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03: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政治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漫畫淺顯易懂,也是學生感興趣和喜歡的素材。漫畫以社會各種事態為素材,與時事聯系密切,通過夸張的寓意,諷刺、批判某些人和事。政治課堂中巧用漫畫,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二)引入傳統文化中的文學作品,來激發學生的共鳴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經久傳揚的當屬文學作品,眾多的優秀文學作品,其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統一。其中不乏與思想政治課知識點相結合的作品。在政治課堂上,要充分發揮文學作品的優勢,有針對性地引入文學作品,營造課堂氛圍,弘揚民族精神。例如,在學習“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時,教師適時地引入學生十分熟悉的梁啟超的名作《少年中國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在學生朗朗的吟誦中,整個課堂氣氛達到,實現心靈的撞擊,同時激發起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強烈的責任感。
(三)運用傳統文化中的名言名句
在政治課教學中,引用名言名句,發揮它的釋疑解惑功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如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講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用“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說明規律是客觀的,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用“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分析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的關系;用“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說明發展的實質和普遍性;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來分析正確價值觀和價值觀的實現等道理。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適當地運用一些傳統文化,使某些深奧的理論簡單化,使教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學生不僅記住了這些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真正掌握了所揭示的政治觀點,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政治課在運用傳統文化資源時,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引用的傳統文化資源要注意精選
所謂精選,是指注意選擇適合初中學生年齡段、思維發展的素材。初中階段的學生是處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他們更習慣于那些形象、具體的知識作為解決問題的參照,所以我們在選材時,引用的資源能恰如其分地說明和揭示教材中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并富有啟發性和教育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和授課過程中,不僅要準確把握教材基本原理的內涵和外延,而且必須使所引用的傳統文化資源的內涵和外延與教材保持一致,否則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引用傳統文化資源要注意適時
我們都清楚,現在教學要求我們要在教材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合理的擴展和延伸,來深化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知識面的擴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時候都可以融入傳統文化,盲目地添加,一方面會增加課堂的內容,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學生的誤解,導致在知識理解上出現問題。所以我們要在引用時注意時機。適時引用,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適時引用,可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促成學生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獨特的創造性思維;適時引用,抓住教育的最佳時機,可收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發掘傳統道德文化在育人工作中的現實價值
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中,適時引入傳統道德文化的精髓,實現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的有機融合,既是對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內容新的補充,也是培養品德高尚合格人才,提升人文修養的有效舉措。
1.培育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千百年來,中國傳統社會一直主張建立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與人為善、推己及人。中國的傳統倫理思想一向推崇儒家的“仁愛”原則,崇尚“仁者愛人”,尤其要“推己及人”,關心他人。因此“仁愛”是我國千百年來的核心價值體系中的最為重要的價值,孔子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在現代社會人和人的相處中,我們應當學會從別人的立場出發,設身處地地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我不愿意別人強加于我的一切事情,也應當自覺地不施加于別人,傷害到他人;我希望做成實現的事情,也允許和幫助別人去實現。而“泛愛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在我國則長期以來是百姓的生活處事哲學,今天尤其應當廣泛推廣。從構建和諧社會這個長遠目標來看,儒家的“仁愛”思想可以純潔世道人心,整合社群利益,調整人與天、地、人、物、我的關系,以和為真,以和為善,以和為美,以和為貴,這在天、地、人、物、我日益疏離和緊張的當今現實社會,尤顯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助人為樂一直是我國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流傳久遠的格言。把幫助他人看作自己的份內之事,看作自己的人生快樂之源,這是現代社會公民應有的社會公德,是富有愛心的表現。對于我們的大學生來說,要求他們在社會生活中踐行樂于助人的精神,把助人為樂看成是一種美德、一種修養,進而養成為一種習慣,上升到精神境界,將會是他們未來人生路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正如有人云:“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2.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中國的傳統道德一直認為,禮是人與其他動物相區別的重要標志。“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記•冠義》)禮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左傳》中也曾說:“禮,人之干也。無禮,無以立。”(《左傳•昭公七年》)禮與謙敬是聯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孟子•告子上》)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道德者,行也,而非言也。”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項周期長、成效慢的工作,文化化人、素質培養更是一項潤物細無聲、功到自然成的偉業。要真正讓學生“內化于心,外踐于行”,傳統的德育教育必須從“宏大”走向“細節”,不能停留在傳統的“老三樣”:照本宣科、樹典型、學英雄,高高在上,讓學生覺得空洞乏味。而是要改革方式方法,讓德育從課堂走向生活,使德育知識與學生生活行為融為一體,讓德育教育基于學生的生活土壤,引導學生“知行統一”,知曉“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我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及相關人文課程的教學中,加大實踐考核力度,從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禮節開始,通過一些具體的技術性訓練改變學生的精神面貌。同時老師要做到言教與身教的結合,切實踐行“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細節化教育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前提。規范的具體,權利的明確,首先可以讓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永不自滿;其次是發現別人的長處,能寬容地看待他人的缺點,尊重他人;第三是正確對待名利,不居功,不爭名奪利,增強合作意識,正確處理分工與合作、競爭與協調的關系。傳統與現實的融合,人文的熏陶,胸襟的開闊,長此以往經過努力,營造出一種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比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提倡互諒互讓、友好協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最終建成自由平等、敬老攜幼、扶貧濟困、扶弱助殘、寬容禮讓的和諧社會。
二、要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一詞由先生于1997年提出,一般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在歷史長河與世界格局中所處地位及未來發展有充分的認識。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大學生文化自覺是指作為一個群體的大學生對自己民族和執政黨在長期歷史實踐中所形成的歷史化和革命文化的認同和覺醒以及追求和準確把握。當今世界,國際思想文化領域交流日益增多,西方發達國家對優秀人才盡力爭奪,對外文化滲透的力度不斷加大,利用各種方式來傳播西方國家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這就需要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比較中華文華和其他文化的差異,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華文化是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奮斗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積淀了悠久的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的力量,是紐帶,在新時期是具有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東西。只有深入學習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才能抵抗西方文化的侵蝕。在高校中,長期以來,我們比較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忽視了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來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其實,思想政治德育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課應該相輔相成、不分薄厚的同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顯性的教育活動,文化育人應該是一項隱蔽性的教育活動。文化課是藝術性的課程,它不像思想政治課那樣咄咄逼人,目的性、說教性明顯,容易讓青少年接受教育者,不產生抵觸情緒。它可以采取溫和多樣的方式,生動活潑地把中國文化中優秀的文學、倫理、思想與宗教等和弦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教授給學生。往往文化中的美好愛情、熱愛祖國、團結奮斗、孝心勤奮等主題都會得到學生的認同,其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滲透性與感染力都比較強。也就是說,文化課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刻的思想藝術化,對人的全面成長和發展往往起著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也只有大量的接觸到中國的優秀文化,大學生才會自覺自動地產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在與異文化的碰撞中,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優秀文化,克服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只有建立自己文化心理的防線,在面對西方文化的林林總總的時候,才能做到不驚慌、不震驚,守住自己的道德與倫理底線,也有思想武器與其對抗,經得起西方腐敗思想的誘惑。
課堂文化的專斷主要表現在思想政治課“一言堂”,高職學生在課堂進行的是一種“靜聽強制”的學習。雖然課堂上教師常設有提問環節,但這并沒有改變課堂文化的專斷。這主要是因為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目前高職思想政治課普遍采取大班授課,教師雖然給學生提供了發言的機會,但由于時間的限制,只有少數學生能夠參與回答。第二,由于思想政治課具有純理論性、意識形態性、政治敏感性等特點,課堂之中學生表達的個人觀點或思想傾向不符合“設定答案”,教師要么予以否定,要么直接叫停。其三,有些教師在課堂提問環節設計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對于絕大部分問題,學生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對”或者“不對”。在這種人人都可參與,看似民主的課堂提問環節中,體現的卻是課堂文化的專斷。專斷的課堂文化下,高職學生進行的是“趕鴨子上架”式的被動學習,甚至是被迫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文化專斷創造出的是一種學生對教師、對設定答案的迎合,這種課堂上的“一團和氣”,扼殺的是高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1.2課堂文化存在背離,有違教書育人理念
目前,在高職思想政治課課堂上出現了嚴重的文化背離現象。課堂文化內部的諸多要素之間的不一致和課堂內的諸種文化之間的不一致,使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文化氛圍極其不和諧,反映到學生身上就表現為課堂氣氛沉悶,毫無學習的積極性。第一,文化內部因素之間的背離。組成課堂文化的四個基本要素:規范、價值觀念、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之間在思想政治課堂出現背離的現象。以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的背離為例,這主要表現在教師在思想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比如,絕大多數思想政治課教師深知“滿堂灌”的教學法不利于高職學生表達能力和協作能力的培養,但仍然采用這種方法。而學生有時也明知教師的做法不符合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但由于害怕教師的“制裁”,只能無聲承受教師的不合理做法。第二,不同文化之間的背離。在思想政治課課堂中,不同文化之間的背離主要表現為教師文化與學生文化、課程文化與學生文化、制度文化與學生文化等的背離。思想政治課要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如何編制課程大綱、怎樣制定課堂規范,都是教師說了算,根本不征求學生的意見,學生被排斥在課堂文化之外。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喪失了學習的樂趣,思想政治課的教書育人理念自然被遮蔽。
1.3課堂文化乏味,有違寓教于樂理念
課堂文化是眾多文化的聚合。學生各抒己見、思想不停碰撞、形式豐富多彩、內容有聲有色是思想政治課課堂文化的重要特征,但現實的思想政治課課堂卻單調乏味,令學生生厭。思想政治課教學主要進行的是一種理性活動,教學環節缺乏情緒體驗和情感的滲透,從而使課堂往往變得如一潭死水。這樣的課堂毫無樂趣可言,對于知識水平本就薄弱的高職學生來說就更缺乏吸引力了。
2.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建設的對策探討
2.1實施教學改革,增強課堂文化的滲透性和育人性
思想政治課重視道德內化與行為養成,強調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根據課程特點和要求,可以考慮在教學過程中實施“任務驅動、活動引領”的教學改革。教學改革主要以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為主線,以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為綱領,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品質養成規律,從高職專業特點出發,并結合社會熱點、教學重點,設計說案導知、論道修情、弘德砥意、觀世敏行四個版塊。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設置經典案例討論、熱點話題辯論、主題演講和實踐匯報等教學環節,體現課堂活動的豐富多彩性。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參與活動全過程,通過評述案例、話題討論、換位體驗、角色扮演等多種活動的實施,將理論知識傳授與職業素質養成、理論學習與活動鍛煉相結合,達到知行合一,實現理論知識、動手能力和職業素質提升的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改革凸顯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教師將課堂設計、課上任務、實踐活動等內容通過任務書提前發給學生,學生帶著問題查找資料,進入課堂,實現由感知、感動、感悟到行為改變,從而達到學生愿意進課堂,并且坐得住、聽得進的效果。活動引領教學內容的設計以培養學生手腦并用能力為目標,以任務帶動實踐,以實踐提高能力,以能力提升素質,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政治敏感度、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意識,還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人際交往、辨別是非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2.2營造師生民主平等環境
思想政治課最鮮明的特點表現為思想性、政治性和思辨性,要想使課堂講授達到觸及學生心靈深處的效果,課堂文化必須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師生必須建立互信和民主的關系。另外,高職學生的民主意識、平等觀念、獨立自主意識逐漸增強,思想政治課需要貫徹民主原則,以適應時代特點。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在教學態度、教育觀念上創設民主氛圍,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了解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狀態,尊重每一個學生做人、成才的尊嚴和價值,尊重學生每次獨具個性的發言和技能展示。及時發現學生的思想和情緒波動,及時給予學生疏導和幫助,保守學生隱私。將課程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潤物細無聲”地把理論滲透到學生腦海中去。
2.3在創造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的品質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學生接受教材中的知識和已有結論,而忽視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創新意識進行培養,導致學生只是一味地背“理論”,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在這種傳統的課堂文化中,學生不考慮如何學習,缺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符合高職院校創新型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堂中積極創建一種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核心的新的課堂文化,實現從“墨守成規”到“開拓創新”的課堂文化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不滿足于已有的知識和結論,積極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1、樹立制度規范意識思想是行動的指南針,只有思想意識正確,行為結果才不會走偏,對于企業來說也如此,工作方向明確,企業內部工作才會有“抓手”,思想政治工作是宣傳企業制度的最佳路徑,通過宣傳使員工明白執行公司制度的重要性,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
2、構架企業制度文化在企業內部營造企業制度文化氛圍,從思想政治工作層面制定獎勵政策,當員工在工作中遵守規章制度并取得一定成績時就要及時給予物質或精神方面的獎勵,反之要給予批評教育甚至經濟處罰,要讓企業文化深入員工之心,員工能夠自覺轉化為行動,付諸實施于企業管理和制度落實中。
(二)通過思想政治工作,構建企業行為文化
1、構建和諧的企業行為文化以人為本是企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即尊重員工人格、維護員工利益、保障員工人身安全。針對員工在工作生活中的多方面需求,企業要隨時予以關注,并從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盡量滿足員工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構建和諧文明的企業文化,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2、構建民族的企業行為文化從公平正義角度出發構建和諧的企業文化,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協調好企業與員工、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各種關系,將各種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中。企業制定決策時應堅持集思廣益的原則,廣泛聽取基層員工的意見,群策群力,真正體現出公平民主的原則。
3、構架有愛的企業行為文化只要有愛一切都不是問題,員工之間的團結友愛是構建和諧企業文化的先決條件。引導員工互敬互愛、融洽相處是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使企業人際關系逐漸扁平化、簡單化。另外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做事情要學會換位思考、率先垂范,團結員工,關愛他人,用溝通式方法取代說教式方法。
(三)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構建企業思想文化
1、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企業日常管理工作中,創建一種輕松愉悅的企業文化能夠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激發員工工作熱情;企業文化建設應堅持自覺自愿的原則,而不是強制性要求,讓員工自主自愿地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中,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同時采用寓教于文化的這種方法能夠更好地創新和改進企業思想政治工作。
2、創新思想政治工作載體通常情況下,在建設企業文化時要特別重視企業文化對員工的影像,包括心理方面和思想方面,同時將思想政治工作的精髓融入到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推動企業文化建設,最大限度地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空虛感。
3、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輕松愉悅的企業文化能夠增強員工的歸屬感,使員工從內心深處熱愛企業,關心企業,信任領導,表現在工作上就是勤勤懇懇、盡職盡責。作為一種管理文化,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企業文化對于企業來說,代表著企業的管理理念和經營哲學,屬于管理理論范疇;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一種思想文化,這種思想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屬于政治思想理論的范疇。對于企業來說,在組織開展經營管理活動的過程中,通常情況下會存在企業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并存的現象。此時兩者的共性主要表現為:①具有相同的指導思想出發點,不管是企業文化,還是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以調動人的積極性為出發點;②工作內容,企業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圍繞價值觀、道德觀進行教育,這些工作通常情況下需要以生產經營為中心,通過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同時能夠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③價值取向,企業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都重視人的社會價值;④原則方法,企業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指導思想、工作內容等方面存相似性,所以在日常工作中,都遵守民主、說服教育的原則。
1.2不可替代性。
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由于在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方面,企業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盡管兩者在這種情況下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在所屬的范疇方面,由于企業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之間存在不同,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企業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之間不會出現相互取代的現象。
2融合企業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
2.1對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進行創新。
對于企業來說,在日常工作中,通過建立生動、活潑,并且容易被人接受的企業文化,進而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人們參與的積極性;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建立企業文化,通常情況下,這種企業文化不具有強制性,這時會消除員工的心理障礙與逆反心理。在改進、豐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這種寓教于文化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2.2對思想政治工作的載體進行創新。
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的過程中,通常情況下需要高度關注文化因素對員工觀念、心理等產生的影響,同時借助企業文化,將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與自身的經營活動、娛樂活動等進行融合,使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空虛感在一定程度上降到最低。
2.3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機制。
對于企業來說,通過企業文化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外部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夠強化員工的歸屬感,在心理方面,使他們更加信任領導和同事,并且更加熱愛企業,表現在行動上就是不斷地努力工作。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管理文化,與企業管理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內容方面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具體化。
3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對建設企業文化的作用
3.1在建設企業文化的過程中,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為其提供堅實的思想保證。
對于企業來說,寬松的政治環境、和諧的人際關系這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在建設企業文化的過程中,企業通常情況下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并且會觸及到一些人切身利益,對于上述問題,可以通過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來解決。
二、新媒體文化視域下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從目前的發展局勢上來看,新媒體雖然發展勢頭較為良好,但是其負面作用也不能忽視。新媒體文化的特點主要體現在草根性方面,這一特點就會導致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和復雜化,這與意識形態一致性的指導思想并不吻合,因此對新媒體文化進行統一管理和監控的難度較大,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發展。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信息數量大,并且較為雜亂,不能夠分辨信息是否屬于真實。網絡信息具有開放性、隨意性和隱秘性的特點,手機信息、網絡信息的數量十分龐大,并且內容雜亂,因此信息接收者根本不能分辨自己得到的信息是否屬實,容易影響社會的正常秩序。從另一方面來看,新媒體提供的信息魚龍混雜,既有先進的思想,又有危害國家穩定的思想,給人們的思想觀念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第二,能夠對主流意識造成巨大的影響。新媒體文化是互動的雙向性的,因此,網絡也可能成為民眾發泄不滿的渠道,這一現象會給新媒體文化的健康發展帶來不良的影響,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嚴重的挑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媒體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不利影響的同時也能夠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機遇。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的時空出現擴展的情況。從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情況來看,此項工作經常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是新媒體文化的發展卻突破了這一弊端,能夠讓信息用戶隨時隨地接觸到新的教育信息,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其次,能夠促進教育的手段更加豐富。傳統的政治思想教育手段主要是開報告會、讀報紙、看電視、聽廣播等,雖然這些方式各有所長,并且能夠給思想政治工作的推進提供必要的支持,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方式的優勢都無法與新媒體文化相提并論。新媒體的發展可以在網絡上通過電子郵箱、社交軟件等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教育的手段。最后,新媒體文化能夠使溝通更加深入。由于網絡屬于虛擬的世界,因此人和人之間可以用匿名的方式參與到政治思想教育中來,暢所欲言,這樣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新媒體文化視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進策略
新媒體文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必要的文化平臺,被賦予了教育的意義。想要真正實現新媒體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二)大學精神的缺失大學精神的內容主要包含人文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及科學精神等,且大學精神屬于大學老師和學生的共同信念、追求;還是廣大師生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主要體現;是高校校園文化中的精髓、風骨。但是有的高校因為辦學歷史較短,所以缺少大學精神,沒有將大學精神當作師生的共同追求、群體意識,導致校園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脫離。
二、高校建設校園文化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一)校園文化可以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潤化和擴展高校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效果,必須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及方法進行潤化,對其內容進行擴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高校可以通過建設校園文化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內容進行不斷的擴展,進而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增強。高校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接納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對國內外的形勢進行詳細的了解,且還能夠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進行鍛煉,從而使學生去主動認識、了解世界,提升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興趣。校園文化在高校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重要的影響作用,且滲透功能非常強,可以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進行活化,讓學生更加容易接納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校園文化結合在一起,不但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功能得到充分發揮,而且還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得到提升。另外,校園文化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擴展,讓思想政治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力得到提升,使學生的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二)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營造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正確價值理念進行引導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應為其提供一個較好的、和諧的教育環境,反之會對該項工作的開展帶來副作用。高校想要獲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必須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進而才能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達到開展該項工作的目的。校園文化能夠營造一個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的和諧氛圍,可以使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得到激發;良好的高校校園文化所體現出的是正面的形態、意識,其能夠對學生起到較好的激勵作用,使學生挖掘出自身的價值,進而形成良好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校園文化能夠對學生正確價值理念的形成起到相應的指引作用,指引學生樹立與新時展要求相適應的正確價值觀。高校的校園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應創建一個屬于自身發展的價值體系,進而才能與社會發展的具體要求相適應。校園文化中所具有的娛樂性能夠讓學生的精神得到緩解,降低學生的心理壓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校園文化性質得到明確,且其可以從另一面將不一樣的知識全部傳授給各個學生。校園文化的具體成果就是檢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施效果,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有機結合,可以使學校的整體建設都得到快速的發展,可以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二、供電企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人性化管理模式
所謂人性化管理模式,是指在整個企業管理過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充分挖掘員工的的潛能,在工作管理中講求注重平等和尊重、創造和直覺、主動和企業精神、遠見和價值控制。同時,人性化管理模式還突出在信息膨脹、虛擬空間逐漸擴大、競爭激烈的社會供電企業生存形勢之下,講求“信息共享”、“虛擬整合”、“競爭性合作”、“差異性互補”、“虛擬實踐社團”等,實現知識由德到顯的轉化,創造競爭優勢。具體來說,人性化管理模式便是包括對人的尊重,每位員工都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成分,對員工的尊重也是對工作高度敬業的表現。此外,對表現優秀的員工給予高度的肯定和鼓勵,充分的物質鼓勵和精神嘉獎能極大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實現企業和員工之間的雙贏。在供電行業中,由于競爭的激烈形勢,更多的惡性競爭也逐漸顯現,各種私下交易也是層出不窮,因此,適當的物質和精神獎勵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對于職員的發展空間企業也是值得考慮的。在供電企業,各種事宜都是有據可循、有章可依的,但是這并不意味這企業就可以簡單的“照搬”。相反,企業需要鼓勵員工工作創新,并給與職員更多成長和發展機會,重視企業與個人的雙贏。當然也有供電企業實行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等,讓員工在工作中有理想、有目標、有動力地去完成手中的任務,在思想政治覺悟上有更高的提升。曾經有人將管理者比作是一個建筑師,他可以因材施用,通過將行色各異、優缺點不一的員工精心“雕琢”取長補短,然后再合理的安排之下,砌成堅固的企業“房子”,既能充分發揮員工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又能將個人魅力和特點體現在企業發展之中。
2.將企業文化滲透到員工思想政治工作中
企業文化具有重要的導向功能,也是一個企業是否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衡量標準,企業的文化是根據時代的發展,通過科學的企業文化滲透來實現企業盈利的管理手段,從而確定供電企業的發展目標。供電企業當中的文化建設的內容就是確定企業的核心文化價值,并通過企業的領導和員工一起對自身的思想、情感與企業的發展緊密結合,最終在自我認識和他人交流過程中達到企業與員工在意志上的統一。具體來說,一方面需要企業樹立屬于自己獨有的文化精神,并將這種企業文化精神與國家文化精神發展相適應。比如可以設置各種獨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設計各種口號、內部標語、供電企業宗旨,當然其中不能缺少的便是企業硬性的管理條例,這是保證企業有序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在文化物質上的發展,類似供電企業這種重工業也不例外,茲如企業名片、logo、內部設施風格等,都是代表企業獨一無二的特征的文化標志。最后是培養企業文化行為。這主要是包括企業競爭手段、傳播社會輿論的方式、營銷方式和理念等等,甚至在企業員工培訓過程中透露出的企業文化和思想政治情感。通過這些手段的運用達到文化建設在員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滲透和詮釋。
3.營造企業文化氛圍
無論是在什么樣的職場環境中氛圍都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企業氛圍可以感染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態,提高企業生產力。適當地將員工的工作精神、工作執行力以及薪水綜合運用,充分調動職員的工作積極性。合理利用企業職員間的良性競爭力,將企業威嚴放置工作中,防止員工對工作的懈怠,實行淘汰機制,激發員工工作熱情。同時企業文化之間的溝通也是必要的手段。通過實現上下溝通、部門溝通,達到上通下達,實現企業良性運行。在企業內部的各部門以及每位員工都制造一些可以業務溝通、資料傳遞、出謀劃策的機會和平臺,例如企業創建周年慶,組織一些歌舞活動、游戲節目等,讓大家在組織和參與過程中增進相互之間的交流,以期了解和適應各部門和企業的文化環境。通過溝通達到業務和人際方面的了解和提升。適當的文化節目和活動可以通過各種語言、肢體的方式增進員工之間的情感,同時對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也是十分有益的。
企業文化,又稱“職工文化、組織文化”,是一個企業在一定時期的發展中形成的價值觀、行動目標,基本信念及行為規范的總和,需要全體員工來培養完成的文化形象。它與其他國企組織的文化性質是不同的,具有一定的人性化特色。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一切行為的重心,推動著企業的持續發展。企業文化包含經營之道、企業價值觀、企業道德觀、企業形象等內容,但是最為核心的還是企業精神和價值觀。企業的全體員工圍繞著這個價值觀,培養統一的思想,形成主人翁意識,做到“人企合一”,從而達成強大的凝聚力,促進企業的發展,成為持久的精神推動力。而企業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管理手段,它的誕生是與現代企業管理在實踐中的產生的,關系到企業的發展,是為了達到企業管理者的一個管理手段,又可以被看作是企業管理文化。
1.2企業政治文明建設的內涵
企業政治文明建設,是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精神文明建設融合在一起的工作內容。廣義上來說,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是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的在于讓員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而從狹義的角度來說,以黨的指導方針為主導方向,來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生產行為,為了實現其企業和黨的目標,促進企業的進步和整體經濟效益而實行的。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已經不是國內的自我貿易,而是全球貿易,那么帶來的就是經濟的多元化,這里會有很多的國外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在相互的碰撞和融合,不乏有過激的斗爭和不良的行為。在正確向上的思想和錯誤扭曲的思想中,員工該如何取舍,是一個重要而嚴肅的考驗。因此,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在此時很關鍵,要起著正確積極向上的作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思想,繼承優良先進思想,擯棄糟粕,堅持先進性和包容性相結合的思路來引導,樹立正確的政治態度和提高思想覺悟。
二、企業文化與企業政治文明建設的關系
企業文化和企業政治文明建設在各自進行的過程中是會有交叉的,而且相互之間不能替代。先進的企業文化是可以很好的幫助企業政治文明建設的,而正確向上的政治文明建設能成為企業文化建設的良好基礎。兩者是相互輔助的,但是也有差異。
2.1企業文化與企業政治文明建設的共同點
首先,兩者有著共同的目標,都是建立在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準則的基礎上的,來實現民族的強盛的目標。企業文化的建立,是能讓企業的員工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向著一個目標和方向來為企業創造工作價值。而企業政治文明建設是為了引導員工形成一個正確的創造企業效益的價值觀和方向,達成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的目標,從而實現偉大民族的復興。其次,兩者的參與者都是一樣的,都是企業的員工,企業文化建設是比較人性化的,要依據員工的意識,尊重員工、理解員工,堅持“以人為本”。而企業政治文明建設,同樣是站在員工的立場上,給予主人翁的位置,為員工的未來著想,形成可以利于生存和發展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最后,兩者有著相近的工作內容,第一,就是從規范企業員工的執行行為出發,來促進經濟效益,遵紀守法,維護企業的形象和信譽。第二,在價值觀方面,很好的維護了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的關系,而且照顧到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
2.2企業文化與企業政治文明建設的區別
兩者的區別在于兩點,一點就是,出發點不同,企業文化的建立是在依據企業現有的情況來培養企業精神、文化、形象,帶有很多的個性色彩。而企業政治文明建設,出發點在與對企業的員工實行思想上的方針教育,確立正確的統一的思想指導方向。另一點,兩者的指導者不同,企業文化的指導者是企業發管理層,而企業政治文明建設的主導者是黨政府的指導。
三、企業文化與企業政治文明建設共同結合的必要性
3.1雙方結合是改進市場經濟下企業政治文明建設的需要
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不少企業并不覺得企業政治文明建設的存在感重要。但是在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在新時代的發展中,我們不能頑固守舊,而是要與時俱進。用新的思維、手段來改進新時代下的企業政治文明建設,主要是要具有實際操作性、要以人為本。而企業文化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它的發展具有現代的意義,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結合政治文明建設,兩者相互交錯中,就會根據實際情況,在員工的參與下,來進行合理的改進,形成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的企業文化和企業政治文明建設內容。企業文化建設做的到位,文化管理推進有進度,那么,企業的生產經營、政治文明建設就必然會進步。
3.2雙方結合是企業政治文明建設與經濟工作融合的需要
在企業文化和企業政治文明建設中,最忌諱“兩張皮”,兩者完全不搭嘎。兩者的結合,必須是相互融合、促進的,要能夠解決實際上的問題,和現實中的工作進展有聯系,才算是具有實際的效益。企業政治文明建設的工作原則是理論聯系實際,而企業文化建設的意義,在于管理員工的精神動力,調動員工朝著正能量的方向前進和生產。兩者的本質是一樣的,企業政治文明建設要貼合企業文化,根據具體的工作需要,來開拓員工的思維和視野,讓目標更遠大,使得工作內容更加的豐富,為企業生產改革提供內動力。
3.3雙方結合是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
21世紀的世界,已經是知識經濟的時代,腦力工作者越來越多,與傳統經濟的體力工作者來說,需要更多的精神支撐和內在的動力輔助,這種力量的源泉就來自企業文化和企業政治文明建設。發揮員工的自我能動力,有健康向上的價值觀,是兩者必須要做的。在市場經濟下,企業也要適應這些變化,那么企業政治文明建設和企業文化也是要進入市場的,必然的要與國際接軌。而在市場上的表現來說,人們看到一個企業的形象,是看企業文化的,那么企業文化就是企業政治文明建設的發言人。企業文化的內涵的豐富與否,跟企業政治文明建設有直接的關系。同樣的,企業文化在市場經濟的調動下也會增強企業政治建設逐步化為物質能量。因此,雙方的結合才能夠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和經濟全球化發展,企業文化作為外在企業交流的“通用”語言,加入了企業政治文明建設的內容后,能夠傳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企業文化語言,同時能吸收其他先進的企業文化,為自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