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輪經濟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2 17:33: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郵輪經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循環經濟要求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促使人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使得經濟活動生態化。從旅游業的本質屬性與發展趨勢出發考慮,循環經濟的思想同樣適用旅游業。為此,旅游業應該積極倡導循環經濟,不斷促進我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循環經濟的含義

美國學者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循環經濟。他認為,循環經濟不同于舊有的過分依靠資源來實現經濟增長的模式,而是建立在資源循環運用基礎上的經濟增長模式。循環經濟實現了資源的合理運用與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它要求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綜合利用資源,使經濟系統有機融合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循環進程中,從而使得物質資源在不斷循環運用中得到充分利用。總而言之,循環經濟是高效、污染低的一種可持續增長的經濟發展方式。

二、我國旅游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不健全

我國旅游業發展非常迅猛,旅游經濟管理市場建設嚴重滯后于旅游業的發展。比如,我國還沒有全國性旅游行業組織機構以及現代企業制度,一些地方政府旅游經濟管理模式單一化。當前,旅游主管部門已初步意識到旅游經濟管理不僅僅是單項事務的管理,還涉及城管、交管、物價、勞動、衛生、工商、消防等部門。因此,需要成立一個多職能單位兼收的管理委員會,專項并有針對性地對我國的旅游經濟進行管理。另外,許多地方旅游管理部門管理模式單一陳舊,缺乏創新,忽略旅游經濟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導致其管理水平一直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難以形成強大合力,實現有效的旅游經濟管理。

(二)旅游經費投入不足

目前,我國旅游經濟管理中存下著旅游經費投入不足及不合理的情況。1.旅游經費投入不足。旅游行業產業鏈比較廣泛,涉及人們的吃、住、行、游、購、娛等環節。而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龐大,難以組織財政資金投向旅游設施建設,導致旅游市場基礎設施不健全,無法發揮優質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比如,外部交通、旅游步道、排水以及垃圾處理系統建設落后等??偠灾?,旅游經費投入不足,導致旅游基礎設施不健全,從而制約了旅游經濟管理的效益。

(三)重開發、輕保護現象嚴重

為了短期利益,有些旅游經營者盲目開發旅游資源,違背自然資源發展規律,不考慮自然資源的承受能力。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旅游資源開發初期,而且在已經開發的旅游資源利用中,也存在這種不注意資源保護的做法。這種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模式,根本談不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這種行為后果必然要以高昂的治理費用作為代價,甚至是旅游資源的永遠破壞。

(四)旅游產品缺乏個性

許多旅游景區的產品缺乏個性,采用舊有的產品設計方案,滿足不了游客越來越個性化、多樣化、新穎性的需求,難以吸引回頭客,旅游經濟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一些主題公園雖然提供了豐富的旅游產品,但是由于缺乏個性,并沒有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導致游客數量不斷減小。

三、基于循環經濟視域下的旅游經濟管理創新

(一)系統觀創新

旅游行業是綜合性強的行業,涉及人們的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的產業。旅游行業存在政府部門、旅游經營開發者、當地居民等利益主體,涉及資源、環境、人文、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等要素。因此,旅游行業應該在五位一體發展指導下,構建系統管理和控制的系統觀。系統觀要求旅游行業發展要考慮供求規律,從整體出發,整合旅游資源,著力打造品牌景區,用品牌景區帶動區域旅游行業的整體發展。旅游行業的開發與管理要盡量實現市場化操作,有效融合旅游資源,增強旅游產業的整體合力。另外,規劃旅游行業時,要以系統觀為原則,考慮影響旅游行業發展的所有因素,規劃旅游行業,以促進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經濟觀創新

經濟觀創新指的是旅游行業要根據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等理論,優化旅游行業資源,提高旅游資源的利用效益,在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時考慮環境的承載力,以促進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經濟管理時,要考慮環境的容量,以保證旅客有一個舒適和愉快的旅游體驗。同時,旅游行業的經濟觀要求,在保證旅游資源質量以及自然資源不危及未來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取得最合理的經濟利益。也就是說,旅游行業的開發和經濟管理過程中,要避免對自然資源的過分掠奪,在自然資源可以承載的范圍內開發和利用,以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

(三)環境倫理觀創新

環境倫理觀的主要內容是建立平等的人際關系、人與自然關系,宣揚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人以外的物種存在于世界,也具有其生存價值。人類作為自然界進化的最高物種,對地球其他生命體應該承擔倫理責任?;谘h經濟視域下的旅游經濟管理要尊重生態環境,肩負保護環境的倫理道德,并且將環境倫理觀運用于旅游業的開發和經濟管理,運用于保護環境的實踐。

(四)生產觀創新

循環經濟視域下的生產觀要求在生產過程中節約生產資料,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樣,在旅游行業開發利用中,運用清潔生產、節約生產和綠色生產等生產方式,提高技術含量,加大知識等非自然資源物質在旅游市場中的比重,減小旅游行業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實現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加快旅游行業國際認證,按照國際標準化ISO14001的標準,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提高旅游資源的利用效益。

(五)消費觀創新

循環經濟視域下的消費觀要求人們改變消費觀念,在旅游過程中注重精神文化消費,適度物質消費,杜絕不文明消費行為,提倡健康消費,減小旅游消費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旅游消費過程中,要限制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費,鼓勵民眾購買旅游循環經濟產品。

有關旅游經濟的論文范文二: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的發展

我們國家的農業生態旅游業,是由農業生產活動而展開的旅游資源的發展創建的。正因如此,我們要讓當地的民眾都加入到旅游行業的發展中來,讓本地的人均收入能夠隨旅游業的發展而提高,更進一步發展當地經濟。一方面把旅游資源挖掘出來提供給游客,另一方面還要結合土特產的銷售量,整合農業生態旅游一條龍服務,將生態效益變為當地民眾收入的提高。

一、農業生態旅游的意義

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的意義是以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為基礎來提高經濟收入的。在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國家創建的旅游項目中,農業生態旅游是放在首位發展的,農業生態旅游是以當地生態作為主體,同時發展旅游業和農業,兩者同時進步。農業生態旅游是最近新生的發展方式,是把生態環境當作主體,在農業生態發展時,和其它旅游項目一起發展,將農業和旅游業綜合起來,它的特點就是讓旅行者旅游時可以欣賞秀麗的風景,也能看見當地的田園風貌,不但能夠嘗到特色的農家小菜,還能夠親自看到當地的農業活動,而且能夠親自參與體會,親身嘗試生態環境帶來的生活方式,這種特色旅游業,即能大幅度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也可以增加民眾收入,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二、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的特點

1.農業生態旅游經濟基礎比較薄弱

我們國家的特色農家游雖然在最近很受人們青睞,可是由于地理位置不方便,三農問題很大程度的影響著農業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第一是農村的發展比較緩慢,農業經濟主要是由傳統農業來發展的,經濟很難跟上,基礎差。這是影響農家游的一大原因。

2.發展農業生態旅游資金不足

農家游主要是以湖光山色和農業生產相加為特點,建設風景區和擴大農業生產規模都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和金錢,所以這些旅游資源,必須要建設許多基礎設施,這樣才能讓觀光者更好的游玩、體驗。由于許多農民的收入很難支持這些基礎投資,所以這些更加深層次的開發雖然很想做到卻無法實現,所以生態旅游資源的建設有很大困難。

3.農業生態旅游地域特點性強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風土人情也很豐富,各個地區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獨一無二的,大好河山風光秀麗,每個地區的特色也完全不一樣。這體現了我們國家的特色農家游的未來有很大的發展前景,更體現了我們國家農家游的內容十分豐富。

三、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建設模式單調

特色農家游是以農業生產方式、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特色歷史、農業生產勞動等為主體,如果建設的構想都一樣,這樣就讓農家游的模式顯得單調,沒有一點創意,每個地方都沒有完全體現出自己的特色,沒有充分的利用當地的特點來規劃建設,無法吸引各地旅游者的注意,這就使得一些農家游無法保持應有的熱度。

2.本土民眾加入少

在許多發展特色農家游的地區,當地農民沒有加入到旅游業的想法,因為生長的環境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本地農民很少加入,外地人口加入的較多,讓許多來此的旅游者認為這是過度商業化,這不但沒有讓當地農民受益,生態農家游也沒帶領經濟快速發展,反而使生態環境越來越差,引起本地農民的意見。

3.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還有許多的發展農家游地區,是開發商直接購買或者租賃獲得的,所以損失了許多耕地面積,還有的地區,政府為了讓旅游業帶動經濟發展,過度的開發建設,這使當地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破壞。并且因為當地沒有認真規劃,不符合當地環境發展,使當地的生態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破壞,建設的農家游景區沒有體現本地的特色,景區建設的投入太大,不僅使當地民眾失去了土地,還無法獲得補償,于是導致當地民眾對發展特色農家游不再有信心,更加不愿意加入。

四、區域經濟發展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優化策略

1.改善農業生態旅游

政府可以頒布生態旅游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并且大力宣傳,這樣來推動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加快發展當地的經濟建設。

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相關部門定制旅游產業的法規,來保護生態旅游業的健康發展。這時全國的監督部門,還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促使特色生態旅游業更好更快的發展。

3.開發新型農業生態旅游產品

篇(2)

摘要:實現商品的高效運輸是推動商貿繁榮的重要環節,渤海通道降低了商品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推動了地區商貿經濟的發展。渤海通道的建立形成了新的南北交通大動脈,弱化了環渤海區域的行政壁壘,便利了區域商品的自由流通,推動了南北經貿的繁榮,加強了東北亞地區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推動了國際貿易發展。

關鍵詞:跨海通道;商品貿易;積極作用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以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橋為代表的跨海通道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也將跨海通道的建設擺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其中大連到煙臺的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引人注目。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修建將使得東北、華北、華東等地區以及東北亞地區區域聯系更為密切,經濟交流進一步擴大,人、財、物的流動更加迅速和龐大,為我國商品貿易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一、渤海通道對商品貿易發展的推動作用

(一)渤海通道縮短了區域的時空距離,拉近了人們的心理距離,對形成環渤海地區統一生產要素市場創造了條件

1.環渤海地區的地方保護主義嚴重阻礙商品的自由流通。盡管環渤海地區被稱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三個增長極,成為中國北方經濟發展的引擎,由于渤海海峽的天然屏障,環渤海經濟圈被分為京津冀、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三大板塊,三大板塊以各自區域內的中心城市為依托,逐步發展為三足鼎立的諸侯經濟態勢。目前,在行政分割的五個省市之間區域合作機制缺乏,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對接不足等原因,相互之間競爭多而合作少。

從環渤海各個地區的產業布局和產業分工結構來看,該區域在項目安排上呈現雷同現象,各省市在產業政策上追求大而全,導致產業結構明顯趨同。也正是這種區域經濟的重復建設,區際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不明顯,相互間的貿易需求較弱,使得地區保護主義盛行,地區行政壁壘較多,市場分割嚴重,最終結果是相互之間爭資源、爭項目、爭投資等現象嚴重,商品等生產要素流動不暢,造成了資源、效率的巨大浪費,導致大量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而且直接造成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落后。

2.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建設將推動環渤海區域一體化進程,實現商品的自由流通。跨海通道的建成打破了原有的區域限制,通過點效應將原先兩個聯系很少的區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加快了資源的市場配置和產業的整合,便利了資源共享,促進了區域產業整體效能和綜合效益提升。

(1)點效應的形成。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直接連接隔海相望的大連和煙臺,使得同三高速實現全線貫通,通道繼續向北延伸貫通營口、鞍山和沈陽,向南延伸聯通威海和青島,這些點形成新一輪的發展極,表現出極強的集聚效應,吸引資本、人員、技術、產業等進入這些區域。

(2)軸效應的形成。隨著點效應輻射范圍的逐步擴大,點之間逐步形成組合倍數效應的以這條通道為主軸線的軸,這個軸線的交通量逐步增大,經濟效率逐步提高,大大提高了運行效率和時間價值。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形成了以沈陽-大連-煙臺-青島為軸線的交通大動脈,同時實現了沿海交通大動脈與內陸地區的銜接,使眾多的內陸區域有了一個更加便捷、暢通的出???,勢必會產生大量的物流、客流,這樣就要求快速、便捷的交通網絡的支撐,從而拉動和創造交通需求,誘導新的交通網絡的發展,形成依托此軸線的新的交通軸。

(3)點-軸-圈 綜合集成效應的形成。即為多個點-軸型系統的組合所形成的綜合效應。表現為在遼寧省以沈陽為點向西南發展,以京哈鐵路、京沈鐵路為依托,形成沈陽-錦州-葫蘆島-秦皇島的軸線,在西邊與京津冀相接;在山東省以黃煙鐵路、膠濟鐵路、威烏高速、青島-銀川高速為依托,以煙臺、青島為點橫向發展,形成煙臺-青島-濰坊-淄博-濟南-聊城的發展軸線,向北與京津冀相通。這兩個軸線繼續縱向、橫向的集聚、輻射、發展,與沈陽-大連-煙臺-青島軸線一起形成一個有多個發展極協同作用的交通圈。 逐步形成的四通八達的一體化交通網絡,使得交通運輸更加便捷、快速、高效,物流、人流更加自由、加速運行,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更加突出。隨著交通圈的逐步發展,最終達到一種產業互補、分工協作的產業一體化的環渤海經濟圈, 逐步消除地區間的行政壁壘,實現勞動力、資本、技術的配置在整個區域逐漸發展為由市場來主導,在區域內部更加自由、合理的流動,逐步形成統一的勞動力、資本、技術市場。

(二)實現南北貫通,緩沖了南北運輸壓力,使南北商品流通更加快速便捷

目前,就全國范圍的鐵路網來看,交通運輸線都是超負荷運載,運輸能力與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嚴重的制約著物流、人流的快捷運轉,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就渤海海峽兩岸的鐵路交通網來看,進出關交通運輸瓶頸問題突出。雖然東北是我國鐵路運輸最發達、路網最密集的地區,渤海海峽北岸布有京沈線、京錦線、京通線和哈大線,但直接進出東北的鐵路通道只有一個出口-山海關。由于山海關是連接關內和關外的唯一陸上鐵路通道,通過能力十分有限。這樣的地理位置和封閉的環境,直接阻礙了信息、資金、技術、產品、資源等市場要素的南北流動,對東北經濟的發展的制約是不爭的事實。渤海南岸只有一條藍煙線膠濟線,運能只有1 000-2 000萬噸左右,使得山海關的南北運輸線成葫蘆狀,瓶頸制約明顯,這種局面使得南北運輸不堪重負,致使更多的物流、人流分流到公路運輸和水路運輸上來。

為了緩解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帶來的運輸需求,我國加大了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提出了五縱七橫等國家干線建設規劃。然而,全國公路建設仍然滿足不了需求的增長。從水路運輸來看,這些年來客運量和客運周轉量呈負增長,而貨運量和貨運周轉量分別增長了251%和454%。由于鐵路、公路的瓶頸制約,沿海各大城市貨運要走水路,內地相當多的貨運量也改走水路。更為重要的是沿海港口吞吐量從2000年至今翻了一番,但港口能力明顯不足。流通成本是制約商品流通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高效率、低成本的運輸可以擴大流通商品的種類和延展商品流通的范圍。目前,東北地區、華東地區之間無論是陸路運輸還是水路運輸,都是既要途徑更多的路程,而且耗時較多。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建成后,真正實現了環渤海經濟圈人流、物流的閉合環狀通道,從根本上改變了環渤海南北的鐵路和公路運輸路線,大大節省運費及時間,使得南北農產品、其他商品等加速流轉。

第一,為農產品流通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快速通道。東北地區土地資源豐富,土質肥沃,糧食生產的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是我國糧食生產和安全保障的重要基地。東北經濟區每年都有大批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要運往關內,但是面臨出關難的巨大運輸瓶頸。處于渤海南岸的山東省農產品資源豐富,同樣面臨難以快捷北上的困境。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直線取道海上捷徑,繞過山海關這處瓶頸,開辟了東北地區至山東省及東部沿海地區的最短運輸通道,縮短沿線地區這些農產品儲運的時間,加速農產品的流通和農業信息的交流,改變農產品的市場環境和需求狀況,擴大了市場空間,加快了糧食產銷區的銜

接,有力的推動了農貿市場的發展。

第二,南北互補品流通更快,種類更多。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與東北地區在經濟結構上有很強的互補性。大東北經濟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比較齊全,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以冶金、石油化工為主體的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共同構成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優勢產業。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作為我國比較活躍的增長極,原材料的短缺、高級技術人才的缺乏,以及所需設備對國外市場較高的依賴度,已經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長三角、珠三角可以加強與東北地區在輕工、食品、電子等方面的交流。這種經濟結構的互補性在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助推下,可以構建一條互通有無、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南北經濟紐帶。

(三)加強環渤海地區與經濟腹地的良性互動,推動新一輪人流物流運轉,為培育全國統一大市場創造條件

經濟發展水平和交通網絡的密度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沿海省份的交通便利程度,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設明顯超過中西部地區。在我國中西部的大多地區,基礎設施的短缺仍是困擾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實現交通網絡等方面的無縫對接,才能促進區域商品的快捷流通。

1.環渤海地區加強了與其經濟腹地的經濟聯系。對于處于環渤海南岸的山東省來說,在極力拓展與經濟腹地的聯系,加速建設山東省與內陸省份完整的高速公路運輸網絡,新的省際大通道建成后,山東將形成與京津塘都市圈、長三角經濟區、中原經濟區和西北地區之間的便捷通道。對于處于環渤海中心位置的河北省來說,近年來在積極以加快港口、高速公路、鐵路建設為重點,基本建成以港口為龍頭的 東出西聯綜合交通運輸網絡,以強化沿海與腹地互動。東出就是利用河北省港口群和沿海綜合物流體系,為華北、西北等地區提供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提高河北省及這些地區的開放水平;西聯就是加強與京津、山西、陜西、內蒙古、魯北、豫北等地的經貿合作,實現優勢互補,雙贏共進。遼寧提出五點一線的一項關于全省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積極推進與其經濟腹地內蒙古東部地區、吉林和黑龍江的聯系。這些涉及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地區的經濟腹地的交匯點即是環渤海地區,交匯點的焦點即是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的紐帶作用,而紐帶的中心則是實現同三高速的南北對接,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修建對連接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地區的經濟腹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渤海通道使得各經濟腹地互相覆蓋,加強了全國市場一體化發展。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建成貫通了屬于國家規劃建設的五縱七橫12條主干線中最長的同三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在膠東地區、蘇北地區向西與新歐亞大陸橋、青島-銀川高速、霍爾果斯-連云港高速相接,加強了與中西部地區的經貿聯系和合作。向南與京滬高速鐵路、京福高速公路、京九鐵路等國家重點布局帶相通,與長三角、珠三角東部沿海地區以及港澳臺地區加強了聯系。向北與哈大、京沈鐵路、沈大高速相接,貫通了整個東北地區,使得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區區域聯系更為密切,經濟交流進一步擴大,成為東西、南北方向上的物質、信息、資金、技術、文化等諸多方面的聯系的紐帶。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是這條紐帶得以暢通的結點,是一個以點、軸帶面最終使得這些地區形成互動的網絡式發展格局,為逐步形成人流、物流、交通流、信息流等自由流動的區域共同市場,為國內商品貿易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四)加強我國與東北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推動國際商品貿易的發展

隨著世界經濟的多極化發展,環渤海經濟面臨快速發展的極好良機,渤海海峽跨海通道使得環渤海地區成為中國公路、鐵路、水路綜合運輸網絡中最發達、最靈活、最重要的樞紐,使得環渤海地區成為投資的熱點,為加快制造業的轉移奠定了物質基礎,也對進一步推動我國與東北亞地區經濟貿易的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一,東北地區是我國與東北亞地區加強經貿合作的橋頭堡。我國的東北地區的北部和西部與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和蒙古國接壤,南面與朝鮮半島相連,東部與日本隔海相望,具有國內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目前,東北地區具有與東北亞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技術合作和經貿往來的相對較完善的交通網絡,有12條公路同朝鮮、俄羅斯、蒙古相連,有5條鐵路分別與俄羅斯和朝鮮接軌,其中以大連為橋頭堡,以哈大線和濱州線為通道的第一歐亞大陸橋是重要的國際大通道。這些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的完善為我國加強與東北亞地區的經貿合作奠定了基礎。

第二,環渤海地區是我國與東北亞地區加強經貿合作的中心。環渤海地區是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益活躍的東北亞經濟地區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國歐亞大陸橋東部起點之一,居我國與亞太地區東來西往、南聯北開的樞紐地位。隨著區域經濟聯系的日益密切,環渤海地區逐漸成為我國與東北亞加強經貿合作的中心。

東北亞地區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自然資源豐富,我國與這些資源富有國家開展資源貿易前景非常廣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煤炭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近50%, 遠東地區的鐵礦石儲量占全俄儲量的10%左右,石油儲量超過150億噸,俄羅斯每年通過鐵路向中國輸送1 000萬噸左右的石油。我國與蒙古國也建立了良好的互惠合作關系,積極參與其礦石資源開發。日本經過十余年的經濟結構調整,仍未完全擺脫困境。當前日本更加注重把國內結構調整與中國華北結合,尋找新的發展機遇,同時把開發西海岸的列為本國21世紀的戰略目標。韓國提出重大經濟舉措之一就是把中國作為它的第二內需市場,同時重點開發與中國鄰近的西海岸地區。中國、日本、韓國新的開發計劃同時集中于該環渤海地區,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三國的相近城市在經濟上存在著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關系。因此,可以預見,中、日、韓之間在環渤海區域的經濟合作將呈加速趨勢。

第三,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架起了我國通向東北亞地區的橋梁。發達的交通網絡是區域合作的基礎,交通運輸是實現地區之間經濟聯系、加強商品貿易交流的物質手段,完善、配套的交通運輸體系使得地區間的物流通暢,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如同一座跨越渤海的橋梁,打通了東北亞西部的貿易通道。它接通了與東北亞合作的橋頭堡和中心地區,并進一步向南貫通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聯通了我國的東北、華北和華東地區,向西與第二歐亞大陸橋相接,與我國中西部地區形成了良性互動,搭建了一條我國中西部地區、華東地區等通向東北亞地區的橋梁,同時也打開了俄羅斯遠東地區資源南下的陸上通道,使第一歐亞大陸橋與第二亞歐大路橋實現了對接和聯網,擴大了我國東北地區及俄羅斯重工、木材、化肥、糧食等物資與內地的交流,擴大華東地區輕工、食品、電子等物資與東北及俄羅斯的交流,加強了我國與韓國、日本的信息、科技、人才、商品交流,對推動區域經貿繁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二、結束語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不僅僅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更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它是構建環渤海區域一體化交通體系的重要載體,對促進環渤海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成,將發揮重大作用;對完善全國交通網絡體系、對拓展環渤海地區的經濟腹地、進一步加強東北、華北、華東地區經濟貿易的合作,將發揮重要的功能。它聯通

了第一亞歐大陸橋、第二亞歐大陸橋,貫通了我國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東北地區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對推動東北亞地區商品貿易的交流以及東亞經濟一體化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魏禮群.世界跨海通道比較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魏禮群,柳新華,劉良忠.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若干重大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課題組.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

金鳳君.東北地區振興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周立群,祝茂.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尚存問題與對策[J].環渤海瞭望,2004(8).

王詩成,鄭貴斌.將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列為國家戰略的可行性分析[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3(11).

有關國際經濟貿易論文范文二:談關于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反傾銷問題的分析

摘要:反傾銷是一種貿易政策措施,也是一個重要的法律問題。由于世貿組織對反傾銷問題沒有明確的規定,使我國成為反傾銷的嚴重受害國,對我國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本文試圖探討對我國進行反傾銷的原因,并提出我國企業應對反傾銷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反傾銷;傾銷;經營理念;價格承諾

一、反傾銷問題的發展現狀

反傾銷是經常采用的一種主要的貿易保護手段。經濟全球化與貿易保護主義原本是對立的,但發達國家在全球的經濟主導地位和它擴張性的本質,決定了現在推行的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意志的體現。發達國家利用經濟全球化推行他們自己的經濟制度,作為要求他國參加國際經濟的準則,從而達到掠奪他國資源和財富的目的。同時,發達國家又利用制度上的優勢,以合法的理由為借口,通過更加隱蔽的方式設置貿易障礙,以保護其本國的自身利益,從而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因此,通過經濟全球化的推進,發達國家既掠奪了他國又保護了自己。所以,對于國外的反傾銷,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只是一種貿易保護的措施,而應將其同現行的新貿易保護主義聯系在一起,認清其實質。反傾銷是新貿易保護主義實行貿易保護的最高級工具之一,行之也最有效。它具有高度隱蔽性的特征,能夠利用反不正當競爭的合法行為作掩護,實施貿易保護。

二、當前我國反傾銷面臨的形勢

首先,進口產品沖擊國內產業的趨勢仍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按照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2003年我國關稅總水平由2002年的12.7%降至約11.5%,其中工業品由11.7%降至約10.6%,農產品由18.5%降至約17.4%;在非關稅措施方面,將取消部分商品的進口配額與許可證,提高進口配額增長率和非國營貿易配額量。因此,在世界市場供求失衡、技術進步等因素導致的國際市場產品價格總體呈下降趨勢的情況下,進口產品沖擊國內產業的趨勢將進一步發展,我國進口宏觀調控仍將面臨較大的壓力。

其次,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給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隨著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跨國公司重新調整全球生產布局,世界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步伐將明顯加快。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利用外資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一些新的產業領域也將逐步向外資開放。但由于受到企業規模、專業化分工和技術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短期內我國的國際分工格局中,仍將處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將保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出口產業結構,這必將誘發更多的國外反傾銷調查。同時,美國、歐盟、日本等世貿成員根據我國在入世議定書中的有關承諾,還在紛紛制定針對我國的過渡性保障措施和非市場經濟的反傾銷法案,這使我國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工作面臨的國際法律環境更為復雜,必將對擴大我國的對外貿易構成新的威脅。

第三,遵循世貿組織規則對調查機關依法保護產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世貿組織的規則對各成員的政府行為具有強制性的約束作用。在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案件的調查和裁決中,要求調查機關的每一項調查工作都必須依法進行。WTO相關協議對調查機關的具體調查程序、信息披露程序、裁定與公告程序、透明度和非歧視等多方面的問題都作出了具體明確的規定。這對我國調查機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我國應對國外反傾銷的對策

(一)充分發揮商會作用,加強政府宏觀管理

我國外貿商會建設遠遠滯后于對外貿易的發展,一些本可以由行業協會來統籌管理的工作無法落實,造成了不良后果。一方面,商會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幫助下,管理好行業的經營秩序,防止企業之間出現低價競銷的行為,減少不必要的內耗,使企業能夠通過分享市場份額,達到共同發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可以根據商會本身的特點,促進商會、商檢、海關和企業的溝通合作,發揮商會的協調作用。對一些出口商品,只有商會核定符合行業協議價格的,海關才允許出口,這樣就能有效地避免我國出口商品價格的混亂。這樣一旦被提起反傾銷訴訟,就可以隨時提供于己有利的證據,為有力抗辯作準備,改變被動應訴的局面。同時,加強政府交涉和管理。首先,國家有關部門要對不應訴或應訴不力的企業給予嚴厲制裁,將反傾銷應訴與出口管理結合起來,制定真正體現誰應訴、誰收益的具體措施。加強企業自律,倡導公平競爭,處罰低價出口,力求把反傾銷誘因降至最低程度。其次,需要國家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如規定出口定價,禁止低價出口,懲罰低價競銷者。還可以采取增加配額等優惠措施來鼓勵優質產品的出口。盡快建立出口風險基金或反傾銷應訴基金,有組織地開展反傾銷應訴,終止國外的反傾銷訴訟。

(二)轉變企業經營觀念,積極應訴

首先轉變傳統的經營觀念。長期以來我國企業一直遵循創匯第一、利潤第二的經營思想,但是隨著外貿體制改革的深化,必須使外貿出口企業盡快建立和健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機制,使企業的經營目標轉移到追求利潤最大化上來。這樣出口企業就能提高自律意識,著眼大局,考慮整個行業的利益,改變我國外貿中低價競銷、出口增量不增值的現狀,為國家爭得應得的利益。其次由于傾銷指控一成立,其造成的損失不會只是某一家企業,而是整個行業、整個民族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因此要想勝訴,每一個涉訴企業必須團結起來積極應訴。這是因為單個企業往往難以支付高額的調查費用;沒有足夠的經驗和自信;難以詳細了解國際反傾銷法;缺少必要的技巧和謀略。

(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應訴反傾銷案件

學會運用法律手段和國際通行規則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是外經貿行業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的需要,也是推進進出口市場多元化,整頓外貿經營秩序的需要。中國需要加速建立反傾銷法律體系,以國際公認的反傾銷法則來規范自己的競爭行為。這不僅是我國的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需要,而且也是在國內市場進行反傾銷執法的需要。這既可以保護國內企業的正當利益,又可以用來制約國外對我國出口產品反傾銷的歧視。今后要加強對企業的法律法規的宣傳與教育,加大對某些不良行為的制裁,進一步完善反傾銷方面的法律法規,依法應訴國外反傾銷案件

(四)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

一是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引導企業多出口高技術產品,走內涵式增長道路。鼓勵優質產品出口,讓企業看到生產優質產品的經濟效益數倍于劣質品,優先出口優質產品,限制劣質品出口,改變傳統的外貿績效評價指標,由量向質轉變,由總額向附加值轉變等。二是在提高商品檔次的同時,爭創世界名牌。首先,利用先進的技術設備提高商品的內在質量。其次,要積極運用非價格手段如商標、包裝、公關、廣告策劃等組合策略來參與市場競爭。此外,在確定準備新進入的國際市場前,要了解該市場的產業結構與商品特點,盡量使我國出口產品與當地產品呈互補關系,從而有效地避免反傾銷引起的麻煩。

(五)加快高級專門人才培養,提高反傾銷能力

由于我國缺乏應訴國外反傾銷方面的高級人才,嚴重影響了我國企業反傾銷的能力。反傾銷應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它要求必須具備經濟學、法學、會計會等方面的知識。也就是說,只有懂會計、懂經濟、有法律實踐和一定外語水平的律師才能勝任反傾銷工作。而目前這恰恰是我國律師隊伍的薄弱環節。因此,一方面,司法行政部門、律師協會、名牌綜合性大學、研究機構等各有關方面要重視綜合人才的培養,給他們以機會參與反傾銷工作,既可以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又可以在實踐中找出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把一批長期從事反傾銷工作的人才派到國外去學習,學習和掌握國外反傾銷的一些法律法規、通行慣例、應訴技巧等方面的知識,提高我國反傾銷的應訴能力。當前可以聘請熟悉反傾銷應訴業務、工作經驗豐富、認真負責的起訴國律師作為我方的訴訟人進行應訴。

(六)在適當情況下提出價格承諾,爭取反傾銷的主動

價格承諾也是反傾銷應訴可爭取到的一種結果,是反傾銷被投訴者與反傾銷當局之間達成的一項提價協議。被投訴者承諾按提價協議規定的價格出口,可以消除因傾銷對進口國造成的損害或損害威脅。所以,這種方法也能對進口國的損害作出補救,因而進口國在一定場合下也愿意接受。

實踐中,歐盟對價格承諾采用得較多,而美國采用得較少,但并非不能爭取。過去,我國的出口企業與歐盟達成過一些價格承諾的協議,后因我國的一些企業未能很好地遵守而導致歐盟不再愿意對我國采用。因此,今后我國企業應提高自身的信譽,在適當的情況下還應積極爭取價格承諾,以期把握主動。

所以反傾銷最初只是以保護國內產業不會遭到破壞為目的的,并不普遍采用,只有當國外產品有意破壞本國市場和生產時,才能采取這種措施。從各國的實際立法中我們不難看出,反傾銷措施隨著立法的深入而得到進一步加強,現在已成為最大的貿易壁壘之一。盡管進口國提出反傾銷的出發點是正當的,但是實際上反傾銷與理論上預期的目標相距甚遠:反傾銷實際上沒有起到保護競爭的作用,而是變成了限制競爭的手段;反傾銷也并沒有表現為公平競爭,反而本身產生出不公平競爭。

參考文獻:

陳鐵軍.充分利用WTO規則積極應對出口反傾銷[J].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2,(04).

唐禮智.唐建中.外國對華反傾銷透視及啟示[J].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2,(10).

陳偉.我國出口產品遭遇反傾銷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交通科技與經濟,2007,(01).

孟蘭蘭.反傾銷對我國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2007,(04).

宋偉.中國遭遇反傾銷的宏觀決定因素及其影響效應[J].經濟與管理,2008,(11).

篇(3)

研究新井初始日產油界限的理論依據是盈虧平衡分析理論。應用盈虧平衡分析理論,通過新井固定費用、變動費用、原油產銷量以及稅金、利潤(或凈現金流量)的綜合分析,確定新井初始日盈虧平衡點產油量,即新井初始日產油界限。由于原油生產自然遞減的特殊規律,利潤盈虧平衡分析法計算的新井盈虧平衡點產油量每年都不一樣,這對油田企業的生產經營沒有指導意義,因此,筆者認為油田企業不宜采用利潤盈虧平衡分析法。而財務凈現值盈虧平衡分析法則不同,該方法不但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而且通盤考慮了新井整個評價期的經濟效益,計算的盈虧平衡點產油量也是唯一的,對油田企業的生產經營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因此,筆者建議油田企業的效益分析宜采用財務凈現值盈虧平衡分析法。

1.2井網密度界限模型

井網密度是油氣開發的一項重要參數,是油藏開發中后期的一項控制指標,井網越密,油氣采收率越高,但油氣開發的總投資及開采費用也將大大增加。因此,有必要研究采收率與投資費用的關系,找準兩者的最佳結合點,即經濟界限井網密度。經濟界限井網密度是指在一定的開發技術經濟政策條件下,達到儲量損失最少、開發速度合理、穩產時間較長、經濟效益最佳的井網密度。即達到經濟界限井網密度時所鉆的最后一口加密井所增加的產出正好等于該井的全部投入。文獻資料顯示,有許多專家學者把經濟界限井網密度定義為:油藏開發期內的總投入等于總產出時的井網密度,把本文定義的經濟界限井網密度描述為經濟合理井網密度。筆者認為這樣的定義是欠缺的,眾所周知,一般情況下,已知油藏前期新井的邊際經濟效益是最好的,隨著井網的不斷加密,新井的邊際經濟效益會逐漸減弱,即新井的邊際經濟效益是遞減的。當新井的邊際經濟效益接近于0時,油藏經濟效益達到最佳,再增加新井帶來的邊際經濟效益必將小于0,此時,油藏經濟效益開始減少,隨著井網的繼續加密,油藏的經濟效益將繼續減少,直至為0,這就是許多專家學者所說的總投入等于總產出。從這個過程不難看出,總投入等于總產出時的井網密度是一個不合理的井網密度,因此,不可能是經濟界限井網密度。筆者認為,經濟界限井網密度與經濟合理井網密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經濟界限井網密度在一定技術經濟條件下是一個定值,是指能使油藏開發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的井網密度,而經濟合理井網密度是一個范圍,是指能使油藏開發獲得經濟效益的井網密度。研究和描述經濟界限井網密度的方法很多,目前國內比較成熟的方法是單位面積可采儲量界限法。

1.3關停日產油量界限模型

對油井和油藏而言,存在著三個界限產油量

①經營虧損點界限產油量;

②生產虧損點界限產油量;

③關停界限產油量。經營虧損點界限產油量是指油井和油藏的銷售收入扣除應納稅賦,并抵消相應生產成本后,剛好還能分擔相應期間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時的界限產油量;生產虧損點界限產油量是指油井和油藏的銷售收入扣除應納稅賦后,只能抵消相應生產成本(包括因投資而產生的折舊和攤銷以及進攻性措施費用),不能分擔相應期間費用時的界限產油量;關停界限產油量是指油井和油藏的總銷售收入扣除應納稅賦后不能抵消因開井而必然要消耗的直接成本時的界限產油量。研究認為,當油井和油藏的產油量小于生產虧損點界限產油量時還不能馬上關停。因為對于一口油井和一個油藏而言,投資是已經發生的,如果在折舊和攤銷沒有提足的情況下關停,那么剩下的固定資產凈值將無法收回,這對企業形成損失;另外,進攻性措施費用也不是生產后期必須要發生的費用;還有職工工資與福利等費用也是必然要發生的,不因油井或油藏的關停而減少和不發生,如果關停,那么這部分人工費用必將轉嫁到別的油井和油藏,增加其他井和油藏的負擔。因此,從企業整體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等角度考慮,只要油井和油藏的銷售收入扣除應納稅賦后還能抵消因開井而必然要消耗的直接成本,就不能關停。

2結論與建議

(1)油藏從方案設計到決策執行再到關停報廢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進行多次決策。不同的經濟技術界限是做出上述決策的主要依據。目前,上述經濟技術界限模型已廣泛應用于某油田的實際生產,并取得了很好的決策效果。

篇(4)

一、經濟學危機的表現

我們知道,經濟危機的出現給各個國家的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即使是經濟異常發達的一部分西方國家也不能抵擋經濟危機帶來的危害。經濟危機的來勢異常猛烈,即使是一些非常優秀的經濟學家也沒有預測到經濟危機的發生時間以及它所帶來的損失。當經濟危機首次出現時留給部分發達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并且許多國家并沒有找到應對經濟危機的有效措施。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經濟危機漸漸的蔓延到了其他國家,并且嚴重地阻礙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進程。經濟危機的出現不僅僅影響了市場的發展、大大的提高了各國的失業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二、應對危機的經濟學的措施

(一)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我國相關政府漸漸的開始輕視實體經濟的發展,這也是經濟學出現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知道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主要來源,實體經濟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綜合國力。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減少國家經濟的損失,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然后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實體經濟發展策略。但是,在制定策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并且還應該預測我國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情況,最后還應該借鑒國外部分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發展策略。另外,相關政府還應該頒布一些與實體經濟發展有關的政策,并且要將這些政策應用到實際中。

(二)國民經濟收入分配應該適當的向城鄉居民傾斜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貧富差距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比較明顯,在我國一部分地區,人們甚至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也無法解決,這是經濟危機發生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我國,大部分的國民經濟收入都用在了工業的發展方面,尤其是國有企業的發展方面,盡管近幾年來,我國大部分城鄉的經濟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與工業方面的經濟收入相比,城鄉的經濟收入就顯得特別微薄了。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我們必須要合理分配國民經濟收入,將國民經濟收入適當的向城鄉居民傾斜,從而大大的減少我國的貧富差距,提高我國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進而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以及綜合國力,最終極大的降低經濟危機發生的概率。

(三)相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而我們知道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了市場經濟體制,確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正是由于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經濟才可以發展的如此迅猛,因此,我們必須要始終相信市場,相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恢復我國的綜合國力,我國相關政府必須要認識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不斷改革和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加大市場的監督力度,不斷規范市場的秩序,從而更好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另外我們還應該充分利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優勢。

三、小結

經濟危機的出現給各個國家帶來了較大的損失,極大的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阻礙了經濟的發展進程。但是,經濟危機的出現也迫使各個國家審視自己國家經濟發展的現狀,并且認識到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根據實際問題采取相對應的解決對策,從而促進經濟更好的發展。眾所周知的是,經濟危機是國家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如果我們可以正確對待經濟危機,并且根據自己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采取相對應得解決對策,那么我們不僅可以消除經濟危機,而且還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進步。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的認識經濟危機,并且采取相對應的解決對策,那么我們不但不能解決經濟危機而且會使得國家的經濟發展處于停滯狀態。

有關經濟危機論文范文二:經濟危機背景下公共產品供給問題

一、關于世界經濟危機下對我國經濟問題的幾種看法

自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次貸危機迅速變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全球范圍內眾多的基金公司、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紛紛倒閉,全球經濟進入嚴冬。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中央出臺了4萬億救市的計劃,制定了十大產業振興計劃,采取多種措施鼓勵消費、刺激內需。各地方也積極配合政府的號召,各種刺激內需的方法紛紛出臺。然而中國經濟問題是否只是單一的內需不足問題,這種內需不足是否只通過簡單的刺激就可以解決?關于如何看待經濟危機背景下我國經濟發生的問題,目前有幾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看法是,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是由世界或美國的經濟危機引起的,持這種觀點的人數是最多的。第二種看法是,在美國經濟危機發生前,中國經濟就已經存在問題了。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就持這種看法。在他看來,由于中國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舊發展方式中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因此,即使沒有這場經濟危機,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會出現問題。第三種看法是,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與世界經濟危機沒有什么太直接的關系,造成目前出口困難的原因與其說是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不如說是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社會學界的孫立平教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第四種看法,即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因即經濟危機導致的世界經濟整體下滑,外部需求減少,出口困難;內因則是我國處于從生活必需品時代向耐用消費品時代的轉型過程,而這個轉型卻遲遲轉不過去,由此造成在外部需求萎縮的情況下,國內市場消化不了如此多的產能,整個中國經濟進入嚴冬時期[1]17。我個人基本同意孫立平教授關于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論述,但認為,這種內因更是城鄉二元結構這一結構性硬傷造成的畸形的國內需求市場。從這樣一個角度看目前中國經濟出現的問題,可以得出:盡管我們目前的問題是由美國的經濟危機引起的,但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問題,其實更類似于傳統經濟危機中的問題。故中國目前發展遭遇的困境,與其說是經濟問題,不如說是社會結構問題,是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體制造成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位以致農村市場需求發育不足的問題。

二、以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構筑走出經濟危機的堅實基礎

一直以來我國的主要目標就是建構一個現代國家所必需的現代工業體系。為實現這一國家目標,大量從農村汲取資源,通過農業稅、剪刀差等形式將大量的農業積累轉為工業積累,并采取城鄉分治的管理體制,即以戶籍制度為核心在城市和農村分別采取不同的政策和體制,實施城鄉不同、工農有別的國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從而形成了迄今為止還存在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這種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僅僅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醫療、義務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的公共產品上。例如,多年以前城市就已經普及的醫療保障,農民居民卻只是最近兩年才享受到農村合作醫療的照顧,并且還沒有普及。另外,農村居民收入中的一項重大支出就是教育,義務教育經費的不足,使農村居民自己承擔大部分的教育費用。這種城鄉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失衡,使農村居民、尤其是農村貧困群體難以獲得基本的公共服務,由此嚴重限制了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的提高。這種由于畸形的社會結構導致的內需不足,需要通過社會改造、社會改革、社會進步才能有所改變,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我們國家的今天就是要通過完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來完善社會結構、構筑走出經濟危機的堅實基礎。

第一,利用經濟危機的機會加大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是與農業生產過程直接相關的各類生產性消費,農業生產嚴重依賴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另外,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還可以有效地提高私人產品的邊際投資產出,農民可將節省的資金投入到其他生產經營活動中以增加收入,從而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擴大市場的有效需求,進而刺激和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據測算,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對農業總產值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產出彈性系數為0.643,即每增加1元的生產性公共產品供給,農業總產值將增加0.64元。并且,這個貢獻具有長期邊際收入效應[2]59。但是,我國在這一方面的投入卻嚴重不足,就拿對農業生產最基本、最重要的水利設施來說,改革開放30年來幾乎沒有進展。據水利部統計,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相繼建設各類水庫827座。而數據顯示,從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間,我國共建成大、中、小(10萬立方米以上)型水庫8.6萬座。截至目前,全國已累計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7085座。827對比87085,30年來我國農田水利一直處于吃老本的狀態[3]256。且這些水利設施多數年久失修,幾乎不能使用,每年數千萬畝的耕地受旱就充分反映了這一情況?,F在農村居民大多數都要自己打井、自己購買水泵、水管、電纜等設備,這一套下來要花掉兩千元左右,使種地的成本大大提高,不少地區出現拋荒現象。這不僅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影響了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大大降低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加大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短期就可見到的效益就是可以解決大量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避免失業危機,并使其保持一定的消費能力。金融危機發生之初,農業部調查給出的失業民工人數為2000萬。如此大數量的人群重新返回那因為不能滿足他們的生活而使他們被迫離開的鄉村,如果再沒有工作,就更惡化了他們的生活。如果利用這支龐大堅實的勞動力隊伍大力進行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的建設,不但可以為農村以后的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另外,他們通過建設工作獲得收入,也可以保持一定的消費能力。有了工作,人們就可以對未來有一個穩定的預期,這客觀上也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平穩恢復。

篇(5)

二、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經濟文化區

(一)地域優勢1.交通便利。柳位高蹺流傳于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東柳位村及其周邊地區。這里南臨黃河,北依太行,自然條件優越,處于交通要塞,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譽。東柳位村位于衛輝市的東端,地處衛輝、??h、延津三縣交界。東與??h的新鎮接壤,南依黃河故道白天鵝自然保護區,北鄰長虹渠橫貫東西。新濮公路臨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2.景點集聚。東柳位村附近旅游資源豐富,包含眾多自然風光、人文景觀。自然風光有:華北平原最大的一處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黃河故道白天鵝保護區;如詩如畫的高原村落柳樹嶺景區等。

(二)政府支持柳位高蹺已經于2010年列入新鄉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衛輝市委、市政府和龐寨鄉黨委、政府及當地群眾對柳位高蹺的利用和保護工作高度重視。近年來,由宣傳部、文化局、廣電局、群藝館等有關部門組織的文藝匯演,正在逐步擴大柳位高蹺的影響力。

(三)勞動力優勢河南是農業大省,勞動力人口較多。東柳位村的經濟來源也以農業和務工收入為主,適齡勞動力充足。結合中原地區的發展態勢,勞動力成本較低,這對于建設旅游經濟文化區提供了很好的人力支持。此外,經濟文化區的建設可以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從而增加當地人的經濟收入,將勞動力留在“家門口”對于柳位高蹺的傳承同樣有益處。

(四)藍圖構想旅游經濟文化區將以民間廟會為中心,以農家樂和旅游景點為依托,向周邊地區輻射。依據游客來訪數量合理安排演出及各類活動。民間廟會將采用中國民間最原始的方式,以柳位高蹺、旱船、竹馬、扇子舞、打花棍、手工藝品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間藝術為主要的演出活動。如若僅以廟會作為旅游品牌的話,那它對游客的吸引力是遠遠不夠的。東柳位村以農業為主,有利于發展農家樂,可以建設成集種植、采摘、烹飪、住宿、觀光為一體的農家莊園。在農家莊園開設高蹺等民間藝術的體驗活動,為游客打造適合的道具,并由專人指導,讓游客可以體驗踩高蹺的樂趣;開設手工課堂,以簡單的方式教授游客制作剪紙、布貼畫、虎頭鞋等民間手工藝品。衛輝市緊依太行山,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位置相聚且近,每個景區只需一天即可游玩。因此以民間藝術為中心,以農家樂為承載點,以自然景觀為依托,打造旅游經濟文化區將會對當地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篇(6)

對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回顧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國富論》中闡明了著名的“看不見之手”機制,他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在利益驅動下,主觀上為自己的微觀經濟主體可通過分工和交易而客觀上為社會工作,從而實現自利與互利、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相互聯系。故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并不像重商主義者聲稱的那樣,一定是非贏即輸的,而是可能實現“雙贏”的。經濟主體的“利己”不應通過損人去實現,而應通過利他來實現。具體途徑為,社會各經濟主體按自己的特長實行分工,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后通過市場進行交易,從而在總體上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顯然,交易活動一旦越出本國范圍,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就出現了。斯密的這一理論被稱為絕對優勢理論。這一理論雖然解決了國際貿易產生的重要動因,但卻無法回答一個問題,即如果一個國家在任何商品生產上都沒有絕對優勢,那么這個國家還能不能參加上述國際分工?另一位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相對優勢)理論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認為,不論一個國家的經濟處于怎樣的狀態,經濟力量是強是弱,技術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確定各自的相對優勢,即使總體上處于劣勢,也可從諸多劣勢中找到相對優勢。比較成本的關鍵在于比較。

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回答了斯密絕對優勢理論無法回答的問題,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國在生產不同產品上的比較成本差別呢?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簡稱H—O理論)對此作出了解釋。該理論認為,在不同國家同種商品之生產函數相同的條件下,比較優勢產生的根源在于各國或區域生產要素相對稟賦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產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別。因此,各國應當生產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國相對充裕要素的產品,而進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國相對稀缺要素的產品。這一邏輯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國之間單位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國的生產函數都是相同的。與此不同,李嘉圖的理論則認為各國比較成本的差異是由各國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之差別造成的,也即各國的生產函數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時期內這類不同性保持不變。在斯密和李嘉圖的貿易理論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生產技術是給定的外生變量,生產規模報酬不變,市場結構為完全競爭。作為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這兩個理論被稱為“古典貿易理論”。在H—O理論中,勞動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產規模報酬仍然不變,市場結構仍為完全競爭。H—O理論被稱為“新古典貿易理論”。

無論是“古典”的,還是“新古典”的貿易理論(我們不妨將這兩者合稱為傳統貿易理論),所強調的比較利益結構都是建立在一國產業之比較優勢的基礎之上的。通常的情況是,發展中國家缺資本和技術,而有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便宜的優勢。發達國家則具有資本和技術方面的優勢。因此,比較優勢的貿易格局一般表現為:發達國家進口勞動密集型或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發展中國家則進口后者,出口前者。應該說,上述理論在解釋現實中的某些貿易格局上是相當成功的,并曾在相當長時期內構成了國際分工與貿易理論的主流,但它們終究存在著局限性。

無論是以勞動生產率差異為基礎的相對優勢理論,還是以生產要素供給為基礎的資源稟賦理論,其比較利益產生的前提是各國的供給、生產條件不可改變,資源和生產要素不能在國際間流動,這種傳統比較優勢具有靜態的特征。但處于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生產要素、資源可以在國際間流動;自然資源通過技術進步可以被改良、人工合成或被新材料所替代,人力資源可以通過人力資本投資而以“質量”上的優勢彌補“數量”上的劣勢。這表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所具有的靜態比較優勢,在國際競爭中并不一定具有動態的競爭優勢。

新貿易理論的形成與不足

由于傳統貿易理論是以“生產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為基本假定的,故很難解釋二戰到1975年間出現的大量新現象:國際貿易的壟斷競爭、新技術保護主義、產業內貿易等。事實上,這些現象都可以用“規模經濟”、“產品差異”、“不完全競爭”予以概括。

瑞典經濟學家林德爾于1962年提出,即使不同地域之間要素稟賦條件及生產函數并無不同,但由于需求偏好的區際差異也可引致互利的貿易。他指出,許多國家相互出口的往往是種類相同、但品牌不同的產品。它們從國際貿易中獲得的利益在多數情況下表現為消費者由于買到了所希望的特定品牌的工業品而獲得了效用。故產業內貿易可以得到解釋。在這類貿易中,產品差異化具有重要作用。所謂產品差異化是指在同類商品或服務中,廠商通過質量、功能、款式、品牌、廣告、售后服務等環節上的努力使自己經營的一種具有某種特色。它與不完全競爭,尤其是壟斷競爭相聯系。在壟斷競爭的市場中,產品之間的類似性會使它們互相替代的可能性增大,從而導致競爭;而產品之間的差別性則導致一定程度的壟斷。產品差異程度越高,產品的可替代性越小,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越低,其結果是廠商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產品的價格。而這是以完全競爭為假設前提的傳統貿易理論所無法解釋的。針對傳統貿易理論的不足,以不完全競爭為假設前提的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除了產品差異化以外,該理論中最重要的一個核心概念就是規模經濟。即指企業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因參與國際貿易導致市場擴大從而使長期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與傳統貿易理論相比,新貿易理論大量運用產業組織、市場結構、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產品差異等概念和思想來構建新的理論模型,使國際貿易理論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然而,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建立在規模經濟基礎之上的新貿易理論仍然沒有兼容傳統的比較優勢,故其對貿易現實的解釋能力仍然沒有一般化。1985年,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的《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一書的出版,標志著新貿易理論趨于成熟。該書綜合了各種新的貿易理論,提出了一個系統的分析框架,從而把新貿易理論提升到基礎理論的高度,使其適用性進一步增強。該書提出的一個貿易模型不僅導入了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因素,符合壟斷競爭假設的條件,而且還兼容了傳統比較優勢,從而使新貿易理論更一般化,解釋力更強。該模型表明,第一,產業間貿易是建立在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基礎之上的,勞動力資源豐富國之所以成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凈出口國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凈進口國,起決定作用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比較優勢。第二,產業內貿易則是建立在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基礎上的,即使兩國具有同等的技術水平和相同的資本—勞動比率,兩國同產業的廠商仍將生產異質產品,消費者對外國差異制成品的需求仍將引致產業內貿易。由于對規模經濟的追求,貿易雙方一般只能生產種類有限的產品,然后通過產業內貿易來增進雙方的社會福利。第三,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產業間貿易和以規模經濟、產品差異為基礎的產業內貿易是可以共生并存的。

新貿易理論的上述改進使其成為當今的主流貿易理論。但由于該理論是產生于市場經濟相對發達國家的背景之下的,故其并沒有從發展中國家的“視角”來看問題。對一些可能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發展對外貿易的線索也沒有進一步研究。例如(1)新貿易理論假定各國市場制度基本健全,以一般均衡為基本理論分析框架,從成熟的市場經濟運行之角度考察國際經濟和貿易,因而對正處于經濟轉型的中國來說,缺乏針對性和適用性。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國內資源的優化配置是由產權清晰的企業和市場機制自動實現的,國內貿易機會假設已完全被利用故不再予以考慮。(2)新貿易理論揭示了技術對貿易之間的正面促進作用,但對后起發展國家如何利用技術因素實現“趕超”沒有深入探討。(3)新貿易理論并沒有為發展中國家如何才能跳出“比較利益陷阱”指明方向。

比較優勢內涵的三個層次

中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顯然,中國經濟要迎接經濟全球化及加入WTO帶來的嚴峻挑戰就必須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但是我們認為,要避免落人“比較利益陷阱”,這種比較優勢的內涵不可局限于傳統的狹義的層次,而應突破現有理論的窠臼,拓展為以下三個層次。

1.比較優勢I:資源稟賦與比較成本

任何一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都會受到其國內資源稟賦和比較成本的制約,這是無可爭議的。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處于“初級階段”。從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按照傳統比較優勢進行生產和貿易還不能過早地放棄,在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改革開放以來,利益驅動觀念普遍增強,市場機制將經濟資源更多地配置到能體現和發揮中國勞動要素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并通過這些產業之產品的出口,實現了大規模的“資源轉換”,即以本國的低位資源換取國外的高位資源,從而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化。當前及今后中國仍需繼續充分利用傳統的比較優勢,其理由有:

(1)當前全力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產品出口尚受到要素投入的約束。

中國作為一個后起的發展中國家,若目前全力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出口,將面臨嚴重的要素投入約束,這些要素包括資本、技術、人才等。繼續發揮傳統的以要素稟賦和比較成本為核心的比較優勢可以為新興的、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積累資金、技術,培養企業家才能,從而為技術創新、突破生產要素的投入瓶頸和促使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升級打下基礎。

(2)繼續發揮傳統的比較優勢有利于中國提高資源在宏觀層次上的配置效率。

宏觀經濟學的原理表明,宏觀層次上的資源利用不足和利用過度都是經濟缺乏效率的表現。居高不下的非自愿失業(不論其是隱性的還是顯性的)意味著實際GDP低于潛在的水平。目前我國農村有數以億計的剩余勞動力亟待轉移。與世界上多數國家相比,中國的資金、技術相對稀缺,成本較高,勞動力相對充裕,成本較低,而一國經濟競爭力與它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的成本高低緊密相關,過早地放棄傳統的比較優勢,只會導致欲速則不達。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將至少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得到保持。我們應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為此,要破除認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就一定是技術落后產業,以及認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就不能利用我們低勞動力成本優勢的舊觀念。隨著現代技術,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向越來越多的產業滲透,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含量也會大大提高。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在資金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中,包括高新技術產業中也有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環節。故發展技術含量較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生產環節是發揮中國經濟比較優勢的努力方向之一。此外,我國企業在任何一種產品的生產中,都應重視在更重要的生產經營環節中積累,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例如,在紡織品生產中,我國企業已經在加工環節具有比較優勢,但在高質量面料及輔料、設計等生產環節尚不具有優勢。再如,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既取決于生產環節,也取決于流通環節,有時后者的附加值更高。在這種情況下,努力開拓自己的國際營銷渠道就更為重要。

2.比較優勢Ⅱ:外部經濟與后發優勢

從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國現有的建立在資源稟賦與比較成本基礎上的比較優勢將逐步減弱。一方面,中國人均占有資源數量本來不豐裕,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國內資源消耗顯著上升,導致國內不少資源性產品(包括農產品)的價格已接近或甚至已超過國際市場。另一方面,經濟發展過程中勞動力工資水平必然會不斷上升??梢灶A料,國內市場化進程愈快,生產要素相對價格的改變也愈快,轉換出口商品結構的要求愈迫切。同時,資源、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收入彈性低,隨著中國外貿規模的迅速擴大,外部市場需求的約束力顯著上升。低檔、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從長期來看呈不斷惡化的趨勢。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出口格局在今后不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因此,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選擇必須著眼于享有貿易促進技術進步的動態利益。

一般而言,技術變動的源泉有二:一種是經過專門研究開發而產生的,這種技術變動是一種革新(1nnovation),它一般是R&D的結果。另一種則是通過貿易等經濟行為接受“技術外溢”(Spillovers)而學來的,稱為“干中學”(Learningbydoing)。這里所說的技術不光是生產技術,還包括管理知識。在大多數情況下,所謂技術進步并非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發明,而只是通過接受“技術外溢”學到了別人已有的先進技術。作為先進技術的擁有者,有時也并非有意轉讓他們的技術,而是在貿易或其他經濟行為中自然地輸出了技術。不管什么技術,都有一個外溢的過程?!案芍袑W”式的技術進步大部分是從技術外溢中獲得的。國際貿易具有重要的“技術外溢”效應和“干中學”效應。通過貿易活動可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經營理念,并將其“外溢”到國內產業。實際上,貿易是與企業家及技術專家的進進出出相關的。由于他們的進出,信息流更快地形成了,技術穿過國界得到了更有效的轉移。此外,出口商品必須了解國外的市場需求,外國買主的訂單往往涉及需求商品的設計、款式、生產工藝、用料,成本等多種有價值的信息。這類“外部經濟”與“后發優勢”可構成中國經濟廣義比較優勢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后發優勢是指在世界上存在眾多發達國家的條件下,較落后的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已走過的經濟發展道路(或軌跡中)吸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或教訓),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作出更明智的發展戰略選擇,從而避免走“先發”國家已走過的“彎路”,以更短的“捷徑”、更快的速度縮短自己與發達國家之間經濟水平上的距離。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僅僅依靠從內部演化出現代經濟結構的過程是極其緩慢的,恐怕等不到演化成功之日就已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出局了。因此,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結合自己的國情,更好地利用外部經濟與后發優勢是發揮中國原有比較優勢的重要舉措。為此,中國今后在發展經濟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重視國內的區際貿易。

中國地域遼闊、區際間資源稟賦差異顯著,國內貿易發展尚有很大潛力,國內區際分工和貿易可以降低中國出口產品的成本,成為其國際競爭力的一個來源。為了加快國內統一商品與生產要素大市場的形成,提高資源在空間上的配置效率,應大力發展全國區際交易網絡,允許企業跨地區發展和兼并,切實推行政企分開以使地方政府失去保護本地企業的利益沖動,從而降低自然及人為原因引起的區際交易成本。

(2)重視擴大開放,積極與國際上的跨國公司建立長期合作的關系。

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東道國。這實際上是國際經濟社會對我國政治穩定、經濟健康發展的肯定。我們要利用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從產業結構調整角度出發,把利用外資與國內經濟結構升級緊密聯系起來,以此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效益。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是跨國公司,特別是大的跨國公司。在“入世”、外資跨國公司大量進入情況下,我國企業與外資跨國公司的相互關系,既有激烈競爭的一面,又有密切合作的一面,外資企業的當地化戰略往往需要尋求中國當地企業作為合資合作伙伴。在合資、股權多元化的前提下,我國企業有可能通過股權紐帶與外資跨國公司形成某種“激勵兼容”機制,從而加快我國企業進入國際銷售網絡的步伐和創新進程。

(3)重視用現代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高技術是一個動態、相對的概念,對于傳統產業,應該利用現代適用技術,技術創新是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和試金石的,它不僅是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特征,也是傳統產業增強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技術成果在技術上最優并不自動等于經濟上也是最優。如果某項成果實施成本過高或難以產業化,就只能處于“樣品”階段。在產業內貿易量趨于增加的背景下,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與出口什么產品已不是最重要的事,更重要的是要看運用什么技術和方法來生產這種產品。例如,同是生產谷物,既可以用刀耕火種的方法生產,也可用機械甚至生物基因工程技術去生產。欲將我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有兩條途徑。其一,通過技術創新,將高新技術,包括從國外引進后消化、吸收的技術與我國的勞動力結合,生產在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品,這時的比較優勢就在于同是高技術產品,但在我國生產的成本更低,因而具有價格競爭優勢。其二,通過技術創新,對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進行深加工、細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形成易被市場接受的產品差異特性。這時的比較優勢就在于同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但我國企業生產的更具特色,因而具有非價格競爭優勢。這兩條途徑也可兼而用之。

3.比較優勢Ⅲ:競爭優勢與制度創新

在不完全競爭的當代世界經濟中,國際貿易是按包括了競爭優勢在內的廣義比較優勢進行的。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建構在完全競爭的世界里,而競爭優勢則建構于不完全競爭的基礎之上,這是傳統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區別所在。在現實世界中,傳統比較優勢僅僅表明了價格競爭的一種潛在可能性。事實上,比較利益的獲得是要以產品實現價值為前提的。在完全競爭的世界里,不存在規模經濟與公司活動,產品是同質的,不存在非價格競爭,故比較優勢直接體現為價格競爭優勢。因而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是完全一致的。但在不完全競爭的世界里,價格競爭優勢不但來源于比較優勢,還可能來自于規模經濟、產品差異等因素。我們認為將競爭優勢概念納入到廣義的比較優勢體系中去,有利于從理論上更好地指導今后中國經濟的發展。

影響一國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是由美國經濟學家M·波特提出來的。他認為一國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取決于四個基本因素:即生產要素需求、相關支撐產業、企業的經營戰略、組織結構與競爭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兩個輔助因素,即機遇和政府作用。

波特提出的有關競爭優勢的上述決定因素對于一國提高其產業國際競爭力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同時也對廣義比較優勢概念內涵的拓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是,波特競爭優勢理論的局限性在于視制度因素為給定的前提而沒有予以關注。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可以由制度創新來推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構成了中國經濟廣義比較優勢內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1)制度創新有利于人力資本的積累,從而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與有形資本一旦形成后可重復地產生收益相類似,人們通過教育和培訓投資后,一旦擁有了熟練的技術,也可憑借技術不斷獲取較高的收入,故可把勞動技能視為一種資本,即人力資本??唆敻衤陉U述新貿易理論的論著中多處引用“人力資本”的概念,但他基本上將人力資本視為某種“存量”。經濟理論中的另一概念“學習曲線”也內含著人力資本的積累可導致動態生產效率提高的觀點,但這一概念沒有把技術進展與科研支出及教育或培訓方面的投資聯系起來。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國的制度因素制約了該國人力資本的積累,那么該國的社會發展和財富積累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反之,則可能形成某種良性循環,即一國的制度創新可更多地激勵社會對人力資本積累的投入,由此導致該國經濟競爭力的增強和財富的增多,能使它有更強的能力增加對人力資本積累的投入。因此,由制度創新所致的人力資本增多可以構成一國經濟增長和外貿發展的“內生變量”。

在企業層次,人力資本對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突出地表現在企業家作用的發揮上。在國際商務領域,交易比國內商務更加復雜,履約保障也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因而,交易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企業家才能。新貿易理論將規模經濟視為貿易發展的一個主要動因,而企業的規模實際上是企業家能力的函數。企業家能力的發揮是企業規模發展的基本前提之一。可見規模經濟的重要來源之一是企業家的人力資本。因此,若一國的制度因素能對企業家擁有的特殊人力資本形成提供足夠的激勵,就可以更快地產生一大批熟諳國際貿易和海外市場的企業家,從而直接影響該國國際貿易的發展,促進其原有比較優勢的發揮。

經濟史表明,在有利于人力資本積累的各種制度安排中,產權明晰界定且可得到明確保障是最有效的。薩伊曾指出:“安穩地享用自己的土地,資本和勞動的果實乃是誘使人們把這些生產要素投入生產用途的最有力動機?!睆睦硇灶A期的角度來看,產權明晰的制度可為人們進行人力資本自我投資和積累提供確切的預期,故可對一國具有國際水準之企業家群的產生提供可持續的有力激勵。歐洲諸國早年大批具有國際水準的企業家的涌現及由此導致的海外商貿的發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筆者認為,在當前中國國有企業的體制改革中,注意用創新的制度將貨幣收入、股權、住房、福利等一攬子綜合經濟利益與企業員工(尤其是企業家)的貢獻業績緊密聯系起來并予以保障是極為重要的。對處于經濟轉型時期的中國來說,既應看到相當一部分人口素質差、就業人口文化程度低這個嚴峻事實,也要看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可塑性。通過制度創新加強全社會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更加重視教育和職業培訓,無疑是培育中國經濟競爭優勢的戰略舉措。

(2)制度創新有利于改善企業的組織結構,從而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要提高國際貿易的效益,必須改善中國企業的組織結構,由單純的買賣觀念轉變為全面市場介入的現代國際營銷觀念,建立信息來源準確、渠道通暢、反映靈敏的國際營銷網絡,從原來只能把產品賣給中間商、轉口商,轉變為把產品直接賣給進口商、批發商,甚至大型超級市場和連鎖店,努力提高單位出口額的利潤。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目的的企業組織結構演進需要遵循兩條原則。其一是產權明晰的原則。企業組織結構自我演進得以進行的根本條件和邏輯起點是允許并鼓勵經濟主體(包括企業和個人)對自身利益的正當合法的追求,并通過制度對人們以貢獻性努力而得到的正當利益予以維護。舍此,經濟主體就會失去追求降低交易費用的動力,企業組織結構自我演進的活力源泉就會被堵塞。產權明晰有助于中國企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而不斷探索建立一種更能節約交易費用、生產費用和組織費用的新的組織結構。其二是資產重組的效率導向原則。在市場經濟中,無論是托拉斯還是康采恩,其形成的主要動因就是人們對提高經濟效率的追求。對于參與國際經貿的大批中小企業而言,可以股權或契約等方式將自己的產銷活動納入大企業(集團)的經營體系,還可以通過商會、行業協會等機構建立相互支持、補充、服務的橫向聯系,以形成某種“群效應”(clustering),從而大大降低參與國際商務的交易成本與風險,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3)制度創新有利于政府更好地發揮引導作用,從而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戰后50余年的經濟史表明,政府不再是斯密意義的“守夜人”。劉易斯曾指出“沒有一個國家不是在明智政府的積極刺激下取得進步的?!睂τ谥袊?,通過制度創新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從而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第一,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總體上經濟欠發達,但從局部看,仍有經濟上較為發達的地區。只要政府積極予以引導和扶持,可以使這些地區率先成為對發達國家高新技術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地區。這些地區可以利用發達國家出口高技術產品和轉移技術的機會,加快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和適用技術并加以吸收、消化和創新,結合本國的資源優勢,進行規模經營,降低成本,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以爭取更大的比較利益。

篇(7)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會的最新報告預測,中國將在10年內成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經濟強國。報告預測,2006年中國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費投資和政府開支等將實際增長14%,達27703億元,預計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長8.7%,旅游和旅行經濟的直接、間接貢獻加在一起為國內生產總值13.7%。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實力增強,旅游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越來越重,旅游經濟作用越來越明顯。而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必將促進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旅游經濟的幾種形式

(一)利用特色產品舉辦大型慶祝會、商貿會高層論壇來牽線搭橋,吸引游客。例如揚州每年都搞的“煙花三月經貿旅游節”“臺商投資洽談會”“揚州經濟發展高層論壇”等各項活動就吸引了大量投資商和游客同,時也很好地宣傳了揚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風土人情、風景名勝等人文景觀吸引游客,游覽山水,瞻仰前賢,參觀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風情。揚州近來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紀念館、宗教禪寺平山堂、觀音山等?,F在很熱的紅色旅游,也是這種形式,此外還有麗江的東巴文化、瀘沽湖的女兒國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風光吸引游客,回歸自然。例如九寨溝的水、張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等。此外,還有沙漠訪古、海底探險等形式。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為風光旅游提供了無盡的資源。

二、發展旅游經濟應該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一)旅游經濟與名城保護的關系。旅游經濟與名城保護應該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正因為有了名城,旅游資源才更加豐富。名城又是旅游亮點,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護得好,能延長旅游資源使用時間,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經濟靠名城吸引資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經濟發展實力,來裝飾、保護、發展。旅游經濟在名城會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實力增強后又會促進旅游經濟更快發展。

(二)旅游經濟與社會經濟快速增長的關系。旅游經濟是社會經濟快速增長的杠桿,社會經濟快速增長為旅游經濟增加了實力畢業論文,又反過來促進旅游經濟快速發展。但經濟快速增長必須是科學發展、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工農業是服務業的基礎,服務業快速增長才能實現工農業的產值,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所以旅游經濟與社會經濟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

(三)發展旅游經濟與規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關系。服務不規范、旅游接待單位規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嚴密是發展旅游經濟最大的障礙。游客們滿懷熱情而來,卻遭遇住宿、餐飲、游覽收費不合理,衛生未能達到標準,游覽項目打折扣,在正規商店買的珠寶首飾也是假貨等,導游吃回扣更是公開的秘密。要杜絕這些情況的發生,凈化旅游環境,必須健全規章制度,嚴明法紀,為旅游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設的同時,還應進行道德教育,大力宣傳“八榮、八恥”,在旅游業樹立講道德、知榮辱,游客與導游間、游客與環境間和諧友好的新風氣。

三、旅游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近年來,隨著旅游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旅游經濟的發展趨勢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現為生態旅游、文化旅游、農民和大學生旅游、參與互動型旅游。

(一)生態旅游。生態旅游是指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生態環境的和諧關系,確保旅游事業與生態環境協調共存、共贏,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方式;同時也包括到森林、海濱、鄉村這樣一些生態環境好,讓人可以和大自然結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來我國旅游業得到很大發展,但由于缺乏科學指導,我國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護區遭破壞,有十分之一強的旅游景觀出現旅游資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青藏鐵路開通帶來的旅游熱潮,向人們打開了我國最大的綠色凈土,若不注意生態環保,這塊凈土終將消失。發展生態旅的關鍵在于節省資源,保護資源保,護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態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點內涵的歷史、文學、藝術、民俗風情為主要觀賞對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動機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動機之一,旅游活動主要屬于精神文化活動的范疇,歷史文化、名勝古跡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靈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觀,也都在不斷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強了其審美價值。如果沒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們肌體風骨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詩詞文章,樓臺亭閣、殿堂廟宇、碑刻雕塑、民俗風情等等,那么它們的價值、品位和吸引力,就會大打折扣。發展文化旅游的基礎是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經營,形成特色突出、層次分明的各級各類文化旅游產品。

(三)農民與大學生旅游。隨著國家對農業生產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廣大農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相當一部分農民會成為旅游市場的消費者或潛在的消費者。他們的旅游以城市風光和游樂項目為主,對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開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們不但是旅游者,還是農業生產的經營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時,還為他們設計一些先進農業生產的觀光,農產品信息的交流,會更受他們的歡迎。大力開發農民旅游市場,設計適合他們需要的線路、項目,為他們提供耐心熱情的服務,我國這樣一個人數最大的群體,會逐漸成為旅游市場最大的顧客群。這不但對發展旅游業,更主要的是對提高農民群體的文化素質,都有極大的意義。

(四)參與互動型旅游。人們旅游動機重要的就是對當下生活狀態的改變和解脫,釋放壓力,放松身心。要達到這個目的,就不能滿足于旅游中單純地看和聽,要求參與互動。同時,現代社會的人即使在休閑場合也不愿作被動者,愿意做各種活動的參與者。世界旅游景點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國的迪斯尼樂園、東京的迪斯尼樂園、香港的海洋公園,三者共同的特點就是參與互動。不分年齡、性別、身份、種族、膚色的人完全被那種歡樂的氣氛感染,毫無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釋放。這種游樂項目也許是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人們釋放自己最好、也是最為人們樂于接受的方式。多參與這樣的活動,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對一些封閉、刻板、孤僻的性格會起到很好的改變作用,這也許就是人們喜歡參與互動型游樂項目的原因。目前我國本土類似的旅游景點極少,且質量不高,服務不到位,很難滿足國人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國旅游業的一大損失。要開發此類項目,必須經嚴格的規劃,根據我國的國情、民族性格特點,社會習俗進行設計,以求獲得社會、經濟效益雙贏的結果。

篇(8)

2變徑樁設計優化

2.1設計變量與目標函數

以變徑樁承力盤直徑及主樁身直徑作為設計變量X={d,D1,D2},在滿足承載力規定和沉降量約束等條件下,以整個變徑樁樁身體積最小建立目標函數,達到節省材料的目的[7],如圖1所示。

2.2約束條件

2.2.1承載力約束變徑樁單樁承載力由樁側摩阻力和承力盤及樁底端承力組成,其值應滿足單樁承載力設計值[7]。2.2.2單樁總沉降量約束[9]豎向荷載下單樁的沉降由以下三部分組成:1)樁側荷載傳送到樁端平面以下引起的土體壓縮,樁端隨土體壓縮而產生的沉降S1;2)樁端荷載引起土體壓縮而產生的樁端沉降S2;3)樁身彈性壓縮而產生的樁頂沉降S3。按分層總和法分別計算各部分沉降便可計算出單樁的總沉降,對于變徑樁還應考慮承力盤荷載引起的樁端以下土體壓縮S4。2.2.3承力盤間距約束一般情況下,承力盤的最小間距,粘性土、粉土≥1.5D;砂土≥2.0D(D為承力盤直徑)。由于承力盤的豎向間距適當增加,能充分發揮承力盤的承載作用,本次優化設計根據所采用的工程地質條件,取承力盤的間距為2.0D。2.2.4承載力下限約束值為了保證豎向荷載能沿直樁身向下傳遞,承力盤發揮其承受荷載的能力,對變徑樁的直樁身進行樁身抗壓強度約束。2.2.5承力盤抗沖切驗算變徑樁在承受上部荷載時,如果承力盤高度不滿足要求,則會發生承力盤挑出部分的沖切破壞,因此,需進行抗沖切驗算[9]。對于沖切問題,因其是沿承力盤底部45°角方向產生沖切面,盤體的任何一條沖切線都經過樁本身而不斷開就可保證承力盤不被沖切破壞,因此當承力盤的一側擴出長度/承力盤高度≤1即可保證不產生沖切破壞。為了滿足抗沖切的條件,本文中承力盤的高度分別取值為:(D1-d)/2、(D2-d)/2。由表2可知,在滿足承載力、沉降等約束條件下,經優化后的工程實例節約混凝土量至少在15%以上。樁基設計規范規定承力盤直徑與樁身直徑的比值D/d≤3,該規定只給出了D/d的上限值,并沒有給出優化結果。由于沒有充分的理論根據,設計人員通常按一定的能量儲備設計,往往取值在2左右,很少突破2.5。根據優化結果可知,D/d取值在2.5~3.0之間。由于承力盤直徑的增加,承力盤部分承擔的荷載必然要增加,樁身承擔的荷載必然要減小,在混凝土用量不變的情況下,就實現了小樁徑(與原設計相比)或短樁(與原設計相比)可以承擔大荷載的結構。

篇(9)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教育產業化已經成為各大高校未來經營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我國高等教育產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對高等教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和阻礙。文本就高等教育產業化的相關情況進行簡要總結和分析,并就如何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更好的推動高等教育產業的發展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以期更好的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現代化、長效化發展。

關鍵詞:市場經濟;高等教育產業;問題;發展策略

高等教育產業化是近些年來經濟界和教育界最為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也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高等教育產業化將教育與經濟結合起來,符合了科教興國的基本發展理念,對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以及經濟發展均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高等教育產業化的概述

1、教育產業化的含義

所謂教育產業化,主要指的是將教育當為一種特殊產業進行投入、研發和管理,按照經濟市場基本規律推出產業產品,并獲得對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高勞動生產率,拉動教育經濟的不斷增長,從而更加有效的促進和推動教育事業的長效、經濟、可持續發展。

2、高等教育產業的特征

1)消費/投資雙重性。高等教育對受教育者而言不僅是一種消費,其產業還直接受他們勞動力的影響產生增值效應,因而高等教育產業具有消費、投資雙重屬性。

2)選擇性和非義務性。高等教育產業不僅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進行經濟調控的有效措施,因此,它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和非義務性。

3)準公共產品性。高等教育服務產品既不是私人產品,也不是公共產品,而是介于兩者之間,因此,其產品具有準公共產品性。

4)社會服務性。高等教育產業的產品主要為高等教育服務,因而其產業具有較強的社會服務性。

二、我國高等教育產業發展的現狀

1、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體系

目前,我國的教育產業化模式仍處于探索試驗階段,在制度、方法、經驗等方面均存在許多不足和缺陷。特別是在立法制度方面,缺乏一套專門、全面、系統的高階法律法規,導致高等教育產業在實際經營過程中普遍存在教育實體產權不明、產業管理混亂等問題,高等教育產業市場的行業規則不清晰,缺乏充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市場競爭混亂無序,從而造成教育資源嚴重浪費,影響到高等人才的培養。

2、不同類型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不平等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化和放開,高等教育院校不再僅僅局限于公辦學校,各種民辦教育院校也迅速發展起來。然而由于我國目前教育體系和法律制度的限制,導致公辦高校在法律上的地位遠遠高于民辦高校,甚至有些民辦高校的學歷文憑不受法律認可。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在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也導致民辦高校畢業生在進入社會后,容易在就業、應聘、工資以及職稱測評等方面受到資格限制,嚴重制約了高等教育類型的多樣性。

3、容易導致教育不均現象加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產業化容易導致部分高收益人群享受更多的政府教育經費,而低收益人群則只能享受小部分甚至不能享受政府教育經費,從而使得教育不均現象加劇,也導致人們的社會差距進一步拉大,從而造成社會不平等、不公正問題增大,影響到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可持續化發展。

三、市場經濟下高等教育產業化的發展策略

1、積極完善和創新高等教育產業制度體系

國家要結合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的現狀,以市場經濟為指導,積極優化和創新高等教育產業市場準入制度,提高高等教育服務產品的市場主體化地位,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投資結構,積極引入民間資本,實現不同教育類型的公平性和公眾性。同時,還要加強改革和創新高等教育收費制度和標準,提高高校收費標準的時效性、切實性和合理性,完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從而更好的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產業的公平、公正、長效發展。

2、加強高等教育院校的產業管理

高等院校要幫助和引導全校師生積極樹立高等教育服務意識和自主求學意識,讓學生充分適應和接受高等教育產業所帶來的市場化的教育服務模式。同時,還要大力加強辦學制度改革,不斷推進高校體制改革,重視和強化教師及各崗位管理人員的職業發展,完善和優化職工考核評價機制,積極增強高校內部的教育水平。同時,還要積極聯合相關政府部門進行教育宣傳,強化高校形象建設工作,提高和擴大高校的社會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從而使高校更好的發揮自身的公共職能,促進高等教育產業的不斷建設。

3、加強對高等教育產業的宏觀管理

國家要重視和加強高等教育產業的發展,通過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提高高等教育產業的法律地位,并將其納入到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范疇中。同時,政府還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通過設立發展特區的方式,以點帶面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產業的全面發展。此外,還要積極整頓和完善高等教育產業服務市場,規范行業運行和競爭,提高市場的信息化水平,從而更好的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產業的現代化、信息化、長效化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各地高等院校在經營辦學過程中,必須要緊跟社會發展需求,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積極開展和落實高等教育產業,轉變思想觀念、深化體制改革、完善制度體系,從而更好的提高教育辦學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切實增強高校在資源、經濟、實力等方面的綜合積累,進而保障和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向著科學、現代、經濟的可持續化發展方向不斷邁進。

參考文獻:

[1]高秀春,于琳琳,汪新瑞.高等教育產業創新與體制改革[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136-138.

[2]董登珍.論我國高等教育產業市場的特征和發展[J].交通高教研究,2002(01):1-3+35.

[3]陳晉玲.我國高等教育、產業結構高級化與經濟增長的VEC模型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320-324.

[4]丁苗苗.高等教育產業化反論與高等教育產業的重建[J].湖北教育(領導科學論壇),2011(03):18-20.

[5]張存凱,金秀華.對高等教育產業化問題的思考[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31):10-11.

有關市場經濟的論文范文二: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物資采購管理

摘要:企業整個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物資管理,同時也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物資管理是否合理,科學,直接與企業成本的控制有著直接的關系,同時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相關,是保證企業生產有序進行的前提條件,企業不能順利實現利潤、不能順利進行是因為物資供應的不及時,而且供應的品種,規格,質量不符合生產要求,因此,物資管理從某種程度上說實際上就是管錢。結合實際闡述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物資采購管理。

關鍵詞:市場經濟 企業 物資管理

企業整個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物資管理,同時也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物資管理是否合理,科學,直接與企業成本的控制有著直接的關系,同時與企業的生存和發也相關,是保證企業生產有序進行的前提條件,企業不能順利實現利潤、不能順利進行是因為物資供應的不及時,而且供應的品種,規格,質量不符合生產要求,因此,物資管理從某種程度上說實際上就是管錢。過去那種傳統的計劃經濟以供應為主的企業物資管理模式在現代化企業管理體制下,已經失去了它的活力,對市場發展的需要不能適應,而且對物資進行管理是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更是使企業成本降低,資金周轉加速,使企業競爭核心力的需要提升,要想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有良好的物資管理流程,利用信息網絡手段實現科學的管理,已成為決定企業經濟效益大小的決定因素。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物資管理存在的問題

1.企業物資管理計劃制定中存在的問題。

計劃職能是管理的重要職能,且是首要的只能,計劃是對未來的活動如何進行的預先籌劃,計劃職能是指管理者對要實現的組織目標和應采取的行動方案作出選擇和具體安排。物資管理包括計劃,采購,驗收,付款,供應,保管等一系列的過程,物資采購計劃是物資管理工作體系中首要的和重要的環節,他與物資管理的其它內容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企業生產要想保證一定的節拍就必須要有足夠的物資做保。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以市場為中心,以滿足顧客的需要作為企業組織生產目標,是企業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物資采購計劃訂立的是否合理,采購的物資能否滿足生產的需要,是否使庫存積壓或短缺,計劃編制就尤為重要?,F階段,企業計劃的編排存在主要問題是仍然存在計劃經濟的模式,嚴重的影響了企業的資金周轉,導致儲備資金過大,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

2.采購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

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下,傳統的計劃經濟管理物資采購計劃由國家統一調配統一管理已經很難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市場瞬息萬變,企業生產計劃要按照客戶訂貨要求來組織生產,采購人員需要有良好的素質去應對采購過程中合同簽訂的內容,數量,規格,等一系列問題以及供應商的交貨日期能否保證等都存在諸多的不定因素,因此,采購人員不但要有良好的技術素質,而且對物資材料,性能,功能的相關知識也要掌握,其次還應該具有良好的抵制來自各方面的物資誘惑的能力,要有識別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的能力,避免給企業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使企業的經濟效益受到影響,這些都是現階段物資采購管理中需要解決的問題。3.庫存管理需上臺階。管理人員對庫存動態掌握的不及時,影響計劃采購人員計劃編制的準確性。財務人員要與庫管人員首先對庫存情況,帳,物,卡相一致進行定期核對,從而建立庫存管理制度,使建立管理人員規范和管理流程能夠有章可循,加大物資管理力度,庫存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使庫存資金降低到指標范圍內,通常情況下,物資采購=庫存量+本期物資需求量-期末庫存量。另外,庫存物資的保管問題,需要對有些有色金屬進行特殊的管理,并且還應定期的要做防腐防銹保養,對有些貴重金屬要單獨建賬,加強和完善庫存管理。

二、要從以下幾方面做好企業的物資管理工作,做好采購計劃的編制工作

1.企業生產經營中一個重要的環節物是資采購計劃,確定物資采購計劃目標要根據企業的生產銷售計劃和庫存情況,從而根據生產計劃目標編制采購計劃。計劃的編制必須采用科學的程序和方法,因為計劃本身就是一個過程,為了保證計劃編制內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能夠滿足生產需要,??刹捎肁BC分析法,滾動計劃法,環境分析法等,從而確定目標,分析環境,擬定可行性計劃,重點突出,制定主要計劃,使計劃真正成為是為實現組織目標服務的,真正起到計劃的橋梁作用,計劃工作是有秩序的,為了組織和控制管理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物資采購計劃制定完后就要實施組織采購計劃,因為物資市場競爭激烈,變化復雜,物資計劃的難度更大,不可控因素多,因此,企業對計劃重視度不但不能減少,而且還要加大計劃的執行力度,從而以不變的采購計劃應對市場變化,使計劃的相對穩定性得以維持。加強企業物資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

2.一個合格的物資管理人員要對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到,同時對職責明確,樹立大局觀念,企業生存發展和自己的工作相聯系,從而與時俱進,對材料入庫質量關把好,索取入庫的材料以及相關的材質證書,不合格的材料堅決不予入庫;為了避免造成庫存積壓和浪費,把好物資儲備關,并且做好物資擺放工作,使物資無序亂放的情況避免。及時向有關部門根據生產中長線物資的控制量變化傳遞信息以便及早制定計劃。企業物資管理從計劃,采購,驗收,供應等一系列工程計劃實施情況與企業整個運營過程有著直接的影響,對每一個管理過程節點進行監控并形成良好的運營體系,將以上各個物資管理的工作作為節點,從嚴控制節點入手做好產前,生產中的物資供應,是生產處于良好的運行中,保證企業連續的,節拍式的生產,減少不必要的等待時問,降低企業成本,加速資金周轉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為了使物資管理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們要建立良好的網絡管理系統使,因為物資管理工作是企業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保證供應是它的最根本的職能,所以建立良好的網絡管理系統,對物資供應市場動態信息能及時了解,掌握庫存變化,急生產之所急,保證生產供應,節約人力,物力,降低采購成本,是使企業總成本降低,合理利用和節約庫存資金,提高企業物資管理水平,使企業物資管理跟上時代步伐,是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4.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直接途徑就是對企業物資管理的加強,因為企業不但生產過程和創造產品的過程,同時也是物資消耗的過程,對物資計劃管理的質量的提高,才能使物資采購供應計劃按照目標實施得以保證,同時也是企業生產正常進行的物質保證,是提高企業競爭核心力的要求,是樹立企業形象的要求,我們必須有一支不受任何外界干擾的強大的物資供應的隊伍做堅實的保證,才能打造一個現代化的企業,所以企業的物資管理工作在市場調控的經濟制度下,對提高企業的效益就更凸現出其重要性,我們必須下大力氣做好做實這項工作,為實現企業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努力工作。

三、結語

綜上所述,企業物資采購過程中之所以出現了一系列不應該出現的浪費現象,就是由于現階段企業物資管理的不規范造成的,同時出現的問題也使企業的工作效率以及正常運行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從而導致如今的物資采購管理工作呈現一種病態的模式。因此,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應該全面的梳理國內現行的企業監督體制,同時深入研究分析,發現問題所在,將企業監管制度管理上的不足和缺陷補足,加強監督部門對于物資采購管理工作的監督管理,進一步為企業創造最大化的經濟利益。

參考文獻:

[1]陳艷華.關于企業物資采購管理提升的探討[J].現代企業文化,2013(33).

篇(10)

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本章通過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在世界的地位和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各方面發展著的貢獻,指出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穩定和影響作用。并且展望未來,預測中國未來10年至20年將會進入中高速發展階段,但占全球比重仍將不斷加大,對世界經濟影響力加強。

關鍵詞:中國發展 世界經濟 影響性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開展,中國經濟持續保持著長期穩定發展的經濟勢頭,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上升。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減緩,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明顯減弱,給發展中國家經濟崛起帶來了新的機遇。近年來,我國經濟實現了新的突破,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成為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益明顯。而隨著新時期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為世界經濟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必須要準確把握中國發展在世界經濟中的貢獻,面向國際化不斷調整戰略定位。

一、中國經濟發展在世界的地位

第一,我國已成為全球經濟大國之一。根據數據顯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2015年4月14日公布了2014年世界各國GDP排名,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GDP總量77.3萬億美元,較上年增加3.3萬億美元,美國2014年GDP為17.149萬億美元,位居第一;中國GDP為10.380萬億美元,位居第二;第二,MadeinChina影響世界。在我國向全球經濟大國前進的途中,制造業的崛起尤其突出。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3年,中國完成工業增加值21.07萬億元,占世界比重達20.8%,制造業凈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儼然已成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國第三,中國貿易總額占世界前列。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出口國和世界第二的進口國,2013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首度超越美國,躍居榜首;第四,我國是投資大國。2015年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鐘山16日在北京透露,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達1029億美元,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同比增長14.1%,繼續保持世界第三位。中國對外投資規模極大,為全球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中國作用第五,我國已躋身于金融大國行列。本國的錢幣在世界的影響是提升國家金融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2015的境外人民幣儲量將會不斷增加。

二、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

1.中國經濟成為推進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我國國內GDP總值從2005年至2014年不斷上升,呈穩定增長趨勢。2011年至2014年我國對世界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四分之一。而在過去的30多年間,我國的經濟增長占全球經濟增長量不斷增加,由1980年~1990年的3.8%,到2000年~2010年的20.9%,以及近四年的四分之一。我們從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三點:第一,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經濟的增長帶動了全球的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復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第二,雖然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有所回落,但是經濟總量仍在不斷上升;第三,中國三十年來的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逐漸超過其他發達國家,成為世界第一。此外,我國在制造業、進出口貿易、金融業等方面發展也呈穩定增長趨勢。作為制造大國,我國的制造業增長也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力量。

2.中國發展促進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

二戰以來,全球經濟呈現南北格局,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占世界經濟發展比重較重。到20世紀70年代左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比重基本持平。此時發達國家的GDP是發展中國家GDP的三倍到四倍。20世紀末期,發達國家所占全球經濟的比重上升至85%,發展中國家發展稍顯滯后。但21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促使了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發展中國家占全球比重急速上升,據估計,到2015年年底,發展中國家GDP將占全球的50%。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近年來的迅猛發展也加速全球經濟重心向東亞方向遷移。中國經濟增長一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世界資本和產業很明顯的向中國偏移,這也是形成中國制造業的不斷發展和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從整體上看,一方面,全球經濟資本和產業的轉移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增長反過來推動了全球經濟重心的轉移,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影響不斷加大。

3.中國發展促進了全球的技術革新。

科學技術對全球的經濟增長起著推進作用。中國的發展促進了全球的技術革新,提高了技術創新的效率。在過去的三十年間,中國一直依靠技術的模仿和追趕提高技術效率,但是其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前沿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一直是科學技術的創新領導者,其創新產品層出不窮,且廣泛應用于發展中國家。尤其中國對外貿易的擴大為發達國家擴散科技成果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增加其市場規模和收益。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化發展,中國吸引了大批的外來跨國公司。中國良好的基礎設施和豐富的人才資源、健全的產業體系等都為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加速創新技術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提高了其經濟收益和發展效率。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大。據報道,我國2014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3312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占國內生產總值2.09%。除了加大資金投入,中國現今已成為國際專利申請大國,2014年中國企業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PCT)框架下共提交2.5539萬件專利申請,較2013年增長18.7%,中國企業已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申請大戶。

4.中國發展對穩定全球經濟有重要作用。

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有利于穩定全球價格水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在世界經濟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雖然近年來人力成本略有提高,但是與過去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勞動力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加上其他的因素影響,使得中國的出口長期保持較低的價格。與其他國家出口價格漲幅較大對比,中國長期的低漲幅必然對控制全球通貨膨脹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增長還能夠減弱全球經濟的波動。上世紀出現的金融危機使得全球發達國家經濟遭受重創,但是中國經濟仍然維持著自己的增長,對促進全球經濟幅度、抑制全球經濟波動、穩定全球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全球經濟的比重不斷加大,這種穩定作用將會越來越明顯。有研究針對不同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波動程度做了調查分析,研究表明在全球經濟發展規模加大的十個國家中,中國的經濟增長波動最小,說明了中國經濟受全球經濟的影響較小,對穩定全球經濟有重要的作用。

三、中國未來的發展與世界經濟

1.中國發展占全球比重將不斷加大,對世界經濟影響力加強。

預計在中國未來的10年至20年,中國在基礎設施、能源原材料工業等領域的投資空間會減小;部分技術創新追趕的后發優勢將減弱;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剩余勞動力的供給不足將會導致人力成本的增加。未來的十年到二十年我國經濟增長率有可能出現回落,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步伐將減緩,中國經濟增長進入中高速發展時期。同時,發達國家由于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是制約發達國家經濟恢復的重要因素,這一問題發達國家至今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全球經濟也經進入發展相對緩慢時期。雖然中國增速將會減慢,但是仍然保持著相對全球更高的增速,中國未來的發展占全球經濟比重將會不斷極大,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將加強,未來有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2.中國未來的定位。

不斷發展是我國的核心利益,也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戰略定位的總體目標時全面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實力,打造互惠共贏的國際環境,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同時為全球經濟增長長期提供正能量。為此我國需要對未來定位做出適當調整:首先,中國未來的定位將從被動開放轉向主動開放,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其次,中國將從貿易大國變成貿易強國,成為世界核心消費市場以及商品、技術等主要供給基地;再次,中國要從資本輸入國轉變為資本輸出國,成為全球重要的資金提供國家。最后,中國要發揮大國優勢,發揮一體化進程的主導者作用。

四、結語

十三中全會做出了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總體部署。結合我國發展在世界經濟的影響和當前局勢來看,中國將來的發展戰略必須準確把握我國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的根本方向,在全球化市場中合理配置我國戰略資源,提高利用外資的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構建互利共贏的國家合作體系,大力發揮我國在全球中的大國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賀力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經濟史學科發展綜述[J].社會科學戰線,2014,10:59-72.

[2]《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課題組,趙晉平,胡江云,趙福軍.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J].管理世界,2014,10:1-16.

[3]郭曉東.新時期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外部挑戰及對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4]閻三虎,駱華松,劉云.中國和東盟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分析[J].綠色科技,2014,02:246-249.

[5]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課題組,趙晉平,胡江云,羅雨澤.中國利用外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J].發展研究,2014,09:8-11.

[6]權衡.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經濟邁向一體化互動發展[J].國際展望,2014,05:1-15+150.

[7]關慶凡,崔建偉.論重商主義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J].企業經濟,2012,05:67-69.

[8]陳永杰.世界影響中國發展方向,中國改變世界發展格局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改革開放[J].經濟研究參考,2011,49:45-50.

有關世界經濟的論文范文二: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引言

現如今,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越來越關鍵的角色,人民幣幣值趨勢保持穩定,促使人民幣國際地位逐步提升,人民幣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伴隨人民幣在國際范圍流通的擴大,人民幣國際化儼然得到了我國決策層、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由此可見,研究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理論意義。

1.人民幣國際化含義

人民幣國際化指的是人民幣不受國際限制在國際范圍流通,進一步轉變成在國際上獲取廣泛認可的計價、結算以及儲備貨幣的過程?,F階段,人民幣國際上流通已經在諸多國家展開,但這還不能完全說明人民幣已經形成了國際化,伴隨人民幣國際流通逐步擴大,相信勢必會促使人民幣國際化,使人民幣真正意義上轉變成世界貨幣。人民幣國際化含義可概述為以下三方面內容:I.人民幣在國際上流通需要一定程度流通度享有基礎;II.以人民幣計價的主要金融產品轉變成眾多國際金融機構的投資工具,此點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內容,應當逐步對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市場規模進行開拓,以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便利。III.在國際貿易中,通過人民幣結算的交易額應當達到一定的份額。上述三方面標準主要作用于衡量人民幣國際化,且后兩方面相對更為重要。

2.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現狀

2.1分析綜合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總量年均增長幅度連續多年超過國際平均增長速度。2013年上半年年,全球經濟逐步回暖,新興經濟體下行風險提升,一些國家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預期等造成國際金融市場進一步出現不穩定局面,資本流出、貨幣貶值壓力不斷沖擊著新興經濟體。然而,總體上我國經濟發展相對穩定,各項重要經濟指標仍舊處在預期的正常區間范圍[1]。

2.2金融環境推動進程

經歷30多年來國家金融體系逐步轉變的沖擊,我國金融業在國家金融改革、貨幣外匯政策管理以及金融風險控制等相關管理獲取了極為豐富的經驗。我國金融環境獲得了系統充分的改善,改善的內容分別有提升金融監督力度、提升金融體制改革速度、促進國內金融市場良性發展及加快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等。盡管如此,相較于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我國金融經濟、金融市場依舊存在顯著的不足,而該類情形勢必會對我國金融業融資功能、股票市場等快速發展帶來不便,這也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切忌操之過急。

2.3匯改后腳步放緩

2005年7月21日,改革人民幣匯率產生機制體系,我國全面推行基于市場供求,結合一籃子貨幣展開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11年,摩根大通中國資金及證券服務副主席羅麗莎指出,人民幣匯率眼中不再只是美元,而是結合自身對外經濟發展實情,認準多種相關貨幣,附加針對的權重,構成一個貨幣籃子,在結合市場內外金融發展情況,對人民幣匯率展開調節、管理,實現了人民幣匯率在科學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2]。

3.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貨幣競爭屬于現階段各個國家相互經濟競爭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倘若相較于其他貨幣人民幣的替代性不斷提升,這有利于強化對應鑄幣稅利益、轉變各個國家儲備貨幣分配格局,并且會對世界經濟形成深遠的影響。

3.1有利于緩解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

國際貨幣體系屬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產物,它一方面存在相應的先天缺陷,另一方面顯然難以呈現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征,致使新興經濟體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不具備對應一定的話語權。由于美國經濟發展放緩、日本經濟發展長時間不前進、歐元區引發主權債務危機及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迫在眉睫。現階段國際貨幣體系亟需展開科學有效的革新,然而要使一些既得利益國家積極投身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中存在極大的難度,鑒于此,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下,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腳步得以向前邁進一大步。

3.2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多極化發展、國際貨幣多元化

在對現階段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改革過程中,想要實質性地對美元進行制約,回至金本位或者金匯兌本位等,這顯然無法實現,更為合理的手段是借助國際貨幣多元化和國際貨幣相互競爭的外部約束來對美元起到制衡作用。在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中,勢必會引出一系列國際化貨幣幣種的出現,如此可有效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尤其是作用于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期間,中國還能夠與亞洲周邊國家進行不同種類金融貨幣交流,探尋建立區域內匯率維穩體系及區域性貨幣,以為日后亞元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3]。就亞洲及世界經濟發展而言,不僅能夠為中國貿易、投資提供有效便利,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或者以外國家在更大范圍內開展經濟交流;還能夠在人民幣升值或者穩定的前提下,其他國家儲備人民幣是合算的,促進資產保值增值,在美元不斷貶值的背景下,為貨幣儲備提供了又一選擇。

3.3有利于國際結算

人民幣國際化將使得人民幣具備主權、信用、穩定性、可用性及便捷等特征。人民幣持有者可通過人民幣買入任何中國制造的具備市場競爭力的商品?,F如今,已有諸多國家購買人民幣作為自身外匯儲備,如此說明了人民幣國家化發展成效顯著。簡而言之,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就好比一個消費者在百貨大樓中購物,倘若只有一種商品可供消費者選擇,那么其自然要花費更高昂的成本,倘若出現了多種選擇,市場力量便會為其營造縮減成本的機會。人民幣國際化將為美國、日本等先進經濟體在內的全球貨幣消費者提供又一種選擇。人民幣國際化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機遇。

4.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策略

4.1構建綜合風險管理體系

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應當提升對構建綜合風險管理體系重要性認識,并結合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實際情況采取一系列改善規避綜合風險策略,包括:有效利用起匯率避險手段,對現有的外匯予以第一時間結算;使用不同幣種開展各式各樣業務;提升與金融機構合作力度,借助金融機構提供的相關產品與服務,好比外匯期權產品、外匯期貨產品及信息咨詢財務顧問服務等,有效開展好綜合風險規避工作[4]。要對綜合風險管理體系功能屬性展開全方位認識,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及預期回報率,對對應的人民幣國際化規避手段展開選取,注重選取適宜的交易時機,經外匯投資對保值增值提供全力保障。

4.2建設離岸金融市場

倫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建設,有著不同的優勢及特色。鑒于此,在開展發展規劃期間,同樣應發揮各自優勢,相輔相成,確保有效實現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群。應當進一步依賴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域、體量優勢,使得人民幣產品類型更加豐富,擴展人民幣離岸金融業務規模,將倫敦作為中心,將人民幣離岸業務擴展至全面歐洲至全球;突出香港作為最龐大人民幣跨境結算市場的作用,自服務實體經濟角度出發,強化香港與內地及東南亞周邊經貿合作力度;全力推進人民幣在新加坡離岸金融市場定價權的成形,顯現新加坡離岸金融市場輻射優勢,提升人民幣在東盟區域的使用、交易力度;規范上海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機制,開拓市場規模,推出更多金融產品,基于國內經濟發展,提升對人民幣的定價權,從而轉變成人民幣產品定價中心[5]。

4.3資本項目有序開放

上一篇: 學科制度論文 下一篇: 經濟學英文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有字幕 | 精品在线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品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影院 |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 亚洲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