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物流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3 15:03: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貿易物流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貿易物流論文

篇(1)

一、國際貿易的基本流程

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最大的區別就是涉及眾多的單位和相關業務,涉及到多個國家的語言和不同的商貿規定以及運作方法,因而單證、票據、文件繁多,處理過程比較復雜。國際貿易基本流程一般為:

1.交易前的準備

這一階段主要是指買賣雙方和參加交易各方在簽約前的準備活動。

2.交易磋商和簽訂合同

這一階段主要是指買賣雙方對所有交易細節進行談判,將雙方磋商的結果以口頭形式或以文件形式(即以書面文件形式和電子文件形式簽訂貿易合同)確定下來。

3.辦理交易進行前的手續

這一階段主要是指買賣雙方簽訂合同后到合同開始履行之前辦理各種手續的過程,也是雙方貿易前的交易準備過程,交易中要涉及到有關各方,即可能要涉及到中介方、銀行金融機構、海關系統、商檢系統、保險公司、稅務系統、運輸公司等,買賣雙方要與有關各方進行各種票據和單證的交換,直到辦理完可以將所購商品從賣方按合同規定開始向買方發貨的一切手續為止。

4.交易合同的履行和索賠

這一階段是從買賣雙方辦完所有各種手續之后開始,賣方要備貨、組貨,同時進行報關、保險、取證、信用等,然后將商品交付給運輸公司包裝、起運、發貨,銀行和金融機構按照合同處理雙方收付款,進行結算,出具相應的銀行單據等,直到買方收到自己所購商品,就完成了整個交易過程。

二、網絡經濟對國際貿易的運作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以信息網絡為載體的新的國際貿易運作模式正蓬勃發展,給傳統的商務活動賦予了新的內涵。它為國際貿易提供了一種信息較為完備的市場環境,通過國際貿易這一世界經濟運行的紐帶達到跨國界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從而使市場機制在全球范圍內充分有效的發揮作用。概括起來講,電子商務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電子商務也稱作電子交易,主要是指利用Internet開展的交易活動,它僅僅將Internet上進行的交易活動歸屬于電子商務。而廣義的電子商務是指利用電子技術對整個商業活動實現電子化,如市場分析、客戶聯系、物資調配等。它強調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生產工具,勞動者是同時掌握信息技術和商務規則及技巧的復合型人才,而它的工作勞動對象已不再是傳統商務中的實物商品,而是虛擬化的商品信息。電子商務將政府、企業以及貿易活動所需的其他環節連接到網絡信息系統上,在整個供需鏈與貿易鏈中,電子商務涵蓋的業務包括信息交換、售前售后服務、銷售、電子支付、運輸、組建虛擬企業、公司和貿易伙伴可以共同擁有和運營共享的商業方法等。它利用Internet的網絡環境進行快速有效的商業活動,從單純的網上消息、傳遞消息到在網上建立商務信息中心;從借助于傳統貿易手段不成熟的電子商務交易到能夠在網上完成供、產、銷全部業務流程的電子商務虛擬市場,從封閉的銀行電子金融系統到開放式的網絡電子銀行,在互聯網上的電子商務活動給企業在增加產值、降低成本、創造商機等方面帶來了很大的益處。

三、網絡經濟對國際貿易業務流程的影響

1.交易前的準備階段

國際貿易在本階段的活動包括交易雙方廣泛尋找交易機會和交易伙伴;進行價格等成交條件的比較;了解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政策;政治文化背景等。

(1)傳統國際貿易的做法

在傳統供貨中,這個過程只是通過發放分類廣告,坐等用戶上門的方式來解決。買方根據自己打算購買的商品,通過廣告、商品交易會、博覽會等媒介了解需購商品的信息,包括供貨商、價格等。由于跨國交易的特殊性,還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來調研有關國家的政治、經濟、對外貿易、運輸等情況,有關商品國際市場的生產、銷售、價格以及主要進出口國別等情況。接著是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制定進口商品經營方案,方案內容包括國內可供貨源情況、過去進口情況等。買方一般都要千方百計地尋找自己所需要商品的相關信息,以達到用合理交易條件進貨的目的。整個過程費時費力,加上所能得到的相關信息有限,即便付出了很大努力,也很難獲得最佳貨源和最低價格。賣方一般是根據自己的實力,選擇寄送經營商品目錄、實物樣品、圖片說明書、廣告贈品以及參加各種交易會、博覽會等方式介紹出口商品。從賣方的角度來看,盡管也是千方百計地推銷商品,但畢竟屬于“大海撈針”,很難抓住本應屬于自己的機會。

(2)網絡經濟對傳統國際貿易的影響

網絡突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信息跨國傳遞和資源共享,滿足了國際貿易快速增長的需要。無論哪種電子商務類型,網絡為買賣雙方展現了一個巨大的世界市場,這個市場網絡儲存了全世界的幾千萬個品種的商品信息資料,可聯系千萬家企業和商貿單位。這樣的網絡平臺還通過網絡彼此連接起來,進而形成全球性的大市場,目前這個市場正以每年70%的速度遞增。在電子網絡的條件下,買賣雙方均可借助電子技術自己的需求信息,如產品的種類、數量、價格等。為保證信息能安全,實現網上交易,還需要選擇有信譽的網絡提供者和交易伙伴。供方會積極地推出自己的商品上網,需求方也會隨時上網查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信息。在網上,供求雙方推拉互動,共同完成商品交易的準備過程。

在網絡經濟時代,買賣雙方通過電訊互聯網絡進行交易,減少中介者參與,進而減少了交易的有關環節,由于通過互聯網絡的信息成本低廉,買賣雙方均可以較低的費用獲得信息,并迅速達成交易,極大地節約了時間和成本,這對一些中小企業來說,尤其有利;買賣雙方均可通過互聯網絡進行產品介紹、宣傳、樹立形象等,所花費用也遠比在傳統貿易方式中所花費用低。

2.交易磋商和簽訂合同階段

(1)傳統國際貿易的做法

傳統的貿易磋商過程往往是通過雙方當事人函電的往來完成,貿易單證的傳遞通過郵寄來實現。通過電話和傳真方式也可以進行貿易磋商,但是電話磋商的結果仍然需要用單證的方式通過郵局傳遞,傳真雖然傳遞單證的速度快,但安全保密性和可靠性比較低,一旦發生貿易糾紛,傳真不足以作為法庭的依據。所以,在傳統的貿易磋商過程中,郵寄成了重要貿易文件傳遞的惟一途徑。

(2)網絡經濟對傳統國際貿易的影響

網絡時代,國際貿易可借助Web中的郵件交互傳送實現網上的訂購。網上的訂購通常都是在產品介紹的頁面上提供十分友好的訂購提示信息和訂購交互格式框。當客戶填完訂購單后,通常系統會回復確認信息單來保證訂購信息的收悉。訂購信息也可采用加密的方式使客戶和商家的商業信息不會泄漏。

電子公告牌(BBS)是一塊公眾張貼信息的“黑板”。在商務站點中開設BBS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客戶了解市場動向和引導消費市場,為實現這些目的,BBS常以如下幾種方式出現:

①開辦熱門話題討論論壇,以引起公眾興趣,引導和刺激消費市場的發展。網上聊天室提供用戶們采用自由、廣泛、實時的方式聊天,以捕捉各種貿易機會,可以建立以行業區分的聊天室,類似于化工類、機械類、紡織品類等。

②開辦網上俱樂部(沙龍),例如:電器行業的發燒友俱樂部,通過俱樂部穩定原有的客戶群,吸引新的客戶群,通過對公眾話題和興趣的分析把握市場需求動向啟發靈感,開發出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很多商務網站都有BBS,中國黃頁()的公告版,商家可以產品買賣信息,并可根據行業,地區等進行信息分類查詢。3.辦理交易前的手續階段

(1)傳統國際貿易的做法

傳統貿易方式下,交易前各種手續的辦理所需時間較長,手續繁雜,需要與各部門打交道,由于不能接受和提供電子單證而只能出示一些紙單據在一些交易環節受到阻礙。

(2)網絡經濟對傳統國際貿易的影響

網絡條件下,買賣雙方利用國際互聯網與有關各方進行各種電子單證的交換,即可能要涉及到中介方、銀行金融機構、信用卡公司、海關系統、商檢系統、保險公司、稅務系統、運輸公司等,直到辦理完可將所購商品從賣方按合同規定開始向買方發貨的一切手續為止。

4.交易合同的履行階段

這一階段是指從買賣雙方辦完所有各種手續之后開始,賣方辦理備貨,進行貨物報關,保險,取得信用證,將合同下的商品交付給運輸公司起運發貨。銀行和金融機構按照合同處理雙方收付款,進行結算,出具相應的銀行單據等,直到買方收到所購商品,完成整個交易過程。索賠是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發生違約時,需要進行違約處理工作,受損方要向違約方索賠。

(1)資金的結轉

①傳統國際貿易的做法:首先,付款方向銀行發出信用證中請書,列出作為付款條件所必須的商業票據(否則款項將無條件轉入受益人賬戶);其次,銀行收到付款指示后,向受益人發出到款通知,列明付款方所要求的商業票據,同時告知受益人,銀行見單付款;再次,受益人收到通知后,將信用證所要求的單據備齊,并在單據的相應部分注明信用證號,發給銀行;最后,銀行收到單據后進行審核,確認各項單據齊備無誤后,則將相應單據轉給付款方,同時將款項從付款方賬戶轉到受益人賬戶下,并記錄有關行為。

②網絡經濟對傳統國際貿易的影響:網絡時代,企業能夠應用電子商務進行生產經營,依賴于銀行實現了金融電子化。電子商務之所以成為一個完整的過程,網上電子支付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客戶、商家和結算銀行可以采用信用卡賬號實施支付。在網上直接采用電子支付手段將可省略交易中很多人員的開銷成本。

(2)信息流動

信息流是服務于商流和物流所進行的信息活動的總稱,既包括商品信息的提供、促銷行銷、技術支持、售后服務等內容,也包括諸如詢價單、報價單、付款通知單、轉賬通知單等商業貿易單證,還包括交易雙方的支付能力、支付信譽等。

傳統的貿易往往是通過雙方當事人函電的往來完成信息傳遞,貿易單證的傳遞通過郵寄來實現。通過電話和傳真方式也可以進行貿易往來,但是電話磋商的結果仍然需要用單證的方式通過郵局傳遞,傳真雖然傳遞單證的速度快,但安全保密性和可靠性比較低,一旦發生貿易糾紛,傳真不足以作為法庭的依據。所以,在傳統的貿易過程中,郵寄成了重要貿易文件傳遞的惟一途徑。

在網絡經濟時代,上述各種信息和電子單證的傳送可以通過電子郵件等網絡的方式處理。客戶定貨之后,賣方則要根據貨物的形態決定在線或離線供貨。

無形產品可以直接在網絡上進行在線供貨。這些無形產品不僅包括圖像、電影、軟件等數字化商品。還包括電信、咨詢、保險等多種服務貿易。有形產品可以實行“在線交易,離線供貨”。同時,客戶可以用電子郵件的形式來跟綜交付情況。一些大的快運公司如美國聯邦快遞公司為其客戶提供了用Web跟蹤貨物交付情況的服務。

參考文獻:

篇(2)

近年來,教育服務貿易已成為各個國家不可或缺的經濟增長內容,成為現代經濟的重要投資和消費內容。不僅如此,教育還關系著一個國家的長足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對于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三十年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面對知識經濟時代和經濟全球化時代,高端人才的欠缺和國際教育規模的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我國國際教育水平、發展我國國際教育服務貿易是一個亟需研究的重大問題。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簡稱GATS)的界定,服務包括“任何部門的任何服務,但在行使政府職權時提供的服務除外”;規定行使政府職權時提供的服務指“既不依據商業基礎提供,也不與一個或多個服務提供者競爭的任何服務”。延伸到教育領域,可以理解為,除了由各國政府徹底資助的教學活動之外,凡收取學費、帶有商業性質的教學活動均屬于教育服務貿易范疇。GATS規定,服務貿易有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四種提供方式,適用于所有的國際服務貿易。從目前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境外消費方式是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主要方式,而以留學生為載體的國際教育服務又是境外消費方式的主要形式。可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是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主要內容。

目前已有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服務貿易整體的現狀分析和競爭力分析,且數據較為陳舊,很少有針對留學服務貿易甚至境外消費教育服務貿易的專門研究,即使有這方面的研究,也多是從理論論證或問題描述的角度出發,缺乏系統的近期數據支持基礎上的競爭力分析。基于此,本文利用最新的統計數據分析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的進出口現狀,運用定量指標對留學教育服務貿易的競爭力進行分析,并與教育服務貿易發達國家進行比較,從而提出提升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一、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發展歷程與現狀分析

(一)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發展歷程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留學服務貿易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從來華留學來看,改革開放前,我國招收外國留學生的工作發展緩慢,一直停留在與少數社會主義國家間的政府間交流上。從建國到改革開放前的近三十年中,我國招收的外國留學生累計只有8000余人。改革開放后,我國加大了招收外國留學生的力度,但在很長時間內,這種交流依然是政府間的援助或教育交流,還不算是真正的教育服務出口。直到1992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初步成功和冷戰的結束,招收留學生工作迅速發展。1978年當年在華留學生為1236人,2008年在華學習的留學生已達到22.35萬人,比1978年增加了近180倍。從出國留學來看,從1978年到2008年底,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139.15萬人,截至2008年底,我國以留學身份出國仍然在外的人員將近100萬人。總的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規模日益龐大,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增長速度更加迅速。

(二)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地區結構

1出國留學的地區結構

我國出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涉及五大洲的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主要集中在少數教育發達的西方國家。美國、日本、加拿大、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法國是出國留學的主要地區。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國向這七個國家派遣的留學生占到所有海外留學生人數的96%以上。其中,美國是我國學生出國留學的首選國。美國國際教育協會年度報告顯示,中國留學生人數自1989年起曾連續五年位居在美外國留學生人數榜首,1995年到1998年被日本超過,1999年到2001年又再次名列第一,2006年留學美國的中國大陸學生為9.37萬人。

2來華留學的地區結構

按照洲際統計,五大洲都有在華留學生,但亞洲占了絕大部分,穩居第一。以2007年為例,來華留學生共計195503人,亞洲的留學生人數共計141689名,占全年來華留學生總數的72.47%;按照國別統計,近十年來,韓國、日本、美國、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國家一直排在前幾位。2007年,來華留學生人數排在前五位的國家為韓國、日本、美國、越南和泰國,其中,在華韓國留學生最多,共計64481人,占全年來華留學生總數的1/3。

(三)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的類型分析

1出國留學類型

國際教育服務按照服務消費者的不同,可以分為政府公費和個人自費兩種,如果按照服務產品的不同,可以分為學歷教育、訪問學者、短期培訓。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出國留學教育主要是以公派進修和訪問學者居多,占到當時出國留學人數的80%,而研究生教育不足10%;到上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出國留學政策的放寬,出國接受正規學歷教育的留學生逐漸增加。目前,留學生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已經占到了絕大多數。隨著自費留學的升溫,我國自費留學的比重越來越大,2007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14.4萬人,其中,國家公派8853人,單位公派6957人,自費留學12.9萬人。同時,我國出國留學生所學專業基本涵蓋了國外學校開設的所有學科。

2來華留學類型

我國招收的外國留學生分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種。來華留學的學生主要是非學歷教育。在學歷教育中,進修生、專科生和本科生偏多,而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偏少。以2006年為例,學歷生54859名,占總數的33.72%,其中,專科生和本科生46216名,占學歷生84.25%,碩士研究生5966名,占學歷生10.88%,博士研究生2677名,占學歷生4.88%。另外,教育部的統計數據表明:2007年,學歷生68213名,同比增長24.34%,高于留學生平均增長速度,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34.89%,比2006年提高了1.17個百分點;非學歷生127290名,同比增長18.04%,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65.11%。2008年,來華留學生中學歷生為80005名,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35.8%,同比增長17.29%。而2000年,來華接受學歷教育的留學生人數為13703名,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26.3%。可見,高層次學生比例有所上升。

從學科分類看,來華留學生所學專業絕大部分集中在文科,其次是醫學。文科主要是漢語教育,醫學主要是中醫教育。例如,2006年,文科114846名,含漢語類98701名,藝術類2118名;醫科20355名,含西醫13225名,中醫7130名。可見,除了漢語和中醫之外,其他學科招收的學生非常少。但是,近年來,經濟、管理、工科等學科的留學生人數增加態勢明顯。

二、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

為了全面了解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定量分析采用的指標主要有國際市場占有率、比較優勢指數(NTB)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并結合國際上境外消費教育服務貿易發達的國家的相關指數進行對比分析。由于留學教育占據了境外消費教育服務貿易的絕大部分,且對整個教育服務貿易來說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無法獲得留學相關數據的情況下,本文利用境外消費教育服務貿易或教育服務貿易整體指標來代替留學教育的相關指標。

1國際市場占有率

國際市場占有率即一國某產品或產業出口總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例,反映該國某產品或產業在世界出口市場的比重。將其用于服務產業,即一國服務出口總額與世界服務出口總額之比,反映該國服務貿易占世界市場的比例。市場占有率指標直接反映服務貿易行業國際競爭力的現實狀態,其計算方法為:

A國m產品出口市場占有率=A國m產品出口總額/世界m產品出口總額

由于留學生教育在境外消費服務貿易中占據絕對份額,境外消費也是教育服務貿易中的最大份額,因此,本文選擇境外消費教育服務貿易出口指標來衡量留學教育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具體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美國在境外消費教育服務貿易上具有強大的優勢和領先地位,在2002-2006年期間,出口額基本都保持在110億美元左右,占全球境外消費教育服務市場23%左右的份額。其次是英國,近幾年出口額都在50億美元左右,占全球10%左右的份額;再次是澳大利亞、法國和日本。總的來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和日本五個國家占了全球教育服務市場份額的1/2。相比之下,我國的市場份額很少,2000年我國所占份額不到0.5%,2006年首次突破1%,增加到1.19%,基本達到了加拿大的水平。但是,與美國、英國等國相比,我國的市場份額還是很低的。

2比較優勢指數

比較優勢指數(NTB),表示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將該指數引入服務貿易,可說明一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差額占世界總額的比重。這個指標的優點是,作為一個貿易總額的相對值,剔除了通貨膨脹等宏觀總量方面波動的影響,即無論進出口的絕對量是多少,該指數值均介于-1和+1之間,因此,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之間是可比的。另外,一國在某行業中既有出口,也有進口,有時進口的總值超過了出口總值。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優勢指數更能反映出一國貿易的真實競爭力。其計算公式為:

NTB=(A國m商品的出口一A國m商品的進口)/(A國m商品的出口+A國m商品的進口)

比較優勢指數取值范圍為(-1,1),當其值接近0時,說明比較優勢接均水平;大于0時,說明比較優勢大,競爭力也越強;反之,則說明比較優勢小,競爭力也小。按照這一指標計算結果如表2和表3。

從表2可知,2005-2007年我國服務貿易整體比較優勢指數均小于零,也就是說,我國服務貿易在國際上處于比較劣勢,國際競爭力比較弱。從行業結構上看,比較優勢指數均大于零的只有旅游行業和建筑行業,但即使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其優勢指數也比較小,即優勢十分有限。從我國教育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來看,在2005-2007年期間,我國教育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指數一直是負數,且都在-0.7左右,這就說明我國教育服務貿易一直處于比較劣勢,且劣勢很明顯。

從中美兩國的比較來看,在留學生教育服務貿易方面,我國與美國有著極端顯著的差距。如表3所示,在2003-2006年期間,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較大逆差,比較優勢指數長期為負,基本保持在-0.8左右,而美國則一直為順差,比較優勢指數長期為正,基本保持在0.6左右的水平。

3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數)是美國經濟學家巴拉薩(BMassa)于1965年提出的“顯示性比較優勢(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指標”,他認為,國家在產業或產品貿易上的比較優勢可以用產業或產品在該國出口中所占的份額與世界貿易中該產品占總貿易的份額之比來顯示出來。RCA指數反映一個國家某一產業或產品的出口與世界平均水平之間的相對優勢,是一個具有較高經濟學價值的競爭力測度指標,由于剔除了國家總量波動和世界總量波動的影響,從而較好地反映了該產業或產品的相對優勢,更準確地反映一個國家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其計算公式如下:

RCA=(A國m產品出口額/A國所有產品出口額)/(世界m產品的出口額/世界所有產品出口總額)

如果RCA指數大于2.5,則表明該國服務貿易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如果RCA<2.5,同時RCA>1.25,則表明該國服務貿易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如果RCA介于1.25-0.8之間,則認為該國服務貿易具有中等的國際競爭力;倘若RCA<0.8,則表明該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弱。具體計算結果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在1999-2005年期間,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三個國家的RCA指數都均高于2.5,這就說明這三個國家的境外消費教育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極強,其中澳大利亞的競爭力最強;法國的RCA指數都在1.25與2.5之間,即法國的境外消費教育服務貿易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日本的RCA指數從小于1增加到1.5左右的水平,即日本從具有中等競爭力發展到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加拿大處于中等競爭力范圍;德國競爭力較弱。在所有國家中,我國境外消費教育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最弱,大約只有德國的1/2,日本的1/6,澳大利亞的1/23。

三、提升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通過前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在地區結構方面,我國出國留學以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最多,來華留學生地域分布極不平衡,亞洲留學生持續占據了來華留學生的絕大部分;在學歷層次方面,來華留學生主要是非學歷教育,在學歷教育中,學歷層次偏低,留學專業分布很不均衡,學科專業單一,主要還是鎖定在漢語和中醫這兩個專業上;從國際競爭力來看,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各項指標都比較低,即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不具有國際競爭力,與教育服務貿易發達國家相比具有較大差距。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了極大沖擊。對于受到經濟危機影響的主要國家來說,一方面,經濟危機帶來的嚴峻就業形勢促使人們在無法獲得滿意的工作待遇的情況下選擇繼續接受教育以推遲就業時間和獲取技能,降低了人們參與教育的機會成本;另一方面,危機導致的收入水平的相對降低使人們更加重視教育價格。因此,對于中國來說,經濟危機帶來的國際留學教育需求增長以及對留學教育服務貿易價格的重視,是中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發展的難得契機。

基于此,為了大力發展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提升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政府應該高度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繼續培育我國優勢學科的發展。并大力拓展學科的多元化。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國際貿易的開展,國際上學習漢語的需求也將越來越大,尤其是與中國有經常性貿易往來國家的學生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者,國際上對中醫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我國應該利用這一契機大規模接收來華留學的國際學生,把我國現有的優勢學科漢語教育和中醫進一步做大做強。與此同時,我國應該充分發揮我國工業制造業的巨大優勢,利用技術上和專業上的優勢,向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地區特別是周邊發展中國家輸出具有相對優勢的專業技術培訓服務,吸引這些國家的學生來華學習,改變學科不平衡的現狀。

(二)加大在國際上的宣傳力度。積極開展海外辦學項目。

目前,我國教育服務機構的國際營銷意識還比較淡薄,缺乏到國際市場上去推銷自己的主動性。雖然近幾年有關部門和機構在國外組織了一些有關我國教育服務的說明會和展覽,但方式和手段比較單一,很少采用一些適應信息時代市場需求的宣傳手段,影響力有限,使我國許多的優秀教育服務產品沒有為國外所了解,失去了很多教育服務貿易的潛在市場,影響了我國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因此,我國應該借鑒教育服務貿易發達國家的經驗,加大在國際上的宣傳力度,發展海外辦學,在國外設立語言學校,并開辦權威認證的中介機構,加強與國外政府、學校的合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海外發展體系。

(三)改變教育理念,進行適度的教育改革。

篇(3)

(一)高效物流形式拓展貿易,消解貿易缺陷

國際貿易活動離不開具體的交通運輸,國際物流將貿易的實現過程做了統一的整合,通過與當地區法律、政策等的結合,盡量排除各項干擾因素,使貿易活動的阻力得到有效的降低。在科技發展的基礎上,將信息化、自動化技術在物流中實行大量應用,進而提高物流的效率,高效的形式降低了運輸的困難程度,為貿易往來搭建了暢通的橋梁,推動了貿易發展。由于不同國家的交通水平不同,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也層次不一,物流形式的豐富可以適應航海、陸路、航空等各種運輸環境,其高度的運輸靈活性,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運輸條件調整物流形式,促進貿易活動的開展。高效的物流形式消解了某些地區極低水平的基礎建設以及不高的經濟發展狀況等的制約,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消除了發達與欠發達國家之間的運輸差距,實現彼此的貿易往來。

(二)規范的物流操作,提高貿易效率

國際貿易活動的開展必須采取某種有效的語言實行溝通,以保證其順利達成交易。在這個過程中,國際物流成為了各地區貿易的銜接點,減少了貿易亂象,促進了國際貿易進展的規范化。國際物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進行了規范操作,按照國際標準制定操作流程,使其任何環節皆有章可循。如設備的使用、檢驗程序等,利用條形碼等技術能夠辨別貨物真偽,強化了貨物的管理。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革新了傳統物流,使得國際貿易的效率迅速提高。通過物流的規范化操作,形成國際秩序,可以加速國際貿易的開展,減少阻礙,同時物流技術的提高,使貨物運輸更加高效便捷,而且運輸安全更有保障,降低了成本的投入,減少了人力物力資源,簡化了程序的同時卻提高了物流的質量。這使國際貿易的兩端爭取了更多的時間,可以增加貿易量,進而推動國際貿易的現展。

(三)多元化物流增進貿易交流,提高貿易質量

國際物流實際上是為國際貿易提供服務的環節,服務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貿易的效果。國際貿易本身涉及的范圍非常廣闊,同時往往具備大量貨物的交易,資源的流動、資本的全球轉移,使國際貿易成為一個巨大的信息源。多元化物流的建設不僅指運輸形式的豐富、設施的增加,更是技術應用的多元化,物流模式的多樣化。國際物流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不再只是國際貿易的運輸環節,而是透過運輸,挖掘更高的價值。通過建立多元化的信息系統,全面收集、整理各種貿易信息、物流信息,形成綜合的數據庫,方便檢索,提供對各項資源的查詢。這種多元化物流模式的建設,拉近了各國之間的距離,運輸條件的改善拉近的物理距離,而數據的整理拉近的國家間的信息距離,從而提高了交流。只要國際貿易所需,通過信息,建立最優化的運輸方式,設計最佳路線,可以推動貿易周期的縮短,加快貿易的步伐。在這個過程中,最優化運輸的選擇實際上排除了不利因素的影響,對物流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充分考慮,因而能夠保證貿易的順暢。物流的多元化提高了貿易的質量,推動了貿易由追求速度向質量的發展。

二、加強國際物流對國際貿易推動作用的措施

事實證明,國際物流能夠形成巨大的推動力,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研究兩者之間的聯系,通過改進物流的方式,可以增強國際物流的推動作用,使國際貿易在未來的世界經濟建設中更有建樹。

(一)加強政策引導,完善物流管理

國際貿易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貨物交易活動,因而必然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要提高國際貿易的水平,必須加強政策的引導,對物流活動進行制度規范,排除物流的散亂現象。根據國際局勢,通過交流、探討,強化國際政策的制定,完善制度,使其合理、可行,形成國際約束力,轉變國際物流滯后的形式。積極引導物流企業樹立服務理念,強化管理,探索、創新物流組織形式,發展現代管理模式,豐富途徑以滿足貿易需求。通過政策的引導,減少物流的盲目性,指點物流建設的明確方面,制定目標,推動效率的提高。相關企業在拓展自身優勢業務的前提下,依托政策扶持,強化競爭,可以有效促進物流的健康提升。

(二)加強運輸設施配置,提高物流建設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國的貿易程度越來越高,競爭也逐步加大,在這種趨勢下,要提高物流的水平,加強貿易的競爭力,必須結合本地區的條件,進行設備配置的完善,加強設施建設。競爭的加大客觀上提供了動力,完善的運輸網絡的實現,必須有充分資源的投入,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國際物流的重要保證,因而在提高建設的同時,也要采取措施,提高利用率,如在碼頭,更換舊設施,增加集裝箱等,提高貨物吞吐能力,保證設施的實際功用,提升物流實力。當前國際貿易中,港口是重要的設施之一,應當作為重點加強完備,發揮其國際貿易的樞紐作用,利用現代科技,依托基礎設施,加強物流的優化,增強物流的服務,拓展多項增值服務,從而形成國際物流強大的推動力。

(三)加強信息化建設,促進現代化進程

國際物流的發展有賴于信息技術的建設,依托信息產業,物流加快了現代建設的步伐,所以,要充分注重對物流信息化的建設,推動現代化進程。通過搭建信息平臺,整合物流數據,應用現代技術,開拓網絡系統,形成龐大的網絡庫,促進物流資源的共享。提高國際物流信息的聯動,實時掌控貨物流向,貿易動向,從而占據優勢。加強國際交流,推動國際技術標準,物流標準的建設,強化協調,提高信息的接軌。信息化的建設,提高了國際物流的主動性,降低了貿易成本,加快了運作速度,使物流更加便捷化。

篇(4)

一、引言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現代港口物流業獲得快速發展空間,國際分工體系的深化要求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全球化優化配置。作為全球化物流網絡系統的重要樞紐,港口物流業有力支撐了我國實體經濟的國際化發展。截至2011年底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為50.1%,較高的外貿依存度標示著國際貿易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決定作用。

為此,我國應大力發展港口物流經濟,努力提高物流增加值,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港口物流的吞吐量,以促進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李正,2013)。通過創新港口物流產業發展戰略,可以優化外向型企業的全球市場布局結構,增強其滿足全球客戶持續改進需求的能力。港口物流企業可以通過改變傳統單一的海洋貨物運輸業務模式,通過發展終端配送和流通加工等新港口物流業務的方式來拓展物流服務內容和物流服務模式,進而提高港口物流服務效率,為客戶企業打造立體化物流增值服務和一站式物流增值服務。再者,作為先進產業組織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港口物流業有力促進了我國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

當前對外貿易中的低附加價值型產品仍在我國出口產品結構中占據較高比例。我國低端產業若要實現向高端產業的轉型升級,必須對支持其供應鏈系統的物流系統進行改造升級,以滿足高端產品對提升物流服務品質的新要求。通過實施現代港口物流產業戰略,將有助于實體產業企業獲得專業化港口物流服務并降低國際物流環節的運作成本,從而為其面向全球市場的產業轉型和升級戰略的落實提供國際化物流支持。作為鏈接海陸運輸的關鍵性物流節點,港口物流起到了支撐全球供應鏈運作的樞紐性作用,成為支持國際貿易發展的關鍵性生產要素。深度解析并重新定格港口物流企業的發展戰略,將有助于提升我國外向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實力。

二、服務國際貿易的港口物流企業發展戰略的問題

(一)服務國際貿易的港口物流企業產業鏈戰略問題

其一,港口物流企業基于產業鏈整合的系統化綜合物流服務功能尚不健全,缺乏為客戶企業提供支持其國際貿易業務的一站式物流服務的能力。在開展國際貿易業務的過程中,客戶企業的國際物流需求要求港口物流企業將其社會物流與企業內部物流整合為一體,并為其提供包括原材料采購物流、生產物流及銷售物流在內的一站式物流服務。但是,由于港口物流企業難以深度介入客戶企業的產業鏈系統中,并且其收集并整理客戶企業產業鏈中的關鍵信息以用于制定個性化物流服務方案的行為受到客戶企業的猜忌而難以落實,從而制約港口物流企業為客戶企業提供其所需的一站式物流服務。導致上述困境的根源在于港口物流企業與客戶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影響了二者的利益一致性,從而制約了雙方在港口物流領域合作共贏目標的達成。

其二,制約港口物流企業落實其產業鏈戰略的關鍵在于港口物流產業鏈管理機制的不健全性。在合作機制構建方面,港口物流企業與外向型客戶企業之間的互選機制缺位使得港口物流企業難以有效控制其產業鏈戰略中的合作伙伴風險;港口物流企業與外向型客戶企業之間的互評機制缺位則使得港口物流企業無法甄別其產業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風險,從而難以及時防控產業鏈合作風險。在運作機制建設方面,港口物流企業與客戶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性問題使得合作雙方難以排除因信任匱乏而引起的隔閡風險。在分配機制建設方面,港口物流企業難以評估其所提供的綜合性物流服務總成本及其衍生價值,故難以有效確認雙方合作收益分配方案。

(二)服務國際貿易的港口物流企業的聯盟戰略問題

其一,港口物流企業缺乏選擇港口物流聯盟合作伙伴企業的有效手段。受市場競爭壓力約束,港口物流企業為謀求短期經營績效而盲目選擇合作伙伴,從而削弱其在參與物流聯盟的過程中對合作伙伴選擇的自主權。在作出物流聯盟決策的過程中,港口物流企業的被動式行為策略使其更多重視擴張聯盟規模以取得短期市場優勢地位,忽視對物流聯盟的運作效率及聯盟成員結合度的考量。這使得港口物流聯盟僅具有規模優勢而無質量優勢,從而為港口物流聯盟的破產埋下伏筆。

其二,信息不對稱性制約港口物流企業控制港口物流聯盟運營風險的能力。港口物流聯盟成員企業間存在以實現本企業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隱匿信息行為。這使得聯盟成員因對合作伙伴企業的關鍵信息缺乏有效認知而做出錯誤決策,進而影響整個聯盟難以達成有效的合作契約。凝聚聯盟力量的基礎性契約的問題導致聯盟運營機制缺陷暴露,進而增加聯盟成員采取利己主義的可能性,從而誘使聯盟解體。

(三)基于國際貿易的港口物流企業信息化戰略問題

其一,港口物流企業與外部信息系統數據交互功能不健全。作為獨立法人主體的港口物流企業之間既存在合作訴求,亦存在競爭欲望。這使得各港口物流企業在做出建立信息交互關系決策的過程中持猶豫態度,從而嚴重制約港口物流企業的國際物流信息共享水平,進而妨礙國際貿易業務的順利開展。究其根本,在于港口物流企業的業務運作所涉及的當事人眾多,由此決定了港口物流需求的多元化特征。多元化的港口物流需求要求港口物流企業為其提供差異化的信息技術服務,由此導致港口物流產業的信息化戰略受阻。且由于國際貿易各參與方的既有資金實力和技術實力存在顯著差異,且各方均試圖主導并獨立建構海洋物流服務平臺,由此導致海洋物流信息服務平臺重復性建設問題嚴重,導致有限資金被浪費在低技術水平的重復建設。

其二,港口物流信息孤島效應導致港口物流企業之間的信息交互被封閉。當代國際貿易中的港口物流具有港區分工細化和物流網絡復雜等特點。港口物流系統內各企業形成獨立物流信息系統,但各環節信息溝通不暢,各層面數據交換與共享存在諸多問題(楊麗香等,2013)。在較高港口物流強度和較多物流貨物品種的運作環境下,缺乏有效互聯互通的多個港口物流信息系統的并行制約系統間協同運作效能,進而妨礙港口物流企業的運營效率的提升。雖然我國主要的港口物流企業在港口物流信息化領域投資巨大,但我國港口物流信息化水平與國際物流迅猛增長的現實要求相矛盾,至今仍存在信息化服務水平低于國際化物流客戶企業的業務需求問題。

三、服務國際貿易的港口物流企業發展戰略

(一)服務國際貿易的港口物流企業的產業鏈戰略

其一,港口物流企業可延伸物流產業鏈以提高國際物流客戶企業對港口物流服務的體驗水平。港口物流企業以港口為基地,并通過港口物流路網和港口周邊第三方物流企業來著力開拓供應鏈物流服務,將港口物流服務延展到客戶企業產業鏈的各環節中。具體而言,港口物流企業可將客戶企業所需的倉儲、運輸、流通加工及配送等物流功能集成為一體化,使得港口物流業務從客戶企業所需物流服務的重要一環升級為滿足客戶企業全方位物流需求的一站式物流服務,從而達到港口物流企業與客戶企業的雙贏局面。

其二,港口物流企業應當強化區港聯動層次,提升港口物流通港效率。港口物流企業應緊密依托港口周邊物流園區,在物流園區傳統的物資集疏功能基礎上積極開發區域經濟范圍內的物流配送功能和流通加工功能,以增進物資在港口物流園區內的價值增值。港口物流企業通過推動港區聯動業務的方式從時間和空間層面提高其服務外向型企業的能力。

其三,港口物流企業應積極參與港口綜合服務平臺建設。通過完善港口物流企業的內部管理規范化和標準化水平,使其為外向型企業提供的物流服務功能及其物流運作效率達到國際化水平。這要求港口物流企業加快建設數字化港口物流系統,打通港口物流從簽約接單到貨物通關等諸環節業務內容,并據此為客戶企業提供港口貨物的報關與報檢、金融保險或代收貨款等綜合性港口物流增值服務,以有效提高客戶企業對港口物流服務的滿意度。

(二)服務國際貿易的港口物流企業的企業聯盟戰略

其一,港口物流企業可以加強與承運人企業的聯系,推動港貨聯盟戰略的有效落實。從港口物流企業角度分析,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劇港口物流領域的競爭烈度,使得港口物流企業在傳統物流服務領域的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港口物流企業可在提供基礎性物流服務的前提下為客戶企業提供物流增值服務,通過深度介入客戶的供應鏈業務運作來有效掌控并整合客戶的供應鏈資源,進而將客戶企業的生產、物流及銷售環節整合為一體。

其二,港口物流企業可以加強與港口物流客戶企業的聯系,推動港航聯盟戰略的有效落實。世界貿易的規模化使得企業對港口物流外包的需求日增。港口物流企業通過接受企業物流外包業務的方式來促使客戶企業將其資源集中于核心業務,進而降低企業在港口物流領域的成本支出,提高物流業務的專業化運作水平。具體而言,港口物流企業可以采取股權置換的方式實現港口物流企業與承運人企業的交叉持股,為實現港航聯盟內部的資源共享和利益共沾提供所有權保障。借助交叉持股模式,港口物流企業可以及時、準確的掌握承運人企業的最新決策動向,有效規避信息不對稱性所導致的聯盟內部控制權與激勵機制失靈問題,降低聯盟內部的交易成本并提升聯盟運作效率。

其三,港口物流企業可以加強與物流園區間的業務聯系,推動港區聯盟戰略的有效落實。作為外貿貨物的重要集疏中心的臨港工業園區及臨港物流園區是開展國際貿易業務的重要基地,也是港口物流企業的主要客戶源。港口物流企業應當加強與港口物流園區的業務關聯性,通過系統安排在臨港工業園區和臨港物流園區的網點布置來優化港口物流企業的物流網絡布局結構,形成以臨港工業園為基地的港口產業集群。港口物流企業亦可借助臨港工業園區和臨港物流園區的成熟配套物流設施來提升其物流服務水平,增進外向型客戶企業的物流服務體驗度。地方政府可采取給予稅費優惠和提供資金和市場開發支持的方式來有效扶持其發展,通過激活港口產業集群的協同效應和輻射效應的方式來促進產業集群鏈條向國際化市場的延伸(梁子婧,2012)。

篇(5)

中圖分類號:F2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3-0173-02

通過“一帶一路”大通道,重慶可以直接與東亞及歐洲相連。同時,通過和中巴、孟中鐵路,重慶還可與海灣地區互通有無,實現快速高效的國際物流。因此,隨著“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迅猛發展,重慶作為樞紐城市,其國際物流發展必將呈現以下新特點:

一、重慶作為國際物流節點的作用日趨重要

“一帶一路”連通了我國的東部、中部和西部,促使我國產業布局向縱深發展,從而加速了重慶等中西部城市的經濟發展。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重慶逐漸形成以空港和碼頭為中心,鐵路、公路、水路為連線的國際物流立體網絡。

近年來,重慶國際物流規模迅速擴大,2015年,“渝新歐”貨運量高達2.1萬標箱,實現同比增長97%,彰顯了重慶作為國際物流節點的地位和作用。

二、“一帶一路”增加了重慶國際物流備選線路

“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提高了重慶國際物流通道的貨運量,而且大大拓寬了重慶國際物流線路的選擇范圍。首先,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化,重慶地區的貨運量急劇增加,2013―2015年兩年時間,“渝新歐”專列的開行次數及貨運數量就增加了大約3倍。其次,雖然重慶作為西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具有較好的工業基礎,但是,一直以來,重慶的進出口都主要依托東部沿海港口,這是重慶的國際物流和國際貿易的發展的最大瓶頸。隨著“一帶一路”向西開放的戰略,多條境內物流大通道的開發,令重慶有更多的選擇。如今,重慶的國際物流不單單可以通過原來的東部港口完成,還可以通過“渝新歐”大通道直接運送到歐洲,從而大大縮短物流時間,節約物流成本。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重慶到西歐的貨物,以前只能水運到上海,再通過海運到西歐,全程2.2萬公里,需40天。但是,隨著國際物流大通道打通,可供選擇的路線就大大增加了,通過“渝新歐”到西歐一共1.2萬公里,運輸時間僅需13天。或者,通過公路運輸到東盟,然后經印度洋到達西歐也只有2萬公里,運輸時間30天。

三、“一帶一路”大通道將重慶推到國際貿易的前方

長久以來,由于我國東部地區,尤其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靠近海運港口,通過國際海洋運輸發展大力發展進出口貿易。而重慶位于西部,國際貿易和國際物流的發展則遠遠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然而,“一帶一路”大通道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現在,重慶的汽車零部件和機電等附加值高的商品不用再運到東部口岸出口,而是通過“渝新歐”鐵路更加快速高效地出口歐洲。同樣,中亞、歐盟等地區的汽車、特種鋼材等高貨值或時效要求高的商品也通過該通道運送到重慶或轉運到中國各地。

四、“一帶一路”賦予重慶更高的國際物流集成和協同作用

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樞紐城市,重慶地處各通路無縫連接的交叉點,要求重慶起到更多國際物流的集成和協同作用。重慶果園港2015年開通的進港鐵路專線將“渝新歐”鐵路與長江水道連接,從而打通了重慶與太平洋以及大西洋的國際航運,使其國際物流樞紐的地位更加重要。同時,果園港區的進港鐵路還連通了渝懷鐵路,為周邊地區的鐵水聯運提供了無縫對接。而渝黔、渝昆、蘭海等高速公路也都直接通達果園港區,可快速完成公水聯運。

另外,重慶兩江新區也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優勢,大力發展其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無縫連接。2014年底,重慶兩江新區開通了一條鐵路專用線,連接渝新歐鐵路和長江,從而大大提升了重慶作為國際物流樞紐的集成和協同作用。

五、“一帶一路”帶動了重慶商貿物流的發展

根據重慶市政府的規劃,到2020年,將重慶基本建成有影響力的中國重要商貿物流中心。南彭貿易物流基地是專為發展重慶與東盟貿易而設立的物流基地。通過該基地,東盟的水果、木材等優勢產品可以更加快速、全面地進口到重慶乃至西南地區。相對地,重慶及周邊地區的機電、建材、汽摩等產品通過該基地出口到東盟國家,可以節約2/3的時間。另外,重慶珞璜鐵路綜合物流樞紐項目工程等大型物流樞紐和物流基地的建設也將提升重慶作為商貿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從而促進重慶商貿物流的升級和發展。

六、“一帶一路”推動重慶制造業物流發展

隨著勞動力成本日趨上升,我國勞動力成本已相當于周邊發展中國家的2~7倍,給制造業帶來空前的壓力,這也必然推動我國制造業的更新升級。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的逐漸喪失,一些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必然會轉移到東南亞國家,但這些工業制品的國內市場卻在不斷擴大,所以必然運回國內。另外,重慶的制造業升級后,企業將技術含量低的環節轉移到國外,但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較高的環節仍留在重慶,這將深化重慶與境外的制造業合作,從而推動制造業物流發展。

參考文獻:

篇(6)

中圖分類號:F830.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9-0171-02

一、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

(一)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交易手段的影響

首先,是交易工具的電子化。傳統國際貿易交易工具如傳真、信函和電話等費時、費錢。然而,自電子商務誕生以來,可以實現單證電子化、網絡傳送、網上促銷、網上談判等,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交易費用;其次,是付款方式的電子化,如通過網上銀行、支付寶就可以快速付款,改變了傳統付款方式效率低、耗時長的缺點;再次,是商品交付方式的電子化,電子商務方式下貨物的支付主要依托專業的第三方物流,支付速度快、安全可靠。更重要的是其實現了無形貿易如服務貿易的快速支付。

(二)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經營管理方式的影響

電子商務的信息網絡化帶來管理模式的革新。首先,電子商務信息互聯網絡的運用,一方面,使企業的上層領導通過網絡可及時、直接地了解企業基層情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網絡使決策信息迅速覆蓋整個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下信息傳遞的層次多、時間長、易阻滯甚至丟失,并因此而造成的信息準確性差、決策過程慢、決策失誤嚴重的管理弊病。其次,電子商務的信息網絡化促使企業管理手段發生變革,實現了辦公的自動化和無紙化,節省了辦公經費、方便了信息的查詢與處理,大大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

(三)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中間組織結構的影響

傳統國際貿易大部分采用“進出口制”,這種制度的優點是專業化程度高,在電子商務沒有運用或沒有廣泛運用的傳統國際貿易時代不能不說是一種非常好的制度安排。但是,電子商務發展并廣泛運用以來,這種以“信息不對稱”為主要弊病的委托—關系與方式發生了動搖,因為商品生產者、供應商與用戶及消費者之間可以通過網絡直接接觸與談判,貿易中間商、商和專業進出口公司的作用不斷降低,而電子商務的信息網絡成為最大的中間商,從而改變了傳統國際貿易中間組織結構。

(四)電子商務對外貿公司生產與經營的影響

首先,電子商務有助于外貿企業增加交易機會。電子商務的運用使外貿企業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信息交流,及時商品需求信息,掌握市場動態、創造交易機會、增加商品進出口的數量。其次,電子商務可以幫助外貿企業實現低成本擴張。電子商務的運用,使得外貿企業無論規模大小、無論資金實力、無論商業體系是否龐大,都可以通過國際互聯網這個開放式的虛擬大市場而加入全球現實的國際大市場,參與市場競爭、接觸廣大客戶、節省廣告費用、精簡銷售人員,實現低成本擴張。再次,電子商務縮短了外貿企業的生產周期,降低了生產成本。由于網絡技術的應用,使產品開發者調研市場、了解需求、信息傳播與反饋、產品改良速度加快、開發的協同性加強,縮短了生產周期,降低了生產成本。

(五)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物流成本的影響

電子商務降低國際物流成本的首要表現是加速了零庫存的實現。現代企業通過在國際互聯網上設立網頁來開辟新的銷售渠道,商品配送主要由第三方專業的物流公司完成,這樣外貿企業可以盡量減少商品的庫存數量,或根本不必持有庫存,從而達到實現“零庫存”的目的,以節省物流成本。

其次,傳統的國際貿易貨物運輸一般由外貿企業自己或者通過國際貨運以“租船訂艙”的方式來完成,這種方式手續復雜、費用較高、安全性較低。而電子商務方式下,第三方物流的專業性,使得實體產品的運輸成本大大降低。如果是信息產品,如電子書籍、課程培訓、娛樂視聽等,完全可以實現在線成交和交付,倉儲設施更是不必要。

二、政策建議

(一)政府視角

1.加快網絡基礎設施和電子商務配套設施建設

網絡基礎設施是制約電子商務大力發展的重要“瓶頸”,也是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基礎。目前,全球國際電子商務銷售額大部分發生在美國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在競爭中資金、技術的高投入和完備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地位。

經過多年發展,“信息貧困化”依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首先,必須加大對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完善和優化電子商務網絡基礎設施;其次,要充分、有效、科學利用現有的電子商務網絡資源,打破傳統的行業分割管理體制,改革現行收費制度;再次,要建立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體的配送中心。

2.培育成熟的外貿電子商務交易市場體系

外貿電子商務實際上就是企業通過電子商務在網絡上進行交易。建立通暢快速的購物網絡并不困難,但建立成熟可靠地消費體系和相互信任的市場合作方式,才是外貿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推進傳統企業進軍電子商務時,應加強網絡平臺的支付手段、誠信體系方面的建設。在我國,由于貨源的質量保證上存在許多不規范的行為,如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等現象,使我國外貿產品的誠信受到影響。所以,我們應該加強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并嚴格執行,從而培育成熟、誠信的外貿電子商務市場體系,實現外貿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

3.加快金融電子化進程

外貿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金融電子化,只有可靠的電子支付方式,才能夠保證電子商務的順利進行。在金融電子化的過程中,要對網上電子貨幣發行確定統一的在線支付程序,在安全保障標準、客戶私人信息保密、銀行信用等級評定等方面制定統一標準。同時,中央銀行應將核心職能定位在為電子商務活動進行網上在線電子支付提供更多更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政策支持,對電子貨幣發行主體和網上電子支付結算主體的資格認證等方面,為電子商務加速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企業視角

1.轉變外貿企業的管理模式

外貿電子商務的發展要求企業管理程序化、科學化和現代化。要擺脫目前我國外貿企業管理還處于主觀、隨意和以經驗管理的現狀,企業在管理過程中要加大信息獲取的速度、廣度和精度,規范和優化信息加工處理的手段,外貿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應用、進出口業務系統應用、產供銷人財物等重要資源等都要盡快實現電子化,以適應外貿電子商務的發展。

2.大力推動企業信息化建設

電子商務背景下,企業應該轉變經營管理理念,改變以往信息閉塞、閉門造車的經營方式,大力推動企業信息化建設,不但要重視與外界的信息交流,更為關鍵的是要運用信息為外貿企業創造交易機會,促進利潤增長。同時,外貿企業對電子商務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要片面地認為電子商務就是建設多個網絡經營平臺。網絡經營平臺的建設只是物質方面的建設,它僅僅只是一個基礎易平臺而已,關鍵是要在電子商務網絡平臺中融入現代的商業、管理等理念,使企業真正利用電子商務網絡平臺來改變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拓展市場空間、建立自有品牌。同時,還應該改變目前商家自己組織和第三方物流被動參與的國際貨物運輸模式,讓物流企業主動參與進來,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充分發揮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3.加強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

首先,要充分發揮高校在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中重要作用。高校應該加大電子商務學科建設的力度,從教學計劃、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探索,并結合實踐進行論證,加快電子商務高素質、高水平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其次,要形成高校與企業聯合開發的研究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加強對電子商務領域的技術、營銷、市場、經營、管理、安全等相關問題進行廣泛的科學研究,推動電子商務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孔文.電子商務環境下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理論的新發展[J].財經問題研究,2006,(9).

[2] 李國斌.電子商務的有關法律問題探討[EB/OL].http://.cn 2003-06-24.

篇(7)

一、國內外物流業發展現狀分析

現代物流業正在世界范圍內廣泛興起,物流產業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和基礎產業。當前,在我國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經濟快速增長的推動下,我國物流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物流市場已經成為全球發展較快的市場之一。在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進程中,與物流相關的理論以及具體的運輸、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傳遞等所形成的完整供應鏈中需要的各種技術方法也在不斷被探索出來,并且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和學者所重視。

國外物流業的發展至今已有幾十年歷史。首先,從國外物流管理體制研究的現狀來看,以美國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場經濟類型國家的物流管理體制包括“各種物流行會組織間接促進物流管理”、“聯邦法院根據運輸合同從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業依據市場需要自主決定物流發展戰略”,尚不存在集中統一管理物流的專職政府部門,至于企業是否從事物流業務以及制定何種物流發展戰略、經營模式、競爭手段均由企業自主決定;而以日本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場經濟類型國家,其物流管理體制基本上具有“雖無專職物流管理部門但又統轄大部分物流環節的政府部門”和“政府參與和組織物流行業協會,并通過這一中介渠道對本國物流進行較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從國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規來看,迄今為止包括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專門政策法規,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盡相同的政策措施來引導和促進本國物流業的發展。例如,這些國家對物流的各個環節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規。國外現代物流種種現狀表明,不同經濟類型的國家在不同時期各自采取了相應的戰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規來促進本國物流業的發展。

應該看到,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已具備了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的時機和環境。20世紀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開始在我國的運用促進了現代物流業發展。目前,我國現代物流業的現狀是:一方面,對物流理論研究較多而市場實踐較少。僅從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現狀來看,有關這方面理論文章頗多,但是物流專業人才缺乏、物流設施設備比較落后、市場上TPL供應商功能單

一、增值服務薄弱及物流渠道不暢等,加之國外物流企業紛紛進入競爭,使得我國第三方物流仍存在著許多不夠完善的地方,產生了第三方物流理論研究與市場實踐脫節現象。另一方面,在生產領域中由于物流發展不夠合理導致了生產過程中資源配置與工藝流程的不夠合理。在流通領域中存在著傳統生產與流通的分工,未將現代物流可能提供的物流工程技術充分地融入到新的商業模式中。

縱觀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現狀,首先,表現為一種較為分散、低效的物流組織形式,我國物流粗放式的經營特點仍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一方面,由于比較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庫存占壓資金,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比重過大,使得我國從整體上看資本周轉緩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現代化水平不高,現代物流服務方式與水平還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

其次,現代物流業還沒有從根本上打破企業自循環的封閉體系,各種物流方式互不關聯,涉及現代物流的有關行業、部門、系統都自成體系獨立地運作,造成了不少行業、部門、系統之間的發展不平衡。

此外,我國物流業發展的對策缺乏從宏觀層面進行詳盡分析,仍是過多地停留在研究我國配送業務中心(DC)最優位置選擇、倉儲、包裝等具體的、個別的物流環節上。

當然,我國現代物流業既不能重新走西方國家物流發展的道路,也不應忽視目前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現狀,而必須從客觀上針對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現狀尋求一套切實可行的、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物流管理體制及對策,這對推動涉及我國物流的產業、部門之間合理配置和協調發展將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二、現代物流業發展應思考的問題

在全面掌握國內外現代物流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如何從根本上尋求我國物流管理體制和機制方面存在問題的根源,進而提出當前現代物流業發展中應思考的問題是很現實的。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面:

1.在我國物流發展的各個階段,不同物流領域和地域普遍存在的問題究竟是什么?具體來說,在不同物流領域要探討對外貿易物流、商業物流、工廠物流、重要產品物流和農業物流等不同領域;在不同地域中要探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大連等我國主要大中城市存在的各種問題,從中得出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現階段中普遍存在的具體問題,而不是籠統地分析,從而在根本上解決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

2.研討產生這些普遍存在的具體問題的根源。具體來說,在各個階段都要探討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例如,是來自于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還是來自于物流信息化、標準化、現代化水平不高?是來自于物流成本較高還是來自于物流運力發展滯后?等等。只有從根本上剖析原因,現代物流業才能得以健康發展。

3.在現代物流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應分別考慮全國性、地域性和行業性的現代物流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工作。這里既要分析微觀層面的評價指標,也應分析宏觀層面的評價指標。具體來說,現階段這些評價指標既包括供應鏈、通關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微觀層面的因素,也包括物流環境、體制和相關政策等宏觀層面的因素。

4.分析影響我國現代物流發展若干關鍵性因素之間的關系。具體來說,要探討某一關鍵性因素能夠控制或施加重大影響于另一關鍵性因素時,對現代物流業發展產生的影響和作用的程度。此外,還要探討若干個關鍵性因素之間的關聯程度。例如,當“供應鏈”這個因素發生變化時,應探討它將對“通關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其他因素帶來的影響和作用。

5.預測今后幾年內我國現代物流可能出現的新問題。例如,基于網絡的電子物流在我國興起后可能出現的新問題,這是一個難點。應該在充分掌握國內外現代物流發展狀況基礎上,把握住電子物流對物流業整體發展的趨勢可能產生的問題,并及時地做出科學預測,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綢繆。

6.當現代物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如何及時進行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程度評價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一方面,可以避免物流業盲目發展和擴充物流資源,另一方面,可使現代物流業發展與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三、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幾點對策

實踐表明,發展現代物流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工程。由于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涉及到國家產業布局、投資融資環境、稅收政策、海關、運輸標準以及物流信息系統建設等眾多方面,而這些方面的管理分別屬于不同的政府或企業的職能部門。因此,制定各項有關物流對策時,應當從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稅收政策、吸引外資、產業政策以及加速培養我國物流管理人才等眾多角度考慮,做到多管齊下,促使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物流企業以及理論研究、教育與培訓等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一個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有機整體。特別是我國物流市場在經過10年的起步與發展期以后,探討現代物流業發展的若干合理、可行的對策更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對國外物流管理體制及對策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目前適合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7項對策具體為:

1.我國物流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為了取得規模效應而發生資本運作的條件日益成熟,正在進入物流企業的資產整合和重組階段。應通過物流企業之間的聯合、參股、控股等方式,建立強勢戰略合作聯盟。例如,我國的中鐵行包與中鐵快運的整合、中郵速遞與中郵物流的整合、中遠物流、中外運股份和中儲股份等物流公司的上市都充分證明了這一趨勢。

2.在理論研究上要強調務實。在跟蹤國際物流業理論研究動向時,更應該具體分析我國具體國情和物流企業的具體條件。例如,在研究市場競爭對手時,對短期內不能改變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我們應該把它作為約束條件來研究。對我國當前倉庫分散的現狀,要加強信息技術,合理調配,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再例如,在研究發展第三方物流時,可通過鼓勵合資、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以擴大現有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經營規模。

3.在現代物流管理體制上,由于涉及到物流企業、經貿、財稅、工商、內貿、外貿和交通等多個部門,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部門牽頭的、協調物流企業、財政、金融、稅收、吸引外資、產業政策等方面的綜合機制,以加強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協作性,創造一個有利于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體制、規劃、政策和物資基礎環境的綜合體系。

4.目前,我國整個物流專業人才缺口達500萬人,而2010年高級人才的需求量達到40萬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物流現代化的一個瓶頸問題。因此,在教育培訓上要根據物流學科具體特點與物流業發展的現狀,加強物流人才的培養,形成基礎理論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各種層次的學歷教育相結合、學歷教育與在崗培訓相結合的“三個結合”。在依托高等教育培養專門的物流人才的同時,應加強對現有從業人員進行培訓,以適應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需要。

5.在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域應當有不同的發展思路。物流的發展不僅應當符合中國發展的國情而且應當符合不同領域的實際情況。例如,在不同領域中,對外貿易物流、商業物流、工廠物流、重要產品物流和農業物流等都要各自注重研究自身發展的對策。這必將有利于包括由專業物流企業、傳統倉儲運輸企業轉化的物流企業、工商企業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門和物流公司、外資(合資)物流企業和物流軟件供應商等我國各類物流企業的共同與協調發展。

6.在稅收對策上,解決現行稅收政策的某些方面對于各類物流行業發展均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制約問題,可以考慮對物流總商實行類似于增值稅方式的稅收制度,扣除轉包部分,僅對增值服務的部分增稅,這樣不僅有利于國內大型物流企業在大范圍內進行業務整合與發展,而且也會促使其它物流企業本身的發展,從而達到擴大稅基增加稅收目的。

7.物流信息化建設將進一步促進物流現代化建設,應加快物流信息系統建設,建立一個現代物流信息平臺,實現物流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當前,盡管物流的各個環節和電子商務已有了一些現成的軟、硬件系統,但各個系統如何協調配合,實現企業、政府電子商務系統與內部集成化信息系統、伙伴間縱向信息的集成,形成開放式的集成化物流系統尚待進一步加強研究和管理。為此,可考慮建立內部物流的信息化建設與外部物流信息平臺的接口,從而實現政府信息、企業信息和社會信息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現代物流業整體管理水平。

從制訂政策的原則上來看,適應現階段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對策應實現以下3個方面的重大轉變:一是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二是從數量型發展向質量型發展轉變;三是從物質型發展向知識型發展轉變。

在切實制定好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有關對策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3點。

首先,對于不同物流領域和不同地域在對策研制、方案實施和調整措施的過程中應該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例如,上海市政府規劃在“十一五”期間著重發展三類物流,即陸、海、空港的口岸物流,商業零售行業的配送物流和依托信息平臺的電子商務物流,從而為今后對策研制、方案實施和調整措施提供了一個明確的具體目標。

其次,應用比較研究方法,將實證分析、理論探索與對策制定緊密結合起來。在廣泛吸取國內外物流發展的經驗教訓基礎上,進行橫向與縱向比較,從中探索有益于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切實可用的對策。例如,在與沃爾瑪物流、日本7-11物流等反復比較的基礎上,做出我國企業物流管理模式的抉擇。

最后,應采取“拉動”的思維方式,即完全有必要采取宏觀的調控措施來拉動我國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一方面,讓我國一些重要地域和領域的物流企業能夠率先使得物流市場得以快速健康的發展,然后去拉動其它地域和領域的物流發展;另一方面,使得物流理論研究成果有檢驗場所和用武之地,通過不斷地進行實踐反饋,更新物流理論,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同時,我國不同規模、地域的現代物流業還應該根據實際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

參考文獻:

[1]陳文玲.對發展我國物流產業的調查與思考[J].商品儲運及養護,2002,(5).

[2]陳梅君,張亦弛.物流國際化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2,(1).

[3]李綱.國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國企業的正確抉擇[J].理論探索,2003,(2).

[4]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國外物流發展狀況及趨勢[J].商品儲運及養護,2002,(4).

[5]陳為濤,肖慧超,張彌嗪.我國第三方物流的現狀及對策[J].物流科技,2002,(5).

[6]孫光圻,倪瑋,姜梅,張維國.國外物流管理體制及政策研究[J].商品儲運及養護,2002,(1).

篇(8)

一、電子商務對中國稅制產生的影響

(一)電子商務對稅收原則產生的挑戰

1、電子商務將影響稅收效率原則的實現。稅收效率原則指稅收作為政府調節經濟的有力工具之一,應滿足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充分且有彈性;二是節約與便利,三是中性與校正性。而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對稅收滿足這三方面的要求不下--帶來了沖擊:

電子商務對,"充分且有彈性"要求的沖擊主要表現在對"充分性"要求的沖擊上。"充分性"是指稅收應能為政府活動提供充裕的資金,保證政府實現其職能的需要。而電子商務使目前的稅基和稅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電子商務婪易中廠商和消費者通過互聯網直接進行交易,超越了時空具有流動性、隱蔽性的特點。這將造成某些碑基的喪朱或轉移。使稅款的流失風險加大。傳統交易方式下分攤于中介者之間的稅基在網上直接交易情況下,可能芒喪失或轉移,進而會導致稅款流失。

"節約與便利"的要求是指稅收盡可能的減少征管成本,稅收制度能方便納稅人,盡可能的減少繳納成本。在電子商務交易中,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可以直接免去中間人如人、批發商零售商等而直接將產品提供給消費者?中間人的消失,將使許多無經驗的納稅人加入到電子商務中來,這將使稅務機關工作量增大。另外,電子商務的"無址化"和"無紙化"使稅務機關在確定征稅對象、納稅環節、納稅地點、納稅期限時都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問題,稅務機關必須要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解決這些問題,這無疑將影響到稅收的征管成本。由于電子商務具有交易主體的可隱匿性,有些交易物的無形性,交易地點的不確定性,交易完成的快捷性等特點,仍按傳統繳稅方式繳稅,納稅人為了按時足額的繳稅,將禱投入更大的繳納成本。

電子商務對"中性與校正性"的要求的沖擊主要表現在對"中性"要求的沖擊上。稅收的中性是指對不同的產品或勞務,不同的生產要素收入,不同性質的生產者的課征,應采取不偏不倚、不抑不揚的稅收政策,使不同產品、服務、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能反映其相對成本,保持市場自發調節所能達到的資源配置效率狀態。電子商務與傳統貿易的課稅方式和稅負水平不一致,因稅負不公而導致對經濟的扭曲,因而會對稅收中性原則產生沖擊。

2、電子商務將對稅收公平原則造成沖擊。稅收公平原則是指稅制設置應使每個納稅人承受的負擔與其經濟狀況相適應、并使每個納稅人之間的稅收負擔水平保持均衡,如果每一種稅能夠以公平方式對待每一個納稅人,公正的影響納稅人稅前和稅后的盈利水平,則這一種稅可認為是公平的。而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建立在國際互聯網基礎上的這種與傳統的有形貿易完全不同的虛擬。貿易形式,往往不能被現有的稅制所涵蓋,導致傳統貿易主體與電子商務主體之間稅負不公。具體表現如下:

(1)資金流與物流不一致給增值稅帶來的問題。如在企業與企業朽電子商務活動中,如在甲企業和乙企業均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情況下,乙企業在網上訂購了甲企業的產品,貨物要通過電子商城的支付平臺劃轉給甲企業,也就是貨款先劃人了電了商城的賬盧。電子商城在以一定比例扣除手續費之后,再將剩余的貨款劃人甲企業的賬戶,甲企業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給乙企業,并將貨款移送到乙企業。按照現行增值稅的規定,在貨物買賣過程中,資金流與物流的方向必須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則購進貨物的企業不能抵扣該筆貨物的進項稅額。這樣,乙企業利用電子商務采購的原材料或商品非但沒有降低成本,反而增加了企業的稅負。另一方面,如果甲企業僅以實際收到的款項作為計稅依據,無疑減少了增值稅的應稅收入。

(2)電訊企業提供的電子服務與普通企業提供的電子商務服務目前執行的營業稅率不同,電訊企業按3%繳納營業稅,而其他企業則要按5%繳納營業稅。

(3)稅法對網上的訂單、合同是否與傳統的書面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還未作出明確的規定,所以暫時對網上的訂單、合同沒有征收印花稅。

(4)網上提供應稅勞務或轉移無形資產,認定起納稅人十分困難。在跨國交易中,當以數字化方式通過因特網提供勞務或無形資產給境內使用時,應繳納營業稅。但是,當外國勞務提供者直接面向大眾消費者時,就難以認定勞務提供者在國內是否有經營機構和人;無形資產的受讓者在網上交易(特別是數字加密技術普遍采用)的情況下很難確定。這樣,就很可能出現本應為營業稅的納稅人卻沒有納稅的情況。

篇(9)

一、國內外物流業發展現狀分析

現代物流業正在世界范圍內廣泛興起,物流產業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和基礎產業。當前,在我國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經濟快速增長的推動下,我國物流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物流市場已經成為全球發展較快的市場之一。在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進程中,與物流相關的理論以及具體的運輸、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傳遞等所形成的完整供應鏈中需要的各種技術方法也在不斷被探索出來,并且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和學者所重視。

國外物流業的發展至今已有幾十年歷史。首先,從國外物流管理體制研究的現狀來看,以美國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場經濟類型國家的物流管理體制包括“各種物流行會組織間接促進物流管理”、“聯邦法院根據運輸合同從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業依據市場需要自主決定物流發展戰略”,尚不存在集中統一管理物流的專職政府部門,至于企業是否從事物流業務以及制定何種物流發展戰略、經營模式、競爭手段均由企業自主決定;而以日本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場經濟類型國家,其物流管理體制基本上具有“雖無專職物流管理部門但又統轄大部分物流環節的政府部門”和“政府參與和組織物流行業協會,并通過這一中介渠道對本國物流進行較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從國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規來看,迄今為止包括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專門政策法規,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盡相同的政策措施來引導和促進本國物流業的發展。例如,這些國家對物流的各個環節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規。國外現代物流種種現狀表明,不同經濟類型的國家在不同時期各自采取了相應的戰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規來促進本國物流業的發展。

應該看到,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已具備了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的時機和環境。20世紀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開始在我國的運用促進了現代物流業發展。目前,我國現代物流業的現狀是:一方面,對物流理論研究較多而市場實踐較少。僅從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現狀來看,有關這方面理論文章頗多,但是物流專業人才缺乏、物流設施設備比較落后、市場上TPL供應商功能單一、增值服務薄弱及物流渠道不暢等,加之國外物流企業紛紛進入競爭,使得我國第三方物流仍存在著許多不夠完善的地方,產生了第三方物流理論研究與市場實踐脫節現象。另一方面,在生產領域中由于物流發展不夠合理導致了生產過程中資源配置與工藝流程的不夠合理。在流通領域中存在著傳統生產與流通的分工,未將現代物流可能提供的物流工程技術充分地融入到新的商業模式中。

縱觀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現狀,首先,表現為一種較為分散、低效的物流組織形式,我國物流粗放式的經營特點仍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一方面,由于比較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庫存占壓資金,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比重過大,使得我國從整體上看資本周轉緩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現代化水平不高,現代物流服務方式與水平還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

其次,現代物流業還沒有從根本上打破企業自循環的封閉體系,各種物流方式互不關聯,涉及現代物流的有關行業、部門、系統都自成體系獨立地運作,造成了不少行業、部門、系統之間的發展不平衡。

此外,我國物流業發展的對策缺乏從宏觀層面進行詳盡分析,仍是過多地停留在研究我國配送業務中心(DC)最優位置選擇、倉儲、包裝等具體的、個別的物流環節上。

當然,我國現代物流業既不能重新走西方國家物流發展的道路,也不應忽視目前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現狀,而必須從客觀上針對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現狀尋求一套切實可行的、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物流管理體制及對策,這對推動涉及我國物流的產業、部門之間合理配置和協調發展將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二、現代物流業發展應思考的問題

在全面掌握國內外現代物流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如何從根本上尋求我國物流管理體制和機制方面存在問題的根源,進而提出當前現代物流業發展中應思考的問題是很現實的。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面:

1.在我國物流發展的各個階段,不同物流領域和地域普遍存在的問題究竟是什么?具體來說,在不同物流領域要探討對外貿易物流、商業物流、工廠物流、重要產品物流和農業物流等不同領域;在不同地域中要探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大連等我國主要大中城市存在的各種問題,從中得出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現階段中普遍存在的具體問題,而不是籠統地分析,從而在根本上解決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

2.研討產生這些普遍存在的具體問題的根源。具體來說,在各個階段都要探討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例如,是來自于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還是來自于物流信息化、標準化、現代化水平不高?是來自于物流成本較高還是來自于物流運力發展滯后?等等。只有從根本上剖析原因,現代物流業才能得以健康發展。

3.在現代物流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應分別考慮全國性、地域性和行業性的現代物流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工作。這里既要分析微觀層面的評價指標,也應分析宏觀層面的評價指標。具體來說,現階段這些評價指標既包括供應鏈、通關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微觀層面的因素,也包括物流環境、體制和相關政策等宏觀層面的因素。

4.分析影響我國現代物流發展若干關鍵性因素之間的關系。具體來說,要探討某一關鍵性因素能夠控制或施加重大影響于另一關鍵性因素時,對現代物流業發展產生的影響和作用的程度。此外,還要探討若干個關鍵性因素之間的關聯程度。例如,當“供應鏈”這個因素發生變化時,應探討它將對“通關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其他因素帶來的影響和作用。

5.預測今后幾年內我國現代物流可能出現的新問題。例如,基于網絡的電子物流在我國興起后可能出現的新問題,這是一個難點。應該在充分掌握國內外現代物流發展狀況基礎上,把握住電子物流對物流業整體發展的趨勢可能產生的問題,并及時地做出科學預測,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綢繆。

6.當現代物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如何及時進行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程度評價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一方面,可以避免物流業盲目發展和擴充物流資源,另一方面,可使現代物流業發展與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三、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幾點對策

實踐表明,發展現代物流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工程。由于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涉及到國家產業布局、投資融資環境、稅收政策、海關、運輸標準以及物流信息系統建設等眾多方面,而這些方面的管理分別屬于不同的政府或企業的職能部門。因此,制定各項有關物流對策時,應當從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稅收政策、吸引外資、產業政策以及加速培養我國物流管理人才等眾多角度考慮,做到多管齊下,促使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物流企業以及理論研究、教育與培訓等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一個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有機整體。特別是我國物流市場在經過10年的起步與發展期以后,探討現代物流業發展的若干合理、可行的對策更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對國外物流管理體制及對策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目前適合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7項對策具體為:

1.我國物流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為了取得規模效應而發生資本運作的條件日益成熟,正在進入物流企業的資產整合和重組階段。應通過物流企業之間的聯合、參股、控股等方式,建立強勢戰略合作聯盟。例如,我國的中鐵行包與中鐵快運的整合、中郵速遞與中郵物流的整合、中遠物流、中外運股份和中儲股份等物流公司的上市都充分證明了這一趨勢。

2.在理論研究上要強調務實。在跟蹤國際物流業理論研究動向時,更應該具體分析我國具體國情和物流企業的具體條件。例如,在研究市場競爭對手時,對短期內不能改變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我們應該把它作為約束條件來研究。對我國當前倉庫分散的現狀,要加強信息技術,合理調配,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再例如,在研究發展第三方物流時,可通過鼓勵合資、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以擴大現有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經營規模。

3.在現代物流管理體制上,由于涉及到物流企業、經貿、財稅、工商、內貿、外貿和交通等多個部門,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部門牽頭的、協調物流企業、財政、金融、稅收、吸引外資、產業政策等方面的綜合機制,以加強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協作性,創造一個有利于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體制、規劃、政策和物資基礎環境的綜合體系。

4.目前,我國整個物流專業人才缺口達500萬人,而2010年高級人才的需求量達到40萬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物流現代化的一個瓶頸問題。因此,在教育培訓上要根據物流學科具體特點與物流業發展的現狀,加強物流人才的培養,形成基礎理論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各種層次的學歷教育相結合、學歷教育與在崗培訓相結合的“三個結合”。在依托高等教育培養專門的物流人才的同時,應加強對現有從業人員進行培訓,以適應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需要。

5.在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域應當有不同的發展思路。物流的發展不僅應當符合中國發展的國情而且應當符合不同領域的實際情況。例如,在不同領域中,對外貿易物流、商業物流、工廠物流、重要產品物流和農業物流等都要各自注重研究自身發展的對策。這必將有利于包括由專業物流企業、傳統倉儲運輸企業轉化的物流企業、工商企業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門和物流公司、外資(合資)物流企業和物流軟件供應商等我國各類物流企業的共同與協調發展。

6.在稅收對策上,解決現行稅收政策的某些方面對于各類物流行業發展均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制約問題,可以考慮對物流總商實行類似于增值稅方式的稅收制度,扣除轉包部分,僅對增值服務的部分增稅,這樣不僅有利于國內大型物流企業在大范圍內進行業務整合與發展,而且也會促使其它物流企業本身的發展,從而達到擴大稅基增加稅收目的。

7.物流信息化建設將進一步促進物流現代化建設,應加快物流信息系統建設,建立一個現代物流信息平臺,實現物流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當前,盡管物流的各個環節和電子商務已有了一些現成的軟、硬件系統,但各個系統如何協調配合,實現企業、政府電子商務系統與內部集成化信息系統、伙伴間縱向信息的集成,形成開放式的集成化物流系統尚待進一步加強研究和管理。為此,可考慮建立內部物流的信息化建設與外部物流信息平臺的接口,從而實現政府信息、企業信息和社會信息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現代物流業整體管理水平。

從制訂政策的原則上來看,適應現階段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對策應實現以下3個方面的重大轉變:一是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二是從數量型發展向質量型發展轉變;三是從物質型發展向知識型發展轉變。

在切實制定好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有關對策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3點。

首先,對于不同物流領域和不同地域在對策研制、方案實施和調整措施的過程中應該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例如,上海市政府規劃在“十一五”期間著重發展三類物流,即陸、海、空港的口岸物流,商業零售行業的配送物流和依托信息平臺的電子商務物流,從而為今后對策研制、方案實施和調整措施提供了一個明確的具體目標。

其次,應用比較研究方法,將實證分析、理論探索與對策制定緊密結合起來。在廣泛吸取國內外物流發展的經驗教訓基礎上,進行橫向與縱向比較,從中探索有益于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切實可用的對策。例如,在與沃爾瑪物流、日本7-11物流等反復比較的基礎上,做出我國企業物流管理模式的抉擇。

最后,應采取“拉動”的思維方式,即完全有必要采取宏觀的調控措施來拉動我國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一方面,讓我國一些重要地域和領域的物流企業能夠率先使得物流市場得以快速健康的發展,然后去拉動其它地域和領域的物流發展;另一方面,使得物流理論研究成果有檢驗場所和用武之地,通過不斷地進行實踐反饋,更新物流理論,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同時,我國不同規模、地域的現代物流業還應該根據實際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

參考文獻:

[1]陳文玲.對發展我國物流產業的調查與思考[J].商品儲運及養護,2002,(5).

[2]陳梅君,張亦弛.物流國際化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2,(1).

[3]李綱.國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國企業的正確抉擇[J].理論探索,2003,(2).

[4]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國外物流發展狀況及趨勢[J].商品儲運及養護,2002,(4).

[5]陳為濤,肖慧超,張彌嗪.我國第三方物流的現狀及對策[J].物流科技,2002,(5).

[6]孫光圻,倪瑋,姜梅,張維國.國外物流管理體制及政策研究[J].商品儲運及養護,2002,(1).

篇(10)

西安翻譯學院物流管理專業開設于2005年,只是因為“物流熱”,應對企業物流管理人才匱乏和社會需求開設專業,未能或者來不及對該專業進行充分調研,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缺乏職業特色。然而物流管理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專業,初期沒有太多實踐環節,只能靠教師傳授理論知識。2007年,購置了一小部分物流專業軟件,開設了《供應鏈管理》、《第三方物流》等實訓課程。但仍然處于物流管理發展的初級階段,不能達到培養物流管理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

物流管理專業改革措施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本科院校轉向應用技術型的緊迫性毋庸置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應用技術型人才,是指掌握和應用技術手段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任務是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因而常處于工作現場或生產一線工作。物流管理專業應從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隊伍建設、校企合作等方面改革,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

1.專業方向設置

現代物流管理需要跨學科復合人才,西安翻譯學院現物流管理在校人數450人左右,課程設計中涵蓋倉儲、運輸、第三方物流、國際物流、外貿函電、電子商務等課程,學生在短短3年專業課學習時間內,學得雜而淺,理論知識還沒有掌握,更不用說掌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技能。

因此,就物流管理的大范圍來看,可以把物流管理專業分方向設置,以西安翻譯學院為例,擬分為企業物流方向和國際物流方向。兩個專業課程可以有所交叉,但是就業方向不同,培養側重點不同,這樣設置可以延長學生在核心專業課的學習時間,并針對不同方向取得相關崗位職業資格證書。

2.人才培養方案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大學生“就業難”和行業企業“用工荒”現象并存,主要問題不是有多少畢業生,而是人才供給與需求在培養規格上的錯位對接,因此畢業生結構性失業。針對物流專業以上兩個方向修改人才培養方案,考慮物流類職業資格考試證書要求,要求企業直接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先定崗再設制課程,崗位下設置專業核心課程,企業物流方向主要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物流管理特別是企業物流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物流公司經營管理方法和運作,從事物流管理的初步能力;企業物流系統規劃設計的能力;物流技術方案和物流信息系統分析設計的能力。畢業后面向商業企業、生產類企業就業。

國際物流方向側重于培養國際貿易物流管理人才,畢業生主要供給在西安國際港務區。除了解物流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應了解內陸港國際物流計劃,了解物流的國際化生產、分配、交換、流通整個過程的計劃管理;了解國際物流統計管理;國際物流費用成本管理,合理控制物流成本構成;熟悉國際物流所有設施設備,加強對各類設施的配套管理。熟悉國際貿易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能用一種外語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書刊、文獻、資料,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畢業后面向外貿企業、國際內陸港范圍就業。

3.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是高校轉型改革的關鍵,西安翻譯學院

現有物流管理專業教師,基本上都是直接畢業于“211”學校的碩士研究生,這種“從學校到學校”的模式與物流管理超強的實踐能力是不匹配的。“雙師型”教師既可以引進也可以培養,應盡快啟動“引進來,走出去”、“1321”方案。“引進來”,脫離企業的培養人才是不科學的,高校應與地方企業緊密合作,在企業工作的一線管理者,在高校以講座、論壇、參觀、比賽等多樣形式將行業、企業的現狀、規范融入教學中。“走出去”,鼓勵年輕教師走進企業,親身體會了解企業發展,了解行業動態,為更好地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服務。積極鼓勵年輕教師考取職業資格證書。“1321”方案,每門課有一個課程負責人,至少有三個專業教師講授,每兩年專職教師在企業掛職鍛煉一學期, 每門課都有1名企業員工參與課程教學。學校也可以開設高級人才培養班,培養已經在企業擔任職務和崗位的員工再進修。 4.校企合作、以賽促教、創新教學方法

⑴校企合作、互幫互助

高校與企業緊密合作,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開拓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共建師資隊伍、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有能力在校外建立專業實訓基地,資金不足在校內建立軟件模擬實訓基地。將物流的倉儲、運輸、配送、供應鏈管理等模塊加強實訓。目前西安翻譯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已建成供應鏈管理實訓軟件、flexsim、任務式三維立體互動模擬軟件(運輸、倉儲、配送)等校內實訓基地。

高校成立課程研究小組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西安翻譯學院成立的“新絲綢之路研究中心”積極響應提出的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洲際區域經濟合作構想,積極搭建科研平臺,充分調動教師科研積極性,圍繞和服務社會經濟與發展,做好科學研究工作,打造和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科研團隊。

⑵以賽促學、以學促教

高校與企業可以在高校范圍、專業范圍建設比賽,共同制定比賽規則,組建評委會為同學們開拓思路、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激發大學生的正能量。同時,高校通過與企業組織比賽,也使教師及時、迅速地了解行業、企業動態和人才需求,調整教學方法及內容,形成良性循環。

⑶創新教學方法

開展互動式教學方式,以小論文、小課題、小比賽等形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每個專業方向設置“微信”平臺,教師引導并由學生組成管理隊伍,發專業、行業小知識、行業動態、國家法律法規等知識鏈接;由學生建設小企業,為社會需求者提供物流咨詢、方案設計等。

5.服務地方產業,促進地方經濟

西安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西部大開發的最熱點地區之一。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是我國大陸橋經濟帶基礎和實力最強的經濟區域和最發達地段。西安翻譯學院的物流管理專業的企業物流方向就應以陜西支柱產業為出發點,服務地方企業,發展地方經濟。

上一篇: 廣播電視論文 下一篇: 高等教育畢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一区 |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在线 | 免费欧美大片久久久久 | 午夜看看AV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