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03: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采礦工程畢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跨學科的研究生由于是跨學科報考,備考耗時長和付出努力較多,因此,考上研究生后,由于入校第一年為基本課程和專業課程學習過程,專業課程的學習相對本科的考核手段和方法較寬松和自由,故對研究生的自覺性要求較高,需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中,主動發現問題并及時和導師進行溝通探討,這樣才能在較短時間內對知識融會貫通。但是,由于研究生階段有部分本專業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是屬于重復學習,學習可能存在不認真現象,態度的不同對跨專業的學生也有不利的影響,因此,研究生的學習對跨學科的學生自身的約束力有較高的要求。
1.2培養方式的不合理性跨
學科報考研究生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但現行的培養方案為統一的培養方法,研究生第一年統一進行基礎課學習,第二年和第三年進入科研完成畢業論文和呈現成果階段,但是,由于跨學科的學生本科大多沒有采礦工程專業理論基礎,因此,在統一的培養方案實施下,存在不能明確自己研究方向,科研無從下手的現象。
1.3研究生課程的設置時間不盡合理
由于跨學科研究生缺少本專業基礎知識,故大多數的跨學科學生需要進行本科知識的補習,即跟隨本科生課堂學習,但是,本專業的研究生課程的學習時間大部分和采礦本科生的主干課程學習時間沖突。另外,采礦工程是一門以力學為基礎的學科,因為其的研究對象比較復雜,故所需要學習的力學知識比較多,比如:彈性力學、材料力學、彈塑性力學和流體力學等知識,如果研究生學習基礎課時間和本科專業課相互沖突,會極大的限制跨學科學生補習本科的基礎知識。
1.4沒有明確的研究目標問題
由于跨學科學生沒有本專業的知識背景,在研究生階段既要完成研究生課程的學習,又要對本專業的本科知識進行系統的補習,且還需要參加導師的科研項目,時間相對比較緊張。因此,當跨學科研究生渡過研究生第一年的學習期之后,再無理論上存在的課程學習,在從學習完畢過渡到進行科研的過程,是否已經設定了自己的研究目標,并對其的實現過程有明確的思路,通過筆者和參與本論文完成的在讀博士生和相關學生進行交談,總結出,在這個過渡過程中,跨專業研究生普遍存在焦慮感,一方面,課程學習結束進入無課階段,另一方面,由于專業知識的缺乏且本科畢業設計絕大部分和采礦工程沒有聯系,普遍感到茫然。
2.針對以上存在的4個方面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
2.1增加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
改變學生復試見過導師后進入學習階段很少能碰到導師的情況,建議導師應該在學生入學后第一周召開見面座談會,最佳的方式是高年級的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通過言傳身教,使剛從本科考取碩士研究生的學生意識到研究生首要具備的素質和研究生主要的培養目標,縮短學生從剛入學時的新奇茫然轉換為有明確目標并為之努力的時間,尤其針對跨學科的研究生,充分了解這部分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其一起初步制定學習規劃,使得學生懂得研究生的道路任重且道遠。
2.2改變培養模式分類教育
針對研究生不分跨學科還是本學科統一上課的問題,筆者認為除過公共課等科目外,專業課授課形式分類教育勢在必行,針對不同的學生本科專業的學術背景進行引導,多進行交叉學科的研究。例如:跨學科學生具有化工背景的學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化學方法在采礦中的應用;具有計算機知識背景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進行和采礦相關的軟件學習等,彌補跨學科學生本科專業和研究生專業之間的不連續性,這樣也可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因勢利導。
2.3課程設置的時間進行合理的調整
對于跨學科的采礦工程專業研究生來說,打好基礎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研究生設置專業課的時間應該盡量靈活的和本專業本科生的上課時間進行時間上的互補,這樣,跨學科的學生能有足夠的時間補習本專業的專業課,對他們的專業知識的增加大有裨益。研究生課程的設置決定著研究生的知識面,針對非采礦專業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上應充分體現打好基礎和建立知識結構體系的特點。
2.4跨學科研究生多和導師、同學進行學術探討
跨學科的學生在打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應多和導師、同學進行交流,帶著問題討論專業問題,不斷地對自己的研究目標和在研究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定位。例如,學化工的本科生考取了采礦工程專業的研究生,是典型的跨學科研究生,如果導師和學生本人可以找到學科和學科之間的交叉點,不但有利于建立學生的科研知識構架,更可以提高學生的科研興趣。
作者簡介:郭惟嘉(1957-),男,山東濟南人,山東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劉音(1973-),女,陜西楊凌人,山東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山東 青島 266590)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6-0045-01
山東科技大學采礦專業已有60余年的辦學歷史,通過近年來對采礦工程專業人才需求的調研和煤礦企業對畢業生質量的反饋,近年來山東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我校”)采礦工程專業畢業生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有明顯弱化的現象,由此反映出目前傳統的教學環節已不能滿足卓越采礦工程師人才培養的需要。結合教育部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探索如何通過改革采礦工程專業教學體系,提高學生教學效果,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相結合的卓越工程師,是采礦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教學體系研究重點。
一、采礦工程專業教學體系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采礦工程專業教學體系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人才培養模式單一,適應性不足;培養目標不清楚,學術化傾向嚴重;課程體系與產業結構調整不適應;工程性缺失和實踐環節薄弱;教師隊伍缺乏工程經歷;產學研合作教育不到位。
二、卓越采礦工程師教學體系的要求與設計
我校卓越采礦工程師的培養計劃依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旨在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強、具備創新精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煤礦行業工程技術人才。針對目前采礦工程專業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卓越采礦工程師培養體系重點放在三個方面:一是要求煤礦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二是學校按照煤礦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三是強化采礦工程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由此看出,采礦卓越工程師培養教學體系的關鍵不僅在于校內實踐,更在于在煤礦企業綜合實踐的實施效果。
為滿足以上要求,我校采礦工程專業將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與以前的“3+1”定單式人才培養方案相結合,實施校企對接,實行“3+1”培養模式,讓企業納入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學生三年在校重點學習數理基礎、人文管理和專業知識,第四年到簽約單位進行工程實踐、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這一培養模式既為煤礦企業培養了急需的人才,又可有效解決就業問題,突出了對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
三、卓越工程師教學體系改革研究
構建突出特色、強實踐、重創新的人才培養體系。采礦工程專業依托專業豐富優質的教學科研資源,并將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貫穿整個四年的教學過程中,構建了橫向上相互關聯、縱向上相互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該人才培養體系主要包括系統的教學體系和強有力的保障體系,其中教學體系是核心,主要包含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以及創新能力培養體系(見圖1)。
理論體系改革中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注意整體優化,突出特色,主要從三個方面做起:
第一,確定能充分體現采礦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主要有以下7門課程組成:“巖石力學”、“煤礦開采學”、“井巷工程”、“礦井設計”、“礦井通風與安全”、“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礦井特殊開采”。通過主干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改革使采礦專業課程體系趨于合理,教學內容和教材選用也將進一步優化。
第二,精煉教學內容,實現七個“結合”:著眼于專業的拓展,實現煤礦開采與非煤固體礦床開采相結合、地下開采與露天開采相結合;滿足采礦技術發展的需要,實現采礦與機電相結合、采礦與信息技術結合;體現多學科的相互滲透,實現采礦與巖土工程相結合;滿足企業發展需要,實現采礦與計算機應用相結合、采礦與環境工程相結合。
第三,加強精品課程和特色教材建設。我校采礦工程專業在礦山壓力與控制、礦井特殊開采等方向具有優勢和特色,科研成果突出。將優秀科研成果引入教學全過程,教學成果突出,建設了“開采損害與環境保護”、“礦井通風與安全”國家精品課程2門、“礦山壓力與控制”校精品課程1門;出版特色教材5本,其中《礦山壓力與控制》獲省優秀教材一等獎,《開采損害與環境保護》、《礦井通風與安全》獲省優秀教材二等獎,實現了科研與教學有機融合。
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根據“卓越計劃”培養目標,進一步加強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利用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省級實驗示范中心平臺,擴大實驗室開放力度,提高實驗室綜合利用率;與煤礦企業加強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為學生的實習、設計、科研實踐等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引進煤礦企業的資源和設備,模擬現場工程環境,建立實習模擬礦井,既可節約實習經費也可讓學生對礦井有全面的了解。
創建完善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強調課程教學、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使創新能力培養貫穿整個教學環節,通過多環節訓練使學生逐步樹立工程意識,學會工程思維方法,不斷提高綜合素質。通過主干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開放國家重點實驗室、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競賽等,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首先完善校內專任教師到礦山企業、科研部門學習交流及礦山企業、科研部門高技能人才到校兼職授課的制度和機制。山東科技大學已與山東能源集團簽訂了全面合作培養采礦專業人才的協議,為教師的現場實踐提供了可靠的基地;本專業每年將安排1~2名青年教師到煤礦企業工程崗位工作,或通過實際工程項目設計、科學研究等積累工程實踐經驗。其次,從煤礦企業、科研部門聘請工程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承擔部分專業課程的教學任務,或擔任本科生的現場指導老師,承擔指導畢業設計等任務。
二、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結合自身專業的基礎和特色,對上述教學目標的實現途徑進行了思考和實踐,即為學生建立一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平臺以及在學分制和導師制下的科研與教學的結合。
(一)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平臺建設。
1.網絡化學習平臺。
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案例的形式向學生講解理論知識。但是案例庫的建設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為了適應不同的就業行業,需要為學生提供不同行業的案例庫。單靠教師的科研經驗以及在日常出差、實習過程中收集的資料是很難實現的。筆者的做法是廣泛發起“群眾運動”,通過建立開放的課程網站的形式來收集相關案例并通過BBS等形式發起網絡化學習活動。往屆已經工作的學生、親朋好友等通過網站上傳了大量案例并積極通過網絡指導在校學生學習。人因工程、系統可靠性、基礎工業工程等課程都通過這種方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學科競賽。
學科競賽是一個很好的刺激學生鍛煉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實踐和創新能力的手段,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本專業的教師積極地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科競賽和技能競賽,比如數學建模、IE亮劍應用案例大賽、“挑戰杯”等競賽,起到了很好的理論聯系實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實際效果。
3.實踐基地建設。
讓學生深入到工廠,了解工廠產品生產過程、生產管理、指揮調度及成本效益核算等,尤其是了解自己所學專業在工廠中的地位、作用與要求,不僅有利于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還可以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但是因為資金、安全等問題,實踐基地的建設對大多數高校來說都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工作,中國礦業大學的工業工程專業也不例外。筆者所在專業采取了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建立各種來源的平臺,通過學校合作董事單位來推動這項工作。中國礦業大學的采礦工程專業在采礦行業具有較好的威望和關系,已與國內幾百家廠礦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因此,首先在采礦業建立了一批實踐基地。二是通過產學研用的形式來加強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聯系,讓這些單位嘗到產學研用的甜頭,從而愿意接收學生實習。學校也通過各種手段增加了實習經費,延長了實習時間,提高了支付給企業的經費標準,對實踐基地建設工作提供了極好的支持。為了實現“個性化”培養的需要,畢業實習采用以學生分散實習為主的實習模式,學生可以去工作單位實習或者分散到導師科研課題的各單位實習。
4.實驗平臺建設。
工業工程專業的實驗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要想在實驗室里實際再現各行業的生產是不現實的。但是學校的采礦工程專業具有雄厚的采礦工程實驗教學資源,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大量硬件系統和數字化礦山虛擬現實實驗室的軟件系統,因此,我們一方面利用采礦工程專業的實驗教學資源,培養具有采礦工程背景的能夠適應將來進入煤炭企業的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大力進行工業工程實驗室建設。先后建立了人因工程實驗系統、物流實驗系統和虛擬現實實驗系統等硬件系統。同時采購了大量軟件來對各行業的生產系統進行工業工程方面的軟件仿真,先后采購了AutoCAD、金蝶ERP、Witness、HumanCAD、DoubleE等軟件,從應用的效果來說,還是非常不錯的。
(二)學分制和導師制下的科研與教學的結合。
考慮到學生就業行業的多樣性,專業的所有教學活動也需要據此進行合理的區分。首先從專業方向上進行大的區分,分設礦業工業工程、制造業工業工程和物流工業工程三個大的方向,并相應設置了專業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方向和對應的選修課,修滿最低要求的學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選擇哪個方向可能感到比較迷茫,導師制剛好能解決這個問題。各個同學可以咨詢自己的導師來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以及應該選擇的課程,體現了學分制和導師制的有機結合。到畢業論文(設計)階段,學生們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來選擇實習單位、導師以及畢業論文題目,從而實現“個性化”的培養目標。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就業單位作為自己的實習單位,這樣就能夠獲得充裕的實習時間。可將第7個學期分為兩個小學期,學生在后半個學期之前完成所有的課程學習任務之后就可以到實習單位實習,從而有充裕的時間來理論聯系實際,發現企業生產中的工業工程問題。實習單位也可以是導師主持的科研課題的實施單位,論文題目也可以是導師科研課題里的子課題,這樣就可能實現學生從剛進入大學開始實施導師制的時候就可以跟著導師學習專業的某一方向直至畢業,從而實現在整個大學階段都有導師進行指引,更好地達到“個性化”的培養目標。這樣導師也可以將自己的科研項目同時當成一個教學項目,從而讓教學和科研實現完美結合。
中圖分類號:TD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7(a)-0170-02
畢業設計教學過程,是實現本科培養目標要求的重要培養階段;是學生畢業前的最后學習階段,是學習深化與升華的重要過程;其基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分析、解決工程、科研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工程設計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方法,樹立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因此如何提高畢業設計質量,一直是許多院校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近年來,由于高等教育規模擴大,教學資源緊張,師資、設備和實驗室空間不足,學生的就業壓力增大等各種原因,致使高校本科生畢業設計質量呈下滑趨勢。如何加強畢業設計工作的管理,使畢業設計工作真正成為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成為全面檢驗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的主要手段,達到對所學基礎理論知識的深化與升華,是高校教學管理部門急需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1 畢業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畢業設計是高校教學工作的一項常規性內容,經過近幾年的不斷改革取得一些成績和進步,并制定出臺了相應的規章制度,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給畢業設計質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教研室教師人數有限,其他教學和科研任務繁重,對指導時間有限,無法做到親自指導每一名畢業設計學生,對學生在設計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及時進行指導,致使學生的問題積累,影響設計的正常進行及設計質量。
第二,部分學生出勤率較低,畢業設計的時間難以保證。畢業設計時間正好是學生求職擇業的高峰期,在畢業論文(設計)過程中,已經找到就業單位的同學,很多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認為工作已經落實,只求及格就行,沒有找到就業單位的同學,面對各種招聘信息,難以安心,不能集中精力從事畢業論文(設計)。導致部分學生開題工作做得不夠細致,對題目的理解不夠深刻,致使設計(論文)或圖紙與設計任務書有較大的偏差,有時出現圖紙和設計說明書對應不起來的情況。
第三,學生的基本理論不夠扎實。對設計題目缺乏總體把握,解決問題能力較差,例如不能夠對問題進行分析解決,設計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不清,內容繪圖、編寫說明書的規格及內容、國家標準的運用、技術語言的運用、引用資料的規范等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答辯中有一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課題和工作表述思路不清、語言邏輯性差、技術用語不準確。
所有這些為畢業設計的正常進行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在連續幾年改革實踐的基礎上設計了分階段細化任務,逐步實施、按指標檢查的過程管理方案,提出了設計目標分階段實施,按指標完成的新模式,強調對任務的細化,分階段實施的方式,使設計任務更加具體。采取了指導教師值班,學生帶任務考勤的考勤方式、優秀及不及格設計均進行二次答辯的答辯制度。以下就畢業設計制度建設、設計過程控制、學生考勤及答辯等問題展開討論。
2 畢業設計過程管理探索
2.1 提高對畢業論文(設計)管理的認識加強制度建設
高校應從提高對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的認識入手,使畢業設計的參與者充分認識到畢業設計在總結深化學生所學知識、提高指導教師業務水平及評價高校辦學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把畢業論文(設計)教學工作提高到與組織課堂教學并重的地位。充分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是整個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綜合素質與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效果的全面檢驗;是衡量高等學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重要評價內容。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高低是評價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檢測標準,也是對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綜合檢測。
因此,在畢業設計過程中,應根據畢業設計(論文)撰寫的實踐過程,對畢業論文(設計)的組織領導、指導教師指導資格的審核及職責、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撰寫要求及書面格式、畢業論文(設計)撰寫過程的管理及檢查監督、答辯資格審查、答辯程序規則及成績評定等進行詳細的規定。建立畢業論文(設計)管理的規章制度和規范,進而使畢業論文(設計)的管理就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使畢業設計(論文)的撰寫和管理更具有了可操作性。
2.2 設計目標分階段實施
作者簡介:周德紅(1978-),男,安徽宿松人,武漢工程大學環境與城市建設學院,講師。(湖北?武漢?430073)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6-0025-02
近年來,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化和國家對安全生產的重視,國內開設安全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逐漸增多,人們生活、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也急需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安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高校如何培養安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也就成為目前關注的重點。在安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中,辦出各所高校的特色,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安全工程專業人才需求的特點
隨著工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安全生產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安全科學技術也隨之成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安全不僅能夠帶來社會效益,也能夠帶來經濟效益。安全系統工程認為,安全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事物,均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危險性。[1]隨著市場經濟的改革與發展,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專業需求的廣泛性
隨著國家對安全生產的重視,安全生產工作也逐步社會化、國際化。安全監督、安全監察工作不斷強化,安全生產工作不僅涉及各個工業生產領域,還遍及物業、商貿、交通等行業。
2.安全文化的滲透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命安全的關注將越來越多,安全理念的形成也成為人們的迫切需要,安全觀念、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均是提高國民生產、生活質量的方面,這需要安全教育的普及,形成全民、全社會的安全文化理念,這也關系到社會穩定與和諧、家庭美滿幸福、企業的興衰成敗。
3.安全教育手段的時代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安全教育手段不再局限于言傳身教,而更多可以依靠現代多媒體教育手段,給安全教育手段的時代性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根據目前各大高校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狀況,仍然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安全工程專業涉及的行業較多,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也較多,這樣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量化比例很難得以側重。
(2)安全工程專業帶有行業特點,而各個高校的優勢專業不同,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存在知識結構單一、片面的現象。
(3)目前安全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基本按照工科專業模式來安排,沒有真正反映成熟的安全科學與工程課程體系結構。
(4)安全工程人才社會認可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企業安全管理水平有限,許多用人單位并不了解安全工程專業,這使得安全工程專業人才擇業機會不多。[2]
三、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安全工程的主要任務是防止與工業生產有關的傷亡事故和職業危害,實現安全生產。保護人的生命健康是安全生產的首要任務。安全生產首先是保證生產過程中人的安全,防止發生事故和職業危害,保護從業人員的生命和健康,通常稱作職業安全健康或勞動保護。同時,還要防止重大工業事故的發生,即防止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事故殃及企業周圍的公眾和污染環境。
安全工程專業人員的工作包括收集、分析解決安全問題不可缺少的資料,判斷是否可能發生事故;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運用專業知識和經驗,為決策的領導者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安全工程專業兼有技術工程及管理工程的特征。安全工程專業培養的安全工程師屬于管理型的工程師,他們應該是“懂技術、會管理、能創新”的安全管理者。[1,3]
武漢工程大學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及辦學條件,安全工程專業設置了化工安全、建筑安全和非煤礦山安全等三個專業方向,專業畢業生就業主要集中在地礦油煤、建筑路橋、化工制藥等行業安全管理。在我校安全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中,加深、加重化工安全、建筑安全、非煤礦山安全等三個方向的專業基礎課。安全工程專業學科基礎課設置包括安全學原理、安全法規、安全工程CAD、安全工程專業英語、工程力學、工程地質、巖體力學、采礦概論、土木工程概論、化工原理等;專業主干課設置包括安全評價、安全管理、安全系統工程、安全工程學和安全檢測技術等;專業方向課設置包括化工安全、職業衛生學、建筑安全、露天礦山安全、礦井通風與安全、防災減災工程、消防工程、工業通風等。其中安全管理、安全評價(現為校級重點課程)作為校級精品課程進行重點建設,為畢業生到企業進行安全管理打下牢固的基礎。
四、安全工程學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著重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安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包括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實驗教學等,實踐教學能夠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意識。武漢工程大學安全工程專業針對實踐教學,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實際專業工作,熟悉企業安全工程專業工作流程;加強實習、課程設計、課程論文、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培養學生實實在在的實踐能力。
作者簡介:胡凱光(1964-),男,湖南寧鄉人,南華大學核資源學院,教授;王清良(1969-),男,湖南寧鄉人,南華大學核資源學院,教授。(湖南 衡陽 421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2-217)、南華大學高教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1XJG020)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5-0094-02
南華大學礦業工程學科是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和湖南省共建學科,具有明顯的國防和鈾特色。該學科1998年獲采礦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獲礦業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獲采礦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2009年獲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0年獲礦業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礦業工程學科包括礦物加工工程、礦物資源工程和資源勘探工程。南華大學礦物加工專業1959年開始招收礦物加工工程本科生,幾十年來,在教學、科研和對地方經濟服務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核工業創業時期,國家對鈾礦行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及資金,使鈾礦業形成了相當規模。改革開放后,核工業民,經費人員縮減,核特色地礦類專業的發展陷入困境。
進入新世紀,核電的快速發展使得鈾礦企業對核特色礦物加工專業人才的需求加大。核特色礦物加工專業的畢業生重新成為企事業單位受歡迎的人才。在時代賦予的機遇和挑戰面前,礦物加工本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等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革,成為迫切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2012年,湖南省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決定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南華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等5所二本高校調整到本科一批錄取,這給核特色礦物加工專業的生存發展提供了新的挑戰與機遇,同時也對核特色礦物加工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專業建設及培養方案改革
1.跨學科交叉研究
為改善培養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專業人才對前沿學科、新興學科知識的掌握與應用,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堅持以國際先進水平為目標,圍繞鈾、傳統選礦和濕法冶金進行跨學科的交叉研究,實現礦物加工過程的“高效益、低能耗、無污染”。專業研究發展形成以下幾個主要的方向。
(1)濕法冶金。包括地浸采鈾、地表堆浸采鈾和原地爆破浸出采鈾的理論及關鍵技術;鈾礦石高效破碎系統;泥巖型鈾礦制粒的粘結劑;細菌浸鈾理論及關鍵技術等。
(2)鈾水冶理論與工藝。包括鈾礦浸出液的分離純化、鈾的吸附淋洗、重鈾酸鹽的精制理論、技術及工藝;不同類型鈾礦浸出液中鈾的吸附與淋洗的機制等。
(3)鈾礦冶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包括鈾礦山及周邊地區放射性核素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遷移轉化機制、放射性廢水的生物和生物-化學處理的機制和技術;鈾尾礦庫放射性污染物在淺層地下水中遷移、轉化的機制與治理技術等。
2.改革培養方案
南華大學礦物加工專業自2005年重新招生以來,分別制定了2005版、2007版、2009版、2011版人才培養方案并進行了實踐,取得了較好成績,在此基礎上又制定了2012版人才培養方案。在2012版人才培養方案中更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實現模塊化、差異化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12版人才培養方案中,核特色礦物加工本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在更加突出核特色的同時,兼顧了濕法冶金和傳統選礦。
南華大學正處于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型階段,目前已進入一本招生學校行列,同時隨著學校教育規模的擴大,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能力差異、興趣差異、城鄉差異將會明顯加大,為此,高等教育質量觀和人才觀必須作出相應變革,課程建設及課程教學也必須進行相應調整,教學改革應首先從培養方案的改革著手。
二、礦物加工課程體系改革
課程是教育的心臟,必須通過課程的教學來實現人才的培養目標。
1.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推進課程的結構化教學。將教學計劃中的課程設置為公共基礎課板塊、學科基礎課板塊、專業方向課板塊和選修課板塊,以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
(2)專業課程模塊化。南華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業方向主要有三方面:一部分學生進入核工業礦山、工廠從事鈾水冶工作;另一部分進入銅、金等金屬、非金屬礦山從事濕法冶金工作;第三部分到金屬、非金屬選礦廠從事傳統的選礦工作。因此專業課的安排也圍繞鈾水冶工藝、濕法冶金、選礦三大塊,教師應以綜合能力培養為中心開發課程,組織教學,使專業課的教學更加貼近生產實際,培養出的學生更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3)加強課程的實踐性。為加強課程的實踐性,“鈾水冶工藝學”、“溶浸采鈾”、“礦物加工學”、“礦物巖石學”、“礦物加工試驗研究方法”、“分析測試技術”等大部分專業課程開設了實驗課,“鈾水冶工藝學”、“礦物加工試驗研究方法”和“選礦廠設計”三門課開設了課程設計。實驗課程內容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探索性實驗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2.南華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課程體系
近年來,我國礦物加工教育界對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許多研究和探討。南華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充分考慮和借鑒了學者們的成果,并結合本校礦物加工核特色,將整個課程體系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平臺、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和專業課程平臺如表1所示。
(1)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
1)公共基礎課程平臺。公共基礎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外語、體育、計算機基礎、軍事理論和訓練等課程。大學四年會一直開設外語和信息技術課程,且采取分類、分層次的教學方法。一、二年級開設大學英語和計算機基礎課,高年級安排雙語教學課程、專業英語、計算機專業應用及包含外語和計算機教學內容和要求的選修課程。
公共基礎課一方面為學生學習專業奠定知識和能力基礎,另一方面為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完善人格奠定知識、情感和意志基礎。
2)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學科基礎課程平臺是向學生傳授從事某一學科方向所必須的基本理論、知識、技能和態度,并為學習專業課奠定基礎,為學生日后的交叉綜合研究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課程設置盡可能采用綜合化課程,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達到“寬口徑”的要求,同時使學生對自己以后學習、從事的專業有所了解。
南華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礦物資源工程專業和礦物勘探專業三個專業合在一起成為地礦類大類,這一大類內的學生大一課程一樣,而通過大一一年學習后,學生自主選擇專業。
3)專業課程平臺。專業課程平臺強調專業的前沿信息和專業發展的前瞻性,按照拓寬專業口徑與靈活設置專業方向相結合的原則,課程設置要突出專業特色,以增強學生就業的針對性。表2列出了南華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平臺的具體課程。
選修課板塊可以拓展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營造個性發展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學生通過選修不同知識層面的學科,形成特殊的知識結構、拓寬視野、訓練創新思維。
4)實踐教學環節。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軍訓(2周)、實習(金工實習、電工電子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課程設計、學年論文、項目實訓、畢業設計(論文)、社會實踐(獨立生產實習)等。
5)第二課堂。積極開辟第二課堂,探索“研究型”課外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于學有余力,而又有志于從事科學研究的學生,除了對其鼓勵和引導以外,還應積極為他們開辟第二課堂,使其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探索性實驗。
為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可以讓學生直接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絕大部分是結合教師科研任務進行。
三、效果與問題
1.研究與實踐的初步效果
自從南華大學重新開辦礦物加工工程專業以來,一直突出強調堅持“核”特色,努力把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建成南華大學的品牌專業,為核工業和地方經濟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國防工業、核工業發展需要,具有良好敬業精神、較高的道德水準和科學素養,具備從事礦物(鈾及其他金屬、非金屬)分選加工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生產、設計、科學研究、開發、技術改造及生產管理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通過近幾年的教學改革,本校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特色教育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現在畢業生的就業率和考研率上。詳細數據見表3、表4、表5、表6。總的看來,近四年來礦物加工專業畢業生人數每年增加,讀研率每年增加,畢業生在核工業系統內就業的比例在10%~30%左右,一次就業率100%,讀研率在20%左右。
2.存在的問題
南華大學礦物加工專業一直堅持走“鈾礦冶”特色、兼顧濕法冶金和傳統選礦的辦學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師資力量不足、專任教師的專業結構不太合理。目前,南華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有專任教師7人,5名教師本科畢業于化學專業,都是從核工業第六研究所進入南華大學,從事的研究方向也與礦業相關,例如:溶浸采鈾、細菌冶金、鈾礦浸出液的分離純化、鈾的吸附淋洗、重鈾酸鹽的精制的理論、技術及工藝、鈾礦冶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等。他們對目前該校礦物加工方向教學的要求還不太適應。
(2)缺乏合適的核方面專業教材。關于礦物加工核方面的專業教材不多,最近兩年相關教師已編寫三本核方面教材《核工業微生物學》、《鈾水冶工藝學》和《溶浸采鈾》。
(3)教學經費不足。礦物加工工程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本校堅持走“鈾礦冶”特色、兼顧濕法冶金和傳統選礦,因此學生必須到鈾礦山、濕法冶金礦山、選礦廠實習,但是分配到礦物加工工程系的教學經費非常有限,制約了許多教學環節(如讓學生到一些較遠礦山實習等)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張晉霞,牛福生,聶軼苗,等.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創新性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煤炭技術,2009,28(12):152-154.
2010年,南華大學發揮自身幾十年為我國核工業事業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的優勢和特色,憑借扎實的專業建設基礎,積極申報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專業———核安全工程,并獲得教育部批準設置。2010年即從新生中通過轉專業的方式轉入一個自然班開始培養工作,該專業2011年獲批湖南省特色建設本科專業,2012年獲批湖南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修訂后,原“核安全工程”與“輻射防護與環境工程”專業調整為“輻射防護與核安全”。2013年經湖南省教育廳批準,南華大學以“核安全工程(專業方向)”繼續招收本科學生,也是迄今唯一批準設置該專業的高校。本文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闡述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專業建設,以期為核安全領域本科層次人才培養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核安全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制定的思考
隨著我國環境壓力日益突出,核能作為一種幾乎是零排放的清潔能源,在我國的能源結構調整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證我國核電建設的安全、高效發展,國家環保部核安全局已在國內實施注冊核安全工程師制度。為了適應核安全人才的強大的需求現狀,南華大學于2007年率先在安全工程專業下設置了核電安全工程和鈾礦冶安全工程兩個專業方向,并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1]。為了制定核安全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學科建設團隊首先以需求為導向,先后調研了中核福清核電站、中核三門核電站、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二二廠)、中核錦原鈾業有限公司等十多個核工業企事業單位,獲得了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秦山核電有限公司、西安中核藍天鈾業有限公司等單位的信函回執反饋意見,并利用南華大學為中核集團開辦的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班學生來校學習的機會,分企業類別(核電企業、研究院所、鈾礦冶企業、核燃料加工企業、核廢物處理企業等)召開學員座談會,聽取意見與建議。同時,組織南華大學相關專業(特別是核類專業)教師多次研討核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最終確定以“核安全工程師應用型人才培養”為辦學宗旨,主要參照國家《注冊核安全工程師》、《注冊安全評價師》和《安全工程專業中、高級技術資格評審條件》的知識要求,根據“基礎厚、口徑寬、能力強、素質高”的原則制定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分別于2012年和2014年進行了兩次修改。
二、核安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
專業培養目標是各個高等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特點和服務對象所確定對所培養人才的特殊要求。培養目標需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滿足國家或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體現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方法,實現學校培養目標。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為:適應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現代化核工業發展需要,培養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較好的人文知識和文化素質,掌握安全科學與工程、核與輻射安全、安全應急管理和職業健康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專門從事核安全與輻射防護工程設計、研究、檢測、評價、監察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工程技術人才。為了實現這一專業培養目標,南華大學提出了核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本專業學生在學習工程專業基礎、人文社科知識的基礎上,主要學習安全科學和核物理基礎理論、核與輻射安全工程技術及安全應急管理相關課程,接受校內外實踐環節、專業相關課程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的基本訓練,具備注冊核安全工程師所需的基礎知識、專業能力和素質,具備服務于核工業各個領域的核與輻射安全研究、設計與監管的技能,并具有在核與輻射安全行政管理、核環境與核安全中介等機構中工作的能力。
三、核安全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
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重在體現核工業對核安全工程師基礎知識、專業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以注冊核安全工程師的核安全綜合知識、核安全相關法律法規、核安全案例分析、核安全專業實務四大專業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為導向,建立適應核安全工程領域專業人才需求的課程體系。整個課程體系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實踐性教學和第二課堂,共計183學分。核心知識領域有工程理化基礎、原子核物理、安全人機工程、事故致因理論、安全應急管理及其系統方法、核與輻射安全。核心課程包括“原子核物理”、“安全學原理”、“安全人機工程”、“安全系統工程”“、核與輻射安全”、“防火防爆技術”、“安全檢測及監控技術”、“核電安全工程”、“核通風與空氣凈化”、“鍋爐壓力容器安全工程”、“鈾礦開采安全技術”。實踐性教學環節有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及安全評價課程設計、核安全設施課程設計、輻射防護課程設計、核通風與防護課程設計、防火防爆課程設計。第二課堂包括各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社會調查報告、各類競賽活動獲獎、發表的學術論文以及全校性的素質選修課程等。
四、核安全工程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人才培養的主體,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師資隊伍建設充分利用多年的積累與沉淀。學校合并前的原中南工學院和原核工業第六研究所隸屬于原核工業部,有多年從事核工程與核技術、鈾礦開采等方面教學研究工作積累;學校現有核反應堆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核物理、輻射防護、采礦工程、放射醫學等多個涉核專業。核類學科專業建設為我校核安全工程師資隊伍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由此,核安全工程師資隊伍建設圍繞組建“核電安全專業課程教學團隊”和“鈾礦冶安全專業課程教學團隊”兩個核心教學團隊開展工作。教學團隊成員由校內教師和校外實習基地研究人員或工程師組成。對校內教師鼓勵中青年骨干去企業鍛煉或攻讀博士學位及出國進修學習,派出年輕教師參加注冊核安全工程師的培訓和考試,重視“傳幫帶”“、老帶新”的措施落實到位。校外教師,我們主要聘請有一定工作經驗或成績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既是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指導教師,有時也被請進校園課堂給學生講課。這一系列的舉措使得核安全工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五、核安全工程專業的實驗室建設
專業實驗室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實驗室建設是專業建設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專業實驗室建設的思路是:充分利用學校相關專業的已有資源,重點建設特色實驗項目。經過幾年的建設,現已建有輻射安全監測實驗室、核通風與空氣凈化實驗室、核應急救援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有:用于核環境安全監測分析的EQF3220結合態/未結合態氡子體及氡/釷測量儀、用于核通風與空氣凈化實驗的粒子圖像速度分析系統(PIV)、APS-3321空氣動力學粒徑譜儀以及正在建設的環境模擬風洞實驗室。
六、核安全工程專業的實習基地建設
校外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場所,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紐帶[2]。核安全工程實習基地建設時采用兩條途徑,一是充分利用南華大學現有實踐教學資源。學校已有的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南華大學—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省“十二五”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尾礦庫退役治理技術中心研究生實踐中心”和“核測控與核安全防護基地”,都已經成為了核安全工程的實習基地。另一條途徑是新建校外基地。由于核安全工程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為此,我們以國家核電產業鏈為導向,補充完善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先后與中核韶關錦原鈾業有限公司、中核通遼鈾業有限公司、中核二七二鈾業有限公司、中核四四有限公司、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簽訂了實習基地協議。我們與這些基地間采取頂班替崗、校企科研協同、為企業選拔后備人才等多種互惠的合作模式,基地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這些基地在滿足了學生認識實習1周、生產實習4周和畢業實習2周的要求的基礎上,我們還在開展部分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在基地完成的教學改革。南華大學核安全工程是目前唯一批準設置的本科專業(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沒有現存的參照模式。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在培養目標與要求、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條件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今后,還需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知識點要求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與實踐,也希望各相關用人單位提出寶貴的意見與建議。
作者:劉迎云 蔣復量 王淑云 單位:南華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2-0021-02
收稿日期:2013-04-23
作者簡介:李玉琳(1981―),女,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工程造價、房地產經營與估價研究。
基金項目:2012年黑龍江科技學院重點支持教研項目“采礦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背景下的‘協同式任務導向’教學模式研究”
我國房地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興起,經過近30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國對房地產專業和工程管理人才的社會需求,更是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因此,我國的高職教育為順應這一趨勢,培養適合房地產市場需要的房地產類專業人才,開設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這一專業。雖然房地產業是一個熱門行業,但是社會對房地產類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新踏入房地產行業的畢業生越來越無法跟上房地產行業飛速發展的腳步。探索其內在原因,是因為房地產專業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而出現的新興專業,而我國的市場經濟又是在飛速地發展,因此房地產專業的教育規劃就必須要跟上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1]。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為了完成這一光榮使命,也理當承擔起這一歷史重任,進行房地產專業教學改革。
一、高職院校房地產專業課程設置現狀
一是高職院校在發展的過程中過多地承繼了一些大學的教育模式與辦學經驗,卻忽視了對自身發展規模的有益探索,在課程設置與建設上更是受到了上述認識的錯誤指導,使得高職教育課程呈現出膨脹失控的狀態,教學內容越來越多,教材也越變越厚,體現出重專業知識,不重復合知識,重知識積累,不重知識運用的特點[2]。例如,有些課本的選擇一味強調理論為先,忽視實踐知識。比如,房地產開發經營這門專業核心課,理論和實踐性都很強,而現在很多教材卻只側重研究房地產開發理論,忽視了它的實踐性。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和本科院校不一樣,更側重于學生的應用能力,課程設置注重與實際工作崗位接軌,以便實現畢業即就業的培養目標。
二是教材內容抽象或滯后,無法跟上現實社會中房地產行業飛速發展的腳步。現在房地產行業發展的速度可以用迅猛來形容,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近年來已成為經濟發展的焦點,也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尤其體現在房地產政策、法規、房價等方面新的理論和內容層出不窮,如國八條、國六條、限購令等相繼出臺。而現在的房地產教材中,關于房產限購、限貸、房地產稅、物業稅、遺產稅的內容均沒有,不能不說是教材的一個缺陷。這也是所有教材的通病,因為出版教材需要一定的周期,而房地產行業發展飛速,除了報紙、廣播和網絡外,包括書本、雜志在內的媒體其內容更新比最新發展動態都要慢。同時,落后的教材還體現在內容抽象方面,比如國內外比較復雜精深的理論,如按揭、轉按揭理論等。
三是實踐環節雖然名目繁多,諸如課程設計、實踐鍛煉、課外實習、畢業論文等[3],但卻流于形式。如何設計一個符合學生畢業后崗位需要的實踐環節至關重要。課程設計,有的過于簡單,有的過于抽象。簡單的如房地產租賃合同編制、房地產市場調查與預測報告,抽象的如房地產開發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簡單的設計學生按照固定的格式按圖索驥即可,而抽象的設計實際上已經超出了學生的能力,不符合課程設計的設置初衷[4-5]。
二、高職院校房地產專業教學改革的設想
一是更新教育理念,打破原有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學習”的尷尬局面,引導和鼓勵學生成為講授的主體,從而實現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當然這種學生講授和教師講授有本質區別。學生作為講授的主體,是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是需要在其他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實現的,注重的是過程體驗、團隊協作和經驗積累,而教師則扮演著教學設計者、學習組織者、研究指導者等多重角色。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通過主動學習去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在項目學習活動中,最大限度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和工作潛力,并開發他們的工作崗位能力,尤其是模擬崗位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
二是課程設置改革,適當調整專業課。
1.妥善處理房地產課程與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術的關系。目前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的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是建筑工程管理學院開設的專業,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建筑工程管理學科就是房地產的上級學科,工程管理專業與房地產專業分別屬于不同的學科領域。從學科領域覆蓋的內容看,建筑工程管理專業與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在建筑技術與管理技術方面有所交叉,但是前者強調的是技術管理層面,而后者強調的是金融與投資管理層面。由于房地產類經營與管理類課程與工程管理類課程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彼此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設置該類課程時,一定要注意區分其側重點是不同的。房地產經營與估價的專業課還是以房地產開發經營、房地產估價、房地產估價案例分析、房地產法規等四大課程為主體,其他課程為輔,如建筑施工技術、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房地產市場調查與預測、房地產市場營銷、房地產樓盤學、房地產測繪學等。
2.結合專業技術資格培訓設置房地產課程。目前,我國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在吸收專業技術人員時越來越注重其專業技術資格,這種趨勢對我們的專業課程設置起到了導向作用。房地產專業的執業資格,目前有房地產估價師、土地評估師和房地產經紀人、物業管理師等執業資格。我們在設置房地產類專業時可以考慮增設相關職業資格培訓類課程,但是在增設過程中要做到適度,切不可全部照搬。高職院校設置崗位資格考試相關課程時應重點圍繞房地產估價師進行,這也是社會對房地產專業畢業生的需求而產生的,而且是房地產專業學生最對口的職業資格考試。
3.順應市場需求設置房地產專業課程。房地產專業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出現的新興專業,必須以改革的姿態對待這個專業,讓市場對房地產專業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來制約其課程設置,使之符合社會需求及崗位需要,這將對房地產專業的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高職院校在設置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課程時,可考慮與眾多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和房地產管理部門建立全方位的合作關系,由學校為其開發項目提供專業培訓和咨詢以及房地產開發項目策劃,為他們定向培養人才或將學校作為他們的人才培養基地。學校在教學中可邀請業界資深人士來校講學和作專題報告,使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學生更多地接觸房地產業的實際操作。新課程內容可適當包括精品樓盤賞析、商品房會展學、土地評估、房地產營銷技巧、房地產廣告學、房地產項目策劃、房地產貸款學等。
4.根據企業和市場的實際需求,設置課程實訓環
節。根據企業調研及大量優秀畢業生反饋的信息,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及時調整課程實訓大綱,將實踐鍛煉分為三種模式:校內實訓室實訓、校外企業項目參觀實訓和校外房產開發企業頂崗實習。
(1)校內實訓室實踐由校內指導教師根據企業的實
際開發項目和教學內容要求進行融合,將實際項目按照教學內容進行階段劃分,按照教學計劃指導學生階段性完成校內實訓項目。這種實踐是對剛剛學完的知識的一種檢驗,通過教師設置項目和問題,引導學生結合理論知識,來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2)校外企業項目參觀實訓一般安排在學期結束,由校內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去房地產開發公司和開發的樓盤,并有校外企業的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和校內實訓室實踐不同的是,這種實踐由校內指導教師和校外企業的指導教師一起完成,時間大約一周至半個月,可以有一個或多個房地產開發企業和開發項目,主要由企業指導教師負責介紹開發企業及項目的有關情況,使學生對開發企業和開發項目的實踐操作有初步的了解,做到和理論知識對號入座,并在現場向企業指導教師進行提問,為學生進行頂崗實習提供前提條件。
(3)房產開發企業頂崗實踐,對學生來說相當于提前進入就業單位進行學習和工作。首先學校負責聯系房地產開發企業,由學生到開發企業實習一年,實習的崗位不同,工作學習的內容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有房地產策劃員、銷售員、資料員、經紀人、估價員和現場施工人員。這種實習校內指導教師主要負責和實習學生定期溝通,而現場的實習則主要依靠企業的實習指導教師完成。不同崗位的學生在企業專家的指導下,一方面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另一方面能夠從實踐中不斷總結理論與實際的差距并進一步縮小此差距。
實踐證明,這種實訓環節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對學生的就業起到了顯著效果。
三是教學方法改革,可以將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融入學習的過程中,用實物、用過程、用現場等來補充教科書的文字束縛,加強學生的感知環境;利用產品、圖書和科技信息來彌補教材內容發展滯后的缺陷,加強學生對新技術的學習;通過案例呈現、情境模仿、問題探討、項目研究等教學活動,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獨立研究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合作”這一教育目標的實現。
當然高職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而龐大的工程,它絕不是在教學內容這單一方面進行改革就可以實現的。它的實現需要在教學管理系統、實踐教學系統、質量監督與保證系統、學生評價系統等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的改革,才能最終得以實現。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的教學實行也需要科學的系統,正如大廈一樣,不是一天完成的,還需要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的同仁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吳智宏,彭,石金和.工商管理專業房地產方向主干課
程的研究性教學模式與策略[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09,(1).
[2]肖艷,母小曼.工程管理專業中房地產類課程的設置與
實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3]王洪海,范海榮,高秀青.工程管理專業房地產方向課程
教學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4).
[4]王燕萍,陳樹耀. 職業教育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初
探[J].中國成人教育,2010,(18).
二、研究型教學理念與高校教材創新
現代教學理念提倡,知識的生成不是單純個人的事件,而是通過彼此之間心靈的交互作用建構的,人是在社會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響,通過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來建構自己的見解與知識,這種社會建構主義兼容了“反映”與“建構”兩種機制。研究型教學是一種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基礎,以教學和研究相結合為基本原則,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自主創新學習能力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學活動過程。研究型教學中“教”的特點是:教師注重對學生的開放指導、過程教學和合作參與;“學”的特點是:學生的學習具有自主性、可選性和復合性。研究型教學與“社會建構主義”為核心的現代教學理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現代教學理念的集中體現。首先,二者的價值取向完全相同,都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探究和發現事物,而不是消極地“接受”知識,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表現出多元化價值取向。其次,二者強調的教學主客體關系也完全一致,都提倡應突出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強化教師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指導作用,師生共同參與,以問題為中心通過探索、討論等教學方法實施教和學的過程。“教材對教育理念的滲透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已成為促進或阻礙教學模式轉變的活躍而關鍵的要素”。研究型教學理念下的教材是基于全新的教學理念,求得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的社會建構主義教材,它聚焦了社會文化和智慧的發展,為學生的智力發展、學術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基,它會讓更多的學生因為它的存在而愛上這門學科,走向最寬廣的科學研究的路。無疑,研究型教學理念的融入是高校教材建設創新的必然路徑選擇。
三、基于研究型教學理念的高校教材建設探索
《教育部關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設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5號)中關于教材建設的方針和目標中里提到:“教材建設要錘煉精品,改革創新。鼓勵編寫及時反映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改革最新趨勢的教材。”近年來,北京科技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的導向,逐步從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對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引導和激勵。2007年,張欣欣校長在全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上做了“研究和探索研究型教學模式,培養創新人才”的主題發言,正式拉開了研究型教學改革的序幕。近幾年,學校大力提倡和推進教師開展研究型教學,目前共立項建設147門研究型教學示范課,涵蓋全校13個學院的主干學科、基礎學科、優勢學科和前沿學科,形成了開展教學方法改革的良好氛圍。“教材是反映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重要標志,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最終成果必須落實到教材的編寫上。創造性人才培養要求教材與教育教學改革同步”。基于此,學校對于精品教材建設的導向,更加注重將研究型教學課程改革與基于研究型教學理念的教材建設相結合,鼓勵編寫研究型教材。在研究型教學改革醞釀之初,許多教師主動把研究型教材的建設也列入課程建設規劃。
(一)樹立“教師即教材”的教學理念
北京科技大學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余永寧教授,從教半個世紀以來從未間斷本科教學改革,從20世紀60年代的“現場教學”、70年代的“結合課題教學”到新世紀開展“研究型教學”改革,都凝聚了他與時俱進的大學教學理念,余教授提倡將教學理念融入到教材建設中。余永寧教授所在的材料學國家級教學團隊牢固樹立“教師即教材”的理念,該團隊包括了3名國家、北京市教學名師,多名材料學專業資深教授,共同打造了系列研究型教材,“十二五”期間,共有5部教材獲得北京市精品教材和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余教授在講授材料專業基礎課程———金屬學原理時,結合時代對學生的要求,注重把數理化、力學及材料學等多方面的知識融入教學和教材編寫中,源于他本人精深的科學研究和凝練、精湛的教學技藝,編寫出國家重點教材《金屬學原理》。近幾年,古稀之年的余教授結合研究型教學最新理念,追蹤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以注重全面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宗旨修訂再版了《金屬學原理》,該教材被同行專家譽為“我國迄今為止內容最豐富、系統和深入的金屬學原理教材”。近年來,隨著材料研究與應用領域的交叉滲透加劇,材料功能也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另外,雖然根據無機非種類的不同和性能要求的不同,各種無機非的生產方法有較大差異,但從整個無機非的生產過程來講,其制備過程又有著很多共性。近年來,同樣由余教授領銜主編的《材料科學基礎》融入研究型教學理念進行修訂再版,教材注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寬口徑培養的特點,編寫內容涵蓋金屬、無機非金屬及高分子材料等,同時兼顧結構材料與功能材料,結合學科前沿最新進展,從基礎層面上對各類材料進行綜合與融合。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院周張健教授主編《無機非金屬材料工藝學》教材打破傳統的課程體系界限,突出無機非共性的工藝技術和原理,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并向“寬”和“深”兩個維度發展,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無機非的工藝原理和過程的共性與個性問題,理解工藝因素對無機非產品性能與結構的影響,并能從技術與經濟的角度分析各類無機非金屬材料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改進生產的方案。可見,高校教師不只是教材的執行和傳遞者,更是教材的開發者、建設者,教師摒棄了“以教材為本”和“教教材”的舊觀念,確立“以人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通過創造性地建設教材,培養智能型和復合型人才。
(二)提倡“教材”變“學材”的思路
教育哲學家阿弗烈•諾夫•懷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認為,教育是一種充滿生機、富有朝氣和活力的節奏性躍動,這是一個發現的過程,一個逐漸習慣于奇特想法的過程,想出問題并尋找答案的過程,設計新體驗的過程,注意新的探險活動會引起什么結果的過程[8]。隨著新時期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和知識面的迅速拓寬,高校教材的任務不再僅僅是給學生多少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教育部關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設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5號)里明確要求:“要注重教材內容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傳授獲取知識和創造知識的方法”,因而,研究型教學理念下的教材必須樹立將“教材”轉變為“學材”的思路。北京科技大學具有濃厚行業特色的實習教材也探索融入研究型教學理念,以《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實習教程》為例,該教材編寫內容取材于具有世界一流的先進生產技術、生產流程以及最先進管理經驗的代表性集團公司,基于研究型教學理念,教材引入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在實習前,引導學生利用該教程進行預習,教材中有意識地設置問題情境,并讓學生試著提出問題,回答教材中提出的問題,帶著預習時思考的問題與猜想進入現場實習,使學生運用自身擁有的最基本的知識、經驗、技術去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進入企業實習現場,通過切身的實踐實習,感受并與現場人員的交流,在他們面前展示事物不同的側面,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聯想能力去探究、尋找各種可能的答案,深入思考并驗證猜想;離開實習現場后,學生利用教程進行復習、總結,提升實習效果。教材在編寫中融入培養學生正確的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緊跟時代、不斷獲取本學科新知識的能力,適應了新時期社會對創造性人才的需要。為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發散型思維能力,教材精心制作了配套的光盤,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勢,對現場難以看到的場景進行動畫演示,并對實習內容(如不同工藝流程)進行對比分析,加深學生的理解與體會;本教材還具有彈性學習、分流培養、寬口徑、重實踐的教學特點,很好地解決了高等學校實習存在的問題,這在當前工科院校工程類實習教程中邁出了重要一步,符合當前卓越工程師建設工程對學生提出的新要求,受到同行好評,被評為北京市精品教材,并入選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
(三)體現知識的“生成性”邏輯
研究型教學理念下的教材更能體現出知識的“生成性”邏輯。我校北京市教學名師楊炳儒教授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帶領教材編寫團隊與國內多所高校的一線教師進行充分討論,創造性地提出國內頗具特色的認知結構教學論(簡稱KM教學論),在開展離散數學課程研究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中,將研究型教學的基本內涵與KM教學法相結合編寫出《離散數學》。教材體現了“知識邏輯結構核心論”的教學思想、“雙圖融合”的教學機制、“教學回路”的教學模式、“立體塔式結構”的教學內容、“三段論式”的教學方法,突破了傳統的將離散數學視為“拼盤結構”的理念,吸納結構主義理論,形成“結構關聯”的新理念;在該教材中,數理邏輯和集合論作為兩塊基石,其上的代數結構、序結構、拓撲結構和混合結構生長出許多數學分支,同時各分支間交叉融合形成了龐大的離散數學乃至全部數學的理論體系;教材演繹鋪展的路徑如下:全書概述—篇引論(樹形類化圖)—章粗概圖—章應用概圖—按節展開(核心知識點、嵌入思維形式注記圖、每節小結)—章習題類化(常見題典型解析)—章知識邏輯結構圖—擴展閱讀—習題—篇知識邏輯結構圖。該教材在模式與體例上與學生的認知規律完全吻合,具有很強的啟發性,獲得2013年度北京市精品教材稱號,入選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
(四)展現“集體學習的文化”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一些高校教材傾向于預設凝固的知識、教學內容和整齊劃一的標準答案。教育家約翰•杜威(DeweyJohn)犀利地指出:“他們慣用‘非此即彼’的公式來闡述他們的信念,認為在兩個極端之間沒有種種調和的可能性。當他們被迫承認極端的主張行不通的時候,他們仍然認為他們的理論完全正確……”事實上,盡管在學習中外部信息有共同的來源,但由于每個人的經驗、基礎、已有認知結構的差異(以及內部自治信息的差異),加工的方式和結果也就不盡相同,知識具有一定的個體性和主觀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型教學理念下的高校課堂教學不再被預先設計、安排、框定與規制,教材內容也不再是不可辯駁的權威,教材編寫者的職責與使命不再是將所謂的“正確性”知識有序、工業化地“組裝”在一起,作為一種僵化、恒久不變的學習材料傳遞與灌輸給學生。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市教學名師張群教授主編的“十一五”國家級精品教材、“十二五”首批國家級規劃教材《生產與運作管理》(第3版),強化生產與運作戰略,教材中系統呈現了現代生產運作管理新概念和新方法,分析和討論了各類典型生產運作管理系統的計劃與最優控制問題,為深入研究新型生產運作管理系統提供新的思想和理論分析工具。該教材參閱了國外大量相關文獻資料,注重呈現國外關于生產與運營管理研究的各種理論思想和學術觀點,也充分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結合作者的生產管理實踐體會,列舉了許多典型的案例并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與研究。教材綜合反映不同的學術見解,學生能從中接納和批判多元見解,還能夠接觸到知識的不同側面,思維。教材注重將相同的知識以不相同的方式呈現,不僅發揮了從信息的檢索分析導向新知的“創造”功能,還具有從不同的目的與視角對知識進行靈活處置的“支撐”功能。該教材從第一版開始已經印刷20次、累計印刷10萬余冊,目前被國內許多知名高校采用,教材所具有的相互切磋的“集體學習的文化”是它之所以一版再版、歷久彌新的重要原因。
(五)前瞻學科前沿知識
研究型教學理念下的高校教材編寫不僅要注重前瞻新興學科知識,緊跟科學技術的發展前沿,避免新學科不斷出現、教材建設相對滯后的現象,還要以敏銳的目光關注全球學術前沿動態,時刻注意高校教材內容的先進性。北京科技大學作為國家批準的首批物聯網專業和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的辦學單位,在教材建設上,課程教學團隊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物聯網特色專業負責人王志良教授緊跟時展的步伐,及時將最新最快的知識反映在教材里,領銜主編了《物聯網工程概論》教材,全面介紹了物聯網相關的標簽技術、傳感器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智能技術以及時下熱門的云計算技術,完成了物聯網節點在信息獲取和數據傳輸上的基礎構建,為物聯網信息的海量存儲和處理以及智能的服務模式提供了解決方案,同時系統地分析了有別于普通網絡安全的基于物聯網安全的身份識別技術、密鑰管理技術等,具有很強的前瞻性。本教材還系統地闡述了物聯網研究的理論基礎:控制論、信息論、人工情感與人工心理理論以及CPS理論,探討了物聯網的異構性和學科交叉特點,提出了新的科學問題。通過四屆學生的教學實踐,受到同行和學生的一致好評,同時被全國近百所高校物聯網工程及其相關專業選為教材或教學參考書,已經進行了4次印刷,受到使用院校歡迎和業內專家的好評。適合創造性人才培養的教材應根據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不斷地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我校“十一五”“十二五”首批國家級規劃教材《地質學》(第四版),作者精心編寫了地質學基礎知識、礦床學、水文地質學、礦產勘查學和礦山地質學,對各學科相關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等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再版時(目前正編寫第五版)教材特別注重對近年來地質學,特別是礦產資源勘查領域的進展進行更新和補充。與此同步,編寫團隊還制作了融合多年來從事科研工作的成果和經驗的內容新穎、手段先進的電子課件,包含了大量的野外露頭、手標本、顯微鏡下圖片和地質模型動畫,在實際教學中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材不僅得到采礦工程、礦物資源工程等相關專業本科生的青睞,地質、礦業類專業研究生也受益匪淺,更成為已經畢業從事礦業工作的在職人員隨時指點迷津的“寶典”。一部好的教材,其中的內容總能緊跟社會發展步伐,不斷給予讀者啟示,也許當年閱讀這部教材的學生已經成長為業界的精英,但其中的內容依然可以幫助他站在時代前沿,這也是《地質學》這部教材從第一版問世至今20多年依然帶給讀者巨大影響的關鍵。
四、結語
由于學校扎實推進研究型教材建設,“十二五”期間,由我校教師主編的教材獲得“北京市精品教材”共21部,入選率較之同類高校高30多百分點;2014年,在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的評選中,我校入選率為80%,高出全國平均入選率(39%)40多百分點;由于一大批教師參與研究型教學課程改革和研究型教材建設,給我校本科教學工作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教學效果明顯改善,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特別是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的意識有所加強由于一批研究型教材植入了教師開展研究型教學的新設計思路,體現了有利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新知識脈絡,營造了各種有利于激發學生渴望探求知識的環境,許多學生反映,他們結合對教材知識點的思考后在教師的啟發下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近三年,一些體現學生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創新成果顯著增加,例如軟件設計、網站開發、專利設計、制作實物模型等許多項目獲獎年增長率為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