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04: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村區域發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引言
有關金融支持與經濟發展的研究方面,戈德史密斯最早提出了金融相關比率總結出各國金融發展與現代經濟增長方面帶有的規律性的趨勢。其后麥金農與肖分別提出了發展中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金融深化論”和“金融抑制論”闡述了貨幣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20世紀90年代,赫爾曼等人提出了“金融約束理論”,這一理論強調政府干預的重要作用,認為有選擇的政府干預有助于金融發展,推動經濟增長。
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但農村經濟的特性、“金融抑制”、資本的“趨利性”和國家金融政策的調整,使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大批退出農村,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弱化趨勢。因此,如何通過適當的政策設計讓金融機構為農村經濟服務,使其切實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資金的需求發揮配置金融資源的功能是我們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結合寧波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試圖在制度上對當前的農村金融支持提供發展的優先序依據。
二、寧波農村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制度分析
1.寧波農村經濟的特點
寧波經濟一種外向型經濟,有天然的深水港,貿易發達,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寧波的農村經濟也是一種外向型經濟。與傳統的農村經濟不一樣,在寧波X縣Y村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該村1000余戶農民,仍然經營傳統農業即農林牧漁業的不足40%,而這40%經營傳統農業的農戶中有87%主要經濟收入為規模養殖水產所得,剩下的13%雖然也經營傳統農業,但是規模小、數量少,農業收入平均只占總收入的10%左右。該村中另外60%的農戶主要從事非農產業制造業的工作,其中80%的人靠辦廠生活,不在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大多是生產汽車零部件或紐扣之類的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但銷量好、訂單多的產品。從以上數據我們看出,寧波貿易及物流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使得其實現了轉型。盡管還是粗放式的增長方式,但是基本上農村經濟已經不是我們傳統的農村經濟,實現了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的轉變。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即使是從事傳統農業如水產養殖業的農戶,其中一部分人也有自己的原產品初加工流程。寧波農村經濟的這種特點對金融支持的要求和其他地區農村是不一樣的,在有限的金融資源約束下,怎樣更加有效的配置資金,讓其發揮最大的價值,這就產生了金融產業發展的優先序問題。
2.寧波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
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形式有很多,從產業的角度可以分為: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再加上財政支農方面的金融支持,基本上包括了金融支持的各個方面,另外還有民間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但是由于民間金融是農村內部自發性的是內生的經濟活動我們暫且不考慮政策上對其的影響。寧波農村經濟現在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即農戶的生產活動基本上分為農業生產性經營和制造業生產性經營。這兩種生產經營方式有其各自的特征,所以對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是有差別的。
傳統農業的特點是投資期限長、風險大,但是資金的回報率也高。在我們的調查中了解到,2009年受海洋氣候影響,該村養殖蝦的農戶基本上都虧本,而2010年養殖的蝦蟹產量和銷路都很好,初步測算其資金回報率都在200%以上。在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戶中,60%的人需要資金來擴大規?;蛐枰Y金引進新的養殖技術或設備,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曾取得過銀行或信用社貸款。由于農業的產業特性,現階段商業銀行基本上都撤出了鄉級營業點甚至某些比較落后的縣級營業點。農村現在最重要的正規金融機構只要農村信用合作社,但是相對于資金需求量龐大的農村經濟體,有限的信用合作社顯然無法滿足農村經濟對資金的需求。其次農村房屋及土地產權的不完全、不清晰使得農戶無法通過抵押或質押來取得貸款,在我們的調查中農戶們反映很多時候的貸款要靠村里或鎮里的干部或有經濟實力的人的擔保,這樣無疑會加大農戶的貸款成本,形成了一種新的租金,同時也無法保證資金配置到最需要的人的手中。最后農村信用合作社改制為事業單位后,其績效考核和職工工資待遇都同營業利潤有關,因此作為一個理性人,信用社更多的是將農戶的儲蓄存款拿到工商企業處發放貸款,盡量避開風險較大的傳統農業領域,不僅沒有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反而是從農村“抽血”供應其他產業?;谝陨戏治?農村傳統農業產業的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很難從銀行產業取得,也不具備發展證券業的條件。所以只能依靠財政在農業方面的投入,財政支農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形式的,可以直接通過項目投入到農業產業,比如養殖基地的建設投入或農戶的免費技術培訓等;也可以通過對商業銀行的補貼來激勵其加大對傳統農業的金融支持。另外要大力發展保險業,鑒于農業風險大的特性,發展保險業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有保險的支撐會消除農戶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激勵農戶自身對農業產業的投資。但是低的保費收入賠付比使得保險公司對此并不熱衷,這也同時需要政策上對保險業進入農業領域給予支持,如稅收減免等,也可以由財政出資設立專門的農業保險公司。財政支農和保險業的發展對于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但要有所側重,前期已財政直接投入為主,以此來增加農戶的抗風險能力和贏利能力;后期通過保險業的介入來激勵農戶的自發投資,同時減少財政直接投入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
農村的非農業經營生產領域對金融的支持需求又有所不同。調查數據顯示從事非農產業經營即制造業的農戶中,其中90%曾取得過信用社或農業銀行的貸款,而大部分人認為金融機構無法滿足自己的貸款需求,但是該村中的民間金融很發達,親戚朋友甚至是錢會、合會等的資金拆借活動很頻繁。寧波農村的制造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分工程度特別高,多數家庭的工廠產品單一,只做一道工序,正是這種生產單一產品的模式使得他們的產品專業化程度高。但是資金的短缺使得他們無法擴大生產,形成規模經濟。當產品逐漸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轉變時,顯然僅僅依靠農村經濟自身的投資再生產無法滿足對資金的需求,這就需要城市反哺農村。如果通過財政支農來解決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顯然這樣發展起來的制造企業不具備自生能力,遲早會被淘汰掉。只有通過政策上對銀行業傾斜,誘導銀行重返農村扎根,在現階段農村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情況下其資金回報率必然高于城市里其他資金密集型產業,在激活農村經濟后,將會有更多的資金從城市流向農村,直到城市與農村的資金回報率大致相同。另外也要發展證券業,規范民間資金流轉。
三、簡要結論及對策建議
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需要對金融支持的形式有所側重。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出:寧波農村的傳統農業領域要優先發展財政支農和保險業;在非農產業要優先發展銀行業和證券業?;诖颂岢鲆韵陆ㄗh:
1.前期要加強財政支農力度,通過加大對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補助激勵其對農業領域的金融支持,但是要做到補助或其他形式的投入要以其對農業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為考核標準,做到??顚S?同時免費或資助農戶引進農業技術以及收集相關信息。
2.建立健全農業保險體系,完善農業保險機制,通過政策引導促進保險公司進入農業領域或直接由政府組建保險公司專門為農業保險。
3.在非農生產領域要大力引導商業銀行的進入,在政策上為銀行在農村設置網點或提供貸款提供方便,吸引資金從城市流向農村。
參考文獻:
[1]秦池江:論金融產業與金融產業政策[J].財貿經濟,1995(5)
[2]葉敬忠汪淳玉:新農村建設的優先序[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3]謝婷婷:新農村建設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J].學術交流,2007(3)
[4]熊軍:論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J].商業現代化,2006(4)
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三農”領域對應用型和實用性的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農業推廣碩士教育中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培養的專業碩士研究生在我國“三農”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CDIQ是來自美國高校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在教學中貫穿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四個方面,提倡教學過程中學生發揮主動性把課程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過程中,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動態學習方式。為提高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本文重點分析CDIO教育理念在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培養中的應用。
一、CDIO教育理念對培養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生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生的實踐能力。
隨著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視與我國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生產中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急劇增加,農業推廣專業學位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目前,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已成為農業推廣碩士教育中招生單位最多、學生來源構成最廣泛的專業碩士領域[1]。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學位的教學模式不同于學術性學位,更注重實務訓練,側重于應用,因此,針對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CDIQ是由美國著名的幾所理工學院在2004年創立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在教學中貫穿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四個方面,其教育理念是讓學生主動把課程內容運用到實踐中,通過學生大量參與產品研發與運行的實踐活動,主動地將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2]。CDIQ教育模式是加強對學生理論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CDIQ教育模式是以產品創造及生產全過程為載體,形成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之間的直接聯系,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實踐參與性的培養方式。這種教學模式將學習、研究和實踐有機結合,把知識與能力整合在一起,提供學生創造性運用知識的平臺,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CDIQ教育模式有利于重點培養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成為理論和實際操作能力皆具備的專業化和實踐型人才。
(二)增強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碩士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
CDIQ教育培養方法改變了傳統教育中單向和被動傳遞信息的方式,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讓學生更多地結合實際情況從事操作、運用、分析,切實地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農業經濟活動中。CDIQ教育培養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實踐能力,而且通過此模式中學生參與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培養在團隊中的創新精神與系統掌控能力。
創新人才已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如何培養創新人才已成為新時期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CDIO教育模式通過對學生的“構思―設計―實施―運作”等四個層面的能力引導,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非常有興趣地“主動”完成任務,并在協同工作中不斷提高團隊能力、創新能力、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
二、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培養方式構建
CODI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充分運用大學豐富的資源條件,以實踐項目為主要載體,結合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使學生從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四個方面不斷提高理論知識和創新能力、協作能力、適應能力[3]。基于這一理念,結合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培養要求,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培養構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構思:依據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碩士生的層次及其他客觀情況,構思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2)設計:將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性理念貫徹到實踐教學環節中,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情景實踐環節,按照能力培養規劃教學內容和運作模式。(3)實現:為保障實踐與理論之間有機聯系,培養成為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改善教學環境、完善制度建設、合理配置導師隊伍。(4)運作:建立科學合理的運作體系與研究生實踐培養評價體系,實現培養能力適應中國農村經濟變化的需要。
(一)明確人才定位,依據市場需求制定培養目標和方案。
CDIO教育模式就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利用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不僅包括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而且包括個人的終生學習能力、團隊交流能力和系統掌控能力[5]。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是培養在現代農業經濟方面具有創新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高層次人才,基于CDIO教育理念,在制訂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方案時注重以培養為農村服務高層次人才為中心,堅持農業與經濟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為農村服務的業務能力的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培養方案突出適合現代農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特點,在課程體系建設中貫徹應用性問題的研究,以解決現代農村與區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研究內容,融知識傳授與應用能力提高為一體,提高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碩士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二)增強實踐環節,提高應用能力。
為適應國家對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的需求,基于CDIO教育理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構思”與理論知識相關的系列可操作性的案例,模擬實際農村經濟運行環境,以團隊形式,“設計”案例執行的步驟,保障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案例的“運行”中。這種模擬情景的案例教學,可以使農業推廣和農村經濟的理論知識更好地融入實踐中,更重要的是可以鍛煉學生的個人為農村農業服務技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案例構建的農村經濟環境中,通過“構思―設計―實施―運作”系列過程,發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農推廣碩士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培養。
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服務農戶、服務農業農村經濟建設,高校應主動與當地政府、農村社區、農業企業、農村合作組織等結成產學關系,建立相應的教學實踐基地。以農推廣教學實踐基地為載體,通過農推廣專業碩士的雙導師的實踐指導,實踐導師提供實踐基地所有相關材料,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以自組團隊的形式,讓學生親身經歷農村社區或農民中的實際事務,根據實地調研及考察,學生“構思”農村或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在導師引導下,學生根據所學理論知識,“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并通過可掌握的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使理論研究與社會生產實際相結合,“實施”和“運作”相應的解決問題的對策,分析問題解決的效果。通過在課內外實踐中貫徹CDIO教育理念,可以培養專業碩士自主學習研究能力;可以培養專業碩士在農業領域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專業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
學位論文是培養計劃中的主要內容和關鍵環節,撰寫論文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位論文突出社會性、經濟性和實用性價值。將CD10理念中的構思、設計、實現、運作應用于論文寫作中,極大增強論文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根據農村發展中的問題進行選題,結合對問題的分析,對論文內容進行設計,根據實際問題的發展狀況,實現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的結合,運作論文寫作全過程。根據實際問題設計論文的研究對象,在實踐中得以解決,最終得出研究結論,這將對實際生產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三)完善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能力培養評價體系。
為了確保CDIO教育理念的貫徹,提高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需要加強研究生管理,完善培養評價體系建設。CDIO是一種使專業碩士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鍛煉,實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培養的教學方法,能力培養評價體系的科學性是對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在CDIO教學方法中獲得的成效進行具體衡量。對校內項目,在學生完成基于CDIO教學方法完成的項目之后,由指導教師及其他CDIO課程組教師共同完成對學生完成項目的評估,及時給出學生反饋意見,根據項目的執行情況給出學生成績,評析學生參與項目的作用,并肯定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熱情,同時要指出存在的不足,便于在后續項目學習中引起注意并加以改進。校外實踐由學院與實習實踐基地共同負責研究生的實施和管理,對學生評價主要由實踐培養基地和第二導師具體指導。在研究生教學管理方面,為貫徹任課教師及導師實施CDIO教育理念授課或指導,實行研究生管理處、研究生培養學院和研究生會三級監控和全面評價系統。
參考文獻:
[1]林建華,沈月琴.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思考――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2(2).
[2]梁惺彥,張蔚,顧暉.CDIO教學模式下嵌入式課程教學的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6).
《教育規劃綱要》中明確規定教育管理論文,義務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中之重龍源期刊。本世紀初,我國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教育管理論文,首先解決法律規定的適齡兒童少年“有學上”的問題。在義務教育實現全面普及和免費之后,國家明確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管理論文,要努力實現讓所有的適齡兒童少年都“上好學”的目標龍源期刊。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我是這樣認識的。
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義龍源期刊。無論是從教育系統內部,還是從教育系統外部教育管理論文,乃至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促進和保障義務教
育的均衡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把工作重心落實到辦好每一所學校和關注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 教育管理論文,把提高農村學校教育質量和改造城鎮薄弱學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效遏制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校際之間教育差距擴大的勢頭教育管理論文,逐步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龍源期刊。
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艱巨性。必須看到,推進均衡發展的任務比起實現普及的任務來說教育管理論文,更艱巨、更復雜,用的時間會更長龍源期刊。當前教育管理論文,區域間、城鄉間、學校間的不均衡的矛盾仍較突出,推進區域內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教育管理論文,將伴隨著縮小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差異、整體提升教育質量的全過程;推進城鄉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將伴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別的全過程;推進區域間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教育管理論文,將伴隨著解決區域經濟社會不平衡問題、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過程。
三、《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措施
1、要求各地盡快制定本地區義務教育學校的“最低保障線”,凡是低于標準的學校都納入限期改造計劃教育管理論文,保證轄區內薄弱學校逐年減少,逐步使當地所有學校都達到基本要求龍源期刊。2、加強縣級政府對區域內教師資源的統籌教育管理論文,通過建立區域內骨干教師巡回授課、緊缺學科教師流動教學、城鎮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服務期等項制度,加大城鄉教育對口支援力度教育管理論文,強化對農村教師的培訓。3、是逐步建立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的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監測評估體系和教學指導體系,保證所有學校按照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要求開齊課程教育管理論文,并達到教學基本要求龍源期刊。4、落實各項政策,對弱勢群體學生給予特別的關注。
四、努力縮小、城鄉老師之間的差距龍源期刊。
1、城鄉老師之間的差距。教育部部長周濟說:經過60年的努力教育管理論文,我們已經建立起一支有1600萬人的教師隊伍龍源期刊?,F在城鄉之間教育還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硬件差距也有教育管理論文,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差距就是教師隊伍的質量。
2、這幾年來教育管理論文,黨和政府特別重視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但是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龍源期刊。我們正在繼續努力教育管理論文,一個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
周濟還說:在很多措施當中,最根本的一條教育管理論文, 已經實施了義務教育教師績效工資制度龍源期刊。第一,要求義務教育的老師教育管理論文,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老師的工資收入要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工資收入。當然,績效工資制度不僅僅是收入的提高教育管理論文,同時也是一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們進行績效考核教育管理論文,進一步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龍源期刊。這項措施是根本性的,當然還有一系列的措施。我們的一個基本思想就是要吸引社會上優秀的人才當老師教育管理論文,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到基層長期從教教育管理論文,終身從教龍源期刊。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有更多的優秀人才到農村去從教教育管理論文,同時我們還動員了大批城鎮教師到農村支援,還有師范生到農村實習支教教育管理論文,這樣我們就組織了大批優秀教師到農村從事教學工作。下一步要把它制度化,要讓老師都能夠到農村接受鍛煉,同時為農村輸送更多的高質量的老師。
3、大力加強農村教師的培訓。我們農村現在有幾百萬老師,我們要大力提高我們的學習和培訓力度,使我們不斷地提高自己。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大大改進我們自身的質量,能夠為農村的孩子們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使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
伴隨著城鄉統籌試點的逐步展開,我國農業經濟又將實現跨越式發展??疾煳覈r業經濟發展的歷史邏輯,不難發現:由長期剪刀差抑制農業經濟的發展;演變到通過工業反哺農業來拉動農業經濟的發展;直到現在將農業經濟發展納入到城市經濟發展的體系內。
在城鄉統籌背景下發展農業經濟,須明確這樣一個事實:受到我國各區域之間在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性影響,在展開城鄉統籌實踐過程中,還應根據本區域的特性小論文,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農業經濟發展途徑。
綜上所述,本著以上農業經濟發展原則,筆者將就商丘農業經濟的發展途徑進行探討。
一、城鄉統籌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正如上文指出的,城鄉統籌的目的在于:改變以往將城市與農村經濟隔離發展的態勢,通過將農村經濟發展納入到城鄉一體化發展之中,在城市與農村經濟能量的耦合過程中,實現農村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其中,農村經濟又主要以農業經濟的形態存在著。
由此可見,城鄉統籌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可以闡述如下:
(一)農業經濟產業化的要求
農業經濟產業化可以被理解為:(1)農業生產企業化;(2)農業生產規?;?;(3)農業生產與城市需求形成有效的供應鏈。其中,農業生產企業化在我國中西部地區仍然缺乏。將過去以農戶為單位的小規模生產,轉變為企業生產模式小論文,才能通過分工、協作的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疾燹r產品生產的“最小有效規模”可知:農業產品生產由技術因素所決定,其最小有效規模偏大。為此,實現農業生產規?;?,方能在技術層面趨于最優經濟效益目標。對于第三個方面,則是城鄉統籌的應有之義。
(二)農業經濟與城市經濟互補性的要求
本文并不強調,農業與城市經濟發展類型之間的嚴格分工。因為,這種嚴格分工將使農業經濟發展類型,被鎖定在附加值較低的產業上。最終,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然而,城鄉之間一定的經濟互補性,可以通過一種耦合聯動,推進各自產業結構的升級。從而小論文,在整體上增進了經濟福利水平。
二、基于內在要求探究商丘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導向
上文已從普適性層面闡述了“城鄉統籌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將目光轉移到河南省商丘市的農業經濟發展上,還須進一步探究其目標導向。最終,為商丘農業經濟發展有效途徑的夠建提供思路。
(一)培育河南東部經濟增長極
河南省的經濟若要實現騰飛,則需要省域各經濟增長極所建構的節點,在此基礎上完成各節點間的線型經濟覆蓋,最后在線型交叉中形成網狀結構經濟覆蓋,方能實現全省經濟全面發展。因此,商丘市處于河南省東部邊緣,通過聯動本市農業經濟發展,將夠建出河南東部經濟增長極,成為推動河南經濟全面發展的關鍵力量。
(二)建立溝通周遍省份的樞紐
河南地處中原,缺少區位優勢。從資源稟賦條件來看小論文,其農業產品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在全國面食加工行業中,河南省也處于優勢地位。在這樣的比較優勢面前,河南省須通過商丘市的區位優勢,在該區域建立農產品深加工基地,來開展與周邊省份的經貿活動。
三、商丘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構建
通過以上兩個部分的闡述,有關商丘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構建,如下:
(一)建立外向型農業加工生產基地
建立外向型農產品加工生產基地,可以從兩個方面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1)滿足河南省對農產品的需求。這一需求,在本省經濟發展體系內,完成商丘農業經濟能量的積累。(2)建立與外省市及國外的農產品供給聯系。伴隨著商丘農業產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高效率的農產品加工、生產已無法被河南省所完全吸納。為此,須通過商丘市政府的農產品對外公關活動小論文,實現過剩產能的外部消化。最終,獲得農業發展資金。
(二)完善聯系城鄉經濟的物流體系
城鄉統籌實則促進了,城市與農村在產品生產與加工過程中的價值聯系。其物化的外在表現則是:供應鏈體系。在加速資本周轉的內在要求下,惟有完善聯系城鄉經濟的物流體系,才能實現。在物流體系的構建中,須把握這樣幾個技術要點:(1)不改變原有城市與農村的物流體系架構;(2)著重構建連接城市與農村物流體系間的節點;(3)由于農村物流體系承擔著農用物資下放,及農產品上收的雙重任務。因此,與城市物流體系連接的節點應設計為兩個。
參考文獻:
[1]趙奕凌.西部縣域工業發展資金缺損的機制分析與對策[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
[2]安永學.紅古區農業經濟發展現狀與建議[J].甘肅農業科技,2011(6).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C-0047-03
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職能之一是培養研究型人才,通過學校教育以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夠獨立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加強對他們問題意識的培養。所謂問題意識,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獨立思考,進而具有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中國史研究生來說,培養問題意識應是多方面的,而在具體的學習和研究中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處理好史實與理論、區域或局部與整體的關系,這也是他們論文寫作中容易出現差錯的地方。
一、問題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在歷史研究中,問題意識的提出多與一些研究領域的“碎片化”傾向相關,部分研究對象和選題過于瑣碎。究其原因,恰恰是由于部分論著缺乏問題意識,使其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煩瑣的史實描述和特征羅列的層面,就事論事,沒有進一步做更深入、更深刻的探討,從而顯得淺層化、表象化或支離破碎。同時,也有部分研究走向了重理論而輕史實的另一面,他們在學習運用西方某些社會理論時,未能很好地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是教條主義地生搬硬套,從而呈現出另一種形態的碎片化現象。史學研究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在研究生論文寫作中也多有發生。
在研究生教學中,老師時常會發現學生提出的選題或者撰寫的論文缺乏問題意識,整篇論文看不出作者要講什么,想要解決什么問題,僅僅以把事情講述完整為目標。以研究較多的人物為例,除了諸如、李鴻章等歷史名人外,還有許多不太知名的人物,但很多學生對人物的研究卻較多地流于傳記式的寫作,缺乏對人物背后社會、歷史等更深層次問題的思考、挖掘與分析,缺乏對為什么要寫這個人物而不是其他人物的深層次發問。他們對某些人物思想的研究也是較多地羅列觀點、言行,而未能進一步發問其中有多少是其真正思想性的東西,抑或是其“在其位謀其政”式的工作言論。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恰恰是問題意識不強,平時理論學習不夠或忽視理論,只追求史實的講述。
另外,隨著近年來中國社會史越來越趨向區域研究,中國史的研究生畢業論文選題也較多地傾向于區域或個案研究。這與中國幅員遼闊、區域之間社會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有很大關系。實際上,也只有先對局部進行深入了解和研究,才能進而對整體有更為清晰的認識。然而,區域路徑的選擇又使近些年的社會經濟史研究有淪為地方史的潛在威脅,寫作思路和方式的程序化猶如一部部地方志,有現象和史料的描述與羅列,但缺乏對問題的挖掘與分析,更缺乏對規律性特征、特點、趨勢等的總結、歸納與條分縷析。這一點,在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中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在其論文學術史梳理中也只非常具體地關注與題目緊密相關的研究成果,缺乏一個宏觀的整體的視野。究其原因,也是因為問題意識不強所致,缺乏深層次的問題挖掘、史料分析與理論探索。對此,陳春聲也講到,在越來越多學者進行區域研究的現今,除了有一些作品仍舊套用常見的通史教科書寫作模式外,許多作者熱衷于對所謂區域社會歷史的“特性”做一些簡潔而便于記憶的歸納。
實際上,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導致的是他們在學習、思考、研究歷史問題時止于淺層化與表象化,缺乏敏銳與深刻。
因此,加強中國史研究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不僅對創新教育、教學有重要意義,更對學生養成創新精神和主體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問題意識培養的途徑與方法
(一)在理論學習與論文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中國史研究生在具體開展研究時首先應注意史實與理論的緊密結合,從史實到理論再回歸史實,挖掘史實背后的深層動因與潛在邏輯,帶著問題來梳理、分析、探究史實,用理論來指導研究過程,避免零散與空泛。正如黃宗智對解決中國研究領域存在將理論和經驗截然分開的現象時所指出的,經驗一旦連接理論,便有可能超越經驗的簡單描述性、回顧性和純特殊性;同時,理論一旦連接經驗,便會承認理論的歷史性,避免其超時空的絕對化或意識形態化。
至于怎樣實現史實與理論的結合,早在上世紀30年代中國經濟學界泰斗薛暮橋就對史實與理論的結合有過專門闡述。他批評了當時在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研究中存在的或重視具體事實而忽視理論,或重視抽象理論而忽視事實的現象。他說,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有一定的規律性,但因區域或歷史等的不同,必然會有些差異;假使在研究具體事實時離開了理論,固然會陷于支離破碎;反之,如僅研究理論而忽視具體事實,同樣也會陷于浮泛空洞。他進而提出,在具體研究時應注意將事實與理論結合起來,一方面用正確的理論分析具體事實,另一方面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而研究理論,從一般到特殊,從抽象到具體,這就是實際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再以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日常生活史和制度變遷研究為例,也同樣存在史實與理論脫節的問題,或重史實輕理論,或重理論輕史實。在諸多的中國日常生活史研究論著中往往存在或流于瑣碎敘事或淪為詮釋社會理論的注腳的現象,而有關中國制度變遷的研究又較多地偏重結構式的宏觀分析。如果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結構式的、宏觀的制度安排相結合,則能夠較好地避免日常生活史研究的瑣碎和制度變遷史研究過于宏大的弊端。如此,既能透過日常生活觀察制度變遷的具體實踐形態,又能夠從制度變遷中理解和認識人們日常生活的內在行動邏輯和社會含義,從而在具體研究中較好地將史實與理論結合起來。這就需要有堅實的理論做支撐,有敏銳的洞察力,還要有迅速抓住主要問題與事件本質的思考能力與研究能力,問題意識正是培養上述這些能力的基礎。
另外,中國史研究中問題意識的培養也要注意區域或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能夠從中探求出帶有普遍性或規律性的問題,實現各研究之間的對話。這一點民國時期的社會學者即予以了充分注意。李景漢等在選擇定縣進行調查時,除鄉村建設實驗的因素,更因為當時定縣的農民生活、鄉村組織、農業等情形可以相當地代表中國的農村社會,尤其是華北的各縣情形,也可以大致說明全國農村社會的縮影。因此,他們進行的社會調查“不是單為定縣而研究,乃是為全國而研究的”。也對區域與整體的關系有過精彩闡述。曾有人質疑《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僅以一個小村莊怎么能代表中國,他回應道,一個人認識問題總要從小到大、從偏到全,問題是怎樣把一個微觀的調查,放到宏觀的世界里去。進而他提出用“典型”以進行比較的方法,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村莊的研究探求中國農村經濟的狀況。由此可以看到,正是在這些區域研究背后所具有的宏觀視野,才能夠從一個個的區域或個案研究中提煉出中國農村發展道路的理論命題,而這樣的研究從一開始就必須帶有問題意識,能圍繞問題解剖個案,展開深入思考,探究、探索隱藏在諸多個案背后的發展脈絡與發展趨勢,能見微知著,以小見大,從問題的探究中尋找出規律與特征,并從理論高度加以總結和認識。
再以農村經濟研究為例,其在20世紀的中國問題研究中幾度占據十分凸顯的地位,有關論著和資料可謂浩如煙海。但縱觀20世紀以來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仍可以發現其中有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發展,更確切說是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路徑問題。近代以來,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逐步加快,農村的衰敗與滯后嚴重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其不僅是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正是由于農村經濟的這種極端重要性,民國以來持各種不同政治主張的派別、人士都對中國農村經濟予以了高度關注,并就中國農村經濟發展道路展開討論,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爭論。而爭論的核心問題仍是農村經濟的發展路徑,對此的不同回答也就產生了不同的理論主張,并呈現出較為強烈的現實感和問題導向特征。因此,我們在進行農村經濟問題研究時就需要注意到個案或局部的研究與整體的主線與背景的關系,否則在面對如汗牛充棟般的農村經濟研究論著時就會無從下手。而這樣的研究,同樣需要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帶著問題去搜集、梳理、分析史料,進行有的放矢的研究與探討。
所以,中國史研究生一是在平時學習與訓練中就要注重理論修養的提升,只有用理論武裝自己,才能敏銳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缺乏理論素養的學生在面對大量瑣碎、繁雜的史料時,往往很難快速找到頭緒甚至有時感到無所適從,這就給學習、梳理、研究史料帶來諸多不適與障礙;二是在論文寫作中要注意史實與理論的緊密結合,包括注意區域或局部與整體的關系,這有利于培養研究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培養和訓練研究生抓住核心問題、主要問題來進行深入淺出的剖析與探討的各種能力。
(二)在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除上述在理論學習與論文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外,老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思考、分析、歸納、總結等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老師要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既要廣泛地閱讀,又要掌握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方法。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方法,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十分重要。筆者以在人民大學參加黃宗智先生的“社會、經濟與法律:歷史與理論”高級研修班時其所提倡的閱讀方法為例來簡單談談這個問題。黃宗智先生提倡要養成連接概念與經驗的閱讀習慣,讀書時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論點,并總結作者對自己中心論點的主要經驗支撐證據,同時照顧到中心論點次一級的闡發性概念及其經驗根據。當然,也要多閱讀一些帶有理論性的著作,熟練掌握一種以上的理論工具。如此,才能提出有建設性的問題。
其次,老師要改變課堂教學的單方面灌輸式教育方式,提倡參與式教學法。傳統的教學多是老師講授內容,學生被動接受,難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以筆者教學實踐為例,在多年的研究生教學中,每次都會專門安排時間鼓勵學生就講授知識進行自由討論。然而,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數學生只是沉默不語,在老師反復多次要求后,才有個別學生響應,而且多數情況總是那么幾個比較固定的學生在主動參與討論,能夠提出一些問題,其他大多數學生只有在老師直接點名要求其提出問題時才會被動地有所響應,且所提問題常常大而無當。這種現象的產生恐怕與以往長時期灌輸式教學法不無關系,在那樣的被動學習環境中,學生已失去主動提出問題進行討論的積極性,甚至形成了被動接受、不質疑、少思考的學習習慣與思維定勢。
(下轉第68頁)(上接第48頁)
再次,老師應營造寬松、自由的討論氛圍,以參與者的身份而非學術權威或裁判的身份面對學生,對學生也應給予更多的鼓勵與啟發,充分調動學生思考、探究的積極性,而不是過多批評甚至嘲諷。學生對參與式討論不積極、不主動,除其自身知識欠缺、少有發言習慣以外,也與其顧慮自己的發言有可能因為錯誤或不當而受到老師批評或同學嘲弄有著密切關系。因此,老師應以平等的參與者姿態與學生共同討論,特別是要允許學生提簡單的、粗糙的甚至是膚淺、錯誤的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熱情和自信心,逐步做到善于思考、善于發現。
最后,老師應鼓勵學生多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并提供機會、提供建議,鍛煉學生、磨礪學生,且提醒學生事前做足功課、做好準備,有備無患,未雨綢繆,帶著問題與目標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探索與研究,更有實效地培養自己、提升自己。
【參考文獻】
[1]陳春聲.走向歷史現場[J].讀書,2006(9)
[2]黃宗智.連接經驗與理論――建立中國的現代學術[J].開放時代,2007(4)
[3]薛暮橋.怎樣研究中國農村經濟[J].中國農村, 1934(1)
[4]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5].簡述我一生的寫作[J].群言,2000(1)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了農村區域發展,中國的農業發展中引入了項目管理,使農業管理水平有所提高,農村區域發展效率更高。
1項目管理的發展背景
中國農村地區項目管理的實施源于二十世紀50年代美國,主要是在設備維修中采用了項目管理辦法,不僅實現了管理專業化、技術化,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率。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項目管理不再局限于技術領域,很多與投資相關的活動都被列入到項目管理范疇,而且對項目質量和項目管理的預期效果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項目管理理論逐漸形成,并應用于各個行業領域中,主要的運作宗旨是運用管理的思維對項目進行運作,將所有可利用資源進行整合,使項目管理效率有所提高。2002年,中國召開了第一屆項目管理研討會,將項目管理納入到學術層面進行研究。在研討會中,對項目管理進一步強調,要求將項目管理納入到行業領域中,特別需要納入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引入項目管理模式,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而且還促使農業產業市場化經營。項目管理所發揮的作用是引進資金,采用合資或者合作的形式加大農業資金投入,推進農業生產。隨著項目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國的農業產業就會逐漸國際化方向發展,具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2農村經濟發展中項目管理的應用
將項目管理引入到發展農村經濟中,提高管理質量和管理效率,就要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探索創新農村經濟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充分發揮政府在資金運行方面的宏觀調控作用,通過發揮項目管理功能,促進農村區域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從現行的農村項目管理情況來看,正在由原有的單一管理向多元化、服務化方向發展。將項目管理落實到具體的農村經濟運行中,就要在管理思維模式和管理方向上有所轉變,以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平穩推進。
2.1根據農村區域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項目管理制度
項目管理是系統化工程,運行復雜,需要更多地考慮到農村發展實際。在統一規劃的同時,還要科學謀劃,這就需要對項目管理制度進一步逐步完善。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1對項目各個環節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在項目前期工作中,所涉及的管理內容很多,包括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的編制、評估和審批等等。當項目管理進入到具體實施階段,就需要對項目法責任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監督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以及安全管理制度進行完善。項目完成后進入到驗收階段,就需要執行驗收檢查,過程中,還會涉及到項目驗收制度、固定資產移交管理制度等等。
2.1.2專項項目管理制度的完善。農業發展具有專業性特點,在項目管理中要將專業特點體現出來。將農業相關的專門管理制度制定出來,就是要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項目制定管理辦法,諸如農村的優糧工程項目、農村沼氣項目等等,都要將相應的管理辦法制定出來。
2.2注重項目管理體制的創新
農村經濟區域發展是動態化的發展,在按照國家宏觀政策不斷調整發展方向和發展節奏的同時,還應對農業產業的發展項目不斷地調整。因此,農村項目管理上要相應地對管理體制予以創新。其一,從農村經濟區域發展的角度出發,對項目管理體制進行創新,要做到項目公開化,包括農村經濟項目的申報、立項等等,都要做到公開、透明,采用競標的方式選擇資質深、行業信譽度好的單位承擔責任。特別是項目投資方面要做到公開化,包括投資的范圍、項目運行中所獲得的預期效益,以及投資的額度,所獲得的成效等等,都要予以公開。其二,從農村經濟區域發展的角度出發,對項目管理體制進行創新,要做到項目社會化。農村經濟區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包括農業的生產、各種惠農補貼以及招投標等等,都要在社會環境中進行,并擴大社會覆蓋面。如果部分農村經濟發展項目為農戶可以直接受益的項目,就可以通過實施“獎建制”的項目形式或者“代建制”的項目形式,對區域范圍內的龍頭企業加大投資力度,并給予必要的獎勵,特別是在貸款方面予以優惠,以鼓勵農戶更積極地投入到農業經濟區域發展建設中。其三,從農村經濟區域發展的角度出發,對項目管理體制進行創新,要做到項目市場化。農業項目管理具有服務性特點,屬于是公益性的項目。所以,項目的運行資金普遍由政府劃撥,采用招投標的形式確定管理單位,以使得項目運營成本降低。對于農業生產性項目或者所運行的項目具有補貼性質,就可以采用多種運行方式,以將投資在短期內回收,諸如股份制運營、承包經營、租賃經營,或者將有償資產轉讓獲得收益,加速資金運轉。其四,從農村經濟區域發展的角度出發,對項目管理體制要發揮監督的作用。所有的項目信息都要定期地公布,包括項目的名稱、投資情況、所發揮的功能以及承擔項目運行的單位、項目運行的地點,都要向社會詳細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同時,項目管理單位還要將舉報平臺設立起來,群眾可以電話舉報,也可以郵箱舉報。對于舉報信息,項目管理部門要及時反饋,并對項目管理方案進行調整和完善。通過接受輿論監督,強化監督檢查工作,提高項目管理的公信力。
2.3項目管理隊伍要進一步強化
2.3.1建立專業的項目管理隊伍。為了提高項目管理質量,推進農村區域發展,就需要建立專業化的項目管理隊伍。農業經濟區域發展的建設項目內容所涉及的理論學科比較多,而且每一個項目都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為了促使項目管理發揮時效性,就需要將致力于農業發展的專家隊伍建立起來,包括農業技術領域、農業項目工程建設領域、農業財務管理領域等等,都要由專家級的管理人員構成,以促使農業項目更好地發展。
2.3.2引入管理中介機構。農業經濟項目管理要實現專業化,就要從農業社會性發展的角度出發,引入管理中介機構,并將項目論證體系構建起來,以對農業項目建設投資合理規劃。引進項目監理機構對農業項目實施監督管理,通過管理的權威性對農業發展情況進行監督,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解決。特別是監理部門對項目管理質量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就促使建立機構對項目運行情況嚴格要求,以保證項目運行符合有關規定且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1]孫富江.農村區域發展與管理中的利益互動關系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2]胡云香.農村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潛力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1]凱文·萊恩·凱勒.戰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李玉林.農產品區域品牌:內涵、特征和作用[J].企業導報,2010(2):107-108.
[3]朱玉林,康文星.基于農業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需求與供給分析[J].求索,2006(7):35-37.
[4]馬清學.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模式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42-144.
[5]胡正明,蔣婷.區域品牌的本質屬性探析[J].農村經濟,2010(5):89-92.
[6]吳傳清,周勇,劉宏偉.基于信息經濟學的區域產業集群品牌封校規避方略[J].商業時代,2010(4):105-107.
[7]張曉鳳,金起文,杜楊,等.綠色農產品的“檸檬效應”及其營銷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0(28):15918-15919.
[8]別蓮蒂.企業品牌傘策略:影響企業名稱背書效果之因素探討[R].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2000-2001.
[9]朱輝煌,盧泰宏,吳水龍.企業品牌策略新命題:企業-區域-產業品牌傘[J].現代管理科學,2009(3):56-58.
[10]別蓮蒂,鄭秀倫.影響企業品牌傘策略背書效果的因素[J].中山管理評論,2004,12(2):269-305.
[11]曹艷愛.農產品區域產業品牌傘策略探析[J].商業研究,2011(6):168-173.
[12]曹艷愛.論農產品區域品牌傘策略背書效果的影響因素[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0):46-50.
[13]李洋,肖旭.子品牌策略淺探[J].商業研究,2011(3):72-73.
[14]曹艷愛.農產品區域產業品牌傘策略中“傘品牌”的作用機制——一個概念模型[J].焦作力學學報,2010(4):39-43.
[15]劉麗,周靜.基于產業集群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的幾點思考[J].農業經濟,2006(11):52-53.
[16]周云錦.品牌傘的形成路徑及研究主題[J].中國流通經濟,2011(5):73-77.
[17]熊愛平.區域品牌與產業集群互動關系中的磁場效應分析[J].管理世界,2008(8):176-177.
[18]林東升,黃合水.區域產業品牌化戰略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9):134-140.
[19]張挺,蘇勇,張煥勇,等.論區域品牌的營銷[J].管理現代化,2005(6):35-37.
[20]李敏.國內農產品品牌戰略管理研究述評[J].商業研究,2010(9):165-168.
品牌論文參考文獻:
[1]楊海龍,唐小飛,鄧琪.特色農產品企業品牌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3(3):205-210.
[2]喻文,武宜啟.讓品牌繼續壯大:符離集著力打造燒雞產業側記[J].中國食品,2012,10(5):57.
[3]余明陽.“整合營銷傳播”挑戰中國廣告業[J].中國廣告,2003(7):16-17.
[4]吳明隆.結構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與應用[D].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5]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6]讓·諾爾·卡菲勒.戰略性品牌管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7]杰弗里·蘭德爾.品牌管理[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
[8]凱文·萊恩·凱勒.戰略品牌管理[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品牌論文參考文獻:
[1]洪文生.區域品牌建設的途徑[J].發展研究,2005(3):34-36.
[2]蔣廉雄,朱輝煌,盧泰宏.區域競爭的新戰略:基于協同的區域品牌資產構建[J].中國軟科學,2005(11):107-116.
[3]張靜.貴州省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1(31):53-54.
[4]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EB/OL].[2016-05-09].http://sipo.gov.cn/zcfg/gjty/201509/t20150902_1169651.html.
[5]羅希特·巴爾加瓦.匿名的香蕉為什么不熱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6]陸娟.品牌發展的國際經驗及其對我國農產品品牌發展的啟示[J].財貿研究,2003(5):114-116.
[7]張光輝,張蓓.農產品品牌推廣策略探析[J].商場現代化,2006(28):213-214.
[8]尹盛煥.中國消費者對韓國產品選擇的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5.
主要欄目
中國宏觀經濟論:主要刊登國家權威部門、著名學者所做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和宏觀管理熱點問題的實證性研究,具有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前瞻性的特點。
中國金融·財政研究:本著理論性和實證性相結合的辦刊方針,對中國金融、財政體制改革、金融機構經營管理、資本市場發展等熱點問題進行研究,并及時探討現實中出現的難點問題。為國家職能部門的決策、金融機構的改革與發展和有關社會研究機構的理論與政策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信息。
中國對外經濟關系論壇:主要刊登圍繞中國對外貿易、FDI、對外經濟合作等方面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成果。
中國公共管理論壇:主要圍繞中國公共管理現實問題進行理論性研究,以及針對中國公共管理現實問題進行實證性的案例分析。推動公共管理的理論研究向規范性、實證性的方向拓展。
中國就業·分配論壇:主要刊登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中所面臨的就業和收入分配問題的研究成果,以期在深入了解問題所在的基礎之上,尋求解決中國就業、收入分配問題的方案。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論壇:主要刊載中國區域發展、區域性經濟結構以及區域發展比較研究的學術論文。
中國農村經濟論壇:主要刊載有關中國農業經濟和農村發展問題的理論探討、政策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成果,以期加快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并使其成為政府了解中國鄉鎮企業的紐帶和橋梁。
中國產業發展論壇:針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等現實狀況,本欄目著重關注有關中國產業組織結構調整、產業發展的前景分析、國家產業管理體制改革和政策的調整等方面研究成果。
工商管理理論論壇:結合中國工商管理的實際狀況,以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為主,著重研究、探討切實符合中國工商企業管理實際的管理理論、管理理念與管理方法。
中國上市公司研究:以中國上市公司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中國上市公司的管理體制、上市公司的發展前景、上市公司與資本市場的關系等方面問題,以求全面、準確掌握中國上市公司的發展狀況,促進中國上市公司的健康、持續發展。
中國工商管理評論:以中國企業管理的案例分析形式,探索、總結、推廣符合中國企業管理實際的經營理論與經營戰略、組織結構與組織行為,以及管理方法等。
投稿須知
1、論點明確,文字精煉,論據充分,數據可靠.每篇論文(含圖、表)一般按各刊物要求不同而不同,但必須依次包括:文題,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及郵編,中文摘要,關鍵詞(3~8個),中圖分類號,英文摘要和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文稿首頁請在地腳處注明:第一作者簡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別、學歷、職稱、主要研究方向、E-mail;資助基金項目(若有的話,并注明項目號)。
2、文題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正文層次標題應簡短明確。
3、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為宜。摘要分為三種:報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報道-指示性摘要.報道性摘要側重寫本項研究的最具價值和創造性的結果和結論,指示性摘要主要寫研究的方法、手段及研究的方向、內容范圍,報道-指示性摘要則介于兩者之間.研究性論文應寫成報道性摘要或報道-指示性摘要,少數綜述性論文在不便于寫成報道性摘要時才考慮寫成報道-指示性摘要或指示性摘要.
4、英文摘要一般和中文摘要對應(即應為譯文),包括文題、作者姓名(漢語拼音)、作者單位、摘要正文、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015-02
一、引言
我國人口眾多,農村人口基數很大,對農村人均消費水平的研究對于改善我國區域農村消費水平差異有著重要的意義。眾所周知,消費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水平的重要指標,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區域間的消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國家對“三農”問題非常重視,縮小區域間的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方法,通過對2012年不同區域農村人均消費水平進行比較研究,分析現象背后的原因,找出一定的消費規律,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二、理論介紹
1、指標的選取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3》,為了方便分析,按照統計年鑒的分類,將農村人均消費支出指標分為八類: ―人均食品指出; ―人均衣著支出; ―人均居住支出; ―人均家庭設備及服務支出; ―人均交通通信支出人均醫療保健支出; ―人均文教娛樂支出; ―人均醫療保健支出; ―人均其他支出。
2、理論介紹
因子分析屬于多元統計分析中一種比較常見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過研究眾多變量間的內部依賴關系,尋求這些數據的基本結構,并用少數的幾個被成為公因子的不可觀測變量,來表達基本數據結構,這些公因子能夠反映原來眾多變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從而有利于研究者達到簡化數據結構,方便研究的目的。其主要步驟為:①根據研究問題選擇原始變量。這里要研究的是農村人均消費在各個區域之間的差異,一共選取了八個指標作為原始變量,記為 。②計算相關矩陣,分析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如果大多數簡單的相關關系系數是大于0.3的,那么可以視為適合進行因子分析。③求解初始公因子和因子載荷矩陣。根據因子載荷矩陣,提取方差貢獻率和累計方差貢獻率信息,每個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代表對原始數據總信息量的解釋程度。④確定公因子 、 …… 。其中 代表公因子的個數,一般公因子的提取個數 所包含的原始數據的信息總量最好不要低于85%為最佳。⑤對因子載荷矩陣實施旋轉,計算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本論文運用spss軟件會給出每個公因子的因子得分,這里記為Factor(1)、Factor(2)......Factor(n)個公因子的特征值( )為權重計算綜合得分:
其中 為公因子的權重,利用上式可以算出總得分,將31個省市的農村人均居民消費水平進行排名,從而對得出的結果進行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因子分析的前提條件是原始變量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因此在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對原始變量進行獨立性檢驗,通常采用KMO檢驗及Bartlett球形檢驗。KMO是取樣適當性測量統計量。當KMO值愈大時,表明變量間的共同因素愈多,愈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當KMO大于0.7時可以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用來判斷數據是否為多變量正態分布,也可用來判斷相關系數矩陣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由表1可知,KMO值為0.805,說明非常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的p值為0,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根據論文上述的因子分析步驟對2012年全國31個省市的農村人均消費水平的數據進行分析,最后按照總得分進行排名,從而可以得出表2。
我們可以將消費水平分為三個層次:高消費水平,中等消費水平、低消費水平。通過表2可以看出,高消費水平的區域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吉林等東部沿海省市。而中等消費水平的省市大多位處中部地區,經濟發展雖然不及東部沿海地區,卻要好于西部經濟欠發達區域。這種分布基本和我國的基本國情相吻合,同時也反應了地區間農村居民消費還存在著巨大差異。消除這些差異,提高農村人民的消費水平,對于實現共同富裕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結論和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區域間的農村人均消費水平差異比較大,高消費水平集中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這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連。雖然國家非常重視西部發展,但由于起步較晚,地處偏僻,依然和中東部有著不小的差距。應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首先,提升落后地區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是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特別是低收入人群,邊際消費傾向相對更高,因此,提升落后地區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對消費水平均衡發展產生決定性作用。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們逐漸享受到發展帶來的諸多成果,但是成果分享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而這些個體差異匯聚而表現出來的無非就是不同區域的整體差異,這些差異顯然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提升落后地區居民的收入水平,可以實現改革、發展成果的共享更加公平化,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其次,加快市場體系建設進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是區域農村消費水平差異的重要原因,市場機制的完善、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備可以促使潛在的消費需求變現。市場的發展離不開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廣大西部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改變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物流、市場體系的現狀,可以極大地促進這些地區消費市場的振興。
最后,適度政策傾斜,推動消費水平區域協調。由于區域極化作用的存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往往會不斷自我強化,由于消費水平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消費水平的自我強化作用在所難免。因此,必須出臺相應的傾斜政策,推動欠發達地區的發展進程,以免區域差異更加顯著。
參考文獻:
[1] 孫文爽,陳蘭祥.多元統計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張 馳.我國各地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對應分析[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3(1).
城鄉協調發展是現階段我國關于城鄉關系的現實選擇和要求;統籌城鄉發展是過去城鄉一體化、城鄉協調發展等等觀點的一個延續和發展,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手段和途徑,它強調應由政府來組織構建城鄉互動發展機制,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最終實現鄉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徹底解決城鄉關系問題。因此,構建城鄉互動發展機制是政府統籌城鄉的核心內容。產業是城鄉發展的基礎,城鄉產業網絡化發展是建立區域產品鏈和產業鏈,促進城鄉互動發展的重要手段。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10年末總人口618540人,其中,農業人口占67.3%,少數民族人口占21.6%,在2011年第十一屆中國西部縣域經濟百強縣中排名第八,這里的城鄉融合度還很低,同時,具有民族地區共有的特點:漢族經濟的發達與少數民族經濟的極度落后并存,如何在整個民族地區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時統籌城鄉,讓廣大民族地區農民、特別是少數民族分享到區域經濟增長的成果,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論文以西昌市為例,探究民族地區產業網絡化發展的途徑,以促進民族地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一、統籌城鄉視覺下城鄉產業網絡化發展的內涵
統籌城鄉視覺下產業網絡化發展,就是指各級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規劃時,必須對農村和城市的產業結構統籌考慮,加強城鄉產業之間的聯系,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實現城鄉產業良性互動、相互融合、協調發展。通過產業網絡化發展,形成城鄉產業之間分工協作、協調發展的有序化系統,在非空間層面上形成有機的產業鏈,在空間層面上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產業密集區,從而有力促進城鄉互動發展,進而促進城鄉統籌。因此,統籌城鄉視覺下產業網絡化發展的關鍵在于培育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扶持一體化,需要強化三次產業的內在聯系、完善三次產業的空間布局,形成區域分工合理、特色優勢鮮明的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
二、民族地區產業網絡化發展的策略
(一)科學定位區域空間優勢產業,優化城鄉產業空間布局
在產業網絡化發展中,三次產業應合理地布局在小城鎮、鄉村、城市,城鄉之間應以產業為紐帶形成有機的聯系,各個產業在空間上的合理布局應為城鎮體系建設提業支撐,從而促使城鎮體系和產業布局的合理化,為實現城市和農村產業的良性互動發展創造充分條件。因此,必須自然條件、區域文化特色、產業發展現狀對區域空間進行合理的產業空間布局,即實行空間功能分區,這也是實現差別化、特色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如對西昌市域可以做如下劃分:①西昌城區及其鄰近區域。該區域包括西昌城區、西郊鄉、高枧鄉、小廟鄉,應進行現代服務業和居住為主的城市建設,重點發展旅游、休閑、商貿等服務業,建成現代商貿區,增強人口集聚能力;②經久工業園區和太和工業園區及其鄰近區域,具體包括:裕隆回族鄉、高草回族鄉、佑君鎮、中壩鄉、阿七鄉、黃聯關鎮、黃水鄉、洛古波鄉、西溪鄉、馬道鎮,該區域應依托經久工業園區和太和工業園區重點發展重工業并加快城鎮建設,放寬人口進入的限制,增強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③成涼工業園區及其鄰近區域。該區域應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重點發展對生態環境基本沒有影響的制造業、加工業,生態農業、旅游、休閑、商貿、服務等產業。具體包括:樟木菁鄉、瑯環鄉、月華鄉、禮州鎮、興勝鄉、小廟鄉、西鄉鄉、安寧鎮、四合鄉,該區域可以依托成涼工業園區發展對生態環境基本沒有影響的制造業、加工業等輕工業,發展蔬菜種植業、畜牧業、觀光農業、休閑業、物流業等,并加快城鎮建設,增強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④山區。該區域屬于彝族聚居區,自然條件較差,工業開發成本較高,因此,要限制工業開發,主要發展以畜牧業為主的生態農業、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業,同時注重保持生態環境質量,鼓勵交通自然條件非常惡劣不適宜居住的鄉的人口外遷。具體包括民勝鄉、響水鄉、開元鄉、磨盤鄉、蕎地鄉、銀廠鄉、白馬鄉、巴汝鄉、馬鞍山鄉、安哈鎮、大箐鄉;⑤邛海瀘山風景區。包括兩部分:一是大興鄉、川興鎮非臨海的區域,該區域主要依托邛海瀘山風景區發展旅游業、觀光農業和蔬菜種植業;二是邛海瀘山風景區、海南鄉、大興鄉、川興鎮臨海的區域,該區域應盡可能維持自然原生態,完全避免城鎮建設和工業開發,主要發展旅游業。
(二)完善產業園區建設
產業園區可以促使大量中小企業聚集在一起,圍繞大中型企業形成互相銜接的產業鏈條,產生規模效益和產業集聚效應等,是區域工業化的主要途徑。西昌市已建成了成涼工業園區、經久工業園區和太和工業園區,但是目前還應從以下兩方面進一步建設:
1.擴大園區規模及其產業輻射帶動能力。借鑒日本的工業園區實現城鄉產業互動、韓國的“農村工業園區計劃”和英國在遠離城市的地區建立“農村發展區”等經驗,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產業園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 擴大園區規模及其產業輻射帶動能力,促進城鄉產業互動。
2.將有利于產業集群的發展做為工業園區招商引資的準入條件。以工業園區作為手段和中介目標,以產業的集群式發展作為最終方向,形成工業園區與產業集群的良性互動,是區域新型工業化的一條重要途徑。產業集群是一種立足當地資源優勢自發形成的聚集,而工業園區則是一種人為促成的集聚。如果考察一些發展得比較成功的工業園區,可以發現,園區內產業和企業呈集群發展狀態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工業園區對產業的集群發展可能產生的促進作用是,園內企業通過彼此之間的聯系或者與園外企業的聯系,如專業化分工合作,技術創新傳遞交流,以及對本地資源需求的增加,使園內企業形成集群并根植于本地,同時帶動園外企業以園區為中心形成外圍群落。因此,西昌市在工業園區的招商引資中要將有利于產業集群的發展做為準入條件,比如,經久工業園區和太和工業園區集中的企業應有利于形成礦業產業集群;成涼工業園區集中的企業應有利于形成綠色產業集群。
(三)整合城鄉產業,形成主導城鄉發展的共同板塊
目前,絕大多數民族地區的城鄉產業過度發散。整合城鄉產業的目的是催化本地優勢產業聚集效應,放大優勢產品的市場供應量,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對區域內城鄉已有的產業,按照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和一般產業進行分類,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引導本地區資源主要向優勢產業、支柱產業靠攏;二是從本地資源優勢出發,按照市場層次的發展變化和社會需要的要求,加快本地產業分化和重組,形成產業新優勢。
城鄉產業整合應該堅持四個原則:一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揚長避短;二是城鄉產業直接銜接,在區域內促進城鄉三次產業的相互協作,實現農業的優勢產品與城市、城鎮的加工業直接對接,城市和城鎮的教育、科技、信息等第三產業與農業第一和第二產業的對接;三是堅持可持續發展,城鄉產業整合的一般趨勢是,中心城市把制造業分散到周邊的城鎮,實現自身產業結構高度優化,即從物質生產中心轉向現代服務中心。在傳統產業梯度轉移的過程中,往往把污染型企業直接轉移到小城鎮。因此,民族地區城鄉產業整合一定要避免類似現象的發生,而嚴格按照合理的產業空間布局規劃進行產業轉移,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四是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發展“多鄉一品”,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板塊,為城市、城鎮的發展提供農產品消費和生產原材料支持。
(四)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推動農業企業化發展,實現民族地區農業產業鏈的網絡化
不同區域應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目的,圍繞區域性支柱產業, 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戶”、“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等多種靈活的產業化模式,逐步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實現區域農業產業鏈的網絡化。在這一過程中,西昌市政府應著重解決四個問題:
1.作好農業產業布局,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及特色產業。
2.大力扶植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這些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以特色農產品為原料、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輻射帶動能力強。龍頭企業的培育可以通過組建企業集團的方式進行。即政府制定政策引導一些優秀企業兼并重組本地的鄉鎮農產品加工企業組建企業集團,充分發揮優秀企業的帶頭作用,讓優秀企業為本地鄉鎮企業提供現代化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傳播現代工業的經營理念,幫助其提高檔次,擴大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從而成為帶動一方農民致富的龍頭企業。此外,通過組建企業集團,還可以使優秀企業與西昌市的龍頭企業之間形成比較緊密的網絡化聯系,建立一個促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機制,努力提高產業之間的關聯效應,充分發揮產業網絡化對城鄉經濟發展的基礎作用。
3.創新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促進農村土地的規?;洜I??梢越梃b成都市的業主租賃模式、股份合作模式、村企合作模式、股份制合作摸式、“兩股一改”模式和集體建設用地整理模式等創新西昌市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
4.注重人才培養和開發,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智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參與者是農民與農業企業,農民的農產品種植經營技能和農業企業的管理經營水平直接決定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效益。因此,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智力支持必須從農民和企業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實用型人才培養,建設一支懂技術、懂管理的新型農民隊伍;另一方面,就農業企業而言,全面實施企業發展人才戰略,打破傳統人才流動機制。針對農業企業在人才引進和開發方面存在的實際困難,在工資待遇、社會福利、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適當照顧和傾斜,為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增強農業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從而提升農業企業市場競爭力。
(五)建立城鄉產業網絡化發展的資金支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