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05: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導入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故事導入教學
由于初中生的年齡較小,對很多事物都充滿好奇和興趣,正是因為這一點,導致學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鑒于這一特點,教師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故事將政治的概念變得具體化。并引入名人故事和傳說,用故事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領悟到政治的相關概念。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枯燥單調的理論變得更加有趣。比如在初中政治教學中關于《自尊自信》這個章節的學習,政治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歷史典故,使學生明白與人相處時,要盡可能地關心別人,懂得奉獻自己的愛心,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
三、歌曲導入教學
初中生的身體和智力均處在快速成長的階段,其接受能力較強,更加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初中政治教師合理利用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的心理,創造較為新穎和有趣的教學導入方法。比如將歌曲等文藝類型的節目導入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較為自由活潑的課堂學習氛圍。比如在初中政治中教學《公民的國家觀念》這一章節時,教師可播放《我愛你中國》等類型的流行歌曲。解讀歌曲中的歌詞,用以說明祖國的繁榮和富強能讓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并贏得世界的尊重。最后提問作為我國的公民,我們要具體做些什么。如此便營造了濃厚的課堂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圖片漫畫導入教學
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將圖片漫畫引入課堂學習中能與教材的內容很好地進行呼應,提高學生興趣。比如在講解初中政治教學中關于《家庭保護和學生保護》的章節中,可以出示關于教材內容類似的漫畫。漫畫的大意為:在屋子內所有家長在打牌,而門外小學生趴在書包上學作業。這一具有幽默的漫畫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學生議論紛紛時,提出家庭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有較強的塑造性,一個人的性格、品質等與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如此以漫畫導入新課,能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抽象和發散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課堂實錄一:正數與負數
授課時間:2002年9月16日
師:時間:2001年冬天的一個早晨
地點:哈爾濱的一個村落
事件:小張戴著帽子、圍巾,穿著厚厚的羽絨服,正在雪地里艱難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時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數秒,讓學生感受此時創設的情境)
師:如果你是天氣預報員,請問,此時此刻的溫度是多少?
生1:零度以下10攝氏度
生2:零下15攝氏度
……
雖然“天氣預報員”的誤差較大,但在同學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這就比較自然地引出負數的概念。如此引入,給學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導航,把僵化的課堂教學變成充滿活力的學習樂園,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吸引學生的參與,變“苦學”為“樂學”。
二、學生活動,建構新知
活動是個人體驗的源泉,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建構新的知識、新的信息,因勢利導,幫助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實錄二:初一代數同類項
授課時間:2002年10月22日
教師拿出一小袋硬幣。
師:哪位同學能幫我數一下這一共有多少錢?
(學生爭先恐后,非常積極)
(生1)把硬幣一個一個從口袋拿出來,邊拿邊數。5角,1.5元,2元,……
三分鐘后。
生1:一共8.3元
(還有學生在舉手)
(生2)把1角的硬幣10個10個地拿出來,把5角的硬幣2個2個地拿出來。
二分鐘后。
生2:一共8.3元
(生3)把桌上的硬幣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別數出每一堆的數量。
一分二十秒。
生3:8.3元。
師:請問,如果這滿滿的一罐,你會怎樣數,選擇哪位同學的數法?
下面很多聲音在說會選擇第三位同學的數法。
師:為什么?
又有聲音在說是因為分類。
師:很好。在數學中,對整式也有一種類似的分類。這就是——同類項。
……
課后,有同學說:原來合并同類項和數錢是一個道理。
不錯,數學就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的,并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數學教育,源于現實,富于現實,應用于現實”。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我們理應讓學生意識、體會到這一點,讓學生對數學有“源頭”意識。
三、聯系實際,靈活運用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存在。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教會學生去觀察生活,領悟生活中的數學因素,要注意課堂中實際生活的滲透,巧妙設置情境。
課堂實錄三:初一代數有理數的加法
授課時間:2002年9月25日
出示投影:“(-3)+(+2)=?能否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探索結果?”
(學生討論)
生1:(-3)+(+2)=-1。如:以正東為正。向西走3米,記作-3,再向東走2米,記作+2米。整個過程向西走了1米,記作-1。因此,(-3)+(+2)=-1。
生2:我欠小王3元錢,記作-3。第二天,小王向我借了2元錢,記作+2。結果我還欠小王1元錢,記作-1。因此,(-3)+(+2)=-1。
師:剛才兩位同學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探索出(-3)+(+2)=-1。同理,我們也可以探索其它有理數的加法運算的結果。
由此枯燥的法則引出課題,一則學生有興趣,二則讓學生覺得數學公式也是有來歷的,三則讓學生自信,因為自己也可以推導法則,過一把探索、創新的癮。
四、設障導入,引起重視
教師在導入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設置障礙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課堂實錄四:初一代數代數初步知識的活動課
授課時間:2002年9月12日
師:我們初一(5)班一共有30位同學。請問,如果每兩位同學均相互問候,握手致意,有多少同學知道你們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學生思索,似乎摸不著門,有同學比劃一陣后,微微搖頭,用渴求知識的眼睛看著老師。(由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師:如果只有兩位同學,握多少次手?
“1次。”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
師:如果增加1位同學,是3個同學呢?增加幾次?
“增加2次。”
師:再增加1個,是4個呢?增加幾次?
“增加3次。”
師:能找出規律嗎?
幾乎所有的同學同時開始在作業本上興奮地比劃著。
……
由同學們的書寫速度可以知道,他們逐漸接受了將一道“難題”一點一點“啃”下來的思維方式,化難為易,效果很好。這樣,不僅教給了學生數學知識,而且還揭示了整個思維過程。如果僅僅用由易到難的教學模式,學生當時掌握的程度可能沒有區別。但下次遇上同類的問題,設置障礙再化難為易、深入淺出會讓學生回憶此時的情景,這樣解答自然不在話下,思維能力由此也逐步提高。
類似地,還可由天平的平衡問題導入等式性質的教學,由對溫度計構造的觀察導入數軸的教學,由銀行存款、借貸問題導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等等。總之,數學教學的開場白是為了整個數學課堂教學服務的,為整個課堂教學做鋪墊,是為了讓學生“收心”,為了解決問題而來的。因此,導入教學不是“孤立”的,整個課堂教學應該前后呼應。
在導入教學的設計中,還應注意:1.自然合理。導入既是前面知識的繼續,又是后續知識的開端,以一定的積累為基礎。2.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聚精會神地投入進來,在情感上與教師、教材貼得更近。3.使學生初步了解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無論在操作層面上,還是在思維層面上,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4.教師情感的投入。只有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才能帶動學生,引起學生對整個課堂的關注。
參考文獻
1.[美]梅里爾<I>&#</I>8226;哈明:《教學的革命》,宇航出版社。
2.魯彬:《注重主體性教學的一個案例》,《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2年1、2期。
3.楊麥秀:《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中學數學教學》,2001年第4期。
二、有效進行生活導入
語文知識歸根結底來源于生活,教師將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系,一方面可以減少學生與教材內容的隔閡,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真實生活驗證教材內容,加強對語文知識的印象和學習。因此,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進行有效的生活導入,使語文教學更簡單、更真實。例如,《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兩個小孩辯論太陽距離人的遠近。只是根據課本進行學習,學生很難認識到兩個小孩的理論正確與否,同時學生難以準確地在腦海中想象文章場景。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生活中不同時間太陽的樣子及看起來距離人的遠近。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兩個小孩的說法,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生活進行導入,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促進學生語文學習進步。
三、有效進行問題導入
有意義的問題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不僅使學生有目的地閱讀和學習,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掌握和深思。教師應當努力提高問題的有效性,促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和思考,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提高。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進行有效的問題導入,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對于《呼蘭河傳》這篇文章,教師可在學生閱讀前提出如下問題:“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作者在什么年紀的生活場景?”“哪些句子和片段著重表達了作者的感情,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通過這些有重點、有側重的問題,引導學生重點閱讀,提高學生閱讀有效性,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聯系教材與學生的實際,設置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創造思維的火花。
課堂實錄一:正數與負數
授課時間:2002年9月16日
教師:時間:2001年冬天的一個早晨
地點:哈爾濱的一個村落
事件:小張戴著帽子、圍巾,穿著厚厚的羽絨服,正在雪地里艱難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時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數秒,讓學生感受此時創設的情境)
教師:如果你是天氣預報員,請問,此時此刻的溫度是多少?
學生1:零度以下10攝氏度
學生2:零下15攝氏度
……
雖然“天氣預報員”的誤差較大,但在同學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這就比較自然地引出負數的概念。如此引入,給學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導航,把僵化的課堂教學變成充滿活力的學習樂園,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吸引學生的參與,變“苦學”為“樂學”。
二、學生活動,建構新知
活動是個人體驗的源泉,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建構新的知識、新的信息,因勢利導,幫助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實錄二:初一代數同類項
授課時間:2002年10月22日
教師拿出一小袋硬幣。
教師:哪位同學能幫我數一下這一共有多少錢?
(學生爭先恐后,非常積極)
(學生1)把硬幣一個一個從口袋拿出來,邊拿邊數。5角,1.5元,2元,……
三分鐘后。
學生1:一共8.3元
(還有學生在舉手)
(學生2)把1角的硬幣10個10個地拿出來,把5角的硬幣2個2個地拿出來。
二分鐘后。
學生2:一共8.3元
(生3)把桌上的硬幣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別數出每一堆的數量。
一分二十秒。
學生3:8.3元。
教師:請問,如果這滿滿的一罐,你會怎樣數,選擇哪位同學的數法?
下面很多聲音在說會選擇第三位同學的數法。
教師:為什么?
又有聲音在說是因為分類。
教師:很好。在數學中,對整式也有一種類似的分類。這就是——同類項。
……
課后,有同學說:原來合并同類項和數錢是一個道理。
不錯,數學就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的,并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數學教育,源于現實,富于現實,應用于現實”。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我們理應讓學生意識、體會到這一點,讓學生對數學有“源頭”意識。
三、聯系實際,靈活運用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存在。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教會學生去觀察生活,領悟生活中的數學因素,要注意課堂中實際生活的滲透,巧妙設置情境。
課堂實錄三:初一代數有理數的加法
授課時間:2002年9月25日
出示投影:“(-3)+(+2)=?能否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探索結果?”
(學生討論)
學生1:(-3)+(+2)=-1。如:以正東為正。向西走3米,記作-3,再向東走2米,記作+2米。整個過程向西走了1米,記作-1。因此,(-3)+(+2)=-1。
學生2:我欠小王3元錢,記作-3。第二天,小王向我借了2元錢,記作+2。結果我還欠小王1元錢,記作-1。因此,(-3)+(+2)=-1。
教師:剛才兩位同學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探索出(-3)+(+2)=-1。同理,我們也可以探索其它有理數的加法運算的結果。
由此枯燥的法則引出課題,一則學生有興趣,二則讓學生覺得數學公式也是有來歷的,三則讓學生自信,因為自己也可以推導法則,過一把探索、創新的癮。
四、設障導入,引起重視
教師在導入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設置障礙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課堂實錄四:初一代數代數初步知識的活動課
授課時間:2002年9月12日
教師:我們初一(5)班一共有30位同學。請問,如果每兩位同學均相互問候,握手致意,有多少同學知道你們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學生思索,似乎摸不著門,有同學比劃一陣后,微微搖頭,用渴求知識的眼睛看著老師。(由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師:如果只有兩位同學,握多少次手?
“1次。”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
教師:如果增加1位同學,是3個同學呢?增加幾次?
“增加2次。”
師:再增加1個,是4個呢?增加幾次?
“增加3次。”
教師:能找出規律嗎?
幾乎所有的同學同時開始在作業本上興奮地比劃著。
……
由同學們的書寫速度可以知道,他們逐漸接受了將一道“難題”一點一點“啃”下來的思維方式,化難為易,效果很好。這樣,不僅教給了學生數學知識,而且還揭示了整個思維過程。如果僅僅用由易到難的教學模式,學生當時掌握的程度可能沒有區別。但下次遇上同類的問題,設置障礙再化難為易、深入淺出會讓學生回憶此時的情景,這樣解答自然不在話下,思維能力由此也逐步提高。
類似地,還可由天平的平衡問題導入等式性質的教學,由對溫度計構造的觀察導入數軸的教學,由銀行存款、借貸問題導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等等。總之,數學教學的開場白是為了整個數學課堂教學服務的,為整個課堂教學做鋪墊,是為了讓學生“收心”,為了解決問題而來的。因此,導入教學不是“孤立”的,整個課堂教學應該前后呼應。
在導入教學的設計中,還應注意:1.自然合理。導入既是前面知識的繼續,又是后續知識的開端,以一定的積累為基礎。2.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聚精會神地投入進來,在情感上與教師、教材貼得更近。3.使學生初步了解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無論在操作層面上,還是在思維層面上,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4.教師情感的投入。只有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才能帶動學生,引起學生對整個課堂的關注。
參考文獻
1.[美]梅里爾<I>&#</I>8226;哈明:《教學的革命》,宇航出版社。
所謂“圖式”,是指每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在頭腦中儲存的方式,是大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或積極組織,是被學習者儲存在記憶中的信息對新信息起作用的過程,也是怎樣把這些新信息豐富到學習者知識庫中的過程。圖式是關于某個主題的一個知識單元,它包括與某主題相關的一套相互聯系的基本概念,構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結構。圖式是對范疇規律性做出編碼的一種形式。這些規律性既可以是知覺的,也可以是命題性的。一個圖式中包括一些空位,也可以說是一些維度,每個空位的不同取值就說明了事物在這個維度上的不同特征,表明了它在這一維度上所述的類別。圖式中這些空位構成了我們理解新信息的基礎和參照框架,有助于形成對事件的預期,產生有關這一事件的疑問,從而引發對信息的探尋活動,使外在信息通過同化和順應而達到知識建構成為可能。
圖式理論的主要論點是;人們在認識和處理新事物時,總是以圖式為認知基礎,依據圖式來預測、解釋和吸收外界的信息,然后在頭腦中構建新圖式,并通過同化和順應導致內部圖式——認知結構的變化,到達功能性平衡。在知識建構過程中,學習者需要以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來同化新知識,對新知識的理解總是依賴于原有的知識經驗,學習者在新信息與原有知識經驗之間建立適當的聯系,才能獲得新信息的意義,這就是知識的同化。同時,隨著知識的同化,原有知識經驗會因為知識的納入而發生一定的調整或改組,這就是知識的順應。知識建構一方面表現為知識的進入,同時又表現為知識的調整改變,同化和順應是知識的建構的基本機制。現代圖式理論認為,學習者是于先前的知識和教育來加工和解釋經驗的。當外在環境的信息輸入時,學習者總是嘗試著把輸入的外在信息(或刺激)和先前的經驗、知識相比照,并伴隨著相應的情感體驗且產生某種意向性,由此創構一種內在的知識結構。根據現代圖式理論對學習圖式建構的基本認識,我們可以把圖式的建構機制及過程圖示如下:
二、基于圖式理論的課堂導入
導入是教師在新的課題或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方式,包括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授課的內容上,復習舊課以導人新課,以及傳授新知識各個步驟的過渡。導入是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高效的導入能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參與語言學習活動的熱情,并能降低學習內容的難度,實現由舊內容向新內容的自然過渡,從而優化英語課堂學習的效果。由上圖可見,課堂導入過程中圖式建構的基本過程是:當作為導入內容的外在信息作為刺激輸入后,學生在各種個體因素和非個體因素的影響下,在有意識與無意識的交互作用下,通過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對輸入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當外在信息顯得熟悉或不要求額外加工時,原有的圖式就會被自動激活,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如果輸入信息與原有圖式的構成要素相匹配,信息加工的同化機制便發揮作用,原有圖式得到強化或鞏固,使學生更好地復習舊課,為新課的學習做好準備;如果輸入信息與原有圖式的某些構成要素不相匹配(相異甚至相反),信息加工的順應機制便發揮作用,原有圖式就可能因整合輸入信息或改變記憶目標而使自身獲得改變乃至生成新圖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達到課堂導入的目的。當外在信息顯得不熟悉或要求額外加工時,信息加工的回避機制便發揮作用,原有圖式對輸入信息加以拒絕或排斥,造成課堂導入無效。
三、設計課堂導入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鑒于課堂導人過程中圖式建構基本過程的復雜性,圖式理論運用于課堂導入,要想發揮積極、主動作用,強化或鞏固原有圖式,或改變原有圖式或生成新圖式,實現有效導入,預防輸入信息被拒絕或排斥,使課堂導人無效,需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
1.符合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是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做好課堂導人的主要依據。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導人時就要啟發和引導學生去明確教學目的,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明確的目標,激發學習動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進入到良好的心理準備狀態。
2.符合教學內容
熟悉教材,準確把握重難點。教師要精心設計,恰當運用圖式,學習新的知識,應以學生熟悉的舊知識作為載體或鋪墊,所舉例子必須有啟發作用。為此,教師要注意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連接點和轉折點,能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自然的鏈接,強化或鞏固原有圖式,或改變原有圖式或生成新圖式。
3.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課堂導人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征,選用學生最熟悉的生活實際來自然過渡,符合學生的原有圖式。注重導人的趣味性和針對性,激發學生的原有圖式,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點燃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創造新的圖式。
四、巧設課堂導入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導人沒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重難點,不同的教學目標,其導入策略都應有所側重,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激發學生原有圖式,善于運用多種導人手段,以達到課堂導人的目的。下面就如何在課堂導入根據現代圖式理論建立,擴展圖式來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舉幾種方法。
1.直觀導入法
直觀教具通常包括實物、教學掛圖、簡筆畫、卡片、幻燈片、投影片、教學錄像、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直觀導人法是在新課講解之前把教學中所涉及的內容用圖片、投影等呈現給學生,學生頭腦中形成相關圖式,然后提出一系列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行問答、討論,引入新課。如Gofor如8AUnit10IaiTlgoingt0beabasketballplayer的導入,可以用學生感興趣的明星圖片形成相關圖式,導入新課。學生在回答“Whatdoeshe/shedo?”時,興趣盎然,學習效果很好,從而引出新句型:Whataleyougoingtobe?
2.視聽導入法
為了激發學生對英語課堂內容的興趣,教師可以播放一些學生熟悉的歌曲或影片,創設生動情境,激發學生原有圖式,同時提出相關的思考問題,以生成新的圖式,提高課堂導入效果。如Goforit7AUnit9Doyouwantt0g0toamovie的導人,可以選幾部具有學生熟悉的電影片段來呈現comedy、actionmovie、documentary、thriller等新單詞,學生一邊欣賞電影,一邊學單詞,對電影分類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拓寬了知識面,達到鞏固和擴展新圖式的目的,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3.隨意交談法
教師可以利用新課開始前幾分鐘和學生隨意交談,利用學生熟悉的原有圖式,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導人新課。如Goforit9Unit7Wherewouldvouliketovisit的導入,教師可以采取自由交談的方法,從天氣談到郊游,再問他們是否喜歡旅游,曾到過哪里旅游等。此時,教師因勢利導,點明新課,導人新句型:Wherewouldyouliketovisit?自然地把學生從無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對新課的印象,激活學生原有圖式,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4.溫故知新法
由復習舊課導人新課是最常用的方法,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利于新舊知識間的銜接,原有圖式得到強化或鞏固,使學生更好地復習舊課,為新課的學習做好準備,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如Goforit7AUnit5Doyouhaveasoccerball?閱讀部分的話題是體育用品的收藏。因為學生已經學過一些有關體育運動和提出建議的表達方法,所以在導入新課時可以從復習舊知識人手,在頭腦中建立起體育運動的圖式關聯,然后提問學生分別有哪些體育用品,從而引出collection這一話題,前后過渡非常自然。
5.寓教于樂法
與學生實際生活貼近的、學生喜聞樂見的、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的各種圖式都可以用于新課導人。可以利用學生已有圖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引起他們的共鳴,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從而生成新圖式。如Goforit9AUnit6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的導人,可以先給學生們放一兩首不同種類的音樂,并且詢問:“Whatkindofmusicdoyoulike?”這樣利用學生熟悉的原有圖式,激發新圖式的生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6.懸念導入法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設置懸念,改變圖式呈現方式,有意使學生暫時處于困惑狀態,學生積極投入到揭開“謎底”中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如Goforit9Unit2Iusedtobeafraidofthedark的導人,用學生喜愛的歌星小時候的照片,讓學生猜猜他是誰?學生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接著呈現歌星現在的照片,學生一片嘩然:“哇,原來是他!”并異口同聲地說出歌星的名字,這樣巧妙激發學生原有圖式。這時用Heusedtobe…butnowheis,對這位歌星過去及現在的外貌、性格、身份進行描述。然后讓學生對照自己的過去和現在用usedto進行描述,氣氛非常熱烈,改變原有圖式,生成新圖式。
7.討論式導入法
教師設置談話主題,幫助學生熟悉原有圖式,通過談話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的學習目標中來,形成新圖式。如Goforit8AUnit10I''''mgoingtobeabasketballplayerSectionA3a的閱讀主題是dreamjob。可以問題的方式切入主題問學生:
“What''''syourdreamjob?Whatareyougoingtobewhenyougrowup?”引起學生討論,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新的圖式,導入新課,引起了學生的強烈的閱讀欲望。
8.背景知識導入法
二、文化導入的重要性
(一)獨立學院教師文化教學意識不足首先,受到傳統重視形式和語法結構的影響,獨立學院教師重視教授學生寫出語法正確的句子,但忽略學生掌握如何在不同場合下表達出符合語用習慣的英語句型的能力,學生跨文際能力較差。其次,教師忙于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無暇顧及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再次,教師缺乏文化教學的具體手段。
(二)獨立院校學生文化學習意識淡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文化交際交流日益增多,獨立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未來工作中有很多機會進行跨文化交流。目前,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課外主動學習目標語文化意識淡薄,這就要求在課堂上教師能將相關的文化知識介紹給學生,并鼓勵學生主動了解吸收目標語文化知識。(三)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文化的載體,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二個不可分割。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非常重要,通過學習目標語的文化,學生可以掌握其語用規則,這樣可以輸出符合語用習慣的英語表達。
三、文化導入的方法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人的思維活動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借助某種環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創設的情境,正是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外部條件。用艷麗奪目的彩圖和充滿激情的語言導入新課可以撥動學生的心弦,吸引他們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如《鋤禾》這首詩是講農民勞動辛苦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的道理。導入課文時可出示多媒體視圖課件《老農鋤禾》讓學生細致觀察,教師有感情敘述圖意:“中午,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烈日下,一位農民爺爺手握鋤頭鋤地,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裳,頭上的汗滴像斷了線的珠子往下直落。他舍不得歇一會兒,擦擦汗,繼續鋤起來。同學們,這位農民爺爺辛苦嗎?糧食來得容易嗎?今年我們就來學習《鋤禾》這首詩。”
二、聯系實際 導入新課
實際生活中有不少現象,學生往往能感覺它而不能理解它。一旦把它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便能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這種心理因素,從學生親身經歷的實際問題導入新課。如《要下雨了》一課,可用這樣的導語:“同學們,下雨之前小燕子總是飛得很低,大群大群的螞蟻往高處搬家,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了《要下雨了》這一課我們就知道了。”
三、直觀演示 導入新課
采用直觀教育能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過渡的橋梁。因此,采用直觀演示導入新課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了材料,能引起學生尋求探索方法的興趣。如《烏鴉喝水》一課,可以這樣導入:教師把盛有半瓶水的瓶子放在講桌上,然后慢慢往瓶子里放小石子,讓學生觀察瓶子里的水面的變化情況。學生回答出觀察的現象之后,教師談話:“有一只聰明的鳥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喝到水的,這節課我們學習《烏鴉喝水》。”
四、故事誘導 導入新課
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愛聽有趣的故事。教師若能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因素,變學生的好奇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月光曲》一課,教師可把貝多芬的故事講給學生聽:“在兩百多年前,一位德國少年出身宮廷歌手世家,自幼跟從父親學音樂,17歲就擔任音樂老師。可他后來卻失去了聽覺,對于自己的坎坷命運他并不氣餒,以超人的毅力創作了眾多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成為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這位作曲家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課文《月光曲》的主要人物――貝多芬。”
五、謎語引路 導入新課
謎語導入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營造歡樂、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有重要的作用。如《小猴子下山》一課可這樣導入:“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出個謎語,看誰先猜中。謎語的內容是:又有腳來又有手,有時爬來有時走,走時好像一個人,爬時好像一條狗。”學生們經過認真思考猜出謎語后,教師談話導入:“同學們猜得很對,是淘氣的猴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小猴子下山》。”
六、巧設懸念 導入新課
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提出帶有懸念的問題來引入新課,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司馬光》一課可用這樣的導語:“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幾個小朋友到花園里玩,有個小朋友上到花園的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摔了下來,剛好掉進假山下面的大水缸里,缸里的水滿滿的,旁邊又沒有大人,眼看小朋友有生命危險,這該怎么辦呢?在緊急關頭,司馬光急中生智,他是怎樣救出小伙伴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學習課文《司馬光》”。
導入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教師可以成功掌握這種導入藝術,就能有效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精妙的導入可以能把學生分散的思想一下子聚攏起來,振奮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整個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思想很難集中起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更應該重視導入藝術,通過導入使學生積極的進入學習狀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潛在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1由學生身邊的實例導入
在學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滿著許多學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會事物。教師要聯系學生實際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把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當作新課導入,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有利于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方式。例如,在學習《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教師在上課前準備好幾只壁虎讓學生觀察,然后把已經斷了尾巴的小壁虎進行比較。學生驚奇地說:“一只壁虎的尾巴斷了……”教師馬上因勢利導:“這只小壁虎的尾巴斷了以后,它怎么辦呢?”由此引入課文,成功地激發了學生急切的求知欲望。
2直觀導入法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結構特點,小學生的形象思維還在發展中,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由表象開始,大腦思維還離不開事物的具體形象,也就是說,他們還要借助具體事物的去感知,因此,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充分地運用實物、圖畫、模型等直觀教具,從視覺上刺激學生感官,再加上啟發式的語言引入,使學生通過直觀感受而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并激發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分散的精力集中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為教師引導進入下一步的學習作好充分的準備。這種導入法是小學低年級語文常見的導入方法,直接將學生帶入情境,引入下一步的學習。
3問題導入,引發懸念
小學生特別具有好奇心,他們閱讀課文,往往會對故事發展或人物命運產生一種十分關注的心情,根據學生這種心理去設置一些懸念性的問題,往往能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如:我教《海上日出》一課先問學生:“誰看過日出是在什么地方看的?”學生紛紛回答在門口、在陽臺上、在樓頂上。我又問:“在這些地方看日出,你們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嗎?”學生回答有樹擋住,有房子擋住,不能看清太陽剛從地平線躍起那一瞬間的情景。這時我故意嘆了一口氣說:“多遺憾!大家都沒有看過日出全景,但老師知道有個地方看日出可以一覽無余,那就是大海上。大家想知道那是怎樣的奇景嗎?”由于懸念的誘惑,學生立即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主動認真地讀書、思考。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懸念要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如果故弄玄虛,那就失去了懸念的意義,有時甚至會把學生弄糊涂。
4介紹課文背景導入
有些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相去甚遠,學生難于理解這樣的內容,通過教師對課文背景的介紹直接來導入新課。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中,因為課文的主人公的生平事跡距離我們的小學生較為久遠,直接引題很難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一位老師在授課時,直接采用背景導入的方法,效果比較好。他先簡單介紹了一生的豐功偉績,然后邊播放大屏幕(當時送別時的情景)邊深情地說:“1976年1月8日,一顆巨星在祖國的上空隕落了,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我們敬愛的與世長辭了……整個中國在哭泣,全世界在哭泣……,元月11日,總理的遺體被送往八寶山火花,首都人民自發地從四面八方云集到北京長安街兩旁……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片課文,記敘的就是當時那令人撕心裂肺的送別情景。”教師的一段話直接介紹了文章的主人公和事件發生的背景,把整個課堂氣氛渲染得莊嚴肅穆。老師的語調、語速和語氣,使學生的心一下子與作者靠近了。
5用音樂、歌曲導入
借助于與課文內容聯系緊密的歌曲作為導入的途徑。這種方法靈活多變,利于調動學生情緒,并能克服緊張心理,活躍課堂氣氛。播放與本課有關的音樂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伯牙絕弦》這篇課文,我就先播放《高山流水》這首曲子,讓學生沉浸在優美的旋律中,繼而介紹作者,再由學生介紹作者相關背景資料,最后再深入學習課文,以自己的感受和課文作者的感受做對比,真正體會伯牙絕弦的含義。再比如,教《王二小》時,播放一首膾炙人口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更使學生對文章感到親切。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之前,播放音樂,那催人淚下的哀樂,立刻把師生的心揪緊了,充分讓學生體會到了人們心情的悲傷、沉痛。教《草原》一文,上課鈴一響,一首悠揚的《牧羊曲》立即將學生帶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茫茫草原。
1.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
部分教師習慣于一些固有套路的導入方式,以至于學生已經沒有新鮮感。比如,有的老師總是從檢查預習,認讀字詞導入;有的教師則習慣從分析課題導入而后分析課文的文本特點等。形式上的單調重復,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正是由于這些陳舊的教學觀念羈絆一些老師,使他們不能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進行教學,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的導入環節,部分老師應勇于大膽創新,摒棄落后的教學。
2.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透徹
教材簡單通俗講就是教科書,但它又并不是一本簡單的書,它的架構、階段、組元、選文、練習等無不體現著理解、積累、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各項任務,然而語文教材又不是現成的教學內容,它需要語文老師去提煉、組合。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必須要具備正確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大膽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優化,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當成圣經來念。
二、小學語文課堂導入教學策略
1.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改變陳舊觀念
當今的小學語文課堂導入教學需要一些教學策略才完善。那么,教學策略是什么呢?所謂的教學策略就是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后,根據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相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形成的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教學方案。于漪老師說:“課的第一錘要放在學生的心靈上。”這個時候,導入在課堂教學中就顯得舉足輕重。上一節語文課就如同演一幕戲劇一樣,最需要的就是“先聲奪人”。
一、故事式導入
學生的好奇心強,尤其是一幫天真活潑的小孩子,愛聽生動有趣的故事,是他們共同的心理特征。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導入部分若能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因素,化學生的好奇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學小學四年級的課文《新型玻璃》時,我們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一個人影躥進了陳列著珍貴字畫的展覽館,他此行的目的是為了劃破玻璃,偷里面的珍貴字畫。當他的玻璃刀剛剛觸及玻璃的時候,頓時院子里響起了急促的報警聲。警察立即趕來,把這個小偷給抓住了。同學們一定會奇怪地問:“這是什么玻璃啊?怎么一接觸它就發出報警聲呢?”――同學們,這就是一種新型玻璃。請大家打開課本14課,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新型玻璃》。
又如在小學二年級的《坐井觀天》,我們也可以用故事導入的方法:“小朋友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邊講邊播放多媒體課件]“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在這口井里,生活著一只可愛的青蛙,這只青蛙在這口井里生活了許多許多年,可是它從沒跳出過這口井,哪也沒去過。有一天,從天上飛來了一只小鳥……”[老師講到這里停下來,孩子們肯定會迫不及待地嚷著讓老師繼續講。]這時,老師再告訴學生:“孩子們,故事講到這里,老師也忘記后面的故事情節了,不過不用急,在我們的課本里寫著呢!請大家打開課本《坐井觀天》,拿起課本自己大聲地朗讀,看看后來發生了什么事情,請你告訴老師,好嗎?”
這樣,“吊”起了學生學習的胃口,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也就自然來了。
二、直觀式導入
所謂直觀,也就是用感官直接接受的、直接觀察的。采取直觀式導入,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過渡的橋梁,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感性材料,更好地激起他們尋求探索方法的興趣。于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觀看圖畫、影片,欣賞音樂等方式直接刺激學生的眼、耳、鼻等感官,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1、觀察圖畫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在教學《驚弓之鳥》時這樣導入:小朋友,我在黑板上畫一樣東西,你們看畫的是什么?(于老師用彩色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張弓,接著又畫上弦與箭)[在學生一一指出后],于老師又緩緩地說:“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鳥。可是古時候,有個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把一只大雁射了下來,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二十七課《驚弓之鳥》,學了你也就明白這是怎么一回事了。
在這個導入中,于老師以圖、畫、照片、影象等導入課文,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使學生對事物有個形象的感知,同時再配以啟發性的提問,也就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力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2、導入要注意趣味性
杜威說:“成年人只有通過對兒童的興趣不斷地予以全面的觀察,能夠進入兒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
設計導入要做到引人入勝,使教材內容以新鮮活潑的面貌出現在學生面前。這樣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引導和促進學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學生產生厭倦心理。
從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強迫學生學習,學生對所學的東西是不會保留在記憶里的。如果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就會表現出主動、積極和自覺,學習時輕松愉快,不會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負擔,學習效率自然會高。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導入使學生處于渴望學習的心理狀態,以便引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投身到學習活動中,為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打下良好基礎。
從形式上看,教師可以從解題入手,單刀直入;也可以從文中提出問題,引起懸念,順勢導入;此外,引一條格言,打個比方,解釋一個典故,介紹作者生平軼事等,都可能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還可以通過讓學生猜謎語、做智力游戲、做實驗等形式喚起學生求知欲、激發學習情趣的,所以教師的導語設計應盡可能的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當然,導語設計追求生動、活潑、有趣,但絕不能故弄玄虛、嘩眾取寵,那樣反而會沖淡和影響新課教學。
3、導入要注意靈活性
“導”無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對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學內容,應采用不同的課堂導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學內容,課堂導入對不同的班級也要有不同的導入設計,使用不同的導入方法。這需要我們根據所教班級的具體特點,進行具體分析而定。如較沉穩班級和較活躍班級的導入設計應有所不同。對于同一個班級來講,課堂導入的方法也要經常變換,這樣才有利于保持學生的新鮮感。
另外,對課堂上的“突發事件”的處理,也是最能反映老師的應變機智和駕馭課堂能力,它要求我們避免簡單化,多講點方法和技巧。
4、導入要注意啟發性
“啟發性”是指導語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思索。
導入如果對學生接受新內容具有啟發性,就能使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在導入時,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淺顯而簡明的事例,使學生得到啟發,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新內容。
啟發性的關鍵在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而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又深入問題之中,它始終與問題緊密聯系,學生有了問題就要去思考、去解決,這便為學生順利地理解新的學習內容創造了前提條件。它能使課堂教學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導入能否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能否使學生創造出思維上的矛盾沖突,能否使他們產生“新奇”感,是導入成敗的關鍵所在。
5、導入要注意嚴密性
導語設計不能模棱兩可,含糊其詞,導語的語言和形式都應恰當、準確。無論設疑、引證、說明、比喻等都要明確、精當、不使學生產生歧意和誤解,使學生思維順勢進入新課的正確軌道。當然導語也要注意思想性,不能只顧及了知識性、趣味性而忽視了教育性、思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