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3: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留學生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這一階段的留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漢語語音、語法,學習水平和難度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這時,留學生非常容易產生懈怠情緒。因為與初級階段相比他們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想要達到高級階段還有非常大的困難。例如有許多學生到了中級階段,仍然非常努力地學習,可是成績并不理想,不像初級階段學習時見效顯著,付出就會有回報。遇到這種情況,許多學生會感到無助,對漢語學習失去興趣,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失去信心。此時,老師通常會和學生聊天,了解學生最近的學習狀態,并且寬慰學生,讓他們認識到學習的瓶頸期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學生在此階段稍稍取得了一點成績,老師應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以及獎勵,并和學生一起總結成功經驗,讓他們對自己的漢語學習充滿自信。我個人認為,在這個階段,許多有經驗的對外漢語老師都是受到了斯金納操作性條件作用學說的影響。斯金納把條件作用分為兩類:應答性條件作用(即經典性條件作用)和反應性條件作用(即操作性條件作用)。經典性條件作用是刺激(S)—反應(R)的聯結,反應是由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條件作用則是操作(R)—強化(S)的過程,重要的是跟隨操作后的強化(即刺激)[4]。斯金納認為,操作性條件作用與兩個一般的原則相聯系:任何反應如果隨之緊跟強化(獎勵)刺激,這個反應都有重復出現的趨向。任何能提高操作反應率的刺激都是強化刺激。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學說也給了我們對外漢語教學一些啟示:當留學生處在學習的瓶頸期時,一旦做出了一些努力或者是取得了一些成績,教師應該給予口頭表揚或者物質獎勵,給學生一個強化刺激,讓他這個好的現象伴隨著強化不斷地出現,從而提高漢語學習的水平。
2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高級階段
高級階段的留學生已經能和中國人用正常的語速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很少出現錯誤,基本能完整地用漢語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個階段的留學生漸漸開始向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發展。比如有的學生喜歡中國古典文學,課下他們會自己閱讀古典文學名著。在閱讀過程中,他們會遇到許多困難。但是基于他們已有的知識和對漢語的了解,他們可以借助工具書,憑借自己的能力解決相當一部分問題。這種現象可以用格式塔的學習理論進行解釋。德國格式塔心理學家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試驗,證明了黑猩猩的學習是一種頓悟,而不是桑代克認為的嘗試錯誤。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學習就是知覺的重新組織。人在認知活動中需要把感知到的信息組成有機的整體,在頭腦中構造和組織一種格式塔。這一過程不是漸進的嘗試與錯誤的過程,而是突然的頓悟。[5]試驗中的大猩猩,起初無論怎么努力都夠不到籠子外面的香蕉,但是當它將兩根竹竿連在一起的時候,發現可以觸碰到香蕉。這個過程非常的緩慢而且偶然,但是卻是大猩猩的突然發現。高級階段的留學生面對一些問題時,起初有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但是,當許多資料和已有的知識擺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將這些知識和技能在大腦中重新組合,也許會發現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系,突然頓悟,進而順利地解決問題。而留學生的漢語水平也在一次又一次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了質的飛躍。
人才培養方案是實施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指導性文件,是組織教育教學過程、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依據。目前,我國高校的留學生教學水平與國際一流高校相比還存在明顯的差距,主要原因是缺少合適的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及其課程設置。高等農業院校針對留學生開設的漢語言課程明顯不夠,對于一些專業術語的講授不夠深入,留學生普遍感覺雖然與教師交流沒有障礙,但進行課程學習的難度很大。很多留學生反映課堂上根本聽不懂教師講的是什么,因而慢慢失去了學習興趣。同時,高水平的國際性課程相對匱乏。受教師英語水平的制約,有些課程不能實現全英文教學,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教師傾向于開設自己熟悉的、能夠輕松駕馭的課程,對于那些留學生培養中需要的必修課程,很多時候教師選擇避重就輕。課程體系的不完善,學時、學分分布的欠科學導致留學生人才培養方案缺乏科學性和前沿性,需要進行修訂和完善。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不夠科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多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的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不能滿足留學生的學習需要,更不適合留學生的學習特點,嚴重扼殺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影響了留學生整體的學習質量。有些教師由于課前準備不夠充分,多媒體課件質量低,只是簡單地將教材章節、標題進行羅列。一些口語表達水平比較差的教師習慣將知識重點和難點以PPT的形式展示出來,缺少必要的教學解釋。課堂教學基本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互動的機會很少,教學氣氛比較沉悶。
二、教師教學發展的必要性
(一)從提高教學質量的角度來看
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高等農業院校師資短缺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問題。由于老教師的英語水平相對較低,對留學生的教學工作任務自然地轉移到英語基礎較好的青年教師身上。這些青年教師盡管英語水平較高,但學術基礎相對薄弱,在知識傳授上存在一些問題。因此,要想保障留學生教學質量,青年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深入鉆研,圍繞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深入改革,以提高教學效果。
(二)從學校和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看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問題始終是高校改革與發展的核心問題和頭等大事,誰擁有一流的教師,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師資是立教之基、興教之本、強教之源,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綜合體現。留學生教育的最大支撐點是擁有一支素質優良、數量充足的人才隊伍。教師只有充滿工作熱情,潛心投入教學,將時間和精力用于教學能力提升和個人素質提高,才能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引領學生學習前沿的知識和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障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
(三)從教師自身需要的角度來看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對教師的期望越來越高。傳道、授業、解惑被視為教師職業要求的代名詞。當傳承社會文明被定位為大學的首要職能時,人們對教師素養的要求逐漸提高。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高校教師,不僅要有廣闊的知識視野、良好的道德修養、健康的心理素質,還要有開拓進取的精神、精湛的教學技藝。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相互促進的過程,教師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將學習貫穿于自己的一生,不斷地汲取專業知識,提升教學能力,關注專業研究領域,研究最新的科研成果,才能使自己跟上時展的步伐。
三、基于留學生教育的教師教學發展模式
(一)項目培訓模式
教師教學發展需要學校為他們提供環境和平臺。由于留學生教育存在特殊性,對教師的英語表達能力要求較高,學校要加強對教師雙語教學能力的培訓。每學年初,學校應按照教師培養計劃設置培訓項目,教師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培訓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能力提升活動。同時,學校應通過派遣國內訪問學者的形式鼓勵教師到水平更高的學校研修學習,開闊教師的教學視野。學校還可以聘請校外專家對從事留學生教學的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和英語交流水平。
(二)專題研討模式
學校針對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存在的困難設立專題,組織教師進行研究探討。通過教學工作坊、午茶會、主題沙龍等形式將教師聚集在一起,選定1~2名教師做主題發言,其他教師針對主題暢所欲言,積極參與討論。學校可以為教師搭建在線學習交流的平臺,設置討論區,根據課程對教學的要求,結合研討內容,引導教師自覺地通過“提出問題—積極研討—制定方案—解決問題”的方式分享教學經驗,探討教學疑難,優化教學設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教改指導模式
教改指導是教師教學發展的一種實踐形式,教師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探究、合作、反思等學習方式,對教改內容進行深入研討。教改指導可以有效地促進教師教學的發展,有利于教師間形成互助互愛、共同進步的團隊提升合力,不僅能夠促進教師個人快速成長和提高,也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提高。教改指導內容和形式的選擇不是隨機的,要具有針對性和代表性,要結合教學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研究中提高教學研究技能。
2調研結果與分析
2.1樣本分布
調查問卷樣本取自合肥某高校在校大學生和輔導員,有效問卷282份,年齡相仿,同屬20—29歲年齡段,性別方面男生多于女生,男輔導員多于女輔導員。
2.2高校大學生和輔導員對網絡流行語的接受程度
為了解被試對網絡流行語的基本態度,我們列出了“樂意接受”、“可以接受”、“不能接受”、“沒感覺”四個選項,供被試者進行選擇。結果表明,有44.44%的大學生對流行語持“樂意接受”態度,45.14%持“可以接受”態度,2.78%表示“不能接受”,7.64%表示“沒感覺”。由此可見,網絡流行語有相當廣泛的接受主體,大學生對流行語持接受態度。筆者認為網絡流行語是大學生自我娛樂調侃、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通過對輔導員群體和學生群體,以及性別群體對流行語的接受情況結果的分析,查x2分布上側分位數表x20.05=7.815;x20.10=6.251均大于3.598,數據顯示輔導員群體和學生群體對流行語的態度不存在顯著差異。
2.3高校大學生和輔導員對網絡流行語的使用情況
調查發現,從對網絡流行語的使用情況來看,學生群體中經常使用的人占37.8%,有時使用的人占45.3%,很少使用的人占14.7%,沒有人從不使用。可以看出,由于流行語的輕松、活潑、幽默,形式短小、精簡,符合年青人語言習慣。通過對輔導員群體和學生群體對流行語的使用情況結果的分析,查x2分布上側分位數表x20.05=7.815;x20.10=6.251均大于3.955,數據顯示我們發現輔導員群體和學生群體對流行語的態度不存在顯著差異。同時,我們對流行語的使用場合進行調查,有87.6%的人認為流行語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12.4%的人認為流行語可以使用在一些正式場合。可見,流行語是由網絡派生出來的新鮮事物,相比較嚴肅、正式的場合而言,學生更愿意選擇輕松、自由的場合來提及。在調查到和哪一類人交流時較多地使用流行語發現,71.1%的學生選擇愿意和同學、朋友使用流行語,和家長、老師使用的比例僅占4.7%。從身份的角度來分析對流行語使用對象來看,查x2分布上側分位數表x20.05=5.911,小于7.164,結果在校大學生和輔導員存在顯著性差異。23.4%的輔導員選擇愿意和學生使用流行語。可見,青年學生觀念更新快,渴求新鮮事物,而家長和教師受傳統文化影響深,語言更新困難,造成彼此的話語體系的不一致,使用流行語的溝通則比較困難。
2.4網絡流行語的主要傳播途徑
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和流行,主要依靠了不同的傳播媒介。調查中看到,61.2%的學生認為,網絡是高校的主要傳播媒介,其次是同學朋友之間的交流,達32.2%,緊隨其后的是影視作品和報紙雜志。可以看出,網絡流行語炙手可熱的現象,反映了青年人群流行文化的獨特性,也體現了網絡獨有的時代性,網絡文化以一種驚人的速度愈來愈深刻地影響著青年人的語言環境、情感模式、思維方法和價值取向。另一方面,網絡文化也存在一定消極影響。其中一點就是道德感的滑坡。在某種程度上,網絡的虛擬特征使部分人迷失了現實的社會角色,產生“游戲人生”的錯覺,導致責任感的滑坡。再則網絡流行語中的粗言穢語,導致道德感的減弱甚至缺失。
2.5高校大學生和輔導員對網絡流行語的態度
大學生對網絡流行語的態度不相同。問卷的調查結果顯示,53.1%的學生持支持的態度,認為流行語是語言朝著新方向的一種發展,有特點,32.6%的學生持中立態度,只有11.3%的學生持反對意見,這類學生認為流行語語言粗俗膚淺、不符合語言規范,影響傳統語言文化,應該限制使用。選擇支持的同學最多,可見流行語本身的一些優點和學生的一些心理特征相符合。為證實這個假設,我們又深入做了流行語吸引因素和評價調查,其中流行語的吸引因素中詼諧性、新奇性、簡潔性、通俗性排在靠前,流行語的評價中,學生主要選擇了社會情緒的宣泄、青年群體的認同、社會新鮮事物的涌現。通過這兩項調查,可以發現流行語生動幽默,表達青年學生釋放壓力,娛樂的情感狀態;流行語求新求異,符合青年學生個性鮮明,追求時尚的思想特征;流行語廣泛流傳,體現青年學生價值多元,時代文化心理。對于選擇中立和反對的學生,我們隨后的調查發現,學生把流行語良莠不齊、破壞傳統語言文化、更新太快這幾個選項排在前面。
3結論
網絡流行語自身的潮流時尚、調侃幽默、形象生動,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借助于網絡流行語在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力,分析網絡流行語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運用的實然性和應然性,探尋網絡流行語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運用的實效性方案,從而提高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1網絡流行語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運用的實然性
流行語主要是借助網絡媒介,由大學生為主題的年輕網民創作完成,流行語內容上反映出草根平民實現對社會事件的參與。流行語在形式上常常以符號、數字、字母真實而生動地再現某一社會現象,生動形象,詼諧幽默,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距離。目前高校中的輔導員是和學生接觸最密切的群體,這一群體和學生年齡地位相仿,基本都處于20—29歲的年齡段,和青年學生一樣對流行語有很強的認同感。在工作中恰當利用流行語的優勢,真正尊重學生的想法,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對學生所關注的社會事件和現象,給與引導、講解、傳播,將比傳統單純的說教形式更富有感染力,更能得到學生的認同和接受,有效地提高了工作的實效性。
3.2網絡流行語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運用的應然性
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滲透網絡流行語,儼然成為高校輔導員改進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者在傳統的高校學生工作系統中,始終處在一種信息優先,資源優勢的地位,所以在教育過程中較易得到敬重、樹立自己的威信,更有利地開展工作。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網絡信息的滲透,是對我們在長期工作中積累的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觀念的一個巨大沖擊;再則在以流行語為代表的網絡文化侵入,使高校成為沒有圍墻的“虛擬社區”,原有的教育工作原則在這種文化下黯然失色,學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掌控性、現實性受到弱化。如何在工作中利用流行語,占領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成為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亟待開發的“試驗田”。
3.3網絡流行語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運用的實效性探索
3.3.1關注網絡流行語,密切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
借助網絡平臺,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使用一些流行語抒發自己的心情,可以與別人分享喜悅,可以抱怨,可以發泄,可以求教。因此,通過流行語便可以及時了解青年學生的思想動態和需求,為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打下基礎。流行語通過網絡平臺和日常口語傳播,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關注學生的網絡狀態迅速了解當下大學生關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引導;另一方面高校輔導員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通過流行語敏銳地捕捉到學生的情緒狀態,必要時及時介入一些事件,化解矛盾和沖突,有針對性地給予關心和幫助。
3.3.2使用網絡流行語,努力建立和學生共同的話語體系
我們對流行語應精挑細選,分清對象,分清性質,分清場合,恰當運用。輔導員在使用流行語時,要根據學生年齡、性別、性格、理解力以及網絡文化背景等各方面不同的情況,考慮選擇與對象符合的網絡流行語。此外,流行語也有消極低俗的一類,這類流行語不僅不能拉近師生距離,反而降低教師品質,有損教師形象。因此,輔導員在使用流行語時,一定要把握分寸,選擇那些內容健康、格調高雅、幽默活潑的類型。再者,輔導員在使用流行語時,要注意分清場合,不能僅僅為流行而使用,往往會造成矯揉造作,形成不了經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3)19-0022-05
[作者簡介]李徽昭(1975―),男,江蘇泗洪人,淮陰師院國際交流處副處長,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孫茜(1987―),女,江蘇漣水人,碩士,淮陰師院國際交流處秘書。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這是我國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與各個高校致力于推動學校事業發展與國際化進程的一個重要著力點。當前,京津滬等地的眾多高校中,來華留學生數量占在校生的比重正在逐年增長,尤其是學歷學位生受到獎學金的吸引,更是大幅度增長。這些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給本地的高校帶來了異國風情,帶來了不同的意識形態觀念,帶來了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但對中國高校及地方教育而言,應該注意的是,這些留學生也勢必學習和了解到更多、更深的中國地方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觀念與意識以文化相對性影響來華留學生思想上的多元性,尤其是在各地方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所帶來的直接而深刻的地方文化體驗,給來華留學生留下獨特印象,并產生新異的文化認同。這種地方文化體驗勢必對來華留學生回國后的繼續學習或升學、就業等產生影響。因此,留學生教育應該重視地方文化,利用高校辦學所在地的文化資源,發揮地方文化特色,推動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留學生教育。
一、留學生教育與地方文化
來華留學生主要是進入高校學習,他們大多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心理特征已基本成型。這些留學生來華學習的原因多種多樣:歐美日韓國家的來華留學生多數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或者因為生源國受到過中華文化的直接影響;東南亞國家的來華留學生多是因為長期以來受到中華文化圈的潛在影響。中國高校所在地的文化與文明是這些已進入成人階段的來華留學生感知和體驗中國文化的第一站,高等教育獨特的地方文化屬性是留學生教育的直接文化因素。地方文化應該成為留學生教育的重要著力點,讓來華留學生長期體驗當地文化,以促進他們對當地文化的熱愛與認同。
(一)留學生教育的文化屬性
教育與文化是一個聯合體,二者相輔相承。大學有四個基本功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及文化傳承。人才培養是文化傳承的基礎,科學研究是文化的創新,服務社會也是文化傳承與創新一種表現形式。因此,文化問題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問題。[1]由于中外不同的文化體系,來華留學生教育必然受到異質文化的影響,留學生教育與文化休戚相關,高校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的首要問題是文化問題。受到地理環境、社會風俗、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中華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各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作為高校棲身的文化場域,也直接影響學校的校風、學風和學校文化。來華留學生進入中國不同地區的高校學習也勢必受到所在高校的校風、學風以及地方文化的影響。因此,留學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地方文化屬性。
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地方文化屬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留學生教育具有地方文化的傳播功能。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與來華留學生本身所具有的外來文化產生碰撞、融合,不僅讓來自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留學生認識、了解中國的地方文化,而且使地方文化邁上了國際舞臺。來華留學生作為地方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將中國文化大家庭中的地方特色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詮釋了“教育國際化”的理念。第二,地方文化確保留學生教育的獨特性。中國的地方文化如萬花筒般包羅萬象、豐富多彩,來華留學生教育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也受到語言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影響。因此,來華留學生教育除了要重視語言教學外,還應在語言教育中挖掘當地文化的特色,以地方文化特色吸引來華留學生參與到地方文化特色的獨特體驗中,讓留學生教育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性。
(二)留學生教育中的國際化與地方化
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國際化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理解。從狹義上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國際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文化“異化”。來華留學生初期教育階段以語言學習為主,這一階段可適當偏重這種“異化”的教學。處于這一階段的留學生,其心理狀態有著深刻的海外文化背景與個人心理、思維習慣的烙印,應以留學生的個體文化背景、、人生觀、價值觀等為出發點,循序漸進地進行語言教學。從廣義上來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國際化是相對所在高校的教育而言的。當我們稱一所高校的教育事業國際化的時候,就意味著該校的教育及文化具有相當深厚的學術水平和寬廣的文化特質,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和重視;與此同時,該大學所承載的地方文化也具有了國際性,并且具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能夠培養面向世界的優秀人才。比如北京與上海兩個城市的高校所承載的文化既有國際性也有地方性。[2]因此,留學生教育質量的好壞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直接體現。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一起學習與生活,體驗到了異域文化,也開闊了中國學生的國際視野,有利于學校形成多元文化的氛圍。
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地方化是指把留學生教育放在當地的文化環境背景下進行考量。無論是對學歷生還是對語言進修生等非學歷生,他們首先需要掌握的是漢語語言的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而語言學習只有放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實現跨文化交際。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地方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當留學生慢慢熟悉了當地的人文環境后,教學的側重點由“異化”轉向“歸化”,在教學過程中向其“輸入”當地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傳統文化中學習語言,了解語言的真諦;另一方面,留學生作為中西文化連結的橋梁,當他們對當地文化有了一定的認知后,在學成歸國后可在更大范圍內“輸出”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在國際舞臺上建立中國良好的形象。
(三)地方文化是留學生教育的著力點
文化可分成“高語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s)和“低語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s)。美國人類學家霍爾(Hall)認為,東方文化屬于高語境文化,在交際中尤其依賴語境,其交際行為的特點是婉轉含蓄,注重禮貌卻不夠真誠;而屬于低語境文化的美、德和北歐諸國人則坦誠和直率,其信息的傳遞溢于言表而很少依賴語境[3]。語言的學習是個復雜的、系統的過程,僅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遠遠不夠,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積淀,在跨文化交際中才能更深刻地認識并熟練地運用語言。語言教育是來華留學生教育實施的起點,地方文化作為體現高語境文化的重要場域,對于來華留學生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來華留學生在地方文化中直接體驗、感受不同的文化差異,有利于他們初期的語言學習與文化感知。
來華留學生在對地方文化的感知中,也有效地傳播了中國的地方文化,這一傳播過程也因其地方特色促進了當地高校留學生教育的發展。向留學生傳播地方文化,可以讓留學生一邊學習一邊了解當地文化,使其文化體驗擁有較高的滿意度,讓他們以更飽滿的狀態學習語言等課程;另一方面,中國的地方文化具有鮮明的特色,可以豐富留學生教育教學的內容,讓留學生更好地融入中國學生群體。通過來華留學生對地方文化的感知和傳播,讓更多的外國友人認識和了解中國地方文化,進而促進當地高校留學生教育的發展。
二、留學生教育的地方文化驅動
來華留學生教育需要重視地方文化,各個高校的留學生教育機構應該注意以地方文化驅動留學生教育,在招生宣傳、課程設計、師資配備、過程管理等方面注重融入地方文化,以地方文化為特色發展留學生教育。
(一)招生宣傳
擴大來華留學生教育規模是弘揚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是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由之路。在以地方文化驅動留學生教育的過程中,地方的著名景點、文化特色等均可作為招生宣傳的重要著眼點。招生宣傳的途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網絡宣傳
通過網絡進行留學生招生宣傳,不受紙張篇幅的限制,可對學校情況做全面詳細的介紹,且圖文并茂,能夠滿足各種專業、各種層次的外國學生的需求。[4]在學校官方網站或是留學生招生網站上,可根據邏輯關系排列學校及所在城市的特色圖片、影像資料、重大節日等信息,同時配以多種文字說明,吸引世界各地的學生參觀瀏覽。除此之外,各高校還可在招生網站上放置能反映學校辦學特色及當地城市文化的外文視頻資料,如各種晚會、紀念日活動的視頻影像,城市節慶活動、人文傳統簡介、園林與人文景觀的宣傳動畫等。通過圖文并茂、以外文形式傳遞的有聲資料吸引留學生的注意力。
2.紙質材料宣傳
制作精美的留學生招生宣傳手冊,是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的傳統手段。招生宣傳冊上除了涵蓋學校簡介、招生要求等必備信息外,也可包括學校與城市文化相關的圖片,或是學校與城市有關的熱點新聞節選,讓留學生看到招生信息的同時,對自己即將學習的學校及城市有個美好預期。這對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意義重大。
3.口碑宣傳
各個高校可組織本校的留學生參觀當地的景點。一方面,可以讓留學生更加全面地感受當地的文化,增加文化體驗的滿意度,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相關課程;另一方面,當留學生的文化體驗有了較高的滿意度時,可鼓勵他們向其他留學生介紹該學校和城市,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增強學校的影響力。
(二)課程設計
留學生教育的課程基本圍繞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設置,文化方面的課程設置比較少。毋庸置疑,這種以語言技能為基礎的課程設置對于提高學生語言的綜合能力有著很強的優勢,但這種強化式的訓練依據固定模式,受限于教材,缺少文化背景知識,不利于學生語言水平的全面提高。[5]留學生教育的初期應該注重訓練語言四大基本技能,到教育的中、后期,留學生掌握了語言的基本技能后,現有的課程設置并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應該增設文化藝術方面的課程。據統計,大部分的留學生都有意向或興趣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根據學生的需要,課程設置可分校內與校外兩個部分。校內課程除了加強語言學習的課程外,還可以開設凸顯地方文化傳統的藝術課程,如書法、剪紙、捏泥人、陶藝制作;此外,還可開設介紹地方文化、歷史人物的課程。校外課程注重留學生的課外實踐,可以組織留學生參觀當地的名人故居、文化遺址等,親身感受當地文化,在地方文化中學習語言,用漢語表達地方文化,形成語言與地方文化的有機融合。
(三)師資配備
留學生教育對師資有較高的要求。留學生教育中的對外漢語教師不僅應具備基本的教學技能,還應該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學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知識,并具備傳播中國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授基本的詞匯、短語和句子,還應該把這些語言知識放置在地方文化的語境中教授。例如,當老師在解釋生詞時,可以通過造句的形式來解讀生詞,讓留學生體會在不同的語境下,詞語表達的意思可能大相徑庭,這能對留學生理解生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留學生教育離不開教學輔導及管理人員。留學生身處異國他鄉,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加上語言溝通的障礙,心理上必定會產生諸多不適與迷茫。他們喜歡獨自活動,常把自我封閉在個人世界里,不愿意與他人交流。此時,需要教輔及管理人員與他們及時溝通,幫忙他們解決各種困難。教輔和管理人員可以組織各種以留學生為主體的地方文化活動,將他們帶入當地中國學生的群體里,讓他們走出自己的世界,切身感受當地的文化。當他們有了穩定的心理和積極的情緒后,就全身心投入漢語的學習。
(四)過程管理
留學生教育必須重視管理,尤其應該注重以地方文化驅動管理的各個環節的運行,并注重柔性管理及趨同化管理。柔性管理是指發揚以人為本的精神,注重人文關懷。留學生來到一個文化、宗教和風俗習慣不同的國家,難免會出現各種文化適應問題。采用柔性管理可有效地降低文化不適的負面效應。管理人員應積極主動地與留學生溝通交流,進行心理疏導,密切關注他們的心理動態,或者組織各種幫扶與交流活動。例如,讓中國學生與留學生組成一對一的幫扶小組,緩解留學生在異國他鄉的孤獨感。幫扶小組的中國學生在平時應多與留學生進行交流,周末可以邀請留學生到自己家里做客,通過家庭寄宿(homestay)的形式,讓留學生體驗當地的家庭文化,消除適應問題。
所謂趨同化管理,是指在留學生的教學、研究、生活等方面的管理采取與中國學生相同或相似的管理模式,這是參照教育本身的含義和國外留學生教育管理方式而提出的一種留學生管理模式。[6]趨同化管理能夠讓留學生盡快融入中國的當地的文化,享受學校的權利,承擔相應的義務。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留學生既不會因為對地方文化的陌生而感到格格不入,也不會因為自身具有的文化定勢而自我封閉。趨同化管理可以讓留學生迅速調整好心態,全身心投入學習。
三、留學生教育地方文化驅動的意義
以地方文化特色驅動來華留學生教育具有重大意義。首先,各學校的招生不會因為爭奪留學生資源產生沖突。中華文化是融多元文化為一體的文明體系,各地方文化均有其獨到之處。東部沿海與西北內陸,沿海發達城市與運河沿線中等城市,西南高原與北方平原地區,這些地域之間有較大的文化差別,也因此形成了各自的地方文化。在不同特色的地方文化驅動下的留學生招生渠道互不沖突,各個高校的留學生教育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例如,如果留學生青睞于“京派文化”,對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建筑具有濃厚興趣,那么他們可以選擇到北京地區的高校留學;如果留學生更喜歡“淮揚文化”,那么可以選擇到江蘇地區的高校留學。高校以突出的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來吸引留學生,對留學生的招生有著重大意義。
此外,各高校以地方文化特色開展來華留學生教育,不僅弘揚了當地的特色文化,也有效地展現了中國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留學生是中外文化的傳播者,他們既是外來文化的輸入者,也是中國文化的輸出者。留學生對高校所在地的文化體驗將影響其回國后的學習和工作,這既可以讓更多外國人感受中國多元文化的魅力,也使留學生的思想多元化,這也是留學生教育的獨特意義所在。
更為重要的是,以地方文化驅動留學生教育可以使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全面擴大。留學生在中國不同地方的高校學習語言和文化,感受中國文化與地方文化的特色,他們回國以后勢必將這些文化體驗和知識帶回自己的國家,推動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而各個高校也通過留學生教育融匯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增強了自身的文化吸納力,推動自身教育體系的完善,也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國際舞臺上擁有一席之地。因此,以地方文化為著力點推動留學生教育發展是中國高等教育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驅動力。
參考文獻:
[1]李徽昭.地方高校國際化的理念誤區與文化認同[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12(6).
[2]陳學飛.高等教育國際化:跨世界的大趨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宿紅.跨文化交際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淺析[J].外國留學生工作研究,2013(1).
二、改善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措施
1.大力改善流動人口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環境對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至關重要。因此,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必不可少的。(1)作為家長,要做到互敬互愛,互諒互讓,保持恩愛的夫妻關系。(2)父母與鄰里之間和平共處,互幫互助,建立良好的鄰里關系,引導和鼓勵子女加強與同齡群體的交往,不要限制孩子外出,不要限制孩子接觸社區生活。(3)父母對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份體貼,少一些訓斥;多一分愛護,少一些冷淡;多一份理解,少一些專橫。既不能動輒嚴厲懲罰,也不能過分溺愛和保護。(4)在流動人口家庭中,大部分孩子要幫助父母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甚至生產勞動,如幫父母做飯、守攤點、值班等。針對此特點,家長可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動教育,動員子女做好自己的事,幫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參加一些公益活動,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對父母的職業持正確的看法,明白父母就業過程中的艱辛。
2.廣泛開展宣傳,普及家庭教育知識,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方式,以及家長會、巡回報告團演講等形式,深入宣傳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傳播成功的教育方法和經驗,普及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科學知識,形成一個全社會關心家教,重視家教,支持家教的良好氛圍。建立以家長學校為平臺的培訓機構,對家庭教育進行科學指導。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與子女的互動活動,家長的素質直接關系到家教水平。因此,加強對家庭學校的管理,使家長能得到較為全面、系統、科學的家庭教育指導,對流動人口家庭教育特別重要。
2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實
2.1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氛圍
一方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門全新的工作,對農村學校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也是陌生的,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還嚴重不足,所以要在廣大教師中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他們一致的認可。另一方面,優美的校園環境,對學生健康成長也很重要,因寄宿制學校,學生的絕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學校也就自然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家,干凈,舒適,文明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潛移默化的良好影響,校園里的花草樹木,室內外的名人名言,校訓,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這些,都能使學生有一種道德感,美感,理性感,會產生積極健康的心態。
2.2建立了正規的心理咨詢室
農村寄宿中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如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失眠、抑郁、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針對這些問題,學生通過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咨詢,釋放心理壓力。傾吐和宣泄心理不,解決心理困惑和青春期心理矛盾。當然,作為”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嚴格保護學生的隱私,尊重學生。此外,學校應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心理測量,測試等。
2.3宿舍管理者和后勤大灶人員發揮保育員功能
教師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平時觀察學生的心理動向,及時給予各種幫助。舉一案例,我校校長發現一名學生不愛學習,整天悶悶不樂,成績由原來的名列前茅,滑到班里后進生的位置。校長洞察此問題后,和該生談心,學生說出了實情,吐出了真話,原來青春期的他,看上了一位本班女同學,時時暗戀,影響了他的學習,經校長給予心理幫助后,很快學習趕上去了,現在一切良好。學生除了學習外還要吃飯睡覺,作為宿管人員和后勤大灶人員,在學生們進入自己所管理的領域時,也要給他們細節性的關照,飯菜質量,水溫的冷熱。學生飲食習慣的好壞,起臥習貫的養成,都處于心理作健康教育的范圍內,所以宿舍管理者和后勤大灶人員起著保育員的功能,讓學生在這里得到猶如家庭父母般的關愛。
2.4注重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滲透,開展全面心理健康教育。除專業人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外,非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也要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自覺地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實踐當中,使學生全方位地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
2.5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
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訓練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②教會學生把握和表達自己的情感情緒,學會控制、調節和合理宣泄消極情感。體察別人的情緒情感。③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系,進行人際關系的指導。學會處理人際關系中的沖突、合作和競爭。④人格的培養,如獨立性,進取心,抗挫能力等。⑤自我心理修養指導,通過訓練和教導幫助學生科學地認識自我,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培養自信。⑥性心理教育,強化性道德和性法治的教育,指導學生認識和掌握與異往的知識與技巧,如異性同學交往指導,早戀心理調適等。
2.6心理輔導教師應注意的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0-0222-03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大學教育國際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來華學習的外國留學生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發展對于學校國際化辦學特色具有諸多價值和重要意義。來自五大洲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營造了學校內的國際化氛圍,能讓在校師生明顯地感受到國際化的環境和辦學特色。跨文化交流的平臺為中外學生提供了開拓國際視野的機會,留學生這一特殊對象使學校的教學、管理等方面逐漸與世界接軌,推進了各個部門應對教育國際化的能力建設。越來越多的以招收留學生為目的的教育宣傳、國際教育展、國際交流、跨文化交流活動等,能夠極大地提高學校的國際聲譽。另外,留學生規模的擴大帶動了學校周邊的一系列產業鏈,使高校所在地區更加繁榮,從而也改善了學校自身周邊的外部環境。但與此同時,留學生教育管理也不可避免地呈現出越來越復雜的趨勢,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由于文化差異而引起的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如何運用跨文化交際理論從根本上化解這些矛盾和沖突,成為做好留學生教育工作的關鍵。
一、留學生教育中的交際障礙
人類社會離不開文化,文化無所不在,無處不在。而文化是有差異的。外國留學生在離開了自己熟悉的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后,如果在華學習階段不能很好地處理因文化差異帶來的各種問題,就會在社會生活中產生交際障礙。從近年來所發生的外國留學生事件看,可以說都與文化有關,或多或少是由于文化差異產生的矛盾,未能得到及時妥善的解決而引起的。
在跨文化交際理論中,所謂文化沖突是指人一時的緊張和不安的心理狀態和人一時的精神、情感方面的失常現象。有學者甚至把這種“文化沖突”稱之為“疾病”,常發生在突然離開自己熟悉的本族文化或社會環境而遷移到完全陌生的異族文化和社會的人員身上。決定人們經受文化沖突影響程度大小的因素,是其生活經歷、受教育程度和自身適應周圍環境的應變能力。Oberg教授曾經提出跨文化適應經歷的四個階段:蜜月階段、危機階段、恢復階段和適應階段。在文化沖突中,雖然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教育、年齡、職業,但他們在文化適應以及融合的過程中有著一定的共同性。面對這種文化沖突,我們發現其規律,把握其特點,對于提高文化適應和融合有著特別的意義。
來華留學生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和沖突、道德觀念方面的差異和沖突,價值觀念方面的差異和沖突。還有比較突出的是隱私權方面的差異和沖突。為了適應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更好地做好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應該重視并認真深入地研究由文化沖突和文化差異引起的交際障礙,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為留學生教育事業的發展掃清障礙。找到跨文化適應(cross-cultural adaptation)中影響適應的外部原因和內部因素,以及分析文化融合過程中經歷的過程,為留學生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完成他們的預期目的,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跨文化交際理論在留學生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一)留學生行政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留學生行政事務工作就像一個窗口,是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方面。負責留學生事務工作的老師是留學生們一直密切接觸的人——從留學生入學前的接待咨詢,到他們入學后的住宿、簽證辦理、體檢、檔案管理以及幫助他們解決在中國學習、生活中各種問題,一直到畢業后的跟蹤調查、就業信息反饋,這是一個看似瑣碎卻至關重要的工作。如果負責留學生事務工作的老師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不僅能幫助留學生盡快解決文化休克與文化適應問題,而且能有效地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做好文化方面的鋪墊。因此留學生事務工作必須在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指導下適應新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這卻是留學生工作中的一個薄弱環節。
1.留學生行政管理觀念和管理體制滯后
高校外國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種族背景、政治背景、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學歷和社會經歷各不相同,思想意識、和風俗習慣也各有差異。特別是教育體制的差異,對留學生在中國的學習生活有著重大影響。雖然留學生從學校各方面都得到重視,但留學生管理體制建設的滯后,領導者和各部門普遍缺乏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經驗,教育國際化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并沒有成為每個職能部門的共同認知。嚴格來講,對留學生管理的人員投入也嚴重不足。
2.對留學生的文化差異缺乏了解
一直以來,高校來華留學生管理更多地關注于為留學生提供周到、完善、舒適的生活服務設施,照顧他們的生活習慣和宗教習俗。但對他們在華所面臨的人際關系問題和參與中國社會文化生活的需要,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留學生來校后往往遇到諸如在社會制度、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紀律約束、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甚至法律法規等方面的不適應。因此,管理人員與留學生缺乏溝通交流,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往往從自身角度出發進行思考,同時兩者又存在明顯的文化差異,管理者傳遞的信息常常不為留學生所需要或理解,這使得原本出于好意的一些措施和做法往往變得一廂情愿,有時甚至適得其反。以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為例,近年來,留學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以前的韓日學生為主,到現在學生來自五大洲的多國別化,特別是非洲、阿拉伯國家的學生數量增長迅速。我院未來的國際項目也將以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學生為主要招收對象。這些學生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以及不同的禮貌原則和禁忌文化。我們對這些國家的風俗習慣、社會情況、傳統文化以及知之甚少。作為一名外事工作者, 在日常的管理與服務工作中,如何培養和提高自身跨文化對話能力,探討如何以跨文化的視角,運用科學的方法來對外國留學生有效實施科學管理與服務,因勢利導地調動其積極的心理因素,疏導和排除其消極的心理因素,化解文化矛盾和沖突,使他們在中國度過富有成效而有意義的留學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隨著來華學習、工作的外國人和出國留學、工作的中國人數量急劇增加,跨文化交際問題越來越成為我國相關人士和與中國交往的外國人士面臨的大問題,亟需科學研究和有效的解決方法。
3.留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存在溝通障礙
語言對于留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目前各高校課堂教學語言大都使用漢語,很多學生不能用漢語進行交流之前,老師們就用英語同他們進行交流和教學。經過半年或一年的漢語培訓,雖然留學生們能夠進行一些日常交流和溝通,但遠遠不能滿足專業學習的需要。有些學生跟不上課程教學進度,課堂上不能跟老師進行有效互動;加上身處異國他鄉的留學生們有“扎堆”現象,住宿都相對集中,平時跟中國學生、老師交往的機會不多,所學的語言知識不能在真正的語言環境中得到運用。而且,有些非英語國家的留學生,母語是非英語,他們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而中國老師具有專項語言交際能力、與留學生教育要求相匹配的數量也不足,不可能全部實現母語教學。與此同時,日常管理中,部分管理人員與留學生常常都不能恰到好處地表達他們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這就給彼此的交流造成困難,有時甚至是誤解。因此,語言水平問題造成了留學生語言交流的障礙,給留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很大難度。
面對留學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何培養和提高管理工作者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探討如何以跨文化的視角,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來對外國留學生有效實施科學管理,因勢利導地調動其積極的心理因素,疏導和排除其消極的心理因素,化解文化矛盾和沖突,使他們在中國度過富有成效而又有意義的留學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應當成為我們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解決留學生教育中跨文化沖突的措施與建議
1.提高留學生管理干部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加強隊伍建設
要提高留學生管理工作實效,必須從留學生管理工作者自身素質抓起,從而建設一支具有國際化視野、跨文化交際意識的留學生管理隊伍。留學生行政管理人員面對的是特殊的群體——留學生,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政治背景、經濟狀況、受教育程度、風俗習慣、個人愛好都不相同。這雖然給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但也促使留學生管理人員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比如有針對性地參加培訓,提高自身的素質水平、管理水平、外語水平。同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的指導思想,這就要求留學生工作者不僅僅是一個管理者的角色,而且更多的是留學生學習和生活過程中的服務者的角色。這就要將跨文化管理問題作為今后工作的側重點。
有計劃、有針對性、系統地設置留學生輔助項目以幫助學生度過文化不適應期,從入學教育、日常生活、語言培訓、心理輔導、法律法規等方面處理留學生事務。從新生入學注冊開始就為留學生提供各種方便,以便他們更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2.加強語言培訓,幫助留學生順利擺脫語言溝通的障礙
語言上的困難是留學生在學習和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主要障礙之一。絕大部分語言生是零起點入學,沒有語言基礎。只有那些攻讀學位課程、參加學歷教育的留學生入學時,需要通過語言測試。但是,口音、俗語和習慣用語、成語以及中國各地多種多樣的文化都成為留學生理解和成功進行交際的障礙。通過語言課程學習,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加強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訓練,更要側重于留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在語言學習的每個教學階段,都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與中國學生進行言語交際,在中國社會生活中能聽懂對方的話,并能正確、得當地使用漢語進行社會交際。這就要求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語言知識為基礎,以語言技能的掌握為重點,以成功進行言語交際為目標,進行教材的選擇、教法的運用和教師的培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徹以交際技能為主的教學理念。
3.注重文化教學,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并重
來華留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基礎上,必須加入文化教學,以便他們能更好地接受中國文化,理解中國文化,從而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互滲透,是比較好的方式。在留學生語言水平還不是很好的情況下,直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語言教學的同時,安排與語言課相聯系的文化課,以文化教學為主線,以語言教學為基礎,文化課程中加強語言,語言課程中滲透文化。這樣,留學生不僅提高了漢語水平,同時也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對中國社會情況有了更深刻而直接的了解。這樣,在與中國人交往的過程中,留學生會更好地渡過文化適應的危機階段,完成跨文化適應。同時,還要注意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并重。在文化課程中,不僅要涵蓋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 哲學,也要涉及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宗教等內容,這些不僅為專業學習者進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國文化開辟了途徑,也為其他語言學習者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中國社會情況提供了一個窗口。如在講授儒家文化時,聯系當代傳統文化的復興及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講授道家文化時,聯系中國古代自然觀對當今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等。
4.實行統一的教育標準,逐步實現與中國學生的趨同化管理
根據各國接受外國留學生的一般規律,我國各高校招收的海外來華留學生也要和中國學生一樣遵守學習的管理制度,教學制度,從而完成學業。隨著來華留學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在教學與管理上,留學生與中國學生趨同化管理是大勢所趨。這不但反映了留學生教育的原貌,同時也是保證外國留學生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在促進留學生盡快融入當地社會方面,各個留學生接收大國的一個共同做法是實行“無差別的管理模式”。國內高校也應該采取措施縮小留學生和中國學生的生活、學習差異,盡量提供一體化的環境,只有這樣,才會真正增加留學生的歸宿感,拓寬交往面。
三、小結
總之,在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我們不能僅僅沿襲傳統的思路,即為留學生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務設施,而是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將重點放在留學生在華生活所面臨的社會文化適應問題上。解決了文化適應問題,才可能徹底解決留學生教育中存在的與此相關的一系列的問題。
【參考文獻】
[1]Cheltenham Elementary School Kindergartners.We are All Alike…We Are All Different. N.Y.:Scholastic nc.,2009.
[2]Wolfson,N.Rules of Speaking[A].In J.C.Richards& R.W.Schmidt(eds.)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Longman,1999.
[3]mahor,i T.T&Lanigan,M.L.Relational Model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9(13):269-286.
有一位數學教師在講授直線這個概念時,說:“同學們,你們可以把直線想象為黑板邊線向兩端無限延伸,它可以穿過峰高谷深的大山,重巒迭嶂的高原,刺破氣層星球,直到九霄云外而無窮無盡。”講得可謂生動、優美、流暢,直線這個原始而又抽象的概念,便深深地映人學生的腦海中。
運用生動、優美、流暢的課堂語言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還可以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反之,假若我們數學教師以呆板的眼光看待那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和邏輯推理,用乏味、干癟的課堂語言去解釋概念、闡述定理,機械刻板地照本宣科,一味平鋪直敘,學生聽起來必然是味同嚼蠟、枯燥乏味,這樣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反而使他們對數學產生厭倦的情緒,必然會影響教學效果。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個數學教師在準確、科學的教學課堂語言的基礎上,一定要注意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和優美流暢的課堂語言講授知識,讓學生聽起來既感到清楚、透徹,又覺得富有情趣。把本來平淡的教材,變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數學課生氣勃勃,妙趣橫生,從而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數學教師在不失嚴謹、準確和科學性的基礎上,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語言生動、優美和流暢呢,筆者結合心理學和自己的體會,從四個方面作膚淺的論述。
一、嚴謹的思維是課堂語言生動、優美、流暢的基礎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思想的直接實現。一個人如果思路混亂不清,不合邏輯,他說出的話無疑將會是雜亂無章,漏洞百出,沒有條理,使人不知所云。這樣的語言何談生動、優美和流暢。尤其是數學教師,思維稍有不慎,其課堂語言不僅不會使人感到生動、優美和流暢,反而會讓人覺得不準確、不科學、不信服。我們雖然提倡數學課堂語言應簡潔、清楚,但這是在保證科學性和嚴謹的思維基礎上而談的。美,首先應該是真。因此,嚴謹的思維是數學課堂語言生動、優美和流暢的基礎。
二、比喻是語言生動、優美、流暢的重要方式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體、形象、通俗淺顯的道理,來說明比較復雜、抽象的事物或深奧難懂的道理。一個數學教師,若能在教學過程中靈活巧妙地應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不僅能把數學中枯燥乏味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極大興趣和志向。例如,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中學的數學老師沈元,在講述二百多年以來難住了無數著名數學家的哥德巴赫猜想這一命題時,把數學比作自然科學的皇后,把數論比作數學的皇冠,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皇冠上的明珠。正是這生動形象的比喻,在少年陳景潤的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燃起了他理想的火花,使他堅韌地跋涉在數學的崎嶇路上,不懈地努力和攀登,終于登上“1+2”的臺階,為摘取皇冠上的明珠架橋鋪路。又如教師在講解集合的表示法時,可把列舉法、描述法分別比喻為“陳列樣品”、“貼說明書”。在講數學歸納法時,兩大步驟比喻為“奠基”和“遞推”等等。總之,數學教師應結合數學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適時地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這是使數學課堂語言生動、優美、流暢的一把鑰匙。
三、真摯的感情是語言生動、優美、流暢的源泉
生動、優美、流暢的語言之所以令人喜愛,不僅僅是因為它通俗易懂、準確無誤和使人信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較強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來源于講話人情感的動人程度。若一個人講出的話不帶感情的烙印,那么他的語言就是呆板、生硬的。數學自有數學的個性,它沒有文學式的多愁善感,沒有歷史中叱咤風云的氣概,沒有地理中的異國風情等,但它有簡潔、明快的色彩和強烈的內在美。所以數學課堂語言應該給人一種嚴謹、樸素中見生動的美感。
數學課堂語言應該滲透進何種情感呢,
1、教師在課堂語言中應該滲透進對學生的熱愛之情。師愛是一種無私、博大的愛,一種道德的力量及教師崇高美的形象,也是教師打開學生心扉的關鍵。情之所至,頑石為開。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若能傾注對學生的熱愛、關心、理解,便能激發起學生愛數學的火花。充滿親切韻味的數學課堂語言,將會使學生感到猶如小溪般柔美,宛若清泉般甘甜,這就是感情給語言增添的魅力。反之,倘若學生覺得教師是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在那里完成任務,學生的心會涼了,給掌握知識帶來難度。同時,教師對學生沒有愛心、責任心,講課時雜念不斷,便會信口開河,不合邏輯。這對思維嚴謹和邏輯推理嚴密的數學,會造成很糟的后果。
2、僅有師愛是不夠的,數學教師的課堂語言,還需要浸透對數學知識本身的熾熱之情。數學教師對數學知識有熱愛之情,在課堂上,就會象一個人講到自己喜愛的東西時,表現出來的那種不能自己,津津樂道,情表于言的興奮精神,會禁不住地運用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和有趣的妙語,去揭示數學的抽象概念和深奧的道理。因此,愛學生、愛數學的情感與嚴謹的思維,切貼的比喻相結合,溶融在數學課堂語言之中,就能使數學課堂語言日趨生動、優美和流暢。
一、師生之間建立融洽、健康的情感和人際關系,為有效實施各種教學手段典定基礎
1、精心設計課堂的開場白,活躍課堂氣氛。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精彩的導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人一種美妙的境界,更能使學生思維活躍,為進行課堂交際教學奠定良好的墓礎。筆者在教學實用英語第一冊第四單元TextA時,用了如下幾句作為LIroductorymarks;Everyoneofushassomefriends,andwealsowanttostar!newfriendships.Asyuuknow,lheinlerper-sons!relationsareoneofthedecisiveelementsofsuccess.Buthow南youltehavewhenyoufirs!meetsomeoneinasocialsituation?Whatshouldyoudoduringthefirstfourminutes?在社交場合什么樣的言談舉止是禮貌得體的,什么樣的表現是不利于杜交的是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短短幾句激發了同學們的交際欲望,同學們紛紛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而熱烈。當然,使課堂氣氛活躍的開場白還有很多,如上新課前,播放英文歌曲,一可使學生放松,調節精神,二可提高英語辯音能力,有一舉兩得的功效。此外叫學生輪流作值日報告,講笑話、講幽峨故事,講校園趣聞等,都可活躍課堂氣撰。
2,注重情感交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可為教學提供良好的氣氛和和諧的人際關系。作為教師,應充滿活力,幽默風趣,對學生和藹可親、善于接觸學生,這樣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如果對學生態度生硬,經常諷刺挖苦,專橫跋雇,必然會導致師生關系不協調,壓抑和阻礙課堂教學中的相互交往。PeterD.Streve.在其“語言教學的本質”一文中指出:可勝任的語言教師必須具備的要求之一是具有不致于使人感到沮喪的個性。
俗話說:話,是開心的鑰匙;一句話暖人心。交際理論認為:“Meanings二inpeople,notinwordsiltsel強調的就是師生要建立友好合作的關系。因此,教學中用言語交際時,要慎用課堂用語。如學生經常遲到,不宜說:"5"ouarealwayslate.’發現某生拼寫錯誤多,不宜說:"Youarealwayscareless”因為always過分絕對了,恰當的說法是:"touhavebeenlateveryoftenrecently""Youseemtobecarelesslately."此外,我們應利用言語交際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以利師生關系平等合作發展。例如,在課堂上。師生見面時,適當地、即興地“寒暄”幾句,對安定學生情緒,吸引學生進人外語課堂情掩.創造良好的交際氣氛會有好處。如一般情況下都可以問一下:It’snicetoseeyouagain./It’safineday,isn’tit?HMVareyoutoday?星期一上課可以間:Ilid,havegoodtimeyesterday?Whatdid”。doonyourweekend?在其他功課后面上英語課,可以問:Youhad,P.E.lessonjustnow,didn’tyou?Areyoutired?/YouhadatestinChinese_Hmrwasthat?Wasitdifficult?又如某同學病了,昨天沒來,可同:"Areyoubettertoday?’’等等。學生對老師這些富含人情味的問話,一般都會做出積極的回答,既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又為進一步進行課堂交際教學作好了情感的鋪墊。有利于交際氣氛的形成。
二、開展課堂交際活動,讓學生充當教學的主體
交際活動(communicativeactivities)指的是用所學語言真實地、自由地交流思想,共同完成某項任務的活動。英語課堂的交際活動,對學生的交際能力的培養發生著積極的作用。因此,英語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為主.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學生只有在主動學習的狀態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的作用,才能有利于交際能力和交際素質的提高。
交際活動是學生獨立運用的過程,要讓學生自己去開展,但這不等于教師可以不聞不問。教師是組織者,根據內容確定形式;教師是提示者,提供信息者,可以起咨詢作用;教師是參與者,作為一員參加活動,了解情況。在英語課堂上,可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水平、教學課時等設計不同的交際活動。
1.交流信息活動(Exchanginginformation)師生共處一個班級,各人的情況、經歷不同,需要互相交流情況,增進了解。可以根據各個階段所學的語言材料,組織不同內容的交流信息的活動。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知識表達思想。進行交際。例如,可介紹過去的一個經歷,介紹各自的中學生活,介紹各人的一個打算等。
2、以話題為中心的交際活動。很多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FreeTalk活動。這種活動的模式或由教師問學生答,或由一位學生事先做好準備,然后在課堂上一人講,眾人聽。這項活動雖然也帶有信息差距(informationgap),但發言的同學缺乏即席性,只有把準備好的話背一遍,聽的人缺乏參與性,只是被動地聽,沒有積極的反饋和互相交流,不符合交際雙向性的原則。
以話題為中心的交際活動不同于上述FreeTalk首先,選擇話題。話題可大可小一般應選擇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話題。可出自學生活,或社會生活,或公眾所關心的熱點,如lifeindnrtnitory/loveandmar-riage/homesick/career/enteriaimrent/populationinChinaspollntionJmarketeconom州refomrinChinalpoveltyinmid-dleandwestChi,等方面的話題。然后,教師在每堂課前(約2分鐘)將
討論話題寫在黑板上。先讓學生與自己的學習伙伴交談,初步形成自己與別人交談思路的框架。接著.教師請一位學生上講臺,與其進行示范談,給全班學生作啟發和誘導。然后,全體學生離開自己的座位,在教室里走動,隨便找另一位同學進行交談。最后,學生回到座位上,教師請部分學生向全班交流自己的見解。聽的同學可向發言的同學提問題.發言的同學還要根據對方的觀點,作即席發言。這樣,聽者、說者位置頻頻交換,學生始終處在一種主動接受和傳遞信息的狀態之中。有了信息差距,通過交談達到交際目的,更接近于真實的交際活動,為學生今后在社會上用英語與人交際鋪平了道路。
3.辯論(Prosandcons)。組織學生對一些問題進行辯論,可以促進學用結合,真實表達思想。辯論題確定后,根據學生自愿組成對立的雙方,一方一方、g出,lt’,并經過一定的準備,在班上開展辯論。辯論的題目可大可小,如Peopleliketoliveinbigcities./Warnenenjoyequalrightswithmen./WatchingTVisharmful等。
4,課文教學中的交際活動。在課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就人物性格、人物品質、故事內涵、故事延伸、上下文的邏輯關系及作者態度等展開討論,給學生提供機會,表達各自的觀點.開展交際活動;在進行閱讀理解訓練時,教師也可就所讀材料開展口頭交際活動,如討論讀物中較為復雜的語言結構的含義、上下文的邏輯關系、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態度傾向等,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讀懂該語言材料,又可以使他們在交際活動中得到聽與說的機會培養在不同語境中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
英語課堂的交際活動還有許多行之有效的活動方式和方法。如模擬記者招待會,請一些同學擔任市長、政府官員,坐在臺前。其他同學擔任記者,進行提問。又如模擬采訪、面試等等。總之,外語課堂的交際活動,對學生的交際能力的培養起著積極的作用,教師使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和方式,學生利用真實或摸擬的情景進行交際活動的練習,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和實際活用語言的能力。
三、視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的外語文化能力
眾所周知,語言不僅是“交流工具”,而且是一種“文化載體”〔曲urecontainer),它能反映一個民族的人生價值觀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因而學習英語就不僅僅只是掌握一個符號休系,而是與了解一種文化緊密相連的。換句話說,要真正掌握英語語言.就必須深人了解英語語言的文化背景,才能達到正確理解井得體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至少對英美這兩個國家的自然環境、制度、機構、信仰生活方式、主要風俗習慣有所了解,同時要使學生在交際活動中重視語言的流利性、準確性和得體性,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1,要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教師在課堂上有計劃、有步驟地介紹英語交際知識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閱讀與文化背景和社會習慣有關的書籍、報刊。從中體會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言語行為,體會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不同語境中禮貌而得體的“言語行為”,培養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2,融文化知識的傳授于課堂情景教學之中。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必須從語言所表達的功能。意念出發,創設與所學語言文化相一致的情景,將結構、功能及情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較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感知、理解和運用語言材料。
摘自:《智鳥教師網》
以多元智能為代表的新型智能理論認為,能夠成功地解決復雜問題的人,就是高能力的人。這種能力觀,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品格,與我國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思想是一致的。我校“六步循環教學法”中的提問探究,大大地誘導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筆者探究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的“問題體系 ”。這個體系以“問題”為中心,以“探究方法”為中介,以“探究過程”為結果,根據學生能力的發展水平構建了五個層次的問題,稱為“問題體系”。
1、第一個層次的問題是“問題”和“方法”師生均知,“答案”教師知學生未知,要求學生根據掌握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例如“在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中設置好一裝置,使三個種子分別處于三種環境中,請學生猜測它們可能的變化。”這類問題在我們的教學中應用十分普遍,它有助于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這類提問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力度最小,但卻是不可缺少的基礎性提問。
2、第二個層次的問題是“問題”師生已知,而“方法”卻對學生隱蔽,要求他們獨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加大了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力度。例如在學生認為陽光是種子萌發的條件時,提出如何設置實驗方案證明。
3、第三個層次的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其答案相應也是多元的。這類提問通過方法的拓展,加大了能力培養的力度。由一系列的方法,產生一系列的“答案”,使學生的思維方式由線性向非線性的多元方向發展。兩屆諾貝爾獎得主鮑林先生認為,“獲得一個好主意的最佳方法是先得到許多的主意”。使學生的思維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舉措。例如在探究種子萌發的內部條件時,發散出種子被蟲子注了會有什么結果?(也許萌發也許不萌發,視情況而定)種皮去除會萌發嗎?種子煮熟后會萌發嗎?種子未發育成熟時會萌發嗎?等等。
4、第四個層次的問題是要求方法和答案均是開放的。例如猜測種子萌發的可能條件并設計出實驗方案等……不同資質、不同智能傾向的學生,自主選擇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問題。這類練習使學生居于學習的主體地位,有助于他們多元智能的發展,使他們有機會對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選擇,促進他們形成寬容開放的心態。又如提供實驗材料,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如何展示種子萌發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