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03: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貿合作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外貿合同概述
外貿合同是買賣雙方通過磋商就某項或某些商品在國際間的買賣問題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見而達成的書面協議,是外貿文件中最常見的形式。國際貨物買賣正是以這種合同為中心進行的。依法成立的合同,對雙方當事人都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都應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倘若發生不屬于不可抗力或其他免責范圍內的不符合同規定的行為或不行為,就構成違約,違約方就應賠償對方因此而造成的失。如違約方不賠償或不按對方的實際損失進行賠償,對方就有權視不同情況采取合理措施以取得法律保護。
一般而言,構成一項有效的外貿合同的必備條件有以下幾方面:其一是買賣雙方當事人應具有法律行為的資格和能力;其二是國際貿易合同是買賣雙方的法律行為,不是單方面的行為,所以,必須雙方當事人表示意思一致,這種合同才能成立;其三是國際貿易合同是商務合同,是有償的交換;其四是合同的標的和內容必須合法;其五是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和審批手續。
二、外貿訂立中存在的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爭取合同文本的起草
當買賣雙方就交易的條款經過頻繁的磋商與函電、電郵往來,達成一致意見后,就進入合同簽約階段,于是有了合同由誰起草的問題。一般來說,合同文本由誰起草,誰就容易掌握主動。因為口頭洽商的內容要形成文字有一個過程,有時僅僅是一字之差,意思則有很大區別。合同起草的一方在合同擬寫過程中,可以根據雙方協商的內容,認真考慮寫入合同中的每一條款,斟酌選用對自己有利的措辭,安排條款的順序或解釋有關條款。而對方即使認真審議了合同中的各項條款,但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對詞意的理解也會不同,很難避免不出漏洞。所以應重視合同文本的起草,盡量爭取起草合同文本。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也要與對方共同起草合同文本。起草合同的文本,需要做許多工作,這可以同談判的準備工作結合起來。
2.注重外貿合同的中英文翻譯
在我國的對外貿易業務中,合同一般都采用中英兩種語言文字寫成,而且兩種文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因此,在實際業務中,經常需要對合同條款進行翻譯。一般認為,涉外合同的翻譯需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忠于原文。即譯文要忠實再現原文的涵義,不能有任何的違反和疏漏,尤其對合同的前文(Premble),及本文(body)中的具體條款(specificconditions)和有效期限(duration)的翻譯要特別慎重。具體來講,對于價格條款、數量、單價等重要數據萬萬不可以譯錯,否則很可能會因小的疏錯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其二,符合國際貿易慣例。一個合同的當事人對于對方國家的習慣解釋,往往不甚了解,常會引起當事人之間的誤解、爭議和訴訟。為此,一些國際組織制定了在國際上已被廣泛采用的規則,形成了一般的國際貿易慣例,最典型的就是貿易術語。而英語合同的格式、條款、用詞和符號等也都應該按照該行業的國際貿易慣例翻譯,力爭做到對合同的翻譯符合國際貿易慣例。其三盡量使用規范的法律用語。由于依法成立的合同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起草合同的業務人士習慣使用法律術語,以顯示其準確、規范、威嚴的特色。因此,翻譯過程中,盡量使用確切的法律名詞、術語和用詞,使譯文準確而不含糊,嚴謹而無漏洞。
3.各種貿易術語慎重使用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作為區域合作的具體行動,目標是一致的,都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的基礎上,旨在通過加強各成員國間的經濟聯系,促進次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廣西要進一步建立廣西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機構機制,整合次區域合作的多重機制,明確工作任務,拓寬合作領域,在經濟商貿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大湄公河次區域與廣西商貿合作
(一)商貿合作的現狀與內容
湄公河發源于青藏高原,長4880公里,為世界第六大河,是亞洲一條重要的跨國河流,流域面積81萬平方公里。國際上稱此經中國(云南省)、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入海的湄公河區域為湄公河次區域。它主要在中南半島,位于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三大區域的結合處,是前者與后者大陸路橋。資源豐富,地理位置顯要。中南半島有“黃金半島”之稱。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簡稱為GMS。大湄公河次區域(不含中國)總面積233萬平方公里,人口2.46億人,廣西面積23.67萬平方公里,人口4899萬人,分別約為前者的10%和20%。大湄公河次區域與廣西合作的歷史1992年由亞洲開發銀行根據該行成立的宗旨,與大湄公河沿岸各方磋商,旨在促進該流域各國之間經濟發展,而建立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它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互贏的基礎之上,是發展中國家互利、聯合、自強的合作,合作形式以項目為主導,亞行視各成員實行需要而提供資金支持。廣西在2005年7月的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第二次領導會議上作為中國參加合作前沿確定加入,從此融入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之中。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內容,主要在交通、能源、電信、人力資源、貿易、投資、旅游、農業、環保、災害監測和禁毒等方面,特別是商貿經濟合作最為需要,最為迫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開發發展,成為我國與該次區域國家合作的熱點。在商貿方面合作,主要有:參與次區域國家商貿合作和多邊合作;推動商貿便利化和信息化進程;推動技術貿易合作;促進企業界參與次區域商貿經濟合作;促進政府間協商合作,以加快商貿發展等等。而在參與合作各方的特點上,除廣西之外,均處在湄公河流域,而合作已有14年,廣西參與才1年。其中,除泰國2001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825美元,經濟狀況較好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均處在較低水平,需要加強合作加快發展。
(二)廣西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商貿合作的機遇與優勢
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宗旨和目標是:建立一個一體化的、繁榮進步和公正自由的經濟區域。這給廣西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促進廣西在參與合作中經濟更加開放、更多開發和更大發展。參與合作可以提升廣西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地位,突出廣西在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合作的前沿作用,特別是商流先鋒和物流中心的作用。廣西作為西南大通道的作用將更加突顯,不僅通中南半島、東南亞,而且通南亞、西亞。這必將大大促進廣西與東盟各國商貿經濟關系的發展。參與合作中構建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民間文化交流平臺,從而以文化搭臺,商貿唱戲,發展商貿經濟。廣西與東南亞、南亞人文關系密切,與其多個民族有親緣關系,生活文化習俗相同或相近,隨著合作的深化,民族群體和文化交往必將增加。反過來,又必將促進貿易經濟之間關系的密切、發展和增強。
與此同時,廣西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具有很強的優勢。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可以更有利地與其東部,與越南合作,從湄公河出海港口溯河而上到沿河流域。從而便利地進入該區域腹地,發展商貿合作。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可以更好地溝通該區域與我國西南、珠三角、長三角合作。使之更有力地發揮廣西區位優勢,促進彼此之間商貿合作發展。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可以發揮利用每年在廣西南寧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平臺的優勢,推動大湄公河次區域與廣西商貿經濟的發展,或通過廣西加強與全國商貿經濟的合作。
二、廣西參與次區域商貿合作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分析
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最突出和重要的合作是商貿合作,這也是參與的必要前提。這是因為商貿合作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基礎性的合作,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現代化的合作,其形式是互相交換勞動產品。在社會分工的條件下,交換表現為勞動產品產換,包括有形的產品交換和無形的產品(服務)交換。廣西除與之交換工業品、生產要素之外,也交換農產品、生活資料和服務。通過商貿交換,以滿足各國人民生產和生活需要。這是彼此需要的、必要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商貿合作,是以國際貨幣為媒介而進行的。通過商貿,例如,緬甸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可與廣西的機電產品交換,以支持相互商貿發展,促進各國人民走向繁榮富裕。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都處在發展之中,都需要開展商貿,發展經濟,走共同振興之路。馬克思指出:“在商品生產中,流通和生產一樣重要。”這就是說相互開展商業貿易流通,很是必要、很是重要。通過相互開展商貿,可以推動各國經濟加快發展,共同振興。
此外,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商貿合作具有很大的可能性。首先,地域相鄰相接,生產發展基礎相似相近,生活習俗相近相同,有著發展商貿合作的可能性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的國家山水相連,與越南有1020公里邊界,可以方便開展商貿或轉口貿易。大湄公河次區域人口為廣西人口的5倍,國土面積為廣西的10倍,資源豐富,市場十分廣闊,前景看好,有著發展商貿合作的可能性。其次,經濟互補互動,有著發展商貿的可能性。廣西與緬、老、泰、柬、越五國在經濟上有很強互補性,特別是在資源、產品上,因此有發展商貿合作的可能性。印度支那恢復和平前后,主要由港澳商人開展商貿。中越關系正常化前也通過香港進行商貿。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和廣西融入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廣西與它們的直接商貿將會有更多更大更好更快的發展。第三,交通和信息交流有一定基礎條件。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諸國,除與越南可以陸水路相通以外,可通過越南—云南鐵路、公路,或通過湄公河與之相通。廣西公路到越南河內、老撾萬象、泰國廊開也只需要幾小時或一天的時間,到湄公河諸國自由通行。飛機到各國也方便。交通條件可以便利發展商貿。
三、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發展商貿合作的對策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涉及到交通、能源、電信、農業、環保、貿易、投資、人力資源和旅游等9大重點領域。根據廣西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應重點在交通、農業、人力資源和旅游等領域開展合作。廣西在主動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發展商貿合作時要明確重點領域。
(一)商貿方面
除了供應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需要的各種工農業生產資料外,當前要著重發展勞動密集型傳統生活資料初級產品,以適應各國市場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可以較好地取得比較效益,對各方都有利。可建立大湄公河各國需要的亞熱帶農產品、加工品和互補性農產品基地,利用自然資源優勢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海產業和生態農業,建立農產品加工區。圍繞市場需要,開展科技攻關,促進科教和商貿結合,增加科技含量高、效益比較好和數量比較足的適銷貨源,以源源不斷供應。建立大湄公河次區域國民需要的工業品貨源基地。在高新技術園區、工業區和投資區劃出適合湄公河國家需要的工業品貨源生產基地,以生產適銷對路的工業品供應其需要。建立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招商交易市場。除利用每年在南寧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廠商簽訂現貨、期貨供應合同,以及到各國做生意以外,要建立“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招商市場”,常年或不定期開展商品商貿。
(二)物流方面
以港口和城市為基地,發展港口和物流經濟。特別是要統一規劃,分工合作,在北海、欽州、防城港、南寧市分別發展現代物流中心,開展物流服務。建立跨國物流企業(集團)。在物流中心(基地)建立專業跨國物流企業,以發展成為以物流為主的多元化經營的現代企業。或與東盟(含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合資辦好跨國物流公司,為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企業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務。搞好公路、鐵路與港口升級建設,以增強和加快通過能力和服務能力,改善經營管理,使之迅速周轉,實現貨暢其流,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發展“會”、“節”經濟,以“會”、“節”促商流和物流,使商流物流加快發展。“會”和“節”對參展商、供應商、組織商、經銷商、批發商、采購商、物流商和廣告商等開展業務活動,搞活商貿交易,都有好處。通過節會形式進行會展,通過各種經濟文化民俗節會進行商貿交易,可以搜集許多競爭者和消費者信息。定期不定期舉辦商品交易會、特色展銷會、博覽會、文化節等會節,塑造具有特色的會節,可以有效地招徠各界人士,帶動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和資金流的發展,促進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商貿的發展。
(三)商貿服務方面
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因地因時制宜地開展餐飲、住宿、美容、攝影、化妝、健康、修理等生活和生產服務貿易,滿足各國人民生活、生產的需要。在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商貿合作中,開展信息咨詢服務既是一項重要業務,又是推動商貿發展一種重要手段。廣西的服務集團或企業應當適當開展這方面的業務。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是發展商貿合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是商貿企業或者是政府部門都應重視抓好,使之有一個較快的發展。由于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交通、水電、電信和城鄉建筑等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快開展,而人力、技術、設備缺乏。廣西在這方面已具有一定條件,可以開展勞務貿易服務。例如,中國昆明至泰國曼谷的曼昆公路長1188公里,是亞洲公路網重要公路,南寧至曼谷的南曼高速公路等工程,廣西都可以爭取中標而開展工程設施服務貿易。作為一種服務,金融服務可以在合作中強化。廣西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可以依托資金、信息、網絡、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優勢,利用境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融資渠道,為國際融資、各類型企業金融往來和經營提供服務。此外,注重文化藝術服務貿易。廣西的文化產業已有一定發展,原有深厚底蘊,在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合作中,應注重發展文化娛樂與教育培訓等服務貿易。要打破“文化產品”市場弱者地位,增加文化產業服務貿易,提高其比重,從而增加貿易額、貿易總量。
參考文獻:
[1]郭曉合等.中國一東盟雙邊賈易、次區城經濟合作問題研究.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
[2]陳澤民.區域合作通論—理論•戰略•行動.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 上海財經大學自由貿易區研究院. 贏在自貿區[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 林曉偉,李非. 福建自貿區建設現狀及戰略思考[J]. 國際貿易,2015(1):16-21.
[4] 王勇. _灣“自由經濟示范區”規劃建設及對兩岸區域經濟合作的影響[J]. 臺灣研究集刊,2014(6):53-56.
[5] 蘇美祥. 閩臺物流業合作的基礎與推進策略[J]. 兩岸經貿,2012(4):43-47.
[6] 魏澄榮,進,黃繼煒. 閩臺物流合作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 亞太經濟,2013(4):138-141.
[7] 陳冰芳,林強,葉玉娟,等. 閩臺物流合作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 臺灣農業探索,2015(1):26-28.
[8] 朱勇進. 閩臺合作升級對福建物流業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 物流科技,2012(9):50-52.
[9] Stephen Hoadle, Yangjian. China's Cross-Regional FTA Initiatives: Toward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J]. Pacific Affairs, 2007(2):327-348.
[10] 孫璞. 青島港與日照港的競合研究[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 cepa協議的簽署
2003年6月29日,《內地與香港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系安排》(kong,簡稱cepa)在香港簽署,并于2004年1月1目的正式實施。在香港與大陸簽定cepa后,澳門也簽署了“內地與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
cepa是在一個主權國家內兩個獨立關稅區之間建立起來的經濟合作框架。是區域貿易自由化的一個新嘗試。這是中國簽署的第一個實質性自由貿易協定,是在對外經濟貿易領域所采取的又一重要舉措,標志著中國內地與港澳經貿合作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中國在亞洲區域經濟合作中邁出重要一步。
2 cepa協議的內容和背景
在2003年6月與香港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之后,又分別在2004年10月27日簽署的《(安排>補充協議》;05年10月18日簽署的《<安排>補充協議二》;2006年6月27日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補充協議三》。2007年6月29日簽署《<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補充協議四》。2008年7月29日香港特區政府與商務部簽署新一輪的《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補充協議五也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cepa其核心內容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貿易投資便利化三方面。總體目標是逐步減少或消除內地與港澳之間實質上所有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步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減少或消除雙方之間實質上所有歧視性措施;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最終實現內地與港澳的貿易自由化。
香港是內地最大的轉口基地、重要的貿易伙伴和出口市場。而內地作為香港經濟的腹地,已是香港最大的港產品貿易出口、進口及轉口對象,為香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此外,香港也是內地的最大投資者,截至2008年12月底,內地累計批準港資項目298620個,累計吸收香港直接投資3495.7億美元。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內地與香港的經貿合作關系越來越緊密,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著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再提升一個層次,就需要在經貿合作機制和合作體制上有所創新。減少和消除內地與香港經貿交流中的體制性障礙,促進內地與香港之間各項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和經濟上的融合,成為內地與香港經貿合作與經濟發展內在要求。
3 cepa協議對港澳及內地經濟的影響
自2004年1月1日cepa實施以來,促進了香港產業結構升級。對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民生改善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cepa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貿易投資便利化以及金融旅游合作和專業人員資格互認等方面對港澳作出了開放程度較大的優惠安排。
在貨物貿易方面,目前已享受到零關稅優惠的港澳產品已達2178種。基本囊括了港澳全部現有產品,并為未來有可能在港澳地區投資生產的產品預留了發展空間。截至2008年5月底,內地累計進口港澳零關稅產品16.6億美元,免征關稅額12.3億人民幣。在服務貿易方面,內地在金融、法律、會計、建筑、旅游、醫療、物流等40個領域分別對港澳實施了221項和209項開放措施,涉及內地30多個政府部門。多數行業對港澳投資放寬或取消股權限制,降低注冊資本、資質條件等門檻,放寬投資地域和經營范圍等。已有2322家港澳企業按照cepa的優惠條件申請投資內地。在貿易投資便利化方面,內地與港澳在貿易投資促進,通關便利化,電子商務,法律法規透明度,商品檢驗檢疫、食品安全、質量標準,中小企業合作,產業合作、保護知識產權合作和品牌合作9個方面加強了合作;已有1154家符合cepa服務提供者資格的香港公司按照有關優惠條件投資內地;內地累計赴香港“個人游”旅客超過2500萬人次,占同期內地赴香港游客的41%;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累計達439家,市值占香港股市總值的58%。
cepa是類似于自由貿易區的協議。遵循了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的原則。香港和內地之間的產業有明顯差異,互補性較強。在內地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內地引人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主要來源的就是香港。cepa建立后,可以通過這樣一個經貿合作機制進一步促進兩地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優化資源配置,推動雙方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因而,cepa的積極影響不僅僅限于香港,而是對內地的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有促進作用。粗略分析,cepa對內地經濟的影響大概有幾個方面:第一,港澳對內地的擴大投資,進一步促進內地產業升級和調整,從宏觀層面促進內地產業競爭力;第二,有利于內地和港澳資中小企業的發展;第三,由于更低的門檻,鼓勵港澳資金流向中西部地區,帶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第四,奠定三地經濟—體化基礎。
與內地其他地區相比,cepa對珠三角的意義尤為明顯。雖然ce-pa打破了珠三角獨霸港澳的優勢,但是同時也給珠三角與港澳進行更深入的經濟合作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優越條件。cepa協議中的各項優惠條件清除了兩地在經貿往來上的制度障礙,使得珠三角與港澳經濟合作的成本進一步下降。在日益激烈的區域競爭中,珠三角將在cepa框架下尋求新的定位。
cepa對廣東省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創造不少新的就業崗位。據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統計,2004年廣東省港澳企業增長較快,全年新登記港澳資企業5066戶、投資金額96.7億美元、注冊資本63.1億美元。分別比2003年同期增長17.9%、2.3%和7.1%。其中,港澳服務業企業增長迅速,全年新登記1259戶,投資總額28.9億美元,注冊資本17.8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56.9%、11.6%、14.8%,占全年新登記港澳資企業三項指標的24.9%、29.9%和28.8%。與香港經濟聯系密切的地區,如位于珠三角東部的東莞、深圳等地受惠更大。
在制造業充分合作的基礎上,香港和內地在服務領域上也有進一步的發展。根據廣東省政府的“十五”規劃,第三產業規模從2000年的3600億人民幣的增加值上升到2005年的6800億元,幾乎翻一番。而這一時期,香港服務業的強勢無疑將對廣東經濟發展形成新的動力。由于香港服務業的介入,廣東在印刷業、旅游業等方面居全國領先地位,中介、市場調查與咨詢等服務產業也將加快發展。更加便利化的服務對廣東的招商引資提供的良好的環境。除此之外,隨著在2009年1月1日cepa補充協議五的實施,旅游、醫療、教育、福利機構等更多的專業領域進一步擴大對香港的開放,粵港兩地的服務貿易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4 cepa協議對兩岸經貿關系的影響
一、福建與東盟國家經貿合作發展的現狀
(一)投資方面
東盟是福建利用外資的主要來源地區之一。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福建對東盟國家的投資業逐漸展開,東盟已經成為福建首選的對外投資地區,東盟國家來閩投資主要集中在東盟的五個老成員國,這五個國家占東盟在閩投資總額的90.24%。截止2008年底,東盟在福建省累計投資3426項,合同外資金額83.8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4.07億美元;福建省核準在東盟設立境外企業86家,累計投資金額2.8億美元,項目涉及貿易、鐵礦開發、木材加工、農業開發等方面。我國與東盟之間實現“零關稅”貿易,借此機會,福建企業進一步擴大了在東盟的投資。
(二)機電產品貿易方面
福建從東盟進口的機電產品從2002年的9.04億美元上升到2009年12.41億美元,其中95%以上為戴爾、松下電子等外資企業以加工貿易形式進口的電子元器件,東盟成為福建重要的電子元器件供應地。福建的機電產品對東盟的出口額從2002年的5.72億美元增長到2009年的23.00億美元,每年均提供40%的出口增量。機電產品出口種類不斷豐富,發電機、船舶、液晶顯示器、汽配等多種產品對東盟年出口額突破億美元。
(三)民營企業與東盟的貿易方面
福建積極鼓勵省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開展對東盟國家的投資,扶持福建省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電子、機械、輕工、紡織、建材、醫藥、家用電器行業的對外發展;充分利用華人、華僑的特殊橋梁作用,擴大福建省機電、輕紡等產品對東盟的出口。2010年前7月,福建私營企業對東盟進出口29億美元,增長69.9%,占同期福建對東盟貿易總額的41.1%;福建省民營企業出口持續高速增長,規模日益壯大,在雙方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是福建省對東盟進出口的主導。
(四)對外工程和勞務輸出方面
目前東盟已經成為福建省第一大對外工程承包市場和第一大勞務輸出市場,目前已近30家企業在東盟從事勞務、海產品加工、電機制造等行業。2006年福建省對東盟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總金額3320萬美元,完成營業額7041萬美元,勞務輸出2961人。福建省正在進一步加大對東盟市場的開拓力度,為實現中國與東盟提出的“2010年雙邊年貿易額突破2000億美元”的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五)旅游合作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來閩旅游人數不斷上升,2006年,東盟國家有25萬人來福建觀光,2009年1-10月份來閩旅游的外國游客達到139.17萬人次,其中接待東南亞五國游客12.35萬人次,占到了8.8%。東盟游客主要來自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的華人華僑。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福建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居民出境旅游快速增長。由于地緣、親緣的關系,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已成為福建出境游者的首選之地。
二、福建與東盟國家經貿合作發展的契機
(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的刺激效應
中國-東盟自貿區不僅在政治上有利于促進和鞏固中國與東盟的睦鄰互信伙伴關系,有利于改善雙方的地緣政治環境,保障區域安全,而且也為福建與東盟的經貿合作提供了發展機遇。首先,其有利于降低貿易和投資壁壘,促進福建與東盟國家經濟合作的增長。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后,各成員國關稅將大幅降低,這為福建企業降低交易成本、擴大對東盟出口提供機遇。同時cafta貿易便利化進程,將涉及各國之間通關、檢驗檢疫、產品技術標準、市場準入門檻、人員流動便利等諸多環節的銜接和相互承認,非關稅壁壘將逐步消除,區內貿易、相互投資將大大方便;其次,其有利于優勢互補及合理分工,進一步深化貿易互補性。東盟各國資源豐富,以盛產橡膠、礦產品、石油、塑料原料和樹木等原材料聞名,而福建對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與東盟產品相比,福建的服裝、鞋類、食品加工、車輛零配件、小型機械等產品也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福建與東盟存在不同產業間的貿易互補性,可以說在雙方之間一種新型的產業分工和產業循環機制已初現端倪;最后,其為福建企業提供了更加廣闊便利的區域性市場。目前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啟動,福建企業投資于區域內可以享受到區域內國家相互開放市場和提供優惠的好處,這些都將極大地促進福建對東盟的投資。
(二)2010年東盟六國的零關稅效應
從2010年1月1日起,我國對進口東盟的7000種產品實行零關稅,東盟方面也將作類似安排,這將為福建省機電產品、農產品、建材、鞋服等行業對接東盟市場帶來新的機遇。在建材行業方面,目前東盟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用住宅建設出現新一輪熱潮,其建材產品大多數依賴進口,每年建材的進口需求額已經超過了100億美元,這不僅為福建民營資本創造了投資機會,同樣也為建材供應商帶來巨大的商機;在機電產品方面,東盟已成為福建主要的機電中間產品來源地,機電產品一直是福建出口東盟的最大宗商品,其中外資企業占對東盟機電產品出口的55%,如捷聯電子的液晶監視器、冠捷電子的crt監視器、友達廣電的液晶顯示板、廈門建松電器的電動機;在紡織鞋服方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則為中國制造提供了一個新的潛力市場。零關稅必然會帶來低成本,因此福建企業可將規模效應應用于東盟報價上,有益于提高成交量。目前,我省與東盟之間呈現的主要是一種規避貿易壁壘的區域性合作關系,企業利用關稅優惠,將線紗、布料、鞋材等中間產品出口到東盟,再加工成鞋服成品后在當地銷售,或使用東盟的配額出口到歐美地區。
(三)以海西建設為依據開展投資合作
海峽兩岸的經濟融合,無疑為東盟十國加速發展創造更多機會。東盟是臺灣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場,福建省可以結合國家“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戰略,積極尋求與尚未被納入自貿區的中國臺灣地區分享自貿區的優惠政策,臺商可以通過在福建建立合作基地來拓展東盟市場。目前在福建從事加工貿易的臺資企業,銷往東盟地區的產品占很大比重。海西建設可以加強臺商在福建投資,從地緣、人緣還是從合作的基礎等方面得到很多的便利。利用在福建已設立或者進一步設立的投資合作平臺,臺資企業出口東盟各國的產品將同樣有機會享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各項優惠政策,這對于促進福建與東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促進。
三、福建與東盟國家經貿合作發展的對策
(一)加大對東盟自由貿易區國家的直接投資
首先,要積極引導福建民間資本投向東盟。調查數據顯示福建民間融資金額僅次于浙江,但是由于大量的民間資本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機會而處于閑置的狀態,去東盟投資一方面可以為這些富余的民間資本找到出路,另一方面,對于福建民間資本來說,進一步擴大東盟合作的機遇已經到來;其次,加大對東盟各國“邊際產業”轉移力度。新加坡和文萊在人均收入水平上居東盟國家的第一層次;馬來西亞和泰國屬于第二層次;印尼和菲律賓屬于第三層次;越南、緬甸、老撾和柬埔寨是第四層次。東盟這種多層次的經濟水平與產業結構,使得福建企業在東盟中下游國家進行投資有著獨特的優勢,可以成為福建轉移“邊際產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重要場所。東盟中下游國家勞動力價格低廉,并且實施了許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這些國家的經濟與福建有很強的互補性,同時文化背景方面的類似性構成了東盟國家的區位比較優勢,可以減少福建投資的進入障礙;再次,引導臺商以與大陸商家合資方式投資東盟。
(二)利用產業結構互補,進一步擴大雙方經貿合作
東盟各國與福建貿易互補,特點各異。工業方面,福建產業基礎完備、產品性價比高,建材、船舶、汽配、紡織服裝、鞋類等產品出口優勢明顯,東盟為其提供6億人口的大市場,同時也是福建資源型、原料型產品、高科技零部件的重要來源地;農業方面,相對于東盟優質水稻、棕櫚油、橡膠和熱帶水果等,福建深加工的水產品、蔬菜以及柑橘等具有互補優勢;服務業方面,福建在建筑、海運服務等方面競爭力較強,而東盟則在航空運輸、金融、酒店、會展、旅游服務方面獨具特色。根據比較優勢原理,結構互補性就是進一步擴大經貿合作的直接驅動力。因此,雙方應充分利用這種貿易互補性,加強合作交流。
(三)改善民營企業的管理機制,加大開拓東盟市場的力度
福建省民營企業應著力發展優勢資源和特色產品產業群,通過產業集群的方式,在東盟國家打造強有力的、具有保稅功能的特色產業區,鼓勵并帶動相關企業進行投資,以現有優勢產業的多元化戰略來拓展區域產業集群的寬度,延長產業鏈條,提高區域產業的附加價值,構建福建—東盟國家中小企業合作的平臺。
(四)加強企業跨國經營人才的隊伍建設
高素質的從業人員隊伍是適應市場競爭的基石,也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的現實和長遠需要。因而,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吸收優秀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將是企業壯大自身規模、開拓東盟市場的緊迫任務。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地分析人力資源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和機遇,從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體系,有針對性地招攬人才;其次,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積極創造條件,重視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留住高素質人才。
(五)政府要構建投資促進體系與服務體系
中亞五國與中國毗鄰,地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屬于典型的大陸氣候,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生產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中亞五國在以土地密集型為主的農產品生產上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如哈薩克斯坦的小麥,烏茲別克斯坦的棉花等。然而,在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為主的農產品生產上還比較欠缺國際貿易論文,尤其是反季節水果、蔬菜以及加工農產品等。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生產的優勢不在于農業生產資源而在于農業生產水平高,因此,我國與中亞五國在農業合作領域,尤其是農產品貿易方面存在著十分廣闊的合作前景。隨著上海合作組織自由貿易區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和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會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布媧鶼·阿布拉2008)。總的來說,積極開展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加強農業區域經濟合作,對于我國農業“走出去”戰略和農產品貿易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對于提高我國糧食安全和資源性短缺農產品的供給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期刊網。
一、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現狀
(一)農產品貿易總量與趨勢
中國與中亞五國的經貿合作由來已久,聞名與世的古絲綢之路就是雙方經濟貿易與文化往來的有力見證。在經貿交往的過程中,中國與中亞五國在農產品貿易領域形成了較好的歷史基礎。自2000年以來,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給雙邊農產品貿易合作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合作平臺。2003年《上海合作組織多邊經貿合作綱要》規定把農業等領域作為經濟合作的優先方向,并制定出了相應的實施措施和計劃。2006年上合組織部長級會議也再次強調,要把農產品貿易和農業合作作為重大的合作領域。在近十年中,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得到的高速的發展。
2000年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僅為10102萬美元,其中出口2941萬美元,進口7161萬美元。到2009年國際貿易論文,雙邊農產品貿易總額已經上升到52386萬美元,其中出口27335萬美元,進口25051萬美元。不考慮物價與匯率的情況下,總貿易額增加了4.2倍,年均增長17.89%,其中出口增加了8.3倍,進口增加了2.5倍。從貿易趨勢來看,在過去的十年中,除2002年和2009年外,中國從中亞進口農產品要大于出口農產品,雙邊貿易一直呈逆差。從貿易總量來看,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規模還較小,農產品貿易額占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比重不到1%。
表1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額單位:百萬美元、%
年份
進出口額
哈薩克
斯坦
吉爾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坦
土庫曼
斯坦
烏茲別
克斯坦
中亞五
國合計
占中國農產品進口、出口及總額比重
2000年
出口額
13.49
2.97
0.27
2.09
10.59
29.41
0.18
進口額
47.30
7.16
3.43
3.71
10.01
71.61
0.37
進出口總額
60.79
10.13
3.70
5.80
20.60
101.02
0.28
2001年
出口額
16.55
3.50
0.51
2.47
11.68
34.71
0.21
進口額
49.22
13.10
2.12
1.12
2.99
68.56
0.03
進出口總額
65.77
16.60
2.63
3.59
14.67
103.27
0.05
2002年
出口額
29.28
5.60
1.14
2.42
11.77
50.21
0.27
進口額
17.32
3.04
0.77
0.42
24.66
46.22
0.21
進出口總額
46.60
8.64
1.91
2.84
36.43
96.43
0.24
2003年
出口額
34.81
7.90
4.12
1.49
10.17
58.48
0.26
進口額
48.05
6.74
13.60
3.50
162.84
234.72
0.77
進出口總額
82.86
14.64
17.72
4.99
173.01
293.20
0.56
2004年
出口額
30.14
7.80
2.27
1.66
15.46
57.33
0.24
進口額
51.90
13.56
3.36
9.91
339.40
418.13
0.99
進出口總額
82.04
21.36
5.63
11.57
354.86
475.46
0.72
2005年
出口額
53.83
21.90
2.38
3.07
15.38
96.57
0.35
進口額
42.90
17.74
5.49
16.90
389.98
473.00
1.05
進出口總額
96.73
39.64
7.87
19.97
405.36
569.57
0.78
2006年
出口額
54.12
60.05
3.78
1.80
15.92
135.67
0.42
進口額
61.45
28.86
7.42
9.40
512.28
619.41
1.20
進出口總額
115.57
88.91
11.20
11.20
528.20
755.08
0.90
2007年
出口額
85.19
74.79
6.68
2.59
24.81
194.07
0.50
進口額
35.22
34.17
1.45
21.48
320.15
412.47
0.63
進出口總額
120.41
108.97
8.13
24.07
344.96
606.54
0.58
2008年
出口額
123.62
90.67
9.23
6.71
39.57
269.79
0.81
進口額
26.72
42.76
3.82
24.73
291.60
389.64
0.45
進出口總額
150.34
133.43
13.05
31.44
331.17
659.43
0.55
2009年
出口額
127.16
94.01
12.12
6.31
33.75
273.35
0.67
進口額
19.19
10.50
3.28
27.65
189.88
250.51
0.33
進出口總額
146.35
104.51
15.40
33.96
中國與歐盟經濟的發展討論
中國與歐盟分別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區域經濟集團,是當今世界舞臺上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兩支重要力量。中國與歐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以來,在全球化和國際格局快速變化的背景下,中歐經貿合作關系得到長足的發展,并且已經超越了雙邊范疇,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戰略意義。雖然雙方在政治和經濟領域的許多問題上仍然存在分歧,但總體的發展前景仍然是積極的。
一、中歐經貿發展的特點
1.中歐經貿合作呈現互補性
中國和歐盟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市場,彼此間的經貿關系具有極強的互補性,相互依賴性也越來越強。歐盟擁有龐大的剩余資本,在技術的轉讓上比較開放,又極度依賴世界貿易。歐盟所具有的市場優勢、技術優勢與資本優勢使得中國通過發展中歐關系獲得了更大的出口市場、更好的技術來源與更多的資本來源。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所具有的競爭優勢對歐盟也是極具吸引力的。豐富的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資源、存量與增量龐大的市場、與歐盟差異較大的產業結構以及穩定與高回報的投資場所,都是歐盟國家所缺少和追求的區位優勢,是處于去工業化階段的發達國家進行產業轉移的良好去處。除香港特別行政區外,歐盟是中國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按實際投入計算,歐盟是對華第二大投資者,另外,還是中國最大的技術供應者。
2.雙邊貿易呈現不對稱性
從中歐雙邊貿易的增長率考察,近10年來,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的大多數年份里,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增長率都高于中國對世界的同一指標。與此相反的是,同期中國從歐盟的進口增長率普遍低于中國與世界的這一指標;與此同時,中國出口產品對歐盟市場的依賴程度遠遠高于歐盟出口產品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這表明中國與歐盟經貿關系的發展存在著高度的不對稱性;從中歐雙方在彼此市場所占份額看,中國出口到歐盟的貿易額約占中國出口總額的20%,而歐盟出口到中國的貿易額約占歐盟出口總額的7%左右,這同樣說明了歐盟市場對中國的重要程度高于中國市場對歐盟的重要程度。
二、中歐經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歐盟對華反傾銷力度不斷增強
歐盟是最早發起對中國反傾銷的地區,就當前歐盟對華反傾銷的發展態勢而言,歐盟對華發起貿易救濟案件的次數持續升高,其立案頻率和涉案金額均大大超過往年水平。在對中國產品調查的案件中,歐盟官員的核查比以往更為嚴厲,在關鍵的給予中國企業個案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上,歐盟方面更是大幅度倒退,拒絕承認的理由幾近蠻橫無理。中國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依據該組織相關法律以及中國《對外貿易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積極維護自己的利益,對包括歐盟國家在內的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不公平貿易做法同樣以反傾銷的方式予以積極的反擊。
2.歐盟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加強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國際貿易中利用非關稅壁壘措施進行貿易保護的力度呈不斷加強的趨勢。歐盟是最早認識到國際貿易中技術壁壘 重要性的國家,其成員國亦是設置技術壁壘最嚴重的國家。由于中歐在經濟和技術水平方面的差距,中國的傳統出口產品極易受到技術壁壘的封鎖。歐盟的貿易政策有關中國的條文帶有明顯的歧視性。中國入世后各種關稅或非關稅壁壘作用的消失或減弱,歐盟更加依賴反傾銷、反補貼和技術標準等措施來限制中國產品,保護歐盟的產業。入世后,因經濟技術水平的差異,中國很難一下子完全適應歐盟的各種技術標準,歐盟技術標準和相應的政策法規,這必將成為中歐經貿關系發展的又一重要制約因素。
三、我國拓展歐盟市場的策略
1.實施出口商品結構升級戰略
中國對歐盟出口商品大都屬于中低檔的商品,不適應歐盟高消費市場的需求。因此,我國必須不失時機地轉向實施出口商品結構升級戰略。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努力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二是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出口產品的技術檔次和質量水平,提高其附加值,其別要提高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增強其結構優化的帶動作用。
2.建立為外貿企業服務的預警機制
國家要建立專門的技術貿易壁壘信息收集和咨詢機構,對歐盟的技術標準、技術政策、有關法規、標準結構和內容進行研究,密切關注歐盟TBT的最新動態,及時預警信息,使對歐出口企業提早做好準備,以避免某項標準正式頒布時措手不及。
3.加強與歐盟的磋商,爭取市場經濟地位
一、桂臺農業合作現狀
(一)范圍和品種不斷增多
早在80年代初,臺灣就已經介入廣西菠蘿種植,進行優良品種中的試種與推廣。到了90年代,臺灣農業項目在廣西有了較快的發展。截止1998年底,廣西已累計批準臺資企業775家,臺資農業企業70余家,農業臺資額5000余萬美元,不少臺資企業辦的較為成功。比如:南寧遠東農牧漁業公司引進臺灣特大型單性羅非魚,每年可為廣西市場提供100萬斤鮮魚和近億尾良種魚苗;邕興農業養殖技術開發公司在邕寧租地800畝,從臺灣引進試種成功紅芒、金芒等優良芒果品種;一些臺商已在北海等沿海區域進行一定規模的漁業養殖;桂林一些從事旅游娛樂的臺商,已經開始進行觀光農業試點。同時,臺灣的一些優良品種、種養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也開始通過這些臺資農業項目在廣西一些地區利用和推廣。農業合作是農業交流的結果。
近年來桂臺農業合作交流日益增多,臺灣農業專家來桂考察、交流頻繁。一批批臺灣糖業、育種、土壤、畜牧、水產、林果木以及農業科技界的專家和相當數量的臺灣農家相繼來桂訪問、考察。同時廣西農業也派出數批共數十人次赴臺灣考察,考察內容包括甘蔗種植、糖業綜合開發、亞熱帶水果種植、養豬等。
(二)農業產業園得到縱深發展
ECFA簽署前,桂臺雙方已在種植業、養殖業開展廣泛合作,農業領域的合作項目累計241個,投資總額達4.99億美元。重點項目有海峽兩岸(廣西玉林) 農業合作試驗區、廣西玉林巨東福昌種豬場等,以甘蔗、花卉、瓜果為代表的臺灣農產品大量引進廣西并獲得推廣。ECFA簽署后,桂臺農業合作向縱深發展,2010年桂臺合作建設的南寧吳圩花卉示范產業園,將全面打造面向東盟的國際化花卉生產基地;2011年6月獲準設立的欽州欽南區臺灣農民創業園,是首個落戶廣西的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該園區已成為臺灣農民在廣西甚至整個泛北部灣地區創業、發展、致富的平臺。
二、桂臺農業合作的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政策優勢不明顯,桂臺合作仍缺乏完善的合作機制
目前,ECFA僅確定了兩岸合作的架構及目標,缺乏合作的具體內容,當前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雙方的政治態度,而政治態度存在不穩定性,一旦雙方政治關系趨緊,桂臺合作將面臨戛然而止的風險。比如,在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的項目中,中央和自治區至今沒有出臺有關推進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發展的優惠政策,只有玉林市政府出臺《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投資優惠辦法》,但是,由于缺乏中央和自治區的具體優惠政策作為參考依據,玉林市政府出臺的激勵措施不能從投資領域、準入條件、企業融資、企業用地、優化環境、服務機制等多方面全方位地進行扶持,對比國內其他海峽兩岸合作試驗區,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沒有政策上的優勢,對臺資企業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同時,也制約了自身的發展。
(二)合作領域過小
近年來區內臺資項目平均規模在120萬美元以上,大大高于農業臺資項目的68萬美元。高創匯、高質量、高附加值的農產品集群尚未形成,農產品加工方面,精深加工、高增值性加工項目較少,比較效益低,較大規模的農業成片開發項目極少。企業經營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利潤最低的產中階段,高利潤的產前研發與產后營銷的合作比較薄弱,精致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等方面的合作基本空白。農業合作停留在挖掘農業資源的生產性價值上,引進的企業絕大多數是一般的種、養、加工企業,進行農產品深加工的企業非常少,除了臺灣旺旺集團、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臺灣福昌企業集團等企業稍具規模外,其他臺資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企業經營不能形成規模效應。
(三)雙向交流不足
桂臺合作雙向交流的雙向性不強或交流不對等。一方面,廣西鼓勵臺灣投資及臺企進駐,并提供多種優惠政策,為臺企創造平等的發展空間;而臺灣對包括廣西在內的大陸采取經濟限制措施,如限制大陸入臺投資種類、投資規模、設立企業等等,廣西企業進入臺灣發展存在較大阻力。 另一方面,在ECFA簽署后,廣西政黨率領的代表團積極訪問臺灣,為擴大桂臺經濟合作,促進兩岸關系穩步前進助力,而臺灣方面同等的回訪卻寥寥可數。
三、桂臺農業合作的新突破
(一)完善合作機制
當前完善桂臺合作機制勢在必行,桂臺合作機制的完善應具有針對性、長效性及穩定性。其一,加強兩岸政治溝通,維護兩岸友誼關系。將現有的桂臺經貿交流合作會形成制度化,互派常駐機構,進行溝通聯絡、信息收集等工作;其二,利用好CAFTA平臺,將桂臺經貿合作有效的納入CAFTA框架中,避免臺灣、東盟間的過度競爭,構建廣西、臺灣、東盟三方共贏的合作體系;其三,要不斷創新桂臺合作機制,發揮CAFTA和ECFA的的雙重作用,促進雙重框架對廣西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擴大合作成果和新的合作亮點。
(二)發揮本地優勢,拓寬合作領城
廣西的地理位置和臺灣同處于相同的緯度,氣候條件相似,為桂臺合作提供了契機。廣西從臺灣引進的一些特色農業產業,形成了一定品牌。例如臺灣綠滿地提子種植園、涼亭雞、三黃雞、巨東福昌種豬基地、國蘭繁殖基地、臺灣甘蔗新品種繁殖基地等。但是,從總體看,大多數是初級種養類,產業鏈不夠長,對農村經濟的帶動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首先,應當充分利用臺商在管理經驗、行銷渠道方面的優勢,加快廣西農產品特別是廣西的甘蔗、茶葉等特色農業,鼓勵發展“三品農業”,即“品種改良”、“品質認證”、“品牌行銷”,把農業標準化建設與農產品品牌戰略結合起來。
其次,廣西具有豐富的旅游品牌資源,如桂林山水、北海銀灘、德天瀑布等,同時擁有秀美的農村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民族風情,為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而臺灣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則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年,具有較成熟的經營模式和管理經驗,鼓勵和支持臺商從一般的種植業、養殖業向觀光農業、生態農業轉化,積極發展有機農業。
再次,開發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參與農業生態環境整治,擴大農村生態建設的覆蓋面。發揮臺商在資金、設備、機械方面的優勢,鼓勵和支持臺商從事農田水利、漁港碼頭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荒山、荒地、荒灘、荒水的開發利用,促進農業基礎設施資金的多元化投入,提高資源的開發程度。
(三)進一步加強雙向交流
(1)加強兩地的文化交流,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室拓展桂臺交流渠道、促進桂臺情誼的有效途徑。ECFA簽署后,在保持原有文化交流的同時,應尋找新的合作契合點,可開展富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動。如每年的民歌節,應主動從臺灣引進特色文化藝術,同時將廣西的文化藝術介紹到臺灣。以文化為媒介,加強雙向交流,以交流促桂臺關系發展,從而尋求更多的合作發展空間。
(2)創造多種形式的專業交流平臺。桂臺的經貿合作發展,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支持,也需要相關行業的配合。要充分發揮桂臺各商會、行業協會在的橋梁作用,建立商會、行業展覽協會等,溝通交流機制,互惠信息、資源共享,研究兩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拓展合作領域,增強服務效能,降低恒業風險,促進桂臺合作。
(3)加強“請進來,走出去”的合作模式。合作是雙贏的、更是雙向互補的。廣西在大量引進臺資企業到廣西投資發展廣西的農業經濟的同時,也可以利用廣西的特色農業,在相關部門的扶持下到臺灣發展,從而彌補臺灣農業某些方面的空白。如廣西的巴馬香豬、羅漢果、茉莉花茶等特色農業,都可以在臺灣作為一個亮點,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四、結束語
桂臺農業合作發展具有很大的互補性,雙方的合作空間巨大,前景廣闊。雙方在這中依托東盟自貿區的建立和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不斷加強合作,從而推動兩岸的多方面發展與交流合作。(作者單位:廣西外國語學院)
本論文系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執行廣西教育廳“2012年特色專業級課程一體化建設項目”系列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1-081-02
一、中歐非三邊對話的理論背景――多邊主義的發展
冷戰以來,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中,相互依賴日益增強,這致使各個行為體間的利益共同點增多的同時競爭和分歧也日益凸顯。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下,如何使相互依賴的國際行為體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有效地處理彼此間的競爭和分歧,成為國際實踐中經常要面對的問題。與此同時,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使得任何單個力量都不能只按照自我的意志來安排國際事務,多邊主義成為人類解決復雜多變的國際問題的一種有效途徑。多邊主義的概念最早出自基歐漢的論文,認為“多邊主義是指三個及以上國家組成集團通過特別安排或制度手段協調各國政策的一種實踐。”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背景下,國家不再是唯一的國際行為體,還可以是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由此多邊主義隨著國際環境的發展不斷完善,新多邊主義是指國家或非國家行為體在多邊環境中形成的互動結構,就是為了解決國家或非國家行為體只應用自身力量無法獨自應對或通過互動才能夠有效解決的全球性問題和爭端。正如魯杰所認為“二戰后多邊主義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多邊主義已經在全球政治環境中成為世界政治運作的模式之一。”國內外的學者普遍認為,在當代國際環境下各個行為體勢必要參與直至融入多邊主義進程,多邊主義不是唯一的現實決擇而是必然途徑。
多邊主義的實踐最早出自歐洲大陸,歐洲一體化的過程更被看作多邊主義實踐的典范,歐盟有著悠久的多邊主義歷史和豐富的理論。冷戰結束后的歐盟將有效多邊主義提升到歐盟的戰略層次,想運用功能多邊主義戰略來打造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國際環境。在中歐關系中,歐盟積極建立中歐伙伴關系。在處理與非洲各國的外交實踐中,鼓勵非洲聯盟的發展并和其進行各領域的交流及合作。歐盟的多邊主義外交理念同第三世界國家倡導的在國際社會中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尊重各方自主性和差異性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相通之處,這成為中歐非三邊對話的的重要戰略基礎。
二、中歐非三邊對話的進程
(一)中歐非三邊對話的動因分析
二、阿拉伯語經貿應用文寫作在阿語學習中的重要性
1.寫作在阿拉伯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寫作是人類運用書面語言進行的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當今的社會在不斷發展,種種信息的傳遞、交流,無一不需要寫作。因此,寫作的作用與意義將顯得更為重大和深遠。社會越發達,文化、科學技術越先進,對人們寫作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而寫文章對于學習各種專業的大學生都是很重要的,尤其對于外語學習者更是如此。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對具有阿拉伯語應用能力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攀升。因此,如何提高阿語學習者的應用能力成為阿拉伯語教學中需要著實去思考和研究的問題,而阿拉伯語寫作正是對其語言綜合能力運用尤其是交際能力的最好體現,也是檢測學生語言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由此可見,阿拉伯語寫作在阿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2.阿拉伯語經貿應用文寫作在阿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國和阿拉伯國家的友好關系源遠流長,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雙方在經貿領域保持著良好、穩定的發展勢頭。隨著我國對外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阿雙邊關系的不斷發展,經貿領域需要大批既懂得經貿知識,又精通阿拉伯語的復合型人才。阿拉伯語經貿應用文書是中阿經貿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內容。為適應中阿經貿發展的需要,滿足社會和大專院校等阿語專業對阿語經貿寫作的需求,如何使學生掌握好阿拉伯語經貿應用文寫作則更加成為阿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
三、經貿應用文概述
1.基本概念:所謂經貿應用文,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應用文體,指經貿領域的應用文。它的內容、使用等與其它應用文有較大的區別。它是財經和貿易實踐活動中專用的文書,是在經貿工作中加強管理、相互溝通、提高效益的工具。包括經濟活動分析報告、市場調查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等。
2.經貿應用文寫作的特點(1)實用性:解決實際問題,達到某個具體目的,是寫作應用文的根本意圖。因此,它首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這是它區別于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和議論文、說明文的根本特點。(2)時效性:運用效果是最好的要求。所以,這就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練習和實踐。(3)專業性:這一點是經貿應用文最突出的特點,寫作者必須具備相關的素養和知識,包括專業詞匯及語言習慣等等。經貿知識直接涉及生產資料、生產關系、經濟管理、市場和商品等方面。在文體表達方面,準確科學的數據和經貿述語也是不可或缺的。(4)規范性:就是指其語言既要符合國內的規定與習慣,也要符合國際慣例,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3.經貿應用文的語言要求基于經貿應用文寫作的以上幾個特點,它的語言就必須要達到以下幾點要求。(1)平實:由于它的實用性,區別于散文等,要求語言平實易懂即可。(2)簡練:經貿應用文的寫作又是奔著一定商業貿易活動的達成而寫作的,因此它的語言要求簡潔。(3)準確:應用文的專業性和不可替代性決定了語言要求的準確性。(4)得體:基于規范性,它的語言要得體,一般要遵守一定的格式和語言規則和習慣。
4.經貿應用文寫作中選擇材料的標準(1)真實:即寫入的內容必須準確無誤,不能有半點虛假在里面。(2)切題:即內容要有針對性,要緊扣主旨。(3)恰當:可從以下幾點說明。①所選材料要具有典型性,要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廣度,要有代表性,說服力強。②選擇對比材料進行說明。③選擇正反材料進行說明。④選擇定性和定量材料:就是指不僅僅單靠文字就能描述清楚的事情時,需要加入具體的數據甚至圖表來做定量說明,可使所要表達的事物更加鮮明清晰,具有說服力。(4)新穎:經貿活動是一種不斷發展、極具時代感的活動,所以所選材料必須要與時俱進,要做到與最新的商貿動態相符合。
四、阿拉伯語經貿應用文寫作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1.阿拉伯語經貿應用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經貿應用文寫作課程,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經貿應用文寫作能力,以便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1)從教師方面來講。由于本課程的性質屬于應用文體,理論性較強,內容比較枯燥,這就導致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甚至有些教師僅僅是利用教材中的內容照本宣科,久而久之使得學生失去了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和信心。還有一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理論性的講解,對于實踐性的練習較少,輕視了對學生的經貿寫作能力的培養。(2)從學生方面來講。很多學生對于經貿阿拉伯語寫作這門課程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夠深刻,認為這與阿拉伯語專業學習的聯系不大,不會影響到專業知識的學習,因此對其重視的程度不夠,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淺嘗輒止。由于教師多是理論性的講解,導致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因此實踐練習較少,其寫作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
2.改進阿拉伯語經貿應用文寫作教學的途徑和方法(1)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使他們盡可能了解阿拉伯語經貿寫作課程的重要性。(2)優化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模式,除了分析教材中的例子外,可以結合實際找出一些典型且具體現實的材料讓學生進行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盡量發揮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3)強化寫作理論教學,使學生努力掌握基礎知識、基本寫作技能。深入調查研究,要求學生掌握各類經貿應用文的運用,加強實踐練習,使經貿應用文與現實、與業務操作等聯系緊密。需要對這些內容有所了解,乃至理解,學習上才能舉一反三。(4)熟悉文體特點,加強思維能力的訓練。經貿應用文內容比較靈活,這就需要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一定的訓練,注意所選材料必須要有一定的主題,具有一定的廣闊性,使之具有相關的商業貿易方面的專業知識。(5)加強學生阿拉伯語語言文字功底的訓練。①拓寬詞匯量,訓練學生用詞的準確性。②增加學生的閱讀量。③加強阿拉伯語基本功的訓練,如基本語法知識的掌握,讓學生多多遣詞造句,具有基本的寫作能力,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經貿專業寫作的能力。④提高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由于文字簡練是經貿應用文寫作的基本要求,所以這就需要要求學生努力做到語言簡潔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