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畢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10-24 20:32:4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實習生畢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1.不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該實習模式下,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工廠生產,也未接觸到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只是對生產過程有了初步認識,沒有深層次將所學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難以發現生產中存在的真正問題,也不能提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該實習模式沒有達到鍛煉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生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未培養出適應生產實際的具有綜合素質的優秀畢業生,使得畢業實習變成了一種感官教育,流于形式。另外,由于各高校的財政政策都向學科建設、科研獎勵和人才引進等方面傾斜,學校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維持正常的教學工作上,忽視了畢業實習實踐,致使實習經費不夠。在安排實習實踐時一般都以分散實習為主,在某種程度上等于“放散羊”,也就保障不了實習質量。在對學生畢業實習指導時,指導教師無任何利益可言,所以有的指導教師會很少了解過問學生,甚至有的教師幾乎沒有指導,所以很難保證畢業實習對學生起到真正的意義。就學生本身來講,實習一般安排在第七學期,學生在此階段主要是準備相關的畢業論文,或者進行研究生、公務員的備考以及找工作,所以學生的實習興趣不足,只是服從學校的安排,走過場,最后獲得一張有單位簽字蓋章的鑒定表而已。因此,傳統的本科生畢業實習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2.不利于我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的改革。

我國對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進行了改革,《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意見》中指出,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轉變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建立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因此,需要畢業生提前開始尋找并確定工作單位。而傳統生物專業畢業實習模式無法滿足學生對實習質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也難以調動學生實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畢業實習難以達到提高畢業生素質的最佳效果。

3.受到生產接收單位的制約難以進行。

過去傳統的畢業實習模式一般由30名左右或者更多的學生組成實習組,由教師安排在實習單位進行實學習。但由于學生實習人數多,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不能滿足畢業生實習的需求,另外企業往往注重自身的經濟效益,大部分用人單位不愿接收實習生,主要原因有:一是顧慮接待大批學生會耽誤工作,妨礙生產,影響單位經濟效率和產品質量;二是由于學生缺乏安全意識,一些實習單位害怕學生會出現意外傷害和事故;三是怕學生多,會增加本單位的成本,由于學校的實習經費投入不夠,實習單位無利可圖。一般企業優先接收已簽約學生進行實習,而不愿意大量接受非簽約畢業生實習,即使對已接納的實習生,也不會安排具體工作。該情況下,為了完成畢業實習任務,學生參與生產實踐變為參觀生產過程,甚至變為旅游實習。多數學生沒有參加生產操作和生產管理,不能鍛煉學生適應生產現場工作,直接影響了高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所以,對于改革生物類專業傳統的畢業實習模式勢在必行。

二、畢業實習模式

1.自行聯系實習模式。

由學生按自己意愿或興趣選擇實習單位,即“實習與個人興趣意愿相結合”模式,學生可進入即將就業的單位實習,以利于不同就業意向、不同層次的使學生得到更適于自身發展的鍛煉。將學生自己聯系工作單位分散接收學生實習與學院集中、分組、交叉、統一安排學生實習相結合。在該模式下,利于學生在校期間,通過主動與企業單位接軌,了解相關企業單位的需求,進而能夠明確學校目標,依據學習目標有重點的進行實習的針對性。另外,對于學校而言同樣可以緩解學校的實習壓力,確保在有限的實習基地基礎上完成相關的實習任務。對用人單位而言,樂于接收即將畢業的學生及早參加用人單位的生產實踐,既有利于用人單位按照需求來培養畢業人才,減少用人單位與學生相互適應的時間,使得學生能夠早一些了解行情內務,提高工作的完成質量。然而此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點,那就是學生實習的效果并非有所保障,不利于監控實習質量,也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2.實習與產、學、研相結合模式。

這種模式是由實習基地基礎上更進一步演變過來的合作模式。作為一種高校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通過將生產、實習與科研全方面相結合,共同帶動企業跟高校的發展,利于科研成果的蛻變。在這種模式下對于學生而言,不僅能夠從中了解參與生產的全過程,提高實踐能力,而且經過企業的學習或者相關導師科研項目的參與,可以從中接觸到知識的前沿,進而培養獨立思考和獨特思維的能力,同樣為日后的畢業論文(設計)奠定了好的基礎。優秀的學生更容易擁有一個好的就業前景機遇。而對于企業來講,該模式有利于高校人才物質資源進行相關科學研究,不僅為企業生產帶來服務,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而且可以優化、帶動企業相關員工,并且培養的相關學校實習生,也可作為日后企業人才的儲備。

3.訂單培養模式。

所謂訂單培養模式,是“實習與就業相聯結”的一種模式,也就是教學、實習同就業相結合。企業用人單位主動聯系相關高校,根據自身企業的需要,制定出相關專業培養計劃,同學生簽訂定向協議,其中的學習經費可由企業進行支付,實習生在學完相關課程后,可進入企業進行相關實習培養,實習畢業完成后要到該企業上班。這種模式比較適應于專業性強并且比較冷門的生物類專業,它具有很強的專業針對性,但是用人單位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危機。由于該模式是具有一定專業針對性的,學生在入學就已經確定了日后的工作方向及崗位,因此,在學校學習過程中,會有重點的進行相關培養學生解決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之畢業后能迅速進入工作角色。不足之處在于學生就業的自主性受到限制。

三、畢業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點

1.組織形式上,學生自己聯系用人單位分散接收學生實習與學院對學生集中、分組、交叉、統一安排實習相結合。

2.實習方式上,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生產實踐,輔以參觀實習,使參與生產實踐與參觀實習相結合,把教師和技術人員共同指導相結合。

3.實習內容上,將生產中需要解決的實際課題與選擇驗證性和歸納總結性課題相結合。

篇(2)

2現階段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教學模式是由學校或教師安排,在第七、八學期統一進行,但由于學校擴招、考研、找工作等各方面的影響,教師深深感覺到這種統一的模式已經顯示出諸多的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2.1就業形勢嚴峻,導致學生對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的精力投入不夠

由于大規模招生,現在的大學生供過于求,加上現在90后的大學生個性鮮明,要求較高,導致學生找工作困難,壓力增大。特別是一般的普通本科學校,沒有專業和重點大學的優勢,找工作更加艱難,使得一般高校的畢業生在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期間都忙于找工作,沒有精力,也沒有心思進行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甚至會出現有些學生把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當成“副業”,隨便應付了事,嚴重影響了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的教學質量。

2.2學生數量多,企業越來越不愿意接納大規模的實習隊伍

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使得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另外由于企業效益、技術安全、生產安全等影響,企業不愿意也沒有時間精力接納毫無實踐經驗的大規模學生實習。而高校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通過一些特殊的手段,如通過各種手段聯系企業,繳納一定的進場費,才得以讓學生勉強進場進行短暫的實習,從而導致學生的實習效果不理想。

2.3畢業設計與畢業實習脫節

目前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畢業設計是畢業設計,畢業實習是畢業實習,兩個之間沒有聯系,導致在畢業實習過程中沒有針對性,抓不到重點,因為學生在實習時還沒有進行畢業設計,所以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學習到的知識可能應用不到畢業設計中,而畢業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實習過程中又沒有重點去研究,這樣就導致畢業實習的目標不明確,效果難以保證,影響學生的畢業設計質量,從而也對將來的工作方向帶來了不利影響。

3畢業設計、畢業實習及就業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探討

3.1修訂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完善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保證畢業設計、畢業實習和就業工作的有序進行。由于現在企業招聘時間提前,一般在第七學期期中就開始招聘工作,所以人才培養方案要進行完善,將基礎課和主要專業課在前三學年盡量緊湊安排,適當減少第四學年的專業課程,在第七學期十月一號前完成所有課程的授課。在第七學期的后半學期到第八學期開學期間以利于學生集中進行招聘就業工作,并在這段時間確定畢業設計題目,明確畢業設計要求,第八學期開始就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這樣安排不僅能夠保證課堂的上課質量,也能保證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的效果,從而保證學生能夠優質就業。

3.2建立雙導師制的畢業設計指導模式

根據學生的興趣及就業方向和企業的實際需要擬定畢業設計題目,之后根據畢業設計題目選擇實習單位,并聘請該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畢業設計的導師,與教師一同指導學生的畢業設計,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興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掌握更多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另外在專業技術人員的帶領下,參與企業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銷售等工作,能夠為學生建立強烈的成就感,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更有信心。

3.3畢業設計、畢業實習和就業方向一體化

如果畢業設計內容與就業方向不一致,在設計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有可能對就業和未來的工作沒有應用價值,導致就業時專業不對口,而如果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就業方向選定了畢業設計題目,但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內容不融合,也會導致學生就業時以致將來工作的不順利,所以要將畢業設計、畢業實習和就業一體化,根據學生的就業意向和實習意向及企業的需求擬定畢業設計題目,要求實習和設計必須在同一個地點完成,一邊實習一邊做設計,一邊了解企業的需求,累積就業實踐經驗,引導學生以就業為目標進行實習和畢業設計,將畢業設計與實習有機結合,這樣不僅可以使畢業設計內容豐富,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保證學生的就業質量,幫助學生更好的就業。

3.4提供心理輔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現在的大學生都是90后,思維活躍,勇于表現自我,敢于競爭,但心理抗挫能力弱,心理比較脆弱,容易受到傷害,產生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特別是在臨近畢業期間,學業的壓力、工作的壓力給他們帶來不良的心態,所以要在第四學年相應的開展學生心理輔導課程,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建立自信,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畢業設計、畢業實習和就業。

篇(3)

校企合作聯盟實驗室是校企雙方共同投資建設,一方面企業要進行面向市場的科研和生產活動,另一方面學校要進行面向學生的實驗和實習教學活動。實驗教師往往認為,只要讓學生有場所進行相關的試驗就足夠了。同時,開放后增加了許多設備管理和維護工作量,管理的難度和復雜性大大提高,實驗教師大多存抵觸心理,不愿配合。而食品加工類專業的畢業實習需要根據統計分析要求,設計多種實驗方案,實驗方法復雜,過程繁瑣,還要對實驗結果樣品進行檢測和分析,并根據分析和研究的結果總結出畢業論文的基本觀點,這需要一個艱苦而具體的研究過程。在實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2個方面的問題:①專業指導教師會抱怨實驗室開放不夠充分,時間和空間安排不合理;②大部分學生認為儀器設備太少,配置不合理,實驗環境太差,另外不良的心態,使學生遇到困難不愿正視,敷衍了事,甚至出現畢業論文編數據、抄襲別人結果等弄虛作假的現象。

1.2實驗室設備陳舊,配置不合理

(1)儀器設備陳舊。

儀器是實驗室的重要實物資源,其檔次、數量、先進程度體現了實驗室的硬件支撐能力,是實驗室建設的最主要評價指標。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實驗儀器更新換代很快。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食品實驗室早期購買的設備諸如膠體磨、乳脂儀、黏度儀、殺菌鍋等設備已使用近20年,老化嚴重,已不適合現階段的實驗教學和科研的要求。

(2)試劑和耗材的管理不夠合理。

??粕厴I實習的時間約為4個月,在畢業課題設計完成之后才能向實驗室申請所需要的儀器、試劑和耗材。而一些特殊的、急需的、量小的試劑和耗材,從計劃、申請、審批、訂購到郵送,程序繁瑣,效率很低,影響畢業實習課題的按時完成。

1.3實驗室管理水平欠缺

校企合作聯盟開放性實驗室是高校實驗室建設一種新模式,其建設參與方多,成分復雜,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圍廣,要求高。管理主要問題是責任主體難明確、管理文檔和技術資料不完全以及儀器設備使用登記制度不完善等,導致缺乏有效的監控管理。

2以校企合作聯盟實驗室為載體指導畢業實習的改進措施

2.1充分整合資源,提高開放實驗室的綜合效能

8年來,學校和河南省內著名食品企業合作,購置了一批進口先進科研設備,相繼建設了雙劍食品添加劑、思念速凍食品、三色鴿焙烤食品、花花牛乳品、尚正肉品、啟程烘焙食品等6個校企合作聯盟食品加工開放實驗室,開設了肉品類、乳品類、面制品類、速凍食品、蛋品類、農產品、特產品和功能食品等8類食品的畢業實習實驗研究項目。例如,功能食品的“植物蛋白與纖維營養價值分析及其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創新應用研究”“食品分離技術在功能食品開發中的應用研究”等項目的開設,為學生畢業實習研究中有效利用先進科研精密儀器設備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學生先在學校和企業老師指導下進行模擬實驗,了解采集實驗數據的基本方法,熟練掌握精密儀器設備的使用。進一步獨立完成畢業課題的實驗研究,培養學生的產品科研開發能力。

2.2切實提高實驗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管理能力,保證實驗室的開放質量

校企合作聯盟實驗室不同于傳統的校內實驗室,實驗室的開放需要運行模式的改革與創新。首先,企業描準市場要求,根據生產、科研的實際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這種實驗室的儀器設備、科研材料具有很強的市場針對性、生產實用性和技術超前性;同時,校企合作聯盟實驗室又必須具有校內實驗室的理論系統性、體系完整性和教育公益性。這些性質,決定了校企合作聯盟開放性實驗室建立后,對實驗教師的專業素質及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要在短短4個月內完成課題篩選、項目論證、實驗設計與研究、數據分析及論文撰寫等畢業實習各環節訓練,具有時間緊、任務重、動用知識量繁巨和壓力大等特點。在實施過程中,學生會遇到許多更廣泛、更實際、更復雜的問題,學生使用儀器時會出現更多實際問題,使用的試劑種類和用量也會大量增加,這對指導教師和實驗教師的責任意識、知識儲備、專業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因此,為了提高校企合作聯盟開放性實驗室的教學和科研質量,一方面定期選派實驗教師赴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和大型食品企業高新技術研發中心進行專業學習培訓,提高實驗教師的專業水平、服務意識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完善績效工作量評定辦法,制定了相應的獎勵激勵機制,以調動實驗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3完善校企合作聯盟開放性實驗室的管理措施,以制度保證其有效運行

實驗室其建設參與方多,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圍廣,要求高。由于畢業實習學生人數多、周期長、工作量大,而且實驗項目復雜,責任重大。實驗室面向畢業實習開放,將會涉及許多新的問題,需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保障實驗室的正常運行。為此,制訂了校企合作聯盟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制度、低值易耗品管理辦法、儀器設備丟失損壞賠償制度、實驗室安全防火制度、學生實驗守則、實驗人員守則、儀器管理人員職責等規章制度。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嚴格遵守實驗室的規章制度是重點。要監督這些規章制度的實施過程,指定專人負責,定期進行檢查評比。在畢業實習實施階段,為了給實習學生創造良好的實驗條件,堅持公用、常規儀器設備全天開放,貴重及關鍵儀器設備,指派專人管理,實行嚴格的使用登記備案制度,保證綜合使用效能。

2.4校企緊密配合,強化畢業實習的過程監督

畢業實習的質量主要取決于學校指導教師、企業指導教師、學校實驗教師、企業實驗教師與學生本人之間溝通、理解、協調和配合是否密切。對于專業和企業指導教師來說,要主動與實驗中心聯系,確定合理的實習實施計劃;對于專業和企業實驗教師來說,要及時發現問題,與指導教師有效溝通,合理解決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生本人要有科研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畢業實習階段,要及時構建交流平臺,實現學生、實驗教師和指導教師之間良好的互動平衡,要從思想上充分重視,合理安排各教學環節,進行全過程嚴格監控,有效解決畢業實習中發現的相關問題。

3以校企合作聯盟開放性實驗室為載體指導畢業實習的成果

3.1極大地激發了畢業實習學生科研實驗的興趣

建設校企合作聯盟開放性實驗室,是把企業的生產過程、生產活動、研發活動以及先進技術引入課堂,更新教學內容,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利用校企合作聯盟開放性實驗室進行畢業實習訓練,為學生提供了發揮自身才能的實驗平臺。能夠讓學生在最有創造潛質,最可能形成他們思維或者影響他們思維的關鍵階段給他們提供條件,不僅是讓他們在課堂上學到專業知識,而且還能夠讓他們融會貫通,嘗試著從事研究。學生可根據學習過程思考與探索,以及畢業后的就業方向,確立自己的畢業論文選題,進入開放性實驗室進行研究性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熱情和科研實踐的興趣。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粕厴I實習主要有課程考試和研究論文2種考核方式,學生可自主選擇一種方式參加畢業考核。對2001—2012年食品加工類畢業實習基本情況進行了歸類分析,發現2001—2005年參加課程考試考核占66%,研究論文考核占34%。2005年以后參加研究論文考核的學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2012年參加課程考試考核占42%,研究論文考核占58%。其主要原因是2005年以后校、系和企業加大了校企合作聯盟食品加工類實驗中心的建設力度,開放性實驗室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學生對科研實驗的興趣加大,實現了興趣驅動的目的。在畢業實習階段,組織學生參加食品類各級專業比賽和競賽,48人次獲省級獎勵,9人次獲得國家級二等獎。

3.2為學生就業開拓出一條新路

這種就業導向的研究實習模式,能夠激發各方的潛力和熱情。企業通過實習研究項目不斷考察學生,塑造學生,培養符合自己企業標準的員工。學生以準企業員工的身份直接參與企業的科研實踐,實際操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均在畢業實習中得到提高,人才培養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強。學校通過畢業實習將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緊密聯系起來,不僅真正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促進畢業實習的順利完成,還能夠為學生就業開拓出一條新路,達到多方共贏的目的。近8年來,近500學生以實習項目研究論文作為畢業考核形式,其中95%的學生在論文答辯以前已被省內大型食品加工企業錄用,畢業后很快成為企業科研開發骨干。

3.3促進了食品加工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

建設校企合作聯盟開放性實驗室,把企業的生產過程、生產活動、研發活動和先進技術引入課堂,更新了實踐教學內容。把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作為加強實踐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實驗室開放工作與??飘厴I實習相結合,使學生利用實驗室的方式更加靈活,進而使實驗室資源包括各個專項實驗室、各種儀器設備等均能得到更好的利用。2005—2012年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粕厴I實習過程中使用了肉品研究系統設備、乳品研究系統設備、焙烤研究系統設備、食品質構儀、氣-質譜聯用儀等教學科研精密貴重儀器設備,單機使用時數達400h以上。實踐證明,實驗室資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充分發揮了實驗室的作用。

篇(4)

畢業實習是學生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畢業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訓練、掌握和應用理論知識、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但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入,畢業實習與擇業之問的矛盾日益凸顯出來。

一、畢業實習與擇業之間的矛盾表現

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體制。在這種管理體制下,高等學校的畢業實習、就業分配帶有計劃性和指令性,接收單位把學生的畢業實習與學生就業作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來安排,實習單位與實習內容吻合,就業單位如期安排落實。

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則是政府宏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體制。在這種管理體制下,以追求盈利為目標的企業,接受學生畢業實習不再是指令性計劃,而是互利互惠性質的。其結果是,部分企業囚經濟利益的驅動,拒絕接受學生實習,或者是在收取費用的前提下接受;有的企業緣于企業之間的競爭,對企業技術進行保密,不愿意讓學生接觸先進的技術。這樣一來,部分學生只能自尋實習場所。在自尋實習場所中,有的實習場所與學生所學專業內容完全沒有關系,加上近年來高等教育就業形勢嚴峻,有的學生就把畢業實習變成了尋找就業崗位,為滿足有錄用意向單位的要求,在實習單位從事與專業要求完全無關的工作。在目前“就業率指揮棒”的控制下,學校對此大多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

2005年5月,筆者對廣州地區6所職業學院2002級4977名學生的畢業實習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學校安排的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占44%,學生自找實習單位達到56%(見表1)。

對實習單位與專業對口情況的調查發現,完全對口的占55%,基本對口的占36%,不對口的占9%(見表2)。

另據周大現等學者調查發現,學生在畢業實習期間,參加供需見面的時間和參加次數比較多,不少學生畢業實習后期的主要精力、時間都花在擇業上,嚴重影響了畢業實習質量。

二、畢業實習與擇業之間的矛盾成因

自1994年以來,我國逐步實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由過去“統包統分”和“包當干部”的就業制度,調整為由學校和有關部門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在國家政策指導下,通過人才市場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畢業生就業制度。在目前人才市場不太規范的情況下,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在每年的上半年比較頻繁,而每年上半年的前幾個月,正是畢業生的實習時間。在某種程度上,畢業生的擇業與實習相沖突的情況比較多,學生無心實習,全心應付各種招聘會、面試及用人單位的測試。

此外,從1999年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迅速增長,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逐步加大,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太樂觀。據統計,截至2004年9月1日,2004年全國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為61%,與普通本科院校84%的就業率相比有較大差距。喲推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教育部2OO3年專門下發了文件,文件指出:年度招生計劃安排與畢業生就業率適度掛鉤;從2003年開始,對連續3年7月份畢業生就業率低于本地區平均就業率的高校,控制專業總數。噠一文件的出臺,引起了高校領導對就業率問題的高度重視,特別是民辦高校,更把就業率看成生存與發展的基石,將“以就業為導向”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對就業率的過分追求,使得教學工作與就業工作發生矛盾時,教學工作包括畢業實習主動為就業工作讓步。

三、解決畢業實習與擇業之間矛盾的措施

(一)充分認識畢業實習對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性

高新技術產業化與社會生產手段高技術化,導致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培養出大量以智力為主的技能操作型人才,以滿足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的需求,成為當前高職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畢業實習是學生了解、掌握先進生產技術及流程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徑。另外,筆者從一項調查報告中了解到,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不滿意的素質與品質排在前5位的是:吃苦耐勞精神(62.6%)、責任感與使命感(55.6%)、愛崗敬業精神(52%)、動手能力(42.4%)、社交能力(37.4%)。而這些素質和品質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可在畢業實習時得到鍛煉。因此,高職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學人員應正確認識畢業實習的重要性,以便采取措施,把畢業實習環節真正落到實處,以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二)采取靈活多樣的畢業實習安排形式,使畢業實習與擇業有機地結合起來

目前,有部分學校采取在校企結合、產學合作單位安排學生畢業實習,這種形式下的實習效果比較理想。近幾年,高職院校和企業在這方面進行了多層面、多形式的實踐探索,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較好地解決了畢業實習與擇業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圍高職教育辦學的楷模。如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的“2+1”人才培養模式,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的“學工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上海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的“實訓——科研——就業”一體化合作教育模式,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的“雙定生”人才培養模式,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的“工學結合,校企雙向介入”人才培養模式,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結合地方經濟全面合作”模式,北京聯合大學廣告學院的“以企業為主”的合作辦學模式。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校企結合、產學合作的模式只限于少數學?;蛏贁祵I。多數學?;蛘叨鄶祵I的畢業實習還是采取其他形式進行。無論采取什么形式安排畢業實習,要考慮的不但有專業對口、操作機會、企業接受意向等問題,還要考慮用人單位與學生就業的結合問題。在人才市場上,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方缺乏了解,在選擇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性、偶然性。如果學校在確定畢業實習單位前,能深入社會基層、用人單位多做些調研工作,了解相應專業用人單位的生產、崗位設置、人才需求以及企業發展規劃等狀況,不但能為畢業生找到專業對口實習單位,而且有利于用人單位了解畢業生、選擇畢業生,真正做到畢業實習與擇業的有機結合。

目前國有企業的改革與高等教育擴招,使得學校統一安排畢業實習變得不太現實。學生的畢業實習不但要發揮學校的作用,而且要發揮學生個人的主動性,實行學校安排與學生白找相結合的模式。不但要集中安排,還要采取分散的方式進行。其形式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情況靈活選擇,包括委托實習、頂崗實習、用工實習等形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的,首先要考慮實習單位是否與實習內容一致,不能為擇業而實習。對這類學生,學校要嚴格審批,要求學生按實習要求來做,對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審批;不按要求交實習手冊、實習日記、實習鑒定表及實結的,不給實習成績。絕不能讓學生以自找實習單位為由,把整個實習階段用于尋找就業單位。

(三)規范招聘時間、形式,提高擇業效果

根據我們的調查,多數學生從畢業前一年的11月份一直到畢業時的6月份,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參加各種類型的供需見面會。學生迫于就業壓力,不得不奔走于各個招聘會,不但畢業實習受到影響,而且參加招聘會的各類費用也不少。建議教育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根據高校的教學特點,明確規定各類招聘會的時間,最好安排在每年5月份以后進行,各用人單位不得提前面試。在此時問前只接受書面材料,根據書面材料進行初步挑選,若需進一步面試,要求應試者在統一規定的時間內參加麗試。

篇(5)

選擇天津中醫藥大學2010級護理專業本科四年級學生共123名為調查對象,在2013年7月進入臨床實習前進行調查。

1.2調查內容及方法

依據調查目的自制調查問卷。問卷參照天津市《臨床護理技術操作執行手冊》中應急事件的處理程序進行設計。問卷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應對輸血反應,第二部分為應對化療藥外滲,第三部分為應對針刺傷。其中,每部分答對60%者為具備應對該項突發事件的能力。調查前采用統一指導語向護生解釋本次問卷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問卷均由學生本人獨立填寫,25min后現場收回。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3份,收回有效問卷123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次調查表明,本科護生在實習前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低,且在應對輸血反應、化療藥外滲和針刺傷這三類突發事件的能力上存在統計學差異。

3討論

3.1護生初步具備應對輸血反應的能力

本次調查顯示,發生輸血反應時,96.75%的護生知道應該立即停止輸血,68.29%知道應該配合醫生進行緊急救治,50.41%的護生知道應該將余血送檢。但是,所有護生均不知道如何預防輸血反應導致的急性腎功能衰竭。同時,僅2.44%的護生選擇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心理護理。這說明,盡管輸血反應的救護是護理學基礎的教學重點,但是護生在實習前僅僅具備了最基本的應對輸血反應的能力,而不具備處理相關并發癥的能力。同時,護生也不能將心理護理知識運用到突發事件的處理過程中,也就是說,護生不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臨床實踐中。鑒于此,我們建議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如模擬教學,使護生能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促進學生批判性地思考,以拓寬學生的應急知識,提高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2-3]。同時,教師應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加強護生人文關懷和心理護理能力的培養。

3.2護生不具備應對抗腫瘤化學藥物外滲的能力

本次調查顯示,在化療藥外滲時,護生完全不具備處理能力。盡管她們知道化療藥外滲時應該立即停止輸入藥物,但只有24.39%的護生知道應保留原針頭,連接注射器盡量回抽滲漏的藥液或血液以減少滲漏的液體量,而不是直接拔出針頭。此外,僅有23.58%的護生知道化療藥外滲后應將患者的肢體抬高以減少藥物對肢體的進一步損傷;僅10.57%的護生知道應該及時通知主管醫生及護士長。盡管25.20%的護生知道化療藥外滲時應該進行局部封閉或者根據藥液性質注入拮抗劑,但他們均沒有答出正確藥物名稱。當前,化療已成為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熕幫鉂B不僅會導致患者局部疼痛和發生炎癥反應,還可致局部組織壞死、潰瘍,以至影響病人的生存質量[4]。關于應對化療藥外滲的相關知識多散在于內科和外科的各個章節中,且并未涉及對血管刺激性大的化療藥物外滲的預防和處理。因此,專業課教師和臨床教學老師應該開展化療藥防護的專題講座,使護生在實習前就具備應對化療藥外滲、化療藥毒性反應和過敏反應以及根據化療藥選擇相應解毒劑進行局部治療的能力。

篇(6)

①隨著現代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很多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率顯著下降。教學病例的減少,使實習生對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的感性認知不足,臨床技能實踐大大受限。出于各種原因,部分患者對實習生的能力和技術水平存在疑慮,不愿實習生為自己做各種基礎檢查,對實習教學查房也持排斥態度。有的科室為避免發生醫療糾紛也不愿讓實習生做技術操作,致使實習生被邊緣化,實習積極性不高,實習質量無疑大打折扣。②實習生被安排到教學醫院后,由于學生眾多、實習醫院布點分散,學校和實習學生之間的密切聯系急劇減少,缺少對實習生在實習醫院期間的跟蹤管理和有效監管。另一方面部分科室和專業對實習生的醫學知識面要求較高,而安排的實習時間卻非常有限,顯然難以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

1.2實習教學醫院因素

①有些實習醫院的教學管理機構不健全或配置人員不足,常常忙于醫療工作,對教學工作難以兼顧。實習生人數眾多,而管理人員偏少,管理難度增大,對實習生的考勤和質量監管不到位,管理效果難以保證。②醫學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最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但部分醫院和臨床科室重醫療、輕教研,對臨床實習帶教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甚至個別科室很少安排針對學生的學術活動或病案討論,實習內容空洞單調。帶教老師既忙于醫療工作,還要帶教進修醫師、住院醫師,致使帶教精力不足,對于實習帶教工作疲于應付。另外部分帶教老師教學意識淡泊,責任心不強,一味的講授和灌輸,不注重教學方法和帶教實際效果。

1.3實習生自身因素

①目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就業壓力嚴峻,有些學生迫于就業壓力,無法安心實習,特別是每年的2~5月份各種招聘會和招聘通知蜂擁而至,有些學生要求請假甚至未經準假擅自離崗應聘找工作,直接減少了實際在崗實習時間。另一方面,考研熱的勢頭依然延續,很多實習生把報考研究生當作一種就業捷徑,幾乎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在了復習考研上,無心入科實習。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很多實習生對臨床實習采取應付或者躲避態度,甚至擅自脫崗復習迎考,給醫院管理造成困難,嚴重影響實習質量。②部分醫學生缺乏對自己客觀的評價,脫離現實,一旦受挫,很容易陷入自責、自卑中,一蹶不振。有些學生學習主動性差,不深入病房,不密切觀察病情,不主動爭取操作機會。還有的學生對臨床實習持無所謂態度,紀律散漫,實習不安心,不服從醫院和科室的管理。這樣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對臨床實習階段重要性認識不足或認識模糊,實習質量大打折扣。

2提高畢業實習質量的對策

2.1制定有利于開展實習的教學計劃

對教學計劃、實習時間和實習地點進行整體或局部修正,把一些選修課調整到第十學期在校學習,實習安排在第八、期進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就業和考研對實習帶來的沖擊,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自由擇業,參加各種招聘會或是研究生復試,學生可以相對集中精力在實習上,實際實習時間相應增多,從而提高實習質量。

2.2實習醫院應加強教學管理

實習醫院應完善教學機構設置,配備足夠的專業的教學管理人員,以利于對實習教學的合理安排和嚴格管理。強調實習科室的管理,成立科室教學管理小組,科室主任和帶教老師對實習生嚴格考勤、考核。帶教老師要樹立因材施教的帶教意識,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現有病例進行診斷要點、鑒別診斷和治療方案的講解,提高床邊教學效果,為基礎較好、積極主動的學生多提供一些操作和學習的機會;對后進的學生加強思想教育,改進帶教方式。教學管理部門應定期檢查教學質量,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改進與提高。

2.3豐富實習教學方法和手段

臨床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用系統的、清晰的思路來管理病人。將教學過程融入到醫療工作的環節中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加深對疾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的認識,學到有益的思維方式和臨床經驗,開闊眼界,拓展思維,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實習醫院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來彌補實習過程中的不足,如播放各種教學視頻、錄像,觀看臨床基本技能的操作步驟,然后利用仿真人體模型等教具讓學生反復觀摩、實踐,加深感性認識。通過閉路電視系統參觀手術過程,增強直觀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4加強實習成績的考核

畢業實習的成績考核有利于實習計劃的順利進行,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努力掌握實綱要求的臨床知識和技能。學校和教學醫院應切實加強學生實習期間的考核管理工作,建立起一套系統完善的考勤、出科考試及評估辦法,注重對實習生進行臨床技能的考核,提高臨床實習成績在畢業總成績中的比例,對成績不合格者限期補考或延長實習時間、推遲畢業,切實提高臨床實習質量,避免出現重理論、輕實踐、動手能力低下的“高分低能”現象。嚴格考核既可促進實習質量的提高,也有利于醫院加強對實習生的管理。

2.5引導學生認識畢業實習的重要性

對學生的實習管理不能一味的采取檢查、考核等強制性管理,還要從考慮畢業生的實際所需出發,順勢引導,見畢業實習與就業、考研的關系緊密銜接。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臨床實習是對所學理論知識的全面實踐和整合過程,對檢驗所學所知、擴充和強化理論知識點具有促進作用,于就業和考研有明顯益處,另一方面盡可能為他們提供詳盡的就業和考研信息,幫助學生認清職業的發展趨勢,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

篇(7)

就畢業實習的具體運行機制而言,目前普遍的做法是——主體上,安排實習教學的相關部門有教學管理部門、學生工作部門和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等多種主體;對實習時間的規定,從1個月到1年不等,其中高職院校的實習時間要高于本科院校;形式上,有高校根據學科特點設置定點實習基地,學生亦可自行聯系實習單位;考核機制上,學生實習表現由實習單位作出點評,高校會對實習基地和下屬各院系的實習工作機制進行考評。

但在當前的教學體系中,實習作為教學體系的一部分,職責和作用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表面上看,國內高校普遍建立起了完整的、多樣化的畢業實習工作機制。但就目前的運行實效看,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在整個實習階段,從教學安排到生產實習環節具體指導缺乏有效監督,分管部門職責不明,部分實習單位接收實習生較多而不能提供足夠的生產實習崗位,從而使實習成了“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學習;實習生管理缺位,長期處于“放養”狀態,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教材陳舊,學校給予極少或沒有經費支出??偠灾瑢W生畢業實習的目標難以達成,實習效果并不明顯,對學生的職業能力鍛煉提升作用不大。

但必須看到的是,畢業實習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就業前的“熱身”,是提升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鑒于當前大學生畢業實習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對蘇州大學2014屆本科生進行了相關調查。本次調查共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十一個專業門類,二十三個學院,發放問卷46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305份。筆者希望通過本次調查,分析畢業實習對當前本科院校學生求職和職業發展能力提升的實效,并希望通過對學生實習情況、意向、態度、效果的實際調查,了解大學生實習需求,從而推動高校畢業實習工作的深化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也提升高校畢業生的職場競爭力。

二、大學生畢業實習現狀調查——基于蘇州大學2014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

(一)學生對就業形勢的判斷及就業選擇意向

有29.71%的學生認為當前就業形勢不好,更有31.78%的學生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很嚴峻,表明學生極其關注自身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前景,如壓力過大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就業焦慮,影響其求學的平穩心態,應該及時給予引導與疏導。57.60%的學生選擇考研、出國深造、公務員、村官等較穩定的崗位,說明擇業觀近年來有了很大變化,與社會經濟的變化緊密相關。

對于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除了認為供大于求的社會環境導致大學生過剩的客觀因素以外,有57.61%的學生認為缺乏技能是導致就業難的主要原因。與來蘇州大學招聘的用人單位調研發現,用人單位認為當前大學生需要重視并加強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表明大學生已經意識到自身掌握的求職技能與社會需求的不足之處,而實習可以幫助大學生將專業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確立學習目標,調整學習興趣,發現與挖掘自身潛能,提升專業實踐技能,培養職業愛好,實習是一次“預就業”,能從心理上、能力上縮短現實與期望之間的差距。

切身的生產實踐、工作體驗能為大學生盡快適應就業崗位、工作環境做好充足的準備,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情商,尤其是學生在專業實習時面對各種困難時,訓練敢于面對并挑戰困難的勇氣,通過分析問題、學習、實踐克服所遇到的種種困難,能使學生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品質,塑造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當機立斷的果斷性。

(二)對自身的定位和基本職場認知

當前我校學生普遍認為自己求職時的優勢是“能快速適應工作”及“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強”,同時認為“社會實踐經驗”是用人單位錄用人才主要的考慮因素。其次是“個人知識的積累”及“畢業院校知名度”,而與用人單位的調查中發現,企業招聘時最為關注的三個要素是:“責任心和事業心”、“專業知識”、“團隊協作精神”。當代大學生已經意識到,適應性、協調能力等情商要素占據了影響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位置。在前期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多數高年級學生有清醒意識,力爭在心理準備上、在技能運用上,與社會接軌,此外還要重視責任心、事業心、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

在實習前,學生認為應當需要詳細了解企業的崗位要求,做好心理上的調整,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梢?,學生普遍了解,除了專業知識儲備,還需要有針對性的知識培訓與補充,才能應對職業要求。高年級學生個體由學生身份逐漸向職業準備者轉化,自我實現的目標,由學業成就向職業成就過渡。

(三)對實習的重要性的認識

68.90%的學生希望通過實習獲取工作經驗,大部分同學愿意從暑期開始參加學校統一組織安排的實訓、實習項目,希望實習時間是2-3個月,從而可以熟悉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便于做出合理的選擇。實習的時間設置與階段目標設置,應當從專業實際出發,既講求規范,又具靈活性。大部分學生以蘇州市區或蘇錫常地區為優先的實習單位,與其將來的就業選擇區域有很大關聯,現實利益與發展空間成為關注的焦點。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思考職業與事業的關系,考慮人生追求的設定與調整,不僅視之為謀生手段。廣闊的視野和心胸,是決定大學生后續發展的關鍵。

學生主要通過校園途徑獲取實習崗位,校園招聘會也是學生獲取實習崗位的有效方法。學生在選擇實習單位時著重考慮實習單位的實力和未來發展空間,另外單位是否給實習生提供培訓指導也是學生選擇實習單位的重要因素。實習薪資已不僅僅是學生最關心的問題,更關注于實踐機會,提高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為畢業求職創造廣闊空間。對于在正常課程教學以外希望獲得補充的知識依次是職業素養教育、管理技能及知識、專業操作技能,可見,“軟性能力”開始受到學生關注,此類教育培訓的需求也日益提高。絕大多數學生(91.13%)希望通過有經驗的企業工程師或社會職業培訓師講授綜合素質、管理能力知識。尤其對于高年級即將就業學生而言,校外特聘導師與專家成為重要的師資補充,是培養綜合素質、管理能力的必要補充。

通過實習,學生主要希望增加“人際關系溝通能力”、獲得“企業的從業經驗”,提升“專業技能”,實習不僅僅能使學生積累工作經驗,更有部分學生希望實習單位成為自己未來的工作單位。當實習工作內容與自己的期望有差距時,絕大部分的學生(95.59%)表示將學會適應,堅持學到東西、找到新崗位后放棄,表明當前大學生已樹立了正確的就業觀——先就業、后擇業。

三、對創新當前高校畢業實習工作機制的思考

通過以上調研分析可以得出,當前高校大學生已經意識到嚴峻的就業形勢,并積極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認識到理想與現實、社會的需求與自身的實際能力之間的差距,直面這些困難,并試圖通過實習這一方式加以改善。實習對于培養大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鍛煉大學生實踐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鑒于當前各高校對實習生管理松散,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定點教學實習單位承擔繁重的教學指導職責,大學生的實習效果不理想,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實習目標得不到保證。結合國內外、校內外為改善實習現狀所采用的種種措施,對大學生實習提出以下建議。

(一)政府應當加強引導和政策支持力度

在國外,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對招收實習生的企業實施給予一定額度的稅收減免,并提供一定數量的實習崗位。在國內,由于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給予的扶持力度也不一樣。如蘇州市工業園區,給予區內招收實習生的企業一定的實習補貼,積極聯絡各大高校,為區內企業招收實習生創建合作平臺;如江蘇昆山花橋經濟開發區,與蘇州大學、江蘇捷美集團聯合開發了在江蘇省本科類綜合院校中有著鮮明特色的“校企合作帶薪實習項目”,在政府的指導和組織協調下,推動校企合作帶薪實習項目,從而確保項目實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如重慶地區,由政府有關部門統籌,發動機關單位、國有企事業單位、民營企業提供實習崗位,在各高校各專業中實行實習崗位計劃的協調,保證各高校實習生可根據所學專業及個人能力選擇合適的實習崗位[2]。

(二)高校需要加強人才培養質量建設,拓寬校企合作力度和方式

高校需要穩抓教學質量,確保在校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注重專業技能操作的培訓,完善實踐、實驗課程,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同時也要重視通識教育,蘇州大學“校企合作帶薪實習項目”開設了職場心態建設、溝通技巧、職場禮儀等職業素養課程和辦公軟件使用、問題解決思路、勞動法律法規等管理技能及知識的課程,受到了學員的關注和好評,為學員順利步入職場、實現心理、能力上的轉變打下堅實的基礎,而該帶薪實習項目開創了“由政府、高校、社會和學生多遠主體共同參與的合作模式,是應對嚴峻就業形勢和提升學生職業發展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與此同時,高校應當明確職責,由相應就業指導部門負責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政府、校友資源,發揮自身科研和人力資源優勢,為合作企業解決科研、人力資源等方面難題,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在全面合作、互利雙贏的基礎上共建實習基地,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保證學生實習的順利開展。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只有切實重視企業的相關利益,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實現雙方利益最大化,企業才有動力、才有積極性參與合作[3]。

篇(8)

就業市場是由人力資源供給、人力資源需求和供需雙方的交換等三個方面構成。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生產力各要素相繼進入市場。促進了勞動就業制度、人事制度和畢業生就業制度的不斷改革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并發揮著獨特的職能作用。

一、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形成及其管理體制

(一)就業市場的形成

就業市場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力資源配置市場,是按市場運行規律對人力資源(包括勞動力資源、畢業生人才資源)進行配置調節的一種機制。我國的就業市場是在國家宏觀調控指導下.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培育和建立起來,并隨著我國勞動人事制度和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深化不斷完善。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就業市場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隨著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生產力各要素相繼進入市場。促進了勞動就業制度的進一步改革。1986年國務院出臺了有關改革企業招工、用工、辭退和待業保險的規定.推動企業招工面向社會、公開招收、全面考核、擇優錄用;確定企業招用新工人要簽訂勞動合同。用法律形式明確雙方的勞動關系;允許企業辭退違紀職工;建立養老保險金社會統籌和失業保險等新項目。這些措施在用工方面開始把企業推向市場;在就業方面。自然也開始把勞動力推向市場。同時,地方勞動部門都成立了融行政與就業服務于一體的就業服務機構。1992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賦予企業用人自。國家不再下達用人計劃.企業用人的數量、條件、方式、招用時問完全由企業自主決定。隨后幾年。隨著人事制度的改革。一些具有高學歷、高層次的技術人才進入市場??陀^上提升了就業市場的層次.各地開始出現專門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就業服務的人才市場。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畢業生人數逐年激增,特別是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專門的大學畢業生市場開始出現并且日益發展壯大。發揮其獨特的市場功能。至此,我國的就業市場形成了由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高校畢業生市場三大市場并存的格局。具有一定的中國特色。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

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是在國家政策宏觀調控下。以為學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服務為宗旨,以建設公益性、示范性、專業性、常設市場為目標,以高校校園市場為基礎的、完善的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畢業生市場是運用市場運行機制。配置高校畢業生資源。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政策咨詢、就業指導、供需見面、創業培訓等就業綜合服務的專業化市場,是高校畢業生求職擇業和用人單位招聘、選錄人才的主要場所。是畢業生求職擇業中所涉及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目前.國家、各地方和高等學校都在積極培育和發展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并逐步完善服務功能.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日趨成熟與規范。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實踐證明。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在高校畢業生就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作用。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服務對象和管理體制

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各普通高等學校、民辦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以及成人高校及其畢業生,各級各類用人單位。

省、市、縣(市、區)及學校畢業生就業領導小組辦公室(或協調機構)是本級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主管部門,負責本級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規劃、管理、組織、協調、服務和監督。各級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或職能部門,下同)受同級畢業生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具體負責本級畢業生市場的日常工作。遼寧省高校畢業生市場是經教育部批準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市場分市場,各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校園市場是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分市場。畢業生就業市場遵循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畢業生就業市場活動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政策規定,堅持誠實守信和“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為大學生和用人單位提供就業、招聘服務。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特征

(一)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分類

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按其外在表現形式可分為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

1.有形市場

有形市場是指有明確固定的場所、具體的時問和地點、特定的參加對象的開放性市場。目前。有形市場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從舉辦的單位來分

一是高等學校舉辦的為畢業生服務的就業市場(一般又稱“供需見面會”、“招聘會”、“洽談會”)??梢苑譃閷W校自己單獨舉辦和兩所或兩所以上學校聯合舉辦兩種類型。單獨舉辦往往是針對本校畢業生的專業特點和服務行業來邀請與其密切相關的用人單位參加,是主要為本校畢業生服務的市場。學生與用人單位可以通過直接的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落實就業單位。其優點是針對性強、需求信息可靠、服務到位、方便畢業生。高校聯辦的畢業生就業市場一般是由學科、專業相近的若干所高校舉辦,如東北地區高師畢業生就業市場、東北地區部分工科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等。聯合舉辦的市場除了具有單獨舉辦市場的優勢外,還可以克服就業市場規模小、市場效能差的弊端,增強市場對單位的吸引力。

二是政府畢業生主管部門或人才中介機構主辦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其一是省(市、自治區)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組織各高校所設立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其二是地方人事主管部門或人才中介機構設立的針對大學畢業生的人才市場。

三是企業舉辦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它是由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舉辦的以招聘到本企業就業的畢業生為主的就業市場。其優點是信息來源可靠、針對性強,畢業生可以充分了解招聘單位的背景材料,減少自薦的盲目性。

(2)從舉辦的區域來分

一是區域性畢業生就業市場。它是由地方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舉辦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它是由地方(省、市)主管畢業生就業的政府職能部門組織,主要是為用人單位和當地高校畢業生服務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其優點是需求信息量大,畢業生能有較多的選擇機會;方便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節約經費:現場即可簽定就業協議并履行鑒證手續。

二是國際性畢業生就業市場。目前,畢業生就業的國際化趨勢已現端倪,國外企業在中國招聘畢業生、中國企業招聘外國留學生或直接在國外招聘就職于國外分公司的畢業生的情況已有新發展。我國加入WTO后,這種情況更加明顯。

(3)從舉辦的類別來分

一是行業性畢業生就業市場。主要是由中央部委主管畢業生就業部門辦的主要為本系統、本行業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服務的就業市場。

二是分科類畢業生就業市場。主要是各省、市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從用人單位和學校兩方面考慮,從市場細化的角度出發.把理、工、農、醫、師范、財經、政法等科類的畢業生分別集中起來,與相應的用人單位供需見面,雙向選擇。

三是分層次畢業生就業市場。主要指招聘單位針對不同學歷層次的畢業生舉辦的就業市場,包括研究生就業市場、本專科生就業市場。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就業市場。它們是特殊行業舉辦的以招聘應屆畢業生為目的的就業市場。如從畢業生中選拔公安干警、政府公務員、飛行學員、高校教師、外交人員等。

2.無形市場

畢業生就業無形市場主要指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方的信息交流不受特定的時問、空問限制,而由畢業生和用人單位自行選擇的就業市場。其外在表現是沒有具體的時間、地點,沒有固定的場所。目前,無形市場的主要載體是以計算機網絡平臺為依托的各種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絡系統,如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網、遼寧省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和東北大學就業信息網等。許多地方、高校和用人單位已經建立自己的網站,提供了豐富的供需信息資源。

畢業生就業的無形市場是伴隨著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技術飛速發展而產生的。同有形市場相比。計算機網絡信息量大,資源可以充分共享,進行信息交流不受時空的制約,因而更加方便、快捷。同時依托網絡平臺,還可以開展內容豐富的就業指導服務。目前,網上求職與招聘已經為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所認同并實踐著,而且隨著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正從一般意義上的信息交流向網上而試、考核等更深入的應用層面發展,逐步成為高校畢業生求職擇業的主要方式和手段。無形就業市場已經成為就業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特征

1.公益性

畢業生就業市場以促進畢業生就業創業為宗旨,構建畢業生、用人單位之間安全、可靠的平臺,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提供快捷、有效、全面、高質量的服務。

2.市場主體的特殊性

在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舉辦過程中,學校是基礎,政府為主導,市場起調節作用。因此,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組織主體可以是政府教育部門,也可以是高校。市場的就業主體是高等院校畢業生,這是一個高附加值的特殊群體,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但是,正是由于這個主體都是大學畢業生或研究生,學歷層次差別不大,年齡也較集中,因此在就業的過程中競爭會更加激烈。3.時效性

我國現行的大學生就業政策規定,畢業生就業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每年寒假或暑假.全國有上百萬應屆高校畢業生,一般要求他們在半年內落實工作單位,現在擇業期延長為兩年。各級主管就業部門對每年的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運行日程都有一個大致的安排,從用人單位到高校招聘、到畢業生落實就業單位、簽約,以及未能落實或重新落實單位等都有具體的時間規定。如果畢業生在兩年內不能落實就業單位,就要離開這一市場而轉到其他就業市場擇業或待業。

4.區域性

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主辦者多以各省市教育部門、高校或行業主管部門為主體,不論誰舉辦,這些就業市場的用人主體一般都是本地區的,同時也是針對本地區的高校畢業生服務的,表現出較強的區域性。

5.集中性

我國每年都有近幾百萬名大學生集中進入社會就業.從人數到時間,都有集中性的特點。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在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和場所集中招聘或應聘.特別是校際間或院校內舉力、的人才交流會,表現在專業方向上,更具有集中性的特征。供需雙方直接簽約。減少中間環節。提高供需雙方的效率和效益。

6.影響性

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涉及面廣,任何一個畢業生就業都牽動著畢業生本人、家長、親朋好友等的關心,為社會所關注。影響極大。

三、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職能和作用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基本職能

1信息交流

畢業生就業市場是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供需雙方進行雙向選擇,實現求職和招聘的必要場所,而充分交流就業信息與求職信息又是供需雙方進行雙向選擇的基礎和前提,因而,促進信息交流是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首要職能。畢業生就業市場需要通過收集和整理各種就業信息,并通過適當的方式對所有畢業生公開,供畢業生了解和進行選擇。這些就業信息既包括國家宏觀的政治、經濟形勢,也包括有關的就業政策、規定。還包括各用人單位的基本情況和具體的用人需求,是各種與畢業生就業有關信息的集合。同時.市場也要向用人單位提供各個高校的專業介紹和生源情況,提供具體的求職者的應聘信息,方便用人單位進行招聘。市場信息能否實現共享,交流是否充分,直接決定了市場作用能否有效發揮,人才配置是否合理。

2.就業服務與管理監督

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是履行省政府公共職能的公益市場。其宗旨就是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政策咨詢、就業指導、供需見面、創業培訓等就業創業綜合服務。目前,畢業生就業市場應當提供以下就業服務:向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就業政策和規章咨詢;辦理畢業生就業調整改派、就業等一系列手續。實行一站式服務;為求職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為需要培訓的求職畢業生推薦培訓單位;公開需求信息、供求分析信息和職業培訓信息;辦理求職登記;對就業困難畢業生進行就業援助;舉辦畢業生求職和用人單位招聘雙選活動;完成國家和省規定的其他有關服務。

遼寧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通過建立用人單位準人制度、用人單位招聘畢業生和畢業生應聘信用制度及信息公開制度等完善的制度,加強市場管理與監督,切實維護進人市場的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權益,維護畢業生市場正常秩序,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二)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作用

1.市場配置作用

畢業生就業市場是通過市場的調節作用.實現對畢業生這一寶貴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根本目的。大學生要依據人才價格信息、個人與職業匹配情況和人才競爭的激烈程度等因素來決定是否就業。用人單位則是根據工作要求、經營狀況和社會平均人才價格等信息決定對畢業生的錄用。畢業生就業市場就是依靠市場競爭機制。通過這些供求規律、價值規律等基本規律最終決定人才的組合與配置。多年就業實踐的經驗表明,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在畢業生就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8O%以上的畢業生是通過這一市場實現就業的。因此。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已經成為畢業生求職、就業的主渠道。

2.市場導向作用

篇(9)

我國高等教育正式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進入高等院校繼續學習。但隨之而來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凸顯。有人認為,這一問題與高校擴招有關,畢業生人數越來越多,就業崗位有限,“無業可以就”;也有人認為是高校的專業設置和結構與社會需求錯位,培養的畢業生不適社會需要,“有業無法就”;還有人認為是畢業生的就業觀念陳舊,職業生涯設計不合理,沒能正確處理好職業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就業期望值過高,“有業不愿就”。上述三種觀點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代表了就業市場三個主體:畢業生、高校及其主管部門、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就業難這一問題的大致認識。理智地分析這些觀點,反應的一個共同的客觀事實是各市場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并從而影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工作。

一、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基本觀點

所謂“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asymmetry)是指市場交易中參與交易的雙方在掌握信息上的不平衡狀態,即參與市場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擁有更多的信息,處于信息優勢地位,因而具有利用信息不對稱進行欺騙的動機。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奠基者是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邁克爾·斯彭斯、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他們因“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做出貢獻,榮獲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的貢獻就是探討了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市場如何運轉、失靈或消失的,揭示了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檸檬市場”理論與人們的“逆向選擇”行為。

從哲學的角度分析,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絕對性。其一,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信息的傳輸也是普遍存在的。一條新信息產生于信息源,通過信道傳到信宿,在沒有傳遞到信宿前,對于信息源及信宿二者而言就已經存在了信息不對稱;其二,信息的不對稱是絕對的,信息對稱是相對的。信息運動的過程和物質、時間一樣是沒有源頭的,自然界的各種物質及人類社會的各種事物無時不在變化,無時不在產生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講信息不對稱是絕對的、永恒的。而信息對稱則是相對的、暫時的,人們掌握的信息永遠落后于產生的新信息。信息運動的過程表現為信息由不對稱到對稱的矛盾發展辨證統一,即信息由不對稱向對稱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

二、信息不對稱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主體分析

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主體的界定,學術界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從經濟學角度,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最活躍的參與者無非是畢業生、高校及其主管部門、用人單位三類。如果從供求關系的角度又可以把高校及其主管部門界定為供方,把用人單位界定為求方,畢業生則是具有能動性和參與性的特殊產品。

(一)信息不對稱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供給方的影響

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看似是一個孤立的過程,實則是一個系統化工程,涉及到高等學校的招生、培養等方面。培養和生源質量高了,就業自然不成問題,反之也然。因此,要把招生、培養和就業看成是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三個環節,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環節。由于信息不對稱存在的普遍性和絕對性,所以高校就業工作中的三個環節也難免受其影響。

1.高校招生環節的信息不對稱,形成專業發展不平衡,使得大學生對學校和專業認同感下降。首先,國家通過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引導高校發展,教育行政部門不可能完全掌握高校發展狀況的全部信息,因此,無法也不可能制定完全符合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高校發展的不同政策。這種不對稱信息就客觀存在著某些高校為了自身規模的擴張而進行盲目擴招的可能性,從而引起高等教育專業和結構的失衡。其次,由于考生與高校招生信息的不對稱,在高等教育總量不甚充足和高等教育層次復雜的背景下,因為“檸檬效應”的存在,不少高分考生為了規避風險,確保升學,則采取選擇錄取分數低一級的學校或次一級的專業進行報考。這樣選擇的結果使得優質的學校招不到對應優質的生源,考生也難以進入自己滿意的學校和專業,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下降,影響到高校的培養質量和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2.高校培養環節的信息不對稱,使得大學畢業生培養質量和社會認同度受損。首先,教育行政部門同高校、高校同社會需求的信息不對稱,引發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不夠貼近。目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仍在某些方面滯后于市場經濟發展需要,高等教育還不完全是市場經濟的嚴格組成部分。一方面,國家通過教育行政部門管理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要的契合度受到影響。市場的供求關系變化受信息傳遞鏈條的影響而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在制度設計和安排的過程中。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對社會需求信息了解不夠,專業設置和培養模式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會需求。

其次,高校規模培養與學生個體發展的信息不對稱,導致高校教育難以實現個性培養。高校對人才的培養從客觀上說,無法做到因材施教。學生中存在著知識結構興趣愛好、理想等方面的諸多差異,使得他們不僅在選擇可接受信息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對同一個老師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也有著不同的理解,這意味著高校根據市場發展所做的人才培養方案不能夠完全落實高校在細分專業方向時,也沒有完全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能力水平,學校很難最優化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沒有個性的畢業生,在創新性社會就很難有立足之地,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同。

再次,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學者的信息不對稱,致使教學質量的公正性受損。目前,不少高校把學生反饋意見和評教情況作為評定教師教學質量的主要指標,甚至將此類信息上網公布。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主體應該是教學管理者,學生的意見可以參考,但決不能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如果僅憑學生評價來判定教師的教學質量就有可能出現某個教師因要求太嚴而不被部分學生接受;相反,對學生寬松的教師反而易受歡迎,就可能引發好教師不愿再嚴,差教師更加松散,使教學質量評價的公正性受損,引起培養質量下降。

(二)信息不對稱對就業市場需求方的影響

高校就業環節的信息不對稱,首先表現為用人單位難以掌握高校畢業生的完全信息。由于畢業生是具有能動性的產品和知識產品形態的特殊性,因此需求方不可能向了解其他產品一樣簡單地掌握其產品特性。在實際洽談過程中,用人單位難以完全了解畢業生的素質、能力等產品信息,分不清各種證書的真假優劣,不了解求職大學生的真實求職期望;同時,求職大學生也不了解用人單位的真實情況,不清楚用人單位承諾的可信度等等。這些存在于大學生就業市場上的供求雙方對信息占有的不對稱狀況將在協議簽署前后分別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它們將嚴重降低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運行效率,阻礙其優化人力資源配置這一基本經濟功能的發揮,引起就業市場秩序混亂,進而影響畢業生的順利就業。在就業協議簽定前,求職學生清楚自身的能力而用人單位不完全知道,用人單位固然愿意選擇素質高的優秀學生,但現實問題在于畢業生的能力信息屬于私人擁有信息,個人會因為規避潛在風險而不進行充分披露,即使在完全披露情況下,用人單位也不一定會通過有效媒介完全獲得,如果用人單位僅憑證書或面試來評判審核應聘者,則可能經受來自于畢業生的多種道德風險的考驗,比如證書的偽造和應試時的言辭浮夸。另外,由于甄別和檢驗技術的缺乏也加劇了逆向選擇的負效應,使真正有能力的畢業生失去了原有的競爭優勢結果使劣幣驅逐了良幣。假如企業在人才供大干求的局面中采用降低工資的“物美價廉”招聘原則,這~行動的后果會導致更多的優秀大學生退出擇業隊伍,選擇繼續等待或繼續深造,這種逆向選擇一方面會使大量的優秀人力資源閑置與浪費,另一方面也使得優秀人力資源不得以向高學歷層次集中使畢業生就業時間延長,就業成本增加。如果企業轉而采用提高工資“寧缺毋濫”的招聘原則來反擊逆向選擇,可能使高素質的畢業生能夠獲得更多的展示機會,企業也可能獲取優秀人才,但企業卻要支付高于市場一般水平的工資,為篩選高素質畢業生而支付了額外成本??紤]資金問題,企業便不得不縮減招募數額。倘若所有用人單位都采取一致的高薪誠聘策略,那么社會工資水平將被整體拉升,引發“多米諾效應”,使得整個社會對畢業生吸納能力下降,進而促使本已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境況雪上加霜。

其次,高校就業環節的信息不對稱還表現為用人單位與高校的信息不對稱。其一,用人單位無法完全掌握所有高校的培養方式、培養特色以及發展現狀,容易用高校的檔次來衡量畢業生的水平,一些名牌高校的低能力畢業生可能搶占了有限的就業崗位,致使不少后發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困難重重。其二,近年來,雖然不少高校主動貼近社會,根據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對大學生的評價標準進行了改革,但總體上,仍然滯后,使得一些用人單位對高校推薦的優秀畢業生不認同,進而不再信任高校的推薦和頒發的各類證書。這樣的逆向選擇也導致高校的就業指導機構失去了原有的推薦作用,加大了用人單位的考察成本,也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其三,由于高校無法掌握招聘單位的真實用人信息,使得部分企業面臨個人利益最大化決策時,可能采用“只招不聘”,或者是利用招聘會來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變相推銷企業形象。這種行徑既浪費了社會資源,又揮霍了應聘學生的精力與財力,耽誤了畢業生擇業的最佳時機。

三、就業信息不對稱的解決路徑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出發,純粹的供方或求方市場都不利于市場的發展。對供方市場——高校而言,如果不主動研究需求方的需要,就會使其產品長期不能滿足需求方的需要,就會使越來越多的畢業生無業可就,學校的發展也必然要受制于比對于需求市場——企業而言,如果不主動參與供方的產品設計與開發,長期得不到需要的人才,其發展也會受制于此。因此,加強信息互動,弱化信息不對稱效應,對供求雙方而言,都是明智之舉。解決信息不對稱,高校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革教育教學方法,調整專業設置

高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按照就業要求,推進專業設置、學科結構、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教育教學改革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瞄準市場對專業人才規格的要求,要力爭把這種要求貫徹于專業建設的全過程,深入開展課程體系改革。為減少高校與社會需要的信息不對稱,高校要敢于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根據社會需要設置專業,切實突出專業的針對性和應用性。在增加專業設置時,要特別注意專業的就業前景調研,在專業設置工作中要認真細致地做好社會人才需求的調查與預測工作,力求把握未來若干年人才的實際需求,確定好專業教學改革及專業設置的方向和目標。要把專業招生與畢業生就業工作聯系起來,把畢業生就業率作為確定專業招生規模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

(二)暢通信息傳播渠道,減少信息傳遞的中間環節

傳播學理論認為,信息傳播的中間環節越少,傳播時間越短,信息保真效果就越好。就業信息傳遞的途徑可以簡單地描述為:具體的崗位需求信息通過部門主管到人事部門,再到決策者,通過決策者到高校,最后到畢業生,或者有更多的環節夾雜其間,使信息所包含的內容受到各種主觀影響而失真。因此,對于高校來說,要鼓勵畢業生同用人單位主動建立和保持聯系,加強溝通,通過不斷的反饋濾除信息雜波;要加大信息化建設的力度,通過“就業網”,積極謀求企業具體的崗位需求同畢業生個人信息的直接約和,減少中間環節信息載體的主觀影響。

(三)拓展校企合作領域,延長信息傳遞時間

近年來,企業和高校的合作越來越頻繁,合作領域越來越廣闊,合作力度也越來越大:“3+1”訂單培養模式,共建教學科研實驗室,建立就業實踐基地等等。很多畢業生就是在參與了相關的合作項目,對企業有深刻的了解后將其作為自己的就業選擇。而企業在與高校的合作過程中,一方面更加清楚了高校在該領域的人才培養水平和所選擇的畢業生的詳細信息,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宣傳介紹了自己。從傳播學的角度,校企合作是促進學生同企業溝通了解的有效信道,延長了主體和受體信息傳遞的時間,增大了信息傳遞量,保證了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減少信息不對稱對畢業生就業所帶來的負效應。

(四)提高違約成本,降低道德風險

篇(10)

二、(一)選題不合適,缺乏創新性    

良好的選題是學位論文成功的一半。有些碩士研究生沒有認真對待學術論文選題,在開題報告前沒有閱讀大量參考文獻,急于開題,匆忙擬定論文題目。選題不到位,科學研究就難以開展。有些論文題目沒有實用性,學術價值不高,失去了研究意義;有些論文題目選題范圍過寬或過窄,論文內容空泛,無法深人研究;有的論文無法體現學術論文前沿性,缺乏創新。    

(二)基拙知識不夠扎實    

有些碩士研究生在校三年期間,心思沒有全部用在學業卜,放低自身要求,對本專業理論基礎知識缺乏深人了解,寫學位論文時,常常陷人“無米下炊”的困境。這樣如何保證學位論文質量?另外,有些碩士研究生是跨專業考研,理論基礎不足,而沒有及時補足,學位論文質量自然難以提局。    

(三)學術行為不端,存在抄襲和拼湊等問題    

有些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因為選題不恰當、專業知識不牢固、平時缺少論文撰寫訓練等原因,在撰寫學位論文時,臨時抱佛腳,變相或直接抄襲他人論文。    

二、影響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因素    

國外有學者通過對研究生學習經歷進行調查研究,得出了研究生學習過程中的6個重要因素,分別是導師、能力發展、研究氛圍、研究的基礎設施、論文評審、對自身任務的明確程度。國內有學者認為,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科研條件、所屬的學科水平、導師科研指導能力等都對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有一定的影響。綜合國內外研究,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影響因素可總結為3個方面:研究生自身因素、導師的因素、科研環境因素。    

(一)研究生自身因素    

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自身因素從根本卜影響了學位論文質量。部分學生對學位論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學位論文只是走形式,隨便寫寫,參加答辯就能獲得碩士文憑。因此,對專注科研不以為然,學習態度不認真,等到臨近答辯才匆忙拼湊,草草了事,學位論文的實踐性根本無法得到保證。一些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忙于各種兼職,無心專注科研。還有些研究生不愿意付出艱辛勞動,在研究過程中偷工減料,減少調查數據,縮小研究范圍,甚至偽造實驗數據。而有些研究生論文寫作技能訓練不足,不懂檢索,不會構思論文,語言I乏,使學位論文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二)導師因素    

全日制碩士學位論文應該是碩士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導師角色定位、自身素質和對學術論文指導都是全日制碩士研究生論文質量的有力保障。    

首先是導師的角色定位。在學術卜,導師首先應該是碩士研究生的指導者和評論者;在生活中,導師應該充當研究生的支持者和朋友,與研究生充分交流,對研究生形成良N}指導,對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發揮最大限度的積極影響。    

其次是導師自身的素質。導師是否具有較強的創新素質和較高的學術水平對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質量影響頗大。高素質的導師往往能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指導研究生進行論文選題,選題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碩士研究生是否可以創作出高水平且有實用價值的論文。    最后是導師的學術指導。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學術論文撰寫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離不開導師的指導。然而,由于近年來多數高校導師的增長數量跟不卜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急劇擴大,從而出現“一師多生”的現象。同時,有些導師忙于自己的行政公務或者科研工作,對碩士研究生的指導投人精力不足,指導較少,阻礙了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提高。    

(三)科研環境因素    

科研環境是影響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科研資源環境和學術環境有利于提高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    

學位論文撰寫的過程是碩士研究生在批判吸收現有知識的基礎卜創造新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有充足的圖書期刊資料、必要的實驗設備以及必需的經費投人等條件。充足的能反映當代科技前沿的圖書期刊資料是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創新性的重要保障;必要的先進的實驗設備是碩士研究生從事科研工作的前提條件。否則,完成高質量的學位論文根本是不可能的。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撰寫過程是創造新知識的過程,很難一個人完成。如果有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科研團隊,成員間可以相互交流,這將為學位論文的進一步創新提供思路,從而產生高質量的學位論文。同時,也可以就某一熱點問題邀請專家學者和研究生一起討論,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使碩士研究生融人更廣泛和更深刻的研究中。    

三、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構建    

(一)加強招生環節管理,提高研究生個人素質    

招生環節是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第一關,優秀的研究生生源是高質量學位論文的重要基礎。因此,在招生卜,高校要以提高人才選拔質量為出發點,堅持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原則,根據學校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招生計劃,嚴格監管招生計劃的實施,突出科研創新能力和思想政治品德的考察,提高碩士研究生錄取質量。    

(二)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1.嚴格導師遴選。導師是碩士研究生培養的中堅力量和前提保障。高校應建v.靈活的導師遴選制度,打破職稱限制,突出學術水平和科研條件,唯才是舉,鼓勵優秀青年導師脫穎而出,建v.一支能卜能下、富有競爭力的創新型導師隊伍。作為碩士研究生的第一責任人,導師必須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了解和把握學術前沿信息,在專業領域有豐富的研究成果。結合高校教學和學科的發展優勢建v.學術研究特色,具備較高的科研創新能力和學術素養。只有這樣,導師才能有效地指導碩士研究生,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    

2.堅持導師負責制。作為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負責人,導師必須對自己的碩士研究生負責任,要切實將導師負責制落到實處。在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整個寫作過程中,導師要嚴格把關學位論文的選題、撰寫、修改等各個方面,不斷激勵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學術敏感性,進一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加強對導師的考核。對導師進行科學合理的考核,不僅為導師的晉升、獎懲提供了基本依據,還能提升導師隊伍的水平,調動導師指導研究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導師為培養高質量的科研接班人貢獻力量。因此,要加強對研究生導師的考核評價,對導師進行一定程度的獎懲。   

(三)規范論文過程管理    

現有的學位論文過程管理體系大多只有4個質量控制節點:論文選題、中期檢查、論文評閱、論文答辯。然而,僅有這4個質量控制節點還不足以提高碩士研究生學術論文的質量,應對現有的學位論文過程管理體系進行完善。高校應在原有的體系基礎卜,進行改革創新,增加4個質量控制節點,形成新的擁有8個質量控制節點的學位論文過程管理體系,以提高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    

1.論文選題。合適的題目對學術論文的順利撰寫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組織碩士研究生按學科或者研究方向分組進行集體開題報告論證會,碩士研究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開題報告的規范形式進行匯報,開題報告會的導師對研究生學術論文的選題要嚴格把關,題目應該具有可行性、創新性和實用性,還應具備一定的研究難度和工作量,同時導師要客觀切實地為開題報告內容提出修改建議,保障學位論文順利開題。    

2.工作月報。為了激發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參與學術科研活動的積極性,碩士研究生應該每個月對自己的科研情況進行總結,并向導師提交《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工作月報》,主要說明自己這一個月的工作情況,比如完成了什么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果,遇到了什么問題,接下來怎么做,等等。對于工作月報,學校應進行電子管理,錄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階段管理系統,記錄每次提交月報的日期和時間以及缺交名單。這可作為論文答辯的一個準人條件。    

3.中期檢查。論文中期檢查制度是保障研究生學位論文的一個重要舉措,它可以使學校和導師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有較全面的了解,及時發現碩士研究生科研工作中的問題,提出相應建議,明確下一步研究方向,避免研究生在論文撰寫過程中走彎路。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中期檢查工作會對學位論文的順利完成起到一定的監督和促進作用。    

4.工作評審。由導師根據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的科研態度、技術水平、科研能力等表現以及科研成果給出量化成績,填寫《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工作鑒定表》,導師在鑒定表卜簽署意見,鑒定成績不合格的碩士研究生將沒有申請學位論文答辯的權利。   

5.論文格式審核。在保證和提高學位論文質量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論文的形式和格式。雖然論文格式不能直接反映論文的學術水平,但也是評價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參考。高校可以制定《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格式要求》和《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格式參考模板》等相關文件,明確規定學位論文、文章摘要的格式以及論文的字數等要求。學校應在論文提交前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格式進行嚴格審查,不合格的不予提交。    

6.論文評閱。為了增加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評閱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首先要建v.論文盲審制度。可以借鑒有些高校對學位論文的雙盲評審制度,即全日制碩士學位論文隱去導師及碩士研究生名字,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門從已擬定的專家庫中隨機抽選2-3名審評專家來評閱。評審人具有一票否決的權利,只要評審專家認為該論文不能通過評審,碩士研究生就必須推遲學位論文答辯。同時,評審專家在評閱論文后給出評閱意見,碩士研究生根據專家意見在導師的指導下修改論文。雙盲評審制度加強了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監督,因此,要加大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進行雙盲評審的比例。    

7.答辯輔導。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通過盲審之后,在正式答辯之前,學校應組織相應專業或研究方向的導師對碩士研究生進行集體答辯輔導,讓碩士研究生在模擬答辯過程中了解答辯中該注意的問題,提前適應答辯環境,克服緊張心理。同時,在模擬答辯中,導師可以發現研究生學位論文存在的問題,并給予修改意見。碩士研究生根據此建議完善自己的學位論文,為正式答辯做好充足準備。    

8.論文答辯。教育部規定碩士研究生在申請學位時必須完成學位論文答辯,這也是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一個重要保障。論文答辯一般由校內導師、校外專家、企業外聘導師組成論文答辯委員會,一起審核碩士研究生的論文質量。各評委教師對碩士研究生進行提問,并對研究生的論文進行評議和審閱。碩士研究生則根據評委教師的意見對學位論最后的修改,確保論文質量。    

上一篇: 功能報告 下一篇: 師德報告心得體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不卡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精品 | 三级国产精品伦视频 | 三级少妇老少妇黄 | 精品女神AV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