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3 15:03: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思政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思政教育論文

篇(1)

在現代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的時期,我們本身就要對于這個社會,及其周圍的事情要有正確的觀點,同時前進的目標也要正確。首先,我們在學校要認真學習思想教育,從本身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在以后的發展中,也可以更好的發展自身。而且,我們對于創業方面,也要有正確的態度,對于這些我們本身就要注意,最重要的對于我們創業要有正確的大方向。最重要的就是對于自己要樹立自信,自強,自主,自立意識。自信就是對于自己要充滿自信,還有對我們創業來說,也是要有自信心的。尤其,我們要在高校思政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融合狀況中,要知道怎么做,如何做。我們要在高校中好好學習自己本身的思政教育,更要在自己本身的創業中,有所應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高校思政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融合的更好。

(二)老師積極對待,引導

其實在高校中,對于高校思政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融合狀況方面,老師是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的。第一,老師是我們人生中的榜樣。對于老師,我們敬重,愛戴。但是,有時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結果可能不是我們希望要的。所以,我們對于自己在創業之前,要好好聽取老師的意見,提前為以后創業打下好的基礎。第二,我們則要知道前人在創業失敗的原因。首先要吸取教訓,吸取經驗,并且防止在走前輩走過的錯路。也要從前輩失敗中吸取可值得學習的經驗,為以后創業做基礎。所以,我們對于一些特別情況是要好好的提前做一些準備的。第三,老師要積極對待學生創業,認真引導學生創業。在現在發展的社會中,媒體傳播的能力是十分強大的。老師可以讓同學在高校中多看關于這方面的書籍,增加高校思政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融合的能力。就像《創業家》、《財富人生》、《第一財經》等等,都是一些關于創業的好書籍。這些老師也可以看看,那么就能夠更好的領導學生在創業中翱翔,從而可以幫助學生高校思政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融合狀況。

(三)社會企業要關注,支持

在社會企業方面對于高校思政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融合狀況來說,尤其,在高校學生快畢業的前期,可以多可能的提供就業機會,可以讓她們在實習中,知道自己以后需要干的工作是關于什么的,從而更好的在畢業的前夕好好的準備。其次,企業要多方面的支持高校學生創業。尤其,在高校學生畢業的前期,企業也要大力宣傳一些新的項目,可以讓一些年輕的人加入。他們可以一起探討探討,也許可以加入新的靈感進去,這樣不光更好促進企業的發展,同時也可以讓高校才畢業的學生有經驗在以后自己的創業中更好的發展自己。這些都是企業在高校的學生需要關注的,如果真的都可以這樣,那么我們現在也不會有好多的高校畢業生畢業之后找不到工作了。對于高校思政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融合狀況,社會企業要關注,要支持。

篇(2)

2思想政治教育要推動社會關系的變革和進步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談,而是要通過其教育活動的展開,實現社會關系的改變。實踐觀認為人的本質是實踐的,人類的社會生活也是實踐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人類一切社會生活和社會歷史過程的基礎。人類實踐活動的過程構成了人類社會,實踐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社會關系的含義在這里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至于這種活動在什么條件下、用什么方式和為了什么目的而進行,則是無關緊要的。”[8]由于“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但這里所說的人們是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所制約。”并且“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9]人們所形成的“觀念、思想等等”,要受“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決定或制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要以“物質行動”,即生產實踐為基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必須以實現人社會關系的改變為目標。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交往實踐活動,決不是簡單的機械重復,而是社會關系的改變與發展。處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中介與環境,構成了多樣、復雜的關系,這些關系向著一定目標,遵循一定準則,發生著改變,向前發展,從而促進人的思想提高,推進人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可以看到,發展不斷地進行著,單個人的歷史決不能脫離他以前的或同時代的個人的歷史,而是由這種歷史決定的。”[10]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他們彼此都將對方作為自己的交往對象而結成關系,共同存在,其結果不僅改變和發展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而且通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改變和發展了周圍環境與社會關系。

篇(3)

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揭示了諸多教育問題。傳統教育模式單一缺乏應用資源。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思想政治教育也變得復雜起來。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文學教育作為輔助。通過文學蘊藏的巨大能力獲得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同樣,傳統文化教育不能滿足當代受教者的需求,需要強大的思想理論支撐文學教育,因此,思想教育與文學教育融合并實現資源共享,能有效促進文學教育發展。第一,將文學教育積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視野,會增添教育內容的親和力及感染力,使得口頭道德逐漸變成生動的文學形象[1]。第二,通過鑒賞文學作品,能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對受教者實行人格、思想、政治以及心理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講,擴大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學教育中的縱深和拓展,能有利于道德教育的滲透和覆蓋。第三,文學作品對現實生活而言是虛擬社會,對受教者有一定的參照作用,能提供獨特的社會體驗。優秀的文學作品中,人物和性格塑造始終圍繞著一種教育氛圍和學習氛圍,激發受教者的感性認知,能通過感悟和思考體會文學教育的思想內涵。文學教育的氛圍要建立在優化育人環境的基礎之上。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旨在于培養受教者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通過文學教育能使得受教者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更多的熏陶和感悟。利用文學教育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適應文學教育的新發展方向。總之,文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發展能使得文學教育環境和途徑更加順暢,實現了教育效益最大化[2]。

(二)提升思想政治感染力重視文學閱讀

經典是通過積淀和時空轉換誕生的。凝聚著一代又一代的智者的明哲和智慧,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和思想價值。如,文化語境和歷史語境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和權威性。文學教育的根本就是以文學經典為核心,通過對經典作品的鑒賞和品讀,使得受教者獲得心靈上的震撼和感悟,在心靈的對碰中提升智慧增強情感體會[3]。由于文學作文在人文素養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探知人性的光輝和魅力,也能促進受教者道德情操和高尚品格的形成,促使受教者綜合全面發展。重視文學經典就是在注重自我超越,受教者能從豐富的內涵中獲得一定程度的感悟,潛移默化的實現自我修養和文學素養的提升。同時,文學經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得受教者心靈與作者心靈實踐激情的對碰和交流,喚醒受教者的追求和渴望。逐步向大智慧、大知識氛圍邁進,獲得真正意義上的人格陶冶和創造啟迪。同時,在文學教育過程中,加強思想教育力度,使得文學經典逐步向追求自然追求真善美過渡。讓文學教育成為一種知識、一種經驗、一部人生[4]。

(三)提升教育時效性避免形式化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學教育缺乏層次,直接從教育者角度出發,填鴨式的教育很難讓受教者接受。教育者往往以遙不可及的高大形象拉開與受教者之間的距離,不容易被受教者所接受,逐漸失去了應有的教育意義。從而導致受教者忽視了人生態度的感知和人文精神形成需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最終得不到應有的體現,人文素質和文化修養也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和空間。因此,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促進文學教育發展。將人文內容以及審美內容傳授給受教者,使之擁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和欣賞水平及認知水平。同時,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完善受教者的文學素養,激發人生觀的養成,提升人格素養。為了避免文學教育流于形式化,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通過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給課堂增添活力。使得文學教育不再僵化,在重視主體個性發展的同時,促進教育內容的吸收,擺脫傳統填鴨式傳授模式[5]。

二、重構文學教育

(一)重塑文學教育理念

通過分析文學教育內涵發現,改變文學教育現狀走出困境,首先要從轉變教育理念入手。通過文學即人學的卓識來豐富文學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強化文學教育就是在強調立人和育人教育。要體現出人文教育也要倡導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來陶冶受教者情操,豐富受教者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協作能力。文學教育作為終身教育,必須要圍繞文學教育特性,注重文學教育審美回歸,關注“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現實理想。只有在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才能使得受教者做到自我超越、自我反思以及自我磨練,使得人格構建成為文學教育的最終目標。同時,文學教育的定位是以前瞻性和先導性為主,強調審美教育、人文教育以及文學性為核心的教育原則,明確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文學教育目標和方向。因此,堅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是文學教育的關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否推進文學教育的重要因素[6]。

(二)回歸文學教育人文性

新課改以后,強調文學教育的文學性和人文性。追求文學價值就是在追求人文精神,這也是重構文學教育的重要原則。藝術源于生活,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同樣源于生活,是人對環境的體驗也是人對環境的向往和追求。文學教育也是精神文化的重構要素。當有高學歷的人不懂得感悟生命就如同野蠻人聚集的荒野。這句話說得就是文學需要人文性回歸,作為一種精神來陶冶情操慰藉心靈,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讓受教者在接受文學教育過程中充滿靈性與激情、感悟,積極體會生命價值并對未知世界形成一定的向往。文學教育回歸人文性,不是短時間內能形成的,需要不斷的熏陶和滲透。因此,文學教育回歸人文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支持,在提成人的品格修養以及心靈修養后,完善文學教育人文性。文學教育的真是面目是超越功利主義誤區的,是承載著培養人類素養的重任,這也是文學教育的最終目標,在此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對文學教育有一定的推動型,因為精神教育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渲染出來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學教育也會形成有機結合,并最終成為教學亮點[7]。

(三)改善文學教育模式

傳統文學教育模式過度肢解化,因此要實現文學教育目標必須重構文化教育模式,達到育人的最終目的。文學教育的任務就是通過閱讀和鑒賞文學作品并從中感知生命體會生命,了解文學中包藏的愉悅體驗,培養人的情操和品德,并逐步完善人的興趣愛好和文學導向。由于人文性決定了文學教育屬性。因此,改善文學教育模式首先要從理性感悟和感性追求入手,充分發揮文學魅力避免失去文學韻味。構建充滿活力且開放的文學教育體系。使得學生能通過不同的方法和內容拓展視野[8]。第一,文學素養的豐富與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息息相關。因此,要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學教育活動,充分尊重教育課題并創造平等的對話環境,使得受教者能在心靈上獲得美的熏陶和感悟。第二,尊重文學教育形式,堅持個體理解感悟原則,遵循個體體會和意會規律,從動態教育刺激受教者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得受教者能在文學賞析過程中感受到文學的情韻和風格魅力,做到拋其形而得其神。第三,教無定法卻選擇又發。文學教育過程是體驗和感悟的過程,因此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為角度出發,在受教者一定的學習空間和思考空間,發揮受教者的潛能張揚其個性,提升受教者的思想品位和人生境界,最終增強生命的感悟能力。

篇(4)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讓同學們去學習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使其受到古人優秀傳統道德的熏陶,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可以在學校組建傳統道德文化的學習小組或者是開設傳統道德文化選修課程,讓學生去了解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同時學生可以學習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學習方法、孝悌理論和道德修養等等,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在喧鬧繁華的現代,通過與古代圣人的對話,沉淀自己的思想、凈化學生的心靈世界。以此對我國傳統文化知識有一個概況的了解,使學生明白“以史為鑒”的道理。教師教授傳統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最終達到實現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的。

(二)通過思政教育的途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體制

學校要想實現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效果,就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在開展教育教學的工作之前,首先了解當代學生的基本思想政治觀,然后根據實際的學情,制定適合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方案。而這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管理水平的關鍵所在,要想不斷地完善思想教育模式,也需要教師充分發揮“為人師表”的作用,不斷提高教師的個人素質,選取其中表現較好的作為其他教師學習的榜樣,樹立模范意識。組織其中的部分教育工作者去先進的教育院校進行實地考察與經驗學習,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優秀的教師資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逐漸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利用正確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管理水平。

二、創新思政教育模式,不斷提升學生管理水平的原因

(一)學生群體在不斷地變化發展

如今,大部分學校都從傳統的教育模式中解脫出來,實現了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突破以往教育教學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傳統教學中不適合現代教學管理的部分。我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對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的增加,當今世界各種競爭日益激烈,但究其根本,實質就是人才的競爭。國家也越來越重視人才的培養,如何為祖國明天的發展培養出綜合能力強和綜合素質高的優秀人才,更好地完善人才培養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學校教育工作的初衷,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探索與研究的一個全新的課題。所以,當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找出一個適合當今思想政治發展的有效機制。

(二)社會政治環境的不斷變化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在一個關鍵的轉折時期,當今的學生處在社會發展多元化的大環境中,會受到許多外來因素的影響,一旦學生自控能力較低,就存在著會被錯誤的文化思想所誤導的危險,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考慮到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各種社會化思政導向、思想問題,及時對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并使他們懂得該如何去正確判斷和選擇,以免受到復雜的社會環境弊端的影響。

三、當代學生思政教育模式不斷提升學生管理水平的措施

首先,提升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目前學校普遍使用的教育模式是以班集體為主要形式的,一個班集體一般只有一個班主任老師或者是輔導員,實行一對多的管理體制。但是又由于班主任工作任務比較繁重,沒有辦法時時刻刻對所屬班級的每一個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日常學習管理,所以難免會有疏漏的地方。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從而將學校整個學生的思政教育模式變得逐漸完善,不斷地創新學生的管理方式。其次,加強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里度過,所以說學校在學生的成長和學習過程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學校教育的整體理念也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人生理念產生很大的影響。除此以外,家庭教育也是對學生教育管理的關鍵組成部分,要想實現學生的科學發展,就必須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為學生的成長之路搭建一個溝通的橋梁,給學生創造出一個優雅舒適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做好引導,這樣更加有益于學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進行,利于對學生的管理。最后,提高學生的自我服務能力。在倡導和平發展的當今世界,施善于人,助人為樂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擔負著這樣的教育責任。加強學生社會主人翁的意識,提高學生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思政觀念,將學生從“小我”的精神層次提升到“大我”的精神層面。比如,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公益活動,如去敬老院幫助老人打掃衛生或者是為他們帶去自編自導的精彩節目等,多讓學生參加這種積極向上的活動,有益于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政觀。通過這種思政教育的方式,來實現學生自我服務能力的提高,使學校的管理體制充分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篇(5)

二、寓思想政治教育于高職學生就業指導的實施路徑

篇(6)

二、對策

(一)落實充滿人本思想的教學目標教師要注意教學目標的展示方式和展示時機,對于教學目標的展示,要采用書寫、口述等靈活的方式。作為一門德育課,中學生政治教學除了要落實好知識目標之外,更要注重教學的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不僅增長了知識,而且能夠使自身的能力獲得提高,培養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擺正自己作為社會主義公民的姿態,樹立立正確的價值觀體系。中學政治老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實際的對性,有目的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使學生通過對所學理論知識的運用,加深認識,并不斷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中學政治所講授的內容,有很大一部分理論性強,和學生的生活距離比較遠,給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形成了一定的障礙,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充分運用各種素材,把課本上的知識點和學生生活中的事例有機結合起來,使我們的課堂生活化,這才是打造高效課堂,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有效途徑。一些教師在講課時,只注重講解理論知識,而忽視了理論和生活的密切聯系,這樣的課堂僅僅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學生也只是機械的記憶知識點,幾乎都沒有參與到課堂中去,這樣只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篇(7)

(二)課程設置的結構注重基礎專業理論,忽視教育理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合格的中等專業學校的政治理論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為未來主要從事這一工作的思政專業的學生就必須具備系統、完整的基礎教育理論知識。然而高校思政專業教育類課程所占比重很小,公共基礎、學科基礎、專業教育平臺課中其他課程所占比重較大。這樣高校思政專業在過于重視公共、學科專業課程的同時,也就忽視了教育理論課程,致使畢業生缺乏系統的教育專業理論知識,也使其教學實踐活動缺乏指導性、意識性和能動性。[4]很多高校思政專業的課程設置都是在綜合大學學科專業的基礎上加了幾門教育理論課程,認為這樣就具有了師范性的特征。[5]然而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政專業的“老三門”(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根本無法滿足畢業生成為未來合格政治教師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的各方面需求。

(三)課程設置的內容強調學科專業知識,忽視深厚的文化基礎未來思政專業的畢業生必須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的需求,這就要求畢業生不僅要具有系統的學科專業知識,還必須同時兼具深厚的文化基礎,而重視學科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文化基礎的培育卻是目前高校思政專業課程設置內容的通病。[6]現行的高校思政專業課程體系中,公共基礎教育平臺課即通識課程主要集中于幾門必修課(《大學英語》、《體育》、《教育學》、《心理學》等),選修課所占比例較低,其中跨專業選修課的比例更低。其實選修課程是為了增強學生的適應性,滿足學生的愛好、興趣和個性發展及本學科最新發展成果的課程,選修課的分量小,使學生無法系統地涉獵到更多其他學科的文化基礎知識,使得思政專業的畢業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學科專業知識,卻缺乏廣泛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這無疑與市場經濟體制和基礎教育改革對思政專業綜合性人才的要求相背離,導致思政專業的畢業生在新的工作崗位上能力受限,無法做到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路徑和措施

(一)課程設置應厚基礎、寬口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要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滿足社會對各級各類綜合人才的需求,必須在課程設置上做到厚基礎、寬口徑。[7]首先,在學科基礎教育平臺課和專業教育平臺課的課程設置上,一方面要做到“廣”,注重哲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的交叉滲透,讓學生在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與優良道德品質的基礎上,具備廣博的知識;另一方面要做到“精”,健全、合理的課程結構對思政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該從專業角度,依照專業培養目標重新定位各門學科基礎教育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調整課程結構,整合課程資源,避免課程設置的重復,使思政專業的畢業生具備深厚的專業理論基礎,能夠勝任未來的工作。其次,在專業教育平臺課的課程設置上,除設置培養合格的中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課程之外,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還應該多設置一些非師范類的、其他方向的課程,比如《比較政治制度》、《國家公務員制度》、《農村工作知識》、《中國農村政治社會學》等,尤其在選修課設置方面可以多增設一些與本專業和未來社會需要相關聯的新課程,拓寬思政專業口徑,制定“一主多輔”或“主輔修制度”,讓思政專業的學生在具備雜實專業理論基礎的同時兼具廣博、精深的知識,使他們能夠在畢業后滿足市場經濟和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二)強化實踐課程的設置,重視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教育見習是順利銜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低年級的學生和基礎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應該分階段、分學期地有序進行,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基礎教育改革結合起來,以適應基礎教育改革。教育實習是學生在校期間最主要的實踐環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應該適當增加實習周數,形成校內試講、校外實習、反思提升的機制,避免以前的畢業實習不進行前期準備和后期反思討論的缺點。畢業論文是學生大學四年的最終成果,應該制定一系列的約束機制,讓學生合理地分配時間,保質保量地完成畢業論文的開題和寫作工作,比如:指導教師的定期檢查,不合格論文的懲罰制度等。另外,高校思政專業還應該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讀書交流會、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未來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比賽、假期社會實踐、貧困地區頂崗支教等,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其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對能力、適應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順應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

篇(8)

二、賞識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義

1.賞識教育可以維護學生的自尊心。

賞識教育的本質之一就是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學生犯錯誤了,教師要充分了解認真分析學生所犯的錯誤,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用寬容之心,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不當眾批評學生,對學生勇于承認錯誤,要當眾表揚其勇氣,鼓勵其改正。

2.賞識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礎,學生的自信心被老師給淹滅了,何來談成功?詹姆斯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至30%,而當其受過激勵后,其能力的發揮是激勵前的3~4倍。賞識教育就是用贊賞的眼光看待學生,不論學生成績的優劣,平等地對待,要看到學生點滴的進步,即使沒有進步也要努力為其創造機會,讓其進步,給予激勵表揚。

三、賞識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運用的策略

1.教師要用真誠的愛去賞識學生。

愛是人之本性,沒有愛就沒有賞識,也談不上賞識教育。當我們還在蹣跚學步之時,是父母的愛、父母的鼓勵讓我們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當我們還在咿呀學語之際,是父母的愛、父母的表揚使我們學會說出來人生第一個字。同樣,我們要學生進步,教師就要給學生父母般的愛,博大的愛,無私的愛,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在教師的眼里應該是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只有在愛的熏陶下,才能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自由、和諧的環境,才能用伯樂般的眼光有意識、耐心地尋找、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從而賞識學生。但愛學生不是縱容學生,也不是無原則地遷就學生,科學的、真誠的愛應該是以熱愛、尊重、信賴、鼓勵、期望和嚴格要求為內涵的。

2.教師要細心觀察、深入了解學生。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要賞識學生,就必須了解學生。教師要深入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的交談,細心觀察學生,對學生的長處、不足要了如指掌,才能對不同愛好、不同性格、不同基礎的學生采用不同的鼓勵方式和原則,從而實現有針對的賞識教育。

3.教師要講究方法,遵循賞識教育的原則。

首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賞識教育要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采用不同的賞識方式,而不是一味言不由衷大眾化地說“你這行”、“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其次,遵循真誠、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學生的賞識要本著是則是、不是則不是的真實賞識。

4.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尊重差異對于賞識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的主體是學習能力、自身素質都不相同的學生,受成長環境和知識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中進行賞識教育時首先要承認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性的,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實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逐步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引導學生實現均衡發展,同時也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鍛煉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進展,充分賞識教育的作用,收獲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篇(9)

2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思考

為了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符合校企合作模式的開展需求,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加大思想政治隊伍的建設力度

雖說頂崗實習期間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有效開展。鑒于此,學校如果想要從根本上實現思想政治教學的根本目標,就必須重視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思想政治隊伍的建設力度,對于輔導員的任用,必須確保其自身的政治覺悟,并在此基礎上加大對思政理論課任課教師的培訓力度,這里所說的培訓工作,并不單單指的是政治覺悟的培訓,而且還要重視教師的企業文化培訓,應該讓教師深入到企業當中,對企業的文化和業務進行系統學習,使其能夠對企業的文化進行全面認識和掌握,成為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的“雙師型”教師。無論在理論教學中,還是實踐指導中,都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2.2做好頂崗實習之前的動員工作

在開展崗位實習活動之前,學校應該做好學生的思想動員工作。我們都知道,學生在校期間和頂崗實習期間的身份是不相同的,為了使學生更好的適應身份的轉換,做好動員工作不容忽視。進入企業之后,這種動員工作也不能懈怠,尤其是輔導員和思政導師,更應該及時對學生進行轉換期和適應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讓學生能夠在頂崗實習過程中,明確自己的身份,并在實踐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不斷提高自我的綜合能力,為日后步入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2.3充分發揮企業育人作用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學生是以企業員工的身份參與到企業的各項生產活動中,與其他正常員工一樣,實習的學生也要對企業的文化進行學習,也要遵守企業對員工的各項制度要求。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對于企業文化和企業用人需求都會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從而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自我。為了將企業育人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企業應該選擇一些愛崗敬業,具有風險精神的員工作為學生的實習導師,通過導師的言傳身教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學生在經過長期的耳濡目染之后,其自身的綜合素質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2.4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為了進一步完善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對思政內容進行設置的時候,應該結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進行合理設置,確保思政教育能夠符合企業發展對用人的標準。因此,在未來的時間里,高職院校必須對思政理論課程進行不斷完善和整合,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除此之外,思政理論課內容的設置還應該結合專業與實踐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職業教育活動,把優秀的企業專家請到學校為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就把枯燥的思政理論轉化為現實案例,豐富了教學形式與教育內涵。

2.5確保校企雙方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一致

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除了會不斷進行自我完善之外,還會明確意識到,想要獲得成功,單純的依靠過硬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實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夠讓學生產生深刻的思想覺悟,從而知道自己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應該如何培養自己的敬業精神、責任心及吃苦耐勞、虛心學習的良好職業道德品質,從而促進個人成長。

篇(10)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定的階級、政黨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影響的社會活動,主要反映了國家、社會對個體的要求,它的實施,不僅需要充分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而且還需要家庭和社會等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西方發達國家政府對這一問題的態度非常明確,為了充分調動各種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積極性,形成輻射全社會、全方位、目標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采取了一系列舉措。

一、利用法律手段強制和保障各種力量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為使各種力量都能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西方發達國家首先是從法律上加以強制和保障。如法國1989年頒布了《教育指導法案》,對學校、社會團體、家庭在青少年公民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權利和義務作了全面而具體的規定。美國政府認為,凡是一切具有道德教育職能的組織或部門,如國會、州府、政黨、教會、傳媒、學校、企業、社區、家庭以及學生管理、心理咨詢、服務機構等,都與學校一樣,負有道德教育的職能。1990年頒布的《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不但對學校提出了要求,而且還要求全社會都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比如社區,該法就要求其把校長、教師、學生、企業界、官員、新聞界、醫務界與社會服務機構、公民與宗教團體、執法機關、成年監護人和友好鄰居組織起來,為青少年的成長創造良好條件。

除了制定社會各種力量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上的法律以外,還針對每種類型的社會組織制定了具體的運作法規。如為了督促家長更好地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西方國家大都通過了相關的法律。美國早在1994年制定的《目標2000年教育法案》中就將家庭參與學校教育列為8項國家教育目標之一;同年修訂公布的《改革美國中小學教育法案》明確規定,接受聯邦Title補助的貧窮學校所在的學區必須推行家庭參與教育伙伴計劃,鼓勵有關學校與家庭擬訂學校家長公約。與此同時,各州也制定了相關法律及行政措施,規定家長若未能協助學校管教自己的孩子,將會觸犯法律而被移送法庭,遭到高額罰金的嚴厲處罰。再如,為了發揮宗教組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西方發達國家一般是通過立法,使宗教教育獲得在教育體系中合法宣傳教義的制度性地位。這方面比較典型的是德國。德國對宗教教育的法律保障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個是聯邦層面的《基本法》,一個是各州的州憲法及其具體的教育法規。前者規定的是德國保障宗教教育權利的憲法原則,后者則主要依據各州的實際情況,制訂成文法律來具體落實。如:德國基本法第141條規定,“教會為軍隊、醫院、刑罰場所和其他公共機構提供禮拜和其他牧靈服務,宗教組織可自由履行宗教職責。”為了保障青年學生參加志愿者團體,美國20世紀80年代就通過了“國家社區信托服務法”,有的州專門通過法案支持甚至強行規定學生必須參加這類活動才能畢業,不參加志愿者活動的中學生不但不能畢業,而且難以進入著名高等學府。歐洲青年事務部長會議1993年維也納會議也作出決定,在促進青年的志愿服務時,“要明確青年志愿服務工作的相應法律地位”,等等。

二、利用財政支持與稅收等社會政策引導各種力量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會力量,由于其工作性質的限制,其經費對外界支持的依賴性相當大,因而財政支持,就成為政府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手段,政府通過有選擇的、針對性比較強的具有傾向性的財力支持,對各種社會組織進行調控,使其在不同領域、從不同角度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比如美國,教育的分權體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設置、教材編寫都是學校自主,政府不加以直接干涉。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并沒有對其放任自流,而是通過財政投入資助比較有權威性的專業協會進行大量研究工作,并根據研究成果,經常公布對學校課程設置、教材編寫的建議或者樣本。由于建議和樣本具有較高的價值而多數都能被采納,從而使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基本上保持了一致,充分地體現了國家意志。財政支持的積極引導作用,使西方發達國家對這一手段的運用越來越重視,近年來政府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以法國政府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投入為例,1996年,科研中心人文與社會科學部的科研經費為9.5026億法郎;1999年提高到12.1089億法郎,增幅為27.4%;2000年又提高到16.636億法郎,比1996年增加了75.07%。在德國,馬普學會是德國的四大科研組織之一,在社會科學人文的研究方面居全國之首,學會科研經費主要來自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撥款。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德國政府對非營利部門的資助比例最高,在非營利部門的總收入中政府投入高達70%。除了財政支持這一經濟手段以外,西方發達國家政府還通過一系列的政策進行鼓勵和引導,其中,比較明顯的是免稅政策,主要是企業或個人向非營利性組織捐款或捐物,經核準可以抵扣交稅稅基;非營利性組織開展有償服務所得的收入不需上稅,該組織從事社區服務時所購買的商品,也不需交價外的消費稅。此外,還有其他方面的具體政策,如西方國家志愿者服務團體是社團中影響較大的一個,參與這個項目的青年人可以得到各種政策方面的優惠。在美國,志愿者服務期間,會得到一定的生活補助;之后上大學期間,會得到政府的資助完成學業;在稅收方面,還可以用志愿服務的時間來抵稅。

三、建立社會合作機制,主導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趨勢

為了保證家庭、學校和社會團體等各種教育力量的協調一致,防止互相抵觸,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合作機制來加以保證。

首先是政府成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負責對各種教育力量的指導與協調。如法國在1989年頒布了《教育指導法案》后,根據這一法案成立了“教育高級委員會”,協調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工作,統一領導社會力量對公民教育的參與。德國在聯邦內政部成立了專門的機構——德國聯邦政治教育中心,在各州設有分支機構,指導和協調各個機構的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建立全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和協調機構以外,還針對思想政治教育某一具體組織或具體活動建立了協調機構,如在美國,為了加強對社區服務志愿者活動的指導和協調,建立一些大學或跨地區的全國聯盟以指導、協調本校或全國的社會服務活動。

其次,是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對社會力量的合作加以保證。西方發達國家政府近年進行教改的重要舉措是實施家長、社區參與學校教育的機制,創建學校、社區與家庭伙伴關系模式。在西方國家中,美國是較早提出建立這種模式的國家,在政府的法律規定和政策支持下,經過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已在實踐中形成了六種學校協助家庭和社區參與關懷學生的途徑與框架模式:一是加強親職教育。學校支持和幫助家庭了解兒童和青少年的發展、幫助布置家庭環境。家庭幫助學校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文化和對孩子的期望。二是拓展溝通渠道。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就學校的課程計劃及學生的學業進展情況與家長進行溝通。三是組織家長自愿服務。改善學校培訓與活動計劃,吸收更多家庭作為志愿者或觀眾參與到學校或其他地方的活動,還包括為學校教育及其組織活動籌集資金,提供道義方面的支持。四是協助家庭輔導。學校為家長提供在家里參與孩子學習活動的信息建議,以幫助家長更好地輔導學生完成家庭作業或組織其他與學業有關的活動。五是參

與學校決策。通過各種學校委員會和家長教師組織等,使家長作為參與者關心學校的決定、管理和倡導各種活動。六是加強與社區的合作。協調社區內的各種企業、機構、文化的和民間組織、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社區群體,為家庭、學生和學校提供各種服務和資源,讓學生、家長與教師能夠為他們所生活的社區作出貢獻。

上一篇: 小學校長德育論文 下一篇: 經濟本科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高清一本大道不卡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 | 亚州成a人片在线观看高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动漫第一页 | 亚洲不卡永远在线 |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