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欣賞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2 17:33: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建筑欣賞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建筑欣賞論文

篇(1)

一、大勢所趨

建筑行業發展電子商務不僅僅是時展的要求和必然趨勢,更是由該行業的地位、自身的特點以及發展趨勢所決定的:

1、建筑行業是國民經濟建設的支柱產業之一,對國民經濟影響很大。

建筑行業的任務主要是實現固定資產投資。建國以來,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每年都有很大增長,改革開放后增長速度和幅度更大。我國1994年至2000年的固定資產投資中約60%是通過建筑行業實現的,而且工程建筑業的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由此可見,建筑行業的發展狀況對國民經濟影響甚大,建筑行業的信息化發展必然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而社會信息化是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所以,建筑行業應該首當其沖地發展電子商務,實現行業信息化。

2、建筑行業的分散性。

建筑行業本身具有分散的性質,并且隨著越來越多國內建筑企業加入到國際競爭的行列,從事國際工程承包事業,更加充分地體現出“分散”的特點:一是可能需要橫跨多個市場,在短時間內切換于不同的工程領域;二是往往是在遠離指揮中心的異地進行生產活動;三是具有復雜的物流,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將比其他行業更加需要且更受益于電子商務,所以建筑業比其他任何行業都有更充分的理由發展電子商務。

3、國際工程承包業務的日益增長以及WTO對我國建筑行業的沖擊

自1985年以來,我國國際工程承包業務以年遞增25%的速度實現了快速增長。隨著加入WTO以及國際建筑業投資的加大,各國市場的開放度增強,會使國際工程承包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但同時也意味著我國建筑行業會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目前國內建筑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普遍低于國外同行,主要差距就在于管理,而電子商務就是彌補管理缺陷的一種重要手段。

二、實現電子商務對建筑企業,尤其是國際工程承包公司的優點。

1、能夠提高項目管理效率。

時效性是項目管理一個很重要的要求,電子商務的實現正好滿足了這個需求,彌補了項目管理傳統模式中的不足。它使管理人員可以隨時獲得項目的各種信息,及時注意發生的情況,適時給予監控,實現了項目全過程管理的電子化、信息化、自動化、實時化和規模化,有利于提高項目的管理效率,加快工程建設進度,盡早發揮投資項目的社會經濟效益。

2、可以降低項目直接成本。

網絡有助于提高透明度,對價格造成向下的壓力。通過網絡,承包商可方便地進行詢價,及時獲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發現更多新的契機,而不會僅僅局限在某一范圍內選擇供應商;而且現在網站上還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反拍賣,在反拍賣中供應商彼此競爭,說明在什么價格上他們可以滿足某一特定的訂單,從而可以大大降低直接成本。

3、能夠降低管理成本。

隨著市場的開放,我國建筑行業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跨出國門,參與國際工程的競爭,網絡則可以為企業提供一個在接觸全球各地客戶的同時又降低交易費用和縮短溝通時間的機會:提供了一個可與客戶直接聯系的、即時雙向的交流通道,使企業可以避開傳統的或業已存在的價值鏈上的其他環節。

據調查,在傳統企業交易方式下,企業交易流程需要19個環節,而在電子商務方式下只需要7個環節。傳統的企業交易方式是一種建立在紙面貿易單據(文件)流轉基礎上的貿易方式,每做一筆生意需要大量的紙面單證,工作量繁雜。電子商務則使承包商和供應商之間不再需要過多的紙上文件,從而也節省了發送設計圖紙、技術文件和合同的時間。

而且對于供應商而言,買方的市場范圍超越了傳統界限,這將降低進行大范圍宣傳聯系的成本。除此之外,還會大大減少有關人員,工作效率也會提高。企業管理成本從各個方面均大大降低。

4、可以增強企業間的資訊交流。

網絡可以使整個建筑業進行高度快速的資訊交流,讓從業人員能夠更高效快捷地得到各網上企業的營運資料。而且隨著加入系統項目的不斷增加,網上還可以為項目實施過程的每一階段提供大量有價值的數據。

5、為實現橫向聯合生產模式提供了便利。

中國的建筑企業想在未來的世界市場中搶占一席之地,有必要在擴大公司規模、承攬大型項目和提供更加廣泛的服務等方面有所突破,需要實現縱向一體化模式,或是采用橫向聯合生產模式。

采用前者會使承包商難以形成獨特的核心競爭優勢,在每一個領域都無法形成規模經濟,所以實現橫向聯合生產才是明智之舉。而只有使用了互聯網作為商業活動的平臺,并充分利用其提供的多媒體通訊手段,在承包工程領域,橫向聯合生產模式才有可能真正成為一種可行的生產組織模式和管理模式。

6、為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提供了便利。

建筑企業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不僅要協調企業自身內部運營的各個環節,還要與包括供應商等在內的上下游企業緊密配合,實現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而B2B電子商務正好面向整個供應鏈,運用供應鏈管理的思想,利用互聯網,整合企業的上下游產業,構成一個電子商務供應鏈網絡,使得企業供應鏈上的所有參與者之間可以通過網絡,實現資料互換、信息共享,整合合作共同體的資源,消除了整個供應鏈網絡上不必要的動作和消耗,促進了供應鏈向動態的、虛擬的、全球網絡化的方向發展。

根據建筑在線網的調查結果顯示,通常由于丟失文件和缺乏溝通使施工成本增加20—30%,而由于網站的使用英國建筑市場每年可以節約大量資金,同時施工工期縮短15%.美國的招標網站和建造網都宣稱通過將建筑市場帶入互聯網可以節約30—35%的項目成本。

美國的麥克姆貝公司即是一個成功的案例,該公司與其他公司聯合,在波士頓設立了“互聯網項目管理”網站。該網站為所有的合作伙伴提供了“在線設計”平臺,借助各種工程設計軟件和現代化的網絡通訊手段,大大縮短了工程周期;合作伙伴之間實時的通訊使并行設計易于進行;項目各方的共同參與保證了工程設計質量。該網站還提供“在線管理”服務,使承包商可以對幾大洲的工程項目進展情況進行實時跟蹤與控制。電子商務的應用使該公司的投入產出比率由過去的1:2提高到現在的1:6。

總之,建筑行業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巨大生產力,不斷創新,利用電子商務從多方面改革業務與管理,更好地求得生存和發展。當然,目前中國的電子商務還只是初級階段,存在著種種障礙:網上結算不便、網絡基礎設施不夠完備、網上缺乏安全認證、信息產業管理體制和機制不健全等等。這必將對企業造成一定壓力,不敢貿然投入。但是我們必須消除這種顧慮。IBM大中華地區軟件部總經理宋家瑜就曾說過:“我不知道你今天拿出的(電子商務)方案會不會錯,但可以告訴你的是:你今天不做,肯定是錯了。”

篇(2)

土木建筑論文參考文獻:

[1]邢鋒.節能環保技術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分析[J].中華民居,2013(3):168-169.

[2]秦海.節能環保技術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運用初探[J].江西建材,2015(18):119.

[3]凌冰,潛光華.探討節能環保技術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運用[J].中華民居,2014(10):22.

[4]斯巨勇,樓海松.關于提高建筑節能施工技術措施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11).

[5]胡卓鵬.綠色建筑與工程造價管理[J].廣東科技,2009(06).

土木建筑論文參考文獻:

[1]夏廣慶.土木建筑工程的質量影響因素及其管理分析[J].科技與企業,2013,04:24.

[2]王道鵬.建筑工程質量問題管理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

[3]張鑫.建筑工程項目質量控制與應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4]徐俊.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應力場與溫控措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張偉.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分析[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13,2:87-89.

[5]高琛琛.土木工程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試論土木工程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05:79-80.

[6]張海華.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應用探析[D].門窗,2015,10:77-78.

[7]陳中魁.土木工程建筑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2:294.

土木建筑論文參考文獻:

[1]宋玉峰.淺談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3).

[2]汪福元.高層建筑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21).

[3]王雋.建筑工程中深基坑中支護施工技術分析[J].安裝,2013(09).

篇(3)

隨著高校圖書館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藏書服務已難以滿足高校師生教學和研究的需要,特藏資源建設逐漸成為各高校圖書館建設的重點[1]。特藏資源通常是指一個圖書館所收藏的文獻資料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2],即根據本校的辦學、專業、地區等特點以及主要讀者群的需求特色,圖書館在文獻資源建設過程中逐漸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地區或行業優勢的館藏資源體系。特藏資源建設可為讀者提供特色服務并提高圖書館的影響力,因此,建設特藏資源對圖書館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信息網絡化的環境下,特藏資源的數字化將在教學和科研等方面呈現出巨大的作用。

華南理工大學是以工見長,理工結合,管、經、文、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以后簡稱為“我館”)伴隨1952年11月學校的組建而成立,隨學校的更名、拆分和重組幾度更名,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更久遠的中山大學工學院、嶺南大學工學院等圖書館。由于具有較長的歷史沉淀,學校圖書館逐漸形成了以收藏化工、輕工、食品、材料、機械、電子、建筑等工科類圖書館藏為特色,同時兼藏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管理及少量文科類等圖書資源[3]。本文將介紹我館特藏資源的建設及利用等情況。

1 我館特藏資源的建設

我館很早就重視特藏資源的建設,1988年即建有特藏室,分類整理和收集校內外學者捐贈的特色書籍和保護古籍文獻。目前的特色館藏資源建設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1 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資源

收藏了1980年以來我校研究生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論文的紙質版本,同時置于校本部和大學城分館中;還收藏了2003年以后上述論文的電子版本,可在我館的電子閱覽室全文下載,以方便讀者使用。

1.2 古文獻資源

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明仲營造法式》、《中國營造學社匯刊》、《清式營造則例》、《天賴閣舊藏宋人畫冊》、《石鼓文疏記》、《中華民國新地圖》、《越器圖錄》、《易縣清西》、《園治》、《金陵古跡圖考》、《萬有文庫》等。這些珍貴文獻部分置于特藏室的展柜中,以便鑒賞和利用。大學城分館藏有現存規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以及《周易經傳集解》、《大易通解》、《武經總要》、《釋文紀》等文獻。

1.3 館藏書章資源

收藏超過50多枚,如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藏書、廣東化工學院圖書館藏書、中大圖書、暨大圖書、廣州師范專科學校圖書館藏、南昌市圖書館贈、湖北圖書館贈閱、龍慶忠藏書等書章。部分書章經過整理后專設展示欄置于特藏室供讀者欣賞。

1.4 特色捐獻資源

主要有我校建筑學龍慶忠教授捐贈的以建筑歷史與理論為特色的圖書文獻;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佑啟的捐書;我校客家文化研究所原所長譚元亨教授的捐書等。這些捐獻文獻具有歷史、學術、科研、教學等特色價值。

1.5 網上特色資源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館從20世紀末開始對部分特色資源有計劃地進行了數字化建庫工作,同時參與了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導航庫和專題特色資源庫、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的輕工技術圖書數字化、廣州地區高校圖書館聯盟的中外文期刊聯合目錄數據庫等特色資源的建設。目前,建成了數十個數據庫與學科服務平臺,如華南理工大學博碩士學位論文服務系統、土木工程與管理專題資源庫、管理案例全文庫、期刊評價與投稿指南以及機械與汽車、輕工與食品、化學與化工、土木與交通等學科的服務平臺。

2 提高特藏資源使用率的措施

我館的主頁上專門列有學位論文和特色資源等欄目。圖書館通過主頁呈現出其收藏特色,而特藏資源是吸引讀者的亮點。對于特藏資源,可在特藏室查閱,亦可在電子閱覽室或網絡上查閱和下載,方便讀者使用和共享。

在每年的新教工入職崗前培訓和新生入學時,圖書館配合學校進行介紹,使新教工和學生很快了解我館館藏特色和本校師生的學術研究現狀。研究生或本科生進行畢業論文或設計時,通過查閱本校特色資源,很容易了解本專業和本課題的研究進展;在論文撰寫階段,通過查閱博碩士論文數據庫或期刊評價與投稿等特色資源,了解論文寫作的要求與規范。在接待各參觀團體時,除介紹一般館藏資源外,側重介紹網絡特色資源和參觀特藏室,把特藏資源作為我館向外界展示的重要窗口。

3 豐富特藏資源的建議

目前我館的特藏資源還不夠豐富,利用率亦不夠高,有待于進一步開展下列方面的工作:

3.1 收藏本科生的優秀畢業論文、設計及獲得省級以上獎勵的文獻資料

因為本科生是學校的主要部分,收藏這些資源,便于學生尋找相關資料,有利于規范本科教學和激發本科生的學習積極性。

3.2 收藏本校教師編寫出版的教材、教學參考書、專著及重要的設計作品等資料

這類文獻讀者較多,分類整理和收藏有利于師生們充分利用這類資源,同時提升學校的影響力。

3.3 收藏本校師生發表的高水平論文資源

如收藏SCI、EI、ISTP以及在國內高水平雜志上發表的高水平論文的題目。由于學校科研處已委托圖書館進行這類資源的檢索,每年專門印刷一本有關此方面的資料,圖書館應注意收藏,在此基礎上可以專門收集在公認的著名雜志上發表的少數論文。

3.4 收藏工業設計和建筑設計等特色文獻資料

工業和建筑設計是我校許多師生研究的內容,這些資料的收集有利于提升師生的設計水平。

3.5 豐富收藏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籍、善本或名畫等

可通過鼓勵師生和校友捐贈及購買等方式增加這些方面的資料,增加我館的文化內涵。

3.6 特藏資源的完全網絡化

資源網絡化可方便師生隨時隨地充分利用學校的特藏資源,提高其使用率。

總之,通過我館員工、學校師生及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和不斷完善,我館特藏資源將變得越來越豐富,成為廣大讀者欣賞、學習和研究的重要資源。

【參考文獻】

篇(4)

企業戰略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孫天琦.合作競爭型準市場組織的發展與產業組織結構演進[J].中國工業經濟.2001(03)

[2]王薔.論戰略聯盟中的相互信任問題(上)[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0(04)

[3]高艷.中國汽車工業產品創新戰略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4

[4]周斐斐.我國汽車工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湖南大學2005

[5]鄧麗娜.中國汽車工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的相關分析及需求預測[D].西南交通大學2005

[6]周軍.提升我國汽車工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機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7]郭樣.基于時變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的我國汽車工業增長因素研究[D].湖南大學2008

[8]郭強.中國汽車工業二次技術創新的戰略抉擇[D].河北大學2007

[9]馮仕.X企業戰略聯盟模式的設計、實施和控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

[10]羅智波.中國汽車企業的跨國戰略聯盟對策[D].四川大學2005

[11]劉振.案例-3A公司戰略聯盟策略的分析與研究[D].吉林大學2004

[12]王瑛潔.我國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現象及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1

[13]丁寶才.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9

[14]張景輝.新民采油廠精細量化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D].吉林大學2009

[15]袁文博.基于生態足跡的南寧市生態安全評價[D].吉林大學2010

[16]宋婷婷.基于“資源詛咒”理論的山西省產業結構演進研究[D].s吉林大學2010

企業戰略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劉斐.建筑企業如何迎接加入WTO帶來的挑戰[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4)

[2]周斌,郭軍勇,薛梅.加入WTO對中國建筑業的影響分析[J].平原大學學報.2002(04)

[3]劉志斌.加入WTO后中國建筑企業的戰略抉擇[J].建筑.2002(10)

[4]陳江.建筑業應對WTO的主要對策[J].現代管理科學.2002(09)

[5]楊東波.論國有大型建筑企業現代企業制度改革[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

[6]田權魁.大型建筑企業綜合實力評價研究[D].武漢大學2005

[7]曾憶陵.國有特大型建筑企業集團跨國經營的對策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8]劉維慶.我國大型建筑企業資本經營與運作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01

[9]鄭曉玲.基于熵理論的大型建筑企業核心決策團隊的構建[D].浙江大學2013

[10]李尚民.我國國有大型建筑企業競爭戰略研究[D].復旦大學2011

[11]汪志剛.中國大型建筑企業戰略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3

[12]石昕川.我國大型建筑企業作為投資主體參與基礎設施PPP項目的角色分配研究[D].重慶大學2012

[13]黃運祥.加入WTO后地方建筑企業的發展對策[J].建筑.2002(08)

[14]王璞等著.戰略管理咨詢實務[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15]黃強編著.建筑企業管理與改制[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16]張秀玉編著.企業戰略管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7]孫班軍等編著.企業集團管理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18]陳朝陽,林玉妹編著.中國現代企業制度[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19]許曉明主編.企業戰略管理教學案例精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0]中國國有資產管理學會編.國有資產管理改革若干問題[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

[21]黃耕.加入WTO對我國建筑業的一些影響[J].建筑管理現代化.2002(02)

[22]陳建國.進入WTO影響建筑市場的基本因素及其分析[J].基建優化.2002(02)

企業戰略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陳雄輝.技術創新的人文價值[D].華中師范大學2011

[2]謝旭光.基于復雜網絡的企業競爭力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3

[3]刁玉柱.嵌入全球價值鏈高端的企業戰略延伸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4

[4]包玉澤.技術能力視角與全球價值鏈背景下的企業升級[D].武漢大學2010

[5]蔡利軍.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分布式創新研究[D].武漢大學2010

[6]趙永杰.基于企業家精神的動態能力生成機理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

[7]馬鶴丹.基于區域創新網絡的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

[8]李福成.新型國有企業定位與效率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

[9]畢楠.基于聲譽資本的企業社會責任價值創造機理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2

[10]王雅娟.基于組織間信任的知識鏈演化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2

[11]韓文海.基于隔離機制的競合效益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2

[12]李澤建.企業持續創新過程中重大風險識別與動態演進規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4

[13]張瑾.顧客參與對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D].江蘇大學2014

[14]熊磊.技術資源與國際技術許可排他性策略研究[D].浙江大學2015

[15]鄭祖婷.基于引進式技術跨越的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研究[D].天津大學2014

篇(5)

[1]樂艷芬等.成本會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王燕.價值鏈下的作業成本控制[J].財會通訊,2007,(8).

[3]羅紹德.基于價值鏈的成本控制研究[J],財會月刊,2007,(1)

[4]萬壽義.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1,235-250

[5]韓址清,王洪漠.基于現代價值鏈理論的成本控制[J].中國農業會計,2005,(2):20-22

參考文獻:

[1]蔡曉蓉.戰略成本管理在企業中的應用探討[J].商業研究,2004(5)

[2]劉玉鳳.戰略成本管理及其實際應用分析[J].現代會計,2005年(3)

[3]劉松穎,賈志芳.實施戰略成本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J].企業天地,2006(9)

[4]楊玉英.談戰略成本管理[J].包鋼科技,2007(6)

[5]李帥紅.淺析企業應用戰略成本管理方法[J].管理縱橫,2010(3)

參考文獻

[1]韓新民、靳慶魯.作業成本計算、作業管理及其在我國應用的現實性[J].會計研究.1999,4(8):55-58

[2]王平心.作業成本計算理論與應用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3]丁志斌.當前項目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J].建筑經濟.2002,2(6):71-73

[4]劉學海.建筑施工項目成本管理體系及效應[J].水利發電.2001,2(5):47-49

參考文獻:

[1]何大川.三大系統支撐精品項目——結合市政工程特點談項目管理的創新與實踐[J].施工企業管理,2006(4):63-65.

[2]王永坤,仲維清,黑瑞卿.基于掙值理論的工程質量、成本、進度集成控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6):639-641.

[3]祝雪鋒.項目成本管理及掙值法成本監控研究[D].重慶大學,2005.

篇(6)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建筑行業取得了輝煌的發展成果,對我國經濟的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隨著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的出現,人們對清潔,節能,生態,環保的建筑有著更多的青睞,而新有機建筑就是一種可以滿足人們這種需要的建筑結構,通過遵循自然建筑與周邊相關事物的內在自然規律,使得建筑設計更加生態發展的需要,更加符合低碳節能環保的社會經濟需要,在生態環境惡化,能源危機加劇的情況下,加強對新有機建筑設計的分析探討,具有深遠意義。

二、有機建筑設計概述

1.有機建筑的概念

有機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是現代建筑運動中的一個派別,代表人是美國建筑師F•L•賴特。這個流派認為每一種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夠生存于世的內在因素決定的。同樣地每個建筑的形式、它的構成,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問題的解決,都要依據各自的內在因素來思考,力求合情合理。這種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賴特十分欣賞中國的老子哲學),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啟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機的,因而取名為“有機建筑”。

2.手法主義與結構突破

波浪的曲線、不規則扇形、階梯狀平面,作為其具有代表性的三個有機形式語言,在他的設計中重復出現。阿爾托在紐約世界博覽會芬蘭館通過內部空間的塑造,給使用者帶來真實的空間感受,空間體驗變成一系列的發現,從而達到了空間的連續性、整體性。蘆原信義認為阿爾托是“用加法創造空間”,即先確定內部,再向外建立次序,雖然對外部空間會有一些損失,但是內部功能及空間理想狀態能得到充分研究,所以每個局部都十分人性化、充滿關懷。賴特則借助于建筑結構的可塑性和連續性去實現空間的整體性。用面或邊界代替承重墻是賴特“搗毀方盒子”理念的全部內容,他引出了懸臂粱的概念,這使角柱喪失支撐功能,角落被打開,盒子隨之消失,樓板和屋頂在空中伸展開來。而他的有機一開始便意味著把混凝土懸臂設計成自然、樹狀的形式,這種形式的構思從裝飾引申到整個結構。

三、新有機建筑的特征及其手法運作

隨著人類價值觀念的轉化,有機建筑試圖重新詮釋“建筑—環境—人”的關系,從人與自然的宏觀高度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深入考慮建筑問題。在建筑界,新有機建筑受到不同學派的啟迪,以現代建筑偏情一支的理念為基礎,發展中的有機建筑作為一種“活著”的傳統,秉承繼承與發展并行的思想與方法以及共生與互動的原則,隨著意識與技術的變革不斷的修正、拓展和深化,并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實踐中,表現為一種多元綜合、交叉與互補的趨勢。

1. 混沌有機的同一整體:“人—建筑—環境”系統的建構

新有機建筑將“人—建筑—環境”視為有機系統的同一整體,并有意識地促成三者之間的互動與同構。

(一) 共生與重構

在與環境關系的處理上,有機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從適應性的有機融合轉向更為主動的共生,甚至對環境進行重構。建筑與環境在自然與社會層面上的有機結合,作為所在環境內在自然結構秩序以及歷史文脈的再現與延續,反映自然與人文形態的秩序性與復雜性;建筑生成后進一步與所在環境相互作用,與環境形成多重的動態有機關聯與提升。

(二)建筑介入環境的方式

有機建筑以動態、謙遜的方式介入自然,嵌入、隱埋、隆起、融合、扭曲、翻轉、皺折、切割多元化的手法隨機應用或交揉構成,形成豐富的大地景觀系統。其中與基地構架的契合是一項重要內容。

2.建筑形態與空間的多層次建構

(一)分形幾何的轉換應用:基于整體的尺度層級體系建構

從生態系統的觀念來看,建筑自身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系統整體,并存在一系列的子系統,如結構構架系統、表皮系統、空間系統、設備系統等,每一個系統都有不同的尺度層級。

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分形幾何,將分維、尺度層級與自相似性等特性引入到設計領域,為表現復雜的結構、動態與韻律提供了靈感和尺度。比如,土層的隔熱保溫、保濕性能營造了展館內的穩定氣候布蘭塞爾住宅“V”字形的體態兩端與草地相連,中部緩緩凸起,使用空間被巧妙地埋于地下,屋面鋪上植被融入環境橫濱國際客運碼頭通過扭曲、褶皺和升降形成連續的表皮與空間,并隱喻“山谷、丘陵、緩坡、洞穴”。

(二)連續空間的建構

當代新興的拓撲學為有機建筑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拓撲界面的流動性和粘連性消解了傳統建筑學中墻體、地面和屋面之間的界限,使建筑空間融為一體。

烏什達一梵德雷建筑,以連續、豐富、整體且形態自由的空間隱喻靈活柔軟的內臟,建筑將傳統意義上模塊化的地板、墻壁和天棚等建筑語匯以一種粘性的流動感表現出來,住宅內部與外部空間形成流動與互動,空間與活動的安排仿佛一個戲劇性的事件

(三)人性化的場所建構

除了建筑形態與空間,當代有機建筑還特別注重場所的建構,關注人造空間與自然空間的交互,注重多重事件的發生與體驗,并盡量避諱傳統建筑語言的片斷性,追求深層次開放的有機空間體系。有機建筑追求自然意趣、奇異空間以及戲劇性故事情節的營造,從注重視覺的空間構成到注重感覺(聽、觸、嗅)的場所營造,還有對歷史記憶的關注等,當代有機建筑完成了從空間到場所的革命性飛躍。

3.建筑“機能”的生態模擬:能動、動態與主動

進化中的生命有機體,在資源消耗上往往最為節約,而且具有自我調整能力。有機建筑旨在像有機體一樣適應環境、優化自身機能,實現高效、低能耗與有機更新。新有機建筑關注建筑與氣候環境之間的相互適應與互動過程。勞倫·亨德爾森(Lawrence Henderson)發展了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的適應觀,認為有機體與環境存在雙向互動和協調的整體關系,強調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并產生關聯與影響,各個有機體為適應這些影響而產生變化。

有機建筑把萬物變化的生動過程與靜態形式結合起來,形式追隨“能量”的過程,服從(而非抵觸)自然界中各種活躍的力量并由此而生成特定的形態。這種“能量”,包含著自然結構的力量、風力、熱流和水流、地能、電場與磁場,以及人體具有的微妙能量,如精神、意識等。這些能量的有機整合與互動,可以形成適宜的人居環境。

四、結束語 自然萬物是進行新有機建筑設計的靈感源泉,這是有機建筑崇尚自然,遵循自然內在規律的特性所賦予的。在有機建筑設計過程中,任何有生命的機體,他們的內在結構和外部形態都會對有機建筑設計有著深遠的啟迪和影響,因此,在進行新有機建筑設計過程中,要本著尊重自然規律,遵守一切事物的內在聯系的原則,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使得建筑整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使得建筑整體能夠和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條件都能夠有機的和諧共生,這種設計思想,不僅僅有助于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也對促進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創造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總之,這是新時期一種值得推廣的建筑設計方法。

參考文獻:

[1]李世芬 馮路 新有機建筑設計觀念與方法研究 [期刊論文] 《建筑學報》 ISTIC PKU -2008年9期

[2]君鈞,室內設計中的生態主義——未來的室內設計[會議論文] 2003 - 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學會2003"歐神諾"南京年會暨國際學術交流會亞洲室內設計聯合會

[3]楊瑞,莫金漢,張寅平,蜂窩光催化反應器實用設計方法及其應用[會議論文] 2004 - 全國暖通空調制冷2004年學術年會

篇(7)

園林是我國傳統建筑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注重利用自然地形開池引水、推山疊石而使之“有高有低、有曲有深”并且“自成天然之趣”。另外在建筑物的配置上也盡量順應自然,隨高就低、蜿蜒曲折而不拘一格,從而使建筑與自然環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起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中國園林區別于世界上其他園林體系的最大特點,在于它不以創造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具體園林形象為最終目的。它追求的是意境,實質上是造園主內心情感、哲理體驗及其形象聯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賞者在聯想與想象中的最大限度馳騁的再創造過程。

1中國園林的發展及分類

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筑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游憩境域,就稱為園林。園林包括庭園、宅園、小游園、花園、公園、植物園、動物園等,隨著園林學科的發展,還包括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或國家公園的游覽區以及休養勝地。

“園林”一詞,見于西晉以后詩文中,如西晉張翰《雜詩》有“暮春和氣應,白日照園林”句;北魏楊玄之《洛陽伽藍記》評述司農張倫的住宅時說:“園林山池之美,諸王莫及。”唐宋以后,“園林”一詞的應用更加廣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種游憩地帶。

園林不只是作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凈化空氣,減輕污染;可以調節空氣的溫度、濕度,改善小氣候;還有減弱噪聲和防風、防火等防護作用。尤為重要的是園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優美和安靜的園林中,有助于消除長時間工作帶來的緊張和疲乏,使腦力、體力得到恢復。園林中的文化、游樂、體育、科普教育等活動,更可以豐富知識和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

園林可分為兩大類:利用原有自然風致,修整開發,開辟路徑,布置園林建筑,不費人事之工就可形成的自然園林。如唐代王維的惘川別業是將私家別墅營建在具山林湖水之勝的天然山谷區,可稱為山林別墅;四川松潘縣的九寨溝,具有優美風景的大范圍自然區域,稱為自然風景區;如泰山、黃山、武夷山等,開發歷史悠久,有文物古跡、神話傳說、宗教藝術等內容的,稱為風景名勝區。人工園林,即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為改善生態、美化環境、滿足游憩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創造的環境。

2中國園林的藝術

2. 1意境

在中國文化土壤上孕育出來的園林藝術,同中國的文學、繪畫有密切的關系。園林意境這個概念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東晉一唐宋年間。當時的文藝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現了山水詩、山水畫和山水游記。園林創作也發生了轉折,從以建筑為主體轉向以自然山水為主體;自然的流露成為設計園林的指導思想,因而產生了園林意境問題。

中國園林藝術是自然環境、建筑、詩、畫、楹聯、雕塑等多種藝術的綜合。園林意境產生于園林境域的綜合藝術效果,給予游賞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喚起以往的記憶聯想,產生物外情、景外意。

2.2園林創作方法

園林意境創作必須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對特定環境與景物所適宜表達的情意作詳細的體會與觀察。如人們常以柳絲比女性、比柔情;以古柏比將軍、比堅貞。比、興不當,就不能表達事物寄情的特點。同時,還要體察人微,善于發現。在這樣的過程中,心有所得,才能開始立意設計。

2. 3園林相地

1)園基選擇不拘朝向,其重點應著眼于造景的有利條件,例如是否有山林可依,是否有水系可通,有無利用原有大樹、植被等條件。2)必須在勘察過程中同時展開造景構圖的設想,不僅注意地形(如方、圓、偏、正),而且要注意地勢(如“環曲”“鋪云”等動向趨勢),以及“培高控低”利用的可能性,克服地形、地貌上的缺點來籌劃方案等。3)必須重視水文和水源的梳理問題,尤其是園林建筑布局必須聯系園林理水,建筑才能獲得有水面配合的優越性。4)選地也必須考慮建園的目的性。城市土地雖不是很好的造園環境,但鑒于便利園主同時享城市生活,還是可以選用的;如選鄉村土地造園,要便于眺望田野景趣,如選定不利于野眺的地位,就是相地的失敗。5)要十分重視原有大樹等的保存和利用。

2. 4園林布局

園林布局是園林設計總體規劃的一個重要步驟,是根據計劃確定所建園林的性質、主題、內容,結合選定園址的具體情況,進行總體的立意構思,對構成園林的各種重要因素進行綜合的全面安排,確定它們的位置和相互之間的關系。總之園林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要順應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貌。

2.5借景

有意識地把園外的景物“借”到園內視景范圍中來。借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傳統手法。一座園林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為了擴大景物的深度和廣度,豐富游賞的內容,除了運用多樣統一、迂回曲折等造園手法外,造園者還常常運用借景的手法。

借景種類:1)近借。在園中欣賞園外近處的景物。2)遠借。在不封閉的園林中看遠處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園林,在水邊眺望開闊的水面和遠處的島嶼。3)鄰借。在園中欣賞相鄰園林的景物。4)互借。兩座園林或兩個景點之間彼此借資對方的景物。5)仰借。在園中仰視園外的峰巒、峭壁或鄰寺的高塔。6)俯借。在園中的高視點,俯瞰園外的景物。7)應時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節或一天中某一時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觀、氣象景觀、植物季相變化景觀和即時的動態景觀。

借景方法:1)開辟賞景透視線,對于賞景的障礙物進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擋視線的樹木枝葉等。2)提升視景點的高度,使視景線突破園林的界限,取俯視或平視遠景的效果。在園中堆山,筑臺,建造樓、閣、亭等,讓游者放眼遠望,欲窮千里目。3)借虛景,如圓明園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

2.6雕塑

園林雕塑配合園林構圖,多數位于室外,題材廣泛。園林雕塑通過藝術形象可反映一定的社會時代精神,表現一定的思想內容,既可點綴園景,又可成為園林某一局部甚至全園的構圖中心。

篇(8)

建筑藝術是風土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東方建筑主要是指中國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也主要是指古代近代的建筑。風俗文化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的多樣化,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的不同,稱之為“俗”。

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的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風俗由于一種歷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補充部分。風俗文化的差異性,必然導致不同風俗文化下的人們思想產生差異,這是人們認識不統一,意見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在不同的文化風俗下,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會不同,這也必然會導致藝術作品的不同風格。建筑不僅作為一個為人們擋風遮雨,為人們提供溫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們的依賴,它還作為一項極具欣賞價值藝術作品而受到人們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風俗下的建筑風格不盡相同

東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國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幾千年來,中國人長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無形中在國民意識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論。中庸,仁恕的道德規范始終主導著中國人的建筑理念。很多優秀的個性特點得不到充分發揮,更多的民族創新得不到真正的張揚展現,這就形成了以皇家園林與宗廟寺院建筑為主的比較單一的建筑格局。而在這一點上,歐洲國家的建筑比我們豐富的多。歐洲人性格自由奔放,個性突出。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體現的尤為盡致。中國的建筑的主要特點是以磚木材料為主,四合院封閉式的群體空間格局,體現了中華民族深沉內斂的文化底蘊。中國建筑的風格,從古代到近代并沒有太大變化,因為我們保守的文化底蘊。我們的建筑更著重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價值和儒教思想相統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磚石為主,整體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結構體系,所以相比較我們中國的建筑,它的壽命比較長。另外在建筑設計空間上看,西方的設計理念主要以開放的單體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這是與我們的建筑空間很大的區別。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亞大教堂都很好的體現了歐洲人開放張揚的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東西方建筑的差別主要體現了東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別,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共同造就了東西方人們在意識形態、思維方式、審美觀念上的不同。

二、東西方建筑風格趨于一致化,是世界風俗文化交流,相互滲入的結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風格基本趨于一致,但不會相同。材質都盡可能采用磚石,水泥,混凝土結構。這當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質量的考慮。但就現在建筑伍德藝術風格上,東西方的融合較為深入。我國很多的優秀建筑設計師,梁思成,貝津銘等,他們都非常虛心的吸收東西方建筑藝術的精髓,都是將東西方建筑藝術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馬賽公寓,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貝津銘的香山飯店。這些現代建筑的瑰寶,無一不體現了東西方藝術的糅合。它們都不是單一體現東方或西方的風俗文化,建筑風格。而是基于東西方建筑風格藝術的精髓,又經過大師們的創新發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話。現在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各地風俗還是各異,但不同文化風俗下的人們之間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國傳統的含蓄,中庸建筑風格,也在西方建筑風格,風俗文化的影響下,漸漸變得開放,流暢,風格也趨于多樣化,藝術欣賞價值更高。

三、不同文化風俗下的建筑藝術的設計需要更多的包容與謙虛

歷代以來,不同文化風俗下的人們很容易產生矛盾。一是因為各自利益的驅動,二是因為各地風俗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人們對事物認識的差別,價值觀,文化理念的不同使人們的意見產生分歧。隨著歷史的發展,各民族進一步融合。這在我國歷史上體現的尤為明顯,也更易為我們理解。民族的融合,促進了風俗文化的融合與同化,進而價值觀,文化理念趨于統一。這在人類歷史上是有積極意義的。建筑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審美范疇,和人類民族融合的進程是同步的。世界的融合是大勢所趨,在不同文化風俗下,我們建筑藝術要取得杰出的創舉,必須做到百花齊放,兼容并包。必須更多一分包容去接納不同的建筑風格,多一點謙虛,虛心去向不同的建筑藝術去學習,取長補短,優化我們的作品。

由于時代的發展,世界交流的日益頻繁,交流內容的廣泛化,當代建筑風格相差越來越小。建筑風格是人們審美意識的體現,是人的能動性的表現。分析不同文化風俗對建筑藝術設計的影響,通過比較很容易的出來。我國古代的建筑,西方古代的建筑都有遺址,遺跡存在,風格迥異。即使當代,世界大融合的今天,雖然各地建筑風格趨于多樣化,同化。但仍能體現出不同文化風俗下,不同的風格。各種風格都有其優缺點,去劣存優,取長補短,是我們當代建筑設計工作者應孜孜以求的。

參考文獻

[1]程宏,王燁.文化習俗對建筑藝術設計的影響[J].時代文學,2009(10).

[2]陸元鼎.中國傳統民居研究二十年[J].古建園林技術,2003(4).

篇(9)

本次作文的核心是“學會欣賞”。所謂欣賞,就是指人們用審美的心理、用審美的眼光,對客體進行細致入神的觀賞和體味。圍繞此話題寫作范圍很大。

可以讓人學會欣賞大自然, 歡歌鳴叫的鳥兒, 粲然怒放的花兒,無語凝重的遠山, 來去匆促的河流,空曠與落寞的戈壁, 令人怦然心跳峭壁。

可以讓人學會欣賞人類幾千來的人文藝術, 滿懷崇敬地去欣賞一幅畫,一首歌,一行字,一幢建筑物。

更重要的是讓人學會欣賞人自身, 因為欣賞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理解和溝通, 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 欣賞是一種激勵和引導, 可以使人揚長避短, 更健康的成長和進步. 其實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別人的欣賞, 同樣每一 個人也應該學會去欣賞別人, 學會欣賞是一種愛, 人與人之間在互相欣賞之中, 世界才能充滿愛!

當然還有其他事物。如生活,生命等等。

二 文體及思路

1、一般思路

本次作文的中心是“學會欣賞”,“學會”兩個字最重要。為何要學會欣賞,如何學會欣賞, 寫成議論文是很容易想到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此最常見的觀點是“要善于去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長處”,去“就有道而正焉”等等。寫出這樣的中心,再加字通句順,文章的基準分就有了。

2、拔高思路

A 聰明的學生,或者說會寫的學生,會在“學會”與“欣賞”兩詞之間再展開一下,文章就會更深入、更充實一些。如:“辯證地看別人的優缺點”,“如何看到別人身上不被常人注意的長處”,甚至“要學會欣賞別人的缺點”,“會欣賞也要一分為二”,“學會欣賞的目的是‘正己’”等等,在這些方面有所論述,生發開去的文章,往往得分較高。

B 每次作文所給的話題都很寬泛, 的思路是將其具體化, 而圍繞話題加前綴或后綴又是很有效的方法。如本次, 就可將話題具體化為 “學會欣賞自然”, “學會欣賞書法”,“學會欣賞建筑”,“學會欣賞他人”, “學會欣賞爸爸”,“學會欣賞老人”,“ 學會欣賞創傷”,“學會欣賞困境”,“老師應學會欣賞學生”,“領導要學會欣賞下屬 ”,“農民學會欣賞農民”,“女人應學會欣賞女人”等等。注意這些話題往往是別人最容易忽視的, 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自然會打動閱卷老師。三種文體都可寫。

C 本次作文寫成記敘文有一定難度, 但是不是不能寫, 最常規的思路如“我學會了欣賞父親”這類題目就可寫成一般的記人文章,再如“我學會了欣賞某個同學”這類話題,要保證三條∶第一所記之人是你曾輕視、甚至傷害、如今感到愧疚且有點味道的人;第二結尾圍繞話題點題, 并用“時間已過去幾年了, 其人,其事使我學會了欣賞別人”這類話進行升華”;第三擬個溫馨點的題目,如“你在我眼里最美”、“心香一瓣”等等, 在加上故事本身的分量, 不會得低分。

作文中反映出來的問題

1、偏題走調。用不同的眼光看人看事, 這不錯, 但以“什么樣的眼光”, “什么樣的角度”并非本話題中心, 什么樣的“眼光”“角度”必須落到欣賞上, 有的文章通篇沒有“欣賞”兩個字。這當然偏題了。

2、不會議論。有的學生選擇了“議論文”,但不懂“議論”。一是通篇寫成記敘文,諸如“學會欣賞老師”。另一種是在舉例論證時,“例子”中加入太多的記敘、描寫。為何欣賞這個人,如何欣賞這個人,不在“為何”、“如何”上做文章,“敘”遠遠多于“議”,這就不符合文體要求了。

3、空發議論。全文反反復復地嘮叨要“學會發現、欣賞別人的優點”,而“為什么”要“發現、欣賞”,“如何”“發現、欣賞”全然沒有,也就是說既無“擺事實”,也沒“講道理”,這類空洞文章也為數不少。

篇(10)

2. 各種類型的古建筑單體或組群,如:宮殿、陵墓、寺觀、塔幢、園林、宅第、石窟、祠廟等;

3. 建筑材料及加工和結構技術。如:土工、木工、磚石工;基礎、溝渠、城垣、高臺等構筑技術;防火、防洪、防雷、防鼠、防蟻等技術;

4. 室內設計、裝飾、陳設、簾幕、家俱、照明燈具、音響、通風等;

5. 各種裝飾工藝如雕刻(木雕刻、磚雕刻、石雕刻)、采畫、裱貼、鎏金、鑲嵌、油漆粉刷、泥塑等技術;

6. 著名匠師和建筑文獻典籍;

7. 社會文化背景如宗教、家族觀念、倫理制度、審美觀、風水思想、封建等級制度、社會習俗對建筑的影響;

8. 風格特色,即地區特色,民族特色,中國和外國建筑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響。

我們說的古代,是指1840年以前的氏族社會時期、奴隸社會時期和封建社會時期,而以封建社會時期的建筑作為研究的重點,又分為:

1. 戰國(475B.C-221B.C)至秦漢時期(221B.C-220A.D)。有人主張自周代開始(1027B.C)到三國時代(220A.D-265A.D)為止。

2. 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265A.D -907A.D)0有人主張三國時期列入此期。

3. 五代、宋、遼、金、元時期(907A.D-1368A.D)

4.明清時期(1368A.D-1840A.D)

1840年以后,中國進人近代時期,但古建筑體系的活動仍有延續。

1949年以前,在中國從事古建筑的調查和研究的,除了個別的業余受好者外,唯一的專門組織,便是正式成立於1930年的中國營造學社。創辦人和社長是朱啟鈐,社中主要人物是法式組主任梁思成和文獻組主任劉敦楨。學社的歷史不長,前在北方諸省(河北、河南、山西、山東)作調查研究,主要集中力量於大木結構方法,特別是圍繞宋〈營造法式〉的研究。戰爭時期在西南的云南、四川兩省調査和研究。大約至1945年基本停止活動。學社取得十分重要的成績:為中國古建筑的調查和研究奠定的基礎,積累了經驗,建立了體系,培養了骨干。1949年以后中國古建筑的調查和研究,可以說直接間接繼承了學社的傳統。

1949年以后,中國古建筑的調査和研究,無論范圍,類型,數量和深度,都遠遠超過營造學社時期。不僅有專業機構,也有不少業余愛好者,不僅有中國人,也有不少外國人參加了研究。可以說,已經成為一門顯學。就研究的專業隊伍和相關學科而言,可分為四方面系統:

1. 文物部門:中央有國家文物局,其下設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所和古建筑專家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列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古建筑(單體或組群)作全面測繪記錄,逐年重點撥款維修。省文物局(或文化局)除管理保護本省境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還負責調查、記錄、保護、維修省內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下還有市級、縣級的文物保護單位。這些保護單位中,古建筑占有很大比重。北京故宮博物院下設古建部,專門測繪、研究、保護故宮建筑群。國家文物局又多次舉辦不同層次的古建筑培訓班,培養各省地方古建筑調查和保護工作的人員。他們比較側重古建筑技術方面的知識。

2. 考古部門:中央有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國內重點地區如隋唐長安城址,洛陽漢魏故城址設考古站,專門從事地下發掘。一些文物集中的省,如陜西、河南,則於省文物局(文化局)設考古工作隊,從事本省考古發掘。他們發掘的遺址如陜西西安半坡遺址,浙江馀姚河姆渡遺址,四川廣元三星堆遺址;古城址如湖北盤龍城、河南西毫和陵都、漢長安、漢魏洛陽、鄴城、隋唐長安等;古墓葬如安陽商代婦好墓、中山王墓、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唐乾陵拊葬墓、明定陵等。這些資料,也是古建筑研究的重要內容。

3. 高等院校:1953年,華東建筑公司委托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劉敦楨教授創辦中國建筑研究室,主要從事民居、園林和長江以南古建筑的調查研究。該室有許多重要發現和收獲。例如閩西客家土樓住宅、徽州明代住宅和祠堂、河南窯洞民居、馀姚保國寺大殿、福州華林寺大殿、秦寧甘露寺大殿等,1956出版了〈中國住宅概說〉、〈蘇州的園林〉及若干調查報告。1956年,清華大學梁思成教授則受中國科學院委托,在清華大學創設建筑歷史研究室。梁先生自己另有一個小組專門從事〈宋營造法式〉的研究詮釋和圖解。

其他一些大學的建筑系,設有中國建筑史課,教師也從事調査研究,依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條件許可而各有重點。如天津大學長期調査清東西陵和北京、承德的范圍,清華大學長期研究頤和園和北京的古建筑(包含故宮)以及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南京工學院長期調查測繪曲阜孔廟孔府等建筑,同濟大學多在蘇州、杭州、楊州一帶調查民居和園林,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則長期調查研究四川地區的古建筑和民居,華南工學院則重點在嶺南地區。

4. 建設部門。1958年,中央建筑工程部曾於所屬建筑科學研究院下設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室,后來改為研究所,有人員一百余人,當時是中國最大的古建筑研究機構。但時間不久,至1977年重新組建為中國建筑發展中心建筑歷史研究所,人員20人左右,已不再充當主力。而許多省市的建筑設計部門則積極展開當地的古建筑特別是民居和少數民族建筑的調查研究,規模愈來愈大,成績可觀。

以上幾個方面雖然各有職責范圍因而各有重點和特長,但也曾各盡己能、通力合作,進行編寫中國建筑史的工作。1962年,由建筑工程部長親自召集組成了包括上述四方面人員共35人的中國建筑史編輯委員會,討論大綱,分工撰稿,於1964年編寫完成〈中國古代建筑史>,1979年出版。是到當時為止的中國建筑史研究工作的全面總結。1977年,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主持,由幾方面人士40個單位80多人參加編寫的《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又總結了新的研究成果、開闊新的領域,有較大突破。最近,由高校和研究部門合作的《中國建筑通史多卷集〉和《建筑民族志〉仍在進行寫作,尚未竣工。

近年來,各種中國古建筑領域的研究機構學術團體風起云涌,出版很多專門著作、圖集和學術刊物,舉辦專題研討會,大大促進中國古建筑的研究和交流。例如中國建筑學會所屬建筑歷史與理論學術委員會,中國文物學會所屬古建筑園林學會,中國傳統民居研討會,古建筑保護技術研究會,圓明園學會,長城學會,古都學會,歷史名城研究會等,均在活躍發展。相信會有更豐富多采,更高水平的成果出現。

此外,在外國也有一些對中國文化、中國古建筑感興趣的人士,他們也進行考察,撰寫專著或論文,并進行中外文化的比較研究,也有許多成果。對此,我們深表歡迎和感謝。

現在,對中國古建筑的研究成果,按幾個大項加以概括敘述。

1.中國古代遺址、城址及陵墓:主要由進行發掘的考古部門整理研究,出版專著或於〈考古〉、〈文物〉雜志。古代城市的研究,除考古界人士(如宿白、馬得志、徐萍芳、王仲殊等)之外,還有以歷史地理學家如侯仁之、譚其驤為代表的古都學會的研究。建筑學家的研究,則有同濟大學董襤泓主編的〈中國城市建設史>,賀業鉅的〈考工記營國制度研究〉。此外,還有日本學者村田治郎的〈中國四帝都〉和美國學者NancyShatzmanSteinhardt的〈ChineseImperialCityPlanning〉(中國都城規劃)。清華大學吳良鏞的〈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則是由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舊城相結合改造的實踐和總結,具有典型指導意義,該工程獲聯合國1993年世界人居獎。

陵墓和墓葬除考古部門的發現和研究之外,東南大學調查測繪的河南鞏縣宋代陵墓,天津大學調査測繪的清代東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縣),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和瀋陽博物館合作調査研究的清代遼寧三陵均為重要成果。陳明達的〈四川漢闕〉則是對四川漢墓墓闕形制的研究。英國巴拉丹夫人(MrsAnnPaludan)所著的(TheMingTombs〉(明十二陵)和〈TheChineseSpiritRoad〉(中國陵墓神道)則是她根據自己的調查而研究的成果。

2. 古建筑技術:中國古建筑技術以木結構建筑占主要地位。宋代元代以前的古建筑,絕大部分在山西境內,其中宋以前的有106座,包括唐代4座,五代3座,宋遼金99座。山西省文物局的古建筑研究所多年來調查、研究、保護,多數已測繪記錄存檔。其中有不少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除了陳明達的〈應縣木塔〉一書,其他古建筑尚少專著介紹,只有單體個別的分析論文,尚無全面的分析研究。

關於〈宋營造法式〉的研究,原是中國營造學社在成立時即定為重點研究的歷史名著,可以認為是中國古建筑研究的核心之一。梁思成領導下的小組,於梁去世后整理出版了〈宋營造法式注釋〉上冊,至大木制度為止。以后部分預計在下冊發表,但迄今已十余年,尚無消息。陳明達的〈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則詳細分析了材分制度統一關鍵問題。傅熹年材分制度推廣於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并又推廣於研究日本的古建筑中去。張十慶亦有類似論文。

在長期調査研究的基礎上,加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的應用,古建筑特別是北方大木結構的年代判斷上已相當準確。古建筑斷代是研究和評價的基礎。祁英濤的<怎樣襤定古建筑〉是集多方面經驗之大成的著作。磚石建筑以佛塔為代表,則有羅哲文和張馭寰的著作。石窟研究方面較突出的有蕭默的〈敦煌石窟建筑〉。

3. 民居,或稱鄉土建筑,主要指各地區的住宅和地方特殊風格。最早的民居研究是中國營造學社於1940年前后在云南、四川的調查。劉致平據此寫了〈昆明一顆印〉,并據長期積累的資料,寫〈中國居住建筑簡史——城市、住宅、園林>(1990年出版)。劉敦楨主持的中國建筑研究室,以調查民居為重點,於1957年出版了〈中國住宅概說〉和(徽州明代住宅〉。1959年,中國建筑科學院以浙江為重點開展調査研究,以后形成專著{浙江民居〉。嗣后各地陸續出版了〈吉林民居>(1985)、<云南民居>(1986)、〈福建民居>(1987)、〈麗江納西族民居>(1988)、〈窯洞民居〉(1989)、《廣東民居>(1990)、〈桂北民間建筑>(1990)等。全國性的民居研討會,已召開過6次年會和一次國際討論會,出版了會議論文集。

此外,還有香港大學龍炳頤(DavidLung)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筑〉(ChineseTraditionalVernacularArchitecture,1991)、同濟大學陳從周等的〈中國民居>(1993)。中國廣大鄉鎮的地方性民居建筑是十分豐富的寶庫,民居研究方興未艾。

4. 園林:在中國,最早研究園林的童雋於1937年即寫成〈江南園林志〉,至1962年才正式出版。劉敦楨於1953年開始收集蘇州園林資料,1956年發表〈蘇州的園林〉。同年,陳從周也出版了專著〈蘇州園林〉。一時園林引起廣泛興趣,談論園林的文章接踵而來,形成熱點。劉敦楨繼續深入研究,徹底調查,重寫了〈蘇州古典園林>,這是園林研究的典范之作。

許多機構嘗試創作新的建筑與傳統園林相結合。建筑科學研究院的園林組,以桂林為試驗點;廣州的莫伯治則運用嶺南園林手法於新建筑之中,如廣州白云山莊、東方賓館、白天鵝賓館中的傳統園林手法。自此,世界多處建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園林。皇家苑囿的調查和研究則有天津大學對承德避暑山莊和故宮乾隆花園的調查研究,出版了〈承德古建筑〉;又有清華大學對北京頤和園的測繪與研究。園林方面綜合性研究,則有清華大學周維權的〈中國古典園林史〉(1990)和英國詹克斯夫人(Mrs.MaggieJencks)的〈ChineseGardens)(中國園林)。

中國的林業科學界也有研究傳統園林者多人。北京林業大學汪菊淵主持〈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城市卷〉中的園林部分的編寫,該校并承檐〈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中的園林技術一章。南京林業大學陳植著有〈園冶注釋〉。東南大學童離曾為外國讀者用英文寫作了〈東南園墅〉(AGlimpseofGardensinSontheasternChi?na)0已由汪坦先生譯成中文,將編入〈童離文集>。

5. 少數民族建筑。1958年,曾派許多工作組赴各地調查少數民族地區的建筑。如內蒙古蒙古族(張馭寰等),云南貴州少數民族(郭湖生等),新疆維吾爾族(劉致平等),青海藏族(陳耀東等)。中國民族有56個之多,各民族建筑內容豐富,意義重大,弓丨起多方面注意。但調查研究成果發表不多,僅出版了〈內蒙古古建筑>(張雙寰)、〈麗江納西族民居〉(朱良文)、〈中國伊斯蘭建筑>(劉致平)、〈四川藏族住宅〉(葉其焱)。日本學者與貴州省設計院聯合調查的黔東南侗族、苗族村寨建筑的論文以及日本淺川滋南寫成的〈住圭V、(D匕乇乃周邊〉一書,則於日本發表。同濟大學主持的〈民族建筑志〉計劃按省區分章,又按各省區的不同民族分別立志,規模龐大,尚在繼續進行中。

上一篇: 通信發展史論文 下一篇: 支農服務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色区奇米97 | 亚洲国产精品悠悠久久琪琪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久女久 | 亚洲色黄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