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理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2 17:33: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平衡理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平衡理論論文

篇(1)

在建筑物暖通空調工程中,水力平衡的調節是個重要的課題。本文通過對暖通空調水系統流量變化特性的分析,以及對空調系統末端設備負荷變化規律的分析,探討安裝水力平衡閥后水系統流量變化與負荷變化趨勢的協調一致性,以及采用水力平衡閥調節水系統流量變化與負荷變化趨勢的優勢和局限性。

一、暖通空調水系統流量變化趨勢分析:

對于靜態的暖通空調水管路系統(不含動態調節元件),包括串聯系統和并聯系統二大類。

1、串聯水系統流量特性分析:

串聯管道系統中各個部件的流量是一致的,即

Q1=Q2=Q3=Q4=-------------=Qn=Q0

(Q1-----------Qn:系統中第1----------n個支路的流量Q0:系統中各個支路的總流量)

2、并聯水系統流量特性分析:

并聯管道系統中各個部件的流量與相應的管道特性阻力數開根號的倒數成正比,即:

Q1:Q2:-------:Qn=1/(Sp1)0.5:1/(Sp2)0.5:-------1/(Spn)0.5

Q0=Q1+Q2+Q3+-------+Qn

(Q1-----------Qn:系統中第1----------n個支路的流量Q0:系統中各個支路的總流量Sp1-----------Spn:系統中第1----n個支路的管道特性阻力數)

3、串并聯組合水系統流量變化趨勢分析:

絕大多數的管道系統均為串并聯組合系統,對于任何串并聯復合系統,均可按電路模擬法將其簡化成并聯系統。

簡化水系統管道采用如下公式:

a.串聯水系統:

Sp=Sp1+Sp2+Sp3+---------+Spn

Sp:串聯系統總的管道特性阻力數

Sp1-----------Spn:系統第1----n個串聯部件的管道特性阻力數

b.并聯水系統:

1/(Sp)0.5=1/(Sp1)0.5+1/(Sp2)0.5-------+1/(Spn)0.5

將水系統簡化成簡單的并聯系統后,按管道特性阻力數對流量進行分配,然后逐級按同樣的方式對各支路計算分配流量。

綜上所述:

1、串并聯組合系統各分支路的管道特性阻力數Sp不變時,網路的總流量在各分支管段中的流量分配比例不變,管道總流量增加或減少多少倍,各分支管道上的流量也相應的增加或減少多少倍;

對于不含任何動態調節元件的空調水系統,均可視為串并聯組合系統,其各個環路的管道特性阻力數Sp為定值,因此在這些系統中,當管路的總流量發生變化時,系統各個分支環路的流量等比例的發生變化,并且流量分配比值保持不變,

2、在串并聯組合系統中,當某一個管段的管道特征阻力數發生變化時,網路的總管道特性阻力數也會隨之變化,總流量在各管段中的分配比例也隨之發生變化。

因此對于空調系統,應在管路系統初調試時將各個支路的管道特性阻力數比值調至一個合適的比例,并且在運行的過程中保持不變,以保證空調水系統流量的合理分配。

二、暖通空調系統末端設備負荷變化趨勢分析:

1.影響暖通空調系統末端設備負荷變化的因素有以下幾種:

⑴、大氣環境溫度變化的影響:

大氣環境溫度變化是影響空調系統末端設備負荷的主要因素。

由大氣環境溫度變化引起的末端設備負荷由以下公式計算:

Q大=A*k*Δt

Q大:由大氣環境溫度變化引起的末端設備負荷;

A:傳熱面積;k:傳熱系數;Δt:室內外溫差

由上式可見,大氣環境溫度引起的末端設備負荷與傳熱面積、傳熱系數、室內外溫差成正比。對于處于穩態過程的空調系統,由于在某一時刻的室內外溫差對所有的空調區域都是相同的,因此由大氣環境溫度變化而引起的各個末端設備負荷比值僅與各自的傳熱面積和傳熱系數有關,而與室內外溫差無關,即:

Q大1:Q大2。。。。。。。。。。。。。Q大n=A1k1:A2k2:A3k3………Ankn

也就是說,不管大氣環境溫度如何變化,各個末端設備的負荷比值保持不變。這是大氣環境溫度對末端設備負荷變化影響的重要特性,也是供暖制冷系統中通過調質法和調量法調節供熱制冷量以滿足空調區域舒適度要求的主要依據。

⑵、建筑物內冷熱源變化的影響:

空調區域人員的發熱量、電器設備的散熱量、食物的散熱量等都會對末端設備負荷產生影響,而且這些影響會隨著時間、區域的不同有很大的差異,比如餐館在中午時這種影響就非常大,反之對于賓館客房這種影響就非常小。所以對于不同區域的末端設備,冷熱源在不同的時間對于負荷的影響差異很大。

⑶、人為因素的影響:

由于人開關門、窗戶等因素也會造成末端設備負荷的增加,從而造成能量的流失。人為因素對不同末端負荷變化影響的差異也很大,且是隨機的。

⑷、內墻傳熱的影響:

對于室內的有些內墻,如隔壁為過道和樓梯間的,還存在著內墻傳熱問題。這些傳熱損耗也會對末端設備的負荷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空調系統末端設備的負荷由以下部分組成:

Q總=Q大+Q內源+Q人+Q內墻

(Q總:末端設備總負荷;Q大:大氣環境溫度引起的末端負荷;

Q人:人為因素引起的末端負荷;Q內墻:內墻傳熱引起的負荷)

在不同的空調區域,以上四種因素在總的末端設備負荷中所占的比例不同。一般情況下,對于大部分的空調區域,由大氣環境溫度差異所引起的末端設備負荷在總負荷中占絕大部分比例。

因為由大氣環境溫度變化引起的各個末端設備之間負荷的比值是恒定的,不隨室內外溫差的變化而變化,而大氣環境溫度引起的負荷在末端設備總負荷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在大部分空調區域(飯店、桑那房和浴室除外),我們可以近似地認為各個末端設備之間所需負荷的比值是恒定的,也就是各個末端設備所需冷(熱)水量是近似等比例變化的。

三、水力平衡閥調節水系統流量變化與負荷變化趨勢的協調一致性:

如上所述,對于靜態的暖通空調水系統,各個分支環路的流量是隨著總流量變化而等比例的增加或減少的,也就是各個環路的流量比值是恒定的;而由于在大部分空調區域,各個末端設備負荷變化也是近似等比例的,也就是末端設備所需要的流量比值是近似恒定的。

一般情況下,這兩種比例關系是不相同的,這就導致靜態水力失調。

1、靜態水力失調和靜態水力平衡:

由于設計、施工、設備材料等原因導致的系統管道特性阻力數比與設計要求管道特性阻力數比值不一致,從而使各個末端設備的實際流量比值與設計要求流量比值不一致,引起水系統的水力失調,叫做靜態水力失調。

靜態水力失調是穩態的、根本性的,是系統本身所固有的,是當前我國暖通空調水系統中水力失調的主要因素。

通過在管路系統中安裝水力平衡閥,并在系統的初調試時按照一定的步驟進行調節,使各個環路的流量分配比值與末端設備所需的流量比值相同,從而實現靜態水力平衡。

實現了靜態水力平衡的系統,由于管道系統的流量分配比例與各個末端設備負荷的比例基本一致,因此當外界環境溫度發生變化引起各個末端設備所需負荷近似等比例變化時,只需調節空調水系統總流量(調量法),就可使各個末端設備流量同時等比例變化,從而使各個末端設備同時滿足負荷變化要求。這種方法是代價低廉而效率很高的。

2、水力平衡閥調節水系統流量變化與負荷變化趨勢的優勢和局限性:

通過水力平衡閥調節水系統流量變化與負荷變化趨勢的協調一致性,可以使系統根據各個末端設備負荷的變化很方便地進行調節,極大地簡化了變流量系統調節的復雜性。

但是這種調節方式僅僅適用于對調節精度要求不高、大氣環境溫度引起的末端設備負荷在總負荷中占較大比例的空調系統。

對空調精度要求較高、或者大氣環境溫度引起的末端設備負荷在總負荷中比例較小的系統,可以采用二步調節法,即把靜態平衡閥作為系統初調節的一種方式,通過它的平衡作用消弱系統水力失調的程度,然后在相關的部位或者末端設備處安裝各種動態或電動調節裝置,從而實現對系統的精調。

四、水力平衡閥在水系統中的安裝:

下表為水力平衡閥在采暖空調系統中的安裝位置水力平衡產品典型應用區域備注

靜態水力平衡閥采暖、空調集水器回水主管

回水總管

空調主分支回水管

采暖垂直立管回水管

采暖水平支管回水管

空調水平支管回水管

各回水分支管道

地暖分集水器回水管

船用液壓管道系統

消防噴淋管道

太陽能管道系統等

四、結論:

暖通空調工程中水力平衡閥的使用,為調節各個分支管道系統的流量比值與末端設備所需流量比值的一致性、使系統實現靜態水力平衡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在實際的工程設計中,應根據工程投資和系統的精度要求合理地選用水力平衡設備,既要滿足工程設計和技術規范要求,同時又應采用合理的方案,為甲方節約資金。

篇(2)

2.經濟法律中的利益平衡點

經濟法律中利益平衡點就是經濟法律中確定利益平衡關系的“度”。在經濟法律的制定過程中,如何保證經濟法律中利益平衡,關鍵看如何確定利益平衡點。因此,在整個法學界,包括經濟法律在內,利益平衡點的確定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根據前人研究,筆者認為,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找尋:

(1)應當從經濟活動的實際中找尋。經濟法律約束市場經濟活動,也就是保證經濟行為主體的根本利益。經濟法律的制定,包括經濟利益平衡點的制定都是為了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證主體利益。因此,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應當從經濟活動的實際中尋找。經濟活動直接反映了參與主體的利益訴求,只有充分認清經濟活動中,參與主體的利益訴求,才能真正找到確保經濟活動長期繁榮昌盛的利益平衡點。

(2)應當從利益的追溯中確定。利益永遠是經濟活動的最根本目的。利益追溯的規范和約束也是經濟法律的最根本目的。利益平衡分配是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根本條件。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應當與市場經濟中的利益訴求保持一致。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是市場經濟利益的法律表現。

(3)應當符合時代要求和客觀實際。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不是一成不變的。應當隨著時間、空間、政策、主體等活動不斷的發生變化。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處在計劃經濟階段,經濟活動中的利益以服從國家的利益安排為主。而21世紀,我國進入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更應當注重經濟活動中每一個主體的利益。充分發揮法律的作用,使每一個主體都能得到最基本的利益保證,實現權力與義務的平衡。

3.如何追求經濟法律利益平衡

經濟法律的利益與平衡關系與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利益關系緊密關聯。因此,如何找到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實現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就必須要在充分認識當前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基本利益分配的基礎上實施。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以公平、自由、效率、可持續發展為最根本的目標,因此在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的追求過程中,也不能脫離這些基本要求。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

(1)立法部門要充分考慮利益平衡實際。立法部門握有建立健全法律的權利。經濟活動中所有行為的法律規范都出自立法部門。因此立法部門要在充分考慮當前市場經濟實際的情況下,綜合各方因素制定符合市場經濟基本規律的法律。

(2)執法部門要全面反饋經濟法律的不足。經濟法律的實施過程中,執法部門要及時找出法律制定與事實相悖,或者偏頗之處。這樣,執法的過程就成為了糾正經濟法律不足的重要環節。執法過程中,執法部門發現法律中不符合經濟法律利益平衡標準的問題,及時反饋給立法部門。

(3)經濟活動主體充分發揮監督作用。經濟活動的主體是經濟法律的主要規范對象,也是整個經濟活動中的利益訴求主體。因此,經濟活動主體能夠最深刻的感知到經濟活動中的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特別是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問題。經濟活動主體要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對經濟法律中的利益不平衡問題及時反饋。

篇(3)

工業設計猶如一個運動員走平衡木,猶如一個政治家操縱政治運動,是方方面面進行平衡的結果,一個優秀的工業設計師是會平衡產品設計時遇到的設計時間、單一化與多樣化等等問題,都是需要運用我們的知識和經驗,來在各個要求限制之間進行反復的協調,來維持這個平衡,最終設計出一款杰出的產品。

但目前為止,自己也參與設計和跟進了幾款產品,雖然多數是控制盒的開發,但就目前來講,也遇到了不少工業設計受阻的時候,比如修改原已經定下來的設計方案,雖然也征求工業設計的意見,但多數還是在妥協中修改,打破原有的設計元素,最后產品看起來,是是非非,模棱兩可,不情愿的修改,有的甚至產品修改的沒有了先前的“亮點”,作為工業設計也很無奈,雖然市場銷量很好,但設計人員總感覺不完美。

工業設計人員要堅持自己的認知角度,用正確的方法來堅持自己的執著,設計人員不是提出問題的?是要解決問題,而不是推脫,那么這就需要支持,什么支持,用知識來支持。

放低姿態,多方面學習。

工業設計人員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為什么那?因為有很多人誤解,工業設計人員只是畫圖員!此時我們心在痛。

但是真的當產品在造型設計的時候,就要考慮很多問題,涉及結構、色彩等,對成熟的設計師來講,效果圖拿出來,面對別人的提問可以侃侃而談,和其他部門的人充分的交換意見或者效果圖拿出來,什么也不用講,大家都沒意見,OK。但是對不成熟的設計人員,效果圖拿出來,只能講講造型,特別是在其他人員,比如結構、市場、策劃等提出疑惑的時候,自己還不理解,怎么來分析給大家聽!!!自己也慚愧不已。

雖然自己有時候也想,很對不起消費者,沒有把好的優秀的產品呈現給消費者。雖然產品銷量好,那是因為我們的市場做的好,對于一定層級的產品是消費者還不成熟,消費者對產品還沒有形成分辨的標準,一旦消費者成熟起來,我們勢必失去主動權。那么我們勢必要先于消費者,用更長遠的眼光來開發設計產品。

所以,對不成熟的我來講,學習多方面的知識,可以站在不同角度來思考設計。這是目前最重要的。

2、平衡是否是設計追求的終點?

有的人認為:舒適、和諧、平衡是設計追求的終點。

我不這么認為,正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不僅僅在善于維持平衡,更重要的是善于打破平衡一樣,一個杰出的工業設計師更需要在各種限制之間打破平衡,設計一款具有差異化特點的產品,這樣的產品才能在市場上有所作為,才能體現出一個工業設計師的杰出之處。

當然保持設計的平衡,比如一個小小的POP設計,就會考慮本身貼紙的平衡,還要考慮和產品整體的平衡,當然我們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保持平衡是必要的選擇,但是一旦需求平衡膨脹就需要變化,當然這里說的平衡和之前說的不一樣,可以簡單的說成是大平衡和小平衡吧。但是,仔細想想,本質還是一個道理。現在工作中也正好都涉及到小的POP設計和一個產品的后續結構需要工業設計改型的問題,在現實中很實際。在設計POP時,在不考慮產品賣點等問題的前提下,追求本身版面的平衡,色彩的平衡,造型的平衡等,再考慮與產品結合的平衡,整體的融合;在最近產品改型的實例中,工業設計產品造型與結構設計出現了矛盾,需要工業設計進行修改,我們在追求產品整體平衡的基礎上進行改良設計,不打破平衡的元素,并保持適當的變化。

所以,對不成熟的我來講,目前不要太過于考慮平衡的尺度,不拘泥不偏執,開闊眼界,胸懷寬廣。這是目前最重要的。

3、設計平衡的標準,什么來衡量平衡?

是啊,平衡需要一個標準來衡量,什么作為參照物那?

用設計大師高登.布魯斯的話作為答案:在設計時自己就是一個理論。

所以,對不成熟的我來講,目前更要提高原創性,當然不是以己為中心,是以使用者為對象。這是目前最重要的。

4、設計應與社會、文化相平衡。

對于工業設計,藝術與技術都不是目的,它是人類經濟活動的一個環節,只有參與到經濟活動中的設計師才能真正稱得上是設計師。只有通過經濟活動,達到企業賺取利潤的設計師才能達到“弘揚文化”的目的。

設計應與社會、文化相平衡。

因為只有這樣,設計才有她生長生存的空間,才可以讓她在當代接受。

篇(4)

所謂高校對學生的處分是指高校在法律法規授權下,依據法定是由和法定程序對違反高等教育行政法規(包括各校制定的校紀校規)的學生追究責任的一種執法行為,實踐中表現為對學生相應權利的限制和剝奪。[1

高校作為法人的一種,擁有辦學自和對學生的管理權,而高校對學生的處分權是高校學生管理權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學生處分權在法律上的性質,目前學界大體上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高校學生處分權是大學的自。“高等學校處分權”是國家授予學校的一項權利,是學校依據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做出影響學生權益的權利。另一種認為高校學生處分是一種行政處罰或行政制裁。“學生處分,又稱學校紀律處分,是指學校依據教育法律或其內部管理制度對違反學校紀律的學生的一種行政制裁”。[2要分析高校學生處分權的性質應從其來源和實際價值二方面來認定。首先,從來源看,高校對學生的處分權來自于法律、法規的授權。《教育法》第28條規定,學校享有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者的處分。《高等教育法》第41條進一步明確高等學校的校長有權對學生進行學籍管理并實施獎勵或者處分。因此,高校對學生的處分權是一種來自于法律、法規的授權行政行為。其次,從其實際價值來看,高校處分權的實施是通過限制一部分違紀學生的權利來實現良好教學秩序的建立的目標,從而保障大部分學生的受教育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學生處分權是為實現學生受教育權利而讓渡給高校對其實施管理的的一種行政性權力。

二、高校學生處分權和學生權利沖突的法理分析

人類的需求是一切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人類的個體需求,產生個別的社會現象,人類共同的需求,則導致整體的社會現象。人類個體對自身追求利益和自由選擇利益的需求導致了權利的產生;而人類對自身追求利益和自由選擇利益的環境平安和秩序的需求則使得人們集體讓渡出他們自身權利的一部分匯聚成一種公權強制力,從而導致了權力的出現。權力產生之后,一旦個體發生權利濫行或無制約任時,權力即會否定個體利益的追求從而限制個體權利。權力只保護被所有社會個體共同利益相容的個體利益追求行為。權力的這一特性,是和每個社會個體讓渡自身部分權利形成權力的初衷不完全一致的。[3另一方面,權力形成后客觀上存在易腐性、擴張性以及對權利的侵犯性。正是由于權力和權利在產生及行使機制上具有不同特征使二者之間極易形成沖突。[4高校學生處分權作為一種法律、行政法規授予的行政性權力,其設定的根本目的在于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實現個體學生的受教育權。良好的教學秩序是實現學生受教育權和學校辦學目標的前提。受教育權的實現除受個體天資或身體條件的限制外,還要受社會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和個人家庭經濟狀況的制約。受教育權的公共性質,突出地表現在公民間權利實現的相互制約,也就是說任何人受教育權的實現都不能以犧牲他人的受教育權為代價。所以,為保護教學秩序而設定的高校學生處分權勢必和學生個體權利發生沖突。加之,法律通常無法對權力內容范圍及其操作過程細化至涇謂分明。我國教育法規非凡是高等教育法規不完善,配套立法嚴重滯后。以《高等教育法》為例,條例中留有授權性的規定,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依法”等等。但在實施中,這些“國家有關規定”,行為所依之“法”的制定并沒有及時跟上,導致實踐中行為主體因沒有統一明確、具體的實體性和程序性規范而各行其是。而且現有規范漏洞較多,用語不夠嚴謹。對已有的法律、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的清理和修訂不及時,明顯的法律缺陷和漏洞得不到及時彌補。此外,教育法律法規多數屬于宣言性立法,較多為原則性規范,沒有多少程序性規范,致使法律規定難以收到實效。立法的缺陷以及高校行政的泛化,影響法律法規的執行,使本來具有易腐性、擴張性及對權利的侵犯性的高校學生處分權缺乏嚴格的約束。

三、高校學生處分權和學生權利沖突的平衡機制

高校學生處分權和學生權利的沖突根本上源于權力和權利之間無休止的沖突。這種沖突必將使得人類社會的活動趨于非理性化和混亂狀態,所以必須尋求解決沖突的平衡機制。要平衡高校學生處分權和學生權利的沖突必須通過法律對兩者進行明確的界定和規范摘要:

首先要約束權力的任意擴張,必須堅持高校學生處分權設定法定和法律保留原則。即高校學生處分權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范圍內進行,高校不能自行創定處分的條件、范圍、種類。而涉及學生基本權利的事項應由最高權力機關以法律的形式來設定,行政機關及高校不得自行規定。高校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的規定,制定相應的、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校內規范性文件以適應學校管理的需要。但校內規范性文件的相關規定必須和法律法規的規定相一致,不能抵觸。否則應屬無效。

其次要約束權力行使者任意擴張權力及在權力行使過程中的權力濫行,必須堅持高校學生處分程序正當原則和司法審查原則。

最后在對作為權力的高校學生處分權作出界定和規范的同時,對學生權利也要給予必要的限定摘要:必須限制和公共利益不一致的個體權利追求,即學生個體權利的追求和校園正常的教學秩序維護必須相一致;必須限制個體權利的無制約性,學生權利的行使應該有一定的限度,不得超出校園正常教學秩序應有的范疇,否則將受到高校學生處分權的相應制約。對于學生權利建立充分救濟的同時也應給予必要的限制,建立“先行行政復議”,對于高校學生處分事項的糾紛,應先行納入行政復議范疇。維其如此才能既維護學生的基本權益又保證校園正常的教學秩序。

參考文獻

[1周葉中,周佑勇主編,高等教育行政執法新問題探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摘要:247

篇(5)

2如何平衡TQC

一般情況下,項目的資源需求最大的是項目中間的三個階段,即項目規劃、執行和監視與控制階段,也是最容易產生偏差的階段,我們就以此來具體探討如何平衡TQC的要求。在項目規劃過程中,重要的工作是項目組研究項目的范圍、技術風險和費用等,而這些信息的來源是多渠道的,要經過多次的反饋和細化,這些工作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項目組碰到產品的某些具體規格需求不明確而無法確定產品技術方案時,會造成產品開發計劃的延緩,如果繼續等待市場人員的反饋,則整個項目進度會受到影響;如果先行選擇一個方案開始執行,則有因變更而造成資源浪費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項目管理人員來權衡時間與成本及質量的優先級。眾所周知,項目先期的偏差量會在項目的中后期成幾何倍數的放大,變更的代價會隨著項目的推進而越來越大,“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道理會在項目早期的決策和項目的偏差糾正中體現。在這種情況下,項目管理人員一般會適當延長該階段的時間來充分掌握項目的具體需求,由此引起的項目進度滯緩爭取在后續的工作中來彌補。

在項目的執行過程中,新產品導入過程是一個典型的項目階段。新產品開發過程中難免發生不可預料的問題,比如,試制過程中的DFM(DesignForManufacturability可制造性設計)問題,測試過程中測試項覆蓋不全問題,可靠性測試過程中發現參數不滿足設計要求的問題等。而在現階段,市場部對新產品投放市場做客戶方測試的需求很緊迫,質量部對質量的把控也不能放松,研發部對這些問題的改善和產品改版又需要時間。這時候各方的矛盾是很突出,每個部門的需求都合理且緊迫。項目管理人員不能盲目做決定,需要召集各方來協調分析利弊,使項目能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取得項目最合理的階段付成果。比如,市場部延遲進行客戶方測試是否會被競爭對手搶占先機?帶著這些質量問題的產品發出去是否會影響客戶對產品質量的質疑?加大研發力量來解決問題是否會影響到其他項目的進展?增加新的設備是否會增加成本?諸如此類的問題需要整個項目團隊一同來討論分析,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采用加權計算法來取得最后的結論。

當然,對三者的權衡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有些時候所作的決定只是針對該工作的先后邏輯順序的設置安排而已,但這對項目的影響卻是很深遠的。質量、時間和成本三者的關系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很難用量化的尺度實時來衡量,大多數情況下以一個定性的判斷來決定項目的推進方向。如圖3可以看出TQC三者在不同條件下的情況:圖3a說明追求時間進度,縮短項目周期,成本投入則提高,同時付出降低質量的代價。圖3b說明項目在壓縮成本,那么項目周期延長,進度延期,同時也要付出降低質量的代價。圖3c說明項目追求質量水平的提升,那么時間和成本的投入則增加。從TQC的三角形幾何原理可以看出,在一條邊或者兩條邊達到最大值時,另外的邊不可能無限延長來滿足三角形的幾何圖形構成,換言之,企業在項目的投入是有限制的,在投入超過極限的情況下,項目將沒有任何的經濟效益,項目會就此夭折。當然,在項目風險評估的時候會充分考慮到潛在的不可控的因素并提出防控措施,因此,這種情況是極小概率事件。

篇(6)

(1)應當從經濟活動的實際中找尋。經濟法律約束市場經濟活動,也就是保證經濟行為主體的根本利益。經濟法律的制定,包括經濟利益平衡點的制定都是為了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證主體利益。因此,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應當從經濟活動的實際中尋找。經濟活動直接反映了參與主體的利益訴求,只有充分認清經濟活動中,參與主體的利益訴求,才能真正找到確保經濟活動長期繁榮昌盛的利益平衡點。

(2)應當從利益的追溯中確定。利益永遠是經濟活動的最根本目的。利益追溯的規范和約束也是經濟法律的最根本目的。利益平衡分配是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根本條件。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應當與市場經濟中的利益訴求保持一致。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是市場經濟利益的法律表現。

(3)應當符合時代要求和客觀實際。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不是一成不變的。應當隨著時間、空間、政策、主體等活動不斷的發生變化。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處在計劃經濟階段,經濟活動中的利益以服從國家的利益安排為主。而21世紀,我國進入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更應當注重經濟活動中每一個主體的利益。充分發揮法律的作用,使每一個主體都能得到最基本的利益保證,實現權力與義務的平衡。

2.如何追求經濟法律利益平衡

經濟法律的利益與平衡關系與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利益關系緊密關聯。因此,如何找到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實現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就必須要在充分認識當前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基本利益分配的基礎上實施。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以公平、自由、效率、可持續發展為最根本的目標,因此在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的追求過程中,也不能脫離這些基本要求。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

(1)立法部門要充分考慮利益平衡實際。立法部門握有建立健全法律的權利。經濟活動中所有行為的法律規范都出自立法部門。因此立法部門要在充分考慮當前市場經濟實際的情況下,綜合各方因素制定符合市場經濟基本規律的法律。

(2)執法部門要全面反饋經濟法律的不足。經濟法律的實施過程中,執法部門要及時找出法律制定與事實相悖,或者偏頗之處。這樣,執法的過程就成為了糾正經濟法律不足的重要環節。執法過程中,執法部門發現法律中不符合經濟法律利益平衡標準的問題,及時反饋給立法部門。

(3)經濟活動主體充分發揮監督作用。經濟活動的主體是經濟法律的主要規范對象,也是整個經濟活動中的利益訴求主體。因此,經濟活動主體能夠最深刻的感知到經濟活動中的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特別是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問題。經濟活動主體要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對經濟法律中的利益不平衡問題及時反饋。

篇(7)

(1)考核內容。績效評分的內容包括:工作態度考核、管理能力考核、工作能力考核、工作成效考核。其中部門副總經理級以下人員績效評分不包括管理能力考核。

(2)考核流程。績效評分由員工個人自評和他人測評兩個環節組成,其中員工個人自評只用于對照參考,不計入最后得分,其目的在于通過他人測評與個人自評發現差距、尋找改進或提高工作績效的動力。總經理助理級人員和部門負責人由公司領導進行評價和面談,部門副總經理級人員由部門負責人和公司領導進行評價,部門副總經理級以下人員由部門負責人進行評價和面談。人力資源部最后計算評估得分。人力資源部根據考核結果制定職位或職級變動以及年終獎金應用方案,報公司領導審批。

(3)考核計分。考核評分表的各項指標按照四檔評價,比如表現出色為9-10分、表現較好為7-8分、基本滿足要求但有欠缺為6-7分、需要顯著改進為1-5分。考核綜合得分由各考核人的卷面得分與其所占權重綜合計算得出,比如考核部門負責人,那么公司總經理評分占30%、公司分管領導評分占40%、部門其他員工評分占30%;考核部門副總經理級(非主持工作)員工,那么公司分管領導評分占30%、部門負責人評分占40%、部門其他員工評分占30%;考核部門副總經理級以下員工,部門負責人評分占100%。

(4)考核結果運用。員工績效考核結果根據綜合得分劃為四檔,90分以上為優異、80-90分為勝任、60-80為基本勝任但需改進、60分以下為不稱職,具體分檔標準:年度績效考核結果與員工當年年終獎金掛鉤,人力資源部將根據被考核人的考核結果以及工作崗位,審核各部門上報的當年年終獎金分配方案。如分配方案與考核結果背離的,人力資源部將建議部門或直接對分配方案進行調整。分配方案報公司領導審批。員工的職務、職級和薪酬調整原則上依據年度績效考核結果進行,通過績效管理促進員工的職業發展。人力資源部根據年度績效考評結果制訂調整方案。

(二)CMHI公司總部戰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

(1)CMHI公司總部戰略地圖。CMHI公司總部的戰略地圖。

(2)CMHI公司總部平衡計分卡。根據CMHI公司總部年度工作目標和年度工作任務,本文依據戰略地圖中的22個戰略目標確定了“市場占有率”、凈資產收益率”、總部預算費用控制率”等36個評價指標,形成了CMHI公司總部平衡計分卡,如表1所示。

(三)CMHI公司總部人力資源部戰略地圖和平衡計分卡

(1)CMHI公司總部人力資源部職能。第一,人力規劃與分配。根據公司戰略規劃和業務需要,負責制訂和實施公司(含下屬公司)的整體人力資源規劃;承擔公司人力資源委員會辦公室工作;負責公司機構設置和職能劃分,審定公司總部和派出機構的工作職能,以及定崗和定編工作;負責公司人事管理制度、政策和工作流程的制定;負責公司(含下屬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建設,指導、檢查、幫助下屬公司在總部設定的人力資源體系框架下,完善各自的管理體系(含用工制度、勞務派遣和業務外包制度、薪酬體系、考核體系等);檢查和監督下屬公司的人力資源法規、制度、政策的執行情況;負責公司總部員工的日常人事管理工作(含考勤管理),以及公司確認的下屬公司高級管理崗位人員以及公司派出人員的招聘、調配和辭退工作,并按照任職資格標準對調任人員進行考核評估;負責派出董事和監事的人事管理;負責直屬公司人事、財務(財務部參與)和審計部門(內控與審計部參與)負責人的任免審批;第二,考核和評價。負責公司總部員工和公司確認的下屬公司高級經營管理人員以及公司派出人員的考核工作;指導和幫助下屬公司建立與公司總體管理理念一致的考核評價體系;負責公司總部部門關鍵崗位業績指標(KPI)的制訂。第三,薪酬福利;負責總部員工的薪酬管理工作,對總部薪酬體系進行動態維護;審核下屬公司高級經營管理人員的年薪收入;幫助并指導下屬公司建立與其業務及公司整體薪酬理念相吻合的薪酬(含福利)體系,檢查其實施情況;負責審核下屬公司的年度薪酬預算,平衡各下屬公司的薪酬水平,確保相對的競爭性和公平性。第四,人力資源的開發。負責公司人才隊伍建設,并制定計劃和組織實施;負責總部員工、下屬公司高級管理崗位人員和公司派出人員的培訓;指導下屬公司培訓工作,推廣優秀經驗,協調內部培訓資源;組織和實施總部及下屬公司HR從業人員崗位技能培訓。第五,其他。負責人事勞動政策和行業內先進人力資源管理經驗的研究;負責勞資糾紛的協調與處理;負責辦理總部員工因公出國、赴港澳、家屬探親、勞動用工及戶口調入相關手續及證件的管理。

(2)CMHI公司總部人力資源部平衡計分卡體系設計。人力資源部在部門職能的基礎上,結合公司總部的總體戰略目標,來制定本部門的戰略圖和平衡計分卡。第一,人力資源部戰略地圖。第二,人力資源部平衡計分卡。根據CMHI公司總部年度工作目標和年度工作任務,依據人力資源部戰略地圖中的16個戰略目標確定了“人力資本準備度”、“青年骨干人數占比”等16個評價指標,形成了CMHI總部人力資源部平衡計分卡。

(3)個人平衡計分卡體系設計(以人力資源部培訓與發展經理為例)。第一,個人平衡計分卡設計。個人平衡計分卡的目標一般源于部門計分卡目標的承接、分解和基于崗位職能的目標補充。限于篇幅,本案例選人力資源部培訓與發展經理,具體說明個人平衡計分卡的開發過程。第二,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個人績效考核量表設計。績效考核量表是一張用來對考核對象的績效實施評價的管理表格,主要用于對平衡計分卡中的主要衡量指標進行量化考核打分。根據人力資源部培訓與發展經理的平衡計分卡,輔以其他重要事項的考核指標設計考核量表。

篇(8)

只有戰略明確,才可以正確指導企業的決策,使得所有行動都能向同一個方向發展,做到全體員工與管理者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2.績效考核觀念落后

單純強調對行為結果的控制與考核,這大大挫傷了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無法充分發揮企業人力資本的作用。

3.考核指標制定缺乏科學性與實用性,工作效率低下。

選擇什么樣的績效考核指標是績效管理中的又一重大難題,不僅如此,企業應根據自身發展的特點,包括所處的生命周期,結合作業成本管理及風險管理的要求,確定每一個指標所占的比重,正因如此,即使是同一個領域同一個行業,也會因為不同的企業現狀,而有千差萬別的績效考核指標。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完善和發展,一些國有煤炭企業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但忽視了煤炭企業考核指標的差異性,盲目照搬管理模式,不僅沒有為煤炭企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反而使得煤炭企業的發展陷入困境。

4.企業中缺乏必要的溝通體系,績效管理過程中無法進行有效溝

績效管理是一個持續溝通的過程,需要管理者能就戰略目標要求員工上下溝通,使各部門及個人目標始終與之保持一致。目前,煤炭企業的溝通與反饋機制并不十分完善,管理者往往不重視與員工充分溝通,對企業戰略的理解無法得到統一,導致員工不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進而直接影響企業的效率。

5.績效考核體系的發展沒有與企業發展同步,沒能做到與時俱進。

煤炭行業的生命周期明顯,都要經歷建礦、生產、衰落和關閉,隨礦床發現而生,并隨資源耗盡而衰,因而,績效考核體系也應隨著企業的發展而做出相應的調整與完善,一旦一成不變,該體系則如同虛設。

6.安全與環境問題需要得到高度重視,并成為企業績效考評的重要指標。

近幾年煤炭企業大型安全責任事故時有發生,如透水、塌方、瓦斯爆炸事件都為煤炭生產敲響警鐘,這些事故不僅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也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同時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也不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生態戰略,大量的粉塵和廢水排放以及廢氣廢渣對當地生態造成了嚴重影響,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所以將安全與環境指標引入績效考核迫在眉睫。將平衡計分卡應用于國有煤炭企業之中并加以發展,不僅可以兼顧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即重視有形資產又重視無形資產,利用戰略地圖模型這一工具,還可以將整個企業的戰略目標與企業業績評價的指標緊密結合,從而形象突出地展示出各個維度指標間的因果邏輯關系。同時平衡計分卡的方法體系相對固定,也可以對國有煤炭企業的統一指導,改善國有煤炭企業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問題,促使企業形成一套戰略性的指標體系。

二、國有煤炭企業平衡計分卡基本框架的構建與修正

經典平衡計分卡的“平衡”表現在通過從財務、客戶、內部運營以及學習與成長這四個維度實現的財務與非財務衡量方法之間的平衡,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之間的平衡,企業組織外部群體和內部群體之間的平衡,領先指標與滯后指標之間的平衡以及結果指標與動因指標之間的平衡等多個方面的平衡,是相對于傳統評價方法導致的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替整體的情況而言的。但是傳統的平衡計分卡并不符合煤炭企業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無論現在還是將來,對于企業而言能否獲得長期生存與繁榮途徑是考慮并滿足所有重要利益相關者的需求。而一個企業僅僅按照四個維度來關注兩到三個利益相關者仍舊缺乏長期生存和繁榮的必要條件,因為處于不同行業的企業,在同一行業中的不同企業,甚至是同一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要關注利益相關者是不一樣的,從來就不存在能夠放之四海皆準的利益相關者標桿,因此計分卡也不應當存在放之四海皆準的所謂“四個維度模板”,四個維度并不能完全、充分地描述、解釋企業的戰略。在考慮到平衡計分卡適用性的同時,結合國有煤炭企業的具體情況,對經典平衡計分卡進行拓展,加入環境與安全指標,進一步制定出適合我國國有煤炭企業的業績評估體系與戰略管理措施。在確定這五大維度之后,若要明確具體指標及其指標權重,首先要根據企業的發展現狀,結合內外部環境和生產經營條件,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戰略目標的描繪是實施平衡計分卡的邏輯起點。通過對戰略目標進行細化,將每個細化目標明確到每個部門和每個員工,從而設立相對應的績效考評指標,使細化目標同企業的戰略目標達成一致。財務指標作為企業業績評價的“硬指標”,它的設計既要與煤炭企業的發展戰略緊密聯系,又因作為結果因素,而受到另外三個非財務指標(激勵因素)的影響,使財務與非財務指標之間構成一條垂直的因果關系鏈,因而說財務指標是煤炭企業實現愿景的落腳點和歸宿。財務指標的總體目標是滿足股東,實現股東價值的最大化。財務指標能夠直接地衡量出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最終體現股東利益的實現狀況。在平衡計分卡里,其它幾個方面的改善必須要反映在財務指標上,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非財務指標由于其本身的滯緩性,導致短期內無法表現為財務報表的業績增長,甚至還會出現倒退,但這并不影響非財務指標對財務指標的重要作用。在財務指標中,現金流量指標不容忽視。客戶指標是實現財務指標的源泉,是煤炭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用來反映企業如何滿足客戶的需要。作為國有煤炭企業的客戶,他們關心的是運輸成本、交貨效率、產品質量、企業信用等等,平衡計分卡中客戶方面的指標主要有:客戶滿意程度、客戶保持程度、新客戶的獲得、客戶獲利能力、市場份額等。內部運營指標是實現其他四個指標的基礎,公司財務目標的實現,客戶需求的滿足,人員的高效工作以及安全環保生產都需要靠卓越的內部運營流程來支持。而卓越的內部流程需要企業弄清當前和潛在客戶的需求并開發新產品以滿足這些需求。

對于煤炭企業而言,煤炭本身就是產品,要對煤炭進行大的改革和創新在短時間內是無法實現的,而且煤種的創新往往會受到原煤成分的影響。煤炭企業的創新主要是指開采和煤炭加工技術的創新或者是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組合。學習與成長指標與企業的人力資本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各項指標實現的核心力量。我國煤炭企業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人力資本在長時期內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從而沒有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潛在能力。在新的環境形勢下,人力資本潛力的開發已成為我國煤炭企業的一項迫切性任務,人力資本的量化則是人力資本開發的前提,而學習與成長指標的設置是實現這一量化的關鍵。環境與安全指標是落實其余四個指標的要求,是響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體現,同時也是國有煤炭企業應承擔起的一份社會責任。煤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三廢”,如果得不到妥善處理,則會給我們的生存環境帶來巨大的破壞與威脅,而“三廢”的處理問題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產成本以及利潤。煤炭企業事故的高發生率要求煤炭企業把安全作為一項貫穿企業發展的具體要求。這一指標可大致分為三類:污染物產生指標;廢物回收利用指標;礦山生態保護指標。之所以將環境指標以及安全指標合二為一,不僅僅是因為二者有共通之處,更是在控制利用BSC對業績評估所帶來的成本。除此之外,這五大指標下的具體指標設置,必須有重點地對指標進行取舍,應選擇對本企業影響最大的并符合企業現狀的指標,以免給BSC的實施帶來不必要的附帶成本,因此要正確對待成本與效益之間的關系。在構建平衡計分卡的基本框架時,企業要注意所選擇的指標要與企業的戰略目標相關,要為戰略目標的實現服務,一旦脫離戰略單獨存在,也就失去了運用指標的意義。因而,選擇指標要從戰略出發,從戰略實現的要求出發。面對如此之多的指標,企業應該根據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營運情況及外部環境的具體現狀,采用最適合的指標,并以此確定每一個指標應占的比重。這不僅僅是從作業成本管理的角度出發,更是服務于企業的戰略目標以及愿景。企業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經歷著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及衰退期等不同的階段,其戰略目標也會有所不同,因而,平衡計分卡具體指標的設置以及權重的分配也應隨著企業所處時期的不同而進行相應的調整。在運用過程中,要做好指標的量化工作,除財務指標外,其余指標均有定性類指標,則需要根據企業業績及內外部環境等情況加以仔細考慮,完善企業信息系統及反饋系統,充分實現指標的量化。另外,在最后的指標分析過程中,要確定指標類型,常見的指標類型有極大型、極小型、居中型以及區間型,在確定類型之后,將評價指標的類型進行一致化處理。否則,就無法判定綜合評價值是越大越好,或是取值越小越好,也就無法綜合評價各備選方案的優勢。

三、國有煤炭企業平衡計分卡戰略地圖模型的構建

平衡計分卡基本框架只是從靜態的角度解釋了五大維度及其具體指標,并沒有闡述企業在現實使用平衡計分卡的過程中,五大維度是如何相互作用,完成績效評估及戰略管理這一任務。戰略地圖模型也就應運而生。根據羅伯特•卡普蘭(RobertS.Kaplan)和大衛•諾頓(DavidP.Norton)的研究表明,平衡計分卡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代是僅作為績效評價工具的平衡計分卡時期,第二代是平衡計分卡+戰略地圖時期,現在正處于它的第三代平衡計分卡+戰略地圖+戰略中心組織時期。平衡計分卡實現最基礎的績效評價功能,而戰略地圖的出現,將平衡計分卡提升到全新的高度,使之成為行之有效的戰略管理工具,并作為平衡計分卡的核心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是每一個企業都可以成功運用平衡計分卡,它的運用又需要一定的管理基礎及經驗,因而提出了戰略中心組織的概念,它有別于其他一般的組織。因此,根據國有煤炭企業特點以及發展趨勢,應該根據修正后的框架構建新的戰略地圖模板進行績效管理。

篇(9)

框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理論依據,符合我國目前的國情,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關鍵詞:宏觀調控市場調節干預邊界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西安710063)

一、在經濟法語境中國家干預的特質

(一)經濟法語境下"國家干預"的定性

作為一種強力性、非市場性壟斷組織,國家自誕生之日起就介入了社會經濟生活。這種介入可用"干預"、"規制"、"管理"等諸多語詞來表達。"國家干預"則意為國家公權對私權的滲透狀態和對私權主體權益結構的強行改變,是對國家作用于經濟的手段與行為的消化與歸納。經濟法語境下的國家干預應為: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發展,為克服市場失靈而對社會經濟生活的介入。這種介入不是直接為了建立、促進自由市場機制的自身發展,而是"為了改變、校正其自身的發展"。毋庸置疑,經濟法語境中的國家干預,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論證,而非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論證,意在反對計劃與集權的回歸。"背離市場價值的干預,只有導致回到過去那種事實上證明行不通的高度集中的體制上去。"①

(二)經濟法語境下國家干預的特質

從某種視角分析,民法、行政法、經濟法都是國家公權對私權予以干預的法律。不過,"行政法是關于國家權力的法律,民法是關于市場與人的法律,經濟法是關于市場與國家相結合的法律"。要把握好經濟法語境中國家干預的特質,還得在民法、行政法、經濟法的對比中進行。筆者認為,三部門法中國家干預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差異性:從干預原因分析,在主張私法自治和市場主體理性的民法中,私權主體濫用權利而對其他民事主體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侵犯,即為其中國家干預的邏輯起點。②行政法主張國家本位,擔憂行政相對人不履行對國家應盡法定義務而施行國家干預。經濟法中國家干預源于市場缺陷引起的市場失靈,且為市場機制自身所不能解決的。從干預目標分析,經濟法倡導國家干預則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從干預理念分析,民法仍倡導人本主義、自由主義,弘揚私權自治而對抗公權對私權的侵犯,國家干預僅限于私權濫用的狹小領域。基于社會本位的經濟法在賦予國家公權干預私權的同時,為維護私權的合理存在而控制公權于合理限度。此外,經濟法語境下國家干預是雙向干預。"國家存在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但國家也是人為經濟衰退的根源。"從某種角度講,國家干預可表達為國家暴力在"合法外衣"掩蓋下對個體和自由的藐視和踐踏,國家干預有泛化和異化危險。怎么來防范呢?干預主體不能成為市場利益的競爭者與利益訴求者,"干預者只能作為市場利益關系的外部人與調整者,不是利益的內在者",讓法律限制干預者的利益訴求。

二、國家干預邊界之判定

(一)邊界定性及界定的必要性

邊界是不同事物的界限,是非此即彼的基點。國家干預的邊界即為"國家在經濟自主和國家統制的邊界條件或臨界點上所作的一種介

入狀態"。干預邊界既是克服政府失靈與政府失誤、避免國家干預異化和"三位"現象的必要條件,又是經濟法基本理念和制度框架的關鍵性要素之一。實際生活中,邊界的過于模糊和彈性致使"市場失靈"成為干預主體恣意干預的借口,從反面印證了國家干預邊界判定標準設立的必要性。③

(二)邊界判定的標準國家干預的邊界內含有干預范圍、干預對象、干預程度三層含義。

筆者認為,干預范圍意指將國家干預嚴格限定在市場失靈領域;干預對象意指市場失靈領域僅有部分對象適于國家干預;干預程度意指對適于干預的對象也只能適可而止。國家干預的前提是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源于市場缺陷。實際生活中,市場缺陷復雜多變,且場失靈與政府失靈交錯并存,不易識別。對于市場缺陷,不同學者有不同劃分標準。市場固有的缺陷包括理想條件下的市場缺陷和正偏離理想條件下的市場缺陷。鑒于現實市場中不完全信息、不完全市場、不完全競爭為常態,理想條件下的市場缺陷根本不存在,市場固有的缺陷與正常偏離理想條件下的市場缺陷的外延基本一致。④無疑,國家干預的理想范圍即為市場固有缺陷或正常偏離理想條件下的缺陷。轉型期國家干預范圍應嚴格限定在市場發育不良導致的市場缺陷和正常偏離理想條件的市場缺陷或市場固有的缺陷之內且隨著市場的逐步發育與完善,公權應漸次淡出市場發育不全導致的市場缺陷。

三、目前國家干預的現狀

國家和市場在一定條件下本可相互替代,但忽略條件限制,強化公權對市場的替代必然導致"全能型政府"的產生。國家的經濟職能多異化為追求部門、地區和個人利益",越位""、錯位"、"缺位"現象較為普遍。在具體的經濟生活中,政府承載"雙重身份",造成了政府產權與私人產權在行政軌道上運行,采取非正當程序,屢屢侵犯私有產權,既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的基本原則,又降低了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效率。其緣由為公權代表者"把他們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建立和保衛地盤上,而不是在管理上下功夫"。"人們過去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鑒于"全能政府"固有慣性與既得利益集團的抵抗,國家干預泛化、異化情形還將繼續。⑤四、完善國家國家干預體系,提高國家干預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國家干預的順利展開,要依托于有效的國家干預體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國家經濟發展計劃、宏觀經濟政策等相互配合,構成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家干預體系的基本內容。通過深化各項改革,逐步完善這一國家干預體系,是保證國家干預的有效性的必要條件。為了進一步完善政府的國家干預體系,健全國家干預手段,提高我們國家干預的水平,中央強調,一是必須進一步深化財政、稅收、金融和投資體制改革;二是要注意對癥下藥,即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各項宏觀經濟政策;三是在具體實施時,要注意區別對待,掌握控制好各項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杠桿實施的力度。

五、結束語

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健全和嚴格市場準入制度。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構建和諧社會不能沒有國家干預,但這里的干預是只是適度干預。它必須遵循以下原則:國家干預和市場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干預方向要正確;干預的方式要恰當;干預時機要合適;干預范圍要適當,⑥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使兩者既能互動,又能取得平衡。

注釋:

①程寶山著:《經濟法基本理論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9

月第1版

②邱本著:《宏觀調控法論》中國工商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③漆多俊著:《經濟法基礎理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④戚聿東:《中國現代壟斷經濟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

社,1999年

⑤王全興:《經濟法基礎理論專題研究》,載《法商研究》2001年第

4期

⑥徐增陽:《和諧社會的政治均衡》,《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5

年1期。

參考文獻:

[1]程寶山著:《經濟法基本理論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9

月第1版

[2]邱本著:《國家干預法論》中國工商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3]王全興:《經濟法基礎理論專題研究》,載《法商研究》2001年第

4期

[4]應飛虎:《論均衡干預》【J】,《政治與法律》2001年第三期

[5]《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6]漆多俊著:《經濟法基礎理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7]漆多俊著:《國家干預法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2002年1月第

1版

[8]薛克鵬.經濟法的定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篇(10)

微博掀起了140字符信息傳播的狂歡。即時、傳播迅速、互動性強、可定制等特點,使微博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扮演起不可小覷的角色。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手段,極低的準入門檻為公民新聞提供一個新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微博者完成了向公民記者身份的轉變,微博時代的到來也標志著我國公民新聞傳播進入新時代”①。一方面,微博可以傳播正面聲音,反映社情民意,提供豐富信息,進行社會監督,積極服務社會;另一方面,傳播者的魚目混雜和“把關人”的缺失,也使得非理性聲音大面積快速傳播,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一、微博平臺中新聞倫理的失衡

1、假消息、假新聞蔓延

微博平臺中,人人都是記者。在平民話語權得到伸張的今天,“有話要說”的人越來越多。人人都可以傳遞信息,虛假信息和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信息得到大量傳播;另外,微博平臺中碎片化的信息文本和140字的小信息容量很難客觀全面傳達信息,信息傳播者的匿名性加劇了“事后問責”的難度,這使得微博成為謠言和假新聞滋生的溫床,各種虛假信息井噴式爆發。溫州列車追尾事故發生后,“重大事故死亡人數上限為35人,否則領導撤職”的假新聞就首先在微博上。2011年的日本地震中,配有電視英文直播和中文滾動字幕截圖的“日本漫畫家年會賓館被地震震垮,尾田榮一郎、鳥山明等集體遇難”的虛假消息進一步證明了許多假新聞都是始于微博并盛傳于微博,微博儼然成為一些假消息的生產基地。

2、新聞侵權現象頻發

作為信息和傳播的平臺,微博的交互性很強。它具有關注、轉發、評論、私信等功能,這些功能為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與溝通提供了便利。在這種極為便利的信息傳播環境中,傳播者很容易行使“監督權利”,扮演道德糾察員的角色,對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件展開猛烈抨擊。同時,通過粉絲群對信息編輯、收藏、轉發、評論,結成強大的輿論聯盟,在微博平臺上掌握絕對的話語權,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其中不乏熱心網友,通過人肉和微博等多種渠道,找出當事人的詳細資料,包括照片、工作單位等個人隱私信息,在網絡上大肆傳播,進行各種人身攻擊,嚴重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和名譽權。2011年圣誕節前夕,“丈夫和小三逼死原配”的消息在微博中以爆炸的速度傳播,事件中三個當事人的微博粉絲數量成倍增加,其中丈夫和小三的照片被廣大網友翻出,并被標注上“負心漢”和“小三”的字眼,網友評論中常見“不要臉”、“狗男女”等字眼,同時當事人的工作單位、工號、QQ號、工作單位聯系方式等信息也被網友翻出,在網絡上瘋狂流傳,更有網友直接通過聯系方式對當事人進行各種騷擾,這些行為嚴重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和名譽權。

3、不良信息擴散

微博的信息傳播是即時的,這種“即時”將信息傳播帶入了“秒時代”,但“即時上傳”的信息其編寫方式也存在嚴重的缺陷。因為缺少相應的“把關人”,加之部分網友極強的獵奇心理和逆反心理,微博平臺成為傳播謠言、宣揚暴力、性丑惡、地域歧視等的不良場所。在微博平臺上,直接展現暴力、血腥、災難、痛苦的照片和視頻成為微博主增加粉絲數量的手段之一。另外,隨著微博上討論交鋒的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微博用戶參與其中,討論中的信息表達頻繁出現暴力和威脅等不良信息。更令人擔憂的是,“在虛擬現實中的威脅和恫嚇,開始轉變為現實暴力行為,甚至一些實名認證的人士也參與這種暴力”,并將其作為擴大影響力和傳播效果的途徑之一。這樣的言論表達,不僅導致針對事件個人侵權行為的發生,而且會對整個國家的的言論表達空間造成極壞的影響。

二、微博平臺上新聞倫理的構建

隨著公民記者群體的不斷壯大,微博在信息傳播和輿論監督方面的巨大優勢已經初現端倪,“在一些突發性事件及公共事件中,微博展示了其獨特的魅力,它不僅成為公共輿論的‘發聲地’,更成為新聞事件的‘發生地’”②。比如動車事故、郭美美、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李娜奪冠、小悅悅、李雙江兒子打人等事件。如何保證微博平臺中的公民記者的信息傳播走出情緒化和非理性的困局,充分發揮微博的媒體功能,成為真正影響歷史進程的“微力量”,在當前的微博管理和建設中顯得越發重要。

1、推行微博實名制

“微博實名制”在網絡上已經引起激烈爭論,部分人認為實名制搶占了網民最后一塊自由言論的陣地。盡管微博實名制可能會對用戶的活躍度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從長遠看,卻有利于提升微博媒體營銷價值和用戶的內容自律,促進微博平臺上信息的理性傳播。但是,在推行實名制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兩個問題:首先,微博實名制的前提應該是保障用戶個人信息安全和合理的言論自由,保障網絡言論輿論環境的寬松和網民輿論監督的安全性。其次,微博實名制要有一個緩沖期,在實名制營銷中,加強對于實名制用戶微博使用特權的宣傳,盡量削弱宣傳中的政策強制性,以防引起網友的抵觸心理。比如新浪微博中的“微博達人”和“加V用戶”,均要求實名制認證,網友對此并沒有明顯的抵觸心理,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2、提升網民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③在微博平臺上,網民不僅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承擔著信息的生產和再傳播任務。因此,提高網民的信息生產能力和選擇質疑能力,加強信息傳播者的責任意識對于當前微博平臺上新聞倫理的構建至關重要。

提升媒介素養,應該以網民自律教育為中心,輔助以社會教育和第三方監督,培養網民的責任意識:既要對自己的信息負責,又要對自己轉載的信息負責。由于具備明顯的群體特征,這種自律教育應該針對不同群體的網民進行有區別的教育引導。2011年9月27日,孔子迷“新儒家小子”在其微博上倡導“中國網民自律日”,倡議廣大網民以實際行動響應“自律公約”,牢記“互聯即互愛”原則,發揚“愛TA精神”為構建和諧健康的網絡,凈化網絡環境做出貢獻。該倡議一經發表,即刻引起強烈反響,得到多數網友的支持和轉播。這種方式借助網絡平臺以適合年輕人的方式展開,非常符合微博用戶年輕化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3、加強運營商倫理意識,提高從業者職業素質

作為微博平臺上信息傳播的“把關人”,微博運營商的職業道德建設對于新聞倫理的構建至關重要。運營商的職業道德建設應該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為最終目標,逐步建立和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和工作流程,制定自律規范,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提高自律意識,做好信息的“把關人”。同時,要加強對從業人員,特別是網站負責人和主要管理人員在法制、媒介素養等方面的教育培訓,提升其網站管理的主動性和科學性。此外,運營商還可以借助網民力量,加強網民內部的監督,比如新浪微博推出的“微博打假”,平衡網絡空間信息數量和質量的落差,實現網民、企業和國家監督力量的良性互動,凈化信息傳播環境。

4、立法規范網絡環境,推進微博法制化進程

立法規范網絡,就是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通過多種手段,保障網絡的優勢得到最大的發揮,維護全社會的秩序和利益。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微博言論納入法制化環境中,加大對于微博上的謊言、謠言、誹謗侮辱他人等侵權行為和不良商業競爭等行為的整治力度,凈化微博平臺上信息傳播的不良風氣。其次,要善于借助網絡微博等新型媒介搭建法制平臺,一方面通過互動進行普法教育,影響、教育、引導網民抵制信息傳播中的侵權行為;另一方面通過微博平臺,建立網上“公檢法”,增強網民與法制部門的互動,,隨時糾正各種不良信息和違法傳播行為,推進微博的法制化進程。

結語

作為新興的信息傳播手段,微博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是微博平臺上的信息傳播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新聞倫理在網絡新環境中逐漸失衡。因此,只有不斷推進網絡環境中新聞倫理建設,才能不斷凈化微博平臺中新聞傳播的環境,提高新聞質量,使之在信息傳播和社會監督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①張羽、侯逸君,《公民新聞傳播中的微博假新聞現象探析》,《今傳媒》,2011(2)

②張頤武,《微博暴力是互聯網災難》,《環球時報》,2011年12月4日

上一篇: 工程師職稱評定論文 下一篇: 創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日韩欧洲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 日韩中文字幕第二页 | 亚洲少妇另类视频 | 久久人人爽爽人人爽爽aⅤ 亚洲图片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