩定的回報,使得這些閑置資金能夠參與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來。

篇(2)

其次是基礎設施,這牽涉到投資結構的問題,即投資的時空分布。區域內的城市形態聚居形態要符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投資如果和符合規律的城市形態耦合,則會比較合理。否則,如果是撒胡椒面式的投資,則投資的回報率低,且可能有負作用,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村子位于生態脆弱的山區,如果要修路,投資很高,還可能會破壞生態,如果是重要的生態保護區,可能把居民遷出比較合理。

資金是投向大城市,中小城市,還是小城鎮,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在肥沃的土地上合理密植,也就是把資金投向大中城市,密植的典型例子是“浦東新區”。資金過于集中與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使城鄉差別過大。現在投向農村有“矯枉過正”的意思。但筆者認為我國城市化過程剛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不能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應注意與合理的城市形態相應的基礎設施的合理形態。

要確定城市的合理形態,首先要用景觀生態學方法研究區域的景觀結構。根據景觀異質性原理,依次確定需要保護的耕地的范圍(農業用地),生態用地的范圍及城市建設用地的范圍,由此確定基礎設施的走向。工業應適當集中于城鎮體系結點上,建設生態工業園。

是不是把“華西村”克隆就能建設好新農村?如果全國大部分村莊學“華西村”模式,必然是一種分散發展工業的模式。這種模式會增加環境保護的難度,增加物流成本,降低土地使用效率。可以想象,污染向農村的擴散會惡化農村生態環境。“華西村”模式只適用于工廠分散治理模式具有經濟性的情況。

較好的城鄉一體發展模式是:在中心城市輻射范圍內,根據自然資源及交通區位等條件,合理布局制造業城市(20~80萬人),并將在這些制造業城市工作的產業工人轉化為城市市民,給予完全的市民待遇,為他們規劃住宅,托幼,中小學,醫院等公共設施。由于城市的人均占地低于農村人均占地,這種發展模式比分散式發展要更節約用地。

工業適度集中布局便于組織循環經濟鏈,形成生態工業園,也便于一般污水集中處理。只有一些采用清潔工藝實現零排放的綠色工廠可以分散到鄉村。因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重點轉向農村,還要分輕重緩急,不宜平均分配,而應重點投入到有工業化城市化潛力的村鎮網絡結點上,以及聯結這些結點的基礎設施通道上,以在未來形成城鄉一體的,合理布局的城鎮體系。這樣才能體現城鄉統籌的原則。

新農村建設需要科學規劃。華西村雖然是成功的,但卻不能以簡單“克隆”華西村來建設新農村。因為農村建設本質上是區域發展問題,必須從區域的角度考慮土地利用。如確定一個區域內水源保護區,濕地系統,可淹沒區范圍,生物多樣化保護區,自然和文化景觀保護區,生態敏感區,地質災害多發區等都需要系統的科學研究,并對土地利用方式和基礎設施走廊的選線提出限制,而在村的水平上是無力作出這樣的研究和規劃的。在一個區域內(至少是縣域內)需要對工業有總體布局,避免遍地開花,而這是在目前的新農村建設中最令人擔心的,理想的是以流域為單元進行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基礎設施投資重點轉向農村,怎么轉值得深入探討。正確的方式是在景觀生態學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城鄉一體的區域發展規劃和區域土地利用規劃,據此進行新農村建設。

筆者初步歸納了一下,農村發展的投資領域有:

(一)加強基本農田保護,防治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完善農業水利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方面的投資。

(二)地質災害治理國土整治方面的投資。

(三)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其他投入。

(四)道路交通,公共交通

(五)信息通訊網絡

(六)農村能源及電力建設

(七)農村飲用水工程

(八)文化景觀保護

(九)農村科學教育設施

(十)農村醫療設施

篇(3)

中國大多數農村經濟管理的工作人員在文化水平與素養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文明執政和文明執法的理解不夠透徹。這樣的工作人員完全跟不上目前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的步伐,不符合經濟市場的需要,同時他們也不能很好地為人民服務,致使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空有其表。

1.2欠缺科學的管理體系

我國農村經濟愈來愈發達,而與之相關的經濟發展管理體系卻一直遲遲得不到完善。欠缺科學的管理體系,同時經濟管理理念也跟不上發展形勢,當前的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已不符合目前經濟發展,與此同時也完全不能適應農村結構的調整。如果農民沒有辦法保護自身利益,農民的困惑無法獲得解答,長期下去雙方的沖突就會愈來愈大,歸根結底這是因為科學管理體系欠缺所導致的。

1.3資金投入力度不大

現在中國已經進入了市場經濟發展期,農村產業結構關系到農業集資。集資受挫,也達不到理想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將直接影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多數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周期長,收益減緩的特征。這完全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中對融資的要求,使得農業的投資方向受限。分權經管的農民因為資金的局限性,根本就沒有能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而農業投資收入是受許多外部因素影響的,如農副產品價格浮動、氣候的好壞、自然災害、是否有蟲害等因素,都直接影響農業的投資收入。

2推進農村經濟管理發展的有效方案

中國農村經濟管理還存有一些缺陷,這些缺陷直接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應該采取有效的推進農村經濟管理發展的方案,以彌補這些缺陷,從而使得農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

2.1設立合理的農村管理組織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土地承包責任制,為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有效推進了中國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然而中國當前農村經濟管理還存留很多不足,必須建立科學的農村管理組織機構,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提升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為農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對農村工作實施更好的經管,引導農民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平穩的情況下進行農業發展工作,為農村經濟發展在理論和技術上打好基礎。

2.2在資金的經管上實現科學、合理化

解決農村經濟管理發展問題,首要的步驟是對農村集體資金的經管。具體的經管步驟是首先要確保農村經濟管理人員對農村金融和經濟形勢有全面的掌握,透徹的分析其財務狀況、盤點資金的總數、強化審計工作,確保集體資金的正確使用,杜絕腐敗,預防集體資金流失。振興農村經濟管理需要對集體資金進行改革,盤活資金,這樣才會使資金優化。現有資金得到合理使用才會有利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經濟才會維持健康發展,進而獲得最大利益。

2.3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

為了實現農村經濟的有效經管,政府機構和相關部門要針對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展開工作。最近幾年,由于中國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推動工業化的過程中,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農民科學文化素養偏低。農民的科技文化素養體現在對于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能力上,政府機構和有關部門一定要不斷提高和改進農村教育和培訓系統,并在訓練過程中采取多層次、多樣化的方法,強化農業實用技術宣傳與普及,提升農民對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能力。

篇(4)

2村級財務預算制度的創新

就目前財務改革的創新性來看,農村稅務在相應的村級資金的管理下有了一定的債務形式,從而對于農村財務預算制度有了一定的改善。在目前村級集體收入的管理過程中可以看出,部門上報的農村收入帳與收入預算進行核對后一定要查明收入原因,對于賬目上不太清楚的各項帳收一定要杜絕收,從而保證收入不入賬、私設小金庫等問題不再發生。

3財務管理制度的創新

制度創新是財務管理制度過程中一個有效的管理機制,是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中要想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一大動力。現階段包括了財務計劃管理制度的各項制度都是一定量的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矛盾點,目前農村的管理過程中,農民的切身利益就是最重要的。管理上要包括有多元化的特征,從而使得農民在勞動收入和管理收入資金收入等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收益。在資產管理方面,要按照股份的要求實時股份制,建立起相應的集體資產階級體制,解決農村集體資產的所有化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創新性的進展,打破傳統的資產階級管理體質,從而保證在改革措施與制度創新下深化農村改革,使得農村集體經濟上漲,加快農村的城市化步伐,保證農村社會穩定,促進相應的各方面發展。

4用人機制和考核機制上創新

在目前農村財務制度創新型發展的今天,在用人機制上就可以針對目前農村會計的管理化模式而逐步的提高,在會計的整體業務水平和理財能力上采用聘任制,這樣而言,就可以使得相應的農村考核管理環節上更為創新。在考核方面,可以由相應的農村財務規范化管理來健全考核激勵機制,從而保證相應的農村財務管理創新取得一定的成果。在考核過程中必須要保證公開性的招考,在錄用關鍵環節中,要擇優選取。直接化管理也是會計職業化管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而保證會計的整體業務水平在農村管理的腳步中得以快速提高。

5財務管理方法的創新

在目前村級財務管理的過程中,必須要針對財務管理的方法進行一定的創新和改造,創新性的農村財務管理方法主要就是對于財務監督財務控制等方面進行一定的管理,而目前來看,村級財務管理過程中,由于財務公開仍然存在一定的不透明化,很多地方就出現了類似于干群關系緊張的農村社會穩定問題。因此必須要在相關條文下進一步調整相應的農村管理方式,農村財務公開的內容和程序的保證是相應財務管理的公開性與全面性的關鍵。

6農村財務手段創新

在農村財務管理計算過程中,農村工作有危機來處理,因此相關聯的部門都可以通過信息往來查詢相應的業務和賬務。這樣而言也提高了農村會計的工作效率,保證會計數據在登陸的過程中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也保證了數據的安全性,具體的辦法也可以采取多種措施來培訓相應的鄉鎮管理人員,從而使得管理方案能夠更加符合財務手段的創新,保證農村會計核算水平在目前的經濟發展條件下符合相應的發展。

篇(5)

二、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金融環境建設薄弱,小額信貸可持續性差

1.小額信貸缺乏相關立法和扶持政策。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小額信貸方面的專項法律、法規。作為一定程度上帶有公共產品性質的小額信貸,政府尚未建立起通過減免稅費、貼息等政策手段加以扶持的長效機制。

2.小額信貸載體有限,資金供給渠道窄。我國小額信貸主要載體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銀行和民營小額信貸機構。其中農村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資金外流嚴重,有統計資料顯示,郵政的儲蓄網點62%在農村,其2/3的資金來自農村,但幾乎很少有資金用于農村信貸。民營小額信貸機構業務能力和資金來源有限,故小額信貸的發放主體集中于農村信用合作社,但農村信用合作社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水平落后、財務自立能力弱、缺乏可持續的資金來源等問題,加之農村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入,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資金外流嚴重,致使小額信貸資金供給缺口大。

(二)制度設計不合理,小額信貸供求不匹配

1.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受制度制約(如不允許吸收存款),資金來源有限,加之資金外流現象嚴重及小貸機構擔心風險引發的“惜貸”現象等,致使小額信貸供給遠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要。

2.農村小額信貸貸款品種少、期限短、額度低。這與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多元化的資金需求及農業生產周期較長、資金回收相對較慢、規模經營及結構調整中資金額度需求較大等,存在很大程度的供求不匹配。

3.農村小額信貸制度設計不合理,貸款制度繁瑣且流于形式(如貸款證制度),而農村信用合作社信貸人員少且貸款操作人工為主,分散放貸和貸款管理工作量大。以農村信用合作社為例,平均一名信貸員要負責200戶左右的小額信貸管理,管理手段無法與小額信貸的迅速發展相適應。此外,小額貸款利率機制缺乏科學性,尚未形成提高市場效率、推動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定價機制,且農村小額信貸風險保障機制缺失,難以實現對信貸風險的控制和補償。

(三)信用文化缺失,小額信貸風險大

1.農村信用環境差,農戶幾乎沒有接受過正式的信用教育,信用觀念淡薄。故此認識上存在偏差,要么認為有貸款影響自家形象;要么認為小額信貸是政府“支農扶貧”的,還不還無所謂,進而形成不良的行為偏好。

2.農村金融市場信息極端不對稱,小額信貸機構對農戶的信用評定缺乏規范的制度和標準,存在較多的人為因素甚至是行政干預。加之信用信息管理手段落后,無法有效解決農村小額信貸無抵押和無擔保情況下,由借款人行為產生的信貸風險。

3.由于農村小額信貸風險具有系統性特征,在缺乏外部風險補償機制的條件下,自然災害一旦發生,會波及眾多分散的小額貸款對象,使信貸違約風險劇增。

三、信用文化在農村小額信貸管理中的作用

信用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指人們在經濟生活別是信用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其目的在于通過意識形態、道德倫理、風俗習慣及信用行為模式等非制度性約束,來節省人們為保證交易公平所付出的信息費用,從而建立起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信用關系。針對農村小額信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除了完善立法以培養良好的金融環境、建立相關制度以創造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條件以外,本文重點剖析強化信用文化建設對加強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的作用,以期從非制度角度探討農村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的有效途徑。強化信用文化建設可從以下幾方面發揮作用:

1.有助于培養農民信用意識,提升農民的信用層次。促使農戶的信用觀念和行為選擇符合現代市場的運行規范,需要經歷一個誘導和轉變的過程。信用文化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可以通過信用教育向農民傳播信用知識、培養信用意識;通過產權改革,建立起遵守信用規則的產權制度安排;通過信用法律、法規建設,完善信用獎懲機制;通過民間自律組織建設,形成社會監督和公眾輿論等非法律約束。經濟生活中,如果失信成本比較低,違約獲利大于守信的利益,低層次信用者便有可能違反經濟道德,選擇背信棄義的違約行為。而高層次信用者認為,為使經濟活動并進而產生的經濟利益可持續,人們在經濟交往中應自覺做到誠實守信,這才是既利他又利己的雙贏之策。而有意失信則是既損人又害己的雙輸之策。通過信用文化建設,可以提升農民的信用層次,引導其信用行為,而這種利己與利他兼顧、互惠雙贏的信用行為正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

2.有助于形成制度約束和非制度約束相結合的信用風險管理機制。由于農村小額信貸所處環境、貸款對象條件及信貸機構信用風險管理手段等多種因素影響,僅依靠建立信貸風險管理制度所起作用存在很大局限。而通過信用文化建設,不斷向農民宣傳誠信道德,講解信用知識,強化信用意識,使農戶認識到信用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有很好預期的金融資源。在農村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道德氛圍和輿論導向,并通過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金融企業信用文化建設,使信貸人員成為信用的宣傳者和維護者,促使信貸風險管理機制在原來貸款抵押擔保、貸款條件限制等硬約束的管理手段基礎上,更多地結合信用信息管理、培養良好信用關系等非制度手段約束,從而有效降低信用風險。

篇(6)

中圖分類號:G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2)11-0090-03

社會關系是建立在利益關系基礎之上的,一切社會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關系都決定于這種利益關系。我國農村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原來由計劃經濟體制所決定的利益關系必將為一種新的即由市場經濟體制所決定的新農村利益關系所取代。我國建立新農村利益關系特別困難,既有經濟性、體制性的原因,也有在倫理文化資源完全缺失的情況下進入市場經濟的原因。

“傳統社會的行為規范系統與現代社會的行為規范系統的根本區別是,傳統社會的規范建立在對道德動機的激勵與約束的基礎上,而現代社會的規范建立在對利益動機的激勵與約束的基礎上”。[2](P316)

一、我國既有倫理文化與新農村利益

關系建構所需的倫理觀念的沖突

(一)群體本位的利益認識與農民自主意識的沖突

中國傳統社會受“家庭價值觀”、“家族主義”的影響,個體融于群體之中,個體利益只有通過依附于群體利益,才獲得存在的理由。群體本位的利益觀念植根于幾千年的宗法社會,由血緣關系衍生出來的宗法關系強調群體規范、抑制個體意識,以至高無上的倫理規范調節利益關系。

(二)平均主義的價值認識與公正、公平觀念的沖突

農村廣泛存在著平均主義思想,它是中國傳統社會典型的社會價值之一。傳統意識形態所宣揚的平均思想,使人們對“均衡”、“平均”有特殊感情,而對差異難以容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又把“人人均等”看作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特征。公平意指公正、合理,公平的實質是對人的權利和義務、報酬與貢獻的確認或認可。公平與排斥區別和差異的平均思想有著根本不同。 平均思想、“重義輕利”從正面效果來說,可以使人心境感受“公平”以及發揚扶貧濟困的美德,但不利于農村利益的激勵機制的形成。

(三)家庭和家族觀念與平等合作精神的沖突

親緣關系是農村最基本、最主要的社會關系。農民重視親緣關系的倫理取向浸透于利益關系中,農民之間權利、責任和義務的確定,主要不是通過法律或明確的規章制度建立的,相互的信任也不是通過法律來保證,而是通過習慣或傳統加以確定和保證的。在歷史上,我國農村一直缺乏組織和合作傳統,這種文化類型對于農村利益關系的發展無疑是一種限制。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自身利益的關注,傳統文化在農村人際關系方面的多疑、自利、算計等特征日益突出,曹錦清在河南農村調查發現,農民缺乏合作的習慣,合伙、股份制企業的共同結局是鬧翻、散伙,[3](P191)這種心理現象引發了農村社會的沖突,使農村社會合作、互利的行為往往很難維持,不僅不能應付市場競爭的高風險,而且不利于農村利益關系的建構。

二、市場經濟對農村利益意識的沖擊

市場經濟給農村社會生活注入了極大活力,加速了農村的利益分化,使傳統農村利益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一方面,市場經濟體制使得在傳統體制下長期被壓抑的利益動機開始被釋放出來,農村倫理文化環境作為建立新農村利益關系必需的公共資源,已經在長期脫離實際的道德說教中被破壞。另一方面,新農村利益關系所需要的道德和倫理規范未最終建立起來,不少農民出現精神和理想危機,片面理解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利益關系的合理原則,并以投機的態度對待市場交易,不尊重契約。具體而言,我國農村現有倫理文化主要存在這些問題:(1)在農村市場關系中,奉行投機性的、利己主義的行為準則,許多農民錯誤理解經濟自由,否認經濟與倫理道德的關系,實際上以不受約束的、極端的利己主義倫理道德為行為準則;(2)在鄉鎮政權和村民自治對農村社會的管理過程中,往往奉行機械的、硬性的規范和準則,并經常使用懲罰性的措施;(3)在農村文化宣傳上,仍將傳統的、理想性的集體主義的倫理道德原則作為矯正農村市場行為的倫理準則的基礎,以外在于市場經濟的倫理道德觀念匡正市場經濟中的不規范行為,而不問這種道德理想有無實現的可能。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倫理文化的建構

(一)傳統倫理文化的開拓創新

在新農村利益關系的建構中,在對待農村傳統倫理文化的基本理念上,不以挽救道德理想主義為取向,也不為求新而求新;這種開拓創新是以農村市場經濟為現實動力,以確認農民權利的追求為模式,以傳統道德與農村社會各要素的健康互動為社會根基。并將農村傳統倫理文化的原結構要素置于現代市場經濟倫理要求下,創制農村現代倫理。具體而言:

1.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核心的“仁義”觀培養農村“道德的經濟人”

這也就是在富有道德心、愿意共同合作、關注他人與社會的基礎上,求取合理合法滿足個人利益的農民提供思想資源。“仁義”觀是傳統個人合理行為的道德基礎,又是關注他人與社會公正的原初動力。如果農村在市場經濟驅動下從個人利益的基點邁向社會公正的目標之途中,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弘揚傳統“仁義”觀,大力提倡以義取利、義利并重,那么建立農村利益關系就多了一種輔助資源。

2.以“崇尚信義,重視誠信”的農村傳統倫理培育農民市場契約精神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沒有信用就沒有交換,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沒有信用,市場經濟就不能正常運行。一個市場主體,只有講誠信才可能獲得牢固的伙伴,才可能獲得持續發展。傳統倫理倡導“言必行,信必果”,“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也。”

3.提倡“和為貴”思想,為農村和諧社會提供思想資源

和諧社會是在促進利益和諧中形成的。傳統文化強調“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包含了人與人的團結協作及和諧關系,這是處理農村利益關系的一個重要準則。“和為貴”理念可以使農村利益由對話、溝通、協調代替對抗、誤解、沖突,在農村社會各階層間建立互惠互利的關系,這是農村利益關系建構和建設和諧農村的共同要求。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的法治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利益主體的資格需要法律來確立,農村利益主體的行為需要法律規范來界定,農村利益分配的規則需要法律來構筑,農村利益的公平需要法律來保障,農村利益主體的財產權益需要法律來維護,農村利益主體之間的各種經濟糾紛和各種違法犯罪行為需要法律裁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也需要法律來建構。所以,農村法治化是農村利益關系建構的基本取向。

1.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

沒有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民法律意識的支持,要建構合理的農村利益關系是不切實際的。“觀念是制度的靈魂,是法律制度得以產生和正常運轉的指導思想和精神動力。”[4](P197)農民在日常法治生活中的觀念變化,說明我們正逐步形成向契約化農村轉化所必需建立法治秩序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普遍的個人權利觀念。目前,農村民主法制總體水平還很低,農民參與民主法治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不高。農村在向契約化社會邁進的過程中,還需要在民主法制建設方面做出更多努力。由于我國特有的國情,決定了關注廣大農村的法治現狀,應切實做好廣大農村的普法工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的普法教育要與農民的利益聯系,不斷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使其在市場競爭中學會利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信任法律、依賴法律。

2.建立系統的農村法律體系

目前農村在處理利益問題時普遍面臨“無法可依”、“有法難依”等現象,在鄉村治理中“人治勝于法治”。一方面涉農法律法規數量龐雜且相互之間存在沖突,另一方面在一些日益突出的農村利益問題上又缺乏相應的法律進行調節,已有法律法規又缺乏操作性。因而,需要對當前農村的所有法律法規進行清理和編纂,廢除“違憲”或與上位法相抵觸的“部門和地方利益法”,取消過時的法律,協調有沖突的法律,填補有空白的法律,形成一整套有機協調、科學規范的農村法律體系。

3.深化農民對現實法律實踐的實際體驗

農民對法律的信賴著眼于法律本身是否能夠反映和實現農民的利益要求,著眼于國家、政府執行和遵守法律的情況。要給農民以現實法律生活的實際體驗,要使他們感知具體的法律。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國家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的行為示范和行為感召必須符合法律規定,成為信守法律,執行法律的模范。此外,建立農村司法救助制度,充分發揮司法救助在平衡農村利益、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新農村集體主義的建構

農村利益關系的建構需要集體主義精神,這種集體主義要為非集體化后的農民謀求自身利益提供精神動力,把蘊藏在農村的集體主義精神激發起來,賦予集體主義以新的內涵,實現農村集體與農民利益的雙向制衡與發展,以建構適應新農村利益關系的集體主義主導價值觀。

1.從“真實的集體”出發理解新農村集體主義的內涵

馬克思認為在“真實的集體”中,個人利益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的需要,“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5](P514)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是辯證統一的,“世界并不是某一獨特利益的天下,而是許許多多利益的天下”,[6](P165)“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5](P84)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共同利益’在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是由作為‘私人’的個人造成的”,[5](P275)而這種由個人造成的“共同利益”是人們實現個人利益的基礎和保障,是個人長遠的根本的利益所在。因此,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是新農村集體主義思想賴以成立的必要條件。

2.實現農村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雙向存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盡管市場功能把農民物化為“經濟人”,在既定條件下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但單個“經濟人”的活動總是通過市場中介而聯為一體的。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自發地內涵了農村集體利益與農民個人利益相統一的一般道德原則。以農村集體經濟為基礎的共同富裕的制度架構,內在地決定了農民在經濟交往中的平等、互助、合作的關系,架設了農民個人與農村集體相統一的實現橋梁。堅持把集體利益擺在首位,同時充分肯定農民正當利益的合理性,并在最大程度上把農民個人利益與農村集體利益相統一,這是農村新型集體主義的核心內容。

3.農村集體主義的目標——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農村集體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對待城鄉不同利益、不同層次的利益和不同方面的利益關系時,要平等對待、公正協調農民利益,使農民能夠平等地享受到我國改革發展的成果,使農民都能享受公平的國民待遇,擁有平等的權利、義務和發展機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主義必然是農村利益關系的核心,農村集體利益的實現,農民的共同富裕,是農村利益關系的最根本原則,提倡自覺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個人服從集體,這也是農村利益關系建構的應有內容和要求。

[參考文獻]

[1]田有成. 鄉土社會性中的國家法與民間法[J]. 思想戰線,2003.

[2]張曉明. 偉大的共謀[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曹錦清. 黃河邊的中國[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篇(7)

各級審計檢查查出的大量違規問題,多數屬同質同類,即使大面積處罰后仍屢查屢犯,操作人員為什么不“愿”合規,為什么不“懼怕”處罰,為什么能違規。實際暴露出了一些管理問題:一是崗位制約和內控不到位,不能事前、事中預防違規;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貸款放好放壞對薪酬沒有明顯影響,不能有效引導員工主動合規;三是責任追究避重就輕,抓小放大,追究面廣但沒有抓住核心。

(二)為什么客戶準入把關不嚴,新增貸款質量難以保證。

新增貸款質量不高,說明貸款結構還不夠合理,優質客戶貸款占比偏低。背后的管理問題有,管理者經營理念更偏好于規模;營銷力量分散,調查、風險審查及審批專業性不強,管理人員對客戶拓展維護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產品設計準入門檻籠統,缺少標準化要求,“他行貸不出來可以在農信社貸”,形成“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優質客戶反而不愿光顧農信社。

(三)為什么信貸隊伍專業素養不高,營銷管理效能不佳。

信貸隊伍的建設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沒有建立起信貸人員準入和培養機制,人員準入門檻低,一些信用社仍延續“別的崗位干不了的干信貸”老思維,新信貸人員不經過專業培訓直接上崗。系統內普遍缺乏專業性、實用性的操作培訓,本身沒有形成標準化的調查技術,造成信貸人員在貸款準入、期限額度確定等方面“無據可依”,小額貸款靠經驗、大額貸款靠領導授意的調查模式仍大量存在。這些問題的存在,決定了整個信貸隊伍專業素質還處在比較低的水平。

(四)為什么風險管理理念薄弱,一直沒有形成良好的信貸文化。

一些信用社自上至下對不良貸款暴露漠然視之、形成損失,不剖析追責、不吸收教訓,制度、機制得不到完善,有些單位甚至領導帶頭違規、掩蓋問題,造成惡劣影響,形成了扭曲的信貸文化。對于不良貸款反彈,管理人員認為是操作人員的責任,操作人員認為是管理者的責任,部門之間相互推卸責任,這說明農信社還沒有真正把信貸業務作為核心業務,認為這是“他們”的事,各管理層級、各條線形不成應有的合力,沒有將全面風險理念作為信貸文化的重要一環。

二、實現信貸管理提升的措施建議

管理中存在的癥結和問題,農村信用社應直面應對、深刻反思,解決的方法不能是對過去的簡單否定、而是要采取綜合措施去強化管理、完善制度和運行機制。省聯社做好制度頂層設計、協調有關條線做好支持,縣級縣級農信做好貫徹執行、并及時反饋問題。

(一)建立科學的信貸業務考核和激勵機制。

縣級農信社應將放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作為信貸人員考核的主要依據,打破績效薪酬吃大鍋飯的現狀,拉開客戶經理的收入差距,客戶經理薪酬可以高于管理人員,從而更有效地激勵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為落實這種考核理念需要做好一下幾個方面。一是管理層打破傳統薪酬分配體系的決心和魄力。二是對縣級農信社薪酬總額核算制度的創新。三是省聯社構建較為完善、成熟的考核和激勵機制框架,指導縣級農信社制定具體考核辦法。

(二)實施信貸人員管理提升戰略。

信貸隊伍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貸款質量和營銷競爭力,農信社應高度重視信貸隊伍建設,有必要實施信貸隊伍管理提升戰略。省聯社建立信貸高管人才儲備庫,從事信貸高管人員要有信貸或風險管理從業經歷,任職前要經過專業信貸培訓。對信貸隊伍管理,省聯社應建立考試持證上崗和定期培訓等制度,縣級農信社搭建起人才儲備準入、教育培養、等級管理、業務培訓和考核激勵的人才管理框架,并建立配套管理制度。各級都需要更加重視信貸業務的培訓,培訓要強調針對性、實用性和時效性。對一線信貸人員應注重對調查技術、風險點識別、職業操守等專業技能培訓,對管理人員側重于管理性的培訓。

(三)探索農信特色的營銷管理模式。

首先農村信用社在省、縣區兩級法人體制下,堅持“小法人、大平臺”模式,形成“基層為客戶服務、管理層為基層服務”的氛圍。縣級農信社明確定位為零售銀行、社區銀行,強調對市場和客戶精耕細作,平衡好質量、效益和規模的關系。其次堅定走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營銷管理的路子,推動小微客戶調查和風險審查的標準化進程,改變傳統的僅靠人熟、靠經驗調查決策的方式。引入小微貸技術,將標準化調查和交叉驗證技術引入農信系統。再次作為地方金融機構,應深入研究主辦銀行制度,將其作為農信社強有力的客戶營銷拓展手段,與他行競爭優質客戶。

(四)創新信貸組織架構和崗位設置。

隨著農村信用社業務規模的擴大,傳統的信貸管理架構的劣勢表現越來越明顯。在信貸組織架構和流程再造上,農信社還沒有成熟的經驗直接照搬,應堅持“探索創新、穩步推進”思路,以專業化為原則和目標,逐步改變調查、審查、審批力量分散至各網點的傳統模式,將貸款過程管理中的環節分解,以建立多個中心的方式,促使各環節的專業化運行,提高運作效率和風控效果。信貸組織架構創新核心在于全流程管理和崗位制約,在于提高專業化水平和效率,在于平衡營銷和風險管控的關系。應避免出現單純多成立部門、多設立崗位,片面拉長環節追求表面、犧牲效率的做法。

篇(8)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發展更加迅速,競爭更加激烈,對人才的整體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中學生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不免會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為了解當前廣大農村地區中學生的心理狀況,科學地實施心理教育和素質培養,為研究中學生心理問題提供依據,筆者進行了農村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相關調查。調查發現,農村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很大程度上存在環境適應、人際關系、學習興趣、面對挫折、自我認知、早戀問題、升學就業、家庭貧困等方面導致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一、中學生心理問題成因

1.社會層面

中學生正處在生理、心理趨于成熟的過渡時期,也正是世界觀形成的關健時期,在這個成人化的過渡階段,在心理健康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容易產生心理失衡、感情脆弱,甚至出現情緒偏激、心理障礙等問題。社會轉型時期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改變,競爭體制的介入都給中學生的心理以巨大的沖擊。面對挑戰一旦遇挫,便會產生消極逃避情緒;面對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便會不自覺地感到升學、就業壓力;面對物欲橫流,享樂主義、利己主義便會滋長蔓延;面對家庭貧困,不能坦然視之。

2.學校與家庭層面

學校課程與學生興趣愛好的矛盾。大多數的同學并不喜歡一些抽象或枯燥的課程,加之學校或教師教學方面的不合理現象,勢必會造成同學厭學情緒的產生。很多同學為了英語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影響了其他課的學習。學校在加強知識教育的同時,忽略了對中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教育。

父母的過分保護,使中學生在生活上產生了依賴性;在性格上形成了自私性,在情感上具有了脆弱性。家庭的非科學化教育使一部分中學生失去了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很多農村學生家長在外地打工,沒有精力管理或督促子女的生活與學習,有些是單親家庭或“空巢”家庭,這些學生的生活起居與學習狀況處于放任自流的現狀,因此他們生活中的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也造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3.學生自身因素

這包括不能正確地自我認知,受挫能力弱,對一切的期望值過高,基本技能的缺乏,依賴性強,獨立性弱等各種情況。中學生心理問題與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種因素常常交織在一起,互相聯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約,某些先天因素的不健全,加上不良社會文化的影響所造成的心理發展中出現異常狀態,容易導致心理疾患。

二、應對農村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

1.學生自身的應對策略

對于中學生自身來講,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注意培養鍛煉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要自覺學習,確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要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其二要培養挫折承受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凡事從大局出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再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形成健康的情緒和情感,懂得生活知識,正確對待生活中的矛盾,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另外還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與特點,科學地對待心理疾病,學會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覺調節控制情緒。

學生由于水平、基礎的實際差異,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會不斷增大,所以很難堅持學習,容易產生厭倦感、自卑感、無助感,而這種感覺又會進一步影響學習成績,導致更多的學習缺陷和困難,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有必要加強認知訓練,同時加強情感和意志教育,并注意將知、情、意、行四者結合起來,采取“綜合治理”的措施,對學生進行忍耐挫折的教育,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學校方面的應對策略

學校可建立心理咨詢服務機構及組織,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問題咨詢等做到切實有效的服務。一是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力度。學校要給學生進行心理衛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增強學生心理上自我修養、自我保健、自我調控的意識和能力。二是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心理咨詢強調疏導,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心理障礙咨詢,對于正常的心理反映和一般性心理問題,要靠心理咨詢和教育來疏導,幫助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挖掘病原,找出對策,消除痛苦;第二,心理適應咨詢,對于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要通過心理咨詢專業人員進行心理干預并提供幫助;第三,心理發展咨詢,幫助大學生提高自我認識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挖掘自身潛力,促進全面發展。高校大學生的特點決定了高校心理咨詢的內容應以教育的、發展的咨詢內容為核心,要遵循教育的規律,遵循人的心理發展與變化的規律。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這樣有利于學生把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把自己融入國家、民族的共同理想與奮斗目標之中,使其精神世界更為充實。

3.社會和家庭的應對策略

社會有關部門應大力抵制大眾傳播媒介中一些格調低下、觀念錯誤、腐化墮落的東西,以免對中學生思想意識產生侵蝕帶來消極影響阻礙他們健康成長,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由于計算機網絡的普及,網絡上的不良因素也深刻影響了農村中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網絡成癮等現象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與成長。所以對于網絡或網吧的管理要切實加強。

社會輿論應該積極發揮其導向作用,對中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和教育,培養中學生形成良好的心態和情感。另外還須注意,輿論宣傳不應一哄而上,大肆炒作造勢,使其產生強大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從而影響其心理的正常發展。輿論也應同社會各界一樣為中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作為社會的重要細胞,家庭的和諧與穩定發展是社會良性發展的基石。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和榜樣。作為家長,應該時刻關心子女的身心成長狀況,要科學合理地解決家庭出現的任何問題,創建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為子女提供良好的學習與成長環境,既不能溺愛子女,也不要對子女提出不合理的期望,要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問題,使他們健康地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之才。

在我國,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對滯后,多數學校未形成規模,尚在初步探索之中,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總結。隨著我國改革的發展,教育改革也必將逐步深入,中學生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會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只有在教育的實踐中不斷認真總結,找出教育的基本規律和經驗,使其不斷提高和發展,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需要。

篇(9)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正在逐步推進的一個長久戰略,而農村地區的新能源建設更是“三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幾年來,北京市緊抓農村能源建設發展的有利時機,投資數十億元到“三起來”(讓農村“亮起來”,讓農民“暖起來”,讓農業資源“循環起來”)工程中,引進、開發、推廣了太陽能、沼氣、風能等多種適合北京地區的新能源技術。據統計,2008年,北京市新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5%,是全國新能源建設的工作典范。但隨著項目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新能源建設的后續管理與維護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通過實地考察和理論學習,認識到完善新能源項目的后續管理,對改善農村能源利用狀況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確保政府投入實施的各項新能源項目充分發揮長久效益的關鍵所在。

1新能源項目的后期管理現狀及主要問題

隨著北京市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廣新能源建設,目前,北京市的新能源利用情況有了非常大的進步,普及率逐年上升。據統計,到2007年年底,遠郊區縣約有823個村安裝了太陽能燈,占村莊總數的20.7%,累計約8萬盞。每年可節電1317萬MJ,節約電費近200萬元;同時還有大中型沼氣工程53處,總池容達到l.5萬m3,供氣1.4萬戶;即將建成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約60處,可滿足l.8萬戶村民炊事用氣。

然而,隨著各類新能源項目在北京市農村地區的推廣,其后續管理工作也逐漸顯現出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據了解,大部分項目仍然是“重開發,輕管理”,工程方只關注項目的開況,而在設施修建完成之后,忽略了其后續維護工作。很多項目在使用了一段時間后,因缺乏維護、無人看管而效率降低甚至荒廢,進一步可能造成整體資源的極大浪費,這實際上違背了使用新能源的根本目的。

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北京市農村地區的新能源項目后期維護工作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1后期管理維護的服務網絡不健全

目前,北京市農村地區新能源建設的后期管理維護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務網絡。部分地區的新能源工程設備在后期的運行過程中發生故障、出現技術問題時出現了權責不明的情況。是由政府負責,村委會負責,還是設備的建造廠商負責,或者由農戶自己解決,相關部門沒有明確的規定。不少區縣也組織了一些專門的技術人員來負責維護的工作,但全市范圍內仍沒有形成完整的、分層分級的維護體系和合理的服務網絡,各項后期管理所需要的配套設備準備不夠充足。在新能源設備設施發生了問題之后,沒有合理的機制確保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將問題上報并解決。

例如,在“亮起來”工程中,北京市近郊大部分地區都引進了太陽能路燈項目。這個項目耗資很大,每個路燈的價值在1.1萬元左右(包括了燈桿、太陽能板、蓄電池)。投入了大量資金來建造的工程,僅因為缺乏合理的后期管理,當開關或者其他零部件損壞就放棄使用,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1.2缺乏有關新能源后期管理維護資金的支持政策

近年來,北京市政府在新能源上投入了巨大的資金,而這些資金大多是用在技術引進、項目開發上,對項目的后期管理維護很少重視。筆者從村委會基層工作人員的描述中了解到,絕大部分的鄉鎮,政府都沒有投入專門的、定向的后期維護資金。正因為如此,當很多地方的新能源設施出現故障問題后,村委會沒有資金去組織維修,而農戶也不愿意自籌資金修繕,部分項目就出現了“一年好、二年差、三年垮”的局面。

對于后期管理的資金問題,一方面是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則是管理不充分。政府沒有對后期維護資金的配置、使用方式、負責部門做出規定,從而使得基層工作人員無奈于沒有合適的方式和可依據的政策對新能源進行后期管理。

1.3缺少專職的技術人員

一是缺乏日常的看管、維護員工。很多大型的新能源項目,例如沼氣池,需要固定的人員負責看管和定期清掃,才能延長設備設施的使用壽命,減少設備、設施出現不必要的故障。而目前北京地區很多沼氣設備都處于無人看管的狀態。二是缺少相關的專業維修人員。新能源設施設備的很多問題比一般設備復雜,需要專業的維修技術。而北京市農村地區配備的相關工作人員數量不足,很多區縣存在幾個村才有一個沼氣技術員。同時,農民普遍欠缺相關知識,不能及時解決使用中出現的問題,這樣就使得大量沼氣池及其他新能源設備“因病報廢”,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1.4農戶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對于新能源設施設備的后期管理維護工作,最終的服務對象、受益者和最重要的工作支持者都是農戶本身。對于北京地區的農戶而言,新能源早已不是一件新鮮事物,農戶對新能源的綠色環保性、科技性等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然而就目前的情況而言,農戶對使用新能源、維護新能源設備設施的主動性卻不高,大多數仍處于如果政府提供就接受,而不會自主去購買的狀態。農戶對“花錢買環保”的態度并不積極。因此,相關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強對農民環保意識的培養,解除其可能存在的誤區,以加深其對新能源的認識[1]。

2新能源建設后續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2.1建立完備的后期管理與維護體系

政府應該牽頭,針對現有的各種新能源項目,根據各區縣各自的實際情況和長期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盡快建立完善的后期管理與維護服務體系,實現包含新能源項目設計、生產、施工、使用、管理、維修在內的整體服務網絡,以推進農村能源的管理標準化、服務專業化,改變項目覆蓋面小、組織化程度低的局面。

就此,國家在2007年推出了《全國農村沼氣服務體系建設方案》,其中提到了建立鄉村服務網點的建設內容、標準和補助標準等等。關于這一點,房山區政府率先做出了創新,到2010年,共建設1個區級服務中心、2個鎮級區域服務站、120個村級服務隊,形成一個3級實時監控服務網絡,實現“管理維護一條線”,同時運用ISO9001質量標準體系進行標準化管理。目前,已被農業部列為全國典型示范模式,而這樣的服務網絡尚未普及到全市的范圍內。

2.2制定長期的發展規劃,加大政府資金支持力度

目前北京市的新能源項目多在各區縣農村地區,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不高,農戶的收入水平較低,經濟承受能力有限。而北京市政府每年在新能源整體上的政策扶持力度還是比較大的,例如,自2010年1月《北京市加快太陽能開發利用促進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實施后,政府每年用于支持太陽能發展的固定資產投資將不低于2億元[2]。然而,到目前為止,北京市政府對于新能源后期管理與維護的資金投入的重視仍不足,支持力度較小。因此,各級財政應該制定長期規劃,合理利用資金,加大對新能源項目整個生命周期管理維護的重視,做到“重開發、重維護”,這樣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2.3加強相關工作人員的技術培訓

在新能源設備設施的后期維護工作中,技術是關鍵[3]。只有在專業的技術支持下,才能夠切實解決實際中出現的問題,保證設備的完好及正常運行。故政府應該定期組織開展農村能源技術的普及,對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實際操作水平和科學理論水平,從根本上改善新能源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情況。

例如,2010年大興區青云店鎮會同區能源辦公室組織孝義營、大谷店等村的8名太陽能公共浴室管理人員參加了太陽能利用工專業等級知識培訓,學習了有關太陽能公共浴室配備設施的維護、操作,太陽能路燈的安裝、日常維修等知識。這樣類似的活動都非常實際,能有效提高新能源項目后期管理水平,值得進一步推廣。

2.4引入物業化管理服務的模式

對于部分類別的新能源項目,在其后期的管理維護工作中,可以引入物業化的管理模式,例如沼氣池的管理。由于沼氣池本身具有物業的屬性,其后期管理也符合物業管理的一些特征,目前國內很多省市都開始引入物業管理與服務的模式[4]。沼氣物業服務模式是指由政府引導,個人、企業或政府承辦,建立沼氣服務站或專門的物業服務公司,聘用具有專業資格的員工,以現代化的經營手段對沼氣及其系統提供全方面的管理、維護服務,并通過對農戶定期收繳一定的費用來支持其自身的運營[5]。

這實際上是公益化和市場化的結合。其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沼氣池的后期管理維護工作水平,提升沼氣池使用率、保有率,而且可以增加農村的工作崗位,故這一模式是非常可行而有意義的。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對用戶物業服務費如何規定,政府對此類物業服務公司提供的信貸、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如何制定以及優惠幅度等等。

2.5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戶的環保意識和科技意識

政府應該及時加強新能源的宣傳教育工作,從根本上提高農戶對使用新能源、維護新能源設備、設施的熱情。讓絕大部分農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新能源建設中,而不是單純得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動。首先,對于新制定的新能源政策,基層政府機構應該積極向農戶宣傳,讓其了解到政策的具體內容以及實施步驟;其次,可以用農民通俗易懂的形式,例如張貼宣傳畫報、組織培訓、向農戶發放科普資料等多種方式,提高農民的整體環保意識和基礎科學知識。

3參考文獻

[1]大興區青云店鎮對太陽能公共浴室管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EB/OL].[2010-04-14]./cxyth/jcssjs/201004/t20100443-246943.html.

[2]北京市農村可再生能源利用介紹[EB/OL].[2007-07-13]./zhuanti/zwgk/jujp/zdjngc/t796432.htm.

篇(10)

選取東部地區的北京和山東,西部地區的青海和廣西作為抽樣地點,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共有74所鄉鎮衛生院,465所村衛生室參與了此次調查。其中,東部地區鄉鎮衛生院40所,共有480名醫務人員參與調查;村衛生室314所,共有411名鄉村醫生參與調查。西部地區鄉鎮衛生院34所,共有213名醫務人員參與調查;村衛生室151所,共有182名鄉村醫生參與調查。

1.2調查內容與方法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及鄉村醫生的薪酬水平、薪酬結構、薪酬管理及相關福利待遇等。根據調查內容分別針對鄉鎮衛生院、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村衛生室及鄉村醫生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由各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組織填報,縣(區)衛生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協調工作。經過課題組統一培訓的調查員負責問卷調查現場的指導、問卷回收及問卷回答情況核對。接受調查的對象均對本次調查目的表示知情同意。

1.3統計方法

使用Epidata錄入和管理數據,應用R軟件(版本2.15.1)進行描述統計數據分析。

2結果

比較2008年與2012年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及鄉村醫生的薪酬水平變化(見表2)。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及鄉村醫生的薪酬水平在新醫改后都有了顯著提高。鄉鎮衛生院方面,東部的平均薪酬增長了15356元,增長幅度為41.8%;西部的平均薪酬增長了7756.61元,增長幅度為24.6%。鄉村醫生方面,東部的平均薪酬增長了3500.98元,增長幅度為18.6%;西部的平均薪酬增長了7405.53元,增長幅度為31.1%。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的薪酬構成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津補貼3個部分。鄉村醫生的薪酬構成東西部地區的來源途徑有所不同,但均可歸納為3類:財政補助收入、醫療勞務收入和藥品收入(其他農副業收入不計入)。其中,財政補助收入主要包括各級政府補貼、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藥品零差價補助3個部分。

2.1薪酬管理對比

2.1.1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

作為國有事業單位,鄉鎮衛生院執行的是績效工資制度,人員工資費用全部來源于各級財政。在本調查樣本中,東、西部地區鄉鎮衛生院的薪酬管理辦法基本一致。對于基礎性績效,即薪酬結構中的基本工資和津補貼之和,包括:基礎工資、崗位工資、節日補貼和特殊崗位津貼,該部分無特殊情況基本按月發放。對于獎勵性績效,則需要經過績效考核,根據考核結果發放。績效考核的標準和辦法由鄉鎮衛生院自行制定,通過縣級衛生主管部門備案。其中的考核指標通常包括考勤、值班、加班、工作數量、工作質量、醫德醫風、患者滿意度等。

2.1.2鄉村醫生

對于鄉村醫生的薪酬管理主要體現在落實鄉村醫生補助政策及公共衛生服務的財政經費管理兩個方面。對于鄉村醫生的補貼,在縣級衛生管理部門核實鄉村醫生在崗的情況下,一般都會按年發放。對于公共衛生服務的經費管理,東、西部地區均制定了相應的績效管理措施。其中的考核指標主要為鄉村醫生在規定的各項公共衛生服務內容上的完成數量,例如,建立居民健康檔案數量、疫苗接種數量、完成孕、產婦訪視數量等。

2.2福利保障對比

所有被調查的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均享受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三項主要保障,保障力度按照其工資總額比例計算,略高于同期社會平均水平。被調查的鄉村醫生絕大多數都加入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只有極少數鄉村醫生購買了商業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方面,本調查結果表明:2012年,東部地區鄉村醫生有66%擁有養老保險,其中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占85%;西部地區鄉村醫生擁有養老保險的比例則相對較低,只有29%,其中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占93%。無論從是否擁有養老保險,還是從養老的險種構成情況看,東部地區都顯著優于西部地區。

3討論與建議

3.1農村基層衛生人員薪酬待遇仍需要進一步提升調研數據顯示,從2008年至2012年,東部的平均薪酬增長幅度為41.8%,西部的平均薪酬增長幅度為24.6%,在2009年啟動了新一輪醫改后,農村基層衛生人員的薪酬待遇得到了顯著的增長。但是,其薪酬水平無論從衛生行業內部進行縱向比較,還是從其他相似行業人員薪酬水平的橫向比較,其絕對數值仍處于較低水平,這必然會影響農村基層衛生人員的心態穩定。同時,我國農村衛生人力資源依然面臨嚴峻挑戰,尤其對于西部邊遠貧困地區,基層衛生人力缺乏的問題更加嚴重。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農村基層衛生人員薪酬水平。尤其對于工作在邊遠貧困地區的基層衛生人員需要實施傾斜政策,例如,加大津、補貼的補償力度,使津、補貼在工資結構中占據一定的比例。

3.2需要創設更為科學的薪酬管理措施

調查結果表明,在基層鄉鎮工作的衛生人員固定薪酬大約能夠占到七至八成,績效薪酬則只有二成左右,且東、西部在薪酬結構上并沒有顯著差異。只有提高薪酬結構中的績效工資比例才會對能力更高的醫務人員產生激勵作用。對于西部地區,固定補償能夠起到穩定和留用基層衛生人員的作用,但對于東部地區,由于對人才的競爭比較激烈,只有在薪酬設計中提高績效工資的比例,才能更好的留用人才。針對鄉村醫生,財政性補助已成為其收入的重要來源,但財政性補助,特別是公共衛生補助還不足以補償鄉村醫生所提供的公共衛生服務,這也是造成村級人才流失和不愿意進入的重要原因。當前政府已經進一步加大了針對公共衛生服務的投入,在此基礎上則需要進一步考慮如何建立更加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以實現薪酬管理的良性循環。

上一篇: 差異教學論文 下一篇: 職業道德培養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99精品麻豆国产 | 日韩精品亚洲国产另类 | 五月婷婷亞洲綜合色色 | 色老久久精品偷偷鲁 | 男人的天堂亚洲日韩欧美激情 | 中文字幕日本视频高清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