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設計匯總十篇

時間:2022-05-26 12:42: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公共藝術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公共藝術設計

篇(1)

著名設計理論家尹定邦先生認為:“公共藝術設計是指在開放性的公共空間中進行的藝術創造與相應的環境設計。這類空間包括街道、公園、廣場、車站、機場、公共大廳等室內外公共活動場所。”可見,公共藝術設計的關鍵詞在于“公共”二字:“公共”大眾、“公共”環境和“公共”社會,這是制約公共藝術設計的三大要素。本文旨在從公共藝術設計主體——公共大眾的角度來探討公共藝術設計的內在特性和要求,以引發設計界同仁對公共藝術設計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討。

一、公共藝術設計要反映公共大眾的共同意志

1.公共藝術設計投入的主體是公共大眾

公共藝術設計的投入既有政府或社會公益性團體的行為,又有個體或企業的行為,但主要還是政府的公共行為,因為即使是后者也主要是在政府規范下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公共藝術設計投資是一種典型意義上的公眾行為。其中公共大眾是常以納稅人的身份而出現的,他們是公共藝術設計的直接或間接投資人。據了解,有比較成熟市場的國家和地區,對公共藝術設計的投入都有明確的制度或法律規定。在國外房地產開發費中就有一定百分比用于公共藝術的建設,即俗稱的“公共藝術百分比”。如在日本,就規定把建筑預算經費的1%用于公共藝術設計。不管方式如何,公共藝術設計投資的主體實質就是公共大眾,這是毋庸置疑的。國外的成功做法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制度或法律的規定是公共藝術設計的可靠經濟保障,中國的公共藝術設計呼喚“中國公共藝術百分比”的早日出臺。

2.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的決定權在公共大眾

公共藝術設計首先是大眾的藝術。早在1931年魯迅先生向國人介紹墨西哥的公共藝術成就時,曾明確指出:“理惠拉以為壁畫能盡社會的責任。因為這和寶藏在公侯邸宅內的繪畫不同,是在公共建筑的壁上,屬于大眾的。”因而公共藝術設計不是藝術家或設計師自發的個人行為,其創作或設計權在藝術家個人,但能否被采用,則取決于大眾的意愿和是否認可。所以世界上公共藝術設計比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都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和辦法來確保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的客觀、公平、公正的出籠。如在日本,公共藝術設計作品要經過一個正規的評審委員會(公共環境藝術委員會)來確定,這個委員會由政府規劃部門官員、建筑家、藝術家、公共藝術設計家、社會文化人士及社區市民代表組成,嚴格規范,科學操作,層層篩選,最后才評選一個為各方認可的最佳方案。有鑒于此,許多有識之士呼吁要建立和健全我國的公共藝術管理制度和機制。鄒文認為:“公共藝術管理制度亟待完善”,主張制定公共藝術審批的辦法并預以公布,使公共藝術的方案確定、審批、制作施工、養護管理等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袁運甫先生則建議:“建立權威性的政府文化藝術咨詢機構和獎勵機制,加強國家對文化藝術建設的宏觀調控”,促進文化環境的高水平建設和高質量的宏觀管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充分地反映民意,從制度上、從源頭上確保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的公正性和公眾性,多出精品,少出失誤。

3.公共藝術設計的使用權和評判權在公共大眾

從本質意義上來說,公共藝術設計是為公共大眾而進行的設計,其起點在于公共大眾,其終點也在于公共大眾,因而其使用及評判權均在公眾手里。首先,公共藝術設計要滿足公共大眾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物質和精神的需要,滿不滿意,只有他們最有發言權;其次,公共藝術設計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共大眾的評判,這種評判可能是一般性的品頭論足,也可能是激烈的評論、批評乃至近乎苛刻式的挑剔。這種成熟化的大眾評判機制的建立是公共藝術設計運作體系成熟化的標志,是促使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不斷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證。它有利于公共藝術設計精品的不斷涌現,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避免“勞民傷財”的“視覺污染”的層出不窮、惡性循環。我國目前正需要建立這種公共藝術設計乃至所有藝術設計領域的輿論監督機制。

二、公共藝術設計要體現公共大眾的審美情調

1.公共藝術設計要體現一定時期公共大眾主流的審美情調

公共藝術設計首先是審美的,是多數人引以為美的。雖然一定時期人們的審美思想是精彩紛呈、主次分明的,但每個時期總有相對主流的、占統治地位的審美情調和風格,這是公共大眾的審美主基調,也是公共藝術設計反映審美情調的底線,“它宣揚著多數人的價值觀和審美主張,強化著民族意志和國家精神”。①公共藝術設計擔負起了塑造和凈化人們美好心靈的功能。那些頹廢的、與人類精神背道而馳的,所謂前衛藝術是難登也不應登入公共藝術設計的大雅之堂的。因此袁運甫先生認為,“作為城市建設中的公共藝術創作,我們必須要考慮到如何適應大多數市民對待藝術的基本態度和理想追求,并正確地導向更具崇高精神意義的文化境界,它和純粹個人藝術喜愛不同。”②“如果僅僅是為了投人所好,只是滿足一些人的低級趣味,那實質是借公共藝術敗壞社會風氣,降低公眾文化品位,也有違公共藝術的根本宗旨。”③

2.公共藝術設計的審美接受機制是雅俗共賞,收放有度

作為受公共大眾制約的公共藝術設計既不能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藝術,或是標新立異、勇立前沿的新潮探索,讓公眾敬而遠之或不知所云,又不能如“俗文化”一樣完全土生土長,發乎自然,不加提煉,使公眾渾然不覺。它應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融合,既有審美的境界,又能為公共大眾所接受,即所謂的“公共藝術的欣賞和審美要群眾化”。④當然,公共藝術設計追求藝術的原創性,甚至有時并不完全排斥代表一種前進方向的美學前沿探索,雖然當時并不被大多數人所看好,而最終的結果是它為更多的人所接納。如著名美籍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在為法國盧浮宮入口處設計“水晶金字塔”時,有許多法國人是強烈反對的,然而很快它就被幾乎所有的法國人乃至全世界所認同,成為新現代主義設計的經典代表作。但是,作為一種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審美創作法則,雅俗共賞、收放有度應是公共藝術設計家所追求的境界。新晨

三、公共藝術設計應傳達對公共大眾的人文關懷

人道主義、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精神和思想解放的主要成果之一,它使人類精神由專注貴族的、上流社會的生活到對普通百姓的關注和關懷,人文主義使藝術由“神壇”走向凡間,公共藝術也不例外。“公共藝術需要較長時間與城市建筑環境共生,是廣大人民群眾活動、休閑、觀賞的場所,因此對人的關懷,對人的尊重,對人的體貼是最基本的出發點,”⑤尤其在實用類的公共藝術中。如在日本的公共藝術相應的制度中就明確規定:“在公共園區的建設中,諸如供人們方便的座椅、照明燈具、公用廁所、社區布置和指示牌(地圖)、告示牌和公用電話亭等是必不可少的;在兒童公園中,供兒童嬉戲的沙坑、秋千、滑梯(三種‘神器’)等也是必備的。并在其性能上作出了責任的規定”。⑥這反映了典型的人文關懷。在公共藝術中往往通過這些細節和構件的精心設計和安排,為身處其中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方便、舒適、輕松、娛悅、互動的環境和氛圍,人在其中可陶冶性情、放飛心情、盡情體味生活的美好和愜意,在平凡隨意中盡顯生命的意義,這是最具生活特色的人文關懷。另外,一些帶有象征性和主題意義的公共藝術則通過作品本身的寓意來表達人文精神。如美國藝術家克萊茲·奧登堡的公共雕塑作品《10英尺衣裳夾》,即通過人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木衣夾子的形象,打破了公共雕塑所謂的神圣感、崇高感而讓人不可企及的固有模式,使人們倍感親切而喜愛有加,一種融融的暖意在人們心中流淌。

綜上所述,公共藝術設計與公共大眾有著內在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公共大眾是公共藝術設計投入、創作、評判和使用的主體,是公共藝術設計的中心和尺度,是公共藝術設計的最終歸宿,公共藝術設計應充分反映、體現公共大眾的共同意志和審美情調,并傳達對公共大眾溫情脈脈的人文關懷。那種“唯我獨尊”式的、“閉門造車”式的、過于自我化的藝術創作思想是不適合公共藝術設計要求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國的公共藝術設計離真正意義上的公共藝術還有距離,如在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確定上對公共大眾意志的尊重、中國式“公共藝術百分比”制度的形成、在公共藝術設計作品創作上對公共大眾審美情趣的反映、對粗制濫造的“公共視覺污染”現象的根除,以及在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中對人性化的特別關注等方面尚有許多工作要做,對中國的各個社會層面和中國公共藝術設計師而言,未來中國公共藝術設計的發展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④鄒文.公共藝術在北京,裝飾雜志,2002年第10期.

②③⑤袁運甫.有容乃大,嶺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12月.第51、101、65、65、65頁.

⑥翁劍青.藝術不只是作為自我表現的手段,be—,2001年6月.

參考文獻:

[1]尹定邦.設計學概論.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8月.第182頁.

[2]袁運甫.有容乃大.嶺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12月.第51、101、65、65、65頁.

[3]鄒文.公共藝術管理制度亟待完善.人民日報.2002年3月30日第7版.

篇(2)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公共藝術所包涵的內容十分廣泛,一切具有公共性,為公眾服務的藝術形式都能被稱為公共藝術。公共藝術只有與城市的環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相協調一致才是最適宜的,從大環境和系統的角度認識公共藝術景觀是很有必要的。

淄博市文化中心處于淄博新城區核心區,核心區由四部分組成,從北至南分別為行政辦公中心、文化中心、商業中心和體育中心。貫穿南北的“金帶、藍帶、綠帶”將4個部分有機的聯系在一起,是整個新城核心區的建設聯系紐帶,同時也是市民公共生活的紐帶。文化中心西側為三組建筑共同組成的城市文化論壇,中部為與政府形象呼應的中央景觀軸線,東部是休閑公園和大劇院。這三部分功能分區明確,與自然和城市公共空間有機融為一體,為市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文化休閑舞臺。

一、公共景觀藝術設計的人文性

淄博市文化中心城市設計的目標是為淄博市提供一個多功能的城市文化生活平臺。

公眾參與的程度是藝術的公共性的重要方面,建筑、設計、雕塑、壁畫等是具有大眾性的藝術,他們直接向公眾展開,不論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它們都與公眾構成一個共同的公共空間。在藝術的公共領域,作為公共景觀的設計藝術應該面對公眾的反應,它是大眾的、通俗的,這樣正好映證了格林伯格的說法:“任何古典的藝術都是通俗藝術。”

在世界范圍來看,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無不注重城市文化景觀藝術的環境建設,它能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形象,當我們看到巴黎、漢堡、紐約的美景,都無不為它那既有傳統文脈又有現代美感的市容所感動。其中城市公共景觀藝術創造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所達到的高度已成為社會文明程度、社會發達程度的標志之一。國際上,戶外大型公共藝術通常稱為景觀藝術,像大地藝術、紀念性大型構筑等,許多優秀的景觀公共藝術作品也成為該地區或者國家的標志之一。

現今,一些地方的城市廣場、公園由于設計中忽視景觀使用者的行為需求,導致許多“尺度巨大,夏無遮蔭之地,冬無御寒之所,無人問津”的廢空間產生,造成了巨大的社會資源浪費。要使這樣的現象不再發生,就必須強調設計結合人的行為需要,充分運用多種人性化設計手段來塑造多樣化的環境空間,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最終有效激活環境空間的諸多功能,形成富有情趣和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間。在我們的周邊都是我們的生存環境,如何使之更愉快、舒適、有意義、是我們的藝術應該扮演好的角色和任務。

淄博市文化中心滿足城市文化交流和展示的需要,為淄博市建立了一個城市級的文化交流場所展示平臺,促進和實現文化資源共享;注重文化和內涵,為市民提供雅俗共賞的文化交流展示平臺,體現文化內涵和參與性,融入其他功能以增加文化中心的持續活力,結合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景觀要求,合理確定建筑布局,處理好建筑之間的相互關系,功能相近或有使用關聯的建筑可以靈活組合。建筑造型獨特新穎,建筑功能完善,技術先進,標準適當超前,整體協調。

在設計中我們分析了景觀四個特征,開放與公共、連接與溝通、臺上與臺下、簡潔與硬朗,平臺上簡潔大氣,平臺下通透生態。項目定位為營造簡潔、大氣、通透、生態的城市客廳。我們把整個園區內統一考慮,全盤布局,將水、綠、人、氣自然的溝通形成整體。從園林景觀規劃的角度,我們認為建筑不應簡單直白的與環境和人對話,我們更愿意通過綠化的軟化和過度,將建筑周邊形成掩映、變化豐富的空間,最終使建筑最美的一面展現在游人面前。金帶體現的是連接與匯聚而不是割裂。除了要將自然引入建筑空間外,文化同樣應從建筑空間延伸到自然中。

二、公共景觀藝術設計的地域性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城市公共景觀藝術也發展迅猛。面對現代城市發展中“千城一面”的尷尬局勢,再來談及公共景觀藝術的地域性關懷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城市公共景觀藝術設計之中,只有做到充分的地域特性關懷,才能讓作品保持并彰顯不同城市所獨有的文化韻味,同時也才能讓作品本身散發出公共藝術的獨特魅力。

不同的城市在不同地域發展出不同的地域性。所謂地域性,是指由某一特定區域不同的地形地貌、民族種屬、文化習俗、歷史沿革等因素經過長時間的統一定性而形成的認識事物的獨特視覺及心理感受。地域性內涵豐富,主要包含地域獨特的歷史地理、物種及由此衍生的地域獨特文化。所謂地域性關懷,就是對地域性特征的充分尊重和適應。在城市公共景觀的設計和實施活動中,只有尊重并順應這個城市的地域特性,才能創造出適合當地大眾需要的公共景觀,才能讓公共景觀藝術作品更好地服務于大眾的生活,并成為當代城市文化的載體。

像世界上許多大城市,例如巴黎和紐約一樣,淄博將會有許多好建筑,并且有自己的地標。淄博市文化中心為這座城市帶來了美好的遠景和許多期許。如此大規模的綜合項目將會給這座城市帶來深層次的變革。不同的地標代表淄博的歷史和其獨特性,由多個區域及其基于古典文化元素的特別設計的建筑組合而成。

因此,地域性不僅能體現不同城市的風格特征,也是體現不同城市獨特文化面貌的重要因素。地域性關懷重在對廣大群眾心理需求的關懷,城市公共景觀是城市社會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公共景觀藝術的創作中,只有注重對作品存在環境的調研,注重公眾的參與與溝通,才能創作出優秀的充滿地域特色的公共景觀作品

三、公共藝術與生態環境的和諧

在公共藝術領域,開放性使公共藝術景觀涉及到全民的生態意識,涉及城市用地、水資源綠化等眾多環境,涉及人們的生產消費觀念,涉及到歷史遺產保護等問題,因此,公共藝術景觀體現的生態、人文意識使得很多藝術家都通過自己的作品傳達著綠色生態和人文的和諧。

淄博市文化中心與核心區中軸線金帶及綠帶休閑公園相結合,提供一個全新的體驗。這里新鮮的空氣和生態的綠洲,為淄博居民提供最好的日常戶外活動場所。結合劇院音樂廳的大型公共活動在夜晚和周末呈現出奪人的效果,成為淄博文化娛樂的核心。

(一)綠色生態

城市公共藝術景觀的設計、實施,絕不應脫離對城市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思考。如果沒有適合人類生存很愉悅生命精神的環境,而僅是純粹的藝術物件,或者以破壞和失去前者為代價,那么藝術的魅力及其內在意義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細心地將公共藝術創作設計,融入到其地區的生態及景觀維護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人文遺產

優秀的公共藝術景觀與本地域的人文規劃設計是分不開的,它建立在城市規劃、自然形態及人文基礎之上,并對自然和人性深度關懷。公共藝術不僅是裝點城市中心區域及廣場,而是使其在城市分區規劃中融入,成為不同形態社區文化和居民生活場景的組成部分。隨著城市變遷,給我們留下很多非常珍貴的人文遺產,這些都是公共藝術設計的重要資源。

四、結語

在進行本國的現代化和城市化建設中,我們正在呼喚著公共藝術時代的到來,這首先需要大眾的自身意識和行動。應該說,在當今的城市公共藝術建設中,不能僅停留在某種宏大的紀念性、歌頌和宣傳的模式中,而應該使公共藝術與景觀的設計,更多地深入到市民百姓的社區生活空間中去,并以親和、自然、愉悅的伴侶的姿態公眾對話,引發互動的審美效應。城市的發展意味著人與自然的梳理,人的生存與環境、生態、紫園的沖突。城市是文明的象征,人與環境的關系在根本上也反映著人與文明的關系。

“偉大的藝術家從來不是迎合觀眾,二是征服觀眾。”這句話可以用來評價美術史上的歷代大師,但公共空間面對的并不是主動接受藝術的觀眾,而是任何可以進入特定場所的普通市民,他們的意見足以毀掉任何和他們的趣味相違背的東西。

現代的公共藝術景觀范圍更為寬廣,是一個更為開放和自由的空間,甚至整個大地都能成為其展示的舞臺,也體現在景觀規劃師、城市建筑學和藝術家之間的融合。公共藝術景觀與大自然城市、建筑密切聯系在一起,它融于和屬于整個城市,因此設計師有責任通過自己的設計將公共藝術景觀融入城市,改善城市環境。

參考文獻:

[1]孫振華.公共藝術時代.江蘇美術出版社.南京.2003.8.

[2]鮑詩度等著.城市公共藝術景觀.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北京.2006.

[3]翁劍青.公共藝術與公共精神.2002

篇(3)

著名設計理論家尹定邦先生認為:“公共藝術設計是指在開放性的公共空間中進行的藝術創造與相應的環境設計。這類空間包括街道、公園、廣場、車站、機場、公共大廳等室內外公共活動場所。”可見,公共藝術設計的關鍵詞在于“公共”二字:“公共”大眾、“公共”環境和“公共”社會,這是制約公共藝術設計的三大要素。本文旨在從公共藝術設計主體——公共大眾的角度來探討公共藝術設計的內在特性和要求,以引發設計界同仁對公共藝術設計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討。

一、公共藝術設計要反映公共大眾的共同意志

1.公共藝術設計投入的主體是公共大眾

公共藝術設計的投入既有政府或社會公益性團體的行為,又有個體或企業的行為,但主要還是政府的公共行為,因為即使是后者也主要是在政府規范下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公共藝術設計投資是一種典型意義上的公眾行為。其中公共大眾是常以納稅人的身份而出現的,他們是公共藝術設計的直接或間接投資人。據了解,有比較成熟市場的國家和地區,對公共藝術設計的投入都有明確的制度或法律規定。在國外房地產開發費中就有一定百分比用于公共藝術的建設,即俗稱的“公共藝術百分比”。如在日本,就規定把建筑預算經費的1%用于公共藝術設計。不管方式如何,公共藝術設計投資的主體實質就是公共大眾,這是毋庸置疑的。國外的成功做法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制度或法律的規定是公共藝術設計的可靠經濟保障,中國的公共藝術設計呼喚“中國公共藝術百分比”的早日出臺。

2.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的決定權在公共大眾

公共藝術設計首先是大眾的藝術。早在1931年魯迅先生向國人介紹墨西哥的公共藝術成就時,曾明確指出:“理惠拉以為壁畫能盡社會的責任。因為這和寶藏在公侯邸宅內的繪畫不同,是在公共建筑的壁上,屬于大眾的。”因而公共藝術設計不是藝術家或設計師自發的個人行為,其創作或設計權在藝術家個人,但能否被采用,則取決于大眾的意愿和是否認可。所以世界上公共藝術設計比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都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和辦法來確保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的客觀、公平、公正的出籠。如在日本,公共藝術設計作品要經過一個正規的評審委員會(公共環境藝術委員會)來確定,這個委員會由政府規劃部門官員、建筑家、藝術家、公共藝術設計家、社會文化人士及社區市民代表組成,嚴格規范,科學操作,層層篩選,最后才評選一個為各方認可的最佳方案。有鑒于此,許多有識之士呼吁要建立和健全我國的公共藝術管理制度和機制。鄒文認為:“公共藝術管理制度亟待完善”,主張制定公共藝術審批的辦法并預以公布,使公共藝術的方案確定、審批、制作施工、養護管理等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袁運甫先生則建議:“建立權威性的政府文化藝術咨詢機構和獎勵機制,加強國家對文化藝術建設的宏觀調控”,促進文化環境的高水平建設和高質量的宏觀管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充分地反映民意,從制度上、從源頭上確保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的公正性和公眾性,多出精品,少出失誤。

3.公共藝術設計的使用權和評判權在公共大眾

從本質意義上來說,公共藝術設計是為公共大眾而進行的設計,其起點在于公共大眾,其終點也在于公共大眾,因而其使用及評判權均在公眾手里。首先,公共藝術設計要滿足公共大眾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物質和精神的需要,滿不滿意,只有他們最有發言權;其次,公共藝術設計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共大眾的評判,這種評判可能是一般性的品頭論足,也可能是激烈的評論、批評乃至近乎苛刻式的挑剔。這種成熟化的大眾評判機制的建立是公共藝術設計運作體系成熟化的標志,是促使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不斷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證。它有利于公共藝術設計精品的不斷涌現,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避免“勞民傷財”的“視覺污染”的層出不窮、惡性循環。我國目前正需要建立這種公共藝術設計乃至所有藝術設計領域的輿論監督機制。

二、公共藝術設計要體現公共大眾的審美情調

1.公共藝術設計要體現一定時期公共大眾主流的審美情調

公共藝術設計首先是審美的,是多數人引以為美的。雖然一定時期人們的審美思想是精彩紛呈、主次分明的,但每個時期總有相對主流的、占統治地位的審美情調和風格,這是公共大眾的審美主基調,也是公共藝術設計反映審美情調的底線,“它宣揚著多數人的價值觀和審美主張,強化著民族意志和國家精神”。①公共藝術設計擔負起了塑造和凈化人們美好心靈的功能。那些頹廢的、與人類精神背道而馳的,所謂前衛藝術是難登也不應登入公共藝術設計的大雅之堂的。因此袁運甫先生認為,“作為城市建設中的公共藝術創作,我們必須要考慮到如何適應大多數市民對待藝術的基本態度和理想追求,并正確地導向更具崇高精神意義的文化境界,它和純粹個人藝術喜愛不同。”②“如果僅僅是為了投人所好,只是滿足一些人的低級趣味,那實質是借公共藝術敗壞社會風氣,降低公眾文化品位,也有違公共藝術的根本宗旨。”③

轉貼于

2.公共藝術設計的審美接受機制是雅俗共賞,收放有度

作為受公共大眾制約的公共藝術設計既不能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藝術,或是標新立異、勇立前沿的新潮探索,讓公眾敬而遠之或不知所云,又不能如“俗文化”一樣完全土生土長,發乎自然,不加提煉,使公眾渾然不覺。它應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融合,既有審美的境界,又能為公共大眾所接受,即所謂的“公共藝術的欣賞和審美要群眾化”。④當然,公共藝術設計追求藝術的原創性,甚至有時并不完全排斥代表一種前進方向的美學前沿探索,雖然當時并不被大多數人所看好,而最終的結果是它為更多的人所接納。如著名美籍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在為法國盧浮宮入口處設計“水晶金字塔”時,有許多法國人是強烈反對的,然而很快它就被幾乎所有的法國人乃至全世界所認同,成為新現代主義設計的經典代表作。但是,作為一種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審美創作法則,雅俗共賞、收放有度應是公共藝術設計家所追求的境界。

三、公共藝術設計應傳達對公共大眾的人文關懷

人道主義、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精神和思想解放的主要成果之一,它使人類精神由專注貴族的、上流社會的生活到對普通百姓的關注和關懷,人文主義使藝術由“神壇”走向凡間,公共藝術也不例外。“公共藝術需要較長時間與城市建筑環境共生,是廣大人民群眾活動、休閑、觀賞的場所,因此對人的關懷,對人的尊重,對人的體貼是最基本的出發點,”⑤尤其在實用類的公共藝術中。如在日本的公共藝術相應的制度中就明確規定:“在公共園區的建設中,諸如供人們方便的座椅、照明燈具、公用廁所、社區布置和指示牌(地圖)、告示牌和公用電話亭等是必不可少的;在兒童公園中,供兒童嬉戲的沙坑、秋千、滑梯(三種‘神器’)等也是必備的。并在其性能上作出了責任的規定”。⑥這反映了典型的人文關懷。在公共藝術中往往通過這些細節和構件的精心設計和安排,為身處其中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方便、舒適、輕松、娛悅、互動的環境和氛圍,人在其中可陶冶性情、放飛心情、盡情體味生活的美好和愜意,在平凡隨意中盡顯生命的意義,這是最具生活特色的人文關懷。另外,一些帶有象征性和主題意義的公共藝術則通過作品本身的寓意來表達人文精神。如美國藝術家克萊茲·奧登堡的公共雕塑作品《10英尺衣裳夾》,即通過人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木衣夾子的形象,打破了公共雕塑所謂的神圣感、崇高感而讓人不可企及的固有模式,使人們倍感親切而喜愛有加,一種融融的暖意在人們心中流淌。

綜上所述,公共藝術設計與公共大眾有著內在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公共大眾是公共藝術設計投入、創作、評判和使用的主體,是公共藝術設計的中心和尺度,是公共藝術設計的最終歸宿,公共藝術設計應充分反映、體現公共大眾的共同意志和審美情調,并傳達對公共大眾溫情脈脈的人文關懷。那種“唯我獨尊”式的、“閉門造車”式的、過于自我化的藝術創作思想是不適合公共藝術設計要求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國的公共藝術設計離真正意義上的公共藝術還有距離,如在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確定上對公共大眾意志的尊重、中國式“公共藝術百分比”制度的形成、在公共藝術設計作品創作上對公共大眾審美情趣的反映、對粗制濫造的“公共視覺污染”現象的根除,以及在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中對人性化的特別關注等方面尚有許多工作要做,對中國的各個社會層面和中國公共藝術設計師而言,未來中國公共藝術設計的發展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④鄒文.公共藝術在北京,裝飾雜志,2002年第10期.

②③⑤袁運甫.有容乃大,嶺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12月. 第51、101、65、65、65頁.

⑥翁劍青.藝術不只是作為自我表現的手段,be—word.com.cn,2001年6月.

參考文獻:

[1]尹定邦.設計學概論.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8月.第182頁.

[2]袁運甫.有容乃大.嶺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12月.第51、101、65、65、65頁.

[3]鄒文.公共藝術管理制度亟待完善.人民日報.2002年3月30日第7版.

[4]翁劍青.藝術不只是作為自我表現的手段.be—word.com.cn,2001年6月.

篇(4)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15-0183-01

一、緒論

(一)公共藝術設計的內涵

城市中的建筑物空隙和建筑物內部的開放環境,種空間經過設計處理就變成了具有欣賞娛樂功能的公共藝術空間。公共藝術設計的主要任務即是對建筑外部空間和建筑內部空間內的留白空間進行重新利用和改造。

由于公共空間分布面積大且成網狀連接,因此公共空間是人類生存空間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不同地域人類文化的濃縮。如法國巴黎協和廣場,其歷史內涵是為了記念戰爭年代的結束和人民祈望和平的愿望。又如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是《紐約時報》總社遷移至此因而得名,周圍是購物娛樂區,歷史意義相對較弱。

公共空間受公眾認可且有一定意義上的精神指向作用,和視覺吸引力。公共藝術與人們的生活、城市歷史發展、城市規劃和環境都息息相關,它是社會發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們要求精神文明的體現。

(二)我國公共藝術的發展現狀

當今中國,發展迅速,政治經濟文化都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人們對經濟文化和生活品質的要求相對提高。我國對公共藝術的投入明顯增多。如武漢江灘,上海人民廣場等公共藝術景觀。但是隨著公共藝術的大規模興建,一系列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接踵而來。快速發展的城市使得人們有所迷失,傳統特色逐漸不被重視。城市整體環境變得極其相似,往往會讓人有一種迷失感。

二、公共藝術的類型

(一)實用型

公共藝術設計的使用者是“人”。因此公共藝術設計應把人們的日常需求放在首位,且應為人們生活生產有一定的幫助。實用性公共藝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公共藝術類型。為人們提供便利的公共藝術設計有:電話亭,報亭,公共汽車站座椅、垃圾桶等。為人們生活中起導向作用的公共藝術設計有:標識指示牌,櫥窗等。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安全保障的公共藝術設計有:路燈,路欄,人行道,人行天橋,地下通道等。

(二)觀賞型

觀賞型公共藝術設計給人們的生存空間營造了優美的氣氛環境,其是公共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觀賞型的公共藝術的主題發人省思、引起共鳴的作用。最有標志性的觀賞型公共藝術是雕塑藝術。如聯合國總部的雕塑作品《打結手槍》。雕塑的含義是制止戰爭,倡導和平。更多的觀賞型公共景觀還有,花壇,噴泉,廣場等。

三、公共藝術的特性

(一)大眾性

公共藝術設計作品是為市民服務的,因此它必然要具有大眾性。公共藝術中要以大眾的審美為創作動機。公共藝術作品的表現語言應當強調滿足公共性要求的通俗化傾向。

(二)文化性

公共藝術設計具有文化性。因為各個區域的文化存在異質性,為了避免千城一面,不同地域的公共設計就要先對其不同城市的現實政治、經濟、文化和地理環境特點進行總結,進而將其地域獨有的文化融入公共設計景觀中。著名的公共景觀有北京天安門廣場,其在不破壞中國古典元素的同時融入了現代的設計文化,是古今文化融合較好的廣場案例。

(三)開放性

公共藝術設計是為市民服務的。公共藝術注重作品與人的互動性。因此公共藝術設計必須是開放性的。被人們廣為接受的公共設計才是成功的設計。不管的室外人流聚集的廣場,兒童游樂區;還是室內人流涌動的售票廳,景觀墻,都必須是開放性的。

(四)功能性

功能性是公共藝術設計中必不可少的特性。雖然有一部分公共藝術景觀只具有觀賞型,如雕塑作品。但功能性仍在公共設計作品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在我們居住的城市中,便民的公共設施如垃圾桶,公共座椅,公共廁所等都是比不可缺的。因此公共藝術的設計要考慮其功能性和便民性。

四、公共藝術設計要點

在公共景觀設計之前先要對所設計區域進行了解。不管是室內公共景觀還是室外公共景觀都需要了解使用這一空間的人群的喜好,并且以功能為主,考慮其功能與藝術的關系,尋求兩者之間的平衡點,進行分析。公共藝術設計要以便民性和功能性為主,綜合分析其當地歷史文化情況,結合設計使用者的意見考察和經費條件,綜合考量后結合設計師創意進行詳細設計。在設計尤其要注意的是迎合大眾的品味,而避免與大眾的審美相悖。

篇(5)

1發展現狀

公共藝術作為城市的名片,在塑造城市獨特性格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公共藝術已成為構建當代城市多元文化、傳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共藝術作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視覺藝術形象,記載著城市的歷史,蘊涵著城市的文化。其設計既應滿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又應體現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數字媒體打破傳統的單項公共藝術交流模式,使觀者不自覺地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與之形成互動。數字媒體作為藝術與技術的結晶,是一種直接的信息傳播方式,活躍于公共服務領域。在英國,數字媒體產業的產值約占GDP的7.9%,是第一大產業;在日本,電子游戲、動漫卡通、網絡游戲等產業成為僅次于汽車業的第二大產業。國內數字媒體產業也在飛速發展,近幾年,數字媒體技術與公共藝術設計的融合較為普遍。數字媒體具有公共性和人情味,不僅傳播符號多樣,而且反饋靈敏、調整迅速,對消費者行為具有積極的影響。

2數字媒體融入公共藝術的意義

城市公共藝術在設計中越來越多地與影視廣告、三維動畫、網絡游戲、網絡藝術、數字音樂等現代數字媒體藝術相結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凸顯公共性

數字媒體介入公共藝術設計,以視頻藝術、音頻藝術、編碼藝術、交互藝術、網絡藝術等手段為基礎,將藝術與技術巧妙結合,產生了全新的動態藝術表現形態,豐富了公共藝術的內涵。在城市廣場公共藝術設計中,利用數字媒體藝術的獨特傳播方式有利于廣場氛圍的營造,趨向大眾化,具有親和力,增強了公共藝術品與觀眾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凸顯了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質。美國芝加哥千禧公園中的皇冠噴泉(CrownFountain)就是數字媒體與公共藝術完美融合的典型實例。設計者將媒體藝術巧妙融入公共藝術,將噴泉的背景設置為多媒體屏幕。由電腦控制的多媒體顯示屏交替播放著代表芝加哥的1000個市民的笑臉,以此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隔一段時間,多媒體屏幕上從市民的口中會噴出水柱,為觀眾帶來一陣陣驚喜,加強了媒體公共藝術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凸顯了公共性。

2.2增強互動性

數字媒體融入公共藝術設計,豐富了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為公眾營造出網上虛擬空間。隨著數字技術的介入,人們可以更方便地進行交流,互動性增強。為紀念遇難同胞而建的“國家公祭網”就是很好的例子。網友可通過網絡媒體為遇難同胞點蠟燭、獻花,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悼。“國家公祭網”設計色調以血紅、黑色和白色為主,凸顯了“國之祭、史之痛、民之愿”的主題。目前,該網推出了中英日三種文字版本。中文版主要分為公祭資訊、海外公祭、在線公祭、公祭回音、公祭教育、公祭知識和網上史料館等七大板塊。英文版和日文版均分為在線公祭、公祭資訊、公祭知識、論壇互動等四大板塊。媒體藝術的應用不僅為公共藝術設計提供了高科技的設計平臺,也豐富了公共藝術設計的表現形式。

2.3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多媒體公共藝術作為動態藝術表現形式,通常以動態的形式與公眾進行互動。通過動態媒體藝術手段,融獨特的地域文化、自然環境與現代城市的氣質于一體,可以彰顯城市個性,營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在部分歐美國家,公共藝術已發展成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標志。例如法國巴黎的凱旋門和埃菲爾鐵塔,不僅形象地記載了城市的歷史,而且體現了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又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策劃者運用數字媒體藝術方式將各個國家的國旗以超大電子屏動態傳播的形式呈現在人們眼前,給觀者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

3南京公共藝術設計

南京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六朝古都、十代都會。遠古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清()文化與民國文化交相輝映,悠久的歷史為南京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奠定了南京特有的文化底蘊。而目前真正能夠體現出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且滿足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公共藝術設計很少。南京公共藝術的設計大多沒有與數字媒體藝術相融合,形式單一,不能給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公共藝術設計要想體現出一座城市獨特的審美價值,就應加強與數字媒體技術的融合。

3.1數字媒體在南京公共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數字媒體技術以“智能化”為主要特色,結合平面媒體、網絡交互、影視動畫等多種形式使得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多樣化。2014年南京青奧會上大量采用了數字媒體技術,讓南京在交通疏導、安全保障、休閑購物、旅游住宿、文化及運動場館建設等公共空間的現代化設計方面均展現了世界一流水平,從而給各國游客留下了美好印象。南京多數公交站臺的上方設置了顯示“XX路公交車離本站還有幾站”字樣的多媒體電子屏。等候者可以根據屏幕上的提示清楚地了解等候的時間。

3.2數字媒體介入公共藝術的對策

3.2.1視頻和音頻取代傳統媒介借助視頻和音頻等新媒體表現方式能夠更好地體現城市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可以在南京城中心地段設置多媒體大屏幕,交替播放南京的文化、歷史、娛樂、美食。在城市公交站臺櫥窗中,可以結合數字媒體手段,交替展示兩幅廣告,用多媒體動態廣告代替靜止、單一的傳統廣告。另外還可以在站臺旁設置MP3播放器,根據人們的不同需求播放不同的音樂作品。3.2.2WIFI全面覆蓋城市中心三年內實現無線寬帶全面覆蓋市中心,加快推進城市網絡數字化系統建設。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介入,人們可以借助無線網絡技術與他人隨時隨地進行互動交流。數字媒體技術結合網絡交互藝術,由WIFI向游客提供手機定位導游。公眾可以借助無線網絡交互藝術,參與網絡問卷調查,及時反饋信息,與他人互動,與公共藝術品互動。

4結語

在數字信息化時代,公共藝術設計應加強與數字媒體技術的融合。數字媒體與公共藝術的融合,有利于增強城市環境的趣味性,增強公共藝術與公眾的交流互動。這種互動不受時空限制,能夠更好地體現城市的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質,凸顯城市的個性,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參考文獻

[1]馬駿,張新宇.淺析當代城市廣場公共藝術與媒體藝術跨界設計[J].裝飾,2012,(3):139-140.

[2]唐麗.喚醒城市的記憶———六朝文化背景下的南京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2,(3).

[3]陸明明.淺談數字新媒體公共藝術的互動性[J].大眾文藝,2012,(10).

篇(6)

柯林•羅在《拼貼城市》中強調了城市歷史的重要性,他認為城市是歷史的沉淀物,每個時期都在城市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城市是集體記憶的所在地,交織著歷史和個人的記憶。個人對于城市的記憶是有個體差異的,但是大體上卻有著相似性,將這些不同的城市意象綜合起來,應該就能得到比較完整的城市記憶[1]。今天,人們更加注重生活品質,對公共藝術要求越來越高,重視在生活環境中的體驗過程,審視在交往空間中的情感交流。因此,具有城市記憶的公共空間,不僅具有人文關懷,還能加強市民歸屬感,激發并活化人們的行為活動,創造新的城市活力。但是部分城市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進程中,普遍追求規模和形式上的高大上,鮮少結合當地特色文化以及考慮整體環境實際使用需求,缺失特色和可識別性,導致記憶弱化。

一、基于城市記憶的實例調研與分析

調研鹽城周邊社區、公園、街道(鹽城亭湖區金水灣花園、五星小區、鹽塘河公園、市區廣場等)開放空間,進行基于人的行為活動的研究,親身體驗感受,觀察市民生活及活動范圍,分析內在聯系,發掘城市記憶與公共藝術設計之間的關系,從而有助于完善整個城市公共藝術系統的設計研究。社區空間:鹽城金水灣花園、五星小區。調研社區內主要活動人群為當地居民及附近工作者。調研針對時間段進行統計,分別在5:00-6:30、9:00-10:30、15:00-17:00和20:00-21:00為居民活動量較大時間,分為晨練、散步、聊天、鍛煉或其他社交活動。活動人群多為老年人和學齡前兒童,主要以自發性活動為主,老人大部分為原地玩耍或帶孩子者之間相互聊天,偶有體育文化運動。但目前情況是公共設施部分被破壞,地面鋪設不平,易摔倒,設施損壞安全得不到保障,老人與小孩也鮮少聚集在公共區域聊天活動(如圖1)。兩個城市小區相比沒有明顯差別,在調研中,人們對城市特有記憶只停留在城區某一老建筑或是雕塑的認知上。普遍老年人反映對社區公共藝術設計沒有過多要求。城市公園:鹽塘河公園(鹽城)主要人群為周邊小區居民,周末人流量會變大。公園內石頭桌凳間距高度設計不合理,沒有考慮人體工學尺度,沒有考慮主要使用人群的實際需求(尤其是老年人的需求);綠意盎然的草坪上,強勢的插著各種各樣的標語牌“青青小草,足下珍惜”,還沒有享受這就綠色地毯就成為破壞分子(如圖2)。雖整體導向設計有城市特色,運用到鹽、串場河、丹頂鶴等城市文化元素,但公共景觀小品沒有與之相匹配,部分形式大于功能,與場所沒有對話,更沒有考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公眾沒有使用欲望。這樣的公共藝術設計可以隨意搬動,沒有城市特色,更無從談起喚起城市記憶。城市廣場:公共空間中布置的公共藝術景觀作品,雖有與城市有關的元素但更多的是表現設計師的個人主義情懷或者是政府部門的一廂情愿,并沒有征求公共的意見也沒有真正考慮公眾的需求,成為擺設,雖占據主要位置卻逐漸被大眾忘卻。城市記憶不是個人記憶的簡單累積,是置于共同體生活的社會環境中,借助社會交往、親身體驗和社會框架對記憶對象進行回憶、識別、定位,結合城市的特點和時代的特征進行重構,才能形成記憶[2]。

二、公共藝術設計方法

公共藝術設計應該具有兩大特征:公共性和藝術性,藝術性表現在它是作品的上游精神,能夠跨越任何界限;公共性則體現在是為不熟識的個體們提供交流與互動的公共空間。通過調研,發現具有城市記憶的公共藝術作品具備空間性、集喚性、參與性、民主性、審美距離性和包容性等特征。

(一)空間性

公共藝術存在的首要條件是具有空間性,具備空間性,物質和事件才能存在其中。公共藝術的空間,也是他人在場的開放空間,并通過和其他事物的空間關系被感知、認知和標識出來。目前在城市公共空間的空間性不明確,人們在場所中行進時需要避讓。越來越多的公共空間被私人領域占用,如城市廣場中的咖啡店、零售店等建筑范圍占領公共空間,大大削減了公共空間的空間性。這類休閑、營業空間應退出公共空間主道,保持空間視覺的完整性。

(二)集喚性

在城市的公共開放空間,藝術作品應具有集喚的能力。公共藝術作品通過藝術召集并吸引公眾聚集,形成一定群體來關注公共藝術作品,是公共藝術實現自我建構的關鍵。集喚性代表了公眾對藝術作品的反映,通過藝術作品的自身特殊性,或者是卓越性來完成,也可以是媒介,尤其是大眾媒介,因為公共藝術景觀作品本身就是大眾媒介的一部分。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好的作品對公眾形成召集性,并形成良好溝通,加強對公共空間認知(如圖3)。

(三)參與性

公共藝術作品的最終完成并不是藝術的創作終結,只有接受公眾參與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公共藝術的參與性涉及創作者、作品和觀眾三者之間的關系。由于交互技術的興起,更加深了公共的參與性,在國外,公共藝術作品的參與性除了對作品審美價值和創作過程的參與,還體現在對作品的遴選、設計和管理機制上,公眾在藝術作品完成過程中成為主要決策者,并可以左右藝術作品的實施與實現。在國內,雖沒有公眾直接參與遴選,但很多設計已經開始注重市民的參與(如設計調查問卷等),并將設計的多種方案及設計思想與意義公布于眾(在網上公布并參與投票),市民在了解更多的設計文化同時也增強了自身學習。因為前期的參與性,公眾會主動享用作品并監督,參與性貫穿其中,也是城市記憶最重要的部分(如圖4)。

(四)民主性

民主性其實就是藝術和社會權利的體現。馬孔•邁爾斯說:“藝術的歷史有時被呈現為一種風格的歷史,而公共藝術的歷史更可能被看作一種意圖的歷史”。李建盛也認為:“公共藝術作品不僅僅是單純的物理性的公共空間中的存在,而更多的是一種歷史性和文化性的存在”[3]。公共藝術已經從前期的為權利服務轉化為大眾服務,隨著創作觀念的大眾化、通俗化,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公眾可以很好地解讀,這就是審美民主性;在公共藝術的題材選擇上,不再是英雄主義或者形式主義,也不是藝術家自我發揮的場地,而是回歸到公眾。今天的公共藝術設計發展趨勢越來越關心社會話題,關注邊緣和弱勢人群,關注人類終極問題。在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中我們能看到從關心弱勢人群到環境保護意識,無一不是表露記憶和情感中的家園,大眾從根本上更能產生強烈的歸屬感。

(五)審美距離性

美學中有“期待視野”和“審美距離”的問題。公眾在看到作品時閱讀感受與理解相一致,就會感覺平淡而失去興趣,相反,則會感到興奮。所以期待感受與作品之間存在一定距離稱之為“審美距離”,公眾通過對既有經驗的提高或學習,提升審美意識。公眾與藝術作品之間的審美距離適當時,會主動感受審美,體驗者主動對作品進行理解并形成良好互動。因此合適的審美距離能有效地促成公眾對公共藝術的理解(如圖5)。

(六)包容性

公共藝術作品的包容性是指兼顧不同年齡、性別、學識的人群在空間中更好活動,保持城市經濟、文化、生態等的平衡,體現人文關懷。在空間方面,考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給人們提供更多交互機會;在情感方面,尊重弱勢人群需求,滿足殘疾人、老年人和兒童利益需求(如圖6)。今天,就考察的城市而言,調研中公共空間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弱勢人群,新的規劃在設計之初,會更多地為他們考慮。今天的公共藝術的包容性越來越強,公共藝術設計能喚起對曾經的記憶和情感的追溯與認同,從而在文脈上找到傳承的價值。具有城市記憶的公共藝術設計必須是內在的邏輯和外在的環境整體融合。不僅有作品的獨特個性,而且尊重在地文化,更好地體現公共性價值,與環境共生。這也是未來公共藝術設計創作所追尋的使命。本文為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項目2016067《城市重塑的探尋﹣蘇北城市公共藝術規劃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2016-2017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訪學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王燕 王磊 張倩 單位:鹽城工學院

參考文獻

篇(7)

引言

改革開放后近40年飛速發展的同時,城市化進程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城市呈現出高樓林立、道路交錯、人口密集的現象,據百度數據顯示“2011年城鎮化率達到51.27%”、“2050年達到70%的目標”。城市化進程雖然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但是也帶來了很多困惑,比如城市復制基因大,每所城市的相似度較高,過快的城市化造成了諸多矛盾。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城市若想脫穎而出就要締造屬于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對于絕大多數的中小城市來說,尋找城市特色是營造城市品牌的捷徑。

一汕尾市區的建立及其特點

中小城市在發展定位時不能好高騖遠,畢竟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一線城市的地位已經根深蒂固,城市規模小也有其獨特風姿的一面,需要挖掘和探析。廣東汕尾這所城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汕尾自1988年建立市區,將海豐縣和陸豐縣以及紅草、馬宮、東涌、汕尾、田乾、捷勝、遮浪7個鎮建立汕尾地級市,并在原汕尾鎮建立汕尾市行政中心,取名“汕尾市”,也就是說現有的汕尾市區是在鎮的基礎上建立的。當初設立汕尾市區時為了平衡“海陸豐”地區海豐縣和陸豐縣這兩大老縣城的關系,所以將市區設摘要:對于中小城市來說尋找城市特色是建立城市品牌的捷徑,而城市規劃建設中公共藝術設計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值得深入思考。對于1988年建立的汕尾市來說,城市規劃中的公共藝術設計主要有三個特色,即傳統文化的體現、現代文化的體現、傳統與現代交互的體現。從汕尾城市現狀與其公共藝術設計的關系,探討汕尾城市未來發展特色、樹立城市品牌具有重要意義。關鍵詞:汕尾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傳統現代立在原汕尾鎮,但汕尾鎮遺留了很多問題。在將近30年的發展后,目前汕尾市區依然呈現道路窄小、公共空間不足、宅基地建筑過多、城市規劃不合理等問題。盡管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現代城市的積極元素依然逐步推進,汕尾城市的公共藝術設計也在不斷增多,市民的參與也在不斷加強,這樣的現象值得我們關注。

二汕尾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特色

目前汕尾城市的公共藝術設計主要集中在廣場,有鳳山媽祖廣場、慈云山廣場、羅馬廣場、紅海灣入口廣場等,其中既有體現汕尾本地傳統文化的公共藝術設計,也有現代城市文化的象征,還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產物。

1傳統文化的體現——鳳山媽祖廣場

鳳山媽祖廣場(圖1)共有兩個部分,一是鳳山祖廟,二是媽祖廣場。鳳山祖廟主要包括古戲臺、鳳山公園,天后閣、鐘鼓樓、石牌坊等景點,供人祭拜、本地戲曲演出、參觀游玩等。海陸豐的海洋經濟決定了勞動人民長期以來靠打漁為生,漁民每次出海祈求上天神靈保佑平安歸來,長而久之形成了見神就拜的習俗,這是海陸豐的信仰文化。海陸豐人民拜神也具有獨特的方式,有極其注重各種規矩的正式祭祀,比如海豐、陸豐在每年年末時各個村子都會舉辦謝神活動,通常不同村子會祭祀不同的神,有關公、三山國王、白衣娘娘、佛祖、媽祖娘娘等,謝神活動包含眾多規矩和內容,各村主事還會安排戲班子給神仙們演戲,去隔壁村請別的神過來看戲,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全村平安。此外還也有平常隨意的祭拜,家庭主婦平時在上下班的途中、飯前或是閑暇時間都會上柱清香拜拜,每月初一十五在家中擺祭品祭拜,也是為了保全家平安。在汕尾本地人民的信仰中,能保全家平安幸福的都是可以祭拜的神仙,在這其中媽祖娘娘具有重要的地位。媽祖廣場,也是汕尾最大的開放型廣場。媽祖廣場曾經舉辦多次公眾活動,有一年一度的汕尾美食節,也有時常舉辦的廟會、文藝晚會。每次舉辦活動時汕尾市民會拖家帶口前來觀看,一家老小其樂融融,不時用本地話交流心得體會,由于旁邊就是媽祖娘娘廟,可能還會順便全家共同焚香祭拜。而平常的日子,借著氣候溫暖的優勢,全家也會在廣場放風箏、溜冰、做游戲等家庭活動。看似簡單的家庭活動卻承載著汕尾的傳統文化,海陸豐人民信靠各路神靈的同時,也非常看重家族傳統,每個家庭生養眾多子女組成一個大家族,號召家庭成員團結一致,這是海陸豐的家庭文化。信仰文化和家庭文化共同展現了海陸豐文化的獨特個性,鳳山媽祖廣場的兩個部分是這兩種文化的體現和延續,這是城市公共藝術設計與汕尾本地傳統文化交互融合的表現,值得思考和關注。

2現代文化的體現——健身廣場、紅海灣入口廣場

在成立汕尾市區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外來人口的進入、本地人到其他地區發展等種種原因,新的汕尾城市文化正在逐漸形成,這些新文化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同時也具有其他城市共有的普遍性。相應的對于城市規劃設計來說,建設現代文化體現的廣場是必不可少的,在汕尾市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藝術設計就是健身廣場和紅海灣入口廣場。健身廣場(圖2)包括體育操場、綠化、藝術雕塑幾個部分。體育操場內提供籃球場、健身器材場、乒乓球桌、游泳池、網球場等健身場所,提倡市民強身健體;在體育操場的內部和四周還有綠化種植,既美化了環境又呼應了健康主題;體育操場的外部設有藝術雕塑,一群抽象人物騎自行車,使用彩色板材和LED現代科技結合的材料制作,到了夜間燈光開啟、紅藍綠色彩相間,吸引市民注意的同時也彰顯了健身廣場的主題,起到了宣傳作用。紅海灣入口廣場(圖3、圖4)位于汕尾市區和紅海灣路口的交叉處,道路通往汕尾市的旅游區——紅海灣遮浪半島旅游區,廣場主要有兩個現代雕塑,一個是火炬,一個是帆船。火炬雕塑既像熊熊燃起的火把,又像仰望蒼天的面孔,朝氣蓬勃,象征著汕尾市今后發展的欣欣向榮;帆船既是汕尾漁船的縮寫,也是寓意紅海灣旅游區發展一帆風順。這兩個現代雕塑雖然與市民生活交互影響不大,但是作為地標建筑起到了道路指向的作用,也是當代藝術設計語言的表現。健身廣場和紅海灣入口廣場都是以現代城市和藝術設計的標準建成,弘揚了現代城市的精神和風采。

3傳統與現代交互——羅馬廣場、慈云山廣場

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也有中西結合、傳統與現代交互的案例,汕尾市區中的羅馬廣場和慈云山廣場極具代表性。羅馬廣場(圖5)位于汕尾市五十米大道及海邊路交界處,也是五十米大道的終點。羅馬廣場的設計原理是將汕尾本地的漁歌文化和西式羅馬柱建筑相結合,利用羅馬柱撐起長廊,長廊連接處是漁歌墻面,墻面上用浮雕的形式記錄了汕尾的漁歌故事。白天的羅馬廣場三三兩兩的人們等待著漁船靠岸,大家一起聊天、打牌,雖然人數不多但也休閑;夜晚的羅馬廣場路邊停靠著點著彩燈的人力觀光車,提供短租服務,很多攜帶小孩的家長租著人力觀光車在汕尾五十米大道游玩,家庭溫暖其樂融融,海陸豐家庭文化得以體現。慈云山廣場(圖6)位于汕尾地標建筑大圓盤東側,其設計原理和羅馬廣場相似,也是中西結合,尤其是廣場墻壁上的浮雕既包含到汕尾本地的漁歌文化,又包含汕尾的傳說、名人,其中以海的兒女和中國第一代小提琴音樂作曲家與演奏家馬思聰先生的浮雕為主。慈云山廣場還具有當代中國的一個特有現象的反映,即是廣場舞的聚集點,每天晚上都會有大批群眾有條有序地跟隨舞曲跳著廣場舞。廣場舞在中國其他城市也是屢屢可見,對于汕尾市來說是跟隨時代潮流的表現,正是因為如此,慈云山廣場也是汕尾廣場舞的代名詞,而對于廣場墻壁上汕尾漁歌、傳說、名人的浮雕卻很少關注。

三存在的問題及提出建議

1存在的問題

第一,汕尾市區先前遺留問題導致規劃的局限性。前文說到汕尾市區是在原汕尾鎮的基礎上建立的,而鎮級單位上升到市級單位后很多設施卻沒達到市級標準。汕尾市區的交通道路、宅基地建筑、老馬路街區都存在很多問題,沒有合理和系統地進行城市規劃設計,尤其是宅基地建筑隨處可建,造成道路無法拓寬、街區無法改造的局面。由于上述原因目前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大型城市建筑和公共藝術設計只能用填海、平山的方法建設,或是遠離市區的空曠地皮進行,但是這樣一來市民參與度又相應減少,公共藝術設計的服務性降低,違背設計初衷。第二,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本土特色不夠突出。這種現象汕尾城市不是唯一性,很多城市不僅建筑相似,公共藝術設計也極其相似,據統計,諸如“馬到成功”、“二龍戲珠”等雕塑重復率奇高。很多城市的公共藝術設計沒有深入了解其根深蒂固的文化,也沒有田野考察,有些公共藝術照搬現成案例制作,生命力不強。汕尾市區的慈云山廣場、羅馬廣場雖然涉及到汕尾漁歌文化題材,但是被西方現代建筑的外觀沖擊而淹沒,很多市民甚至沒有近距離觀察墻壁的浮雕,對于本地文化的認識和了解不足。

篇(8)

在平面構成中,線是點移動的軌跡,只具有位置及長度,不具有寬度與厚度。作為以長度為特征的型材,線可以分為水平、垂直與斜線,又可分為直線與曲線等。在教學中,基于直線構成的設計可以與漸變構成結合起來,這將在后面詳述。用曲線構成的關鍵在于明確選擇何種形式法則:簡約還是繁復,水平還是垂直,基于審美經驗還是基于數理邏輯。無論選擇何種法則,各個視角的優美形式都是曲線構成型公共藝術設計成功的關鍵。這種不規則曲面的視覺觀感及類似雕塑的空間深度把握都是設計專業學生平時接觸不多,需要彌補一定的理論知識并認真對待的。同時,線構成型公共藝術作品的具體尺度往往需要參照周邊建筑環境而定,但囿于形式,體積較小是其普遍特征,需要提醒學生設置較高的基座加以配合。在這方面,美國藝術家約瑟•德•里維拉(JosedeRivera)1967年落成于華盛頓美國歷史與技術發展史國家博物館的《無限大》運用帶有張力的曲線來限定空間,用線雖然簡單卻形態優美,從而在各個角度都形成了符合黃金比例及其他形式美法則的輪廓與內部結構,可用作教學范例。

二、基于面構成的公共藝術設計教學

在幾何學中,面是線移動的軌跡。面構成在某種程度上是線構成的發展。運用面構成的公共藝術創作方式主要包含兩種,一是面材的插接,二是面材的卷曲。面材之間的組合、插接能夠產生優美、多變的形式感,起到活躍環境的藝術效果。這些作品往往單體尺度較小,強調插接、咬合、扭轉關系,環境適應性好,便于布置到已完成設計的硬質都市環境中。在面構成公共藝術方面,瑞士藝術家馬克斯•比爾(MaxBill)利用拓撲學著名現象———單側莫比烏斯環創作的《無盡的面》成為經典。這件作品不但以藝術形式反映了數學、幾何在現代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大的作用,而且本身也具有優美的形式感,輪廓完整、風格厚重,鑄銅材質的運用更為作品增添了歷史感,是最適合的教學范例。

三、基于漸變構成的公共藝術設計教學

漸變即有規律的變化,是形式美基本法則之一。當漸變運用于構成時,意為基本型或骨格有規律的變化,具有明顯的節奏感。利用漸變的形式法則進行公共藝術創作有這樣幾點需要重視,首先是基本元素的選擇,這一基本元素自身必須具有形式美感;同時元素之間具有統一性和秩序感;其次需要準確定位軸線;最后準確把握基本元素間的距離即旋轉方向,否則難以實現預期的形式美感。在這一部分,美國藝術家赫伯特•拜爾(HerbertBayer)1973年落成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阿爾科廣場的作品《紅色雙向螺旋形樓梯》(亦稱《雙重階梯》)以長方體為基本造型元素,采用規整的造型手法力爭與周邊密集的建筑環境形成統一、對比和呼應關系,利用鮮艷的色彩和豐富的形態變化為所在建筑環境帶來了熱情與活力,是漸變構成型公共藝術作品中的經典之作,適合運用到教學中。

四、基于重復構成的公共藝術設計教學

重復構成是相同或近似的形態和骨骼連續、反復、有秩序地出現的構成方式。重復構成包含重復基本形單元反復排列,單元兼空格反復排列,重復基本形的錯位排列等類型,并以秩序、整齊、壯觀和力量為美感特征。重復構成運用于公共藝術作品時需要保持基本元素在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的一致性以達到視覺效果的整齊感與秩序感。在這一部分,美國藝術家索爾•萊維特(SolLewitt)的作品最具代表性。他使用嚴格計算邊長的立方體為基本元素創作《未完成的立方體》系列。美國藝術評論家羅伯特•C•摩根將這一系列作品描述為“系統藝術的視覺化”,并指出“這一視覺系統基本建立在格子式的立方體單位基礎之上。”萊維特位于法蘭克福環形公園辦公樓前的大尺度室外公共藝術作品體現了其一貫的造型法則與主題觀念,是最佳的重復構成型公共藝術教學范例。

五、基于對稱與均衡的公共藝術設計教學

對稱是點、線、面在上下或左右由同一部分相反復而形成的圖形。它表現了力的均衡,是表現平衡的完美形態。對稱呈現或莊嚴肅穆,或安靜平和的美。但完全對稱也會給人以呆板和單調的感覺。因此,在藝術中往往追求不完全對稱但是軸線兩側形體面積、體積相近而產生的均衡感。對稱與均衡也由此組合成為一條重要的形式美法則。在對稱與均衡的具體關系上,一般來說對稱的形象、形體必然是均衡的,但均衡的形象、形體不一定對稱。在平面設計或服裝設計中,設計師追求的往往是視覺上的均衡,但是對公共藝術創作來說,當作者采用不對稱構圖后,往往還要實現各個角度物理意義上的均衡,從而降低作品的工藝難度,避免個別節點受力過大而降低穩定性。在這方面,美國藝術家亞歷山大•利伯曼(AlexanderLiberman)取得了很大成功。他以不同直徑的金屬管件斜切后得到的斷面為基本元素,綜合運用統一、對比、變化、均衡等形式美法則進行組合,落成的作品如《冒險》等色彩鮮艷明快、形態變化豐富、充滿活躍的張力,為呆板生硬的都市環境注入了難得的生氣,作為教學范例能夠取得良好效果。

六、基于節奏和韻律的公共藝術設計教學

節奏意指同一現象或形體有規律地、周期性地反復或交替出現。現代設計越來越多地通過形體尺度、形狀和色彩有規律地不斷反復交替出現以產生形式美感。當節奏不斷反復出現并加上高低、長短、起伏等變化時,就出現了韻律。韻律是節奏的深化形式,巧妙運用能夠在藝術設計作品中取得更好的效果。運用節奏、韻律這一形式美法則進行創作的公共藝術品往往在水平方向上展開,形體堅實有力,塊面轉折明快硬朗,尺度對比經過精心計算以符合黃金比例,給人的視覺觀感猶如音樂藝術中的抑揚頓挫一般,是現代都市和自然環境中的硬派藝術。極少主義代表人物托尼•史密斯(TonySmith)慣于運用簡潔的節奏感去表現具有人文主義色彩的觀念。他為美國華盛頓勞工大廈設計的《必須服從她》就是這樣一件成功作品。這件作品主要的彎折點選在全高的三分之二處,接近黃金比例。同時作品還從視覺上和物理意義上實現了不對稱的均衡,既穩定又富于動感,適合作為教學范例運用。

七、基于對比與調和的公共藝術設計教學

對比與調和是重要的形式美法則之一,在設計藝術中,對比往往指作品形態、色彩、尺度等打破過分統一的手法,可以打破呆板僵化的局面。但過分強調對比又會使作品不同部分相互對立,因此就需要將對比的兩方面加以協調統一,確立支配與從屬的主次關系,以使作品達到臻于完美的境界。在這方面,克萊門特•麥德摩爾(ClementMeadmore)彎折幾何形體的手法在都市環境中得到廣泛應用,這些幾何形態的公共藝術作品與周邊的建筑相統一,帶有有機感的彎折又與橫平豎直的建筑形態形成對比,從而保證了作品在建筑環境中既對比又調和的完美藝術效果,是最適合的教學范例。

篇(9)

一、公共藝術的概念

公共藝術的概念是來自英語單詞中的“Public Art”一詞,這是一個由“公共”和“藝術”連接起來的復合詞。單純從單詞的含義看,開放空間里能讓人欣賞、參與或使用的雕塑品、藝術活動和公共設施,都可以稱為公共藝術。然而,隨著時代的進程,公共藝術的定義已不再局限于陳列在公共空間中的雕塑、景觀、公共設施之類,它逐漸發展為一種人類生活狀態下的一切文化現象,因而也就具有了把城市作為舞臺、把人的交往需求作為核心而展開的對審美的獲取以及對空間的體驗。

所以,公共藝術除了具有它本身特殊的藝術價值外,公共藝術的“公共性”是它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它不僅超越物質符號本身、提供隱蔽的教化功能,更為關鍵的是經由人、公共藝術、時間的綜合感知,從而提出新的文化價值與思考。

二、公共藝術與城市

人類是城市生活的主體,而公共藝術是城市的的藝術,與城市的生活密切相關。隨著科技和經濟的日益發展,城市建設不僅僅只是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設施和豐富的文化活動,于是,人們開始追求情感上的愉悅及精神上的滿足。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起文化藝術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城市公共藝術處于藝術向生活滲透的邊緣地帶,與傳統相比,由于藝術受眾、媒材、藝術展示的空間環境都發生了變化,它需要新的評價標準:首先,就公共藝術必須為一般群體的理解特性看,它不適于藝術意義的深度承載和表現,而更重要的是要強調一目了然的直觀性。其次,就公共藝術的鑒賞與環境的關系看,傳統鑒賞建立在對藝術對象進行審美孤立的前提下,藝術品被放在畫室、畫廊或者是美術館的中心位置,它因為與周圍的事物不同而強化了他自身的存在感,從而使自己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但恰恰相反的是,公共藝術往往被視為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不是強調它的分離性,而是強調它的融合性。由此,能否與周圍環境共構一個和諧的景觀,就成了對其藝術價值做出評價的重要尺度。

三、城市的公共藝術的歷史性

公共藝術的產生有其自身的歷史所在,那么城市公共藝術的產生也有它自身發展史,下面講講城市的公共藝術是如何發展起來的,通過了解西方的公共藝術,不難發現西方最早的公共藝術體現方式是依附在建筑上的裝飾藝術,因為建筑與雕塑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孿生兄弟,“建筑物藝術”的政策也由來已久。在歐洲公共藝術設計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在美國從1959年正式開始實施,國家每年都會拿出1%的建設經費開展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用藝術來提高城市公共建設的文化品味,因此,在某些地方也稱為百分比藝術。其實,這和我國建設系統中的某些工作是有關聯的,只是側重點不同罷了。美國著名的城市規劃大師SLNM曾經說過,城市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城市公共藝術,包括城市中的藝術、文化素養。就中國而言,從20年代初到今天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我們的城市抱負能夠解讀到什么?有些外國友人來中國工作,他們看到的是中國的海鮮酒樓、夸大事實的房地產廣告,因此對于中國的城市建設評價基本上僅限于此。這些年我們所做的城市公共藝術建筑研究課題,就是為了推進城市公共藝術建筑百分比,這些工作對于目前的中國來說是尤為重要的。

四、公共藝術的設計要同城市公共空間相符合

在現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公共藝術已成為城市公共空間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在現代城市公共空間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共藝術設計并不像單純的在工作室或者展覽館里所創作的作品一樣,這種藝術作品必須要融入公眾的審美要求并滿足于公共空間的綜合性要求才具有意義和價值。

由于現在社會人口的密集,城市空間被慢慢吞噬,那么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藝術就更應該具有人性化,同時要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滿足公眾的審美要求。這樣才能保證不浪費城市公共空間的資源去建設那些其實沒有多大意義的作品。我們要提倡在我們城市公共空間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藝術性、開放性的公共藝術作品,從“(下轉第57頁)(上接第55頁)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角度提出公共藝術設計的出現代表了藝術與社會關系新的價值取向,公共藝術是為人們的審美生活、休閑娛樂等需求所設計的,所以它要滿足公眾的意愿,如果連公眾的意愿都沒辦法滿足,?那么這種公共藝術 作品只能說是對公共空間的一種浪費,不但沒起到任何價值,反而卻影響了公眾對于公共藝術這種藝術形式的認識和理解。

五、未來人類的生活需求與不斷發展的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設計是對人類的整體具有價值和利益,并不是對日常生活的局部介入和裝飾,而是以哲學、美學、歷史、城市學等為指導,從整體上介入人類的生活方式,如果說城市是由眾多不同要素組成的話,那么眾多的建筑、景觀、自然風貌,歷史文脈相存一體也就形成了廣義的“公共藝術”它強調的是綜合的城市設計,將整個設計思想融于“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之中,運用所有的元素創造出一個藝術化的環境,這些元素包括建筑、山丘、地形、樹木、流水、街道、交通等等并以整體的視覺造型為出發點,將它們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并將規劃設計,歷史環境保護以及城市的整治,更新變換歸納到一個大的視覺系統加以考慮使之可以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之中。

篇(10)

陶瓷,自遠古時代人類開始踏足于這個世界,最親密接觸的就是土地,古時,人類用泥土砌息身之所的“建筑”,就可視作土與建筑最初的設計藝術表現,是陶瓷的初始化狀態運用于公共空間的雛形。作為中國最早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已經存在著萬年的悠久歷史,它的出現和發展始終同大地聯系在一起,當然,無論它是以何種方式和形態的出現,它之于建筑及室內空間結構,絕非單純的“陶”和“瓷”或僅僅是建筑飾面的概念。它對建筑及室內空間營造或構筑空間環境意義上,都具有豐富多樣而廣泛的文化性和獨立的藝術性。現代設計師和藝術家們將陶瓷藝術帶入公共空間設計中,從室外建筑延續至室內空間以及陶藝產品在空間中的展示,使陶瓷的多樣表現性與空間的關系在對話中得以升華。

縱觀陶瓷的發展過程,不但反應著美學性及功能性的發展規律,同時也反應了現代設計發展的普遍規律。功能和形式,實用和美觀,人的行為意識,一直是設計師和藝術家研究探索的課題。由于陶瓷藝術和人們生活的親密性,作為一種文化表征,現代陶瓷設計具有鮮明的特質,它屬于設計文化和陶瓷文化結合生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就其本質來說,它不完全是注重理念性的工業設計,也不同于雕塑和繪畫等純精神性的藝術,它介于兩者之間,它有著特定的功能屬性,它的材料特性和加工手段必須滿足于人們的使用需求,同時還要適應人們的審美習慣,因此形成了獨立的審美特征。

設計師和藝術家與科學家一樣,一直在不間斷的選擇和發現適合他們的新的表現語言,借助不同的造型參與到建筑和環境中來,正是這種日益擴大的跨專業的融匯,綜合才使得陶瓷全新的空間生命從傳統的架上藝術性轉化至空間領域。藝術來源于生活,它間接地表現著人的思想和情感,直接描繪著現實生活的科技與文明,從室內到室外無不在進行抒緒和表達審美。當今在鋼筋水泥中生存的人們,更具有對返璞歸真,純厚溫情的泥土的親近之情,公共空間設計發展至今,現代冷酷的材料難以制約人類對自然屬性的追求,人,居的關系在現代材料的介入下變得越來越勉強和失諧。人造材料的頻繁運用,缺乏柔性界質的空間,脫離了人性生活本源的心理需求,而陶瓷材質在空間中的出現恰恰使人性獲得了安全感和歸屬感。現代人對美的追求更趨于自然化,和諧感,能緩解都市生活的喧囂和煩躁。陶的質樸,粗獷和瓷的細膩柔和正好為空間中的人們補充了自然地空間營養,它在空間中的運用暗合著時代精神,具有現時的必然性。人類社會多元的地域性文化差異,深深地影響著當地民眾的生活習俗,道德標準,審美趣味甚至群體性格,所以陶瓷藝術的應用也具有地域文化差異。陶瓷的泥性之美,釉色之美,燒成之美或借助高新工藝技術而成型的過程,都增加了陶瓷藝術與人性本源的諸多共性,形成了陶瓷作品所具有的獨創時代視覺語言和審美內涵。陶瓷創作在歷經歷代探索變遷之后,呈現出現代的特點,即在堅持傳統技藝和使用習慣的基礎上,通過實踐達到更自由和更活潑的藝術表現力,難怪當郭沫若先生在參觀佛山南國石灣鎮時,曾留下這樣一句贊美的詩句:“陶瓷尊獨創,何用仿宋窯,藝與道俱進,品與歲更新。”在今天,這樣的一句話仍然具有時代意義。

藝術理論家皮道堅先生在“拓展眼界的當代陶藝”一文中指出:雖然陶瓷藝術使用的是人類最古老最原始的媒材,但他關注的卻是人性,社會和自然。可以說在現代藝術的諸多表現方式中,現代陶藝是唯一同時兼具原始性,現代性和公共性的一門藝術表現形式。原始性和藝術性顯而易見,公共性卻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被人忽視,但它又是與生俱來的帶有公共性,被廣泛運用的。陶瓷的公共性起源于人類生存和生活需要,與其藝術性由胚胎階段到上升為一種民族藝術并運用于其他領域的生命歷程無不與空間中的人們有著息息關聯,從陶瓷畫,陶瓷壁畫到陶瓷浮雕,陶瓷陳設,藝術品到室內器皿,器具,陶瓷應用的跨度證明了它與空間藝術的結合時當代人類的營造需要。同時,這也是以陶瓷的材料和手段來表現公眾的審美標準心理。行走于空間,建筑物的室內外,接到的兩端或城市的廣場,商業中心,甚至在我們的家中,都會有著陶瓷材料或陶瓷藝術品的伴隨。

上一篇: 診所藥房整改報告 下一篇: 網站設計安全性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综合情人伊人久久 | 亚洲综合网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 思久96热在精品国产 | 亚洲激情五月天激情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