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05: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管理學理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知識管理學科來源研究
2.1哲學上關于知識的認知在西方哲學中,對知識的追求充滿了懷疑主義,這使得很多哲學家尋求有助于他們建立不容懷疑知識的終極真理方法。柏拉圖把知識定義為經過實證的正確的知識。從德國的康德和黑格爾開始,認為知識的來源和認識包括主觀感受和理性推導兩個方面,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和適應的過程。[13]哲學認為,知識的本質在于它從社會實踐中來,正確可靠的知識能科學地反映客觀事物,是經過實踐檢驗的。
2.2經濟學關于知識和知識管理的討論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指出,每個經濟主體都擁有獨特的知識并強調組合顯性知識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現的產品、生產方法、材料、市場和組織等都是源于知識新的“組合”,他關注的是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變化過程。20世紀70~80年代,隨著科技迅猛發展,傳統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和資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為經濟資源滲透到各種經濟活動中,信息就是財富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發現,世界經濟的競爭、經濟全球化越來越依賴于科技進步,“知識就是力量”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業社會,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極大提高了生產力,知識已成為經濟增長的內在核心因素,美國經濟學家羅默提出新經濟增長理論,“在計算經濟增長時,必須把知識直接放到生產體系中考慮”。[15]1995年,美國許多企業的無形資產比例已經高達50%~60%,體現于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中的知識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知識已不是經濟增長的“外生力量”,知識積累導致技術變革,構成經濟增長的原動力。[11]20世紀90年代,現代企業出于競爭的需要,將知識視為組織生存和發展的一種重要資源,知識管理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
2.3經濟管理學的知識解釋管理是人類社會中必不可少的活動,自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20世紀20~60年代的行為科學理論、20世紀40~80年代的“管理叢林”,到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文化階段,在一百年的時間里,管理革命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統治力量,這凝結了無數管理實踐者與理論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學的產生和發展一開始是由生產決定的”,社會需求是推動學科發展的強大動力。20世紀60年代,美國管理學大師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識管理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陸續發表大量相關論文,對知識管理做出了開拓性工作。1988年,他發表《新型組織的出現》,認為知識是一種能夠改變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7]1999年,波士頓大學信息管理學家T.H.Davenport出版《營運知識》,標志著知識管理正式登上歷史舞臺。20世紀末,現代經濟學、管理學和知識經濟理論日益成熟,并滲透到企業管理中,使企業管理思想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出現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識管理。因此,知識管理是時代的產物,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知識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5]從思想角度看,當代知識管理有許多淵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學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場所對專業知識的需求所引發的某些具體思考。總之,人們在試圖揭示社會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紀管理界種種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構成了知識管理的重要淵源。
3知識管理學的學科定位
3.1學科定位筆者通過萬方數據庫,以“知識管理學”為題名,“概念”為關鍵詞,共檢索到1987~2011年學術論文140篇,外文文獻48篇;通過EBSCO數據庫,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為題名,“concept”為關鍵詞,共檢索到1987~2011年國外研究文獻39篇。這些論文涉及圖書情報、管理、制造業、工程、醫學、數學、計算機等眾多領域。可見,知識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調查發現,大量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項目首先源于圖書情報學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計算機或工程,商業和管理。集合的課程、寬泛的知識管理技巧和資產清楚地表明了知識管理教育的多學科性。[18]這也與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結論相一致,即知識管理是一種跨學科、綜合性的研究領域,它對信息管理及其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時期,信息與知識管理的研究將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繼續以圖書館和企業為主要研究對象。
3.2研究對象從一門獨立學科的視角來看待知識管理,整合各個學科優秀學者各有特色的理論和技術,柯平教授提出知識管理學的研究對象:知識管理學是一門研究組織、個人和社會的知識過程的學科,在此,知識過程是一個綜合概念,包括知識的產生、組織、傳播、共享、創新以及知識戰略的制定與實施、知識管理績效評估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技術、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樣重要;同時他還提出了由知識治理、戰略知識管理和一般知識管理組成的三層次知識管理學學科體系框架。5案例分析眾多企業認為,知識管理是一個綜合的管理問題而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涉及企業的各個層面,如組織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統、業務流程等,它的實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開展知識管理項目必須取得企業高層領導的支持,甚至由他們直接主持推進。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較為成功地實施了知識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選拔人員。中國海油以年輕化、知識化為宗旨規范干部選拔標準,1999年以來,共提拔近100名較年輕、本科以上學歷干部,并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干部交流,每年選拔5~10名中高級管理人員到國外攻讀MBA。(2)學習型文化。長期以來,企業內部形成了學習型文化,正是這種文化,使其敢于承擔風險又善于駕馭風險,始終保持創新的熱情,勇于超越現狀。(3)科學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為企業運行的根本法則,高度集中的資金管理制度、科學嚴格的決策制度、經濟有效的用工制度成為企業管理的基點。2001年,在財政部對中直系統資產總額超百億的62家企業的績效評價中,中國海油凈資產收益率和資本保值增值率均為第一,被亞洲權威金融及投資管理雜志Asiamoney評為“2001年度亞洲最佳管理公司”。
可見,知識管理項目實施的決定因素在于:以知識為核心,以人為本;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提出知識管理具體解決方案;與特定業務流程有機結合。目前,我國圖書館知識管理處于理論研究向實踐應用的過渡階段,實際案例不多。
2知識管理的概念及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認為,知識管理學是關于知識管理理論與應用的一門科學,其主要內容有:①理論知識管理學(包括知識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發展研究和知識管理學科體系);②應用知識管理學(包括知識管理方法論、技術和系統研究);③專門知識管理學(包括企業、政府和公共知識管理學等)。人類邁入21世紀,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圖書情報學的知識化加速發展,圖書情報學終于從以文獻、信息為中心走向以知識為中心,呈現圖書情報學研究的知識化趨勢。知識管理的誕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圖書情報學的理論基礎,它需要憑借一定的信息技術以實現其功能,信息技術是知識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為知識管理奠定了技術基礎,使大規模的知識存儲、快速的知識傳輸成為可能。圖書館正是在技術取得突破進展的基礎上,建立起支撐知識管理的技術設施,才使文獻信息知識資源的建設過程與知識生產、傳播、擴散、應用的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不但提高了圖書館資源的網絡化和數字化建設水平,也為圖書館實施有效的知識管理提供了保證。
3知識管理學科來源研究
3.1哲學上關于知識的認知
在西方哲學中,對知識的追求充滿了懷疑主義,這使得很多哲學家尋求有助于他們建立不容懷疑知識的終極真理方法。柏拉圖把知識定義為經過實證的正確的知識。從德國的康德和黑格爾開始,認為知識的來源和認識包括主觀感受和理性推導兩個方面,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和適應的過程。哲學認為,知識的本質在于它從社會實踐中來,正確可靠的知識能科學地反映客觀事物,是經過實踐檢驗的。
3.2經濟學關于知識和知識管理的討論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指出,每個經濟主體都擁有獨特的知識并強調組合顯性知識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現的產品、生產方法、材料、市場和組織等都是源于知識新的“組合”,他關注的是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變化過程。20世紀70~80年代,隨著科技迅猛發展,傳統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和資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為經濟資源滲透到各種經濟活動中,信息就是財富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發現,世界經濟的競爭、經濟全球化越來越依賴于科技進步,“知識就是力量”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業社會,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極大提高了生產力,知識已成為經濟增長的內在核心因素,美國經濟學家羅默提出新經濟增長理論,“在計算經濟增長時,必須把知識直接放到生產體系中考慮”。1995年,美國許多企業的無形資產比例已經高達50%~60%,體現于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中的知識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知識已不是經濟增長的“外生力量”,知識積累導致技術變革,構成經濟增長的原動力。20世紀90年代,現代企業出于競爭的需要,將知識視為組織生存和發展的一種重要資源,知識管理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
3.3經濟管理學的知識解釋
管理是人類社會中必不可少的活動,自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20世紀20~60年代的行為科學理論、20世紀40~80年代的“管理叢林”,到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文化階段,在一百年的時間里,管理革命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統治力量,這凝結了無數管理實踐者與理論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學的產生和發展一開始是由生產決定的”,社會需求是推動學科發展的強大動力。20世紀60年代,美國管理學大師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識管理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陸續發表大量相關論文,對知識管理做出了開拓性工作。1988年,他發表《新型組織的出現》,認為知識是一種能夠改變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999年,波士頓大學信息管理學家T.H.Davenport出版《營運知識》,標志著知識管理正式登上歷史舞臺。20世紀末,現代經濟學、管理學和知識經濟理論日益成熟,并滲透到企業管理中,使企業管理思想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出現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識管理。因此,知識管理是時代的產物,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知識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從思想角度看,當代知識管理有許多淵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學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場所對專業知識的需求所引發的某些具體思考。總之,人們在試圖揭示社會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紀管理界種種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構成了知識管理的重要淵源。
4知識管理學的學科定位
4.1學科定位
筆者通過萬方數據庫,以“知識管理學”為題名,“概念”為關鍵詞,共檢索到1987~2011年學術論文140篇,外文文獻48篇;通過EBSCO數據庫,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為題名,“concept”為關鍵詞,共檢索到1987~2011年國外研究文獻39篇。這些論文涉及圖書情報、管理、制造業、工程、醫學、數學、計算機等眾多領域。可見,知識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調查發現,大量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項目首先源于圖書情報學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計算機或工程,商業和管理。集合的課程、寬泛的知識管理技巧和資產清楚地表明了知識管理教育的多學科性。這也與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結論相一致,即知識管理是一種跨學科、綜合性的研究領域,它對信息管理及其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時期,信息與知識管理的研究將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繼續以圖書館和企業為主要研究對象。
4.2研究對象
從一門獨立學科的視角來看待知識管理,整合各個學科優秀學者各有特色的理論和技術,柯平教授提出知識管理學的研究對象:知識管理學是一門研究組織、個人和社會的知識過程的學科,在此,知識過程是一個綜合概念,包括知識的產生、組織、傳播、共享、創新以及知識戰略的制定與實施、知識管理績效評估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技術、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樣重要;同時他還提出了由知識治理、戰略知識管理和一般知識管理組成的三層次知識管理學學科體系框架。
5案例分析
眾多企業認為,知識管理是一個綜合的管理問題而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涉及企業的各個層面,如組織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統、業務流程等,它的實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開展知識管理項目必須取得企業高層領導的支持,甚至由他們直接主持推進。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較為成功地實施了知識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選拔人員。中國海油以年輕化、知識化為宗旨規范干部選拔標準,1999年以來,共提拔近100名較年輕、本科以上學歷干部,并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干部交流,每年選拔5~10名中高級管理人員到國外攻讀MBA。(2)學習型文化。長期以來,企業內部形成了學習型文化,正是這種文化,使其敢于承擔風險又善于駕馭風險,始終保持創新的熱情,勇于超越現狀。(3)科學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為企業運行的根本法則,高度集中的資金管理制度、科學嚴格的決策制度、經濟有效的用工制度成為企業管理的基點。2001年,在財政部對中直系統資產總額超百億的62家企業的績效評價中,中國海油凈資產收益率和資本保值增值率均為第一,被亞洲權威金融及投資管理雜志Asiamoney評為“2001年度亞洲最佳管理公司”。可見,知識管理項目實施的決定因素在于:以知識為核心,以人為本;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提出知識管理具體解決方案;與特定業務流程有機結合。目前,我國圖書館知識管理處于理論研究向實踐應用的過渡階段,實際案例不多。
(二)實踐教學是行政管理學課程的性質所要求的行政管理學是公共管理學科的核心基礎課程,在公共管理學科體系中具有明顯的基礎和導向作用,也是法學、新聞學、檔案學、財政學等與公共組織密切相關專業本科生的選修課。作為一門研究政府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規律的科學,行政管理學的原則、原理有很強的理論性。同時,作為系統總結了國家行政管理的科學方法的學科,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行政管理學“貴在有用”。作為一門科學性與藝術性有機結合的實用性很強的學科,行政管理學在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等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必須重視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行政管理學這一鮮明的特征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理論講授和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實踐教學,這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能力的關鍵所在。
(三)實踐教學是解決目前行政管理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培養新形勢下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需要持續多年的,導致了我國人才培養的斷裂,因此,隨著高考的恢復,我國各方面的高等人才的培養急需首先補上理論匱乏這一課。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研究行政管理學理論,開設行政管理學課程。行政管理學在研究和教學方法上以政治學作為價值取向,采用傳統的研究型、學術型教學方法。這種研究方法滿足了當時一個新的理論和課程最初建立和發展的需要。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我國社會的迅速發展,尤其是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社會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由傳統的研究型、學術型向應用型、操作型人才轉變。據此,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的學科調整中把行政管理從原來隸屬于政治學一級學科轉到了隸屬于公共管理學,突出了行政管理學學科的管理性,即實踐性。從學科的調整可見我國對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變化。那么,作為行政管理學科最基礎的課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和教學也必須隨之發生變化,突出其實踐性。但是長期以來,高校行政管理學教學的軟肋就是實踐教學環節非常薄弱,嚴重影響了行政管理學課應有的教學效果,也是導致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具體方法
本科教育培養目標、行政管理學的課程特點以及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決定了在行政管理學的教學方法上必須進行優化和改革,其中首先必須堅持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和優化實踐教學,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
(一)課堂實踐課堂實踐教學活動是指以課堂為教學場所,在課堂講授的基礎上,為了深化和鞏固學生的認知而開展的教學實踐活動。課堂實踐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從而深化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的理論知識的掌握。課堂實踐教學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1.案例分析法。這一方法是20世紀初哈佛大學創造的,即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把實際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案例,通過學生的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方法。行政管理學的實用性特別強,它的重點不在抽象的推理,而在指導解決現實的社會公共問題,以及這種解決方法在其他相關情形下的推廣。這一特性決定了案例分析在行政管理學教學工作中有普遍的應用價值。
2“.角色模擬”教學法。這一方法在于在課堂上人為地營造某種行政管理情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從事相應的具體工作。通過這一方法,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直觀地去感受、領悟所涉及的問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技巧,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人際關系處理能力。這一方法比較適用于涉及大量常規細節和現象、需進行較為復雜的綜合方法技能訓練的場合。行政司法、行政執法、公文處理、會議管理、機關物產材管理等內容非常適合運用這種方法。
3.課堂討論。這種方法是在教師講授基礎知識后,為加深學生對所講授內容的理解,在教師的組織與指導下,學生通過充分準備,師生圍繞一個主題,發表意見,展開討論。通過討論,既可以達到形成共識、的目的,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其創造性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例如,在教學中針對“西方公共行政理論歷史沿革及其啟示”“我國大部制改革的困境與對策”“行政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路徑“”深化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基本路徑”“西方行政改革對我國的啟示”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就應該運用討論的方法。
4.換位教學法。對于一些簡單的章節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的方式備課,然后在課堂上師生身份互換,老師隨機點名,讓個別同學以老師的身份給大家講解,其他同學隨時提問,老師最后作點評。這樣,通過備課、講課,學生把所學習的內容學懂、學透,提高了其自學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
5.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法就是教師通過讓學生在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并提高綜合素質的方法。任務驅動法包括以下三個環節: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布置教學任務、學生獨立完成任務、教師進行成績評定。“任務驅動”作為一種學習方法,它使教師由“主角”轉變為“配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實現了由被動地接受知識向主動地尋求知識的轉變。這一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的能力。
(二)課外實踐課外實踐是指學生在課堂之外、在學校的范圍內進行的實踐活動。這類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充分利用學生課下的業余時間,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擴展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其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1.指導性自學。這一方法是通過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的方式,讓學生自學來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一種方法。自學的內容大體包括兩方面:一是布置學生閱讀與行政管理學相關的課外書籍,包括經典著作、重要文獻、高質量的專業論文等,其目的是擴大和加深學生對所學的教材內容的理解。二是教材中的一些非重點、非難點的章節,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就能理解的內容。如行政管理學當中的“行政決策”這一章,關于行政決策的定義、程序、類型以及行政決策的地位和作用等問題,在管理學等課程中基本的東西都學過,因此,這部分內容完全可以布置學生自學,教師沒有必要花大力氣來講,只是提示學生在把握的過程中注意決策同行政決策的區別就可以了。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行政決策體制以及我國行政決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的教授上。自學不僅達到了擴大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更主要的是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和思考的習慣。
2.科學研究法。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職能之一,這種職能不單純是要求教師從事科研工作,而且要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引導學生參加科研活動是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為了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適當的科研工作。如以教學中的疑點、難點問題為突破口,布置學生撰寫小論文,選拔基礎好的具有刻苦鉆研精神的優秀學生參加教師的課題研究或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團體等,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充分發揮和展示個人的才華。
3.模擬實驗。在校內建立行政管理模擬實驗室,模擬各種行政管理場景和運作,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處于某種管理角色中,從而增進學生對管理知識和方法的認知,培養綜合管理能力。
(三)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指學生走出校門進入到真實的社會中去,實現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通過社會實踐印證和加深學生的理論認知,把學到的理論向實踐轉化,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社會調查。針對行政管理要解決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利用節假日、寒暑假開展專題調研,在調查中深入生活、了解社會,如行政管理學“行政組織“這一章,可以布置“我國省直管縣改革———以綏中為例“”遼寧省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及對策”等。人事制度這一章可以布置“遼寧政府雇員制”“遼寧公務員考試制度研究”等。在調研過程中,學生通過設計調查問卷、發袋徇卷、撰寫調查報告等,鍛煉學生的交際溝通、撰寫調查報告的能力。
2.參觀教學法。為了使行政管理學抽象的理論知識感性化,使學生獲得新知識的同時鞏固驗證已學知識,可以組織學生到政府等部門去實地參觀。參觀法資源鮮活、生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教學空間被極大地拓展,教學同社會生活緊密相聯。參觀訪問作為課堂教學的直觀印證,對學生的情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非常明顯。參觀一般由校外實踐教師指導和講解,要求學生圍繞參觀內容收集有關資料,整理參觀筆記,撰寫參觀報告。
3.實習。顧名思義,實習就是在實踐中學習,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拿到實際工作中去應用,以鍛煉工作能力。對于應用性極強的行政管理學這一課程而言,實習具有一切課堂教學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用。為了保證實習的實效,最好應在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進行。
三、問題思考
課堂實踐、課外實踐和社會實踐等多種方法和形式表明了《行政管理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方法非常多,五花八門,各具特色,為行政管理學的實踐教學提供了豐厚的理論基礎。但是這只是從應然的角度來講的,而在實際上,教學方法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和措施,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實踐性教學方法的采用必須從實際出發。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行政管理學的實踐教學尚屬探索階段,加強實踐性教學必須解決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合理地運用實踐教學的具體方法,構建比較合適的實踐教學方法體系實踐教學方法豐富多彩,并不是說在每個學校的教學實踐中對每種方法都要采用,也不是某個教學內容都可以隨意采用某種教學方法。實際上,每種具體的實踐教學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我們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合理地運用各種具體的實踐教學方法。在多種教學方法中,從達到教學目標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最基本的基礎實踐手段,其目的是加深學生對行政管理學基本理論和知識的理解,如實驗、參觀、自學;二是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中層實踐手段,如情景模擬、案例分析、討論法等;三是為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而設置的高層綜合實踐手段,如項目驅動、科學研究法、調研、實習等。因此,應加深對各種具體的實踐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討,合理地對各種方法進行組合,構建比較合適的實踐教學方法體系。
(二)系統地規劃和安排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方法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和方式,與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考核方法等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有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就應該有與之相配套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考核方法。從總體上看,教學方法有理論講授和實踐教學兩大類。作為兩類不同的教學方法,其在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區別。在長期的行政管理學的教學實踐中,由于更多地采用的是理論講授法,因此,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以及考核等方面具備了許多經驗,理論講授比較規范和系統。而實踐教學雖然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其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但是由于多種原因,至今還沒有單獨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法,從而使得實踐教學難以落到實處或者變形走樣。因此,加強實踐性教學,必須首先對其進行系統地安排和規劃。如調整和完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增加與實踐性手段相適應的內容;明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總學時中的比例,改變實踐學時隨意性的情況;將實踐教學內容納入到考試制度中,建立和完善獨立的實踐教學考核辦法,從而使實踐教學得以貫徹落實。
(三)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機制教師隊伍是教學質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實踐性教學方法運用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實踐能力,但是,由于多種原因,在目前從事行政管理學課的教師隊伍中,大部分教師是直接從學校到學校,博士畢業后直接進入到了高校從事教學工作,這種情況不僅是在行政管理學科比較常見,在其他學科也司空見慣。實踐教學經驗的缺乏嚴重地影響著實踐教學方法的使用,從而成為提高行政管理學課程教學質量的一個瓶頸。因此,加強實踐性教學必須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下功夫。如有計劃地讓從事該課的教師到行政部門掛職鍛煉、吸引優秀的行政領導干部加盟等。實踐教學方法的成本比理論教學要高得多,一定的物質條件是實踐教學方法運用的前提,無論是實驗設備的配置、實踐基地的建立和使用,還是調查、參觀以及實習方法的使用都需要必備的資金物材的支撐,沒有這些條件,實踐教學無法開展。但是,從目前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這部分投入還有很大差距,部分學校甚至是空白。因此,加強實踐教學,學校必須在教學的硬件環境上下功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高中化學教師,如何把化學理論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真正為學生授業、解惑的師者,正是化學教師同共探索的方向。下面是本人教學中累積的化學理論在生活中應用:
一、日日相伴的化學品——食鹽、碘化合物
我們知道食鹽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鈉,這是人們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種調味品。但是它的作用絕不僅僅是增加食物的味道,它是人體組織的一種基本成分,對保證體內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動和功能,起著重要作用。Na+和Cl-在體內的作用是與K+等元素相互聯系在一起的,錯綜復雜。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控制細胞、組織液和血液內的電解質平衡,以保持體液的正常流通和控制體內的酸堿平衡。Na+與K+、Ca2+、Mg2+還有助于保持神經和肌肉的適當應激水平;NaCl和KCl對調節血液的適當粘度或稠度起作用;胃里開始消化某些食物的酸和其他胃液、胰液及膽汁里的助消化的化合物,也是由血液里的鈉鹽和鉀鹽形成的。此外,適當濃度的Na+、K+和Cl-對于視網膜對光反應的生理過程也起著重要作用。此外,常用淡鹽水漱口,不僅對咽喉疼痛、牙齦腫疼等口腔疾病有治療和預防作用,還具有預防感冒的作用。(此知識在人教版高一化學的《堿金屬》)
碘化鉀、碘化鈉、碘酸鹽等含碘化合物,在實驗室中是重要試劑;在食品和醫療上,它們又是重要的養分和藥劑,對于維護人體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碘是人體內的一種必需微量元素,是甲狀腺激素的重要組成成分。正常人體內共含碘15mg~20mg,其中70%~80%濃集在甲狀腺內。人體內的碘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主要生理作用通過形成甲狀腺激素而發生。因此,甲狀腺素所具有的生理作用和重要機能,均與碘有直接關系。人體缺乏碘可導致一系列生化紊亂及生理功能異常,如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導致嬰、幼兒生長發育停滯、智力低下等。我國是世界上嚴重缺碘的地區,全國約有四億人缺碘。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提供含碘(碘的化合物)食鹽和其他食品(如高碘蛋),井水加碘,食用含碘豐富的海產品等,其中以含碘食鹽最為方便有效。1991年3月我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做出莊嚴承諾:2000年在中國大陸消除碘缺乏病。(此知識在人教版高一化學的《鹵族元素》)
二、人生五味子之一——醋(酸)
醋的化學名字叫乙酸,分子式為CH3COOH。醋不僅是一種調味品,而且還有很多用途:1、在烹調蔬菜時,放點醋不但味道鮮美,而且有保護蔬菜中維生素C的作用(因維生素C在酸性環境中不易被破壞)。2、在煮排骨、雞、魚時,如果加一點醋,可以使骨中的鈣質和磷質被大量溶解在湯中,從而大大提高了人體對鈣、磷的吸收率。3、患有低酸性胃病(胃酸分泌過少,如萎縮性胃炎)的人,如果經常用少量的醋作調味品,既可增進食欲,又可使疾病得到治療。4、在魚類不新鮮的情況下,加醋烹飪不僅可以解除腥味,而且可以殺滅細菌。5、醋可以作為預防痢疾的良藥。痢疾病菌一遇上醋就一命嗚呼,所以在夏季痢疾流行的季節,多吃點醋,可以增加腸胃內殺滅痢疾病菌的作用。6、醋還可以預防流行性感冒。將室內門窗關嚴,將醋倒在鍋里漫火煮沸至干,便可以起到消滅病菌的作用。7、擦皮鞋時,滴上一滴醋,能使皮鞋光亮持久。8、銅、鋁器用舊了,用醋涂擦后清洗,就能恢復光澤。9、殺雞鴨前20分鐘,給雞鴨灌一些醋,拔毛就容易了。10、衣服上沾染了水果汁,用醋一泡,一搓就掉。11、用醋浸泡暖水瓶中的水垢,可以達到除垢的目的。12、夏天毛巾易發生霉變而出異味,用少量的醋洗毛巾就可以消除異味。(此知識在人教版高二化學的《烴的衍生物》)
三、自愿吸食的毒藥——香煙
從化學角度介紹一下吸煙過程中產生有害成分的結構、性質及危害。香煙點燃后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大致分為六大類:(1)醛類、氮化物、烯烴類,這些物質對呼吸道有刺激作用。(2)尼古丁類,可刺激交感神經,引起血管內膜損害。(3)胺類、氰化物和重金屬,這些均屬毒性物質。(4)苯丙芘、砷、鎘、甲基肼、氨基酚、其他放射性物質。這些物質均有致癌作用。(5)酚類化合物和甲醛等,這些物質具有加速癌變的作用。(6)一氧化碳能減低紅血球將氧輸送到全身去能力。最近日本學者研究表明,煙霧中還含有迄今為止已知物質中毒性最強的化合物"二惡英"。它們會引發和惡化各種疾病,例如,癌癥、肺炎、氣管炎、高血壓、骨質增生、各種心腦血管病、哮喘以及不育等病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資料,全世界每年約有1000萬人死于與吸煙有關的疾病。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呼吸道粘膜容易受損,吸煙的危害性更大。據調查,小于15歲開始吸煙的人,比不吸煙的人肺癌發病率高17倍。所以,我國中小學生守則規定學生不準吸煙。(此知識在人教版高二化學的有機物中貫穿)
四、學習的助手——筆
1、鉛筆芯是由石墨摻合一定比例的粘土制成的,當摻入粘土較多時鉛筆芯硬度增大,筆上標有Hard的首寫字母H。反之則石墨的比例增大,硬度減小,黑色增強,筆上標有Black的首寫字母B。
2、圓珠筆:油墨是一種粘性油質,是用胡麻子油、合成松子油(主含萜烯醇類物質)、礦物油(分餾石油等礦物而得到的油質)、硬膠加入油煙等而調制成的。在使用圓珠筆時,不要在有油、有蠟的紙上寫字,不然油、蠟嵌人鋼珠沿邊的銅碗內影響出油而寫不出字來,還要避免筆的撞擊、曝曬,不用時隨手套好筆帽,以防止碰壞筆頭、筆桿變型及筆芯漏油而污染物體。如遇天冷或久置未用。筆不出油時,可將筆頭放入溫水中浸泡片刻后再在紙上劃動筆尖,即可寫出字來。
3、鋼筆:筆頭用各含5%~10%的Cr、Ni合金組成的特種鋼制成的筆。鉻鎳鋼抗腐蝕性強,不易氧化,是一種不銹鋼,該種筆的抗腐蝕性能好,但耐磨性能欠佳。
五、生活中得力助手:
(一)、除去衣服上的污漬:
下面向您介紹幾種常見的污漬的簡易的除去方法:
1、汗漬:方法一:將有汗漬的衣服在10%的食鹽水中浸泡一會,然后再用肥皂洗滌。方法二:在適量的水中加入少量的碳胺[(NH4)2CO3]和少量的食用堿[Na2CO3或NaHCO3],攪拌溶解后,將有汗漬的衣服放在里面浸泡一會,然后反復揉搓。2、油漬在油漬上滴上汽油或者酒精,待汽油(或酒精)揮發完后油漬也會隨之消失。3、藍墨水污漬:方法一:在適量的水中加入少量的碳胺[(NH4)2CO3]和少量的食用堿[Na2CO3或NaHCO3],攪拌溶解后,將有藍墨水污漬的衣服放在里面浸泡一會,然后反復揉搓。方法二:將有藍墨水污漬部位放在2%的草酸溶液中浸泡幾分鐘,然后用洗滌劑洗除。4、血漬因血液里含有蛋白質,蛋白質遇熱則不易溶解,因此洗血漬不能用熱水。方法一:將有血漬的部位用雙氧水或者漂白粉水浸泡一會,然后搓洗。方法二:將蘿卜切碎,撒上食鹽攪拌均勻,十分鐘之后擠出蘿卜汁,將有血漬的部位用蘿卜汁浸泡一會,然后搓洗。5、果汁漬新染上的果汁漬用食鹽水浸泡后,再用肥皂搓洗。如果染上的時間較長了,則可以用洗汗漬的法一。6、鐵銹漬:在熱水中加入少許草酸,攪拌,使草酸全部溶解,將有鐵銹漬的部位放在草酸溶液中浸泡十分鐘,然后再用肥皂搓洗。7、茶漬將有茶漬的部位放在飽和食鹽水中浸泡,然后用肥皂搓洗。
(二)、水壺巧除垢
1、將空水壺放在火上,燒干水垢的水分,看到壺底水垢有裂紋時,將壺迅速取下放到冷水中,壺底水垢因熱脹冷縮而脫落下來。2、在燒水的壺中放一團口罩布,水垢會被口罩布吸附,壺上就不易結水垢了。3、燒水的壺中有了水垢,可放入一些醋,再加水,燒開一會兒,水垢可除去。4、用鋁壺燒水時,放一小勺小蘇打,燒沸10分鐘,水垢可除去。
(三)、快速彭脹饅頭
在面粉中加入適當的白醋(CH3COOH)和蘇打(Na2CO3)使之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使饅頭彭脹,松軟可口。化學反應請大家想一想?
此外,通過高中化學理論中,還可鑒別“真絲”與“人造絲”、鑒別真假金銀、食品中的防腐劑、酒精和苯酚的消毒作用等。
總之,生活處處有化學。關鍵在于我們是否留心觀察,在生活中學習到知識。今后,讓我們繼續為“高中的化學理論在生活中應用”累積知識。
參考資料:
關鍵詞:共管理;管理學;社會管理論
內涵是關于事物的本質屬性。揭示事物的內涵是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基礎和前提。然而,我國關于公共管理問題的討論與爭鳴雖早已開鑼,但對其內涵卻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看法意見不一。有鑒于此,筆者不揣淺陋,將管見和盤托出,就教于行家、學者。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與類型辨析
(-)關于公共管理概念
公共管理研究與教育正在華夏大地興起,專家學者推出的教材、著作、論文頗為可觀。但是在什么是公共管理問題上,可謂見仁見智。不說中國,就是“先行者”的西方一些國家也有類似情形,以致于有些學者認為“公共管理”概念象“瞎子摸象”,難以確定。在此,本人擬作一次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嘗試,把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為: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社會活動。具體說來,是公共管理主體為了解決公共問題,實現公共利益,運用公共權力對公共事務施加管理的社會活動。
作為管理,公共管理和其他管理(如工商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運作等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作為“公共”管理,它在研究對象及其特點上,又與其他管理有明顯區別。以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為例,公共管理的研究對象是國家、政府與社會公共組織的公共事務及其管理過程,而工商管理的研究對象是工商企業及其經營過程。兩者的具體差異在于:一是管理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社會公共利益,工商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組織利潤;二是管理性質不同,傳統的公共管理具有壟斷性,工商管理則具有競爭性;三是管理手段不同,傳統公共管理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經濟手段;工商管理以經濟手段為主,輔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我們既要把握二者的聯結點,更要著力找出二者的差異處,以求對公共管理有全面的認識。
(二)關于公共管理類型
為了加深對公共管理概念的認識,我們須進一步對其作外延分析。概念的外延是指該概念囊括的所有事物。公共管理的外延即指它所管理的一切公共事務。為了對“一切”有概括性認識,我們又要對它們作“類型”求解。筆者認為,就宏觀而論,世上所有的公共事務可分為三類:一是國家公共事務二是政府公共事務,三是社會公共事務。
1.國家公共事務。據英國《大眾百科全書》對國家作出如下定義:“由政治單位在其管轄的范圍內制定規則和進行資源分配的機構。政府的功能:①立法;②司法;③執行、行政管理。”這是廣義的政府(國家)觀。應當指出,這里所指的國家是特指狹義的國家,即廣義國家中最重要的部分①立法以及②司法。這種國家公共事務主要包括維護國家統一和,制定法律、法規,維護社會秩序等,側重于與國體、政體方面有關的,關乎整體職能把握的宏觀控制和影響類型的公共事務。
2.政府公共事務。《美國百科全書》指出:“政府一詞適應于管理團體和國家的機構及其活動。通常它指的是諸如英國或日本這些民族國家或其分支如省、市地方政府的組織機構及法定程序,就這一方面而言,政府對已經確認為某一民族國家中成員的事務進行管理。由此可見,政府就是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治理機構。”應當指出,這是狹義的政府,它專指一個國家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機關。這種政府公共事務包括政治選舉、行政區劃與國家禮儀方面的政治性公共事務、國家安全公共事務、對外關系公共事務、人事行政公共事務、財務行政公共事務以及機關內部的公共事務。
3.社會公共事務。這里的“社會”并非“人類社會”的廣義“社會”涵義,而是專指“政府管理社會”中的中觀的“社會”,這里的“社會”,即將社會管理與政治、經濟管理職能并列的一個領域,它主要涉及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公共事務。這種社會公共事務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藝術、醫藥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社會服務、社會公用事業以及維持社會秩序的公共事務等。這種類型的公共事務與全體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同時這部分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是直接以全體社會成員為實施對象,因此,它所顯示的社會公共性也最強。
如前所述,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組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由于紛繁復雜的公共事務可以歸納為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三大類,因此,我們也應該把種種公共管理歸結為國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會公共管理。正是這“三足鼎立”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龐大的公共管理體系。我們既要從個性去分清它們的差異,又要從共性去歸納它們的統一,用共性與個性相聯結的辯證法去把握公共管理的真諦。
二、社會性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內涵
如上所述,公共管理是由國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會公共管理構成的,因此,“國家”、“政府”、“社會”都分別是公共管理的內涵之一,然而,比較而言,只有“社會”才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內涵。對此,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闡述:
(一)公共管理主體的社會性內涵
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國家、政府和社會公共組織。下面分別闡釋它們的社會職能特征。
1.國家的社會職能。正如恩格斯所言,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只有到了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方面,這些經濟利益相互沖突的階級,不致于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因此,國家來自社會,國家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社會內部矛盾發展的結果。
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從天賦人權的自然法理論出發,認為國家的產生是社會契約的結果。該學說認為,在國家產生之前,人類處于一種自然狀態之下。在這種狀態下,每個人都有運用上天賦予他自己的價值和趨利避害的權利。然而,每個人在運用上天給予的權利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的時候,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為了不致于使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將自己和整個社會歸于毀滅,于是人們運用理性來解決沖突。即人們坐下來協商,將上天賦予他們實現自己價值的權利部分或全部地轉讓給“者”,權利讓渡的過程就是國家產生的過程,而這個“者”就是國家。這種以天賦人權的自然法理論為核。動的社會契約學說,把人們契約的原因歸結為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把國家說成是人們契約的結果,從而否認了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這固然不對,但是,它肯定了消除沖突,維護社會秩序的社會契約內容。因此,社會契約理論雖然否認了國家是社會矛盾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但表達了國家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家來自于“社會契約”的觀點。國家的產生和存在表明國家和社會是不可分的。國家不是從外部強加給社會的力量,是社會矛盾運動的結果,社會是國家產生、存在的基礎。這清楚地表明了國家的社會性特征。還有,國家不僅不是從來就有的,而且也不會永遠存在下去。當社會發展到具備消滅階級的條件時,國家就隨著階級的消滅而自行消亡。這也是國家依賴社會的表現。此外,國家根據社會發展的不同,對社會也發生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說,國家對社會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就整體發展趨勢和規律而言,社會越向前發展,社會自我管理、自我調節的能力越強,國家對社會發生作用的領域就越小,作用的強度也越弱。由此,國家對社會的作用呈現出這樣一種發展趨勢:在政治統治職能不變的同時,國家的經濟職能、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和科技文化職能不斷擴展;政治性。統治性職能越來越依賴于管理性、服務性職能作用的發揮。總之,國家存在于社會之中,以社會的存在為基礎,我們不能離開社會來談國家的存在和作用。
2.政府的社會服務作用。作為國家伴生物的政府,與國家一樣,僅僅同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系,既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要永遠存在下去。政府作為國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其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其對社會作用所形成的政府職能,也是以社會的發展需要為基礎的。當代政府與近代政府、古代政府的差異,都是因為社會的發展在政府的各個特性中,注入和融入了不同時代社會的具體發展要求和時代特征所使然。還有,歷史上政府行使權力的方式和對社會發生作用的范圍不同,并不取決于統治者個人的意志,而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體現了社會對統治者的要求。如果一個政府不能有效地吸納、代表和反映社會對它的要求,如果一個政府對社會的要求沒有任何回應能力,那么,這個政府就是一個沒有能力的政府。因此,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說,政府的生命力來自于它的社會服務作用。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強調以社會公眾的需求為其行為導向,而不以政府自身規定的規則為行為導向,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政府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而不是要削弱它,是把政府從低效率和高成本中解放出來的有效舉措。
3.社會公共組織的社會性特征。至于社會事務的管理者——各種社會性組織,它們本身就是社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組織。只不過在階級社會,各種社會組織是依附于國家和政府組織的,是作為國家和政府組織的附屬物而存在的,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打上階級的烙印,有著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自我管理、自我調節、自我服務能力的增強,這些社會組織必然要逐漸擺脫這種依附的地位而成為獨立主體。在國家、政府消亡了的情況下,整個社會就將依靠這些社會性組織來進行自我管理,規劃和實現社會發展。只不過到那時它們已經完全喪失掉了階級性、政治性。因為,在對人的統治與管理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的時候,這些組織就變成了純粹的管理性的組織。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各種社會組織還不能真正成為獨立的組織,社會仍然將處于國家組織、政府組織與這些社會組織同時管理、雙軌運行的局面。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抹煞它們的社會性。隨著我國政府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與完善,隨著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政府承擔的大量社會職能將更多地由社會組織去?械!N頤?nbsp;應當順應社會歷史潮流,不斷擴大社會組織的社會自主性,擴大這些組織的社會性成分,向著它們成為真正的社會組織遠大目標邁進。
(二)公共管理對象的社會性
公共管理的對象,即公共管理客體,就是社會(這是廣義的“社會”)公共事務。根據各自性質的不同,社會公共事務又可分為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在這里,可以說,公共事務的公共性和社會性是同義語。因而,我們研究公共管理對象的社會性,也就轉換到研究以公共管理為對象的公共特性上來。
“公共”的對立面是“贏利的”、“私人的”和“企業的”。公共事務的公共性,可以大略從以下幾個側面去分析。
1.公共事務的公共性體現于公共事務的管理者是公共部門或公共服務機構,而不是私人或私人組織。這正如文章的前一部分所論述的,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即公共管理的主體,就是國家、政府以及社會各種公共組織。
2.公共事務的公共性體現了公共管理活動的性質和目的,在于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務。
正如所揭示的,國家的本質特征“是和人民大眾分離的公共權力”,是統治階級用來進行政治統治的工具。但即使這樣,在有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社會之中,運用公共權力所進行的政治統治,也必須是以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為基礎,以執行社會性職能為基礎。因為這是國家、政府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一切政治權力起先總是以某種經濟的社會職能為基礎的”、“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他還指出,不管在波斯和印度興起和衰落的專制政府有多少,它們首先都是“河谷灌溉的總經營者。”這些論斷表明,理論作為有鮮明階級性的革命的理論,也從來沒有忽視政治統治的社會性基礎。相反,而是把社會性提到了政治統治得以維持的基礎的高度來認識和對待。
馬克思、恩格斯在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進行了深刻批判的基礎上,揭示資產階級國家的本質,指出:“現代的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這一著名論斷不僅揭示了資產階級國家的本質,而且說明了管理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是資產階級國家的主要特征。只不過,它的管理方式不同于個別資本家或工廠主管理工廠、企業的方式,它主要是通過立法形式進行管理并具有強制的性質。因此,國家、政府的公共性(社會性)特征,主要的表現在于,它是整個社會的正式代表,是社會在一個有形的組織中的集中表現。它體現的正是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因而它總是集中反映和代表一定社會的利益和意志。
此外,還要認識到,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的性質和目的,也在于為了維護和實現公共利益,有時甚至實現個人利益本身就是公共任務,如向貧窮者提供社會救濟等。當代西方國家的政府改革運動,主張以社會公眾的偏向和需要作為政府行為導向,強調顧客意識,樹立服務對象為上帝的觀念,正是在這種公共事務的社會性要求壓力下,采用新的統治手段與方法,從而也使西方國家政治統治進一步鞏固,實現其自身的利益。
應當指出,這里講的“公共”、“社會”是抽象的范疇,現實的“公共”、“社會”卻是十分具體的,是依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的,因此,資產階級要做到真正凌駕于社會、代表整個“社會”是不現實的,馬克思、恩格斯用“表面上”三字來表述,是很確切的。但其社會性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不能因此而抹煞它的存在。
(三)公共管理活動和過程的社會性
1.公共事務的公共性體現了公共管理活動的社會責任和績效要求。在公共管理活動的績效方面,公共性要求對績效決不能簡單地用利潤或效率標準來進行衡量,而是必須用服務效果、質量和公眾滿意的程度等多種尺度作標準。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新公共行政學理論,基于對傳統行政學以經濟和效率為基本目標,忽視了公共行政所應肩負的廣泛的社會責任,其結果是在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時代,長期存在著普遍失業、貧窮、疾病、無知和絕望,構成對現有政治制度的根本威脅的批判,從而提出了公共行政改革應將“效率至上”轉為“公平至上”,建立民主行政模型。為此,提出了公共行政組織設計方案應遵循的兩個基本目標:其一是顧客導向的行政組織形態,即以公眾——公共行政服務的顧客的需求作為行政組織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其二是應變靈活的組織形態,即加大組織結構的彈性,以便能夠對外界的刺激作出迅速的反應。將社會公平和廣泛的社會責任提高到作為公共行政追求的首要價值目標,倡導民主行政,是新公共行政學理論的主要貢獻。為此,這一理論也成為了西方國家政府改革運動所依據的一項重要理論。這種強調政府以社會公眾的需求?形枷潁?nbsp;稅人以政府實際的工作結果而不是以其工作及過程為納稅尺度的理論,有效地推動了政府提高為社會公眾服務的質量和效果。
2.公共管理事務和活動的公共性。這種公共性體現了社會公眾對公共管理活動和公共產品供給的廣泛參與,以及公共管理活動的公開性。社會公眾對公共管理活動的廣泛參與,主要表現在社會公眾對政府決策的影響,通過立法、司法機構對政府行為的約束,以及通過各種渠道對政府活動的輿論監督等,從自身利益的關。心和實現角度,影響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在部分公共產品的供給方面,由政府的壟斷供給轉變為通過合同出租和非國有化手段,把原先由政府包攬提供公共產品的單一化轉變為民營化,將其投放市場,由各個競爭主體和社會公眾自己來提供;對那些不便或不能推向社會的公共產品的提供,也改用合同的形式,以競爭招標手段,交給社會公眾承擔。在實現公共管理活動的公開性方面,也由原來的“黑箱”操作,變為“金魚缸里生活”,讓社會公眾知曉,讓立法機關、司法機關、新聞媒介和公眾了解活動內容,隨時可以進行檢查、調查和監督。電子政務的推行,使得公共管理活動的公開性進一步增強。上述種種公開性、參與性及其非國有化等關于公共管理過程的環節和變化,實際上都是公共管理社會性的體現。
總之,無論是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還是社會公共事務,都是公共事務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是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還是社會公共事務,社會性都是它們的共同性內涵、基礎性內涵。我們應從最普遍、最基本的意義上去準確把握這種社會性特征的內涵,并以其為一個重要依據,搞好公共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建設,包括構建嚴謹的公共管理學學科體系。
三、應當注意的兩個問題
上面集中闡述了公共管理的社會性特征,但是不能由此掩蓋公共管理的政治性內涵。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一定階級的國家機器(包括政府)是實現該階級政治統治的政治組織。因此,歷來國家、政府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政治性,這已是常識性的問題了。一般而言,就是前述意義上的社會公共管理組織,也或多或少具有階級性、政治性的特征,其中不少本身就是社會政治團體,不可能沒有政治性。一言以蔽之,講公共管理是不能不“講政治”的。因此,這里就有一個正確把握社會性與政治性的關系問題。
(一)公共管理的社會性與政治性是相輔相成的
1.公共管理的社會性是政治性的基礎,政治性寓于社會性之中,沒有社會性就沒有政治性。我們研究公共管理政治性時,一定要明確社會性的這種基礎地位與作用,堅持以是否推動社會進步,是否符合社會發展方向作為先進的與落后的政治的最后標準。
2.政治性是社會性的保證,社會性以政治性為指導。在階級社會和存在著階級與階級斗爭的社會里,沒有政治性也就很難或者無法體現社會性,實際上,沒有全面地體現社會性,在階級社會里,不靠國家、政府把社會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內,社會難以存在,更不用說進步與發展了。因此,需要把一定的政治灌注于公共管理之中,堅持用先進的、科學的政治去保護和發展社會。
(二)積極創造條件,不斷向最高(終)目標邁
公共管理的社會性與政治性的關系是相互依存、對立統一的關系,從徹底的唯物辯證的宇宙觀來看,從時間論,社會性比政治性更長久。因為國家、政府產生之前就有人類社會了,國家、政府還將隨著階級的消滅而自行消亡,而社會將長期(不是永遠)存在著。再者,從空間論,廣義的“社會”是指人類社會,包括國家、政府以及社會上的一切存在,而國家、政府則是人類社會系統中的一個或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簡言之,社會性要比政治性寬泛的多。從時間論,政治性存在于社會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漫長的階段,社會性的存在比政治性的存在長久得多。作為一個徹底的辯證唯物論者,“路就在腳下”,應該著眼長遠,著手當前,正確地做好當前所承擔的每一項公共管理工作,為實現無階級、無國家、無政府的,我們的先賢所謂的“世界大同”的目標而奉獻有限人生的一份又一份熱和光。公共管理的社會化改革也稱得上是朝著這個遠大方向努力的一個工程!
四、根據公共管理的客觀屬性構建公共管理的學科體系
學科體系問題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和重點。公共管理研究在這方面雖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不能說已經完全解決問題了。事實上,尚有不少問題需要深入地研討。其中,一個帶有根本意義的問題,就是公共管理學科體系的構建問題。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要進行有序的財務管理活動,自主開展投資、籌資及利潤分配活動,并進行相關的財務預測、決策、計劃、控制、分析等。財務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發展水平,財務管理已成為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市場需要高校財會專業培養能參與財務管理工作的高質量人才,這對財會專業核心課程——財務管理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財務管理課程除了應教授一些具體的技術方法、提高實務操作能力外,更應注重對學生財務思想、風險意識、職業判斷能力、適應商業環境的應變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能將所學的財務管理知識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學以致用,以此作為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的最終目標。
一、財務管理課程的特點
(一)知識具有綜合性
財務管理是一門跨學科跨專業的邊緣科學,內容涉及了經濟管理、金融、證券、會計、稅法、經濟法規、數學、統計等相關學科的知識。財務管理是一種價值管理。它既是企業管理的一個獨立方面,又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工作。
(二)信息量大,系統性強
財務管理的對象是資金及其運動,資金運動過程涵蓋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它包含著有機聯系的三個基本內容:資金籌集;資金投放和使用;資金收入和分配。財務管理內容特點決定了財務管理具有很強的系統性。
(三)理論性與務實性強
財務管理作為一門跨學科課程,不僅理論性強,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務實性。財務管理的務實性主要表現在該學科屬于應用學科,用以解決具體的財務問題、金融問題。如:如何進行籌資,如何進行投資等。財務管理學產生至今一百多年來教育學論文,其理論總是伴隨這企業理財實踐的需要而產生。因此,財務管理的教學必須與實踐相結合。
從財務管理課程的特點可以看出,財務管理是財會專業學生較難掌握的一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因此,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認真分析在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用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達到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二、目前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
1.偏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
財務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財務管理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方式往往需要通過校內和校外相結合。校內實踐主要包括課堂的案例、討論、習題以及校內實驗課,校外則主要采取校企結合的方式論文開題報告。由于建設條件的限制,校內模擬實驗室在硬件上很難仿真企業的理財環境,因此,大多數學校財務管理實驗課開課率不足或者根本沒有校內實驗課;與企業結合也不緊密,讓學生動手實踐,參與企業具體管理的機會更少。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沒有感性的認知和了解,更無法對企業的財務活動有深刻的認識,從而不能真正了解學習財務管理課程的重要性,更無法了解財務管理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2.財務管理課程內容與其他相關課程內容重復
財務管理課程內容中經常涉及經濟學、會計學、管理學和統計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教學中容易出現教師僅重視本課程的教材、教案以及本課程的講授,而忽視本課程與其它相關學科的聯系。例如,在實際教學中,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是兩門課程,其內容卻有許多重復的現象,如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中的財務預測方法、投資決策方法、存貨控制方法等。這樣浪費不少時間,同時由于時間有限,對兩門課程都不能進行全面系統的學習和實踐。
(二)教學手段、教學方法
1.先進的教學手段利用不足
目前的財務管理教學大多數還是以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部分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傳統的課堂講授采取板書的方式,形式呆板,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教學傳達的信息量也十分有限,不利于學生快速有效掌握知識,也不利于教師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教師,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多數也把ppt課件制作成教案的電子版,沒有真正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甚至由于多媒體課件的信息傳輸量大,課件制作水平不高,反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無法及時消化吸收課程知識,致使多媒體課堂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學方法單一
目前在財務管理的教學方式上通常都采用以教師課堂教學為主、輔以學生練習來展開,教師通過講授將大量的理論知識“填鴨式”地灌輸給學生。雖然注重內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教育學論文,但教學方法呆板、單一、枯燥。學生按照教師的思維和意圖被動地理解和接受,不易形成系統、連貫的知識體系。教師布置的復習思考題和習題,往往只能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雖有一定的思考作用,但難以有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這樣容易導致學生對課程逐漸失去興趣,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思維沒有個性和創造性,動手能力很弱,綜合素質難以提高,進入社會,難以學以致用,不能適應崗位需求。
(三)考核方法單一
課程考核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檢驗課程教學目標是否實現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數高校財會專業財務管理課程考核仍然以期末閉卷考試為關鍵詞解釋題、簡答題、選擇題、判斷題、計算題、案例題等,大部分題目學生只能考記憶解決,題型死板僵化。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只要考前背筆記、惡補專業知識就可以過關。這種單一的考試方式容易助長學生的惰性,抑制學生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能準確客觀的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和能力,更不能公正評價和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改進該課程教學的建議
(一)轉變教學觀念,構建師生互動平臺
轉變教學觀念主要是財務管理教學要從“以教師為主體”過渡到“以學生為主體”。 “以教師為主體”即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聽、記、練為輔。學生被動參與到教學中,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即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前提下,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啟發學生主動思考、探索,掌握所學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解疑和總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不應當把學習過程局限在課堂上,而是應該構建多樣化的師生互動平臺。教師可以通過大多數學生習慣使用的網絡工具,建立課程博客、開設空間、聊天群等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將課程的相關知識更好的呈現給學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利用學生慣用的方式進行交流,也利于增加學生對教師的親切感和信任感,最終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制定科學的授課計劃,協調與相關課程關系
財會專業的三門核心專業課——財務管理、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存在交叉重復的現象,諸多研究者為此一直爭論不休。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避免課程教學內容重復所導致的教學資源浪費,教學效率低下等情況?在每學期授課前,財務管理教師應該根據教學計劃中各門專業課的開課順序教育學論文,了解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程度,合理安排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例如,部分高校財務管理課程開課學期在管理會計之前,就可以將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課程當中的相同內容,包括財務預測方法、投資決策方法、存貨控制方法、財務預算方法等放在財務管理課程的學習中,同時增加財務管理課程的課時。如果管理會計開課學期在財務管理之前,就可以根據由易入難的規律,在管理會計中講授基本理論和方法,在財務管理課程中在適當增加知識的難度和深度。同時,各課程授課教師應通過專題討論、座談等方式加強溝通,及時交流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對課程重復之處進行分配,制定科學的授課計劃。
(三)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財務管理課程信息量大、應用性強,傳統的“黑板+粉筆”的課堂授課方式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要求,因此財務管理課程一般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節省教師板書實踐,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通過多樣化的展示方式也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所學知識,教學效果良好。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要求教師不僅要熟悉課程知識,還要掌握多媒體課件制作的方法。在多媒體課件制作過程中,應力求滿足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在課件的總體設計上力求美觀、簡潔、圖文并茂,以增加學生的直觀理解,對于抽象的概念、復雜的公式及難點采用圖解說明,對于容易混淆的概念采用表格對比分析的方法進行講解。突出該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論文開題報告。在課件制作上還應該增加教學案例分析內容,增加例題和習題的講解,便于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四)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一系列工具和方法的集成,各種工具和方法的每一種新的組合,就是教學方法的一種創新。目前提出的教學方法包括:案例教學法、復案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等。教師不應該拘泥于某一種教學方法,而是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摘要求。
(五)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財務管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首先,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習題、案例和討論等方式,使學生深刻理解理論知識,并能夠解決一些簡單的具有共性的問題。其次,建立財務管理仿真實驗室,進行模擬實習。財務管理各章節內容銜接緊密,系統性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不能整體把握課程內容。通過模擬實習教育學論文,一方面可以將企業財務管理過程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總體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最后,加強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學生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運用所掌握的財務管理理論知識,分析企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措施,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六)改革課程考核體系
為充分發揮考試的激勵作用,應根據財務管理課程內容和特點選擇多樣化的考試方式。首先,課程總成績可以由筆試成績、平時成績和實踐成績兩部分組成。筆試成績重點考察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平時成績側重于學生的課堂表現及與教師的互動情況,實踐成績取決于實驗課、實習調查報告等。其次,學期內可以根據課程內容選擇考核方式。財務管理課程內容大致可分為基本理論、財務決策、財務專題三個部分。基本理論可主要采取閉卷加筆試方式,財務決策可采取開放式的考核方式,如面試、案例分析等,財務專題則可通過調研報告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后,學期內可以分階段測試。分階段測試可以與課程內容進程結合起來進行,例如將總學時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學習與基本理論內容結合,基本理論部分按百分制占課程內容總分值的20-30%(可由教師靈活掌握),在學時進行到第一階段末時進行一次測驗,期末將其換算到總成績中即可。這種考核方法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知識,避免學生邊學邊忘;另一方面也可以將考核工作分散到學期內進行,減輕了學生期末復習壓力和教師期末出卷改卷的工作量。
參考文獻:
[1]韓志麗.基于行為導向的情境教學法在財務管理教學中的運用[J]. 會計之友(中旬刊),2006,(07)
[2]胡愛榮.案例教學法在財務管理教學中的應用[J].會計之友,2005,(04)
[3]林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實效[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6,(02)
[4]張前.論“學生為本”理念下的高校會計教學改革[J].會計之友(上旬刊),2007,(07)
[5]沈航.關于“財務管理”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科技資訊,2007,(19)
[6]何云亭.高校應以學生為本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01)
[7]溫如春.市場營銷學教學改革創新模式探析[J].科技創業月刊,2008,(01)
二、畢業論文的指導
確定“題目—畢業生—指導教師”后,立即通知相關教師和畢業生。規定指導教師必須在第七學期末放假前與學生首次見面。師生面談之后,可以對畢業論文題目做出適當調整。尤其是指導教師可以對論文的開展思路進行介紹,給學生提供相關書籍及參考資料,以便學生可以盡快入門。第八學期開學后正式開始畢業論文的寫作。為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管理,突出教師的指導作用,我們制定了一些具體措施:
(一)平時的過程監督。
要求每個學生每月至少提交兩份活動記錄,反映其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的不同階段遇到的問題和進展;同時,要求每位指導教師每月對每個學生至少提交一份指導記錄,用以記錄學生的學習研究狀況。
(二)在期中教學檢查時重點抽查。
在期中教學檢查階段,指導小組對畢業論文的進展情況進行詳細的抽查,主要措施有:1.檢查學生的活動記錄和指導教師記錄;2.組織學生座談會,了解學生的寫作進展狀況;3.舉行中期論文進展匯報,要求學生將前期的工作以及后續打算制成PPT,向指導小組答辯,指導小組和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提出進一步的指導意見。
三、畢業論文的答辯
(一)規范論文終稿的格式。
學校出臺“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格式規范”文件,對畢業論文的格式做出統一要求。
(二)設置教師互評小組。
畢業論文的終稿提交前,指導小組原則上讓研究方向接近的教師相互評閱畢業論文,建立若干個兩人或三人的互評小組,撰寫指導教師評閱書和評閱教師評閱書。
(三)畢業論文的答辯分組。
1.答辯小組的學生成員:
為了便于選拔優秀的畢業論文,事先通知打算申報優秀畢業論文的學生提出申請,在得到指導教師同意后將其確定為有效候選者。根據多年的經驗,為了更好地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將申報優秀的學生放在一個答辯小組,便于比較。然后,根據當年的畢業生人數,將剩下的學生根據人數平均分成若干小組,同時,兼顧指導教師的專業以及所帶的學生人數,便于各小組有差不多人數的指導教師,并對學生畢業論文的內容有所了解。
2.答辯小組的教師成員:
原則上所有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教師都是答辯小組成員。每小組配小組長一名,答辯秘書一名。分配原則是盡量讓指導教師在自己所指導學生的答辯小組,同時,兼顧每個答辯小組中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教師的數量。
(四)答辯工作。
1.準備工作。
學生在提交終稿后,要制作答辯的PPT。此外,還要確定各答辯小組的答辯秘書,通常是在征詢相關教師意見的基礎上優先考慮新進的年輕教師,同時,明確答辯秘書和答辯小組長的職責和具體工作。在學校文件的基礎上,細化具體的畢業論文綜合成績的評價方式,即“指導教師評閱成績”“評閱教師評閱成績”以及“現場答辯成績”的各自權重。
2.答辯工作。
(1)現場答辯:各答辯小組組長主持答辯工作,學生根據答辯秘書排好的答辯次序,依次進行答辯。學生報告六分鐘,回答問題四分鐘。教師就學生論文的創新點、收獲、困難等技術問題進行提問,同時,檢查學生的論文格式是否規范,并提出建議。答辯秘書記錄答辯過程中的問題,小組的教師成員現場打分。
(2)成績評定:
學生答辯結束后,答辯秘書計算各位教師給學生打分的平均分作為該生的答辯成績,然后根據權重算出學生的綜合成績,小組教師成員召開評議會,進而確定學生畢業論文的等級———優、良、中、及格、不及格。
3.后期工作。
(1)學生方面:
學生根據答辯時教師提出的建議修改論文,在規定時間內經指導教師審核后上交。
(2)教師方面:
指導教師在審核通過的學生畢業論文上簽字,并將材料交給答辯秘書。答辯秘書負責整理答辯記錄、答辯評語,填寫答辯成績,經答辯小組長簽字后,按期提交院辦。
四、畢業論文工作的思考
(一)組織工作。
指導小組成立后,應定期開展交流活動,制定各種實施細則。比如,起草《本科生畢業答辯秘書工作細則》,明確答辯秘書的具體工作。
(二)鼓勵論文題目來源于科研項目和實踐教學項目。
對畢業論文來源于教師科研項目的學生,給予經濟上的獎勵。
二、從人工生存轉向生態生存
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危機問題,就要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從而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從技術生存轉向生態生存。因為環境和生態危機是與技術生存相伴而生的,是技術生存的現實導致的惡果。生態生存是人類主要依賴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協調發展而生存的一種生存方式。生態生存并不是否定技術生存的作用,它仍保留技術生存的合理內容,也必然需要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來實現。然而,生態生存所需要的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單純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技術,而是綠色的、生態的、環境友好的技術。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生態生存是“新技術生存”,是“綠色技術生存”,是“生態的”技術生存。它同傳統的技術生存有本質的區別: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人類不再是在以破壞生態、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人工自然中生存,而是在和諧協調的生態化的自然環境中生存,即在生態自然中生存。生態生存是自然生存與人工生存的辯證統一,是人工自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并在新的自然觀念指導下,借助高技術和新技術革命向天然自然的復歸。這就要創建生態自然這種新自然形態②。因此,生態生存是人類依賴生態自然而生存的一種生存方式。生態自然是人工自然的生態化,或是天然化的人工自然。在生態自然中,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轉化不再是單向的、不可逆的,而是雙向的、可逆的,人工自然逐漸融入天然自然,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雙向互動的大系統。生態自然還包括人自身物質與精神、生理與心理的均衡發展,它將有利于人的全面、健康發展,推動人類向人的生態化方向前進。從人工自然到生態自然,從技術生存到生態生存,是人類文明的又一次偉大轉折,人類只有在這次轉折中,才會真正實現對生態危機的超越。生態自然觀是一種新的自然觀形態,是從自然觀的高度對生態自然與人的生態生存的概括。生態自然觀對人工自然的發展及其引發的利弊進行反思,是對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的哲學總結和對未來生態生存模式的設想。生態自然觀關注自然對人的價值和自然自身的本體論價值(自然價值)的統一,關注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統一。生態自然觀將對自然和技術的本質提出新的理解,是改造自然與保護自然并重的自然觀,是適應自然與超越自然相結合的自然觀。生態自然觀有可能從根本上增強人類的生態意識,從而促進生態科技觀、生態經濟觀、生態消費觀、生態發展觀、生態倫理觀及生態思維觀、生態世界觀、生態價值觀等新觀念的形成和發展。
2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之不足
2.1實踐教學設計欠科學目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是:大二見習一周,大三兩至三周見習,大四三周畢業實習。而且實習時間一般安排在學期末,很多高校將認識實習安排在第三學期的期末,見習實習安排在第五學期的期末,畢業實習安排在第七學期的期末。這種分散式的實踐安排,使得很多實習單位不愿意接收,認為學生還沒完全熟悉實習內容就離開了,給實習單位帶來的只有麻煩而不是互利,很多實習單位希望招收能長期在某個崗位見習的學生,這樣實習生也可以幫單位處理一些日常工作。因為事業管理崗位和企業管理類實習有很大的不同,企業管理類學生可以去生產一線直接感受,參與一線生產,而公共事業管理類崗位不經過長時間的體驗無法獲得真正的認知。再有現有的實習時間安排也不夠合理,很多實習單位表示,到了接近年尾很難接受學生來實習,因為這個時候很多事業單位都在做年終總結工作,一年最主要的工作已基本做完,建議可以將實習時間改為學期的開始。
2.2實踐與教學脫節很多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環節與教學基本脫節,分成兩個獨立的模塊,這樣教學不能有效地指導實踐,反之實踐也不能很好地鞏固與提升教學效果。由于該專業開設時間不長,教師一方面缺少深厚的專業理論素養,另一方面更加缺乏對中國公共事業管理現實的了解,缺少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生動講解。導致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感覺所學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
2.3實習基地建設困難很多高校都沒有建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每次實習類似于打游擊,實習老師臨時到處聯系實習單位,很多實習老師表示能找到個單位接收實習,勉強完成了實習任務就非常不錯,而且很多時候聯系實習單位還得靠自己的人脈關系,對于那些人脈資源不充裕的老師指導實習非常困難。目前,對于非專業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大多都聯系到社區進行實習,因為社區相比其他單位較容易接收。其他事業單位或自治組織一般最多只能接受個別學生實習,因此更需要建立多個穩定的專業實習基地。
2.4專業實踐指導老師嚴重缺乏現有該專業的實踐老師大多是專業課老師來兼任,由于這些專業課程老師教學任務重,再加上其自身缺少一線實踐經歷,往往熟于理論教學卻不懂實踐指導,導致很多實踐環節淪為走過場,學生普遍反映沒有多大收獲。而有的高校則是一些負責實驗部門的老師來指導學生實踐,管理大類的專業都是由這些老師來進行指導,結果導致這樣的實踐與他們所學的專業理論有所脫節,實習沒有體現專業特色。
3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研習型”實踐教學設計
根據我國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實踐的現狀、問題及特點,可通過構建“研習型”的特色實踐教學模式來解決公共事業管理目前所面臨的困難。“研習型”實踐教學是指在大學四年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秉承“研究性”理念,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習,以大大提高實習的效果。“研習型”特色實踐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理念、教學方案、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
3.1樹立“研習型”實踐教學理念“研習型”實踐教學理念關鍵在于徹底改變現有被動式的實踐教學,通過鼓勵學生進行研究性專業問題的探討,激發學生對專業問題的思考,然后帶著問題到相應實習單位進行調研或見習。而實踐指導老師的重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對我國公共事業管理現實問題進行研究性的探討,提煉出有研究價值的主題,并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性的解決。
3.2制定“研習型”實踐教學方案針對現有實踐培養方案中實踐類型安排的不科學問題,重新制定符合這一理念的實踐培養方案。建議大一不開設實踐課程,因為大一學生還沒有學習專業核心課程,對專業理論問題認識不夠深刻。而在大二開設的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對相關感興趣的專業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例如可以開設學年論文或是專題調研等類型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這樣的環節讓學生學會如何查找專業資料,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并對專業問題研究有初步的認識。從大三開始則可以讓學生進行至少為期一個月以上的專業實習,具體的實踐時間可安排在大三第二學期的期初或期末(即三月份或是六月份),這樣可避免現有實習安排在大三第一學期期末(即十二月份)而導致實習單位難以接收的局面,而且學生具體的實習崗位應與大二時的前期研究匹配。大四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也應是大三專業實習的延續,由于前期同一主題的專業實踐,為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積累了大量的相關理論和實踐資料,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隨機抽取2013年5月-2014年6月我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1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風險管理前)和觀察組(風險管理后),每組為50例。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50~82歲,平均(48.5±15.4)歲;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51~84歲,平均年齡(49.6±13.7)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識別護理過程風險),將風險管理措施應用于同樣是心血管患者的觀察組。對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患者滿意率、醫療糾紛發生率、風險事件發生率四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1.3風險管理措施
1.3.1建立風險管理組織明確風險管理職責及程序成立風險管理小組及安全管理小組(均由具有經驗的人選組成);心血管患者大多使用藥物種類多,類型多,加上年齡一般較大,增加在服用藥物時錯誤用藥的機率,針對這個問題,服藥護理組實行責任護士當面給藥制度,避免了藥物使用不當造成的風險。同時也及時了解患者的真實想法,能夠根據患者實際需求及時調整模式。1.3.2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開展與護理工作相關的培訓和講座向護理人員講解有關心血管疾病知識及工作技巧,并告知該項護理工作與其他護理工作的不同處,定期對培訓人員進行綜合技能考核,幫助他們提高自身護理水平。培養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使其認識工作的重要性及特殊性,對于護理人員護理水平及工作態度的考核可以通過對患者問卷調查來進行。1.3.3建立健全的護理風險管理規章制度對各種設備的操作方法、使用流程要加強培訓,并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同時對于管理者以及護理人員的監督也是必不可少,對于使用過程中的錯誤也要及時指導糾正;要想降低護理風險率,就要大力加強對各種設備的檢查、維修、保養及調試力度等。1.3.4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護理風險的宣傳對患者及家屬普及相關知識,增加患者及家屬對于心血管患者護理過程中的風險認識和預防意識,使患者能夠積極主動配合醫護人員治療,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這些可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概率。
1.4管理效果評價指標
主要包括以下指標:護理質量評分、綜合滿意度、風險事件發生率、醫療糾紛發生率。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患者滿意率在風險管理實施后增高;醫療糾紛發生、風險事件發生情況降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