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04: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石油化工概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課程建設與改革的總體框架
課程建設要突出特色[2]。在地方應用型工科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建設與改革要始終要求立足于特定行業,依托工科行業這塊“自留地”來推動專業發展,培養具有解決特定行業內企業經營管理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專業人才。這即是說,要將工科特色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建設與改革的主導方向,在課程建設與改革中強調工科特色與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深度融合。課程建設與改革是一項綜合性的整體建設,課程建設的各項內容彼此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3]。在課程建設與改革中推動工科特色與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深度融合,培養具有工科特色的復合型經濟管理類人才,其總體框架可概括為5個方面(圖1)。由圖1可知,在課程建設與改革中實現工科特色與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深度融合,其總體思路為:(1)優化教學內容,要構建以解決行業內企業經營管理問題為核心的教學內容體系;(2)充實教學條件,要實現以工科特色為主線的教學條件的轉變;(3)促進教學過程與考核的科學化,要完善能充分體現行業內企業經營管理規律的教學過程與考核體系;(4)提升教師素質,要塑造具有工科知識背景的經管教師隊伍;(5)強化實踐教學,要設計工科特色的經管實踐教學環節。這5個方面內容共同構成了工科特色的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建設與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從圖1能夠看出,工科特色的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過程與考核、師資建設、實踐教學的統一體。其中,教學內容的改革,要求在適當增加工科類課程的基礎上,教師的教學緊緊跟隨時展和特定產業發展,充分掌握行業內企業經營管理的最新前沿與發展趨勢。教學條件建設首先要求組織編寫具有工科特色的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材,著力解決工科特色的經管專業教學的一些共性問題,實現以工科特色為主線的教學條件的轉變。教學過程和考核的科學化,要求從解決行業內企業經營管理問題入手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凸顯行業內企業經營管理的典型案例教學作用,并逐步建立以解決行業內企業經營管理問題為中心的教學考核體系。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則強調引進具有工科背景的經管師資的重要性,將派遣教師進修工科類課程、派遣教師到企業調研學習作為解決現有教師欠缺工科知識問題的重要途徑。在實踐教學環節,要強化與行業內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并建立具有較高仿真性的模擬實驗企業經營管理場景的經濟管理實驗室。
三、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具體內容
在課程建設與改革中實現工科特色與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深度融合,具體內容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過程與考核、師資隊伍、實踐性教學環節共5個方面。
(一)優化教學內容
要以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為核心,推動課程建設與改革向縱深發展[4]。為培養具有特色的復合型經管人才奠定基礎,必須構建以解決行業內企業經營管理問題為核心的教學內容體系,不斷優化教學內容。1.增添工科專業基礎課程。地方應用型工科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可在保持原有專業課程體系基本不變的基礎上,適當增添個別體現工科特色的基礎課程。筆者所在的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近年來為了突出石油化工特色,在專業課程中增加如石油化工過程概論等基礎課程。2.設置行業經營管理類課程。這是指在課程體系中設置反映特定行業特色的經濟管理類課程,如近年來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針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開設了國際石油經濟學、石化商品學等課程,針對市場營銷專業、會計學專業學生開設了石化商品學等課程。3.教學內容緊跟行業經營管理最新前沿與發展動態。這主要是追蹤學術前沿,實現經濟管理類教學內容體系的不斷更新,如請行業內企業管理層到校做學術講座,介紹行業經營管理經驗與發展前沿,及時將企業經營管理最新發展動態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如近年來,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依托茂名石化公司、中海油西部公司等石油化工企業,聘請這些公司高中層管理者到校為學生做行業經營管理前沿講座,加深了學生對行業特色的把握,也實現了教學內容與行業發展的同步前進。
(二)充實教學條件
教學條件建設包括教材、教學大綱、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教學硬件設備等諸多方面。為培養具有特色的復合型經管人才,充實經濟管理類各專業建設條件,實現以工科特色為主線的教學條件的轉變,須從教材、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教學大綱等方面展開研究。1.編寫工科特色的經濟管理類教材。在課程建設和改革中,教材建設是關鍵環節,教材選用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質量[5]。因此要積極聯合其他同類型工科高校教師,組織共同編寫具有工科特色的經濟管理專業教材。2.編寫凸顯工科特色的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根據工科行業特色及其用人規律,對經濟管理類專業如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學、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設計,在知識、技能、能力、素質等方面,設置明確具體又具有操作性的課程體系與教學進度安排。近年來,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積極推動石油化工特色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建設,制定出了具有石油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為打造工科特色的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奠定了制度基礎。3.編寫凸顯工科特色的教學大綱、實驗大綱、實習指導書。要從凸顯工科特色的要求出發,結合工科企業經營管理實際需要和行業特色,編寫相應理論課程以及實習、實驗、實訓等實踐性教學大綱或實習指導書等。比如,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近年來組織專業教師編寫了凸顯石油化工特色的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大綱、實訓指導計劃等。
(三)促進教學過程與考核的科學化
教學過程與教學考核是教學組織實施及其效果檢驗的關鍵。要在廣泛調研行業經營管理現狀的基礎上,找出當前行業內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規律,并依據這些經營管理規律,對教師選聘、備課、課堂講授、課堂討論、實習教學乃至畢業論文指導與學業成績考核評定等教學過程和考核體系的諸多環節進行設計,完善充分體現行業特色和企業經營管理規律的教學過程與考核體系,促進教學過程與考核的科學化。1.從解決行業內企業經營管理問題入手設計教學過程。要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凝練行業經營管理的主要問題,并以回答企業經營管理問題作為教學設計的導向,有的放矢,圍繞問題進行教學安排,設計教學過程與環節。當前,在教學方法上不少教師仍以講授為主,探究式、討論式教學有待推進[6]。從解決行業內企業經營管理問題入手,要求積極推行探究式、討論式教學。2.將行業內企業管理經驗作為主要教學案例。要在查閱文獻資料、走訪調研企業的基礎上,搜集整理行業經營管理的主要案例,建立行業經營管理教學案例庫。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盡可能地采用行業內企業經營管理實際案例來進行講解,以加強學生對行業內企業經營管理的認識。3.建立以解決行業經營管理問題為中心的能力考核體系。設計以行業經營管理問題為中心的教學過程,在授課過程中充分挖掘行業經營管理內在本質,必然要求建立以解決行業經營管理問題為中心的能力考核體系。
(四)提升教師素質
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導力量。優良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人才保障[7]。工科特色的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建設與課程體系改革,要求“引培結合”,通過在職學習、脫產進修、引進工科背景或工作經驗的經濟管理類師資,推動經管師資隊伍朝著專業化、特色化方向發展,塑造一只具有工科知識背景的經管教師隊伍,提升教師素質。1.引進具有工科背景的師資。引進既具有行業從業經驗、又有經濟管理專業知識的高素質師資,彌補現有師資隊伍企業實際工作經驗的不足的缺陷,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升經濟管理類師資隊伍素質。2.引進具有工科專業背景的經管師資。在引進的經管專業教師中,強調教師原有專業知識具有工科背景。如引進的市場營銷專業的博士研究生中,其本科階段為工科專業。這樣,該引進人才對相應課程的理解可能較之于單純市場營銷專業博士畢業生更深刻、更全面。3.派遣教師進修工科類經管課程。教師團隊不僅要教好課程,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素質,及時更新知識[8]。這要求采用在職培訓、脫產進修等方式,推動現有教師加強對工科類經管課程的學習,以期達到勝任工科類經管課程教學任務的目的。4.派遣教師到行業內企業調研學習。這是指加強與企業的互動,派遣教師到企業進行企業經營管理實踐調研、跟班學習等,以加深經管專業教師對企業管理經營活動的認識,拓展教師知識面。如近年來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要求教師加強繼續教育學習,鼓勵教師利用寒暑假時間到周邊的石油化工企業進行實踐調研、跟班學習,從而加深了教師對石油化工企業的認識,有力推動工科特色的經濟管理類課程建設步伐。
(五)強化實踐教學
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工科特色的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建設的重中之重。如會計專業培養的學生將來是要從事具體的會計實務與會計管理工作[9],因此必須加強會計學生在實踐環節的應用能力。為體現工科特色,要一方面加強與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基地的傳統教學機制,另一方面將著力建設模擬行業經營管理場景的經濟管理實驗室,增強經管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工科特色。1.與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基地。當前多數應用型工科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都建立了一些具有行業特色的實習基地,筆者認為一方面要提升這些實習基地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過與周邊城市相關企業的合作,進一步增加企業實習基地的數量。如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與茂名石化等石油企業共建實習基地,組織學生到石油企業工作現場聽取公司經營管理人員的講解,加深了學生對石油行業的理解,推動了工科特色與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深度融合。2.建設模擬行業經營管理場景的經濟管理實驗室。要在充分調研行業經營管理流程、運作模式、決策程序的基礎上,建立模擬行業企業經營管理場景的經濟管理實驗室,推動經管實踐教學朝著特色更鮮明、實用性更強、針對性更準的方向前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4-0175-02
我國目前的教與學的方式,以傳統的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征。具體表現為: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而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得知識并學以致用;教師經常布置的多是以書面形式完成的“小作業”,而很少布置一些通過討論、合作等途徑完成的“大作業”;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也很少有師師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討論的條件和途徑。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以課堂為中心,以老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情況,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
因而,根據學校發展定位、圍繞化工專業培養目標以及石油化工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提出立足“卓越計劃”的“油類”課程群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的研究課題。構建“油類”課程群平臺,并在此平臺上,開展接受教學模式、探究教學模式、自主教學模式、協同教學模式、自動教學式等多元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油類課程群的構建
課程群建設是近年來高等院校課程建設實踐中出現的一項新的課程開發技術。課程群是指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圍繞同一專業或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為完善相應專業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將相應專業培養方案中的知識、方法、問題等方面具有邏輯聯系的若干課程重新規劃、整合構建而成的有機的課程系統。其基本思想是把內容聯系緊密、內在邏輯性強、屬同一個培養能力范疇的同一類課程作為一個課程群組進行建設,打破課程內容的歸屬性,從能力培養目標層次把握課程內容的分配、實施、保障和技能的實現。
在深入對突出學校辦學特色的“油類”課程進行調研和分析基礎上,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以適應技術進步,以“知識層、目標培養”為基準,以課程資源的優化整合為重點,以課程群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為主要內容,通過梳理各課程內容和課程間的關聯性,在對相關課程的內容進行優化整合的基礎上,組織校企專業課程建設委員會對“油類”課程群的知識內容進行進一步的研討,最后選擇滿足“卓越計劃”培養目標要求的《石油煉制工程》(含專業實驗)、《石油化工概論》、《石油化工工藝學》、《石油儲運基礎》等4門課程構建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油類”課程群。
“油類”課程群平臺為克服傳統學習模式的不足提供了途徑,為網絡環境下多元學習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條件。
二、探索課程群平臺下的多元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多元教學模式是以課程群網絡平臺為條件,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的學習模式。該學習模式體現了學生和教師、理論和實踐、虛擬和現實、遠程和現場等的和諧統一,創造了不同學力的個體都能學習的環境。使每個不同個體的學生都成為成功的、有效的學習者。同時,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教學條件及資源日趨緊張,學時、師生比、場地都顯出劣勢(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困難),利用網絡教學可在一定程度緩解這些問題。
1.接受教學模式。老師通過課程群網絡平臺布置作業,學生在網上完成教師指定的任務。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利用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網上即時作業和復習任務,并可進行網上自測,通過反復的練習和答案解析來鞏固知識。這種學習方式擺脫了師生面對面的教與學的模式,可不受場地、不受時間限制。對于大眾化教育,有很好的適應性。尤其對全校公選課,在學時少、上課場地緊張的情況下,體現了獨特優勢。
2.探究教學模式。美國《科學探究與國家科學教育標準》教與學的指南(NRC,2000)明確提出,基于探究的教與學的活動需要營造相應的學習環境和機會,使學生能夠面對新的問題,深化他們的認識以及學會邏輯性和批判性地思考周圍世界中的事物和現象。探究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探究問題為主導,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展開閱讀、思考、操作,繼而分析、交流,尋求結論。網絡環境下的探究教學模式是指以網絡為交流平臺、資源平臺和認知工具,以主題為學習活動的目標,學習者通過自主探究或協作探究方式來主動學習的學習活動。自主探究――學生獨立地對所確定的主題(老師給出或自己提煉)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課程群平臺提供的信息包括文本、圖形、聲音、視頻,甚至還有虛擬仿真的內容進行主動的選擇,整理、分析的學習方式;協作探究――在網絡環境下以討論的形式開展小組內或班級內的協作與交流,借助多種方式與老師和同學互動,對問題進行探究,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與提高――學生經過自主探究或協作探究后,形成的成果要在課程群平臺上進行,后教師可通過網站進行評價,其他學生也可以進行互評。學生通過網上答疑、網上討論等形式,了解教師對自己學習情況的點評,繼而進行階段性學習的自我評價與反思,對當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概括總結,并且與同學就學習效果進行相互評價。探究教學模式既重視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并且探究成果的表現形式可以多樣化,既可以是文字又可以是語音、視頻、PPT等。
3.自主教學模式。自主教學模式,是指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學、討論、交流等方式,讓學生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的教學過程。這種模式強調結合學生內心世界的強大力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興趣性、創造性和研究性。有效地實現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學習由單純的記憶、模仿訓練轉變成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種形式。基于網絡下的自主教學模式與課堂上的自主教學模式相比更具優勢。如資源共享,互動方便,環境開放,自我檢測等,課程群平臺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更大自由,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主動性得到增強,教學資源得到更充分利用,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更為方便和充分。網絡評分系統和測試系統,則為自主學習方式下的學生進行自我檢測和評估提供了途徑。學生可根據上網學習記錄、自主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網上交流互動的情況和網上測試記錄等多個維度綜合評定網絡自主學習成績,了解和反省自己學習的過程,對當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概括總結。
4.協同教學模式。學習是一個社會過程,要通過在社會情境中與他人的交流而獲得。協同教學模式是基于課程群平臺的一種合作學習模式。學生分成小組或團隊,由老師或學生自己確定主題,各組組長負責分配成員任務,通過資料收集、整理、探討、生成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形成論文,制成PPT。然后由組內選出代表,在課堂展示PPT,教師和全體學生可在現場提出意見。課后再根據課堂上的PPT進行修改,將修改后的成果分享到課程群平臺,通過平臺生生互評,評為最佳制作、最佳風采、最佳團隊等。這種將學生分成小組或團隊,基于網絡的協同教學模式是通過有著明確責任分工的合作學習方式來完成共同學習任務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基于課程群平臺進行如競賽式、討論式等各類形式的協作,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團結合作、與人溝通等綜合素質。
三、小結
1.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并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
2.教師在課程群平臺上要扮演領路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或片面的認識;創設符合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宜的教學內容和資源。
3.根據不同培養目標層次,研究探索與不同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有效應用網絡教學模式。如對于專業必修層次可采用課堂教學與在線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而對于通識選修層次可采用基于網絡資源利用的自主學習為主的網絡教學模式等。
4.課程群平臺是一款良好的“輔助劑”,能夠幫助學生消化吸收在課堂上沒來得及消化的“營養”,是學生學習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劉思峰,方志耕,黨耀國.定量方法(模型、預測、決策)精品課程群教學改革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2):32-34.
[2]龍春陽.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選擇[J].現代教育科學,2010,(2):39-141.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
本工程為2萬噸級液化泊位沉箱碼頭,地處某沿海地區。通過搜集相關資料,同時運用相關知識,對碼頭結構做出科學的設計,并且對碼頭進行合理的平面布置。
二.課題依據
根據工程實際,本設計擬采用重力式沉箱碼頭結構,碼頭規模為2萬噸級,功能為液體石油化工品碼頭。
此設計的依據:
(1)所學教材:水力學,水利工程制圖,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學,工程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地基基礎,港口水工建筑物,港口規劃與布置等;
(2)圖集:港建標準圖集等;
(3)國家現行有關規范和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海港總平面設計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海港水文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港口工程荷載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重力式碼頭設計與施工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防波堤設計與施工規范、港口與航道土木工程師實務手冊,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港口工程地基規范等;
(4)其他:中國海洋大學勘察設計開發院.萊州港擴建二期工程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等。
三.意義
隨著經濟個球化的發展,運輸事業發展迅猛,運輸力一式也日漸多樣化,但是水上運輸做為承擔著大數量、長距離的運輸,以其成本低廉、安個可靠,仍是在干線運輸中起主導作用的運輸形式。碼頭做為其航運的起始點,其靠泊能力必須與運輸市場需求相適應,因此近年來國內各港口的筑港事業也在不斷擴大。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海上油品運輸市場日益繁榮,油品運輸船舶大型化己經成為降低運輸成本的卞流發展趨勢。由于港口碼頭建設周期長、審批手續繁雜等原因,港口碼頭的建設速度不能完全滿足國內船舶運輸大型化的發展速度,一些在用老舊碼頭而臨被海運市場淘汰的局而。對于港航專業的學生,掌握好學校所學的知識,同時對于實際工程加深認識,對于我們今后的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我們將更從容的去面對今后的工作。
通過畢業設計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可以培養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正確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畢業設計要求我們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獨立系統的完成一項工程設計,解決與之有關的所有問題,熟悉相關設計規范、手冊、標準圖以及工程實踐中常用的方法,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強的顯著特點。因此畢業設計對于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提高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四.國內外研究動態
重力式碼頭作為我國重要碼頭結構之一,在碼頭工程施工中已被廣泛應用。重力式碼頭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僅具有抗凍、抗病和堅固耐久特性,同時對船舶荷載和地面荷載也有一定承受能力。重力式碼頭憑借其獨特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的提高港口競爭力,滿足大型船舶需求。然而,在用重力式碼頭結構進行施工的時候,也會出現一些間題。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采取相應措施以更好的對重力式沉箱碼頭施工質量進行控制。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不斷的發展,重力式碼頭施工質量將會得到有效控制,更好的促進港口發展。
另外,重力式碼頭雖然具有結構簡單,耐久性好,適應荷載變化及施工方便等優點,在工程上得到廣泛的采用,但由于它是依靠結構自身重量來獲得穩定,因此比較沉重,對地基條件要求較高,在實踐中,由于地質條件的估計不足,或者施工中對地基及基礎的處理不善,而造成碼頭的位移和沉降量過大,甚至發生結構整體失穩滑坡,導致碼頭破壞的例子也時而出現.因此地基的處理就成為在軟基上建造重力式碼頭的關鍵.
最近幾年,隨著起重安裝設備的不斷提升,特別是大型半潛駁在沉箱浮運安裝中的應用,沉箱結構越來越大,由幾年前500t控制到目前超過3000t。根據我們了解,國內大型沉箱以前通常用于重力墩式結構,在連片式深水泊位的應用主要在這幾年才開始采用。重力墩式結構后方沒有填土,沒有水平土壓力的作用,基床應力的問題并不明顯。而碼頭前沿水深不大的情況下,有填土土壓力的重力式沉箱結構的安全指標取決于抗滑、抗傾和基床應力,然而,減小結構自重會降低抗滑、抗傾的穩定系數,通常不考慮通過減小結構自重的辦法來降低基床應力。
五.研究的基本內容
1.確定碼頭的平面尺寸、碼頭結構型式及構件的主要尺寸;
2.環境條件收集與選定;
3.碼頭主要構件的內力計算;
4.碼頭結構穩定性驗算,基床承載力驗算;
5.選擇碼頭附屬設備,主要為系船柱和護航。
六.成果形式
1.要求完成的圖紙、規格及說明書
(1)計算書要求:結構計算書一份;
(2)碼頭、結構施工圖。
2.主要內容包括;
(1)碼頭設計總說明;
(2)碼頭平面、立面和剖面圖;
(3)結構設計總說明;
(4)結構布置圖和配筋圖;
七、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海港總平面設計規范(JTJ211-99).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海港水文規范(JTJ213-98).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港口工程荷載規范(JTJ215-98).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重力式碼頭設計與施工規范(JTJ290-98).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港口工程地基規范(JTJ250-98).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防波堤設計與施工規范(JTJ2981-98).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7.港口與航道土木工程師實務手冊(編寫組)編.港口與航道土木工程師實務手冊.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5
8.馬云球.港口水工建筑物.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8
9.洪承禮.港口規劃與布置.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10
10.董勝,孔令雙.海洋工程環境概論.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3
八.研究工作進度
20XX.12.2120XX.01.10 完成荷載作用的分類計算;
20XX.01.1120XX.01.20 完成畢業論文中期檢查;
20XX.01.2120XX.02.10 完成碼頭的穩定性驗算;
20XX.02.1120XX.02.28 完成結構內力及承載力基床,地基計算;
2010年6月,教育部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共同在部分高校中組織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計劃中指出:目前工程教育的緊要任務是借鑒世界先進國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經驗,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模式,通過教育和行業、高校、企業密切合作,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大批各種類型的工程師。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由于其在學校及石油行業中的特殊地位,被列為“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試點專業,為了制訂定位準確、可操作性強、與本專業特點結合緊密的培養計劃,分別對目前培養模式的優缺點、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意見反饋、學生在校期間的困惑與愿望以及新的培養計劃的評價體系等作了大量的工作和細致的探討。
一、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發展及特點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簡稱機自專業)(前身是“石油礦場機械”專業)1952年成立于清華大學石油系,1953年以石油系為基礎創建北京石油學院時正式定名。1983年按國家教委專業目錄的規定,改為“礦業機械”專業。1993年按國家教委專業目錄的規定,改為“機械設計及制造”專業。1999年與“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專業合并,改為“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專業代碼080301)。2008年,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特色專業。2011年8月,教育部公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1年學科專業名單(教高廳函〔2011〕40號),正式批準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加入“卓越計劃”。自2012年起成立1個30人的本科試點班。試點班學生的培養注重機械設計與制造兩個方面的均衡發展,并以石油機械為特色,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為應用型工程師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校機自專業不僅是通用的機械工程學科,而且是石油機械工業的支撐學科。50多年來,機自專業已經培養出了一大批從事石油機械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為我國石油工業的創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石油天然氣工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越來越突出,與石油裝備相關的高新技術也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對機自專業的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機自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中國石油大學幾十年、幾代人的努力,目前機自專業已經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主要表現在石油石化機械特色鮮明,有足夠的石油主干專業基礎,注重高新技術在石油石化機械中的應用;厚基礎、寬口徑、大平臺的專業培養,專業設置模塊化方向明確。但是,在目前的教學計劃中還存在著以下問題:
1.學分總量偏高
全國各大高校機自專業學分要求基本在180學分左右,其中山東大學要求最低,為152學分;中北大學學分最多,為211.5學分。中國石油大學機自專業學分要求194.5學分,從整個調研狀況來說偏高。學生也反映課程設置比較多,學生很多情況下都是排滿全天的課程,不僅聽課效果不好,甚至連做作業的時間都很緊張。在這樣的學習條件下,學生的思考及創新活動在時間上受到很多限制。
2.專業課開設比較晚,且過于集中
現有教學計劃中,另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是專業課程開設較晚。學生的普遍反映是,在一、二年級幾乎很少體現專業間的差別,即所開設的課程基本都是公共課,目前的教學計劃中只有在第二學年的秋季學期和春季學期分別開設的“電工電子學(一)”和“電工電子學(二)”屬于專業基礎課程。這樣的課程體系安排造成學生因為對專業不了解而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與其他專業有什么區別,個別同學這種迷茫情緒蔓延,甚至會導致厭學。
從整個培養計劃中可以看出,專業課主要在第三學年即第五學期開始,第五學期要求完成22個學分,除了一門高級外語,其余均為專業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大都集中在第六、第七學期,其中第六學期擬開設專業選修課程12門次,計25個學分。第七學期擬開設專業選修課程22門次,計51學分,學生普遍反映專業選修課開設過于集中,導致學生在選擇課程的時候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取舍,與當初寬口徑的專業教學產生了矛盾。
3.實踐教學模式單一,與企業結合不夠緊密
目前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以課程設計、學校工廠實習以及企業參觀實習為主。目前來看,實踐教學主要以校內各種實踐為主,到企業和生產現場去實習,則主要是以參觀為主,學生很少有機會直接參與到社會生產中,而在學校里完成的實踐教學則存在著設備及知識更新慢、與社會生產脫節的情況。
4.總體培養模式單一,對學生個體差異化培養關注不夠
針對目前一個專業一個培養計劃的情況,可以說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施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大膽改革和嘗試。從本校機自專業來看,從近5年本科生畢業去向分析,約有20%左右選擇讀研,另外80%選擇就業走向社會。但是事實上,在本科培養計劃的制訂和實施過程中基本上都是按照同一套系統進行的,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差異并沒有給予更多的關注。從學生畢業的反饋信息中可以看出,單一培養模式下本科畢業生存在許多問題。對于考研深造的學生,其科研及創新能力明顯不夠,幾乎所有上研的同學的科研工作都是在研究生階段才開始的;對于走向社會的同學,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扎實,但是工程實踐能力相對薄弱,在走向工作崗位以后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對其進行工程實踐能力及素質的培養。
三、機自專業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改革思路
根據以上分析,針對目前機自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制訂為契機,充分調研,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科培養計劃進行改革和修訂,從而完成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制訂。另外,“卓越計劃”對教師的工程實踐背景具有較高的要求,需要把提高和增強本專業教師的工程技術素質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
1.精減學分,突出石油特色
針對目前機自專業學分多、課程重的情況,在充分調研與論證的基礎上,精減學分,減輕學生負擔。通過與學生座談,發現目前所設課程中有內容重復的現象,還有一部分課程與專業的關聯度不夠,學生學完之后的收獲僅限于拿到了學分,并沒有對專業學習起到應有的作用。對于上述課程,在充分論證之后應予以精減。
在中國石油大學框架下的機自專業,學生的就業有80%是石油相關企業,具有石油機械的相關知識對于就業的學生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所以對于目前培養計劃中已有的石油機械的相關課程繼續保留,以強化機自專業的石油特色,實現中國石油大學機自專業特色及差異化發展。
2.合理配置專業課,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積極性
針對目前專業課開設較晚的情況,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制訂中,將專業基礎課提前到二年級,甚至可以在一年級就增加一些諸如專業概論這樣的滲透性課程,讓學生在基礎學習的同時對于機自專業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從而明確相關基礎課程在將來專業學習中的作用與意義,這樣,會大大提高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專業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終實現學生學習以被動接受為主向主動學習的模式進行轉變。
針對目前專業選修課過于集中的情況,需要對專業選修課進行分組和分類,內容重復的進行優化和精減,并將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將專業基礎課程部分提前到第三和第四學期。
3.校企聯合培養,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充分發揮中國石油大學的石油資源優勢,與相關石油企業密切合作、聯合培養。學校專業教師與企業參與聯合培養的工程師共同制訂靈活的、可操作性強的培養計劃,最大限度地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這樣,實踐教學就從學校虛擬走向生產企業,從紙上談兵升級為現場操作。為了避免實踐教學流于形式,使實踐教學真正落到實處,還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強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將職業資格培養引入到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中。為了加強本科生的工程實踐經驗,美國、法國、德國都將職業教育作為本科教育非常重要的內容。[4]機自專業也相應地增設AutoCAD認證、SolidWorks認證、Pro/ENGINEER專業認證、UG認證等軟件工程師職業培訓內容。企業需要的是獨立工作的專門人才,經各種軟件工程師的培訓,是從“通才”到“專才”的后續教育,是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有力保證,經過職業資格培養的高校畢業生能夠更快地入獨立工作狀態,很受企業歡迎。
4.加強專業引導,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
在卓越工程師人才選拔上,要充分體現專業教師的引導作用。在入學一年級兩個學期的教學中,改變專業介紹是學生與專業唯一一次接觸的現狀,讓學生提早接觸專業,從了解專業深化為理解專業,進一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個人能力進行理性的自主選擇。對于動手能力強、就業目標明確、自主學習能力高的學生,引導其走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方向;而對于創新能力強、有刻苦鉆研精神并致力于讀研深造的學生,則更多地進行理論知識的深化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使得卓越工程師的選拔更加客觀,并加強了對學生個體差異化的關注。
四、機自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保障措施
1.學生遴選與教學等相關制度的配套
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在目前來講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全新嘗試和探索,盡管從培養的目標和適應社會需要的情況看,其積極意義是肯定的,但是在培養過程中還要求學校必須有比較完善的相關制度配套。
首先,學校層面要加大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宣傳力度,讓學生正確認識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鼓勵、引導學生主動了解并理解機自專業的專業特點、就業方向、工作內容等方面的知識,建立一套科學的、可操作性強的卓越工程師班學生選拔制度。
其次,對于卓越工程師“3+1”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要在教學資源配置、學籍管理等方面走在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的前面,針對一些常規的情況和一些特殊的情況,相應的應對措施要全面、可靠,真正做到為人才培養保駕護航。
2.建立完善的教師培養與選拔制度
要實現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擁有一支實力雄厚、工程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是人才培養成功與否的關鍵。
首先,學校應加大對在校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引入和培養一批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學校應出臺一系列特殊政策,鼓勵在校教師走向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可以通過到企業攻讀博士后、掛職鍛煉及科研合作等形式培養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素質。同時,學校將進一步完善教師的職稱聘任、考核和培訓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以推進專任教師隊伍的建設。
其次,將企業經驗豐富的工程師聘請為卓越工程師的現場指導教師。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學校必須從實際出發,靈活掌握政策,因為一些企業中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工程師可能由于學歷問題、編制問題而不具備被高等學校聘為指導教師的學歷和職稱,但是,恰恰是這部分工程師才是彌補學校教育的最好的合作伙伴。聘任的企業兼職教師依側重有不同要求:企業實習指導教師以生產一線的高級工程師為主;企業授課教師必須是在專業相關的企業工作五年以上、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企業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必須是具有較深厚寬廣的工程實踐背景的企業高級工程師或從事相關專業技術10年以上的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且能全面、系統地掌握相應的工程實踐環節。
3.密切校企關系,建立高質量的實踐基地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已在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勝利油田分公司、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高原石油裝備公司、孚瑞特石油裝備公司、科瑞石油裝備公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業訓練中心(國家級)、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裝備總廠等單位建立了實習基地,為校企聯合培養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4.制訂完善的評價體系
實踐教學的評價一直是實踐教學環節的一個瓶頸,因為實踐教學的模式與課堂理論教學差距較大,主要原因是教學環境具有不確定性,考核形式多樣,學生個體工作量化標準難建立等,使得實踐教學的考核不夠客觀,從某些方面也影響了學生實踐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根據以上情況有針對性地制訂一套可操作性強、比較客觀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具體包括實踐教學總結答辯和職業資格認證。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under Complete Credit System
WANG Raofe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 of the credit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complete credit system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eachers. Further, consider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ing under the complete credit syste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re proposed to adapt the complete credit system.
Key words complete credit system;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teaching reformation
0 引言
集散控制系統課程是自動化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目前國內外工程領域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計算機控制技術,已經廣泛應用與石油化工、生物制藥、電力等過程控制行業。自動化專業的學生非常有必要掌握集散控制系統的相關的基礎理論、概念、結構、設計及評估的方法等。該課程實踐性非常強,涉及到控制系統的軟硬件組態、實時監測及操作、控制策略的設計等。這就要求本課程的教學應當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學生才能夠真正掌握應用。而在完全學分制的平臺下,如何在堅持本課程系統性、新穎性的同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是本課程教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第二部分將介紹學分制的起源和發展,第三部分將闡述完全學分制的優點及完全學分制帶來的挑戰,第四部分提出完全學分制下對本門課程的改革方向,第五部分進行總結。
1 學分制的創立和發展
學分制是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學分”用來計量學生的學習分量,用來衡量學生的學業完成狀況和學習質量。學分制中學生自主選課,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學分作為畢業并獲取學位的準則。
學分制起源于選課制,選課制中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專業及課程,是一種為發揮學生潛質和個性而創立的教學制度,由德國的教育廳長于1810年在柏林大學創立,隨著選課制的發展、完善和普及,學分制逐漸發展起來。
到1869年,哈佛大學的埃利奧特針對選課制的問題,提出了“智力適者生存”的理論,大學應該滿足學生在能力、智力上的差異,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1872年,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學分制在哈佛大學誕生,并在美國逐漸推廣。
學分制在創立之初制度不夠完善,存在較多的缺陷。全開放式的自由選課制度一度造成了教學的混亂,學生在選課時很少考慮課程體系和知識結構,造成知識體系混亂,影響了學習的質量。因此哈佛大學的歷任校長對學分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提出“集中和分配”的理論。將學生的選修課分為主修和輔修領域,規定了主修領域的最低學分數。從而保證學生接受的是系統的教育。(2)引入“導師制”。大學新生對學校的知識結構、課程所屬學科、課程的內容,以及是否適合自己的專業發展都非常陌生,要獨立地為自己選擇專業方向和合適的知識結構會非常困難,因此需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進修指導。(3)榮譽學位制。本專業內成績優異的優等生可申請榮譽學位,獲此榮譽的學生可免修最后一年的課程,該措施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學習風氣。(4)積點制。將學生的成績轉換為積點,積點制度能夠反映學生學習的質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5)強化通識教育。開設一般知識概論性課程,主要是文理教育,如人文、社會、自然科學領域的相關課程,以此類課程為本科教育的基礎。(6)建立核心課程體系。除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意外,還應設立核心課程,從而使學生能夠掌握清晰和重要的思想方法。
隨著學分制的不斷改革和完善,學分制逐漸趨于成熟。采用學分制后學生可自由選擇課程內容,可靈活安排學習時限,有專業教師指導培養過程,學業成績考查精確,學分制在培養創新人才上的優越性使其被多國多校采納實施。我國自改革開放后積極引入學分制,復旦大學等高校的完全學分制改革也表明了學分制在中國的生命力。建立與完善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學分制,使其能適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將是一個逐步深化、漸進的過程。
2 完全學分制的優點及挑戰
學分制發展到如今,有多種的實際操作形式,包括學年學分制、完全學分制、績點學分制和加權學分制。本校將于2014年下半年正式推行的是完全學分制。完全學分制是一種把必須取得的畢業總學分作為畢業標準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中每門課程及教學環節的學時數,確定課程的學分,設置少量的必修課和大量的選修課,規定各類課程的比例和學生畢業的最低總學分。
完全學分制的優點在于:(1)這一制度給了學生極大的自主選擇權利,學生在規定的學籍時間內,可自主選擇有興趣的課程和對應的教師,完成規定的必修課、修滿足夠學分的選修課、完成規定的實踐教學環節、達到畢業的總學分要求即可畢業。學生在自主選擇的過程中能夠自行構建特定的知識體系,能激發對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和創造性。該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利于調動和培養學生對科研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杰出人才。(2)該制度有利于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學生對課程的偏好能夠反映對其課程尤其是教師教學的評價,從而將促進教師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3)學分互認有利于充分、合理、高效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彈性學制也便于有特殊情況的學生自主安排學習時間,更具有靈活性。
完全學分制具有多種優勢,學生的自由選課、學時的自由選擇等等,給了學生足夠的自由空間,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比較多,給教師的授課帶來新的挑戰。
首先,授課真正成為了雙向選擇,教師是否開設某門課程不再由自己或院系領導決定,而是取決于學生的選擇。教師處于被學生挑選的狀態,最終可能出現有些教師課堂爆滿,而某些教師的課堂門可羅雀的情況。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自身素養、專業水平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其次,面臨開設大量課程。為真正做到使學生能夠自主選課,要求開設大量的選修課,同時所有課程在每一學期都能并行開出,在教師數量不夠多的情況下,每位老師都將承擔數門課程的教學。對教師而言,必須改變過去知識面單一,主講幾門課程的現象,掌握新的知識、承擔新課程的教學,重新定位自己的崗位。
另外,全員導師制度帶來的挑戰。初入大學的學生對完全學分制、將來的發展方向可能一片茫然。對課程的選擇可能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導師的指導,在此情況下,導師既要做到熟悉本專業乃至本校其它專業的課程體系,又要能夠兼顧各位學生的個性、興趣,從而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這對導師而言,是一項負有極大責任的任務,給教師的專業水平帶來新的挑戰。
為了適應完全學分制帶來的挑戰,本作者將對所授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后文將以集散控制系統課程為例,提出改革的方法和方向。
3 集散控制系統課程教學改革
(1)更新教學內容,保持先進性與前沿性。集散控制系統是在自動控制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CRT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而隨著這些技術的高速發展,集散控制系統也在經歷不斷的發展、推陳出新的過程。本課程的實用性非常強,隨著新產品、新知識的不斷涌現,課程教學內容也必須不斷更新。在授課之前,應多方面搜集相關資料,總結、歸納集散控制系統發展中的主要成果和前沿方向。在基礎理論之余,應增加網絡控制系統、現場總線等新類型的集散控制系統的內容,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前沿性。同時,應結合課題組成員的實踐和經驗,及時更新教學大綱,編寫既具有科學性、思想性、理論性、實踐性又具有先進性的教學大綱,提高學生對本門課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改進案例教學方式,將課程的教學轉化為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培養創新能力。以往的教學中雖然設計了案例教學,給學生講授了如Honeywell的Experion PKS等新型DCS產品的組成、結構、軟硬件組態等知識,讓學生更貼近實際工程。但這些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缺乏對實際產品的認識和運用,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不高。本課程的教學應針對實際的生產過程,合理安排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將相關知識、理論、案例有機結合,再融合相關學科的知識,達到真正的案例教學的效果。一方面,可安排學生去相關的過程控制廠家參觀實踐,更深入地了解集散控制系統。另一方面,可將學生分成5~7人一組,針對實際案例設計出合理的控制方案,在此過程中,學生查閱資料、自己動手組態,通過將所學化為所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學習的能力、綜合應用的能力以及創新的能力。
(3)優化考核方法。改進以往由理論考試來確定學生成績的方法,采取理論成績、平時成績、專題小論文的方法。由學生自選某一型號集散控制系統進行設計和應用,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匯報演講并撰寫專題小論文。這一考核方式即可評定學生對理論的掌握程度,亦可考核學生化理論為實際,分析實際課題并綜合應用的能力。
4 總結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體制的建立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在教育改革上與美、英等國呈現出一些共同的特點,更趨向于完全學分制。完全學分制以調動學生自主性、提高學習效率為理念,為創新型人才提供了發展的空間。推行完全學分制的同時,教師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勢在必行。本文在分析學分制的發展、完全學分制的優點和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對集散控制系統課程改革的方向。今后我們將不斷探索和實踐,立志培養適應時代需求、具有創新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13―0032―03
引言
現代社會,全球信息化的風起云涌席卷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隨著計算機、數字技術及網絡技術在信息領域的廣泛應用,各利,文獻信息的電子化、數字化給傳統的信息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信息檢索技術在現代社會尤其是教育領域得到飛速發展與廣泛應用。
一 基本概念
1 信息
信息就是經過加工后的數據,它對接受者的決策或行為有現實或潛在的價值。通俗地講,信息就是有用的消息。廣義地說,信息就是消息。
2 信息檢索
信息檢索是目前熱門的一個領域,其歷史由來已久。早期,在圖書館領域。就有文獻檢索,后來,隨著計算機的出現,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便出現了現在的信息檢索。信息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IR)就是對信息項進行表示、存貯、組織和存取的一種技術。現代信息檢索是指信息用戶在存在信息需求時的主觀能動性,表現在信息檢索能力上,信息意識強,信息獲取的能力就強。
3 信息檢索技術
信息檢索技術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檢索系統,如聯機數據庫、光盤數據庫或網絡數據庫檢索有關信息而采用的相關技術,主要有布爾檢索、詞位檢索、截詞檢索和限制檢索。信息檢索技術能根據用戶的查詢返回合適的信息,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過載的問題。
二 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
人類對信息進行有意識的組織活動早在4000年前就開始了,其方式就是圖書目錄的編制,使特定的信息能夠以結構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后來發展的索引(Index)則更進一步加速了信息的快速存取,人們通過索引可以從一個概念或一組詞出發,找到其他與之相關聯的信息。索引作為信息組織的手段之一,多年來都是以手工方式產生的,一般是南編制人員憑借其知識和經驗進行設計而形成的結構性的分類,這樣產生的索引為人們的信息檢索提供了方便,但也難免有分類上的局限性。另外,大型索引很難憑人力編制。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大型索引的編制成為可能,索引技術的發展也為快速的信息檢索提供了前提條件。
目前,信息檢索已經發展到網絡化和智能化的階段。信息檢索的對象從相對封閉、穩定一致、由獨立數據庫集中管理的信息內容擴展到開放、動態、更新快、分布廣泛、管理松散的Web內容;信息檢索的用戶也由原來的情報專業人員擴展到包括商務人員、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各專業人士等在內的普通大眾,他們對信息檢索從結果到方式提出了更高、更多樣化的要求。適應網絡化、智能化以及個性化的需要是目前信息檢索技術發展的新趨勢。互聯網規模的急劇增大以及存儲系統規模的日益增加推動了現有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
以下是當今比較熱門的幾種信息檢索技術:
1 智能檢索或知識檢索
傳統的全文檢索技術基于關鍵詞匹配進行檢索,往往存在查不全、查不準、檢索質量不高的現象,特別是在網絡信息時代,利用關鍵詞匹配很難滿足人們的檢索要求。智能檢索利用分詞詞典、同義詞典,同音詞典等改善檢索效果,比如用戶查詢“計算機”,則與“電腦”相關的信息也能檢索出來;進一步還可在知識層面或者概念層面上輔助查詢,通過主題詞典、上下位詞典、相關同級詞典,形成一個知識體系或概念網絡,給予用戶智能知識提示,最終幫助用戶獲得最佳的檢索效果。另外,智能檢索還包括歧義信息和檢索處理。
2 知識挖掘
目前主要指文本挖掘技術的發展,目的是幫助人們更好的發現、組織、表示信息、提取知識,以滿足信息檢索的高層次需要。知識挖掘包括摘要、分類(聚類)和相似性檢索等方面。
自動摘要就是利用計算機自動地從原始文獻中提取文摘。在信息檢索中,自動摘要有助于用戶快速評價檢索結果的相關程度;在信息服務中,自動摘要有助于多種形式的內容分發,如發往PDA、手機等。相似性檢索技術基于文檔內容特征檢索與其相似或相關的文檔,是實現用戶個性化相關反饋的基礎,也可用于去重分析。自動分類可基于統計或規則,經過機器學習形成預定義分類樹,再根據文檔的內容特征將其歸類:自動聚類則是根據文檔內容的相關程度進行分組歸并。
3 異構信息整合檢索和全息檢索
在信息檢索分布化和網絡化的趨勢下,信息檢索系統的開放性和集成性要求越來越高,需要能夠檢索和整合不同來源和結構的信息。這是異構信息檢索技術發展的基點,包括支持各種格式化文件,如TEXT、HTML、XML、RTF、MS Office、PDF、PS2/PS、MARC、IS02709等處理和檢索,支持多語種信息的檢索,支持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及非結構化數據的統一處理和關系數據庫檢索的無縫集成以及其他開放檢索接口的集成等。所謂“全息檢索”就是支持一切格式和方式的檢索,從目前實踐來講,發展到異構信息整合檢索的層面,基于自然語言理解的人機交互以及多媒體信息檢索整合等方面尚有待取得進一步突破。
另外,從工程實踐角度,綜合采用內存和外部存儲的多級緩存、分布式群集和負載均衡技術也是信息檢索技術發展的重要方面。
三 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對現代教育的影響
1 信息檢索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方法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引發了教與學的重大變革,利用信息檢索技術促進知識更新、提高自學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已成為當今教與學中重要的一環。自主性學習是伴隨著信息技術與網絡的發展而形成的嶄新的學習方式,是建立在信息檢索技術應用基礎之上的一種探究式學習方式,強調讓學生掌握認知的手段和方法,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自主性學習是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信息檢索是連接學習者與網上豐富資源的橋梁,學習者通過與信息資源的交互作用,獲取了所需的信息。更新了知識,滿足了個性發展需求,
激發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說,信息檢索是漫漫網海中的方向盤,是解決信息爆炸、自主學習、更新知識的有效手段。培養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方法。
2 信息檢索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
創新教育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焦點和核心,其實質是為了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創造性人格和創造性技能的創新人才。創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很多已有知識,而是具有獲取新知識、學習新知識、運用新知識的能力。因此,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技
能,使其學會如何去組織知識,尋找、利用信息,具備不斷學習、接受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是當今創新教育的重點。據統計,一項技術的創新,竟有90%綜合了前人的成果,只有10%才是自己的成果。由此可見,信息獲取與利用的能力及效率將直接影響到創新工作的開展,而創新的效果又取決于各人信息能力的高低,奔涌不息的信息流是人們創新的源泉,信息檢索是知識更新的主要途徑,繼續教育的重要手段。通過信息檢索可以不斷獲取新知識,發現新見解、新概念、新方法、新思路等,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
3 信息檢索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信息的選擇、存儲、傳輸、轉換、分配的過程,而教師在授課之前就開始了信息的檢索、收集、篩選、轉換行為。特別是在現代教學過程中,教學信息不再是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流動過程,而變成一個師生之間能夠實現信息互動的雙向反饋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最新教學信息,因此,教師必須掌握信息檢索技術以獲取信息,以便于有效地利用信息,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現代教學資源隨著網絡的發展與日劇增,網上教程、網上論壇、學術成果、課程資料及各種政策法規、教育管理信息等日新月異,呈現出全球化、海量化、多元化、內容豐富分散、變化頻繁等特點。掌握了信息檢索的方法便可以無師自通,找到一條吸收和利用大量新知識的捷徑,把大家引導到更廣闊的知識領域中去,對未知世界進行探索。因此,信息檢索技術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已在現代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 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對高校圖書館工作開展的影響
計算機集成化檢索軟件的投入使用,使圖書館的采訪、編目、流通、典藏、書目檢索等全部流程實現了計算機管理,使圖書館的各項業務工作更加規范化、標準化,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讀者利用圖書館也更加方便、快捷。現在,圖書館在軟硬件設施上為現代化信息咨詢服務提供了保障一各種光盤數據庫、涉及各個領域的中英文網絡專業數據庫、縮微膠片等多種媒體信息資源的提供,較好地滿足了不同層次讀者的信息需求。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及大型多功能電子閱覽室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又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個可以自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享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現代化閱覽環境。
但是,信息檢索以及信息資源利用的效果好壞,不僅取決于檢索與利用者的檢索知識和信息能力,而且取決于他的專業水平以及語言利用能力。但是,好多讀者都不善于利用檢索工具。因此,如何幫助讀者提高檢索、獲取、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強化讀者對現代即時性動態信息獲取的科學方法的培養,已成為現代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能。
五 信息檢索的發展對科研的推動作用
信息檢索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科技工作者在科學研究中,從選題、立項、試驗、撰寫研究報告、研究成果鑒定到申報獎項,每一環節都離不開信息檢索。據統計,科研人員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查閱文獻信息的時間要占全部科研時間的40%左右,只有大量搜集、整理、分析與利用信息,才能弄清楚古今中外進行過哪些研究、運用什么理論、采用何種方法、取得什么成果、達到何種水平、哪些研究領域還沒有涉及、哪些研究項目具有可行性、重要性和發展前景。掌握了這些信息,首先,可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水平與動向,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避免重復他人的勞動,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建立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其次,通過信息這一智慧的火種,可以使科研人員開闊視野、發展思路、啟迪創造力、開拓更新的、更高層次的、更廣闊的研究領域;再次,掌握信息檢索技術與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信息檢索效率,為科研工作贏得大量寶貴時問,縮短科研周期,加速科研進程,創造出更多的商附加值的技術成果。
總之,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檢索對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作用日趨明顯。
六 總結
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對現代教育的各個方面如自主學習、創新教育、教育技術、圖書館工作以及教育科研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隨著Internet的迅速普及,檢索方式必然向著網絡檢索的方向繼續縱深發展,多種技術的整合和檢索手段的智能化將使網絡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信息用戶范圍將得到空前擴大。
不僅在教育界,信息檢索技術在現代社會發展其他領域的應用都將是新世紀人類進步與發展的一個亮點。
參考文獻
[1]高榮林.現代教育技術[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151
[2]張宏斌,朱明富,陳德軍.智能化搜索引擎技術的研究進展[N]信息與控制,2003.
[3]張福泉.信息檢索的黃金時代[M].閩江學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2005:69―70.
[4]孫建軍.信息檢索技術[M].科學出版社,2004:121―122.
[5]賀志剛.現代信息檢索[N].信息與控制,2003―18―19
[6]姜瑛俐.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74.
[7]葉平.創新教育新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135
[8]王良成.創新人才培養與信息素質教育[N]中國信息導報,2006.
[9]梅光耀.高校圖書館怎樣開展信息素質教育[D].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20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