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文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2 17:33: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傳承紅色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傳承紅色文化論文

篇(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培養教育年輕一代的重要內容。《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中第十八條明確提出“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大學文化。”長期以來,學院立足贛南革命老區、客家搖籃這一地域優勢,堅持“價值引領為先、人文素養為重、全面發展為本”的文化育人理念,按照“知識傳授,文化熏陶,價值引領”的文化育人思路,努力推進地方優秀文化進校園,積極開展以蘇區與客家文化為載體的特色文化課程改革,創新了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課程教學,探索出了一條依托地方優秀文化開展特色文化課程建設之路。

一、構建“二類型、三模塊”立體式特色文化課程體系

按照“知識傳授,文化熏陶,價值引領”的文化育人思路,疏理、挖掘、提煉體現時代要求的蘇區和客家文化精華,根據各專業屬性、培養層次、培養要求構建了邏輯清晰的特色文化課程體系,形成了“知識傳授型、技能訓練型、素質拓展型”文化課程模塊,同時為配合上述顯性課程的教學,以優化文化育人環境,強化文化熏陶實踐過程,塑造和完善學生的人格為著力點,開發了大量隱性文化課程,形成了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配合的立體式特色文化課程體系(見圖1)。

1. 依據課程性質,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顯性課程,列入人才培養方案,主要是面向全校各專業開設的通識教育課“中央蘇區歷史大講壇”以及有關專業的專業課程,如:“客家音樂”、“中央蘇區文藝研究”等系列課程。

圖1 特色文化課程結構

第二類是隱性課程,該類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之外,隱藏于顯性課程之中,主要是以“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客家文物博物館”、“客家文化資料室”為依托的各類現場觀摩、講解訓練、研究討論等系列課程活動,以及“紅色班級”建設,“紅土情”校園文化節,客家體育運動會,“紅色之旅”和“史跡考察”等活動。上述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輔相成,兩者以合力的形式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

2. 依據課程功能,分為三大模塊。第一模塊是知識傳授型課程。該類課程以傳授地方優秀文化知識為目標,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特點,開發了“蘇區體育”、“中央蘇區教育簡論”、“中央蘇區文藝研究”、“客家山歌文化研究”、“客家音樂”、“中央蘇區史”、“客家民俗研究”、“客家舞蹈研究”、“蘇區精神與文化”等特色文化課程,教學重點放在基本知識的傳授上。

第二模塊是技能訓練型課程。該類課程以文化技能訓練為目標,主要包括結合不同學科、專業而開設的“紅色記憶—中央蘇區故事集”、“客家音樂民俗與田野采風”、“贛南采茶戲”、“興國山歌”、“客家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客家味道—客家飲食文化研究”等課程。課程內容側重實踐能力培養,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參與各種技能訓練活動,培養學生文化傳承與創新意識及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基本技能。

第三模塊是素質拓展型課程。該類課程屬于通識教育類課程,主要有“中央蘇區歷史大講壇”、“客家文化叢談”等,面向全校本科學生開設。課程內容以歷史發展為線索,貫徹史論結合、歷史和邏輯相一致的原則,對蘇區與客家文化進行了系統簡述。主要目的是擴展學生的地方文化視野,拓展其繼承文化傳統的素質。

二、創新“三要素、三維度、三互動”的聯動式教學體系

通過十多年來的課程實施方法改革,不斷探索與積累,建立了三個基本要素(知識、能力、素質)共同作用,三個空間維度(課堂、社團、社會)相互聯接,三種互動方式(課內課外互動、老師學生互動、學校社會互動)交互運用的聯動式特色文化課程教學體系(見圖2)。圍繞“知識、能力、素質”培養要求,借助“課堂、社團、社會”三個空間維度對接,通過“課內課外互動、老師學生互動、學校社會互動”,開展特色文化課程教學,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蘇區文化、客家文化精華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

圖2“三要素、三維度、三互動”聯動式教學體系模型

1. 貫徹“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原則。利用三個空間維度對接,通過以蘇區和客家文化教育的“三互動”,有力地促進廣大學生學習和掌握蘇區歷史與文化、客家民俗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受到蘇區精神和客家文化的熏陶和潛移默化,提高學生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基本技能與創新能力,形成“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勇于開拓、追求卓越”的職業品格,成為“下得去、穩得住、用得上、受歡迎”的具有濃厚本土情感和社會責任的時代新人。

2. 大力培育和發展學生社團、校內外課程實踐基地。學生社團和校內外實踐基地是學生學習知識、鍛煉能力和提升素質的重要載體。學院成立了“大學生紅色文化研究協會”、“客家文化協會”等學生社團,建立了“瑞金密溪村客家文化田野考察點”、“客家研究中心湖江研究基地”、“安遠縣鎮崗圍民間美術教學實踐點”等實踐教學基地。同時,在共和國搖籃瑞金、蘇區模范縣興國等縣市設立了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在贛州市周邊中小學建立了10余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3. 深入開展課程教學互動活動。在社團活動方面,通過教師、專家等引導,堅持在學生中開展“紅色班級”建設活動,先后建立了“瑞金班”、“于都班”、“興國班”等一批紅色班級。借助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與客家文物博物館及谷雨詩社等學生群團組織,每年開展“大學生紅色故事會”、“紅色題材優秀影片展播”、“紅歌大賽”、“蘇區歷史知識競賽”、“紅色文化主題藝術作品展”等系列紅色校園文化活動。同時還堅持舉辦“客家文化展”、“客家書畫攝影作品展”、“客家音樂舞蹈匯演”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在社會實踐方面,利用蘇區和客家文化的直觀性、親近性特點,引導學生開展客家民俗、民居、客家族群日常生活等田野考察活動,學院成立了“紅色宣講團”,聯合井岡山大學組建了“贛中南紅色文化宣講團”,讓學生深入同學中宣講紅色文化和蘇區精神,發揮學生自我宣講、自我教育的互動作用。組織大學生紅色文化宣講隊員向贛州市中小學生宣講和傳播蘇區精神。同時,積極組織大學生服務團下鄉村宣傳和傳播客家文化知識。通過實踐活動,深化了學生對蘇區、客家文化及其精神特質的認識與了解,完成從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的認識過程。

總之,該教學體系通過“課堂、社團、社會”與“課內課外互動、老師學生互動、學校社會互動”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達到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目標。

三、創造條件推進特色文化課程建設

學院采取各種措施,推進特色文化課程建設,保證有效實施特色文化課程。

1. 成立課程建設的研發機構。贛南是中央蘇區所在地,蘇區精神的發祥地,也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搖籃。悠久的歷史和得天獨厚的蘇區和客家文化,成為學院凸顯辦學特色,提高育人質量,弘揚蘇區精神,傳承客家文化的重要資源。學院建成“中央蘇區研究中心”與“客家研究中心”,發揮研究基地的研究優勢,將其成果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

2. 挖掘課程建設的實物資源。學院注重教育教學的直觀性,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先后建設了“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和“客家文物博物館”,通過實物、文獻、圖片等資料展示,系統勾勒蘇區與客家歷史文化沿革與概貌。學生通過參觀活動或在老師的指導下互相之間開展講解活動,提高了學生實踐技能,對學生品格熏陶、性情陶冶、文化傳承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3. 建立專門的課程教學團隊。學院通過內培外引,打造由專家、教師、老等組成的優秀教育教學團隊。形成了一支由享受國務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貼、省級教學名師、學術骨干組成的高素養校內專業教育教學團隊。通過柔性引進等方式,聘請了著名黨史、文化史專家為學院特聘教授,定期來校開設專題講座與交流。近幾年來,學院先后邀請了中央黨史研究室、總參謀部的一大批專家學者走進校園,與大學生共話成長,播撒紅色文化種子,促進大學生提升思想境界、豐富精神家園。定期邀請健在的老或老后代現場教學,以增加教學的生動性與直觀性。

4. 制訂加強課程建設的規章制度。為了加強對特色文化課程建設的統籌規劃,推進特色文化課程建設,使特色文化課程管理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學院出臺了有關加強特色文化課程建設的規章制度,先后出臺了《精品課程建設管理辦法》、《關于把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意見》、《推進“蘇區精神進校園”工作方案》等,充分發揮二級學院及教師在特色文化課程建設中的作用,完善課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充分發揮特色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全面提高課程建設質量和水平。

篇(2)

“紅色美術”是中國革命時期產生的、具有深厚時代精神和國家意識的文化藝術形式。無論是題材內容、表現技法,還是展覽方式,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表現了國家和人民的意志與訴求,表達了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和人民的使命感。“紅色美術”因“紅色”、“經典”、“美術”等屬性,具有獨特的闡釋深度、強烈的情感力量和動人的藝術感染力,在當今的國家意識、時代精神,以及人文素養養成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和功能。紅色經典美術作品的傳播,可從知識、方法、思想、情感、精神等層面,深刻惠及當代人的人文建構。

隨著時代變遷,“紅色美術”的創作活動顯現出不同特點和風貌。文化部藝術司曾強調:“組織實施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是要充分發揮美術家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華,藝術地再現特定時代之下特定的文化精神以及本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用藝術的方式來塑造國家和民族的形象。通過創作工程的實施,弘揚中國人民在爭取民族解放和社會進步的歷史進程中,所表現出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紅色美術”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一部分以回憶錄和資料匯編的形式出現,它們多運用敘述性的語言描寫延安藝術的基本情況。如:《延安文藝回憶錄》、《延安魯藝風云錄》、《延安歲月:延安時期革命美術活動回憶錄》、《魯藝史話》,以及古元的《我們是藝術工作者我們是抗日戰士》、蔡若虹的《宏觀世界的開辟――關于〈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回憶及觀感》、胡一川日記選》,等等。部分以資料匯編的形式出現在文集中,如《延安文藝叢書?文藝史料卷》、《延安文藝叢書?文藝理論卷》、《延安文藝運動紀盛》、《文藝思想指引下的延安文藝》。這些回憶錄或文集為了解和研究“紅色美術”的基本情況提供了豐富詳細的文獻資料,還為進一步深入系統地梳理和分析從而凝練出明確的觀點準備了充足的文獻資料。

除上述回憶錄和資料文集外,相關研究論文和專著也有一些。黃可的《中國美術活動史話》的第七部分介紹了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美術活動,其中對延安魯藝和陜甘寧邊及五個主要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美術活動進行了分析,研究視域宏闊,有一定啟發意義,但整體上看略顯簡單,資料也不夠全面系統。陳瑞林的《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歷史研究》一書在第六章第二節認為《講話》的發表標志著中國文藝包括中國美術教育的“革命化”、“大眾化”、“民族化”文藝方向的確立。另外,還對延安魯藝美術教育的發展演變狀況進行了介紹,把魯藝的組織狀況概括為“延安模式”,認為戰爭時期形成的延安模式到20世紀50年代以后成為中國社會現代化建設,包括美術教育建設必須遵循的唯一正確的模式,這對我們了解陜甘寧邊區的美術教育有所幫助。曲士培的《時期解放區高等教育》一書對抗戰時期的高等教育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其中有一些部分涉及了藝術教育,尤其是第五章用了很大的篇幅對延安魯藝的藝術教育進行了較系統的介紹和論述,遺憾的是沒有涉及延安以外其他地區的藝術教育。李夏的《抗戰時期延安木刻版畫民族特色研究》,周愛民的《延安木刻藝術研究》從不同角度對延安的木刻藝術進行了分析論述。周愛民的《延安魯藝的創立緣起及其美術教育》一文分析了延安魯藝的創立緣起,且立足當時的木刻藝術論述了魯藝美術教育的基本狀況,但論文因篇幅所限資料不夠翔實,論述難免籠統。郭露妍的碩士論文《中國現代版畫早期教育研究》立足版畫的視角論述了陜甘寧邊區的木刻教育。潘耀昌的《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史》用了很小的篇幅涉及了陜甘寧邊區魯藝美術教育的大致情況,不夠深入和系統。楊德忠的碩士論文《延安魯藝美術教育研究》在全面收集魯藝美術教育文獻資料的基礎之上,通過設備與師資、組織與制度、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學術爭論與創作思想四個方面對魯藝美術教育的具體狀況進行了分析,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參考,但文章關于魯藝美術教育觀念的論述不夠充分,對魯藝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力更是沒有論述。

總體來說,前賢在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初步研究方面做了許多有益工作,這些論文對構建“紅色美術”的整體輪廓有借鑒和參考價值。

中國本土美術創作要想“走出去”,必須具備“中國元素”,體現“中國特點”,展示“中國符號”,包含“中國精神”。“紅色美術”蘊含深厚的“國家意識”與“時代精神”,切實符合“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深化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迅速提高,“紅色美術”更閃現出價值與光芒,對“紅色美術”的研究和弘揚依然成為一種熱潮,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紅色美術”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紅色美術”當代價值的科學實現是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逐步實現的過程。“紅色美術”有與物質文明相互作用的規律,與制度文明相互依存的規律,以及在指導下發展的規律。從它的發展看,有既繼承發揚優良傳統,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規律,有既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規律,還有有指導實踐而又被實踐所證明的規律。

其次,對“紅色美術”進行系統的梳理整合,結合數字化背景下的文化發展理念及國際趨勢,發掘“從傳統入手、呈文化底蘊、展時代精神”的當代“紅色美術”創作題材發展方向,有利于使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經驗。

再次,“紅色美術”的開展有益于從“研究領域”向“應用科學”轉化。將對“紅色美術”作品展開“時代精神”和“國家意識”方面的研探,使其對當代美術創作產生良好借鑒。同時,還將探求其自身的傳承性、可塑性與應用性。

最后,承傳“紅色美術”,有益于產、學、研結合。嘗試將傳統文藝理論與當代創作結合,使科研理論與實踐交融,有利于傳統與現代相通,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健康可持續發展。

“紅色美術”承擔并完成時代賦予的艱巨任務,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歷史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必須首先具備繁榮文化的支撐。“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當今社會,研究“紅色美術”不僅有利于加深對“紅色文化”本身的認識及把握,探索其變化規律、把握其內涵精髓、堅定其傳承信念,還對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的核心思想也涵蓋人民性、愛國主義、民族復興的價值建構及道德崇尚。“紅色美術”切實符合先進文化的發展,有益于時代精神的構筑。當今社會,我們倡導“美術作品中的國家形象”,在美術領域,要推廣能夠反映“國家意識”、“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例如:表現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展現國家新面貌的作品,從而充分展示國家形象。這就鼓勵藝術家要多創作紅色題材的繪畫作品,更多地展現“美術作品中的國家形象”。

參考文獻:

[1]譚天.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國家”意識.中國美術館,2006(9).

[2]黃可.中國美術活動史話.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3]宋建林,陳飛龍,主編.中國藝術理論發展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4]焦垣生,胡友筍.論“紅色經典”的經典氣質.人文雜志,2005(2).

篇(3)

二、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基本概述

1.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概念。

筆者對各個研究學家所給出的紅色旅游人力資源概念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其基本概念可以概括為紅色旅游資源人力資源就是指對紅色旅游起到一定的促進和推動作用,能夠對紅色文化進行傳播的,并能夠提供紅色旅游發展所需要的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人類的總和。相關的研究學者將紅色旅游人力資源分為三類:核心人員,科研教育人員和人力資源。人力資源開發不同于我們平常提到的人力資源管理,二者之間具有本質的區別,當前所涉及到的紅色旅游人力資源開發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特征的邊緣學科,主要是在宏觀上對現有的和潛在的人力資源通過培訓與開發、職業生涯規劃、組織發展等途徑和培訓、教育、就業與使用、學習、規劃與配置等手段,對其所具有的潛能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開發,比如說對人力資源的智力、體力、應急能力以及其他綜合素質進行開發,來實現人力資源各方面素質的提升,并達到對人力資源進行發掘和利用的目的。與人力資源管理相比,人力資源的開發更傾向于長線回報的投資。除此之外,對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開發應該按照紅色旅游行業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來進行,以實現紅色旅游行業獲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紅色旅游行業在傳統旅游行業的基礎上,又添加了政治性、文化性等特征,比普通的旅游行業具有更強的廣泛性和包容性,為了更全面的體現紅色旅游的這些特點,更好的促進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開發,參考旅游行業的基本構成要素可以將紅色旅游人力資源劃分為現實和潛在兩大類,具體劃分的化可以分為五種:核心型人力資源、支撐型人力資源、依托型人力資源、支持型人力資源以及后備型人力資源。

2.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特征。紅色旅游行業的人力資源不僅應該具備普通旅游行業人力資源的各種特征,還應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1群眾性。

紅色年代離我們并不遙遠,紅色旅游資源就在我們身邊,革命與建設正在進行中。紅色地區仍然存在一些建在的革命前輩以及一些革命的參與者和見證人。國家對紅色文化的倡導以及紅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為紅色旅游文化的開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為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發展和培養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和一定的開發條件,為紅色旅游人力資源開發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和群眾基礎。

2.2政治性。

紅色旅游是紅色工程的一部分,屬于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富民工程的一部分,是為了響應國家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的策略而開展的,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色彩。在這一工程開展的過程中,紅色旅游人力資源不僅承擔了推動者、組織者、建設者和維護者的作用,還起到了紅色文化傳播載體的作用。紅色旅游人力資源所具有的政治特征要求在對紅色旅游人力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應該首先對人力資源以及其他相關人員進行一定的具有政治性質的思想教育,建立與之匹配的道德情懷。

2.3較強的知識性。

紅色旅游人力資源不僅要具有普通旅游行業人力資源所具有的管理、營銷等知識和技能,還應該熟練的掌握紅色地區的革命歷史、建設歷程、革命事跡等,并對革命精神具有一定高度的領悟。實際環境中,應該將這些知識點作為基礎,運用一定的手段使其豐富化,并具有一定的渲染色彩,來感染參觀紅色文化的人們,促進其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對革命精神的領悟。紅色旅游人力資源與其他行業的人力資源相比,需要強的知識性和技術性才能夠完成任務。

2.4高度的兼容性。

中國在長達數十年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培養了不同專業,擁有不同技術的具有多樣性的人才隊伍。在政府對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的倡導下,以及紅色旅游文化對其他行業的促進下,這些具有高技能、高學歷的人才能夠在對其本行業進行服務的同時,也能夠在紅色旅游行業中發揮其聰明才智,為紅色旅游行業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紅色旅游人力資源多具有的高度兼容性不僅能夠促進紅色旅游行業的發展,還促進了紅色文化的弘揚和傳承。

2.5創新性。

紅色旅游行業與普通的旅游行業相同,都是將游客作為其重點服務的對象,按照旅游經濟發展的規律,針對游客對具有新、奇、特、異等特點事物的追求,在正確政治方向的引導下,向游客提供具有新、奇、特、異等特點的倡議和功能產品,以達到增加紅色旅游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目的。想要實現這一目的,就應該要求紅色旅游人力資源以及其他的相關人員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

三、目前我國紅色旅游人力資源開發現狀與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紅色旅游人力資源開發現狀。

文章提到過,紅色旅游人力資源具體可以劃分為五部分,我們主要這幾個層面的角度出發對紅色旅游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進行研究。

1.1從核心層、支撐層的角度出發

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培訓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紅色旅游行業實際的發展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紅色旅游作為文化旅游中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通過對其調查研究數據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全國承接紅色旅游的旅行社已經超過兩萬家,星級飯店大約10000家。紅色景區當地也設立了接近200萬家,紅色旅游的相關就業人員大約在8000萬人左右。這些數據表明了紅色旅游行業的發展速度好使比較快的,為紅色旅游的繼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而且還為紅色旅游人力資源支撐層中培育核心型人力資源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人力條件。紅色旅游人力資源在培訓工作中主要呈現了范圍廣、參與人數多、培訓形式多樣化、培訓涉及的知識面廣、參與培訓層次高、激勵性強等特點。

1.2站在支持層角度上看

關于紅色旅游的研究社團、文化藝術團體的活動也比較的頻繁,為紅色旅游行業的發展營造出比較和諧的環境,為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從08年至今,各種以紅色旅游和弘揚紅色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社團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出現,為紅色旅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我國存在各種形式的紅色文化研究會,紅色文化國際交流會,紅色社區等團體,這些團體不斷的走向專業化,這些團體通過方式比如說舉辦學術研討會等形式吸引了大量的紅色文化愛好者和崇拜者,向其傳輸了大量的紅色知識,為紅色旅游提高了大量的專業人才。

1.3如果站在后備層的角度

全國范圍內各大旅游院校對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每年各大院校都為紅色旅游人力資源輸送了大量的人才,正在源源不斷的為紅色旅游的發展培養更多的后備型人力資源。尤其是近年來學校、各個學院以紅色文化為主題開展的各種形式的活動都為紅色旅游儲備了一定的后備人才。比如說每年吉林師范大學都會開展為其一個月的紅色文化節,以征稿或者主題晚會的形式面向全校的師生進行了紅色文化的宣傳。或者部分重點大學也通過碩博論文的選題等形式培育了高級紅色旅游研究和開發、管理的后備型人才,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紅色旅游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缺乏統一的開發規劃。

相關人員缺少對紅色旅游人力資源信息進行分析,因而缺少對人力資源進行開發的統一的規劃,又由于在人才招聘過程中,在人才的選擇、培訓、開發過程中都缺少一套完善的管理辦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力資源開發,也影響了紅色旅游的發展。

2.2缺少合理的培訓系統。

由于紅色旅游文化發展的比較快,沒有對紅色旅游專業進行明確的定位。導致在實際開發過程中,出現了重培訓輕開發;重視技能提升,忽略道德教育;重視實踐培訓,忽視理論培訓等現象。這些問題大大抑制了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開發,導致人力資源結構上不合理,管理、技術、服務等人員在人數、年齡等比例上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尤其缺少高學歷,國際化人才。

四、如何促進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開發

1.優化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構成結構。

首先應該制定一個全國范圍內的統一的紅色旅游人力資源開發規劃。在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之后,對全國紅區的實際需要進行分析總結,制定合理科學的人才開發規劃;其次,逐步對規劃進行完善。合理的規劃出人才開發的輕重點,實現技能與德育的雙向發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僅應該重視短期培訓,還應該對其進行長期的開發。同時加強對開發過程各個環節的管理;再其次,建設紅色旅游人力資源數據可和信息平臺,對紅區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包括紅區的革命事跡、紅色文化等,會同當地的教育部門等其他部門,建立人才數據庫和信息平臺,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現代化。

2.提高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培訓質量。

首先,促進人力資源培訓的規范化,堅持以人為本,參考市場導向,以經濟效益為培訓的中心,不斷對人資開發過程進行改革,培養更多優質的人才;其次,要將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培訓的首要地位。紅色旅游具有一定的政治性,這就要求人資應該具有合格的職業道德,政治思想等;再其次,在培訓過程中,不斷對培訓的內容和方法進行適當的創新,使之符合紅色旅游的發展要求,對培訓內容進行實時更新,著重培養人才的創新能力以及應急能力,培訓手段應該區域多樣化,促進人才對培訓內容的掌握;建立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考核制度,將培訓情況也作為考核的一部分,提高培訓的質量。

3.建立專業化的人資培訓基地,加大對國際型旅游人才的培養力度。

設立專門的旅游教育機構,定期開展國際性的學術交流活動,為培養國際性旅游人才提供平臺。

篇(4)

總書記指出,旅游是集物質消費與精神享受于一體的活動,二者密不可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未來較長一段時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河南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文化和旅游資源豐富,但與京、滬、粵、蘇、浙等第一梯隊相比,尚不是文旅大省,更不是文化和旅游強省。信陽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有“北國江南、江南北國”之稱。作為中國“茶馬古道”以及河南省實現中原崛起的重要一環,信陽以茶為媒,通過茶葉搭臺,旅游唱戲,發展“茶葉旅游”,培育茶旅文化融合的新型發展模式,已經迎來巨大的歷史機遇。

一、信陽茶旅文化發展現狀

信陽位于河南省的最南端,種茶歷史悠久。東周時期,茶在信陽地區開始種植。近代以來,信陽毛尖先后多次在國際、國內的舞臺上榮獲嘉獎并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和“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等榮譽。自1992年始,信陽開始舉辦茶葉節,迄今為止已連續舉辦29屆,成為信陽的盛事之一。而信陽域內八縣兩區,擁有眾多旅游文化資源———1.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區域內遍布梯田,河流密布,酷似江南風光。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異。信陽市森林覆蓋率近40%.其中,雞公山下每立方厘米空氣中含負氧離子22萬個,比四川九寨溝、福建武夷山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含量高出1~8萬個,是目前全國此類測量的最高紀錄,信陽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全市已建成多個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國家濕地公園,旅游風景區如雞公山、南灣湖、靈山、黃柏山、西九華山等近10個。2.大別山具有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是著名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創建了僅次于中央蘇區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培育出紅二十五軍等多支主力部隊,100余名將軍從這里走向全國,有鄂豫皖革命紀念館、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紅二十五軍出發地等紅色教育基地。以“蘇區首府、將軍故鄉、江淮抗戰、千里躍進”為主線的紅色旅游文化,正在成為大別山區域紅色旅游品牌。茶葉搭臺,旅游唱戲。信陽充分發揮地域特色優勢,以茶會友、以茶興城,通過舉辦茶文化節取得可觀的效益。但由于缺乏統一管理與運營,品牌效應不強。目前市場上比較知名的信陽茶企僅限于文新、五云、藍天、九華山等少數茶企,其茶文化傳播存在散而太亂、行而不遠的局面。

二、信陽茶旅融合發展的意義

(一)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人們經常說詩與遠方,這里的“詩”即文化,“遠方”即旅游。文化與旅游結合,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遠方”,旅游也就更有“詩”意。將旅游與文化相結合,可極大提升文化產業的價值感,同時也賦予旅游更多的趣味性。這是服務地方經濟、傳承并發揚地域文旅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立足于信陽地區豐富的茶文化資源、大別山區紅色旅游資源和特色田園、生態景觀,深入挖掘大別山區民風民俗和農耕文化,在充分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推動茶旅文化融合發展,無論是對茶產業發展還是旅游產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這對于實現地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傳承保護大別山非遺文化,力爭實現富民、宜居的扶貧規劃效果,為大別山地區區域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提升城市影響力

“文旅融合”是一個互惠共贏的過程。它將文化的內涵與價值賦予到旅游中,這能夠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在發展旅游產業時挖掘旅游資源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可以提高文化軟實力。信陽坐擁八縣兩區,除了已經頗有名氣的信陽毛尖,同時擁有豐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資源。信陽毛尖及其所衍生的茶文化都具有良好的市場口碑與吸引力。而信陽區域內的旅游文化資源也是頗具地域特色。通過茶旅融合的方式,以茶為媒,茶葉搭臺,旅游唱戲,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將信陽的經濟作物與精神財產合二為一,打造成一體化、規模化的文旅文化資源,對于提升整個城市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極其重要。

(三)提升地域文化軟實力

對于信陽這座城市來講,茶文化和人文旅游文化便是其文化軟實力的底氣所在。信陽積淀著豐富的茶文化資源、自然旅游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對于發展信陽區域特色文化產業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培育信陽非遺文化產業,探索“非遺+旅游”、“茶文化+旅游”、“茶文化+研學”、“茶文化+文創”、“非遺+文創”、“非遺+民宿”、“茶文化+民宿”等多種形式,探索信陽茶旅融合發展新路徑,拓展茶旅融合發展新模式,打造茶旅融合文創產業新亮點,推動信陽文化產業特色化發展之路。

三、融媒體時代信陽茶旅融合發展的思考及建議

隨著5G時代的到來,融媒體傳播成為新時期提升信陽茶旅文化的影響力、擴大信陽茶旅文化的知名度、降低信陽茶旅文化融合發展的宣傳成本、增加信陽茶旅文化融合發展的經濟效益,從而推動信陽茶旅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媒介手段。

(一)利用融媒體技術,構建信陽茶旅文化大宣傳平臺

一是打造線下宣傳平臺。比如,由信陽市文化旅游和廣電局精心設計宣傳內容,通過各種媒介渠道進行無縫宣傳。當旅客途經或進入信陽境內時,由移動通信公司發送信陽茶旅文化特色信息;定制信陽茶旅文化宣傳特色彩鈴,發動信陽地區居民選用,從而進一步擴散信陽茶旅文化影響范圍;打造茶旅文化相結合的主題廣場、精美廣告牌等,為市民、游客提供線下活動場所的同時,實現信陽茶旅文化的沉浸式體驗,加深對信陽茶旅文化的印象。二是打造線上宣傳平臺。通過廣播、電視、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微信視頻號等線上媒體平臺,結合各自平臺的宣傳優勢對信陽茶旅文化之一進行分門別類推送,讓市民對信陽茶旅文化耳熟能詳并樹立文化自信;同時借助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抖音、微信視頻號等,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視聽結合的圖片、文字、短視頻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信陽茶旅文化的吸引力,擴大信陽茶旅文化影響力與覆蓋面,擴大客源市場。

(二)利用全媒體平臺,打造信陽茶旅文化特色品牌

一要凸顯信陽茶旅文化的精神內涵。通過實地調研與大量查閱讀文獻資料,充分挖掘古今涌現出來的典型的信陽茶旅文化故事及資源,并以此為依托,重新概括信陽茶旅文化的核心精神與內涵,以提高信陽茶旅文化的吸引力。如,依托民間流傳甚久的茶姑“畫眉銜籽”的故事,以此為題材,譜曲、出書、拍攝影視劇等,讓信陽茶文化以多角度多形式呈現,吸引游客到信陽實地旅游。二要豐富信陽茶旅文化傳播的內容。比如,線下文化宣傳機構或民間團體可以通過探索開展茶旅文化讀書會,發展茶文化主題旅游,組織茶旅文化主題文創活動、主題攝影、主題短視頻大賽、主題征文等形式展開相關活動,利用全媒體平臺打造信陽茶旅文化專題網站以及專屬的微博、微信公眾號、視頻號,通過這些媒體平臺,以不同形式將各種與信陽茶文化與旅游文化相關的信息、活動如茶文化節、文旅文化節、博覽會、展銷會等,讓受眾即使不在現場,也能感受到信陽茶旅文化的魅力,并萌發到實地一探究竟的欲望。另一方面,積極開發信陽周邊茶山資源,提升鄉村旅游智慧化水平。借助茶山獨特而秀麗的風景,在城市周邊打造近郊的鄉村旅游景點,如茶鄉康養、山水民宿、休閑茶莊、創意茶會、會展培訓等項目,打造“茶文化”體驗園,吸引游客親身前往體驗采摘、揉捻、炒制、烘干、裝罐等信陽茶的制作全過程,并欣賞茶藝、茶歌、茶舞等藝術,讓信陽茶文化與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讓游客對信陽茶旅文化留下深刻記憶。

(三)加強新媒體人才隊伍建設,為信陽茶旅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加強信陽當地產學研合作。通過與當地高校合作,聯合培養專門性的茶旅文化專業人才;依托高校現有開設的旅游、茶藝、茶文化等課程,使學生能夠深入領會茶藝內涵,熱愛信陽茶文化,為茶旅融合發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二是政府部門加大對茶旅融合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建立茶旅文化相關的大師工作室、茶旅文化體驗館、茶旅文化專業培訓點等方式,加強對信陽茶旅融合專門性人才的培養力度,以及結合當地特色對茶文化、旅游文化經營者及負責人的專門性指導,力爭形成政府搭臺、高校唱戲、企業參與的茶旅融合發展氛圍。

參考文獻:

[1]葛振:《賦能“文旅+多產業”新業態助力提升沈陽城市文化軟實力》,《第十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21年4月

[2]李明軍:《全域旅游視角下信陽市茶旅融合發展對策研究》,《福建茶葉》2021年第4期

[3]王彬:《文旅融合進入深化期高質量發展引領前進步伐》,《中國文化報》2021年8月6日

[4]李峰:《信陽市茶旅融合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西部旅游》2021年第4期

[5]胡玲:《全域旅游視角下信陽市茶旅融合發展探究》,《商業經濟》2020年第8期

[6]郭文茹:《鄉村振興背景下信陽市茶旅融合的SWOT分析》,《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20年第3期

篇(5)

千百年來,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及歷史發展進程等因素影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筆者生活在位于山東半島中部的濰坊市,這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名城,區域文化源遠流長,被譽為世界風箏之都。作為歷史古州名郡,濰坊古屬齊魯之邦,漢唐時置北海郡,宋金時期改為濰州。古北海特殊的地理環境為區域文化的生成創造了前提,下面,我們就以北海(濰坊)文化為例,來談一下區域特色文化的建設與傳播。

區域特色文化的內涵

歷史文化遺存主題。歷史文化遺存,既濃縮了悠久的歷史,也傳承了優秀的文化。濰坊在上古時期屬于東夷文化圈,古代文化遺址星羅棋布。目前,濰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共有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達到47處,僅古遺址、古建筑、古石刻和遺像等不可移動文物就有1800多處。這些古代文化源遠流長、恢弘大氣、絢麗多姿,具有獨特神韻。

風景名勝主題。風景名勝是重要的旅游資源,保護和宣傳風景名勝,可集中揭示風景名勝的文化內涵,促進旅游文化的繁榮。如濰坊市臨朐縣的石門坊,不僅山奇水秀,更以紅葉而著名,為我國五大紅葉景觀之一,齊魯紅葉為之冠。位于濰坊青州市南郊的云門山,屬泰沂山脈,是山岳景觀與人文景觀和諧統一的自然風景區,主峰海拔421米。平野拔笏,松蔭覆足,雖不高而有千仞之勢,自古為齊魯名山,素有“東齊秀色”之稱。云門山景區以“古、奇、峻、曠”為特色,集書法、石刻、民俗、宗教、自然景觀為一體。

名人主題。綿綿的歷史長河中,在各個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名人,宛如朵朵浪花,折射出文化之光。以本土籍的名人為線索,追尋名人成長的蹤跡,建立名人檔案,使之成為研究名人及相關工作領域的第一手材料,是特色文化建設的一條重要途徑。如濰坊學院的名人館,里面收錄了濰坊地區100多位不同時期的歷史名人,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晏嬰、漢朝的經學大師鄭玄、北魏的農學家賈思勰、北宋名臣王曾、清代重臣劉墉和現代的革命先驅王盡美、當代著名作家臧克家等。

名優特產主題。名優特產是各地經濟發展的標志與成果,是為當地經濟服務的重要手段。在濰坊地區盛傳這樣一段順口溜:“煙臺蘋果萊陽梨,比不上濰坊的蘿卜皮。”上乘精品濰縣蘿卜,清香,汁多且甜,皮微辛,甚是可口。還有如今濰坊的壽光市,是國務院命名的“中國蔬菜之鄉”,擁有全國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每年一屆的蔬菜博覽會,更是菜界一絕,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客,形成傳統特產與現代旅游的絕妙配合。

民俗文化主題。民俗文化源于民間,流傳、發展于民間,是人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濰坊風箏、楊家埠木版年畫、高密撲灰年畫、剪紙、聶家莊泥塑、濰坊核雕、諸城派古琴、茂腔等13 個項目,被確定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楊家埠木版年畫、高密撲灰年畫、濰坊地區的茂腔等被確定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濰坊的嵌銀漆器、仿古銅、核雕、刺繡、布玩具等傳統工藝也享譽海內外,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

地方音樂主題。濰坊擁有燦爛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有民間歌曲――號子、小調等;民間舞蹈――秧歌、花燈、小章竹馬等;曲藝音樂――大鼓、快書、濰縣說書等;戲曲音樂――茂腔、周姑子戲、呂劇等;民族器樂――青州挫琴、諸城古琴等。所有此類,無不是土生土長、深深根植于黃土地的民間音樂形式,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至今流行不衰。

紅色教育主題。紅色文化是豐富的黨史教育資源和紅色旅游資源,是弘揚光榮傳統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素材。例如,位于濰坊諸城市枳溝鎮大北杏村南側的王盡美故居,2006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位于濰坊諸城市枳溝鎮大北杏村西南嶺上的王盡美紀念館,不僅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成為現代紅色旅游亮點。

歷史紀念地主題。如濰縣(濰坊市的前身)集中營,位于濰坊市奎文區虞河南岸。1883年美國基督教長老狄樂播來濰,利用《》中清政府的賠款,在濰縣教友的幫助下,建成濰縣樂道院,此后成為昌濰(濰坊建市之前稱昌濰地區)一帶的教會、教育和醫療衛生中心。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將中國淪陷區內的許多外國僑民強行關押,樂道院被日軍改造成集中營。據統計,這里最多的時候曾被關押過2008名外國僑民。

宗教文化主題。1988年至1990年,濰坊諸城市發現一處佛教窖藏遺址,出土石造像殘體400余件,為北魏晚期(520年)至北周初年(572年前后)所造,其中以北齊時期的造像最為精美,印證了當時崇尚佛教的社會風氣。另外,較為著名的石造像,還有云門山石窟造像、駝山摩崖石窟造像、石門坊石窟造像和沂山石造像等,成為研究佛教、道教興衰和社會歷史的重要實物史料,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其中青州市駝山摩崖石窟造像群,1988年被定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促進區域特色文化建設與傳播的意義

為經濟建設提供服務。隨著社會現代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來臨,人類社會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世界經濟發展也越來越呈現區域化特征。當前,文化與經濟的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經濟增長中文化的推動力越來越突出,經濟效益中的文化附加值越來越明顯。今天的區域經濟來源于昨天文化的弘揚,經濟與文化應該是協調發展、同步前進的。

不同的區域文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特色資源,利用地域文化資源,開展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來招商引資,文化主動為經貿服務,帶動經濟起飛是目前區域文化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成功范例。濰坊是山東半島城市群重點城市,是沿海重點開發開放城市。現已形成機械裝備、海洋化工、紡織服裝、造紙包裝、食品加工、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有45種主導產品,生產規模居全省同行業第一,32種產品居全國同行業前列。機電、化工、紡織、電子、旅游等是濰坊經濟的支柱行業,在全國有著較高的知名度。目前,濰坊正在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將城市逐步建設成為“兩基地、兩中心、一樞紐”。例如,作為著名的世界風箏之都,按照“風箏牽線、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宗旨,濰坊已成功舉辦了27 屆國際風箏會,許多土特產品也隨著風箏享譽海內外。北海(濰坊)瀕臨渤海,擁有豐富的海水資源,人們自古享有漁鹽之利,現今又在這里建立了亞洲最大的海洋化工基地――海化集團。文化作為產業在經濟過程中直接運作,創造出豐厚的經濟效益。濰坊鄉土氣息濃郁的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就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游客來此參觀和購買年畫、風箏等民俗工藝品。

總之,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文化建設必須結合起來,只有讓文化融入經濟、服務經濟,才能促進經濟發展。

大力弘揚人文精神,提高全民素質。人文精神是構成社會凝聚力以及提升文化品位和區域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寬仁尚德、務實開放、兼收眾長是北海文化的精髓。出生于夷濰(現濰坊高密)的齊相晏嬰曾提醒人們“凡有血性,皆有爭心,故(利)不可強,思義為愈”,體現了把利益追求建立在合乎道義基礎上的意識。同時,北海文化中還體現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品格,具有因勢趨時的特點。新時期尤其要弘揚北海文化精神, 塑造北海人獨特的人文品格, 把北海文化的內在精神,融化到人們的思想和行動中去。為此,在區域文化建設中,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創建活動,做到商業文化、企業文化、社區文化的協調發展;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強化人文精神在人的各個階段的培育,力爭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融入區域經濟、文化、法治發展的各個角落之中。通過文化的作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導人們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意義,使人不僅在物質生活上,而且在知識、道德、審美諸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

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沒有文化,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建設和諧社會,很大程度上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思想靈魂和精神實質。相應地,追求社會和諧的實踐又會推動和諧文化的發展。建設和諧文化,可以有效地調節社會關系,化解各種矛盾,形成和諧和睦的社會秩序。處理好新形勢下的社會矛盾, 需要全面運用政治、經濟、法律、思想、道德等各種方式。培育和諧文化,倡導和諧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種重要方式。建設和諧文化,可以發揮文化的調節和整合作用,幫助人們用正確的立場、觀念和方法觀察社會,尤其是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減少思想認識上的片面性和極端性;能夠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自覺遵守社會的法律、道德等規范,形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良好風尚。這對于調節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能夠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基礎性作用。

對于一座歷史古城來說,和諧既是形象、品牌,也是環境、資源。構建和諧城市是濰坊市800多萬人民的共同愿望。當前,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對和諧文化建設提出了具體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下工夫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諧的思想價值觀念,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思想認識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使崇尚和諧、維護和諧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推動形成誠信友愛、融洽和睦的人際關系,使和諧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重要價值取向。

區域特色文化建設與傳播的措施

文化是人類的記憶,一個個名人、一道道風景,都是地區文化的靚麗名片,建設與傳播區域文化是提升社會價值的一項重要舉措。

設置研究機構,健全研究隊伍。研究機構和研究隊伍是挖掘區域特色,為現實服務的技術保證。2004 年在北海(濰坊)文化研究中心的基礎上, 在濰坊當地的高校――濰坊學院成立了“北海(濰坊)文化研究院”。北海(濰坊)文化研究院下設北海(濰坊)文化與現代化研究、地方文學與方言研究、北海(濰坊)書畫與工藝藝術研究和地方音樂與戲曲研究等4 個研究所。聘請省內外知名學者參與研究,組建了一支以高校學術骨干為主、由專兼職人員構成的研究隊伍, 形成了多學科聯合攻關的新格局。組織上的重視、機制上的完備和經費上的保證, 有力地整合了當地學術研究力量, 推進了北海(濰坊)文化的研究進程。

充分發揮區域學術文化和地域資源優勢, 傾力打造區域文化品牌。例如,近年來,經過不斷探索與研究,北海(濰坊)文化在區域特色方面凝聚了諸多方面的成果。公開發表了系列學術論文,出版了具有地域性文化的學術專著,并積極參與國家及省級民俗史志研究等專項課題,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成為促進區域文化建設與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

篇(6)

時期,國難當頭。江安中學——這座干部的熔爐,奔涌出多少抗戰鐵流,他們以赤誠之愛,澆鑄出中華民族精神的豐碑。

時期,風雨如晦。江安中學——這個人才的搖籃,養育了多少熱血志士,他們以忠誠之心,追尋著華夏大地新生的曙光。

和平崛起時期,百舸爭流。江安中學——這塊老區的花圃,綻放了多少芬芳桃李,他們以篤誠之志,構筑了神州大地靚麗的風景。

紅色孕育了赤誠。72年來,江中人秉承紅色的理想,把紅色的印記滲透到每一代師生的心靈深處,轉化為一種品性,一種氣度。

二、赤誠孕育真誠

“做真人,行誠篤。”在改革開放風起云涌的今天,江中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以“真誠”呵護著這方凈土。學校堅持“以質強校為第一方略,創新管理為第一要事,校風建設為第一抓手,環境打造為第一載體,幸福校園為第一追求”的“五一”舉措,傾力打造“五精”型文化校園:精致的教師形象、精細的工作態度、精心的育人課堂,精品的萃英氛圍,精彩的教育質量。全校師生“做事講認真,相處貴真誠”,真誠做人、真誠管理、真誠服務。

學校始終秉持“以人為本,文化關懷”的辦學理念,著力建構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健全、依法辦學、尊重知識、愛惜人才。除在學校顯要位置設立校務公開欄、開展“我為學校獻一計”及四個意見箱等“傳統規定動作”外,還將黨員干部聯系師生談心談話制度常態化和長效化,要求所有黨員干部利用生活會、座談會、個別談話等多種形式開展“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面對面”談心活動。每個行政人員都有若干由學校統一制作的“談心記錄單”,將談話對象的基本情況、談話原因、談話內容、談話形式、談話反饋等情況進行及時、如實地記錄,每周交行政辦公會匯總交流。

學校不定時、不定地、不定人召開“小型教代會”,大家就學校發展中的一個或幾個話題,獻計獻策,群策群力。小型教代會”成了一個平等交流的平臺、一個智慧碰撞的平臺、一個求真務實平臺、一個民主管理的平臺。教師們驚喜地發現:破舊辦公桌椅及時更換了,辦公環境整潔舒適了,食堂飯菜品種豐富了,生活用熱水不用費心了,學習培訓更有針對性和實效了……諸多快事不一而足。教職工們工作生活更舒心、安心、稱心、順心了。

學校精心實施五大工程。一是師德師表工程。要求教師在師德上行為示范、愛生如子,在業務上嚴謹治學、授人以漁,在工作上合作互助、真誠奉獻。二是青藍提升工程。堅持“以老帶新,以新促老”,資源共享,攜手共進,激發教師隊伍的活力。三是研教協進工程。創新自主研修、同伴互助、學術沙龍、校際聯動等研教方式,打造優秀學術團隊。四是筑臺助推工程。評選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壇新秀,舉行“真誠杯”教學比武,為全體教師創造機會,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五是人文關懷工程。積極打造安心樂教的溫馨校園,讓教師時時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處處體驗到真誠的尊重與關懷。

以人為本,鑄魂強師的舉措搭建了教師成長的“立交橋”,多元、多維、多向的培養機制助推著教師群體的騰飛,也逐漸鑄就了一支頗具老區風采的“五特”型教工團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合作,特別能攻關,特別能進取。近幾年,由江中教師獨立主持或參與研究的國家級、省市級課題達24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據不完全統計,有495篇論文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282篇論文獲市級以上等級獎。學校先后涌現出數十名全國模范教師、特級教師、江蘇省科普工作先進個人、南通市學科帶頭人、南通市骨干教師、南通市先進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優秀班主任等。十多位教師參加省市學科優秀課評比、教師基本功大賽,均取得優異成績,獲一二等獎。

在歷史的傳承和現代教育理念的融通中,學校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開展“六真誠”系列教育活動:對自己真誠,做一名求真向善的人;對父母真誠,做一名孝敬父母的人;對他人真誠,做一名樂善好施的人;對集體真誠,做一名熱愛集體的人;對社會真誠,做一名奉獻于社會的人;對祖國真誠,做一名立志報國的人。全員、全程、全面育人的德育模式,務實、求新、濃郁的真誠教育,催開一樹繁花。于是,就有了貧困的學子感受溫暖的笑容,有了給親人的真誠表白信,有了搶救落水兒童的英雄壯舉,有了上百次拾金不昧的記錄,有了社區敬老院老人的夸獎,有了20多家單位給學校送來的錦旗和表揚信……

讓每一個精靈都自由翱翔,讓每一個學生都幸福成長,這是江中人的執著追求。學校開發的體藝“2+1”項目活動課程、科技活動課程、學科類活動課程、社會實踐課程等,有寬度、有跨度、有力度、有厚度,讓學生真誠地感動于課程文化所彰顯的魅力。

在第八屆如皋市中小學獨唱、獨奏、獨舞比賽中,石涵宇同學獲得十佳歌唱選手榮譽稱號,祝蘇君、盧心雨等同學獲得十佳民樂選手榮譽稱號。在如皋市第六屆校園文化藝術節上,學校榮獲優秀展演組織獎、優秀節目組織獎、曲藝小品節目創作和表演一等獎。在全市陽光體育運動會上,學校劍術表演贏得滿堂喝彩。學生參加“如皋之韻”美術、書法和攝影作品比賽、全國網絡讀書競賽、全國“金鑰匙”小發明創造暨科普知識競賽、“世紀杯”作文大賽等,紛紛斬獲大獎,可謂捷報頻傳、好戲連臺。

從2006年至今,學校連續八年榮獲如皋市高中教育教學綜合評估一等獎。曾榮獲“全國青少年科普創新示范學校”“江蘇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健康促進學校”“江蘇省平安校園”等數十項榮譽。近年來,全國各地教育界有上千人次來校考察學習和掛職鍛煉。

三、真誠根植江中

篇(7)

自古以來,衡陽就一直是湘南重鎮和歷史文化名城,書寫過無數輝煌。遺憾的是在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轉型時期,由于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方面的稍嫌滯后以及城市發展定位方面的模糊和欠缺,衡陽走過一些彎路,錯過了一些較好的發展機會。然而,近年來,隨著“三個標志性工程”和“四大工程”的穩步推進,雁城衡陽“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正朝著把衡陽建設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制造業基地、湘南重鎮、衡陽人民引以為自豪的現代宜居城市的目標迅速邁進。GDP總量、人均收入等各項經濟數據也都在表明,雁城正在努力重塑昔日輝煌。

一、文化是城市發展的源動力

衡陽經濟正在步入發展的快車道,GDP總量連創新高,城市影響力和綜合實力與日俱爭,湘南大地一顆耀眼的明珠也待發出熠熠光輝。然而,一座城市的魅力和競爭力并不僅僅在于它的GDP數據和發展速度等物質或顯性層面的景象,也包括城市精神、文化等隱性層面的東西。城市的發展需要外在的機遇和內在的發展動力的契合點。外在的機遇也許可遇不可求,但內在的發展動力即城市文化內涵應該是這個城市精神的核心,應該是城市發展的動力源。

城市是經濟發展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載體。歷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歷史文化資源既是一個城市發展之本,也是城市的個性和品位所在。歷史淺薄、文化底蘊不深的城市是缺乏魅力、沒有特色的城市。近年來,許多城市非常重視城市發展與文化建設的結合,大力倡導軟實力建設,而雁城衡陽要想真正成為湖湘名城、中國名城乃至世界名城,文化這張名片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是當前衡陽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城市文化軟實力是城市所特有的核心價值觀和思想吸引力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等城市整體精神風貌的體現。因此,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必須根據自身歷史、文化資源準確的定位,走一條符合自己市情的發展之路。就衡陽來講要提升自己的軟實力進而文化興市,首先要有自己獨特的城市文化,而衡陽文化核心競爭力或者說最能代表衡陽城市文化和精神的那就是衡岳文化。

二、衡岳文化

什么是衡岳文化?衡岳文化指的是衡陽建城以來以衡陽市為中心區域以及所覆蓋的周邊地區廣大民眾所創造的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總和。衡岳文化是一種區域性的歷史文化形態,它是古楚文化的余緒,近代湖湘文化的源頭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

衡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受兩種因素的影響:一是人文傳承。2000多年的歷史積累起衡陽深厚的人文底蘊。祝融狩獵,舜帝南巡,大禹治水,這里點燃了中華文明的最初火種;炎帝家耕,蔡倫造紙,演繹著人類文明一頁又一頁絢麗華章;石鼓書院,張、朱熹在此講學論道,桃李滿天下;湘西草堂,思想家王船山著書立說,開六經生面,為世人矚目。另一影響因素是自然環境。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出獨特的群體個性,地理環境對某個民族或某個群體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雁城衡陽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四周高山環繞,地勢周高中低,南岳衡山為五岳獨秀,湘江、蒸水和耒水匯聚于此,是一方天成的“風水寶地”。遠離省府、深居湘南內陸的閉塞養成了衡陽古樸不管保守的民風;便利的水陸交通,受中心文化約束又使衡陽人能自辟徑,保有“獨立自由之思想”。衡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內容上看,大體可以分為山岳文化、書院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名人文化等。

三、提升衡陽文化軟實力具體途徑

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一種文化要有較強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它首先應該是彰顯地域特色,符合當地民眾心理期待,展現當地民風民情,能凝聚民心增強民眾歸屬感和向心力的一種人文精神。衡岳文化是衡陽人的精神寄托的前進動力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既有的文化既要繼承又要創新,打造衡岳文化,提升衡陽文化軟實力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來建設:

1.打造“雁文化”,積極營造城市精神

建設“文化衡陽”,應當創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城市精神。衡陽,“北雁南飛,至此歇翅停回”,故又名雁城。然而,“雁城”這個別稱卻影響式微。這跟衡陽人自身的忽略和漠視,缺乏建設和宣傳不無關系,而提升衡陽文化軟實力“雁文化”的塑造不可或缺。在國人心中,雁其實很受推崇,一群遷徙的大雁,在飛翔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如狂風、雨雪、天敵等一系列的困難,但雁陣在面對這些困難時,用變換的隊形減小阻力,用明確的分工保證每一個成員的安全。隊伍中縱使有老弱病殘,縱使路途遙遠,整支隊伍總能有序地到達目的地。大雁這種無懼困難、團結協作、不離不棄、勇往直前的精神正與衡陽千百年來傳承的精神風貌相契合。因此,應大力興建大雁主題公園,在人口聚集和人口出入流量比較大的廣場建大雁雕塑,大力打造并宣講雁文化,塑造當代城市精神。同時以大雁作為城市的吉祥物,可以增強市民的環保意識和人文意識,營造“客來雁城不思歸”的文化氛圍。

2.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和革命人物

衡陽人在歷史近現代的革命史、抗戰史和解放史涌現出一大批愛國之士,他們為國拋頭顱灑熱血敢于擔當的精神,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匡時濟世的無私情懷為后人所敬仰。“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展現出先烈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衡陽保衛戰中,方先覺將軍帶領第10軍英勇抗擊日軍47晝夜,殲敵數倍于己,是抗戰史上極為慘烈的一場孤城保衛戰。給抗戰史上書寫了可歌可泣、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都是衡陽史上壯烈悲情不可抹滅的一頁,要加強對英雄革命人物及其事跡宣講,對革命行為進行謳歌,應加大對夏明翰故居、衡陽保衛戰紀念館、陸家新屋、故居等遺址及場館的修繕和維護制作專題片進行宣講,讓更多的后輩明白懂得衡陽的歷史以及眼下幸福得來之不易。

3.打造文化品牌,大力建設旅游文化

壽岳衡山一直是使衡陽享譽中外的旅游品牌,曾有人言“張家界是一幅畫,南岳是一本書”, 南岳是一座有著四千年文化歷史的名山,文化積淀十分深厚,尤其是壽文化蔚為壯觀,自古享有“壽岳”之譽。因此,應加強壽岳文化建設,拓展其內涵、挖掘其,把壽文化與養生文化、保健文化等聯系起來。同時,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打響“壽岳”品牌,全面提升了名山的旅游品位。同時,創建并完善“壽岳文化走廊”項目,以傳承、弘揚、發掘南岳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以強化點綴、突出特色、創造精品為原則,以亭臺樓閣、花卉圖案和雕塑石刻為主要內容。定期舉辦(下轉第20頁)

(上接第50頁)“壽文化節”,邀請國內外名家登山講學,暢談壽岳文化,增加衡山及衡陽的知名度和影響。

4.開講設壇,延續衡陽歷史文脈,增強文化品位

衡陽人杰地靈、鐘靈毓秀,自古以來文人匯聚、才賢倍出,衡陽先民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它是我們文化之脈、藝術之根。這些文物古跡、歷史遺存的應得到應有的重視。如珠暉塔、來雁塔、湘南學聯、申公館、彭公館、石鼓書院、古樟公園等。對這些歷史文化遺跡應予妥善的維修和保護。

對這些歷史文化和古跡遺址加強宣講,讓廣大市民熟稔這些文化,如衡陽電視舉辦的《湘水明珠大講壇》、《石鼓書院大講壇》就是兩檔定位于大型歷史文化類欄目,它遍請衡陽的精英知識分子,也邀請國內名家,如余秋雨及他的講座《城市與文化》,該欄目選的題材也多是跟衡陽的歷史文化政治有關的經典故事,這些講解對于市民了解衡陽歷史文化,增強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文化品位有大的幫助。

5.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三江六岸風光帶

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必須加強文化基設施建設,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占領社會主義文化陣地、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強民眾審美能力、培養民眾審美情趣,提高民眾的文化綜合素質的必備條件。具體做法包括興建圖書館、文化站,美術館、博物館、大劇院、電影院、會展中心等,興建大型休閑文化廣場和主題公園。

衡陽市為湘水、蒸水、耒水三水環繞,近年來在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沿江風光帶正在有條不紊加緊建設中,風光帶的建設大大的改變衡陽的面貌,也給廣大市民的文化休閑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市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化氛圍日漸濃厚。

6.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大力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抓好三項工作:深入開展文化下基層、服務進農村的活動;擴大城鎮社區公共圖書網點分布,努力推進我市社區文化建設;創新投入機制,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公益文化領域。扶持文化支柱產業。重點加大對新聞出版業、動漫產業、文化旅游業的扶持力度,著力建設好印刷產業基地、動漫產業基地。

篇(8)

21 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經濟和文化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現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在現代商品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商品的文化內涵、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實質上構成了商品流通和布局的內在依據。同時,文化、科技在投入產出中的貢獻率越來越大,智力優勢正在取代傳統的自然資源優勢。現代市場的發展也要求企業更加注重商品消費的心理元素和審美要求,產業運作中文化關系、道德關系,精神紐帶與產業鏈接,物質紐帶,利益關系有著不可或缺的相輔相成的重要互補作用。文化、精神、道德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成為直接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文化創意產業以“投資少、高附加值的產品,”成為一個朝陽產業,是國家和地區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方向。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一些發達城市的支柱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國東部地區城市紛紛建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利用原有資源,搭建公共服務平臺,聚合各種產業要素,形成首都文化創意產業集群、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珠三角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滇海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川陜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中部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等六大具有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以北京為核心,已經形成文藝演出、影視制作、古玩藝術品交易等優勢產業集群;長三角的上海、杭州、蘇州、南京的工業設計、室內裝飾設計、廣告策劃產業集群;珠三角的廣州、深圳的廣告、影視、印刷、動漫、會展業產業集群;中部以湖南長沙的電視廣播產業已形成獨特的創意產業鏈。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基本處于集群發展的早期,在國際市場上的集群競爭力不強。[1]

烏魯木齊七坊街成立于2009年4月28日,是對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的探索。文化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靈魂,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而特色文化街正是這種將文化與經濟一體化的表現形式,使之相得益彰的獨特經濟和文化現象,它不僅為烏魯木齊這座美麗的城市增加了一個獨特的魅力,而且成為代表中國城市活力和特色的名片。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特色文化街是傳統的商業街進化,是一種文化創意產業,盡管它的形式是商業街,其目的是為了促進企業的繁榮,但它最大的特點和核心價值,仍然是通過特色產業聚集、優化,通過注入和各種各樣的文化元素,形成一個獨特的產業文化性能和競爭力。這樣說來,特色街群即是一座城市的吸引力所在。

烏魯木齊本身就是一個擁有諸多具有特色的文化內容的城市,特別是維吾爾族民間工藝豐富多彩,魅力無窮,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璀璨奪目的奇葩。對于七坊街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當然是少不了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美術元素。民間藝術都來自市井和勞動人民,它與人們的生產、生或、風俗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并以其通俗的形式、間接的造型、多方面的功能,滿足老百姓在精神和物質上的需求,同時又較為容易被廣大的勞動者掌握和運用。新疆維吾爾族民間藝術發源于新石器時代,歷史上的民間藝術,不論是原始彩陶、石器,還是農耕時代的雕塑、繪畫、工藝、建筑、服飾、音樂,歌舞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并且以其獨特的少數民族特色。在維吾爾族民間藝術的歷史,因為它源于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以家族式、部落式和師徒相授的方式為主要傳承方式,加上長期以來的地域、文化、技術的封閉,使其保持了原來的藝術韻味,具有一種跨越時空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

維吾爾族的民間工匠技術精湛,我們在巴扎上欣賞到的各種手工藝品,充分顯示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維吾爾族的民間工藝主要包括:

首先是金屬工藝。銅器制作,維吾爾族的銅制工藝一般以紅銅為原料,經過冷砸成型,打制出銅容器、盛具、飲器和裝飾品,在這些器物的表面雕刻出或單一或成組的圖案花紋。而花紋的題材一般都是植物樣式等。金銀首飾,這些來自民間的藝人,通過嫻熟的技藝創造出種類繁多,做工細膩的首飾;小刀,特別是英吉沙縣的小刀,是維吾爾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有數百年的生產歷史。它造型美觀,刀體整齊光亮,刀口鋒利,刀把上鑲嵌著銀、銅、玉、骨、寶石等,組成民族風格具有的圖案,并配有精致的刀鞘,便于攜帶。

第二是紡織品工藝。有馳名中外的新疆地毯,是代表維吾爾族悠久歷史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它以其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著稱于世。深受維吾爾族喜愛的地毯圖案有伊朗式、艾地亞勒式、阿拉爾式、恰其瑪式、夏姆式阿那古麗等,花紋大都整齊、對稱,線條粗獷,色彩對比強烈;有美麗的艾德來斯綢,艾德來斯綢是采用古老的扎經染色法工藝,按圖案的要求,在經線上扎結進行染色的一種綢料,深受維吾爾族婦女喜歡。艾德來斯綢最常見的圖案是巴旦木花、木板紋花和梳子花等圖案;有維吾爾族民間印花布,它是維吾爾族典型的手工藝品。它的最大特色是把手工的、獨創的印染技術和民族風格的圖案融為一體,具有裝飾趣味和濃重的鄉土氣息;有維吾爾族的傳統花帽,維吾爾族不論男女老幼都喜歡戴繡有各種花紋的花帽,因為它不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為生活禮儀中的需要;還有就是維吾爾族繡花枕頭,它不僅是生活用品,而且也是一種工藝品。枕頭上用刺繡、補納、編織等手法繡有各種花卉、水果、禽鳥等圖案,非常美麗。

第四是木器工藝,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維吾爾族木箱。維吾爾族每個家庭的居室內都有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木箱,除有實用價值外,還具有一定的裝飾作用。維吾爾族家庭木箱主要有鑲嵌花、彩繪花、雕花木箱三種。紋樣雕刻在本色木箱面上,顯得樸實無華,古香古色。還有搖床,樂器,木質器皿等不同形式的木器。[2]

第五是陶器,新疆的陶器工藝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這些陶器造型古樸,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民族特點。質地厚重結實,充滿了藝術魅力。

第六建筑裝飾,維吾爾族無論是宗教建筑還是民居建筑的裝飾都十分的講究。造型上的裝飾手法繁復,建筑上的裝飾圖案是維吾爾族建筑的最大特點,主要的裝飾有彩繪,石膏雕花,磚雕、木雕、琉璃磚、木拼花、磚拼花等。

還有些其它工藝,如制作氈毯、馬具、造紙等。這些工藝在歷史長河中經過錘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在長期的創作過程中,維吾爾族形成了自己的審美意識,而這種審美意識通過工藝生產體現出來。從造型、圖案和色彩中表現出來。

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其民間工藝不僅是伊斯蘭教偶像禁忌的結果,也不僅是在生活中起到裝飾功能,它體現的是維吾爾族長久以來對世界的認識和對大自然表現出的尊重和親近,體現的是維吾爾族人們的生活面貌,以及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點。

在制作工藝品的過程中,基本表現以伊斯蘭教文化為核心的宗教情感。其造型即受伊斯蘭文化影響,另一方面也是伊斯蘭文化之前本土文化的體現。

在工藝品上的圖案以抽象的植物紋飾和幾何紋飾為主,維吾爾族常用的植物紋飾主要有巴旦木、四瓣花、六瓣花、八瓣花、石榴花、無花果、大麗菊、波斯菊、麥穗、棉花、豆莢及藤、蔓、芽、蕾等植物,此外漢族常用的玫瑰、芍藥、牡丹、葵花、梅花、荷華等也經過變化而大量使用,而火形紋、萬字紋、古錢紋、回紋、阿拉伯字母等也穿插使用。還包括各種自然現象,和山水風景等,同時又有寫實的表現,生活、生產用具,各種飛禽走獸,建筑樣式。而圖案結構則大致有自然形、幾何形或自然幾何結合形,紋樣結構則有適合紋樣、單獨紋樣、二方連續紋樣及四方連續紋樣等等。

在沙漠和綠洲環境中,對于生命的渴望和在生存環境中植物作為重要生產資料的同時,維吾爾人對植物表現出極大地關注,并且轉化為藝術所表現的對象之一。植物紋飾的產生和廣泛使用,可追述到古代維吾爾祖先“由畏天而拜,由信天而敬”的原始樸素的自然觀,和維吾爾族每個歷史時期的文化自然觀。

在維吾爾族民間工藝中,常用是色彩包括紅色、綠色、藍色、白色、黑色。這些顏色經過長期歷史沉淀而成為人們崇尚的顏色,色彩的運用熱烈而豐富,偏向使用純度高的固有色,注重色相、冷暖、明暗的對比,在色彩的使用上適應各類建筑、紡織物、生活器皿等不同的裝飾功能。

維吾爾族早期信仰過薩滿教、拜火教、祆教和其它多種宗教有關。薩滿教崇拜火神,紅色為主。認為火神不僅會賜給人們以財富和幸福,還可鎮壓邪惡。維吾爾族崇尚紅色有著悠久的歷史。 公元七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在阿拉伯游牧民族產生和傳播。在沙漠地區,綠色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是穆斯林民族傳統的顏色,被伊斯蘭教視為一種神圣的顏色。維吾爾人喜好藍色,也源于維吾爾族古人信仰薩滿教。薩滿教崇拜自然,當時,所有天地太陽,山脈和河流,閃電雷聲等自然現象,人們都會崇拜。對藍色天空的喜好也是屬于對自然崇拜的一種而世代相傳,逐漸演變為這種色彩喜好的民族心理。在新疆維吾爾族眼中除了是土地的象征,也象征著沙漠的顏色,它代表了新疆維吾爾族的生存環境。新疆維吾爾人對黃色的喜愛,也是起源于薩滿教對自然的崇拜。新疆的維吾爾族崇尚白色,主要來自中世紀伊斯蘭教的誕生地阿拉伯喜歡白色的習俗。阿拉伯地區天氣炎熱,太陽輻射強。阿拉伯人戴白色的頭巾,穿著白色的長袍,住白色的石頭建筑的房屋。這個習俗一代代沉淀在穆斯林民族的審美意識中。黑色,給人以莊重和素雅的感覺。新疆維吾爾族喜歡黑色,和喜歡白色一樣,主要來自伊斯蘭教的誕生地阿拉伯人崇尚黑色的習俗。

此外,新疆維吾爾族喜歡使用對比強烈,艷麗的顏色。這不僅是因為新疆維吾爾族人個性活潑、開朗、熱情,同時新疆的環境大多是廣闊的戈壁沙漠,自然顏色比較單調。新疆維吾爾族色彩文化廣泛而豐富的,認識它,了解它是為了更好的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

我們將維吾爾族民間藝術放在維吾爾族社會生活的環境下,結合維吾爾人的家庭生活、風俗習慣、,日常生產等,就能夠了解到維吾爾族的民間工藝反映了維吾爾族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表現文化藝術的特殊方式。正是維吾爾族文化在人類不同文化中有的獨特形式,體現了維吾爾族民間工藝的內涵和價值。

總之,新疆維吾爾族的民間工藝,是根據本民族的特點、生活習慣、自然環境和材料來源,經過歲月的淬煉演化形成的。民間工藝是新疆維吾爾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新疆維吾爾族信仰的物化形態和藝術表現形式,是民族情感和宗教文化的結晶。

參考文獻:

[1]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及園區發展現狀與問題 .[DB].http://

[2]維吾爾族的民間工藝.[DB].http://

[3]文化建設案例叢書編委會.文化建設案例 第一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4]徐清泉.維吾爾族建筑文化研究.[M]新疆:新疆大學出版社

[5]劉茜,劉國防等.維吾爾族:歷史與現狀[M]新疆.新疆大學出版社

篇(9)

以沙灘三賢為核心的湘川書院,崇尚讀書、倡導廣泛閱讀。而現在的現狀是沒有閱讀的習慣,溫總理曾說: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我們在傳承這一優秀歷史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的教育特點,將尚讀教育作為我們的特色文化,提出了“閱讀天下、豐樂人生”的辦學理念,試圖通過閱讀,為學生奠定一個豐富、快樂的人生基礎。閱讀天下包括閱讀天下的經典書籍和閱讀天下的人物事理:豐樂人生,是閱讀天下要實現的目標。通過閱讀天下,不僅充實學生的知識使學生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還要使過上學生快樂幸福的人生。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享受閱讀的快樂,快樂的充實自己的人生.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校訓,以“現代書苑、讀書樂園”為辦學目標。

二、打造書苑環境文化,營造閱讀氛圍

書苑文化是指在繼承湘川書院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將現在的學校打造成一個書香學苑,以“書”育人,讓學生浸潤書香,彼此交流,使其成為一個學術、文化薈萃之地。近年來,學校投入大量經費用于校園環境的改造,欲打造書香氛圍濃郁的“書苑”學校:一進校門,抬頭便可見文化墻上有崔巒先生題寫的“閱讀天下,豐樂人生”的辦學理念;拾階而上,操場邊上有“尚讀”文化花池,文化石上剛勁有力的字跡由著名的沙灘文化研究學者黃萬機先生題寫;操場左側的貴州文化墻述說著貴州文化的輝煌歷史;古色古香的沙灘文化墻向人們講述著“湘川書院”的悠久歷史;沙灘文化墻旁邊的開放式讀書廳,為孩子們提供了自由閱讀的空間;裝飾一新的學生閱覽室,為學生創設了溫馨的閱讀場所;漫步走廊間,新樓可看到以充滿童趣的連環畫形式的有關沙灘三賢的故事的版畫,舊樓可看到古人刻苦求學故事的版畫;步入每一間教室,老師們在班級文化中更是有創意地滲透著“尚讀”的文化理念,各班都設立了溫馨的班級“圖書角”。

三、快樂閱讀,享受閱讀之快樂

1.立足常規課堂,開設閱讀指導課。為了探索有效的課內外閱讀形式,學校通過“4+2”群文閱讀和課外閱讀指導課,指導學生閱讀方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效率,欲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尚讀”教育課堂形式。

2.校本課程,充實閱讀內容。我校整合德育方面已經初顯成效的“文明行為儲蓄活動”,組織編寫校本教材《儲蓄文明 傳承美德 養成好習慣》。該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編寫,分為低段、中段、高段三套,內容包括:愛國篇、誠信篇、禮儀篇、勤學篇、健體篇、勞動篇、安全文明篇。各班教師在實踐中也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創造性地使用校本教材:各班制定出詳細的《爭星細則》,對做得好的同學及時在班級“爭星榜”上進行鼓勵;期末各班根據學生爭星情況進行評比,評出“愛國星”“誠信星”“禮儀星”“勤學星”“健體星”“勞動星”“安全文明星”各一名,樹立典型并在全校范圍內進行表彰,這些活動的開展使校本教材的內容更加被兒童接受,達到知行統一的目的。

3.利用午休課進行課外閱讀導讀。為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學校自2011年起還將午餐后的時間利用起來上課外閱讀指導課。每天午間,在舒緩的音樂聲陪伴下,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閱讀課外書籍,成為了豐樂校園一道獨特的風景。有些班級的老師更是別出心裁:在布置語文家庭作業、假期作業時采用了讀書、讀報、讀刊的方式,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普遍好評。今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這天,遵義市電視臺《太陽花》欄目播出了我校學生讀書交流會的特別專題節目。體現學校文化特色的大型節目《尚讀》和情景劇節目《樂讀》分別獲遵義市第四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紅花崗區第四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

4.趣味大課間,營造樂讀氛圍。學校充分利用常規的大課間活動,對其進行重新編排,將“尚讀教育”理念滲透到大課間活動之中。現在的大課間活動內容豐富,趣味性強,有常規的課間操、班級好書推薦、學堂樂歌律動、千人大誦讀、繩操等。不僅達到學生鍛煉身體的目的,還能讓學生在優美旋律中、朗朗讀書聲中感受讀書樂趣。

5.開展讀書活動,感悟書香魅力。學校緊緊圍繞“尚讀教育”理念,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如,世界讀書日所屬一周,全校舉行隆重的閱讀周活動;學生以閱讀材料為藍本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學校、班級定期開展“豐樂講壇”讀書交流活動;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開展漂書活動等。

6.展示閱讀成果,激發閱讀自信。一是班級每月要評比“閱讀之星”,公布在書香才藝榜中。學校在期末評選“湘川書香班級”“湘川閱讀之星”,并頒發獎狀。二是通過校刊《尚讀教育》《學生優秀作文集》《學生好書推薦稿》等展示學生閱讀成果。

四、落實教師耕讀文化,建設書香團隊

我校的教師文化是耕讀文化:勤耕耘,廣收獲。在實踐中,以“湘川講壇”為載體,以語文教師為主力軍,逐步帶動其它教師參與閱讀、反思、交流活動,促使老師們不斷開闊眼界、提高自我,一支獨具魅力的書香團隊正在逐漸形成。

1.舉辦教師讀書交流論壇。根據學校制定的教師必讀、選讀書目,每位教師每年都征訂自己所需的報刊、書籍等。老師們每月至少讀一本書,讀后撰寫心得體會。為了促進教師多讀、多思、多交流,學校每學期要舉辦兩次教師讀書交流論壇活動。

2.舉辦教師反思交流論壇。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也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為名師。”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學校要求老師們每課進行反思,并在此基礎上做到每兩個月進行一次教學反思交流論壇。論壇根據學科特點分為語文、數學、綜合三大教研組進行,論壇上,老師們暢所欲言。為了調動老師們的積極性,反思論壇中發言的老師,在績效成績中均有獎勵。

通過上述種種活動,老師們的綜合素養和能力逐漸提高,一大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逐漸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主力軍。我校現有省級骨干教師2名、市級骨干教師4名、區級骨干教師3名;唐昌琴老師、王曉艷老師、詹永老師在今年4月貴州省級閱讀課題開題會上分別執教閱讀指導研討課;詹永老師獲遵義市第四屆語文優質課評選一等獎,白先進老師獲遵義市數學優質課評選二等獎、區級數學優質課評選一等獎,孫金燕老師獲區級“珠心算”優質課評選一等獎,沐興萍老師獲區級小學科學教師技能競賽一等獎……2012年度省級論文評選我校7位老師的論文獲一等獎,區級“教育敘事”征文活動我校三位老師獲一等獎。還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元月,我校9位老師承擔了銅仁市石阡縣小學語文、數學教師的培訓工作。

五、重視科研課題研究,助推特色建設

為了更好地推動學校文化建設,我校積極探索課內與課外閱讀的整合模式。“課內悟方法,課外求發展”是閱讀教學的規律,是學生素養形成的必然途徑。教師在努力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的同時,還要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學校現結合“紅色遵義 多彩校園”特色學校建設專項課題《課內外結合小學生閱讀興趣與習慣的探索》,積極探索課內(教師)和課外(社區、家長)共同參與的方法,促使更多的力量參與到引導學生閱讀的行列中。相信學校文化建設與教育科研的有效結合,必將會促使學校“尚讀”文化建設取得新的突破。

六、特色學校建設,推動學校走上發展新臺階

2011年至今,學校不斷實踐“閱讀天下,豐樂人生”的辦學理念,探索“尚讀教育”特色建設,在區域范圍內走在了前列,取得了初步成效。

1.2012年11月2日紅花崗區教培教研中心在豐樂小學舉行了“閱讀習慣養成教育現場會”,得到了參會領導和教師的高度評價。

2.黨建工作如何服務學校中心工作我們做了有益的探索,2013年1月紅花崗區三屆一次黨代會70余名代表參觀考察學校特色建設開展情況。

3.2013年4月11―12日,貴州省教科院立項課題《培養小學生閱讀習慣與興趣的實踐研究》 開題會在我校舉行,全省148間實驗學校校長、老師參加。

4.2013年5月,遵義市第二批校長提高暨特色學校建設培訓班來到我校考察、交流、培訓。同月,遵義市“紅色遵義 多彩校園”特色學校建設專項課題開題暨工程推進會在我校舉行。

5.《基礎教育參考》《貴州教育》《學語文之友》《遵義晚報》《遵義電視臺》等均報道了我校的“尚讀教育”活動。

篇(10)

文化是軟實力,是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文化是引導力,是推動區域健康發展的保證;文化是凝聚力,是構建區域和諧發展的紐帶;文化是展示力,是鍛造區域品牌形象的平臺。為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滿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沙依巴克區從2012年開始,不斷創新文化內容和形式,連續三年組織開展了“文以載道 聚沙成塔”文化活動創意展示大賽活動,以現代文化為引領,以文化的力量促進社會經濟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活動結合“創先爭優”、“機關文化建設”、“民族團結”等主題教育活動展開,以開闊的視角、創新的思維推動全區文化活動項目化、品牌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群眾的口碑。

一.文化活動主題創意

“文以載道”,戰國時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三國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以載道”。文,通指文章、文藝、文化活動,道,道德、道義、正義、倫理的意思。“聚沙成塔”,此處特指沙依巴克區,寓意沙依巴克區的每一位居民就像是一顆金色的沙礫,擁有屬于自己的智慧與熱情,將這些群眾的智慧與力量凝聚起來終而堆砌成一座宏偉聳立的高塔。“文以載道 聚沙成塔”這一主題象征著沙依巴克區群眾對于積極向上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象征著沙依巴克區的發展像這座高塔日益升華。

以甲骨文“文”字形創作本次創意征集大賽的標識,以“文以載道,聚沙成塔”活動主題相托,形成活動整體視覺認知。

二.文化創意活動特點

1.領導重視,多方聯動、組織機構創新。

創意展示活動由沙區區委、區政府作為主辦單位牽頭,區宣傳部、機關直屬機關工委、總工會、團委、婦聯、文化體育旅游局、教育局、科技局、片區管委會(街道辦)等多家承辦。各承辦單位認真組織,精密部署,聯合完善方案,聯合組織實施,對活動進行全程掌控。同時,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及時對活動的開展情況、群眾的真情實感及產生的社會效果進行宣傳報道,營造氛圍,做好宣傳,推動活動廣泛覆蓋。

2.廣泛動員,全民參與,參與形式創新。

廣泛發動駐區企、事業單位及藝術團隊加入其中,體現活動“全面性”和“全民性”,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大賽中來,真正實現“文化惠民”。各承辦單位結合本行業、本轄區的地域、人文特點,結合轄區內特色文化資源,如自然旅游資源、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設計出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活動覆蓋旅游文化、節慶文化、休閑娛樂文化、軍營文化、機關文化、飲食文化、商貿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等相關領域。

3.集思廣益,精心策劃,活動內容創新。

創意展示活動重在“創意”,鼓勵創新。各承辦單位充分發揮地域、行業特點,拓寬思路,精心組織策劃出主題新穎的文化活動。在活動項目設置、舉辦方式上力求新穎別致;在活動內容上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尤其在特色項目上注重細致打磨;在組織運作上強調可操作性,力求活動項目設置科學;引入經驗豐富的文化經營團隊參與組織推廣,力求項目運作集思廣益、出新出彩。

三.文化創意活動案例

1.民間故事征集――非物質文化的“活態”傳承

沙依巴克區是烏魯木齊市的中心城區之一,也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神奇色彩的老城區。長期的聚居積淀了豐厚的文化,遺留下大量的民間文學作品,遺落在沙依巴克區各處的諸多傳說、典故,為烏魯木齊這半城增添了無窮的魅力。2013年起,區文化體育旅游局開展了以“沙依巴克區民間故事”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組織發動全區文化干部通過有獎征集、入戶走訪等方式,共搜集整理了包括神話傳說故事、名勝古跡故事、民俗故事等廣泛流傳于全區范圍內的民間傳說和經典故事及有現實原型的新挖掘的故事素材近百余篇,大大激活了“沙依巴克區民間故事”的文化生態。經過專家考證,在申報非物質文化z產項目的基礎上,編輯組對這些故事進行了文字加工潤色,并配以生動真實的圖片,現已正式出版發行。該書定名為《半城記――發生在沙依巴克區的故事》,共計12萬字,該書不僅是我區民間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的成果,也是我區對外展示歷史文化底蘊的文化宣傳書籍。

2.城市家書――來自政府的一封信

書信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縮影,從影響中國千余年的《顏氏家訓》到后來的《傅雷家書》可謂淵源流長。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書信逐漸落寞,但書信的個性化表達擁有現代通訊手段無法取代的功能。城市家書活動由沙區政府組織發起,向全區的一線工人、學生、少數民族、優秀母親代表及殘疾人、離退休老干部和三級文明單位代表各投遞出一封家書,第一次嘗試以信件的方式,與區內群眾搭建互動溝通的平臺,書信交流的方式傳遞了政府對群眾的關愛。城市家書的發起是滾燙的民意,回復的是豐沛的民智,期間共寄出上千封家書,增強沙區群眾的歸屬感,是沙區精神的一次升華。

3.公園文化節――百姓周末大舞臺

沙區有四大公園,烏魯木齊面積最大的人民公園,集科普教育、游藝娛樂為一體的兒童公園,古色古香的攬秀園與郁郁蔥蔥的雅馬里克山景區公園,這些都是沙區內獨特、可利用的公園資源。通過文化創意展示活動,在充分利用這些自然文化資源基礎上,將公園文化與藝術節、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相結合,在風景秀麗、氣色宜人的環境中,將運動、休閑、文化結合起來,通過舉辦百人徒步活動、雅山音樂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向廣大市民展示一個活力、精彩、有文化氣息的沙依巴克區。

4.花卉節――花海相約你我他

新疆明珠花卉市場是新疆農科院依托自身科技優勢和地緣優勢,為實現花卉產業化興辦的綜合性花卉市場。花卉市場內環境優美、品種繁多,形成了集園林花卉、藝術品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易市場,是烏魯木齊市民一個重要的休閑觀光之地。花卉節利用明珠花卉市場這個資源,連續五年舉辦“花香溢城,花海相約”為主題的群眾花卉節,鮮花與藝術相映成趣的景象,陶冶人們的性情,滿足廣大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提升街區文化內涵,為打造“一街一特、一居一品”的文化品牌起到推進作用。

5.讀書節――打造城市“閱”動力

上一篇: 小學保護環境論文 下一篇: 財政工作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久亚洲天堂 | 五月丁香婷中文 | 中文在线中出好看视频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线 | 亚洲专区首页在线观看 | 亚洲成色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