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動技術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2 17:33: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制動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制動技術論文

篇(1)

一、引言

在通用變頻器、異步電動機和機械負載所組成的變頻調速傳統系統中,當電動機所傳動的位能負載下放時,電動機將可能處于再生發電制動狀態;或當電動機從高速到低速(含停車)減速時,頻率可以突減,但因電機的機械慣性,電機可能處于再生發電狀態,傳動系統中所儲存的機械能經電動機轉換成電能,通過逆變器的六個續流二極管回送到變頻器的直流回路中。此時的逆變器處于整流狀態。這時,如果變頻器中沒采取消耗能量的措施,這部分能量將導致中間回路的儲能電容器的電壓上升。如果當制動過快或機械負載為提升機類時,這部分能量就可能對變頻器帶來損壞,所以這部分能量我們就應該考慮考慮了。

在通用變頻器中,對再生能量最常用的處理方式有兩種:(1)、耗散到直流回路中人為設置的與電容器并聯的“制動電阻”中,稱之為動力制動狀態;(2)、使之回饋到電網,則稱之為回饋制動狀態(又稱再生制動狀態)。還有一種制動方式,即直流制動,可以用于要求準確停車的情況或起動前制動電機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不規則旋轉。

在書籍、刊物上有許多專家談論過有關變頻器制動方面的設計與應用,尤其是近些時間有過許多關于“能量回饋制動”方面的文章。今天,筆者提供一種新型的制動方法,它具有“回饋制動”的四象限運轉、運行效率高等優點,也具有“能耗制動”對電網無污染、可靠性高等好處。

二、能耗制動

利用設置在直流回路中的制動電阻吸收電機的再生電能的方式稱為能耗制動。

其優點是構造簡單;對電網無污染(與回饋制動作比較),成本低廉;缺點是運行效率低,特別是在頻繁制動時將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且制動電阻的容量將增大。

一般在通用變頻器中,小功率變頻器(22kW以下)內置有了剎車單元,只需外加剎車電阻。大功率變頻器(22kW以上)就需外置剎車單元、剎車電阻了。

三、回饋制動

實現能量回饋制動就要求電壓同頻同相控制、回饋電流控制等條件。它是采用有源逆變技術,將再生電能逆變為與電網同頻率同相位的交流電回送電網,從而實現制動。回饋制動的優點是能四象限運行,如圖3所示,電能回饋提高了系統的效率。其缺點是:(1)、只有在不易發生故障的穩定電網電壓下(電網電壓波動不大于10%),才可以采用這種回饋制動方式。因為在發電制動運行時,電網電壓故障時間大于2ms,則可能發生換相失敗,損壞器件。(2)、在回饋時,對電網有諧波污染。(3)、控制復雜,成本較高。四、新型制動方式(電容反饋制動)

1、主回路原理

整流部分采用普通的不可控整流橋進行整流,濾波回路采用通用的電解電容,延時回路采用接觸器或可控硅都行。充電、反饋回路由功率模塊IGBT、充電、反饋電抗器L及大電解電容C(容量約零點幾法,可根據變頻器所在的工況系統決定)組成。逆變部分由功率模塊IGBT組成。保護回路,由IGBT、功率電阻組成。

(1)電動機發電運行狀態

CPU對輸入的交流電壓和直流回路電壓νd的實時監控,決定向VT1是否發出充電信號,一旦νd比輸入交流電壓所對應的直流電壓值(如380VAC—530VDC)高到一定值時,CPU關斷VT3,通過對VT1的脈沖導通實現對電解電容C的充電過程。此時的電抗器L與電解電容C分壓,從而確保電解電容C工作在安全范圍內。當電解電容C上的電壓快到危險值(比如說370V),而系統仍處于發電狀態,電能不斷通過逆變部分回送到直流回路中時,安全回路發揮作用,實現能耗制動(電阻制動),控制VT3的關斷與開通,從而實現電阻R消耗多余的能量,一般這種情況是不會出現的。

(2)電動機電動運行狀態

當CPU發現系統不再充電時,則對VT3進行脈沖導通,使得在電抗器L上行成了一個瞬時左正右負的電壓(如圖標識),再加上電解電容C上的電壓就能實現從電容到直流回路的能量反饋過程。CPU通過對電解電容C上的電壓和直流回路的電壓的檢測,控制VT3的開關頻率以及占空比,從而控制反饋電流,確保直流回路電壓νd不出現過高。

2、系統難點

(1)電抗器的選取

(a)、我們考慮到工況的特殊性,假設系統出現某種故障,導致電機所載的位能負載自由加速下落,這時電機處于一種發電運行狀態,再生能量通過六個續流二極管回送至直流回路,致使νd升高,很快使變頻器處于充電狀態,這時的電流會很大。所以所選取電抗器線徑要大到能通過此時的電流。

(b)、在反饋回路中,為了使電解電容在下次充電前把盡可能多的電能釋放出來,選取普通的鐵芯(硅鋼片)是不能達到目的的,最好選用鐵氧體材料制成的鐵芯,再看看上述考慮的電流值如此大,可見這個鐵芯有多大,素不知市面上有無這么大的鐵氧體鐵芯,即使有,其價格也肯定不會很低。所以筆者建議充電、反饋回路各采用一個電抗器。

(2)控制上的難點

(a)、變頻器的直流回路中,電壓νd一般都高于500VDC,而電解電容C的耐壓才400VDC,可見這種充電過程的控制就不像能量制動(電阻制動)的控制方式了。其在電抗器上所產生的瞬時電壓降為,電解電容C的瞬時充電電壓為νc=νd-νL,為了確保電解電容工作在安全范圍內(≤400V),就得有效的控制電抗器上的電壓降νL,而電壓降νL又取決于電感量和電流的瞬時變化率。

(b)、在反饋過程中,還得防止電解電容C所放的電能通過電抗器造成直流回路電壓過高,以致系統出現過壓保護。

3、主要應用場合及應用實例

正是由于變頻器的這種新型制動方式(電容反饋制動)所具有的優越性,近些來,不少用戶結合其設備的特點,紛紛提出了要配備這種系統。由于技術上有一定的難度,國外還不知有無此制動方式?國內目前只有山東風光電子公司由以前采用回饋制動方式的變頻器(仍有2臺在正常運行中)改用了這種電容反饋制動方式的新型礦用提升機系列。

篇(2)

2構建“四階遞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可以依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和不同學院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自2011年起,學院先后與數家業內知名企業簽署“訂單”培養協議。依托訂單合作企業,以工作過程為載體,建立“四階遞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四階遞進”是指職業能力培養分解為四個階段逐級進階,即第1、2學期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完成專業基礎能力培養;第3、4學期校企交替進行,完成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第5學期校企交替進行,完成協崗能力訓練;第6學期到企業進行頂崗能力實習“。工學結合”是指第1、2學期利用校企共建的移動通信綜合實訓平臺,開展“教學做一體”的仿真實訓;第3、4學期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擔任指導教師,開展“教學做一體”的全真實訓;第5學期在企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協助完成基本崗位工作;在第6學期在校外實習基地開展頂崗綜合實習。

3設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通過對移動通信運營商、移動通信設備供應商、移動代維公司等企業實地走訪及畢業生的跟蹤調研,確定移動通信行業面向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崗位群。邀請企業技術人員與校內專家組一起對崗位群進行分析,歸納整理典型工作任務。基于這些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從業所需的職業能力,典型工作任務分解過程如表1所示。再將這些職業能力按照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進行分類、匯總,并以此為依據構建移動綜合職業能力課程體系。由于移動系統有GSM/WCDMA/CDMA2000/TD-SCDMA等,需要從典型崗位任務推演到各系統的典型工作任務,選取崗位工作技能為邏輯載體,分別以對象系統、工作順序為線索,提煉學習領域課程,形成專業核心課程。

4實施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

依托實訓條件,創設情境,實施專業核心課“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啟發學生思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各子項目任務,利用情境進行真實配置、在線實際處理,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興趣,并在教學做的過程中鍛煉協作、分析、整理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豐富教學案例視頻,展現特色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結合實踐,收集整理更多案例素材,制作更多的實際案例教學視頻,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利用專業教學資源信息化,建成開放、共享的專業與課程資源庫,可隨時學習自學。搭建資源服務平臺,為院校、教師、學生和企業從業人員提供服務,移動通信技術專業教師、學生和從業人員,免費共享個性化學習。改變傳統的反饋及測試方式,提高學習質量,激發學生創新思維。通過專業資源平臺在線答疑,反饋信息。

篇(3)

1引言

信息時代的高新技術流向傳統產業,引起后者的深刻變革。作為傳統產業之一的機械工業,在這場新技術革命沖擊下,產品結構和生產系統結構都發生了質的躍變,微電子技術、微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使信息、智能與機械裝置和動力設備相結合,促使機械工業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機電一體化技術革命。

隨著計算機技術、電子電力技術和傳感器技術的發展,各先進國家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層出不窮。機床、汽車、儀表、家用電器、輕工機械、紡織機械、包裝機械、印刷機械、冶金機械、化工機械以及工業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等許多門類產品每年都有新的進展。機電一體化技術已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它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工作效率、節約能源、降低材料消耗、增強企業競爭力等方面起著極大的作用。

在機電一體化技術迅速發展的同時,運動控制技術作為其關鍵組成部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國內外各個廠家相繼推出運動控制的新技術、新產品。本文主要介紹了全閉環交流伺服驅動技術(FullClosedACServo)、直線電機驅動技術(LinearMotorDriving)、可編程序計算機控制器(ProgrammableComputerController,PCC)和運動控制卡(MotionControllingBoard)等幾項具有代表性的新技術。

2全閉環交流伺服驅動技術

在一些定位精度或動態響應要求比較高的機電一體化產品中,交流伺服系統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中數字式交流伺服系統更符合數字化控制模式的潮流,而且調試、使用十分簡單,因而被受青睞。這種伺服系統的驅動器采用了先進的數字信號處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可以對電機軸后端部的光電編碼器進行位置采樣,在驅動器和電機之間構成位置和速度的閉環控制系統,并充分發揮DSP的高速運算能力,自動完成整個伺服系統的增益調節,甚至可以跟蹤負載變化,實時調節系統增益;有的驅動器還具有快速傅立葉變換(FFT)的功能,測算出設備的機械共振點,并通過陷波濾波方式消除機械共振。

一般情況下,這種數字式交流伺服系統大多工作在半閉環的控制方式,即伺服電機上的編碼器反饋既作速度環,也作位置環。這種控制方式對于傳動鏈上的間隙及誤差不能克服或補償。為了獲得更高的控制精度,應在最終的運動部分安裝高精度的檢測元件(如:光柵尺、光電編碼器等),即實現全閉環控制。比較傳統的全閉環控制方法是:伺服系統只接受速度指令,完成速度環的控制,位置環的控制由上位控制器來完成(大多數全閉環的機床數控系統就是這樣)。這樣大大增加了上位控制器的難度,也限制了伺服系統的推廣。目前,國外已出現了一種更完善、可以實現更高精度的全閉環數字式伺服系統,使得高精度自動化設備的實現更為容易。其控制原理如圖1所示。

該系統克服了上述半閉環控制系統的缺陷,伺服驅動器可以直接采樣裝在最后一級機械運動部件上的位置反饋元件(如光柵尺、磁柵尺、旋轉編碼器等),作為位置環,而電機上的編碼器反饋此時僅作為速度環。這樣伺服系統就可以消除機械傳動上存在的間隙(如齒輪間隙、絲杠間隙等),補償機械傳動件的制造誤差(如絲杠螺距誤差等),實現真正的全閉環位置控制功能,獲得較高的定位精度。而且這種全閉環控制均由伺服驅動器來完成,無需增加上位控制器的負擔,因而越來越多的行業在其自動化設備的改造和研制中,開始采用這種伺服系統。

3直線電機驅動技術

直線電機在機床進給伺服系統中的應用,近幾年來已在世界機床行業得到重視,并在西歐工業發達地區掀起"直線電機熱"。

在機床進給系統中,采用直線電動機直接驅動與原旋轉電機傳動的最大區別是取消了從電機到工作臺(拖板)之間的機械傳動環節,把機床進給傳動鏈的長度縮短為零,因而這種傳動方式又被稱為"零傳動"。正是由于這種"零傳動"方式,帶來了原旋轉電機驅動方式無法達到的性能指標和優點。

1.高速響應由于系統中直接取消了一些響應時間常數較大的機械傳動件(如絲杠等),使整個閉環控制系統動態響應性能大大提高,反應異常靈敏快捷。

2.精度直線驅動系統取消了由于絲杠等機械機構產生的傳動間隙和誤差,減少了插補運動時因傳動系統滯后帶來的跟蹤誤差。通過直線位置檢測反饋控制,即可大大提高機床的定位精度。

3.動剛度高由于"直接驅動",避免了啟動、變速和換向時因中間傳動環節的彈性變形、摩擦磨損和反向間隙造成的運動滯后現象,同時也提高了其傳動剛度。

4.速度快、加減速過程短由于直線電動機最早主要用于磁懸浮列車(時速可達500Km/h),所以用在機床進給驅動中,要滿足其超高速切削的最大進個速度(要求達60~100M/min或更高)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也由于上述"零傳動"的高速響應性,使其加減速過程大大縮短。以實現起動時瞬間達到高速,高速運行時又能瞬間準停。可獲得較高的加速度,一般可達2~10g(g=9.8m/s2),而滾珠絲杠傳動的最大加速度一般只有0.1~0.5g。

5.行程長度不受限制在導軌上通過串聯直線電機,就可以無限延長其行程長度。

6.運動動安靜、噪音低由于取消了傳動絲杠等部件的機械摩擦,且導軌又可采用滾動導軌或磁墊懸浮導軌(無機械接觸),其運動時噪音將大大降低。

7.效率高由于無中間傳動環節,消除了機械摩擦時的能量損耗,傳動效率大大提高。

直線傳動電機的發展也越來越快,在運動控制行業中倍受重視。在國外工業運動控制相對發達的國家已開始推廣使用相應的產品,其中美國科爾摩根公司(Kollmorgen)的PLATINNMDDL系列直線電機和SERVOSTARCD系列數字伺服放大器構成一種典型的直線永磁伺服系統,它能提供很高的動態響應速度和加速度、極高的剛度、較高的定位精度和平滑的無差運動;德國西門子公司、日本三井精機公司、臺灣上銀科技公司等也開始在其產品中應用直線電機。

4可編程計算機控制器技術

自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第一臺可編程序控制器(ProgrammingLogicalController,PLC)問世以來,PLC控制技術已走過了30年的發展歷程,尤其是隨著近代計算機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它已在軟硬件技術方面遠遠走出了當初的"順序控制"的雛形階段。可編程計算機控制器(PCC)就是代表這一發展趨勢的新一代可編程控制器。

與傳統的PLC相比較,PCC最大的特點在于它類似于大型計算機的分時多任務操作系統和多樣化的應用軟件的設計。傳統的PLC大多采用單任務的時鐘掃描或監控程序來處理程序本身的邏輯運算指令和外部的I/O通道的狀態采集與刷新。這樣處理方式直接導致了PLC的"控制速度"依賴于應用程序的大小,這一結果無疑是同I/O通道中高實時性的控制要求相違背的。PCC的系統軟件完美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它采用分時多任務機制構筑其應用軟件的運行平臺,這樣應用程序的運行周期則與程序長短無關,而是由操作系統的循環周期決定。由此,它將應用程序的掃描周期同外部的控制周期區別開來,滿足了實時控制的要求。當然,這種控制周期可以在CPU運算能力允許的前提下,按照用戶的實際要求,任意修改。

基于這樣的操作系統,PCC的應用程序由多任務模塊構成,給工程項目應用軟件的開發帶來很大的便利。因為這樣可以方便地按照控制項目中各部分不同的功能要求,如運動控制、數據采集、報警、PID調節運算、通信控制等,分別編制出控制程序模塊(任務),這些模塊既獨立運行,數據間又保持一定的相互關聯,這些模塊經過分步驟的獨立編制和調試之后,可一同下載至PCC的CPU中,在多任務操作系統的調度管理下并行運行,共同實現項目的控制要求。

PCC在工業控制中強大的功能優勢,體現了可編程控制器與工業控制計算機及DCS(分布式工業控制系統)技術互相融合的發展潮流,雖然這還是一項較為年輕的技術,但在其越來越多的應用領域中,它正日益顯示出不可低估的發展潛力。

5運動控制卡

運動控制卡是一種基于工業PC機、用于各種運動控制場合(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上位控制單元。它的出現主要是因為:(1)為了滿足新型數控系統的標準化、柔性、開放性等要求;(2)在各種工業設備(如包裝機械、印刷機械等)、國防裝備(如跟蹤定位系統等)、智能醫療裝置等設備的自動化控制系統研制和改造中,急需一個運動控制模塊的硬件平臺;(3)PC機在各種工業現場的廣泛應用,也促使配備相應的控制卡以充分發揮PC機的強大功能。

運動控制卡通常采用專業運動控制芯片或高速DSP作為運動控制核心,大多用于控制步進電機或伺服電機。一般地,運動控制卡與PC機構成主從式控制結構:PC機負責人機交互界面的管理和控制系統的實時監控等方面的工作(例如鍵盤和鼠標的管理、系統狀態的顯示、運動軌跡規劃、控制指令的發送、外部信號的監控等等);控制卡完成運動控制的所有細節(包括脈沖和方向信號的輸出、自動升降速的處理、原點和限位等信號的檢測等等)。運動控制卡都配有開放的函數庫供用戶在DOS或Windows系統平臺下自行開發、構造所需的控制系統。因而這種結構開放的運動控制卡能夠廣泛地應用于制造業中設備自動化的各個領域。

篇(4)

引言

集群通信系統在中國的發展走過了二十多年,從市場應用的角度看,二十多年足足是一個新的技術起步,成熟,甚至被取代的周期。近幾年來針對集群通信方面進行多個專題的討論,從模擬到數字,從共用專網到專用專網,從體制標準到技術創新,從企業研發到市場應用,從社會需求到應急聯動通信等,本論文擬對于數字集群移動通信網絡體制進行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集群通信網絡的概念

集群通信系統是共享資源、分擔費用、向用戶提供優良服務的多用途、高效能而又廉價的先進無線調度指揮系統。對于指揮調度功能要求較高的企、事業、工礦、油田、農場、公安、武警以及軍隊等部門都十分適用,集群通信采用單工或半雙工方式,要求接續時間小于500毫秒,具有調度級別控制等。同時對于集群通信還提出了傳輸集群、準傳輸集群和信息集群的定義。

隨著集群通信的發展和用戶的需求,集群通信也從原來的模擬集群向數字集群過渡。但這種過度并不是簡單的將原來的模擬話音轉換為數字話音和提供數據傳輸功能就可以稱為數字集群了。其實,綜觀國際上提出的數字集群來看,數字集群的標準都是圍繞著用戶的需求而發展起來和提出的。

二、數字集群移動通信網絡的運行

數字集群通信是繼手機、小靈通之后的第三大戰場,正在成為電信領域開發的新重點,運營商、設備商正在展開一場新的角逐。在設計中針對了專業無線用戶的需求,特別適合在政府和商業領域的專網使用。

2.1數字集群通信的標準

TETRA(陸地集群無線電)系統在指揮調度方面應用的比較多,可完成話音、電路數據、短數據消息、分組數據業務的通信及以上業務的直通模式,并可支持多種附加業務。在大區制條件下最大覆蓋半徑56公里。TETRA擴容可以逐步增加模塊化,適用于小、中、大型調度系統;設計組網靈活,既適應于專用調度網,也適應于共用調度網。TETRA話音編碼方式采用代數結構碼本激勵線性預測編碼,具有良好的話音質量,即使在強背景噪聲干擾下也可聽清,話音質量并不像調頻系統那樣隨場強減弱而降低。大量實驗證明,TETRA系統的話音質量比GSM系統好。因此,大量應用于應急、調度、指揮等專網應用系統。

iDEN(集成數字增強型網絡)系統是基于TDMA多址方式的調度通信/蜂窩雙工電話組合系統。它在傳統大區制調度通信基礎上,大量吸收數字蜂窩通信系統的優點,如采用雙模手機方式,增強了電話互聯功能;采用小區復用蜂窩結構,提高了網絡覆蓋能力。選用這種編碼是先進的,但技術公開性不好,價格較貴。但通話質量和保密性都較好。

2.2數字集群系統設備安全

設備是網絡的基礎,設備的安全是保障網絡安全的基礎,只有保證網絡的物理可靠性,才能保證網絡功能、信息的安全性,因此基礎設備的可靠性至關重要。

對于交換機,硬件上應實現關鍵部件的熱備份。軟件上,關鍵的用戶數據、配置數據應當及時、定期進行備份。對于基站系統要考慮其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如射頻干擾、雷擊、抗震性能等。基站系統的備用電源應根據基站覆蓋區的重要程度適當配備,以應變突發事件。系統主備用倒換能力是系統可靠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如倒換時間、倒換過程對正在進行的業務的影響等。完善的監控告警機制可大大提高網絡的可靠性,如系統部件可自我診斷和修復、系統可隔離故障模塊、及時產生告警信息。此外,調度臺、終端存儲了用戶的重要信息,這些設備由用戶控制,應由專人維護,以保證相關用戶信息不被外界竊取。數字集群通信系統是一種特殊的專用通信系統,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對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數字集群通信系統的安全要求要大大高于公眾移動通信系統,所以數字集群通信系統運營者必須從各方面考慮如何增強系統的抗災變能力,如何使系統更安全可靠的傳遞信息。只有全面的重視數字集群通信系統的安全問題,才能使數字集群系統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未來數字集群通信技術發展方向

3.1高安全性

數字集群在基站與手機之間,信息完全依靠無線電波的傳輸,很容易被人們從空中攔截,在通話狀態、待機狀態都會泄密,即使關閉電臺,利用現代高科技,仍可遙控打開,繼續竊聽,從中截取、破壞、調換、假冒和盜用通信信息。

3.2高抗毀性

專業移動通信在使用過程可能遇到惡意破壞的人為因素或雨雪災害的自然因素等影響,導致網絡不能正常工作,因此,未來PPDT系統要求可靠、準確地提供業務,具有高的抗毀性和可用性。通常情況下,系統以集群方式工作;在遭遇危害的極端情況下,系統以故障弱化方式或直通方式工作,保證系統能滿足基本的集群業務需求。

3.3高環境適應性

專業移動通信由于它是用于全球的表層和空間,會遇到各種惡劣的氣候、地形和環境;因此,要求通信裝備必須能抗拒酷暑、嚴寒、狂風、暴雨等惡劣氣候條件;必須適應山岳、叢林、沙漠、河海、高空等三維空間的不同地形環境條件;既可車載船裝,又能背負手持,要經得起各種移動體的安裝機械條件;在嘈雜的噪聲環境,要具有背景噪聲濾除功能,使通話對方聽不見噪聲干擾,話音清晰;在高速行駛時,通信不能中斷,質量不能下降,可支持500km/h的高速運行。

四、結論

集群共網畢竟具有它自身的缺陷,那就是這些共網往往是調度功能要相對弱一些,即使是利用與專網相同的系統來組建的共網,也同樣會相對使得調度功能減弱。那些在公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調度系統由于是在原來的系統協議和結構上增加了調度功能,由于原來的體制、協議和系統結構是以公網的電話業務為主而建立的,要想完全能夠符合專業用戶對專網的需求,應該講目前還是達不到的。

參考文獻:

篇(5)

1問題的提出

隨著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特別是信息技術和智能自動技術在幾乎所有領域對人類勞動的不斷替代,人類勞動正面臨著一場革命,即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勞動開始被排除在經濟過程之外的現象。美國經濟學家杰里米·里夫金認為建立在新技術基礎之上的勞動革命實質上是人類勞動結束的進程。并預言,一個多世紀后,在多數工業化國家,很可能不需要勞動了。…美國的約瀚·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中說:“在信息社會里,價值的增長不是通過勞動,而是通過知識實現的,勞動價值論誕生于工業經濟初期,必將被新的知識價值論所取代。”因此,正確認識新科技革命下知識對勞動價值的作用,進而正確認識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知識性勞動與價值創造

社會生產發展的歷史過程,就是認識知識、積累知識并將知識應用于社會生產的歷史過程,知識經濟及其物化的科學技術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馬克思認為“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這種發展歸根到底總是來源于發揮著作用的勞動的社會性,來源于社會的分工,來源于智力勞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

知識是屬于人的一種對象性的具有客觀內容(信息)的意識形式。它不是人腦天生固有的,而是人通過人腦的意識思維活動對相關對象的觀念掌握。知識作為人類認識客觀事物一種能量的產物,是人類勞動的結晶或勞動成果,而不是人類勞動本身。這種結晶作為“一般人類勞動”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價值實體”。

知識經濟最基本的特征表現為:勞動是創造、創新性的智力勞動,或稱為知識性勞動,這種勞動是創造價值的主要源泉。知識性勞動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知識的形成和掌握需要更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往往表現為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例如,教育是對勞動者提高自身能力素質的投資,而生產知識勞動者包括管理人員、工程師、高熟練程度的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勞動都是這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第二,知識性勞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在知識經濟社會和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的社會效用和它創造價值功能的時間是一致的,社會需要的瞬息萬變和知識更新周期的不斷縮短,使知識性勞動并不是一次性投入,而需要勞動者不斷的學習,不斷獲取已有的更新知識成果。

第三,技術、信息日益成為生產中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在知識產品的生產中最關鍵的要素已經不再是被稱為生產資料的的設備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識能量,它們成為勞動者的資本。正如馬克思所言:“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消耗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直接勞動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學勞動相比,同自然科學在工藝上的應用相比,……卻變成一種從屬的要素。”

3知識經濟下“總體工人”內涵的擴展

馬克思明確提出:“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勞動過程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在一起了。”這表明,勞動既是體力也是智力的支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是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化而實現的。歷史證明,也正是這種分工促使了科技文化的迅速發展和勞動生產力的顯著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也是作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而發揮作用的。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創造價值的勞動不僅僅局限于直接的物質生產領域和物質產品的生產現場,勞動創造價值的方式也進一步社會化和復雜化,大量的知識勞動、科技創新勞動發生在與物質生產間接有關的社會化過程中,承認這些勞動創造價值并沒有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而是對勞動價值論的深化認識。

4服務業與商品價值的創造

第三產業包括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產業,主要是指流通部門和服務部門。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各國的第三產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均呈現經濟服務化的勢頭。服務業勞動力所占的比重也迅速提高,到20世紀90年代,高收入國家的服務業從業人數已上升到總就業人數的60%~70%,其中美國已超過70%。馬克思創立的勞動價值論是針對物質形態的商品生產而言,他在分析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比例關系時,把流通部門和服務部門全免掉了。我們認為這是與馬克思經濟學的方法論有關的。在研究物質生產問題時,把非物質生產問題舍棄掉,著重對物質生產領域的問題進行研究,正是《資本論》中運用的抽象法使然。

篇(6)

第一代的移動通信技術最早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左右出現的,它經歷了大概十幾年的發展時間,在上世紀九十年展結束。它的技術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它的智能化技術很差,業務量較小、沒有很好的通信技術、安全性不高、運行起來很慢而且沒有設定加密的功能。在這一代移動通信系統中,主要采用的是模擬傳輸技術,所以傳輸的效果很差,而且在傳輸中會被其他因素影響,抗干擾力很差。那個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生活也不豐富。所以,只有一少部分人能夠使用這種移動通信設備,并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因此,人們并沒有十分關注這種通信技術的發展。

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特征

第二代的移動通信系統即2G技術,最開始是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出現的,這種技術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彌補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中存在的缺陷,并且擴展相應的功能。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的主要內容是網絡應用邏輯更強,采用立即計費的方式,支持最佳路由,00/1800雙頻段,話語編解碼等是完全兼容的而且速率更強,頻率結構使用的是更高的加密技術,并且在這一代的通信技術中還應用了智能天線技術和雙頻段技術等。這樣就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使業務數量持續的增長。移動通信技術所存在的GSM系統容量不足的缺陷,使GSM功能不斷地得到改善和增強,具備了初步支持多媒體業務的能力。雖然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得到較好的完善,但是2G的移動通信系統,隨著用戶和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頻率資源也己經適應不了,移動通信業務發展的需求,呈現供不應求的趨式,頻率資源也占有率也接近于枯竭,移動通信的語音質量,也不能達到用戶所要求的高質量的標準,對于數據通信速率太低,這個2G無法在真正意義上滿足移動多媒體業務的需求。

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技術,主要是在話音和數據通信速率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改進,通信碼率能夠達到384kb/s,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3G,是現階段正在全力開發的移動通信的系統,這一代移動通信的系統,已經具備了最基本智能特征,應用了智能信號處理技術,智能信號處理單元,多媒體數據通信和話音支持的技術,能夠提供跟前兩代產品相比,所不能提供的多種寬帶信息業務,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具備慢速圖像、高速數據、電視圖像等功能。傳輸速率也比前兩代,移動通信技術有高質量的提高,傳輸速率在用戶靜止時,移動通信速率最大為2Mbps,在用戶高速移動時,移動通信速率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頻帶寬度為5MHz左右。但是,就目前的第三代3G移動通信系統,通信標準總共有三大類CDMA2000、WCDMA、TD-SCDMA,共同組成3G移動通信IMT2000的體系,它們彼此之間存在相互兼容的問題,這就意味著從根本上來說,當前已有的移動通信系統,并不是真正的個人通信和全球通信系統。再進一步地說,目前的3G移動通信系統的頻譜利用率還相當地低,并沒有充分地利用頻譜資源,達到普及和推廣3G移動通信的業務,留下了很大的發展智能移動通信技術的空間。根據移動通信市場發展的需要,和3G移動通信所存在的一些欠缺,目前國際上有不少國家,已經開始研究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也就是我們將要面對的4G移動通信智能系統,這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將從根本上彌補前三代移動通信所存在的不足,成為移動通信系統又一個閃光的亮點,在不斷地研究和發展中,讓更多的用戶認識和接受。

篇(7)

2.虛擬化的應用在機械制造企業利用仿真技術、建立系統模型,能實現自動化技術的虛擬化應用。虛擬化應用綜合了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多媒體技術、并行工程、現代機械制造工藝以及計算機圖形學的綜合利用,是一項系統性技術。在信息技術和計算機仿真技術的共同支撐下,機械制造企業能對生產過程進行模擬和仿真,從而發現其存在的各種問題,切實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縮短產品開發周期,確保產品質量,提升機械產品的市場占有額。

二、自動化技術在我國機械制造中的發展前景

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民族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受機械制造行業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自動化水平偏低,所以企業都在尋求快速發展之路,但是要提高我國的自動化水平,必須循序漸進,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在發展過程中,我們不能不加選擇的照搬國外自動化技術,而要從我國具體國情出發,制定出長期有效的發展規劃,逐步提升我國機械制造行業的自動化水平。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機械制造業的自動化技術尚處于起步階段,自動化水平較低,但是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自動化技術將會越來越多的應用到機械制造領域。機械制造企業要取得長遠發展和進步,就要始終堅持國家的政策導向,時刻以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為導向,順應企業發展形勢,堅持實事求是,引進并借鑒外國先進技術,為我國機械自動化技術的健康、穩定發展奠定基礎,不斷提高機械制造領域的經濟效益,加快實現機械自動化的偉大目標,提升我國機械自動化技術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篇(8)

發動機再制造技術也稱發動機專業修復技術,它主要以舊發動機或不能使用的發動機為原材料通過一系列幾乎完全與新機相同的加工工藝使發動機的零部件恢復尺寸和精度后,重新組裝成完整的發動機的特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將發動機完全拆解、清洗,按照制造原廠家的技術要求對基礎零部件(缸體、缸蓋、曲軸、連桿等)進行檢測和檢查,再按照嚴格的技術要求進行修復,對于易損壞件如軸承、活塞環、活塞、墊片等,在裝配中使用原廠配件,然后組裝成整機,其裝配公差可達到原機裝配水平。

1.2發動機再制造技術的應用價值

3Z+_發動機再制造技術的精髓就在于對原有發動機的有效利用,這正符合了循環經濟的思想。應用這項技術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售后服務層次,增強產品的綜合競爭力。目前,發動機再制造技術主要用于汽車維修行業當中,實施此項技術可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總成互換,縮短汽車大修時間,由過去的幾天時間縮短為現在的幾個小時。同時,實施這種再制造技術后,發動機的工作效益都大幅度提高,有利于減少機動車的排放污染。而且,因為再制造后的發動機總成價格遠低于新機的價格,這在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遏制了非法拼裝車的蔓延。

發動機再制造技術不僅僅只屬于售后服務范疇,而事實上,在發動機的生產環節,再制造技術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在發動機制造廠,應用再制造技術對在線次品進行二次加工后的產品作為維修備件納入售后服務系統,是對主生產線的重要補充。

發動機再制造技術的應用不僅為汽車工業帶來巨大的成本節約,同時也是有利于環境資源再利用的“綠色工程”。

2我國汽車發動機再制造技術的應用現狀

發動機再制造技術在國外已經有了50多年的發展歷史,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制造和服務體系,并且有了一定的規模。如北美發動機再制造協會就是一個專業的發動機再制造組織,其擁有160余家的會員;世界著名的汽車制造廠如福特、通用、大眾、雷諾等或者有自己的發動機再制造廠,或者與其它獨立的專業發動機再制造公司保持固定的合作關系,以對舊發動機進行再制造;德國大眾在50年時間里已再制造發動機720萬臺,銷售的再制造發動機與配套新發動機的比例為9:1,而且再制造發動機的市場份額還在持續地增長

與國外比較,國內進行發動機再制造起步較晚,目前進行發動機再制造的專業公司僅有上海大眾汽車公司和由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與英國ListerPetter公司合資創辦的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等幾家,其每年的生產量也僅限于特定的范圍。顯然,發動機再制造在我國的市場競爭還遠沒有展開,仍然處于起步階段。而近幾年來我國汽車產業迅

中國發動機技術論壇猛發展,目前的汽車生產量和銷售量已經跨入了世界的前4位,市場上的汽車保有量在不斷提高,而且很多在用的車輛也即將進入大修階段。2000年,我國達到報廢標準的汽車共有210萬輛,預計到2010年我國年均汽車報廢量將在200萬輛以上,這些報廢汽車中的發動機絕大多數都有再制造的價值,是一批寶貴的資源。由于應用發動機再造技術比發動機大修在性能價格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因而以發動機再制造取動機大修是今后的必然趨勢,我國進行發動機再制造的市場空間很大。

3我國汽車發動機再制造技術的發展討論

雖然在我國發動機再制造技術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由于應用時間不長,還不成熟,所以國家相關部門必須注意合理地引導與控制,盡量使它規范化、合理化,只有這樣,才能使它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3.1國家政策法規是發動機再制造技術健康發展的理論依據和有力保障

在2006年,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環保總局新的《汽車產品回收利用技術政策》中明確提出:2010年起,我國汽車生產企業或進口汽車總商要負責回收處理其銷售的汽車產品及其包裝物品,也可委托相關機構、企業負責回收處理。在我國銷售的汽車產品在設計生產時,需充分考慮產品報廢后的可拆和易拆解性。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鼓勵合格的拆卸零部件重新進入流通,作為維修零部件裝車使用

中國發動機技術論壇并且,《汽車產品回收利用技術政策》還提出了具體的目標:201O年起,所有國產及進口的M2類和M3類、N2類和N3類車輛的可回收利用率要達到85%左右,其中材料的再利用率不低于80%;所有國產及進口的M1類、N1類車輛的可回收利用率要達到80%。這其中,汽車的核心部件發動機自然是回收再利用的重點。

由此可見,國家是非常重視汽車舊件的回收利用的。發動機再制造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有了國家政策法規的大力支持,就有了健康發展的前提和保障。

3.2消化吸收國外的成功經驗是發動機再制造技術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

國外發動機再制造技術比我國早發展了幾十年,從技術標準、生產工藝、加工設備、到供銷和售后服務,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積累了成熟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且已形成足夠的規模。我們可以借鑒國外一些發展得好的發動再制造企業的成功做法,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相關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規、行業標準等,以促進發動機再制造技術在我國健康快速的發展。我們國家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不也是走的“引進吸收”這條途徑么?這說明消化吸收國外的成功經驗的確是個切實可行而又高效的辦法。

3.3建立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是發動機再制造技術應用與長遠發展的關鍵

目前,雖然我國在政策上支持與鼓勵發動機再制造技術的應用發展,但在我國建立完善的發動機再制造市場體系尚需一段時間,因為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包括法律和法規的完善、制造商責任制的建立、行業準入標準的制定與頒布、再制造發動機技術標準的制定與頒布、嚴格和完備的廢舊發動機回收體系的構建等等。其實這些問題可以歸結為建立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問題。因為質量保障體系建好后,再制造發動機的質量才有可靠保證,它才有存在和發展的意義。質量保障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短時間內難以完善,我認為可以先采取試點、再進行經驗總結推廣的辦法,例如可以在我國兩家發動機再制造技術應用得較早的企業(上海大眾公司和濟南復強公司)進行試點,對他們的質量體系進行分析評價和對他們的再制造發動機產品進行監測,得出對發動機再制造企業的基本要求、再制造發動機技術標準和工藝流程等關鍵數據,從而為國家制定相關的法規提供依據。

4結束語

發動機再制造技術的應用克服了汽車大修中低質、低效、高耗的缺點,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由于它在我國的應用時間不長,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為促進它規范、健康地發展,國家相關部門必須對其加以正確、及時的引導和監管。

參考文獻:

篇(9)

1.1動力學控制變換工藝動力學控制變換工藝流程見圖2。粗合成氣全量進入1#低壓蒸汽發生器副產低壓蒸汽,同時調整水氣比至約0.55后,經氣氣換熱器升溫進入第一變換爐進行變換反應,出口氣體經換熱后,進入1#中壓蒸汽發生器副產中壓蒸汽,降溫后進入第二變換爐繼續變換反應,出第二變換爐變換氣進入2#中壓蒸汽發生器副產中壓蒸汽后,與第一變換爐出口跨線變換氣混合,調整出裝置工藝氣H2/CO,混合工藝氣依次進入2#低壓蒸汽發生器、鍋爐給水預熱器、脫鹽水預熱器回收熱量。動力學控制變換工藝通過適當減少第一變換爐中的催化劑,即控制催化劑裝填量的辦法,能達到控制床層熱點溫度從而達到控制反應深度的目的[6]。但是,由于CO濃度和水氣比都高,反應的推動力太大,催化劑的裝填量只要有少量的變化,就會明顯影響床層的熱點溫度,因此催化劑的用量必須準確,否則會因為反應深度的增加而造成床層“飛溫”的不良結果。如果催化劑的裝填量固定不變,則在裝置開車初期,負荷小或氣量波動時,催化劑裝填量勢必富余,導致粗合成氣反應深度加大而超溫。運用一種新開發的分層進氣變換反應器技術,當生產裝置運行負荷低時,氣體只經過下層進行變換反應,可以避免因為催化劑裝填富余,CO過度反應使床層超溫;當生產裝置運行正常時,氣體可以全部從上段進入或者上段和下段同時進入,以此來滿足生產要求。該工藝主要缺點是:變換反應溫度控制的影響因素較多,催化劑的裝填量、原料氣負荷、水氣比的波動均影響反應溫度,操作控制系統設計較復雜。

1.2熱力學控制變換工藝熱力學控制變換工藝流程見圖3。粗合成氣首先分為兩路,一路進入1#低壓蒸汽發生器副產低壓蒸汽,同時調整水氣比至約0.25后,經氣氣換熱器升溫進入第一變換爐進行變換反應,出口氣體經換熱后,進入1#中壓蒸汽發生器副產中壓蒸汽,降溫后與另一路粗合成氣匯合后經脫毒槽進入第二變換爐繼續變換反應,出第二變換爐變換氣依次進入中壓蒸汽過熱器、2#中壓蒸汽發生器、2#低壓蒸汽發生器、鍋爐給水預熱器、脫鹽水預熱器回收熱量。熱力學控制變換工藝在粗合成氣主路設置非變換旁路跨越第一變換爐,再與另一路經第一變換爐的低含水量變換氣混合后進入第二變換爐反應,可穩定調控水氣比,且無需補充蒸汽調整水氣比,節約能耗效果顯著。第一、二變換爐催化劑裝填量均為足量,都按照接近反應平衡控制變換深度進行設計,結合粗合成氣旁路、主路流量比值控制及第一變換爐之前設置蒸汽發生器,運行負荷變化時不需要調整;且由于反應平衡控制的特點,在不同運行負荷下第一變換爐發生甲烷化反應的風險很小。該流程應注意的是,運行過程特別是開工導氣初期,由于操作或調整不當出現水氣比過低而容易導致甲烷化超溫發生。此時可根據床層溫度適當調整第一變換爐水氣比,控制床層熱點溫度不高于380℃,避免甲烷化的發生。在運行末期,可以通過適當減小進入第一變換爐的氣量或者適當提高第一變換爐反應器入口的水氣比,來維持較高的CO轉化率,使裝置仍能夠穩定運行。此工藝操作過程簡單,兼顧了第一、二變換爐反應器的溫度控制和水氣比要求,既很好地控制了第一變換爐反應器的熱點溫度,又使第二變換爐反應器入口氣體在降溫的同時提高了水氣比。

2分析比較

兩種工藝有相似之處,即均采用了降低原料粗合成氣中水氣比的方法。究其原因,一方面制甲醇其水氣比是過剩的,節能效果顯著;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變換反應的劇烈程度,增強了裝置的穩定性和可操作性。不同的是第一變換爐變換反應控溫方式的差異,動力學控制變換工藝是減少催化劑裝填量,使變換未反應完全即送出第一變換爐,而熱力學控制變換工藝是變換反應達到平衡后送出第一變換爐。

2.1技術參數表1是兩種工藝的主要技術參數對比,從表1中可知,兩種工藝均能滿足生產要求。兩種工藝經廢熱鍋爐后,降低第一變換爐進口的水氣比,因各自控溫方式的不同而產生較大差異。且2個變換爐進口溫度、床層熱點溫度呈現出不同的高低分布。動力學控制變換工藝2個爐進口溫度均較高,床層熱點溫度前高后低。熱力學控制變換工藝2個爐進口溫度均較低,床層熱點溫度前低后高。比較而言,較低的進口溫度有利于催化劑的升溫還原操作和使用壽命的延長,也便于換熱流程的組建,而且變換工藝的控溫關鍵是第一變換爐,第一變換爐較低的床層熱點溫度可以更有效避免甲烷化的發生。由于兩種工藝變換爐熱點溫度的差異,換熱流程從熱量有效利用的角度考慮,中壓蒸汽過熱器設置位置不同,動力學控制變換工藝中,中壓蒸汽過熱器直接設置在了第一變換爐出口,而熱力學控制變換工藝則設置在了第二變換爐出口。

2.2能耗表2是兩種工藝的主要消耗對比。當生產規模一定時,不同變換工藝的能耗主要體現在蒸汽和工藝余熱上。由表2可知,兩種工藝副產的蒸汽基本相當,低溫位工藝余熱、冷凝液總量、循環冷卻水水量,熱力學控制變換工藝略多,此結果是由于熱力學控制工藝進入變換系統的總水氣比略高于動力學控制工藝。兩種工藝均采用了前置廢熱鍋爐,并且后續不補充蒸汽或水,變換深度相當,變換產生的整體熱量和冷凝液基本相同,只是熱量及冷凝液的分配有所不同,故由表2可看出兩方案能耗相當。

2.3投資兩種工藝主要設備投資費用見表3。可以看出,變換爐費用因兩種工藝催化劑裝量的不同存在較大差異;各換熱設備因兩種工藝換熱流程、參與換熱工藝氣氣量、平均傳熱溫差等因素存在明顯差異。雖然熱力學控制變換工藝多設置一臺脫毒槽,但動力學控制變換工藝主要設備投資費用比熱力學控制變換工藝多。兩種變換工藝中,第一變換爐催化劑設計使用壽命均為2a,第二變換爐催化劑設計壽命為4a,脫毒槽吸附劑設計使用壽命為4a。綜合以上幾方面的分析比較,兩種變換工藝均能滿足生產要求,能耗相當,在操作穩定性和主要設備投資方面,熱力學控制變換工藝優于動力學控制變換工藝。

篇(10)

人工智能的目的是實現機器智能化發展,通過采用人工研究得出的方法與技術,從而擴大人工的生產能力,推動產業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的產生伴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結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與時俱進。

1.2智能化技術的理論基礎

目前,智能化技術廣泛的應用于精密傳感器、計算機、GPS定位技術等高科技信息工具中。其理論基礎最先于20世紀50年代左右提出并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應用。通過智能化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延伸、擴展以及模擬相關人工作業,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時也保證了工作質量。

1.3電氣工程自動化中智能化技術的特點

智能化技術擁有完善的控制系統,能夠有效的對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從而保證系統的有效運行;通過使用智能化技術能夠簡化電氣工程的控制系統,提高整體運行效率;實現了控制器的無人化超控,減少了人力資本的投入;實現了數據一致性的標準,能夠快速地進行評估工作。

二、智能化技術在電氣化工程中的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不斷進步,智能化技術已逐步應用到電氣工程自動化工作當中。智能化技術的不斷成熟使得其應用領域不斷延伸,目前主要應用于計算機技術中,通過智能化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巧妙結合,在信息傳遞、提高工作質量、改善工作環境以及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中都起到了巨大作用。當下的智能化技術還在不斷發展,它為世界帶來的驚喜仍需展望。

三、智能化技術在電氣工程自動化中的具體應用

1、神經網絡系統。神經網絡系統由定子電流經過電氣動態參數進行辨別控制和轉子速度辨別經過機電系統參數兩個方面構成。在神經網絡系統中,反向學習算法被作為經常使用的方法,在其前饋性的特點之下進行高效運轉,對于控速度、負載轉矩以及時間控制上都有良好的效果。

2、模糊邏輯控制系統。目前,我們所說的模糊邏輯控制系統有效的代替了之前的PID控制器,模糊邏輯控制系統通過其知識庫能夠有效的進行推理決策,實現控制目標。模糊化的形式大多由多種函數表現形式構成,是進行模糊邏輯系統的重要方法。

3、故障診斷及優化設計。智能化技術在電氣自動化中的應用大幅度提高了故障診斷的效率性,由于電氣設施故障本身具有復雜性、隱蔽性、波動大等特點,其診斷效率較低。隨著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不但提高故障診斷的準確性,同時還節省了人力物力資源,使診斷過程快速有效。對于電氣產品的設計領域來說,其內容廣、工序復雜、影響因素多等特點,導致電氣產品涉及領域存在較大困難性。智能化技術的引入,提高了電氣產品的技術含量,不僅能夠有效降低人力勞動強度,同時還縮短了產品設計的時間,推動了電氣工程的發展。

四、智能化技術在電氣工程自動化應用中的發展方向

1、智能化技術在電氣工程自動化應用中的性能發展方向。智能化技術在電氣工程自動化應用中的性能發展方向主要包括了其三高特征,即高速度、高精度、高效化,在電氣工程自動化技術中這是其發展關鍵的部分。我們通常所說的智能化技術主要是指在進行自動化工作時,所采用的智能系統帶有較高的智能化功能,這種功能有效地提高了系統運行效率,從而實現系統的有效改善;另一方面,就是其柔性化。柔性化主要表現在其群控系統和數控系統的柔性化。通過采用智能化技術,能夠有效發揮控制系統的作用,在提高其具體要求的同時,有效監控其信息流和物流的動態變化。

2、智能化技術在電氣工程自動化應用中的功能發展方向。智能化技術在電氣工程自動化應用中的功能發展方向主要包括用戶截面圖形化以及科學計算可視化兩個方面。具體來說,使用用戶截面圖形化方便了用戶操作,同時也實現了對三維立體圖形、模擬圖形等動態圖形的有效追蹤;科學計算的可視化實現了對數據應用的高處理,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上一篇: 高中政治教育論文 下一篇: 畜牧法規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 | 亚洲一级黄不卡在线播放放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网站 | 日本人成在线播放免费不卡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作爱视频 | 亚洲午夜草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