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2 17:33: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管理制度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管理制度論文

篇(1)

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和管理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自于五湖四海,他們有不同的知識背景和教育環境,還有差異性強的成長方式和個性因素,特別是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們來說,這樣的差距更為突出。由于大多數職業院校的學生文化成績普遍較差,觀念較為多元,管理起來也比較難。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必須結合學生的現實,在探討人類情感和實踐的基礎上,采用非強制性方式,使其在學生內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把構建意識轉變為學生自動去做的行為。“人”是實施管理制度的重中之重、聚焦之點,得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做到“以生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創新,現如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較強,那么學校應當積極鼓勵并通過創業計劃和企業比賽等平臺去引導他們,為他們指明方向,創造更多與企業進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能夠真正地有實戰經驗和理論知識。學生人數眾多,有些學生比較內向,有些學生比較開朗,有些學生比較細心,也有些學生容易粗心大意,對于不同的學生,我們必須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引導和管理。

(二)聚焦于學生的細節

尊重學生內心,注重交流和傳遞愛心在制定學校的規章制度過程中,我們仍然要堅持以學生為根本。在職業院校的很多學生心目中,職業院校不如某些重點院校有發展前途,大部分學生心理會有芥蒂,很不自信,導致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針對這一情況,學校應該高度重視,要努力構造一個專業導師制度,塑造一個高層次、高知識、貼近實際的專業教師為主的導師隊伍,對學生跟蹤訓練、引導,理解學生的叛逆張揚,把握學生動態,細心觀察,幫助學生處理各種問題,真正做學生良師益友,做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和綜合能力培養的導師。對于學生出現的反叛心理,教師應該理性對待,要靜下心來勸導學生。在整個學生管理過程中,班干部是我們開展課堂工作的主要樞紐。

(三)平等民主的師生溝通

科學發展新型師生關系一直以來,在學生管理制度中,教師給的自比較少。要加強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要地位,發揮其自我教育、科學管理作用。在學校、班級中,學生才是主角。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很多院校的學生管理中,學生變成了木偶,成了教師控制的玩具。這樣一來,學生的自由空間和決定權就很少,這種情況對我們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很不利的。因此,我們應當轉變教學工作思路,建立一種新型師生關系。總之,職業院校中學生管理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發展,把人本理念全面貫徹到校園建設中來,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推進產業文化進入校園,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

(四)構建全面的育人機制人文關懷

就體現在以人為本上,要想以人為本,就必須建立一個全方位的育人機制,這個育人機制應包括三個方面: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在全員育人中,職業院校需要充分利用一切資源,要大力開發校內資源,同時,還要利用校外資源,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在全過程育人中,要注重“過程”二字,關懷學生的學習、生活各個方面;而在全方位育人中,則要把握一個重要的目標,即培養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時,還要加強德育教學,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篇(2)

1鐵路站段現行薪酬制度的主要問題

1.1薪酬管理制度與站段管理結構不對稱

近年來,鐵路一直全面實行工資指導線制度,實行彈性調控,并允許一定范圍的上下浮動,發揮了工效掛鉤的激勵作用,促進了鐵路發展,實現了扭虧增盈,提高了經濟效益。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市場要求鐵路局、站段對市場的反應應該更加快捷、準確、迅速。這就要求鐵路薪酬制度適應市場決定機制、擁有更大的自主分配權。使鐵路站段的薪酬制度與站段的管理結構符合,才能有利于鐵路站段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快速的反應。同時可避免站段管理人員的短.視行為,例如:可能會放棄或忽視一些對于鐵路長遠發展有著決定險影響的工作,新市場的開拓、新技術研發、經營創新與管理變革等。而保持現在的業績循序漸進、亦步亦趨,否則完成的指標非常好,則明年的指標自然會水漲船高,這就意味著給自己壓力加大,導致今后的工作困難重重。

1.2技能工資與職工實際的技術等級脫節

目前的職工技能工資不是通過嚴格的考工考績確定的,是由原等級工資制的標準工資轉化來的。職工的技能工資不隨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更多是隨政策的變化而增加工資。技能工資水平與職工的技能水平脫節,其高低主要取決職工工齡的長短。這樣不能充分發揮技能工資應有的功能,不利于調動職工努力學習技術,鉆研業務。名目繁多的獎金成了平均主義的翻版,弱化了技能工資的主導作用,造成工資與能力、貢獻、業績關聯度低的局面。

1.3崗位工資的運行機制不完善

盡管各鐵路局近年來幾次調整了崗位工資標準,但由于對崗位缺乏嚴格分析,導致崗位工資難以反映出崗位的勞動強度、勞動復雜程度和勞動責任大小。特別是近年來大量新技術、新設備的采用,使勞動條件、崗位要求等要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反映崗位勞動差別的崗位工資檔別卻末及時調整,不利于關鍵崗位人才穩定,并失去了崗位工資真正內涵。其次是崗位工資檔別全路統一,不能反映各地區勞動條件、生產力水平和勞動力市場價格的差異。

對鐵路運輸這樣一個國有特大型企業,全面放開工資制度,實現市場化,條件并不十分成熟,但針對不同地區的生產、管理、技術、營銷等方面的關鍵人才和企業最重要的技術人才,可以局部推行與市場接軌的崗位工資制度,以留住核心員工和骨干人員。

1.4薪酬水平較低

從全國看,鐵路職工的工資總體水平不算低,在某些地區甚至為高工資。但目前較多的工資項目形成事實上的平均主義,造成鐵路職工工資水平差距甚少,能力、責任、風險等難于反映在工資水平上,即技術含量高的崗位收入低于勞動力市場價格,一般簡單崗位的收入高于勞動力市場價格,使鐵路一方面在人才市場上缺乏竟爭力,人才流失嚴重、威脅到鐵路的發展后勁;另一方面在減員分流中困難重重,難以達到優化職工隊伍結構,提高職工總體素質的目的。

2優化鐵路站段薪酬制度的設想

鐵路要充分發揮薪酬戰略作用,從而提升鐵路站段的競爭能力和對其激勵作用,首先取決于薪酬戰略的有效設計(獲得竟爭優勢的薪酬設計模式見圖l。鐵路管理分為3個層次,與之對應的薪酬管理體系也應調整為3個層次:鐵道部執行政府職能;鐵路集團公司、鐵路局內部分配的主體為董事會;鐵路站段擁有一定的分配權力,參與分配,決定其員工分配方式。這樣既體現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要求,又符合我國國有企業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標模式。必須掌握鐵道部的戰略規劃,明確各鐵路集團公司、鐵路局各自的角色和相應的職責、任務,然后確定各站段的職責。同時,理順它們各自面臨的社會環境、競爭環境、預測可能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依據這些不斷變化的環境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站段薪酬管理制度、薪酬體系,才能更有效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規范員工的工作行為,提升員工的工作業績,從而獲得與同行業的競爭優勢。

2.1完善站段薪酬管理制度

鐵道部對鐵路局實行工效掛鉤辦法,鐵路局向站段落實工效掛鉤辦法,這是有效發揮工效掛鉤作用、建立科學的工資分配激勵和約束機制、搞好企業內部分配制度的關鍵。面對市場日益變化的競爭環境和改制后的鐵路管理模式,鐵道部應組織鐵路局進行掛鉤辦法的總結、交流和比選,探索和制訂站段較為規范的工效掛鉤指導模式,指導企業建立科學、合理的工效掛鉤辦法,不斷完善企業工效掛鉤體系,優化各級工效掛鉤辦法。明確管理層次權限,并確定工資總額計劃、工資增量來源、業績考核等配套政策。爭取實行充分體現鐵路行業特點的分配政策,擴大工資來源主渠道。堅持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相結合的多種分配方式,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逐步實行市場機制調節、站段自主分配、職工民主參與、國家監控指導的收入分配制度,使鐵路企業更能發揮主觀能動性,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使鐵路整體生產力水平有一個較大的提高。同時,加大對經營者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力度,推進以站段為主,一站(段)多制的內部分配改革,即針對不同部門、班組的崗位特點、技能要求和貢獻大小制定與其相適應的薪酬管理制度。同時,結合其他激勵措施,如帶薪休假、培訓規劃、晉升計劃、出國考察等。

2.2重新分析站段崗位

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新技術、新設備的采用,使原來各崗位的勞動條件、勞動密度、崗位要求等要素發生了的變化,有必要對現行站段的崗位進行重新分析,明確各崗位的職責、要求和權限等。根據各崗位勞動強度、復雜程度等因素科學分析站段各崗位對技能的要求。界定每個崗位作業量、作業難度、責任大小、能力強弱等不同,制訂出反映崗位差別的崗位工資。使作用于各崗位的勞動能反映出對勞動者技能的要求、勞動者貢獻的大小,并通過績效考評和工資等級等方法量化他們的貢獻。

2.3優化站段崗位技能工資結構

工資結構直接關系到員工工資收入狀況、投入多少、能力差別及貢獻大小與回報的對應,優化崗位技能工資結構就是要突出以崗位差別為主,兼顧能力差異;強調技能水平,淡化資歷。同時,對不能反映突出貢獻,變相平均主義的獎金進行壓縮。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崗位工資標準按崗位職責確定,拉開同一職級的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分配中的“大鍋飯”問題。調整操作服務人員崗位職工間的收入差距,充分調動操作服務崗位人員學技術、學業務的積極性。整個崗位工資體系以勝任工作崗位的能力和工作表現為價值導向,鼓勵員工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工作業績,以獲得更高的報酬。

2,4建立市場導向型薪酬管理機制

篇(3)

二、我國科技項目存在的問題

( 一) 科技項目立項審查不嚴格,重復立項多

作為項目實施的第一關,立項這一環節對科技項目來說十分重要,在我國目前的科技項目立項中,立項前的審查存在著許多問題。作為實踐性的科研項目來說,立項審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其可行性、可靠性的論證,往往一些項目負責人為了諸多利益目的,對立項缺乏全面合理的考察,為了立項而立項,為使項目設立而夸大項目實際效益,而就審查機構來說,審查標準設置的較低,審查評估缺乏科學性。很多科研單位,利用其每年可以申請到的財政資金,僅僅是在立項上湊數,充數,在立項審查上流于形式,自審自立,難于監督,真正做到立項合理、立項創新的科技項目少之又少,且由于高校等科研主力機構的內部評級問題的格式化,使得立項不慎重,盲目立項的問題十分突出。同時,由于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科技計劃信息共享,許多項目“換湯不換藥”,多頭申報現象仍然存在,這也導致經費投入效益低下。

( 二) 科技項目研究效率低,監管環節薄弱

項目進行申請立項后,就進入了項目的研究開展階段,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就導致一些項目負責人研究期不安心于科研研究,研究期結束后,無法提交項目預期成果,甚至出現挪用研究資金,虛假研究,學術抄襲現象的產生。特別是利用國家財政資金進行的科研項目問題尤為突出,在項目的承擔實施者一方為國家,一方為個人、研究機構等科研組織、項目組時,國家難以采取有效的監督方法全程監督為數過廣的項目資金申請者,沒有建立合理的項目追蹤、期中評估等動態的監督手段,大部分項目有的監督往往也是形式上的過場,沒有建立有效的真正了解項目的檢查組進行項目監督,以致項目產出與投入不成正比,產出效果不高。

( 三) 科技項目產學研結合不密切,成果轉化率低

與國外大多有企業公司的研究機構進行科研項目不同,在我國實施承擔科技項目研究的大多是科研院所、高校等專門的純科研機構,這就導致了科研產出與生產實踐的脫節。我國目前的科學研究大多陷入了一種只出不用的怪圈,很多科技項目立項后,研究出成果,提交一個項目報告,發表幾篇論文就算完結了,沒有人關心項目成果是否真正實施應用。這種怪相與我國的科技項目評價機制有很大關系,現有評價缺失成果轉化評價,使得項目研究者往往不關心轉化成果,只關心評價評獎,白白的使許多能產生良好生產效益的成果不得應用,使得科研項目的意義本末倒置,造成資源浪費。

( 四) 科技項目獎懲設置不明,競爭動力不足

科技項目的承擔者往往是一個單位或是一個課題組,具體落實到研究組內的各個成員,科技項目取得研究成果后,得到的科技項目獎勵不是歸屬于實施者個人,而是歸屬于項目承擔單位,而當項目實施中出現問題時,又是對單位進行歸責,對科技項目實施的具體個人來講,其風險性與效益性都很小,這就使得一些研究者研究動力不足,缺乏盡責意識。

三、我國科技項目管理機制的完善

( 一) 加強科技項目審查,引入事前評估機制

科技項目管理機構在審查立項時,要綜合考慮項目的研究進行價值,考察國內相關研究項目的立項情況,避免低水平重復立項現象的發生。引入事前評估機制,對項目的風險性、實施性、可行性進行評估,保證項目在立項上的新穎性和創新性。

( 二) 加強項目實施監督,提高研究實效

科技項目立項后,為保證取得良好的項目效果,就要對科技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特別要加強對項目進行中的審查監督,形成內部監督機制,預防捏造數據和篡改實驗結果的行為發生。監督不僅僅是短期的,形式化的,而應該是全方位的,有時效的監督。

( 三) 形成產學研結合鏈條,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現代科學

項目的研究應著眼于科技成果的實施與產出活動中,要采取多方面措施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以實現科技項目的真正意義。鼓勵企業參與到科技項目的活動中,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相結合,積極研發采用新技術,在稅收上對新技術企業予以優惠。把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重點。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

( 四) 建立合理項目評估機制,明確獎懲措施

篇(4)

通常來說,各高校的科研工作主要存在著以下兩種管理模式:一是集權管理,即由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門統一集中管理,這種管理模式比較適合于那些工作量不是很大,環境也比較單一且管理對象是全校教職工的科研管理活動;二是分權管理,即高校的科研部門與二級學院共同管理的一種科研管理模式,比較適合工作量比較大且任務多的科研管理活動,而且二級學院需全程參與到高校的各項科研管理工作中,基于院校的科研管理機制,結合自身情況,積極展開相應的管理活動,并將管理情況及時反饋給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門。

(二)考核指標分析。

高校科研考核指標主要包括整個科研管理活動的情況、活動完成情況與活動經費、活動項目立項以及科研成果、人才等眾多類別,而一般情況下,其考核指標都是在結合本校二級學院的專業特色的基礎上,制定出相應的考核標準。

(三)管理機制分析。

一般來說,各個高校普遍都會構建相應的科研管理機制,而其管理的領域也涉及到多個方面,比如科研項目、學術期刊與科研經費、學術論文等各個方面,并制定出了相對比較完善的科研管理機制。部分高校還會結合自身情況,在科研管理拓展活動方面制定出相應的規章制度,比如:在科研創新平臺的建設、研究所的專項管理與科研檔案管理等方面構建相應的管理機制,以此來全面促進本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現狀分析

(一)過于重視科研考核。

從某種意義上說,科研考核機制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校科研的進步,但若考核過于頻繁,反而會給科研人員帶來極大的壓力,從而使得科研工作變成了“為了科研而科研”,重量而不重質,甚至誘發一系列的學術造假或學術不端等情況。同時,過多的科研考核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教職工之間的人際關系矛盾,畢竟科研項目有限,要想獲得好評,就必須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在雙重壓力的影響下,高校原有的科研秩序必將被打亂,最終影響到高校的正常發展。

(二)科研逐步走向行政化。

近些年來,高校科研管理行政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時常可以看到行政管理的影子,而政府在向各高校施加行政力量的同時,也使得各高校越來越依賴政府的幫助,從而使得各高校基于科研教學規律進行自主辦學、實現創新管理的空間日益縮小,使得那些致力于教育與學術創新研究的人才在高校中日益邊緣化,使得高校管理的行政色彩日益濃厚,進而與高校本應倡導的獨立、自由精神相背離,最終使得各高校的學術研究在行政的影響下變得日益世俗化,甚至失去了高校開展科研活動的真正意義。

(三)忽視了對青年科研人才的培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青年科研人員不僅為高校科研活動的開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同時也是推動高校科研逐步發展的一個動力所在。科研的發展都是在繼承和創新的不斷交替中實現的,評價一所高校有多大的科研力量,不僅僅完全取決于其有多少教授級別的科研人員,還需重點培養一大批年輕的科研人員。然而,當前在眾多高校中,青年科研人員普遍都需經歷長時間的求學階段,不僅壓力大,而且科研條件也比較艱苦,不利于科研的開展,加之院校對其的不重視,更是直接阻礙了眾多青年科研人員的科研發展與創新。

三、創新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對策分析

(一)加強服務意識。

在新時期,高校科研管理人員需將自身定位在服務者的角度上,站在廣大科研人員的角度上思考問題,解其之憂,樂其之樂,為科研人員的研究、創新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時,作為科研管理人員,還必須摒棄以往一直坐在辦公室辦公的狀態,需深入市場調查,切實把握各學術梯隊的構成與相應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趨勢,因為只有把握了院校的科研發展情況,才能明確院校科研的優勢所在,把握院校今后科研的發展方向,進而主動抓住機遇,推動院校科研進一步發展。此外,要學會換位思考,在制定各項規章制度的時候,積極聽取各科研人員的意見,針對其在日常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制定出相應的規章制度與管理辦法;在發放各類管理通知的時候,也要注意自身的態度,以德服人,積極營造出有利于科研活動開展的環境。

(二)構建科學的考核機制。

眾所周知,高校科研管理過程其實就是高校的各項科研工作得以開展并取得對應科研成果的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必將需要相應的考核與認證手段,以此來確保科研目標的實現。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進行無休止的考核,而是要結合科研活動,在不同階段實施不同的階段性考核,并使之逐步發展成為科學的考核機制,從而為科研管理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對于不同科研階段相應考核機制的制定必須要經過不斷的研究、比較、分析來實現,就不同科研階段存在的相應問題采取相應的改革措施,并進一步深入探討,以發揮出考核的真正價值,以此來推動高校的科研活動朝著更加規劃化、科學化與合理化的方向發展,最終從整體上提升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與效率。

(三)加強科研團隊建設,積極培養青年科研人才。

一項科研成果的產生僅僅依靠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必然需要依靠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科研人員的智慧。基于此,各高校必須明確本校在團隊建設方面的目標,明確科研發展方向,從而為各項科研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利保障,最終在本領域研究中形成自身的特色與優勢。同時,各類人才的培養與投放是高校科研項目開展的關鍵所在,對推動高校科研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為此,各高校應逐步構建起層次明確、便于優秀人才嶄露頭角的人才培養模式,致力于培養一批能夠在國內外科研項目中脫穎而出、具備高度創新精神的青年科研人才。此外,各高校還需探索出以學科發展為前提、以學術帶頭人為中間力量、以重大科研活動為橋梁、以管理體制的創新發展為保障、凝聚了一支優質學術人才隊伍的組織管理模式,逐步強化科研團隊的發展建設,重點鼓勵青年科研人員的發展,并為其發展和創新提供有利的條件。

篇(5)

1.1建立全員參與的質量管理意識學校管理涵蓋了方方面面的內容,包括行政部門、學生管理部門、后勤管理部門等等,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如同多米諾牌的每一張,任何一個環節的坍塌都將危機全局,所以職業學校的領導者要充分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使每一位員工都有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學校的管理。

1.2建立全方位的質量管理理念中等職業學校管理的重點問題是過程管理,包括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層面的內容。這就要求學校的領導者要按照PDCA循環的原則,對于學校管理過程中的每一個層面的工作任務都要有規范科學的計劃性,有扎實肯干的執行任務牽頭人,有嚴謹務實的檢查任務管理者,有嚴肅認真處理問題的執行者,才能使每一個工作任務都是有目標、有質量、能落實。同時還要認真處理好各個部門之間的銜接問題,否則將出現各自清掃門前雪,久而久之會出現互相推諉的現象。

1.3建立全程性管理的方法對于目前的中等職業學校而言,大都采取第三年安排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很多學校疏忽了這一年的管理問題,使得學生既不是企業的真正員工,也沒有得到學校的直接管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又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因此學生很容易隨心所欲,使得學校教育因為這個環節的疏忽而功虧一簣。

2將現代企業管理元素引入學校,實施企業化管理

學校管理者要實施適度的吸收企業內有特色的制度和企業文化,使學生在學校不僅能學到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提升職業道德,同時也能夠感受企業氛圍,感知企業文化,感悟企業精神。

2.1感受企業環境職業學校要從現代企業管理的源頭引進企業文化,創建企業化、職場化的教學環境,把企業管理的有效元素恰當地運用到學校教育管理中。把企業的核心價值、安全生產禁令、HSE(安全、健康、環境)理念張貼在學校的各個樓道、墻壁等醒目位置,在實訓室內建設技能教室,其內部設施安裝以及管理,都要遵循企業的HSE理念,使學生在校內就能感受到企業的氛圍,在課堂能體驗到職場化的環境。

篇(6)

不良貸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貸款協議按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或者已有跡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貸款協議按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而形成的貸款。

我國曾經將不良貸款定義為呆帳貸款、呆滯貸款和逾期貸款(即一逾兩呆)的總和。我國自2002年全面實行貸款五級分類制度,該制度按照貸款的風險程度,將銀行信貸資產分為五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不良貸款主要指次級、可疑和損失類貸款。

1.2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估算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降低不良貸款上的確下了不少功夫,如嘗試制定嚴格的信貸管理制度,信貸業務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規定降低不良貸款的指標等。但是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仍嚴重偏高,尤其四大國有銀行為最。2004年,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減少3946億元,下降4.56個百分點,已降至13.2%。這個比例已經遠遠高出世界銀行業的平均水平,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余額和比率仍處于高位,不僅已超過《巴塞爾協議》的要求,而且與國際先進銀行不良貸款比率應保持在5%以下的要求相去甚遠。如果考慮各國有商業銀行對外公布的數字相對保守的因素,那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更是可想而知。

表1-1截至2003年國內各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及不良貸款率

單位:億元人民幣

銀行名稱貸款不良貸款額不良貸款率

中國工商銀行29578.377598.7821.56%

中國建設銀行17663.882679.6011.90%

中國農業銀行19129.606982.0330.07%

中國銀行18161.894085.3118.07%

合計84533.7421345.7225.26%

盡管我國近年來頻頻采取諸如向國有商業銀行注資、關閉資不抵債的金融機構、加強銀行監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權威人士指出,高風險、低收益仍是國內銀行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

中國銀監會研究局副局長楊再平說,2004年主要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實現了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余額的“雙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剝離因素和新增貸款稀釋效果的影響,主要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實際上是“不降反升”。由此可見,如何控制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增長,使其不良貸款率達到《巴塞爾協議》的要求,仍然是國有商業銀行乃至我們國家面臨的重要課題。

2.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分析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已久,因此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也就比較復雜,其中主要是歷史上的原因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因素的影響。當然,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管理機制方面的缺陷,也是不良貸款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

2.1歷史原因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因素的影響

首要的是計劃經濟下國家對我有企業的資金扶持轉移造成的,而自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一大批舊體制下的國有企業出現了嚴重的負債。

這當中,當然首先是因為體制方面的問題。在國有企業、國有銀行、政府干預這種三位一體的國有經濟體制下,國有經濟這個整體對社會欠下的“壞帳”總會以各種形式發生,如:財政補貼、三角債、工資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債券、通貨膨脹等。但以銀行壞債這種特殊形式發生,其中一個具體的原因,就是從8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逐漸地將國家財政對國有企業的財務責任,轉移到了銀行。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撥改貸”開始。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政府主導的粗放型經營模式,國有銀行根據政府的指令發放貸款,經濟轉軌后,改革的成本大部分由銀行承擔了,由此形成大部分不良資產。

政府幾乎不再對國有企業投入資本金,企業的建立與發展,主要依靠銀行貸款。政策性銀行成立前,國家根據宏觀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發放的貸款,也就是所謂的政策性貸款,這些貸款中的大部分后來成為銀行的不良貸款。

當時的對國有企業的銀行貸款是要有政府批準的,無論是固定資本還是流動資本,都是如此。所謂“國有企業”,很多其實從一開始就沒有國家財政的投入,而大多是銀行的政策性貸款投資。

第二,當企業發生虧損的時候,政府也幾乎不再給企業以財政補貼,而是國有銀行對其債務進行延期或追加新債。這樣,國有企業經營出現虧損,以前由財政出錢補貼的辦法改成了銀行追加貸款的辦法,這是造成銀行壞債增加的一個基本的直接的原因。

可以看出,銀行壞債實際上起到的是“財政補貼”的作用。國家建國有企業而不注入國家財政資金為其注資和補貼,而以政府的名義給予國有企業不需審查評定的銀行貸款,其結果必然是國有商業銀行出現大量不良資產。而政府財政并沒有太多的實際損失。國有商業銀行在這種政策性投資中充當了類似于“募捐者”的角色,最后的結果是所能夠回收的利息或者貸款利息總額很少,甚至會發生全部損失。

表2-1國有企業資產投資總額中各種融資來源所占比例(%)

國家預算自籌資金國內貸款國外貸款

197075.323.90.8-

197564.434.41.6-

198044.736.511.77.2

198526.440.423.010.2

199013.243.223.620.0

199110.243.128.118.6

19945.051.025.718.3

19964.650.923.720.8

19987.049.923.319.8

200010.445.325.219.1

200112.347.923.116.7

2.2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管理機制方面的缺陷

從商業銀行自身的角度來看,商業銀行本身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法人治理結構未能建立起來、經營機制不活、管理落后、人員素質低等因素都影響著銀行資產質量的提高。當然,與不良貸款形成關系最為密切的銀行信貸制度也很不健全。

2.3從不良貸款的形成原因中尋找解決的途徑

從前面兩點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國有銀行在計劃經濟的歷史時期背負了特殊的使命,而在我國體制的轉變過程中又受到了一定的沖擊。而隨著我國積極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日益完善,國有商業銀行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國有商業銀行所背負的歷史使命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復存在。

政府在近幾年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希望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有所下降:14000億元不良貸款的債轉股;國家財政注入2700億元資本金;設立銀監會給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下達降低不良貸款的硬指標,如2年內不良貸款率下降3%-4%,不良資產余額下降700-800億元;關閉資不抵債的金融機構;全面推行貸款的五級分類等一系列措施。可見國家在改變國有銀行外部環境和降低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方面可以說是不遺余力,為國有商業銀行降低不良資產率從根本上提供了條件。

然而,與市場經濟的大環境改變和國家政策的改變不相適應的是,國有商業銀行的內部制度,尤其是和不良貸款形成息息相關的信貸制度并不完善,導致了不良貸款一邊剝離一邊新增的現象。讓我們看看中國工商銀行不良貸款和信貸制度的特點。

3.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對我國不良貸款進行分析

3.1工商銀行不良貸款特點及背景

工行2003年年報顯示:2003年末,工行總資產為53000億元,貸款余額33900億元,不良資產8500億元,不良貸款7200億元。另有數據顯示,2004年上半年,工行不良資產率為14.9%,不良貸款率為19.6%.總的說來,其不良資產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不良資產手續大多嚴重缺失。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不良貸款形成的時間太長,每筆貸款的銀行信貸員有不少的變動很多信貸員已經退休,致使貸款手續嚴重缺失;另一放方面,由于很多貸款是行政命令的結果,銀行本身就沒有完整的貸款手續,加之當時的法律不完善,很多貸款甚至沒有借款合同。

二是工商銀行的不良貸款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信用貸款。而放款的數額其實已經嚴重超出了企業的償還能力。

三是工商銀行的不良貸款80%以上來自國有或集體企業,而這些企業大都已經停產或倒閉。主要是由于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很多中型甚至大型的國有企業由于經營不善不能適應市場而紛紛倒閉或生產停滯,而銀行資產也隨之形成不良。

四是由于貸款大都投向國有和集體企業。工商銀行的不少不良貸款牽扯到不少社會問題,清收難度較大。由于工行的不良貸款大都來自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的特點是人員多,負擔重。如果按照一般的清收方法企業的話,很多社會負擔將轉移給政府,這樣不但加大了政府和社會的負擔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執行的過程也必將難上加難。

五是部分貸款由于時間過長加上銀行沒有按時采用有效的方式延續債權,銀行的貸款已經超過訴訟時效。而抵押貸款的抵押物價值也大多流失殆盡。

中國工商銀行作為中國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其不良貸款形成的過程其實就是中國社會經濟體制變革的縮影,和其他國有商業銀行一樣工商銀行的貸款受到了政策和法律法規以及銀行職能不明確的大環境影響。

3.2從不良貸款的特點來看信貸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從以上工商銀行不良資產的特點中,我們可以逐條來分析出工商銀行信貸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信貸制度中沒有明確的貸款風險責任制度。在貸款形成過程中,許多貸款

是口頭的指示,沒有明確的責任制度,加上發放貸款時和貸后管理的信貸員以及審批人和簽批人頻繁更換,導致貸款出現風險以后無法準確地確立責任人。而無法認定責任人的后果,必然使信貸人員和主管信貸的審批人存在僥幸心理,反正虧了是國家的,自己卻沒有什么責任,也沒有幾個銀行領導因為形成不良資產而受到什么處罰,因此貸款發放時審查不嚴甚至為謀私利的情況并不少見。

二是銀行沒有嚴格的貸款審批標準,就是說沒有一個嚴格的門檻。信用貸款是最好的例證,沒有一條嚴格的限制,什么樣的企業可以放貸款,可以放多少貸款,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銀行沒有嚴格的對企業評級和授信制度,盲目的發放貸款,往往使企業需要多少貸款或者領導說法多少貸款就放多少貸款。

三是銀行貸款大都發放給國有企業或者一些大企業,以為企業越大風險越小。

以貸款投向的向大集中為特點,這種做法,不僅可能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而且也不一定能降低貸款風險。因為“大”不一定等于“好”,大有大的弊端,大企業易得“大企業綜合征”,韓國的大宇、美國的安然等龐然大物的倒閉,就是明顯的實,至今那些貸款銀行仍心有余悸。貸款過度投向大企業,顯然不利于分散貸款風險,何況我國的大企業,目前尚是國有成份占主導地位,由于產權虛設,易得“國企病”,一旦發生貸款風險,對銀行所造成的沖擊也會不少(過去國有企業曾給我們銀行帶來了不少的不良資產包袱)。由于貸款牽扯到的社會問題較多,當貸款出現不良以后也會出現“執行難”的問題,加大了不良貸款處置的困難。

四是沒有明確的貸后管理制度,致使貸后管理不善,出現風險不能很好的控制風險,使風險減少到最小化。當企業貸款出現風險以后,信貸人員不能及時地反映情況,不能把具體的責任落實到具體的信貸人員,不能及時的企業追償貸款,一拖再拖,導致銀行喪失兩年的訴訟時效,造成貸款全部損失。由抵押的貸款也是如此,由于貸款逾期以后銀行不能及時地處置抵押物或者不能及時企業,導致抵押物年久失修,價值流失殆盡,給貸款造成了更大的風險。

當然,我們只是從不良貸款形成的時候看工商銀行的信貸制度的缺陷,近年來,工商銀行不斷的完善信貸制度,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工商銀行信貸制度的缺陷中得到一些啟示:那就是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形成與商業銀行自身信貸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在銀行不良資產形成的主要原因即歷史因素和經濟體制制度轉變的影響不復存在的今天,完善國有商業銀行信貸制度是我們解決不良資產困饒面臨的首當其沖的問題。

4、國內外商業銀行信貸制度的借鑒和對比

4.1借鑒對比和完善國有銀行信貸制度的必要性

4.1.1不良貸款給國有商業銀行帶來的負面影響

事實上,不良貸款給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所謂在商言商,商業銀行的目的就是實現利潤的最大化,而不良貸款數量和比例無疑和銀行的利潤息息相關,可以說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國有商業銀行在上市以后要和其他商業銀行一樣,采用利潤沖銷壞帳的方法來消化不良資產,也就是說只有在銀行總利潤減去不良資產形成的壞賬以后才是銀行的凈利潤。

工商銀行的信貸手冊里有一段名言:“我們收取的利息再高,也難以彌補貸款本金的損失!”舉一個簡單的例證:100萬元的呆賬,按年收益率2%計算(貸款利率減存款利率),年收益為兩萬元;如果該筆貸款發生風險,沖銷還賬100萬元,則需要用50年的收益才能補償。如果考慮銀行管理成本的支出、實踐價值的因素、通貨膨脹的因素,那恐怕需要用上百年的收益來補償。“不良資產對國有商業銀行其他方面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可小視的。”

首先是壞賬對銀行信用的影響。信譽對銀行來說就是生命線,如果銀行失去了信譽就像一棵大樹沒有了根基,其后果可想而知。銀行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它采用的是負債經營的方式來獲得利潤,而銀行的信譽如果受到影響,負債(簡單一點說就是存款)就會在短時間在內減少,而銀行放出去的貸款不可能短時間內收回,這樣的話銀行就會面臨倒閉的危險。而從存款者的角度來講,為了不使存款出現風險,顯然不會放心的將存款放在一個頻頻出現壞帳銀行或壞賬相對較多的銀行。

其次是壞賬對社會誠信環境和貸款客戶信用的影響。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有兩個客戶在同一銀行貸款100萬元,其中一個客戶貸款出現了風險,如果由于各種原因尤其是銀行內部管理的原因,該客戶逃避債務50萬元,那么另外的客戶顯然心里不平衡,也會想方設法逃避銀行銀行的債務,這樣的話銀行的信貸環境就會惡化,則加了貸款出現出現風險的可能行。從大環境來講,過多的不良資產的出現就會影響社會的信用,使我國的經濟大環境受到影響。

其他方面:1.減少國家稅賦收入。銀行是國家稅賦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不良資產增加,銀行盈利下降,甚至出現虧損,國家稅賦收入就會減少。2.對國民經濟運行產生不利影響3.誘發通貨膨脹。4.影響社會經濟信用制度。5.引發金融危機。等等。

4.1.2建立完善的信貸管理制度是控制不良貸款問題的根本途徑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良資產對國有商業銀行以及我國經濟環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實現不良資產的轉化不僅使銀行也是社會面臨的嚴峻考驗,然而,不良資產的轉化并不是一勞永逸的。2005年4月,中國銀監會研究局副局長楊再平說,2004年主要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實現了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余額的“雙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剝離因素和新增貸款稀釋效果的影響,主要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實際上是“不降反升”。盡管我國近年來頻頻采取諸如向國有商業銀行注資、關閉資不抵債的金融機構、加強銀行監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權威人士指出,高風險、低收益仍是國內銀行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

綜合我們前面所分析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在處置不良資產的同時從制度上控制不良貸款的新增,才是解決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問題的根本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擺脫此消彼長的惡性循環。

怎樣實現從總量上控制不良資產的新增呢?關鍵是不斷的完善國有銀行的信貸制度,那么要建立什么樣的信貸制度,怎樣建立完善的信貸制度呢?讓我們從國有商業銀行和國外商業銀行信貸制度的借鑒和對比中尋找答案吧:

4.2商業銀行信貸制度的借鑒和對比

相比較來看,外資銀行是十分注重信貸風險防范的。在長期的商業化經營中,形成了一整套較為科學、規范的信貸管理和內部控制制度,對貸款原則、貸款程序、貸款審批、貸款風險分析,風險評定、風險控制體系等有規范的制度化要求,從而有效地控制了不良貸款的出現和增加。相比之下,國內銀行的商業經營體制和信貸管理制度目前尚處在調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諸多方面與外資銀行有較大差異。

4.2.1組織結構上的差異——外資銀行重視水平制衡,國內銀行重視垂直管理。

外資銀行在信貸組織上通常采用條塊結合的矩陣型結構管理制度體系,信貸業務的組織除了有縱向的“總行-分行”的專業線管理之外,十分強調橫向的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制約,較好地實現了縱橫貸款風險控制制度體系。外資銀行通常會設置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多個部門共同負責信貸業務的組織管理,如信貸政策制訂部門、資產組合風險分析部門、業務管理部門、風險審查部門、不良貸款處理部門以及系統一體化管理部門等等。各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在業務上相互溝通、協作又相互監督。

貸款審批是信貸風險的關鍵控制點,在這一環節,外資銀行多采取由隸屬于不同部門的授權人員共同審批的辦法,三人或雙人審批有效。如某外資銀行,貸款審批由業務管理部門和風險管理部門共同負責,每一筆貸款的發放都必須由最少兩名授權人員主管——獨立思考后簽字同意方為有效。分行長主要起協調管理作用,不直接參與貸款的審查與簽批。審批流程呈橫向運動特征。這樣既實現了銀行內部的商業化管理和權責制約又避免了新增不良貸款的產生。

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制度結構與外國銀行相比,基本架構沒有實質性的變動,仍是與行政體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機構,表現為管理責任關系和信息的匯報渠道均為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網點之間以及機構內部行長、科長、經辦之間的分級管理。與外資銀行比,縱向管理鏈條過長,而橫向的分工與制衡關系強調得不夠。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各級分行進行了內部結構調整,相繼成立了資產保全部和風險審查部門負責處置不良貸款、評估貸款風險,改變了舊體制下信貸部“一統”信貸業務的局面,但信貸政策管理、信貸資產組合風險管理等職責仍然基本由審貸部門承擔,部門的細分化程度不夠。貸款審批實行逐級上報、層層審批制度,行長或主管信貸的副行長具有最終決策權。審批流程呈縱向運動特征。這種制度結構極易發生領導或者貸款主管人員利用政策進行非正式的貸款行為,最終形成新增不良貸款。

4.2.2制約手段的差異——外資銀行重視人員激勵,國內銀行重視人員控制。

外資銀行強調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業務開展和管理中給予了信貸管理人員充分的自。信貸管理人員通常享有較強的獨立性,從總行到分行自成一體,各級分支機構的信貸管理人員由上一級甚至上兩級信貸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對上一級信貸主管負責。在某外資銀行,總部每年會對信貸人員進行專門培訓,逐步提高信貸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水平,并根據其工作經驗和能力,將其分為若干等級,授予相應信貸審批權限。

信貸管理人員的“超然”地位既保證了他們有足夠的獨立思考空間,有效地避免了貸款的審批與發放過多受到行政干預,又充分調動了信貸管理人員的積極性。

國內銀行強調對員工加強控制。但國內銀行內部制衡的組織體系尚未建立,各種財務激勵措施尚未落實,貸款審批權也基本上是靜態管理、多年難變,對人員的控制主要落實在貸款責任制上。各家銀行建立了信貸資產質量第一責任人制度和不良貸款終身追繳制度,制定了詳細的考核辦法和嚴厲的處罰辦法,期望在信息不對稱、監督困難的情況下制約信貸人員的放貸行為,加大違規成本。一些要求和規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銀行規定新增貸款要實現“零不良”;一些銀行規定如果確因員工的過錯形成不良,則經辦人員將立即被解除合同,有關負責人也要受到相應行政處分。但事實上,由于存在信息嚴重不對稱和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的問題,再嚴格、細致的責任制度也無法防范道德風險,近年來信貸人員違規事件以及內外勾結詐騙銀行資金案件仍然層出不窮便是明證。與不斷加強的控制力度相對照,人員的激勵機制沒有建立起來。這樣使我國不良貸款的形成又多了一個復雜而又特殊的原因。

4.2.3貸款處理策略上的差異——外資銀行重視轉化,國內銀行重視清收。

外資銀行在貸款發放后,客戶經理會主動參與借款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幫助解決具體問題。貸款出現問題后,銀行會成立專門小組,幫助借款企業渡過難關。如在某外資銀行,貸款發放后,基于同客戶建立長期信貸合作關系的理念,客戶經理往往滲透到客戶整個經營過程,利用銀行網絡優勢,協助客戶分析研究市場容量、市場份額、競爭對手等詳細情況,并針對客戶經營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詳細的咨詢指導意見。如果客戶出現還款困難,也會盡量幫助其搞好經營,爭取實現雙贏目標。

國內銀行普遍存在“重貸輕管”的問題,貸款發放后的后續管理沒跟上,往往要等出現問題之后才被動研究對策。企業經營困難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出貸款,手段單一,主要靠處置抵押物或司法訴訟,容易雪上加霜,將企業置于死地。

在國際金融論著里,銀行的主要職能中有一條銀行應該參與所貸款的企業的策略制定和生產經營的監督管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這一點上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備的制度體系。建立一套完整的銀行指導管理企業的制度體系是解決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一個根本方法。在這方面我們仍需改進。

5.國內外商業銀行管理制度比較得出的借鑒和啟示

綜上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信貸管理制度上的科學性和成熟性與外資銀行有著比較大的差距。這種差距直接導致了中外資銀行在貸款的競爭能力,經營效率和風險控制水平上的距離。因此,借鑒國外銀行先進做法,改革現有信貸管理制度是勢在必行的。

5.1按照權力制衡的基本原則,建立健全信貸組織管理體制

我們應該借鑒外資銀行日趨成熟的信貸管理經驗,按照權力制衡的基本原則,建立健全信貸組織管理體制。

遵循信貸組織機構設置的三大原則,在現有信貸制度的基礎上強化信貸部門內部橫向制約機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牽制原則,即信貸組織各部門、各崗位、各權力之間形成一種約束制衡機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則,各部門各崗位、各人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和授權批準,相互之間必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不能超越職權;三是遵循系統協調原則,各部門要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動作,理順關系、增強實力、杜絕內耗。

即規模較大的分行可在現有審貸部門、風險審查部門和資產保全部門的基礎上,加設信貸資產組合管理部門,專門負責對全行信貸資產組合、資產多元化、整體信貸資產回收特點進行分析,對全行潛在集中風險進行評估,并向銀行董事會、高級管理層、銀行監管機構、投資者提供報告,根據既定的整體資產優化策略對各業務部門、區域經營管理的信貸資產狀況進行監察。

同時,應將風險審查部門與信貸業務部門在行政上的管理主線區別開來,以改變當前由于偏重業務擴張而忽視風險控制部門意見,導致風險審查部門事實上無法從組織上來制衡業務部門的弊端。

5.2樹立以人為本、激勵與約束并重的信貸經營管理思想,

信貸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激勵和控制,目前我國銀行的信貸管理制度強調通過制度加強控制,對人的激勵顯得不足。過份以責任制來制約信貸管理人員,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責任人為了避免出現貸款損失從而避免處罰,往往對有問題貸款在到期前進行不應有的展期或給予新貸款以收回舊貸款的本息,反而隱藏了風險,為了將個人責任變為集體責任,往往將所有貸款,無論金額大小都推給審貸委員會研究決定,降低了工作效率。

現時的問題應是強化激勵機制,充分發揮信貸管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我們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貸審批權限按行政職務大小層層下放的舊框框,實行審批放貸和行政完全脫鉤。可按實際能力和以往業績給予信貸管理人員相應審批權限,并每年進行一次審定,視情況決定提升或降級,創造既有壓力又有動力的工作環境。第二,把實際工作中過多的負激勵轉為正激勵。加強正面引導和管理的同時,充分尊重和發揮員工的能動性,滿足他們受到社會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現行工資分配制度。堅持市場化的報酬原則,調大績效工資比重,破除行政級別的工資制度,全面推行客戶經理等級薪酬制度。

5.3正確處理好風險管理與提高效率的關系

客觀評價銀行信貸風險,改變信貸營銷觀念,正確處理好風險管理與提高效率的關系。我國銀行業在信貸管理中往往陷入兩個極端:

一是靈活性過強。對上市公司、壟斷性企業等客戶群體,在信貸管理中放松條件,不顧企業負債總規模和償債能力,為企業多頭開戶、盲目授信,甚至于違反國家賬戶管理、現金管理等有關制度,依賴壘大戶帶來的短期效益。

二是過于教條。在商業銀行貸款企業結構中,中小企業仍然絕對主體,但在信貸管理中,過份強調形式上的風險防范,一味要求提供抵押擔保手續,不能根據企業實際情況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品種,消極逃避承擔適當信貸風險的責任。靈活性過強實際上是沒有原則性,過于教條則制約正常發展。銀行本質上就是經營風險的特殊企業,不可能消除信貸風險,只能通過制度的完善適度規避信貸風險,對風險的過度約束必然制約商業銀行的正常發展。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在重新樹立正確的信貸風險觀念,在防范信貸風險的前提下,加大創新力度,提高經營效益水平。

5.4改革貸款風險管理制度,變側重貸前測控為全過程監控

目前各行貸款風險意識顯著加強,但主要側重于貸前測控,即重視貸前的信用等級評定和貸款風險度測算,這對于優化貸款投向的確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貸前、貸時是效益好的單位,貸后有可能因市場變化或經營管理不善而變成效益差的單位,因而貸款的風險度有可能增大。因此,只重視貸前測控,輕視貸后監控,仍不利于降低貸款風險。只有對貸款進行全過程監控,貸后定期(如分月或分季)和不定期地(如,當單位出現重大變故時)多作信用等級評定、貸款風險度測定和還貸能力測算,并以此作為調整貸款投向、是否采取信貸措施的依據,才有可能較好地防止新的不良貸款的產生。同時,對質押貸款、抵押貸款和保證貸款,貸款銀行還應全過程監控質押物、抵押品的保管狀況和擔保單位的經營管理狀況,嚴防因質押物或抵押品遺失變動、殘損變質和因擔保單位經營管理不善而引致擔保失效。當企業改制或關停并轉破時,一定要認真積極主動參與,隨時關注,堅決維護銀行正當權益,防止企業趁機丟包袱、卸責任,搞“金蟬脫殼”或“過河拆橋”。當貸款出現風險時,一方面要迅速采取補救措施,另一方面要分析原因,總結教訓,懲前毖后,“亡羊補牢”。對呆帳貸款進行認定和核銷時,一定要追根到底,查出究竟,防止企業通過弄虛作假手段逃廢銀行債務。

5.5改革貸后日常管理制度,變軟約束監督為硬約束管理

國有商業銀行把貸款投放給企業,貸款使用的主動權基本上握在企業手里,銀行對貸款實際使用的監督不僅是事后的,而且也是被動的,致使一些貸款使用不當,危及了貸款安全。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對貸款的貸后日常管理,變被動監督為主動管理,建立對貸款單位從貸款發放起始至貸款本息全部收回截止的全過程的貸款使用情況日常硬約束管理制度。具體可以考慮以下幾點:(1)建立對貸款第一次投入使用的控制制度。貸款發放到帳戶,銀行可嚴格控制此筆貸款的支付,貸款單位如需支付使用,須先經信貸部門對實際使用用途進行符合式核準后,會計部門才可辦理付出。(2)建立對貸款日常周轉使用的控制制度。貸款投入到企業并經第一次使用變成貸款單位的流動資產或固定資產后,銀行更應加強貸款管理,嚴防貸款在周轉使用過程中被逐步擠占挪用和轉存他行。信貸部門除勤下貸款單位明查暗訪貸款的實際周轉使用情況和貸款單位的經營管理狀況外,還應通過書面簽約方式要求貸款單位將貨款回籠到貸款銀行,不得搞體外循環。同時,應通過參與企業管理,直接管理貸款的日常周轉使用。(3)建立對貸款單位違約的信貸制裁制度。凡貸款單位貨款不回籠到貸款銀行、違約使用貸款、不按時歸還到期貸款本息或經營管理狀況惡化危及貸款安全,銀行可采取停止發放新貸、在帳戶上直接扣收貸款本息、拍賣抵押品還貸、向擔保單位收貸或登上企業黑名單等制裁措施,如果貸款單位逃避貸款銀行制裁,貸款銀行可要求金融同業聯手制裁甚至采取法律手段收貸。

注釋:

[1]華金秋。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與不良資產新視點。中國市場出版社,2004

[2]楊凱生。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處置實務。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3]王曉芳。銀行信貸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季愛東。銀行新存貸業務與法規。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5]易憲容。國內銀行不良貸款原因新解釋。香港商報,2003

[6]李楊,劉華。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理論。技術。實踐。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7]肖漢奇主編《商業銀行法律制度與實務》中國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8]郭俊秀主編《中國商業銀行法律與實務》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9]注鑫主編《金融法學》中國政治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篇(7)

2.秦漢簡牘官文書檔案的分卷收藏。從大量的秦漢出土簡牘的放置情況來分析,秦漢時期已經有意識的對簡牘官文書檔案進行分類收藏保管,官文書檔案分級保存意識已經初露端倪,同一時期或同一類型的簡牘官文書檔案在處理完畢之后,會被分類捆扎成卷或捆簡冊的形式,在各個級別的衙署文書檔案室進行妥善保存。如在睡虎地、張家山、尹灣、居延等地出土的大量秦漢時期的簡牘中充分反映了秦漢時期簡牘官文書檔案的分卷收藏制度,官文書按照時間、內容、性質、范圍等進行分類保存。秦漢簡牘官文書檔案按時間分卷收藏,簡牘官文書檔案多以月、季度或年份為分界線,分別稱之為月簿(籍)、四時簿(籍)和年簿(籍),有時為了需要官文書還以日記載分類。其中以月簿最為常見。如居延漢簡中的兵簿簡牘文書載“,漢元始廿六年十一月庚申朔甲戌,甲渠鄣候獲敢言之,謹移十月盡十二月完兵出入簿一編敢言之。”汪桂海先生在其《漢代官文書制度》一書中考證居延漢簡中的案卷簽牌的起訖時間,并把漢代官文書檔案分卷歸類為六種類型:某年某月盡某月、某年某月盡某年某月、某年盡某年、某年某月、某年、某年某月以來。除最后一種是進行過程中的文書以外,前五種都為完整的官文書檔案體例。其實,可以看出簡牘官文書檔案多以月、季度或年份來分類。

二、秦漢簡牘官文書檔案立法

1.秦漢官文書檔案的副本制度。秦漢時期為了防止官文書檔案被篡改,設置了專門的文書檔案副本制度,并制定定期核對的制度。官文書的正本由長官簽署發出后,由書佐或史謄抄留底的官文書檔案為副本。副本制度是秦漢官文書檔案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簡牘官文書檔案副本制度的記載有很多,如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尉雜》曰“:歲讎辟律于御史。”里耶秦簡“:庫武敢言之,廷書曰令史操律令詣廷讎,署書到、吏起時。有追。今以庚戌遣佐處讎”《里耶秦簡牘校釋》解釋“:讎律令,校勘律令。《慧琳音義》卷七十七‘讎校’注引《風俗通》云‘:二人對校為讎。’《正字通•言部》‘:讎,校勘書籍曰讎,比言兩本相對覆如仇讎。’”

篇(8)

近幾年來,我們采取在新生入學教育中進行誠信考試教育。在每學期的考試周前,教務處召開由主管教學副校長、各學院主管教學領導及各院教務辦主任參加的考試工作專門會議,研究部署考試工作。對各學院需要做好考試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在此基礎上,各教學單位還分別召開學生和教師大會,進行考前教育,重點強調嚴格考試紀律與加強考風建設的意義。通過主題班會、黑板報、廣播宣傳等形式,對學生進行誠信考試、考試規則、考試紀律等規定和要求的教育,盡量將過去考試中容易發生的問題和考試作弊現象克服在萌發狀態,防患于未然。在校園內努力營造嚴謹治學、嚴格要求、公平競爭的學習氛圍。

1.2強化管理措施,認真組織落實

考試是教學的收獲季節,考試管理工作的成效涉及在校的每一位考生。過去,我校對考試管理工作雖然比較重視,廣大教師也能認真履行監考職責,但在考試風氣上仍存在一些問題,我們認為必須強化考試管理制度和措施建設,并使考試制度和措施落實到考試過程的各個環節,從嚴要求,嚴格管理。

1.2.1嚴格考試管理

考試周前,由教務處掛帥,校宣傳部配合,共同做好考試宣傳專欄及考試標語,在教學場所,明確提出考試有關規則,提出“三嚴”要求(即嚴明考試要求、嚴肅考場紀律、嚴格評分標準)。考試期間,由主管教學的校長、教務處、學生處、宣傳部、團委、各學院領導、教學秘書、輔導員等部門組成考試巡視檢査組,每天分批分組對全校各考場進行檢查。為了使考試的運行情況及時得到反饋,各巡視組填寫《巡考記錄》,及時反映每天的考試情況,公布監考教師到位情況等。由于領導重視,各部門、各學院大力支持與配合,通過全校監考教師的努力,使考務工作能夠有序順利進行。

1.2.2嚴肅考試紀律和嚴格監考要求

考務組織和監考工作是考試工作的關鍵一環。考務組織必須有序進行,不容出錯。近幾年來,我們對考試工作各個環節,精心設計,周密安排。監考人員必須認真負責。第一,修訂了《教師監考職責》和《考場規則》,要求監考教師必須提前進入考場,盡職盡責地為考生創造一個嚴格、和諧、公平競爭的環境;第二,在監考教師的選擇上,把認真、負責的教師放在主監考崗位上,不允許不具備監考要求的人員參加監考,嚴把監考教師質量關;第三,采取交叉監考辦法,即同一考場為兩名不同學院的監考教師,實行交叉安排:第四,全校所有考試課程統一安排在考試周內,實行流動考場,單人單桌。

1.2.3嚴把考試命題、試卷印刷和保管以及閱卷評分關

命題工作是考試工作的首要環節。命題依據教學大綱,對保證考試的質量有著重要意義。抓好考試命題關,將對整個考試的順利進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目前命題的方式主要有試題庫抽題、集體命題和教師個人命題等三種方式。當前,教師個人命題采用較多,教師與課堂教學的結合度較好,比較簡便易行,但不足之處是教師個人主觀因素較多,受教師個人的學識水平、授課方面及能力的限制,考核的難易度、廣度、效度、試卷的質量參差不齊。

2.對高校試卷管理的幾點建議及措施

高校試卷管理,是測評其高校教學水平和管理質量的重要依據,在學校教學工作中,試卷管理的完整率、準確率能夠直接反映其管理水平。高校考前試卷準備的質量,直接影響考試的成敗。考前試卷管理應構建以高效節能為目標的試卷信息管理和實體管理模式,考后試卷存檔應以紙質檔案與電子檔案相結合的方式,其較為適宜。

2.1試卷考前管理

考前試卷管理模式必須結合教務管理的考試安排。目前,許多高校購買了先進的教務管理軟件,提高了考試業務管理質量和水平。各學院依據考試時間錄入考試科目、考試班級、考生人數、任課考試及所屬學院等基本數據后,教務處根據學校整體安排、教學進程、考場設置、課程門次、監考人數等信息在教務管理系統中進行考試編排。試卷準備工作可以在考試安排的基礎上做到層層鋪墊、層層推進的作用。

2.1.1試卷準備

試卷由教務處統一印刷集中管理,可以加強試卷的保密性,提高試卷印刷效率。既減少了任課老師的工作量,又預防了在考試過程中由于試卷準備不足而影響考試的正常進行的現象的出現。具體方法如下:(1)兩對應:按文獻檢索查閱方式,紙質試卷按“課程名稱”排序歸類,按26個字母順序排序,結合考試安排中“課程”名稱排序的順序,核對時,紙質試卷和電子版順序一致,兩者按課程名稱一一對應,核對時非常方便。(2)編號:根據考試安排的順序,在試卷上標注出考試時間順序號和每場的試卷順序。如《大學語文》課程考試定于2013年12月10日上午第一場,考場順序為46,在試卷左上角則標注1-46。所有試卷按場次及考場順序排完序后,與考試安排上順序一致,即便于核對試卷,也便于試卷印刷后封裝。(3)試卷封條:根據考試安排,通過郵件合并方式制作考試封條,封條上必須打出來試卷順序號和考場號,這樣密封試卷時與試卷序號一一對應,簡便了印刷工作者核對及入箱的程序,并且極大地提高了密封質量和效率。

2.1.2試卷使用

(1)考前發卷:試卷準備完成之后,根據考試安排,按考點及考場排序,在考試期間,將試卷按考場順序分類,由于考前試卷準備有序,清點及分發試卷時一目了然,心中有數,準確率高。(2)考中補卷:如果試卷印刷數量不足或者試卷封裝錯誤,可按試卷順序查找原卷,然后補救。

2.2考后試卷原卷存檔

試卷存檔只需將正考、補考(重修)試卷各考一次后按屆依次分類,如2012屆試卷,學生2008年9月入學,則按09、10、11、12屆分類,用以2012年的畢業補考。所有12屆的試卷統一按課程名稱首字母排序,結合畢業補考安排,按課程名稱順序,隨意抽取補考試卷。試卷按26個字母分別歸于26個檔案盒內,每個檔案盒封面以電子版課程名稱順序為目錄,檔案盒內紙質試卷與電子版課程名稱順序一一對應,用于返校補考時查詢和使用。其他年級同理。比起理論上試卷檔案存檔方式,此種辦法既簡化了試卷歸檔程序,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既方便了教學業務部門立卷歸檔的實用性、可操作性,又能遵循重信息收集、輕實體整理的原則。達到了節約添置庫房箱柜的費用和降低了管理成本的目標。

篇(9)

二、大力開展教學競賽活動,不斷提高教師參與聽評課活動的積極性

學校各年級組或教師備課組應經常開展上課、聽課、評課等教學研討比賽活動,并把它作為評先選優的條件,每次活動后,要根據其質量評定等級,給予獎勵,以激勵教師多上公開課,多聽示范課,認真評議所聽課程。要積極鼓勵教師把自己聽課、評課的心得體會修改整理后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投稿,不斷提高他們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為避免教師在網上下載或抄襲他人的文章作為自己的聽課筆記或心得交差,我們可以把他們交上來的文章和網絡上的文章進行對比,或把幾個相似的文章張貼出來,進行對比曝光,制定必要的懲戒措施,納入年度考核或綜合素質評估,以此激發教師的聽評課興趣,規范他們的聽評課行為,促進他們自覺參與聽課,認真寫好聽課筆記,按時參與評課活動,暢談聽課心得體會。作為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一挑水,甚至更多。學校應推行開放課堂制度,一是面對全體教師的成長共同體的開放(相關的教師、領導以及研究者都能暢通地進入真實的課堂),二是授課教師的自我開放(教師的心態在課堂中放開,深入課堂,有意識地琢磨課堂教學)。鼓勵教師開放自己的課堂,打開教室的大門,歡迎同行們觀摩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把自己的課拿出來在陽光底下晾曬,和同事相互切磋,互相探討;鼓勵教師充分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推開別人的教室門,走進同事的課堂,學習他們好的教育教學方法,幫助自己提升專業素質。

篇(10)

二是農牧戶的過度開發行為。主要表現為:超載過牧和掠奪性經營;草場的利用保護方式簡單粗放;只產不入,缺乏對草場的維護與治理;拉網圍欄分割草場形成沙化源以及不合理地開墾種植農作物等。

三是群眾的不良生活行為。主要表現為:隨意亂挖藥材;隨意捕殺草原上的野生動物;不文明旅游行為使草場被污染和踐踏;隨意污染草原上珍貴的水資源等。

四是草原管理制度不完善、執行力低。對草原的生態治理與管理缺乏綜合性、長期性、可持續的制度措施,目前的草原生態管理注重以“草”為本,而非以“人”為本,以“草”和“畜”為出發點和著力點,忽視了“人”的主體地位。草原生態保護的投入長期不足,廣大牧民參與管理的積極性不高。草原管理機構沒有明確的權責地位,草原監理部門執法不力。同時,現有的法律、制度對破壞草原的行為處罰力度不夠大,難以彌補破壞草原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失,不能有效制止破壞草原行為的發生。另外,基層組織對草場的管理方式簡單粗放,未能形成政府、企業牧戶、社會組織、個人共同參與的草原生態治理體系。

二、對建立錫林郭勒盟草原生態管理制度的建議

一是堅持依法治理,建立健全治理和保護草原生態的制度體系。深入研究、制訂或修改符合當前草原生態實際的《草原法》《環境保護法》《基本草原保護條例》《草畜平衡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從立法的高度規范和約束破壞草原生態的行為,對草原上的濫采、濫挖、濫牧和亂占、亂建等現象給予嚴厲處罰。加強執法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強化草原執法和執法監督,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執法水平。嚴格限制超載過牧,努力實現草畜平衡。增加對草原生態恢復和建設的投入,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當中,把生態建設情況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努力營造保護草原生態的法制環境,減少對草原生態系統的干擾和破壞,鼓勵合理利用草原資源,維護草原生態建設成果。

上一篇: 特色教育論文 下一篇: 小學保護環境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天澡天天天碰青青视频 | 亚洲国产制服另类久久 | 一本精品久久精品 | 在线看片一区二区 | 日韩综合永久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