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3 15:04: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國歷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國歷史論文

篇(1)

史料一般分為三種:實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史料的存在方式日益多樣化,利用網頁和視頻也成為收集史料的重要途徑。史料對于史學研究來說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收集了大量史料,才不致寫出空洞無物的文章。 

首先,收集史料要做到詳細具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保存歷史意識的提高,當代資料的收集工作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比如可以通過廣泛閱讀及時積累史料,充分利用當前歷史學的各種網絡資源平臺,不斷豐富歷史知識,及時補充歷史史料。 

其次,收集資料要有發現意識。對于眼前的史料,有人視而不見或者見而不識,那么蘊含其中的史料價值就無從發現。只有當史料中的歷史信息、歷史價值被充分發現,外顯的遺跡才能內化為史料證據。 

最后,史料的收集要具有客觀性。研究者在收集史料時要秉持客觀性原則,廣泛收集資料,不能對不符合自己偏愛的資料不予采納,更不能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去裁剪歷史資料,無視歷史史料的全面性和論文寫作的客觀性。 

二、史料的選擇與運用 

對于歷史論文的寫作而言,史料的選擇與運用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史料的搜集和選擇上要注重史料的典型性和可信度,并將史料與科學的分析方法和歷史觀點相結合。 

首先,史料的選擇要具有典型性。歷史的遺跡不計其數,面對浩瀚龐雜的歷史史料,要善于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史料進行比較與篩選,選擇最具典型性的史料去說明歷史問題,圍繞問題有的放矢地選取富有典型性的史料,增加歷史研究的真實性和說服力,使過去的歷史呈現時具有完整性與鮮活性。 

其次,史料的選擇要具有可信度。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工作完成之后,辨別史料的真偽就成為論文寫作的一大問題。史料的真偽直接決定著歷史論文的可信度,所以要選擇可信度高的史料作為論文寫作的材料加以運用。著名歷史學者戴逸曾說:“歷史研究必須以史料的收集、整理、排比、考證為基礎?!?nbsp;

最后,要注意將史料的運用與作者的歷史觀點相結合。論文的寫作不是歷史史料的簡單堆積,而是史料與觀點結合的成果。對于歷史論文的寫作而言,歷史史料縱然必不可少,但是如果沒有作者歷史觀點的解讀,那么整篇文章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唯有在深刻分析、研讀史料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現歷史、認識歷史、反省歷史。 

三、史料的解釋 

歷史是一門具有解釋性的學科,歷史論文的寫作同樣離不開解釋。有時歷史解讀還必須借助合理的理論假設,這就決定了歷史解釋不可避免的會帶有主觀色彩。所以,對史料的解釋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在歷史史料的敘述和解釋過程中,研究者要做到努力排除自己內在的偏好和偏見,在歷史知識的呈現上努力做到全面、客觀,同時也要認識到自身存在的某些條件束縛,不讓其受到自身價值準則的影響,確保盡可能接近地反映歷史事實。 

其次,歷史學家在研究過程中還要確立正確的歷史方向感。史料的收集與運用固然重要,但是歷史研究者也要意識到史料的作用在于提供一個臺階,以達到認識歷史的目的。對歷史的認識不僅在于認識歷史事實,還要在現有史料的基礎上不斷跨越,超越當前社會以及當前歷史所具有的局限性,將眼光投射到將來,因為歷史學家只有在將來才能找到歷史判斷的最后標準。 

最后,要注意將歷史史料與史學理論相結合。日益豐富的歷史史料的發現需要科學的理論加以指導和分析,從史料本身出發,推導出新的歷史研究領域,同時,新的歷史史料的發現也促進了史學理論的創新,在史料分析與運用的過程中拓展出新的歷史問題與歷史領域,可以說歷史史料的擴充與歷史認識的深化是歷史研究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了歷史學的發展。 

總之,史料在歷史論文寫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史料的存在增加了還原歷史真實的可能性。但是,想要增加歷史事實的說服力,就必須增強史料的科學性及可信度,將史料的選擇、運用與科學的理論與分析相結合,使史料不斷得到發掘和充實,也使歷史認識得到不斷深化。 

注釋: 

[1]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戴逸,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如何深入[N],人民日報,1987 

【參考文獻】 

[1]齊世榮.史料五講[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王學典.史學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李劍鳴.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篇(2)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接觸、綜合分析和實際參與是學習的三大要素,其中“接觸”是良好學習的基礎,所以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建立生活與物理的聯系。由于“問題”是進行物理實驗的起點,所以在實驗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是高中物理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在物理實驗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來設置一種啟發式的、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發現所學的知識已經不夠用了,需要學習更多的知識來解決,從而有效調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中,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已經學習了兩個力在同一直線上的合成,那么我們就可以直接從二力在同一直線上的合成入手,再引入互成任一角度力的合成,明確學習目標。為了使我們的計算更方便,這里選擇特殊情況進行實驗。首先用一個彈簧測力計提起一個物體(500g),靜止時,讓學生記下此時刻度尺的讀數F1=5.0N;接著用兩個測力計同時向上提起這個物體,再讓學生讀出這兩個測力計的讀數F2=2.5N、F3=2.5N,并比較F2、F3與F1的關系,可以得到F2+F3=F1;然后再將兩個測力計呈90度夾角向外拉出,調整到適當的位置之后再讓學生讀出此時兩個刻度尺的讀數:F4=3N、F5=4N。但我們通過計算發現F4+F5≠F1、∣F4—F5∣≠F1,這時候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了:“為什么二力的合成不再符合代數計算的規律了?”“如果角度任意,情況會不一樣嗎?”然后物理教師再引用學生在數學課中已經學過的勾股定理知識來對學生做一定的啟發,使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去思考探究,從二力同一直線到互成角度,從特殊角度到任意角度,實現從特殊到一般性的過渡,最后通過實驗找出力的平行四邊形規律。又或者教授“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這一實驗時,教師可以用“用怎樣的方法可以彌補小車在動的過程中受到阻力所減少的速度?“”仔細觀察打點的紙帶,點距呈現怎樣的一種變化趨勢?”“各點之間的距離是不是均勻的?”“該選擇哪些點距來計算速度呢?“”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情況?“”如果能夠平衡摩擦力,小車移動的方式會不會發生改變?”像這樣通過階梯式問題情景的設置,給學生質疑和思考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一步步地去驗證自己的猜想,能夠切實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也只有使學生對某一物理現象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會主動去探究其背后的秘密。因此,教師要牢牢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積極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教學質量。

三、引導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操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師懶于設計,完全就是對照教材來進行實驗復制,缺乏特色和創造性,限制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揮。但對于物理學習來說,探究意識和探究精神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必備素質。因此,教師設計物理實驗時應遵循新課程“實驗教學的出發點只能是學生的實際情況”的要求,對教材上的實驗過程做合理的改動,靈活地對學生的實驗操作進行指導,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驗中來,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學生通過自身的實際體驗獲得了新知,嘗到實驗所帶來的成就感。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種鼓勵,以這種方式來開展實驗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做實驗的積極性,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或者“,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這個實驗,教師可以采用“演示法”來進行教學。任課教師先將實驗的具體操作步驟給學生演示一遍,并做好特別需要注意的事項的示范,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操作。這樣學生一邊回憶教師的演示,一邊合作討論完成實驗操作,就相當于是做了兩次實驗,無形中提高了教學效率。接著教師還可以針對測定波長的誤差問題向各小組尋求解決方案,這樣既能發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還有利于合作意識的提高。當前實驗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通過實驗探究來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主探究的習慣。所以在實驗教學中,高中物理教師可以適當放寬在實驗課中對學生的限制,增強實驗的延伸性和探究性,只在實驗前幫助學生分析實驗的原理,然后由學生自己設計出實驗步驟和方法,并動手操作實施,使學生從枯燥的物理理論學習中解脫出來,體驗到物理學習的快樂,進而產生更多的探究熱情。

四、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一般情況下,對實驗數據的歸納和處理都是兩個物理量間的關系是否相等(探究恒力做功與動能改變的關系)或者兩個物理量之間是不是正比關系(彈簧的伸長量和彈力的關系)。但是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之間的關系”的實驗過程中,我們通過對數據的觀察與分析發現當力相同時,質量越大,加速度卻越小。這時候教師就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尋找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時,除了直接觀察實驗數據外,還經常采用什么方法呢?在學生經過了一番思考過后,教師便可給他們引進“圖像法”來解決問題。在物理中利用圖像來處理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常用的方法,因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用圖形表示出來會更加直觀,也能夠有效減小實驗誤差,確定并排除實驗中的一些錯誤數據。一說到用圖像來分析物理關系,學生們首先想到的就是a-m圖像,但實際在圖像中直線比曲線更容易反映出物理量之間的規律,判斷二者關系也會更加輕松,所以由此學生就會想到能不能將曲線轉化為直線的問題,而教師在進一步啟發———“數學上是如何將雙曲線轉化成直線的?”多數學生就能夠想到可以在直角坐標系中建立a-1/m的圖像,通過圖像發現a-1/m形成一條過原點的直線,直觀體現了a與1/m成正比的關系,從而也就更確切地判斷出a與m之間的關系。教師的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對物理問題進行拆解分析,不僅加深了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廣開思路,為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提供了空間,對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拓寬學生的思路,從多角度進行研究活動也大有裨益。

五、重視數據處理,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1.尊重實驗數據。

在實際的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實驗數據往往和預期結果相差很大,這時一些學生懶得尋找出錯原因,就抄一抄旁邊同學的數據或是自己隨意寫一個跟預期值差不多的數據,這是對實驗極度不負責的表現。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制止,和學生一起對較大誤差進行詳細分析,看問題具體出在哪,在確認了測量方法和儀器操作都無誤后,若實驗數據仍不理想,就可以組織學生成立問題研究小組共同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但無論如何,改動實驗數據的行為都是必須禁止的,要培養其尊重實驗數據的習慣,樹立尊重科學的意識,養成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

2.選擇合適的數據處理方法。

以處理實驗數據的工具為例,很多教師不是采用了最先進的科技方法———計算機,就是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手工計算,走了兩個極端,卻忽視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中學生必須掌握計算器的使用方法”的要求??茖W計算器體積小、重量輕,且操作簡便、功能強大、價格也適合學生一族,所以在此建議讓學生使用計算器來進行物理數據的演算,在減輕學生的計算量的同時也減小實驗數據的誤差值。

篇(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由計劃經濟轉向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經濟的不斷增長,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使我國在經濟全球過程中的地位逐漸提高,誠信倫理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誠信問題依然阻礙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誠信倫理含義的界定

在我國古代社會里, “誠”和“信”最初是分開使用的。由于二者的涵義有相通之處,誠與信逐漸用在一起?,F代的“誠信”一詞,其基本含義是誠信, 這與古代的誠信道德有著淵和源的關系。因此, 弄清楚中國古代的誠信思想, 對建設新型的誠信倫理觀有著重大意義。

從人的本質角度來說,可以對人們提出不同的誠信要求。對于社會主義的中國而言,其誠信觀應該從道義論和功利論的誠信倫理觀逐步走向責任和權利的誠信倫理觀。誠信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首先,從社會生活角度,可以分為人際關系誠信、經濟誠信與政治誠信。而政治誠信中的制度誠信主要是法制誠信,法制誠信包括立法誠信、司法誠信、守法誠信與執法誠信;其次,從主體角度,分為個人誠信、社會群體與政府誠信;最后,從誠信發揮社會作用所依靠的力量的角度,分為制度誠信與人格誠信。誠信是經濟發展精神基礎,誠信是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的可靠保障,誠信是精神文明與道德建設的不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我國誠信倫理的現狀

目前,我國的經濟誠信問題是比較普遍的。經濟誠信的問題,我們必須進行深刻的反思,對于信用缺失的原因, 有些學者認為,是市場經濟規章制度的不健全;有些學者認為,由于個人的道德品質。盡管如此,其根本原因是我國傳統的誠信理念與市場經濟的發展還不匹配, 而市場經濟中的誠信倫理又處于起步階段, 因此很難有效地規范人們的交易行為。這說明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確立誠信倫理的必要性。在傳統社會里, 社會成員的交易在血緣關系或區域關系的社會群體的基礎上, 其交易行為發生在熟人之間,是在人格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 其交易行為會隨著交易對象的變化而具有特殊性。要求交易主體具有誠信的人格和德性倫理, 這種作為德性倫理的信用倫理之所以能夠起到規范人們交易行為的作用, 是由傳統社會中的交易方式所決定的。而市場經濟中的交易行為是通過契約方式進行的, 它不再局限于血緣關系或區域關系之內, 這使得市場經濟的信用關系復雜化和廣泛化, 因此,只依靠對個人道德人格的信任很難使人們的交易行為有效地進行下去。市場經濟的發展把人從身份社會推進到契約社會。

(一)經濟體制的不完善

我國雖然從計劃經濟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由于市場經濟活動數量大、變化速度快,加上信息的公開度有效實施尚未實現,使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為失信和欺詐的行為提供了可趁之機。市場經濟關系需要契約支撐,遵守契約又離不開誠信倫理的規范。這就需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誠信倫理規范。

(二)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逐

誠信問題與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理性有關,過度注重對市場經濟利益追求使人們不注重誠信的作用。利益最大化是人們追求的最大目標。于是許多企業利益熏心,制假售假,偷稅漏稅,公布虛假財務報表制,這些都能降低他們生產成本,在短時間內獲得了更多的利潤。因此產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則與道德觀念的矛盾和沖突,使經濟誠信倫理受到嚴重沖擊。

(三)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與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我國的法律制度很不健全。盡管近年來我國在市場經濟立法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相當大的進步,但還是不夠完善,對于社會失信行為的打擊處罰力度不夠,使得失信者敢于違法。

(四)道德教育與文化教育的失衡

儒家雖非常注重誠信,但主要停留在道德層面上,主要局限于強調個人自覺自省,對實踐和社會規范方面的要求不高,導致了誠信教育的失重。目前道德教育,尤其是經濟領域內的誠信倫理的教育,局限于形式,缺乏實質內容。道德觀念的培養與實踐脫離。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交易,依靠道德觀念遠遠不夠。關鍵在于要建立一整套的市場誠信機制,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

三、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誠信倫理的建設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誠信倫理建設,要有自己的發展道路。十六大報告要求:“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體系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體系?!?/p>

(一)誠信理念的宣傳工作

建立信用經濟,要做好誠信理念宣傳工作,使人們明白誠信理念對市場經濟的積極意義。人們了解到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的前提。從最基本的利潤方面,也必須誠信,這是國內外市場經濟發展一條公理。因此,要自覺認識和遵循市場誠信原則的內在尺度,把誠信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素,并運用它來規范市場經濟的秩序。

(二)以法律為后盾,處理好政府、社會和個人的信用制度建設

首先,國家應不斷改善高層次的規范性文件和專門性的法律,這是誠信倫理建設的堅強后盾。在這方面,我們可以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批判的吸收西方的法律和道德規范,如美國在授信方面的《誠實貸款法》、《信用卡發行法》,凈化消費信貸環境方面的《信貸機會平等法》、《誠實借貸法》等。第二,政府信用制度建設上的推進和支撐。政府誠信對市場誠信具有引導和示范的作用,因此誠信倫理建設需要政府的推進和支撐。一方面,政府負責制定市場規則,維護其實施和規范;另一方面,轉變職能使其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第三,以建立個人誠信為基礎。創建個人誠信制度,建立健全個人信用認證體系。在西方國家,消費者大多愿意承擔信用風險而舉債消費,以積累自己的信用記錄。我們可以借鑒他們對我們有益的方法。

(三)發展信用經濟

政府的經濟政策,對于社會各種經濟主體的行為,通常具有非常強的引導作用。正確的經濟政策,在實現其正面政策目標的同時,也要將其負面效應降至最低。我國政府大力推動企業改制和兼并,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實施債轉股,為建立市場經濟新秩序開辟了道路。但國有企業的道德風險也急劇加大,形成逃債、廢債之風。因此,必須對一些特殊政策加以限制,以明確政策的適用度。各級政府部門也應認識到,完善社會信用環境,是政府按國際慣例辦事的首要職責,在維護信用環境方面做得好,投資環境就會好,經濟發展就會得到較大的回報。

(四)樹立平等意識和規則意識,建立誠信倫理的基礎

誠信屬于意識范疇。所以,依靠制度還遠遠不夠,更要加強市場經濟的道德教育,讓誠信觀念深入人心。加強交換主題的誠信教育,需要進行平等意識和規則意識的教育。

一方面,平等意識。從人類市場發展的歷史就會發現,實質意義上的市場交換必然以平等為基礎。馬克思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盵1]對于交換者來說,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實際利益,只有滿足對方的切身利益,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滿足。因此,在市場主體的道德培養的進程中,必須加強交換主體的平等意識的教育:占有經濟優勢不能強迫對方接受不合理的交易條件;政府部門不能濫用權力。另一方面,規則意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一個市場競爭者為了爭取利益,必須根據市場的供求水平來組合生產要素,提高經濟效率。提高效率在于市場交換主體提高市場交換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市場競爭主體必須全面認識市場規則、政府有關規范與道德規范在交易活動中的重要性,而且更要付諸實踐。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參考文獻:

[1]喬法容 朱金瑞著:經濟倫理學[M],人民出版社,2004

[2]王海明:倫理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篇(4)

建國以后,經過民主改革,所有國營企業也建立了與當時蘇聯體制相仿的管理體制。1953年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后,我國的國民經濟體制大體效仿前蘇聯,形成了對國營工業、基本建設、物資供應等部門的管理體制。論文百事通而我國的通過勞動立法及有關的勞動政策,形成在勞動、工資、保險、福利幾方面相互配套、高度集中統一的管理體制。這一階段對勞動關系的認識,基本停留在行政認識論的階段。

在這種體制下,勞動關系被當作一種依附于行政關系的社會關系來看待,在理論和實踐上對勞動關系和勞動行政關系往往不加區別,許多勞動法規對這兩種關系的調整也往往是融合在一起。雖然,以后我國開始實行市場經濟,但勞動關系行政認識論的影響依然存在,這種影響,造成了人們對勞動爭議的性質產生錯誤認識。例如,在勞動用工制度改革過程中,很多勞動者要求簽訂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希望通過這種合同,與用人單位建立穩定而長期的勞動關系。而事實上這種想法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固定工制度給人們留下的影響。又例如在勞動爭議處理過程中,人數眾多的團體性爭議,當事人往往更愿意直接通過行政部門來解決,而不是通過法律途徑。因為按他們的理解,這不是簡單的勞動爭議,而是國家對勞動者的就業分配問題。而這種對勞動爭議性質的錯誤認識,又導致對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錯誤認識。例如,有很長一段時間內,當事人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裁決不服,竟然將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為被告,將其訴訟到行政庭作為行政案件處理。這顯然是把勞動爭議仲裁制度錯誤理解成行政制度的結果。

二、民法認識論

我國在八十年代初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路。市場經濟是自由經濟和平等經濟。與此相一致的是,注重平等、自愿原則的民法理論開始在我國得到重視。這一理論進而被用來調整各種社會關系,包括勞動關系。這一理論把每一勞動者都視為他自己的“勞動力”的所有者,作為平等主體,勞動者可以“自由地”把他的“勞動力”轉讓給任何一個雇傭他的人。這時就出現了所謂“自由”的勞動關系。很多民法學者主張將這種勞動關系視為民法的調整對象。

這種看法忽視了勞動力所有關系背后的資本增殖關系,在表面平等掩蓋下的事實上的不平等,因而具有局限性。持這種理論認識的學者往往將勞動爭議看作一般民事爭議,或者將勞動爭議與一般民事爭議相混淆。例如,勞動者在工作期間發生工傷,很多學者就認為應該以民法上的人身傷害賠償來追索用人單位的責任。而事實上,一旦將此案件作為人身傷害賠償案來處理,對勞動者并不公平。因為,在人身傷害賠償案件中,執行過錯責任,也就是用人單位有過錯才承擔責任。而事實上很多工傷案件,用人單位是沒有過錯責任的,過錯往往在勞動者一方。如果用民法理論,將此案件視為一般民事案件,而不是勞動爭議案件,勞動者的權益很難得到“平等”的保護。

正是這種民法認識論的影響,導致我國的勞動爭議處理制度采用了民事訴訟制度。而且,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許多制度沿襲了民事訴訟制度,導致勞動者在看似平等的訴訟制度下,得不到真正的保護。例如,舉證責任,民事訴訟案件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處理民事案件,法院主動調查的職能極其有限。而勞動爭議案件中,這一原則被機械地套用,導致在勞動關系中處于被管理一方的勞動者無法提供證據,同時,法院又不主動調查取證。這種結果顯然是對民法原則適用勞動爭議案件的一種否定。

三、社會法論

社會法是國家為保障社會福利和國民經濟正常發展,通過加強對社會生活干預而產生的一種立法。公法一般以國家利益為本位;私法以個人利益為本位;社會法以社會利益為本位。而勞動法就是一種社會法,兼有公法和私法的性質。

一般意義上,關于勞動關系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勞動關系是人們在勞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從法律研究的角度,這一定義并沒有揭示勞動法學所要研究對象的特點,與“經濟學”上對勞動關系的定義差別不大。從狹義上說,勞動關系是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這一定義從勞動法學研究的角度,揭示了所要研究的勞動關系的主體為勞動者、勞動力使用者,勞動關系的性質為社會關系,而且是勞動過程中的社會關系。這就排除了很多勞動過程以外的許多勞動行政關系和社會保障關系。而從社會法的角度,我們將進一步分析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勞動關系中的地位,以及勞動關系的主要特征。

(1) 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所有者在勞動關系中的地位。

根據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決定因素。而生產力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是勞動者憑借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時發生的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因此,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構成生產力的基本三要素。在這三要素中,勞動者是主導因素,因為勞動者是最活躍的能動的要素,物的因素(包括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歸根到底要為人所用,而且物的作用的發揮取決于人的勞動技能及其勞動過程中的發揮程度。因此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導因素。但是,在現代社會,勞動者往往不是勞動資料的所有者。勞動資料通常為企業、事業等用人單位所掌握。這時,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的結合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必須通過生產資料所有者才能實現。

在目前階段,對于勞動者而言,勞動仍然是謀生的手段,而不是可有可無的活動。因此勞動者只能通過與生產資料相結合,以獲得生活的條件。而對于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其不存在謀生的問題,而存在獲利與否的問題。因此兩者從一開始,就存在著地位上的差別,可以說這種差別是先天的,同時又是滲透在勞動關系的每一個方面。其次,這種不平等的地位決定了勞動者依附于生產資料所有者,而不是生產資料所有者依附于勞動者;第三,這也決定了勞動力依附于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而不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依附于勞動力。

(2) 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勞動關系中的不同地位決定了勞動關系的主要特征

勞動者為了謀生,將自己所有的勞動力與生產資料所有者進行商品交換,這種交換應具有商品經濟的共性,即平等性。但由于在勞動關系中的地位差異,又決定了這種交換過程具有隸屬性。這種商品交換使勞動者一方獲得了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因此具有財產性。但同時,這種商品交換過程,是勞動者的活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過程,應此具有人身性。

a、 勞動關系兼有平等關系和隸屬關系的特征

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勞動者作為自身勞動力的所有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所滿意的用人單位。而用人單位在選擇應聘者時,也可不受干預的作出選擇。因此,從這一角度看,雙方是平等的。但這種平等是相對的。從總體上,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經濟利益上是不平等的。但作為個體的勞動者,盡管其在經濟利益上弱于用人單位,但由于用人單位的數量很多,因此他可以選擇一個相對平等的用人單位。因此,這種平等性是在總體上的不平等而給予的部分的平等,或者說是受限制的平等。

正是因為這種平等是有限制的,而要勞動者正真要享受到這種有限的平等,還需具備一定的外部條件。而在勞動關系中,如果所有的用人單位達成一致,以非??劭说拇鲋Ц秳趧诱?,則無論勞動者作出何種選擇,其結果顯然是不公平的。而用人單位是否有可能達成如此廣泛的一致呢?歷史與現實均證明,這是可能的。由于用人單位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而給予勞動者的待遇越低則越能實現這一目標。于是,用人單位在市場經濟中很容易達成這種默契。這種情況,類似于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的平等選擇權。商家與消費者在地位上是天然不平等的,如果任由雙方采取貌似平等的方式進行交易,則商家為了獲取利益,必然會出現標準合同、除外責任等損害消費者的做法。因此,為了保證勞動者有限的平等,國家必須以法律的形式予以干預,以確保任何用人單位提供的條件不低于勞動者的生活底限,以此確保勞動者選擇就業時的相對公平。

勞動關系的平等性,一般只體現在勞動關系建立前;而且這種平等性具有觸發性,即一旦勞動關系正式建立,勞動關系的平等性即為隸屬性所替代。當然,這種替代是一個量變的過程。以勞動合同的簽訂為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可以對勞動條件和勞動合同中的權利、義務進行商榷,這一過程主要體現了勞動關系的平等性,但也存在一定的隸屬關系(這是由雙方的經濟差別所決定的。)當勞動合同簽訂的一瞬間,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轉變為隸屬性為主,平等性為輔。勞動者必須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成為被管理者。

商品經濟是一個社會化大生產的經濟。個體的勞動力歸用人單位所支配,以使他的勞動力現實地成為集體勞動要素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勞動力與勞動者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用人單位成為勞動力地支配者,也就成為勞動者的管理者。這種隸屬性體現在多個方面。在生產過程中,個體勞動者作為整個用人單位地一部分,必須服從于用人單位的生產需要;在分配過程中,個體勞動者必須依賴于用人單位整體的分配制度,而不能自行決定。只要勞動者還是用人單位的一員,則這種隸屬性就會保持下去,直至勞動者脫離用人單位,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但勞動者隨即又會尋找新的用人單位。如此反復,因此勞動者是不斷地由勞動關系地平等性走向隸屬性,再由隸屬性走向平等性,不斷循環。在這個循環中必須保持其連續性,這是勞動關系的重要特點。任一環節的中斷,對勞動者均會產生損害。

b、 勞動關系兼有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性質

人身關系是基于一定的人格和身份而產生的,體現的是人精神和道德上的利益。它包括人格關系和身份關系。從權利角度,與人身關系相聯系的是人身權,它分為身份權和人格權。人格權是主體依法固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的,為維護主體的獨立人格所必備的權利。它一般包括姓名權、名譽權、隱私權、權等。身份權是指一定主體依一定的行為或身份關系所產生的權利,如親權、配偶權等。

篇(5)

狄更斯《雙城記》經典的開場: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依然適用于今天。每一個人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工作、住房、感情、健康……任何一項都會讓我們憂心忡忡。雖然壓力在人們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超過了人們的承受能力,它就會成為精神世界的破壞力量。因此,如何在各種情緒壓力面前,做好心理的調適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儒釋道三家學說,從內容上講實質上就是儒釋道三家綜合一體的文化。河南嵩山少林寺有一塊石碑,上有一幅很奇特的圖,“混元三教九流圖”,幅圖把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釋道十分形象地合為一圖之內,三教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最形象的圖解。探究儒釋道的思想體系,取之核心精華,應用于當下,對提高民族心理素質, 增進人的心理健康和道德修養,具有著積極的借鑒作用。

一,內心平衡的基石:中庸之道

“中庸“對于現代人保持心理平衡更是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適中”的自信是人類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而過度的壓力痛苦可能會摧毀人的身心走入絕境。生命中全無任何壓力也會使人類喪失進取的動力,最終一事無成。在現代社會中,來自方方面面的競爭日趨激烈,壓力越來越大,因此“中庸”之道日益顯露出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性。人們要將自己的心態調整到“中”不要“過”也不要“不及”,以坦然、平和的心態, 面對復雜多變的世界。

二,外部適應準則:仁義忠恕

現代社會人類越來越自由、獨立和自足,同時,個人為了追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又一刻也離不開人與人的溝通,尤其在團隊之中,必須與他人保持一定的和諧關系。傳統文化中的“仁義忠恕”給了我們良好的互動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儒家為主體,其內核是“仁”,“人者,仁也”?!叭恕焙汀岸苯M成“仁”字,表明人際交往之道是儒家的重要內容。[1 ]孔子提出“仁者愛人”的主張, 將“愛人”作為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主要手段和最高道德原則。

在朋友關系中,首先君子要“愛人”,與人交往要真心誠意。沒有愛心便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其次,要以“忠信”為本,孔子認為“主忠信”,“忠”就是盡自己之力去幫助他人,也就是說,交朋友,是交他的道德,不可以懷有其它的目的。

儒家勸誡人們奉行“忠恕之道”,強調通過外在的社會規范展現仁愛精神,尊重、友愛、寬容、恭敬的人道原則和平共處,營造出一種人人將心比心,關心他人,互相寬恕、忍讓、諒解的社會和諧氣氛。

三、順其自然的平常心:無為而治

老莊道家思想則主張清靜無為,以柔克剛,見素抱樸。這是一種出世的思想,強調返樸歸真,順應自然,尋求人的個體價值,崇尚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即倡導人不要勉強去做有悖于自然規律的事情,那一定是違背了客觀規律。[2 ]世間萬事,順其自然,保持心境的平和曠達,有時也不妨以退為進,乃是對人對事對己對身心最為明智的自然之法。若想達到無為而治的效果,不是真的消極無為,而是在必要時要有所作為,即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面對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無為”的態度不失為促進人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

除此之外,包容處下,處事不變涵養也是無為而治的一個重要內涵。 “天下莫柔弱如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以其無以易之”,所謂 “柔弱”乃是知時度事的一種明智認識。

道家所提供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恰好可以適應人們價值多元變革急遽中大眾的精神需要,可以維持人們在處境變化之下的心理平衡,從而為中國傳統文化下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一種抗拒逆境的精神力量和消融苦悶的宣泄途徑。

四:參透本相的境界:歸本于空, 耐得寂寞

佛教強調“放下”,認為事物本質為“空”,任何一個存在之為存在,其實都和我們的心靈意識有密切的關系,如果我們心靈的活動回到自己,我們心靈意識和外在事物回到一種渾然為一的狀態,就是“空無”、“自在”的狀態,可使外界事物和心靈意識兩者一起渾合而無分別。

當下對于一個個體來講,其無限的欲望與對自身能量的錯誤估計是人生不幸的根源,故應該把我們內在的那個心靈執著解開,這樣或許我們的智能才能夠好好地展發出來。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多元的富于創造的復合型文化,在這一文化體系之中,儒釋道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雖然他們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處世方式, 但又有許多共通之處, 相輔相成。尤其是其中蘊藏的十分豐富的有關心理健康的內容,對于處于今天物質產品極大豐盈而精神產品相對貧乏的全球化時代, 對于國人有著不同尋常的價值,每一個中國人的基因里寫滿了傳統文化的密碼符號,對傳統文化的天然認同和接受是我們汲取其中有益成分調適心理的最為便捷的途徑,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豐厚的資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解決自身的心理困擾,重建應對壓力問題的內心力量,這也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得天獨厚倚靠的精神支撐,這種天然整合心理的能量一直存在于我們的文化里生活里,它對于今天人們的心理調適將起到十分樂觀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6)

另外,我認為現代法學與傳統法學的不同,還表現在其研究對象的不同,現代法學不僅關心思想史,還有知識理論史和制度實踐史。法史中的法學其實是兩個層面的,而且更重要的方面是知識理論史。這就是賀衛方教授早前所說的科學性,我認為科學性更多的是體現在知識理論史方面,思想是很難科學的,科學是重復的、剛性的,有邏輯意志的,它是一個構架。因此,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夠讓將來做法學史的學者們從我的部門學史之中汲取資料。由于人的精力與學養有限,很難既精通史學又精通法學以及各個部門法學史,一個人只能做一個小的學科。我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來談監獄學史。

我在此主要來談監獄學史知識理論的發展線索。

從清末開始,如果我們從學術歷史的角度去理解知識理論的發展的話,首先離不開人物與作品,這個時期我將之稱為“沈家本-小河氏時代”。1906年小河滋次郎的《監獄學》翻譯進來,到1908年,小河氏來到中國,作為顧問并協助起草“大清監獄草案”等活動。沈家本本人的“獄考”應該是傳統的作品,他所處的歷史是現代的,但他的方法是中學的方法。

接下來,為了識別我們不妨稱之為王元增時代。王元增是小河氏的學生,承繼了先師的大陸學術傳統,但他又有英倫考察監獄的經歷,視野兼及英美傳統。1913年他成為京師模范監獄的第一任獄長,1924年出版了他的《監獄學》。他不僅承續了前面小河氏的監獄學,并將本土的實踐經驗融入其中,對于民初中國監獄學的自立轉化與發展具有開創性貢獻。

1930年代以后,監獄學稍稍出現了繁華趨勢,監獄學學者們開始以學術群體面貌嶄露頭角,一系列自撰自編的教材性論著陸續出版。包括趙琛的《監獄學》,在理論上有更多的追求;孫雄的《監獄學》在實務上有更多擴展;芮佳瑞的《監獄學》增加了比較獄制的研究;李劍華作為犯罪社會學家來研究監獄學。這個是“趙-孫-芮-李時代”,及至1940年代以后因時局所迫而趨于沉寂。

1949年以后,臺灣地區監獄學可分為兩個時期,以林紀東、李甲孚為代表,可以成為“林紀東-李甲孚時代”。林紀東不僅研究監獄學,但他的監獄學比較地道,對前代的理論有很好的總結。其后的李甲孚做中國監獄法制史,雖然篇幅不多,但是卻比中國大陸的薛梅卿老師要早兩年,而且是一人獨立完成。他們對三十年代監獄學的繼承與發展以及不斷對于英美主義的吸收和利用,形成了對于前民國時期監獄學研究水平的超越。

1987年迄今,臺灣的監獄學史則是英美矯正主義全面滲透并形成其理論與實踐話語主導的時期,年輕學者開始崛起,進入了一個“黃征男-林茂榮時代”。

中國大陸的監獄學史從1949年到80年代初,沒有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也只有北京政法學院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改造法講義》這樣一個文本供我們來分析當時的知識理論。到80年代之后出現了分化,1983年還是向蘇聯學習,到80年代末隨英美的著作不斷翻譯進入,到94年以后出現多科分化,監獄學史學科教育開始上升,監獄學史才逐步發展起來。

監獄學史這樣一種經歷與刑法學史相比,既有個性又有共性,這對我們的學科建設有借鑒意義。

篇(7)

選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手術室行擇期手術患者150例,按隨機數字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5例。觀察組男41例,女34例;年齡19~76歲,平均年齡42.5歲;普外科手術30例,骨科手術18例,泌尿外科手術15例,婦產科手術12例;文化程度:小學及文盲16例,初中及高中39例,大專以上20例;麻醉方式:復合麻醉12例,全身麻醉47例,局部麻醉16例。對照組男40例,女35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1.5歲;普外科手術33例,骨科手術17例,泌尿外科手術12例,婦產科手術13例;文化程度:小學及文盲13例,初中及高中36例,大專以上26例;麻醉方式:復合麻醉10例,全身麻醉46例,局部麻醉1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根據醫囑在術前對該組患者進行全面常規檢查,并對其的皮膚進行清潔使其達到手術要求。核對患者的診斷資料以及病歷,并將手術所需的用品提前準備好,并核對手術名稱和個人信息。進入手術室后協助麻醉師擺好麻醉,麻醉前密切觀察患者的體征變化,術中配合醫師進行相關操作,術后注意患者保暖、清潔皮膚,并將患者送回病房,協助擺放麻醉后等。觀察組則采用循證護理方法進行每例手術護理,具體方法:①術前對患者的手術預定程序及細節和患者的基本情況分別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精神狀態等情況,提出護理問題,獲得最佳循證支持后,結合護理人員的臨床護理經驗和患者的護理需求制定出護理干預具體方案,力求以最佳的護理細節和銜接處理方式進行護理。同時對患者的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評估和疏導,以利患者能較好地配合治療。②術中護理則重點了解患者是否感覺舒適以及患者心理焦慮情況,及時予以護理干預,尤其是麻醉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了解患者的應激反應。同時應保持手術室的溫度及濕度,術中應避免身體過度暴露,防止體溫過度降低和寒顫等并發癥的發生?;颊咔逍押髴皶r與其溝通,告知手術效果,并根據患者的不良感受予以護理干預處理。③術后護理宜了解患者的心理、飲食、大小便和傷口疼痛及感染的情況,并予以處理。同時進行健康教育指導,促進患者康復。

1.3觀察項目及評分方法

觀察兩組患者的癥狀自評量表評分(SCL-90)、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并發癥發生率。使用SCL-90量表對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恐懼、焦慮和抑郁3種不良情緒的嚴重程度進行單獨評估,以2分為是否有在此項不良情緒的分解分值,<2分說明患者無此不良情緒,>2分提示存在此不良情緒。護理質量的評估主要由參與手術的人員進行綜合評估,其評估指標包括手術是否順利、配合程度、患者術前、術中及術后護理效果,評估結果以優秀、一般及較差進行統計?;颊邼M意度采用自行設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滿分100分,80分以上表示滿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進行統計,包括感染、出血及其他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前后SCL-90量表評分比較

顯示兩組患者術前恐懼、焦慮、抑郁SCL-90量表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SCL-90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手術室是治療外科疾病和搶救危重患者的主要場所,而現代手術室的護理工作不僅是簡單地配合手術醫師,還應以患者為中心,關注患者心理、生理的舒適度,減少心理刺激對患者的神經和內分泌等系統產生直接的影響。由于手術作為一種強應激源,極易導致患者產生影響機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應激反應,其中以焦慮情緒為主要代表的心理應激反應,不利于手術及麻醉的正常進行及患者的康復。同時由于患者對自身病情和手術治療缺乏認識,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產生程度不同的恐懼、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從而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和增加術后感染的風險。針對這些反應,人們試圖從加強手術室護理來緩解這些不良狀態,但不同的護理模式的效果卻不盡相同。傳統的護理方法多來自臨床護理經驗和邏輯推理,缺乏科學的隨機對照研究支持。而循證護理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應運而生,由于它作為一種新的護理模式,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室且已取得良好效果。已有諸多報道循證護理運用于手術室護理可有效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護理質量。認為循證護理應用于手術患者可有效緩解其不良情緒、提高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工作效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本組將循證護理融合到手術室護理中,重點抓好術前、術中、術后各環節的護理,并與常規護理進行對照,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SCL-90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質量的優秀率達88.0%,患者滿意度達100.0%,明顯高于對照組,而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9.3%。提示循證護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護理效果,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與上述文獻報道相一致。通過本組病例的循證護理實踐,認為以下幾方面有利于提高循證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效果:①加強護理人員循證護理知識和業務素質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循證護理意識;②循證問題的提出要以現有最新、最可靠的醫學理論為基礎,并結合患者基本情況,提出護理決策和措施;③實施循證護理過程中應結合臨床護理經驗和手術患者個體情況,提出最佳護理方法,制訂護理計劃,并應用于循證護理中。

篇(8)

西漢時期,天文學上有所謂渾、蓋之爭。關于宇宙的結構,中國古代早就有天圓地方之說。西漢初,有《周髀算經》提出所謂“天似蓋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的蓋天說;另有一種蓋天說則認為“天員如張蓋,地方如棊局”,“天形南高而北下,……天之居如倚蓋”,也就是說,天有所傾斜地蓋著地平面;并且認為,“天旁轉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隨天左轉,故日月實東行,而天牽之以西沒”;與此同時,渾天說也已出現,這就是后來張衡在《渾天儀注》中所說的“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覆地上,半繞地下”。[4]然而,在西漢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是蓋天說。

天文學上的渾、蓋之爭引起了當時儒家的注意。兩漢之際,桓譚與揚雄就渾、蓋曾多次交鋒?;缸T(約公元前23~公元56年),字君山,沛國相(今安徽淮北市)人。他“博學多通,徧習五經,皆詁訓大義,不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學,數從劉歆、揚雄辨析疑異”[5];著作有《新論》?;缸T對天文學也頗有研究。他曾經在主管刻漏時,發現刻漏的度數隨著環境的燥、濕、寒、溫的變化而不同,因而在昏、明、晝、夜的各個時候,刻漏的度數是不同的。所以,他在白天還參照了晷影,在晚上還參照了星宿,從而得到了正確的時間。[6]此外,在宇宙結構問題上,他反對蓋天說,主張渾天說。

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他博學多才,在語言學、文學和方面較為突出。曾摹仿《周易》作《太玄》,仿《論語》作《法言》。

揚雄重視對自然的研究,他曾經說:“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技。”[[7]]揚雄認為,儒家學者應當“通天地”,就是要研究自然,并進一步“通人”。顯然,在他看來,儒家也包容科學,而不是排斥科技,不是輕視科技。

揚雄對天文學很有興趣。在宇宙結構問題上,他起初相信蓋天說,后來因多次受到主張渾天說的桓譚的責難而發生了改變,接受了渾天說,[8]而且,還提出“難蓋天八事”:[9]

其一云,“日之東行,循黃道。晝夜中規,牽牛距北極南百一十度,東井距北極南七十度,并百八十度。周三徑一,二十八宿周天當五百四十度,今三百六十度,何也?”

其二曰,“春、秋分之日正出在卯,入在酉,而晝漏五十刻。即天蓋轉,夜當倍晝。今夜亦五十刻,何也?”

其三曰,“日入而星見,日出而不見。即斗下見日六月,不見日六月。北斗亦當見六月,不見六月。今夜常見,何也?”

其四曰,“以蓋圖視天河,起斗而東入狼弧間,曲如輪。今視天河直如繩,何也?”

其五曰,“周天二十八宿,以蓋圖視天,星見者當少,不見者當多。今見與不見等,何出入無冬夏,而兩宿十四星當見,不以日長短故見有多少,何也?”

其六曰,“天至高也,地至卑也。日托天而旋,可謂至高矣。縱人目可奪,水與影不可奪也。今從高山上,以水望日,日出水下,影上行,何也?”

其七曰,“視物,近則大,遠則小。今日與北斗,近我而小,遠我而大,何也?”

其八曰,“視蓋橑與車輻間,近杠轂即密,益遠益疏。今北極為天杠轂,二十八宿為天橑輻,以星度度天,南方次地星間當數倍。今交密,何也?”

在漢代天文學的發展過程中,桓譚對于蓋天說的責難以及揚雄的“難蓋天八事”,實際上促進了渾天說的發展,對于后來渾天說取代蓋天說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漢初的歷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來的顓頊歷。顓頊歷是一種古四分歷,以365 1/4日為回歸年長度,29 499/950日為朔望月長度,十九年七閏。漢武帝時,公孫卿、壺遂、司馬遷等受命議造漢歷;最后,在18種改歷方案中選定了鄧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歷,稱太初歷。太初歷以365 385/1539日為回歸年長度,29 43/81日為朔望月長度。西漢末年,劉歆修訂太初歷而更名為三統歷。

劉歆(?~公元23年),字子駿;后改名秀,字穎叔。沛(今江蘇沛縣)人。他集六藝群書,撰為《七略》,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西漢末年,他建議將《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立于學官,移書責備太常博士,遭今文經學家的反對。王莽執政時,劉歆任國師,后因謀誅王莽,事泄而自殺。

《三統歷》的主要是運用“三統”解釋歷法。[[10]]劉歆說:“三統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紀也?!薄吨芤住非蹙?,音律黃鐘律長九寸,為天統;坤之初六,林鐘律長六寸,為地統;八卦,太簇律長八寸,為人統。劉歆的《三統歷》采用太初歷的日法八十一,并說:“太極中央元氣,故為黃鐘,其實一龠,以其長自乘,故八十一為日法?!?/p>

至于一個朔望月的日數,劉歆根據《周易·系辭上傳》所謂“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說:“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統三也,四時四也,合而為十,成五體。以五乘十,大衍之數也,而道據其一,其余四十九,所當用也,故蓍以為數,以象兩兩之,又以象三三之,又以象四四之,有歸奇象閏十九,及所據一加之,因以再扐兩之,是為月法之實?!庇盟闶奖磉_:

{[(1+2+3+4)×5-1]×2×3×4+19+1}×2=2,392

2,392÷81=29 43/81 日

這就一個朔望月的日數。按照十九年七閏,所以,

(19×12+7)×29 43/81÷19=562120/1539=365 385/1539日

這就是一回歸年的日數。

劉歆又根據《周易·系辭上傳》所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說:“并終數為十九,《易》窮則變,故為閏法”;“日法乘閏法,是為統歲”,即:

(9+10)×81=1,539年=562,120日

“三統,是為元歲”,即:

1,539×3=4,617年

由于干支記日法60日為一周期,一統的日數562,120除以60,余數為40,所以,若以甲子日為元,一統后為甲辰,二統后為甲申,三統后才又到甲子,因而三統為一元。劉歆說:“歷數三統,天以甲子,地以甲辰,人以甲申。”

在這一基礎上,劉歆根據《周易·系辭上傳》所謂“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說:“陰陽比類,交錯相成,故九六之變登降于六體。三微而成著,三著而成象,二象十有八變而成卦,四營而成易,為七十二,參三統兩四時相乘之數也?!躁柧啪胖?,為六百四十八,以陰六六之,為四百三十二,凡一千八十,……八之,為八千六百四十,……又八之,為六萬九千一百二十,天地再之,為十三萬八千二百四十,然后大成?!庇盟闶奖磉_:

{[(3×3)×(2×4)×(9+6)]×8×8}×2=138,240

接著,“以乘章歲,為二百六十二萬六千五百六十,而與日月會。三會為七百八十七萬九千六百八十,而與三統會。三統二千三百六十三萬九千四十,而復與太極上元”。用算式表達:

138,240×19×3×3=23,639,040年

“太極上元”實際上是5,120元的大周期。

《三統歷》在運用“三統”解釋歷法時,還涉及歷法,有節氣、朔望、月食及五星等的常數和運算推步,還有基本恒星的距度。與以往的歷法相比,《三統歷》包含了不少新的內容。它提出了所謂“朔不得中,是為閏月”的設置閏月的方法,即以沒有中氣(二十四節氣中,從冬至起,奇數的為中氣,如大寒、雨水、春分、谷雨等十二節氣)的月份為閏月?!度y歷》還提出以135個朔望月為交食周期,其間有23次月食,并且給出了月食發生的月份的推算方法。此外,《三統歷》所測的五星行度和會合周期的精度都較前有明顯提高。《三統歷》在中國古代歷法的發展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被認為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完整的天文學著作”,“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歷的雛形”。[11]

篇(9)

一、中國轉型市場的營銷倫理問題

我國經濟剛剛步入市場經濟軌道,營銷倫理問題在轉型的中國市場十分嚴峻。從總體上講,中國營銷倫理問題涉及兩個主要的倫理法則:公平法則和誠信法則。不符合公平法則的倫理問題主要包括:營銷領域的歧視問題、盜版問題、和壟斷問題,而不符合誠信法則的倫理問題主要包括:假冒偽劣問題,價格欺詐問題、不正當交易問題。

中國營銷倫理問題涉及營銷的各個領域和層面,但問題最為嚴重的表現在產品和服務領域,現把違背營銷倫理的不道德營銷行為部分列舉如下:

1.產品問題

產品中的道德問題,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1)假冒偽劣產品。貼假商標,假冒名牌,欺騙消費者。隱瞞產品缺陷,以次充好。產品缺乏應有的質量,實際上提供的利益較少。(2)產品的安全隱患。企業有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不愿披露與產品有關的危險。(3)不適當的包裝。產品包裝不能提供真實的商品信息,或包裝過度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及環境的污染等。(4)制造廠家故意保留已研發成功的新技術,采用細水長流的方式推出,促使消費者一再地更新產品,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

2.價格問題

具體表現為:(1)暴利。利用消費者對價格無知漫天要價,攫取超額利潤,如撇脂定價。(2)價格差異。以不實的“廠價”、“批發價”和“成本價”大做廣告。(3)虛假打折。在促銷活動中抬高標價再聲稱特價優惠。(4)過度漲價、搭車漲價。營銷系統通過巧妙的安排,使價格比合理的水平高出許多,商品價格中所包含的廣告及促銷費用過高。(5)壟斷價格。某些壟斷性行業對產品實行超額加成,獲取壟斷利潤。

3.促銷問題

在此,著重闡述廣告及人員推銷中的道德問題。廣告中的不道德行為主要表現為:(1)欺騙性廣告。過度地夸大產品的功能效用,誘使消費者購買,這種廣告在藥品和保健品上表現得尤為明顯。(2)誤導性廣告。在廣告宣傳中含糊其辭,故意利用易引起誤解的廣告語,使消費者做出錯誤的購買決策。(3)廣告污染。有意義的節目常受到商業廣告的干擾,印刷刊物幾乎整本都是廣告,美麗的風景區也常為廣告所破壞。這些廣告過多地向人們灌輸“物質主義”、“性”、“權勢”以及“地位”等觀念,對社會造成嚴重的文化污染。(4)對競爭者的攻擊性廣告。通過含沙射影詆毀同業來抬高自己企業和產品的地位。人員推銷中的不道德行為主要源于對顧客的高壓式推銷,而不是由顧客主動按自己意愿購買。

4.分銷問題

分銷中的道德問題主要源于企業與分銷商之間的關系,生產者可能脅迫其所控制的分銷商從事某種特殊的違背道德的事情,以謀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在業務關系中分銷商處于主動的地位,分銷商也可能這樣做而產生道德問題。如非法傳銷;送回扣或索要回扣;行賄受賄等。

盡管對上述問題經濟學界和倫理界并沒有形成共識,然而,對于營銷中可能出現的道德問題,我們必須引起注意。要使我國市場經濟良性發展,對市場營銷領域不道德行為的防范就顯得非常必要。

二、市場營銷不道德行為的防治措施

1.企業自律

企業是社會經濟的細胞,是社會物質財富創造的基層單位,他們在不斷追求自我生存發展的同時,也要承擔起對消費者、對整個社會的一份道義上的責任。企業生產經營的專業性很強,應該說,在對產品及提供服務的認識上,企業與普通消費者永遠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普通消費者對于產品及服務質量和性能的認識終究也不會超過生產經營者本身。所以,在杜絕營銷不道德行為的問題上,企業自律是根本。企業必須認識到,不道德行為所能帶來的利益只是暫時的,自覺遵守道德規范,樹立自己在消費者和社會公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才是企業發展的長遠之計。

2.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的提高

要防止市場營銷中的不道德行為,使自己免受侵害,消費者必須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一方面,在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面對強大的廣告宣傳攻勢,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積極地去收集相關信息,做到理性購買,使不道德的企業及其商品在沒有市場的情況下,被自然淘汰。另一方面,在利益受到侵害時,要積極地訴諸法律,使不道德企業受到應有的懲罰。

3.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的建立

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種法制經濟, 要肅清營銷中的不道德行為,實現對消費者和整個社會利益的維護, 法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目前, 我國出臺的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已經不少, 然而法律的出臺并不意味著大家都會自覺遵守, 現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使法律法規得以嚴格執行貫徹。

4.行業協會的管理

市場營銷道德問題廣泛存在于企業的實踐活動當中, 盡管有的企業并非故意如此, 但由于習慣思維以及傳統的做法等, 其活動中不免含有非道德因素。有的問題,盡管從法律的角度講并不違法, 但確有不道德的一面。對此, 由行業協會制定統一的行業職業道德標準,對市場營銷活動加以規范, 其效果會更好。

總之,市場營銷道德問題廣泛存在于企業的營銷活動之中。在市場轉型期只有早日重視,防患于未然, 才能沿著健康的方向穩步前進。

參考文獻:

[1]潘建國王芳:要重視市場營銷的道德倫理.中國商辦工業,2001(4)

篇(10)

二、重慶地區古建筑的主要特征及現狀

重慶地區古建筑是中國傳統古建筑的縮影,它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古建筑的基本構造,還有它自身的特色,雖然保存至今的很少,但是留下來的仍然具有很大的文物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一)古建筑的類型

重慶古建筑的類型有軍事設施、公用設施、民用設施、園林設施和其他的古建筑形式。

1.軍事設施。重慶因為地理環境特點的原因,有著非常豐富的軍事建筑,如城墻、城門、碉堡等,這些軍事建筑及設施分布在許多古城鎮之中。重慶歷來都是軍事上的必爭之地,如巴南區的豐盛古鎮在古代是通往南川、涪陵的必經之地,其在清代修有數十座用于防御的碉樓,現今保存完好的有10座。

2.公用設施。歷史上重慶地區的公用設施有寺廟、道觀、會館、墓葬群、古鎮村落老街和道路等。寺廟有很多,包括雙桂堂、慈云寺、羅漢寺等;道觀有老君洞、張飛廟、南山老君洞、沙坪壩龍泉洞等;會館有湖廣會館、禹王宮、文昌宮等;墓葬有巖墓、磚墓、土坑墓等,古鎮村落老街有磁器口、淶灘、雙江古石板街、清西沱云梯街、建于明朝洪武年間羅氏宗祠、巴縣衙門等。

3.民用設施。重慶民用設施有民居、書院等。民居大多是傳統的中式建筑,特色民居是吊腳樓。吊腳樓依山坡就勢而建,因地制宜,是為了防洪防災而建的,遍布于重慶各大古鎮及重慶主城區。書院在產生之初,常與僧院、道觀為鄰,選擇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中。古老的書院體系從中國唐代開始,到清末退出歷史舞臺,存在了1000多年。重慶書院大都是由寺廟或有錢人家的大院改建而成的,如磁器口古鎮的翰林院。

4.園林設施。中國園林是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的一種,講究的是自然山水,融合了中國的各種建筑小品于一體。重慶的園林多屬于寺廟園林和風景名勝區園林,寺廟園林與寺院結合在一起既表現出園林的形態,又反映出宗教的特征。構成寺廟園林建筑群的有亭、臺、樓、閣、雕窗柱廊、橋梁和牌坊等,結合書法、牌匾、繪畫、雕塑、建筑、家具等藝術底蘊,更便于寺廟與園林的完美結合。這些寺廟園林大多又處在風景名勝區內,與重慶山水相結合,通常是背靠山面臨水的風水絕佳寶地,如華巖寺、老君洞等。5.其他。重慶地區還有其他的建筑類別,如窯址、戲臺、石刻雕塑和鹽泉等。窯址,如涂山窯,清溪窯等;戲臺有偏巖古鎮禹王廟前名為萬年臺的戲臺;石刻有淶灘摩崖石刻、路孔的千佛洞、北山摩崖造像、寶頂山石刻;鹽泉有寧廠鹽泉中的白鹿鹽泉。

(二)重慶地區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重慶地區的古建筑屬于緊湊型山地建筑,有著本地的個性文化特征。重慶地區的建筑多以穿斗結構為主,少量抬梁式;磚木竹土為墻,竹作筋相當于現在的鋼筋,再夾土或者碎石作夾壁墻;桃檐形式多樣,有廡殿、懸山等;城鎮街道多以青石鋪之,因此很多古鎮都有石板街之稱;斗拱較簡單,以實撐撐拱居多;吊腳樓設有閣樓、臨街面的單挑或雙挑外廊;窗有空花窗飾和鏤空雕飾等,門主要是以合頁門、搓板門為主;建筑群中都有良好的排水系統,用水主要是以打井取水。

1.建筑原料。重慶地區建筑原料主要是就地取材,如竹、木、磚、石等都是重慶本地方便取用的建筑材料。特別是竹子,此地竹料豐富,為這一地區建筑增添了獨有的特色,竹的運用是重慶地區古建筑材料的一大特征。

2.建筑構圖。重慶的建筑構圖要從建筑個體和群組平面布局上分別來看,個體建筑還是以中國傳統建筑為模式,坐南朝北、木磚瓦結構為主;群組建筑中布局非常靈活隨意,建筑物與園林常常結合在一起。中國的院宅講究的是規矩禮制,而園林講究的是自然。在重慶地區寺廟園林中,宅沒有特別講究對稱,而是隨地形而建,空間形態中重慶古建筑物中通常分為單開間、間和三開間,宅與宅的關系變得主次不明,講內講外。

3.藝術特征。建筑美是設計美和功能美的組合,建筑的形成由于受到思維的局限性,有其不完美性。建筑是物質和精神共同構建而成的,不能隨意地建造,建筑除了要滿足精神的需求外,還需要穩定的結構。精神世界需用物質所表現,建筑是精神世界的物質產物。建筑形態通常由點、線、面、體、質、色構成,并運用光、陰影的作用,帶給建筑的是不一樣的藝術表現。建筑所處的位置、構成的形式都要遵從于功能。藝術特征由裝飾、造型、山水文化、寫意山水、詩意、文人墨寶等方面組成。裝飾類別有門、窗、撐拱、脊飾、檐枋、攔板、雀替、家具、石桌石凳等。文人留下了很多詩、畫形成了山水文化。重慶古建筑所處的環境各異,也因功能意境而不同,所表現的藝術特征具有獨特性。在整體與單個建筑的關系中存在對比關系,單個的建筑具有節奏感,多樣的單體建筑構成了整個建筑群,它又具有整體性。

(三)重慶地區古建筑的現狀

通過對重慶地區的古建筑的走訪及調查,重慶現存古建筑群,如古鎮、老街和古城有數十個,里面的民居、商鋪、牌坊等建筑群保留得相當完整,遭到破壞的古建筑也有許多。其中寺廟建筑也有幾十座,但多數存在不少的損傷,因為白蟻噬咬、自然風化等原因還在不斷地受到侵害。宗教建筑多存在于古鎮中,市中心也有不少,多數都經過幾朝幾代的維修與重建而得以保存,當然也有很多毀于戰爭、等非自然因素。重慶地區古軍事建筑文化保存最完好的是合川的釣魚臺,也有逐漸消失的重慶古城門。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古建筑,它們多集中在一處,有的已經被考古發掘出來,得到了一定的保護,尚未發現的還需要考古隊調查研究。

上一篇: 幼兒園安全教育論文 下一篇: 財務分析畢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福利福利AV | 日韩r级视频在线观看 | 最精彩色站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精品自拍偷拍 | 亚洲中文字幕宗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