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3: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國際漢語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我國對外教育初期,其留學培養費用主要是由我國自主承擔,但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自費留學生逐漸增加,在原有的基礎上增長了7倍之多。由此可見,我國的對外文化教育已經呈上升趨勢。而主要自費學生的來源則集中在法國、德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可以看出,發達國家對文化素質教育的認知程度要遠超于發展中國家。隨著我國改革開發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漢語言的素質教育也逐漸備受重視。因此,來華留學生的漢語言教育事業也迎來了較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在國際上,各國人民也越來越希望了解中國的素質文化教育,以及相應的社會文化發展。因此,我國與他國的學術教育往來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愿意來到中國感受中國的本土文化和風土人情。到目前為止,已有一百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只身來到中國,而學習者的教育層次也從本科延伸到博士不等,所學習的學科也由原有的漢語言類逐步發展到理、工、農、醫等各個專業,這對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②。
(二)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
通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相應的發展趨勢。第一,我國的留學生成分與往年相比發生時了一些變化,自費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過了公費生,并呈上升趨勢。第二,在留學生的生源結構方面,已經從以往的東歐幾個友鄰國家上升到世界一百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屬日本、泰國、俄羅斯等國家的留學生增長速度最快,且這些留學生屬于自費生的占9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國家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長可以有效帶動文化素質傳播。第三,在學歷生當中,我國本土的研究生數量在逐年增長,而對外留學生的研究生數量卻明顯下降。第四,我國的對外漢語言教學理念發生了變化,從以往的簡單認知轉換到如今的教學方法水平的問題上。更多的教師更加注重多樣化、戲劇化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對之產生興趣③。
二、我國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已將目光投向中國,為此,我國的漢語國際教育發展也將迎來新的發展和挑戰。為了應對新時代下的全新形式,我國對漢語言的國際教育教學工作作出了全新調整。我國在北京語言大學開設漢語言教學小組辦公室,現如今已可對國家漢辦進行獨立辦理,并成為知名品牌。其中,孔子學院已成為知名代表。在我國,孔子學院已創立了相應的教育機構,更是分布于全世界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傳播我國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我國還多次舉辦海外中小學校長夏令營活動,為教師進行培訓,派遣志愿者去海外組織編寫材料,研究教學方法等內容。最為重要的是,海外教學及夏令營等活動都備受國家關注,并被給予大力支持。漢語言的大力推廣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為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六大轉變:第一,從漢語言教學到國際教學的轉變;第二,從語言教學的走進來到走出去的轉變;第三,向大眾化的應用教學轉變;第四,從傳統的教育推廣向系統的國際推廣發生轉變;第五,從政府推動運作發生轉變;第六,從傳統的紙質推廣向多媒體、多元化推廣發生轉變④。
一、對當前學生畢業實習情況的調查
我們分別對2010級、2011級、2012級、2013級對外漢語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調查問卷240份,收回239份,有效問卷有202份。其中向2010級大四學生發放調查問卷108份,收回107份,有效問卷70份;向2011級大三學生發放調查問卷44份,收回44份,有效問卷44份;向2012級發放調查問卷35份,收回35份,有效問卷35份;向2013級發放調查問卷53份,收回53份,有效問卷53份。對以上數據進行歸納統計對比,如下表。
調查發現,對實習的認識比較清晰的是大一和大四的學生。其中認為實習是教留學生漢語的是13級大一的學生,其次是10級大四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76%,認為該去中小學實習的是11級大三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43%,認為該去企業實習的是12級大二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29%。不了解實習內容和實習方向的主要是13級大一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11%。以上數據表明,大一與大四學生大部分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習是教留學生漢語。學生對專業實習的認識從最初的清晰到大二、大三的不清晰,再到大四的清晰,經歷了一個不斷認識的過程。
表2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實習選擇的方向從表2可以看出,學生的實習意愿,選擇實習方向與專業相關的主要是12級大二及13級大一的學生,而選擇與就業方向相關的10級大四的學生最多,占調查人數的66%,11級大三的61%,12級大二與13級大一的分別為43%。由此可見,隨著年級的增加選擇與就業方向相關的單位實習的學生增多,而選擇與專業相關單位實習的則少了。這跟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率有關。
在有無留學生漢語教學經驗上,大一學生沒有經驗的占調查人數的91%,10級大四的沒有經驗的占71%,11級沒有經驗的占36%,12級沒有經驗的占63%,可以發現學校在發展,學生接觸留學生的機會是在增多的。以上數據表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對實習的認識反映了對實習的希望,有留學生漢語教學經驗的學生比較少,在有留學生漢語教學經驗的學生中,大部分是以一對一、一對多的形式教本校的留學生,以班級形式授課的很少,沒有到國外進行漢語教學的機會。大多沿襲以前對外漢語專業的實習形式,而“走出去”到國外進行實習實訓才是漢語國際教育實習的目標。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實習形式探討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習不僅是專業發展、學校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調查發現,學生畢業時的意愿不再是單純地選擇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單位,而是選擇跟自己就業方向相關的單位實習。盡管如此,學校也應該從開辦專業的實際情況出發,盡量使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習內容與所學專業對口,在此基礎上實現實習形式多元化。
(一)遵循的原則
1.實習內容盡量與所學專業對口。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更多的是面向全球的漢語教育,但是許多地方院校都面臨著實習瓶頸。要盡量為學生創造機會,開辟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習的渠道和基地,特別是與國外學校的合作,盡量讓學生把所學用于所用。
2.實習形式盡量多元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習,除了沿襲對外漢語專業特有的在國內對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外,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意愿,使實習形式盡量多元化。實習形式對口化與多元化不是對立的,對口化主要是學校發展和專業建設的層面,而多元化是學生層面。要做到學生實習實訓的內容對口化,然后留一部分時間滿足學生自身實習的需求,當然這只是一種設想,具體的做法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
(二)具體形式
可以根據地域優勢,結合專業與地方特色,盡量以留學生漢語教學為主,同時可以進行涉外文秘、涉外導游以及企業實習等。
1.留學生漢語教學。一是學校內部的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實習,這是最主要的實習場所和實習形式,應該保留和發展。還可以豐富實習形式,不僅是留學生的漢語課堂的聽課、講課以及課外輔導,還可以增加調查留學生漢語學習的動機、策略以及需求等,把學生的畢業論文和實習結合起來,有的放矢。二是學校以外的對外漢語培訓機構實習。社會上有許多對外漢語培訓機構,我們可以與之合作,派遣學生去實習。三是海外的合作單位實習??梢越梃b國內許多高校的對外漢語教育實習模式,跟海外的中小學合作。四是網絡漢語遠程教育。遠程教育模式主要以口語課為主,實行“異地,同步,實時”教學,但是對計算機技術要求比較高。還有一些網絡孔子學院,也可以作為學生的實習選擇。更多的實習模式,其實是為實習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
在滿足學校發展、專業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滿足部分學生的需求。因為面對就業現實,很多學生有自己的需求,在控制一定比例的前提下,可以讓有需要的學生選擇中小學語文教學實習、涉外文秘實習、涉外導游實習等。
2.中小學語文教學實習。可以跟本地中小學建立長期合作的關系,讓一些畢業生到中小學去進行語文教學實習。漢語國際教育畢業生有許多改行做了中小學語文教師,據調查,有這方面需要的學生不在少數。
3.涉外文秘實習。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可以讓他們到國際交流合作處實習,拓寬實習的渠道。
4.涉外導游實習。國際旅游島每年會吸引成千上萬的外國游客來島旅游,可以利用這種地域優勢,跟旅行社合作,把有意愿的學生送去實習。
5.企業實習。有的學生可能根據自己以后的就業愿望選擇實習單位,學校應該積極配合,與相關單位建立合作關系。
一、漢語國際教育面臨的理論問題
(一)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理論研究
當下,我國的漢語國際教育被分成兩個部分:“對外漢語教學”和“海外漢語教學”,但居住在中國的海外留學生只有少數人會學習漢語,這僅僅占整個世界學習漢語的人數的百分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認為漢語國際教育主要指的是海外漢語學習??僧斚聺h語國際教學研究的著重點卻與當前的現狀不相符,對海外漢語教學的研究較少見,海外教學的相關資料大都是一些從事海外漢語教學的教師或志愿者寫出的心得,具有研究意義的文章較少。這主要是因為現階段我國的漢語國際教育大多是在國內進行漢語教學,并沒有太多人從事海外漢語教學,缺少經驗,可借鑒的資料甚少。
(二)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
許多家都非常重視學習一門外語,漢語也作為第二語言在非使用漢語的國家中受到了重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國力日益強盛,漢語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但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理論體系,阻礙了漢語國際教育的不斷發展。所以,在進行漢語國際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總結經驗,挖掘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的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理論體系。此外,國人要對漢語國際教育充滿信心,發揮自己的優勢,為漢語國際教育貢獻一己之力,最大程度地促進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
二、漢語國際教育面臨的實踐問題
(一)漢語國際教育教材方面存在的問題
整體上來看,我國的漢語國際教材還存在不少問題,供給和需求失去了平衡,結構也不合理。供大于求的狀況非常嚴重,且教材的質量和數量也參差不齊。教材的供給還比較單一,但海外對教材的需求卻越來越多樣化,供給與需求存在脫節的現象,不能滿足學習者的實際需求,導致供求失去了平衡。
(二)漢語學習者興趣的調動問題
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自己興趣的培養。隨著漢語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使得外國人對漢語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但也有許多人由于漢語比較難學,發音和語法都比較復雜,且現存的漢語教材針對性不強,失去了學習漢語的興趣。這就要求我們要采用多種手段不斷提高漢語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從主體上入手,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分析和研究,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思維方式。
(三)漢語國家教育學科的認識問題
我們應從經濟全球化和文化融合方面去理解漢語國際教育。漢語國際教育應同英語的外語教學一樣,不斷適應全球化的需要,讓學習者深入理解所學語言的國家文化。教師也要不斷創新自己的語言教學方式,把中華文化豐富的內涵融入實際的教學中,讓學習者有更多的機會了解中華文化,增強他們對語言的理解。
中圖分類號:G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6)05-0140-05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給人類發展帶來巨大契機的“全球化”就一直被學界視為一個核心議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全球化格局在初露端倪之時就與各種不平等掛鉤。在21世紀的當今,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互相依存、互相關聯。倘若彼此之間無法建立和諧的、互惠性的跨文化關系,弱勢文化將難以生存和發展。人們面臨的文化危機,并不僅僅是文化權力的博弈,更是交流的深刻無奈,是刻板印象的加劇。是對外來強勢文化的追捧和對己文化的不自信。而文化自主“走出去”。體現的不光是一種文化自信心,更是一種積極且理性的文化態度,是全球化時代對文化的生存與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以人為核心:文化走出去之關鍵
中國的文化版圖每一天都在發生變化。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和對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受到了史元前例的挑戰。當人們意識到這種變化在全球化時代成為常態之時。文化危機感也與日俱增。如今我們率先向國際社會傳播的是一種純粹的中華民族文化,它既包括傳統文化之精髓,也有現代社會和諧治理的主張。但倘若把握不好傳播這種純粹性文化主張的分寸和方法,便會遭遇他者的抵制――我們眼睜睜地看見他者對我們這種帶有善良愿望的文化傳播活動進行”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的解讀,卻束手無策。
國內學界對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意義多從“軟實力”的角度來進行論述,這意味著進入21世紀之后,國際關系和權力的博弈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人們征服世界的切入口從硬實力轉向了以文化為武器的軟實力。日本學者青木保先生雖然十分看重文化軟實力理論,卻對當今愈演愈烈的“文化政治化”趨勢提出了自己的擔憂。他認為,現代國家、社會和人類應該以“異文化的理解”為基礎。充分意識到“多元主義”的重要性,并沿著“協調”和“友善的說服”的路線前行。讓文化充分發揮“第二自然”的作用。若想對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均衡與協調。則需要以一種“擯棄了意識形態對立的思維模式來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并在某種程度上“遵守或必須達到”文化傳播的“世界模式”。
雖然學界―致認為,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需要通過雙向的交流和對話來完成,而非單主體、單向度、單聲道的“三單式”自我宣傳??蓡栴}是,這種“雙向”的傳播模式到底該如何從理論落實到實踐中去呢?互聯網時代造就了新的全球傳播格局,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和關系建構的方式。學界對大眾傳播渠道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卻逐漸忽視了恰是不容被忽視的人類傳播活動之核心的人際傳播。從傳播效果和影響力來看。以交往和對話為基礎的人際傳播更加注重文化主體間的互動過程以及意義的創新與重構,是影響最為直接且經得住考驗的一種傳播方式。也就是說,愈是回歸到“人”的層面,愈能落實從單向宣傳到雙向交流的轉向。這種以人為交流主體的文化傳播也因其真實性和互動性而更具說服力。
以英國、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幾乎都將其語言文化傳播機構視為本土文化國際傳播與交流的重要載體,中國的孔子學院也在這股國際潮流的影響下應運而生。然而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其關鍵還是要立足于人。文化的對外傳播。遠非向他者描述異域文化的某種代表性之物或是講述異域文化的一個新奇故事那么簡單,除了意義的“給予”之外,還強調意義的“獲得”,更強調意義“表征”的方式。如果說語言作為一種文化,總是最先走出去的,那么自全球第一家孔子學院成立之日起,漢語國際推廣就擔負著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而完成這一使命的國際漢語教師,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傳播主體,應該是最優秀的當代中國人之代表,并在這個傳播活動中處于最核心的地位。
以人為核心的跨文化傳播,需要傳播主體良好地構筑個人的文化魅力和跨文化能力。需要以一種基于個人跨文化認知的多元視角以及基于個人跨文化能力的行為方式。在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關系建構的過程中起到一個橋梁作用。從廣義的視角來看,這里的“人”既包括中國人也包括外國人,既包括局內人也包括局外人。既包括既有的傳播者也包括潛在的傳播者,比如傳播內容的受眾。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受眾往往兼具興趣導向和理性導向,特別對于那些將漢語作為一種理性學習的外國人來說。雖然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并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其母文化根基,但他們對中華文化持有的興趣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并且,其日漸增多的文化認知和交流體驗很有可能使他們在今后成為中華文化的言說者和傳播者。因此,主客分離的思維方式顯然是不利于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充分考慮和正視我們和他者之間互為主體的關系,才是更長遠的戰略眼光。而國際漢語教師。作為承擔和實施這一重要使命的核心主體。首先需要成為一個真正具有文化魅力和跨文化能力的人。然后才能在教學活動與交流活動中去感染他者、對他者實施影響。雙方主體在此基礎上共同創造出來的具有融合視角的文化意義。正是我們所期待的文化傳播內容;而當這些文化的他者也變成了中華文化的言說者和傳播者。并在中國與國際社會之間構建和諧關系、達成互惠性理解的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之時,以孔子學院為載體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傳播模式即達到效果的最大化。
二、國際漢語教師的文化觀對文化走出去的影響
國際漢語教師在世界各地進行語言教學和文化傳播活動,被置于一個非常典型的多元文化教育情境之中。―般來說,學生的文化背景越豐富、差異越大,該課堂的多元化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對文化傳播效果產生影響的文化因素,既包括宏觀層面上的任教國社會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包括學生個體的文化和次文化認同。另外,教師的多元社會文化身份及其在任教國完成跨文化適應的情況。也對傳播效果產生重要影響。
班克斯將多元文化情境中的跨文化教師分成了四種類型:“內部-局內人”、“內部-局外人”、“外部-局內人”和“外部-局外人”。具體到本研究,由中國外派至世界各地的國際漢語教師均來自任教國社會的“外部”(即中國),這種以地理和法定身份為依據的劃分一般是固定不變的;“局內”和“局外”則是基于文化視野和文化價值觀的劃分,“局內人”持有本土(任教國)文化視野,“局外人”持有外部(即中國)文化視野。據此,從中國遠赴世界各地的國際漢語教師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外部-局內人”(outgide-insider)和“外部-局外人”(outside-outsider)。前者了解、接受甚至推崇任教國的文化價值觀、信仰和行為方式等。后者則基本上和中國主流的文化價值觀、信仰和行為方式保持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影響語言和文化國際傳播有效性的因素除了教師自身持有的文化價值觀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師所持有的跨文化視野、態度和能力。具體來說,多元文化教育情境中的跨文化教師來自于該地區的“內部”還是“外部”(地理上的劃分),持有“本土文化觀”還是“外部文化觀”(文化觀念上的劃分),都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真正重要的是他們所持有的文化觀是“缺陷觀”還是“差異觀”。持有“文化缺陷觀”的教師往往認為文化國際傳播的有效性受學生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的影響非常大。而教師或學校對其影響則比較有限;持有“文化差異觀”的教師往往將學生的文化多元性視為課堂資源,而教師需要做的則是幫助學生們發揮自身的文化優勢。將這些豐富資源運用到教學和交流活動中去⑦。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文化缺陷觀”和“文化差異觀”在這里指的是教師所持有的跨文化態度,一個具有本土文化視野的中國籍漢語教師(“外部-局內人”)或本土漢語教師(“內部-局內人”),都有可能以“文化缺陷觀”去對待學生;而一個具有外部文化視野的中同籍漢語教師(“外部-局外人”)。卻有可能在教學過程和交際過程中持有“文化差異觀”。那么區分“局內人”和“局外人”的意義在哪里呢?班克斯的研究告訴我們,“局外人”往往對學生的多元文化背景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倘若教師本人又缺乏足夠的跨文化敏覺力,那么他在對教學內容的選取(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化)、教學方法的設計以及行為方式的決斷上,就很難結合學生自身的價值觀和文化視野,嚴重的時候,還會引起文化沖突和丈化偏見,從而大大影響跨文化語言教學和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性。
然而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無法在“局內人”和“局外人”之間劃一條清晰的界線,我們無法去判斷一個教師到底被一種外來文化影響到何種程度才能被稱為“局內人”。事實上,那些輕易被一種外來文化同化了的教師也很難成為一個多元文化人。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反倒會在兩種或多種不同的文化中陷入“邊緣人”(the marginalman)的認同困境。中華文化走出去。指的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走出國門,更是要真正地走進他者的心靈。我們的目標從來都不是為了同化他者。我們所追求的融合文化觀也并不是在提倡被他者同化。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在我們和他者之間達成互惠性的跨文化理解,建構和諧的跨文化關系。既然如此,我們所提倡的也決然不會是一種絕對的文化觀。而是動態的、交融的、具有間性視角的觀點和態渡。
從文化間性的視角來看,一個熟諳中國文化的國際漢語教師,無論他的社會化是在中國完成的,還是在一定程度上被異文化同化,一旦他身處跨文化的教育情境和傳播環境,其全球化心態、跨文化敏覺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都立即上升到了一個極其重要且必要的位置。只有對學生的文化背景、文化認同、不同的信仰和文化價值觀進行足夠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在“局內”和“局外”出入自由,國際漢語教師才能使中華文化真正地走出去。
三、國際漢語教師的文化身份和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以孤立呈現自我文化價值的方式向國際社會傳播中華文化,可能會導致文化身份的認知焦慮,甚至遭遇他者的反感和抵觸。并將這種純粹性的、帶有良善愿望的文化傳播活動進行政治化解讀。特別是在多元文化教育情境之中。教師的社會文化身份、價值觀、個人經歷等會對文化傳播的效果以及跨文化關系的建構產生直接的影響,甚至持續地、動態地影響主體雙方的認知框架。因而,探討如何“以人為核心”來提升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性,十分有必要結合教師的“社會文化身份”來審視這種跨文化能力對文化傳播活動的開展到底具有怎樣的重要性。
首先,從國際漢語教師的任務和目標來看,他們兼具了“漢語言教學者”和“中華文化傳播者”這兩個重要角色。外國人走進孔子學院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全球化格局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給他們帶來的契機;其二是東方文化和中華文明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他們。持有前一種動機的學生在今后可能會以漢語為工具走向與之相關的工作崗位。掌握基本的漢語技能、儲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都有助于他們今后的職業發展。對于持有后一種動機的學生而言,其關注點和興奮點從一開始就放在了中國的社會文化上面,而走進孔子學院,很有可能是他們通過交往實踐去了解和探索中國所邁出的重要一步。正因為如此,隨著孔子學院在世界范圍內的迅猛發展,學界和教學界對將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策略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孔子學院的建設任務將會主要集中在內涵建設上”,語言加文化式的“博雅教育”(Iiberal education)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因為“單純的語言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了。
從文化間性的視角來看,無論是語言的推廣還是文化的傳播,都發生在典型的多元文化情境之中,因而教師和學生、教師和任教國社會成員之間必然是一個互為主體的跨文化關系。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師都理應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起到一個良好的文化示范作用,這也對教師的跨文化能力提出了一個較高的要求。除了做一個優秀的示范者之外,他們也應該是一個良好的傾聽者。傾聽他者的文化認同和跨文化感知是對話得以持續的基礎,否則無論課上課下,對中華文化的任何言說都將變成獨語式的廣播??偟膩碚f,國際漢語教師必須將“成為一個優秀的跨文化交際者”視為自己的努力目標,并在跨文化教學、交往及對話的過程中兼顧“文化示范者”、“文化傾聽者”和“文化引導者”等多重角色。
此外,旅居他鄉的國際漢語教師不僅需要處理在課堂上和學生之間的跨文化適應問題。還需要面對旅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跨文化挑戰。課堂上和生活中的雙重文化沖擊往往會加劇他們的焦慮感,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他們所擔負的跨文化教學以及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雙重重任,甚至都無法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應對其每天都會遇到的跨文化適應的難題。“旅居者”的身份給國際漢語教師帶來了嚴峻的跨文化挑戰。但基于文化間性的交流、協商和對話。卻又給他們帶來了跨文化關系建構的希望――只有將注意力從消除差異(同化)轉向尊重差異,從單純的適應轉向和諧共存,從文化分離轉向共同協商,才能在高效完成漢語教學和文化傳播重任的同時。感受到跨文化交流與交往過程中的樂趣,這就涉及到一個傳播主體自身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素養的問題。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和“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在西方學界被視為兩個可以互換的概念。在國內被使用較多的是后者,它在外語教學領域被譯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傳播學領域被譯為“跨文化傳播能力”。究其原因,此概念涉及到諸多學科,而不同的學科對“communication”的關注有著不同的焦點。從其動詞形式communicate的詞根構成來看,“com-”即“共同”、“一起”。“mumi-”即“人”、“大眾”,加上具有使動功能的動詞后綴“-ate”。合起來便是“使人們在一起”――而使人們在一起的方法,即對話和交流。漢語中并沒有與communication對應的詞,它在人際傳播層面被譯為“交際”或“溝通”。在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層面被譯為“傳播”。前者局限于語言和非語言交際能力,后者則缺乏雙向互動的涵義。
筆者在這里使用的是intercultural competence這個概念,即“跨文化能力”。國際漢語教師應該具有的跨文化能力不僅包括人際交流層面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適應能力”、“移情能力”,也包括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所必須具備的“跨文化傳播能力”等等,這種整合在一起的跨文化能力是對國際漢語教師提出的一個高標準要求,其目標既指向一種終極的交流和溝通,也指向教師和學生之間、教師和任教國社會成員之間、中國和國際社會之間和諧的多元文化關系的建構。
四、國際漢語教師的跨文化能力框架的構建
跨文化能力通常有“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恰當性”(appropriateness)這兩個層面上的需求。具體到以國際漢語教師為流動載體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坝行浴敝傅氖墙處熌軌蛟诙嘣幕榫持?。運用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去高效完成語言與文化的教學任務,實現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特定目標:“恰當性”指的是教師能夠在多元文化情境中充分認識到不同社會文化的規則體系。在符合跨文化倫理的前提下。滿足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及任教國其他社會成員對中國社會文化的認知需求和交流需求。這是一個直接的、雙向的、充滿挑戰卻又充滿希望的人際傳播路徑。為了使這種人際傳播的效果達到最大化,教師自身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就非常必要。具體來說,要想讓“中華文化走出去”在人際傳播層面上同時滿足“有效性”和“恰當性”的需求,國際漢語教師應從認知、情感和行為這三個層面去全面發展自己的跨文化能力。
認知層面的跨文化能力體現在“認識自我”和“認識他人”這兩個方面。對自我的認識包括認識自身的文化構成、情感態度、交際風格、對他文化的容忍力等;對他人的認識是移情發生的基礎,作為文化傳播主體的國際漢語教師既要了解他文化的廣義文化知識,也要了解其深層文化結構,因而需要在認知層面全面提高自己的跨文化理解力,習得廣博的文化知識和跨文化知識。并通過對特定文化圖景的描繪來呈現自己對己文化和他文化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刻板印象是認知層面的最大阻力,雖然我們無法避免刻板印象,但可以對之加以糾偏和修正。否則,一旦讓刻板印象發展為偏見,其造成的負面影響就不易消除了。
在情感層面,持有正確且積極的態度是打開他者心靈的鑰匙。禮貌、熱情、友好、樂觀、耐心、寬容、持久。都是在跨文化教學、交際和傳播過程中能起到積極作用的態度因素。其它重要的跨文化態度,還包括非我族主義態度,尊重他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盡量做到無偏見的判斷等。盡管大多數國際漢語教師都是具有一定跨文化敏覺力的教學者和交際者,但在教學和交際實踐中,他們的情緒卻時刻處于起伏和變化之中。只有當教師清楚地意識到提高自身跨文化敏覺力的重要性,將成為“多重文化人”作為自己的目標,努力嘗試將自身文化和他者文化進行整合,才能在多元文化情境中有效完成語言教學和文化傳播的雙重任務。另外,文化移情能力是國際漢語教師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跨文化素質和技能之一?!耙魄椤币馕吨星榈囊迫?,是能夠對他人的想法、情感和觀念進行分享的一種品質,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將自己投射到他人的文化背景之中去思考和看待問題。將自己置身于他人的社會文化情境之中去體會對方的情感和情緒。傳播主體文化移情能力的缺失往往會成為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有效性的絆腳石。因為這樣的教師無法擺脫固有文化習俗的約束,更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主義,也無法糾正對他者的刻板印象或偏見。即便他們努力地去傳授知識、講解文化,但以這種單向的闡釋方式和傳播方式卻無法觸及他者的心靈。
最后,教師跨文化能力要想得到全面的提高,僅僅停留在知識儲備和態度轉變的層面上是不夠的,教師還應該掌握足夠的行為技巧,比如培養跨文化傾聽能力,把握行為彈性,采取描述性立場,正確選擇退避、和解、折中,合作等處理沖突的技巧等。在跨文化能力的行為層面,除了發展語言和非語言交際能力之外,教師還應該把重點放在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際策略和身份認同策略上面,前者指向人際交流層面所具有的靈活性和合作意識,后者則要求教師全面發展自身多樣的社會文化身份,并參與到與之相關的文化交流實踐中去。另外,在文化交流和傳播過程中維護對方的認同也是一種必要的策略,維護并不代表妥協,而是辯證地去認識和尊重他者的價值觀,有的時候它甚至比維護自己的認同更為重要。因為維護對方的認同有利于拉近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心靈距離。從而也更有助于建立和諧跨文化關系。
總的來說,要想在多元文化情境中提高語言教學和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國際漢語教師必須全面整合自己在認知、情感和行為這三個層面上的跨文化能力。沒有認知,就談不上理解或是不理解,更談不上跨越或超越文化藩籬的語言教學和文化傳播。認知層面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即文化符號的儲存和積累過程。這些豐富的文化符號資源在教師的跨文化旅居過程中得到持續的修正和補充,從而形成一個不斷擴展的文化脈絡??缥幕J知同然重要,但各種文化因素都在我們的心智中各就其位,不會主宰我們的交際行為,真正起到主宰作用的是我們的自由意志和文化修行。因為無論是異質文化的“病毒”還是多尤文化的“神靈”。都無法阻止生動的“多元文化心智”(multieultuml mind)的形成和發展。這就是情感層面的跨文化能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然而,僅僅依賴基本的文化認知能力和自由的意志與心智,還不足以提高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性。教師還需要正確、熟練地操作手中的文化“工具箱”和各種“文化開關”,用自由的心智去駕馭我們手中的文化符號及資源,這就涉及到跨文化能力的行為層面。
文化的力量需要通過“內化”于人的過程才能發揮作用。無論是何種傳播媒介,都需要發現一種特定文化“可利用的價值并真誠地加以利用”,并“將其轉化為自我解放與自我超越的力量”。否則無淪這種文化多么偉大,對文化之間的交流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目前遍布全球的孔子學院雖然在數量上呈現出可觀的增長趨勢,但相比兩方發達國家的語言文化傳播機構而言,其國際影響力和傳播效果還非常有限??鬃訉W院數量的迅猛增長直接導致了優秀師資的缺乏。倘若不加強對每一個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孔子學院將難以收獲理想的跨文化教學效果,也難以有效完成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然而??缥幕芰λ哂械膹碗s性、開放性和經驗性。決定了這種綜合而全面的能力并非能通過短期的培訓得以提高。那么,作為傳播主體的國際漢語教師,究竟該如何在提高自身跨文化能力的基礎上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呢?
我們知道文化是后天習得的,它的穩定性是相對的,變化性卻是永恒的。如果文化僅僅被當作一種既定知識或事實來進行傳播,那么我們所傳播的僅僅只是文化的某個穩定的瞬間,從而忽略了對文化本質的理解。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任對國際漢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種重要的人際傳播渠道。教師需要在超越自身文化的基礎上,提高自己與他者之間形成互動、建構關聯的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教師不僅要同時顧及中國文化的知識性和動態性。更要考慮到中國文化和學習者自身文化之間的間性問題。
文化間性的視角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來獲取。國際漢語教師首先需要持續習得中外文化知識并進行基本的異同比較,這種途徑習得的文化是靜態的;與此同時,我們一方面要將知識置于交往和傳播實踐中進行檢驗。另一方面要將過去的歷史文化和當今的社會實際進行對比。從動態的角度去加深對文化的認識。此外,通過和學生之間的對話、討論與協商去積極尋找文化間的關聯。對于中華文化走出去也至關重要。它表現為一種動態的文化生成和意義的創新,是單向宣傳模式朝雙向交流模式轉變的關鍵落腳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持續地了解學習者自身的文化習俗和跨文化態度。在此基礎上不斷重構自己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認知框架,反思和調整自己的交流方式和傳播模式,在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其跨文化能力也得以提高。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09
西南大學是國家“985、211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招收留學生,迄今已有60余年留學生教育歷史。每年有來自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名留學生來校學習。經過近年來不斷摸索和創新,留學生教育工作逐步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有本院特色的教學管理方法,對留學生教學管理及提高教學質量初見成效。
1 全方位融合校園和城市人文環境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1.1 協同校園及其周邊城市環境
重慶是中國中西部唯一直轄市,是世界上最具競爭潛質的國際大都市之一。重慶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美食蜚聲中外,是著名的山城。西南大學位于重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縉云山下、嘉陵江畔,是聞名遐邇的花園式學府。為我校的國際化提供良好的留學生學習生活外部環境。校園基礎設施文化實施建設不斷加強,讓留學生更快地融入到生活、學習中。組織留學生進社區活動,讓留學生走進當地社區、學校,讓民眾了解留學生的學習及生活情況,與民眾近距離地接觸,舉辦志愿者社區服務活動,校企協同共創我校留學生教育新模式。讓留學生自愿深入學校和社區進行社區服務,積極開展漢語與英語教學活動,促進留學生群體更好地融入城市和社區。同時在市民中普及一些基本文化知識,以增進對各國文化的了解。留學生會將他們對中國、重慶、西南大學國際學院的印象帶到世界各地,有助于提升國家的對外形象。
1.2 重視生活和教學環境改善
由于留學生均來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意識形態、歷史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等均不盡相同。我校特別重視加強教學環境和生活實施建設,重視留學生的適應性,更快地融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對留學生教學管理主要側重于為留學生提供舒適的生活學習環境,尊重留學生的宗教和生活習慣。同時也盡可能地為留學生創造接觸東道國的機會,根據具體情況逐步貼近與中國學生相似的管理模式。學生宿舍是留學生的生活學習地方,也是培養留學生自我管控能力的實踐課堂。把留學生宿舍建成社會化服務公寓,讓留學生們生活在舒適育人環境中。①②對培養成為身心健康的國際友人具有重要意義。學院建立了科學規范的后勤社會化服務系統。擁有現代化留學生綜合大樓和留學生公寓,配備數字化語音室、多媒體網絡教室、微格教室、同聲傳譯室、閱覽室、公共計算機室、中華文化體驗室、中華才藝學習室等先進的教學設施。留學生公寓有公共廚房、洗衣房、健身房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為了更近距離學習體驗中國文化,留學生既可入住留學生公寓,還可以申請選擇與中國同學同吃住,或去校內教職工家庭、校園附近居民家庭寄宿等。
2 規范化教學管理
2.1 嚴把招生質量關
留學生工作的起始環節就是招生,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的不同,學生所具備的知識技能水平和能力也不同。把握好招收留學生的各個環節,全面綜合考察留學生的基本素質,挑選有扎實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的學生,來華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興趣濃厚的留學生。招生對象為:熱愛漢語語言文化和中國風土人情,自愿從事中外友好交往和國際漢語教學工作,獲得大學本科畢業證,漢語語言交流及表達能力達到相應水平,身體健康的外籍人士。設置專業有: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學位外國研究生;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中國學生;外國留學生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
2.2 加強教學管理
教學管理工作是留學生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環節,因留學生是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組成的一個集體,個體之間存在有差異。在學校教學管理與留學生教學管理的要求之間存在一些差異,要正確把握好管理的原則和尺度。建立留學生教學管理規章制度,督促留學生按時上課,不遲到早退等。②③在考試方面采用多樣化的考查方式,如平時作業、課堂討論、撰寫論文等方式。根據培養目標、要求及課程設置來督促學生學習及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真實掌握情況。強化培養目標及要求,如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外國研究生。培養目標及要求為了解中華文化,掌握漢語言文化教學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專業素質、職業道德、漢語教學技能。培養方式:采用課程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校內外教師聯合指導的方式。學習年限為兩年。課程設置:以漢語教師的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突出實際應用為導向,圍繞漢語教學能力與中外文化融通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形成以核心課程為主導的課程體系。另外還完善留學生畢業后追蹤調查,調查畢業去向及從事行業情況等。
2.3 嚴肅教學紀律
留學生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對于初來的留學生,對語言文化、學習環境等方面。還有一個適應過程。我們及時掌握留學生的心理特點,在開展入學時教育時重點放在教學管理方面的紀律教育。對留學生進行學分制教育,明確學籍管理規定。使留學生遵守教學管理紀律,幫助留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規范留學生的學習行為,學到更多文化專業知識,同時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④⑤使留學生正確認識教學紀律,尊重教學紀律。讓留學生明白遵守教學紀律是學生的基本素質。對經常上課遲到、曠課、缺考的學生,以教育引導為主。對屢教不改的留學生,要嚴肅批評,耐心教育;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大膽管理,維護教學紀律的嚴肅性。要授予學位是留學生,在審核學位授予條件時,堅持嚴格執行學位授予規定。
3 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3.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留學生教學質量的提高必須要有一支專業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教師隊伍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力量,搞好留學生的教學,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及素質提出高要求。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障就是要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⑤⑥我院現有專、兼職教師40余人,具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的教師占70%~80%,擁有副教授以上職稱教師占50%~60%。同時學院還聘用國內外資深語言教學專家擔任兼職教授,承擔教學及相關指導工作。留學生全英文授課的教師要求要有較好的專業英語基礎知識及較強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及技巧,才能與留學生很好地進行交流,才能克服語言上的溝通障礙。制定并實行一系列培養高素質、高水平教師的措施。如必須要有出國經歷的教師,并且可撰寫英語論文才有資格給留學生上課。邀請外籍教師為本院教師進行英語教學培訓,定期派教師出國進修學習。借助多媒體技術來學習英語,不斷提高英語教學水平。我院嚴格執行首次任課教師試講及集體備課制度,堅持集體備課及試講制度。只有在試講合格后才能給留學生講課。明確授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并對授課教師進行定期考評。同時定期指派教師出國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新的理念,提升教師的國際化教學水平。
3.2 精選課程設置
各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實際應用為出發點,以國際漢語語言文化教育的教師職業需求,緊緊圍繞漢語語言文化教育教學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目標。形成以學位核心課程為主導,實踐訓練課程為重點,拓展課程為補充的課程體系。⑥⑦以母語是非漢語的具有高中畢業以上(含高中畢業)學歷的外國人或海外華人華僑為培養對象,以培養應用型漢語人才為基本原則,以漢語語言文化課程為主干課程,以中國文學、歷史、藝術等為輔助課程,務使學生掌握較為系統的現代漢語知識、中國社會與文化常識,了解當代中國社會各方面的情況,具備熟練運用漢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以及實際工作的能力。近年來,學院依托西南大學雄厚的辦學實力,一流的教學科研平臺,豐富的國際合作資源,積極探索在課程建設、專業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手段和方法上開拓創新,逐步形成了我校來華留學生教育培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特色。除為漢語專業留學生開設有關課程,還為全校其他各專業來華留學生開設了中國概況、歷史、文化等必修課程,以及中國商務、書法、繪畫、剪紙、舞蹈、民樂欣賞與實踐、烹飪、中國武術等十余門選修課程。
3.3 制定培養方案
根據自己的優勢和條件,面向國際市場,調整專業結構,結合文化特點和教育優勢,逐步改革和設置一些適合留學生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進一步探索留學生的培養方案和教學模式。只要管理體制、課程設置、培養方式與國際接軌,培養的留學生才具有國際競爭力。⑦⑧如留學生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為:培養能夠在跨文化環境中熟練運用漢語作為工作語言的應用型人才。學生通過4年的學習能具備較高水平的漢語能力和跨文化漢語交際能力;熟悉中國社會與文化常識;了解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具備進一步深造的潛能。標準學制4年,實行學分制管理,采用彈性修業年限,留學生可在3~6年內修滿培養方案規定的最低畢業學分,達到相關要求,準予畢業,畢業時均為4年制本科??倢W分145分,其中專業必修課程127學分,專業選修課程10學分,實踐、講座及畢業設計8學分。
3.4 教學活動靈活多樣
我校及我院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有利條件,促進文化交流,盡快讓初來華留學生適應新環境。針對留學生的學習動機和需求,根據留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活躍的課堂氛圍等實際情況,采用靈活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調整課程設置,創辦特色專業、特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個性發展學院每年都舉辦國際文化節、中華才藝大賽、萬圣節、圣誕節、泰國潑水節、漢語之星比賽、中秋晚會、新年晚會等活動,讓各國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一道,在其樂融融的多元文化交流中,增進了解,加深友誼,同時也彰顯了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根據留學生專業特長和個人愛好推薦參加本校大學生的各種社團組織活動,營造良好的生活學習氛圍,豐富留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同時了解中國文化。另外,學院積極拓展與國外/境外大學、教育機構和大型跨國公司的合作,已經在亞洲、歐洲設立了多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海外實習基地,聯合開展了“1+2+1”“1+1+2”商務漢語本科聯合培養項目、“2+2+1”“1+3”漢語教育本科聯合培養項目、教育碩士聯合培養項目等;同時還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中小學教育局及有關教育中介機構長期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短期訪學項目和量身定制的特色冬、夏令營游學項目。
*通訊作者:靳玉樂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課題《新課程改革對師生教學方式轉變的影響研究》(HBA090024)
注釋
① 王勇輝,管一凡.湖北高校留學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基于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的調查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4.31(3):100-104.
② 黃雪寧,張宏.堅持以教學為中心的留學生管理[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4.159(2):69-70.
③ 王永秀.來華留學生教學質量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教育論叢,2013.191(3):73-77.
④ 姜蘇華,馬艷妮,胡乃麟.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與管理模式探析[J].大學教育,2013(2):131-133.
⑤ 詹靜.留學生對大學教師的教學促進[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15(4):78-80.
1 東盟國家語言政策概況
東盟各國都是多民族國家,語言種類繁多且狀況也較復雜。東盟國家的官方語言一般都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如新加坡有4 種官方語言: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和英語。印尼、柬埔寨、泰國有3 種官方語言。越南、文萊、老撾有兩種官方語言,其中英語和華語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新加坡政府從1966年開始全面實行強制性的雙語政策,要求新加坡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英語和母語。而緬甸獨立后,學生從學前班開始就學習英語。此外,由于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睦鄰關系,雙方在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有合作與交流,而在這些國家中,華僑、華人人數眾多,華語在東南亞國家的影響較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四個國家把華語列為本國的官方語言之一。
2 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教學現狀
廣西和云南都有十余所高職院校陸續開設了東南亞語種專業。以云南省高職院校為例,據2011年5月份的統計數據,云南省37所高職院校中現有11所開設了東南亞語種專業,其東南亞語種教學主要分為以下三種:專業方向型、雙語型和選修型。11所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大多數都立足于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采用“東南亞語種+專業方向”的形式,設定專業方向的大都為旅游、商務和法律等方向。其課程體系主要分為三部分:核心課程、拓展課程和通識課程。核心課程主要由語言知識課程與專業知識課程組成,語言知識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東南亞語種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專業知識課程包括經貿知識、旅游知識、經貿法律知識等,主要是使學生掌握相關專業的語言應用能力。拓展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圍繞專業核心課程開展相關課程,如,在學生學習經貿知識的核心課程基礎上,開設商務談判、報關知識等課程以拓展學生的職業技能。通識課程中開設英語的目的仍是通過全國應用英語能力考試。從人才模式上看,多半采用“2+1”(即國內2年,國外合作1年或半年)的模式。
3 高職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多語教學的思考和建議
3.1 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應以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為主
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多數在秉承“語言+專業方向”的理念下,以培養社會所需的生產一線的應用型東南亞語專業人才為培養目標,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以行業外語(東南亞語種)培養為主,這既是高職教育的自身特點和高職生未來就業領域所決定的,也是在就業市場避免與本科東南亞語種專業畢業生正面沖突的需要。在語言能力培養方面,有別于英語,學生的東南亞語都為“零起點”,而掌握東南亞語語言能力是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區別于其他高職專業的立足點,同時,由于該專業現有的專業方向一般以文科類的旅游、商務、貿易、法律等為主,技術性并不太強,在人才培養中應科學處理好語言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關系,即必須以語言課程為主,增加東南亞語種在開設課程門數、學分要求和學時的比重,專業方向應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強調專業方向的自學和拓展,這樣的話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才具備基本的發展空間,也拓展了學生的就業渠道。
3.2 改革高職英語教學模式,走實用英語教學道路
由于英語作為世界語言的地位已經不可動搖,而東盟國家的官方語言之一仍為英語,因此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仍需重視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反思高職英語專業不斷萎縮和本科英語類專業就業日益困難的局面,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直接定位于行業東南亞語無疑是合理的。但在高職有限學制內多語教學的問題也決定了必須對現有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避免以英語應試教育為主(考級),壓縮傳統的通用英語的教學學時和內容,強調英語輔助交流的作用,以實用為主,在公共基礎課程中注重培養英語聽、說能力,加強專業英語課程,樹立東南亞語種為主,英語為輔的教學觀念,才有可能避免學生畢業后東南亞語種、英語、專業方向都不精的“四不像”局面。
3.3 重視結合東南亞國家文化開展語言課程的教學
不少學者都對我國英語教學中存在的語言與文化背景脫節的問題進行了反思,高等教育階段通用英語的教學,常會出現過分強調語言的工具作用,忽視對西方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介紹的問題,學生死記硬背英語,學習效果差,達不到第二外語本身應有的對思維、邏輯能力培養的作用。以此為借鑒,東南亞語種作為小語種,通用性并不強,結合東南亞國家文化背景的介紹開展東南亞語言課程教學,既有利于學生更快地掌握東南亞語種,也為今后從事對外行業的對象國文化知識進行了必要的貯備。
3.4 緊跟漢語國際化腳步,弘揚我國漢語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化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語言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重視,特別是在華人、華僑聚居的東南亞地區,漢語文化更是倍受關注,部分東南亞國家中漢語是其官方語言之一。為避免在多語教學過程中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在培養應用型的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人才時不能忽略漢語文化教育,特別是在通識課程的設置方面,可開設中國漢語語言文化教育的相關課程,代替傳統的大學語文課程。由于不少東南亞語種畢業生都將在國外從事相關專業工作,加強我國漢語語言文化教育,既可促進中國優秀文化傳播到東南亞地區,又可推進漢語國際化,增強國家的地區影響力。
另一方面,作為主要承擔東南亞語種專業人才培養的云南、廣西等省份,其獨有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也是該地區的特色優勢之一,傳承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將優秀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傳播到東南亞地區,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都成為政府發展的戰略之一。
4 結語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加快,東南亞語種專業的人才需求和辦學規模都急劇上升。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教學在多語教學中科學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分清主次,改革傳統教學模式,重視東南亞國家文化和我國漢語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問題在教學中的要求是開展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多語教學的關鍵。
注:云南省教育廳2011年5月基金項目和2011年4月院級重點課題項目總結論文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3)02-0116-04
近年來,漢語熱在全球持續升溫,在美國,在政府倡導與民間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中國語言文化的重要地位得以進一步強化,漢語已被列入美國最急需語言人才的關鍵外語(critical languages)之一,漢語學習者的數量得到穩步增長,漢語教學亦在美國大學、中學與社區蓬勃開展起來。
眾所周知,對外漢語教學包括語言要素教學和語言技能訓練,語言要素教學包括語音、詞匯、語法、漢字教學;語言技能訓練則包括聽力技能、會話技能、閱讀技能、書面表達等技能訓練。而對外漢語教學目的也經歷了從上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后期基本上是以培養漢語的聽說讀寫語言技能為教學目的,到從上世紀70年代末至現在確立的培養漢語交際能力為教學目的的轉變 [1 ]。因此,漢語教學的重要目標和意義乃在于以漢語為中介,幫助外國學生了解中國、熟悉中國文化,實現跨文化交際。
如何實現漢語教學與中國文化傳播的互動、結合和協調發展?如何通過對外漢語教學實現跨文化交際?這是目前我國漢語國際教育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基于在國內教學的經驗和在美國高校從事漢語教學的體驗,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為考察對象,對此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芝加哥大學開展漢語教學的歷史考察
芝加哥大學創立于1891年,其中文課程則濫觴于1936年。最初,開設中文課和中國研究的Herrlee Creel先生出版了一套教科書“Literary Chinese by the Inductive Method”,共三冊,即《孝經》、《論語》和《孟子》。Herrlee Creel先生將《孝經》1 799個字中的388個不同的漢字作為教學的起點,要求學生充分理解每個字的起源和意義,要點是學會字義和語法,從而掌握整個語言。芝加哥大學最初即建有商學院(1898年)、法學院(1902年)和東方研究所,芝加哥大學編寫的最早的中文課本是關于文言文的,顯然也是因為當時的學術研究而聚焦于古代中國 [2 ]。
幾十年來,芝加哥大學的中文教學歷經了“為學術研究而學中文”、“為戰爭而學中文”、“為經濟而學中文”三個歷史階段,也走過了“歸納法”、“經驗法”等教學法的探索和實踐歷程 [2 ]。
2000年以降,隨著中國經濟和全球化的急速增長,芝加哥大學選修中文的學生人數增加了三倍多,越來越多主修經濟的學生開始選擇過去往往只是主修歷史、人類學、語言學的學生才選修的中文課。而漢語教學的內容也不斷得以拓展,更加著眼于文化的交流與接受;漢語教學的課程設計、教學模式選擇、教學法的運用,也呈現出芝加哥大學獨特的氣派?;跐h語教學70多年的深厚積淀和豐富經驗,秉持“益智厚生”的校訓,隨著芝加哥大學辦學實力的不斷增強,漢語教學的理念、條件、模式亦日益明晰而成熟,這主要表現為:
1. 優越的師資及學習條件
芝加哥大學擁有一個設施先進完善,可以教授50多種語言的語言中心,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教師教授外語。中文組的教師們也大多畢業于中國國內的北大、北師大等著名大學,并在美國獲得了與語言教育有關的學位。語言中心有著語言教學及學習的現代化設備,為學生們課內課外的活動提供了物資的保障。在那里學生可以和母語為中文的助教練習會話,擁有獨立的視聽間學習語言,還可以使用錄音錄像設備完成短劇拍攝等活動。
2. 課型設計合理完備
中文教學設5個年級,包括零起點班、雙語班(教授華裔子女中文)、中級班、高級班,以及為中文水平很高的本科生、研究亞洲及中國文化的碩士生和博士生開設的高級漢語班等。分班調配、課程結構、教材使用、教學模式選擇、教學進程安排、實踐及語言測試等各個環節無不設計精當。
3. 課時量有保證
選修中文的學生們每天都有1小時的中文課,這一課時量在美國的中文教學中也是相當充足的。課時量的保證,讓學生們的中文學習能夠快速進步。
二、“第二課堂”是芝加哥大學漢語言文化教學的顯著特色
與上述基于課內教學的優勢比較,異彩紛呈的“第二課堂”乃是芝加哥大學漢語言文化教學的顯著特色,也是芝加哥大學中文教育的最大亮點。
眾所周知,第二課堂是相對課堂教學而言的。如果說依據教材及教學大綱,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里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稱之為第一課堂的話,那么第二課堂就是指在第一課堂外的時間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在芝加哥大學的漢語教學中,課堂教學是學生們學習中文的主要陣地,豐富的第二課堂和活躍的校園文化卻是漢語學習極其有益的重要方面,是構建起漢語言文化教學大廈的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1. 第二課堂展開的具體形式
在芝加哥大學,已經形成了慣例,每周四中午都有一個小時的“中文桌子”(CHINESE TABLE),學生和老師一邊用餐,一邊用中文自由交流。參加者除了學習中文的學生,有時還有對中文和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學生,也為今后選修中文奠定了基礎。
一年級設有“中文短劇”(VIDEO PROJECT)等特色活動,學生自己創作中文小劇本,拍中文短劇,然后向大家展示。這種中文電影小品制作每年都評獎(被大家稱為中文課的奧斯卡,獎杯的樣式也與奧斯卡的“小金人”一樣)。一年級中文助教課的設立也是很有特色的,它讓每位同學在課外每周都有40分鐘時間與中文母語者對話,及時練習課堂所學內容。
其他年級也都有中文短劇表演、演講、研究報告會等豐富的活動。老師們設計了學生的一系列“小項目”,如采訪中國人,用中文開模擬學術討論會等等,幫助學生在聽說讀寫多項技能之間搭建橋梁,獲得在中文語言技能方面的全面提高。
至于校園網站上的“CHALK”,很多美國大學叫“blackboard”,更是豐富多彩、意趣橫生。這是新的科技條件給中文教學帶來的重要變化,以利用電腦和網絡實施中文教學。在課程的網頁上有新型的閱讀材料,還有一些視聽練習也放在各門課的網頁上,供學生使用,并與老師互動學習。美國學生對寫漢字感到很困難,但是對拼音和使用鍵盤掌握較好,近幾年來學生在寫作上進步很快,即與用電腦打字有一定關系。
中國始終是學習中文的最好課堂,“芝加哥在北京”暑期班的開設,使很多學生有了到中國學中文的機會?!爸ゼ痈缭诒本边\用了全新的教學方法,一方面在教室里通過教科書學習詞匯和語法,另一方面在完全的中文環境中向中國人直接學習中文。其中設計了一個特別的項目叫做“采訪北京人”。這是在課外完成的一個綜合性的語言習作,包括準備中文問題,提問和記錄得到的回答,以及最后用中文寫成文章并在課堂上報告。學生采訪的人,有國家的法律工作者,也有擺攤修自行車的人,有年輕的商店售貨員,也有80歲的退休人員。聽了課堂報告的北京的老師們說,報告不但反映了學生們在語言能力上的很大進步,而且在內容方面也很有思想,充分體現了文化關注和文化理解。
到北京參加暑期班的學生們還到北京五道口服裝市場購物、游覽中國的名勝古跡以及到中國家庭參觀、與中國人面對面地交流;觀看少林功夫表演、皮影戲、中國雜技等中國文化表演項目也是常見的項目。經過暑期班學習的學生,在中國的語言學習提高特別快,回到芝加哥大學他們都能跳級進入更高的年級,這跟豐富的課外活動以及融入中國的文化環境是有密切關系的。
第二課堂活動的形式可以說多種多樣,不勝枚舉。而且學生的參與也是主動積極、態度認真,師生配合默契,實際成效顯著。
2. 著力發揮第二課堂“文化引導”平臺功能
課外語言實踐活動是學生運用漢語的重要機會。要更好地使用漢語,沒有中國文化做底蘊是不行的。特別是歐美,與很多亞洲國家不同,學生選修外語沒有強制性觀念,主要根據個人興趣,這就更加凸顯了“文化引導”的重要性?,F在芝加哥大學每年都有約200人在選修漢語,這在芝加哥大學的外語選修課中是名列前茅的。中國的國際地位在日益提升,中國文化也日益成為學生關注的興趣所在,發揮“文化引導”功能,即可在中文教育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第二課堂則是一個發揮“文化引導”功能的最佳平臺。
芝加哥大學設有一個東亞語言文明系,有一個研究資料豐富的“東亞中心”,還有2010年6月剛剛成立的孔子學院,聚集了一大批研究亞洲及中國藝術的優秀學者及相應的研究機構。層出不窮的中國文化藝術活動也不斷在芝加哥大學上演,形成了濃郁的中國文化氛圍。例如,很多節日里都會有中國藝術團體來大學演出,中文班的同學們更是積極參加漢語橋的比賽活動,熱衷于中文演講、演奏中國樂曲、表演中國舞蹈、唱中文歌、表演中文小品、相聲等等。
這里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每個新年,芝加哥大學劇院都要上演一場長達數小時的多幕劇,這是由華人學生組織發起的,由學生們自編自導自演,到2011年,已經連續舉辦了15屆,每屆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9年演出的劇目是改編自吳宇森導演的同名電影《天堂口》,中國的場景、服飾、人文環境,讓人仿佛置身于舊中國的上海,只是他們的臺詞是英文的(這樣方便吸引更多的美國學生了解和接觸中國文化);2010年的主題更讓人震撼,名為《翔》,講述的是奧運飛人劉翔的傳奇經歷。2011年的劇目則是《花木蘭》。這么多中國化的主題在芝加哥大學的舞臺上得到了廣泛關注和集中展示,劇目主題深刻,演員表演到位,整個演出極具文化感染力,深深吸引了芝加哥大學的莘莘學子,他們被中華文化所深深地打動。這項活動已成為芝加哥大學校園活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3. 第二課堂運用的目的
芝加哥大學在漢語教學中著力發揮第二課堂的重要作用,與其整體教學課程體系設計、教學目標實現是密切相關的,第二課堂的運用合乎其目的性,即幫助學生在“接受性技能”(聽和讀)和“生產性技能”(說和寫)之間搭建起橋梁,獲得中文語言技能的全面提高,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實踐層面的語言交際能力。
芝加哥大學漢語教學第二課堂活動是在漢語課堂教學之外,由學校組織指導的,用以補充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活動,活動的內容、方式與活動的組織、過程控制等,無不與提高學生的美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息息相關。事實上,豐富多彩、富于創新、注重內涵的第二課堂正是芝加哥大學漢語言文化教學的鮮明特色,第二課堂與漢語課堂教學相輔相成,共同構建起以跨文化交際為目標的芝加哥漢語教學的整個體系。
三、基于跨文化交際目標的對外漢語教學第二課堂
沃爾夫岡·布列欽卡將“教育”概念定義為:所謂教育,就是人們嘗試持續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質結構,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質結構中有價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質形成的行動 [3 ]。如果從實踐的角度來理解教育現象,教育實踐主要以“目的—手段”的結構所呈現,即它總是要不斷地以教育為手段達到所追求的教育目的 [4 ]。教育目的即教育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研究教育實踐問題,主要應針對的也就是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在規范概念的意義上,教育目的意指一種規范,它描述了一種設想的有關一個(或多個)受教育者的人格狀態或人格特征,它(或它們)不僅應該成為現實,而且教育者還應該通過教育而有助于他(或它們)的實現 [4 ]。
長期以來,漢語國際教育的目的,一直是對外漢語教育界探討的主要問題,而所設置的教育目的不同,也直接制約或影響著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路徑選擇。過去,我們也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語音、詞匯、語法、漢字,近年來又加之篇章,這只是就語言本身而言?,F在看來,似應在功能和話題的導引下,更加關注學習者的情感態度,即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 [5 ]。這種轉變一是基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培養這一教育目的的重新界定,二是在此目的觀照下教學手段的必然轉變。
在上述“目的—手段”的結構中,如果把包括語音、詞匯、語法、漢字、篇章在內的語言知識的傳授,視為第一課堂必須關注的重點運用手段,那么,第二課堂恰恰是關注包括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學習者的情感態度的有效手段,亦即有效提高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相關因素的必需手段。在這里,如果說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必要補充,毋寧說第二課堂是整個教育系統的必需組成部分,是與第一課堂擁有相等地位、功能的必需環節。
從跨文化交際出發,無論從語言教育理論,抑或對外漢語教學實踐,處理好結構、功能、文化三者間的關系,使整個教學交際化,是構建新的漢語言文化教學模式的重點,而語言技能的訓練,必須與交際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則是這一新模式的關鍵。一個難點在于,不同的交際活動對語言交際能力有特定的要求,“一個人學會的語言只是其中為了他在社會上發揮作用所需要的那些部分” [6 ]。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個別教學被以班級授課制為基礎的課堂教學代替,這種情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不例外。因此,要解決語言教學中個體需求的多樣性、差異化、復雜性,就必須在以班級授課制為基礎的、側重語言技能訓練的第一課堂之外,從實際需求出發,因材施教,構建起利于受教育者個性發展的、滿足不同交際目標的、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
中國的語言學家們從實踐中意識到,在信息化時代,漢語教學從內容、方法到手段,都應該有所變革,有所創新 [7 ]。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相繼探索過不同的課程、課型、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基于跨文化交際目標的對外漢語教學第二課堂亦將在長期的發展和實踐中,不斷完善,日趨成熟,真正變革創新成為適應新時期國際漢語教育發展要求的新的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有賴于國際漢語教育理論研究者、對外漢語教學實踐者的共同努力,而芝加哥大學基于跨文化交際的漢語言文化教學第二課堂成功實踐,則是這個國際漢語教育范式創新的很好借鑒。
參考文獻:
[1]程 棠.對外漢語教學目的、原則、方法[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
[2]王友琴.芝加哥大學中文教學73年回顧[J].國際漢語教育,2009,(4):3-8.
[3]沃爾夫岡·布列欽卡.教育科學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議[M].胡勁松,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唐 瑩.元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一、引言
公示語又稱標示語、標識語、標記語、揭示語或警示語,是一種給特定人群觀看、以達到某種特定交際目的的特殊應用文體。隨著國內與國際校園交流的增多,在校園內設立雙語標示牌,既為以英語為母語的師生提供了方便,又為本校以非英語為母語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公示語的翻譯存在著一定的誤區。
二、禁止性公示語的翻譯
幾乎在每個大學校園里,我們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中式英語的公示語標牌。在某高校的教職工專用電梯旁:“教職工專用,學生上課請走樓梯?!北蛔g成了:“Only for the teachers and workers, students please walk the stairs.”,學校門口的“出租車禁止入內”被譯成“No Taxi”,這類禁止性公示語的翻譯輕則令人看不懂,重則引起誤會。例如以上兩則公示語的翻譯,前者顯得過于唆,后者會讓人誤認為這里沒有出租車。根據英語里約定俗成的說法及考慮這類公示語的特點,可以將上述兩例譯成“Staff Only”和“No Entry/Admittance for Taxi”就可以了。類似的例子還有“Non-smokers Only”(僅供非吸煙者)、“Private Function Only”等。
三、指示性公示語的翻譯
在校園里可以見到的指示性公示語最多的莫過于校園各部門名稱的翻譯。對于沒有相對應英文名稱的指示性公示語的英文翻譯并不規范統一,往往五花八門,錯誤百出。例如職業院校的教學樓里,每層樓給教師配備的休息室都叫“Teacher’s Restroom”,而在“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里面,“restroom”只有一個詞條釋義:“a room with toilets that is in a public place,for example in a restaurant.”“商務英語教研室”譯成了“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Unit”,這樣按照中國思維方式進行推斷,認為“休息室”想必就叫做“Restroom”了,教研室就譯成了“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Unit”,其中“Unit”顯得不恰當,而且整句話在公示牌上顯得很唆,因此造就了這樣一例尷尬的翻譯。而面對每天進進出出的老師和同學,尤其對于還在教學樓里上課和學習的同學,這樣的英語標牌影響很不好,學生看到學校懸掛的英文標牌,會認為那就是權威的版本,使用英語的規范,將來進入社會,在實際應用當中極有可能出錯鬧笑話;就做學問而言,對待身邊任何細小的環節,都應進入嚴謹的治學態度,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希望學校有關部門及早予以重視和糾正。在此建議將“教師休息室”對應的英文標識改成“Teachers’Lounge”,將“商務英語教研室”譯成“Business English Section”就可以了。
四、限制性公示語的翻譯
在學校的各個公共場所,有很多提醒同學們講究衛生,愛護環境的說教性中英標示語。例如在教室時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中英標示語:“請留下你刻苦學習的身影,帶走你的垃圾?!贝蠖啾蛔g成:“Please leave your image of studying hard and take away your rubbish.”校園草坪上的標識牌上寫著:“我們正在休息,請不要打擾我們。”大多被譯成:“We Are Sleeping Now.Please Do not Disturb Us!”這些公示語的翻譯不僅顯得過分“矯情”,而且顯得很唆,我認為直接將這類說教性的公示語譯成簡短的祈使句更符合公示語的語用特點。以上兩例刪除了妨礙公示語語用特點的信息后可以譯成“Don’t Litter.”和“Keep Off the Grass.”沒有必要長篇大論。
五、號召性公示語的翻譯
在大學校園里可以時常見到一些鼓勵學生的號召性公示語。這類公示語的翻譯一般以句子居多,語境與意境相對較強,語法較為復雜,因此這類公示語的錯誤翻譯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是照本宣科,將漢語直譯出來,這種中國式的英語“Chinese English”(Chinglish)將漢語句子逐字死譯,沒有考慮語境,結果翻譯出來的句子文理不通,不合邏輯。例如在食堂的洗滌池旁提醒學生節約用水的標語“請愛護我們的地球,節約用水”被譯成:“Please Love Our Earth,Economize Water.”這里的“節約用水”并非讓學生少用水,而是提醒學生不要浪費水,因此譯成“Don’t Waste Water”更為恰當。第二是語法錯誤。例如針對即將到來的新生,校園里隨處可見歡迎新生的宣傳語“熱烈祝賀××年度校級英語演講比賽成功舉行”被譯成“Congratulate Warmly ××Campus English Speech Contest Hold Successfully”,可以看出這句譯文基本上是字字對譯,照搬原句漢語結構,導致譯文出現嚴重語法錯誤。根據語法結構和公示語翻譯的要求可以將其譯成“Warm Congratulations On 2011’s Campus English Speech Contest”。
六、結語
綜上所述,我認為大學校園公示語翻譯應當秉著嚴謹的原則規范公示語的翻譯,而不應該出現語法或拼寫等方面的低級錯誤。因為公示語的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翻譯問題,還關系到一個學校的對外形象。對此,學校應該在樹立公示語時做到準確、規范、統一,還要了解英語的習慣表達,在翻譯時不可以生搬照套。只有這樣,翻譯出來的公示語才能更好地顯示出大學良好的人文素質,才能更好地展示大學校園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牛新生.從感召功能看漢語公示語英譯――以寧波城市公示語為例.中國翻譯,2007,VOL28,(2):63-67,5.
[2]李丹,夏娟.校園公示語翻譯的信息等價性和傳遞性.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01).
[中圖分類號] G45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5-0003-03
“雙語教學”(Bilingual Teaching)的概念最早來自于美國,是指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培養學生能同時駕馭兩種語言的能力的教育,在我國主要指用漢語和英語進行學科教學的一種教學手段。我國研究雙語教學的文章很多,其中不少也提到教師對教學效果的作用和影響,但都是作為多個因素之一進行討論,專門研討教師在雙語教學中的職責的文獻還未見報道。
一、高校雙語教學的重要意義
高校的雙語教學是指用非母語(主要是英語)進行部分或全部的專業課程的教學。其目的是要培養專業能力和外語水平俱佳的復合型人才,以使大學畢業生不僅具備在日常生活中的外語交際能力,更使他們具備在專業領域里運用外語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實施雙語教學是培養國際化、現代人才的需要。推行雙語教學就是要把應試英語轉變為應用英語。采用雙語授課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熟練地用英語獲取本專業領域內的信息,了解本專業領域的世界科技最新成果,參與國際性學術交流活動,培養出具有高水平外語交流能力和實際使用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雙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學習者能同時使用母語和英語進行思維,能在這兩種語言之間根據交際對象和工作環境的需要進行自由的切換。[1]
實施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需要。2001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在高校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由此可見,雙語教學也將是我國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探索新的培養雙語人才的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外語學習,有利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從而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的有用人才。
二、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現狀
在2004年吉林大學召開的化學課程雙語教學研討會上,主辦方對參會的22所高校進行的調研顯示,現階段高校雙語教學過程中一般采用三種教學模式:第一種形式為采用英語原版教材,教師課堂板書、學生作業及考試為英語,但是教師采用漢語講解;第二種模式為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師板書、學生作業及考試為英語,教師采用英漢兩種語言講解;第三種模式為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師板書、學生作業及考試為英語,教師講解也是英文,即全英文教學。[2]其他課程的情況與此類似??偟膩碚f,我國高校雙語教學基本上有三種模式:全外語型(英文教材,英文授課,又稱浸入式教學)、混合型(英文語教材,英漢語同時授課,又稱過渡型)和半外語型(英語教材,漢語授課,又稱保持型)。[3]在我國不同院校的雙語教學模式調查中,重點院校過渡型的比例為63.6%,保持型為9.1%,浸入型為27.3%。而地方院校幾乎都是過渡型雙語教學。
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因素有很多,筆者結合自身《有機化學》雙語教學的實際授課經驗,僅從教師的角度探討雙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負有的職能及責任。
三、教師在高校雙語教學中的職責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這么一個公式:教學質量=(學生+教材+環境+教法)×教師。從這個公式可看出,教師的素質分值越大,教學質量就越高。
(一)外語水平與專業質素
教師是課程教學的組織者和教學活動的實施者,因此雙語教學成敗的關鍵在于師資。雙語教學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它不僅要求教師專業知識要精深,而且語言水準要高,即要用熟練、準確的英語來表達專業知識及分析專業術語和詞匯,還要求教師在熟練運用英語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不影響教學質量。因此,從事雙語教學的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精深的專業英語和流利的英語口語這三方面的功底。這樣才能對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知識的系統教育,全面提高學生實際應用外語的能力,使其能運用外語熟練進行專業交流,同時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發展潛能。
傅淑玲等在中南大學開展的調查表明,24%的學生認為教師是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有45%的學生擔心教師的英語水平不夠,55%的學生則擔心教師的專業水平不夠。[4]可見,專業素質與外語素質的“雙高”是高校雙語教師的基本素質要求。
(二)教材的選擇
選擇好的教材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教學效果能否事半功倍的關鍵因素。不合適的教材會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削弱學生學習自信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好的雙語教學教材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專業知識。以《有機化學》為例,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重點突出、內容簡明、結構清晰;2.強調有機物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形成有機化學思維模式;3.反應機理的表達清晰、明了,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4.圖文并茂,直觀形象,采用三維模型來描述化合物的構造、構型和構象,幫助學生進行空間想象;5.關注有機化學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生化過程中實際應用的例子,介紹有機化學在相關科學領域以及人類生活中的應用;6.每章結束配有重要概念和知識點的小結,將重要的有機反應以及有機官能團之間的互相轉化總結成路徑圖;7.有例題及習題解答過程,注重培養學生駕馭知識的能力;8.再版次數多,內容更新快,融入學科發展最新發展成果。
除了指定教材以外,教師還應該給出一些中、英文參考書籍,鼓勵并推薦學生有選擇地閱讀外文資料,特別是原版書籍和論文,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提高教學效果,完成教學目標。
(三)教師責任心
對于習慣了母語教學的學生來說,接受雙語教學的授課形式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過程,畢竟這種教學方式與傳統方法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學生不太適應在所難免。雙語教學不僅僅要求授課教師具有很高的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同時也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應用能力。但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高校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接受的都是傳統教學,英語運用能力比較低,部分學生不具備聽懂英語授課的條件,容易產生對雙語教學的抵觸情緒。在這種現實情況下,教師的教學心態變得尤為重要。
優秀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具有責任心和愛心。簡單地講,責任心就是教師期望學生能理解、掌握知識,達到學習目的的愿望,具有責任心的教師教學工作會非常認真,會想方設法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愛心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耐心,對學生的容忍。只有具有愛心的教師才能做到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愛心是教育的信念與力量所在,羅素曾寫道:“教師應該比愛他的國家更愛他的學生” 。
人與人的認知是相互的,教師的責任心和愛心學生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這恰恰也是能激發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動力源泉。責任心和愛心是一名優秀教師必要而且充分的條件。
(四)教學模式
在我國在雙語教學的實踐以及經驗總結中逐步形成了“浸潤式”雙語教學模式。[5]“浸潤式”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條件下采用逐漸滲透的方式來實施的以提高學生雙語能力和跨越文化素養為目標的教學模式,是借鑒柯林?貝克(Colin Baker,1985)的輸入―情景―過程―輸出的雙語教學模式(Input-Context-Process-Output Mode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6]的設計框架,充分考慮中國學生的特點賦予其新的內涵,而形成的一種“適時引入―循序漸進―創設情景―協調發展”的雙語教學模式。[7]“浸潤式”雙語教學是在“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教育者努力創設的互動性、參與式的教學氛圍,具有“漸進性”和“添加性”特征,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
多門課程進行分工合作,以學科或專業為整體采用“浸潤式”雙語教學模式非常科學,也是我國雙語教學發展的方向。
我國雙語教學尚在發展階段,多課程同時進行雙語教學目前在很多院校還難以實現,但“浸潤式”雙語教學模式的精神可以借鑒。前面提到,我國雙語課程教學主要有三種模式,三種模式各有優缺點,各有各的適合條件,如果三種模式協調統籌使用效果應該更好。我們的具體做法是:在課程的開始階段,學生基礎較差,這時采用英文教材,漢語授課;接著在授課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入英文授課,自然過渡到混合型模式;然后不斷擴大英文授課比例,在學生的不斷提高中最終達到全英文授課的目的。其精髓是循序漸進,這樣既能防止在授課開始時學生由于基礎差而影響學習的積極性,也能讓學生盡可能快地轉變思維方式,達到雙語教學的目的。
四、結束語
近幾年來,我們不斷進行雙語教學的探索,改革和嘗試。在對上述教師職責的認知基礎上,我們積極實踐,努力履行教師職責,在不斷學習提高自身英語和業務素質的基礎上,認真考查教材,端正教學態度,鉆研揣摩教學模式,本著堅決不能誤人子弟的思想,力爭提高教學效果。教學手段上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有機地結合起來,[8]使學生在聽課過程中使用多種感官感受,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理解、掌握、獲取更多的知識和信息,提高教學效率。在課堂教學中圍繞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構造各種教學情景,通過小組學習和專題討論等形式為學生創造使用英語的環境,給學生大量的實踐機會,通過英語與學科知識的交融增加學生學習使用英語的時間、范圍和程度。這不僅鼓勵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水平及知識掌握程度。
雙語教學是促進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化接軌、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通過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和諧的、有利的學習和實踐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逐漸形成良好的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丁麗紅.對我國高校雙語教學誤區的反思[J].中國校外教育,2011,(2):107.
[2] 艷梅,許麗.部分高?;瘜W課程雙語教學情況調查分析與思考[J].大學化學,2006,21(2):10-15.
[3] 許宏晨.中國高校雙語教學七年回顧[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16(4):84-88.
[4] 劉慧玲,馮濤,樊華.論高校雙語教學的教師素質與育人功能[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4,(4):98-100.
[5] 鄭巖,姜寧.高校“浸潤式”英漢雙語教學模式探究[J].大連大學學報,2005,26(1):104-105.
關鍵詞 生存論 ;學習動機; 英語強勢
Abstract
Generally people study English learners’ inpidual motiv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to research the different motivation. It is no longer British or American’s mother language, but the product of soci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t becomes a global language. Viewing from survival perspective, English learning ha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using English. English is a working language, a kind of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a large area of appliance and a tool of survival. Although inpiduals have different motivations to learn English, their motiva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urvival. In order to survive better, learning English is quite important.
Key words survival theory ;learning motivation ; English strong performance
引言
人類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問題是生存,一切政治、經濟、文化活動都是圍繞生存進行的。教育活動當然也不例外,也是為人類生存服務的。在我國人們重視教育,特別是關注英語的學習,絕大部分的個人、家庭、學校都把英語學習看成是學習的重中之重。隨之對英語學習動機的研究便具有現實的意義,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了解學習者,促進學習者的學習。
英語成為有支配地位的語言,具有其他學科所沒有的國際影響力,它不再單單屬于英國或美國,而是屬于世界的,因此對英語學習動機的調查與分析也日趨重要。英語的強勢在國際傳播表現在使用英語的人口數量上、英語的應用范圍及其在研究領域中的交流。這一方面是英語國家的經濟技術起關鍵作用,另一方面是英語是工作語言、是一種知識技能,也是生存工具。我國學習英語的熱潮一浪蓋過一浪,大家學習英語的動機不盡相同,不管你喜不喜歡英語,你也在學習它,因為你需要融入全球化趨勢和信息化浪潮,你的生存驅動著你。
一、對生存論的認識
(一)、人的生存論
人的生存首先是生命的存活。就如馬克思所說:“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但是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1](p118)“作為現實中的個人,他就必須從事生產活動,獲取生活資料以滿足基本的生命存在狀態,就必須進入與自然、他人、社會的交往活動,從而使個人取得歷史的社會的以及人類的整體規定性。個人作為個體的生存與整體的生存本是人生存的兩個維度,同時意識到這兩個維度都體現著人對自身生存的高度自覺。如果說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為一個合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那么,同樣的,他也是總體、觀念的整體、可以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會之主體的自為的存在,正如在現實中,他既作為社會存在的直觀和對這種存在的現實享受而存在又作為屬人的生命表現的總體而存在一樣?!盵2](p23)個人的生存是個人的需要,同樣也是國家的生存、民族的生存、人類的生存的需要。
生存的過程是歷史現實的過程。就個人而言,人生來富貴貧窮不等,不能自定父母,不能自選時空,不能自擇片段。生存是必經的過程,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懼怕任何磨礪、挫折的過程,是生命強悍韌性的表現。人總是向往好的生存狀態,學會生存,學會更好的生存。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生存的對立物是死亡,是它成就了生存的永恒。人類代代相傳是生存與消亡的統一。從原始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雖年老生命在消亡,新生命并沒有因此而止步,生命一直在消亡,一直在延續。人出生先是依靠父母親人而生存,長大讓自己生存、更好的生存,也讓別人因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
(二)、教育的生存論
教育的用途多種多樣,概括起來講,她主要有兩類用途,即占有和生存,相應的教育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助長人占有的教育,另一類是引導人生存的教育。[3](p6)占有的教育把教育視為獲得功利的工具,傾向于物質利益。知識和自己的認知結構沒有結合生成新的東西,沒有同化為自己的東西,因此是機械的占有知識。而引導人生存的教育則不同,教育的任務在于引導學生關注自己本真的生命存在,把個體對周遭世界、對自身的生命感受和體驗納入到教育的日常生活之中,讓教育為人而存在,為人的生命的完整和完善而存在。[4](p33)
人是活動的、發展的、自主的個體。教育要轉向,轉向生存的教育勢在必行。生存的教育視教育為豐富生命內涵,完善人的發展的過程。它啟發人關切生命,擔起生存的責任,賦予生命深刻的意義。以生存為使命的教育把人引向自由自在的,擺脫欲望束縛,征服物質占有的狀態?!叭说纳媸亲晕疑桑晕揖`放,因而也可以說生存本質上是人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所謂學會生存是指人走出模式化、表淺化、庸?;纳顚用妫媪私庾约旱纳婢秤蚝蜕婵赡苄裕谂c各種對象打交道的過程中,既依賴外在對象,又不斷的否定和超越他們,選擇屬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創造真實的自我。[5](p8)教育引導人學會生存。兒童的最終學習是學會在各種環境中生存。通過教育兒童是培養其獨立性、創造性和超越性的過程。接受挑戰,擔起生存的責任,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中做不折不扣的自己。
引導人生存的教育致力于以人為本,全面和諧發展的社會。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要求教育必須服務于人。個人的生存是國家社會存在的前提,國家社會的生存促進個人更好的生存。兩者關系緊密,不可分割。
二、英語學習動機
(一)、動機的概念和功能
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動力。動機是活動的一種動力或心理傾向的,它促使人產生某種活動、按某種活動方式行事。
作為活動的一種動力,動機具有三種功能:一是激發功能。動機能激發機體產生某種活動。二是指向功能。動機是機體的活動針對一定的目標或對象。三是維持和調節功能。當活動產生以后,動機維持著這種活動針對一定的目標,并調節著活動的強度和維持時間。[6](p196)動機的三個功能表現是復雜的。動機不同活動表現可能相同;活動表現相同動機可能不同。同樣是學習英語,動機卻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工作需要,有的是為了能畢業。
(二)、英語學習動機的認識
無論學什么,學習動機都是必不可少的,英語學習自然也不例外。中外語言教育學家們都認為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成功與否的主要因素之一。Jakobovits曾根據一些語言學家在美國大中學生中所做的調查指出,經過調查發現,影響外語學習的幾個因素中,動機占33%、才能占33%、其它占14 %。上述比例未必十分準確,但大體說明了學習動機的重要性。[7](p121)
外語學習中的學習動機究竟如何定義呢?芮利紅曾提到:加拿大心理學家Gardner (1985) 教授曾指出:“動機是指學習某種語言的愿望及為此所付出和對學習某種語言所持良好態度的綜合。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間接對學習起促進作用。根據Gardner的理論,外語學習動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溶合性動機和工具型動機。溶合性動機即學習者對目的語社團有著真正的或某種特殊的興起,希望能用目的語與社團成員進行交流,最后達到參與或完全溶入到目的語社團中去的目的。工具型動機則是指學習者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為了通過考試或找到一份令人滿意的工作,或能夠閱讀目的語國家的信息和文獻資料而學習某種外語,帶有更多的功利性目的。中國的絕大多數中學生學習英語是出于升學或工作需要,屬于工具型學習者。[8](p22)
學習外語是一個模糊的過程。很少有人能學會和外國本土人一樣使用英語,所幸的是,也很少人需要像外國本土人一樣學習英語的每一種技能。[9](p7-12)因為學習英語的動機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希望拿學分,希望自己考試名列前茅,希望將來找到好工作;拿文憑,拿證書,為繼續深造讀研究生靠博士;因為英語老師喜歡自己,因為父母要求自己必須學,因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英語有市場;深一層的動機是對英語感興趣,視英語為一種挑戰,可以開闊自己的眼界。從社會的角度看,學習英語是一種潮流,世界的各個角落都在學英語。從學校的科目設置看,英語擺在極重要的位置。需要英語家教的學習者遠比需要語文家教的多,待遇方面也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社會的發展,對于下一代的英語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少大學畢業的父母可以輔導孩子學習各門功課,就是輔導不了英語。
近年,我國英語學習氛圍濃厚,各類英語學習機構不斷出現,推陳出新。假期少兒英語班,劍橋英語、新概念英語培訓班,初、高中英語輔導班、提高班,職稱英語強化班,大學英語四、六級輔導班,考研、考博英語沖刺班,托福、雅思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英語有這么大的市場,是因為它具有自己的時代重要性,以生存問題驅動學習。
生存驅動英語學習,另一方面促進生存質量的提高。學習英語,吸取英語民族的文化精華,提高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咀嚼英文詩歌,體驗異土風俗民情。細品洋樂器的獨特格調,共享奇妙旋律。生活因英語品質更高,內容更豐富。
三、英語學習與生存
(一)、英語的時代重要性
英語列為聯合國及其機構規定的五種工作語言之一,但它的使用范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遠非其他四種語言所能及,從商業廣告、娛樂、通訊、運輸到科學家國際討論會,國家首腦會談,英語的足跡隨處可見。英語對全社會的魅力并非人們在追求時尚而實在是實用所致。人們使用英語,可便于國際交際,以促進商業貿易、科學技術的發展,此外,特別對年輕人而言,憑借良好的英語技能,尋得一份好職位,卻是貼近與個人的利益所在。在今天的世界舞臺上,無論是將英語作為母語的人們,作為第二語言的人們,還是用作為外語的人們,盡管他們操著不同的口音,話語中夾雜著各自的文化習慣,然而,卻能達到相互溝通的目的。英語已成為這個星球的語言,第一全球性的語言。[10](43)
(二)、英語的國際地位
1、國際傳播中英語的程度強勢表現為使用英語的人口數量上。
目前全世界有近3.8億人口把英語作為母語,約2.5億人口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而學習英語的人數則更多。英國文化委員會估計,全球正在學習英語的人口大約為十億,另有15—20億人口每天使用接觸英語。到2050年,全球一般人口會較熟練使用英語。[11](p26)
2、國際傳播中的英語強勢更多體現在英語的應用范圍。
冷戰結束后,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來,英語在全世界各個領域被廣泛使用,包括政治、經濟、貿易、文化、外交、旅游、通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學術研究等,據統計目前世界上有60多個國家把英語作為官方性的語言。有85%的國際組織把英語列為通用語言(聯合國、歐盟等)世界上75%的郵件是用英語寫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聯網信息都是用英語出版和的。[12](p26)
3、英語在強勢研究領域的交流中很明顯。
據科學引用指數的創始者尤金加菲爾德教授對1997年全世界幾千份主要科學期刊調查發現,1997年全球發表的925000科學論文,其中75%用英文撰寫,而且這些論文只有一半是來自英語國家的作者撰寫,也就是說有一半的論文是非英語國家的作者用英語撰寫。英語的國際化程度可見一斑。在我國情況也不例外,從媒體發展來看,國際傳播中的英語強勢在我國也較為明顯,尤其是在過去的20年更是如此。我國英語媒體的大量出現便是例證。到目前為止,我國以傳播新聞為主的英語媒體包括1個英語電視頻道,1個外語電臺,9家英文日報和周報,9大英文網站,10家英語雜志,上述的統計還未包括全國各地以學習為主的英語報紙。[13](p26)
在我國的教育發展史上,英語學習人數龐大。全國約有3億人口學習英語、應用英語。我國的中學教育規定英語是必修科目,從2001年起還要求條件好的城市從3年級起普遍開設英語課。小到幼兒園的小朋友,大到博士生都在學習英語,這是我國教育歷史上的新篇章,也是英語強勢的表現。
4、英語國家的經濟技術對英語國際化的作用
經濟強國——美國的經濟實力無人可與之相比,世界各國向美國的發展看齊,了解美國的發展,就必須掌握他們的語言,學習他們的技術,引進他們的機器設備,進口他們的產品,只能通過語言的掌握才能實現。英國和美國主張自由貿易,經濟往來,文化交流是英語傳播的渠道。隨著科技革命的進行、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的出現,美國、英國、加拿大先聲奪人,他們的語言都是英語,加強了英語的國際影響力,最終促使英語成為因特網上的通用語言。互聯網上存儲的信息中80%是英文信息。為了獲得更多更及時準確的信息,英語的掌握是個基本的條件。語言的掌握是了解一個國家的最直接途徑,加之英語的掌握可以了解很多國家的信息。改革開發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英語功不可沒。英語在漢語中的滲透作用也在加強,隨口說CCTV現場直播別人就知道這中央電視臺,說坐TAXI就知道是打的,發E-MAIL就是發郵件。可見,英語在我國日常的社會生活中地位逐漸突出。
回首過去,改革開放前,我國學習俄語的人數遠遠超過學英語的人數。以為當時的蘇聯是世界的經濟巨頭之一,是中國的老大哥。隨著蘇聯的解體,俄語的影響力一落千丈。取而代之的是英語、日語、韓語。漢語雖然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語言,漢語卻沒因此影響力大于英語,在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中的作用有待提高,漢語要成為真正的國際性語言,有賴于科技進步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們目前的要務是通過學習英語更好的發展自己,充分發揮優勢,在復雜的國際形式中更好的生存下來,挑戰自己,超越別人。
(三)、英語在我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1、英語是工作語言,是生存需要。
英語受到我國大眾的青睞,是因為英語是工作的需要和生存發展的需要。外貿英語、管理英語、商務英語、旅游英語、文秘英語的出現都是工作的需要。不同的工作對英語的需要具有多樣性。同是翻譯工作,有筆譯、口譯、同聲傳譯之分。據統計,參加英語口譯資格考試的人數從1997年開考的400余人猛增到2002年9月第十二次考試時的14000多人。[14](pvi) 對不同工作而言,英語語言學教師和外交事務從事人員,語言學和外交方面的詞匯差異很大,導游知道的如藝術詞匯和佛教的英文名稱一些大學教師也不一定知道。計算機英語的詞匯導游知道的可能很少。這些都是不同的行業和崗位對工作人員的不同要求引起的,都是為了工作需要而出現的。
2、英語是一種知識技能
國內外都有關于外語學習促進智力開發的觀點和報道。日本曾有人說學習外語和學習數學一樣能開發智力。加拿大實行法語浸入式教學方法后,發現從小學習兩種語言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敏感性,我國也有通過英語學習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例證見諸報端。但是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學習外語對于智力開發的作用與其他學科有無差別。中國人學習方言或者普通話能不能達到同樣的功效。因此,我國目前強調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實際上著眼于英語在科學研究和其他工作中的使用價值。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外語知識是眾多知識技能中的一種。
3、英語是生存工具
英語是國家生存的工具,現階段英語的掌握關系國家的興衰成敗。國際事物的參與、國外先進科技的引入都需要英語。在沒有掌握英語的情況下,改革開放將如何進行,我們難于想象。英語也是我們個人生存的工具。英語創造了就業機會,創造了生存的更大空間。英語教師、外貿人員、翻譯人員都是靠英語生存的。英語學習資料出版商靠英語發家致福。科研人員靠英語掌握新技術,創造新發明。普通學者靠英語長見識。
很多人苦苦的三番五次學英語 ,但是始終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學習動機的影響作用是主要。學生以考試為學習目標,考試結束,英語學習也隨之結束;在職人員認為不出國用什么英語、周圍的人也大都不會英語、自己會不會無所謂,在形勢影響下可能學英語,但遇到一點困難就會停止或放棄。我們應對英語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它不是我們想學就學,不學就拋之千里的東西,它是時代的產物,是生存的需要。
(四)、英語學習與生存
1、英語與個人生存
個人學習英語的動機具有多樣性,或是在將來工作中有用,或是在旅游、學習及國外生活時有用,或是想通過GRE、TOEFL,或是有助于理解英文電影電視等。找工作英語是個門檻,CET-6、TEM-8都是公司招聘時所重視的。等級沒過,面試也沒資格,生活著落便成大問題。自80年代以來,職稱英語(以及其他語種但以英語為主)考核就一直是各行各業專業技術人員申報各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先決條件。[15](p25)很明顯,沒有通過考試,面臨的就是工作得不到晉升,甚至是下崗,生存問題受到威脅。但另一方面,英語掌握好了,就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提高生存質量。
2、英語與引導人發展的教育
教育即具有個體發展的功能,又具有個體謀生的功能。個體生存需要要求教育必須傳授“何以為生”的知識、技能和本領,使人學會生存。[16]英語是知識技能也是本領,所以英語教育的目的應在于造就和培養具有謀生本領的勞動者和建設者,使其成為推動社會生活發展進步的人力資源。另一方面,英語教育應引導人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
3、英語與社會生存
英語強勢的實質是講英語國家的強勢。目前,美式英語之所以能取代英式英語也只是對美國在世界格局中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和實力的反映而已。因此,如今席卷全球的語言雖然還被稱為“英語”,但它攜帶的卻是美國文化。[17](p27)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我們的漢語隨很多人講,卻遠不及英語受歡迎。 原因之一是經濟實力與美國還有一段距離。我們現在學英語是生存的必須,是發展的必須。我國的語言政策曾導致50年代的俄語熱、1960年到1966年短期的俄語英語并重,以及1966年以后長達10年的對外語學習的消極或限制態度,而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以英語為主的外語的積極的語言政策導致英語在我國呈大眾化趨勢。[18](p77)我國社會的和平穩定、團結發展證明,英語大眾化是有利于社會的。
結論
生存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永恒的問題。英語學習與生存息息相關,提高英語的學習動機要真正理解英語對生存的意義,了解其特有的時代重要性,從生存的需要層次認識英語學習。 參考文獻
[1]馮建軍,《生命與教育》北京:教育教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2]鄒詩鵬.生活世界話語的困限與生存論的自覺.《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五期.
[3]李虎林.超越占有:教育的生存論轉向.《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第16期.
[4]劉濟良,《生命教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5]同[3]
[6]黃希庭,《心理學導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劉亞寧.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研究 .《山西師大學報》2001年7月,第28 卷第3期.
[8]芮利紅.如何激發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9]徐林.英語學習成功策略.《英語文摘》2003年下半年合訂本.
[10]朱晡道.英語的國際化、地域化發展趨勢.《廣東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增刊.
[11]郭可.國際傳播中的英語強勢及影響.《新聞學與傳播學》.
[12]同[11]
[13]同[11]
[14]梅德明,《中級口譯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第2版.
[15]胡榮升、張思武.論我國大眾英語的意義.《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7月,第31卷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