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03: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工商管理論文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供應鏈是由不同的利益個體組成的較為穩定的長期協作體系,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單純的采購關系。供應商,尤其是主要的供應商對企業的生產效率、經營業績甚至戰略目標的實現都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供應商關系管理是供應鏈管理中的一個戰略性問題。只有通過實施有效的供應商關系管理,實現與上游供應商的緊密聯接和協同運作,才能使整個供應鏈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和更快的響應速度。
供應商管理是指企業的供應部門以經濟效益為目的對企業需用物資的供應廠商進行選擇、考核、評比不斷優化的動態管理過程。[1]供應商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關鍵部分。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穩定可*的供應商管理隊伍,通過實施良好的供應商管理策略,與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為最終客戶提供高質量的快捷服務保障。好的供應商是高質量的保證,卓越的供應商是組織的一項重要資產,將為購買其產品或服務的組織帶來豐厚的回報。
供應商關系管理是一種致力于實現與供應商建立和維持長久、緊密伙伴關系的管理思想,也是一種旨在改善企業與供應商之間關系的新型管理模式。[2]主要研究如何與供應鏈中的上游供應商企業實現業務上的緊密聯系和協同合作,使供應商及其資源能夠更有效地參與到企業的產品設計和生產制造甚至是市場銷售的過程中,并通過對雙方資源和競爭優勢的整合來共同開拓市場,降低產品前期的高額成本,提高市場份額,實現企業與供應商的雙贏。
著名咨詢公司Gartner是這么定義供應商關系管理的:供應商關系管理是用于建立商業規則的行為,以及企業為實現盈利而對于和不同重要性的產品、服務供應商進行溝通的必要性的理解。[3]
(二)供應商關系管理的重要作用
供應商關系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企業界和學術界都己經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與探討。供應鏈的地位在當今商業運營中正變得越來越重要,Gartner認為,“當今企業想要成功的唯一條件是擁有一條優秀的供應鏈”,[4]而在供應鏈中,供應商關系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供應鏈管理的重點是在由原材料生產直至最終消費者的這條價值鏈上,其強調的是上下游廠商以及與最終消費者間信息的有效傳遞;而供應商關系管理的重點是放在制造企業上游供應商環節,強調的是來料管理,即采購管理。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戰略性采購的概念,強調從集成的角度看待采購。[5]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采購早己走出了國門放眼世界了,在這種情況下,采購及購買的成本在整個的最終產品中所占比例的大幅度增長。現代制造企業越來越依賴于供應商為企業制成品提供的增值部件,很多時候,企業終端產品的大部分價值都來自供應商,因此,制造企業在尋求成本控制以及競爭優勢的時候就需要更好的供應商關系管理。
對許多企業來說,與供應商建立一種適合于自身發展的關系,其所帶來的價值會是難以估量的。這些價值可能會包括:
(1)提高收入:與供應商的合作可以協助企業比競爭對手更快或更早地向市場推出新產品,并有可能通過批量的縮小來實現個性化的服務,從而細分市場;
(2)降低成本:除了從傳統的價格方面,從供應商推薦的新材料的運用方面,也可以獲得成本的降低;
(3)資本擴張:與供應商的合作可以使企業更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核心生產能力,也可以對企業的庫存水平做出更好的控制,從而提高企業的資本利用率;
(4)提高客戶滿意度:供應商的合作,對企業提高質量,縮短交貨時間,提高供貨率,從而在總體上提高服務水平起著重要的作用;
(5)降低風險:企業及時、安全地獲得關鍵性原材料,可以降低供應鏈中的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三)供應商關系管理的制度基礎
自從1938年伯納德的名著《主管的功能》發表以來,組織設計學家的研究旨趣便顯露出朝著4個主要方向發展的趨勢,這4個方向是:傾向于把組織看作開放的系統,注重組織中的信息處理系統,組織設計中采取權變的觀點和生態學的觀點。同樣在對組織決策的研究中,西蒙針對“理性決策模式”的缺陷,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論”,對決策的研究領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通過這些事件不難發現組織理論研究者對組織中復雜性的關注。
1、開放系統理論
以Bertalanffy為主提出的開放系統理論的主要觀點是:組織要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要生存和發展下去,就必須與其所處的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換,否則就會死亡。因此,組織必須像生物體一樣對環境開放,建立一種與周圍環境融洽的關系。這一觀點與古典管理理論有著根本的不同,后者極少關注環境,只重視組織內部的設計并將其封閉起來。而開放系統則認為,環境是值得時刻注意的關鍵要素,開放系統理論的出現開辟了組織理論和管理理論的新思路,打破了官僚和封閉式的思維方式,這正是組織學習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觀念。
2、權變理論
權變理論則更進一步,認為組織除了要對環境開放外,還必須考慮如何適應環境的問題。兩位英國學者,TomBurns&Stalker,G.M.在50年代完成了建立權變理論的一部分重要工作。兩人考查了不同企業后提出,契約的組織和管理應該適應不同的環境變化率,當環境變化率高、技術與市場的變化不斷帶來新問題和新機遇時,應該采用開放的組織形式。權變理論的主要思想包括:組織是開放系統,需要精心管理以滿足和平衡內部需要并適應環境;沒有最佳的組織形式,組織的適當形式取決于任務或所處環境的類型;在同一個組織中,完成不同的任務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環境需要不同的組織類型。
3、合作競爭理論
合作競爭理論則強調合作與競爭的同時性,Brandenburger,A.M.&Nalebuff,B.J.對企業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合作競爭》一書中提出與書名相同的新名詞——合作競爭,書中指出,企業之間既不是完全的競爭,也不是完全的合作,而是合作與競爭共存。他們把與企業相關的利益相關者分成四類:顧客、供應商、互補者和競爭者,這些利益相關企業的角色總是變化的,一個企業可能會同時扮演不同的角色,這也就是說,企業與利益相關企業之間的關系總是供應商、顧客、競爭者和互補者的綜合體,合作與競爭關系具有同時性、兼容性,理解這一點有助于決策者在企業之間的合作和競爭中保持清晰的頭腦。
二、供應商關系管理中的問題分析
1、評價、選擇供應商過于主觀的問題
我國企業在評價和選擇供應商的時候,存在著以下的一些問題:如選擇的標準不全面,目前企業的選擇標準多集中在企業的產品質量、價格、柔性、交貨準時性、提前期和批量等方面,沒有形成一個全面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不能對企業做出全面、具體、客觀的評價。而且企業在選擇供應商的時候,主觀的成分過多,有時往往根據企業的形象來確定供應商的選擇,選擇時往往還存在一些個人的成分。
2、對客戶需求反應速度過慢的問題
隨著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顧客需求向多樣化發展,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需求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因此,對于產品響應速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美國的GM公司因其響應時間過長而喪失了20%的顧客,而且還有40%的顧客盡管買了他們的產品但對響應速度卻不很滿意。[6]這種情況在我國企業中更是普遍存在。我國企業傳統的供應商管理,還存在著與供應商之間缺乏合作,缺乏柔性和對需求快速響應能力等方面的問題。由于供應商與企業之間在信息的溝通方面缺乏及時的信息反饋、在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企業不能改變與供應商已有的訂貨合同,因此企業在需求減少時庫存增加,需求增加時,出現供不應求。重新訂貨就需要增加談判過程,因此供需之間對用戶需求的響應沒有同步進行,缺乏應付需求變化的能力。另外,在傳統的供應商管理中,采購方對于產品的質量控制也只能進行事后把關,不能進行實時控制,這些缺陷使供應鏈企業無法實現同步化運作。[7]
3、交易成本過高等方面的問題
我國傳統的供應商管理中,比較重視交易中供應商價格的比較,通過供應商的多頭競爭,選擇價格最低的供應商作為合作者。雖然質量、交貨期也是采購過程中的重要考慮因素,但交易過程的重點放在價格的談判上。因此,供應商與企業之間經常要進行報價、詢價、還價等來回地談判,并且多頭進行,最后從多個供應商中選擇一個價格最低的供應商簽訂合同,決定訂單。在這種供應商關系中,供應與需求之間的關系是臨時性的,或者是短時性的合作,而且競爭多于合作。由于缺乏合作與協調,因此互相扯皮的事情比較多,大量的時間浪費在日常的小事上,對長期性的預測與計劃工作沒有時間考慮,增加了許多合作中的不確定性。
4、企業部門之間協調的問題
為了增強競爭優勢,現在各個企業紛紛將他們的生產經營活動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業務上,而將其他活動交給別的企業處理。企業己經意識到供應鏈對自身企業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成功的供應鏈首先要促進供應鏈上各企業之間的日常聯系,信任、誠實和開放的觀念是共同發展的先決條件。傳統的供應鏈管理中存在各成員不愿意與他人共享自己的商業信息。這樣做的結果是由于沒有準確的信息,那么采購商和供應商都必須保持大量的存貨以保持快速反應,也就無法將安全庫存量減至最少。而且,由于企業內部各職能部門與供應商之間信息不通暢,缺乏溝通,將會經常發生沖突;還有就是由于供需雙方存在著較大的文化上的差異,這也會帶來很多的問題,不利于及時解決問題。
--------------------------------------------------------------------------------
[1]侯方森:《供應鏈管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第1版。
[2]李建偉:《供應商的管理問題》,電子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周瀾:《戰略供應商關系的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版。
[4]周瀾:《戰略供應商關系的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版。
[5]楊占中:《供應鏈管理及其面臨的問題》,《物流管理》,2003年9月。
[6]陳兵兵:《管理與供應商的關系》,《IT經理世界》2002年版。
等教育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高等教育工商管理專業的辦學目標是培養能夠掌握工商管理前沿理論和專業實用技能,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具備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管理是社會組織中,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調活動,所以,管理工作者主要的工作是圍繞人展開的,而人的復雜性決定了我們在培養管理人才的時候不能只注重科學性,只關注學生技術性實用性的知識。
(二)多種因素造成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生人文素質較低
社會是造成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的關鍵原因,市場經濟所必然導致的功利、理性、物化,個人利益的追求、大眾文化的流行,使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在某些層面缺乏人文價值的導向,導致物欲至上,拜金主義等一些不良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流行。例如由廣州的廖勇等對820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很多大學生存在“人生目標茫然”“人生支柱物質化(權力、金錢)”“信仰危機”等嚴重的思想問題,以就業為終極目標的功利和短視培養模式造成對人文素質培養的形式化。
二、提高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思路
(一)充分認識工商管理專業特點,轉變辦學思想,以培養具有厚積薄發能力的人才為己任
張杰認為,工商管理專業的大學生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商業道德、終身學習的能力、合作溝通能力、經營管理能力、適應社會變革的能力、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素質。因此,高校應該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育人觀,沉住氣,拋棄企圖“立竿見影”的辦學思想,拿出“百年樹人”的氣魄,在強調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應該充分重視人文素質教育,以的思想道德體系和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誠、信”等價值觀、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輔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激發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只有這樣的人,才是一個合格的職業管理人,只有培養出這樣的人的高校,才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承擔起了應有的社會責任。
以零營運資金為目標,對企業的營運資金實行“零營運資金管理”的方法,已成為90年代以來企業財務管理中一項卓有成效的方法。在我國隨著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企業經營管理的加強,企業理財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因此,“零營運資金管理”的方法,對我國企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營運資金的管理問題
營運資金,從會計的角度看,是指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差額。會計上不強調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關系,而只是用它們的差額來反映一個企業的償債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不利于財務人員對營運資金的管理和認識;從財務角度看營運資金應該是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關系的總和,在這里“總和”不是數額的加總,而是關系的反映,這有利于財務人員意識到,對營運資金的管理要注意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這兩個方面的問題。
流動資產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內可超過一年的營業周期內實現變現或運用的資產,流動資產具有占用時間短、周轉快、易變現等特點。企業擁有較多的流動資產,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財務風險。流動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上主要包括以下項目: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和存貨。
流動負債是指需要在一年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償還的債務。流動負債又稱短期融資,具有成本低、償還期短的特點,必須認真進行管理,否則,將使企業承受較大的風險。流動負債主要包括以下項目: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應付工資、應付稅金及未交利潤等。
為了有效地管理企業的營運資金,必須研究營運資金的特點,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營運資金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周轉時間短。根據這一特點,說明營運資金可以通過短期籌資方式加以解決。
2非現金形態的營運資金如存貨、應收賬款、短期有價證券容易變現,這一點對企業應付臨時性的資金需求有重要意義。
3數量具有波動性。流動資產或流動負債容易受內外條件的影響,數量的波動往往很大。
4來源具有多樣性。營運資金的需求問題既可通過長期籌資方式解決,也可通過短期籌資方式解決。僅短期籌資就有:銀行短期借款、短期融資、商業信用、票據貼現等多種方式。
財務上的營運資金管理著重于投資,即企業在流動資產上的投資額。因而,要了解“零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就要首先了解營運資金的重要性。
營運資金管理是對企業流動資產及流動負債的管理。一個企業要維持正常的運轉就必須要擁有適量的營運資金,因此,營運資金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調查,公司財務經理有60%的時間都用于營運資金管理。要搞好營運資金管理,必須解決好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兩個方面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下面兩個問題:
第一,企業應該投資多少在流動資產上,即資金運用的管理。主要包括現金管理、應收賬款管理和存貨管理。
第二,企業應該怎樣來進行流動資產的融資,即資金籌措的管理。包括銀行短期借款的管理和商業信用的管理。
可見,營運資金管理的核心內容就是對資金運用和資金籌措的管理。
二“零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原理
“零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從營運資金管理的著重點出發,在滿足企業對流動資產基本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降低企業在流動資產上的投資額,并大量地利用短期負債進行流動資產的融資。“零營運資金管理”是一種極限式的管理,它并不是要求營運資金真的為零,而是在滿足一定條件下,盡量使營運資金趨于最小的管理模式。“零營運資金管理”屬于營運資金管理決策方法中的風險性決策方法,這種方法的顯著特點是:能使企業處于較高的盈利水平,但同時企業承受的風險也大,即所謂的高盈利、高風險。具體表現為:
1豐富的收益。一般而言,流動資產的盈利能力低于固定資產,短期投資的盈利低于長期投資。如工業企業運用勞動資料(廠房、機器設備等)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通過銷售轉化為應收賬款或現金,最終可為企業帶來利潤。因此,通常將固定資產稱為盈利性資產。與此相比,流動資產雖然也是生產經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除有價證券外,現金、應收賬款、存貨等流動資產只是為企業再生產活動正常提供必要的條件,它們本身并不具有直接的盈利性。又因為短期負債對債權人來說償還的日期短、風險小,所以要求的利率就低,而債權人的利率就是債務人的成本,因此,短期負債的資金成本小于長期負債的資金成本。
把企業在貨幣資金、短期有價證券、應收賬款和存貨等流動資產上的投資盡量降低到最低限度,可以減少基本無報酬的貨幣資金和報酬較低的短期有價證券,將這些資金用于報酬較高的長期投資,以增加企業的收益;同時減少存貨可使成本下降;減少應收賬款可降低應收賬款費用以及壞賬損失。大量地利用短期負債可降低企業的資金成本,而且短期負債的彈性大、辦理速度快,能及時彌補企業流動資產的短缺。顯然,由于降低了企業在流動資產上的投資,就可以使企業減少流動資金占用,加速資金周轉,降低費用,從而可以增加企業盈利。
2潛在的風險。從風險性分析,固定資產投資的風險大于流動資產。由流動資產比固定資產更易于變現,其潛在虧損的可能性或風險就小于固定資產。當然,固定資產也可通過在市場上出售將其變為現金,但固定資產為企業的主要生產手段,如將其出售,則企業將不復存在。因此,除了不需用固定資產出售轉讓外,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固定資產未到迫不得已時(如面臨破產)是不會出售的。所以,企業固定資產的變現能力較低。企業在一定時期持有的流動資產越多,承擔的風險相對越小;反之,企業持有的流動資產越少,所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大。另外,大量地利用短期負債,同樣也可能導致風險的增加。一般來說,短期籌資的風險要比長期籌資要大。這是因為:第一,短期資金的到期日近,可能產生不能按時清償的風險。例如,企業進行一項為期三年的投資,而只有在第三年才能會有現金流入,這時企業如果利用短期籌資,在第一、第二年里,企業就會面臨很大的風險,因為企業的投資項目還沒有為企業帶來收益。但如果企業采用為期五年的長期籌資的話,企業就會從容地利用該投資項目產生的收益來償還負債了。第二,短期負債在利息成本方面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如果采用長期籌資來融通資金,企業能明確地知道整個資金使用期間的利?
根據上面的觀點,“零營運資金管理”原理的應用將使用權企業面臨較大的風險。首先,企業有延期風險,即企業在到期日不能償還債務的風險。如果企業需要延期,但會由于一些無法預料的因素而不能延期,如當短期負債到期時,企業的經營善變壞,以至債權人不肯延期;或在延期時,正好趕上國家經濟不景氣,市場上資金私有制,而無法繼續延期;其次,短期負債利率的具有很大的波動性,企業無法預測資金成本,也就無法控制利息成本;再次,企業為了減少應收賬款,變信用銷售為現金銷售,可能會喪失客戶,從而影響銷售的增長。
盡管存在著高風險,但“零營運資金管理”仍不失為一種管理資金的有效方法。“零營運資金管理”在具體操作上,以零營運資金為目標,著重衡量營運資金的運用效果,通過營運資金與總營業額比值的高低來判斷一個企業在營運資金管理方面的業績和水準。由于“零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出發點是盡可能地降低在流動資產上的投資額,因而營運資金在總營業額中所占的比重越少越好。這就是“零營運資金管理”的含義所在。“零營運資金管理”強調的是資金的使用效益。如果資金過多地滯留在流動資金形態上,就會使企業的整個盈利降低。簡而言之,“零營運資金管理”就是將營運資金視為投入資金成本,要以最小的流動資產投入獲取最大的銷售收入。
三實現“零營運資金管理”的有效途徑
為了企業能夠實現“零營運資金管理”,同樣要從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兩個方面著手。對流動資產來說,就是要盡量減少在流動資產上的投資額,加速資金周轉;對流動負債來說,則是要有暢通的籌措短期資金的渠道,以便滿足企業的日常運作需求,同時也要考慮短期資金成本的問題。下面分別從兩個方面論述:
降低營運資金在總營業額中所占的比重的有效途徑是,加速貨幣資金的周轉循環。根據貨幣資金周轉循環周期的時間長短,可以預測企業對流動資金的需求量。例如,企業用貨幣資金來購買原材料,原材料被加工成產成品,一部分產成品,企業通過現銷渠道又把它馬上轉變為貨幣資金;而其它的產成品,企業通過信用銷售的渠道,把它變為應收賬款,應收賬款則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收賬變為貨幣資金。
通過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企業的運作情況對貨幣資金投資的影響。如果企業在生產產成品上花費較長的時間,那么企業就得增加貨幣資金投資。從原材料變成產成品,再完成產品銷售所需要的這段時間,我們稱為存貨周轉期。企業運作能給貨幣資金投資帶來另一種影響的是企業的銷售策略,如果企業是運用現銷方式銷售產品,那么企業就不需要保留很多貨幣資金;但如果企業有信用交易的話,那它就得需要有較多的貨幣資金投入。因為這里存在著應收賬款周轉問題。當然,企業也可在購買存貨時欠賬,這就是說企業要推遲付款,如果可欠很長時間的賬,那么貨幣資金投資的需求量就減少,這段延遲付款的時間稱為展延的應付賬款周轉期。一般來說,企業貨幣資金的周轉公式為:
貨幣資金周轉期=存貨周轉期+應收賬款周轉期-展延的應付賬款周轉期
從上面的公式,我們可以看出要想減少貨幣周轉期,從而使流動資產上占用的貨幣資金減少,實現“零營運資金管理”,就得從存貨管理、應收賬款管理和應付賬款管理三個方面著手。對于存貨管理,一方面要加強銷售,通過銷售的增長來減小存貨周轉期;另一個方面要通過確定訂貨成本、采購成本以及儲存成本計算經濟批量,控制在存貨上占用的資金,使之最小。對于應收賬款管理,在信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企業要制定合理的信用標準、信用條件和收賬政策;通過這些措施來鼓勵客戶盡早交付貨款,從而加速應付賬款的周轉。展延的應付賬款的管理,一般來說,企業越是拖延付款的時間就越對企業有利,但由于延期付款可能引起企業的信譽惡化,所以企業必須通過仔細的衡量、比較多種方案后再做出決定,選擇對企業最為有利的方案。
流動負債即企業的短期融資問題是企業進行“零營運資金管理”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企業要想得到短期資金主要有兩條渠道:一個是商業信用,另一個是短期銀行借款。
商業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或預收貨款進行購銷活動而形成的借貸關系,它是企業直接的信用行為。商業信用產生于商品交換之中,其具體形式主要是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收賬款等。據有關資料統計,這種短期籌資在許多企業中達流動負債的40%左右,它是企業重要的短期資金來源。商業信用籌資有一定的優點:
(1)商業信用非常方便。因為商業信用與商品買賣同時進行,屬于一種自然性融資,不用作非常正規的安排。而且不需辦理手續,一般也不附加條件,使用比較方便;
(2)使用靈活且具有彈性,企業可根據某個時期內所需資金的多少,靈活掌握;
(3)若沒有現金折扣,或者企業不放棄現金折扣,以及使用不帶息的應付票據,則企業利用商業籌資并不產生籌資成本。
其主要缺點是:
(1)其期限較短,尤其是應付賬款,不利于企業對資金的統籌運用;
(2)對應付賬款而言,若放棄現金折扣,則需負擔較高的成本。對應付票據而言,若不帶息,可利用的機會極少,若帶息則成本較高;
(3)在法制不健全的情況下,若公司缺乏信譽,容易造成公司之間相互拖欠,影響資金運轉。
短期銀行借款是企業根據借款合同向銀行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借入的款項。在我國,短期銀行借款是絕大多數企業短期資金的主要來源。我國目前短期銀行借款的目的和用途可分為周轉借款、臨時借款、結算借款、貼現借款等。
短期很行借款的優點有:
(1)銀行資金充足,實力雄厚,能隨時為企業提供較多的短期貸款。對于季節性和臨時性的資金需求,采用銀行短期借款尤為方便。而那些規模大、信譽好的大企業,更可以較低的利率借入資金。
(2)銀行短期借款具有較好的彈性,可在資金需要增加時借入,在資金需要減少時還款。
短期銀行借款的缺點主要有:
(1)資金成本較高。采用銀行短期借款成本比較高,不僅不能與商業信用相比,與短期融資券相比也高出許多。而抵押借款因需要支付管理和服務費用,成本更高。
(2)限制較多。向銀行借款,銀行要對企業的經營和財務狀況進行調查以后才能決定是否貸款,有些銀行還要對企業有一定的控制權,要企業把流動比率、負債比率維持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這些都有會構成對企業的限制。
企業籌集短期資金的渠道還有短期融資券、應交稅金、應交利潤、應付工資、應付費用、票據貼現等多種形式,但無論采用哪種籌資方式,都有其優點和缺點。為了能夠實現“零營運資金管理”,企業的財務人員一定要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選擇籌資組合,在盡可能多地使用流動負債的基礎上,要注意企業的清償能力,保證企業的信譽,這樣才能給企業帶來最大的收益。
四“零營運資金管理”中應注意的問題
目前,我國企業制度的改革正在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已經起步,金融市場正在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金融正逐步走向國際化,這是我國企業加強營運資金管理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從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來看,有相當數量的企業管理水準低下,經營不善,銷售不暢,產品積壓,資金短缺,這是我國企業進行營運資金管理所處的內部環境。在這種情況下,運用“零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原理,我國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管理:
1改善企業的生產條件,縮短企業的生產時間。目前,大多數國有企業技術落后、設備陳舊,嚴重影響了產品的生產效率,延長了產品生產所用的時間,也就減慢了資金周轉,使一部分不必要的資金被占用在生產領域中。因此,企業財務人員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提供資金為企業選購先進設備,以此來加速營運資金周轉。同時,也要嚴格的控制生產過程中在產品、半成品的數量,加強企業的成本核算與控制,使在產品、半成品等在各個工序間順利地流轉,減少生產過程的停滯。
2存貨積壓過多的企業,首先應從打開銷售渠道上下功夫,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善于分析研究企業的市場環境,制定有利于促進銷售增長的信用政策,擴大銷售,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其次,在實施應收賬款盡早收賬的策略中,學會運用最佳現金折扣法,盡可能地使現金折扣所產生的邊際利潤剛好等于其邊際成本,既促使客戶盡早地付款,又可使企業為此付出的代價達到最低。
3靈活選擇結算方式,保持資金暢通。由于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還沒有完全展開,銀行結算方式落后,結算秩序混亂,跨銀行、跨系統地款項支付要受到銀行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資金的流動。而且,每到考核時點如季末、年末,各商業銀行便千方百計地保護自己的存款,導致企業大量的貨幣資金被積壓,形成一種不必要的沉淀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企業的資金緊張局面。因此只有靈活的選擇轉賬、商業匯票等結算方式,才能更好地加速營運資金的周轉,實現“零營運資金管理”。
4企業應重視加強對流動負債的管理,學會充分地利用短期資金融資方式,以緩解企業緊迫的資金短缺困擾。例如,企業本來要用長期資金來融資的一些項目,由于金融市場不景氣,企業借不到長期資金,可以暫時利用短期資金,等到將來金融市場好轉再用長期資金替代。當前企業可采用的短期融資方式主要是商業信用和銀行短期借款。企業要注意充分發揮短期資金融資的優點,管好、用好短期資金,努力經營,增加盈利,保持企業良好的財務狀況,盡可能地避免或降低短期資金融資的高風險。
綜上所述,對企業的營運資金實行“零營運資金管理”,力求達到零營運資金的目標,其實質是提高資金的運用效益,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這一思路與投入產出理論中的“資源最佳配置”原則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說“零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管理資金的思路,在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實用價值,這一方法的應用前景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
參考書目:荊新。《財務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月12月第2版夏樂書。
《公司財務理財學》,中國政治經濟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張紹學。
《現代公司理財學》,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羅福凱。
《公司財務管理》,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尹書亭。
《現代企業理財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谷祺。
《財務管理》,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月12月第3版[美]道格拉斯。K.愛默瑞。
《公司財務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向平。
《淺談“零營運資金管理”》,
《財會月刊》,1997年第8期毛付根。
《論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原理》,
2.“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類
專業課程改革與實踐“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類課程建設突破以往的“理論本位”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內容調整,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專業教師。教學內容改革
1)開展教學內容的整合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為以理論為中心的課程模式,每門課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統,理論性強。這樣就導致課程之間存在較多的重復內容,課時總量膨脹,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很少,難以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新能力。通過對工商管理類課程的分析研究,先按照課程性質將課程分為經濟類、管理類、財務類和專業方向類四大課程類別,其中經濟類課程包括西方經濟學、技術經濟學、土地經濟學等;管理類課程包括管理學、企業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等;財務類課程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管理、資本運營等;專業方向課程按照不同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培養人才的側重點進行劃分,筆者所在學校的工商管理專業為房地產開發與經營專業方向,所以該部分課程包括房地產制度與法規、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房地產估價、房地產經紀概論、房地產估價、物業管理概論六門課程。同類課程間如果存在內容交叉現象,以內容交叉的教學內容為研究對象,按照培養目標、學生特點和教學進度安排,重新界定該部分教學內容的歸屬課程,消除重復講解的現象。
2)以工作要求為目標調整教學內容
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來設置課程,具體表現為:對實際工作進行分析,將工作分解為多項核心,確定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能力,在能力分析的基礎上,以能力與知識的對應關系,將教學內容進行歸類、整合、安排,形成有助于人才能力培養的課程教學內容。接下來以西方經濟學課程為例,說明如何以工作要求為目標調整教學內容。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應該:①能夠從事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可以分解為市場調研、市場定位和經營策劃工作等經營問題,這些工作需要學生掌握經濟學中的需求理論;②能夠參與市場經濟的研究工作,需要學生掌握價格理論、彈性理論和宏觀經濟政策理論和思維能力;③能夠自主創業,需要學生掌握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分配理論,并具備創業意識和正確的創業觀。通過以上分析,確定出包含理論講解和能力培養的西方經濟學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
3.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
加強對教師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培訓,鼓勵青年教師參加比賽不同級別的多媒體課件大賽。建立“課內+課外”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課內實踐教學除了采用常用的實習、課程設計等形式,還可以引入先進的ERP沙盤模擬實驗教學環節。ERP沙盤模擬作為一種體驗式的教學方式,是繼傳統教學及案例教學之后的一種重大的教學創新。借助ERP沙盤模擬,可以強化學生的管理知識、訓練管理技能、管理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課外實踐教學除了常規開展形式以外,還可以以協會和學生興趣小組的形式開展。筆者所在學校的ERP沙盤模擬協會于2009年成立,至今在全校范圍內開展管理知識、管理技能的培訓和實際模擬經營的演練,由協會推選的團隊在“用友杯”全國大學生模擬經營大賽中取得了省級三等獎的好成績。協會的建設豐富了全校學生的課余生活,完善全校學生的知識體系,營造了課外育人的良好環境。其次,咨詢顧問、企業策劃等興趣小組以現實的企業經營問題為案例,為企業經營獻計獻策,促進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受到學生和企業的廣泛好評。
回顧實習生活,感觸是很深的,收獲是豐碩的。實習中,我采用了看、問等方式,對科利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的開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分析了公司業務開展的特點、方式、運作規律。同時,對公司的澆注明天的服務品牌, 構筑精品,造福社會的企業使命, 務實求新、敢爭一流的企業精神有了初步了解。
一、堅持以經營為龍頭,不斷開拓山東地區傳統施工領域
搶抓水工市場快速發展的良好機遇,進一步加大了對青島港、煙臺港、日照港等大型水工工程的跟蹤公關力度,認真作好了北船重工搬遷、奧運基礎設施建設的經營工作,承攬到北船重工大塢、煙臺港三期二階段、奧運會青島國際帆船中心標段、日照港區東部岸線等工程,確保了傳統市場戰略項目不丟失。同時,發揮地域優勢廣攬信息,積極跟蹤,承攬到東營港擴建和蓬萊國電等工程,在開拓傳統工程領域發面取得了新進展。
二、強化三標一體管理體系運行,有效的促進了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
切實加大三標一體管理體系運行力度,進一步強化了體系檢查、文體整改和業務指導,對內審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了整改追蹤檢驗,建立了基層單位與機關部室雙向評價體系,不合格報告同比降低了50%,符合率和得分率較前年有了增長,三標一體管理體系得到有效的運行。
三、堅持以經營為龍頭,積極實施“1433”經營舉措,促進經營持續發展。
2005年公司經營工作思路確定為“1433”,即要成立一體化經營領導小組,建立四個經營分公司運行體制,堅持三位一體的經營原則,充分發揮經營工作的三個積極性,不斷開拓山東地區、南方、樁基和陸域市場。
“1433”經營思路具體內容是:公司成立一個精干高效、信息反饋迅速的公司經營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經營工作的領導;建立經營分公司、廈門分公司、上海分公司和陸域經營分公司四個經營分公司的經營運行體制,增強開拓市場的能力;堅持以市場價中標,不投虧損標,誠信合作、互惠共贏三項經營原則;充分調動公司經營部、經營分公司和經營人員三方面經營積極性。
在新的經營思路指引下,公司將繼續加大對山東地區傳統市場的開拓力度,全力以赴地做好前灣港、日照港、煙臺港新建碼頭、黃島招商國際碼頭、青黃復線、青黃隧道、東營港后續工程等工程項目的跟蹤公關工作,緊盯不放,志在必得,鞏固傳統市場,力爭在承攬特大型工程項目上有所突破。繼續堅定不移地開拓南方市場,干好廈門、溫州、海南等在建項目,贏得業主滿意,樹立企業形象。發揮經營分公司的作用,加大對重點工程的經營公關力度,做好投標工作,確保目標工程不丟失。以項目為依托,在開拓新的市場上有所作為,保持南方地區經營產值持續增長。堅定不移地開拓樁基市場,切實加大樁基設備投入,鍛煉樁基施工隊伍,進一步增強樁基施工能力。堅持水陸并進,提高規模效益。利用房建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認真總結路橋施工經驗、教訓,加大陸域市場開拓力度,實現陸域市場的穩步發展。
同時通過實習我發現第一航務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附屬單位科利公司也存在問題:
1、 市場觀念和經營體制不適應公司快速發展的要求,市場開拓的步伐與企業快速發展的要求有差距;經營體制還不完善,經營隊伍、經營人員的責權利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2、 施工組織管理觀念有待進一步轉變,在施工過程中按照施工合同要求進行施工組織管理的意識不強,施工管理現狀與施工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存在較大差距,只是我們有的項目在開工初級階段和施工過程中難以進入狀態,不能滿足業主要求。
3、 成本意識不強,成本控制水平不高,個別項目不存在管理粗放、施工大手大腳的現象,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創新要效益的意識還沒有牢固樹立起來,以至于我們的成本控制與先進的施工企業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市場競爭力不強。
4、 對分包隊伍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化還不完善,,在分包合同管理發面存在程序不銜接、管理不閉合的現象;項目部對分包隊伍達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在管理手段和制度落實上存在薄弱環節。
5、 依法治企、依法維權和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不能夠充分運用法律手段維護企業利益,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法律知識和依法治企的意識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對此,我提出了我的有關建議和對策:
一、進一步強化生產是經營繼續的觀念。
企業的發展取決于經營的質量和效果,只有廣開源頭,多攬工程,企業發展才有保障。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干好在建工程是承攬后續工程、開辟新市場的必然要求和前提條件。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強化生產是經營繼續的觀念,干精品、打品牌,樹立一流的企業形象。
二、 樹立“零缺陷、低成本”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益的觀念。
效益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只有實施“零缺陷低成本”戰略,才能適應市場的激烈競爭,獲得更大的贏利空間,加快企業的發展。因此,企業上下必須以效益為中心,在廣大職工中不斷深化“零缺陷低成本”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益的觀念,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進一步推進和規范項目管理
通過對資金管理、勞務層管理、物資管理、,加強項目基礎管理,結合“三標一體”管理體系運行,完善項目管理,加大監控檢查整改力度,達到閉合管理。建立公司綜合考評體制,加大對工程質量、安全、文明工地的檢查力度,抓好整改落實,促進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當前我國上市公司成本管理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由于我國的上市企業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應用要比西方稍晚,所以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而嚴謹的管理機制,也就使得成本管理還無法完全涉及到技術和流通領域之中,導致企業對產品自身價值鏈的成本核算出現一定程度的缺失。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落后對我國的上市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較大阻礙,這也使得我國的眾多上市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在國際市場環境中不能充分得到發揮。
1.國內上市公司管理者大多缺乏對于成本管理的正確認知
受到傳統計劃經濟思維的影響,我國的企業在考慮成本時還只是注重于生產成本的管理,很多時候對其他的管理環節存在忽視等問題。企業普遍從狹隘的角度對成本管理進行著分析,認為成本管理即企業對自身開支與消耗的管理,當自身的節約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是就會自認為成本管理已沒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這是一種對成本管理比較片面的認識,我們不能單單從一些資金消費方面進行避免,而忽視了從整體效益角度看待成本的管理,這完全沒有發揮出成本管理真正的優勢,沒有為企業提升競爭力做出貢獻。
2.當前上市公司所開展的成本管理模式缺乏市場經管觀念
大多數上市公司認識到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但又沒有充分理解要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就必須與成本管理向融合這個道理,在同行業的競爭之中,在場頻質量相似的前提下,企業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只有依靠自身在成本管理上的優勢進行較量。能夠實現更低的成本就意味著企業能夠用更少的投入博得更大的效益收入,一件產品從生產至銷售,都不能放松期間的任何一道環節的成本控制,一旦有所疏忽,企業的整體成本就會明顯增加。通過對一些上市企業的調查,我們發現很多企業還是更注重產品銷售數量而忽視了成本與銷售之間的必要聯系,同時,過分主球銷量導致大額賒賬等問題,都隨企業的成本管理造成了較嚴重的潛在隱患。出現這些問題還是因為上市企業缺乏成本管理與市場環境之間的必要聯系,導致成本管理也沒有滲透到市場環境的細節之中。
3.上市公司缺乏科學有效的成本控制體系
我國的上市企業正處在一個市場全球化的環境中,市場競爭形式相當嚴峻。我國的上市企業也一直在完善著自身的成本管理,當相對西方企業,我國的很多上市公司在成本管理方面還沒有走上科學化、合理化的發展之路,管理體系并不能夠完全適應這個全球化的市場環境。作為一家現代化的企業,在成本核算中不但要對諸如物流成本、服務成本以及科研成本等一系列不確定成本進管理,同時也要對成本的預測、控制與分析以及投資決策等進行精確掌握,這樣才能實現企業成本管理達到自身的預計目標。
三、解決當前上市公司成本管理現狀問題的有效對策
1.樹立科學合理的公司內部成本管理觀念如若上市公司希望吸引投資擴大內部規模,提升市場競爭地位,便必須積極改善當前的財務狀況。可以說,科學合理的成本管理觀念是改善公司財務狀況的先決條件。所以,公司內部務必要樹立起科學正確的成本管理觀念,將傳統固有的企業節約思想摒棄,建立起新時代的效益思想,通過小投入,獲取大收益,促使公司收益最大化。
2.對項目評估嚴格審核可以說項目評估便是企業項目成本管理的核心基礎,如若缺少了項目評估,那么企業的成本監控便也無從著手。當前,一部分上市公司因為缺乏項目評估的概念,便無法再項目開始以前便對其進行非常科學合理的評估及預算,促使項目成本管理完全失去控制,該項目也無法繼續跟進,如此一來,后面的績效管理考核更是無從談起,這為企業的成本控制管理帶來非常大的困難。
3.建立起完善的現代化企業成本管理體系
(1)明晰成本管理對于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其一,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員應當明晰成本管理對于企業未來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傳統的成本計算模式所考慮的僅有財務成本,而在新時展背景下,所需要應用的成本計算模式不僅僅要考慮到財務成本,還應當考慮到管理成本;其二,管理人員應當重視起項目的事前預測及分析,不應該單純借助項目結束后的成本核算進行管理;其三,現代化的成本管理體系自然離不開信息化辦公。應當利用計算機高效運行以及精準計算的眾多優勢來提高財務人員的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其四,成本管理并非僅是財務部門的工作,而應該是全體工作人員共同配合的結果。唯有全體員工的參與積極性得到了有效調動,才能夠獲取到最為良好的成本管理效果。
(2)完善成本管理的組織體系構造以及專業管理人才的素質能力
上市公司內部的成本管理制度應當完全遵循統一領導、責任制的明確原則,從而建立起科學有效的成本管理實施制度,確保企業目標成本能夠最終順利實現。與此同時,上市公司還應當依照自身的成本管理職能,從而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成本管理考核體系。此外,上市公司內部還應當培養一支綜合素質能力強的專業成本管理隊伍,這支隊伍的人員應當具備扎實的成本管理專業知識基礎以及熟練的計算機技術操作水平,從而促進上市公司整體管理能力的提高,最終實現成本管理的信息化、全面化發展。
四、上市公司的成本管理信息應當提高信度與效度
我國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后,生產資料的成本日益上升,企業的價值補償不足,導致資產價值出現較嚴重的損失,這些問題促使許多上市企業的管理者為偷稅漏稅、謀取私利而故意包裝自身業績,篡改數據,對成本進行虛報,大量會計信息失真所導致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最終損害的是企業自身的效益。一些基層采購人員為謀取私利,大量采購價高質次的產品,期間的運輸環節也缺乏監管,這些行為都極大地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所以,務必要提升成本管理信息的信度以及效度。
(一)指導思想系統性思考和設計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調研界定工商管理專業的職業能力,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綜合考慮各專業之間的關聯性,設計相應實踐課程;構建課程質量標準體系,規范標準化實踐過程,重點突出,層次分明。
(二)實踐教學內容優化充分調研,界定工商管理專業職業能力,精心設計與之匹配實踐課程和環]。所謂職業能力,指的是從事某種職業的勞動者必須具備的、在職業活動與發展中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筆者通過企業調研、專家訪談等形式,針對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目前就業崗位所需能力以及若干年后職業發展能力進行統計與提煉,最終界定工商管理專業職業能力主要包括經營計劃與決策能力、人力資源規劃能力、物資采購與客戶管理能力以及戰略規劃與管理能力四個方面,圍繞職業能力設計建立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三)實踐教學過程優化
1、實驗準備階段
首先,精心設計安排實踐教學環節,細化實踐課程目標。目前大多數實踐教學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實踐教學目標過于單一,大多數實踐教學課程僅僅制定了該課程的目標,而對整個實踐課程過程中的目標缺乏控制。因此,教師應精心做好實踐環節設計和安排,不僅明確課程培養目標,還應當進行目標細分,將整個實踐過程細分成若干個環節,制定出每個環節的階段性目標及實訓方式。比如《戰略研究與規劃實訓》課程,就可以細分為調研和資料收集、環境調查、分析與評價、戰略分析與決策、戰略規劃與計劃、撰寫總報告以及總結與考評六個階段,每個階段詳細列明具體的訓練內容、訓練時間和訓練方式,并明確各階段性成果。其次,準備相關資料素材。為保障實踐效果,作為教師課前必須做好相關的資料準備,比如《采購管理課程實訓》中招投標采購環節訓練,教師應準備不同行業企業的各種招標文件幫助學生加深對招標書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在提供背景企業方面,盡量選擇當地知名企業或者學生感興趣的企業,在實訓之前將相關資料發給學生,要求認真研讀。第三,構建科學合理的全過程、全方位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過程為導向,建立各階段考核指標體系,在考核指標選擇方面,除了對專業知識和效果的考核外,應適當增加考核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思考、團隊協作,服務精神等方面指標,并清楚描述各指標標準,形成課程評分表。最后,加強溝通。為了加強實踐過程把控,教師課前可先與班委、輔導員和班主任進行溝通,了解該班學生基本狀況,為實踐課程分組分工、重點控制打好基礎。
2、實驗實施階段
首先,合理分組、恰當分工。實踐課程的開展一般以小組或者項目組的形式展開,課程開始之初,教師可采用“自由組合”與“教師微調”的方式對是實踐學生進行分組,在組內分工方面,可指定或學生自我推薦形式產生組長或項目經理,具體任務由組長或項目經理根據組內成員特點恰當分工。其次,組織培訓、授權管理。實踐課程強調全員參與,團隊合作,但是工商管理專業的授課特點一般是學生較多,教師在重組織和過程控制中的難度較大,因此,教師可以采取組長負責制形式進行管理,對各小組組長或項目經理進行培訓,明確組長或項目經理的職責權限范圍,授權其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考勤、激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主動性。教師從旁指導,做好監督和協調。第三,定期考核、階段控制。做好階段性成果驗收提升整體實踐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對于學生實踐效果必須定期驗收。對于有實質成果的實驗可采取提交相應材料的方式進行,比如《戰略研究與規劃實訓》,在環境調查、分析與評價階段,要求學生提交《戰略環境分析報告》;對于沒有實質成果的環節,可組織學生進行發言匯報,與其他小組分享實驗過程中的體會與收獲。
3、實驗考核階段
首先,以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公正客觀進行成績評定。管理類實踐課程的考核僅僅是知識應用的考核,更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按照構建的質量評價體系,對學生實踐過程中的考勤、團隊合作、階段性表現以及最終成果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評價。其次,最終成果的考核可以采用“書面報告+口頭匯報”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整理匯報,學生對于整個實踐過程和環節能夠進一步總結,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的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第三,在成績評定主體選擇方面,可以由教師和各小組組長共同組成。各小組組長對其他小組的成果進行評分,評分的同時可以吸收借鑒其他小組的亮點;另外,各小組組長也要對本下組其他成員的表現進行打分,組長對于各自成員的表現比教師了解更加深入,打分將更加準確客觀;教師對于各組成績以及各成員成績做最后的把握和調整。第四,教師最好實踐課程的總結和評價。不僅僅是單純成績的公布,教師應該對實踐課程過程中各小組、各成員的表現進行概括總結,中肯評價學生實踐過程中的諸如態度、團隊合作、只是理解等各方面的表現,肯定突出表現,指出不足。盡量做到關注細節,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過程的重要性。
跨組織成本管理(Inter-OrganizationalCostManagement,IOCM)的實踐首先在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產生并逐漸發展起來,后來才有相關的理論。日本豐田公司主導的IOCM實踐應用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DutchFayard(2012)等研究了內部成本管理、信息系統整合、吸收能力在跨組織成本管理中的正面影響,驗證了資源共享對跨組織成本管理的促進作用。
(二)企業核心能力
Prahalad,C.K.andGaryHame(l1990)首次提出“企業核心能力(CoreCapability)的概念,他們的結論是,企業核心能力是其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基礎,是企業知識長期累積的結果,是企業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技術的綜合表現。方統法(2001)從核心能力的內部識別和外部識別兩大方面討論了核心能力的識別問題。
(三)戰略聯盟
Gill&Butler(2003)認為,如果聯盟的企業不能通過自身或市場的渠道獲取所需要的重要資源,就會彼此依賴,而且這種聯盟可以得到進一步強化。徐二明、徐凱(2012)以中國企業為樣本,從資源互補和機會主義的角度分析了合作與競爭對聯盟績效的影響,得出如下結論:適度的資源互補是有效遏制機會主義的手段,過高或過低的資源互補都會使聯盟企業處于機會主義的風險之中。以上這些問題的研究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目前已有的研究來看,供應鏈成本管理主要關注交易及物流成本,跨組織的制造成本協同問題研究甚少。對企業核心能力的研究還沒有考慮供應鏈核心能力協同問題。戰略聯盟的資源依賴和成本保障的實施協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鑒于關鍵供應商交易物品在制造企業產品成本中的分量,還需要從成本管理的角度、IT技術的角度、設計制造的角度等多學科融合來研究產品成本的協同管理,以解決供應鏈成本管理中的主要矛盾。
二、供應商成本管理機理解析
供應商成本管理的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其內在關系如圖1所示。
(一)供應商成本管理———供應商關系管理的一個具體化方向
從供應商關系管理(SupplierRelationshipManagement,SRM)的角度看,制造企業與供應商的成本關系管理也是SRM的范圍。成本管理這一企業永恒的話題,是企業管理中重要的內容,作為供應鏈核心的制造企業,應該將它的關鍵供應商的交易物品成本管理納入SRM,即關鍵供應商的交易物品成本應該符合供應鏈成本的戰略管理要求,通過聯盟的組織形式,使它的關鍵供應商交易物品的成本管理和利潤管理能滿足聯盟體的要求。
(二)供應商成本管理———產品成本組成的必然要求
隨著供應鏈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單靠企業自身的努力已不足以應對競爭的需要。從產品成本的形成過程來看,成本降低要從企業內部和企業外部兩個方面考慮,尤其要考慮零部件的采購成本。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供應商交易物品的成本在制造企業產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從這個意義上講,要實現制造企業產品成本目標,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本企業,而且需要協調好供應商的產品成本,從供應鏈產品的源頭去考慮成本管理問題,這需要對供應商交易物品進行有效的成本管理。
(三)供應商成本管理———供應鏈目標成本傳導機制的結果
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通過產品市場定價和目標利潤確定供應鏈內部的目標成本,通過市場機制和協調機制將供應鏈目標成本分解,直至分解到零部件水平。具體操作上,通過目標成本在制造企業與關鍵供應商的分解與分配,將制造企業產品的關鍵模塊的采購成本轉化為供應商產品的售價,再將其落實為供應商產品的目標成本。以此類推,這種傳導機制將供應鏈目標成本的約束,沿著供應鏈逆向傳導至原材料的供應商,形成一條自供應鏈末端到源頭的成本管理鏈。可以看出,這種成本管理只能通過協調供應鏈中各個企業的成本管理才能實現。
(四)供應商成本管理———核心能力協同的需要
核心能力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什么是本企業的核心能力,是各個企業應該搞清楚的重要問題。對于制造企業來說,認清企業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通過互補型的關鍵供應商來彌補自己的劣勢,確定戰略聯盟關系,實現互利共贏,各自擴大核心能力在聯盟體的應用范圍,有利于進一步提升供應鏈整體的核心能力,這樣既能揚長避短避免各自為戰,又能在短期內迅速增強供應鏈整體競爭優勢。
(五)供應商成本管理———概念辨析
供應商成本管理,從概念上講,指的是處于供應鏈核心的制造企業對關鍵供應商交易物品進行的成本協同管理。在概念的理解上,供應商成本管理不同于縱向一體化,因為核心的制造企業和關鍵供應商都是各自獨立的企業;供應商成本管理也有別于企業內部成本管理,它需要雙方的協同;當然,供應商成本管理和外包也不同,發包方不干預承包方的具體事務。供應商成本管理要求制造企業與關鍵供應商建立長遠的戰略合作關系,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盟體戰略目標,有利于實現供應鏈整體目標成本。可以看出,供應商成本管理的本質在于供應鏈核心的制造企業與它的關鍵供應商對產品的某個部件或模塊進行成本的協同管理,需要雙方結成戰略聯盟、成立共管機構、協同完成成本控制目標,實現聯盟體利益的最大化。
三、供應商成本管理的路徑選擇
本文從成本形成的角度,將供應商成本管理的實現路徑確定為:投產前的成本源頭協同控制、制造過程中的協同實時控制、流通過程中的同步協同控制。
(一)供應商交易物品投產前的成本協同———源頭控制
供應商交易物品投產前的成本協同如圖2所示。1.聯盟體內外調研一方面,聯盟體外部市場調研,初步擬定產品目標成本。通過市場調研,搞清市場對產品的需求、產品應該具有的主要功能、產品的市場售價以及市場細分,根據聯盟體利潤規劃,擬定聯盟體產品目標成本。另一方面,聯盟體內部成本分析,摸清自身成本現狀。在相互開放賬簿(openbook)的基礎上,通過對聯盟體雙方歷史成本資料的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對聯盟體產品各工藝流程、產品形成的料工費等成本要素進行統計和分析,明確聯盟體目前的成本水平。2.根據價值工程確定供應商交易物品目標成本根據調研,明確產品功能并將其模塊化,鑒于功能與產品結構的對應關系,確定產品模塊結構,再運用價值工程對模塊的功能評價系數fi與成本評價系數ci進行平衡,使ci等于fi,根據產品目標成本c和ci確定各模塊的目標成本。根據制造企業的核心能力狀況和產品的模塊劃分,確定由關鍵供應商負責的產品模塊,并落實由關鍵供應商承擔的目標成本,再根據關鍵供應商產品成本及利潤的實際狀況,將制造企業產品模塊的目標成本轉化為關鍵供應商產品的目標成本,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實現對關鍵供應商交易物品的成本管理,這正是IOCM的一個重要特征之一。3.協同設計中目標成本控制的落實產品成本的源頭控制很重要,一旦產品設計完成,其成本構成基本定局,在后續的制造維護階段降低成本的空間很小,因此需要企業在產品設計的源頭階段努力尋求成本降低的途徑。在供應商交易物品的設計階段,為使雙方統一明確對交易物品的要求,需要關鍵供應商和制造企業通力合作,雙方的設計團隊借助于協同設計平臺,共同完成設計階段成本控制的任務。市場上已有比較成熟的協同設計平臺,如:緯衡協同設計、希達協同設計、言鼎CDMS協同設計等等。設計階段的協同式成本管理(Con-currentCostManagement,CCM)需要雙方明確各自任務,并熟悉彼此的業務流程,通過開放賬簿,統一成本歸集口徑,協調交易物品的研制,達成產品及各模塊的目標成本共識。通過對聯盟體工藝及作業流程再造和供應商交易物品的優化設計,如此反復,確認并落實供應商交易物品在設計階段的目標成本,實現產品及供應商交易物品成本的源頭控制。
(二)供應商交易物品制造過程中的成本協同———實時控制
借助ERPⅡ、標準成本法的架構及網絡實現供應商交易物品制造過程中的成本協同。制造過程成本協同實時控制如圖3所示。1.事前:作業標準確定將上一步得到的可執行的供應商交易物品目標成本落實到作業層次,并將其設定為供應商交易物品的作業成本標準,明確各作業承擔的責任。2.事中:ERP系統實時控制ERP系統側重于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成本控制,是ERP的魅力所在。在ERP中,將前述作業成本標準嵌入供應商交易物品生產的各作業流程中,作業發生時,通過數據采集系統將各作業發生的實際成本數據與ERP數據庫中的作業成本標準進行實時比對,如果實際成本與成本標準相符,則作業流程可以自動繼續進行;如果不符合成本標準,停止該作業,相關責任人對差異作出判斷,并作相應的處置。實現ERP系統對作業流程成本管理的事中實時控制,ERP系統的實時數據自動采集也為事后的聯盟體成本分析提供數據支持。借助于網絡的支持,根據事先的約定,關鍵供應商與核心制造企業可以共享制造成本數據,以利于雙方強化對成本的認識和理解。同時為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提供支持,實現“數出一門,數據共享”。3.事后:責任分析差異的責任分析分為兩個方面:(1)設計上的問題。在生產中還可能發現或發生新的非增值作業,需要作業設計師再回到作業流程再造和產品設計師的再設計,見圖2。(2)執行上的問題。作業執行上的問題由作業的具體實施者負責。通過合理的獎懲制度執行,確保成本管理效果。
(三)供應商交易物品流通過程中的成本協同工具———IOIS
ERPⅡ系統更強調協同商務,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企業時空的限制,能為供應商成本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1.跨組織信息系統通過“標準化”技術,利用電子數據交換、網絡、ERP和電子交易標準,實現供應商成本管理聯盟體的信息共享,共同的標準制定極大地方便了聯盟體各方的溝通與聯系,實現了SRM、ERP和CRM的有效集成和信息互通,通過這個集成的跨組織信息系統(Inter-Organiza-tionalInformationSystem,IOIS)提高聯盟體的響應速度,實現聯盟體數據庫的一體化,實現制造企業與關鍵供應商信息共享、決策和動作的協同,最終實現核心制造企業與關鍵供應商共同的成本控制戰略目標。2.跨組織信息系統對物品流通的支持IOIS為供應商成本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的訂單、采購、物流等流程的支持。實現對關鍵供應商的在線銷售管理和突發事件的協調。例如,如果市場向好,聯盟體需要擴大生產,核心的制造企業和關鍵供應商就能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進而對生產系統進行調整,核心的制造企業更新收貨的相關計劃,相關訂單的再確認及處理流程也能通過網絡和ERP實時得以實現;同時,制造企業的財務模塊會自動對供應商交易活動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如:SAP供應鏈管理(SAPSupplyChainManagement,SAPSCM)就能夠有效地滿足上述的協調要求。此外,IOIS還可以通過關鍵績效指標(keyper-formanceindex,KPI)對關鍵供應商進行評價和考核,并根據評估結果落實獎懲措施。
工商管理實施監督管理時涉及到的范圍十分的廣泛,一般會以有形監管和無形監管兩種形式出現。在實施市場監管過程中還要對市場的交易、準入、競爭、淘汰等多個方面進行監督,確保市場教育的合理性和有序性。
2.消費者關系較為密切
只有先構建良好的市場次序,才能保護消費者們的合法權益。工商管理的很多職責中,有很多和消費者的權益有關,所以工商管理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一個很好的保障。
二、工商管理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分析
1.規范了市場經濟主體的準入
工商管理部門能夠使用自己的職能來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保障市場主體的合法經營,有效控制市場經濟次序,加強我國的市場經濟準入制度的合理性。我國市場經濟的主體準入制度首先是需要通過嚴格的審查作為為基礎的。伴隨主體準入制度不斷的完善,到當地工商管理部門申請注冊的企業越來越多了,工商部門務必在審查時嚴格謹慎,規范審批的程序,加強企業登記注冊的管理質量,保障市場經濟主體的優良性。工商管理對市場經濟主體的準入制度的規范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維護市場經濟次序,推動市場經濟穩定健康發展。
2.工商管理能夠使不斷完善我國的經濟體制
伴隨我國多元化的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必須要適當的對我國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才能滿足現代經濟發展的需求,那么經濟改革要做到科學合理,就需要利用工商管理的各種職能作為改革經濟體制的一些依據。因為工商管理部門是政府的一部分,所以它能夠保障在改革或是管理的過程中社會經濟體制的性質是不會改變的,只是加強了監管社會經濟活動的力度。并且由于是政府的組成部分還能夠豐富我國社會經濟的內涵,保障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科學合理性。
3.對市場監督進行強化
工商管理監督部門在市場監督和對市場主體行為進行規范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為了使市場主體在經營活動和交易中的行為符合規范,必須要采取一些比較有效的監督措施,比如市場競爭管理、商標注冊管理,協調市場的各個主體,構建健康良好的市場經營和競爭環境。工商管理部門對市場經濟的監督管理方面的強化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第一要通過大力監督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改善我國市場經濟的投資環境,營造出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這樣能夠保障市場經濟主體在經營活動中保持活力,促進市場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第二需要加大力度保護企業的商標權。商標是一個企業的重要標志,在企業商標能夠直接影響企業今后的生存發展,對市場經濟次序的維護也有積極作用。工商管理積極的對企業商標進行保護,嚴厲的打擊假冒商標,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違法行為,保障商標的合法權益。第三就是完善行業分類的監管體系,促進監管體系更加細致有效。第四增強對虛假廣告的打擊力度,抵制違法廣告的傳播,凈化市場廣告環境,形成城市守信的市場經濟環境。
4.工商管理能夠有效控制經濟發展的風險
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必然就會產生競爭,競爭能夠促進發展但也能夠造成一定的威脅,給經濟帶來風險。風險對經濟發展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適當的風向能夠促進企業之間進行良性競爭,提升經濟水平。過大的風險則會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給企業間的競爭帶來很多的矛盾,對經濟發展的合理化進程造成影響。工商管理對于控制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各種風險有很大的實際作用。
5.有效的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強化法制監督機制
國家相關法律和法規賦予了工商管理一些職責和權限,在進行市場監督的時候工商管理部門要合理的使用自己的權限,嚴格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加大執法的力度,貫徹落實國家的法律法規,維護國家法律法規的權威性。工商管理在實施市場監督中要按照執法程序有序的進行,將行政教育和行政處罰作為監督管理的原則,在監督完善的同時要對企業經營和競爭行為做正確規范的引導。同時還要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完善,讓工商管理的執法過程更加的合理和透明化。
二、對工商管理課程進行研究性教學方法的迫切性
現階段國內的高校工商管理方面的各個專業的招生規模是比較大的、輻射的范圍廣,同時也面臨非常嚴峻的就業形勢。隨著每年的商科類專業畢業生的數量不斷地增加,市場上的用人單位的對應屆人才需求量在不斷地減少。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畢業生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不足,歸根結底是由于專業課程教學方法使用不當。因此,完善和改良不適宜的教學方法,積極地開展實效的研究性教學,這對現階段國內各大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教育發展和人才的培養,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一)傳統課程教學方法落后于時展的需要。一直以來,國家和政府有關部門對于高等教育深入完善和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始終都在進行著,但是,其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針對工商管理專業來說,其課程課堂教學方式一直采用的是傳統“填鴨式”的教學形式,在課堂上老師講解知識,學生接受知識,老師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這種課堂教學方式比較落后,也不適應現階段的教育發展,產生的不利影響較大。第一、無法有效地培養出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只能夠讓學生憑借記憶去掌握知識,處于被動位置,因此,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對當前處在國際市場上的企業來說,要在市場上占據有利位置,對創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是社會、市場對于人才的質量要求與高校培養的人才所具備的質量之間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第二、無法有效地實現學生家長對于高校培養人才的訴求。由于長時間不適當的教學手段的采用,導致學生家長對國內的教育質量產生了懷疑。因此,很多經濟基礎比較好的家長就將學生送到國外高校去學習、深造。由此表明,現階段的國內教育質量不受公眾的認可。第三、無法有效地實現學生對于學習需求的躍遷。現代大學生接受十幾年的教育,必然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處在網絡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可以隨時獲取知識信息,但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是采用傳統的灌輸式知識傳授,是無法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二)傳統課程教學方法的不足導致商科教育的國內外差距。由于國內的教學質量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相比是有很大的差距的,知識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也有一定的差距。而造成這一差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譬如:辦學理念、資金投入、管理體制以及師資質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教學方法的不同是導致人才培養質量存在差距的一個主要的因素。接受國外教育的學生絕大多數認為:在國外大學學習比在國內的要有更多的收獲。這主要是由于國內外的課堂教育手段存在差異,具體來說,就是在研究性教學形式與知識傳授型教學形式之間存在的差異。研究性教學形式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傳統知識傳授型教學形式主要表現為學生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強調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知識認同能力。這些都在現階段的商科專業課程課堂教學過程得以體現。當今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大多數都不具備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國外大學培養的應屆畢業生普遍都能夠很好地適應新工作,具有一定的能力。而這些表明課程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差別,是導致以上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工商管理類
課程實施研究性教學方法的基本路徑與要求針對工商管理專業課程來說,不管是課堂理論課程,還是實踐課程,都能夠開展研究性教學方式。其中推行研究性教學的主要途徑是基于問題解決進行的學習方法。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這個手段中涉及的學習實際上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動力指向,一般是以學生發現問題作為出發點。針對問題解決進行的剖析和探究活動,其不僅能夠有助于學生真正地理解教學知識,而不是灌輸記憶教學內容;還能夠激活學生現已掌握的經驗,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工商管理課程課堂教學,不管是特定性課程,還是其他類型的實踐課程,創作型導向課程,甚至是偏重于理論性課程,都可以運用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這一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這一教學方法,其主要是根據引導學生在處理問題過程中,幫助學生構建靈活、完善的知識體系,進而培養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主動學習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這種教學方法不但是適用于工商管理課程課堂理論教學,其還是適用于實踐性教學,譬如:生產與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能夠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四、應用案例
工商管理專業中有一門管理學原理課程,這屬于是工商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管理學原理這門課程的教學成效的高低直接對學生未來從事管理工作崗位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作用。針對管理學原理這門課程的課堂教學采用的教學方法進行分析,其先后采用兩種教學方法。前幾年,該項課程采用的是知識傳授型課堂教學方法,偏重于學生被動地接受、記憶、認同知識;最近幾年,該項課程開始嘗試利用研究性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在這一過程中體驗研究性教學形式的彰顯的魅力。(一)具體應用。針對工商管理專業中的管理學原理這一門課程來說,采用研究性教學方法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也是最有效地、最適當的教學方法。由于課程中設計的案例都是貼近真實情況的,因此,具有比較高的可鑒性。但是因為該課程開設的教學課時是有限的,教學案例通常不能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學習討論。這一問題,老師可以在課前將教學案例分享給學生,并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組織各個小組在課前進行案例的分析、討論、總結,并以小組的形式上交分析結果。上交的分析結果中還要涉及小組成員的意見、想法,老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提過的問題做總結性的分析和評價。涉及比較重要、有難度的教學案例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專門組織一場討論會,讓小組內部進行交流、討論,再讓小組代表進行總體性的發言,讓其他小組成員對于發言進行補充、評價、質疑。這一過程中,老師要扮演好引導者、激勵者的角色,在完成討論后,老師或者學生進行總結。(二)實施效果。①在上述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與傳統知識傳授型教學方法進行對比,研究性教學方法注重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屬于學習、研究的主體;而老師的角色定位是扮演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激勵者。由于研究性教學主要體現的是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因此,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觸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由于在開展成果交流的過程中,各個討論小組之間會產生較強的競爭、創優氛圍,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課程學習的主動性得以提高。②在上述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和增強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傳統知識傳授型教學方法雖然能夠增強學生的知識記憶能力,但是無法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因此,傳統知識傳授型教學方法能夠取得的教學成效是有限的、暫時性的。在運用研究性教學方法在工商管理課堂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協助學習的能力,能夠深入地掌握、吸收學習的知識,進而將其轉化成自身的創新能力。
作者:李君健 單位:益陽廣播電視大學
參考文獻:
[1]周露陽,孟艷杰.問題導向、案例研究與團隊學習———本科工商管理課程自主學習機制設計[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15,(02):61-64,69.
[2]劉中艷,劉曉霞,曾麗艷.建構主義在高校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的運用探討[J].科技經濟市場,2013,(08):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