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3: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化差異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美消費行為的差異及其原因分析
制度文化指人類的社會制度、宗教制度、生產制度、教育制度、勞動管理分配制度、家庭制度、親屬關系、禮儀習俗、行為方式等社會規約以及與其有關的各種理論。其中大家對家庭制度中男尊女卑的觀念耳熟能詳。傳統的農業社會和軍事戰爭,使男子成為社會的主力,再加上儒家思想的影響,男尊女卑觀念深入人心。《周易》有云:“女正位于內,男正位于外。推崇妻受命于夫和三從四德(“三從”,是指婦女應“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的綱常關系。西方的家庭觀念淡薄,個體本位主義濃郁,雖也存在過男女不平等的現象,但由于受到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比較重視人的價值,有一定的平等和自由權利。體現在翻譯上,表現為受不同文化影響的人,采取的翻譯策略各不相同,以“你倒也三從四德的,只是這賢惠也太過了”為例:楊譯:Quiteamodelofwifelysubmissionandvirtue,aren’tyou?Onlyyoucarrythisobediencetoofar.霍譯:Imustcongratulateyouonyourwifelyvirtue-thoughImustsaythatinthiscaseyouarecarryingwifelinessalittlefar.毋庸置疑,楊、霍二人翻譯的各有千秋,霍把“三從四德”一詞譯為virtue,省譯了“從”的內涵,把“賢惠”一詞譯為wifeliness,無形中提升了古代中國女性的地位,但翻譯的也是文從字順,用奈達的同構理論來看也是形神皆備,但從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角度看,楊的翻譯更能反映源語文化的特征,表達原文的真實意義,不僅能讓讀者了解異域風情,從差異中獲得新知,還能保護源語民族的文化特色,豐富譯入語的文化,特別是在當今英語文化主導全球的文化潮流的背景下,意義愈加非凡。
(二)心理文化差異
心理文化指人類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價值觀念、審美情趣、信仰、心態等[2]。其中思維方式的差異在翻譯中舉足輕重。西方文明的源頭古希臘文明,誕生于愛琴海域的海灣、島嶼之上,農業耕種條件差,商業貿易相對發達,但變幻莫測的大海不斷的干擾著當地的商業貿易,迫使他們開始認識宇宙自然,而宇宙自然的規律又往往是抽象存在的,這就孕育了最早的歷史理性主義文化,高度重視邏輯推理,相信只有遵循正確的邏輯步驟才能求得真理。而我國占據了整個亞洲東部最大的可耕種土地面積,小農經濟發達,工商業、科學技術相對滯后,人們逐漸意識到豐收離不開風調雨順,生存離不開自然的恩賜,進而從自然現象中悟出陰陽交感、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觀念,再加上佛教思想(認為靜默、沉思、等待,真理會自然而然地顯現)的影響,共同催生了中國人用系統、全局把握事物的整體性思維。
二、文化影響下的翻譯策略宏觀翻譯策略:
(一)洞察文中的文化內涵。
有些文章中的文化符號比較明顯,我們可以一眼辨之,有些則比較隱晦,需讀者有一定的文化底蘊,不然寫者有意,聽著無心,其中的內涵只能埋沒。例如:Life,aseverybiographyandobitIhaveeverreadconfirms,iswhathappenswhenyouaremakingotherplans.文化積累不多的人看普普通通,但如果是列儂的歌迷或有相當的背景知識,他一定能辨出,這和BeautifulBoy中的Lifeisjustwhathappenstoyouwhileyou’rebusymakingotherplans.有異曲同工之處。
(二)采用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的翻譯策略。
歸化是“采取民族中心主義的態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入譯入語文化”,異化法則是“對這些文化價值觀的一種民族偏離主義的壓力,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歸化和異化旗鼓相當,不分軒輊,我們不能顧此失彼或厚此薄彼。好的譯文是歸化和異化的完美結合。
三、微觀翻譯策略:民族特色詞的翻譯
(一)直譯法
用拼音直接寫出單詞或用英語直接翻譯。例如:劇名《劉巧兒》可直接譯為LiuQiaoer、風水譯為(Feng-shui)、麻將譯為(Mah-jong)、功夫譯為(Gongfu)。
(二)異譯或增詞進行解釋
例如:若有必要,在譯松、竹、梅歲寒三杰時,可把它們的寓意進行增詞解釋。得隴望蜀若譯為covetSichuanaftercapturingGansu意思可能不能有效傳譯,這時就可異譯為Themoreonereceives,themoreonede-sires。
英國文學發展源遠流長,其中不乏經典的文學著作。英國文學的發展經歷了盎格魯—薩克遜階段、新古典主義階段、浪漫主義階段、現實主義階段、現代主義階段等不同的發展時期,在每個時期都有代表其時代特色和藝術特色的優秀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構成了恢弘燦爛的英國文學。英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英國的文學發展又經歷了寫實主義、實驗主義等階段,現在,英國文學還在不停地發展,不斷地產生新的具有極大影響的文學作品。目前,英國文學正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相信,隨著英國文學的發展,它對英國文化世界文化的發展,對英國文學評論的發展將產生極大的影響。
(二)美國文學史及其特點
由于在歷史上美國長期處于英國的統治之下,英國文學文化對美國文學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文學一直模仿英國文學,很少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和創新,但隨著美國獨立戰爭的打響,美國人民的獨立自主意識日漸突出,美國文學開始擺脫英國文學的影響,不斷發展,獨立出來。隨著美國的強大,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大國意識開始突起,在文化領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大批文學家和富有美國精神的文學作品不斷涌現,給美國文學的繁榮注入了強大的力量,美國文學開始發展成為能夠與英國文學并立,能夠代表美國人個性特征,能夠反映美國主體意識的獨立的民族文學,美國文學獲得了極大的突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國力雄踞世界第一,美國文學開始經歷新舊文學的激烈爭斗,并受到實驗主義的深刻影響,發展更為個性化。現在,很難說美國文學的主題思想是什么,美國文學不再局限于某一個“主義”或者“思想”,美國文學也開始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文學評論是和文學相伴而生的,文學的發展也必將促進文學評論的發展。英美文學作品是英美文化精神的藝術展現,而英美文學評論者以文學分析為基礎,不斷地剖析英美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出文化差異對文學發展的不同影響,揭示其中的規律等,對文化生活有巨大的影響。因此,研究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的影響,必須研究英美文學的發展史。
二、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一)語言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國和美國雖然都講英語,但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是不同的,自從美國被英國統治之后,美國人民被迫地接受了英國的語言文化。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差異,即使美國人民被迫接受了英國的語言文化,但與英國本土的文化還是有區別的。特別是在英國語言文化和北美大陸的印第安土著語言文化接觸后,為了適應北美大陸的發展需求,產生了許多新的詞匯,這些詞匯是英國英語中所沒有的,這個時期,真正意義上的美國英語就產生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不同,必將影響文化的方方面面,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形式,正是這種獨特的語言在承載著傳承和發揚本國文化和思想的重要使命。評論家對文學作品進行評論中必將用到自己本國的語言形式,這種語言形式本身就含有特定的含義,能夠代表民族文化的個性特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英國語言和美國語言的差異必將造成文學評論的不同,這是語言文化差異所產生的必然結果。美國英語是在英國英語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既然是衍生就注定有一些本質的東西和英國英語是保持一致的。但衍生并不等于復制,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還是不同的,特別是在美國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后,它的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文化的變化又加深了語言的變化。美國英語形成之后,就對文學評論語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美國文學的評論語言更為張揚,評論者敢于大膽地表露自己的觀點態度,美國文學的評論語言更顯突破和創新,語言張狂,稍有顧忌,這在語言形式上與英國英語相比就有較大的不同。美國文化追求自主、突出,在文學評論中的語言使用也能深刻地體現出這種文化精髓。
(二)歷史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國的文學評論是在繼承和反叛中不斷掙扎,正如英國著名的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一樣,為了生存還是死亡的問題苦苦掙扎,在這一階段,英國的文學評論似乎也出現了這種徘徊,為了繼承和反抗的問題苦苦掙扎。對于17~18世紀的英國文學評論而言,無論是從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的評論還是在荒誕的創造手法上,都體現了英國文學評論的繼承傳統與打破傳統之間的糾結與沖突。到了20世紀,英國文學評論經歷重大轉變,英國文學評論家對于先前的理論進行了重新的審視與思考,對于傳統評論標準有了新的認識,這時的英國文學評論作品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無論是從內容和思想上都有一些新的突破。但在英國文學評論界,除了伊格爾頓以外,基本上沒有一個具有很強實力和影響力的評論家,他們大多畏首畏尾,繼承有余,創新不足。至今,伊格爾頓在文學評論界的影響也是舉足輕重的。之后,英國文學評論的發展方向朝著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以及女權主義方向發展,英國的文學評論也在不斷地對以前的文學理論成就進行縱向的和橫向的重新審視和研究,開始慢慢地建構起新的、適合當今社會的文學理論。而美國文學評論和美國文學的發展一樣,即使從英國文學評論中發展出來,具有英國文學評論的一些特征,但自從美國獨立之后,美國文學也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美國文學評論與美國文學一樣善于突破,不斷地打破傳統,敢于表達新觀點,書寫新內容,美國文學評論在不斷的突破中獲得新的發展與進步。
(三)文化內涵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對英國文學評論與美國文學評論進行比較研究之后,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顯著的現象,英國文學評論雖然也有發展,也有創新和突破,但無論是從深度和廣度上講,都顯得畏首畏尾,不夠徹底。這主要是因為,英國文學評論就像英國文學一樣,為了保持英國文化原有的“純正血統”而不愿或者是不敢突破。雖然,英國文學評論在厚重的歷史中吸收了很多營養,能夠產生一些中規中矩的評論,但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少有創新和突破。英國文學評論讀之使人感覺猶豫不決,缺乏突破力度,使人感覺評論的力度總是不夠,評論總是不夠精準;英國文學以及英國文學評論雖然在悠久的文化傳統中獲得了取之不盡的優秀的文化和精神源泉,但這種厚重的歷史優良的文化傳統也對英國文學評論者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他們在創新道路上背負了沉重的負擔,不能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思想認識,加大對文學理論的創新。這樣英國文學評論就顯得較為陳舊,缺乏突破與創新和新鮮度。美國文學評論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極大,特別是美國的創新文化,這種文化促進了美國文學評論的不斷發展,最終,美國文學評論發展成為開放性的文學評論。美國文學評論雖然在英國文學評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但在歷史的不斷推進中,美國文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美國文學評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像英國文學評論那樣有很沉重的歷史文化負擔;因此,它能夠輕裝上陣,不斷地突破傳統,不斷地創新與突破,獲得大力的發展。美國文學評論在吸收歐洲大陸文學和北美大陸印第安土著文學的精華部分的同時,也可以綜合應用各種理論,把各種文學評論中的精華部分借用過來,并不斷地融合創新,這樣,美國文學評論就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能夠不斷地突破和進步。美國文學評論的視角是世界的視角,全世界的文學評論的優秀理論和成就都可以借鑒過來供自己所用,美國文學評論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
1.2在精神層面上體現出高雅、激情與堅韌一張球網將彼此分開,來來往往的球又把彼此聯系在一起,從而共同創造融洽的運動氛圍,那些違背行為規范的人將受到“四級罰分制”的懲罰,真心地喜歡網球的人,一定是可以溫和地與人相處,謙卑而不高傲、耐心而不浮躁、堅持而不輕易放棄的人。另外,網球運動具有動作舒展大方,娛樂性、觀賞性強的特點,體現出了力與美的完美結合。激烈的競賽,將人的速度、力量、柔韌和耐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只有這種堅持、永不放棄的精神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網球,它在運動中教會你禮貌,教會你和善,教會你耐心,教會你冷靜,也在教你如何做人。只有對自己充滿自信,敢于挑戰自我,才能在激烈的網球競賽中體會競爭的壓力,從而磨練百折不饒的意志品質。
2中國網球文化的特征與傳承
2.1西方網球文化滲入與中國網球文化的形成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繁衍生息的發展過程中,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極其豐富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變遷中,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碰撞、融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化。從嚴格意義上說,網球運動是外來文化“入侵”的產物。1840年以后,西方列強憑借堅船利炮進駐中國,隨之由英、美、法等國的商人、傳教士將這項運動傳入中國,大約是在1885年[3]。最初,網球是外國商人、官員、白領階層健身自娛的活動,隨后中國的富裕階層、教會學校也參與其中,成立了各種網球會和俱樂部[4],促進了網球運動在中國的傳播。
2.2網球文化中國化的特征
2.2.1在物資層面體現了我國人民的驕傲、自信和追求網球運動記錄著我國滄桑變遷的歷史:后侵略者將其帶入,傳教士將其推廣,被認為是“洋人”的游戲和“達官貴人”的消遣[5]。網球傳入我國雖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在過去一直被視為貴族運動,參與者極少,運動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特別是在中,網球被認為是少數上層人士活動健身的“洋玩意”,扣上資產階級的大帽子。網球真正被認識和推廣是在改革開放以后,以健康、優雅、時尚的特點,走進了大眾的生活,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隨著我國網球商業比賽和職業賽事的成功舉辦,女網成績的重大突破,特別是李娜先后兩次問鼎法網、澳網最高領獎臺,創造了歷史,是國人的驕傲。網球運動使國人看到了中國的未來,趕超世界發達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體現了一種無限的追求和自豪感。
2.2.2在制度層面體現了平等、文明和時尚首先,網球運動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在過去,網球運動是貴族專利,平民百姓無緣涉足,體現出地位的不平等。二戰后,網球運動已褪下“貴族運動”的外衣,不再是貴族階層的專利,逐漸趨于平民化和職業化,逐漸發展成為全世界最熱門、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之一,業余比賽隨處可見,通常出現不同行業、不同職務、不同年齡的人同場競技,體現了網球運動平等性、娛樂性和健康性。其次,網球運動具有藝術美,體現出具有時代氣息的文明與時尚。網球運動把力量美和藝術美、形體美、服飾美、環境美,以及競爭的激烈性與觀眾的文明性有機結合在一起,既反映出人體美、運動形式美,又激發參與者和欣賞者的審美情感,可以陶冶現代人的情操,引導運動者、欣賞者提高審美的能力、趣味和水平。
2.2.3在精神層面體現了完善、堅持和積極進取現代社會是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機遇與挑戰并存,通過競爭能產生動力,從而充分調動人的潛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而網球文化所體現的精神符合時代的需求。首先,網球運動具有技術動作失誤就會失分的特點,要求參與者具備良好的敢斗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在運動中要求具備良好的時空知覺、反應速度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其次,網球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它是促進兒童青少年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手段,能發展人的適應能力,在網球運動中學會謙虛和尊重;網球技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指引人們不斷追求,盡量完善,正是由于這個特點,網球參與者克服各種困難,他們持之以恒的態度和執著的追求,體現出現代人積極向上的競爭意識和追求完美、進步的精神。
中醫西傳歷經300多年,時至今日,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傳統的中醫學與現代西方醫學共存,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西醫學都是“研究人體生命過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學體系”。可見,二者至少具有三點共性,即研究對象相同——“人體生命過程”,目標一致——“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學體系”中的一員。但是,二者的語言文化差異折射出中醫學文化所具備的人文特征和西醫學文化,尤其是現代西醫學文化,所具備的典型的科學特征。
語言是文化的結果,一個民族所說的語言是這個民族總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說,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部分,⋯⋯語言與文化都共同發展了幾千年。
1象形文字、拼音文字與思維模式
中國文字是3000多年以來一直保留著象形書寫法(與拼音書寫法相對)的唯一文字。筆者通過比較、分析《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注:東漢·許慎撰,我國第一部收字齊全、形音義綜合考辨、編排科學而系統的字典]與《黃帝內經》所反映的思維模式、哲學觀念以及人體解剖、疾病和治療知識,得出以下結論:《說文》中蘊涵的中醫學知識與《內經》一脈相承;《說文》所體現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維模式與貫穿《內經》的“天一地一人”生態醫學思維模式同出一轍;作為《內經》理論基礎的“氣、陰陽、五行”學說可通過《說文》追本溯源;《說文》主要通過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追溯漢字源流及本義,是研讀《內經》以及探索研究中醫學起源的重要書籍。以象形字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義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保守性。這對于促進中醫學家的類比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以及用《內經》奠定的這種思維特點去影響其后的歷代醫家,發揮了無形的巨大作用。從陰陽、五行、精、氣的象形字到《內經》廣泛的取類比象,再到明清醫籍對字的形音義的校勘、考辨,都顯現出中醫學思維之鏈中象形漢字的深遠影響。
英語是拼音文字。英語單詞的“形”與發音直接聯系,對其語義的理解是以聽覺為基礎,從而跳出了以事物具體形象為材料的視覺思維框架,為發展以抽象概念為基礎的邏輯思維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從而形成抽象推測、概念思維和范疇區分以及對這個世界力求得出客觀判斷的傳統。實際上,醫學英語詞匯中所含的純英語詞匯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醫學英語詞匯都是由醫學詞綴通過構詞法拼綴而成的,而醫學詞綴多來自拉丁文和希臘文詞素。由于深刻的結構性差異(包括世界觀、思維模式乃至語言),產生了中西文化之間理解和翻譯的極大困難。從一種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觀和思維體系都“走私”進來,而這套世界觀和思維體系能否被對方文化傳統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氣”為例。《說文·氣部》:“氣,云氣也。象形。”“氣”在甲骨文中作“氣”,象空中流動的氣流,蒸發升騰,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為無形。因此,“氣”是無形的,無處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時的“氣”可英譯為air。隨后,包圍、充斥在人類空間的“氣”,被抽象化為一種哲學意義上具有物質含義的“氣”。春秋戰國時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醫學家抓住時機,適時地將“氣”引入醫學。這樣,“氣”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學與醫學的中介、橋梁。到了《內經》時代,“氣”不僅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亦是人體的基本物質,且可化而為血、為精、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體正常生命功能活動為“神”。《內經》的全部理論與技術,幾乎無一不與“氣”相關,且各種各樣的“氣”名目繁多,有陰氣、陽氣;清氣、濁氣;天氣、地氣;正氣、邪氣;營氣、衛氣;四時之氣、藏府之氣、經脈之氣;等等。此時。“氣”早已不是a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現在,對大部分西方人來說,qi已不再陌生。
2中醫學術語、西醫學術語與中醫英譯
現代術語學所觀察到“專業術語的產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語言衍生而來”的情形,在中、西醫學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證明。熟悉中醫用語的人應該能夠察覺,中醫書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語言用字,且比較廣泛地出現在同一成書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邐杰博士和文樹德教授都主張將中醫學的基本術語分為兩大類: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語,如頭、腳、胸、腹、心、肝、血等;一是從日常用語所引申出來的中醫學專有名詞,如竅、穴、衛、邪、命門、三焦、督脈等。由于前一類用語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說,大部分文化種群都有這類概念,而且各種群所使用的不同語言也都存在著表達這些概念的詞匯,因此翻譯時,采用譯人語的對應詞應該是最準確的方法;后一類代表中醫專門知識的詞匯則大多源自于隱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語言、以類比的方式形成,翻譯時,可以通過字對字直譯的方式加以譯解,也就是將字面上的意思譯出來。如竅譯成orifice,穴譯成point或hole、衛譯成defense、邪譯成evil、命門譯成lifegate、三焦譯成tripleburner、督脈譯成governorvessel。關于西醫學術語,魏邐杰博士將其分為三類:第一類由借用自普通語言的用詞構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類則是由西醫用以描述特定專業概念的詞語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類由醫學來源詞語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第一類詞語,盡管通常由醫師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夠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夠分辨這些名詞所指的情形為何。第二類詞語中雖然有些詞(如anemia、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對一般非專業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還被他們所使用,但是非專業者并無法以醫學的準確性診斷出這些病情;這些名詞所反應出的專業知識與一般的認知有很大的距離。第三類詞語則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或設備便能加以了解或確定。魏遁杰博士認為,應該絕對避免使用純然“嚴謹專業性的”第二類西醫學名詞術語翻譯中醫學概念,認為這樣“必然會破壞了他(指‘譯者’)意欲傳達的這個知識體系(指‘中醫學’)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第一類與第三類西醫學名詞術語才能用于翻譯中醫學概念H。筆者頗為贊同。筆者認為,中醫學術語基本上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由借用自普通語言的詞匯組成,如心、肝、脾、肺、腎、發熱、頭痛、咳嗽、心悸等;第二類由中醫用以描述特定專業概念的詞語組成,如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第三類由中醫學來源詞語組成,如《說文解字·廣部》中的某些形聲字——疝、疸、癰、瘍、痔等。而當初西醫中譯時所“借用”的中醫學詞匯也是相應的第一類和第三類,也就是說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別譯為“心、肝、脾、肺、腎”和“麻疹、麻風、瘧疾、癲癇”是基于全人類對人體和病的共同認識。而同時,我們也應從西醫中譯實踐中吸取教訓:采用第二類中醫學名詞術語翻譯西醫學術語所引起的中西醫學概念混淆不清的狀況不應在中醫英譯中重演。如將typhoid,typhoidfever譯為“傷寒”,typhoid或typhoidfever指的是“infectionoftheintestinecausedbySalmonellatyphiinfoodandwater”,臨床表現為發燒、腹瀉,甚至有血便,是腸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oftheintestine)。而中醫學中的“傷寒”,廣義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指外受寒邪,感而即發的病變。
3醫古文、醫學英語與中醫英譯
讓我們先觀察比較一下下面兩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日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素問·寶命全形論》)。(2)“Manis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out—linesofeachofhisprincipalsystemoforgansmaybetracedback,likethoseofothermammals,tothefish—es.’’(L.A.B.一orradaile)。
(譯文是:人屬于后生動物,系五趾,三胚層高級動物,屬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目⋯⋯象其他哺乳動物一樣,他的每一個器官系統的輪廓可以追溯到魚類)。以上都是從“發生學(genetics)”角度來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僅從語言學角度考察,第一段四、六字成句,文辭簡練、優美,具有詩一般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專業術語,語句平實、嚴謹,屬于科技英語,談不上文辭、韻律的優美。中醫學的核心知識都來源于古典文獻,即“文言文”。實際上,自《內經》問世以來,中醫語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醫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種,是文學語體。由于中醫學術語具有高度多義性、同義性和模糊性,醫古文又異常簡練、具有豐富的修辭格,因此極易造成中醫語言語義模糊,并引發學術之爭。因此,中醫學中的“咬文嚼字”現象——校勘、訓詁或注釋中醫古典著作,更是淵遠流長,并延續至今,從而體現出中醫學所具有的人文、社會科學特征。而醫學英語語義明確清晰,所表達的理論具有可證偽性,屬于科技英語,是科學語體。因此,在譯介中醫時,尤其是中醫古典著作時,絕不能像西醫中譯一樣僅注重傳達原文所體現的醫學知識,同時也應對原文所體現的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特征給予必要的關注,因為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醫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基于上述觀點,筆者認為應堅持嚴謹應用保持中醫概念系統性、完整性和獨立性的名詞術語英譯原則,并在現有的基礎上推出一個體現中醫典籍文化的更完美的翻譯體系,使建立在中醫典籍文化基礎上的中醫學順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夏征農.辭海[縮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2006.
2何裕民.差異·困惑與選擇——中西醫學比較研究.沈陽:沈陽出版社,1990:149,170.
3魏遁杰.中醫西傳與翻譯問題.醫學與哲學2001;22(7):51—54.
在媒體信息發達的今天,廣告對于一個商品的推銷和一個品牌聲譽的建立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廣告翻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廣告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商品在海外市場的銷量及其市場占有率。想必很多人都還記得派克筆的一句廣告語:“Itwon’tleakinyourpocketandembarrassyou!(它不會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尷尬。)”可是,當派克公司在墨西哥推廣這支筆的時候,卻誤認為西班牙語中的“embarazar(使懷孕)”可以代替英語中的“embarrass(使尷尬)”,結果廣告語就成了:“它不會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懷孕。”雖然廣告的錯誤戲劇化地給這支派克筆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和銷量,可是也成為了墨西哥人茶余飯后的笑料,并有當地媒體諷刺地把它稱為“懷孕的鋼筆”,成為廣告界中的大笑話,從長遠看來,對派克筆公司的聲譽不無影響。
那么,怎樣才可以把廣告語翻譯好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廣告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切換,它可以對消費者的傳統習慣、心理、信仰等產生直接沖擊,從而影響廣告的效果。因此,在廣告翻譯中,我們既要注意到語言翻譯的準確性,突出廣告所要表達的內容要具有吸引力、說服力等特點,也要在熟悉并尊重譯文讀者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基礎上,對商品介紹時,使之符合該國消費者的文化背景,使譯文讀者能得到與原文讀者同樣的信息,以達到廣告推銷的目的。以下,本文將從語言和文化兩個角度,分析其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一、語言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語言是廣告的基礎,只有當語言運用恰當,讀者才能準確無誤地接收到關于廣告所要表達的信息,從而發揮廣告的作用,達到宣傳的效果。
1.漢英語言結構的對照
申小龍先生曾經說過,西方語言是以規則為主宰的,而漢語則以人為主宰。也就是說,漢語是以意思為中心的語言,語法規則比較自由,它的句子靈活多變,使用的詞匯可長可短,詞性多樣可變。而西方語言中,語法占主導位置,句子主要以動詞或動詞短語組成,不能隨意改變。請看以下一個廣告語:
“……產品形美色綠,氣味芬芳,味道甘美……(綠茶廣告)”該句中“形美色綠”,“形”指形狀,“美”意為美麗;“色”指顏色,“綠”用來形容產品的顏色。縱觀全句,“形、色、氣味、味道”均為名詞,而“美、綠、芬芳、甘美”均為形容詞,此廣告語就是由幾個名詞+形容詞短語組成,句中沒有動詞短語,按照語法規則,這樣并不構成主謂結構。可是由于漢語的語法規則比較自由,詞性使用靈活,實際上,句中的形容詞實際上已經充當了謂語結構。可是,英語的句子必須以動詞或動詞短語組成,翻譯的時候不能直接譯為:“…theshapeoftheproductbeautiful;thecolorgreen;thesmellfragrantandthetastemellow…”這樣的句子明顯存在著謂語殘缺的錯誤,因此,在翻譯時,我們必須加上充當謂語的動詞或動詞詞組,而在此句中,應該在形容詞“beautiful”“green”“fragrant”“mellow”前加上系動詞“is”,才算完整,句子應譯為:“…theshapeoftheproductisbeautiful;thecolorisgreen;thesmellisfragrantandthetasteismellow…”
2.漢英語言中詞匯選擇的對照
在描述事物時,漢語趨于花俏,而英語趨于精確。中國人擅長于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感覺,用華美的詞語來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欣賞,并賦予許多主觀的想象和感情。例如,在漢語的廣告語中,我們經常看到諸如“一流(highclass)”,“完美(perfect)”,“獨特(special)”這樣的詞語來描述產品的質量,以求突出產品吸引人的特質,達到說服消費者購買的目的,其中,不免有些夸大其詞。然而,在英語的廣告語中,對以上詞的表達往往就簡單用一個“good(好)”來表達,或者具體地說出產品質量優良的所在。因為,英語語言在對事物進行描述時,比較注意事物的真實性,所選詞匯一般都比較客觀與理智并且盡量保持簡練的風格。3.漢英語言中發音的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
發音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一般在于商標翻譯。商標是一件商品的名字,而名字能夠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和期待。商標翻譯要注意形似與音似,即不同語言中發音的差異和意思的差異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文化沖擊。請看以下例子:大家所熟悉的美國運動品牌—Nike(讀作[,naiki:]),本意是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可以音譯為“奈姬”或“娜基”。可是,這樣的翻譯在漢語中毫無意義,消費者看了或聽了都會覺得很費解,更別說能給人帶來遐想或期待了,也就是說此翻譯雖顧及了“音似”,可忽略了“形似”,脫離了商品的形象和特性。因此,譯者在翻譯此商標時,既模仿了它的音節,還考慮到運動服裝應該具有經久耐磨的特性,把它譯為:“耐克”,既表現出運動服裝耐穿的含義,還隱含了一種體育的精神—必須克服重重困難才能取得勝利,而后者也剛好與原意的勝利女神吻合,此翻譯既顧及了音的傳達,也表現出商品的特點與精神,較能被消費者接受,譯得很成功。
然而,同樣非常為人熟悉的豐田公司旗下的“LEXUS”系列汽車在2004年6月8日正式對其中文譯音由原來的“凌志”改為“雷克薩斯”。雖然,從音似角度看來,“雷克薩斯”更接近于它的英文“LEXUS”的發音,可是此四字組合給人的感覺是陌生的,無意義的,并不能讓人聯想起車來。而“LEXUS”的原名“凌志”是取自于“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的壯麗詩句,包含著一種激勵人們努力奮發圖強,成功者即可實現壯志凌云的豪邁之情,突現出此車是成功的象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給人帶來無限遐想。因此,“雷克薩斯”遠沒有“凌志”意義深遠,也不及其有分量。
二、文化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從古至今,廣告活動不僅是一種商業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活動。一支廣告可能蘊涵著該國廣大的文化元素,因此,在翻譯廣告的時候,譯者必須注意這些文化元素的轉換。而文化是在某個地域范圍,某些人類群體中產生、形成并存在下來的,當它被傳送到另一個地域范圍,另一個人類群體中,往往并不為他人所理解、接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差異。那么,該如何消除這些文化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使廣告收到預期效果,成了廣告翻譯中的重點和難點。
請看以下例子,現代都市人越來越重視健康,于是可口可樂公司新推出一種“zerosugar”可樂,在此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時,中國人把它翻譯成:“零糖可樂”,這本來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譯法,可是,由于“零糖”在漢語中與“靈堂”的發音是一樣的,此商品的名字雖然突出了商品的特性,可是它并沒有給消費者帶來期待,而是很容易讓消費者聯想到不好的東西,迷信的人稱之為:“不吉利”。因此,此商品名稱可譯為:“無糖可樂”,既能準確表達原文“不含糖”的意思,也可以避免譯文中“零糖(靈堂)”給人帶來的誤導。
與可口可樂相似的是,新西蘭航空公司(NZAirline)最初給它取中文名字的時候,出于發音的考慮,把“NZAirline”譯為“安息航空”,這樣的名字肯定沒有中國人敢去乘他們的班機,因為在漢語中,“安息”意為“死”,是人們最忌諱的事。本來坐飛機給人的感覺已經是不安全的,危險的,如果航空公司的名字還跟“死”扯上關系,哪里還有人敢去乘坐呢。因此,該公司后來還是根據其意思(“NZ”是NewZealand的縮寫形式)譯為“新西蘭航空公司”。
而與上述兩個例子相反,“Carrefour”譯為“家樂福”,“Goldlion”譯為“金利來”,都非常符合中國人對“快樂”、“幸福”、“名利”等吉祥語的追求。
三、結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國際商務活動日漸頻繁,國際廣告是國際營銷中產品推廣、宣傳的重要形式。廣告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營銷策略的成功與否,好的廣告翻譯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輕松占有國外市場;而失敗的廣告翻譯影響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損失,市場占有率的下降,甚至直接影響企業的形象。廣告的翻譯并不是簡單的語言轉化,更涉及到各種各樣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問題,因此,廣告人在翻譯的時候必須先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使譯文既能準確地傳達產品的信息,也能符合對方的文化,使廣告能被顧客所理解、接受,才能達到產品促銷的功能。
參考文獻:
[1]申小龍.文化語言學十年感言.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9.(4):15.
二、風俗文化和價值觀差異詞匯翻譯
中俄兩國人民在審美和價值觀方面也存在著差異。例如中華民族被喻為“龍的傳人”,龍在中國是權利神圣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心中的圣物,古代用龍來形容皇帝君主至高無上的地位等。而對俄羅斯民族來說龍卻被認為是非常兇殘的動物,是一種怪獸被寓意為“怪物、魔鬼、兇殘”,是“罪惡”的象征。不僅無端吞食人類和動物,而且還制造天災人禍,是一個非常不遭人喜歡、不遭人待見的動物。所以導游在翻譯“龍的傳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用詞,不要讓外國人認為是“魔鬼的傳人”,那就會貽笑大方了,也影響著國人的形象。但是俄羅斯民族對熊卻情有獨鐘,在俄羅斯人的心目中,熊是非常可愛、討人喜歡的動物,出于對熊的偏愛,很多俄羅斯人使用“熊姓”“熊名”,如Михаил,Миша等,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就是這個姓氏,而且,МедвежокМишка已經成為俄羅斯常用的吉祥物。而在中國熊卻被認為“笨拙”的動物。漢語里有“熊包”、“熊樣”“熊玩意兒”的表達,這時多指一個人比較愚蠢、笨重,不遭人待見。中國文化具有浪漫主義色彩,而俄羅斯文化則具有現實主義色彩,因此俄羅斯人在審美心理上更側重于現實主義。中俄兩國人民對“龍”和“熊”的崇拜分別表達了兩種不同的審美心理。而在中國,帶有“龍”的標志的建筑物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具體旅游意義的宮殿大堂之上,所以作為導游翻譯工作者在翻譯過程中要尤為注意。
與此同時中俄兩國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例如,俄羅斯人洗完澡如果被人看到,人們會說:《Слегкимпаром!》,如果有人打噴嚏他們呢會立刻說《Будьтездоровы!》,而中國人卻不習慣于這樣的表達。通常情況下中國人見面會用“你吃飯了嗎?”“上哪里去?”的話語表達見面問候,是感情交流、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一般不會有戒備心理。而在俄羅斯人看來這完全是個人隱私,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是不可以隨便問的。
綜上所述,由于中俄歷史悠久的文化和民族信仰的不同,導游翻譯工作者在面對導游詞的翻譯過程中要注意符合譯語導游詞語言風格,并且注重譯文讀者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尊重譯語文化。如果中國想在2020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家,必須重視旅游詞匯翻譯的作用。掌握中俄文化差異,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技巧,準確翻譯旅游資料,注重思想文化上的差異。旅游詞匯翻譯得好,會喚起外國游客的好奇與向往之情,有助于他們領略華夏古國千年文化的醇厚魅力,翻譯得不好,則會壞了游客的興致,打消他們的積極性,影響我國旅游事業的持續發展。
商務談判作為人際交往的一種形式,必然涉及不同地域、民族、社會文化的交往與接觸,從而產生跨文化談判。在跨文化談判中,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差異必將影響到談判者的談判風格,從而影響到整個談判的進程。論文百事通因此,從事跨文化的商務活動,就必須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間的聯系與差異。在作談判準備時,更要明了文化差異對談判的影響,只有積極地面對這種影響才能實現預期目標。
一、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個復雜的名詞。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人們每天都在通過與周圍人的交往學習文化。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識、藝術、習俗、道德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二)文化差異及其產生的原因
文化差異廣泛地說,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區的文化差別,即指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下形成的語言、知識、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了人們對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與解釋。造成文化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差異
人們會因為經濟水平的高低而關注不同問題。例如,發達國家的人們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較高,人們在滿足了溫飽問題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質,對安全的欲望普遍較強。而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或地區,人們主要關心的是吃飯問題。
2.地域差異
地域差異指不同地理區域由于地理環境而造成的差異,人們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著不同的語言、生活方式和愛好,而這些必將影響到他們的行為習慣。中國的古諺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說法,說明地理上的差異對文化差異產生的巨大影響。
3.民族差異
由于歷史、飲食等種種原因,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差異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維吾爾族和漢族來說,維吾爾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而漢族人性格溫和,情感不外露。這就形成了維吾爾族人在飲食、服飾、居住、節日、禮儀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上與漢族的顯著差異。
4.宗教差異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戒條,從而影響到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
(三)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重要性
國際商務談判是指處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商務活動的當事人,為滿足各自需要,通過信息交流與磋商爭取達到意見一致的行為和過程。它具有跨文化性。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者有著不同的交際方式、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這就意味著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了解各國不同文化,熟悉商業活動的文化差異是非常重要的。
在談判實踐中,很多談判者往往沒有足夠重視文化差異對談判結果的影響問題。對于外國談判方的文化,即使有些談判者已經注意到談判對方是“不同的”,但卻認為并不重要。同樣,有些談判者去異國他鄉談判時,為與對方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會注意到雙方文化上的相似之處,而忽視其不同之處。
二、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文化對談判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不同的文化將人們相互疏遠并形成溝通中難以逾越的障礙。因此,談判者要尊重、接納彼此的文化,而且要透過文化的差異,了解對方行為的真正意圖,并使自己被對方所接受,最終達成一致的協議。總的來說,文化差異對談判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溝通技巧的運用
文化差異對談判過程的影響,首先表現在談判的語言溝通過程中。語言是任何國家、地區、民族之間進行溝通的橋梁,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語言的差異是最直觀明了的。雖然解決語言問題的方法也很簡單,如雇傭一個翻譯或者用共同的第三語言交談就行了。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人員所使用的語言行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果不了解這些差異,那么就很容易誤解對方所傳播的信息,從而影響談判目標的實現。
(二)非語言——肢體語言的使用
文化差異對談判過程的影響不僅表現在語言溝通過程中,還表現在非語言溝通過程中。文化差異會導致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談判人員在形體語言、動作語言的運用上有著巨大的差異。談判人員以非語言的、更含蓄的方式發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語言信息更為重要的信息,而且所有這類信號或示意總是無意識地進行的。因此,當談判人員發出不同的非語言信號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對手極易誤解這些信號,而且還意識不到所發生的錯誤。這種不知不覺中所產生的個人摩擦如果得不到糾正,就會影響商業關系的正常展開。例如與美國人交往,如果你不看著他的眼睛,或者讓人覺得眼神游移不定,那么他就會擔心你是否不夠誠實,或生意中有詐;而跟日本人交往,如果你盯著他,他可能認為你不尊重他。
(三)談判風格
談判風格是談判者在談判活動中所表現的主要氣度和作風,談判風格體現在談判者談判過程中的行為、舉止和控制談判進程的方法、手段上。談判者的談判風格帶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文化不僅決定著談判者的倫理道德規范,而且影響著談判者的思維方式和個,從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者形成風格迥異的談判風格。
三、應對國際商務談判中文化差異問題的策略
(一)做好談判的計劃工作
也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及談判對手的情況,包括其他利益方的國家和文化情況,即所謂的知己知彼。為了做到知己我們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了解什么阻礙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列出談判雙方可能有的各種選擇,考慮哪些方案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或是能被對方接受的等。業務談判是雙方或多方的,要想取得洽談成功,知彼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談判中,不僅要全面動態地了解對手對協議的期望,更要了解對方的民族習性、談判手段和語言文化等信息。
(二)克服溝通障礙
在談判時要明確目標,善于變通,積極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注意雙方是否有溝通障礙,是否有下列情況發生:存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某些詞語和肢體語言上的誤解;雖然知道,卻沒有準確地理解對方所提供信息內容;雖然理解,卻不愿意接受這種理解。要注意克服溝通障礙。談判的截止日期、分心、情緒壓力、責任、文化認知背景都會讓談判者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更多依賴自己的文化慣性思維。對于這些誘因的理解能夠幫助談判者對待跨國談判的文化因素。
(三)掌握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商務談判技巧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性格和行為,形成不同的談判風格。不同的風格主要表現在談判過程中的行為、舉止和實施控制談判進程的方法、手段上。在東西方商務談判過程中,文化背景的差異、不同的文化心態、風俗習慣等,往往被很多人忽略,而常常正是文化因素的影響,決定了商務談判活動的成敗。在進行談判時,各個民族都是平等的。無論對手所處的文化環境看起來有多么不可思議或無法理解甚至荒謬,談判時都應該彼此尊重。在正確談判意識指導下,涉外談判者必須掌握談判對手的談判風格,靈活應變,對癥下藥,使國際商務談判向有利于己方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忠興.商務談判原理與技巧[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2]劉園,尹慶雙.國際商務談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Abstract:Formanyyears,translationactivityandculturalsenseareindispensablefromeachother.ThepoemsproducedinTangdynasty,aculturalrelicinChinesehistory,needstospreadandbeappreciatedbythewholeworld.ButtheculturaldifferencebetweentheWestandChinahassloweddownitsinfluenceandspeed.Therefore,toenhancethemutualunderstandingandcommunicationisthekeytoperfectthetranslationofpomesinTangdynasty,whichcanalsobetterwesterners’appreciationtoourancientculturalachievements.
Keywords:Culturaldifference,communication,poemsinTangDynasty,appreciation
一、“翻譯之事,由來已久”
在我國有史料可考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禮》中提到“行人”,即負責接待四方使節與賓客任務的官員職稱,他的職責就是“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親之。”書中還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將諸侯國的翻譯人員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訓練。這是關于我國翻譯人員培訓的最早記載,也可看出古代就對翻譯活動的重視。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翻譯——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和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與文學翻譯。解放后,翻譯活動更是達到一個繁榮時期,為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各種翻譯理論和流派層出不窮,涌現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譯家和優秀的譯作,真正實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二、翻譯與文化
翻譯從一開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譯活動通過語言和文字向外傳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進異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說,如果缺少了翻譯活動,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談翻譯就不可避免的要談到文化。
古往今來,人們對文化的定義可以說是形形。英國“人類學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做了如下闡釋:“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則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文化進行了定義。廣義的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的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還有的觀點認為,所謂文化,就是某一社會在某一時期的所有產物,包括風俗、信仰、藝術、音樂和其他所有的人類思維產品,例如古希臘文化、古埃及文化等。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說,無論怎樣定義,歸根結底,“文化是理性人類創造的物質價值精神總和,具有時間、空間意義,這個最根本的特性應是趨同的認識。”
三、唐詩英譯中的文化障礙
唐朝是古代中國的一個鼎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上的繁榮,涌現了許多偉大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等,創作出了大批優秀的詩歌作品。唐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是中華文明的精華之一,因此吸引了許多中外的翻譯家將其翻譯出版,向世界人民介紹這一輝煌的藝術成果,國外如HerbertA.Giles、W.J.B.Fletcher等,國內如翁顯良、許淵沖等,都為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各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往往最能集中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活動,通過對這些作品的翻譯,人們得以了解該民族的地域風情和人文精神。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對一個民族的語言的體會與理解是有差異的,在翻譯中不可避免的會有許多困難和障礙。現擷取數例,分別從數量詞、地理名詞和典故這三個方面來淺探唐詩英譯中經常遇到的一些文化障礙。
數量詞
在漢語中,諸如“一”、“三”“百”、“千”、“萬”等數詞隨處可見,例如“三思而后行”、“一不做二不休”等等,這種語言習慣不可避免的會體現在唐詩中。例如李白的《秋浦歌》寫到: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習語是某種語言經過長期使用而提煉出來的固定短語或短句。本文所說的英語習語(idioms)是就其廣義而言的,包括俗語(colloquialisms)、諺語(proverbs)、俚語(slangexpressions)和典故(allusions)等。英語和漢語是兩種高度發展的語言,因而都擁有大量的習語,這些習語是語言中的重要修辭手段,具有鮮明的形象和恰當的比喻,并且習語中還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地域、歷史、宗教、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英漢兩種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因此習語的翻譯不僅要翻譯出原語習語的形象、修辭方法,還要翻譯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充分注重其文化差異。
本文通過探討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提出習語翻譯的基本策略,并探討習語翻譯中的“貌合神離”的現象。
1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是指人們在不同的生態和自然環境下習慣養成的語言、知識、信仰、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道德、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文化的差異會導致人們對同一事物或統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釋,有時甚至會引起誤解,習語恰是反映這種文化差異的極精練的方式之一。就英漢習語而言,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地理環境:
英漢語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環境特點的習語。英國是個島國,航海業和漁業在英國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產生了大量的與航海和捕魚有關的習語;例如,spendmoneylikewater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gobytheboard表示“(安排)落空,(計劃)失敗”;burnone’s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斷退路”;allat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afishoutofwater比喻“處在陌生的環境中不自在”等等。而中國則是陸地國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國家,與此相關的習語有很多。如“瓜熟蒂落”、“斬草除根”、“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等。
1.2: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英漢習語中與宗教有關的習語反映了宗教對語言的影響。英語中有些習語主要與基督教有關,如: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進對了教堂,但坐錯了椅子,比喻總的來說是對的,但細節上不對),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gotohell(下地獄去)等,而我國是個多神教國家,其中尤以佛教的影響最大,因此漢語中的習語主要來自于佛教,與佛、廟、和尚等有關,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廟”等。
1.3風俗習慣:
英漢風俗習慣的差異是多方面的。人類與動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朝夕相處,逐漸形成了一種“寵物文化”。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喜愛的動物,因此寵物文化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如中英兩國人民都有養狗的習慣,但中英兩國人們對狗有不同的傳統看法。狗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意:“狼心狗肺”、“狗腿子”、“狐朋狗友”等。但英國人大都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語中有許多關于狗的習語(canineidioms),并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luckydog(幸運的人),Cleverdog(聰明的小孩),Everydoghas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讒貓”來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如oldcat(脾氣壞的老太婆)。
1.4歷史典故:
中英兩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皆來源于此。如英語中“crosstheRubicon”(孤注一擲)源于羅馬歷史故事;“castleintheair”(空中樓閣)源于神話傳說;“hangbyathread”(千鈞一發)則源于希臘故事。這些習語結構凝練、意義深遠、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含蓄幽默,并都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單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如:cat’spaw直譯為貓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來比喻“被人當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
而漢語中的習語主要來源于浩如煙海的中國經傳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例如“破釜沉舟”源自《史記,項羽本紀》、“守株待兔”、“葉公好龍”、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話傳說。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古代文化,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對等的習語。
2英漢習語的翻譯
2.1直譯法
直譯法指在符合譯文語言規范的基礎上,在不引起誤會的聯想和誤解的前提下,保持習語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翻譯時使用直譯法能保持原文風格。如:
(1)Lovemoneyasoneloveone’slife.愛財如命
(2)Abidebythelawandbehaveoneself.安分守己
(3)To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熱打鐵。
以上例句都采用了直譯法,既保留了原習語的形象,又準確地傳達了原意,把英語習語遷移到漢語中來,既可豐富本族語言,又可準確地掌握西方習語,可以看出盡管東西方文化有差異,但人類思維有許多共同之處,這些習語體現了人類思維的共同性和中西價值觀的某些交叉點,反映了人類文明的共核。
2.2意譯法
在英漢習語中,有些意義大致相符,但是在形象和風格方面卻有一定的差別。對于這種現象我們可以采用意譯法進行翻譯,既保持了原句的本義,又適合中國習語的表達習慣,易為讀者所接受,它可具體采用以下兩種方式:
⑴改造法
這種方法既達意又不悖于原文。例如:
①Oneswallowdosenotmakeasummer.英文原文的意思是:只發現一只燕子就不能說明夏天的來臨。而漢語里卻沒有相同的說法,但是漢語習語中有“一木不成林”的說法,因此可譯為“一燕不成夏”。
②Killtwobirdswithonestone.
一石二鳥。根據漢語習慣可譯為“一箭雙雕”。
⑵對聯法
在漢語中,以對聯形式構成的習語較多,上聯說形象,下聯說的是意義,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等等。在英語的翻譯中如果采用此種方法,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①Awordspokenispastrecalling.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②Everyoneforhimselfandthedeviltakethehindmost.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2.3套用法
有相當一部分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在內容和形似上都非常符合,雙方不但有相同的意義和修辭文彩,并且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比喻。如果遇到此種情況,不如直接套用漢語中的同義習語,才能做到形似與神似的統一。例如:
Wallshaveears.隔墻有耳。
ToSpendmoneylikewater.花錢如流水。
2.4直譯加注法
還有一些習語,直譯后雖然不會產生文化沖突,卻會造成語用失誤,這時可使用增譯法。增譯法并不是無中生有地隨意增詞,而是根據原文增加那些無其詞而含有其意的必不可少的詞。通常譯文可先直譯其字面意思,再點出其隱含意義,使譯文形象生動,不失原貌,又避免了因生疏而引起的語用失誤。例如:TocarrycoalstoNewcastle可譯為“運煤到紐卡索——多此一舉”。若覺得還可能引起誤解,亦可加注“紐卡索是英國的一個產煤中心”。便不難理解運煤到紐卡索是多此一舉的事了。
2.5意譯并加注法
在意譯中,有時為提高原語習語文化信息傳遞的信息度,可采用意譯加注法,對原語習語的典故,文化背景進行注釋,以提高文化交流的程度。例: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約翰為人可靠,他既忠誠又正直。譯文中“忠誠正直”是對原文習語“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的意譯,為了中國讀者了解英語習語的文化背景,可加注釋。注:toeatnofish出自一個典故,指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耶穌教徒為了表示對政府的忠誠,拒絕遵守反政府的羅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魚的習俗。因此toeatnofish(不吃魚)表示“忠誠”之意。Toplaygame和toplayfair(規矩的比賽)同義,由此轉義為“為人正直”,“光明正大”。
3習語翻譯中的“貌合神離”的現象
在英漢兩種語言的習語中,有時其形式幾乎相同。意義似乎相近,造成一種“似是而非”、“貌合神離”的假象,翻譯時應特別小心。例如:“eatone’words”很容易讓人將其與漢語的“食言”對應起來,因為它們在表面形象和語意上很接近。可是“eatone’swords”的意思是“收回說過的話,承認前言有失,說錯了”,而且還帶有一定的感彩,是“羞愧地、不光彩地”認錯。如果一個人“eatone’swords”那么他就是“retracttheminhumiliatingmanner”;而漢語“食言”是說一個人“說話不算數,不守信,不履行諾言”。因此,兩個習語之間毫無共同之處可言,互譯也就根本不可能
類似的例子還有:amissisasgoodasamile譯為“毫米之錯仍為錯,死里逃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Gildingthelily套譯為“畫蛇添足”(錦上添花);laughoffone’shead譯為“大笑不止,笑得前仰后合(通常拿他人取樂)(笑掉大牙),等等。
本文對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方法進行了探討。習語是文化的產物,它們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從習語中反映出中西文化差異,這些差異要求我們在學習和運用習語時,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習語翻譯時要做到“形似和神似”,這樣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使跨文化交際得以流暢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