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03: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會計管理體制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行業自律理管理體制是指主要由民問職業團體對注冊會計師進行管理的一種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上,注冊會計師由民問協會實行自律管理,政府不如干預,該模式以美國、英國為代表。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尼日利亞等國也采用這種模式。
(一)該模式特點
1、有關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執業登記以及工作準則等規定由注冊會計師協會負責制定。如美國各州雖然也制定了一些有關注冊會計師管理方面的法規,但這些規定內容比較簡單,主要是對注冊會計師的地位予以認可。而有關注冊會計師資格管理的具體辦法以及工作規范等則是由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負責制定。又如,英國雖然在《公司法》中對注冊會計師的法定地位的資格作了規定,但具體的操作規程和職業管理的內容也都是由注冊會計師協會負責制定。
2、由注冊會計師協會負責監督審計規范的執行和檢查審計工作質量。如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將遵守審計準則作為會員的一項重要義務列入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中,并相應設置了道德規范實施機構負責監督會員的執業情況。該實施機構根據違規程度分別對違規會員處以警告、罰款、暫停會籍、開除會籍等紀律處分,并在會刊上予以公告。同時,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為監脊會計師事務所遵守質量控制準則,還成立了會計師事務所部執行委員會,負責對同業互查中發現有違規問題的事務所進行處罰。又如,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注冊會計師協會為監督會員的執業行為,也都成立了相應的紀律委員會,負責對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執行審計規范情況的監督,以及對審計工作質量進行檢查,并對違規者予以處罰,以維護本行業的信譽。
3、注冊會計師協會具有比較健全的自我管理機構。如美國注冊會計協會設置了高級技術委員會、職業道德部、會計師事務所部、職業培訓部、考試委員會等部門,相應配各了包括律師、工程師在內的500多人的專職工作班子負責日常工作。此外,美國、加拿大等國還設有州、省一級的協會,從而形成了全國多層次管理網絡,為實行行業自管理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基礎。
(二)該體制的優點
1、獨立性強。采用該體制,由注冊會計師協會對行業實行自律管理,政府干預很少,從而增強了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獨立性、并有利于增強社會各界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信任。
2、適應性強。采用該體制,注冊會計師協會能夠準確了解從業人員的意愿,及時發現審計環境和審計實踐的變化,并通過制定和完善審計準則盡快進行調整,從而既可以保持審計規則的指導性和科學性,又能增強注冊會計師行業的適應性。
3、能動性強。在該體制下,由于事務所和從業人員不受部門壟斷和地區封鎖的阻礙,可以開展公平競爭,從而有利于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
(三)該體制的缺點
采用該體制扳突出的不足是約束力有限。這主要表現在注冊會計師協會制定的行業管理制度及處罰措施效力上的局限性。一是在適用范圍上受到局限。注冊會計師協會作為一種行業協會,其制定的有關行業管理制定只能適用于其會員,而對會員以外的其他人則無拘束力。二是在采取處罰措施的種類上受到局限。注冊會計師協會作為行業協會,對違規會員最重的處罰也就是開除會籍,而不能給予吊銷注冊會計師資格及勒令事務所停業或解散等處罰。實行行業自仁管理體制的國家近年來審計訴訟案件十分頻繁,從側面也反映了這種體制的局限性。
二、政府干預型管理體制
政府干預理管理體制是指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管理,在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協會的自仁節理的基礎上,由玫府進行較大范圍和程度干預的一種管理模式。實行政府干預理管理體制的國家以德國、荷蘭、日本最為典型。此外,法國、意大利、瑞典等歐洲國家以及菲律賓、巴西等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都采用這種體制。
(一)該體制的特點
1、由國家制定和頒布專門法律;對注冊會計師的地位、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的設立以及注冊會計師從事審計的依據、工作規范等作出明確規定。如德國1961年頒布的《經濟審計師法》即對經濟審計師資格、審計師事務所的設立、有關業務內容以及對經濟審計師和審計師事務所違規的處罰作了明確規定。荷蘭1962年頒布的《注冊會計師法》也對注冊會計師的條件、工作規則以及注冊會計師協會的管理職責作了專門規定。荷蘭注冊會計師協會的高級職員都由政府任命。日本1974年修訂的《公認會計師法》也對注冊會計師考試、執業資格及承擔的責任、具有法人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的設立條件,以及注冊會計師協會設立等內容作了具體規定。2、政府與協會配合密切,政府參與注冊會計師執業規范的制定。在德國,經濟審計師執業規范由經濟審計師協會制定,以政府名義,在日本,由大戴省負責制定審計準則,由公認會計師協會負責具體解釋,從而使之成為本行業的具體工作規則。荷蘭的注冊會計師執業規范由注冊會計師協會制定,經內閣經濟事務大臣批準后在政府公報上公布。
3、政府在審計規范的執業和審計質量監督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日本公認會計師行業的職業道德規范是由公認會計師協會制定和頒布的,但在對違規會員進行具體處罰時,往往要接受大藏省的指導,并直接由大藏省對違規行為嚴重的會員給予暫停執業或吊銷執照的處罰。又如,荷蘭注冊會計師協會設立了4個紀律檢查執行機構,各機構主席為政府官員。其中,上訴委員會是司法部任命的3名法官和協會任命的2名注冊會計師共同組成的。
(二)該體制的主要優點
關鍵詞:教育資源 高校合并 高校民辦二級學院 高校后勤社會化
按照“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方針,我國高校在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已經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一是采取校際優勢互補,進行資產重組,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二是利用國內外其他組織的財務資源,合作辦學,開拓教育資源;三是在高校內部進行改革,逐步實現高校后勤的社會化。總結高校在管理體制改革中存在的會計問題,并提出解決的對策,有利于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一、高校合并中的會計問題
為了增強我國高校的辦學實力、擴大辦學規模,完善學科結構,優化辦學資源,在21世紀初,我國高校管理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相當一部分院校進行了重組合并,連續三年三大步調整了中央部委院校的管理體制,涉及31個省、市、自治區,60多個部門和900余所高校。迄今,已有556所高校經合并調整為232所,并調整了509所高校的管理體制,組建了一批新的綜合性和多科性大學。高校合并的過程也是會計合并的一個動態過程,因此,高校合并中的會計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一)高校合并過渡期的主要會計問題
1.清產核資,摸清家底。合并高校只有在全面財產清查的基礎上,才可能建立一套真實的、合并高校的新賬簿。合并高校全面財產清查的內容應包括:對現金、銀行存款的清查;固定資產、家具用具、圖書資料等實物資產的清查;對債權、債務、投資及無形資產的清查,特別是對債權、債務要了解其形成過程、原因、時間等具體情況,以便采取積極的措施,清理資金舊欠,搞活資金運用。通過清查,摸清合并各校的實有資產,以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確保國有財產的完全和完整。
2.建立統一的賬簿資料。在進行全面財產清查的基礎上,對清理出的財產盤盈、盤虧問題,要及時調整賬項,使賬實保持一致,在批準處理前,作為“待處理財產損益”處理;并查明原因,盡可能在賬簿合并之前進行轉銷;對確定在短期內無法處理的“待處理財產損益”則暫時掛賬。各校在財產清查的基礎上,編制財務合并基準日報表,經審核無誤后,作為建立新賬的依據。
3.建立統一的財務制度。對合并各校新發生的財務活動,需由新的財務制度來規范。對資金籌集方式、資金的使用和分配方式、資金的使用范圍、費用開支的各項規定、資金使用的審批權限及監督手段等需通過制定新的統一的財務制度來規范。
(二)高校合并后的主要會計問題如果高校合并后,只是達到會計核算和管理形式上的統一,未能達到重新整合教育資源的目的,在高校改革的大好形勢下,應充分發揮合并高校后的整體優勢,提高辦學質量,使新高校更上一個臺階。因此,高校合并后的會計問題要站在更高層次上,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整合資源,開辟新的籌資渠道。高校在合并后,實力應該增強,會計上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財政撥款是高校惟一的收入來源,高校資金運動實質上就是預算資金運動,根本不存在高校自身的籌資活動。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多元化經濟形式的出現,高校擴大招生對資金需求量的增大,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高校籌資體制已越來越不適應高校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 了高校多渠道籌集資金的新格局。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已明確了高校的法人地位:“高校自批準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因此,高校作為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已確立了高校作為籌資主體的地位。合并后高校的發展需要挖掘新的籌資渠道,合理有效地配置高校財務資源。首先,從銀行方面來看,對高校合并后整合的實力看好,加之目前在企業效益普遍不好的情況下,教育的回報是穩定的,資金流向教育市場的可能性很大,高校在充分論證項目的可行性基礎上,應爭取銀行貸款;其次,合并后的高校,由于整體實力提高,應尋求更高層次的合作辦學,爭取投資方的投資,提高辦學層次;再次,還可申請世界銀行貸款、聯合國人口基金等國外資金;發行教育債券;建立教育投資基金等。在籌集資金的過程中,要注意防范籌資風險及相關會計規范的配套改革。
2.完善內控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合并后的高校,攤子更大了,其會計管理要更多地依靠制度建設和制度控制,而不是通過“人治”。2001年6月22日財政部了《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試行)》,使各單位制定會計內部控制制度有了依據。加入wto后,我國高校不僅面臨著國內市場的競爭壓力,而且面臨著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高校只有采取自我約束的管理機制,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來贏得教育市場。為此,規范高校會計行為,加強制度建設,強化內部會計控制極為必要。高校的內部控制制度應主要從財務管理權力和內部經濟責任體系等方面來完善。
3.實現合并高校會計核算網絡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對會計電算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校合并后,在財務運作上要解決由于校區分散布局給會計核算帶來的時空問題,會計核算網絡化可以達到各校區資源共享,通信方便快捷,財務分布式處理,遠程賬簿報表輸出等目的,提高會計工作效率。合并后的高校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實現會計核算網絡化。一是合并后的高校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并且大都由幾個校區構成;二是合并后的高校經濟業務繁雜,工作量大;三是合并后的高校大多建有校園網絡系統;四是高校人才濟濟,不乏網絡專家。高校會計網絡化需要注意網絡環境的安全控制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的配套建設。
二、普通高校民辦二級學院的會計問題在《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的規范下,我國普通高校民辦二級學院應運而生,據重慶市教委2002年9月的統計資料,重慶市普通高校民辦二級學院已發展到13所,本專科專業56個,年招生7500人,在校生規模18500人。隨著這種新的辦學方式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會計問題,如何明晰高校及民辦二級學院的財務關系,保全高校的國有資產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普通高校民辦二級學院的性質1997年國務院頒發了《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系統地規定了民辦教育的方針、政策,對民辦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目前興辦的高校民辦二級學院的種類來看主要有兩種:一是捐資辦學,二是投資辦學。我國民辦二級學院一般是采取投資辦學的形式,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的思想境界所決定的。從目前我國興辦的高校民辦二級學院的組織形式來看,投資辦學一般采取雙法人結構模式,即高校本身屬于教育法人,而高校的民辦二級學院一般既是一個非企業法人組織,又是高校的二級單位。根據法人的法律界定,法人應有自己的獨立財產并且與投資人的其他財產相分離。而在《社會力量辦學條例》中卻沒有關于投資辦學相關的管理辦法,即如何明
--> 晰投資辦學的產權歸屬及投資者回報等問題。高校屬于非營利性單位,其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但這不等于說他們不能盈利。這里需要明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正確理解不以營利為目的與凈收益的矛盾;二是民辦高校凈收益可否分配。
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民辦教育的相關政策,提出在民辦教育收費中,應體現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學校收費標準應與辦學主體的籌資方式相適應,但教育部最后強調,民辦教育應堅持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收費原則,同時學校收費不能替代各級政府對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必要投入。從我國現階段高等教育供給普遍不足的情況來看,其他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國外投資者等各方投資興辦普通高校民辦二級學院,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機會,培養了更多的人才,增進了社會的公共利益,起到了彌補政府教育經費不足的作用,說明民辦二級學院在總體上的公益性是一種客觀現實。同時,教育是一種收費服務,教育供給和需求之間的較大缺口為教育產業留下了獲利空間。由于目前我國財力不足,民辦高校暫時難以獲得政府的資助,而逐漸向市場組織靠攏,采取全額成本或高額成本收費,以此獲得經費的積累和盈利。因此,“不以營利為目的”并不等于不存在結余,對民辦二級學院來說公益性和收益性都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應辨證地對待民辦二級學院公益性和資本的增值性矛盾;其次,投資辦學能否將收益的一部分向投資人分配?從資本具有增值和保值的本質來看,如果不允許民辦二級學院的投資人獲得任何回報,那就等于要求投資人捐資,這不符合當前我國國情,其結果將挫傷投資辦學者的積極性,必然會導致高校民辦二級學院的消亡,因此“不以營利為目的”必須建立在對公眾根本利益有益的基礎上。只要高校民辦二級學院以社會效益為最高目的,能保證為社會提品或服務所需的正常經費,在規定將大部分結余用于學校的擴大發展的前提條件下,小部分結余用于投資辦學者的回報,應該是不違背“不以營利為目的”宗旨的。
(二)高校民辦二級學院亟待解決的會計問題高校作為一個獨立的會計主體,按《高校會計制度》的規定:在“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財務管理體制下,可采用三級核算方式核算會計單位的收支。這種財務關系是以經費領報關系來確定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以財政撥款為單一籌資渠道的管理模式。從民辦二級學院的辦學方式來看,一般是高校以國有的土地、教學樓等有形資產、師資力量和聲譽等無形資產投資,而其他投資者以貨幣及提供國外學習途徑等資源投資。因此,不能再采用經費領報關系來確定與民辦二級學院的財務關系,而需要分清投資各方的產權歸屬,防止高校國有資產流失;同時需要正確制定合理的投資回報。如果我們不理清高校和民辦二級學院的財務關系,解決相應會計核算問題,則可能使民辦二級學院挖高校的墻角,造成高校國有資產的流失。為了適應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對國有資產管理的要求,不僅需要完善高校凈資產保全的核算體系,還需要建立和完善高校資產管理機構,設置高校資產管理的專門機構并配備專門的管理人員。高校的資產管理機構受托對高校的國有資產進行管理,根據有關的政策,負責制定并組織實施本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的具體辦法,辦理資產的調撥、轉讓、報廢等手續,把價值管理、實物管理、產權管理、效益管理結合起來,明確產權,提高資產使用效益,這樣國家利益才能切實得以維護。
三、高校后勤社會化的會計問題
1.建立全面成本核算體系。高校后勤改革,是將行政管理、福利服務、由撥款驅動的行政運行機制轉變為靠市場驅動、成本經營服務、競爭收費、自我約束、自求發展的企業運行機制。企業依靠競爭獲得生存,而加強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成為高校后勤實體競爭的主要手段。高校后勤實體首先要樹立成本效益觀念;其次是建立全面成本核算體系。高校后勤實體的成本核算體系應結合高校后勤的實際業務情況,參照執行同行業或相近行業的成本核算制度,如修繕中心、運輸中心,可參照相應企業會計制度核算,并合理劃分成本核算范圍,嚴格成本管理,實現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更好地為高校教師和學生服務,為教學、科研服務。
2.高校后勤實體投資多元化問題。在大力提倡高校后勤社會參與的情況下,高校后勤可以吸納社會資金,以擴大高校后勤實體的經營能力。后勤實體投資多元化,將改變后勤實體的投資體制和所有制形式。在這種背景下,不僅需要分清投資各方的產權歸屬,防止高校國有資產流失,同時也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高校資產管理機構的要求。
3.分別核算納稅與不納稅收入。凡是從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門剝離出來,形成的獨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資格的高校后勤的經濟實體,按照國家稅法的有關規定,對高校提供的教育勞務,包括為高校教師和學生提供的各種服務均享有稅收優惠政策;而對外提供的勞務則不享有稅收優惠政策的經營活動收支,以便于進行納稅申報。
[論文摘 要]會計準則是會計工作的基本的行為規范,是處理會計工作的指導方針。由于我國實施了與國際接軌的新會計準則,與舊準則相比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只有準確理解新舊會計準則下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做好會計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新準則與原1+16項準則(以下簡稱“原準則”)、企業會計制度、行業會計制度等相比,更強調公允價值,要求會計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本文試通過比較新舊準則的差異,系統介紹新準則的重大變化及主要內容。
一、實施新會計準則的必要性
(一)國際上的客觀形勢
1.會計準則發展的最重要規則應當是“適應環境”。而我國新會計準則出臺的原因,就是“環境使然”,是順應國內外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產物。會計與經濟國際化協調的客觀要求。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經濟已融入了世界經濟的大潮。我國很多企業已經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境外融資與對外投資同時并存。企業能否從境外融資,關鍵因素是能否提供與國際市場趨同的財務報表。而現行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還存在著較大差距。
2.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必然要求。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發達國家設置種種壁壘阻撓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并且訴諸各種反傾銷訴訟使中國遭受了大量經濟損失。
2004年歐盟在評估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時,就設置了獨立于雙邊協定和WTO規則之外的條款:必須建立一個符合國際會計準則的、賬目清楚的會計記錄,該會計記錄應當由獨立的機構根據國際會計準則進行審計。諸如此類的“霸王條款”是促動我國推動建設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新會計準則的最直接外部動力。
(二)國內的實際狀況
1.我國市場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隨著我國逐步形成了公有制與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并存的多種分配制度逐漸趨于合理和完善。這就要求會計準則要覆蓋不同所有制、不同經濟成分的企業,并要求建立符合國際會計慣例的新會計準則。近年來中國經濟生活中出現了許多新事物,給會計實務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如企業兼并、管理層收購、融資租賃、物價變動影響和國際結算等,迫切需要許多包括新的會計技術與方法的新會計準則。
二、新會計準則的重大變化
(一)新會計準則的特點
1.新會計準則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
2.新會計準則實現了會計理念、內容的創新
3.新會計準則體現了適合國情的中國特色
(二)新會計準則內容上的重大變化
我國政府推行會計國際趨同的態度既積極,又不乏現實。新準則考慮到了中國經濟目前的特點,針對特殊類別交易(如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等)和特定類型行業(如石油和天然氣采掘業等)的會計核算提供了具體的規定,并保留了一些不同于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包括不允許轉回已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針對某些政府補助的特殊會計處理和不具有投資關系的國有企業之間的交易不作為關聯方交易披露等。
企業會計準則分為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基本會計準則主要是會計核算的一般要求和會計核算廣泛遵循的原則,是具體會計準則制定的依據。具體會計準則根據基本會計準則的要求,就具體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作出具體規定。
1.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
2.企業會計準則具體準則
(1)存貨一律使用“先進先出”法
(2)資產減值準備不能轉回
(3)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
(4)資產置換又能產生利潤
(5)合并報表側重實體理論
(6)投資性房產計價有可選擇性
(7)證券投資按交易所市價計價
(8)研究與開發費用分別對待
(9)股份支付會計處理有新規定
(10)所得稅會計處理發生變化
三、新會計準則與稅收籌劃的融合
隨著新會計準則新稅制的出臺,對財務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財務人員不僅要會做帳做好帳,不僅要遵守好企業會計準則及新稅制改制要求的條條框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會把各種準則與制度融會貫通,站在一定的高度,實現稅企籌劃。所謂稅企籌劃,是指通過對納稅業務進行事先策劃,制定一整套的納稅操作方案,從而達到節稅的目的。它不是偷稅,也不完全等同于避稅或節稅,它具有事先策劃性、非違法性、權利性、規范性等方面的特征。其主要目的是減輕企業稅收負擔,降低涉稅風險,獲取資金時間價值,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等。
作為新型的財務人員應當為企業做好稅企籌劃。這不僅是稅制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從目前企業進行避稅籌劃活動的現狀來看存在以下現象:⑴由于現實生活中相當一部分納稅人試圖“合理避稅”而進行偷漏逃稅,或者是只要能少交稅款,怎樣做都行。這種情況已嚴重地破壞了稅法的嚴肅性,影響了國家財稅的及時、足額的入庫;⑵沒有理論支撐的盲目的減輕稅負。這種情況并不利于企業從全局著眼進行系統策劃,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更不利于企業財務人員對稅務理論與實務水平的提升。以上兩種情況都應是我們財務人員在進行稅企籌劃時所應避開的。中國的會計制度與稅收政策差異較大,不同的優惠政策所帶來的預期稅收利益和籌劃成本,以及對稅后利潤總額的影響是不一樣的。由此,從企業的長遠發展趨勢來看,要求我們財務人員不僅要精通財務管理、會計準則,而且還要當好一位稅企籌劃大師。真正把稅企籌劃落到實處,盡力爭取稅收政策的傾斜和照顧,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獲取稅收利益,更好的規范企業財務核算,減少涉稅風險,真正實現企業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論文提要:本文介紹了合并財務報表的概念和新會計準則下合并報表的合并范圍,分析新會計準則下合并財務報表的優點,并提出解決措施和建議。
財政部于2006年2月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以下稱新準則),該新準則已經在2007年1月在上市公司正式實施。第33號準則全面推行后,將取代以《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為主體構成的合并財務報表規范。
一、合并財務報表的概念及其分析
《國際會計準則第27號——合并財務報表及對子公司投資的會計》(以下稱國際準則)認為,合并財務報表是指將企業集團視為單一企業編制的集團財務報表,合并財務報表應該包括由母公司控制的所有企業。我國新準則中的表述為:合并財務報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業集團整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財務報表。母公司,是指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子公司的企業。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業。新準則強調控制,并且是被母公司控制的全部子公司,這與國際準則的表述基本趨同。
合并財務報表反映的是企業集團整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反映的對象是通常由若干個法人(包括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組成的會計主體,是經濟意義上的主體,而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主體。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者或者編制主體是母公司。合并財務報表以納入合并范圍的企業個別財務報表為基礎,根據其他有關資料,按照權益法調整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后,抵消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間發生的內部交易對合并財務報表的影響編制的。
合并財務報表能夠向財務報告的使用者提供反映企業集團整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會計信息,有助于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合并財務報表有利于避免一些母公司利用控制關系,人為地粉飾財務報表情況的發生。
二、新準則下合并財務報表的合并范圍
合并范圍是指納入合并財務報表的對象,主要明確哪些成員企業應包括在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報范圍之內,哪些成員企業應排除在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報范圍之外。正確界定合并范圍是編制合并財務報表的前提,而要界定合并范圍,必須首先明確界定合并范圍的標準,才能合理地規范企業的合并范圍,有效地防止母公司通過任意變更合并范圍來操縱利潤的行為,提高合并財務報表的可靠性和相關性,為企業集團的利益相關者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我們可以發現,新會計準則已經注意到合并財務報表范圍變動對于報表信息的影響,對報告期內子公司的添增、處置事項做出了具體規定。
新準則明確指出應以控制為標準來界定合并范圍,因此在具體實施新會計準則時應從定性標準和定量標準兩個方面判斷是否存在實質控制。
三、合并財務報表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一)復雜持股合并的問題。新會計準則規定,母公司直接或通過子公司間接擁有被投資單位半數以上的表決權表明母公司能夠控制被投資單位,應當將該被投資單位認定為子公司,納入合并財務報表的合并范圍。但由于新會計準則沒有就如何計算間接擁有比例的方法做出明確規定,選用的方法既可以依據加法原則也可以依據乘法原則,因而容易造成對于同一持股關系的合并業務會因不同會計人員的不同理解而做出不同的合并處理,得出不同的結論,從而導致最后提供的合并財務信息不一致。
實際上,由乘法原則得出的實際持股比例體現的是擁有子公司凈資產的比例,比加法原則的結果更為科學、合理,所以建議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采用乘法原則來計算母公司對“間接擁有”的子公司的持股比例。但是,由于加法原則更能真實地反映實質性控制。因此,在確定是否納入合并范圍時建議采用加法原則計算母公司擁有被投資單位的表決權資本數。
(三)實質控制存在與否的判斷標準不明確。新會計準則只是規定合并財務報表的合并范圍應當以控制為基礎加以確定,并且列舉了母公司雖然擁有被投資單位半數或半數以下的表決權,卻仍應當將該被投資單位認定為子公司,從而納入合并財務報表合并范圍的四種情況。但是,新會計準則并未給出在會計實務中應如何判斷實質控制是否存在的標準。因此,建議完善準則中關于實質控制的判斷標準,以便更好地指導有關合并范圍的實務操作。
(四)完善“控制”的定義。新會計準則將控制定義為:一個企業能夠決定另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并能據以從另一個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獲取利益的權力。為了更深刻地認識“控制”的內涵,建議借鑒美國會計準則中對于“控制”的有關規定,補充“主要受益方”原則,即“控制”不僅可以獲得利益,而且還可以限制自身的損失。“主要受益方”原則是對“控制”概念的補充。主要受益方可能為向可變權益實體轉移資產的一方,也可能為設立可變權益實體的一方(即發起人),或者是根據法律文件能夠替可變權益實體做出投資決策的一方等。如果主要受益方承擔了可變權益實體的多數風險或者損失,或者有權收取可變權益實體的多數剩余報酬,那么就應該要求主要受益方合并該可變權益實體。
1.“會計委派直接管理”形式。即以地方政府的名義向所屬的行政事業單位直接委派會計人員。在這種形式下,委派對象大多是單位的財會負責人、主管會計,管理方式大多采用直接管理,即對會計人員的人事檔案、職務晉升、工作調動等實行集中統一管理,會計人員獨立,并實行在單位之間定期輪崗制度。
2.“財務集中制”形式。即在基層成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核算中心,在保持各單位資金所有權、使用權,財務自、審批權不變的前提下,各單位不再設置會計機構,不配備會計人員,只設報賬員,將招考來的會計的行政關系等轉到核算中心,割斷了會計人員與其服務單位的人事隸屬關系和經濟利益關系,將會計核算權從單位行政管理權分離出來,取消各單位銀行賬戶,統一進行會計核算、報送財務報告,保管會計檔案等財務活動,實行“集中管理,分戶核算”,融會計服務與監督管理為一體。委托單位資金的所有權、審批權、使用權不變,委托單位有權向會計核算中心查詢本單位的財務狀況、資金結余等情況。核算中心是在雙方簽訂的委托書所授權的范圍內對單位資金享有財務核算權和資金使用的監督權,無支配和使用權。
目前,會計委派制下會計檔案管理的現狀大致是:
一、委派會計受財政部門委派,直接到行政事業單位進行會計工作,所形成的會計檔案由委派會計整理立卷,會計檔案實體仍在原單位保存,即保持了原單位全宗的完整性。但這種模式到了基層,特別是鄉村一級,會計檔案管理方式卻發生了變化。各村的財務全部由鄉鎮的委派會計統一核算、報賬,各村形成的會計檔案也集中在鄉鎮統一管理,不再向各村返回會計檔案。
二、會計集中核算地區或部門,在會計核算中心形成的會計檔案由核算中心進行整理、歸檔、保管、提供利用。這其中,有的核算中心將委派單位的會計檔案暫保管一年后向委托單位返回;有的則不按《會計檔案管理辦法規定》及時向委托單位返回,而是自行保管。由于會計核算中心是新成立的機構,大多是租用或騰出幾間房當做辦公的地方,辦公用房十分緊張,報銷、辦公擠在一起,沒有專門的會計檔案庫房和專門的檔案員,加之各單位的報賬人員頻繁往來,環境嘈雜,十分不利于檔案的安全保管,其形成的會計檔案也基本沒有規范整理,混亂堆放在柜子里。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會計委派制下的會計檔案管理仍存在一些問題,其主要表現為:
1.有的會計核算中心沒有或不及時向委托單位移交會計檔案。這不符合《檔案法》特別是《會計檔案管理辦法》的規定。《會計檔案管理辦法》第六條明確指出:“當年形成的會計檔案,在會計年度終結后,可暫由會計機構保管一年,期滿之后,應當由會計機構編制移交清冊,移交本單位檔案機構統一保管”。會計核算中心成立后形成的會計檔案是委托單位委托被委托單位進行會計核算而形成的,盡管會計檔案的實體由于保管單位的變更而變更,但他的所有權仍是委托單位,屬于委托單位全宗的一個門類,應當保持一個單位全宗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2.紙質會計檔案與存儲會計數據的磁介質檔案沒有同步歸檔。會計工作由傳統的手工記賬形式到運用電子計算機形式記賬,會計核算形式發生了變化,財政部頒發的《會計電算化工作規范》第四章第七條明確指出:“電算化會計檔案,包括存儲在計算機硬盤中的會計數據、其他磁性介質或光盤存儲的會計數據和計算機打印出來書面形式的會計數據。”《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第四十五條規定:“實行會計電算化的單位,有關電子數據、會計軟件資料等應當作為會計檔案進行管理。”然而實際工作中,會計委派制核算的地區或部門,基本都實行了電算化會計,形成大量的磁介質會計檔案都保存在會計核算中心,即便是定期向委托單位移交會計檔案的核算中心,也只移交紙質會計檔案。
3.會計工作與會計檔案管理相脫節。會計檔案是會計核算的產物,它產生于會計業務工作中,是會計工作的延伸,也是會計工作的終結。但在實際工作中,會計委派制管理下的會計人員對會計業務非常熟練,經常參加會計業務的培訓和學習,但對檔案知識,特別是對會計檔案規范化整理標準知之甚少,也沒有參加過會計檔案管理的培訓與學習。各單位普遍重會計業務,輕會計檔案管理。在各單位制定的會計制度中突出強調了會計業務,卻忽視制訂詳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會計檔案管理制度,沒有把會計檔案的規范化管理納入會計人員崗位職責中。在會計人員上崗前,沒有邀請檔案專業人員講授會計檔案管理的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能,造成會計檔案整理質量不高,封面內容填寫不全,裝訂不整齊,有的分類、排列不規范,無目錄等現象,使整理出的會計檔案沒有達到規范化標準,更談不上科學管理。
4.財政部門與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缺乏必要的溝通與合作。由于會計委派制是近些年來新型的管理模式,其業務主要接受同級財政部門的監管。然而從其成立至今,無論財政部門還是檔案部門都沒有對新管理模式下會計檔案的管理作出具體的要求和規定,檔案部門也沒有主動地介入其中進行業務指導與監督。財政部門只管會計業務規范與否,而對會計檔案規范與否少有問津,使會計委派制下的會計檔案基本屬于“失控”狀態。
5.會計檔案管理制度亟待完善。制度不健全勢必造成管理無章可循。不少會計核算中心并沒有制定較為完善的會計檔案立卷、歸檔、保管等制度,對會計檔案的歸檔范圍、歸檔時間,整理標準,移交等問題沒有作出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規定。只突出強調了會計業務工作,忽視了會計檔案管理,沒有把會計檔案規范化管理納入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中,也沒有配備專人管理會計檔案。
針對會計管理體制的改革給會計檔案管理帶來的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會計檔案管理,理順會計檔案管理體制。實行委派制管理的會計檔案,應嚴格按照《檔案法》、《會計法》、《會計檔案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明確會計檔案的所有權是委托單位,將委托單位的會計檔案整理規范,在核算中心暫保管一年,期滿后編制會計檔案的案卷目錄,連同打印出的紙質會計檔案和存儲會計數據的磁介質會計檔案,向委托單位的檔案機構移交。
二、財會管理在知識經時代濟之下面臨的問題
在最近的幾十年里,電子領域的高新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整個人類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步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市場經濟的運作模式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對于企業而言,當下的經濟形勢需要探索新的財會管理的模式,舊的財會管理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下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了。
1.在知識經濟時代科研技術逐漸占領主導地位
只有對于高新技術進行不斷研究,對于產品進行不斷地研發和創新,才能夠給企業帶來新鮮的生命力,同時也能夠滿足消費者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逐漸提高的消費要求。只有對于高新科技進行投入和研究才能夠對于產品進行快速的更新換代,能夠很有效地擴大產品的利潤,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尤其是對于研究開發技術的大規模企業,產品一旦不能進行及時的更新換代,就會使市場上的顧客逐漸流失,同時不能及時推出相應的替代品還會給競爭對手留下發展的機會,所以企業關注的重點應該是產品的研發而不是產品的銷售,同時,在財會管理當中,對于成本的管理應該具有相應的資金企劃而不是一味的壓縮成本,對于成本的估計和產品的運營策劃更加重要。除此之外,對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減少了企業的單一管理模式,使得企業的管理層簡單化,企業的最高管理者能夠和基層管理者進行聯系和溝通,最高決策人也可以在聽取了基層的員工和經理的一些意見之后再綜合考慮進行相關決策,這不僅能夠使得信息的傳遞渠道不再單一化,還能夠使得企業的基層工作人員能夠參與到企業的運營當中,使得企業的管理制度能夠有效地運營和調整,達到更好的運作效果。
2.對于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要求越來越高
舊的管理模式對于企業的物質水平要求比較高,主要將財會工作重點放在物質的管理之上,對于企業最大的資源—人力的管理十分忽略,基本上沒有意識到人力管理的重要性。雖然當下的財會管理的相關研究已經從傳統的誤區當中逐漸走了出來,但是對于人力資源的管理的相關研究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對于企業的實際管理運營當中的應用比較少,企業當中的管理對象主要就是人力、物力、財力,能夠對三者進行有效的運用就是很大的成功。對于企業來講,這三者里最重要的還是人力,企業只有有了高新技術人員和出色的管理以及決策人員才能夠對企業進行有效的經營或是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忽視對人力的管理時很大的浪費。
三、知識經濟時代下財會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改革開放之后最近的幾十年里,電子領域的高新的科技的快速發展讓人吃驚,高新技術使得整個社會的生活和運作模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信息的爆炸式傳遞使得人們步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在這樣的大的社會環境之下,市場經濟的運作模式也隨之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對于企業來說,當下的經濟形勢是需要進行探索新的企業財會管理的模式,舊的財會管理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下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了。在最近的幾十年里,我國的通信技術和信息科技的進展是十分巨大的,對于經濟時代對于高新科技的巨大訴求,企業的管理戰略決策也在進行不斷地改進,尤其是對于財會管理而言。傳統的財會管理模式對于成本過于看重,這和當今市場的需求已經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對于財會管理對于信息技術的有效利用勢在必行。為了能夠適應競爭激烈的市場大環境,很多企業都在進行不斷地尋找可以對企業產生有效的管理與控制的一些方法,對于企業的相關財會方面,企業都在追求能夠有效分析出來企業的存在優劣、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培養和發展、企業優勢的培養像對于產品的價格擬定、成本評估、市場占有率、業務量和現金的流動水平等的變化規律和有效利用策略進行研究。這些所有有關財會管理的相關研究已經開始脫離了原本的傳統模式的財會的管理范疇,能夠進行聯系實際對于企業在市場當前的競爭力和地位,分析自身企業與對手企業的優劣所在,對于企業能夠避免自己的劣勢,發揚自身優勢,有效利用資源能夠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財會管理進入一個新的局面。知識經濟時代下的財會管理是把企業的相關發展和現狀和財會管理措施進行有效的結合,綜合研究將效果優化,對于新的財會管理模式來說,財會管理系統是以企業管理為中心展開的。一般來講,新的財會管理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的幾點:①對于當下企業在所在市場當下的處境的分析;②企業所在的產業鏈運作的分析;③對于成本的策劃和產品運營的分析;④對于企業現存的競爭對手的優劣處的分析;⑤對于企業每月的效績的水平分析。對于財會管理領域的改革和發展進行研究和總結,我們能夠明白,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和企業所在的市場的訴求變化對于財會管理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知識經濟時代下的財會管理的變革是對于市場經濟的改變的順應,將財會管理有機的利用到企業的運營和管理當中,給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活力,為企業更正了發展的方向。
企業信用管理就是通過資信調查,收集客戶的各種信用信息與數據,進行綜合處理、判斷,對客戶的信用質量做出評價,在風險與收益之間權衡,進行恰當的信用決策,并對產生的應收賬款進行管理。由于中國大多數企業自身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尤其是會計內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導致信用管理缺乏長效機制的保障。信用管理部門是組織的職能部門,必然存在著與其他部門在業務上的協調與監督。信用管理與內部會計控制的結合,利用會計控制的思維和視角去改善現有制度,整合企業價值鏈管理以達成企業經營目標。
一、基于內部會計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體系的提出
對于全程信用管理體系的構建,已有一些學者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比如:謝旭提出的基于銷售——回款全程業務流程的信用管理體系;陳曉紅教授等人提出包含企業授信管理和受信管理的企業信用管理的全過程控制方法;文亞青教授提出的包含經濟信用、法制信用、道德信用在內的“三位一體”的企業全面信用管理。但它們都存在過分關注應收賬款的回收,微觀層面的操作性不強、過于關注宏觀環境的探討等問題。
筆者認為,全程信用管理體系較適合與內部會計控制的思想和制度程序相契合。全程信用管理體系是從銷售——回款的業務流程的角度設計的,提出將銷售與回款之間的核心業務流程進行整合,通過對整個信用管理流程的關鍵點進行控制,保障信用管理各項工作順利展開,保證組織經營目標的實現。
全程信用管理體系主要分三個層次,管理制度、程序措施、控制環節。現代信用管理的控制體現了事前客戶資信管理、事中賒銷管理、事后應收賬款管理的三重控制模式,設置了從客戶開發到追收欠款的關鍵控制反饋節點,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回環流,保證信息流的暢通、真實、完整,為未來管理控制奠定基礎。這樣的信用管理體系適應了我國大多數企業設立信用管理部門的初衷——解決現存的大量應收賬款欠款、呆壞賬等“歷史遺留”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幫助企業進一步規范客戶管理、銷售簽單的日常管理制度問題,逐步實行成熟、規范化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企業自身信用管理體系。
二、基于內部會計控制的信用管理體系的構建
會計內部控制的循環控制體系和以銷售——回款業務為中心的全程信用管理體系的對比,從中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緊密的內在聯系。內部會計控制的范圍包括:采購及應付賬款控制、銷貨及應收賬款控制、會計信息系統控制、生產及成本會計系統控制。全程信用管理的范圍包括:客戶開發、訂單受理、發貨管理、貨款收回、售后服務及債權管理。會計內部控制的循環包括信用管理體系的循環,信用管理所涉及的業務流程都是會計內部控制的關鍵環節,是防范風險、降低風險的重要業務流程。
在公司治理越來越重要的今天,內部控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已提升到戰略高度,而會計內部控制處于戰略的中心。因此以會計內部控制的要求對銷售——回款為中心的業務流程進行改造,使其更規范嚴密操作性更強,權責分工更明確。下面我們將說明如何在會計內部控制環境下加強企業信用管理。我們按照信用管理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順序來重點說明。
2.1事前控制——目標客戶控制所謂目標客戶管理是指企業在進行客戶資信管理的時候,應按照信用管理目標的要求,遵循二八原則(20%的重要客戶會為企業帶來80%的利潤),按照會計內部控制政策及程序,選擇獲利性客戶。做好目標客戶管理一般要完成兩方面的控制:信用信息的交流與控制、信用分析。
2.1.1信用信息系統的交流與控制信用信息系統中的數據和信息在企業的經營業務活動中廣泛流動,形成完整的信息流。其管理與維護可以遵循會計內部控制中的計算機化資訊控制的關鍵控制程序,重點關注以下兩方面。
第一,信息安全性。只有先保證安全才有可能讓有用的信息傳遞和流動,支持基層業務操作和管理層的決策。因此,辨別、規范信息搜集渠道,識別防范信息搜集風險,預防信息搜集過程中信息的干擾和失真將保證信用信息的外部安全;信息的分析、開發、管理職責的分離將保證信息的內部安全。
第二,組織管理控制。按照會計內部控制的要求,信用信息處理作業應遵循權責劃分控制。資訊部門及相關部門的職責應明確訂出,明確信用信息由信用部門專屬控制,避免出現信息由不同部門同時控制的現象。信用經理授權應明確信用信息向上傳遞給管理層和向上他業務部門傳遞的口徑和方式。
2.1.2信用分析
信用分析是對選擇的目標客戶的經營管理情況、財務情況、市場環境、產品競爭力等為依據對受信方的信用能力或信用風險程度做出的判斷和選擇。信用分析的控制應主要關注以下方面。
第一,信用風險分析。風險分析是預測未來最重要、最艱難的工作。運用內部會計控制對信用風險進行分析,有利于最終風險的防范——應收賬款的管理。信用風險結構的外部風險大多是由于受信企業的財務惡化導致的,要綜合運用有效的財務分析指標結合相關的信用信息對其進行分析。其內部風險的產生首先是由會計內部控制出現漏洞開始的,因此規范銷售管理和財務管理的控制措施是管理內部風險的首要政策。信用風險的分析應由信用經理直接負責,垂直領導信用管理人員,與財務主管、營銷主管、銷售主管協同配合進行,并貫穿整個業務流程始終。
第二,信用額度設置。根據“二八原則”對客戶信用額度進行前期管理既可保證穩定的利潤來源,又可規范信用額度管理的重點,避免管理分散化。企業對目標客戶的信用額度的確定應該以授信企業自身為出發點,受信客戶為導向。不同的管理層級應該擁有不同的信用額度授權,不同的目標客戶可以得到的信用額度應該符合企業的經營方針和政策。一個可參考的公式是:信用額度=客戶預計年銷售額/360×信用期限。根據會計內部控制的思想,信用額度的設定應與企業相應的內部價值鏈活動保持一致。
2.2事中控制——賒銷成本控制
這一階段涉及授信企業的大部分業務活動,并且也是會計內部控制中交易循環控制的重點,基本上包括了銷售與應收賬款控制、采購與應付賬款控制以及生產成本控制。因此企業在賒銷管理的控制重點應該關注現金流的風險和成本,產品生產和服務。
2.2.1現金流風險和成本控制
現金循環周期可以反映受信企業和授信企業雙方的現金流情況,是現金管理和內部控制(在這里會計控制的現金管理不僅僅是防范舞弊的牽制管理)的重點企業。信用管理應該把信用周期與現金循環周期的時間周期協調起來,使信用周期服從于現金循環周期,盡力達到兩者的統一。在企業現金循環周期中會發生下述連鎖變化:應收賬款占用企業資金產生機會成本,企業會短期融資以保持經營活動持續進行,負擔貸款利息成本,并且營業資本的投入也會加大,流動性風險相應變大,企業的現金流成本上升。企業控制應收賬款額度及期限的關鍵在于以企業自身整個現金流運動為出發點,考察目標客戶的會計政策、盈利能力、財務風險、營運資本和流動性及現金循環周期來制定應收賬款額度及期限的信用政策。
一般來說,企業獲得詳細的預算表、現金流量預測表或管理報表的可能性相比銀行低很多,依靠企業公開報表進行分析的可靠性會大打折扣。通過對客戶所運用的會計政策的考察與評估,企業可以更多地了解財務報表處理的本質,對隨后的盈利能力、財務風險、營運資本和流動性的分析的針對性也會增強。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對客戶定期的拜訪,業務人員與客戶的愉快交流,會對上述分析活動提供極有益的幫助。再有企業應該盡力獲得現金流量表(歷史的或預測的都可以),因為與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相比較,現金流量表很難用弄虛作假和尋機性會計的方法進行粉飾,其信息比利潤、資產、公積金等數據更為可信。而且債務的償還必須用現金,掌握客戶重要的現金流信息就可以更好地預測目標客戶的信用風險,控制好企業自身的現金流風險和資金成本。
2.2.2產品生產和服務控制
當應收賬款正常到期時,客戶提出延期或拒絕(全額)付款的最有利的“借口”就是企業銷售的商品不符合合同條款,出現產品質量瑕疵、沒有按規定運輸貨物、交付貨物等不一而足。企業應首先從操作程序、憑證傳遞上對采購、庫存、生產、配送、支付結算方式嚴格按內部會計控制思想進行制度管理,標準化流程,這樣可以規避該交易糾紛產生的故意違約風險并避免“借口”產生。企業對支付結算方式的選擇應格外慎重,特別是對外貿易,我國企業往往吃虧甚大。企業應根據內部會計控制政策的要求選擇債權比較有保證的支付結算方式,比如要求以銀行票據、信用單(證)、帶息商業票據等,甚至可以要求購買方提供信用保險。總之,嚴格對合同進行管理和控制,及時高效地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是避免客戶延期拖欠或拒絕付款的有效方法。
2.3事后控制——應收賬款控制
應收賬款的收回將最終反映企業信用銷售是否會給企業帶來預期的現金和利潤,降低現金流風險。一般來說,應收賬款監控的常用分析方法有賬齡分析和DSO(應收賬款變現天數)。賬齡分析解決應收賬款的存量問題,DSO解決應收賬款的流量問題。企業提供信用額度就會產生應收賬款存量,每一筆都有它的年齡,對它的年齡進行分析可以知道它的合理壽命和質量,減少壞賬的存量。DSO分析收回應收賬款的平均天數,當企業提供信用時會預估應收賬款收回天數以確定信用額度,保證企業可以承擔合理的應收賬款流量,控制風險累積。
2.3.1DSO分析
DSO是信用管理部門衡量其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標。DSO表示每筆應收賬款的平均收回時間:應收賬款變現天數=(當年年末應收賬款余額/當年總銷售量)*365。:
企業應設定自身的DSO目標,借以做出授予客,信用期限的決策。DSO應考慮到三方面的共同作用,行業環境的客觀可評估性、企業自身的競爭態勢和定位、客戶的導向性問題。DSO分析的直接服務對象應該是應收賬款的管理,通過信用期限的評估,做到賬款質量的評估,縮短現金循環周期的末端滯留時間,控制壞賬產生的時間性風險。
會計是所有企事業單位都需要的資金管理人才,會計能夠對企事業單位資金的出納進行分析,使資金得到合理利用。同時會計對企事業單位,尤其是政府部門、國有企業和企業稅收都有監督作用,讓各個單位和企業符合國家法律規定運行,不出現違法行為。邊防支隊的會計更要有很強的責任感,使邊防支隊的資金合理之處,對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行為進行舉報和監督。會計部門的改革和建設要與報賬員的管理相互結合進行,才能夠達到預期的管理和執行效果,有利于國家財產安全,不讓國家財產受到損害,并且有利于加強廉政工程的建設。
一、邊防支隊實行會計集中核算
邊防支隊試行會計集中核算對中心支隊、大隊的財務情況進行集中處理,大隊一下級別的單位采取逐級報賬的管理模式。這樣則避免了各個部門和級別單獨報賬所出現的種種問題。會計集中核算的實行有很大優點。首先,能夠保證集中統一處理各個部門的賬目和資料,每一筆賬目都在中心部門進行嚴格處理,減少工作中出現的漏洞和人員失誤,提高會計的工作質量和監督職能。其次,能夠加強會計的工作責任感,加強會計自身的監督職能。統一管理下的賬目和資金,能夠清晰明了的了解財政支出和收入情況,如果每個單位出現問題則很容易被發現。最后,比那防止對實行會計集中核算有利于資金的高效利用,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建立虧阿基集中核算能夠實現對邊防支隊資金的統一管理,從資金源頭防止人為的資金流失和漏洞,把每一項收支都嚴格按照規定進行。這還有利于廉政工程的建設,減少腐敗現象的出現。
邊防支隊實行會計集中核算雖然有很多的優點,但是還需要基層單位報賬員的認真和負責工作,對每一筆賬目都按照實際情況進行上報。這才能保證會計集中核算有準確的數據來源,如果報賬員所提供賬目存在問題,那么從資金數目的根源上就存在著錯誤,對賬目和資金的集中處理也必然后出現問題。
二、基層單位報賬員的管理現狀
現在基層報賬員的管理是一個要有嚴格標的過程,保證報賬員把每一項資金賬目都按照實際情況進行管理和上報,杜絕一切假賬和虛報的行為。報賬員要有較好的業務素質,而且最重要的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目前我國基層單位報賬員的管理,在不斷的改革和完善,發展趨于穩定,但是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
基層單位報賬員管理力度較小。對于基層單位,往往是行政執行力較小的,對于工作人員的管理往往受到忽視。基層單位報賬員工作現在存在一些問題。
(1)賬目核對和管理不明確,許多的賬目不能夠與實際情況相吻合。
(2)報賬員往往沒有自己的原則,只是按照領導的意圖進行賬目的核對和分析。
(3)報賬員做假賬、虛報賬目的現象時有發生,不符合邊防支隊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制度的要求。
(4)報賬員的專業性和自覺性不強,工作時很容易出現紕漏和錯誤。
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是由于基層單位報賬員管理力度較小,而且不能夠嚴格按照國家法律進行管理造成的。這些問題不解決,那么邊防支隊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制度,就不能夠很好的進行。
三、邊防支隊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后加強基層單位報賬員管理措施
加強基層單位報賬員的管理措施,有利于邊防支隊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制度。加強基層單位報賬員的管理需要從管理力度和人員管理兩方面進行。在管理力度方面,需要嚴格執行國家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對報賬員有很強的限制性,不讓假賬和虛報的現象發生,一旦發生要嚴肅處理,絕不姑息。而且要對報賬員有很強的監督能力,要時常對報賬員的工作進行檢查和校核。在人員管理方面,嚴格規范報賬員的人員配置,報賬員要有較高的業務素質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基層單位報賬員要有好的職業道德,從根本上杜絕假賬和虛報發生的可能性,而且能夠對賬目的管理進行監督,從根本上保障邊防支隊會計集中核算制度的順利進行。
四、結束語
邊防支隊實行會計集中核算,是一個創新性的突破,能夠很好的保證國家財產合理分配和使用,提高國家資金的利用率。但是邊防支隊會計集中核算制度,需要基層單位報賬員認真負責的工作,提供真實的賬目報表,讓會計集中核算中心部門能夠有切實的賬目核算數據。國家資金是國有資產,不是每一個人所能夠隨便利用的,加強基層單位報賬員的管理,能夠減少貪污和腐敗的現象產生,為國家廉政工程建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鄧福賢.關于試行會計集中核算若干問題的認識[J], 江西社套科學出版社, 2001
[2]李明娟.縣級會計管理新模式—集中核算制度[J], 四川財政出版社, 2001
目前,我國許多單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會計信息失真等情況,嚴重擾亂了我國的財經秩序,阻礙了資本市場的有效發展,延緩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剖析現有會計管理體制的缺陷,創新會計管理的模式,為會計的國際化奠定經濟基礎和社會依托,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高效的信息支持和制度平臺。
一、我國現有會計管理體制的缺陷
我國傳統的會計管理體制存在著“兩重性結構”特征。會計人員既是管理者,必須維護本單位的利益,又要站在國家利益的立場上,履行監督職責,維護國家利益。在國家利益與單位利益相沖突的情況下,會計人員的立場勢必會出現搖擺移位。盡管《會計法》賦予了會計人員依法行使監督的權利,真正敢于監督的人并不多。許多事項還得按“上司”的意志去處理,甚至明知是違法的事,也得去做,導致會計被動違法。我國現有會計管理體制主要有以下弊端:
1.會計信息失真。我國會計主體的獨立性差、不能有效抑制財務上的亂收亂支、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十分普遍。
2.會計監管不嚴。現行會計管理體制的監督機制還存在許多問題,會計人員的業務執法地位、會計監督的法律地位不為社會所廣泛承認,仍然把會計人員視為法人代表的私有財產,會計工作聽命于單位負責人的隨意指揮,會計工作沒有執法獨立性。
4.會計人員本身素質不高,缺乏應有的責任心,喪失原則,其結果勢必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二、創新會計管理模式
會計管理體制的創新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循序漸進實行,它必須經歷一個由權治、人治到法治的過程。
1.會計委派制。會計委派制是國家以所有者身份憑借管理職能,對國有大中型企業(事業單位亦可)的會計人員統一進行委派的一種會計管理體制。在這種管理體制下,各級政府相應設立會計管理的專設機構,負責國有大中型企業(含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的委派、考核、調遣、任免和日常管理;會計人員從企業中完全獨立出來,變成政府派駐企業的專業管理人員,代表政府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綜合、連續、系統、完整的反映,并在此過程中達到實施直接監督的目的;企業經營者在尊重會計人員做賬權的同時,擁有法律、法規所賦予的完全的財權,對企業一切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經濟性、效果性責無旁貸地負有全部的受托責任;除國有獨資公司外,在國有企業里的非國有股一般無法享有財產監督權,不論其情愿與否,只有依賴于政府的公正,搭乘政府監督的便車。會計委派制由于首先從編制上實現了會計獨立,防止會計信息的嚴重失真,并在此基礎上,有效地遏制國有資產的流失,維護國家所有者權益。
我國的會計管理體制的構建是以過去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和行政體制為基礎的,盡管它伴隨著經濟體制、政府行政體制、企業組織與管理體制的改革而進行了改革,但已明顯地呈現出與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適應性,因而必須對我國現行的會計管理體制加以調整,使之得到逐步完善。
一、在建立健全各種會計法規基礎上,各級政府應加強各種會計法律的宣傳,加大對違法會計行為的懲處,從而強化執法力度,確實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以提高會計法律性管制的職能作用。
二、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行政職能的轉變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要求,適當調整政府機關的會計行政管理職能,進一步明確各政府機關的會計管理責任,使真正屬于政府管理職能范圍的事務,如監督會計法律的執行,制定、頒布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并組織實施以及對注冊會計師的監管等方面能落實到位,而不應出現各政府職能部門為獲得更多的管理權力而“政出多門”的現象。而不屬于政府管理職能的事務,該放權的放權,該移交的移交。如企業會計機構的設置、會計人員的聘任、職位的晉升等純屬企業的管理行為,如果仍繼續納入政府管理職能范圍,顯然不利于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會計行政管理的職能作用,提高管理的效率。
三、改進現行的注冊會計師宏觀管理體制,突出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在宏觀管理中的核心主體地位。不可否認,在我國注冊會計師發展的初期,由國家長期主管會計工作的財政部門直接領導注冊會計師工作,從人力、物力、行政方針及組織措施等諸多方面,可以為注冊會計師發展提供充分的保障。然而,注冊會計師職業不同于其他職業,它要求有很強的獨立性和權威性,要求自約自律,公平競爭。而我國目前的這種由財政部統管注冊會計師職業體制,必然受到財政系統一些落后的管理辦法、不必要的行政干預的嚴重影響。例如,有的財政部門公然違背《注冊會計師法》,濫設濫批會計師事務所,強制企業接受由掛靠財政部門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等等,這嚴重地損害了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和公平性,不僅不能發揮注冊會計師對企業會計行為的社會管制職能作用,而且也阻礙了我國注冊會計師事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對這種體制加以改革。筆者認為,我國的注冊會計師管理體制宜采用由政府(如國務院)授權直接由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全權管理注冊會計師及事務所的新體制,體現了 中國注協在管理中的核心主體地位。這樣,不僅可以避免使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成為財政廳、局的壟斷性業務,從根本上消除財政部門對注冊會計師直接管理的弊端,大大提高了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和權威性,而且有利于明確責任主體,有利于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相對獨立地行使職業自我管理權限,真正做到從職業的需要和事業的發展出發,來制定和實施一系列職業管理方針,保證職業自律、公平競爭。
四、著手建立企業會計人員的自律性組織,并賦予其對會計人員從業管理的權利,使其逐步建立起全社會統一的職業道德準則、規范和從業要求,建立起會計的自我規范機制。同時,單位內部會計監督是經濟活動最基層最直接的監督。加強單位內部會計監督,不僅是單位自身管理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會計監督作為我國經濟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保障法律法規規章貫徹執行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不但不能削弱單位內部會計監督,而且要進一步強化。各單位負責人都要提高對內部會計監督重要性的認識,強化自律意識,自覺貫徹執行會計法和《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認真履行作為內部會計監督第一責任人的職責,積極支持和保障會計人員依法開展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工作。
五、建立健全有效的會計內控制度。建立健全內控制度是保證會計工作有序開展和會計信息真實、完整的重要措施,也是做好內部會計監督的前提。會計法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及其他具體規范,明確要求各單位應當建立健全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各單位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細則,重在落實、重在執行,按章辦事,真正做到人人、事事、時時都能遵循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六、加強法治建設,營造良好的監督環境。政府職能部門應該在貫徹和執行會計法及《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上下工夫,加大對制假、造假單位負責人及相關人員的責任追究力度,切實解決好長期以來在會計行業違法違紀處理時只對事不對人的問題。對那些拒不執行會計法規的單位和個人,不但在經濟上要給予重罰,而且要追究其黨紀政紀責任,不能讓違法違紀的單位和個人在經濟上占到便宜,促使各單位高度重視內部會計監督,努力營造一個良好、清新的會計執法監督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