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04: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刺繡藝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吳文化是一種具有魚米水鄉特色的“才智藝術型”地方文化,它的五個本質性屬性:水文化、魚文化、稻文化、蠶桑文化、船文化,在水鄉的婚俗中都得到了具體的體現,在婚俗中經常見到的精致繡品就是這些文化的深入體現和藝術化。
繡品在水鄉新婚的妝備中占據得相當廣泛,在整個婚俗中也占有了一定的地位。早在春秋時期,吳地已有“繡衣而豹裘者”①,秦漢以后,“妻妾衣服,悉皆錦繡”②成為風尚;宋代,皇家專在蘇州設立“繡局”,征收繡品;從明清到民國,刺繡已成為蘇州姑娘的“必修課”,幾乎“家家有繡棚,戶戶有繡娘”。蘇州人在托媒擇偶時,都要看對方姑娘的繡品,以此了解姑娘是否聰明靈巧。這些繡品不是婚俗中的硬件,它是附在硬件上的小件,是姑娘人品的折射,是傳統的習俗思想的物化形態,不可或缺。
水鄉婚俗是一個系統習俗,因有“六禮”③的傳統習俗貫穿始終,故有其深刻的人生寓意,在婚禮的所有細節和過程中將祈福、求子、驅邪的傳統習俗融合其中。作為習俗的物化形態——婚俗繡品承載了這些善良、美好的愿望,民間藝人們則圍繞這三個方面設計出了不同的繡品形態,以及豐富多彩的刺繡圖案。
祈福
“福祿壽”,福居首位,足見福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年節之日要祝福,喜慶之日要祝福,在人生大事——結婚這一場面上更是極盡能事,處處祈福。繡品便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美術的形式)來表現這個愿望。
在水鄉婚禮場合最顯眼的被面,因為嫁妝在結婚當日先在女家陳列,要“鋪行嫁”,謂之顯被,故最招人眼。絲綢繡被從八條到二十條不等。看料子底色的不同繡以不同的圖案,構成不同形式的圖案式樣。
被面以鴛鴦戲水圖案居多,鴛鴦身上各部分的配色雖不盡相同,但都不外乎紅、綠、黃三個主色調,變化在于某一色彩的三至四個層次的漸變,或某一色彩的鄰近色的穿插(如綠和湖藍、淡黃和中黃、橘黃等),色彩的變化因素比較多。鴛鴦的動態也各異其趣,有的同向而游,游在前面的回眸顧盼;有的對向戲首,私語竊竊;有的貼身同進,耳鬢廝磨。不同的動態,搭配不同的落花流水紋,有的水紋動感十足,有的則曲波微漾;在鴛鴦的旁邊再配以象征富貴的牡丹紋樣及各色花草,同樣的花草內容再以角隅紋樣的形式繡制在被面的四角。有的被面的四角則配以蝙蝠和云氣的紋樣,通常以五只蝙蝠代表“五福”。《尚書·洪范》曰“五福: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在民間五福則是“福、祿、壽、喜、財”的象征。
為何在婚俗繡品中鴛鴦圖案用得多?一般認為其象征了夫妻愛情的忠貞不渝,但其更有古老而深刻的含義:鴛鴦屬雁形目。古代農民冬則居邑,春則居野,田牧之世,分散尤甚,故嫁娶必始秋末迄春初,雁來而以為禮,雁來則祀高媒,皆可見嫁娶之時節。在六禮中,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都要以雁為禮,一是取雁南來北往順乎陰陽,象征陰陽和順;一是象征愛情忠貞。其初始來源是與季節有關,以雁為禮限定了婚禮的季節,在農耕文明時代,秋末至春初是農閑季節,因收成有余才有能力置辦婚事。
在新床的正上方的紅色帳沿上,繡制了喜鵲登梅枝的圖案,兩只活潑的喜鵲在梅枝上歡快鳴叫,這是“喜上眉梢,開門見喜”的隱喻。
在婚禮上,新娘穿的“踏婿鞋”“禮儀鞋”和由蝙蝠、壽桃、荸薺、梅花等紋樣組成的“福壽齊眉鞋”,以祝愿新婚夫妻“福壽雙全”“舉案齊眉”,還有一種由玉蘭、海棠、芙蓉、桂花等圖案組成的“玉棠富貴”鞋,寓含著為新婚夫婦祝福的吉祥之意;婚后穿的“鳳穿牡丹”和“梅蘭竹菊”等圖案組成的花鞋,意為富貴、純潔和守貞的意思。
婚俗中的繡花鞋,圖案設計古樸,色彩鮮艷,針功細膩,水鄉農村的繡花鞋,更是鞋形別致,鞋形如船,喻路路通,除實用價值外,其圖案式樣代表了人們樸素的美好愿望,閃現著水鄉婦女的智慧和藝術天賦。
同樣的花草刺繡圖案也出現在了婦女的貼身之物——肚兜上,各式花草,荷花、荷葉還有蝴蝶等組成了肚兜的主體刺繡圖案。
求子
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識強烈,在各個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在水鄉婚俗的繡品上也表現得較為豐富,如前文述及的被面,有以金魚為主體圖案刺繡的,金魚以五六條不等,形態、大小不一,動態各異,輔以水草、花卉及曲折水紋。同樣金魚的圖案還表現在婦女的私密之物——肚兜上,當然是兩條水中戲鬧的金魚。
早在上古時代,魚已成為瑞應之一。《史記·周本記》上載有周王朝有鳥、魚之瑞。古人又認識到魚的繁殖能力強,魚離不開水。元代劉庭信《新水令·春恨》云:“幾時能夠單鳳成雙,錦鴛作對,魚水和諧。”后世遂稱夫婦和好為“魚水合歡”,肚兜上繡制的兩條金魚,正暗喻了合歡和傳宗的意思。
這是求子意識在動物圖案中的反映,在植物的花草圖案中也有這個意識的出現,在繡制鴛鴦為主體的被面上,在牡丹花紋的中間穿插了一株姿態婀娜的草,它在牡丹的花枝間前后左右穿行,直至竄到牡丹的最上方,結出一個沉甸甸的穗子,上面結滿了累累籽實。這些籽實的繡制技法有別于其他紋樣的技法,其他紋樣都以平針繡出,而這些籽實卻以打籽的技法繡制這顆沉甸甸的穗子,也暗喻了強大的生殖能力。文化人類學家的研究表明,野生物種的繁殖力都非常強,如稻田中的稗草,總是除不盡,還處處結起來。最直截了當的求子意識,當推麒麟送子的圖案。這個圖案有的也繡制在了新床正上方的帳沿正中,畫面是一個男孩騎在麒麟身上,一手持蓮,一手抱笙,寄“連生貴子”之意,古人認為麒麟是“音中鐘呂,步中規矩,不踐生蟲,人折生草,不食不義,不飲池”的“仁獸”,掛在新房中祈求夫婦早生貴子,連生貴子。據傳,孔子的出生就是麒麟送子的結果。
在上述的繡品圖案中,或多或少地出現了形態、動態各異的水紋,除了圖案形象的寫實情節需要以外,水紋圖案還具有更深層次的原始圖騰意義。《詩經》的《衡門》曰:“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聞一多先生認為古時男女幽會多在依山傍水之地,好行秘事,所以山和水叫“密”,水或叫“泌”,“泌之洋洋”含有此義。魚代表了兩性關系和生殖,而水與魚關系密切,所以對水的原始崇拜也正因為了水(魚)的生殖力和生命力。
驅邪
中華民族納吉驅邪的文化思想,在博大而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中都能找到其物化的具體形象,水鄉婚俗中的繡品也不例外。
以鳳凰登梅枝為主體圖案的絲綢被面,在梅枝旁還繡制了象征剛正、清廉的君子之風的竹子,梅竹二君子相依相伴,引來彩鳳雙飛翼,象征貞潔和美好的夫妻感情。
同樣,鳳凰也出現在枕套的刺繡設計中龍鳳呈祥的圖案:大紅的面料上,用黃線和金絲線繡制的蛟龍(黃線繡龍的外輪廓,金絲線繡龍鱗),蛟龍腳踩如意朵云,龍首朝下,龍尾朝上,是一條降妖除魔的蛟龍;一只以藍、綠色為主調的彩鳳則口銜牡丹回首呼應。
“鳳凰一出,天下太平”,枕套圖案有以雙鳳設計的,鳳穿牡丹:兩只色彩各異的鳳,互相顧盼,動態造型適合了枕套的長方形設計,邊框再繡以瑞氣云紋,圖案中心是一朵雍容華貴的紅牡丹。
象征吉祥長壽的也出現在新婚枕套的設計中,一般都是兩朵,再飾以曲折飄逸的綬帶。
還有掛于新床上方帳沿中間的發祿袋,從整體造型到花樣繡制,整個工藝稍微復雜一點。發祿袋造型有如意加花瓣結合的,有單個如桃子形狀的,有六角加花瓣形的,其下方及兩旁都掛有各色絲線束成的流蘇,袋面上繡制以各類花草、石榴、葡萄等多子瓜果,蝙蝠、喜蛛、萬字符,局部部件制成如意、花瓣、綬帶造型,外輪廓邊以金絲、花線繡成,發祿袋上出現了多種含義的象征物,也就集合了多種美好的愿望。
據記載,宋代時蘇州有一條“繡花巷”,集中了專門為刺繡制作花線的作坊,能染制八九十種色澤的花線,加上每種色區分各種深淺層次,合計達700種之多,真是萬紫千紅各色俱全了;蘇州一帶,當時專門有一種稱作“繡娘”的職業,從事刺繡教習工作,同時她們還要刺繡自己的嫁妝,并且要制作很多帶有刺繡的工藝品,以便出嫁時送給男方的親友。這些待嫁時制作的鄉繡品閃爍著水鄉新娘的聰慧。姑娘的閨中繡品,如荷包、香囊、扇袋、鏡帙、眼鏡套乃至裙袍、披肩、襯衣、鞋帽等都成了陪嫁中不可少的物品。這些繡品常以花鳥山水為題材,常常含有吉祥的寓意。
結語
在漫長的歲月里,水鄉婚俗繡品造型及繡品圖案,除了吉祥圖案審美特征外,還滲透進了水鄉文化的許多特征,如水文化、魚文化、蠶桑文化、船文化等的印記。這些文化印記的滲透,使得這些婚俗繡品更加體現了吳地人綿柔、雅致的性格特征,同時也使得這些藝術品顯得更加精致、雋永。
中國傳統吉祥圖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表現民族歷史的一套完整的藝術形式,一些地方民俗文化更是體現了鮮活的地方歷史,人們通過這些直觀可感的完美形式,表達了對幸福美滿生活的熱切渴望。
注釋:
民間藝術能否融入幼兒課堂教育,關鍵得看其有沒有實用價值和可操作性。幼兒教育加入民間藝術是為了讓原有的課程內容以另一種異于傳統課程的形式呈現在課堂上,不是生搬硬套機械式的添加。我園研究的科研課題:冕寧民間刺繡在幼兒美工活動中的轉換運用就是在探索如何采用一種新的方法把民間藝術和幼兒的課程有效地結合,以一種生動活潑充實有趣的方式展現在幼兒的面前,使他們的學習由一種單純的“玩”變成一種有效的“玩”。當然,幼兒教育融入民間藝術不是對民間藝術的全盤復制,不能過分強調民間藝術而舍本逐末,應當選擇性的添加和融入到幼兒教育中。
一.民間藝術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價值
我國的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民間藝術對當代的幼兒教育事業有著重要的意義。幼兒需要從小培養一種愛國思想,就必須對我們國家的優秀文化傳統有所了解。民間藝術是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典型代表,因此,在幼兒教育課程中有選擇性的添加是一項很有意義的舉措。此外,民間藝術有其自身的獨特魅力和重要功能。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衣食住行到發明創造處處能看到它的縮影。如冕寧縣域內流傳的十字繡,黑底白花,簡潔樸素,鮮明和諧,從孩子們穿的黑底白花領褂,大人們用黑底白花的翁裙背小孩,婦女腰上圍的黑底白花的花圍裙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它早已以一種物態化的形式扎根于人們的生活環境中。在精神文化層面,它也以一種潛移默化地方式改造、影響人們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多個方面。因此,民間藝術對幼兒智力潛能的開發、思想品德的培養、審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培養都有巨大作用。民間工藝取材于我國勞動人民自身的生活,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許多作品都傳達了我國民間藝術傳統的精髓。開展這項內容不但能陶冶幼兒的審美情操,讓幼兒充分體驗藝術美帶來的精神愉悅,而且鍛煉了幼兒的認識、欣賞、思考、創作能力等。民間工藝中常常包含著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流露出人們對真善美的崇尚,滲透著我國本真哲學,如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佛家等正統思想。這些優秀的價值理念、思想情感都會對幼兒的良好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課程的課程價值
2.1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課程具有社會與個人價值
民間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是中華民族文明之源,是我國傳統文化這條大河的一個重要分支,它與生俱來的鄉土情味和地域特色最容易取得人們精神上的共鳴和認同,甚至喚醒深藏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愛國情愫。培養學生與傳承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因此學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符合國家、社會、家長提出的要求下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這就提醒我們,主體價值的體現必須以社會價值為根據,幼兒自身得不到發展,文化傳承又從何談起。當然,實現社會價值不能影響幼兒的身心發育,必須以一種積極健康的趨勢良性發展。
2.2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課程可以彌補幼兒課程的不足
民間工藝有很強的地域性,它會以當地民族的傳統文化作為落腳點,滲透著當地人民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文化,因此它不同于當前制度化的教育體制。當前的幼兒教育課程很難看到帶有生活氣息和鄉土情味的民間文化,而我園將冕寧民間刺繡轉換應用到幼兒美工活動中則是一種貼近自然、貼近生活,融入民俗的教育方式,這正體現出民間工藝的實用性和教育價值。民藝誕生于普通人民生存的地方,與當地風土文化聯系緊密,和其它手工制作相比,它更能給幼兒帶來生活氣息。將民間工藝活動與幼兒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所帶來的必然是有濃郁生活氣息的課程。因此,我園開展的科研課題――冕寧民間刺繡在幼兒美工活動中的轉換運用的研究是實現幼兒園課程教育民藝化的一個很好平臺,這是民藝化的幼兒教育的優勢。
三.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課程的思索
3.1利用童話語言培養幼兒對美工活動的興趣
幼兒喜歡可愛的卡通的事物,結合一些童話漫畫不斷提高幼兒繪畫水平,這是幼兒容易理解和樂于接受的方式。現在的卡通漫畫豐富多樣,指導幼兒畫出自己喜歡的內容,如巴拉拉小魔仙、天線寶寶、海綿寶寶、大耳朵圖圖等。老師在示范畫圖的時候幼兒都特別激動,容易互相討論注意力不集中,老師應把幼兒盡量集中在自己周圍,讓他們清楚地看到示范畫圖的整個過程,同時要注意一邊畫一邊溝通,給他們一種心理暗示使之對畫圖不那么恐懼,消除壓力,從而接受繪畫這一活動,然后引導幼兒大膽的畫出刺繡作品中的圖案:“大團花”、“吊吊花”等較復雜的圖案。對幼兒畫出的圖畫,用童話式的語言進行評論,多對幼兒的進步和發現給予鼓勵,使他們更樂于去做這一項繪畫活動。
3.2結合手工活動開展繪畫,激發幼兒對美工活動的興趣
手工課程包含泥工活動、紙工活動等。繪畫與手工結合的美工活動,不僅僅是像繪畫活動那樣要求作品的好壞,而更注重幼兒從動手參與活動中體會到的樂趣,因此這是大多數幼兒所喜愛的課程,幼兒在玩泥、剪紙、繪畫、填色、穿線、拓印、排水、扎染、彩線編織、粘貼等活動中對事物的認知,有利于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模仿和利用這些模型。例如,通過給漫畫涂色染紙,可以提高他們的整體感知能力。折疊、剪紙等活動,可以讓他們理解對稱結構。
3.3幼兒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靈活創新
教師在幼兒民間藝術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教師的幫助幼兒面對民間藝術作品時有自己的判斷,能做出自己的審美反應,幫助他們掌握怎么樣認知和感受民間藝術作品的精髓,這是培養幼兒審美感和認知能的關鍵。教學內容的選材上,以靈活多樣富有樂趣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幼兒才更愿意參與到課堂中。課堂上采用分組教學的方式,強帶弱,大帶小,認真的和不認真的為一組,課后和家長溝通,要求家長在家督促幼兒多做民藝手工活動,如剪紙,剪吊吊花、大團花,做紙風車,泥塑。在家長的指導下了解民間藝術,如冕寧刺繡:繡花鞋墊、繡花領褂、繡花翁裙、繡花圍裙等。經常組織一些制作小工藝品、繪畫、剪紙的比賽,并設置獎品評選優勝,這樣更能帶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自由發揮的平臺,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對幼兒的培養必須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應該針對他們的興趣將民間藝術有機的設置在課程中,這樣才能得到教學雙贏的目的。
結論
民間藝術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了解它就是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欣賞它就是感受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幼兒教育融入民間藝術是我國教育事業一個大膽嘗試,同時也是對我們優秀民族文化的一種繼承和弘揚。此項舉措不僅使現代教育保持了中國民間文化的藝術根源,又賦予了其新的時代意義,或許還會開啟我國教育之路向更遠的方向發展的大門。
參考文獻
[1] 曹蓉. 提高幼兒美工教學效果的方法研究[J]. 科教文匯, 2010 (026): 17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