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3: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特色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2開設的人文課程內容較少:我國的護理專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基本都是基礎的學科教育,缺乏綜合性的課程,這就使得學生在發展過程中,人文素質培養方面的教育獲得很少,從而導致其整個的人文素質培養受到阻礙。
1.3 課程體系存在問題:在我國當前已經存在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中,人文課程缺乏整體的教育邏輯性,人文課程和其他課程之間融合的內容較少,授課過程中也比較不規范,這些都是課程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4提供給學生的專業觀念存在偏差:在我國的護理教育開展過程中,護理專業的學生包括很多的護理從業人員都對護理這個工作存在很多認識錯誤,導致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夠很好的認識到護理的專業價值和職業價值,從而學生也形成了錯誤的專業觀念。
2.1 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對人文素質教育在護理教育的重要性有一個重新的定位和認識,拋棄以前的錯誤的認識觀念,將人文素質教育不斷地融合到護理教育過程中,構建新的護理教育框架體系,激發學生對于護理教學過程中對于人文素質的培養和認識,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文素質護理教學的開展。
2.2 教學內容上充分體現人文素質教育:在護理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比如文學、倫理、法律等課程和護理教育相結合,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護理教育課程,在整個的教學目標設定和教學內容上做一些改革,不斷地將人文素質培養滲透到護理教育過程中,從而加強教學內容上對于人文素質培養教育的體現。
2.3護理實踐過程中滲透人文素質的組織形式:在學校的護理實踐課程中,要確保學生有著正確的護理實踐方式,同時對于人文素質的培養方面,那么學生就需要將教師當作病房,那么就需要穿戴整齊的按照護士來要求自己,在實踐過程中,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技能訓練,同時要有良好的姿態,在和病人溝通過程中,要做到的端莊穩重,優雅大方,做好和病人之間的良好溝通,從而不斷地提高其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在實踐過程中,加強了人文素質培養。
2.4不斷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課堂上完善評價體制: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人文素質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形成良好模范作用,從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和培養對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
二、甘肅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
(一)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使職業教育發展緩慢,社會認可度低
甘肅民族地區教育普遍存在重學歷輕技能、重普高輕職高的思想,影響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家長普遍不愿意讓孩子到技校、職高去學一技之長,即是進入了職業學校,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在他們心中只有干部是人才,而讀職業學校只能成為“伺候人”的、“低層次”的普通勞動者。因此,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不高。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影響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甘肅民族地區以回族和藏族為主,回族信奉伊斯蘭教、講求清真,藏族信奉藏傳佛教并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字。他們在宗教、語言、文化、心理、風俗、服飾和生活習性等方面與漢族有較大的差異。他們有自己的宗教教義、飲食習慣、生活習俗和家庭觀念,因而不方便或者不愿離家到外地生活與謀生,尤其不愿到東部發達地區尋求就業機會。他們習慣于當地慢節奏的農牧生活,沒有接受現代職業技術教育的強烈愿望。正因為這些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致使當地職業教育發展緩慢,多數仍停留在低層次的水平。此外,甘肅民族地區位于甘肅西南部,地處甘、青、川三省交界處,具有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也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特別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屬高原地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與黃土高原西部過度地段,境內地形復雜、氣候多變,平均海拔3000米,平均氣溫1.7℃,高寒缺氧,晝夜溫差大。這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不利于職業學校辦學規模的擴大、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組織實施。
(二)職業教育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力度不夠
甘肅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辦學服務意識不強,辦學目標不明、思路不暢、方法不活、形式單一,職業學校市場觀念淡薄,專業設置不合理,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力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同時,職業學校與社會對接不暢,關門辦學的現象非常普遍,職業教育與民族經濟結合度低,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不大。調查發現,甘南州職業學校沒有針對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來設置專業,而且專業設置的隨意性比較大,缺乏充分的論證和必要的準備,致使一些專業,如計算機、電子商務等從一開始就在低標準上運行,課程改革滯后,教學內容陳舊,實踐教學環節和教學時數達不到規定的要求,學生難以做到學以致用,畢業生就業不暢,對生源缺乏吸引力,招生困難。而臨夏州職業學校為了吸引生源又通過“校校聯合”的模式辦學,完全為發達地區培養和輸送人才,也脫離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所謂“校校聯合”是指通過借助發達地區職業學校的專業教學、技能訓練與就業渠道,來培養學生并實現人才輸出的一種辦學模式。[2]“校校聯合”辦學模式導致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民族特色喪失,只能做發達地區的附庸品,也導致了人才單邊流動,使民族地區人才越來越匱乏。
(三)職業學校基礎辦學能力難以達標
第一是辦學條件有限。由于甘肅民族地區財政困難,發展職業教育的各項優惠政策不能落實到位。大多數職業學校占地面積少,基礎設施不完備,辦學力量分散,辦學條件差,教學及實訓設備落后甚至嚴重短缺,許多地方職教中心名存實亡,不具備辦學條件。在學校建設方面,除極少量的上級專項建設資金外,地方財政投入很少;第二是職教師資力量薄弱。姚愛國:甘肅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大多數職業學校以普通文化課師資為主,專業課教師短缺,“雙師型”教師幾乎沒有,師資隊伍呈現出文化課教師多、專業課教師少、學歷達標率低、職稱結構低、實踐技能水平低的“一多一少三低”現象;第三是實訓基地建設嚴重滯后。由于缺乏資金、設備、場地等必要條件,實訓基地建設嚴重滯后,學生只能“在書本上學電腦、在黑板上修汽車”,學校教學以課堂為主要場所,具有趨同性的理論課開設過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技能課開設較少,直接導致學生素質差、能力低、就業難,降低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三、甘肅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思路
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自身的特殊規律,不僅與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密切相關,還受到民族習慣、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影響。因此,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必須因地制宜,圍繞民族特色和區域優勢做文章,才能扎根民族地區,獲得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一)民族職業教育與民族文化深度結合,實現雙贏發展
文化與教育緊密聯系,文化是教育的基本內容,教育是文化的傳播途徑。任何脫離教育的文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任何脫離文化的教育也是不可想象的。教育必須與文化深度結合、共生共榮,才能獲得發展。因此,甘肅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必須與當地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才能實現二者共生共榮的關系,進而開創職業教育發展和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雙贏局面:一方面甘肅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必須以甘肅民族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為基本土壤,從中獲取滋養,獲得發展的目標、內容、方向和特色;另一方面甘肅民族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必須以職業教育為基本傳承方式,并從中獲得發展、融合、揚棄和創新的動力。甘肅民族地區主要包含兩大文化體系:一是以臨夏回族自治州為代表的伊斯蘭文化,二是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代表的藏傳佛教文化。臨夏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是唐蕃古道的重鎮,民族風情濃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素有“茶馬互市”、西部“旱碼頭”和“河湟雄鎮”之稱,享有中國“花兒之鄉”、“彩陶之鄉”的美譽。臨夏也是回族的重要發祥地,由于回民聚居,伊斯蘭教盛行,被稱為中國的“小麥加”,具有特殊的宗教影響,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后形成的四大教派、四大門宦及其22個分支大多源自臨夏。甘南是全國十大藏族自治州之一,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上就是中原地區通往青、藏及川北的交通要道,是青藏高原社會大系的窗口,是“藏族現代化的跳板”,被譽為“中國的小,甘肅的后花園”。藏傳佛教在甘南有著悠久的歷史、廣泛的影響,境內群眾普遍信教,寺廟和僧侶數量眾多。不管是回族還是藏族都在甘肅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如唐卡、藏戲、藏醫、回族花兒、臨夏磚雕、臨夏彩陶等。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市場對傳統文化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大力興辦與民族傳統文化相關的特色專業,既是甘肅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之路,也是甘肅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安身立命之本,同時還能使民族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得到創新、走向市場,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進步。
(二)創新民族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實施區域發展新戰略
從總體上看,甘肅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質量和效益都不高,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整體規劃和統一管理,職教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沒有形成整體優勢。為了使職業教育與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必須不斷創新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積極實施職業教育區域發展新戰略。首先,要建立“市州組團、縣區成網,以城帶鄉”的發展模式。由地級市根據本地區社會經濟和特色產業的發展情況,依托當地高等院校,重點建設幾所骨干中等職業學校,同時吸收所在地區各縣的職業高中,形成網絡輻射優勢,組建區域性中等職業教育集團,走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的路子。以縣為主發展職業高中和實用技術培訓,以市州為主發展骨干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市縣統分結合的中等職業教育辦學管理體制,充分發揮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整體優勢和地域優勢。教育教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學生在各縣職業高中打基礎;第二階段利用市州骨干職業學校的師資和設備優勢,采取“以城帶鄉”聯合辦學的方式,讓學生學習技能;第三階段利用職教集團與企業的合作優勢,學生頂崗實習,并由此走上工作崗位,實現充分就業。其次,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舊格局,發展大職教,盤活現有職教資源,加快職業學校之間的合并或聯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職業學校的合并或聯合,必須是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學校實力、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的內涵式結合,而不能流于形式;各職業學校專業設置不宜求全,應相互配合和協作,在總體上形成相互補充的專業結構,克服以往在專業設置上既互相重復又各自欠缺的現象,共同實現本地區職業教育專業結構的平衡。同時,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也不必拘泥于傳統的、固定的辦學模式,可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結合本地實際需要,不拘一格建立各種各樣的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既要設立正規的各級職業學校,也要進行為期幾個月甚至幾天的短期單項培訓。第三,甘肅民族地區財政比較困難,發展職業教育還必須動員社會力量,籌集社會資金。要制定并施行有關政策,運用經濟杠桿調控和引導社會資金流向職業教育,要變一家辦為大家辦。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積極探索國有民辦、民辦公助、股份合作等新的辦學體制,大力鼓勵有關行業、企業、社會團體、宗教人士、慈善人士等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技術教育,形成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投資和管理、共同分享利益的多元主體辦學格局。臨夏外國語學校就是由馬志信阿訇與其他幾位宗教人士共同創辦的專門培養阿拉伯語人才的職業技術學校。該校不僅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也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在本地區乃至全國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讓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辦出民族特色
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缺乏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普遍模仿或照搬發達地區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專業設置和管理機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如何脫離一般化向民族特色、民族品牌發展,如何服務民族文化傳承需要、為民族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這是今后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必須考慮的重大問題。因此,甘肅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應當牢固樹立服務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理念,從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出發,積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讓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真正辦出民族特色。首先,專業設置要體現民族特色。回族和藏族都有著絢麗多姿的傳統技藝,但這些傳統技藝主要是通過民間藝人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來傳授的,效率低下、規模有限,既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也無法真正實現傳統技藝的審美、文化及經濟價值,還制約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甘肅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應積極開設民族傳統技藝相關專業,做到取一地之材,設一地之專業,因地制宜,避免專業設置的趨同性,辦出一批高水平的富有地域優勢的民族特色專業。在甘南藏區應該大力興辦以下專業:
(1)藏醫藥專業。藏醫藥是祖國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論體系完整,醫學典籍眾多,療效顯著。
(2)藏戲專業。藏戲是我國4個世界級非遺劇種之一,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藏戲是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
(3)唐卡專業。唐卡是掛在墻上的“宗教”,掛在墻上的“歷史”,掛在墻上的“政治”,掛在墻上的“藝術”、掛在墻上的“股票”。繪畫唐卡是唐卡藝術的一種最主要表現形式,具有復雜的制作工序。
(4)民族傳統工藝專業。藏族民間工藝品種類繁多,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獨道的工藝特色,久負盛名,如藏被、藏毯、藏刀、藏族金銀器、藏族服飾等。特別是藏毯,是當今國際市場的熱銷產品,但中國藏毯所占市場份額不到十分之一,國際市場主要被尼泊爾和印度所占據,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才缺乏。因此必須大力興辦民族工藝專業,培養民族工藝人才,振興民族經濟,搶占國際市場。
(5)民族食品加工與制作專業,如牦牛肉深加工,酥油、酥油茶、青稞酒制作和市場化開發等。此外,還可以興辦畜牧獸醫專業為藏區農牧業發展服務。在臨夏回族地區應該大力興辦以下專業:
(1)民族藝術專業。臨夏是“中國花兒之鄉”。花兒是回族人民喜愛的一種高腔山歌,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被稱為西北之魂,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民族餐飲專業。回族名食甚多,如手抓羊肉、羊肉泡饃、蘭州拉面、全羊宴、蓋碗茶等,這些回族名吃都有待進行專業開發,促進清真食品的標準化和市場化。
(一)學校教學設施建設是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學生培養目標的硬件保證
學校硬件是否上層次,關鍵在于配套設施的質量和完善程度。因此,盡管資金緊張,學校在這方面的投入絕不含糊。實驗室、語音室、計算機房、多媒體教室、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等全部按照國家一類標準配置,改造后的校園起點高,布局合理科學實用,校園環境優美整潔,教育教學設施一流。
(二)學校信息技術建設是推進素質教育、實現教育走向現代化硬件保證
“中小學信息技術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認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國家教委于2000年11月14日頒發了《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信息技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其目標是培養現代社會接班人的信息素質。
二、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加強學校后勤管理
為了給學生和學校教學行政各個部門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能進一步更上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實現學生各方面素質能力的提高,大興一中嚴格按照規定向社會招標進行學校的工程以及維修工作,同時對于辦公用品、教學設備等也嚴格按照政府同意采購和添設。利用有限的資金為學校提供了良好的教學設施、設備,保障素質教育工作順利開展。
三、解放思想,后勤專業化服務,促進學校和諧發展
黃陂小學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通過對眾多因素的綜合分析,并與上級領導和各級專家進行深入探討,將“生命、生態、生活”教育(以下簡稱“三生教育”)定位為學校特色文化的核心,并強調啟智應貫穿于“三生教育”之全過程。“生命”的內涵在于生命本身之偉大,足以讓任何人產生敬畏之心。生命教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生命教育是指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廣義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類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小學生正處于心智啟蒙階段,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能促進學生對生命的正確認知,進而懂得人生的價值所在。“生態”的內涵是指生態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地球上的全部生命體共同組成了這個生機盎然的世界。面對日漸惡化的生態環境,生態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生態知識,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讓學生切身參與到保護生態的活動中去。通過物質影響、心理感受、精神引導等途徑,對學生開展全面系統的生態體驗教育。“生活”的內涵在于,它是一種參與活動,是與人們最貼近的一層社會意義,也是人們最容易接觸但又難以悟到的一個理念。通過生活教育,我們要讓學生們真正認識生活、了解生活,懂得生活中的和諧,學會享受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尋找生活中的幸福感。在確立“三生教育”的同時,我校又提出“讓啟智貫穿于生命、生態、生活教育之全過程”。對小學啟蒙階段的孩子而言,應該將深刻的道理蘊藏在簡樸的生命、生態、生活實踐與思考過程之中,營造良好的學校教育和學校文化氛圍,使之成為促進孩子增長智慧的動力源泉。
2.辦學理念——“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微笑走路”
“讓每一個孩子抬起頭來走路”出自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在書中他認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以這樣的教育思想為基礎,由核心文化引領,黃陂小學確立了自己的辦學理念——“讓每一個孩子都抬起頭來微笑走路”,展現“自信、奮發、愉悅”的精神狀態。這一辦學理念的具體內涵為:“每一個”——面向全體,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關注全面素質的發展;“抬起頭來”——自信、堅毅,以校為榮,以己為榮,是內在能力的外在表現;“微笑”——謙和、友愛、開心、文明、有禮,充滿陽光和希望;“走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建設邁步成長之路,是健康、生命、生活、學習、事業與智慧之路。本著“讓每一個孩子都抬起頭來微笑走路”(Leteverychildstepswitharaisingheadandawarmsmile)的辦學理念,我校以童心培育童真,以成功體驗成長,努力造就德義日新、學思日進的學子。
3.校訓與校風、教風、學風
以“三生教育”為核心,學校秉持辦學理念,延伸出相應的“一訓三風”。學校校訓為“立志樹人、適應發展”;校風為“文明好學、團結進取”;教風為“愛生奉獻、樂學善教”;學風為“誠實友愛、多思善問”。這種精神文化體系的建立,形成了一種以人為本的和諧人際關系,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建設校園環境,以物質文化凸顯學校特色
物質文化建設既是推進特色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又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和載體。我校物質文化建設首先是對生態環境的打造,同時融入對生命的尊重、對生活的熱愛,充分體現“三生教育”的特色。
1.打造綠色生態校園環境
十多年前,我校還只是村級小學,學校環境臟亂差,運動場一度成為村民的放牛場,導致校園牛糞遍地,嚴重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為此,學校領導下決心整治,爭取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蘿崗區政府和村委會的支持和配合,推進校園改擴建工程和衛生環境改造,對校園進行全面綠化,校園環境煥然一新。如今的校園,干凈整潔,綠蔭環繞,成為標準化綠色生態校園。
2.校園環境滲透特色文化
在建設綠色生態校園的基礎上,我校充分利用校園的每一面墻,展示偉人的成功事跡、名言警句等,經常舉辦學生優秀成果、學校優秀畢業生及學校各種榮譽展等,讓師生感受到學校厚重的歷史和輝煌的業績。與此同時,學校還加強教室文化、餐廳文化等的建設,促使師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這些充滿了成功、自信,催人向上的文化氣息,激發了師生的熱情和朝氣,促進了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3.打造特色標志
以“三生教育”核心精神為指引,我校在校徽設計、建筑命名等方面融入精神文化,打造出我校特有的文化標志。我校的校徽是以校名“黃陂”拼音首字母“B”“H”縮寫為主體,用藝術手法變形構成流暢具有現代風格的圖案,以橙色、紅色、綠色為主要色調,給人們帶來蓬勃向上的現代感。“B”為橙色,代表健康、陽光、勝利,形狀酷似書本,代表了知識,寓意學校師生在知識的海洋翱翔,學習不斷進步;紅色圓代表興旺發達,吉祥如意,代表初升的太陽,蒸蒸日上,寓意黃陂小學在祖國的陽光沐浴下茁壯成長;綠色流線代表積極向上,代表生命、環保、綠色、寧靜、力量。我校注重建筑物的命名的系統性和文化內涵,為建筑物賦予文化的靈感。如教學樓——至真樓、至善樓,綜合樓——至美樓,行政樓——德馨樓,食堂——稻香樓。這些樓名的寓意,充分表達了我校“三生教育”中蘊含的對生命本真的追求、對生態的敬重、對生活的熱愛等內在精神。
三、貫徹特色管理理念,以制度文化確定主導性原則
制度文化是推進“三生教育”特色文化的強大保障。黃陂小學的管理理念簡稱為“八字十發展”,是我校建立管理制度伊始便確立并始終貫徹的理念。“八字”是指:公平、和諧、激勵、創新;十發展是指:讓參與促自己發展、讓制度促公平發展、讓寬容促友情發展、讓能干促事業發展、讓成績促學校發展、讓自律促形象發展、讓幸福促家庭發展、讓和諧促大家發展、讓賞識促個性發展、讓學習促持續發展。在進行學校管理時,學校首先要求管理者率先示范,起帶頭作用。以前曾有村干部向校領導反映說:“教師首先要為人師表,我從村委二樓時常看到學生還沒有離校,有的教師卻先走了,這哪能出成績呀?”校領導面對這些問題,積極進行整改,通過“以已律人,以彰導人”的模式,率先示范,早來遲走,每天早早站在校門口迎接師生到校(如今已成人人參與的制度),放學后直到最后一個學生離校才走,同時表彰遵守考勤制度的教師。很快,遲來早走的現象消失了。在這一點一滴的變化中,學校逐步完善了管理制度,形成了“八字十發展”的特色管理理念,使學校的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事事處處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實現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四、抓好教育教學,以行為文化外化精神內核
校園行為文化是特色文化建設的最終體現。特色文化是通過學校里的個體行為顯現的,包括學生的文明行為、教師的教育行為等多個方面,以及在此基礎上表現出來的學風、教風、校風等。我校通過德育、特色項目建設等方面的教育教學活動促進行為文化的養成。
1.積極開展德育工作
我校的德育理念為:“文明源于有禮,厚德修于常時。”這一理念體現了認真負責、積極修身的生活態度,最終升華為美好的生命體驗,與我校“三生教育”的內在精神一致。“文明源于有禮”出自《論語》:“不學禮,無以立。”是處事立身、學會做人的基本要求。教育教學中的文明禮儀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良好素養和品格。“厚德修于常時”是指日積月累的善事就像滴水匯成江河湖海而升華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會受到人們的擁戴,恪守道德準則的人就會與時俱進,健康地發展。我校將德育理念落實到德育工作中,取得了成效。如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兒童很難把握對方的年齡,稱呼長輩時常出錯,或者會因不了解來訪領導的職務,而不知如何稱呼。為此,學校根據兒童的年齡認知特征,傳承中國交往禮儀的生活化特點,倡導文明用語,結合現代人(特別是在改革前沿的廣州)生活中的言行細節而進行規范,對本校教師可稱呼為“老師好!”(當然對認識的教師可前置姓氏或職務),對不認識的來賓一律稱呼為“客人好!”這樣使兒童既沒有年齡認識上的模糊不清,又表現了中國“過門都是客”的禮儀修養,讓人感受到黃陂校園家的生活氛圍。更值得肯定的是,通過學校的培養,學生將這一習慣遷移到家庭生活中,他們對家庭來訪者也會自然地稱呼“客人好!”將來也會將這種禮儀帶到工作和生活之中。
二、服務需求的終身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職業教育是以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的教育,技能型人才是重在動手能力的培養。主要培養學員設備操作能力、動作技能和產品的制作能力。技術型人才主要負責設備的安裝、調試、維護、維修以及解決一線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智慧技能是其能力結構的主要成分。從職業教育的職責來說,職業教育要承擔培養行業企業急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也承擔著培養能夠自主創業的從業者,同時承擔著為社區居民提供他們需要的技能性培訓活動。因此,職業教育體系一定是一個開放性和多樣性特色體系,他能夠為職業技術技能教育提供系特色列化的課程,也能為社會和再就業人員提供單項的技能技術培訓,使勞動者能夠在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通過多次選擇、多種方式靈活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促進學習者為職業發展而學習,更能為社區居民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教育,這樣的職業教育才能真正實現服務于需求、服務于終身教育的發展目標。
中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關鍵時期是“十三五”,我們要建立符合國際教育標準分類的職業教育體系,將中職學校分類為3B和3C,將高職院校分類為5B和ISCED4,完全摒棄高職(大專)這個教育層次,通過這種合理化的標準分類,可以界定各類教育的教育目標和人才培養的標準,也便于和國際教育的接軌和我國教育資源的輸出。采用這種教育體系,初中畢業生就有三個選擇,即選擇3A、3B和3C,3B的學生完成其層次的課程可以直接升入5B學習,3C的學生如果想繼續升學,就要去ISCED4類學校,完成5B的預科課程,才能升入5B學習。因此,職業教育終身一體,就是要對3A、3B、3C、ISCED4和5B進行分類設置,實現分類管理和評價,而不是現在簡單的高職院校不能升本科,部分本科院校轉入職業教育,這種簡單的設置解決不了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現實問題,也不能實現職業教育服務終身教育體系的發展目標。
三、開放融合的職業教育辦學類型
在中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推動、市場引導”的作用,政府要發揮好三個主要角色的作用:一是辦學投資者和辦學成果的購買者,要建立基于“分類設置的撥款制度”,建立基于“培訓成果”的購買機制,通過激勵機制,提升職業教育的育人質量。二是職業教育區域統籌者和職業教育外部環境建設的協調者,要統籌好區域各類職業教育的資源,形成有效合作和有序競爭的機制,更重要的是協調政府各職業部門,形成合力,支持職業教育健康有序的發展。三是職業教育領域的規范者,即為行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制定規章制度,規范行業、企業的辦學行為,確保學員利益。要充分利用高科技規模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建立“2+1”的聯合辦學模式,即專業技能方向課程教學和頂崗實習可以完全交給企業,學生的學費收入和地方政府的生均撥款,也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支付給企業,使企業在職業教育的辦學中獲得一定的收益,真正成為職業教育的另一個辦學主體。
行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是加強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溝通合作的重要橋梁,是真正在教學層面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的重要載體。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可以擴大和拓展行業企業的辦學規模和辦學質量,加快建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協同機制。因此,我們要在法律層面、政策層面研究出臺行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一些法規、規章和制度,使職業教育真正形成“招工”與“招生”對接的新教育類型。職業教育應該在辦學理念、辦學類型上真正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要真正發揮職業院校“應用技能和動手實踐方面的優勢”,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普通高等教育是靠“教”與“學”,“教室”與“實驗室”;職業教育應該是靠“訓”與“練”,“實訓室”與“生產車間”,真正培養出追求“完善”職業精神的高素質技能技術型人才,這就要求職業教育一定要走開放辦學之路,要將行業、企業的產業技術標準迅速轉換為崗位技能標準,融入課程標準體系,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考核評價與產品檢驗對接,從而全面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
四、雙向溝通的職業教育開放體系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一定是一個適應學生和社會人員多種需求的教育,在這個教育體系里應該有四類課程,一是針對一些具體工作或特定行業的職業技能課程,一類是注重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的技術性課程,一類是注重培養學術能力和普通本科銜接的學術性課題,一類是服務社區休閑及單一技能的模塊化、片段化課程,因此,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課程一定是一個服務于學生、服務行業企業、服務于社區的課程集合,在這里學生、企業行業員工、社區工作人員、居民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課程。構建雙向溝通的職業教育開放體系,最為重要的是建立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互通的高中階段學籍管理平臺,實行高中教育和中職教育課程相互認證、學分相互承認和成績相互轉換。職業院校要加強與中學合作交流,深入區域初高中學校開設一些技能型、勞動技術型的課程,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情感與勞動態度。區域高中學校也應深入到區域中職學校開設一些高中的文化性課程,為普通高中學生接受職業教育和中職學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創造條件。
同時,要完善中高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目前中高職銜接基本上都是專業層面的銜接,這必然造成課程的重復設置,或課程內容的重疊。我國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關鍵性問題是建立起完善的課程銜接體系,建立開放性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認證體系。今后中高職銜接教育的重點是實施課程內容及培養規格的銜接和課程選修機制,依據職業人成長規律,建立崗位新手、進步初學者、內行行動者、熟練專業人員和技能技術專家能力遞進的課程內容體系和課程評價體系,真正實現中高職在職業技能、職業情感、職業態度領域的有效銜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1.論題解讀
1.1 問題提出
高職院校學生的大學生活有五年,這五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階段,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理想場所,告別了中學高強度學習生活,進入大學階段的學生有著充足的課余時間。據統計,大學生課余時間大約是上課時間的三倍,絕大多數學生的課余生活用在上網、運動、閱讀課外書、上自習、談戀愛、參加社團活動、做兼職、看電影電視、外出逛街、參加培訓班、奔波于回家的車上等等。由于大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忙于應付各種各樣的作業、考試,習慣于“被安排”課余時間,進入高職院校后課余時間突然大幅增加,這就導致很多人不知道應該如何安排大學生活中大量的課余時間。很多同學在茫然中度過一天又一天,既感覺到時間過地很快,而自己只是虛度光陰,從而產生厭煩感、疲倦感,又因為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而感到大學生活很枯燥很無聊。
從思想上看,高職學生和普通高校生一樣都具備當代青年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他們的一些不足和問題。近幾年來隨著高校的全面擴招,高等教育的學生綜合素質也在明顯的下降,高職這個層次的學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層次,學生的綜合素質較低,特別是文化課的成績更成問題。這對于學生自信的建立和學校對學生的管理都會帶來很大的問題。同時我們也發現高職學生對人生的目標模糊,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不足,學習習慣不好,所有這些被認為是導致學生學習成績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學都帶著原來的一些不好的學習習慣,缺乏對于人生的長遠打算,急需通過合理的途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1.2現實意義
校園學生活動對高職學生的影響與作用很多。我國學者黃明[1]研究認為,校園特色活動對學生的幫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對大學生的成長起到導向作用,奧斯瓦爾特與克萊伯曼的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穩定的、親密的同學關系的學生將會獲得更多的社會經驗,掌握更多的社會交往能力;(2)對大學生社會知識的學習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3)可以有效的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4)對學生的情緒起到穩定與補償的作用。因此研究校園特色活動將對高職學生的成長與學習將起到很大的作用。
1.3 創新之處
經過查閱相關的資料,發現在對學生校園活動的研究中,針對大學生和中小學生的比較多,對高職學生的幾乎沒有,同時很多研究都是基于現狀的研究,缺乏實踐支持,也沒有提出開展特色活動的具體建議。本文是對高職學生活動的特色研究,在研究對象與內容上都有獨特的見解。
2.研究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被試
本研究采用分層抽樣調查法與座談法,從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張家港校區隨機抽取8個班,發放問卷共計300份,剔除無效問卷教育論文,最后實得有效問卷279份。(其中女生170人,男生109人),座談法通過對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張家港校區50名學生進行訪談。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高職學生課余生活調查問卷》。本調查表主要包括8個方面內容。具體包括對學生參加學生活動的現狀調查,參加活動的動機與學生對學校活動的期望等。
2.3 研究程序
本次測驗采用不記名方式調查,只要求被試填寫年級和性別,以班級為單位,統一指導語且兩份量表同時進行團體施測,測驗完畢后由主試統一回收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將有效問卷的數據輸入計算機,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3.結果與分析
3.1 高職學生課余時間安排情況分析
高職學生課余安排情況具體見表1。
表1 高職學生課余時間安排情況表
男生數
女生數
總體
χ2
參加學習類活動
14
21
35 (12.5%)
參加校園活動
17
13
30 (10.8%)
0.000
自己隨便玩
78
134
<--NEWSZW_HZH_END-->
不要把中國的基礎教育一棍子打死
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說,中美兩國在政治體制、經濟實力、社會結構、文化傳承、價值觀念、人口負擔、就業競爭等許多方面都有巨大差異,在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中存在差異也不足為怪。對于這些差異,應以融合的心態去看待,不要把中國的基礎教育一棍子打死。
中國的教育幾千年來講究的是“傳道、授業、解惑”,是以老師為主的“教”。老師肚子里要是有10道題,如果他只給學生講了9道,他就會認為自己失職,對不起學生。至于他盡其所有講的這些題目,學生將來能不能都用上,他也許考慮的不多。
鈕小樺打了個比喻,在美國的基礎教育中,老師就負責下菜單,配菜、炒菜都是學生的事情;而在中國的基礎教育階段,老師不僅要負責下菜單,還要給學生配好菜,有的還要幫學生炒好,在一些小學甚至炒好菜還要老師一口口“喂”給學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編輯室編審顧振彪研究員說,中國的這種傳授性教育也許突出了求同的一面、灌輸的一面,有些地方、有的考試還統得太死。但是,中美兩國畢竟國情不同,對于東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存在巨大差距的中國來說,這種教育所需要的資源不多,它可以保證條件最薄弱的地方的多數學生也能達到基本的受教育水平。他說,他對美國教育了解不全面,聽說那里的小學教育沒有課本,不考試,以兒童為中心,孩子們想學什么就講什么。如果中國的基礎教育也像美國一樣,那一個老師面對全班六七十、甚至七八十個學生,就沒有辦法教了。
北京五中校長李源說,教育首先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不是把以前的一切都否定了才能生長出新東西。中國的教育如果一無是處,中國的經濟是依靠什么發展的呢?很多科研成果又是怎么搞出來的呢?中國的教育強調標準件式的培養,而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的教育突出個性。中美教育都互有優勢,聽說美國教育界這些年也一直在反思自己的問題,為了保證中學教育能普遍達到一個基本水平,有些州已經立法要開始進行中學畢業會考。
教改不能等一切條件成熟后再進行
北京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的蔣宏涵研究員說,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東西方對于升學的態度從來大不相同。即使像日本這樣經濟發達的國家,他們的學生升學壓力同樣很大。巨大的人口壓力、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限決定了我們短時間內不會取消中考、高考這種選拔性考試。但是,這并不是說,中國的基礎教育就不需要改革,就不能改革。這些年的確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每一個教育的參與者、領導者都應該看清現實社會經濟背景與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不能等到一切條件成熟了再由別人推著你去改革教育,而應該盡早地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從一人、一校、一地區的教改做起。這是關系到國家未來利益的大事情。
蔣宏涵說,現在東部一些省份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教育改革。一些學校進行分層教育,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選課,叫作“走班上課”。而一些鄉村學校,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特點開展職業教育,培養各種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專門人才。這應該是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方向。
鈕小樺說,社會制度不同,國情不同,中國的教育恐怕將來也很難改的和美國一樣,但可以取其長補己短。“比如我們從來就不提倡個人至上,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現為長期以來不重視教育的個性化培養,求同排異。現在我們意識到這種教育方式抹殺個性,遏制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和釋放,所以就搞探究式教學、主體化教育等,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另外,在課程設置上,到底應該給中學畢業的學生打下一個什么樣的知識基礎,什么程度的基礎適合他們未來的發展?這都是我們需要研究和改革之處。”
應該提倡多元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9-0271-01
1.建設有班級特色的校園文化
1.1 新生入學的第一堂德育活動課:理想信念教育——把自己當作人才來培養。
活動目的:從今天起,樹立“把自己當作人才來培養”的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
活動過程:學生將自己裝扮成自己心目中的人才,接受全體同學的采訪,暢談理想。
活動小結:“天生之人必有材,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將來,我只是小小生意人中的一個,我定是鄉里口碑最好的一個,最受顧客歡迎的一個。哪怕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我也是家鄉里最優秀的農民一個。哪怕我就是一名清潔工人,我也一定是工作最出色的一個……所以,我們從今天開始,積累每一次失敗,創造每一次成功,沉淀每一次智慧,讓自己具備“人才”的品質。
當然,這一理想信念的教育不是一節活動課就結束,還要滲透到班主任的實際育人工作中,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
1.2 特別的班規,特別的班魂。很多有經驗的班主任都認為,班規應具體切實可行。我不敢茍同,我們也曾經是學生,對學校班級的很多條條框框很不耐煩,具體操作瑣屑。我曾經和學生一起擬定班規,讓學生當做練字一樣來熟悉,結果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對班規有了畏懼的心理。了解了儒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我就思考,我們能不能擬一個簡單好記易操作的班規,讓孩子們記住一輩子,影響他們一輩子呢!我們教學的301班,班規是與眾不同的。而且一用就是三年。簡稱“三個不做,六個特別,”這八個字成為了301班的班魂。
①傷害他人利益的事——不做;②損害班級名譽的事——不做;③不利于國家的事——不做;④特別有禮貌,特別守紀律;⑤特別會學習,特別能吃苦;⑥特別有志向,特別有作為。
這特殊的“三個不做,六個特別”是作為“把學生當作人才來培養”的班級管理指導思想,貫穿整個教書育人的過程,也是學生“把自己當作人才來磨練”不滅的力量源泉。說也奇怪,就這個班規,讓301班連續三年成為學校的優秀班級。有位領導表揚說,謝老師帶班,那是教化無痕的境界,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優良的品質是別班同學所不能比的。
1.3 與別班不同的教室布置。農村的孩子大多不富裕,教室里沒有華美的裝置,但整體效果簡約、樸素大方。窗簾選用的是一般的布料綠葉紅楓,風格熱情典雅,學生非常愛惜,連怎么綁都統一位置同一花樣。學習園地是學生張揚個性的園地,如果不是手抄報比賽,就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半個月出版一次。圖書角的策劃別具一格,圖書目錄,借還登記都在上邊,人人爭看經典名著,學習氣氛濃厚。還有英語角、美文自己寫欄目。墻上的標語主旨明確,“做人,做好人,做個積極進取的人”、“求真、向善、尚美”、“把自己當作人才來磨煉”等標語更替使用。中考動員的標語是特別的:(教室前墻)直面中考,竭盡全力, (教室后墻)會學習,能吃苦,有毅力,有志向。還有名人名言的布置……教室布置體現了師生的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與“三個不做,六個特別”相得益彰,互為表里。
2.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
2.1 爭取每人每一階段都有事做,有收獲,讓每一個孩子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關于這一點主要運用到了美國教育家丁·布羅非激勵學生學習的二十四條教學策略同時借鑒了魏書生老師的一些做法。有效利用各種課堂學習和班會活動,把課堂組織和安排成一個有效的學習環境包括鼓勵學生、耐心地幫助他們樂于學習而不必擔心犯錯誤會導致批評等內容,“跳一跳夠得著”,通過保持成功的期望來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一策略的一些做法有:
①初一年級,我們實行競選班干制,每學期兩次,讓農村學校中的優秀孩子脫穎而出,讓一部分人先“優”起來。②初二年級,我們實行各項工作承包責任制。學生能做,有收獲,培養責任意識。③初三年級,我們實行值日班長主持班會活動制度。一年下來,每位學生都至少當了一回主持人,更深刻的體驗到張揚個性、合作交流、磨煉自己的快樂,沉淀著成長的智慧。
二、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1.采用情景教學法。
情境教學就是通過設計一些真實性和準真實性的具體場合的情形和景象,為語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實例,并活化所教語言知識。這種情境的生動性與形象性,有助于學生把知識融于生動的情境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以往英語教學枯燥無味的局面。情境教學是21世紀外語教學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在學習籃球章節中的投籃方式、籃球規則和裁判員手勢時,我們把學生帶到籃球場進行實地演習教學,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幾種投籃術語和犯規動作的英語表達方式。然后再請一些學生當裁判,一些學生當運動員進行比賽。這樣,既增加了學習英語的趣味性,又能將學到的英語運用到實踐中。
2.采用任務型教學法。
在學習Swimming章節時,課前老師要求學生去自主學習了解SwimmingVocabulary(游泳運動的基本詞匯)、theOriginofSwimmingasaSport(游泳比賽的起源)、theFourKindsofCompetitiveSwimmingandtheirFeatures(四種競技游泳技術的英語名稱及特點)、theSwim-mingCompetitionArenaEtiquette(游泳比賽的賽事觀賽禮儀)等內容。還要求學生PleaseSaySomethingaboutYourFavoriteswimmingStar(s)(請說說你最喜歡的游泳明星)。課堂上教師先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這些話題開展討論交流,然后邀請部分同學在全班做簡單陳述,然后老師再進行概括和總結。本章還學習了兩段關于游泳的情景會話,學生便兩人一組模仿各種情景開展情景對話活動。學生參與活動的時間占了2/3,很好地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培養。
3.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多媒體不僅提供了精彩激烈的體育賽事,而且還營造了一個直觀形象、加深學生理解記憶的英語學習環境。如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賽比賽之前,我們首先安排學習了足球的相關詞匯和知識,然后再讓學生觀看上一屆南非世界杯(2010FIFAWorldCupSouthAfrica)的相關視頻,學生們對南非的一些主要城市和相關知識(如城市名稱、氣候、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人口、主要產業等)增加了了解,對進入世界杯決賽圈的32個國家的名稱又有了一次復習和鞏固的機會。大家還記得世界杯冠軍西班牙隊出師并不利,第一場比賽就爆冷輸給了實力遠不及自己的瑞士隊,報道中是這么說的:AtthelastdayofthefirstroundofWorldCUP2010,SwitzerlandwonthegamewithSpaintoproduceanunexpectedwinner.(在2010年世界杯首輪小組賽的最后一天,瑞士隊爆冷擊敗了西班牙隊。)所謂“冷門”就是不受人關注,沒料到會獲勝,所以可以翻作anunexpectedwinner,出人意料之外的贏家。而“爆”就是制造的意思,所以是produce。對于爆冷門獲勝的選手,我們往往會稱他們為“黑馬”,英語就是darkhorse。于是“爆冷門”又有另外一個說法:tobeadarkhorse,成為黑馬。然后讓學生翻譯第16節亞運會的這條新聞:在50米蛙泳中,謝智爆冷擊敗了日本隊在亞運會游泳項目中的最大焦點人物北島康介。
三、改革考核方式
課程考試是督促學生學習、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工具,是教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目前大學英語課程考試普遍存在重知識、輕能力的問題,因此,我們對實驗班大學英語的考試方式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改革的總體原則是重視形成性考核,淡化終結性考試,學生的課程成績100分=形成性考核成績60%+終結性考試成績40%。形成性考核成績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平時的作業完成情況、上課聽講情況和參與課堂活動情況綜合評定而成;終結性考試即期末考試不參加學校組織的統一考試,只考查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和專門用途英語。如:給學生提供一個情景,要求他們用英語表達,或給他們布置一個任務,如設計組織一次社區運動會,用英語寫出組織方案。有些任務要求他們獨立完成,有些任務則要求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完成。
四、教革特色
1.由重英語學科知識傳授向專門用途英語轉變,樹立了滿足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發展需要的意識。
2.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改變,樹立了個性教育、因材施教的意識。
3.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充分體現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意識。
4.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樹立了訓練意識。
5.充分體現學生主體、能力本位、綜合素質的教育思想。
五、教改效果
1.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高。
兩年來該班英語課學生的出勤率為100%,所有學生都能按時完成課內外作業,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積極回答問題,課堂氣氛活躍。
2.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學生的口、筆頭表達比較流暢。
通過學生對所提問題的回答、進行的對話表演模擬裁判的工作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能用英語簡單交流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知識和表達自己的思想,對體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具有這樣的口、筆頭表達能力是難能可貴的。
六、存在的問題
1.體育專業學生的英語基礎有待加強。
體育專業學生的英語基礎確實差,詞匯量太小,體育方面的專業詞匯幾乎為零,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教改試驗的進程和效果。希望學生在中學階段接受專業強化的同時,不能松懈或放棄英語學習。
教師的個性有益于創造語文教學的藝術。教師有個性,才有語文教學的藝術。個性意識強,個性教學主動性明顯,愈能有效地進行和指導語文教學。同樣,個性意識越強烈,教學創新意識就越強烈,愈能創造地運用于語文教學藝術之中。獨立自主的個性,是實施個性語文教學的前提。
二、設計獨樹一幟的個性化教學思路
思路要新穎,不同凡響,就要別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設計教學思路。首先要有超前意識,盡可能打破原先的課堂教學模式,賦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參,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縛,用自己的個性去演繹作品的個性,更可以用自己的個性進行教學組織和課堂教學的再創作。其次,找準教學“突破口”。教師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是教學思路的“突破口”。個性的差異和個體發展都要求教師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創造性地促進“有個性的個人”的全面發展,使之形成優良的個性。教學的思路應該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說個性的話,說自由的話,講真實的事,讓課堂充滿學生的個性活力。個性化的教學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規律上各展百家之長。簡單地說,讓學生自由地抒發,如實地描寫自我個性,從而創造良好課堂教學環境。
三、尋求與眾不同的個性化教學藝術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啟發、引導。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如何“學”。個性化的語文教學藝術,必須有輕松幽默的一面。輕松的教學、幽默的啟發,能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創設教學的情趣和氛圍,產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歡樂中不乏啟發的教學效果。
個性化的語文教學藝術,必須要有生動、精彩描寫的另一面。入勝的細節描繪與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輔,將學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導學生在作品的鑒賞、聯想、體驗之中融入學生個性的理解,從而將教學的情趣、學生的情感推向,從而創造課堂氣氛“其樂融融”。
個性化的語文教學藝術,教學上要“運其才智,相機誘導,體悟傳神,發展個性”。就是運用教師的才智,發展學生的才智,以個性培養個性,以情感增進情感,從而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個性。
四、塑造別具一格的個性化教學風格
教學的個性,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將獨創性教學方法和與眾不同的教學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師個性實際的教學風格,從而在教學上產生對學生個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首先,開放性語文課堂教學是獨創性教學風格的具體體現,開放性教學,教師要促進師生雙邊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讓學生在多種思想和觀點的碰撞下,觸發思想火花,產生學習的最大興趣。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權威,勇于評價他人與自己,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發展獨立自主的個性和創新能力。其次,開放性語文教學要開拓語文教學空間,開展第二課堂的語文學習。教師要樹立“得法于課內,增益于課外”的開放性教學觀,多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上社會,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社會接觸面和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