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3: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計算機發展歷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TP393.07
眾所周知,當今人類生產力的逐步提升與計算機網絡的應用是分不開的。便捷、高效、極具科技化的計算機網絡在一定程度代替人類勞動的同時,也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是隨著計算機應用的廣泛推廣,網絡系統在規模上和復雜程度上都與日俱增,這就需要較為完善的計算機網絡系統作為支撐。首先,我們要明確網絡管理的概念,網絡管理的處理對象是較為復雜的計算機網絡系統,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使得計算機系統處于安全、高效的運行狀態。計算機網絡管理是復雜的技術過程,它是建立在數據整合的基礎上的,管理者通過手動或是借助計算機分析收集來的數據來處理網絡中的不良狀況。但是就目前的管理狀況而言,還存著諸多問題。
一、計算機網絡管理中的問題
1、計算機軟硬件故障問題
計算機硬件和相配套的軟件是實施管理工作的基礎,但是軟硬件故障會導致計算基礎與不良的運行狀態從而為計算機管理工作制造阻礙。通過搜集相關的文獻資料筆者將硬件和軟件的主要故障總結如下:軟件故障:1,應用軟件與操作系統不兼容,各種軟件都有配套的操作系統,如果所安裝的應用軟件與系統不兼容,軟件就不能正常啟動;2,應用驅動安裝有誤,計算機的驅動安裝不正常,計算機軟件的運行和調試過程就會出現故障;3,病毒的影響,病毒對計算機的危害是巨大的,病毒的存在會引起計算機數據的流失,甚至會讓計算機處于癱瘓的狀態。硬件故障:1,設備接觸不良,計算機硬件包括許多復雜的構件,如內存、多種插卡等與主板接觸不良都會影響計算機的工作;2,參數設置不正確,計算機的硬盤、內存如果參數設置出現偏差,系統運行就會出現問題;3,硬件本身的故障,計算機運行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讓計算機超負荷運轉或是同時啟動多個軟件,計算機的工作狀態就會不正常;4,電磁波的干擾,如果計算機處于一定強度的電磁波環境中,計算機的顯示器、主板的工作機會出現故障。
2、管理員工作量大
網絡環境浩如煙海,就管理員自身的工作而言,他們需要對報警日志展開技術評估并根據網絡中的不良狀況采取及時的應對措施,而這樣工作的難度較大。除此以外,通過管理平臺檢測網絡系統相關聯的軟硬件的運行狀況也是復雜而又任務量極大的工作。網絡管理員不僅要有技術過硬的專業技能,還需要有較為充沛的體力和較強的處理問題的能力。
3、傳統管理方式不滿足實際需求
目前,網絡管理協議主要分為兩大類,即簡單的和公共的管理f議,前者由于使用便捷性和可擴充性被廣泛應用于大型網絡中。在網絡系統中信息是多向傳遞的,因此管理工作就應該對系統的每一個組成單元都監管到位。然而傳統的管理方式不足以滿足當今網絡發展的新要求,傳統的管理方式將管理工作集中于網絡設備的維護,而對于連接設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連接設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出現問題往往會導致網絡系統的癱瘓。
二、論述計算機網絡管理的發展趨勢
盡管計算機網絡管理中存在著不足之處,但是其發展的趨勢還是一片大好,尤其是人類計算機科技和智能化技術的進步為計算機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1、管理工作合理性
SNMP是適用范圍較廣的管理體系,但是其存在明顯的弱點,隨著網絡系統的擴大、用戶量的持續上升,使得這種平面型網管構架運行效率低下,為管理者制造不必要的麻煩。當今管理工作的發展很好的解決了管理工作效率低的問題,通過在管理者和者設置中間管理層的分層管理形式使得管理工作更具合理性。
2、管理工作智能性
為節省管理人員的數量、降低管理人員的工作量同時也為了提升管理工作的準確性,網絡管理工作正趨向于智能的方向前行。人類通過編制更具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管理信息平臺,使得原來很復雜的管理工作通過簡單的命令就會迎刃而解。
3、管理工作分布性
傳統的管理系統采用集中式的管理模式,系統收集的數據統一處理,這增添了中心管理平臺和管理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為此,分布式管理模式成為管理工作發展的新趨勢,在該模式中設置過個信息控制平臺,每個平臺負責一個網絡區域進行數據的整合、處理和設備性能的監測,從而分擔了中心平臺的任務負擔。
三、結語
計算機網絡管理工作是保證網絡安全、穩定的基礎,針對筆者對該問題的認識,如有不足和不恰當的地方,希望老師和同學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 唐浩杰.關于計算機網絡管理技術及其應用探討[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4(10)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管理;發展形勢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management;development trend
中圖分類號:TP3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8-0184-01
1網絡管理技術概述
1.1 網絡管理系統的組成網絡管理的需求決定了網管系統的組成和規模,任何網管系統無論其規模大小如何,基本上都是由支持網管協議的網管軟件平臺、網管支撐軟件、網管工作平臺和支撐網管協議的網絡設備組成。
網管軟件平臺提供網絡系統的配置、故障、性能以及網絡用戶分布方面的基本管理。
網管支撐軟件是運行于網管軟件平臺之上的,支持面向特定網絡功能、網絡設備和操作系統管理的支撐軟件系統。
1.2 網絡管理的體系結構網絡管理系統的體系結構(通常簡稱網絡拓撲結構)是決定網絡管理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可以把其分為集中式和非集中式兩類體系結構。
目前,集中式網管體系結構通常采用以平臺為中心的工作模式,該工作模式把單一的管理者分成兩部分:管理平臺和管理應用。管理平臺主要關心收集的信息并進行簡單的計算,而管理應用則利用管理平臺提供的信息進行決策和執行更高級的功能。
非集中方式的網絡管理體系結構包括層次方式和分布式。層次方式采用管理者的管理者MOM(Manager of manager)的概念,以域為單位,每個域有一個管理者,它們之間的通訊通過上層的MOM,而不直接通訊。層次方式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伸縮性:通過增加一級MOM,層次可進一步加深。分布式是端對端(peer to peer)的體系結構,整個系統有多個管理方,幾個對等的管理者同時運行于網絡中,每個管理者負責管理系統中一個特定部分“域”,管理者之間可以相互通訊或通過高級管理者進行協調。
對于選擇集中式還是非集中式,這要根據實際場合的需要來決定。而介于兩者之間的部分分布式網管體系結構,則是近期發展起來的兼具兩者優點的一種新型網管體系結構。
2網絡管理技術的種類
2.1 分布對象網絡管理技術目前廣泛采用的網絡管理系統模式是一種基于Client/Server技術的集中式平臺模式。由于組織結構簡單,自應用以來,已經得到廣泛推廣,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缺陷:一個或幾個站點負責收集分析所有網絡節點信息,并進行相應管理,造成中心網絡管理站點負載過重;所有信息送往中心站點處理,造成此處通信瓶頸;每個站點上的程序是預先定義的,具有固定功能,不利于擴展。
2.2 基于WEB的網絡管理模式隨著Internet技術的廣泛應用,Intranet也正在悄然取代原有的企業內部局域網,由于異種平臺的存在及網絡管理方法和模型的多樣性,使得網絡管理軟件開發和維護的費用很高,培訓管理人員的時間很長,因此,人們迫切需要尋求高效、方便的網絡管理模式來適應網絡高速發展的新形勢。隨著Intranet和WEB及其開發工具的迅速發展,基于WEB的網絡管理技術也因此應運而生。基于WEB的網管解決方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①地理上和系統間的可移動性:系統管理員可以在Intranet上的任何站點或Internet的遠程站點上利用WEB瀏覽器透明存取網絡管理信息;②統一的WEB瀏覽器界面方便了用戶的使用和學習,從而可節省培訓費用和管理開銷;③管理應用程序間的平滑鏈接:由于管理應用程序獨立于平臺,可以通過標準的HTTP協議將多個基于WEB的管理應用程序集成在一起,實現管理應用程序間的透明移動和訪問;④利用JAVA技術能夠迅速對軟件進行升級。為了規范和促進基于WEB的網管系統開發,目前已相繼公布了兩個主要推薦標準:WEBM和JMAPI。兩個推薦標準各有其特色,并基于不同的原理提出。
2.3 CORBA技術CORBA技術是對象管理組織OMG推出的工業標準,主要思想是將分布計算模式和面向對象思想結合在一起,構建分布式應用。CORBA的主要目標是解決面向對象的異構應用之間的互操作問題,并提供分布式計算所需要的一些其它服務。
3網絡管理技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從網絡安全管理員的角度來說,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在一個統一的界面中監視網絡中各種安全設備的運行狀態,對產生的大量日志信息和報警信息進行統一匯總、分析和審計;同時在一個界面完成安全產品的升級、攻擊事件報警、響應等功能。
但是,一方面,由于現今網絡中的設備、操作系統、應用系統數量眾多、構成復雜,異構性、差異性非常大,而且各自都具有自己的控制管理平臺、網絡管理員需要學習、了解不同平臺的使用及管理方法,并應用這些管理控制平臺去管理網絡中的對象(設備、系統、用戶等),工作復雜度非常之大。
另一方面,應用系統是為業務服務的;企業內的員工在整個業務處理過程中處于不同的工作崗位,其對應用系統的使用權限也不盡相同,網絡管理員很難在各個不同的系統中保持用戶權限和控制策略的全局一致性。
另外,對大型網絡而言,管理與安全相關的事件變得越來越復雜;網絡管理員必須將各個設備、系統產生的事件、信息關聯起來進行分析,才能發現新的或更深層次的安全問題。
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了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1]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該如何保護及利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我國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全國各地貫徹落實國家“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指導方針,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實施。而地方高等院校以服務地方文化、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為辦學宗旨,在這個新課題上應該當仁不讓,擔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時代重任。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曾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是緊迫的,而高校在信息型實踐與社會參與中具有很大的潛力,希望各地高校積極參與到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事業中,發揮大學在國家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信息職能、人才培養和培訓以及重要的文化發展創新作用。”[2]那么,地方高校在保護工作中究竟有哪些得天獨厚的優勢?高校應如何充分發揮優勢,推動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呢?
一、地方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優勢
(一)人才培養優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它的存在方式是活態的人文歷史論文,文化形式與文化空間只有在傳承發展中才能保證其鮮活的生命力。”[3]根據這一特點,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除了進行全面的普查、搜集、記錄、整理之外,還應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而高校匯集了大批的青年學生,他們是傳承與創造發展的主體。大學生在求學期間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有助于培養他們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情,提高他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和從事保護工作的能力。這些影響是深刻持久的。學生在畢業后也有可能選擇從事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從而更好地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事業添磚加瓦。而在涉及到如何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的問題時,一般可以通過如下形式:其一,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或在相近專業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模塊課程,培養能夠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人才;其二,開設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選修課。
另外,高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豐富的智力資源,可以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專業指導,同時也可以為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持。專業教師可以組織廣大的學生到民間采風,積極調研,參與項目研究。在鍛煉學生能力的同時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
(二)信息資源優勢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為當今世界三大資源。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資源的掌握和利用是極其重要的。而高校在這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圖書館是大學校園的信息中心,信息資源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傳播方式也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的文獻資源、數據庫和電子出版物等現實館藏外,還有虛擬館藏,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及通訊設備共享館外大量的信息資源。高校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具有教育引導、文化熏陶等功能。另外,圖書館擁有的場地、設備和專業的人員,可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中提供展示、宣傳的平臺。
(三)科研創新優勢
高校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傳習地,也是高素質人才的云集之地,長期以來在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上走在前面,起步較早。高校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學者一直筆耕不輟,申報科研項目,積極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上作努力,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這是其他部門難以媲美的。高校對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各高校間也互相配合,資源共享人文歷史論文,這樣,無形中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發展搭建了更加廣闊的平臺。
地方高校經費穩定,組織有序,往往是一個地方的文化中心,具有其它部門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在調動學校內部各方面力量,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舉辦學術研討會,設立研究機構,創辦刊物展示研究成果,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活動有一定的優勢。
二、充分發揮優勢,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
潮州素有“海濱鄒魯”的美稱,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積淀,同時也培育了絢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級別,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8項。潮州市可以說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較多的城市。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載體,也是潮文化的靈魂。潮州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潮州音樂、潮劇、潮繡、潮州木雕、潮州歌冊、潮州菜烹飪技藝、潮州鐵枝木偶戲、楓溪瓷燒制技藝、茶藝、潮州剪紙……,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種類繁多。但是,大多數項目后繼乏人,保護和傳承工作日益緊迫。韓山師范學院是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師范院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擁有其它部門不可比擬的優勢,作者擬以此高校為例,談談具體的做法。
(一)設置相關專業,培養專業人才
韓山師范學院于2011年設置了四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陶瓷藝術設計(楓溪瓷燒制技藝)、雕塑藝術設計(潮州木雕)、服裝設計(潮繡)、烹飪工藝與營養(潮州菜烹飪技藝)。其中前三個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最后一個是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專業的設置以充分的調研論證為基礎,針對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缺乏的狀況,學院在師資力量充足、各種條件都已成熟的情況下申報設置這幾個專業,并形成“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3+2+2’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構建方案”申報廣東省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已獲廣東省教育廳批準。韓山師范學院根據社會需求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的舉措,不僅是為自身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嘗試,也是培養專業人才,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人文歷史論文,探索使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優勢得到最佳發揮的有效途徑。
(二)開設相關課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韓山師范學院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意義,很早就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類的課程。例如,美術學專業開設《潮州剪紙》、《潮州木雕》等課程;音樂學專業開設《潮州音樂》、《潮劇欣賞》等課程;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開設《潮菜制作技術》、《潮州小吃》、《潮州茶文化》等課程;同時還開設《潮汕歷史文化》、《潮汕民俗研究》等校性選修課。這些課程的開設大受學生歡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集體創造并傳承下來的,是中華民族的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集中體現。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納入課程體系,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將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地域歷史文化和地方經濟建設的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創新意識,從而為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使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建立研究機構,大力爭取政府支持
1991年,韓山師范學院中文系設立“潮汕文化研究室”,后更名為“潮汕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在原有基礎上設立“潮學研究所”,定位為學校直屬科研機構。2008年,學校與潮州市政府合作成立市校共建了“潮學研究院”,并與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于1991年8月創建的涵蓋汕頭、潮州、揭陽三市的民間學術團體)合辦了大型學術刊物——《潮學研究》。可以說,韓山師范學院在潮汕文化研究上一直走在前列,尤其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承方面。主要有:一批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學者積極申報課題,如《潮汕民間剪紙的普查和搶救》、《地域文化與潮州民間剪紙》、《正字戲文獻搶救、整理及研究》等,孜孜不倦地從事潮汕民間剪紙、正字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搶救和研究工作,并出色完成課題研究,出版發表了大批相關的論文及著作;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校講學,舉辦或參與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積極與國內外的同行進行交流。例如:2003年與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聯合舉辦了“歷史人類學講座系列”;2006年與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中國地方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等。幾十年來,韓山師范學院以“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精神,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四)發揮社團作用,傳承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韓山師范學院的社團文化豐富多彩,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有些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保護的重要陣地。于1987年創建的潮風學社,是韓山師范學院歷史最為悠久的社團之一,經常組織社員開展民俗采風、義教、民俗征文比賽等活動人文歷史論文,為韓師學子提供一個了解、學習、研究潮汕歷史文化的平臺;茶藝表演隊成立于2008年,社團雖然年輕,但是表現不俗。2010年,我院茶藝表演隊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工夫茶”傳承人葉漢鐘老師的帶領下,在亞運會、亞殘運會上為世界各地來賓表演了潮州工夫茶、茶藝服務等,展現了傳統潮州工夫茶的魅力; “卡通潮劇”是韓山師范學院2005年立項的科研課題項目,它將潮劇與動漫完美結合,為潮劇注入新的活力,讓更多青少年了解潮劇,喜愛潮劇。后在此基礎上成立潮動畫工作室,現在仍孜孜不倦地為潮劇和潮州童謠的傳播作努力。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韓山師范學院作為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師范院校,辦學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應該主動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義務,不遺余力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奉獻力量,同時,也不斷地在此過程中構建自己獨特的文化個性,彰顯百年院校的魅力。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Protect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for Example
ZHENG Jing-jing ,Huang Jing-zhong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nesses the history of ourcountry and contains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down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urgent increasingly. Local universities areincomparable with any other departments in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down of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The writer try to take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nd probe into how local universities doing to promote the protecting andpassing down of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advantages;protection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EB/OL]·